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7 February 2013

正法堅固 恒常住心

「天天都在虔誠祈禱,但願天下無災無難、歲歲年年,這都是我們的心願,希望人人這份虔誠的心,上達諸佛聽,不過這一念心,我們要很虔誠,不只是少數人,真正要多數人。」

佛法興衰數堅固 心無入法為末法

上人提及晨語時曾跟大眾分享,佛陀在世到現在,佛法的流傳經歷了五個五百年的興衰期,每五百年被歸納為一個「堅固期」(解脫、修戒定、多聞、塔寺、鬥爭),佛法也由「正法」、「像法」轉變到現在的「末法」時期。

「佛陀在世,正法住世的時候,多數的人聽法修行,大部份都可以如法修行,解脫的人可多了;第二個五百年,就是也熱衷於修行,也有戒、定、慧的行,可是慢慢地修行者中,解脫的人已經不太多,這叫做佛陀「正法」一千年,從修行而解脫,心已經慢慢地散開,要解脫的人就逐漸不多了。」

「第三個五百年開始,聞法的人多了,但是不是有戒、定、慧的修行呢?就慢慢地減少,總是都想要聽法、增長知識,但是法是不是沒有入心呢?所以第三個堅固期,就是佛法很興盛,人人都很想聽法,可是已經沒有看到戒、定、慧的修持者;第四個五百年,就是建塔、寺廟、造佛像很興盛。」

從第二個千年開始,人們多聞佛法,四處建造佛塔、佛寺、佛窟,佛教進入了「像法」時代。「像法」時代的遺跡在現代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得到。例如在中國有敦煌石窟、阿富汗有巴米揚大佛,都用整座山來雕造佛像;還有著名的柬埔寨吳哥窟;斯里蘭卡到處也都是佛教的塔、廟林立等等。

「『正法』、『像法』四個堅固期過去,第五個五百年,就是現在的『末法』時代,佛法已經漸漸在人心中退去,被人類遺忘了,要如何修持、真心奉持佛法,已經被人我是非、意念無明漸漸佔去。所以現在學佛的人不少,但是『佛學』的人比『學佛』的人多,都是聽法,一直研究,真正是不是法有入心、身體力行,已經難找了,只是從常識來造成彼此之間的互相對立,這都是很令人遺憾的事。」

不增不減真理法 不生不滅佛本性

五個時期的畫分,不代表末法時期,佛陀的正法已完全不存在於世間,只是說明了佛教有興衰的時刻,但正法的真理是永恒存在的,並不因時間而有所改變。

「常常都說真正的法是『無為法』,真理都不增不減,真理是永恒的,沒有開頭,也不會是現在才有,從過去、現在、未來,不分時期、時間,真理永遠都存在。」

「一切唯心造,佛陀還是這麼說,雖然眾生共業,在『有為法』的世間裡,眾生有共業,但是在人心,人人本來具有的佛性,只要我們佛性會合真理,真理來會合我們本來的佛性,就沒有法的生存或滅,因為真理永駐人心。這聽來好像很深奧,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真理存在人心,只要人人心在真理的軌道上,我們的心正、行正,在正法中,人人的虔誠,不越規,人人身口意三業,能夠乾乾淨淨的,那麼這一念心的聲音,就會天天上達諸佛、菩薩聽。」

爭則世紛乾坤亂 念寬心純惟誠正

上人感慨,現在的人造業多,在「有為法」中彼此對立、互相都在爭、都想享受,導致世間大乾坤不調,人類受苦難者多。而如果要救世,必須先救心。

昨日(2/25)花蓮縣環保局長鮑明鈞邀請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執行秘書馬念和,以及環保署考核委員等,到花蓮慈濟環保教育站去參訪。一行人對於慈濟在全球所推動的,不只是有形的環保工作,更強調心靈的淨化,予以高度的肯定。

「的確我們人人凡事都要打從內心的那一念心,很誠正信實地為人類、為地球而付出,這都是一心有誠正信實,自心淨化,也可以淨化別人,」

遠邦異文能同法 堅定信仰法入行

淨化的腳步不只侷限於一方,更要拓展到全球,1999年的今日(2/26)多明尼加聯絡點成立,成為慈濟在中美洲的第一個據點。這個歷史的腳步,正是因為1998年密契颶風襲擊中南美洲,八國受損,慈濟前往中美洲六國賑災所促成的。

「那時慈濟推動『賑濟中美洲,衣靠有情人』活動,在那一波動員全臺灣的慈濟人去收舊衣,很用心整理二手衣,一共六十個貨櫃,用海運送到中美洲,其中之一就是多明尼加。」

上人提及,從密契風災投入多明尼加救助,當地媒體開始看到慈濟,「有一個刊物,那就是《立思鼎日報》,有一位西班牙文主編貝羅先生發現到慈濟,他在報導中感動,從此開始一直投入,所有慈濟訊息就由他不斷地投入、付出,真的很感恩他。」

2009年臺灣發生八八風災,貝羅先生又自動將多明尼加慈濟人為八八募款的消息,刊登在《立思鼎日報》的頭版版面。

「八八風災時,全球五十多個國家關心捐款,他(貝羅)也是其中之一,一直護持;還有另一位荷西先生,也是投入以後,負責把《人間菩提》、《慈濟大藏經》,翻譯成西班牙文,把慈濟精神透過文字都能讓當地人瞭解。尤其慈濟人在多明尼加,也培養當地的子弟(拉羅馬那小學),還有關懷愛滋孩子,看在他們的眼裡,在在都是感動中付出,這都是愛的力量,不分種族、沒有語言隔閡。」

上人感恩貝羅先生與荷西先生的付出,也期待慈濟人間菩薩能把愛的能量,繼續布達到不同語系、不同人種的國度去。

【證嚴上人2月26日志工早會開示】

Tuesday 26 February 2013

多聞與所知障

凡人多半眼高手低,能說不能做。聰明人和知識分子尤其是這樣。這些人讀書讀得多,有機會認識很多人的思想見解,加上天生聰明,能舉一反三,可以說得比別人更好。但是,檢查他們的行為,往往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他們雖然很肯定宗教對社會人心的教化意義,但是他們自己並不信教。他們覺得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也只是一種心理現象。

但是對社會各階層的大部分人來說,宗教可以撫慰人心、安定社會,所以是很好的教化工具。而他們認為自己有一套足以安身立命的道德標準,不需要宗教的引導與支持。這種現象可說就是「所知障」或「知見障」。

「所知障」是被自己原來的知識學問蒙蔽,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然後,以這個觀念的框架來批評、否定宗教,妨礙了宗教信仰的道德實踐和內心的體驗。他們自認為是站在純客觀立場,其實,局內人可能不客觀,而局外人不明就裡的評論,也未必就能客觀。怕就怕所知不多而自以為無所不知。不但對他自己形成了障礙,也可能誤導他人而成為信仰宗教的障礙。

一般來說,學文科的中國知識分子,比較傾向於無宗教的立場,似乎接受人文主義思想的人,就容易認為宗教信仰與現實人生並不契合,尤其對於佛教會有若干偏見。比較起來,學理工科學的除了堅持唯物史觀的人,反而容易接受宗教;所以,也不可說學問好的人就有所知障,就像許多博覽群書的人,依舊會選擇一種宗教來做終身的依歸。近年來,像這樣的風氣,不論在國內或國外,知識分子信佛學佛,已經越來越多了。

《楞嚴經》裡面有一段阿難尊者的自述之詞:「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阿難是眾多弟子當中學問最好的一位,但是他發覺自己對佛法只停留在「瞭解」的層面,還不能從實際的生活中,真正體驗到佛法的妙用。佛陀時常讚美阿難是多聞第一,所以,多聞也是值得嘉獎的。

但是,多聞還要實踐,要經驗所知的內容,可是一般的人只停留在「知」與「解」的層次,就像考古學者考察古代文物,但不會成為古人。所以,要享受佛法的好處,還是得確確實實照著佛的遺教,去做實修實證的工夫。做一分,就有一分體驗;不然,在修行的成就上,佛學博士還未必比得上目不識丁的人呢!

● 聖嚴法師《人行道》

Saturday 23 February 2013

團隊中一定要有的6個聰明人

我很喜歡玩德國式桌上遊戲(board game)。這是一種類似大富翁,但稍微再曲折一點、有變化一點的遊戲。例如富饒之城 Citadels)、波多黎各 Puerto Rico)、或是小世界 Small World)。

玩這類遊戲跟創業有點類似,一開始資源有限,只會拿到特定的角色。但一個好的玩家能擅用手中角色的優缺點,努力補齊不足的能力者,組合出最強的團隊,獲得最終勝利。

最近 Pandodaily 的作者之一 Bryan Goldberg ,提出了不同人才擁有的六種不同智慧(intelligence)。你擁有哪一項智慧,又該去尋找擁有哪些智慧的夥伴呢?

1. 才智主義(Intellectualism

擁有這項智慧的人特別好奇。這類人不停的問為什麼?然後呢?他們讀到歷史事件,會問這事件觸發了什麼反應;看到身體器官,會問器官如何連接到身體的系統。才智主義者對了解身邊的世界比做事更有興趣。

才智主義者是極佳的朋友,也很適合一起工作。唯一的缺點是他們在專業上不太能提供價值。因為他們的工作基本上是自利的(self-serving)。他們對世界的理解無法提昇身邊的世界。一個好的律師或生意人通常擁有這項智慧,以及至少一項其他的智慧。如果只有這一項智慧,通常工作表現都蠻差的。

2. 分析智慧(Analytical Intelligence

擁有這項智慧的人喜歡證明(prove)。一個擅於分析的人希望探索一個觀念、收集足夠的資料、推出理論,最後證明此理論。當然,這過程牽涉到很多數字,所以這類人常被稱為數字玩家(quants,來自 quantity)、工作狂(wonks,來自 work monk)或其他類似字眼。他們的確想做一些事情,但偏愛不要親自做。他們寧願站在安全舒適的距離之外,卻常能解釋為何一件事情成功或不成功。這類人習慣回應已知的困難,因此在創業初期比較沒用。

擁有分析智慧者對任何商業團隊都很有價值,但不該是你聘的第一個人。一旦你的公司達到可以募這類人的規模,他們開始告訴經營者他們歸納出的結論,會大幅度地改善做事情的方法。因此,這類人通常有很高的薪水及牢不可破的好飯碗。

3. 能幹(Capability

擁有這類智慧的人能把事完成。這類人無事不通,而且完全清楚他們以及他們身邊的人該做什麼。他們不關心身邊發生的事情(不像才智主義者),也不需要精準的資訊(不像數字玩家)。不論有無資訊,他們都勇敢向前邁進,並且可以純憑意志力達成目標。他們擅於安排行程、溝通、以及多工(multi-tasking),很適合當管理者。他們重視細節,而且其中最優秀的知道該關心多少細節。

這類人是所有團隊的核心,也是創業者第一個想雇的人,因為待辦的事情千千萬萬種,不可能先雇一些專才。此外,最後這些人總是可以拿出一些成果。

4. 魅力(Charisma

擁有這類智慧的人擅於溝通。他們的點子常常來自別人,但聊起來妙語如珠。魅力者想當群眾注意的焦點,在沒有群眾的地方特別痛苦。他們喜歡登上舞台說話,最大的快樂是當其他人回應他的時候(笑聲、鼓掌、觀眾互動、生氣等等)。為此,他們常常利用幽默鼓動群眾或是緩和氣氛。說話之前他們多半深思熟慮。

魅力者適合當業務、生意開發、以及任何需要走出辦公室的工作。他們不一定熟悉公司的產品或業務內容,但最傑出的魅力者會清楚掌握。他們大部分時間花在跟其他公司的魅力者開會,所以如果對方沒做該做的事他們也能輕鬆的原諒。即便如此,神奇的是,靠著他們事情真的會成功。不過如果同事過分的信任或是將功勞歸功他們,公司管理會出問題。

5. 常識(Common Sense

擁有這項智慧的人特別細心(attentive)。他們走到治安不好的地方,或是收到不合理的要求時會馬上察覺。他們能遵照指示,並且當指示有問題時腦中的警鐘會馬上響起。他們跟別人都處得很好,因為他們永遠不會讓狀況失控,也不會更改運行順暢的東西。他們遠離麻煩的人或事。簡言之,有常識的人讓團隊運行在正確的軌道上。

團隊中這類人越多越好,最好填滿所有部門與職務。他們適合當團隊中的菜鳥。一個創業公司可以由一群有常識的年輕人組成。更往上層,執行團隊也應該有常識,沒有的話會引發災難。大部分在事業上卡住的人都是因為缺少常識。

6. 遠見(Vision

擁有這項智慧的人擅於建造(build)。他們不見得擅用工具,但能看到未來的樣子,並且知道該如何讓它實現。他們能翻來覆去解構(deconstruct)與重組(reconstruct)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當世界上其他人還在煩惱各種問題時,例如對石油的依賴、嚴苛的經濟危機、每天的麻煩事等等,遠見者已經在思考下一個演化的未來。最好的創業者擁有解決問題,或(更棒的)直接跳過問題的遠見。爛創業者開公司時連要解決什麼問題都不知道,他們建不出任何東西。

遠見者是商業中最重要的人,但他們又常常失敗。他們可被尊稱為建築者(builder),即便光提供藍圖沒有太高價值。但當一個好的藍圖清楚的交付給一群有能力、有組織的團隊時,藍圖就會變得十分有價值,因此一個遠見者還必須依賴上述其他幾項智慧。

這六種智慧高度不相關。我遇過其中一項智慧非凡,但其他方面愚蠢無比的人。我相信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這六種智慧,或一項都沒有。

任何上過班的人都能馬上分辨出他們身邊的朋友或同事擁有哪幾項智慧。希望辨別公司的 CEO 擁有哪項智慧,能幫助他們決定是否留在公司。

智慧不等於美德或惡習。一個人可能積極或懶惰,這會催化智慧帶領他們的方向。同樣的,一個人可能同時擁有這六項智慧,卻被某種癮頭、身體毛病、或其他問題拖累。人們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投身一個不符合他們智慧的事業,例如魅力者只因為父親是醫生而投身醫界。

最後,我認為智慧的特色是很難培養。大部分人要不是有智慧,要不然就是沒有。當然你可以去上演講課,或上班增進組織能力,但這大概不會讓你有魅力或是很能幹。

綜合來說,最成功的人勝在四個地方:

1. 擁有超過一項智慧。
2. 擅於跟擁有自己缺乏的智慧的人合作。
3. 努力。
4. 運氣好。

熟悉的各種角色

這種「成功人士該有的250種能力」文,我原本也以為是老調重彈、沒有新意;但 Goldberg 從創業團隊的組成出發,分析了這六種智慧的不同使用方法,以及不同的應用時期,卻是別出心裁。

根據我在大型組織工作的經驗,這六種智慧我每一項都可以想到一個特別顯著的同事。而且有些智慧特別聚集在某些部門。大老闆是遠見者,副總級是(或自認是)魅力者,中階主管大多能幹、有才智或有分析智慧。那些有點怪怪的、在職場上卡住的,通常都少了一點常識。

關於作者結論的四個成功點,我抿心自問,作為律師我的訓練偏向才智主義或是分析智慧,所以創業需要找擁有其他項智慧的人才,這個還在持續努力中。

努力是理所當然。

運氣嘛,根據我玩桌上遊戲跟簽樂透彩的勝率,還是人助天助吧!

撰文者:周欽華

Friday 22 February 2013

不要想當個「幫助別人」的人

這篇文章的起源,是我在幾個月前,接受某單位的訪談,中途採訪者問我一個問題:「像妳這樣的工作,一定都是發願要幫助別人吧?」

我一時為之語塞,久久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並不是我覺得不應該或不想幫助別人,而是我真的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從一開始玩神秘學的最最最開始,就沒有想過。

也常有人問我:「妳選擇這個工作,是不是也因為這樣可以幫助很多人?」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反應同上。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從來沒有生起過「我要幫助別人」的念頭,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人問我:「要怎麼把判斷力用在解牌上?」、「解牌時要怎麼運用直覺/邏輯能力。」我同樣也回答不出來。就像有個故事說,有人問蜈蚣要怎麼用一百隻腳走路,蜈蚣不但回答不出來,甚至連路都不會走了,是一樣的意思。因為我沒有見過解牌時不用判斷力的人、也沒見過解牌時不用直覺或邏輯的人、更沒見過處理個案時會故意不幫助個案的老師,所以我不知道要怎麼幫助別人,因為「幫助」已經發生了,它一直就在那裡,不是我做出來的,我們占卜師或治療師,只是讓那個「幫助」發生的管道,不是「我」在「幫助別人」。

也很像常有人問我:「妳是心理占星還是事件占星?」我也會回答不出來一樣,人的心理跟事件,都在星盤裡啊@@~!我不知道要怎麼看到一樣而看不到另一樣,對我來說,我並不覺得這是兩回事。

因為我想了很久,還是覺得自己回答不出來,所以就做我最常做的事:寫。一邊寫就可以一邊把自己的感覺條理化。

我整理了一下,發現我常常看到抱著很大的「想要幫助人」的熱情,投入各行各業的人,可是「幫助人」這種事要怎麼用決定的呢?你只能「當個對別人有幫助的人」,而不是只「做對別人有幫助的事」,這兩者是無法分割的;話說回來,當你的存在就是對人有幫助時,你又何必另外下一個「我要幫助人」的決定呢?當你就是個有幫助的人時,你怎麼會把「幫助」兩個字掛在嘴邊呢?因為那是你的本能,你的一舉一動都是,你根本不會想到要去幫助人,因為那已經是你的本質了。

我從事這一行以來,也常遇到熱情洋溢的同學,興奮的跟我說,他們研究神秘學甚至想從事專職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可以幫助很多很多的人」,聽到這種話時我腦筋也會轉不過來,因為你幫不幫助人,跟你從事什麼工作沒有關係啊@@~!你如果是個有幫助的人,你在何時何地,都有幫助人的機會。後來過了很久,我終於弄懂了,當個「對大家有幫助的存在」,跟當個「可以幫助很多其他人的”重要人物”」,是完全不一樣的事。

會興緻勃勃想要幫助很多很多人的人,通常是腦袋裡面帶著劇本的人,「我施展了我的能力,因此這個原本落魄、不幸、或即將走入地獄的人,就可以獲得重生,可以改變他的命運。」可是事情不是這樣的,我們是專業人員,我們只能做我們該做的事,但是我們無權要求結果,更無權要理論上是接受我們幫助的人,按照我們的劇本演出;所以通常講”要幫助人”講得最大聲的人,同時也是最重視有沒有得到回報、最容易沮喪、最容易失望,也最快放棄的人。

像我朋友認識一個靈性讀書會的幾位成員,其中一位太太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她堅信她信奉的宗教,才是最正確的、最快的開悟道路,這無可厚非,因為對她來說,也許事實真的就是這樣,同一件事,對不同人有不同的作用;但她很努力的想要去「幫助其他人」。最近我朋友跟她見面,聽說這位太太已經不跟其他人來往了,原因是:「我那麼想幫助他們,但是他們都沒辦法接受,我救不了他們,心裡很難過,所以決定不跟他們來往。」

所以我不得不稱之為這是馬腳露出來,她的重心並不是想讓其他人得到幫助,而是想要當個有本事幫助其他人的人,所以她會灰心、會受傷,會抱怨自己的付出沒有回收,但她忘記了,她不是神,一個「幫助」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不是由她來決定,所以這個幫助說不定會在五年、十年後突然開花,也說不定她的幫助用另一種形式,在對方身上產生作用,但她看不到,也不在乎,她重視的是:她的幫助「有沒有用她計劃好的方式產生結果,好讓別人都可以看到、肯定她是個對大家有幫助的人」,我覺得這樣的情形下,她的控制慾跟執著,還有「想成為某號人物」的念頭,已經強過了她的善念。

我們可以看看社會上行善越久的人,越沒有在計較他們的善行得到什麼成果,他們只是默默的、全力的做自認該做的事,他們一整個人就是一個「幫助」,所以不會計較「我只要做可以幫助人的事,其他不能幫助人的事我不想做」。不,他們沒有這樣的分別心,就如同奧修說的: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遺忘了;當腰帶合身時,腰就被遺忘了。但他們完美的把自己跟善行結合在一起時,「幫助」這兩個字就被遺忘了,他們不會知道幫助是什麼,因為他們的身上沒有「不幫助」的地方,凡事只要沒有對比,就無法被清楚的認出來。正因為你有不幫助人的時候,所以你喜歡那個很愛幫助別人的你,對比之下顯得格外高貴善良。

雖然我一向愛跟上帝幫作對,但我這時忍不住想起我念天主教小學時,那位充滿智慧的修女,她告訴我們,我們的使命是傳福音,但是:「別人相不相信都無所謂,我們的工作只是把福音帶到,其他的,就是他自己跟上帝之間的事了。」很多「渴望幫助人」的人,不只帶福音給你,還要你感動、要押著你承認福音,然後要演出一場完美的靈性轉化成長給他看,好讓他覺得自己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他真正在意的,是他的劇本而不是你。這種會變成一種強迫症的幫助,到底是為了別人還是為了自己?

「幫助人」不是你要成就的一件特別的事,它只是你選擇要做、所以該做的日常事件,當你做著你自己選擇、而且理應去完成的事情時,你就不會有得失心,不會覺得對方應該趕快乖乖的受幫助好讓你有成就感,更不會去計較「啊我這樣有沒有幫助到人?記得,要讓我可以幫助人喔!不然我不要。」

更遇過有人熱血沸騰的告訴我:「我走這個領域,是因為我不想只幫助一點點人,我想幫助很多很多人,越多越好。」我只好潑冷水的回答:「我希望地球上,別出現那麼多需要我幫助的人,不然每個人都要讓我幫助,表示大家都不快樂,所以你許的願要改一下,應該要希望自己可以幫助的人越少越好。」

所以我回答不出來。如果我是一個對大家有幫助的人,走不走神秘學根本沒什麼差別,如果我是一個對大家沒幫助的人,走不走神秘學同樣沒什麼差別;因此我沒辦法把「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跟「幫助人」這兩件事牽扯在一起。畢竟神沒有規定,祂的「幫助」要用什麼固定的形式來呈現。

如果你滿心想要「幫助別人」,那麼如果做得到,趕快丟掉這個念頭,因為它會讓你把心力集中在「成為這樣的人」上面,開始把心力放在自己的形象跟評價上,有了分別心時,你會忘掉你「真正該做的事」是什麼。

◎ 天空為限的神秘學札記 / 天空為限

Thursday 21 February 2013

過去的傷口 持續性的壓力

記憶會持續,那是個人生命的事實。但虐待的記憶不一定會繼續傷害我們。我們透過哀悼的功課來提出、處理、解決和整合它們。悲傷的記憶仍然會留在內心,成為我們內心深不可及而無法摘除的碎片,但無論如何,它們將不再具傷害性。然而,童年的衝突,如同痛苦記憶中由前段關係製造出來的慘況,可能讓我們因爭鬥而創傷,經驗著創傷後的壓力,且對新的伴侶過於敏感。

當全新愛情的可能性來臨時,我們會帶著一直裂開的傷口。我們害怕把握機會去嘗試,且很難信任別人。我們可能表現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徵兆,如以下所列:

• 無顯著原因的強烈焦慮。
• 持續且執著地回憶傷痛,不管是心理上或細胞(生理)上,通常帶著回憶的片段。
• 等待最糟的情況發生。
• 做跟原始痛苦經驗有關的夢或惡夢。
• 感受到原始的創傷彷彿在現今發生。
• 對任何象徵或使我們聯想到過去所發生的事件,產生強烈的反應。
• 以逃避、麻木、拒絕、解離或離開,來面對任何類似或重現過去創傷的人、地方或事物。
• 對物質或行為上癮,或是對一個人或信仰過度執著──這些都能幫助分散悲傷的注意力。

我們可以看到,在一段關係中掙扎時,這些同樣的因素如何出現。我們可能被虐待者羞辱我們人類尊嚴的記憶所煩擾。這樣的記憶不存留在我們的腦子裡,而是會飛濺到對伴侶的懷疑上,因為他們做了任何會讓我們想起過往的事,即使是無心的。過去不斷地遞出它的帳單,卻弄錯了債主。當我們睡在新伴侶身邊時,我們會夢到過去難搞的伴侶;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親近不只是個比喻。如同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我們的腦袋會混淆過去和現在,導致對中立的事件產生強烈和戲劇性的反應。

創傷後壓力的問題在於,過去持續傷害我們,而我們感覺自己束手無策。透過研究它所表達的移情,可以幫助我們治癒某些傷口,但在這個過程中,時機是很關鍵的。如同在前面所看到的,只有在時機對的時候,才能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我們知道,當我們準備好在那個方向踏出嬰兒的腳步是對的,不管有多彆扭或尷尬,不管誰在看著我們。

身體會找出一個平穩的狀態,它會在消耗或牽引它的壓力中找出疏解方法。所以我們在如嬰兒學步的啟蒙中並不孤獨,就像我們在學走路時,會有支持我們的意志前進。恐懼會讓我們絕望,不相信事情可能會改變。通常,我們對重複一段虐待或重複可怕過去的需要,會強過我們對一段健全關係的需要。這是正面的,假若我們相信「事情有先後」,那麼我們就必須先完結舊的事情之後,才能接觸新的事物。我們要先處理舊有的恐懼,然後當我們找到健全的親密關係時,才不致被過去所約束。

(本文作者/大衛.里秋)
(摘自/與過去和好/啟示出版)(摘自/與過去和好/啟示出版)

Wednesday 20 February 2013

斷除四煩惱:我見 我愛 我慢 我癡

佛陀认为,人生充满了烦恼和痛苦,人生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无不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而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有“我执”。

“我执”表现为四种状态,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佛法中称之为四种根本烦恼。

1 我痴———根据自己一厢情愿去追求世间各种享乐,得不到就烦恼。

2 我见———执著于自己认定的事物,俗话说的“一条道跑到黑”。

3 我慢———心有所恃便倨傲不训。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所恃,相当多的仅是自己内心的一种不服的心气而已。

4 我爱———源头是贪婪的本心,于是永远放不下的执著萦绕于心。

“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

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

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

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

(《成唯识论》卷第四)”

四烦恼

1、我见

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后,就抵死不肯舍弃自己错误的观念,这种错误的见解一直蕴藏在他的内在,随时他都在保护自己,正因为他不觉悟人生缘生缘灭的道理,而认为自己的见地绝对是正确的、是超越的、永恒的。

夫妻之间何以会吵架?因为看法不同。兄弟之间为什么会吵架?因为看法不同。上司和下属何以会争执?因为看法不同。由于强烈的我见,彼此之间产生很多不必要的争执——这就是我们烦恼的根本。所以,师父要奉劝各位,暂且别谈学佛求解脱,目前的首要之务,应是学修养。

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我们应以包容的心态去和他相处。简单讲,看法、意见与我们不一样的,不代表对方一定错。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佛,而是容忍、宽恕与包容。这个基本的修养若不具备,就谈不上学佛、解脱、慈悲,更遑论所谓‘清净心'了。因此,我见一定要舍。

消弭我见,宽恕包容——所谓我见,意即:我的看法一定对。

这种观念要修正一下。有智慧的人,他会冷静地听听别人的看法,在作分析之后,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接受的,再加以过滤、消化。但是,最基本的修养,首推包容、忍辱和宽恕。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与我的见解、看法不相同的,从不去排斥他,而且永远容忍他,那么,你的烦恼必然会大为减少,也才谈得上步入学佛的初阶。

我们绝不容许自己有不健康的心态,例如:攻击批判或语带尖酸刻薄。讲话是一种最高超的艺术,别人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很高兴,也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很痛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伤到别人的自尊呢?

交换立场,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彼此交换立场,可以降低因我见而起的争执。我们内心里常常要如是思惟:他今天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做这种选择,必然有其原因。倘若我们获悉个中的原委,非但不可能去攻击、伤害对方,或许还会很敬佩他。

任何事情都应交换立场,彼此都为对方著想,才能够达到双向的沟通。如果无法做到这样,上级不愿意和属下沟通,属下也不愿意和上级交换意见,所以,我见一定要舍。

放大胸量,安详自在——人类真正的生命,在找寻觉悟的圆满,而不关乎肉体一切的享受。您听过任何一个有钱人,是因为其财富而立名万世的吗?没有。唯有圣人的德行可以永垂不朽。历来为王者,多如过江之鲫。如果当年释迦牟尼佛继承王位,成了印度的国王,那么,今天我们就无从得知释迦牟尼佛其人了。

试问:印度历代的国王中,你认得几位呢?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永垂不朽,正因为他的慈悲、智慧、觉悟。两、三千年来,受到佛法感染、薰习、加被,因而离苦得乐的众生不下千万人。所以,佛陀的伟大之处,就在让我们找到生命的觉醒、觉悟。这才是我们今天最重要的课题。

人是很悲哀的动物,也是最会制造痛苦的动物。往往只是小事一桩,却成天挂在嘴上。原本只是个小洞,搞到后来却闹得不可收拾,终至无法弥补。镇日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困扰不已,苦恼无量。所以哲学家说:‘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苦恼无量,人生实在太短促了。'所以,胸量要放大一点。当你将度量放大了,就能真正过著安详的日子。要对治我见,就一定得交换立场,冷静地思惟:对方何以要做此选择。

2、我爱


利字当头,戒慎恐惧——‘我爱'就是私心,私心会引导人走入迷茫的森林里。一个人执著于自己所拥有的,沉迷在自己的成就中,那么,这个人已经迷失了自我。所以,我爱的观念一定要舍。因为自私自利,往往会让我们身陷在无法摆脱的麻烦当中。

以你们电信局发包工程为例,负责工程招标的某甲原本决定由某家有执照、品质优良的厂商承包,但另一家厂商恰巧是某甲的亲戚,就跑来向某甲说:‘○○,不要给这家厂商承包,我的价格比他更便宜,还可以让你拿回扣,或是包个红包意思一下。'这时,你就要小心了。有时候,我们一刹那的抉择错误,甚至会让你身败名裂。只不过是些蝇头小利,却会导致你焦头烂额,乃至一文不值。

碰到‘利'字当头时,你一定要好好冷静。只要秉公处理,依循正当的程序和规定,发包给合法的业者,即使出纰漏,那是厂商的问题,责任并不在你。如果你在心里盘算:(这家厂商价格比较便宜,又是我的亲戚,更何况我还可以从中牟利。)就勉为其难的把工程发包给自己的亲戚,如此一来,万一出了问题,那就难辞其咎了。

爱你所做的事——‘我爱'会让自己失去理性,甚至面临没有选择余地的窘境。因此,我们要恢复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点。人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很有感情,而感情必须建立在理性上,理性则应建立在智慧上。意即智慧支持著理性,理性支配著感情,使我们的心产生一种正确的水平线。那么,你将不会误导自己的一生。至于别人对自己有任何看法,那根本不重要。

人都生长在充满苦恼的世间里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喜欢听好话,罕有人爱听迫害性、攻击性的语言,但圣人则不然。他二十四小时都处在感恩的心态中,对于语言的顺耳、逆耳,并无个人的好恶。

家喻户晓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的妻子是众所皆知的悍妇,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您时常教导我们要慈悲、忍让,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师母的凶悍是远近驰名的,您为什么不教化她呢?'苏格拉底说道:‘正因为她如此的凶悍,如果我能够容忍她,就能够容忍全世界的人了。'

这句话遂成了千古名言,其中确实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学问和智慧。由此即可得知,即使是一个很坏的人,他也能成就我们的修养。

所以,娶到悍妻的人有福报了。你现在应该改变一下对老婆的观感,不要一天到晚老是和她吵架。她很凶,你就要这么想:(她在成就我的修养。所以,能够让我动心忍性,增益我所不能的,非我老婆莫属。)就这样,把观念转变一下——爱你所做的事情,不要只选择你所爱的事情去做。

爱你所做的事——因为你已经结婚了,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那么,你就要爱自己当初的抉择,接受现况,并调整自己的内在,否则的话,我们将没有办法过日子。我们可以把从前那种火爆、分裂、抗拒、斗乱的心态转变一下,认为每一个人都在成就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帮助我们。对我们好的,我们向他学习;

对我们不好的,我们感恩。那么,这个自私自利的‘爱'就会放大。《孙子兵法》中曾说:善待你的敌人,你的敌人就会消失。你不好好对待敌人,他就永远在你面前,因为敌人是自己制造出来的。

生命的意义在觉醒——因为一直被牢不可破的观念束缚著,我们始终找不到一个解脱之道,所以我们要接受佛法的洗礼。接受真理的薰习,你才能完成生命的觉醒,否则生命有何意义呢?

记得以前尚未学佛时,每到中秋节前夕,大约一星期前就开始期待了。到了中秋节当天,就约女朋友到植物园或是新公园去散散步,然后就坐下来发呆,再不然就是吃月饼、喝喝茶、吃柚子,看著来来往往的情侣......

我们每天过著毫无目标的生活。早晨起床、如厕、盥洗、上班、吃午餐、看股市行情。下班后,有家庭的人赶著回去煮饭,单身汉就到KTV、MTV等娱乐场所玩乐,直到筋疲力尽才回家,就这样茫然、毫无所获地混过一天。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到了今天,虽然已经年纪老大,却还不觉悟。他从未思索过,有朝一日躺进棺材里,自己什么也带不走。

因此,我们应该猛然警醒,要开始觉悟了:你所执著的色身,不是永恒的。你所执著的爱人,不是永恒的。你所执著的金钱,也不是永恒的。那么,世间何者方为我们真正的生命呢?智慧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安详才是我们真正要寻找的,解脱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

释迦牟尼佛曾说:如果你今生今世没有得到解脱,或许将生生世世做牛做马,并不一定每一生、每一世都能做人,没有那么便宜的事。如果说,你生生世世都做人,那么,牛马谁来做呢?想想看,哪有这么好的事?老是你骑别人,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果的定律是公平的,马会变人,人也会变马,这辈子你骑它,下辈子换它骑你。

如果投胎为畜生,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即使讲佛法,你也听不懂啊!所以,诸位对于我们所爱的金钱、名利、色相、男女,固然无法完全舍,却要看得很平淡。然而我们从小所受的学校教育中,除非极特殊的因缘,否则很少教导我们去追求洒脱、自在、解脱的思想。

3、我慢


傲慢之墙,自我束缚—— ‘慢'就是骄傲的意思。换言之,也就是自尊心过份强烈。由于长时间太过于保有自己的自尊心,因此,他的内心里面变得很敏感、变得神经衰弱,别人善意的建议,他都会误认为是恶意的攻击跟伤害。由于太过于保护自己,以致内心里容不下任何一个人,这称之为骄傲、我慢。

人人都希望当个老大哥或是老大姐,来照顾别人、保护别人。大家都有慈悲、爱心,希望去保护弱者。但是,某些人虽然能够发挥自己的慈悲心去保护弱者,却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也不甩任何人。

由于我慢,所以我们长时间生活在一种强烈的无知(没有智慧)里。我们落入自己的陷阱,对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做种种的自我假设。在这些自我假设无法突破的时候,所存留的就是自己的看法。由于我慢的围墙挡住别人,他的看法就永远束缚在自己的知见里面。

我慢的人不能接受别人对他的建议,也无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一种伤害。由于强烈的自我观念,经年累月生活在暴烈的个性里。我们不妨观察周遭的人,无论男众或女众,只要是一天到晚生气的人,他一定是很骄傲的。骄傲和脾气是连在一起的,因为他不满别人。

心怀感恩,调伏我慢——人常常称赞自己。这种我慢的心态要如何调伏?试想:世间比我们优秀的人有多少?

我们虽然在社会上有一点成就,但就连眼前这只小小的茶杯,也必须假手他人,无法自己制造啊!我们书写用的笔,你也不可能自己制造,而必须仰赖他人的生产,所以,我们应当感谢那些制造笔的人。你会发明电灯吗?当然不可能。

所以,应当感谢发明电灯的人。我们要感谢的太多,自己实在没什么好骄傲的。就算你走的柏油路,也是工人铺设的。乃至制造马桶的人、清道夫,在我心目中,都是非常伟大的。因为这个宇宙的运转,有的生命体份量比较重,有的比较轻,但是他仍然扮演著某种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慢乃障道根本——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

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具备四个字:慈、悲、喜、舍。

慈——就是与乐,给你快乐。把你的痛苦告诉他,他会毫无条件的帮忙你。

悲——就是拔苦,你有什么痛苦,他会为你拔除。

喜——二十四小时脸上都保持欢喜心,当你接近他的时候,会感到很温暖。所谓‘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乍看之下,觉得很严肃,但当你亲近他时,就会感到他非常的慈悲。

舍——就是布施、行舍。

广钦老和尚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我们的烦恼就会减少。正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很有用的人、特别了不起的人,烦恼就于焉产生了。因为自以为了不起,自尊心自然就抬得很高,当别人在下面稍微动一下,高高在上的自尊就岌岌可危了。

因此,自觉很平凡时,内心就会很安详。

我就认为自己很平凡,在座诸位个个都比我行,所以,当我听到别人攻击我、伤害我、诽谤我时,我都觉得这很正常。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甚至可说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点,优点是你们的。因此,别人对我有所批评,是理所当然的。

让你赢,我并没有输——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像我们的立法院,终日争执不休,民意代表彼此互骂。如果想要过得快乐,我们就该好好的学佛,如果有因缘学佛,却错失了良机,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因为佛法实在太伟大了。

所以,我二十四小时都保持著很欢喜的心情。现在要让我生气,恐怕也很难了。纵然有,那也是相当罕见的。因为,当我们已经觉悟了人生,对世间的一切,就觉得没什么好争执的。你要赢,就让你赢,我也没有输啊!

与其两人争得脸红脖子粗,倒不如转个念头,让对方赢,自己也获得解脱。你想赢,却赢得忿恨不已;我认输,却输得快活无比,这样一来,任谁都要选择输了,又有谁要赢呢?有一种人非常好辩,而且一定要争胜,但他虽然在言语上争赢了,却赢得血脉喷张,夜不成寐。换做是我,就宁可选择认输。

反正不和人争辩,心情平静,没有所谓的胜负输赢,当然可以睡得很安稳。在这种情形下,大家都要选择输,谁要赢呢?所以毋须争执,有什么意见,共同提出来,好好地检讨,不要使性子,不要暴躁,大家冷静地研究,谋求解决之道。

对治我慢,就是不要让自己太过突出、太过于自我膨胀,纵然你身为高级长官,也必须慈悲地接纳属下的看法和建议,否则,你将听不到他们的心声。所谓民主,就是可以容纳更多的声音。

我慢接近专制,太过于狂妄的人,不容许别人对他提出任何意见,而他也丧失了改正的机会。

4、我痴


没有智慧就不能主宰生命——我痴的意思是指愚痴、没有智慧。拥有智慧的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然而我们却没有智慧,听人讲是非,立刻被左右,落入是非的观念。对于好朋友所说的事,并未经过查证,就信以为真,丝毫没有运用理性的分析、判断,仅凭感性的认同,因此,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拥有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

愚痴是智慧的反义词,没有智慧的人,当然就是愚痴。由于没有智慧,无法分辨事情的对错、是非、善恶,因此,他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活得很困扰,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活得很快乐,所以,他没有真正的生命。他的生命完全主宰在别人的口中,因为别人的语言、别人的反应而欢喜或悲伤,他何尝拥有真正的生命。

天下本无事—— 愚痴的人一天到晚搞动乱、搞是非,他不这样做,就会觉得日子很难过。

至于大修行人又如何呢?他与凡夫的区别在哪里?此二者之间的确有极大的差别。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即使有任何天大的事情,到他这里,就没有事情。天大的纷争、动乱、不满、攻击、伤害,到他的内心里就化为乌有。而我们凡夫则是闻风就是雨,尚未了解事情的全貌,就在那儿咬牙切齿了。

他经不起人家一句话,受不了人家的伤害,他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叹。您想想看:如果一个人祈求别人给予赞叹、鼓励,必须凭借这些,生命才得以延续,那他实在是个很脆弱的人。他需要借重别人,才能完成内心里的依靠。

一个大智慧的人不需要凭借外来的赞谤,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坏,我依然对你好。你对我的好或坏,是你的因果;我对你的好,则是我的因果。无论谁造善或造恶,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因果。

造业的人,必须负自己的因果。一个人没有这么好,你每天赞叹他,他不会成佛的;一个人没有这么坏,你每天攻击他、诽谤他、无中生有,他不会下地狱的,因为,人必须对自己的因果负责的。而非藉由你的语言,就可以评判一个人的是非对错。

微密观照,如如不动——希望各位谨记:听到任何是与非,应先冷静,把事情查清楚。先闭上自己的嘴巴,不要像火鸡般叽叽咕咕地四处散播谣言。讲是非的人已经很可怜了,听是非的人更可怜。你根本不是当事者,如何知道是跟非呢?

你怎么知道究竟是谁对谁错呢?我们不能保有和谐的心态,正因为我们把自我意识分裂掉。这并非别人加诸于我们的,而是因为自己没有智慧。你整天接受外来的讯息,却搞不清对与错。

其实别人的对与错和我们的生死了不相干。如果我们接受佛法的薰陶,决心作为一个修行人,那么,就应密密观照自己的内在,二十四小时都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把自己的行为管好就好,目前就先做到这样。谈到大慈大悲,那还早得很,先学习不要生气,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 慧律法師

Tuesday 19 February 2013

花開花謝 對佛陀的體悟

「無常」的道理大家雖然常聽,但卻很難體會這兩個字更深層的道理;就算能體會,也很容易忘記。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先體悟「無常」。 

用心思考體會 無常修行有關聯

佛陀在祇陀精舍時,有天,弟子羅陀比丘問:「佛陀,常聽到您對很多弟子說法時,都離不開『無常』;我雖然每天聽,卻還是不了解,到底無常的道理與修行覺道有何關係?」

佛陀說:「無常的道理是我說法的基礎,如果不懂它的道理,就無法進入真理的初階段,所以你要用心聽。」佛陀接著說:「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無常,你聽得懂嗎?」羅陀比丘摸摸頭說:「佛陀,您說『色』是看得見的東西都包含在內。可是,我每天看很多東西都一樣!為什麼說它是無常呢?」

佛陀回答:「花朵還沒綻放前的含苞模樣,你看過嗎?花開之後的樣子,你又看過嗎?」「有啊!可是,含苞待放時是花;花開花謝,不也都是花嗎?」「對!名稱都叫『花』,但是過程中的名相卻不同。」「佛陀,我還是不了解其中的道理。」羅陀比丘據實以告。

「那是因為你沒有用心去想。」佛陀進一步說明:「要多去感受。看到花開,就要去思考這朵花為什麼會開?看到含苞待放的花朵,也要想為什麼這朵花會含苞?甚至要追究這朵花在含苞、發芽之前的形態。」羅陀比丘摸摸頭說:「是不是一粒種子?」

佛陀說:「對!一朵花最初的形態,就是一粒種子。種子入土後,因緣成熟,就會發芽進而生枝,然後含苞、綻放。花開後,不久必然凋謝,種子就會結成、落下來,這也就是『無常』的循環。」羅陀比丘說:「佛陀,這太深!我要怎麼去感受?」

佛陀說:「要用心去思考、體會。世間一切無不是在行蘊中,就像花的種子,從入土、發芽、開花到花謝的過程中,受到陽光、土壤、空氣等因緣和合,方得結果。正如人生一切事物皆非恆常之相,總是不斷地變換輪轉,而人的所有造作、感受、煩惱都落入八識田中,最後帶著業的種子輪迴而去。」

佛陀勉勵羅陀比丘:「知道一顆種子入土會有不斷的循環,這是初步,繼續用心,就能從事物中體會人生的道理。」

放寬心胸體悟 善用身體過秒關

如果人人能體會無常,無論對事、對物都能抱持無常觀,人生就沒有什麼好計較。若能進一步將心放寬,善用身體的使用權發揮良能,必能有所感受、體悟。

人生就是在「過秒關」,分分秒秒能順利度過,累積後就成了時間,人生的福與業也是由時間所累積。真正能做到「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的人,就表示已經體悟無常的人生,能透徹無常,即得身心解脫在。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著作《美的循環--談生生世世》

Monday 18 February 2013

老牛拖車 耕犁不能少一人

我們不要把慈濟當作是社會上一般的慈善機構;慈濟是菩薩團體,是個但求付出,不問收穫的團體,是要成就道業、發揮人生使用權而修行的團體。

也許有人認為:「我進入慈濟好像沒受到什麼加持,也沒有人教我什麼,這樣什麼也沒學到,又沒有時間修行,而且師父對我並沒有特別,而別的地方一直請我去。」,於是「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的心理就產生出來。

殊不知,慈濟這棵樹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而且只有真正貴重的鳥,才會來棲息。希望你們知道,慈濟今天在社會上推展,每個人都有權利走進來,但慈濟必要有一番自我保護。保護品質,它不是一般社會慈善機構,也不只是佛教團體,而是把佛教的精神發揚出來,做實際利益眾生的事,「慈濟」一切的表現,都在落實佛教的道理,所以我們一切作為,一定要很慎重。

經就是道,道就是路,路是用兩腳走出來。念經要懂得道理,若不懂道理,光一直念就像只看地圖而不跨出腳步邁向目的地一樣,永遠不能到達目標。我們行在菩薩道上,有朝一日回過頭來,把經典翻開來看,會發現我們就是在「行」經!

不是天方夜譚 力量不斷發揮

有位年輕人早期是我們的智囊團,他告訴我:「師父!我覺得慈濟有不少人才,再也用不著我,倒不如到別處去發揮!」他說別處很需要他,我告訴他:「這麼多人,是因為有那麼多工作要做!」

我開始做慈濟的時候,那時的社會觀念,認為老實修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像我拋頭露面在外,很多人都不能認同。但也在同時,社會上同時有人覺得:「你很辛苦、真可憐,我來幫助你。」所以,當時慈濟就像在一塊荒蕪土地上的一隻初生之犢,在那兒吃草,土地上既有水又有草,草雖然亂,不過小牛很輕鬆,慢慢在那裡邊走、邊吃。

到了小牛在草地上開出一條路時,大家就知道那裡有一條路可走,那條牛日漸茁壯,人們就把牛車架在牠的身上,於是這頭牛開始拖車耕犁。耕過犁就要刈稻,刈稻後,就要裝載穀物。雖然牛越來越大隻,越有力量,不過這臺車上的穀物,卻是越裝越重!

慈濟剛開始時,我就像那頭小牛,後來慈濟慈善工作做得很不錯,大家紛紛響應,救的貧戶越來越多,人家就越肯定濟貧教富的意義,就如同牛拖的車上,穀包一直堆上去,負擔就會越來越重!接下來,我感覺到救貧救不完,很多個案都是因病而貧,所以我決心做醫療。

醫療開始建設,有人響應但也有人覺得這是在做白日夢,是天方夜譚。即使如此,這隻牛仍然任勞任怨地拖著車爬坡;慈濟也因此漸漸受到社會的肯定。我一直這樣邊拖邊走,一直投入,終於等到有朝一日,大家都認同佛教必須做慈善,做慈善才會獲得社會的肯定。現在大家紛紛響應,慈濟已經走到這個境界,坡道越來越斜,刈草的人很多,草也就越刈越少。草減少、牛也越老越沒氣力,但是這隻牛身上的負擔卻越來越重,於是就需要人幫忙推。

慈濟現在跟過去沒有兩樣,過去沒有一寸土地、一塊磚,我就開始計畫蓋醫院,並不是我有多少錢。人說:「樹大蔭大,現在一樣要建設、一樣要募款,人多就可以做更多事。」如果沒有這些人,我又怎麼會有信心,進一步計畫蓋醫學院、蓋大學呢?信心是來自你們大家給我,慈濟真的不能少你一人,所以希望每一個人的力量要不斷發揮出來。

一心一志 通往成功之路

慈濟是要「修」菩薩道,不是「拜」菩薩道,而我們的作法,則是「行」菩薩道。我們一心一志,精神自然不會分散,精神集中,力量才能合一。師師有道,慈濟的道就是菩薩道;只有一條路、一顆心、一個志。

別人問我,是怎麼樣把慈濟做成功,我都回答:「專心一志,全心走這條路」。因為我的師父印順上人給我一句話:「為佛教、為眾生」,這一句話讓我一生受用不盡。

「一心」是什麼心?佛心;「一志」就是師志,就是菩薩的心志。要走好慈濟的道路,我們要端端正正盡身命行菩薩道,如此走下去,我們才沒有白來人生一趟,我們才不會對身體每天都投資,卻沒發揮這分使用權。

人生在世間,要有表演角色的天才,已經來人間要好好的學。要怎麼表演呢?在家庭扮演一個丈夫角色的時候,要演好當丈夫的角色,賢夫良父,回家不是吃晚飯,要煮晚飯;如果是為人之父,就要做良父。進入慈濟,應該發願做一個勇猛精進的菩薩。

在師父面前,要做好弟子。只要你們是三寶的弟子,就是師父的弟子,因為我是僧之一,既然走進慈濟路,就表示你們要跟我走,所以你們已經是皈依。只要你有心,慈濟就是菩薩道,要生生世世走在菩薩道上。

走出孤單力量大 隊伍浩蕩長

慈濟今天已經獲得世界肯定,我們要更加有信心,不是像二十七年前,我這般孤單走出來,當前慈濟是浩蕩長的團體,所以希望諸位要有信心,不要擔心,更不要有疑心。儘管我們還有醫療網要完成,還有醫學院、慈濟大學要蓋,只要我們大家有信心,自然就有力,有力事就成。

這條菩薩道不能欠缺你們任何一個人的力量,我這頭牛的負擔已經很重,希望你們大家多多推動,使我減輕負擔。

祝福你們在慈濟菩薩道上精進再精進,希望你們一代一代薪傳下去,把慈濟家庭擴展推廣,讓這個社會更祥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309期

Friday 15 February 2013

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便在全美選出了50 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了50 位有犯罪記錄的人,他們都是罪惡纍纍。 他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

不久,他就收到了來自不同環境的回信,其中有兩封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那位來自監獄的人這樣寫道: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一個又紅又大,十分喜歡,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

我剛想說想要最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了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誇獎我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並把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獎勵給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直到現在我被送進監獄。 此刻,我在這裡給你寫信,回憶母親對我的影響,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媽媽分蘋果的事。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各不同。 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裡,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

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為了得到最好的蘋果,我盡我最大的力量去工作,力爭比弟弟做得更好,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 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話,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力爭第一的人。

「信用會為你積蓄看不見的財富,時間越久,這筆財富就越加珍貴,而欺騙只會惡意透支你的財富。」 哈佛教授多洛雷斯克裡格的話中深刻體現出兩個不同故事的不同結局。

網路分享轉載

Thursday 14 February 2013

政治與腐敗

人人希望和平,却不知道如何创造和平。因为并不真的了解怎样才算是和平,什么才叫真正的和平。

普遍上,华人讨厌政治。其说是讨厌,不如说是犯有恐惧之症。因为一旦提及与政治有关的或大或小的话题与活动,总是心惊胆跳,避之唯恐不及,为的就是明哲保身。至于为什么害怕,也不一定说得清楚,我想大致上与腐败有关。

大家对于政治的诠释,总是围绕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欺压百姓等有关的坏事。这些不能说是政治的腐败。如要说这是政治的腐败,不如说是“政客的腐败来得更正确些。即使我们百般的讨厌它、不喜欢它、要避开它,但又总是离不开它,而且还得朝夕的对着它,活在它的怀抱里。在这种情况之下生活,可真的够折磨了。与其受着这莫明的痛苦,不如尝试去理解它,说不好从此就不会再讨厌它,还会尊重它,支持它,甚至爱上了它。

政府将国家变成垃圾场


政治,以最简单的来解说,就是“管理”这一回事。一个家的事,交由父母亲管;一个大家庭或家族的事,就请一个管家来料理;一个村落的事,就有村长来处理;州以及国家的事,就交由不同的“管家”、村长、部长、首相或总统等所组成的政府去执行。就如小公司有小职员,而跨国大公司有小职员到CEO的情形一样。但有一点最不一样的就是:公司为了赚钱而努力,政府则是为了照顾人民的生活幸福而运作。

NONE所谓生活幸福,就离不开基本设施、法律、治安、经济等范围。政府应为人民:规划、安排、建设公路、水电站、教育、医药等设施;促进道德的民主社会、法治的国家;安民保家卫国;提供工作、引进工业等等的复杂、艰巨任务。而且还要确保这些提供就业、增加财富的工作或工厂,不会危害人民健康、破坏生态以及污染环境等。不能像现任的政府,不但没有为人民提高生活水准,还将国家变成一个超级垃圾场;没有为人民带来安宁,还大量的引进外劳、接受非法外劳,并让他们成为合法公民,造成许多的社会问题等等。

当然,好的政府也一定要人民多方面、并高度的配合,才有可能完成。例如:不随处丢垃圾,不非法砍伐树林,不为了私人的利益而去作犯法事情等等。除此之外,人民还扮演着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监督政府的工作。也就是说,人民应该关注政府所推出的种种政策与策略,看它是否有利于人民或危害国家。这不单只是短期,而且是长期的。因此,一个爱国爱民所组成的政府成员,一定要有种种的高干人才,方有可能完成这样艰难的工作。

佛教徒应履行公民责任

NONE从以上所看来,应该了解到,我们不但是无法置身政治以外,而且是时时刻刻受着政治的影响。因此,与其将政治与腐败划成等号,不如重新认识身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除了怪罪政府,我们也可以充分的利用我们已有的权力──改朝换代的一票,让自己,让人民,有一个新的开始;也让子子孙孙,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这里,想特别向诸位佛教徒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能够认同以上所说是对的,那大家以宗教徒的身份去执行一个公民的责任,究竟有没有问题,应不应该,可不可以?如果答案都OK的话!再提一个问题,法师也是一个公民,去执行一个公民的责任,选择去关心、站出来参与反对──国家错误的政策,

也是一件很正面的事吗?更何况,太虚大师说过,出家的菩萨比丘是可以参政的,也可以参加竞选,被选为参议员。要是能在建国利民的国事上,扮演“顾问”的角色,那是符合菩萨精神的。既然出家的可以参政,在家的不就更应该以充满佛化的智慧与慈悲参与社会的文化、教育、政治等事业吗?我想,参政,就是从源头上下手去纠正问题,会比在枝末上用功来得妥当,也更为有效。

最后,引用一句话:“人”是群体的,群体是社会的,因此,“人”就是社会的一份子。人必定要在社会里才有“人”的效用;积极的关心社会,才是人应有的价值。所以呼吁华人社会,个个都出来发挥人的效用,以图画出一个新的未来,给自己一个新年大礼物。

釋空理

Wednesday 13 February 2013

懺悔有兩種功能

懺悔有兩種功能:一個是覺察自己的錯誤,改過遷善,不再重蹈覆轍;一個是好漢做事好漢當,心平氣和,勇敢承擔一切責任。

人心很粗,善忘多忘,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尤其是錯誤的、醜陋的、不檢點的事,忘得特別快。所以,我們佛教徒要提醒大家時時懺悔,懺悔什麼呢?懺悔那些已經忘記的、還未忘記的、已經覺察到的、還未覺察到的過錯。縱使經過了千秋萬世長時間累積下來的過失,我們也要一併懺悔,歡喜承擔應負的責任。

很多人會大言不慚的說:「我的行事作為坦蕩蕩,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沒有什麼好懺悔的。」世間固然有許多行事正當、舉止磊落的君子;但是,拋開不可考的過去世不談,就在眼前當下起心動念間,我們不也經常在不知不覺間,犯下許多錯誤?因為,我們的習性裡潛伏著貪、瞋、癡、慢、疑等等病根,一不留心,就會表現在言語行為上,不僅傷害了身邊的人,也傷害了自己。

就像很多父母,自以為所作所為都是愛孩子,結果往往愛之適足以害之而不自知。歷史上也有許多擇「善」固執的例子,固執於自以為是的「善行」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施暴而以為行善。

所以,懺悔的意義,是要我們在悔過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醒自己拋開成見,站在不同的角度,檢討自己的言行,多多為別人著想。承認自己從過去以至今日,在不知不覺間犯了許多過錯,就能勇敢承擔眼前的種種遭遇。

一般人在遇到困厄挫折的時候,總是怨天尤人,責怪老天爺不長眼睛、善惡不分、清濁莫辨;結果,不是灰心喪志,就是憤世嫉俗。肯懺悔,就能心平氣和的承擔災難,並且藉著災難,鍛鍊更恭敬、更謙遜的心態,即使經過再多的打擊,也還能保持對人性的信心和慈悲。

也有人說,所謂:「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照這麼說,懺悔可使重罪輕受,只要天天拜佛懺悔,就可以消除業障、免除不受果報的責任義務,豈不是太方便了?

拜佛懺悔,對消除業障的確有幫助;但是,它的作用是因為佛菩薩看你真有改過遷善的決心及誠心,出面替你擔保,讓你暫時不要受報;或者像分期付款一樣,逐次攤還。就像一個欠債累累的人,躲債躲到一個大富翁家裡,這個大富翁出面向債主擔保,請求大家給這個人一些時間,保證他一定會慢慢還債,請債主不要催逼太急,道理是一樣的。

佛菩薩只是做我們的擔保人,並不幫我們還債,所有債務,還是得由我們自己一分一毫慢慢的還。

■ 聖嚴法師

Friday 8 February 2013

修行的真實義:修正錯誤的行為

「修行精進,無能踰者」,這是這一小段裡末後的兩句,講到修行。「修行者為通用之辭,自晉後(晉朝以後)轉為佛教術語。」

修行在中國古人有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說法都在佛教之前,佛教還沒傳入中國。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動作是身的行為。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

所以修行,我們再加幾個字進去就容易懂了,修正錯誤的行為,是這個意思。諸位要明瞭這些名詞的真實義,你就不會產生誤會。現在很多人誤會,認為什麼?念佛是修行、拜佛是修行、念經是修行、念咒是修行,是不是?未必!口念阿彌陀佛,心裡打妄想,那不叫修行,那哪裡叫修行?古大德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那就是說他不是修行。

真的用阿彌陀佛來修行,那是怎麼回事情?心裡有著阿彌陀佛,口裡阿彌陀佛,把所有一切雜念妄想統統放下,把它念掉,用一個來對付一切妄念,這是修行,這真修行。

讀經是不是修行?是的,不讀經打妄想,我讀經就沒有妄想了,我這個念頭都在經文上,那叫修行。一面念經,一面想這一句什麼意思,那一段什麼意思,這不是修行,那還在打妄想,不過這個妄想是善的,不是惡的。不管你善惡,總而言之你是妄想,你是增長無明,為什麼?得不到定。依照這些方法修行,你得要得定才行。

持戒,有很多人戒律持得很好,他是修行嗎?他自己認為是修行,「你看別人都不如我,我的戒持得好」,對那些不持戒的人,他看到就討厭,自己認為很了不起,增長煩惱。

你看持戒本來是得定開智慧的,他持戒持得不錯,結果他得的是什麼?他得的是煩惱,得的是貢高我慢,得的是輕慢別人,錯了!所以修行兩個字,咱得要認清楚,能真正幫助你化解煩惱的、幫助你消除習氣的,這才叫修行。

無論用什麼方法,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你得會用,用這個方法確實,也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減輕,這叫真修行。

修行的目的沒有別的,恢復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那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是智慧,叫妙觀察智;轉末那識,末那是執著,不執著了,平等心就現前;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就是覺,我們這個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清淨是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平等是菩薩所證得的,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所證得的。

不管什麼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只要幫助你開發清淨平等覺,真修行。換句話說,無論用什麼方法,不但不能開發清淨平等覺,增長貪瞋痴,增長分別執著,壞了,那你不是修的佛道,不是修的菩薩道,你修的是六道輪迴;如果是不善的念頭,那你是修三惡道。

也是道,沒錯,都是道,道不同,你往哪一條道上走,自己得清楚、得明白,這樣才行。所以修行這兩個字很重要。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一六六集)

Thursday 7 February 2013

《法譬如水上篇》英文版 出版

自二00三年四月十七日起,證嚴上人於晨語時間宣講《水懺》,歷時五年,講演五百三十五場,於二00八年三月十二日圓滿講畢。靜思人文虔誠恭錄上人法語,於二0一0年出版繁體版《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現今再發行英文版,首先推出上篇,內容為「序分」之作懺緣起、開宗明義、入懺。期待藉此推動上人法語國際化,接引度化更多英語系讀者。 

內容簡介

上人於二十一世紀初,選擇宣講《水懺》,有其對時代的深刻觀察與期許。

在告別戰亂與飢餓交錯的二十世紀後,接踵而來的新世紀,竟充斥著更多的苦難與不安。SARS、禽流感、新流感等傳染疾病橫掃全球;恐怖攻擊及美伊戰爭,引發全球人心不安與眾多生靈塗炭;全球暖化導致各種極端氣候頻頻出現,氣候難民日漸增加;饑饉情形在氣候暖化的助長下,作物歉收面積與挨餓人口都比上個世紀更為嚴重。

小三災遍地肆虐,大三災蠢蠢欲動,上人因此於本世紀初頻頻說著「來不及!來不及!」。面對撲天蓋地而來的眾生苦業共報,上人說的「來不及」三字,明顯流露出心中對苦難眾生的悲痛不捨。

如何才能消弭災難?怎樣才能轉「來不及」為「來得及」?搶救地球要從哪裡救起?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帶動人人大懺悔。上人慈示:「此刻所需要的是全人類共同做『大懺悔』。人人洗心革面,趕快將心中的埋怨、對立、瞋恨消除,開啟自己清淨善良的本性。唯有啟發這分虔誠的心,以慈懷柔腸相互對待,才能真正消弭接二連三的災難。」

懺悔就是「洗心」,不過「洗心」卻是一件困難又辛苦的事。要洗自己的心都不容易了,何況是要洗他人的心。世人都有自我、傲慢的心理,所以人與人之間無法尊重,無法接受彼此的見解。雖然真理都在經典中,但世人卻不一定去看;即使看了,也不一定能夠體會;即使有所體會,也不一定能付諸行動,真正做出來。

儘管如此,上人還是一再勉勵大家:「要做菩薩,總是要先捨掉自己──捨掉自己的觀念、捨掉私己有所求之心。人若總是為己,煩惱就解不開,所以一定要捨掉自我。雖然大家現在投入慈濟,都在做好事,過去的錯誤也不要怕人知道,誠實發露、改過,心靈才能坦然,才不會將煩惱、罪惡感積存於心。」

「大懺悔之後,則要有大願力,以大力量破除障礙,轉苦為樂。像是慈濟人在行善付出時,常常做得汗流浹背,很辛苦!但是慈濟人不說苦,反而認為有能力替別人做事,還有這麼多菩薩夥伴共同努力,真的不是辛苦,而是幸福。所以轉苦為樂,轉苦為福,關鍵就在自己的心境。」能起大懺悔心,上人謂此是「自我革心」。

「懺悔就是洗心。起懺悔心,才懂得感恩、彼此互愛;人人互愛、有情,就能讓世間恢復生機。」

懺得己心淨,得證佛本心。懺悔,於儒家而言,是自省功夫;於佛教而言,是消業法門;於慈濟而言,是洗心下手處。不論你屬於哪一個種族,不論你信仰哪一個宗教,不論你是哪一國國民,不論你住在哪一個區域,懺悔,是本世紀苦難地球與眾生的應病良藥,是每一個地球公民都要力行的切身課題。

你,此刻懺悔了嗎?
心,當下清淨了嗎?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上篇)》目錄

【序分】
第一章  作懺緣起
第二章  開宗明義
第一節  開啟懺悔法門
第二節  《水懺》之名
第三節  轉惡緣為善緣
第四節  慈濟是慈悲道場
第三章  入懺

【正宗分】
第一章  起懺
第一節  起罪之因
之一  凡夫愚行
之二  造逆破戒
第二節  滅罪之緣
之一  禮敬三寶
第三節  罪出三障
第二章  滅障七心
第一節  七心總論
第二節  慚愧心
第三節  恐怖心
第四節  厭離心
第五節  發菩提心
第六節  怨親平等
第七節  念報佛恩
第八節  觀罪性空
第九節  三塗苦報無代受
第十節  發露懺悔不覆藏

書籍資料

書名:Dharma as Water:A Commentary on the Compassionate Samadhi Water Repentance  volume 1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上篇)》)
講述:釋證嚴
編譯:美國總會法譬如水編譯團隊
出版者: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規格:25開(15 x 21公分)264頁 平裝
定價:300元

Wednesday 6 February 2013

因为善,所以善。


关于诚实,我们多从华盛顿砍了棵樱桃树的故事开始,以为说真话就会得到原谅。后来樵夫丢失斧头的故事,告诉我们,诚实还会有金银斧头的奖赏。然而,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诚实未必得到原谅,于是开始用谎言保护自己。长大后我们更发现,说真话没有金银奖赏,只有搁在脖子的斧头。然后,没有人愿意说真话了。因为说了真话,斧头就会让脖子凉快。

我们在这样的《道德教育》价值观和训示中长大。但这些故事从来没有触动我。

中五的《道德教育》甚至还假设你赴考场途中看见车祸,受害者需要急救,你会停下来伸出援手,抑或继续上路,以完成父母要你考取佳绩的心愿?引同情心价值观作答,我会义无反顾,救人要紧;站在理性角度,我会继续上路。为了考取佳绩而填写言不由衷的答案,那个年代我们流传一个老掉牙的玩笑:道德最高分者最是虚伪!

一直到了大学才听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只小鸟和一棵大树是好朋友。小鸟每天唱歌给大树听,直到有一天小鸟要离开,于是向大树承诺,有一天它一定会回来,唱歌给大树听。数个月后小鸟回来了,大树不见了。小鸟问大树旁的花草,花草说大树被砍了,送去木厂了。小鸟飞到木厂问工人,工人告诉它,大树被锯成木块,送去火柴厂了。小鸟飞到了火柴厂,工人告诉它,木块已制成火柴,卖给一个小女孩了。小鸟飞去找小女孩,见到小女孩正在擦亮火柴点燃蜡烛,然后火柴掉在地上,慢慢地燃烧成灰烬。小鸟飞到已是灰烬的火柴旁,唱了一首歌,然后飞走了。

就这样。故事只有意境,没有训示告诉你,小鸟因遵守承诺而逃过猎人的射击,或因此打动小女孩而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这么一个故事就触动了人心,大树变成了火柴甚至变成了灰烬以后,小鸟的承诺依然不变。在物换星移变幻莫测的时空里,小鸟单纯地守住了给大树唱一首歌的承诺。

这个故事给了我力量,尤其在这个承诺可以自行减半然后消失的年代。一种为了守诺而守诺的信用,哪怕在别人眼里是傻是疯是狂,它都一直存在。延伸的想法是,究竟有没有一个举动,不谈“效益”,不问“有用吗”,就只因为相信而不惜一切将它进行到底?

掌声镁光灯交响曲里的善行,不是善。没有掌声没有镁光灯却依然行善,甚至不顾一切风险伤害坚持行善,那才是善。如果行善是为了利益,或如果为了利益而不坚持行善,那还是善吗?行善而不相信善却汲汲于计算因果,善还是善吗?

我承认,现实中这标准太高,极少人通过考验。缅甸民主斗士昂山素季回避Rohingya族惨遭屠杀的悲剧,马来西亚国会在野党领袖安华回避同性恋的争议,因为他们是政治人物。除了分辨是非,政治人物还要衡量利益,如说真话的代价会否蹉跎民主改革的进程等考量。这是为什么宗教领袖享有更超然的道德地位,因为信徒寄望宗教领袖把是非真理摆在利益之上。

如果宗教领袖也来衡量利益,不顾善之真伪,给哪个政治人物站台或给哪个报人颁奖,那就谈不上超然了。宗教领袖固然有权这么做,惟必须像政治人物一样接受公众检视,如昂山素季、安华一样,享受粉丝拥护之余,也难免让人权份子批判谴责。

莱纳斯稀土厂来了大马就不好了。星云大师抵步后说:“大马的佛教徒已经到了不只是信佛、念佛、背佛、求佛,不是,现在到了行佛。”如果大师率万名信徒行一段路,反莱纳斯稀土厂,那是遇见风险也不转弯的善。倘若大师也提点媒体不要抄袭、不搞封杀、切勿抹黑、围堵竞争对手,那“大马好!大家好!媒体好!”这句话,也算是真诚了。

林宏祥

Tuesday 5 February 2013

大道廢,有肉食—《天與地》中的肉與罪

我不諱言,看《天與地》的原因,是因為傳說中的「吃人」橋段:在無記電視(C9)劇中,竟有如此「出位」情節,實在讓人好奇。

果然,第二集就來了:先是俊雄(林保怡飾)為爭取工人權益絕食,畫面交代他十幾年前在被困雪山迫得殺友吃肉;然後是以朗(陳豪飾)把牛扒切開,放進口中慢慢咀嚼;失憶的振軒(黃德斌飾)把三文魚餵進兒子口中,小朋友大叫好味;接下來,俊雄結束絕食,誤吃肉粥,嘔吐大作。

一連串時空交錯的鏡頭,看得人毛骨悚然。尤其是振軒舉刀殺人後,鏡頭一轉,畫面對準一塊血淋淋的牛扒,手起刀落,同樣是血花四濺、皮肉分離。剎那間,不禁反思:吃肉,真的「理所當然」﹖

人是甚麼時候開始吃肉的﹖根據《聖經》,人類本來是素食者:「我供給五穀和各種果子作你們的食物。但是所有的動物和鳥類,我給牠們青草和蔬菜吃。」(《創世紀第一章廿九至三十節》)這就是伊甸園:沒有貪婪,就用不著殺戮。

那麼,根據聖經記載,動物何時開始要為人類犧牲﹖人類何時起變成食肉獸﹖是人類犯罪以後。始祖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上帝發現了,於是「主上帝把獸皮造衣服給 亞當和他的妻子穿。」,然後把他們逐出伊甸園。獸皮從何而來﹖就是動物的屍體——儘管《聖經》並沒有說明,這頭動物是本來就自然死去,還是為上帝所殺。

然後是洪水淹地。上帝因見世界罪惡太深,決定以洪水毀滅世界,卻又不忍萬物滅絕,於是吩咐唯一的義人挪亞以方舟為所有物種留後裔。洪水退卻,上帝與挪亞以彩虹立約,不再水淹大地:「所有地上的牲畜、空中的飛鳥、地面的爬蟲,和海裏的魚類都要畏懼你們,歸你們管理。從前我把蔬菜給你們作食物,現在我也把這些動 物給你們作食物。」(《創世紀第九章二至三節》)也就是說,人類犯罪後,動物就成為人類的犧牲品,肉食就成為我們的習慣,直到今時今日。

到了今天,很多人,包括基督徒自己,都忘記伊甸園中上帝的安排。著名動物權益主義者Carol J. Adams(註)曾提到一段童年回憶:讀大學的時候,她家中的馬兒不知何故被流彈射中死亡,家人都很傷心。那一夜的晚餐是漢堡,吃著吃著,Carol忽然 想到:Jimmy(死掉的馬)一生備受寵愛,死後也獲好好埋葬;如果這條漢堡包裡的牛也如占美一樣,有名有姓,是家裡的一份子,她還會將之吃進肚嗎﹖自那日起,Carol成為素食者。「命名」讓人和動物之間發生了關係,而伊甸園中,負責為各樣動物命名的,正是人類始祖阿當。同樣,《天與地》中他們吃掉的, 不只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對他們來說「有名有姓」的人。這個人叫「家明」,他們的好朋友。

大概沒有人會把《天與地》看成基督 教作品(話說回來,身為基督徒的我一直就不明白甚麼才算是「基督教作品」。一定要傳福音嗎﹖單單探討人性就不算數﹖那除非說基督教不關心人性)。然而,劇中三位男角都的而且確被「罪」綑綁——打從吃人之後,他們無論做甚麼都是錯的;炒黑股固然是錯,父慈子孝是假象,連搞工運也是出於自私。劇中,俊雄的師傅江兆泉(劉丹飾)就講過:「不一定是為名為利才是為自己。為了讓自己好過些,也是為自己﹗」果然,言猶在耳,俊雄發起工人罷工行動,把小企業東主迫得當場跳樓——由罪人伸張的正義,到底是有缺陷的正義。

於是以朗索性拋低道德枷鎖,按桌大嚼;劇中,只有他不怕舊事重提,三番四次提醒俊雄:「當年我做過甚麼,你也做過﹗」這就是「原罪」: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在「罪」的網羅中,當大家都在吃蘋果/人肉時,不吃的那個才奇怪(可以想像中,在雪山中,哪個不成為共犯的,會被另外兩個幹掉)。吃人肉當然是現實中的異數,然而肉食場面天天上演。我們自出娘胎就被教導吃肉;我們身邊 大部分人都吃肉,自己不吃就是標奇立異——即使,在小時候,我們都曾為養了幾個月最後被宰的小雞流過眼淚。哭過痛過後,我們都像振軒的孩子,從父母手中接過肉塊,一嘗血肉滋味,然後大叫「好吃」,在成年人的鼓勵與嘉許中把惻隱遺忘。對動物的同情心只限出現在幼稚的童話書中。——後來俊雄放棄素食,也就等如 放棄他「青澀」的罪疚和理想。

這就是人類:我們總有本事把一切變得合理。個個都炒樓炒股,安分守己打工註定一世窮;做大事必然要昩著良心,因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把事情推到最極端的結果,就是謹慎有禮的日本人來個南京大屠殺,禮儀之邦的子民搞出文化大革命,培養了康德的地方成為納粹帝國——當身邊所有人都成為瘋子,如果你還堅持做個正常人,那麼,你才是瘋子。

我無意把肉食者等同十惡不赦的罪人;我只想強調,「罪」這回事,也許比想像中更無處不在,因為「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創世紀第四章第六至七節》)基督教一直強調「罪」,那到 底甚麼才是「善」﹖我想起《道德經》中的這幾句:「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上帝為甚麼不讓人吃「知善惡」果子﹖既知善,就有惡。善惡不知,道法自然,方是伊甸原意。然而我們選擇了「善」,選擇以葉子掩飾自己,那就只能儘管錯,一直錯到至死方休。

註:見Carol J. Adams: ”Feeding on Grace: Institutional Violence, Cristianity, and Vegetarianism”, Religious Vegetarianism: From Hesiod to the Dalai Lam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

張婉雯(原文刊《明報‧世紀》,2011年12月29日,後經作者修訂)

成長慧命,才是真修行

【靜思小語】時時引法水洗滌無明,將心地水土保持好,才能避免颳黑風、掀暴雨,釀成土石流。

有做才有得

「投入菩薩團體,關鍵在於『做』,有做才有得。」首度於清水靜思堂進行歲末祝福,上人勉眾珍惜此莊嚴道場,用心招募人間菩薩,促進社會祥和。

人間菩薩招生,提升「量」的同時,也要重視「質」。上人引述《法華經》「方便品」記載,舍利弗請佛宣講《法華經》,佛將解說時,會中五千人即從座起,禮佛而退。佛告舍利弗:退亦佳矣。

「佛陀行化恆河兩岸說法,因眾生根機參差,故廣開方便門,應機而說法。佛陀說法四十二年後,正直捨方便,說真實法,也就是宣講《法華經》,引領大眾行菩薩道。然而,佛陀甫宣講《法華經》時,在場有五千人退席。」

為什麼呢?「因為貢高我慢。」上人續言:「佛陀看在眼裏、痛在心裏,於是說『退亦佳矣!』因為過於驕傲自大的人,再好的法也無法接受。就像一陣大風吹來,把空心稻子吹走了,留下來都是實心米,都是真正發心立願的菩薩。」

慈濟人以菩薩心看待天下蒼生,不忍眾生受苦難,發心立願拔苦予樂。上人叮囑大眾:「來慈濟,等於進入人間大學,要深入體悟人人身上的經藏,用心付出。有做才能真正有所得;沒有實際去做,就像無法吸收露水、養分的稻翩A結不出飽滿米實。」

慈濟宗門已開,上人勉勵大家要有「承擔力」,擔起佛陀度眾生的責任,把握機會去做。「只要有心、甘願,就不怕困難。多度一個人,就多結一分好緣;多做一件事,就多增長一分智慧!」

人生最美風景

釵h人以出國覽勝為一大享受,然而人生回憶中最美好的風光,往往不是周遊天下所見的山水奇景,而是自己踏實所「做」、無私奉獻之後得到的心靈收穫。

十六日於豐原靜思堂進行歲末祝福,上人開示:「只要心美,隨處所見無不是美好風景。只怕美好的心地風光受到無明破壞、颳起黑風,那就苦不堪言了。」

社會亂象令人憂心,上人籲請大眾建立人品。「人人都有清淨明朗的本性,只是被財、色、名、食、睡的濁氣熏黑了;『法』是慧命資糧,要時時引法水洗滌心地,做好心的水土保持,避免發生『土石流』。將法聽入心,才能在人群中運用出來;付出的同時,從每個人身上讀經,慧命就能不斷增長。」

濾雜質,得智慧

「慈濟不是單純的慈善機構,更是修行的道場——人人發心立願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與苗栗、后里、東勢及豐原區慈濟人座談,上人致勉以感恩、尊重、愛來運作四合一。

「隊組長要有細膩的愛心,不只是帶人去做、去付出,要先將隊組裏的人關懷好;顧好人的心,彼此才能甘願配合、協力付出。」

人人都是自發心、自立願行菩薩道,對於有志一同來投入者,上人教示,要感恩他、尊重他,彼此互愛,讓人人做得法喜充滿。

「若起分別心,認為某人與自己無緣,故不與其配合;這樣的凡夫心性,在道場裏無法真正得到心靈的解脫,徒增煩惱。」

團體人多,難免意見也多,上人叮嚀要做一個會「過濾話語」的智慧人。

「把聽了合理、受用的話,當成種子;即使是不歡喜、不稱心的話,也能善解警惕,當作肥料。既有種子、又有肥料,慧命就能增長。心地不受污染,且能成長慧命,才是真修行!」

回第495期目錄慈濟月刊媒體、使命返回首頁

Saturday 2 February 2013

只有成功沒有失敗 你不快樂的7大原因

你快樂嗎?如果不快樂,是為了什麼?其實只要想法轉個彎,眼前又會是另一番不同景象。

以下是科技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專欄作家傑夫.海頓(Jeff Haden)歸納出的7大不快樂原因:

1. 以為加入團體就有了歸屬感:你的社群網站朋友可能很多、你可能參加許多團體組織或活動,但還是不快樂,沒有歸屬感。在現今網路發達的世界,滑鼠一按,就成了任何團體的一員,得來如此容易,也就沒什麼價值可言。

歸屬感來自於共同的經歷,特別是患難與共的經歷。與其費心數著自己加入了多少的團體,不如好好選擇少數幾個讓你感覺舒適自在的團體加入,多付出自己的時間,與其他人共同去完成某件事。

2. 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沒有人是全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有些事你就是做不來,沒必要為難自己。不需要太貪心,人的一生專心做好一、兩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3. 專業成就,不一定會帶來滿足感:專業的成功,只能帶來短暫的滿足和快樂,畢竟工作永遠在變動。真正的滿足感來自於完成某件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的快樂感覺,才會長久維持。

4. 害怕自己真實的面貌:我們總是對自己的身體和外貌百般挑剔,很在乎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子。事實上,沒有人真的在意我們的長相與身材如何,除了我們自己。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日子會快樂許多。

5. 沒有可以半夜打電話的朋友:你的朋友或許很多,但能讓你半夜打電話有幾個?能讓你暢所欲言,不需要裝模作樣的朋友有幾個?能靜靜陪在身旁,不需要多說一句話的朋友有幾個?有一個這樣的朋友,勝過擁有100個泛泛之交。

6. 想要掌控一切:你希望所有事情都按照計劃進行,所有細節都必須在你的掌控之中,事情一旦出了差錯,便會無法忍受。但真實的世界,並非人力能完全控制的。保留些許彈性,接受不完美,心情會更輕鬆。

7. 只有成功沒有失敗:人的天性就是要盡一切努力避免失敗,但是當生活只有成功、沒有失敗,只會讓人變得更不快樂。因為你會更小心翼翼,害怕出錯,也害怕嘗試,也更在意最後的結果。

不過,偶爾歷經失敗,不僅會增加你的容忍度,不再為了要成功而斤斤計較。失敗也讓你知道,自己其實一點也不特別,一樣和其他人一樣會犯錯跌跤。這樣才能真正放鬆,別人和你相處也會自在許多。(吳凱琳編譯)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6628&page=2
【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