Monday 30 December 2019

伊宣基金進校園背後故事

/ 藍志鋒

大馬伊斯蘭宣教基金會(伊宣基金,Yadim)獲得教育部批准,進入校園宣教,如全國學校、師訓學院、技術學院、社區學院、公立大學以及數所特定私立大學進行與伊斯蘭教育和培訓有關工作。

不過,教育部否認是伊斯蘭化學校,Yadim進入校園也需獲得學校與大專批准,其活動只限有興趣的穆斯林學生參與,不涉及非穆斯林學生、華泰小和教會學校,並且遵守所有條規,保障非穆斯林學生宗教自由。

惟,此事立馬引起非穆斯林,尤其是華社擔憂,伊斯蘭元素進入校園。

國小常被批評為伊斯蘭化,尤其是齋戒月期間,導致家長不願意送孩子到國小,包括部分巫裔家長。如今教育部亮綠燈,允許Yadim進入校園宣教,挑起家長的敏感神經線。

還來不及消化選美賽禁泳裝環節的「敏感」決定,又發生「Yadim入校園」,非穆斯林社會猶如驚弓之鳥,猜疑和焦慮是可以理解的。

教育部的解釋可緩和部分憂慮,但無法完全消除焦慮。若退一步,從馬來政治和穆斯林政黨競爭的視角,會有另一層意義。

此事背後,未必是Yadim欲向非穆斯林學生傳教,這不是其首要任務。若有部分宗教熾熱份子或宗教局官員有意在學校向非穆斯林傳教,必然面對激烈反彈,甚至可能被帶上法庭挑戰。《聯邦憲法》第12(3)條文闡明,沒有一個人能夠被要求接受或參與不是屬於自己信仰的宗教活動。

與巫伊爭奪話語權

Yadim是由第二任首相敦拉薩在1974年1月25日成立,獲得政府資助的基金,目的是協調和統籌國內跟伊斯蘭宣教活動有關的非政府組織,以符合政府的伊斯蘭政策路線,並推廣政府的伊斯蘭議程。

此軟管理伊斯蘭/穆斯林組織的方式,減少他們在宣教內容和過程中,出現有違政府的政治宗教立場。

基於政治需要,歷任首相都有本身的伊斯蘭議程,與政敵爭奪伊斯蘭話語權。阿都拉時代是「Islam Hadhari」(現代化/文明伊斯蘭),納吉時期有「Wasatiyyah」(中庸),如今希盟則推動兼容性的「Islam Rahmatan Lil Alamin」(普世價值觀的伊斯蘭)。

Yadim是政府面向穆斯林社群的重要機構,直接向首相負責。首相通過掌管伊斯蘭事務的首相署部長指揮Yadim。巫統掌權期間,Yadim主席皆政治委任,執行巫統的伊斯蘭議程。

當時的主席皆以巫統領袖為主,如現任巫青團長阿斯拉夫,他的父親杜蘇吉阿末也曾任主席,其他的前主席包括,曾任兩位首相馬哈迪和阿都拉的宗教顧問阿都哈密、兩名掌管宗教事務的前首相署部長加米爾和尤索夫諾。

希盟執政後重組Yadim , 把IslamRahmatan Lil Alamin納入工作綱領中,並且委任誠信黨中委聶阿瑪為新任主席。他是已故吉蘭丹大臣聶阿茲的長子,希盟欲通過他的宗教專業和名氣,更有效地與巫統和伊黨爭奪伊斯蘭話語權。

推廣普世伊斯蘭議程

不管國陣或希盟,都使用體制內的伊斯蘭行政機構和公權力,推動本身提倡的伊斯蘭議程,這是政治需要,尤其是只有不到30%巫裔支持率的希盟,急需強化和鞏固支持。

從馬哈迪1.0、阿都拉、納吉,到馬哈迪2.0,伊斯蘭是馬來政治的重要因素,朝野政黨在競爭伊斯蘭話語權,讓自己在穆斯林社會更有宗教高度和影響力,背後是政治需求和宗教競賽。

相較其他官方宗教機構,Yadim提供另一個較為接地氣的平台,讓希盟更有效推廣普世伊斯蘭議程,反擊巫伊聯手推動的保守和排他的伊斯蘭論述,因為希盟在種族和宗教議題上,面對巫伊的巨大壓力。

Yadim進入學校並非新鮮事。巫統掌權時,為了抗衡滲透到校園內的伊黨和其他反巫統的伊斯蘭組織,Yadim設立了「Yadim之友」(Sahabat Yadim,SY),接觸中學和大專生。

今年8月, 「Yadim 之友」易名為「Yadim大專之友」(Rakan Siswa Yadim,RSY),擴大接觸面,從15歲到30歲,從學生到青年,爭取這批年輕首投族認同和支持希盟的伊斯蘭議程。

進入校園的「Yadim大專之友」,對象是穆斯林學生,與向非穆斯林宣教沒直接關係,更多的是希盟的政治需要。

不過,Yadim的舉動在種族宗教關係缺乏互信期間發生,引發非穆斯林的恐懼,也侵蝕非穆斯林群體對希盟的支持,尤其是主導伊斯蘭論述的誠信黨,因為掌管宗教事務的首相署部長是誠信黨副主席慕扎希。

/ 藍志鋒 電台的內容和新聞工作者

Thursday 26 December 2019

覺察自己的偏執

/ 聖嚴法師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怎麼做呢?方法很多。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會發現有一種煩惱,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不能得到外在環境或周圍的人認同。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接納,甚至能控制別人;卻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別人的意見,更甭提受到別人的控制了。如此,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矛盾就來了。

有一對恩愛夫妻,在結婚多年以後,還是離婚了。辦離婚手續時,兩個人都很難過,連他們自己都想不通:明明兩個人感情很好,怎麼可能走到這一步呢?原來這位太太弱不禁風,大熱天裡也受不了一點點風,不能吹冷氣、不能吹電扇,連窗戶都不能開;偏偏這位先生最怕熱,沒有冷氣睡不著。所以,這對雖然恩愛卻無法相處的夫妻,最後只好分道揚鑣。這是人生的悲劇,不過,這也是人生的常態。

佛陀在楞嚴會上對大眾說法時,曾經舉起自己的手來問阿難說:「阿難!你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自恃多聞,被佛陀連番訓斥幾次之後,再也不敢逞強,只得含糊應答說:「世間一般人都認為手指向下就是倒;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為正?如何為倒?」佛陀就說了:「手臂就是手臂,那有一定的正或倒?只是世間的人一定要執著上豎為正,下垂為倒,這是執迷不悟的看法。」

所以,以佛的眼光來看,世間所見的許多價值標準,都是人的執著妄想,是非善惡,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一個人從某個角度看是大壞蛋,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能是個大好人。這些標準都是人定出來的,未必放諸四海而皆準。我們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也就會理直氣壯的拿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外在環境。合乎自己的標準,就起了貪愛心,不合標準,就起了厭惡心,這個分別心,就是煩惱的根源。其實,外在的境界根本是一樣的,就像佛陀的手臂,非正非倒;可是,不同的人來看,就有不同的評價和反應。我們若能時時反省自己的偏執,在待人處事上,就會比較圓融了。

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在學校跟人家打架了,結果老師重重的處罰她的孩子,另一個打群架的同學因為功課好,逃過了處罰。老師不問青紅皂白,就責怪她的孩子把人家好學生給帶壞了,其實真正帶頭打架的是那個成績好的學生。大家看!明明同樣犯錯,成績好就沒事,成績差就該罰,老師把成績好壞當作衡量品德的標準,在我們看來是很明顯的錯誤,可是那位老師卻渾然不覺。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對自己的錯誤渾然不知。

因此,佛法教導我們時時觀察自己微細的念頭,不要被自己蒙蔽,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

/ 摘錄自《人行道》

Tuesday 24 December 2019

生命是一個禮物

人天生都有宗教的傾向,人天生都相信未知的宇宙有個奧妙的源頭,對自己存在的根源好奇,所以賽斯說:「人類最強的屬性之一就是宗教情懷,它是心理上最常被忽視的部分。」如果人沒有宗教的情懷,那原始的部落就不會有祭師、祭典,也不會有任何宗教的起源,因為宗教就是在尋求人類的本質、宇宙誕生的意義。但是過去人們所信的任何宗教,都不是自然的宗教,都沒有真的貼近你的內心,反而讓人覺得是被禁錮的,反而起更多的分別心,以及更多的恐懼不安,所以現在人的心需要一個新的宗教了。

但是什麼是人與生俱來的宗教情操?下面賽斯的這段話值得我們一生中不斷地自我提醒,成為自己真正的宗教精神。賽斯說:「生命是一個禮物,而非詛咒。我是自然世界裡一個獨特而有價值的生物,自然界隨時隨地包圍著我、給我滋養,且提醒我自己以及世界所來自的那個更大源頭。我的身體愉快地適合它的環境。而再次地,也由那未知的源頭而來,那個源頭透過物質世界的所有事件顯示它自己。」

首先「生命是一個禮物,而非詛咒。」它是提醒我們,如果你信的宗教告訴你,你是被詛咒才到人間的、你是一個罪人才來世間輪迴受苦的,那麼它已經違背了生命是喜悅,生命是禮物的原理了。你不需要跟別人比較,不需要比別人更好,不需要證明給別人看。你仍然是全宇宙最獨特的那個人,你是被愛的,你是被祝福所包圍的,你要贊同喜歡與接納你自己,你是有價值的。

相信你是獨特的、有價值的,不管人家說你什麼,時時告訴自己:「我是自然世界裡一個獨特而有價值的生物,自然界隨時隨地包圍著我、給我滋養,且提醒我自己以及世界所來自的那個更大源頭。」任何的疾病都與相信自己沒價值有關,例如相信「我活著只是拖累家人、我對世界也沒貢獻、我是一個不夠資格活在世界上的人」,這都完全違背了以上這條信念。

賽斯不斷地告訴我們:「我的身體愉快地適合它的環境。而再次地,也由那未知的源頭而來,那個源頭透過物質世界的所有事件顯示它自己。」你的身體愉快地適合它的環境,這也表示身體適合任何它吃下去的食物。可是「愈來愈多的食物,藥品與自然環境狀況被加進致病因子的名單裡,各種不同的報告把乳類製品、紅肉、咖啡、茶、蛋、魚、脂肪加進名單裡。」現在有機飲食、健康飲食,背後一直給大家一個觀念,人充滿在一個致癌的環境。如果我們生活在處處一個會致癌的環境,你會心安嗎?這就不是自在了。

我們要把大自然視為是充滿愛的滋養,因此不需要對自然界過敏。很多過敏性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等都不是過敏體質所造成,都是過敏性人格,代表這個人在抗拒這個世界,不接受環境。例如很多異位皮膚炎的孩子,都是不適應他的求學環境;很多氣喘的小孩,不適應父母常常吵架、或過度的嚴格。你及整個世界都是從更大的源頭而來,那源頭就是信望愛、真善美。任何違背這原則的理論通通都是錯的,例如強調優勝劣敗、自然無情的理論。所以真正的宗教情操是讓你覺得這個環境是棒的,而且你還要進一步保護環境,讓出空間給萬物生存。

如果你完全信任上面那段話,賽斯說:「那個感覺給了身體樂觀、喜悅及源源不絕的精力去生長,它鼓勵好奇心與創造力,而把個人同時置於一個心靈世界與一個自然世界裡。」這才是真正的心的宗教,這才是人們該有的信仰。

戴禹鑌取材自許添盛講座與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賽斯書

Monday 23 December 2019

程伊川的老虎與塞內卡的容器

/ 魚之樂

宋代理學家程頤說過一個簡單的故事:「嘗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於眾。」(《二程遺書・卷二上》)這是成語「談虎色變」的出處,認識這成語並運用得當的人很多,但其中有多少知道程頤用這個故事來講甚麼道理?

程伊川講的是「真知與常知異」,即真知與常知的分別。他接著說:「若虎能傷人,雖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嘗真知,真知須如田夫乃是。」被虎傷過的田夫對「虎能傷人」的認識是真知,其他人雖然「莫不驚」,因為對「虎能傷人」這個事實「莫不知之」,但他們的認識跟三歲童子的認識一樣,只是常知。

田夫的故事是一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真知與常知的分別;不過,例子並不能代替直接的說明 ─ 如果沒有直接的說明,我們的了解容易流於印象式,過於籠統,甚至有偏誤。可是,要直接說明真知與常知的分別,卻殊不容易;也許正是因為難於直接解說,程頤才只舉例子便算。

《二程遺書・卷十八》記載了同一個故事,這裏程頤說得詳細一點:

向親見一人,曽為虎所傷,因言及虎神色便變,傍有數人,見佗說虎,非不知虎之猛可畏,然不如佗說了有畏懼之色,蓋眞知虎者也。學者深知亦如此。且如膾炙,貴公子與野人莫不皆知其美然,貴人聞著便有欲嗜膾炙之色,野人則不然。學者須是眞知,纔知得是,便泰然行將去也。某年二十時,解釋經義,與今無異,然思今日,覺得意味與少時自別。

他多舉了兩個例子,一是貴公子與野人對燴炙之美的不同認識,二是他自己少時與晚年對經書義理所得的不同意味。仍然是沒有直接解說「真知」指的是怎樣的知識。

三個例子說的都是體會,因此,用「體會」來了解「真知」,應該是合理的。但甚麼是體會?最簡單的解釋是「從親身體驗而得的認識」,老虎的例子和燴炙之美的例子都符合這個解釋 ─ 沒有經驗過被老虎所傷,不真知老虎傷人之可怕;沒有品嚐過上好的膾炙,不真知這美食之可口。然而,是不是親身體驗過 X,就一定對 X 有真知呢?也許被虎傷過的人一定對「虎傷人」有真知,但不見得品嚐過膾炙者,都真知此等美食之佳妙。親身體驗只是真知的必要條件,而非充份條件。

「體會」的「會」,除了解作「理解」或「明白」,還可以有「合在一起」之意,不是雜亂併湊,而是會聚成一協調的整體。程頤那個解釋經義的例子,正好用來說明「體會」的這一層意思:他少時與晚年同樣是解釋經義,在體(親身體驗)上是「無異」,但到晚年才有會,即是懂得將這親身體驗與一生的其他經歷會聚成一協調的整體,互相參照,令有關體驗產生指導行為、甚至是指導生命方向的作用。體,只是必要條件,要加上會,才成為體會,才是真知。常知對比於真知,便是抽象和孤立的認知,也許能推動某些行為,但推動力肯定遠不及真知,更不會有指導人生的作用。

有些做人的道理,我們從小就不斷聽到,知是知道了,卻一直都只是常知,要等到經歷過某些事情,或是人生到達某一階段,才變成真知。最佳例子莫如「時間寶貴」,我們大概沒有誰未聽過、沒有誰不懂得背誦「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但我們有誰真知時間寶貴呢?絕大多數只有常知,沒有真知,中年以前尤其如此。你回想一下自己在童年和少年時代浪費了多少光陰,自然心裏有數。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 the Younger)在《論生命之短暫》一文打了個比況:浪費時間就像將水倒進一個底部有裂縫的容器,無論你有多少水,結果都是一樣,容器裏空空如也。容器比喻心靈,如果容器沒有裂縫,留在容器裏的水比喻的不是時間,而是我們善用時間後在心靈裏存著的美好回憶及豐富知識。心靈隨著年齡增長,像一個不斷增大的容器,當容器還小時,水都漏走了不覺得怎樣;可是,當那容器已變得很大(你五十歲了),你陡然回想過去那麼多年白白漏走的水,再望望那變大了的容器之空蕩(或只有小量的水),這時你便真知「時間寶貴」的道理了。

我們一出生便一直親身體驗寶貴的時間,卻往往大半生都不體會時間的寶貴,因為這體會,這真知,需要眾多不同的經歷,經過反省而聚成一協調的整體。弔詭的是,等到你有足夠的經歷而真知時間寶貴時,珍惜時間恐怕已太遲了。

Monday 16 December 2019

有正见 无畏惧

/ 觉诚法师

《法华经》第十四〈安乐行品〉是佛陀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对话。文殊师利菩萨听说未来恶世弘扬《法华经》艰辛,代为请示佛陀,如何于恶世中弘扬经典。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不管未来浊世如何辛苦,如果有发心的大菩萨,想要宣讲此经,只要安住四法,必定能够弘扬《法华经》。即是经文所称的「四安乐行」,乃安住忍辱的修行方法。此四法即是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

那到底要「安住」在哪里呢?

一、「身安乐行」

首先是「安住菩萨行处」,即安住在菩萨所修行之处。行菩萨道,身心要修忍辱行,心要柔和善顺,不闹情绪、暴跳如雷;遇到任何突发状况,心不惊慌失措。修行要观诸法如实真相,这就是菩萨行。

另外,菩萨不亲近外道、不阅读世俗邪见的文章;不亲近国王、大臣、长官等豪势,以免生起骄慢心;远离相朴、打斗等之凶恶游戏,也不去亲近打猎、捕鱼、屠宰的杀生业;对于一些不如法或是没有发大乘心的比丘、比丘尼,不与共住;法师对异性信徒说法,保持威仪庄严,不嘻笑;不可单独到他人的家中,避免嫌疑,如果特别状况,非去不可,则一心正念。

法师们要常常坐禅,收摄自己的身心,亲近善知识。修行要观法如实、不颠倒、不退转、不动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以言语道断,不生不灭,没有障碍,没有颠倒,这个就是菩萨让自己轻安的一个修持法。

二、「口安乐行」

佛灭度之后,在浊劫恶世弘扬《法华经》的菩萨,应该安住于口安乐行。

口的清净安住之处,就是不说他人过失,不说其他经典的不好,也不轻慢其他法师。对于二乘声闻人等,既不说他们的好坏长短,也不要说人家的过失或错事,不生怨嫌之心。
如果有求听法者,当以大乘法来解说,让大家都种下善根福德因缘。

菩萨们要安住在清净地,如同经中举出「坐如来座、着如来衣、入如来室」,于清净之地施敷床座,即坐如来座;洗净一切尘秽,着新净衣,即着如来衣;内外皆清净,安处于如来室。如果遇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或平民百姓,应该把这部甚深妙义的《法华经》,和颜悦色地跟大家宣说。

如果有人请教任何问题,要随着经典的意义回答,或顺着因缘,以譬喻给予说法,让大家能够发心,增加法益,发菩提心,成就佛道。当佛灭度之后,如果有比丘能够弘扬这部《法华经》,一定能够安住,修善其心。

三、「意安乐行」

意安乐行,指慎防嫉妒谄言、轻骂、诤竞之心。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当未来末法的时候,法益灭度,要修持弘扬《法华经》的人,不得怀有嫉妒、怀恨、谄诳之心。不轻慢学佛者,不说学佛者的长短过失。假使比丘、比丘尼、或者优婆塞、优婆夷之中,有求声闻、辟支佛及菩萨道者,也不可恼乱他们,使他们对于所修之三乘道法产生疑惑。对于一切众生要大慈大悲;对于佛陀,当作是尊敬的慈父;对一切菩萨,恭敬礼拜,平等说法。

发心菩萨在说法的时候,会得到大众的护持,甚至愿意来书写供养,赞叹这部经典。而我们所有的修行人更要来守护自己的心,才能够把法弘扬出去。

四、「誓愿安乐行」

誓愿安乐行,所指的「誓愿」就是当佛灭度之后,受持《法华经》的人,一定要发大誓愿,对于出家、在家众都要生起大慈悲心,如果有些人不知、不问、不信、不解《法华经》,在佛陀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会以神通力、智慧力,引导他们入《法华经》,令他们成佛。

佛陀也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在佛灭度之后,随时随地都要生起大悲心,不论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及人民,要用种种方便,随宜说法,引导他们入住于此妙法之中,皆大欢喜,恭敬赞叹听法。因为这部经乃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都拥护的。听闻这部经,如同强力的转轮圣王,能以威德力去降伏其它的敌国。

佛陀亦以禅定智慧力得到佛法,以欢喜心为四众说法,大众听闻佛法之后都心生喜悦,并且也生起禅定、解脱、无漏的智慧。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这部《法华经》甚深功德,能够教化一切众生,甚至能够对抗五阴魔、烦恼魔、死魔等。此经也能够灭除贪嗔痴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因此佛陀欢喜让众生得利。

佛灭度后,更要宣说此经,亲近此经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不生贫穷,不生卑贱丑陋。如见圣贤,毒不能害,刀杖不加害其身,不与人起恶口,没有畏惧;如同狮子王,拥有智慧的光明;如同佛日光辉,所做皆是妙事;如同放无量的光,遍照一切,以梵音声演说诸法。

佛陀为四众弟子宣说大乘《妙法莲华经》,大众也合掌赞叹释迦摩尼佛,闻法欢喜而为供养,甚至自证不退转。佛陀知道大众的心能够深入佛道,也为他们授记成为最上觉,未来世当得无上无量的智慧。佛陀的教法如同大道,让国土清净,广大无比。四众弟子合掌听法,修习善法,深入禅定,并得到佛陀的智慧,乃至无上正等正觉,悟后能够再转法轮,继续为众生说法,千万亿劫都说无漏的妙法,度无量的众生。

总而言之,这部经典在〈安乐行品〉说道,未来恶世,所有说法的人都能够得大利益,大功德,如何得到〈安乐行〉,就如经典里面说的:行菩萨道、常转法轮、度众无量、成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佛子们都要生起信心,我们的心,有佛法自然就有力量,得解脱。我们的心,有正见、正能量、正法,当然就没有任何的畏惧,能够安乐地修行,是为〈安乐行品〉。

12月 普门

Friday 13 December 2019

幸福在這裏

/ 林沛理

西方文學史上兩個著名的女通姦者——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與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筆下的愛瑪·包法利(Emma Bovary)皆不得善終。安娜以撞向迎面而來的火車結束自己的生命。愛瑪的下場更慘,同樣是自殺,她選擇服毒,所服的毒藥還要是令人腸穿肚爛、受盡折磨才死的砒霜。

在兩位大作家的心目中,這是她們應得的懲罰。文豪無法寬恕的,不是兩個女人的紅杏出牆,而是她們對幸福的非分之想。這一點,福樓拜在書中清楚表述了他的立場。他說:「女主角中了浪漫主義的毒,是她悲傷的源頭。她愛上了不可能的夢,因而無法接受自己生活的平凡以及與幸福的距離。」

那即是說,愛瑪確實是罪人,但她的頭等大罪(cardinal sin)不是通姦,而是妄想得到幸福。難怪《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兩部經典不是美國讀者的至愛。畢竟,美國是一個將「追求幸福的權利」(the right to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寫進憲法的國家。問題是,幸福真的是追求得來嗎?

美國哲學家賀佛(Eric Hoffer)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找快樂,只會令人身心俱疲,無法真正快樂起來(Our search for happiness is one of the chief sources of our unhappiness)。幸福是一種好運氣,沒法找到,只可碰上。然而,既然我們決定不了自己的「生」,便更要取回怎樣「活」的自主權。如果幸福是一生在追求卻一生追求不到的東西,我們必須學懂享受這追求的過程。這才是生活的藝術。

我的理想生活,是二次大戰後美國「垮掉的一代」作家凱魯亞克(Jack Kerouac)代表作《在路上》(On the Road)描述的發現和探索之旅。只有真正自由的人才可以張開雙手,將生命無限的可能性一抱入懷。至於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當然一言難盡。

死時只有二十七歲的搖滾樂歌手賈普林(Janis Joplin)那句「Freedom is just another word for nothing left to lose」(自由是一無所有的同義詞)曾經深得我心,因為一無所有才能一無牽掛。可是年紀漸長,覺得真正的幸福,可能是聖誕節例必重播的好萊塢經典《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又譯《風雲人物》、《美好人生》)主角所過的那種生活。主角喬治為家人、朋友和社區付出所有。他放棄周遊列國的夢想,在生於斯、長於斯的小鎮,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商人。聖誕夜債主臨門,他萬念俱灰打算自殺。他的守護天使此時現身,以魔法讓他看到如果他沒有來到這個世界,多少人的生活會變得多麼痛苦和不幸。喬治於是明白自己生命的價值,因而重拾生活的勇氣。

九把刀那句引起廣泛共鳴的「想讓世界因我而有一點點的不一樣」,其實是《生活多美好》的舊調重彈。自由誠可貴,但友誼、親情、愛情、與社會的聯繫,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又何嘗不是幸福的基石?人不單不是孤島,更是群居動物。在日常生活,最能給人幸福感的活動全屬社會性、與他人有關的,例如戀愛和與朋友聚首一堂。也許幸福是個高難度的平衡動作,關鍵是在忠於自己與取悅別人、享受自由與尋找意義、獨處(solitude)與群眾(multitude)之間找到妥協。

《草葉集》(Leaves of Grass)作者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詩句包含幸福之道,例如「幸福,不在他處,而在這裏;不在下一刻,而在此一刻」(Happiness...not in another place but this place, not for another hour but this hour)。

也許,這就是幸福的秘密:不要把它當成訪客,否則你只會望眼欲穿。要把它當成一直在身邊的朋友甚至家人,好好享受它的陪伴。

 林沛理 評論家,曾任牛津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及《香港01》執行總編輯,現為顧問公司負責人及《Exposed》(http://www.facebook.com/NewsUSChina/)主編 / perrylam@yahoo.com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E6%96%B0%E6%80%9D%E7%B6%AD%E5%8F%8A%E5%85%B6%E4%BB%96%E5%B0%88%E6%AC%84/2019-50/1576119975580/%E5%B9%B8%E7%A6%8F%E5%9C%A8%E9%80%99%E8%A3%8F/%E5%B0%88%E9%A1%8C/%E8%96%84%E8%A9%95%E5%8E%9A%E8%AB%96

Monday 9 December 2019

四安乐行

/ 满谦法师

《法华经》是佛陀亲自教菩萨法,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三世诸佛所护念的一部宝典。菩萨道易懂难行,《法华经》云:「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菩萨法难行要能行,难忍要能忍,如此方为菩萨。但是要如何才能安住在难行难忍的境界呢?

《法华经·安乐行品》云:「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四安乐行就是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要行菩萨道,要将身心安住菩萨摩诃萨行处。菩萨行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安住忍故,常行忍辱,安住一切不动,心常柔和,坚忍安住于忍辱地,由此获得安乐行。

近几年来,全世界到处发生天灾人祸,地震海啸、绑票空难、疾疫传染等,让我们每天都很挂念忧虑。我们生活在世间、在家庭、在社会里,是否觉得我们的「身体」很安乐呢?身心安住吗?假如这个身体远离杀盗淫,常修善行,身体就会得到安乐。如果我们的心远离杀盗淫这些恶事,常常能行善布施,我们的身就能安乐。

我们的「口」每天很安乐自在吗?有人为了一句话而惹来杀身之祸,有人为了一句话而倾家荡产。口要安乐,就要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要学习说柔软语、慈悲语、赞叹语,如《金刚经》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果能这样做的话,口就会安乐行,才能安乐住。

我们的「心意」感到安乐自在吗?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就是要自己观照自己自在不自在呢?与人相处,看人自在吗?与人共事,做事时自在吗?在任何的境界都能自在吗?听到不欢喜的话,能自在吗?

如果我们的心能够远离贪欲、嗔恨、嫉妒、贡高我慢,具足清净、慈悲、道德,我们的心就能安乐自在。这就是意安乐行。

「誓愿」安乐行,就是指我们所有的愿望、希望,都能随心所欲很自在。生活里一切都能随心所愿,就是誓愿安乐行。如果我们常常亲近佛菩萨,听闻真理,让我们的心常常在清净之中,就清净心发起的誓愿、希望,学习随缘随份,然后我们的誓愿在我们清净的愿望里面,也是安乐行,也能自在。

有一次,法融禅师去拜访禅宗的四祖道信禅师。道信禅师的庭院里面有很多的老虎、狮子在那里走来走去,法融禅师一看好害怕。道信禅师说:「嗯!你还有这个在吗?」意思就是你还有恐怖的心理吗?道信禅师立刻把它们都赶走。

颇有修持的法融禅师,遇到这事之后,觉得自己输了一次。当四祖道信禅师进去倒茶待客时,法融禅师就在道信禅师坐的位子上写了一个「佛」字。道信禅师放下了茶,正要坐下时,一看到这个佛,不敢坐下,因椅子上有佛。这时法融禅师也哈哈大笑对他说:「禅师你也还有这个在吗?」「这个」就是害怕、恐惧,心有挂碍就有恐怖,颠倒妄想纷飞,让身口意不能安乐。

世间上各种的金钱、爱情、名位、诱惑、是非、得失等等,让我们的身、口、意负担好沉重,让我们不容易得到安乐。我们见到许多禅宗里的祖师逍遥自在,心无所挂碍,就是因为有誓愿安乐行,如:沩山禅师誓愿为众生做牛马、赵州禅师发愿下地狱度众生。

有一次,信徒问赵州禅师将来百年之后要到哪里去?他说:「下地狱。」为什么?因为要度众生。是的,我不入地狱谁来度众生。地藏王菩萨在地狱里面也如同在天堂。为什么?他们所修的誓愿安乐行已经完成了,所以才有这种能力誓愿安乐行已经得到了,所以他们能自在,才有这种功力到地狱或苦难的地方去度众生。

誓愿安乐行,发大誓愿,常行柔和忍辱;身常行善;口说善言爱语;心安住忍故,如如不动,住忍辱地,身能安乐,口能安乐,意能安乐。

/ 12月 普门

Friday 6 December 2019

昆德拉恢復捷克籍 作品會回歸捷克語嗎?

歐洲文壇本週有一項重大消息:捷克駐法國大使在星期一(2日)晚《費加羅報》公開的專訪中透露,捷克著名旅法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已獲恢復捷克國籍,大使上星期四親自他在巴黎的住所,在昆德拉的妻子見證下,把有關證書交給他。

除了象徵意義,捷克電台的報導指出,恢復捷克籍也有實際意義:昆德拉的作品,會否終於全部有其母語捷克語的版本面世?

昆德拉今年4月1日剛90歲生日,年輕時是共產黨成員,但很快就對捷共政權失去幻想。他以1967年推出的《玩笑》而成名,但翌年發生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政權轉趨保守,而《玩笑》諷刺捷國政權的極權,令昆德拉開始被打壓,失去大學教職。他1975年移居法國工作,1978年推出的《笑忘書》再度惹怒捷國政權,捷國1979年遂褫奪他的國籍,令他正式展開流亡海外生涯,他1981年獲法國國籍,自此一直居法,就算在1989年捷共政權倒台,他也是到1996年才首度回鄉,而且極低調,每次回國都不會張揚。

昆德拉被視為捷克文壇國寶,名氣及地位僅次卡夫卡(Franz Kafka),但他跟祖國的關係可說愛恨交纏。捷共時期固然被打壓,但民主化後,捷克社會不時有對他的非議,包括在2008年曾有人指控他做過捷共間諜,令另一人因此被捷共囚禁。昆德拉當時嚴辭否認。

昆德拉跟自己家鄉最糾結的是作品有沒有捷克語版本的問題。由《笑忘書》開始,昆德拉的作品都是先以法語出版,包括1984年他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這些小說都是先以捷克語撰寫的,但當時捷共禁止他的書籍,因此只能由一對流亡加拿大的捷克作家夫婦所營運的加拿大出版社68 Publishers出版捷克語版,但這是小型出版社,沒有大量印刷這些小說,要偷運禁書回捷也很困難,出版社也已經倒閉,所以現在要買到該版本的小說,是近乎沒可能。

到90年代中開始,昆德拉更是以法語寫作小說,而且他曾試過《玩笑》被「亂譯」,語氣甚至內容都改變了,因此他對翻譯能否忠於其原著神髓方面,是十分執著,他一直堅持其法語作品的捷克語譯本只能由他處理,但他到現在都不見有推動這方面的工作。

於是,這名捷克作家的作品差不多在其他所有語言都有翻譯版,唯獨是捷克語沒有,全世界只有捷克的讀者不能讀到他的小說(除非他懂外語),連《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都是要靠美國電影版認識。

直到2006年,《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才由捷克出版社Atlantis推出捷克語版(文首圖片左),而且是首度由捷克出版社出版,而《笑忘書》捷克語版到2017年才推出(文首圖片右)。不過,他的法語小說的捷語版則仍推出無期,所以捷克電台稱,捷克書迷期待,昆德拉願意拿回捷克國籍,代表他同意餘下全部小說都將有捷克語版。

在文學層面,昆德拉究竟是否「捷克作家」,或應說為「法國作家」,一直是探討重點之一,而昆德拉曾說過,他自己是「法國作家」,自己的作品屬法國文學的一部份。昆德拉不單是個人生活曾涉及這兩個國家,連書寫語言也涉及兩種語言、涉及作家的非母語。以非母語創作小說,在昆德拉的同輩中,主要是(前)殖民地的作家,但那些小說涉及後殖民主義,這個分析框架不適用於昆德拉,他更似是涉及「流亡」作家的類別。

不過,昆德拉真實生活中曾流亡,但這是否代表他的小說也大量涉及流亡的經驗和感受,也備受討論,至少昆德拉自己一直堅持讀者毋須以政治角度閱讀他的小說。

延伸閱讀:
DW:米蘭‧昆德拉:流亡半生 重獲捷克國籍
捷克電台:ACCLAIMED CZECH-BORN AUTHOR AND ESSAYIST MILAN KUNDERA, STILL AN ENIGMA AT 90

Wednesday 4 December 2019

人類最偉大的事

/ 李怡

Truth,是真相,真話,也是真理的意思。因此真相就是真理,追尋事實真相,就是追尋真理。離開了事實,講人類理想,比如甚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到頭來都只是編織謊言。

但為了滿足權力、金錢、情慾的無止境慾望,人類社會就不斷有謊言。於是,揭穿謊言,揭露真相,說出實情,就是對實現人類正義的追求。英國19世紀作家John Ruskin說:「人類所作最偉大的事,是把所看到的,平實地告知世人。」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這樣平實的事,就是「人類最偉大的事」。

正在上映的電影《官謊真相》(Official Secrets),講2003年一個平凡的英國情報員嘉芙蓮,因為看到美國國安局串通英國政府揑造資訊,意圖誘騙聯合國成員國支持出兵伊拉克,她冒着干犯國家機密法的叛國指控,把英美勾結的電郵透露給報社,驚震世界,也為她帶來被起訴和連串厄運。她承認洩密,卻不認罪,因為她不是服務於政府情報部門,而是服務於人民。她洩密是想避免一次生靈塗炭的戰爭。

在她被停職期間,她的一個同事上門向她表達敬意和自己的愧疚。嘉芙蓮反而安慰她,說你沒有做錯事;而她的回答是:但我沒有做正確的事。

最終英國當局為了不想在審訊中爆出更大醜聞而取消訴訟。在民主體制下,政府說謊話還有制約,做壞事還有底線。儘管為了說出真相而願付重大代價的人極少,但可以拍這樣的電影,說明社會還是鼓勵人們說出真相,做「人類最偉大的事」。

文天祥的《正氣歌》有一句:「在齊太史簡。」講春秋時代史官的故事。太史是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等的大臣,是很高的官職。秦漢以後,太史的官職和職能就較低。

《左傳》記載,權臣崔杼發動政變,將國君齊莊公殺死。崔杼對齊太史說:你就寫齊莊公暴病去世好了;但太史在竹簡中記下的是:「崔杼弒其君。」崔杼把他殺了。太史官職是由弟弟繼承的,他弟弟仍然寫「崔杼弒其君」。又被殺了。他的三弟繼承,仍然照寫,這時崔杼長嘆一聲,把史官放了。史官出來,見有一個在南方的史官跑來,這位南史氏說,我怕你們三兄弟都被殺,沒人寫出事實,就趕來了。

今天讀到這樣的故事,是不是覺得像天方夜譚?為甚麼一個兩個三個都為了真相不惜赴死?尤其不可思議的是那個南史氏,他居然為了留存真相而自動獻身,準備送死。他們對真相的執着,對自己職務的尊重,到了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程度。此外,為甚麼崔杼把齊太史三弟放了?相信是因為他看到即使把人一個個殺了,只會在史書上更增加對自己的負評,也就是說,他知道真相終難掩蓋,倒不如減少些罪孽。這是那時代人們的道德觀念。

現代人,尤其是被兩千多年專制主義政治文化荼毒的華人社會,很難指望有古時候人們的道德。在充滿謊言的世界,我們要選擇做一個製造或傳播謊言者,一個保持沉默者,還是一個揭破真相的人?

揭破真相,就是追求真理,正是這六個月來許多年輕人不惜犧牲去做的,也是千千萬萬香港市民在可以承擔代價的情況下去做的。而我們所針對的,就是一大群為了一己之利的製造或傳播謊言的可恥之徒。

沉默是底線,但這是不夠的,在黑社會主義君臨這個文明之都的關鍵時刻,還應該做正確的事。這是「人類最偉大的事」。

Monday 2 December 2019

有一種快樂叫享受過程

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一書中,蘇格拉底跟年輕人說:「如果你這麼的優秀、這麼的成功,為什麼你晚上都睡不著,半夜三點要來加油站呢?」人經常一輩子都在追逐某個成功的目標,例如唸大學是為了最後的畢業證書、勤奮苦練是為了得到至高無上的金牌、努力事業是為了賺到大錢。但卻總是掉入了一個「得失心」,目標不知道有無達到,在過程當中顯然不會快樂,也許還會輾轉失眠。因為你只想贏過別人,達到目標。你快樂嗎?是否當如你所願的時候,你才會快樂。但書中說:「快樂跟什麼事情有關?任何事情!」

後來蘇格拉底帶他去爬山,整整爬了三個小時的山,年輕人一直很好奇會看見什麼新奇的事物,結果除了看見山下的風景外,只看見腳邊的一塊不起眼的石頭。「這就是你準備要給我看的東西?」他生氣地質疑。蘇格拉底說「年輕人,你是不是一輩子都在追逐一個結果,而剛才我們一路爬山,你有注意到沿路的風景嗎?整個上山的旅程中你很興奮、很快樂,旅程才是帶來快樂的事物,不是目的地。」如果你最後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目標,所有努力的過程就是為了那個目標,在過程中你一定是忐忑的、患得患失的,所以過程當中一定是痛苦的。縱使有一天當你真的達到目標,你會快樂多久?大概只是一下子。

或許你真的忘記了停下來欣賞生命中沿路的風景,而沒有去看到真正的快樂其實是在過程當中。我們一輩子都在競爭比較,只是為了贏過別人或證明自己很棒,當你真的做到的時候,你快樂多久,大概也只是一秒鐘,然而整個人生所有奮鬥的過程,難道就是為了那一秒鐘嗎?大部分你所花的時間都是在過程中,它只是為了服務最後的結果。藉由建立目標,其實是要你進入奮鬥的過程,所以目標是虛幻的,過程才是真實的。

今天我們會不快樂,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我們都在玩目的導向的遊戲,覺得整個過程只有達到我要的目的,它才有意義。例如某人的兒子追求一個女同學,他說「媽媽,我送她花、巧克力,約她看電影,我做了好多的努力,最後她卻變成了別人的女朋友。我好痛苦,我想去死啊。」這個媽媽應該跟兒子說「兒子啊,你在追她的過程中,有沒有很快樂、喜悅?有的,你不要覺得很痛苦。你一旦追到她,其實才是人生真正痛苦的開始。」所以過程不是為了結果而存在,雖然結果不如你預期,但是在過程當中,你有沒有成長、收穫、快樂?有!如果人生一切都是為了結果而存在,我們將一輩子在痛苦中,而且患得患失,更不一定會得到你要的成果。

設立目標,目標是真的還是假的?目標是假的,過程才是真實的。目標有沒有達到,一點都不重要。你建立某個目標,其目的不是為了目標有沒有達到,而是為了你能進入過程,過程當中你就能享受它的快樂、創造跟喜悅。可是大多數人一想到結果,幾乎馬上就放棄了。例如你想要做菜,但做出來的成品連孩子都不吃,於是乾脆不做了。而許醫師的目標是全世界的人類開悟解脫,這跟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沒什麼兩樣,但真的能達到嗎?再說吧!

當你設定一個目標的時候,或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重點不在於你最後達到目標了沒有,重點是要享受那個過程。因為很多人都是迷失了方向,尤其是退休之後,不是泡茶聊天爬山,就是帶小孩,說難聽一點,這有時候是在等生病、等上醫院、等死,因為人生沒有目標了。有了一個目標,從今天開始你的生命就有所不同,因為有了意義與方向,而你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那個方向,然後進入過程,享受過程,至於達到目標了沒有,根本無關緊要。

今天為什麼我們會那麼痛苦,無法進入人生喜悅的過程?在於當你想到任何人生的理想,你馬上問「我能不能達到?」既然達不到那就算了、不要了,還努力幹什麼?沒有人可以跟你保證,你進入那個過程,一定能達到那個結果,於是我們通通迷失了。許醫師想喚起你人生最大膽、最狂野、最偉大的理想,而且我不要你去達到。結果達不達到都沒有關係,因為你會成為一個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你會進入那個要達到目標的過程,於是你的生命因為這個過程而起了徹底的變化。

/ 戴禹鑌取材自許添盛醫師講座

Thursday 28 November 2019

公務員,請不要辜負你的高薪厚祿

/ 區家麟

人生交叉點啊,你要為五斗米折腰,還是願意為真相奮戰?你是公務員,發現高官濫權、欺騙,危害人民,你是否願意犧牲工作、名譽、以至家庭幸福,冒牢獄之災,甚至被控叛國,都堅持揭露真相?

電影《官謊真相》(Official Secrets),真人真事改編,美英政府2003年為了攻打伊拉克,鏟除薩達姆,撒下彌天謊話,虛構大殺傷力武器;英國情報機關更加應美國要求,搜集聯合國小國代表痛腳,務求脅逼代表們支持出兵,希望得到聯合國加持。英國情報員嘉芙蓮看不過眼,向外界洩露機密文件,被控違反官方保密法。

嘉芙蓮只是一個低級間諜,天天坐在辦公室,默默拿起耳機,監聽不同人的對話。警察盤問嘉芙蓮,質疑她既為政府工作,卻洩密,是背叛國家;嘉芙蓮眼神凌厲、斬釘截鐵說:

「政府會輪替,我服務英國人民。」

好一句公務員大義,全部香港特區政府高中低官員,唔該,全部去睇五次呢套戲;特別是那些天天在立法會講大話的高官,《官謊真相》或者有助你尋回自己的良心。現在的特區群英,天之驕子政務官們,排隊做DQ主任,不服從者被放病假被調離職,服從者遲早被國際制裁,人人人生交叉點;律政群英則被西環契弟契妹及流亡英國的鄭若驊操控,每天在殖民地法律中找救贖、在基本法裏鑽空子鑽出血、在法律文字中練習創意思維,天天天馬行空;教育官員掩飾祖國真實,籌備洗腦敎育大反撲;醫療衛生官員與警察同流合污,全城催淚彈放題卻連化學武器成分也不聞不問,罔顧公眾健康。

這些官員,騙天地、騙眾生、騙自己。

還不只,是日,政府法律兵工廠又開工,一群嗅感靈敏,擅長用舌頭擁護主子的官員,謂政府已著手研究,要求公務員宣誓擁護《基本法》及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這幫官員,在製造法律武器,籌備DQ公務員;他們從來不懂搞清楚,公務員獲俸祿,不是效忠服務政府,是效忠人民。

《官謊真相》裏的嘉芙蓮說:她做間諜,負責竊聽蒐集情報,是為了保護人民安全;情報不是為了便利官員欺騙英國人、欺騙全世界。做官,無論官階高低,都應該有最基本的道德良心,不能用納稅人的錢,幫不義政府對付人民。

一個吹哨者,為了阻止戰爭,不讓生靈塗炭,道盡了拆穿謊話的必要。一個公務員,理應對國家與人民忠誠,但絕非等同忠誠於一個政府,更非言聽計從,忠於你上司。香港電台常被人罵:你出政府糧,為何成日罵政府?錯,超錯,我要多講十萬次,這個世界沒有「政府錢」這回事,所有稅收都是人民的錢,公務員收的是人民的錢,為人民服務,不是為政府服務,更不是為一個倒行逆施、視民意如糞土,兼萬世不倒的政府服務。

《官謊真相》提醒大家,這只是很簡單的道理。

嘉芙蓮因為不想見到同事每天受上級盤問煎熬,才決定自首;同事告別時,都說很支持嘉芙蓮敢作敢為,恨自己知悉真相卻保持沉默。

嘉芙蓮安慰着說:「你沒有做錯事。」

同事說:「但我沒有做對的事。」

這句對白,很簡單,但很震撼。很多人,一生忠誠,從沒有做過錯事,但是,也從沒有做過一件對的事。

身在曹營的你,時機來到時,懇請,要做對的事。即將來臨的極權管治,沒有公務員的忠誠合作,不能成事。

被時代選中的公務員,終有一天,將會被要求做違背良心的事。那一天來到時,請不要辜負你的高薪厚祿,請不要辜負你自己。

Tuesday 26 November 2019

世事如棋

/ 何国忠

拉曼大学金宝校区有孔子和爱因斯坦弈棋铜像,这是蔡贤德校长的构思。两个伟人铜像,一个以文专长,一个则对科学孜孜耕耘。一个在远古公元前,一个离我们不远的20世纪,一东一西,纵跨历史。二人都爱用脑,都有大我精神。蔡贤德让孔子下围棋,让爱因斯坦下国际象棋,蔡贤德让二人沉思。

蔡贤德的本意是鼓励学生思考,并开发东西方学说的结合之路。孔子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句,爱因斯坦则语“一切的科学无非是日日思考所得之精粹”。2016年1月底的一个下午,赵立新从山东到金宝校区讲课,赵立新是我在泰安一见如故的书法家。我抵达金宝校园的时候课已结束,只能陪他闲逛。当时蔡贤德、林水檺老师、张晓威院长、贤情学堂的主持人陈秋霞都在。在铜像前遇小雨,蔡贤德撑着伞讲解,铜像未建前我听过其理念,所以没集中精神。雨细得不得了,校园我走过无数次,却从来不曾撑雨而行,凉风习习,确有不同情调。

三年多以后,金宝校园的棋盘又回到脑海。我边整理行李边听歌边想香港时局。我每一年到香港开会几次,这一次心情最复杂。“仓卒岁月,世事如棋,每局都光怪陆离,骤晴骤雨,人事天天变,有喜亦有悲。”这首歌叫〈世事如棋〉,唱歌的人是许冠杰,那是我们曾经疯狂受香港文化影响的年代。

世事如棋般充满希望,我们可以仿若下棋人布局。世事如棋般充满诡异,一不注意,竟成棋子,路怎么走,完全被动。当中的分别如此,是否做好准备,确定自己理性十足,可以独立思考,是不是舍得从棋局中跳出来当旁观者,反思人生?还是执意留在对弈中,继续成为主流,忘了退后其实是向前的道理。

设计铜像的蔡贤德想的尽是正面事,孔子是教育家,为中华文明杰出的奠基人。以孔子为下棋者,理由充分。选择爱因斯坦也应该有道理,不只因为爱因斯坦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也理解自己在人间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爱因斯坦的派斯(Abraham Pais)在《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说爱因斯坦只在小的时候下过一两次棋,此后就兴趣阙如。至于孔子,他爱鼓瑟,爱击磐,也爱唱歌,对棋道似乎研究不深。《论语》也没提过他有和学生下棋的记录。

不过这样的讨论并没有意义,因为设计者取的是象征意义。我确实为蔡贤德的构思鼓掌,二人棋盘不同,关心点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人道主义者。二人对坐,彼此知道前面的人和自己一样心中有爱。

《菜根谭》记有一段有意思的话:“幽人清事总在自适,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作者给这一段话设了“任其自然,万事安乐”的篇旨。

的确如此,做事一过头,负面效果容易从旁杀出。“棋以不争为胜”,说得真好,可让弈棋者共勉。人生到最后,比的不是输赢,而是责任,而是谅解,而是情怀,而是心安。若棋盘是世界局势,掌握棋局者终究发现自己也逃不开作为棋子的命运。我相信爱因斯坦和孔子闭目思考的时候,也会触及这个点。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从前我单纯地将这句话,看成是孔子对懒散人的批评。下半段话我则读成是孔子的牢骚文字,要饱食终日者下棋,有一个爱好,至少比闲着无所事事好。可是如今这句话竟让我另有感触。

孔子可能另有他意,若吃饱没事,又不愿思考前路,千万不要到处添乱,不要乱讲话,不要伤人,不要做过激的行动,不可让身边的人无意中受到牵连。只有立场,没有真相的世界由来已久,只是现在越滚越大,又岂止是香港独有。下棋这个爱好能让人暂时避开愤怒人生,未尝不是治理浮躁心情的药方。《菜根谭》说“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另一面应该就是孔子的“为之犹贤乎已”。从前我觉得“博弈者”和“贤”之间不易相通,如今终于看出二者之间的无奈联系,也许我过度诠释,但是孔子对人性的感叹,我估计自己理解一二。

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152300.html

Wednesday 20 November 2019

這一世的果報叫命運

學佛的目標,在自覺覺他,自度度人。50 幾年前,證嚴上人把《法華經》鋪在地上,讓人人去身體力行。「道是佛因,佛是道果,行菩薩道必當作佛。壽命為果報之主體,因行殊勝故,果報殊勝故,果報主體之壽命亦與為殊勝。」

靜思精舍德杭師父解釋,每個人來到世間,不管生命長或短,不管身體健不健康,都會有一期的壽命。「我接觸過最短壽命的是,出生一個星期左右的嬰孩。」

德杭師父記憶猶新,當天浴佛彩排結束,一群常住師父收到通知,慈濟醫院有個助念,大家起身前往醫院地下室的助念堂。

「孩子好可愛喔,靜靜地躺著,爸爸媽媽幫他打扮得好莊嚴,我們為他助念。這個孩子在媽媽肚子裡,因為情況危急,必須提前引產,用醫療來延續生命,最後還是救不回來!」

德杭師父說,壽命是果報的主體,累生累世以來,造了什麼業因,這輩子就是受果報之時。「有句話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輩子懵懵懂懂來人間,所受的就是果報,一切都是自己的命運。」

很多人進入慈濟前,經常跟上人說:「我的命不好啊!我不甘願哪!」,上人總是慈悲回答:「你要甘願做,歡喜受。甘願去做每一件利益人群的事,要歡喜接受果報!」

弟子們聽了上人的話,才知道一切都是果報,自己做,就要自受!海燕風災後,很多人走進菲律賓災難現場親手布施,所行、所做都是利他,希望改善災民生活,轉變他的心念;雖然一天下來身體都累了,但是輕安自在,不求任何回報,「做到了輕安自在,果報主體的壽命自然殊勝」。

證嚴上人教導弟子:「對人誠敬,是菩薩入道的基本。要結好人緣,看到人一定要讚歎,要入人群中,這叫做行菩薩道。」

「入人群」不是件容易事,德杭師父舉例:「很多人不敢去醫院當志工,怕會被煞到,回家會立刻沐浴、更衣、消毒;可是,慈濟菩薩輕安自在,在急診室看到血淋淋畫面、在加護病房看見身上插滿管線不能言語的病患,或是在心蓮病房面對心情膠著,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的病人,醫院志工從沒想到自己,只想怎麼才能幫助患者,希望他的身體越來越好,希望他的心不要因生病被牽絆。」

德杭師父還記得,土耳其強震後,慈濟募款工作困難,10 個人走過身邊,大概有 8 個人唾罵:「土耳其在哪裡?不知道為什麼要救那麼遠的地方!為什麼不救台灣?為什麼要救土耳其!」

「現在,慈濟人上街宣導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也不容易啊!站在街頭鞠躬再鞠躬,解說再解說,希望能得到了解跟認同,希望能抽個 10 CC 的血液驗一下,希望將來有人的 HLA 能配合到,就可以救人一命。」

德杭師父在在讚歎慈濟人勇猛精進,站在街頭,不管腰痠背痛,不管看到多少人的臉色,依舊笑容滿面,求的是一位善心人來驗血,希望將來可以救一個人、救一個家庭。

「大陸廣東環保志工,白天為家裡忙碌,晚上 11 點才出門回收資源,也是看盡臉色,但他們並不在乎人家的閒言閒語,只希望資源能夠再利用,減緩地球的暖化,如此勇猛精進,是因為上

人不斷教誨,了解佛法之後要殷勤精進,難行能行。」

《常不輕菩薩品》經文:「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

德杭師父歎道:「現在人要修行,真是不容易,有時候人家給了一個不好的臉色,講話不夠柔和善順,『哎呀,我回家去好了』。這樣是沒辦法修行的啊!眾人以杖木瓦石擲打常不輕菩薩,還是堅定行菩薩道,我們如果連一個臉色都無法忍受,不願意聽不如我心的話語,怎麼走菩薩道呢!」

德杭師父說,學校有小考、期中考、期末考,行菩薩道是時時考、分分考、秒秒考,時時刻刻都在考驗。

「菩薩道所有的境界,都是在試煉我們,通過考驗就能跨步向前,考驗不過若是轉身向後,從此再也不會進步啊!行菩薩道,就要不斷向前進,好的,是我們學習的老師;不好的,是我們警惕的老師,將來不會用不好的身行,去對待別人。」

有一些壓力才會成長,菩薩道的每一個境界,都是在考驗我們,不管遇到任何境界和困難,擦乾眼淚繼續向前,修行才會有意義!

德杭法師 / 志工早會開示 / 20191109
記錄:魏玉縣 / 整理:慈泠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大愛閱讀專頁閱讀。

Monday 18 November 2019

一個社會假裝安定

2013年,部長任上,帶了一包熱饅頭去看周夢蝶。翻開《目送》裡我寫他的那一頁,不知說了什麼,兩個人笑得東歪西倒像幼稚園小孩。(龍應台大笑時蠻醜,像柯文哲。)

作家吳鈞堯寫《天長地久》評論時,提起二十年前我早已忘記的一件小事,讀來黯然。

「我難忘的一件龍應台事,是她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於詩歌節朗讀活動時,『營救』周夢蝶。感冒的周公在台上打了個噴嚏。怎麼談詩、讀詩都不重要,而是老人家拖著兩條長鼻涕,孤單而無助。眾人不知如何是好時,龍應台不加思索走上前,拿紙巾幫周公搵鼻涕。她隨侍在側猶如女兒,直到朗讀完畢,才窩著一攤紙團回座。」

現在的人很容易就忘記了、漠視了前一代人彎腰播下的種子,可是,那不是他們的損失,是我們的缺乏。楊照說得真切:

「周夢蝶、洛夫、商禽、鄭愁予、瘂弦……毫不誇張地說,他們打睜開眼睛,認識這個世界開始,就沒有離開過戰爭,沒有離開過動亂。他們生命的主調,是不確定,不知道自己明年會在哪裡,會過怎樣的生活,甚至不知道下個月會是如何...

人們不再理解他們,他們會被遺忘,相較於他們經歷過、承受過的種種折磨、痛苦,那實在是小之又小的損失,對他們而言。不再有人背誦瘂弦的詩,不再有人被洛夫的〈石室之死亡〉震撼,不再有人知道商禽是個傑出的詩人……那又怎麼樣?對他們,走過看過許多,已經在人生邊緣上的境界,是沒怎樣。

損失的,是我們,是這個社會。我們這個社會太習慣、太喜歡裝出一副安穩太平的模樣,假定每個人都會、也都應該擁有一份安定的生活,相應也就有一顆安定的靈魂。」(楊照

靜默與栽種有時
吳鈞堯/聯合報

我難忘的一件龍應台事,是她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於詩歌節朗讀活動時,「營救」周夢蝶。感冒的周公在台上打了個噴嚏。怎麼談詩、讀詩都不重要,而是老人家拖著兩條長鼻涕,孤單而無助。眾人不知如何是好時,龍應台不加思索走上前,拿紙巾幫周公搵鼻涕。她隨侍在側猶如女兒,直到朗讀完畢,才窩著一攤紙團回座。

龍應台理性、銳利,雖不乏寫長輩與子嗣的深情佳構,但一個轉身,她是文化局長、文化部長,是生命永遠的提問者。龍,不高大,但在吾輩眼中,看她、聽她,都是仰望。《天長地久》有個難忘情節,立院質詢前的火躁時刻,老父親來電,「女兒,你好嗎」,龍應台說聲「沒空」,掛了電話。電話被掛的「嘟嘟」聲,響在龍的文章,但主、客易位了,她才是被掛電話的人;她誰也不是,不是部長、作家,只是一戶人家的女兒,這是《天長地久》的基調。女兒暫結台北忙碌生活,南下屏東潮州,粗搭宅院,陪伴失智了、行動不便的老母親。

《天》的架構複雜。以十九封寫給「美君」的信件為主體,搭配二十世紀初與母親息息相關的世界大事、日記與手稿、生活與歷史照片等,經、緯作記,標示了每個人的生命座標。照顧長者,飲食以外、醫療以外,就是長長的陪伴。真正奶過子女的母親才會明白,照顧幼兒的艱難不是調查奶粉成分、觀其糞便或稀或硬,而是孩子無法言語,時間從容地顯其巨大、生硬,而且常帶悲傷。幼兒學爬學走學說話,天長地久才開始,但老父與老母,他們的人生已經過於曲折,難以消化的不單是食物,一字、半音,都難。

世界漸漸陌生,成年的孩子才剛要靠近他們。陪伴,在生、死兩頭,一個正要茂盛、另一個漸趨衰竭。作者站在生命的平衡桿上,她描述母親的模樣:童年的木頭書包,母親記寫日本兵炸死小孩與婦人,七十歲那年隆鼻、紋眉、紋眼線,老夫婦倆到德國旅遊等。母親該是什麼模樣,現實如鑿刀,把人刻得又老又深,畫龍點睛處,卻是七十五歲回鄉時,沉睡的水再度回到眼眉。在母親的生、老、病過程中,龍應台思考一個人,也深思每一個人。生死道場中,幾千、幾萬年都不是距離,何況僅是幾十年的生死域,所以,龍應台的信是給「美君」,而不寫上「敬愛的母親大人」。

《天長地久》以陪伴母親之實,叩問更多的生命事實,「父親教我以『死』,母親誨我以『老』」,你、我都非永恆,如何在時空長軸,以我們的肉身,作為孩子的啟示?「古詩十九首」,「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美君十九信」,我以為是「私愛為本、慈悲為徑」,在交織的十字路上,我們可以被愛,更能夠愛人。

楊照https://www.storm.mg/lifestyle/80591
龍應台https://www.facebook.com/%E9%BE%8D%E6%87%89%E5%8F%B0-Lung-Yingtai-1388668931448060/?__tn__=kCH-

Friday 15 November 2019

歡喜捨

學生時期,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極喜愛音樂,經常戴著耳機,將聲音開到極大,大到身心彷彿被音樂整個充滿、彷彿自己整個人融進音樂裡,甚至渴望與音樂合而為一,巴不得自己就是音樂,音樂就是自己……甚至,對喜愛的部分一遍一遍repeat,直到耳朵受不了,感官覺得疲憊,感覺「聽爛了」,樂趣不再是樂趣,反而變成負擔,再多一點就厭惡了,這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壞苦」――原本快樂 的感覺因無常而失去,不再是樂。

因此,《梁皇寶懺》卷十中發眼根、耳根、舌根等願時有這樣的內容――願「不見玄黃朱紫惑人之色」、願「不聞鐘鈴螺鼓,琴瑟箜篌,琳琅玉珮,惑人之聲」、願「不嘗一切能生貪愛煩惱滋味之味」,許多人沒辦法理解,這些不管是音樂、美食、衣物、鞋子、包包……等明明如此美好,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它們甚至被用來鼓勵年輕人多往上爬、多賺錢,且愈有能力去購買或擁有,愈是代表著人生的成功。所以,去購買、擁有、欣賞這些有什麼錯?再加上現代人生活壓力如此之大,以這些做為辛勤忙碌之餘中一點補償、一點慰藉、一點犒賞、一點……小確幸,有何不可?為什麼要發願捨離?

然而從「壞苦」的角度我們便可以理解。就像有些人有「癮」,輕微的如茶癮、咖啡癮,嚴重的如菸癮、酒癮等,一旦依靠某種特定的人、事、物才能帶給我們快樂,基本上,那就已是在「苦」之中了,因為求不得苦,得到時貪念起而想愈要愈多是苦,得到太多以致不堪負荷也是苦,所以說,貪愛是苦,而更真實的來說,有受皆苦。

因此,如《六祖壇經》中所說:「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聖嚴師父解釋:「心中沒有瞋恨貪愛,也就是沒有要排斥什麼,沒有要對付什麼,也沒有要追求、爭取什麼,所以可以把兩腳伸得長長地安心睡覺。」,就像臨濟義玄禪師說的:「無事是貴人。」把一切能讓我們產生貪著的,捨離、斷絕得乾乾淨淨,所以心裡沒有所貪的,也沒有所追求、所依賴的。

這樣的境界,多麼清爽美好!

Friday 8 November 2019

柏林圍牆倒下 —— 歷史的偶然

/ Hugo Sze

歷史發展固然由其必然性推動,但歷史的偶然性亦不可忽視。30 年前的 11 月 9 日,象徵東西德分隔的柏林圍牆倒下,除了由自由世界終將勝利的必然性推動,箇中也有因誤會產生的偶然性機會 —— 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或會成為推動歷史進程的關鍵

自 1961 年柏林圍牆建成起,住在東柏林的人,從此失去往來城市的自由。當中,有人選擇挖掘地道逃往西德。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Mary Elise Sarotte 認為,圍牆倒下的故事,始於 1975 年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CSCE)的最終法案,保證了在蘇聯控制下,封鎖東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邊界。由此,開槍、出動警犬、拘留、審問、禁止運動等,日後受盡質疑的行徑在牆的一邊展開。有了各種打壓的「基礎」,圍牆一直屹立至 1989 年。

推倒圍牆前夕,有人經第三國進入西德,種種出逃行為,均是對東德政權失望的回應。有人因失望而出逃,亦有人因失望而上街。逃亡潮發生同時,1989 年 9 月起,東德城市萊比錫的人民開始組織各種抗議活動,示威勢頭迅速蔓延全國。Sarotte 認為,當時東德領導人昂立克(Erich Honecker)的強硬政策,已愈趨失效,政權出現裂紋。

10 月 9 日至 11 月 9 日整整一個月內,東德政府試圖重新掌握國家控制權,甚至將昂立克驅逐出政治局,並在最後一任總書記 Egon Krenz 支持下,通過起草新的「旅行法」穩定局勢。不過,政府的「讓步」未能滿足人們的要求。因為這個「萊特草案(Lauter’s draft)」表面上允許擁有護照的東德人直接前往西德,但實際上擁有護照的東德人根本不多。同時,政府可以藉操縱漫長的官僚程序,拖延審批護照申請。

事實上,東德領導層根本不願賦予人民行動自由,因此示威仍然持續。有鑑於此,政府再於 11 月 9 日牆倒塌前數小時,另署一份新草案,明言會為即將到來的假期快速處理旅行簽證的審批。據萊特草案指,「新規定」將適用於東西德之間所有邊界過境站,且應立即生效。記者會上,沙博夫斯基錯誤表示東德人即時可以過境。 圖片來源:Eric BOUVET/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然而,東德政府錯漏百出的國際直播記者上,時任政治局發言人沙博夫斯基誤解政策,錯誤公佈「即時取消外遊限制」的訊息,立即就被廣泛流傳。正在圍牆檢查站吃晚餐的秘密警察 Harald Jäger 得悉時難以置信,馬上致電上司 Rudi Ziegenhorn,得到的指示是「一切照舊」。然而,柏林圍牆東西兩面人數都在迅速膨脹,Jäger 再度致電上司確認,Ziegenhorn 強調:「一切沒有改變。那些製造麻煩的人應該被推回去。」到晚上 8 時半,聚集在圍牆一帶的人群已有成千上萬之勢。

面對龐大群眾,圍牆守衛卻只有約 50 人,保障他們人身安全的只有身邊一把手槍,以及一些大型機關槍。Jäger 因擔心人群會嘗試搶奪武器而不停致電上司,但整夜約 30 通電話中,Ziegenhorn 只重複「一切照舊」。終於,在其中一通電話裡,Ziegenhorn 讓 Jäger 加入自己與上級的電話會議,並敦促他「保持安靜」,不要被發現。

那位不知道 Jäger 正在電話旁的上級,突然數落他:「Jäger 有能力評估局勢嗎?抑或他只是膽小鬼?」 通話馬上被中斷,但已聽到罵聲的 Jäger 氣上心頭,想到自己在檢查站服務長達 25 年,這晚只是盡責回報現況,要求明確指示,卻落得苛責、遭質疑個人能力。Jäger 事後回想,當時作出的歷史決定,與自己近 30 年來盡職卻被侮辱的事件有關。

上司作出讓步,告知 Jäger 可以放那些最麻煩的人離開,但禁止歸來。最早獲放行的人群之中有對年輕父母,他們其實只想逾過牆看一眼便回家照顧幼兒,卻不知道西行之路是一條單程路,欲回到東柏林時,被邊防守衛告知不准回歸,氣氛馬上變得緊張。

西柏林方面的邊境官員,面對如此群情,亦感到畏懼,呼籲 Jäger 與這對父母溝通。Jäger 本來就對上司下達的指示有所質疑,加上個人怒氣蓋過持守多年的紀律,已不欲代表那位侮辱自己的高級官員跟悲痛的父母爭論。是以,儘管領有明令,Jäger 仍為那對年輕父母破例。其他聽到消息而欲回東柏林的人,亦紛紛要求放行。Jäger 決定再進一步抗命,向西柏林入境官員表示可以放行。

到晚上約 11 時 15 分,伯恩霍爾默(Bornholmer)檢查站東柏林一側已人頭湧湧,不斷有人大叫「開門」。面對成千上萬激動群眾,Jäger 擔心自己及其他守衛的安全,甚至向下屬表達他的顧慮:「我們應該把他們全部槍殺嗎?還是應該放行?」

終於在晚上 11 時半前,Jäger 致電上司:「我要結束所有控制,讓人們離開。」且不再理會 Ziegenhorn 反對,結束通話,指示下屬打開大門。大門被完全打開前,人群已開始從東邊穿過,數以萬計的人歡呼慶祝、親吻、眼淚。圍牆終於無法再阻擋人群。

歷史偶然性的一面,也許就在當晚完美展現。街上示威者的勇氣,加上 Jäger 面對巨大壓力下作出的決定,結合起來,便是意料之外的結果 —— 突如其來的和平開放。假如當晚換上另一人公佈政府消息,又或當晚並非由 Jäger 及其下屬值班,結果或不盡相同。

Wednesday 6 November 2019

言论自由与免于恐惧的自由

/ 庄仁杰

1941年1月,美国未加入二次大战但战云密布之际,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著名演说。当时他指出了人有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以及免于恐惧的自由。后世不断诉说这次演讲的内容,这些自由也成为《世界人权宣言》的一部分,但是,现在这些自由却也面临各种挑战,本文则专门讨论当今言论自由与免于恐惧的自由所面临的挑战。

言论自由顾名思义,即是要求人们可畅所欲言,不必因为个人言论而遭受攻击与惩罚(当然,如果言论涉及诽谤、恐吓与不实谣言,则个人必须为其言论自由负责)。虽然人人知道这自由,但是却不一定如此包容。过去一些人因批评政府而面临牢狱之灾,则是对言论自由的最大破坏。政府对于刊物的查禁,也是破坏言论自由之举。这些种种,成为推翻国阵政府的理由之一。

随著网络日益发达,破坏言论自由的事情越加剧烈。一些朋友在网络上发表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即使其论述有理有据,但是却仍遭受许多人的围剿。更可怕的是,这些围剿的发言却不是针对论述进行反驳,而是无理的谩骂、恐吓和凌辱(简单说就是网络霸凌)。

人不应活在威胁中

有时候,破坏言论自由的甚至是言论载体本身。一些媒体或机关禁止人们谈论某些课题,甚至以各种奇怪理由或举动禁止一些论述出现在其相关事务上等等,都在不断破坏言论自由。例如禁止谈论社会运动、禁止人们集体讨论某些议题,都是在破坏言论自由之举。

免于恐惧的自由看似较为含糊,但实际上不难理解。人不应该活于威胁之中,不论威胁来自何方。一个人可以光明正大地批评政府,而不必担心政府的报复,这就是免于恐惧的自由。一个人可以公开地指出社会问题,不会因此有人谩骂攻击,这就是免于恐惧的自由。一个人公然地提出各种改革意见,社会可欣然接受与讨论,这就是免于恐惧的自由。

但是实际上,许多人对于这些公开说出意见的人不但不能容忍,甚至还恐吓、攻击,这些做法不但破坏言论自由,更让人活在恐惧之中,与免于恐惧的自由背道而驰。

免于恐惧的自由不止于此。在缺乏法治的保障之下,政府可随意逮捕任何异议者,甚至伤害与杀害异议者,这是政府破坏免于恐惧的自由。此外,政府放纵非法暴力任意攻击人民,并且不追究不追查,也是破坏免于恐惧的自由。同时,人们借由各种管道攻击他人,但政府却完全不理,也是破坏免于恐惧的自由。虽然如此,但是许多人对于这些免于恐惧的自由却完全无感,而任由情况恶化。

言论自由与免于恐惧的自由遭受巨大威胁,但是许多人不但无感,甚至成为了帮凶。最近,一些出于好意、甚至是基于学术研究的论述,却遭受污蔑。一些人认为这是有政治立场的论述,因此不应该出现,同时也有一些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也认为如此,甚至还有些人随之起舞,不断攻击这种基于学术研究的论述,千方百计阻扰这种论述出现在大众面前。

可是,这些人不知道的是,这种阻挡只是让自己的信誉下跌,更显得自己的格局和眼光狭小而已,更别提这些做法皆在破坏言论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看来,言论自由与免于恐惧自由来到马来西亚的那一天,又要再度延迟了。

/ 庄仁杰 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专长为中国近代史、东南亚近代史与海外华人史。目前研究以吉隆坡和新山的华人社会为主。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ingjia/2019/11/06/313372

Monday 4 November 2019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问:这句话是不是叫我们不要执着,但也不要因无所执着而冷漠消极,应该提起智慧心、慈悲心、菩提心?

师:一进农禅寺的门,在照壁上就可见到这句话。它本是《金刚经》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听到有人诵读这个句子,当场若有所悟而决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黄梅见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后,听五祖讲《金刚经》,一听到这句话就豁然大悟,可见这个经句在禅宗是多么的重要。

很多人认为无我、无心、不动心大概就像木头、石头、植物一样吧!如果真是如此,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就不要说法度众生,禅师们悟道之后也不该再弘扬禅法了。事实恰巧相反,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只有三十多岁,接下来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说了许多法,度了很多人,使佛教流传到今天,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见不动心并不等于木头、石头,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六祖坛经》中也谈到无住无相无念,二者大同小异。‘无住’是什么呢?就是不在一个念头或任何现象上产生执着,牢牢不放。

比如受了打击,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扰,那叫心有所住。又比如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贪名的,心注意名;贪财的,心注意财;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这些人若没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没有名、没有财就浑身不对劲,没有美食也不能过日子,心中老是牵挂着这些东西,这就叫‘有所住’。

至于心无所住呢?美色当前也当作是平常事。《维摩经》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鲜花,菩萨们看了若无其事,认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罢了,跟菩萨们不起关联;可是那些阿罗汉对美女和鲜花还存有潜在的厌离心,所以花落到他们身上就掉不下来了,这是因为心有所住。

因此,‘心无所住’是身在红尘能不受红尘困扰,‘生其心’是出入红尘还能救济红尘中的众生,为他们说法。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萨们的境界。

我们凡夫也不妨练习‘无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较困难,但是时间久了,就会把世间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梦如演戏。你会非常认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戏,那就不会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响而烦恼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所住」,是對「住相」而言。前面已經講過「無住」,很多人誤解佛教是消極、逃避現實的,一講到「無我」,好像這個人已無可救藥,不為今生,也不為未來。一講到「無相」,更覺得這個人大概沒希望了,因為他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管了。⠀

究竟「無住」的「住」是什麼意思?用現代的名詞翻譯,就是「在乎」。我不「在乎」、我「在乎」,就是「住」的意思。凡夫的心理活動,都離不開「在乎」——我很「在乎」他講我,我很「在乎」股市今天跌了,因為數字下跌與我的財產息息相關,這便叫作「住」,心「住」於股票,「住」於某一樁事、某一個人。

人常常喜歡在人前表現,人後表功。有沒有這種人?有!多多少少,每個人都有這種毛病。如果不求表功,似乎即無表現,想要表現自己的能力,這是十分正常的。表現給誰看?表現給別人看,職員表現給老闆看,民意代表表現給人民看,政府官員表現給長官看,這都是正常的,但這都是「在乎」。

真正懂了佛法以後,會在心裡清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做則做,不該做就不要做,不在乎利害得失,不在乎自己好不好,這就叫作「無住而生心」,但這個心已不是煩惱的心了。有住而生心,生的是有我的心,是煩惱心;無住而生心,生的是慈悲心,是智慧的表現。

/ 聖嚴法師
/  摘自《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三版)

Friday 25 October 2019

泰然面對眾生相

/ 聖嚴法師

人要站穩現在而往未來看。有的人老是想到過去,有的人則常擔心未來,未來的事未可知,但願那是美好的,當要有迎接厄運光臨的心理準備,即使可能是一種最壞的結局產生。想想,還會有什麼事會比死更可怕?如果不幸必須坐牢,也還沒有到死的程度,何況坐牢也泰然面對眾生相還沒有發生。現在還沒有發生的事就不需要緊張,只要檢討過去、計畫未來,而面對當下,步步踏實地向前走去,便是人生的歷練,就是一種修行的生活。

此外,如何使得自己的身心不受他人干擾,也很重要。不管發生任何情況,都宜當作是一種人間相、一種世間相,當作是處處都可能發生、隨時都可能發生的平常事。如何在沒發生情況以前,未雨綢繆化導轉無形;如何在發生情況以後,亡羊補牢用自己能夠運用的資源來處理、化解這些問題,心中只有需要處理的事,沒有被這些問題所困擾而造成的心結。

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面對當下的世間相、眾生相,這就是人間相,接受它、處理它,然後放下它。一般的人都可運用這種觀點來為自己化解自己心中的問題,甚至幫助他人來化解問題。因此一個人的人生修為也可以影響另一個人、全家的人、全社會中的許多人。古今中外許多的偉大人格就是如此產生的。

許多人在諸事順利時,傲慢、自尊、自負、自信,總覺得他們自己是可以主宰一切、安排一切、負責一切的,因而疏於自我的約束和檢點,一旦遇到重大的挫折發生時,就會錯愕不已、自我失控而惹下大禍。

一個有修養的人,對於一切不如意的事,不求自己眼睛看不到,不求自己耳朵聽不到,不求自己接觸不到,但求自己不會被這些不如意的事所擊倒,但求能夠讓自己以及相關的他人,都能履險如夷,並且免受負面的影響而產生困擾。

人如何能使自己免於困擾,也不困擾別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誇張自己,不要膨脹自我,不膨脹自我,就不會擔心自我被他人縮小。你的能力再強,也當做個平平常常的人,縱然你已出人頭地,還得要敬上謙下,尊重他人。你的工作重要,錢也賺得多,但是不要膨脹你的自我,因為事業是整體社會所共有,自我只是整體社會的一分子,不可抹煞了整體而突出你個人的自我,若你做了大事,尚能體認自己仍只是一個平凡人,那就是一位具有大丈夫胸懷的偉人,能夠認清凡事有順、有逆;職位有升、有降;事業有成、有敗;順逆、升降、成敗都只是過程而已,如此就能時時安住於當下幸福人生了。

Thursday 24 October 2019

大学和学术界失去的尊严

/ Tajuddin Rasdi

名誉扫地的国家教授理事会,支持马大(大马顶尖大学)扣押一名在毕业典礼上抗议其校长发表种族言论学生的学位证书的举动,等于告诉大家大学和学术界,几乎完全丧失了尊严。

我说“几乎”是因为教授理事会在上届选举中,没获得过半支持。当我看到有学生(我猜是马来人)要求撤销2名华裔学生的学位时,我对这样无知和愚蠢的请求,微笑以对。

终究,这些人只是马来毕业生,我几乎一生人都遇到这样的毕业生。我完全知道他们的优缺点,特别是弱点。但是,当“名誉扫地的教授理事会(the Council of Discredited Professors)”给予全力支持时,情况就变得更加严重了。

我们看到4所公立大学的声明,但许多人认为是种族主义和毫无根据的言论。但最近,“名誉扫地的教授理事会”觉得马大校长言论,毫无错误或无种族主义。他们50位教授在加影会面后,得出这样的一致结论,并发表文告。

我的问题是,这50名教授是谁?来自哪所大学?

截至目前,我们知道4所大学是种族主义大学,其余的16所公立大学也是吗?如果这些教授来自其余的大学,一点也不奇怪。

27年在公立大学的经历,和在媒体上看到的特定学术话语,我在15年前就得到一个结论,之后写了一本名为《为何听校长的》书籍,并由时任槟州首长林冠英推介。

推出有关书籍后,我发觉到公立大学演讲的邀约越来越少,和担任与国家课题相关的政府委员会成员的邀请,同样减少。

尽管我出版过50本书和获得4个国家书籍奖,我提早退休后申请成为教授的请求,被3所公立大学拒绝。当我询问友人被拒理由时,答案是我争议性的写作,批评马来人、伊斯兰,罪中之罪是,我批评学术界。

我不得不放下要率领公立大学和学术界成为第一线斗士,带来政治经济改变,以建立新大马的梦想。

如今,我要在公民社会努力达成上述目标,并让学术界随时间流逝而腐烂。

至于是否要撤销或扣押2名学生学位证书的课题,我的看法如下。

首先,作为学者,在学术界最重要的角色,就是要确保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科选择,准时毕业。

我现任和过去的工程学院院长,都曾严谨地提醒学术职员,工作期间在办公室享有弹性,但要注意没有学生投诉教学质量、随时能咨询,及所有学生一定在要特定时间内毕业。

5年前,当我受委成为学生纪律局一员时,我确保任何学生的违规行为,一定要考量到对其学术成绩带来的影响。例如,如果学生被发现在考试中作弊,那么我将毫不犹豫当了该名学生,即便该科目是他或她毕业前,最后一个要考的科目。这是因为涉及他学术内容的质量。如果学生涉及肢体霸凌或导致他人受害的指控,我会毫不犹豫冻结其学籍,即便是他或她的最后一个学期。

不过如果学生已经完成他或她的最后一个学期,面对非考试作弊的指控,则我会建议以行为不当处理,给予一定数额的罚款。

重点是我们纪律局认真看待学生的毕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任何会阻止他们毕业的事情,因为这代表了父母的希望和学生本身的梦想。

让我非常生气的是,“名誉扫地的教授理事会”所发表的冷酷文告,让人误以为大学理事会非常强大,可以为所欲为!在这个不负责任的文告中,显而易见毫无尊严。

涉事学生的行为,若被视为道德或大学方面的违规行为,我会考虑以行为不当处理,处以罚款。

这学生已经完成学业,他没有通过作弊或贿赂获得学位,他仅是扰乱了2小时的仪式,和校长与大学的“声誉”。

现在,我来问普罗大众,撤销或扣押一个人的学位,否决他这4年的努力、金钱,公平吗?是以“玷污大学声誉”这类空虚理由,来破坏学生的未来前程。

哎呀,在我一半的学术生涯中,我也面临着同样的指责,因为我揭露了有关马来人、伊斯兰和学术界的真相。当一个大学更在乎自己的尊严,不理会学生的尊严或他未来的日子,则该大学无法得到任何道德或学术上的尊重。

如果一群教授也同意严厉纪律处分,那这群代表大学(由大马纳税人资助)的信誉差教授,不会获得我们尊重。

黄彦铬事件不仅让学生蒙羞,也让我们整个公立大学和学术界失去尊严。

我不知道,也不再关心了。写了20年已经足够了。无可救药。我够聪明,当我知道自己输了,就找其他事继续前进。

这次事件,是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135353.html
The lost dignity of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a (英文版)

Tuesday 22 October 2019

病態

李怡

有一個蘇聯時期流傳的故事。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遜問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為甚麼蘇聯工人不造反?」勃列日涅夫沒有回答他,而是把他帶到了工廠車間,總書記向工人們說:「從明天開始,你們將會減工資!」掌聲。「將要提高工時!」掌聲。「每十個人就要吊死一個!」掌聲。有工人問,是自己準備繩子還是由工會提供?

不要認為故事太誇張荒謬,它其實與我上周提到一位澳洲YouTuber訪問幾個中國留學生的情形同出一轍,都是自小在集體主義思維方式的環境中長大的一種病態。我們覺得這個蘇聯故事不可思議,也有台灣人說被澳洲中國留學生不問是非、一味認同中國沒有任何錯的「愚昧」嚇呆了。

蘇聯工人不是真的準備上吊,中國留學生也不是真的要為共產主義獻身,都是說說而已。但他們也不是有意說謊,他們只是被集體主義的意識綁架,很自然就說出符合集體意念的話。從個人主義的角度來看,是言不由衷,是虛偽,但從集體主義的角度去看,是個人服從集體的一種自然反應。但並不意味他會實行。在西方價值觀念長大的人,對這種集體主義觀念很難理解。

在澳洲住了九年的中國留學生稱頌祖國,稱頌共產主義,是一種不假思索的反應,並非表示她真要回中國生活。林鄭政權要香港年輕人去大灣區發展,但高官們的子女都去了英美等西方國家,他們不會覺得有任何不妥:動員香港人去大灣區是黨的政治任務,自己子女去西方國家是個人的打算。NBA事件發生時,中國盲眾大罵NBA,支持中國電視台杯葛NBA賽事,但NBA熱身賽在上海、深圳舉行,中國人仍然買票擠爆賽場。被稱為「央視一姐」的女主持董卿不久前在央視節目《開學第一課》中教育學生「要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五星旗,因為國旗神聖不可侵犯」,但董卿曾赴美產子,讓兒子成為星條旗下的美國人。對董卿來說這也沒有不妥:講愛國是應有的「政治覺悟」,赴美產子是自己個人的生活。

這種人格分裂,是中國人已經習以為常的病態,它屬於廣義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為人質情結,它不是正式精神疾病名詞,而是一種心理現象,是指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認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一種自我防衞機制,當受害者相信了加害者的想法時,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脅。正如中國人雖受黨國壓迫,但歌頌黨讓他們有安全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更傾向於人們用來掩蓋不想討論問題的狀態。因此,當你問一個已經移民香港或國外而仍然不停稱頌中共國的人:「中國這麼好,你為甚麼不回中國生活?」他們會惱羞成怒,甚麼「數典忘祖」「龍的傳人」「民族尊嚴」這些沒有具體含義的大帽子就拋過來了。

這就是在集體主義薰陶下的扭曲的人性。在西方社會意識中成長的人,包括香港人,我們的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是基督教。即使你不信教,但基督教義已滲透在西方價值系統中。基督教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稱義」,每個人面對上帝,而不是面對集體、國家、種族、同胞;上帝是終極依靠,你只是你自己。個人主義不拿自己不準備實行的概念說理,也不讓集體主義的種種觀念去綁架一個人。

集體主義愛國者最莫名其妙的論調是「沒有國哪有家」,這種觀念就等於說「沒有樓哪有磚」一樣荒謬。

Friday 18 October 2019

Burn with Joker,Dance from Arthur

/ housescheng

正當群眾滙聚在劇院前,載上Joker的招牌面具,憤怒地抗議富人當道,社會不公。Joker本人,Arthur,心裡掂記著的,卻是那位很可能是自己父親的Thomas Wayne,葛咸城首富,巿長候選人。

喬裝打扮,潛入劇院,觀賞一小段差利.卓別靈,尾隨Thomas Wayne到洗手間。他尋求認同,他怪笑,他講出了相依為命母親的「遺言」。Thomas Wayne一拳揮到Arthur面上。

接連幾日的沮喪,失去工作,咨詢中心結業,母親中風。滿心期望能夠「獲得」某些東西以顯示自己存在的Arthur,漸漸意識到,他並非一點一點失去所擁有的。而是他一開始就一無所有。

他的世界不是因為一次一次摳打而崩壞,而是從頭都尾均是碎片。

(內文含嚴重劇透,不劇講不了這部戲)

第一幕︰生活裡的小確幸


Arthur,使人聯想到亞瑟王,英國那位神話級的亞瑟王,聚集圓桌武士,手持聖劍,統一英國。電影初段的Arthur則身處於類似馬戲團一樣的化妝間,怪客、侏儒、刻薄班主。他是團裡的小丑,負責逗人發笑。班主卻表示,Arthur令其他人不適。

儘管工作不算高尚,薪水也不多。小丑仍是他喜歡的角色。回家後,他照顧病弱的母親,一同在床上看電視,說些體己話兒。這便是Arthur的小確幸。為了這點滴的小確幸,他努力支撐著。

好多網友認為小丑身處的葛咸城和騷動的群眾,與香港目前社會環境不謀而合。我覺得套用在五毛身上,同樣適用。

大家努力維擊著那份自以為的小確幸,在社會整體制度中不斷被摳打,仍覺得「至少我還有甚麼」。

雖然窮,Arthur沒有搖尾乞憐,侵佔社會資源。他想要的,興許就真的是這些了!一份符合自己興趣,又能糊口的工作;一扇能避開世人目光,自在跳舞的窗戶。他是病患,定時心理咨詢,求的不是那些藥,而是渴望有人聽他講話,關心他。

母親不關心他嗎?顯示,母親更關心Thomas Wayne。他問,為甚麼寫信給舊老闆?這句話可以作以下解讀,Arthur不認為他們需要舊老闆接濟;媽,你為甚麼不寫封信給我。

第二幕︰衣冠禽獸

精英也有衣冠禽獸,噢,這件事,大家早就知道。好多衣冠楚楚,上流社會居於高位的人,華冠美服之下的醜陋,是眾所周知。

大家都戴著面具做人。

那三個替Thomas Wayne打工,地鐵裡調戲OL的西裝友,只不過是下班後,脫掉面具,不再演戲而已。卻被Joker槍殺。

上流社會的人該怎麼想?Thomas Wayne打著幫助窮人的口號競選,讚揚三位被害者。同時,巿政府裁減心理咨詢的資源,令有需要的人如Arthur失去援助。

不,Arthur其實不需要心理治療,他需要別人關心。Arthur質疑社工,根本沒有聽他講話。社工不了了之。在葛咸城,社工只是收錢做事,她接待Arthur,純粹只因為有人發工資給她。沒有薪金,她立即退場了。往後也沒見過她私人與病人聯繫。

Joker的暴力和瘋狂便與後者連結。他反社會的原因,歸吝與精神病,彷彿合理。然而,他的反社會情緒是長期遭受社會排擠和漠視所造成。甚至,我們應該正視,精神疾疾的成因是社會因素造成的生活壓力,更甚於個人因素。(註1)

馬戲團的伙伴裡,只有侏儒。胖漢Randall,把手槍給Arthur,看似是一絲溫暖,出了亂子卻第一時間切割。城巿的冷漠無情,不需多講,這正正是我們所經歷的。

看,Murray Franklin。他在節目上嘲笑Arthur,捧他一拳狠狠的,不夠,邀請他上節目,再嘲笑一次。

化妝間的對話精心策劃,Murray甚是溫柔,像前輩又像慈父,釋出了善意。一瞬間我認為他是好人,他只想做好節目。

Joker卻沒有被迷惑。

直到Joker試圖繼續讓人發笑,不果,Murray問。

Where is the punchline?

當你的生活充滿沮喪之時,面對你的偶像、把你變成全城笑柄的節目主持人,問你︰笑點在哪裡?

到底Murray想讓Joker逗觀眾發笑,抑或他純粹希望嘲笑Arthur?

這一場,Murray像一位新聞主播,客觀、中立、質詢。Joker像一位笑匠,哭笑不得的笑匠。

第三幕︰戴上面具才是自己

Arthur其實是眾多小丑之中,最後覺醒成Joker的一位。

葛咸城的民眾,在小丑殺人後,迅速詮釋出一套反權威的象徵意義。精英們以他們的方式「拯救」群眾,群眾卻不需要「拯救」,他們要求精英退場。

各種旗號的扶貧和惠民政策,目中只是讓在位者中飽私囊。(註2)

群眾看穿了,或受夠了。不再相信上位者空洞的美談,引發混亂和衝擊,顛覆之前是阻止,阻止是為了中斷惡性循環。又或者其實沒想太多,只是渴望混亂。

Arthur也許從來不曾把自己和那群歐打他的青年,作出連結。不認為自己和他們是一份子,引發動亂的一群。

經歷過電影賦予的種種,他一筆一筆地添上油彩,戴上了面具,完成了真正的自我。等同超人把底褲穿在緊身衣之上,才是真正的超人。

捨棄Arthur,成為Joker,背後評論說,因為他有精神病,因為他小自遭受家庭暴力,因為他低收入生活艱苦……不過,joker的臉譜越趨近完成,他的立場和邏輯思維愈堅定。

他分得清馬戲團的伙伴,Randall無義,殺了。侏儒與他有弱者的同情,放了。Joker殺的全是比他強勢的人,沒欺凌過弱者。相反Thomas Wayne,Murray Franklin都在欺凌弱者。甚至他眼中的警察也是如此,逼得母親中風。母親也是另一個強權,支配了他的過去,忽悠他長大成人。

殺人,他毫無悔意,甚至,他覺得是天命。那些讓他痛恨的人死去,才足以令他由衷地開懷大笑。

這才是他真正的自己,與其逗人發笑,為他人而活而得不到好報。不如釋放內心潛藏的惡意,自由地在大街上跳舞。

因此,電影最後Joker說想到一個笑話,畫面是孤苦零丁站在後巷的Bruce Wayne。另一個黑夜裡戴上面具,自詡為眾人鋤奸滅罪的英雄。

好笑嗎?連結蝙蝠俠三部曲,Bruce Wayne的遭遇,其實不好笑。

也許在生活面前,大家都只是一條荒謬且缺乏幽默的punchline。

註1︰參考︰越誤解心理疾病,我們越會忘記致病的最大成分不是自己

註2︰本文撰寫之時,特首林鄭月娥發佈了新的施政報告。

Monday 14 October 2019

佛性 超越性別年龄

觉诚法师

《法华经·提婆达多品12》
是叙述提婆达多在过去无量劫曾布施《法华经》,被世尊授记未来成佛。提婆达多是诽谤佛陀、杀害阿罗汉、造五逆重罪的恶人,但在《法华经》里,因为他过去无量劫曾经布施《法华经》的功德,也被授记成佛。

在〈提婆达多品〉后半段有提到龙女成佛的故事,这是我很感动的典故。经中提到,文殊师利菩萨说:「我在海中常常宣说《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甚深微妙,是经中之宝,世间稀有,很多的众生听闻此经,如果勤加精进修行,速得成佛。」

文殊师利菩萨还说,有一个娑竭罗龙王的女儿,她才八岁,利根聪颖,但能知道众生前因后果。她得到十种陀罗尼的法,所以诸佛所说,她都能够甚深的谨记,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在一刹那间,她发大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速成菩提。

在文殊师利菩萨说出龙女速成菩提之事,有一位智积菩萨提出疑问:「我不信此女能够在顷刻之间成就正等正觉。因为我见释迦牟尼佛成佛,也是经过无量劫,行难行的苦行,积集功德,方成佛道。」

在文殊师利菩萨与智积菩萨议论未完的时候,龙女忽然现身在法会中,恭敬顶礼诸佛菩萨,以偈颂赞曰:「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天人所敬戴,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在龙女说完这首偈颂以后,舍利弗尊者问龙女:「你是女身,女身是不清净,含有污垢,非是成佛的法器。而且女人有五障:一者不能作梵天王、二者不能作帝释、三者不能作魔王、四者不能作转轮圣王、五者不能成佛身。为何龙女能够速得成佛呢?」

这时候龙女就拿出一颗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手持宝珠献给佛陀,佛陀即刻接受她的供养。龙女对智积菩萨与大智舍利弗尊者说:「我献这颗珠宝给世尊纳受,这件事情的发生很快对不对?」龙女说:「以两位的威神力来观察我成佛,比刚才我供养世尊还要快。」

这个时候,龙女在众人面前突然一变,成了男众,具足了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花上化身成佛了。龙女即身成佛,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莲华经法》。

在龙女到南方无垢世界演说《妙法莲华经法》的时候,娑婆世界所有的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远远的看到这个景象。

龙女成佛之事,大众都非常感动,并且听龙女演说《妙法莲华经法》,身心大欢喜,大家共同敬礼龙女。无量众生闻此法而解开悟,得到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返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发菩提心,而得授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法会大众,默然相信和接受圣义。

八岁龙女成佛的典故,对女性来说是一个平反,因为就如舍利弗之前提问说女众有五障,不是成佛的法器。不过,佛陀的纳受,八岁龙女成佛,证实佛陀所说的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说女身是不清净,试问无论是男众女众,每一个人不都是从女性母胎而出生的吗?

八岁龙女成佛,证实佛陀所说的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超越性别。说明女性不会因为性别比别人低级;龙女虽然年纪小小也不可轻视,将来也成为法器;大众不要以世俗眼光,观看有悟心的修道人。不管是男众女众,能够为社会贡献,行菩萨道,才是真正的佛子。

因此对于现代的修行者,不论他是男众女众,不论是小孩、少年、中年,都不可轻视。唯有得知正法,唯有受之法义,相信今日与未来,还是有许多的龙女成佛的故事。愿大家精进,平等平权、尊重与包容,为世界的和平,大家一起来推动佛法之真义。

《法华经·见宝塔品》是说诸佛菩萨修证之法。当时佛陀宣讲《法华经》时,有七宝塔从地涌出,并停住在虚空中。

在这个时候,有位菩萨名号大乐说,代表四众弟子,向佛陀请法。大乐说菩萨对佛陀说:「世尊!这是什麽因缘,宝塔从地涌出,现于空中?又从宝塔中发出大音声?祈求世尊慈悲,为我们开示。」

释迦牟尼佛告诉大乐说菩萨说:「大乐说!这座宝塔里有一尊佛名为多宝如来,多宝如来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发过大誓愿:「我若能成佛,在灭度之后,于十方诸佛国土中,凡是有佛出世,将要宣说《妙法莲华经法》的时候,我的宝塔将从地涌出,现在其前,住在虚空,令大众皆能看见,证明说此经的境界是不可思议。多宝如来虽然灭度很久,可是他的全身仍在塔中,受天人供养。他会从塔中发出大音声,赞叹将要演说《妙法莲华经法》的佛:太好啦!太好啦!」

大乐说菩萨听到塔中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声音,但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好奇对佛陀说:「世尊!大家都希望瞻仰多宝如来的的庄严法相?」

于是,佛陀以右指打开七宝佛塔门,在场所有的四众弟子都看见多宝如来的全身,端坐在塔中狮子座上,如入禅定,令见者情不自禁而生起恭敬心。

此时,又听见多宝如来在塔中说:「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请你快点演说《妙法莲华经法》。多宝如来为往昔的愿,而来做证明。」多宝如来还恭请释迦牟尼佛入座宝塔中,分其半座于释迦牟尼佛。这时候大家看到两位如来在宝塔中,狮子座上结跏趺坐。

释迦牟尼佛说道:「我说完《法华经》之后,不久将入涅槃。希望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及优婆夷,发广大愿,宣说《妙法莲华经》,令千万亿恒河沙众生都能够得到法义,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世。」

所以〈见宝塔品〉也告诉我们后人,不论是现在或未来能继续建寺弘扬佛法,或如同星云大师在五大洲建立道场,成立佛光会,弘扬正法,普及十方,那不也是多宝塔从地涌出了。

◎ 觉诚法师(佛光山新马泰印教区总住持)/ 2019年10月 / 普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