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2 April 2014

正義的能量

· 劉鎮東


卡巴星是至少兩代人仰望的巨人。在告別卡巴星之際,願他正義的能量,繼續激發另一代人崛起,共同來尋找新的馬來西亞。

身在卡巴星檳城西方路的喪府,我看著絡繹不絕地前來向他致敬與告別的人們,讀著一篇又一篇悼念他的文字,回想起我接觸的卡巴星。他給民主行動黨和馬來西亞留下一個典範:正義是撥亂反正的力量,也是感染至少兩代人的能量。

2010年12月,卡巴星邀我到他的吉隆坡律師樓,會晤一名來自紐西蘭的前記者Tim Donoghue,要我為出版傳記提供意見。在這之前的2010年6月卡巴星70歲生日時,我的團隊曾為他製作了一組三語的照片書。

Tim在1987年結識卡巴星。卡巴星是紐西蘭母子Lorraine Cohen和Aaron Cohen死刑案的辯護律師,成功為母子倆洗脫罪名。在這之前的澳洲死囚案與此案,讓卡巴星國際名聲大噪。

事實上,Tim於1988年就獲得卡巴星授權立傳,初稿寫了再改,改了再寫,因為卡巴星在戰鬥中有勝有負,生命中有意外受傷的打擊。1995年大選卡巴星險勝、行動黨大敗;1999年卡巴星和林吉祥雙雙落選,要敘述失落的老虎的故事作者似乎也於心不忍。2004年卡巴星重返國會,算是新的開始,但2005年1月卻遇上車禍,從此半身不遂。

2008年大選之後,作者和卡巴星才重新考慮出版。作者似乎覺得505大選是卡巴星的某種圓滿的完成。以25年書寫的《Karpal Singh–The Tigerof Julutong》,最終於2013年9月在吉隆坡推介。

卡巴星一生不曾掌握公共權力,卻以律師與政治家的雙重身份,成為馬來西亞政治史上的傳奇。

卡巴星突然辭世對國人帶來的心靈衝擊,以及可能的正面感染,意味著他的事跡將繼續成為討論的話題,也將成為後人的典範。卡巴星的“正義的能量”至少有以下面向:他的傳記作者和國際是受到他在人權方面的貢獻的感召,特別是卡巴星畢生反對死刑、反對鞭刑的實質努力。去年11月,我與社青團團長張聒翔拜訪卡巴星討論政務,結果正事三五分鐘談完,接著聽他娓娓道來拯救死囚的故事,像一場精神的盛宴。他的人道主義精神,給予社會最邊緣的人-死囚和囚犯-基本的尊嚴,是正義最好的表現。

卡巴星辭世,他反對伊斯蘭刑事法的立場,成為各方的焦點。卡巴星反對伊斯蘭刑事法,並非宗教的爭議和差異,而是出於他對憲政民主的堅持。

他對憲政民主的堅持及勇氣,讓他敢做別的律師所不敢處理的個案,包括涉及王室的案件。
政治上,如果范俊登是林吉祥的政治歷程中首10年齊名的領袖,卡巴星則在將近40年的時間
與林吉祥齊名成為至少兩代人的英雄。他們代表著正義;他們代表著對強權的頑抗;他們,更代表了我們對更美好的馬來西亞的期待。

http://news.sinchew.com.my/topic/node/432409

Monday 21 April 2014

降伏心魔的悉達多

佛陀未成道之前(人稱為悉達多太子)曾想過:為什麼人擁有權力後,就想要征服別人;而力量薄弱的人,就要遭受被征服的命運?有的人非常悲哀,不但自怨自棄,還要讓別人得不到幸福,一輩子過著和他同樣悲哀的日子……。人與人之間,缺少了一分愛。

這一切,讓太子覺得:「為什麼我無法讓眾生得到平安、富有、互愛,過著安和樂利的日子呢?」

就在此時,一位惡魔現前說:「你可以的。只要你再回去執掌國政,自然可以使人民過著平安富足的生活;使人類的心平和,不再去征服別人;使人展開心胸去愛人,如此就不會有不幸的事情發生……。你的力量即使要將整座須彌山變成黃金,也是有可能啊!」

當時太子回答:「人的心,永遠都不會感到滿足!即使將須彌山變成黃金,也無法滿足一個人心中的貪欲。人只要掌握權勢後,就會不斷地想征服天下的領土;只要心中生起物欲貪念,哪怕已擁有一切,還是覺得不夠啊!如果心中有瞋恨,不管別人對他多好,他還是不會懂得感恩啊!」

雖然如此,但是太子也曾動念:要使政治穩定、天下太平,唯有我自己掌政──讓人人相敬互愛,國與國之間才能相安無事。但是這個念頭一產生時,太子的心裏立即有另一種念頭──不可能!人的心欲這麼大,不是一個掌握權位的人就能調伏;即使自己不侵犯他人,卻也不能保證他人就不會來侵犯啊!

※※※

像佛陀這樣的聖者,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會有心念的掙扎;凡夫則更容易被權力和欲念所征服,而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這就是被「心魔」打敗了。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心念的起伏;當「心魔」出現時,要以善念去征服它。修行其實很簡單,只要及時降伏心中的「魔」,就會有一分進步,這也是一種心靈的解脫。

※本文摘自:《經濟日報》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4269%3A2014-04-18-02-46-02&catid=71%3Amaster-tell-stories&Itemid=270&lang=zh

Friday 18 April 2014

冷靜不失熱情

走上學術研究的路後,自己性格有許多的調整。學者時常要用大腦分析思考,性情的塑造就日益單調、沉靜和偏愛獨處,或者直接說學者的生活實際上接近於「小乘」,不擅交際、也不喜交際。而我也常常陷於自己獨思心境中而不肯出來。

高行健表示,作家不需要熱鬧,孤獨是必須的。他認為,孤獨是自由的必要條件,人往往是在獨處時,才開始自由的思考。因此他認為作家最好的位置是社會的邊緣,如此才能真正發出個人聲音,不隨外界的評斷而起落更異。於是,他主張「冷的文學」,把文學創作當成「精神自救」的方式,只為自己寫,不為取悅他人,也不企圖改造世界,只是真實面對自己,而發出自己內在的聲音。

高行健此番言論於我有所共鳴。我之好於宗教和哲學的窮究探索,亦是在於精神和價值層面的回歸實現,甚而有離群索居、閉關求道之念。一如高行健所言:「對創作者來說,作品亮相就可以了。」也就是說,與其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不如潛心於立說著述,透過思想以文會友,如此深度的交流,才是靈魂底蘊的相會相通。

「對創作者來說,作品亮相就可以了」──此如同佛教所言「見法即見如來」。話說佛陀曾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之後回到世間,弟子爭相迎接,其中蓮華色拔得頭籌首先見佛,但佛卻告蓮華色言:「須菩提見我在先,汝已在後!」原來,須菩提也知道佛要回來,本欲親往迎見,但想到與其以肉眼見佛的色身,倒不如以「心」證見佛的法身,於是繼續依佛教示精進修法,不為事相所迷,以體證諸法空理。如此,佛陀認為須菩提才是真正見到他的人,而不是蓮華色。

可知,人際關係的維持相繫,不是隨時跟在身旁、出現在眼前,才是真正的交心。倘若生命的相遇不能觸及內在靈魂,即便是朝夕相處仍舊是「泛泛之交」。佛典中說:「若人百千劫,常隨於如來,不了真實義,盲瞑不見佛。」即表達了相同的意思。所以作為人文學科的學者,相對於面面俱到的「做人」,以求打好關係,應更重於綿密的作文、做研究,並從中找尋知音知己,同時也散播、分享古往今來哲人智者的深刻智慧。

宋儒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顯示出真正的學者本色。思想工作者長時間獨思冥想,靜寂清澄,如何常保熱情和關懷,胸懷經世濟民之志,亦也是要學習的。畢竟我們身處在多苦的世間,仍要有感於他人的苦痛,在別人需要之時看見自己的責任,否則讀書向學所為何事?如此人文學者的生活雖近似小乘,然卻是心懷大乘;冷冰冰為學之際,同時也熱騰騰的樂於度人、樂於助人!

(2014.02.05林建德寫於花蓮歇心居)

http://mind-breath.blogspot.sg/2014/02/blog-post_5.html

Thursday 17 April 2014

人生如棋 落子无悔

文/周建超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相信每一个下棋的人都曾有过这种痛彻深悟的体验:在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只因一招不慎,错落一子,局势变急转直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此处处被动、处处防御。

人生亦是如此,关键时刻如果一步走错,从此步步走错,想回头都不太可能。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要想赢得人生棋局,只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方能走出无悔的人生之路。

小小棋盘之间,风云变幻。我们既要总揽全局寸土必争,关键时刻又需有壮士断腕、舍城弃地的勇气和魄力;既要随机应变,来应付不断变化的局势,又需要保持固有的原则和立场,不迷失前进的方向;既要随缘而进,建功立业,又需顺势而退,明哲保身。

人生如棋,对手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有的人能预见十几步,乃至几十步,未雨绸缪、后发制人。有的人仅能看到几步之遥,甚至走一步算一步。在与高手对招时,常一步失算,满盘皆输;但是高手下棋,面对残局,却可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有的人下棋,落子如飞,但是忙中出错;有的人又因开始顾虑重重,导致捉襟见肘、左右逢源。有的人下棋,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认输;有些人下棋,稍见情势不妙,就弃子投降。我们要端正态度,勇于直面,努力超越,应该成为真正追求的人生棋局。

棋子越下越少,人生越来越短。但是,不合时宜的落错了棋子,后来就需要加倍苦恼地应付里应外合的局势。但棋子一个个地离局而去,愈是剩的少,便愈得小心翼翼的下。赢,固然漂亮圆满;输,也要落子无悔。人生如棋局,摆得正位置,则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如棋,棋子犹如角色转换的定位,每一枚棋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平时,我们总是偏爱车、马、炮等杀伤力强的“强盗”,但是我们又轻视兵卒之类的弱子。其实,最终直捣黄龙、克敌制胜的,却往往可能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卒。正如关键时刻,秤砣四两拨千斤,各有千秋,只是没有放到合适的位置。同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的角色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轻重贵贱之分。因此,千万不要抱怨命运的安排,更不能向命运屈服,只要抱定坚定的信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同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平凡中一样可以孕育伟大,平凡中一样可以铸就辉煌。

人生如棋,但人生并非像一局棋那么简单。人生没有天生的赢家,我们既要在失败中及时调整自己,又要在遭遇挫折时奋发有为、卧薪尝胆、不懈追求。有一首歌曲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困难和挫折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因素,所谓强者就是那些把失败和挫折能转换为前进的动力,然后在奋斗的过程中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最后取得成功的人。在人生中,只要你有积极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学习和创造有利的环境,那么厮杀战场的舞台也会变成为你展示自我的平台。
   
http://www.nx.xinhuanet.com/2012-09/07/c_112998550.htm

Friday 11 April 2014

投資的厚德載物學

今天來談談「厚德載物」這四個字。

這四個字在我年輕的時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因此很值得來分享一下。

話說,我年輕時一向很不服輸,也不太願意吃虧,凡事總不免跟人斤斤計較。但在職場上,菜鳥總不免吃虧,工作分派充滿了太多不公平的事情。

遇到不公平,一開始我會用離職來處理,後來發現,離職率太頻繁,老闆只會覺得這位員工有問題,而不會去管你過去吃了什麼虧。

因此工作換來換去,最後還是得學會忍耐。

但年輕人總是忍不下心中的那一口氣,只好努力看經書來學習忍耐。我有一陣子特愛讀的一本書,就是<易經>。當時一度還想,如果有天沒工作了,也許還可以學學姜太公,街頭擺攤算掛,或許哪天會碰到個明主,重金禮聘我去上班。

(哈哈,想歸想,這種事從沒發生在我頭上過!)

不過呢,讀書總有好處,偶爾會有那一兩句話撞進心坎裡,或者像一塊磚頭敲向腦袋,忽然你就開竅了。

讓我讀易經而開竅的,就是這四個字:「厚德載物」。語出坤卦之《象傳》曰:「地勢坤(順也),君子以厚德載物。」翻成白話文是說,天地間萬物靠大地生長,而大地以其廣厚,能承載萬物、包容萬物,因此大地是天地萬物的載體。

這句話初看還沒什麼,如果把卦象,也就是坤卦為六個陰爻所組成的型態搭配起來看,你會看到一連六根中間斷掉的虛線串在一起,顯示的訊息是非常消極無為的訊號,代表毫無希望吧。

簡單來說,易經是一陰、一陽組成的,中國人用一實線「一」代表陽,中斷的虛線「--」代表陰,坤卦就是六個「--」所組成的型態,當中一點陽光都沒有。

想像你跌入地底隧道中,越跌越深、越跌越黑暗,你還會覺得未來有希望嗎?

又假如說你到廟裡去擲爻,一連六爻你都是陰杯,神明一連給你六個否定的答案,你還會覺得你的願望能成就嗎?

這就是易經,表面看是沒希望,但深層看,這卻是君子修德之時,因為別人不給你機會時,你可以把機會讓給別人,甚至還積極地成就別人,那麼,看起來你是在下面,但實際上你是承載了別人的成就。別人也是因你而成就,因此,你一點都沒吃虧,因為你一直在成就他人,總有一天,你的身上會長出一片蓊蓊鬱鬱的森林,甚至有流泉美景,以及陽光普照。

這就是坤卦的意思---人生要學會吃虧,並且要讓虧給別人吃,讓別人佔了我們的虧而得到饒益。

你不用去想這樣做有何目的?或有何好處?因為你是在成就你的坤德,你犧牲的目的就是在成就這個厚德。

傳統我們說有婦德的好女人為坤德,意思也是一樣。女人在家洗衣、煮飯、帶小孩,看起來沒賺錢,但她卻成就了一個家,讓一家和睦又興旺。這就是坤德與退讓的價值所在,因為你讓世界更好,世界也會反過來成就你的生活!

我想通了這件事後,就慢慢試著多退一步想事情,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多忍耐,日後(當然是好多年、好多年的逐漸體會後),終於發現,人生失去的永不會失去,獲得的也永不會獲得,只要無取無得,讓內心不執著於萬物,其實吃虧就是占便宜,將來宇宙的能量曲線轉一個彎,還是會把你所犧牲的給加倍奉還給你。而且你不要還不行!

相反地,你強求而來的,從別人嘴上搶來的,還得隨時擔心別人把你搶回去呢!

重點就在這兒,當你以厚德面對萬物時,日後回收的成果是你不要還不行,別人自動送錢、送福與送好康的到你頭上,你想拒絕都拒絕不了,也不用擔心別人把你搶走。

我說了這麼多,要談的不只是人生處世哲學,更想分享投資哲學---當你買了一檔好股票,股價卻下跌了,你先別急著憂心,要想想你投資的企業值不值得你犧牲你的時間去長期持有它?如果值得,那麼與好公司同甘共苦一番,又有何怨呢?

如果股價持續不漲,公司持續不獲利,只能說你看走眼,或者德不夠,享受不到好福,那麼就承認失敗,再來一次厚德載物,又何必擔心失去的錢財會不見了呢?

人生轉個彎,處處是好風景,問題只在你怎麼想?怎麼看?有沒有看到世界表象底下的深層運作法則?

王志鈞 外星來的地球人

http://blog.udn.com/solon8888/12218127

Thursday 10 April 2014

不發威,誰都當你是病貓!

4月2日沙巴州再度发生菲律宾武装份子入侵掳走游客事件,这是自去年2月12日菲律宾苏禄武装份子入侵以来,14个月里的第四起入侵掳劫案,也是台湾游客张安薇在去年11月15日遭掳走以来的第二起相似事件。一次,我们可以说对方是“出其不意掩其不备”,但是14个月来接连发生了四次,政府痛定思痛了吗?

政府固然可以归咎于海岸线长,即便军警按时巡逻,也总会防不胜防;但是,政府不得不认真检讨的是,我国是否因为所谓的穆斯林兄弟情感而对菲南穆斯林武装分子宽容,以致姑息养奸?

去年2月苏禄武装份子入侵沙巴州,超过100名外国人持军火侵犯国土,我国政府初时竟然无意采取军事行动围剿,反而“劝告”对方和平撤退!延宕至3月1日苏禄武装份子发动攻击,造成我国警察殉职后,才调动军队围剿,但前后已造成我国10名军警无辜殉职,有些甚至是遭苏禄武装份子冷血肢解残杀。

在国内,持械匪徒遇上警察,往往遭警方射杀,这是常见的社会新闻。2000年,伊斯兰异端组织奥玛乌纳(Al-Ma'unah)成员混入霹雳州宜力军营抢劫军火,最后有4人因“向国家元首宣战”罪名而被判处死刑(且已行刑)。然而,苏禄武装份子犯境,政府竟然先以礼相待,这是什么双重标准?

我素来认同犯罪学(criminology)对防治罪案的其中一种看法:高效率的执法比严厉的刑罚更能阻遏罪案。高效率的执法会使潜在罪犯判定成功率低、成本高,所以不会轻易或频繁行动。为此,潜在罪犯会转向以执法低效率的地区/国家为目标,因为成功率高、成本低。

不幸的是,在菲南武装份子眼中,马来西亚和沙巴州恰恰是符合“成功率高、成本低”的犯案目标——沙巴州没有武装部队基地、海事基地和空军基地,海域防卫力量如此薄弱,政府相对“友善”,又有为数庞大的菲律宾非法移民当情报员。以去年11月的张安薇案为例,张安薇被掳走35天后获释,并非我国和菲律宾军警剿匪有功,而是张家透过一位美国前特种部队指挥官(台湾移民后裔)潜入菲律宾营救,并付出了为数不详的赎金之成果。

发生苏禄武装份子入侵事件后,我国虽然设立“沙巴东部保安指挥区”(ESSZONE),但4月2日高华赟一案暴露了这个机制形同虚设。当菲南武装份子能轻易地长驱直入我国水域,犯事后又能安然撤退到菲律宾,我国政府鞭长莫及,菲律宾政府亦力有未逮,他们提出的巨额赎金又能“求仁得仁”,食髓知味是可以预见的情景。

上述犯罪学观点,亦可应用于总稽查司年年揭露的政府部门“买贵”、“多付”和浪掷等行为。相同的贪腐情节年年重演,究其因,不也是因为执法单位没有严厉执法和检控,政府官员心无所惧,乐此不疲地刮用民脂民膏吗?

庄迪澎:长期观察及评论本国媒体业、新闻自由与政治变迁,他认为推广传播学教育和媒体识读是新闻自由运动的重要工作,而且只要发言的自由意志仍在,知识分子的声音禁不了。

http://cn.theantdaily.com/Article.aspx?ArticleId=3687

Wednesday 9 April 2014

從馬航客機失聯看馬航“國企病”

馬航公司的“國企病”,是否直接導致馬航客機失聯還有待商榷,但究其各國“國企病”慣例, MH370失聯事件亦可窺見馬航“國企病”一斑。

馬航客機失聯期間,外界對馬航危機處理能力褒貶不一,隨著搜救的開展,失聯客機乘客家屬對馬航的指責越來越強烈。馬航MH370客機失聯事件發生后,馬政府和馬航均主張信息毫無保留,但失聯乘客家屬卻並不買賬,有些家屬因不滿馬航及馬政府搜救不力,向馬方人員拋擲礦泉水瓶,以洩憤怒。

歷史上,馬航在危機處理等方面表現不佳。據相關報道,早在1977年,馬航一架波音737客機遭劫持墜毀,機上乘客和機組人員等悉數遇難;在1995年,馬航2133號班機在沙巴州斗湖機場降落時,因操作失誤墜毀,飛機上34人遇難。

對于這兩起墜機事件具體原因細節,馬航至今未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馬航作為大馬的國有航空公司,員工的生產效率十分低下,馬航近年來業績也令人大跌眼鏡,馬來西亞航空在2011至2013年間總計虧損12億美元(約40億令吉),去年慘賠3.6億美元。

連續3年蒙虧損

連續3年的虧損,使馬航這家老牌的國有企業,深深滑落到業績低谷,不可自拔。

世界各國國企的“國企病”,似乎也在馬航身上有明顯跡象:

第一,管理行政化。

馬航是大馬唯一的“國字頭”航空公司,其最大股東國庫控股公司是大馬的國家主權基金,政府首相擔任該機構董事長。

大馬雖然實行了國企改革,但某些重要企業仍被政府直接控制,政府並未放鬆對這些企業的控制權,導致大馬政府和國企管理者間關係密切,致使國企缺少監督,行動緩慢,且不能按照市場規律自主決策。

馬航在這次危機處理上,管理仍存大量行政化色彩。

另外,政府和馬航在信息公開上反應遲鈍,在馬航客機失聯近四天后,大馬政府才最終確定出飛機可能走向的兩條走廊狹長地帶,此時各國仍按照馬航最初提供的飛機失聯地點在中國南海等地區苦苦搜尋。

這種錯位搜救,既耽誤了搜救時機,又耗費了各國的財力物力。對于與失聯客機去向相關重大信息,馬航及大馬政府一向都是落人之后的,可謂后知后覺,更不用說最先引導方向和為失聯客機家屬提供第一手準確信息了。

泰國軍方證實,在MH370失聯后不久,泰軍雷達就發現一個自東向西穿越馬來半島的不明飛行物,疑似MH370客機,進入印度洋上空,泰國軍方雷達可發現馬來半島飛行物,為何馬軍方卻遲遲沒有發現?這不禁引起人們的反思。

反過來看,如果泰國軍方不披露或較晚披露這一重要信息,馬航失聯客機的搜救方向是否會被調整還不得而知,這折射出馬航信息公開或受到政府和軍方挾制。

第二,管理混亂。

其中安檢管理混亂事例尤為人所詬病。曾有中國乘客在馬航安檢時無意中在包內遺留一瓶礦泉水,馬航安檢人員卻未發現,乘客順利通關登機。

據一名美國官員透露,MH370航班與地面最后一次通話道“晚安”前,飛機轉向飛行的指令已被輸入客機飛行管理系統,馬航地面空管人員卻毫不知情,這使人們更加對馬航管理提出各種猜測和質疑。

資源壟斷缺競爭

無獨有偶,失聯MH370航班在起飛前臨時安排飛行技術嫻熟的機長,專家認為,進行這種程序性改動,需要對波音飛機、航路點代碼十分熟悉,沒有嫻熟飛行經驗的普通人根本無法完成。

在馬航客機失聯后,大馬組織巫師占卜失聯客機去向,鬧出天大笑話,至今仍令大馬政客感覺顏面無光。以上諸多管理弊端折射出馬方在航空管理方面存在混亂現象。

第三,資源壟斷,缺乏競爭。

亞航總裁東尼費南德斯曾表示,馬航公司雖連年虧損,但馬政府卻多次撥款救助,幫助馬航度過危機,這種政府扶持對其他航空公司不公。馬航作為國企,政府為馬航保駕護航,使馬航獨自壟斷優質航空資源,降低馬航競爭信念,導致馬航管理懈怠和混亂。

民航專家、廣州民航學院講師綦琦如此評價馬航:“乘客乘坐哪個航班去馬來西亞,有時不是選擇哪個的問題,而是不得不選擇的問題,”綦琦說,“馬航在大馬,就像中國的國航,是有政府背景的官方航空公司,在市場中具備獨特的壟斷資源。”

──王光英(北京市律協公司法專委會秘書長)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515008

Friday 4 April 2014

CNN:大馬處理馬航事故七錯

大马处理马航MH370客机失联引起批评,包括调查处理不当及公众回应的危机的问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及评论家搜集及提出大马所犯下的7项错误。

7项错误:

1. 大马军方雷达发现相信是MH370客机飞行的光点,但没及时通知。雷达数据提供的证据,即客机飞行与航空交通控制塔管制员最后一次接触后,折返朝向西部,接着在马六甲海峡消失。雷达操作员却没及时通知。大马军方在3天后才透露雷达侦测到客机折返。

2. 新闻汇报很混乱,留下很多问题,不知道由谁负责。宇航业分析师阿拉斯泰尔认为,大马没良好计划应对这样的空难事件。“他们发表的谈话过后又不明确地撤回。”

3. 民航局总监阿兹哈鲁丁在记者会不准确地描述两名利用假护照登机的搭客,并以意大利著名的球星来形容。

4. 大马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3月24日宣布客机已在南印度洋终结后,马航则向客机家属发出信息,告诉他们机上没有生还者。合理性引起怀疑。这不但引起家属激愤,并认为这个结论不成熟及缺乏巩固证据。交通部代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在记者会表示,不会放弃任何一线希望,寻找生还者。他澄清纳吉没发布客机坠毁及没有生存者的新闻。

5. 马航失联客机与塔台的最后对话内容明显出现错误。大马在上月12日证实马航客机与塔台的最后对话内容是“晚安,马来西亚370”。

大马过后说他们不会公布对话内容,因为需要时间调查。

6. 一开始官员宣布客机副机长法力哈密向塔台管理员发出最后通话,过后,这言论似乎又摇摆。希山慕丁澄清这是马航的初步调查,一切还需要警方进一步的调查才能证实。

7. 延迟更换搜索客机地区,在雷达和卫星数据进一步细化后,飞机不可能飞南,而在印度洋的搜索区域突然宣布转移至600海里的东南部。在协调失误下,导致搜寻行动延迟3天。

http://www.nanyang.com/node/611286?tid=460

Thursday 3 April 2014

理智的叛逆

· 陳文茜

理智的叛逆,並不容易;當多數學生走回理性時,也該是眾人反省為何自2011年起全球包括台灣年輕人成為憤怒的世代?

這波以青年為主的運動,與全球60年代運動相比較,有三個特色:

(1) 以網路尤其Facebook串聯;

(2) 發生的時間不在2008年金融海嘯最高峰,而是經濟最危機後3至5年,也就是年輕世代已經耗盡了他們的耐性;

(3) 由於Facebook串聯的力量欠缺組織,也沒有明確的訴求,除了美國「佔領華爾街」外,最終運動成果大多為特定政治力量、軍隊甚至蓋達組織掠奪收割。埃及最初以Facebook串聯反抗的青年領袖,看到後來運動的發展,於半島電視台訪問時痛哭:「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切會變得如此?」

台灣面對經濟大衰退,政府拯救的以及兩岸讓利的都是某些特定產業,而非青年熟悉的產業。年輕人為22K痛苦那麼久,政府視若無睹:房價漲到不可思議,政府如植物人:洪仲丘事件白衫軍和平依法申請上街頭,法院給他們的答案如同賞他們一個耳光,且沒人告訴他們為什麼……於是他們決定相信「懶人包」、不再信賴體制、他們提起戒嚴時代的抵抗權,串聯公民不服從運動,攻佔政府機構。整個體制在失落一代的身上先切割了他們的手,於是他們決定反擊。不要只有點出發動者都是蔡英文身邊的人,沒有這些早已等待的火苗;一百個蔡英文再有陰謀也發動不了今天學生的抗爭。

佔行政院不可鼓勵

尤其當彭淮南決定站出來以專業談服貿、解釋服貿挺服貿時,年輕領袖仍不肯退讓,仍然選擇相信「懶人包」。這代表服貿只是一個導火線,真正的問題在政治,其中除了複雜權力因素外:馬英九所組成的政府,已經失去多數年輕人的信賴還是主因。所謂聚沙終成塔,塔垮了也灰滅成沙。馬英九與王金平的政爭,還有馬政府的正當性已成為台灣憲政體制的危機。即使此次危機能解除,未來只要是馬的政策可能都淪為空轉。

我仍相信除了少部分權力意識很深的人外,多數年輕運動者有其理想初衷。現在權力在你們手中,你們跟隨而支持的每一個訴求、行動,都會決定台灣的未來。這一刻,年輕人正在改寫歷史,但請寫下令台灣未來更好的歷史。引用齊邦媛的話:「再也不要用激情決定國家的命運。」把生命的機會抓回自己手中時,也請清醒地為國家選定可以和平且發展的下一步。

最後,我想語重心長的表達為什麼我認為學生佔領行政院絕不可鼓勵。

1,台灣會變成泰國無政府狀態,國家經濟更崩潰,年輕人尤其平民更受害。

2,學生已經成年,非法佔領行政院非常可能被起訴,除非他們未來志在出名從政,否則人生會付出代價。

3,馬英九執政失敗,大多數人對他不支持,包括我。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癱瘓國家,因為未
來台灣可能政黨也輪替,此例一開,任何人只要對執政者不滿皆可以「無政府狀態」攻擊政府機構,這個國家即失去和平憲政原則,淪為第三世界民主國家。而此事件若成為國際台灣印象,很少人願意投資台灣,全民尤其年輕人更將因此受害。

請以熱情擁抱生命,但以冷靜思考未來。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329/35733147/%E6%88%91%E7%9A%84%E9%99%B3%E6%96%87%E8%8C%9C%EF%BC%9A%E7%90%86%E6%99%BA%E7%9A%84%E5%8F%9B%E9%80%86%EF%BC%88%E9%99%B3%E6%96%87%E8%8C%9C%EF%BC%89

Tuesday 1 April 2014

解讀族群/種族盛衰

為什麼有些國家較其他國家富強?或是為什麼一國之內的不同文化群體,會在不同層面有著表現差距?不同時代的人,會對這些提問,提供不同的主流看法。

比方說,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西方的主流意見傾向人種差異論,認為白人較其他人種優越。只是,耐人尋思的是,白人國家或社會中,也同樣會出現不同等級的白人等級論,如西北歐人較看不起東歐或南歐人,或英國人看不起愛爾蘭人。顯見,種族主義也並不全然是個生物性概念,而頗具勢利性,也就是,它也是個階級概念,或是社會類別(Social Category)。說白了就是,只要一個國家或文化群體、種族、族群富強起來,就會被人看得起,反之亦然。

進入20世紀后期,由于種族主義在形式上被抨擊,其他因由便取而代之。就國家的落后,或由盛而衰言(如菲律賓、阿根廷),較流行的看法是,既得利益集團阻礙了國家的進步,或是統治集團根本就是劫匪(Bandit),以致搞得民不聊生。就文化群體言,則較多傾向從歷史因素、政治壓迫、經濟剝削或價值取向來分析。

最近當紅的AmyChua與Rubenfeld合著的《三合一配套》The Triple Package一書(2014)便從群體自豪感、不安感與有能力控制衝動,三個配套因素來分析,何以美國的一些模範少數群體(Model Minority),如東亞人、猶太人或摩門教徒(Mormon),在各方面的表現,均優于其他種族或族群。說起來,這種說法一點也不新鮮,德國的知名社會經濟學者韋伯(Max Weber)早就提出過新教倫理(Protestant Ethic)論,指出,信奉新教(即抗議宗)的西北歐人,較信奉天主教或其他宗教者,更具有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動能。這個新教倫理推動資本主義的說法,早已成了社會學科的常規智慧。當然,常規智慧也非無懈可擊。

用經濟學術語來表達,則是所謂的延后享受(Delayed Gratification)論。用華人的俗語表達便是先苦后甜、苦盡甘來觀。也就是AmyChua所說的不安感與控制衝動。一個國家或族群,若能抑制即時享受(Instant Gratification),為了未來的興隆發達而投資、學習、犧牲,自然較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成就。只是,這也有其代價,如犧牲現時的享受、消耗性消費、少浪費時間、多奮鬥向上,以至于時時像上緊了的發條般爭取時間投資、充電。可以說,這也是一種為了未來(而非現在),為了下一代(而非這一代)而活的人生觀。極端的結果則是,自殺率也可能偏高,如日本、韓國與芬蘭的人均自殺率便是名列世界前排。約言之,這是種得失相等的選擇,也是一種價值取向與社會壓力。

群體優惠政策幫倒忙

無獨有偶,在2013,美國一位頗右傾的經濟學家Thomas Sowell也出了本《知識分子與種族》(Intellectuals and Race)的書。作者認為,知識分子是種以從事思想為職業的群體(或可稱為思想工作者Idea-Worker)。這些知識分子的一個特點是,他們雖然可影響大眾,可從不必為他們的失誤付出代價。在企業界,決策失誤,可能導致企業破產,可思想工作者卻可逍遙法外,不必為其錯診或開錯藥方負責!

Sowell認為,文化群體∕種族的盛衰,實與公共政策相關,而群體優惠政策(Group Preference Policy),如印度、美國與大馬的族基扶弱政策,是致成國家與特定族群積弱不振的主因。因為,為了似是而非的正義與平等觀(Make-Believe Equality),常使名為扶弱,實為濟強扶富的公共政策得以無限期實施,與自我擴張,如從一原定小範圍擴張到起出原本範圍的自我擴張性。

與此同時,這種政策也成了一種自我擴張的種族產業(Race Industry),即越來越多人靠這個群體優惠政策吃飯,進而掏空了個人、群體,與國家的潛能,如拐杖文化(Dependency Culture),便是始料不及的幫倒忙。

Sowell也認為,不同族群∕種族在收入、就業、教育表現、犯罪率、社會問題等出現差距,得從技能、經驗、文化、價值觀等方面來分析,而教育與技能的取得與否,比常被有權有勢者騎劫掉的群體優惠政策更有效。簡言之,授之以漁(技能)比授之以魚實際有效。

評論 ·:東方日報 · 孫和聲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108774:&Itemid=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