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0 June 2015

哲人之死與民主公投

· 張慶祿‧

由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以及日益逼近的償還期限,希臘成為國際焦點。

談起希臘,就想到蘇格拉底,還有柏拉圖。任何一個曾經被哲學打開心窗,看見更廣寬世界的人,都會對希臘心嚮往之。

那是朝拜真理的地方。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就在雅典的大街小巷拉著別人辯論,尋找真理。而他的得意門徒柏拉圖則撰寫《理想國》,建構一個由哲學家統治的體制。

這一個西方哲學的源頭,遇上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竟亦是潰不成軍。哲學到底不是經濟學。

希臘如今面對嚴重的債務危機。倒了一個政府,換上另一個政權,對著龐大的債務,除了干瞪眼,就只能耍無賴。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月杪,希臘就得償還16億歐元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但問題是,希臘國庫空虛,沒錢還債。於是希臘與國際債權人商議,攤開手掌要再借72億歐元。雙方卡在談判桌上,債權人要希臘展開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削減開支,但後者不願讓步。

“激進左翼聯盟”當初就是憑藉反緊縮的路線贏得希臘選民支持,上台執政,如今若向債權國妥協,進一步削減開銷,無異於政治自殺。

年甫40歲的總理齊普拉斯可不想“壯志未酬”就狼狽下台,他把球踢給希臘人民,宣佈舉行公投以決定是否接受債權人的方案。有關方式絕對符合民主,但是否能為一個走向沒落的國家作出最好的選擇、為一個錯綜複雜的難題找到答案,卻有待商榷。

這令人聯想到蘇格拉底的死亡。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當權者以莫須有的罪名(蠱惑青年)送往審判,參與審判的人大多數同意判決蘇格拉底死刑。這就是大多數的意願,也就是民主的決定,但,這是一個明智的判決嗎?

回到希臘債務問題,希臘人民早在大選中就以選票對緊縮政策說“不”。如今,再讓他們針對相關事件進行公投,他們會否拋開本身的利益考量,以國家未來發展為重,同意忍痛接受緊縮政策?答案並不樂觀。

逾兩千年前,雅典以民主的方式,埋葬了一個偉大的哲人,今天,齊普拉斯提出的民主公投,很可能會重蹈覆轍,做出一個錯誤的決定。

(星洲日報/風雨看潮生‧作者:張慶祿‧專題作者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6916?tid=38#ixzz3eUw5AFYf

Monday 29 June 2015

見佛殺佛!

· 歐陽文風

臨濟禪師曾經說過: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第一次讀這段文字,驚為天人,五雷轟頂,內心震撼,久久不能自已 。

臨濟見佛殺佛論當然不是旨在污辱佛教或佛陀,他是在強調我們不應執著於一切的知識與概念。所有的知識與概念,一旦僵化,反而成為束縛人心與智慧的牢籠,都會妨礙我們接近真理,使我們與真理漸行漸遠。

見佛殺佛指我們必須殺掉所有概念,唯有突破僵化的概念,才可能令我們了解事物本質,所謂不與物拘,方能透脫自在。

人不能沒有知識,但我們又不能過於執著於知識,因為所有的知識始終還是社會的建構物(social construction),因此均有其局限性與不足。因為如此,所有知識與概念在闡述事物與真理時,都可能意義僵化。過於執著於知識與文字,反而局限了真理的活潑、自由與創造的本質,再好的教義,一旦淪為教條,反而令人窒息,反而扼殺真理。見佛殺佛,逢祖殺祖,意味破除一切僵化教條,回歸真理的創造性本質;死守概念不放,反令人不見真相,唯有殺掉概念,才能讓真相與真理彰顯!難怪聖經也說 "字句也人死, 精意叫人活" (哥林多後書3:6)。

所以說,逢佛殺佛,不只是佛教的大勇精神,亦是大智慧。

突破文字的局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要突破一己宗教的教義,不陷於迷信的桎梏,往往更難。一般人都有一種隋性,即不好思考,只想問,然後希冀別人提供答案,自己一味跟從就是。這種思想隋性與習性,使到許多人迷信於一己宗教或領袖,不能也不願獨立思考,更甭提自我批判了。

當一個人執著與不願放下他的知識時,他很難領受新的知識,或很難參閱與一己知識有所不同或衝突的思想。很多時候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但更多時候我們恐怕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不知道於我們我知道的可能有誤,在這情況之下,如果我們還執著於我們所知道的,或以為我們所知道的就是絕對真理,而排斥新知,豈不知我們極可能錯過糾誤與認識真理的機會?

如何放下,或至少暫時擱下已知的知識,而去思考新知,往往是最困難的。我們總是能輕易看出他人固執己見的問題,但對自己的執著,往往很難察覺,總以為自己有理,不知自己犯上與別人同樣的錯誤。我認識有太多的基督徒,在他們向別人傳教時,如果別人說「我已有宗教,已明白真理,不想再聽你的,不論你說甚麼,我都不想聽」或「我不喜歡基督教,你再多說也沒有用,我不想聽」,這些基督徒往往譏諷他們盲目,批判他們不願開放或不夠謙虛,可有多少基督徒在別人向他們宣傳於不同於基督教的宗教時,豈不也一樣固執於一己宗教的教義,而拒絕聆聽與學習?許多基督徒可能會說「這不同,我相信的是真理,但他相信的不是,所以他必須謙虛」,但事實是你相信你相信的真理,別人也一樣相信他們相信的是獨一無二的真理啊!

排大隊,跟著群眾走,心理上總覺得有安全感,沒有多少人有獨排眾議與特立獨行的勇氣。迷信總有市場,就是此理。因為太多人追求一種虛浮的安全感;覺得自己已經掌握真理,不願再多想,總是有安全感的。只是,這種安全感往往自欺欺人。太多人總想相信自己是對的 ,上帝站在他那一邊,不是因為他有理,而是害怕自己是精神孤兒。

見佛殺佛不只是大勇,亦是大智慧。

Friday 26 June 2015

無明不斷,佛道難成

很多人以為「無明」就是愛發脾氣,脾氣不好。其實,愛發脾氣,脾氣不好,只不過是佛教稱為「貪、瞋、癡」三毒中的「」。六道中有一道都是瞋心很重的人,這一道稱為「阿修羅道」,雖然說是阿修羅道,但是阿修羅卻遍布於其他五道。當然,大家都喜歡脾氣修養好的人,也就是喜歡做一位溫文儒雅的人。

最初,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時,他首先悟出「一切眾生都有的佛性,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那為什麼還有數不清的眾生仍然是眾生呢?原因是,他們還在妄想,執著,顛倒,他們還在「貪、瞋、癡」三毒中生活。妄想,執著,顛倒三項,都是跟隨「貪、瞋、癡」而來,為什麼這樣?不知道。

「無明」真正的意涵,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迷」「惑」。迷惑,迷惑什麼?對宇宙萬物的道理,一知半解,得少為足。因為不明白道理,時常反其道而行,「貪、瞋、癡」為什麼會出來?不明白。所以說,「一念無明生三細」,三細就是「貪、瞋、癡」,細密到,出來了,還來不及覺察。但是,無明不斷,佛道難成。

眾生心病,煩惱這麼多,佛陀就要對機逗教,對症下藥。所以,就是要「隨循根機堪施教」,要看這個根機,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佛陀就要開八萬四千法門,這個法有沒有對他的根機?就如看病,開這藥有沒有對應到他的症狀?有沒有效。對機逗機,只是這樣而已嗎?不是。聽法,瞭解了?記憶能不能再深一點,聽法,深心信解,受法,我們要信得深,也解得徹。

我們姑且先不要談,聞法後的身體力行,就「聽法,受法」來說,信得深,解得徹,有這麼容易嗎?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再解釋,前四十二年是「方便法」,後七年是講「真實法」,方便中有三乘,小、中、大,真實中會三歸一。其實在〈藥草喻品〉中,已經說明得很清楚,佛陀說法「一相一味」,方便中有真實,真實中也有方便,因為佛陀具備「四無礙辯才」。

我想說的是,如果當時佛的弟子們都很受教的話,跟隨佛陀身邊修行了數十年,明明知道佛陀要他們修「菩薩行」,他們不想,只好找藉口說「大乘法」是說給菩薩聽的。譬如:舍利弗,他遇乞眼(婆羅門)。舍利弗的這段故事,大家回想一下。他要發大心,願意一切都布施,身外的財產都布施出去了,他又發一念心:如果有人要我身上的東西,我願意布施。

天人來考驗他,有考過嗎?沒考過。因為右眼拿下來了,他(乞眼婆羅門)說:「不對,我需要的是左眼。」「早說嘛!沒關係,右眼既然給你了,左眼也給你。」但是,他用聽的,用耳朵聽,聽到對方說:「你的眼睛怎麼這麼腥臭?」兩隻眼睛挖出來要給人,還被人嫌腥臭。

就這樣開始,他再也不想要發大心了,不想要在菩薩道中,所以他退墮,退下來,就回到二乘。所以,佛陀說法四十幾年,他還在聲聞中,這就是退大就小,這樣退失了大乘。像這樣的人,本來有利根,卻是因為環境,遇到什麼樣的逆境,使他退心,這種因緣,這是一種譬喻。所以,聽法容易,做起來卻困難。

從舍利弗這個故事就可以證明,他們不是不懂大乘菩薩道,不但懂,而且知道難走,為什麼?後來佛陀要他們承擔,他們只好說實話,「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調難伏。」他們不敢。佛陀要如何讓他們發大心,立大願呢?只好繼續說《無量義經》及《法華經》,再給一些好處了,什麼好處?大大的好處,「授記成佛」。

從晨語,上人開始講《法華經》,一路下來,已經開始要講第七品〈化城喻品〉。美國從去年七月一日開始「晨鐘起,薰法香」,也快要滿一周年了。一周年的前夕,寫這篇分享別具意義,成佛不只是我們感到困難,即使當時佛住世他的弟子也是覺得困難,不是嗎?

今天,上人依據〈法華經玄義〉:法華三周等,謂佛說法華經,因聲聞之人根有利鈍,悟有前後,故有三周不同焉,周者,周足之義。也就是說,「佛說法華經,因聲聞之人根有利鈍」。大家的根機有利、有鈍,有的人利根,一聞即解,就如舍利弗,比較鈍就是中下根,中根機還要再經過〈譬喻品〉,除了〈方便品〉還要再經過〈譬喻品〉,再看前面的舍利弗他得佛授記,這樣才開始啟動這分信心,自己也有成佛的將來。

「悟有前後」,要體會佛的道理,要覺悟、瞭解有前、有後。舍利弗領先,後面跟上來的還有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他們都跟上來了,他們前後已經體悟到佛在《法華會》上所開權顯實的道理,所以已經有這三周的不同。前面為利根、為中根,這就已經是二周說法,下面還有下根的眾生,所以還有第三周。「周者,周足之意」,就是說要到他們能圓滿具足,佛陀的慈悲,法,要讓他們很清楚瞭解,不厭其煩,一次再一次。

三周,第一、就是「法說周」。法,從真實法,開三顯一,這法要顯露出來,「佛為上根之人,作三乘一乘說」。就是跟他們說,〈方便品〉就說了,過去都是方便法,你們要知道,因為眾生根機不整齊,隨著眾生根機的高低設教。歸元無二路,唯有行菩薩道,發大心,行菩薩道,要入人群,要好好去歷練出來。

第二、就是「譬喻周」,那就是以譬喻開始。「譬喻周者,佛為中根之人,於上法說周中不悟,更作三車一車說」。這就是在〈方便品〉能體悟到的人不多,佛陀憐憫這些中根機的人,所以他接下來用〈譬喻品〉,火宅喻,這間大宅中已經一切都舊了,裡面也已慢慢火燒起來了,孩子無知懵懂,在裡面還在貪著遊戲。意思是指三界之中,這些眾生還是無明,還是不斷在造業,還不斷貪著利,貪著很多,貪、瞋、癡等等,造成了驕慢、懷疑,所以對佛法不願意去接受,對真理不願意接近,這就是大地眾生這種癡迷。

第三周就是我們後面要說的。前面大家已經瞭解了,因為〈方便品〉、〈譬喻品〉,見佛為舍利弗授記了,瞭解之後,已經透徹了,佛陀就開始要為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四個人授記,授記之前,顯示了諸法平等。不光只是要給這五個人授記,還要給五百人授記,大家有辦法領受嗎?這就是要看大家。

這是過去的法,喻二周已經過去了,再接下來就是要三周,那就是將來〈化城喻品〉,這就是要說〈宿世因緣周〉。未來的〈化城喻品〉那就是裡面的內容。「宿世因緣周者」,是佛為下根人所要說的法,這就是在〈化城喻品〉。大家不要以為:現在再後面那些經文,都是下根人聽的。你們要用心啊!下根人,佛陀要為下根人說法,是要用盡心思,是至高無上的法,才有辦法讓下根人才能覺悟。

要說給聰明人聽的話,不困難,要說給愚癡的人聽到懂,才是真學問。所以,宿世因緣周者,佛為下根之人,於上法、譬喻二周中,不能瞭解的人,遂說宿世。這些下根人在「法說周」,他無法瞭解,「譬喻周」,他也無法覺悟,這些人,他要為他們講宿世因緣法。我們應該對法要真實了解,體解大道,法要和我們的生命合而為一,叫做體解。體解大道,我們才能發無上心。

所以,「離惑即菩提」。菩薩要入人群,要通達道理,要了解人、事、物,不要道理不通
達,我們自己若不通達,要如何入人群呢?人間的事相,我們若不很了解,要如何去結善緣?要如何能增長智慧?所以我們必定要在人,在理與事,我們不要執著,我們要用心,虛心求教,要勇猛精進入人群中去結善福緣,才能增長智慧。

· 高惟法


https://www.facebook.com/jamesjkao?fref=nf

Tuesday 23 June 2015

不要在不喜歡你的人那裡丟掉了快樂

· 莫言

這個世界,總有你不喜歡的人,也總有人不喜歡你。這都很正常。而且,無論你有多好,也無論對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歡不喜歡是另一回事。

刻意去討人喜歡,折損的,只能是自我的尊嚴。不要用無數次的折腰,去換得一個漠然的低眉。紆尊降貴換來的,只會是對方愈發地居高臨下和頤指氣使。沒有平視,就永無對等。

也不要在喜歡不喜歡上,分出好人和壞人來。帶著情緒傾向的眼光,難免會陷入偏狹。咬人的,你不能說它是壞狗。狗總是要咬人的,這是狗的天性和使命。也就是說,在盯著別人的同時,還要看到自我的缺陷和不足。

當然了,極致的喜歡,更像是一個自己與另一個自己,在光陰裡的隔世重逢。願為對方毫無道理地盛開,會為對方無可救藥地投入,這都是極致的喜歡。這時候,若只說是脾氣、情趣和品性相投或相通,那不過是淺喜。最深的喜歡,就是愛,就是生命內裡的粘附和吸引,就是靈魂深處的執著相守與深情對望。

這是一場詭秘而又盛大的私人化進程。私人化的意思就是,即使無比錯誤,也無限正確。有時候,你的無數個回眸,未必能看到一個擦肩而過。

有時候,你拿出天使的心,並不一定換來天使的禮遇。如果對方不喜歡,都懶得為你裝一次天使。誰也不需要逢場作戲。儘管,一時的虛情假意,也能撫慰人陶醉人,但終會留下搪塞的痛,敷衍的傷。

所以,這個世界最冒傻氣的事,就是跑到不喜歡的人那裡,去問為什麼。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了,沒有為什麼。就像一陣風刮過,你要做的是,拍拍身上的灰塵,一轉身沉靜走開。然後,把這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寂然忘掉。

一個人,風塵僕僕地活在這個世界上,要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活著。這才是最好的態度。不要在不喜歡你的人那裡丟掉了快樂,然後又在喜歡自己的人這裡忘記了快樂。勉強不來的事情,不去追逐。你為此而累的時候,或許對方也最累。你停下來了,你放下了,終會發現,天不會塌,世界始終為所有人祥雲繚繞。

誰都在世俗的泥淖裡撲騰著。有的人天生是來愛你的,有的人註定要來給你上課的。你苦心經營的,是對方不以為意的。你刻骨憎恨的,卻是對方習以為常的。喜歡與不喜歡之間,不是死磕,便是死擰。然而,這就是生活,有貼心的溫暖,也有刺骨的寒冷,不過是想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完整。

在遼闊的生命裡,總會有一朵或幾朵祥雲為你繚繞。與其在你不喜歡。或不喜歡你的人那裡。苦苦掙紮,不如在這幾朵祥雲下麵快樂散步。天底下賞心快事不要那麼多,只一朵,就足夠足夠了。

Friday 12 June 2015

救生艇裏放聲唱歌──給香港的九十後

◎ 龍應台

有一個「九十後」,我非常欣賞。他是九四年出生的。

因為與掌權者持不同意見,他在新世紀的第十五年,也就是他二十一歲的時候,就被驅逐出境。後來當然也數度下過監獄。他寫的書,曾經被禁、被下令燒毀。而他所對抗的掌權者,並不一定是政府或者國家領袖,有時候,是代表道德高度的信仰,譬如宗教;有時候,是代表群眾路線的思維,譬如迷信。

因為批判宗教,他死後得不到教會的儀式安魂,被悄悄地安靜地埋葬,但是死後十三年,當革命風起雲湧,人們體會到,他才是真正的時代的先知,又用國葬的隆重大禮把他的骨骸迎回。

生於一六九四年的伏爾泰,其實就是一個三百年前的「九十後」。看見了獨裁體制的不公不義,看穿了宗教組織的偽善和獨斷,這個聰慧機敏的九十後用筆的力量,在巴黎、倫敦、日內瓦的思想街頭馳騁;三百年後的九十後們,用各種方法在試探權力的看不見的那條線,在紐約、伊斯坦堡、開羅、曼谷、臺北、香港的街頭和廣場奔走。

三百年,世界變了很多,但是根本性的問題,九十後青年伏爾泰所思索追究的問題,並未改變;譬如說,權力的拳頭到哪裏必須停止?自由的極限可以擴張到多大,由誰來界定?譬如說,追求真理很重要,容忍也很重要,但是當追求真理必須殘酷而與容忍的精神相違背時,你站到哪一邊去?

伏爾泰說過的一句話,讓後來的人 ── 幾乎是全世界的人,一再地傳頌、引用:「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誓死維護你說出看法的權利。」雖然歷史翻案者說,他的逐字原文並非如此,但是這句話確實代表了他一輩子的信仰和堅持。

我注意到的是,他還說了很多別的話,意義之深刻,令我在三百年後看著今日局勢的忽冷忽熱、權力的忽東忽西、價值的忽上忽下,仍舊驚詫不已。

他說,歷史?歷史就是大家都共同接受、贊同的謊言。

他說,真正糟糕的其實不是貧富不均而是依賴的形成。

他說,我們要熱愛真理,但是也必須懂得原諒犯錯……

三十年前寫《野火集》時,我的社會處在一個壓抑的、萬馬齊瘖的時代。三十年後,卻是一個喧囂震耳、大鳴大放的時代。《野火》在怯懦寂靜的時代裏鼓吹呼喊和行動,在喧囂的時代裏 ── 畢竟增長了三十年的智慧,我們已經明白:沒有呼喊和行動就沒有進步,但是沒有深思和明辨就沒有方向。現在的變局所要求於今天的九十後的,不僅只是勇敢,還要求智慧、眼光。

以及迎向陽光、迎向風雨的信心。我用三百年前的九十後伏爾泰的一句話送給今天香港的九十後:

Life is a shipwreck but we must remember to sing in the lifeboats.

https://www.facebook.com/1388668931448060/photos/a.1420657461582540.1073741828.1388668931448060/1454788268169459/?type=1&theater

Tuesday 9 June 2015

聽見流星的聲音

· 梁朝偉

2012年初,《大魔术师》上映。之后的三年里,我和尔冬升各忙各的,几乎再没见过面。

这三年中,我听说这位老友跑去横店拍了一部和群众演员有关的电影,叫作《我是路人甲》。当时最令我感到好奇的,其实不是他为什么要去拍路人甲,而是他要怎么拍。这个一出道就当男主角,才貌双全又很任性的大个子,他从来都没做过路人甲,他要怎么去拍出路人甲的人生?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近突然找到我,说要请我看电影。于是,我有幸提前看到了那部传说中的《我是路人甲》。

这是一次很意外的观影经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会想到“舒服”。对,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舒服最清新的一部片,也是我最喜欢的类型,有传递信息,会让人思考,无论笑或哭都发自内心,毫不勉强。

尔冬升好像变了,变成熟了。

我想他听到这句话可能不一定很开心。

时光流转回2001年,那一年,我去横店拍《英雄》。

那是我第一次去横店,当时天气转凉,还没有那么多人,我每天踩着单车去片场,收工之后也会骑车到处转转,无聊时还会买些烟花,然后找个空旷的地方放一放。横店的夜晚很静,放烟花的时候会吓到一些乡亲大叫,我躲起来偷笑,假装与我无关。

那年的11月19号,新闻说晚上会有狮子座流星雨。半夜收工后,我拖着导演还有组里的人跑去片场的楼顶很兴奋地等着。突然,一颗流星划过,然后,又一颗。起初我们都会开心地欢呼,接下来就被越来越多的流星吓到,每个人都不再说话。

在这样安静的环境里,我隐约地听到了“咻咻”的声音,起初我有些奇怪那是什么声音,后来随着“咻”的一声,又一颗流星划过头顶,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是流星划过天空的声音。

在那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流星也会有声音,城市里太嘈杂,人人都很忙,没时间听流星说话。

因为那场流星雨,我至今对横店都留有很美好的印象。

时光流转回30年前,当时的我还在卖家用电器,生活无风无浪。那时候我对未来的唯一设想就是,如果没意外的话,大概会一直升职到销售经理吧。

这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但偶尔会觉得,这似乎不是我要的生活,至于我到底要什么,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

多亏一位老友,那段时间一直给我洗脑,每天给我画各种光怪陆离的蓝图,劝我放弃工作和他一起去考艺员训练班,我最后被他说动,于是迈出了那一步。

我很感谢那位老友,但我妈当时很生气,因为她觉得这个叫周星驰的家伙害他儿子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去上什么前途未卜的培训班,我至今都记得她当时对我说的那句话:“衰仔!我一块钱都不会给你!”

她真的是讲得出就做得到,在艺员训练班的那一年,是我靠自己之前的积蓄撑下来的。那一年,我每天出门只带十块钱,走路去上课。如果不小心起晚了,十块钱就要交给的士司机,那天便只能捱饿。

我很怀疑我有没有对尔冬升讲过那段经历,因为,电影里那个叫万国鹏的男孩,和当年的我,真的是一模一样的境遇。不单是他,戏里的每一个路人甲,从初入行时的不知所措,到演戏时的每一次用力过猛,都会让我忍不住笑出声,就好像看到30年前的自己。

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带着明确的目标去了横店,而我是在进入训练班之后,才发现这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想要成为一名演员,不是明星,不是影帝,就只是演员。

“演员”这个词对我而言分量太重。2013年,我在L.A工作的时候接触到一些“临时演员”,他们平时都在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有的是侍应,有的是清洁工,但当你问他们是做什么的时候,他们还是会说:“我是个演员。”

我相信,能说出“我是演员”这句话的人,对演戏一定是有热情的。对我来说,演员的工作就是无条件把戏做好,无关其他。

这些年来,经常有人问我,如果不做演员会做什么?我至今都想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不会做别的,从我入行那天起,就有一个强烈的执念伴随我,就是:不管我的角色是什么,戏份有多少,哪怕只给我一秒钟的镜头,我也要想办法让你在这一秒钟内记住我。

为了实现这个执念,我努力练习了很久,很难说这个执念就是我最初的“梦想”,但我要对得住“演员”这两个字,就必须做到这一点。

在片场的时候,我会常常忘记我是梁朝伟,因为我只记得那个执念,到今天也是这样。

回到眼前。我最近在家里看了很多日本电影,尤其是染谷将太主演的几部电影我很喜欢。看《我是路人甲》的时候,也好几次有种错觉,那个叫万国鹏的男孩和染谷将太有些相似,懵懂的样子在无形中化解了故事本身的压力,令到观影过程也变得轻松愉悦起来。

是的,《我是路人甲》这故事本身并不轻松,主演亦都是陌生稚嫩的面孔,但尔冬升太聪明,他很清楚,要完成这个题材,唯一的办法,就是找真正的路人甲来演。对演员抱持着清楚的认知和无比信任的态度,是他自《癫佬正传》开始树立起来的风格,我一直记得他看演员的眼神,那眼神分明就是在说:对,我没看错,你就是这样的人。

这感觉有时候很讨厌,但他偏偏总是对的。

戏里,年轻的路人甲们在探讨何为成功,我看的时候也在思考。我理解的成功,不是衣食无忧,不是获奖无数,而是你能否真正享受每一次努力的过程。有梦想有目标是好事,但如果只看到目标,就很容易忽略过程,就像跑步一样,你一心想跑到终点,就会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

所以,我们有时不懂珍惜,有时自视过高,有时怨天尤人,其实说到底,都是放不下自我。很多心中不平都因为放不下,当我们学会放下,往往会获得更多。

梦想,不仅仅是有梦、敢想,还有做梦和思考的过程。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所以,结果是什么,也没那么重要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路人甲只是路人甲,就像偶尔擦过夜空的流星,不会一直停留在你的生命里。

但是,即使微弱如流星,也会有它的轨迹,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借着划过夜空的那一秒钟,发出属于它自己的声音,希望被有心的人听到。

我想,路人甲也是一样,在默默坚持了那么久之后,终于遇到了那个叫尔冬升的人。

这一次,希望有更多人听见流星的声音,哪怕只有一秒。

· 2015年5月24日

Monday 8 June 2015

聞法者、說法者、弘法者、傳法者

最近晨語開示,已經進入到《法華經》〈授記品〉。佛陀依序為舍利弗、大迦葉、須菩提等授記,首先在〈方便品〉佛陀為舍利弗授記,接著在〈授記品〉開始,佛陀為大迦葉與須菩提授記。大迦葉,號「光明如來」,須菩提,號「名相如來」,他們佛壽住世都是十二小劫,正法、像法都是二十小劫,他們的國土莊嚴,更重要的是接受佛法者,都屬利根智慧者,感覺上真令人羨慕。

現在我們大家的依報在哪裡呢?在堪忍的娑婆世界啊!這個娑婆世界的國土,是五趣雜居。「五趣」知道嗎?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充滿了這樣的世界,佛法在這種五趣雜居,像這樣,佛法要如何去推動呢?接受,多少人能接受?聽了之後,有多少人能身體力行呢?其實,是要很堪得忍耐,才有辦法在這樣的娑婆世界,堪忍的世間,這就是我們的依報。

大迦葉、須菩提的正報、依報為什麼那麼好,是不是說釋迦牟尼佛的修行較差,所以他依報的國土才會在這種五趣雜居中,不是這尊佛,釋迦牟尼佛,他的修行較差,所以業較重。就如地藏菩薩,他發願就是要在地獄,去度盡最最苦難的眾生,地藏菩薩的願力要去地獄,而釋迦牟尼佛的願力就是處在五趣雜居,就是在這樣充滿了無明煩惱的人間,這是釋迦牟尼佛,他所發的願。

常常說,要用清淨心聞法,但是我們凡夫就是喜歡用分別心,當我們聽到大迦葉與須菩提被佛陀授記,大家就在算,大迦葉,他要再經過三百萬億諸佛的道場去供養諸佛,而須菩提,除了三百萬億諸佛,還要加上那由他…。當然更有人質疑釋迦牟尼佛或當來下生的彌勒佛,怎麼會來我們娑婆世界成佛,是他們修的因太差了嗎?好在 上人馬上答覆了,不是,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發願要來的,不是他本來的正報與依報。

第二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發願來娑婆世界,為什麼佛壽住世只有八十年,正法、像法都只有五百年,然後還有末法。較之大迦葉與須菩提的十二小劫,二十小劫簡直差得太遠了,我想這是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正報、依報太差了。有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眾生垢重,這表示我們人人的業都很重,積重難返,怪不得別人,前面說了,佛法在這種五趣雜居,要如何去推動呢?

總而言之,大迦葉與須菩提或是釋迦牟尼,無論佛壽住世多長,最後仍要入滅,佛法總是需要有人傳。「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不會自己傳,佛道已經在人間,就需要人人將佛法運入人間去,將法弘揚起來,這樣叫做「轉法輪」。慈濟人都會祈求 「上人法體安康,常住世間,法輪常轉」。是啊!我們是希望 上人法體安康,常住世間,法輪常轉。但是,有可能嗎?能如願嗎?

我們不妨回過頭來再看一下經文,當佛陀的聲聞弟子們聽懂了,他們不可以只獨善其身,應該要兼利他人,開始發大心,立大願,走入人群去行菩薩道時,佛陀是多麼的開心,聽到佛陀在為弟子授記時,對大迦葉說,「我大弟子」,對須菩提也是說,「我大弟子」。看,這就是弟子的心契佛的心,佛心、弟子心契合起來,人人能夠傳佛的教法,將佛心、佛的精神播送在人間。

雖然佛陀離我們二千多年了,但是,佛的法身還是一樣在我們人間。所以, 上人也是有同樣的期待,期待靜思弟子們,是否能將心契佛的法身,契上人的心,啟開我們自己的佛性,我們自然就能替佛弘法在人間。因為菩薩本來就是-聞法者、說法者、弘法者、傳法者,這都是我們人人可以做得到的。菩薩從佛聞法,菩薩從人群中說法,菩薩將法普遍在群生中,讓人人有機會能接受佛法,即使苦難中,有了法,也能轉換人生。

大家看到要經過三百萬億諸佛,好長哦!不過,上人說了,用菩薩心來看眾生,親近眾生就如親近佛身一樣,那種奉侍、供養。我們若用這個心情、用菩薩心、用修行的心來面對人人,無不都是受我們供養、奉侍的人。用這樣的方式,三百萬億諸佛,我們生生世世,就能將這個時間促短,提前成佛,因為人人全都是佛。只要我們殷勤精進,日常生活中無不都是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一念心間,自然我們能將時間好好應用。

人間好修行,人間才有菩薩道,其它的地方,你想要當菩薩都困難。「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有苦難的眾生,才會有菩薩,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充滿了很多的苦難,有人是物質上的欠缺,有人是心理上的欠缺,有欠缺就有苦難,所以菩薩就有機會在人間付出。人人發心,人人是菩薩,聞法、說法、弘法、傳法,家家倫理,社會祥和,國界就莊嚴了,等彌勒菩薩下來成佛時,可能已經不叫做「娑婆世界」。

· 高惟法

https://www.facebook.com/jamesjkao?fref=ts

Friday 5 June 2015

誠情相待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五年春之卷》

原本祥和美好的自然境界,會因人心無明起爭執而受破壞;若心境單純、心念調和,願意相互扶持,則得以安然度日。上人經常教導慈濟人與志業體同仁,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建立「誠之情誼」,彼此相知、相互了解,就不會爭鬥;即使無法立即求得他人同樣以誠心相待,至少不再與人爭執,否則你來我往,社會將紛擾難安。

紮實鋪路 真誠待人

上人從二O一四年年底針對歲末祝福主題,擬定「誠之情誼人間祥兆,教之慇實造福富足」的方向,不斷叮嚀大家朝此目標努力精進。人心欠缺「誠」,言行就會虛而不實;所以要傳達真實的聲音,喚回誠實之心。

與基金會各處室同仁座談時,上人教眾做事及「帶人之道」:「『禮者,理也』,道理建立在禮節上,平時的言語行動都要戒慎虔誠,以最誠懇的心待人處事,真誠地互愛、疼惜,建立『誠之情誼』。」

「對內,誠之情誼要落實;對外,以誠與情與人互動,帶人要帶出深厚的感情。過去慈濟人一路用愛將這條路鋪得很紮實,鋪的是真實路;現在的時代及大環境,則偏向虛擬的網路世界,我們仍然要真誠應對。菩薩遊戲人間,也要以誠懇的心隨順眾生而遊戲,因為每一個起心動念、言語動作都有因果,都要謹慎。」

聲色柔和 言語謹慎

彼此溝通時,雖然有話直說、就事論事,聲色仍然要柔和,用鼓勵性的語詞代替氣憤指責,心平氣和地提出見解,彙整出處理事務的方法。會說話的人,說的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話語,能感動人心,而非煽動人心;唯有「誠」才能感動人,要說真實的話、做真實的事帶動人。

上人說,口說善法利益他人,如氣候均勻調和,降雨普潤大地;若是徒具知識而缺乏智慧,逞一時快意而惡口傷人,會讓一些不了解或是非不明的人起心動念,阻礙、破壞利益人間的善法,導致社會不安。所以聽話、說話都必須謹慎。

開菩薩網 悲智應對

上人教眾,大家天天聞法,聽法入心,也要用法對治人心之病;法就是理,理則表現在待人接物的禮節上。要用誠與情、理與禮開展菩薩網,讓大家懂得在面對境界時,用智慧與人應對。

「一般大眾對慈濟、慈濟人都是高標準看待,也會以高標準要求在志業體工作的同仁,所以承擔志業的人會更加辛苦。但若感到辛苦、難以負荷,就覺得『不如歸矣』,這些辛苦的事誰來做呢?希望大家愈是遭遇困難,愈要勇猛精進,而且要以慈悲、大忍、大勇的心情去面對。」上人叮嚀眾人身心言行都要戒慎虔誠,有理也要有禮。

http://www.jingsi.org/jingsi2/index.php/zh-tw/master-cheng-yen/diary-master-cheng-yen/155#offcanvas

Wednesday 3 June 2015

慈濟的變與不變

· 林濟緣

慈濟基金會在五十年將屆之際,證嚴上人於年前已經指示各主管們亟思組織變革之方向。加上近月以來社會各界對慈濟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有諸多期待,因此慈濟內部各單位都全力投入組織的變革與永續責任的規劃。期間,也徵詢社會各界賢達,包括國際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企業家,及資深志工。

慈濟一定要變;是慈濟既定的方向,並且是內部所有主管、及志工們整體之共識。

慈濟一定會變;證嚴上人所說,「慈濟五十年了。一個人的衣服穿了五十年,從少年到壯年,衣服不合身了,就應該修改。」變革是一件大事,時空背景不同,必須與時俱進,這需要集思廣益,廣納各方意見。更需要充分的時間去思索,如何在把握慈濟核心價值的同時,符合社會的期待,並深化慈善的責任。慈濟人無不全力以赴,以期達成證嚴上人託付的目標與理想。

慈濟已經在變;正朝著優化治理的方向在變革。無論慈濟人或社會人士期待的組織變革與永續責任的使命已經逐步開展。在財務透明、組織優化、與永續發展三項使命,委請國際知名的財務管理公司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協助規劃。作為一個國際化的慈善組織之全球化治理,也委請理律法律事務所提供法律意見。

慈濟有所不變;慈濟的核心理念「感恩、尊重、愛」仍然不變。慈濟的精神理念是「門內對錯可說,門外是非不傳」。對於變革之方向與內涵,慈濟內外部近月來進行廣泛的討論。各個意見都得到充分發言與重視,過程也是和諧與尊重的進行。

慈濟始終不變;不變的是證嚴上人堅守的「無私付出」的理念。不只「付出無所求,付出還要感恩」。慈濟宗門的意涵是強調:「藉宗門修行,不是計較誰掌門。」慈濟是全體社會的慈濟,是整體慈濟人一向堅守理念、實踐理念的慈濟。

這是慈濟在「變革」之際,始終「不變」的精神。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846%3A2015-06-03-05-29-09&catid=107%3Ataiwan&Itemid=554&lang=zh

http://www.nextmag.com.tw/breaking-news/business/20150603/20495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