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0 April 2019

智者大師的兩度證悟

南北朝時期,因國家的分裂而形成了南北社會不同的風氣和文化,南方佛教承東晉以來玄學化的傳統,偏重義理;北方佛教受當時北方民族質樸、重實用性的影響,注重禪定。

慧思禪師曾從慧文禪師學法,成為一名禪定和義理並重的高僧。後來,慧思禪師為揉和南北佛教,率領徒眾南下,在光州的大蘇山暫時住下來傳法。

智顗禪師二十三歲時(西元五六○年)聽聞慧思禪師的名望,涉險穿越北齊與南陳衝突不斷的戰亂地區,前往請益求教。

慧思禪師一見智顗禪師就說:「過去我們曾一同參與釋尊在靈鷲山宣說《法華經》的法會;你涉險來到這裏,我們又得以重逢了。」師徒一見如故,如過去世因緣深植。慧思禪師隨即根據《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或言《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為智顗禪師開示「法華安樂行」。

在慧思大師的教導下,智顗禪師修學時「如救頭然」── 像是要滅去頭上燃起的火── 般地迫切,至誠地念念無間、發菩提心,如實地按照慧思大師所教誨的教義理論來窮究其心。在那個物資艱難的時代,智顗禪師晝夜用功,他切下略有香氣的柏木代替燃香;柏木用盡後又續上栗木根。由於點不起油燈,只好把簾子捲起,讓月光透進來,藉此讀書誦經。沒有月亮的時候,就只能燒多油的老松所製的松明了。

經過了十四天的時間,當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中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他身心豁然開朗,智慧因為禪定而顯發。對於《法華經》的深奧意旨全都澈照明了,就像午時的陽光澈照幽深山谷;對諸法實相之通達,好似大風在虛空中吹拂,毫無障礙。

首次開悟於大蘇 ──
旋轉惡法、染法為淨法

智顗禪師的一生示現有兩次開悟,第一次便是這回在大蘇山的「大蘇妙悟」。

他稟告自己所證的境界,慧思禪師更進一步為他開示演說經中妙義。經過四天四夜的加功進取,成就過人。

「這種境界,如果不是你,別人無法輕易證得;如果沒有我,其他人也難以判別。」慧思禪師還為他指出了所入的定境和所發的慧解。智顗禪師此刻的智慧依禪定而發,一切世間法轉為佛法、煩惱法向於菩提、聞思修向於解脫。旋轉一切惡法、染法為淨法,這就是依法華三昧「前方便」而發的「初旋陀羅尼」。

慧思禪師期許甚深,稱許智顗禪師「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並說,凡執著於文字學問而無真修實行者,不可能勝過智顗禪師對義理之通透。證悟後的某日,印證其「說法第一」的機緣來到。

慧邈禪師聲名遠播,常自誇弘揚教義時毫無怖畏,好像獅子一吼,百獸降伏一樣。或許只是自高輕他,然而心眼未開的人往往容易受其誘惑,夭傷慧命。當他前來問難時,智顗禪師便廣引經論與他考核論辯,慧邈為之理屈詞窮。

夜晚,智顗禪師夢見自己坐在三層樓閣之上,站在下首的慧邈身邊,好似有個人瞪眼發怒,那正是附著在慧邈身上的附體。那個附體怒道:「你為何輕視慧邈、懷疑他所說的法?若有什麼問難,你現在就可以問我!」

於是,智顗禪師設立數條問難,那附體張口結舌、無法回答。智顗法師以《大智度論‧卷五》告誡:「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隨後,慧邈及附體便消散不見。

隔天早上,智顗禪師向慧思禪師報告此事。慧思禪師說:「你於白天折服其輕慢,夜晚又驅除了其惡黨,此乃『邪不干正』,佛法本應如此。」

努力不懈之下,智顗禪師在短時間內便已經能代師講經。慧思禪師曾對著徒眾稱讚道:「所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已用不著我說法了!」欣慰之情溢於言表。

有了得以付託之徒,慧思禪師便表達想到南嶽衡山的心願,他叮囑智顗禪師:「如今你已經知道深入佛法的修行途徑,應該去傳持法燈、教化眾生,莫作『最後斷種人』!」(莫在末法時期讓相傳的法門就此斷絕,成為斷絕佛種的人。)

到天台山苦修

陳宣帝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結夏安居結束後,智顗禪師留下法喜禪師等人於瓦官寺傳道說法,與慧辯等二十餘僧來到朝思暮想的天台山。這是三十八歲的智顗禪師第一次來到天台山。

當時,青州定光禪師住在此地已三十年了。在智顗禪師還沒有到天台山的前兩年,定光禪師就對山民說:「兩年以後會出現一位大善知識,你們應該『種豆造醬,編蒲為席,更起屋舍』,予以迎接!」

智顗禪師來到天台山西南隅的佛隴,定光禪師歡喜迎來,並且問道:「你還記得我曾在夢中對你招手接引的情景嗎?」智顗禪師這才領悟,自己在十七歲時於夢中禮拜佛像時的預兆:「當拜佛時,恍焉如夢……山頂有僧,舉手招之……」

當晚,智顗禪師就住在定光禪師的住所中,忽聞集合僧眾的鐘鼓大磬音聲。對定光禪師而言,鐘磬之聲彷若徵兆,預示智顗禪師的法緣就在此地,日後的講學及徒眾定會日盛。智顗禪師於是按照定光禪師的指示,在銀地嶺創立寺院,種植大片松林,並把澗水引入寺中;山水相映,風光清秀,和他以前在夢中所見一樣。

為了能夠在禪定修行上更進一步,智顗禪師不久後離開寺院,獨自前往最高遠的華頂峰,苦修「頭陀行」。

華頂峰上二度證悟 ──
行悲智雙運的法門


精進修行多日的某個半夜時分,智顗禪師正在禪定中,忽然狂風大作、雷電交加,浮現無數妖魔鬼怪,形體不斷變化,極為恐怖。智顗禪師以止觀之法安住,不為外境所動,一心觀照自性清淨時,一切怖畏情景自然消散。如智顗禪師之前所說:「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

令人怖畏的狂風閃電、魑魅魍魎等惡境無法擾亂智顗禪師的心神,隨即浮現的卻是智顗禪師的父母、師父及同參道友。他們或以頭枕膝、以手抱身,哽咽地泣訴往日種種的情景。

恐怖惡境是「強緣」,易於防範;世間私情的牽繫是「軟緣」,不易察覺,有時甚至會令修道者生執著之心,隨其情執而轉。智顗禪師仍不為境所動,不起於座,「深念實相,體達本無」。於是,這些境界也逐漸退散,不復存在。

這兩種境界都動搖不了智顗禪師的禪定,遇順逆皆能心不動搖,才能成就覺道。試煉後,夜睹明星,智顗禪師豁然大悟!

此時,出現一位神僧對他說:「不被強、軟二緣所困,方能稱為真正的勇士!」並且為智顗禪師說法;但其法義玄妙,「可以意得,不可以文載。」

智顗禪師問道:「您所說為何種法門?我應當如何學習?如何弘揚?」神僧回答,此法名為「一實諦」,乃以般若大智慧學習,用同體大悲之心宣揚,「從今以後,不論你是自己修行,還是兼顧別人、度化眾生,我都會常隨護念。」

以般若大智學習、運同體大悲宣說;這悲智雙運的法門,正是智顗禪師所行之道。此次的「華頂降魔」,是智顗禪師的第二次證悟,又稱為「頭陀妙悟」。

(本文摘自《智者大師── 東土釋迦》)

編撰:賴志銘
繪圖‧林國新
出版:檀施文庫.高僧傳系列

人文志業 / 慈濟月刊 / 第630期

Monday 29 April 2019

反面的執取:「排斥」也是一種執著

執著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希求,一是排斥。排斥一件事物時,就是反面的執著,同樣會發生認同、定型、隔離、受限、擴大等過程。還記得上次痛恨一個人的經驗嗎?連看見對方都讓你無法忍受,如果碰巧遇到,你馬上注意到他的所有缺點,心裡一直記掛著這個人。當我們以排斥的方式執著時,會對一件事物或一個人感到緊繃,也會在這個對象上耗費許多精力。這或許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為何有時會產生緊繃或精疲力竭的情形。

◎浮雲與刺蝟

幾年前,我到北美一處新成立的禪修中心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密集禪修,全程禁語。通常在這類禪修中參加者每天都要負責一份工作,那次也不例外,我每天花一小時在那例行工作上。因為我喜歡切菜,所以選擇早上八點工作,準備午齋要煮的蔬菜,那是我們一天中的主餐。由於參加者有三十人,所以有很多菜要切。

我腸胃不好,任何一種甜椒都不能吃,可是我們的廚師似乎特別偏愛這種食材,我每天一進廚房,就看見一堆待切的甜椒,也就知道午餐有一道主食我不能吃。由於這是天天都要做的事,我經常有機會變得不開心,我很清楚自己有權選擇是否對甜椒產生執著,是否認定甜椒是我禪修的障礙。

有一天下午,我看著薄薄的雲層迅速飄過天際,在那一刻,我明白甜椒就像那掠過天邊的雲,我可以任由它們穿越我的視野,豁達地面對它們的存在;或者我也可以像隻刺蝟,無論什麼東西掉在背上,都會被身上的刺卡住,最後爛掉。在這個實例中,「止」讓我在接觸甜椒時能創造迴旋的空間,「觀」幫助我看清對它們執著所造成的負面效應,因此我才能以比較輕鬆的方式處理這問題。

我從韓國回到歐洲後定居在英國,幫人清掃屋子,有十年之久。我最擔心的時刻就是打掃浴室,尤其是清理馬桶的時候。我會在馬桶裡看到什麼呢?如果真的看到裡面有些什麼,我會厭惡地跳開,別過頭去,急忙把它沖掉。後來我參加社區的密集禪修,有一天去做清潔工作,就像往常一樣。我很平靜地走進浴室,掀起馬桶蓋,裡面有一塊很大的褐色物體在水面載浮載沉。我沒有不開心,而是關注而不帶偏見地仔細觀察它,在我眼中,它就只是物質,如此而已。我還是沖掉它,因為它不應該長時間停留在馬桶裡,而我的工作就是要把它清理掉。在那一刻,由於沒有習慣性地誇大,所以沒有任何煩惱存在,只有豁達和明徹。在那之前,禪修已經讓我開創了空間,以不同的眼光看這件事。

◎無用的誇大傾向


問題不在於任何事物本身,而在於誇大它不好的一面。當我祖母生病、失禁時,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當時我獨自照顧她好幾天,有一天早晨,她在臥室的地毯上留下排泄物,我走過來扶她起身時沒注意到,於是一腳踩在上面,並且在屋內到處留下痕跡,直到後來才發現。我霎時無法動彈,然後開始感覺自己因為驚慌、憤怒、無助而顫抖,這是我面對意料之外的困境時的習慣性反應。可是我也了解這些反應是不必要的,我不需要它們,它們也不能幫助我更加妥善地處理當時的情況,反而會扼殺智慧和慈悲。

因此,我沒有誇大眼前的景象,並且決定如實地處理當前的情況。我明白即使那樣的狀況,也能夠以善巧、慈悲來接納和處理。唯一要做的是一次清理一點─首先是祖母,接著是臥室,再來是餐廳,然後是廚房,我很驚訝自己可以在一小時內不慌不忙地完成這一切。於是我了解,如果不執著也不誇大,我可以更有效率,更加自在。

◎文:瑪婷.巴契勒(Martine Batchelor)
◎圖:Freepik
◎摘自《放下禪:解脫習慣束縛的十一種練習》


Thursday 25 April 2019

愚蠢是比惡意更加危險的敵人

要反對愚蠢,抵抗和力量都無濟於事,愚蠢根本不服從理性。假如事實與一己的偏見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實,假如那些事實無法否認,那就可以把它們乾脆作為例外推開不理。

對於善來說,愚蠢是比惡意更加危險的敵人。

你可以抵抗惡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憑藉力量來防止它。惡意總是包含着它自身毀滅的種子,因為它總是使人不舒服,假如不是更糟的話。

然而,面對愚蠢,根本無法防衛。要反對愚蠢,抵抗和力量都無濟於事,愚蠢根本不服從理性。假如事實與一己的偏見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實,假如那些事實無法否認,那就可以把它們乾脆作為例外推開不理。所以同惡棍相比,蠢人總是自鳴得意。而且他很容易變成危險,因為要使他揮拳出擊,那是易如反掌的。所以,比起惡意來,愚蠢需要加倍小心地對付。我們不要再三努力同蠢人論理,因為那既無用又危險。

認識愚蠢的本來面目


要恰當地對待愚蠢,認識它的本來面目是必不可少的。十分肯定的是,愚蠢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種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卻是蠢人,還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絕非蠢人,作為某些特定環境的產物,我們驚訝地發現了這種情況。

我們得到的印象是:愚蠢是養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蠢是在這樣一些環境中養成的,在這種環境下,人們把自己弄成蠢人,或者允許別人把自己弄成蠢人。我們還進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際或孤寂獨處的人來,在傾向於或注定要群居或交往的個人或團體當中,愚蠢要普遍得多。

由此看來,愚蠢是一個社會學問題,而不是一個心理學問題。它是歷史環境對人的作用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特定的外部因素的一種心理副產品。

更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任何暴力革命,不論是政治革命還是宗教革命,都似乎在大量的人當中造成了愚蠢的大發作。事實上,這幾乎成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項規律。一方的力量,需要另一方的愚蠢。這並不是人的某種天生能力,例如理智上的能力遭到了阻礙或破壞。正相反,是力量的高漲已變得如此可怕,它剝奪了人的獨立判斷,人們放棄了(或多或少是無意識地放棄了)自己評價新的事態的努力。

蠢人需要救贖

蠢人可能常常十分頑固,但我們切不可因此而誤認為他很有獨立性。人們多多少少會感到,尤其是在同蠢人談話時會感覺到,簡直不可能同他本人談話,不可能同他進行肝膽相照的交談。同他談話時,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連串標語口號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有力量控制他。他已被他人作祟,他的眼已遭蒙蔽,他的人性已被利用、被糟蹋。一旦他交出了自己的意志,變成了純粹的工具,就再也沒有什麼罪惡的極限是蠢人所不會到達的了,但他仍然始終不可能了解那是罪惡。在此有一種惡魔般地扭曲人性的危險,它會對人造成無可補救的損害。

然而正是在這個方面,我們意識到,蠢人不可能靠教育來拯救。他所需要的是救贖,此外別無他法。迄今為止,企圖用理性論證去說服他,絲毫沒有用處。在這種事態中,我們可以完全明白,為什麼試圖去發現蠢人真的在想什麼是徒勞無益的,為什麼這個問題對於負責地思考和行動的人來說也完全多餘。

正如《聖經》所言:「對上帝的畏懼,就是智慧的開端。」換言之,治療愚蠢的唯一辦法,是靈性上的救贖,因為唯有這樣,才能使一個人像上帝眼中負責任的人那樣生活。

不過,在對人的愚蠢的這些思考中,也有一點可慰之處。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大多數人在所有的環境中都是愚蠢的。長期起重大作用的是:我們是希望從人們的愚蠢之中,而不是從人們的獨立判斷和敏銳思想之中,獲得更多的東西。

編按:本文為20世紀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著名的短文《關於愚蠢》。潘霍華曾經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因同伴計劃刺殺希特拉失敗,潘霍華在1943年3月被捕,並於德國投降前一個月被絞死。

Wednesday 24 April 2019

法華經 證嚴上人導讀

一、序品

佛陀在靈鷲山說『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三昧,示現種種瑞相,放眉間毫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與會大眾見狀無不驚奇,彌勒菩薩代表所有聽法大眾,向文殊師利菩薩請問世尊此舉的用意,文殊師利告訴大家,往昔他曾經歷過這樣的場面,由此可知,佛陀即將要為大眾宣說『妙法蓮華經』。

二、方便品

方便品闡述法華經的核心思想,也是正文的開始。「方便」是一種權智,是應機施教的方法。舍利弗再三請法,佛陀終於同意講說大法,卻有五千人因增上慢而退席!諸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是要為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但因眾生根性不同,所以採用不同的角度與觀點,方便分說成三乘法,事實上,三乘目標實為一佛乘,即是世尊暢演本懷的真實法。

三、譬喻品

佛陀為舍利弗授記,未來將成佛,名為華光如來。同時提出火宅喩:一位巨富長者運用方便權智,誘導子女離開火宅的故事,以三車(羊車、鹿車、牛車)比喻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為方便巧說,目的在誘引眾生出離娑婆的三界火宅,而最終等予大白牛車,也就是以一乘法度脫眾生。

四、信解品

四位聲聞弟子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為表示已能信受理解佛陀所說一佛乘的道理,而說出「窮子喻」:一位富商長者與離散的兒子,從相失到相認的故事,比喻自己從退失大乘侷於小乘,到如今經過佛陀引導而發心成就佛道的過程,更表明他們確實領悟到唯有一佛乘的奧義。摩訶迦葉並於最後表達了佛子對於佛陀殷殷教誨的無限感恩之意。

五、藥草喻品

佛的教法只有一佛乘,但隨著眾生根機的大小不同,會得到深淺不同的法益。就如同天降大雨,平等饒益各個不同種類的花草樹木:三草二木,一雨普潤!三草為小中大草,分別比喻人天、聲聞和緣覺;二木為小樹及大樹,比喻中根及上根的菩薩!雖然眾生有各自的因緣,根機不等,從佛法得到的利益也是不等,但就像三草二木,不知道自己本身能不能做藥,普通人也認定他們不能做藥,而佛是諸法之王,所見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就像大醫王眼中的一切草木,都可以入藥。

六、授記品

佛陀為四大弟子授記未來成佛:大弟子摩訶迦葉成佛後,將名為「光明如來」;須菩提為「名相如來」;摩訶迦旃延成佛後,名為「閻浮那提金光如來」;大目犍連為「多摩羅跋旃檀香如來」。

七、化城喻品

佛陀為弟子宣說過去大通智勝佛的故事,令聲聞弟子醒悟自己與世尊的因緣,從久遠的塵點劫前早已開始。當大通智勝佛成佛後,為眾生講述四諦十二因緣,其十六王子好樂大乘成。

八、五百弟子受記品

佛陀為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授記,名號為「法明如來」,其國眾生常以法喜食、禪悅食,並有無量菩薩以四無礙智善於教化眾生。佛陀又接著為憍陳如與五百阿羅漢授記,皆同一號名曰「普明如來」。五百羅漢受記後歡喜踴躍,自責地說出「衣珠喻」,對過去得少為足進行反省,過去從佛聽法,已植佛種,卻皆已忘失。現在聽聞一相一味大法後,方知自己也能成佛。

佛之法,請佛深入宣說,於是大通智勝佛說了《妙法蓮華經》,十六王子從此時常樂說此經,如今皆已成佛,第十六位王子就是釋迦牟尼佛。佛陀又以「化城喻」,講述一群尋寶人因疲憊不堪,打算中途退回,團長為幫助他們,幻化出一座城池讓他們休息後,再繼續前行!「化城」譬喻的是二乘涅槃的解脫之樂,看似為真,實則為幻,是為怯弱畏難者所說的小而易成之方便法,但這並非究竟,唯有成佛才能真正得大涅槃。

九、授學無學人記品

佛陀為阿難授記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為羅睺羅授記名曰「蹈七寶華如來」,也為學無學二千人授記,同名「寶相如來」!有學意指仍在學習如何斷惑證真、修行教法的人,無學指已證第四果阿羅漢的聖者,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修行已臻純熟,已無可學。

十、法師品

<法師品>顯示『妙法蓮華經』的重要性。法師意指說法的人,以法為他人之師,自身則依法為師,在此提到只要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大乘經典,都可以名為法師。佛法經卷就是諸佛的法身,值得我們供養、尊敬!而能夠將之敬視如佛的人,未來也必定成佛!弘講《法華經》需要具足三項儀軌:入如來室,對一切眾生起大慈悲心;著如來衣,具柔和忍辱之身語意;坐如來座,以一切法空(無差別心)為體。然後,以不懈怠心廣說此《法華經》。

十一、見寶塔品

諸佛大多曾說過《妙法蓮華經》,當他們宣說此經時,都會有一位多寶佛,因過去發願護持《法華經》,而乘七寶塔從地湧出來聽法,證明所宣講的正是這部無上大法,功德無量。釋迦牟尼佛宣講《法華經》時,多寶佛與七寶塔果然現前,佛陀遂應大樂說菩薩所請,以神力三變淨土,召集十方分身,打開七寶塔,多寶如來即分半座與釋迦如來同坐。

十二、提婆達多品

佛陀往昔求法,曾捨王位,師事仙人──阿私仙,得聞《妙法蓮華經》,阿私仙即是提婆達多的前身。提婆達多雖是佛陀的堂弟,但處處與佛為難,甚至犯下五逆罪的其中三種,而佛陀仍於此品授記提婆達多,無量劫後將會成佛,號曰「天王如來」。另有龍女年僅八歲,隨文殊師利菩薩修習佛法,來到法華會上,當眾人之面頃刻間即時成佛。此品說明只要聽聞受持《法華經》,所有一切眾生未來都能成佛,不論男女性別,即使異類眾生也不例外。

十三、勸持品

藥王與大樂說等菩薩,及其二萬菩薩眷屬,都在佛前誓言,於佛滅後,要以大忍力來奉持、讀誦《法華經》。前面已得受記的五百阿羅漢,和有學無學八千人,也都發願到他方國土廣說此經,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多增上慢,難以調伏。此時,以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為首的比丘尼眾,同心瞻仰如來,佛陀知其心意,表明一切聲聞皆已授記,因此也為她們授記,包括耶輸陀羅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在內。比丘尼們得受記之後,也發願到他方國土廣宣此經。接著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已達不退轉的法身大士境地,都在佛前立誓要周旋往返十方世界,去奉持弘揚《法華經》,縱使未來惡世末法時期,遭人誹謗辱罵,仍會以忍辱及堅毅不拔之心志,不斷宣說弘揚《法華經》。

十四、安樂行品

文殊菩薩請示佛陀,如何於惡世中,修行、宣說、護持《法華經》?佛陀回答,應當安住四種法門:身、口、意、誓願等「四安樂行」,引導眾生深入一乘大法。同時舉「髻珠喻」──以轉輪聖王髻中的明珠譬喻《法華經》,平時絕不施予有功兵將,最後才給予立大戰功的人。佛陀亦是如此,到即將涅槃前,才直暢本懷宣說《法華經》。

十五、從地湧出品

八恆河沙他方國土的菩薩,向世尊發願要在娑婆世界護持此經,世尊回應說不需要,此地自有六萬恆河沙菩薩,各領六萬恆河沙眷屬,會來護持此經。正在說話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無量千萬億菩薩及其眷屬從地湧現,願意護持、宣講《法華經》。這些菩薩過去從未見過,大眾非常疑惑,彌勒菩薩代表大眾請示佛陀:地湧菩薩從何來?世尊成道至今四十多年,如何能教化這麼多、無法計數的菩薩?就像「父少子老」令人難以相信!這一品提出的疑問,引發世尊在下一品告訴我們,世尊在無量劫前早已成佛,已經度化無邊眾生,因此從這一品開始即是本門,所談皆是真實。

十六、如來壽量品

此品在解答前品無量壽命的問題,於《法華經》本門之中,居核心的地位。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實際上已經歷了無數劫,也已在無數國土度化眾生。於此示現從年輕出家到修行成佛,是運用方便、善巧智慧,為了鼓勵眾生令入佛道。佛是永恆長存、不生不滅的,但為了使眾生產生佛法難遇之想,佛以「醫子喻」,說明他善巧方便的來去以鼓勵眾生入道修行。 其眷屬從地湧現,願意護持、宣講《法華經》。這些菩薩過去從未見過,大眾非常疑惑,彌勒菩薩代表大眾請示佛陀:地湧菩薩從何來?世尊成道至今四十多年,如何能教化這麼多、無法計數的菩薩?就像「父少子老」令人難以相信!這一品提出的疑問,引發世尊在下一品告訴我們,世尊在無量劫前早已成佛,已經度化無邊眾生,因此從這一品開始即是本門,所談皆是真實。

十七、分別功德品

聽聞前品佛陀壽量無邊而深信的大眾無數,各自都得到很大的利益、不同程度的功德。信受《法華經》、深心信解、隨喜、受持、讀誦、教人抄寫,能得到無量的功德。如果有人以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持除了般若以外的五波羅蜜,其功德都比不上一念深信佛說如來壽量無邊的功德。而若有人能同時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對一切眾生不生瞋怒心,不惡言相加、還能起佛塔、建僧坊、讚歎聲聞與菩薩,又能為眾生隨義解說此經、善答問難,這樣的人很快就能成就佛道。

十八、隨喜功德品

凡是信受、傳揚《法華經》的人,聞經隨喜、轉教他人,聽聞的他人又再轉教,這樣輾轉到第五十人,這第五十人所具有的功德,比起用八十年的時間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並在臨終時為這些眾生宣講佛法、令得阿羅漢果的功德,還要遠遠超過很多很多。何況是最初在法華會中、聞經而隨喜的人,福德更勝無量無邊阿僧祇,簡直無法比較。如果有人為這部經而前去聽了一下,或是勸其他人坐下來聽、或是邀約別人一起去聽,都能得到很大的功德。何況是專心聽聞、讀誦,為大眾、他人廣說,自己也如說修行,功德更是無量無邊。總之,接觸妙法,只要心中有一剎那的喜悅,也有功德。

十九、法師功德品

佛陀告訴常精進菩薩,對於《法華經》無論是能夠受持、讀、誦、解說或書寫,此人將會得到八百種眼功德,一千二百種耳功德,八百種鼻功德,一千二百種舌功德,八百種身功德,一千二百種意功德。而由於這種種功德,能夠莊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使六根都清淨無染。

二十、常不輕菩薩品

佛陀為得大勢菩薩講說,舉自己本生的親身經歷為例:往昔曾為常不輕菩薩,只用一句「汝等皆當作佛」示人,即得六根清淨,說明《法華經》的奉持功德無量。而舉凡不受持或甚至毀謗的人,雖然二百億劫無法遇到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但這些罪報了盡之後,仍然會再遇到常不輕菩薩,教導他們成佛之道。當年這些輕賤的人,就是現在法華會上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二十一、如來神力品

佛現出神妙的廣長舌相,身上所有的毛孔,都發放出無量無數、色彩斑斕的光芒,照遍了十方世界的各個角落。十方諸佛國土的眾生,皆以佛神力故,得見此娑婆世界無量諸佛,與師子座上的多寶佛、釋迦牟尼佛,為這種稀有的現象異常歡喜、種種供養。佛陀告訴上行菩薩,諸佛神力不可思議,但以佛神力來說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也說不完。總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都在此經宣示顯說。所以大家在世尊滅度之後,應當一心一意地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並按照經中所說的道理去修行。

二十二、囑累品

釋迦牟尼佛以身口意三業加持,將妙法付託無量大菩薩,對他們說:我在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漫漫歲月中,修習這種難得的無上聖智之法,如今,我把此妙法囑託於你們,你們應當專一其心地流布、受持、讀誦、廣泛宣說,使一切眾生都能聽聞得知。如來沒有慳吝也無所畏懼,你們也不要慳吝,要對相信如來智慧的善男子、善女人演說此經,對於不信的眾生,也能以如來其他的甚深法藏示教利喜,這樣依教奉行就是在報答佛恩了。諸大菩薩聽了之後,皆大歡喜,更加恭敬的合掌向佛,三承諾依言奉行,請世尊安心。此時世尊就請十方分身佛和多寶佛各自返回。

二十三、藥王菩薩本事品

佛因宿王華菩薩請法,而說藥王菩薩往昔曾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為報於日月淨明德佛處,聽聞『法華經』之恩,燃身燃臂供養日月淨明德佛的因緣;並以種種譬喻,說明受持《法華經》的功德,強調此經是「諸經之王」,也提及聽聞、信受、隨喜讚歎〈藥王菩薩本事品〉的功德。

二十四、妙音菩薩品

世尊放光遍照東方諸佛世界,其中淨光莊嚴國的淨華宿王智佛座下,有一位深具功德與智慧的妙音菩薩,請求前來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在淨華宿王智佛的叮嚀下,妙音菩薩先以三昧力在耆闍崛山化現千萬蓮花,文殊師利菩薩看到後,請求世尊邀妙音菩薩來見,世尊則請多寶佛代勞,妙音菩薩就在多寶佛的邀請下,與八萬四千菩薩一起來到娑婆世界,並供養、問候世尊和多寶佛。此時華德菩薩請問世尊,妙音菩薩往昔做過什麼功德,而能有這樣的神力,世尊遂提起關於妙音菩薩過去供養雲雷音王佛的因緣。妙音菩薩曾經無量劫,供養無數佛,示現六道眾生的各種形相身分,隨類化度眾生,處處現身說《法華經》經典。

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無盡意菩薩請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佛陀解說觀世音專修法門的名號因緣、稱名作用,和十四無畏,以及三十多種應化身,隨類示現,應機說法。觀世音菩薩能為眾開示,降伏各種風火災難,使得十方眾生都能獲得菩薩智慧之光的照明。

二十六、陀羅尼品

藥王菩薩、勇施菩薩、毗沙門天王、持國天王、十位羅剎女等,各各說出神咒來擁護如法受持、講說《法華經》的人。
釋迦牟尼佛說這篇〈陀羅尼品〉時,法會中有六萬八千人,獲得了安住不生不滅、實相理體的無生法忍。

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

此品述說藥王、藥上二位菩薩,以前為淨藏、淨眼二王子時,示現種種神變,以勸其父王妙莊嚴王,(即法會上的華德菩薩),捨外道而歸正道,與本信佛教的母后淨德夫人,(即法會上的光照莊嚴相菩薩) ,一同皈依其師—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座下,以顯示遇佛、聽聞《法華經》之難得。

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

普賢菩薩與無量菩薩,從東方來到娑婆世界,請問佛陀在如來滅度之後,善男子、善女人如何才能得到這部《法華經》呢? 佛陀回答說:如果能夠成就四種法,那麼,在如來滅度之後,就可得到這部《法華經》。這四種法是:為諸佛護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度眾生誓願。普賢菩薩即發願守護受持《法華經》者,使無量無邊眾生同霑法益。

(編輯者:釋德昱、陳依欣、盧佩玉)

Wednesday 17 April 2019

最持久的愛情,是永遠得不到回報的愛情

愛就那德性,如果在追求愛情的道上一路暢通無阻,他就不會謹慎行事,最終受到的懲罰便是日久生膩。

世上有兩種友誼。

一種友誼源於肉體本能的相吸,你喜歡你的朋友不是因為他有什麼特別的品質或禀賦,而僅僅是由於你被他所吸引。

這是不講理也無法講理的。而世事多具諷刺意味,很可能你會對某人產生這樣的感覺,可這人根本就不值得你喜歡。儘管這類友誼與性無關,但它的確與愛情很相似:它以同樣的方式產生,很可能也會以同樣的方式消退。

第二種友誼是知性的。吸引你的是才華和禀賦。他有你不曾有過的觀點想法,他見過生活中你未曾見過的東西,他的經歷豐富,讓人嘆為觀止。但是每一口井都有底,你朋友也會有一天不再有新東西傳授給你:這便是決定你們的友誼能否繼續的關鍵時刻。

如果他只有些從書本和經歷中得到的東西,他就沒法兒再叫你感興趣了。這口井已經空了。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迅速發展起火熱的友誼,又同樣迅速地終結交往。這也揭示了為什麼後來他會厭惡這些人,因為在發現這些人其實不值得自己欣賞欽佩後,最初的失望會進而轉變成鄙視和憎恨。

無比愉悅的友誼

不過有時,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你依然與這些人保持不時的交往。如果是這樣,想要從與他們的交往中獲益,應該在兩次會面之間留足時間,讓他們來得及去獲得新經驗新思想,使他們又能像新交朋友一樣給你以好處。

慢慢地,當初發現他們淺薄時的失望漸漸消失,由於習慣了他們,你也就能容忍他們的缺點,於是你們便能長期保持關係融洽。

但是,如果你發現朋友後天習得的知識雖到了頭,他身上卻還有其他的東西:個性、情感,還有活躍的思想,那麼你們的友誼將益發牢固。這段友誼將令人無比愉悅,完全比得上肉體相吸產生的那種友誼。

可以設想,這兩種友誼的對象若是同一個人,那這個人就一定是最完美的朋友。但想要有這樣的朋友無異於想上天攬月。

另一方面,當一對朋友中一方是被肉體吸引,另一方則是被知性吸引,隨之產生的只能是不和。

控制交往次數

戀愛時,人們應該控制交往次數。我們誰也沒法永遠愛一個人。如果在嚐到愛情的甜密之前有些障礙、挫折的話,愛情將會更加堅不可摧,天長地久。

如果一個人要麼因為愛人不在身邊,兩人難以見面,要麼因為所愛之人反覆無常或是冷淡無情,結果沒法享受愛情,他便可以想想自己願望實現之時,收穫的喜悅將會多麼強烈,於是從中獲得一點安慰。

愛就那德性,如果在追求愛情的道上一路暢通無阻,他就不會謹慎行事,最終受到的懲罰便是日久生膩。

最持久的愛情是永遠得不到回報的愛情。

編按: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英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代表作有《人性枷鎖》、《剃刀邊緣》、《月亮和六便士》、《尋歡作樂》等。

Sunday 14 April 2019

講格調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 梁文道

過去幾年,常有我所熟悉或者認同的那個世界,正在我眼前逐片崩潰的感覺。當然,換一個角度來說,其實就是我過時了,我所相信的一切都不再有效,也都不再有意義了。比如說直到今天,我仍然有一種很土氣的想法,覺得一個稱得上是政壇領袖的人物,應該要有點起碼的格調。我所謂的「格調」可能不太容易說得清楚,但大體上那是一種言語行為的風格;以及更加重要的,支撐這種風格的人格基礎。

比如說去年逝世的美國參議員麥凱恩,他年輕的時候參加過越戰被俘,在有「河內希爾頓」之稱的火爐監禁所內慘遭酷刑,儘管受到棍棒甚至刺刀的攻擊,左肩破碎(並且因此留下終身傷患,一輩子都不能再把手舉過頭),但堅決不肯透露任何情報。後來越共知道他的父親是美軍太平洋指揮部的總指揮,採用心戰,想把他放回美國;可他誓死不從,要求越共必須先行釋放所有比他更早被捕的戰俘。於是他在越南這一待就是5年半。後來他回到美國從政,是國會裏的元老級領袖。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他支持同為共和黨員的小布殊連任。可是當小布殊的選戰陣營攻擊民主黨候選人凱利的服役紀錄時,他卻站出來批評自己人的做法「不誠實而且可恥」。2008年輪到他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對上了風頭正健的奧巴馬,那時候也有很多共和黨人批評奧巴馬,懷疑他是穆斯林,甚至散佈謠言說他根本不是在美國出生。可是麥凱恩不止一次公開為對手辯護,澄清他自己支持者對奧巴馬的疑慮,他說:

"He's a decent family man, a citizen that I just happen to have disagreements with on fundamental issues, and that's what this campaign is all about." "He is a decent person and a person that you do not have to be scared of as President..." "If I didn't think I'd be one heck of a better President I wouldn't be running, and that's the point. I admire Sen. Obama and his accomplishments, I will respect him. I want everyone to be respectful, and let's make sure we are. Because that's the way politic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America."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嗎?這就是我所說的格調。沒錯,麥凱恩是個美國人,跟我沒什麼關係;沒錯,他當然犯過很多錯誤,而且他的政治意識形態甚至是我根本不能同意的。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這個人物的尊敬,因為我所珍視的這種格調,既與國籍無關,也與政治判斷無關。然而今天的美國人卻選擇了特朗普做他們的總統,一個會公然嘲笑殘疾人士,甚至攻擊麥凱恩當年被俘那段經歷的人。我以前常常聽美國朋友跟我說,他們的總統應該是一個他們下一代可以抬頭仰望效法的人物。理性點的話,我自然要說,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愚蠢念頭,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政治領袖應該成為所有人無條件服從和膜拜的對象。但是同時我又不得不同意,按照我們人類社會對於什麼叫做體面的某種模糊共識,一個政治領袖的格調是不能夠太低的,否則他在某個意義上做為人民的代表,豈不丟了人家的顏面?那麼特朗普的選民,現在是不是覺得他們自己的兒子將來也能效仿他的風格,看到漂亮的女孩經過,就可以笑說「去抓她的私處呢」?

前任香港特首,現在貴為國家領導人的梁振英先生,最近常在社交媒體計算《蘋果日報》的全版廣告數量,日日公佈他的最新調查結果,終於鬧出了一個被市民集資登廣告問候的笑話。你可以說這很無聊,甚至還可以說這好像格調不夠高。但你不能不承認這種做法雖然不登大雅,不夠大氣,不像是一個國家領導人該做的事;但它卻可能有用。為什麼有用?我們都可以猜到接下來的步驟:那不再是梁振英先生一個人的事,而是某些打着愛國愛港旗號的民間組織接力,不僅幫忙繼續計算《蘋果日報》的廣告,還要針對幾個稍微大點的廣告客戶,調查他們的背景,曝光他們不可告人的內幕(如果有的話),甚至發動杯葛行動和示威。由於這一切都出自為了國家的名義,師出有名,所以那些客戶自然要受到巨大的壓力。長此以往,終於要叫《蘋果日報》再也不能依靠廣告收入為止。以今日香港的情勢判斷,我覺得這類格調不高的鬥爭小手段最是有効。

說過廟堂之上的政治領袖,回頭再看即將淪為階下囚的政治犯。佔中九子審訊結束之後,我一貫樂觀的老同學周保松感慨:「這是我們的黃金時代」。我不知道有多少香港人能夠同意這個判斷?最起碼那些為了九子入罪而額手稱慶的人,應該會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意義上歡呼香港的黃金時代快要來了。我常常讀到這些人批評九子發動佔中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干擾香港民生」,他們到底知不知道那是些什麼人?他們又為了什麼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我認識陳健民兄很多年了,一直曉得他為了協助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在大陸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也許「公民社會」在今天很多人眼中簡直比髒話還難聽,覺得那幾乎就是顛覆動亂的同義詞。可是請你具體地去看,在他的指導和培育底下,那是一個個不同的機構和組織(當然其中有許多都是今天不見容的非法團夥),他們幫助汶川地震災民重建家園,讓被污染的土地不再受害,讓農村婦女曉得自己的權利,讓民工的孩子能夠在寄居的城市裡頭上學,讓貧困山區的居民能夠互相扶助……。如此一個過去十多年一直在做這種事的人(而且還是個被政府肯定過的人),正正就是你們今天口中的動亂分子。今天那些出來鼓掌叫好的愛國市民能不能問一下自己,你們有誰比他為這個國家付出過更多?

我認識了健民兄這麼多年,但我也是最近看到媒體報導,才曉得東區醫院的建立,竟然源自他當年唸書時的一份功課。因為他從來不說這些往事,正如他在雨傘運動開始之後就絕口不談他過去在大陸做過的事情。儘管他後來接受採訪稍微提過一點,但我知道,那不過是九牛一毛,遠非全貌。朱耀明牧師就更不用說了,從「高山大會」開始,一直到八九民運和六四之後的黃雀行動,向是我們那一代很多人心目中的道德良心。其實現在住在港島東區的人都還欠他一聲謝謝,因為如果不是這位「為了自己利益而干擾民生」的牧者,就不會有現在的東區走廊和東區醫院。這些事,可能你會在他法庭上的最後陳詞讀到一點蛛絲馬跡,但是他還沒說出來的卻更多更多。因為他們都不是那種會誇耀自己成就和功勞的人,他們只是付出。和今日流行的截然不同,你甚至可以形容他們是另一種意義下的「愛國愛港人士」;只不過他們這一種「愛國愛港人士」從來沒有得到半分獎賞,等着他們的,只有懲罰。然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人不知而不慍,這難道不曾是一種無論立場,人人都懂得尊重的格調嗎?

可格調如今已然過時,而我所見過的黃金時代也早夭於上世紀的八十年代。然後呢?接下來該怎麼辦?我想起二十多年前見過金堯如先生(其中一個我所認識的有格調的共產黨員),在說完一番話,憶述過一點他當年入黨的理念和經歷之後,就像很多他那一代人一樣,他對着我這個小夥子說:「這輩子我是看不到了,但你們這一代是一定可以的」。我發現,自己最近也開始跟一些年輕人這樣子說了:「我這輩子大概是看不到了,但我希望你們可以」。

Thursday 11 April 2019

智者大师 净土十疑论

智顗(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智顗大师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

《净土十疑论》是智者大师弘扬净土之作,同修们如果破除了这些疑问,就会对西方净土产生信心。虽然这部论很短,但是对一个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说,却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净土的往生讲信愿行,其中的信心是根本。“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疑是相对于信来说的,佛法需要的是有信才能入,你若是有怀疑就不能入。为了能使我们对净土能产生强烈的信心,智者大师假设了十个疑问,这也就是大多数同修对净土法门所产生的怀疑。破除这些怀疑,就能使我们对净土产生信心,有信心的人就能信入,有智慧的人就能被度化。故《净土十疑论》虽然很短,却是非常重要。它能指导我们抉择是非,令我们断疑生信。

【提要】

一、刚发菩提心的菩萨,忍力没有成就以前,是没有能力去救众生的。因此要常亲近佛,证得无生忍之后,才能救度众生。

二、所谓不生,是指生的因缘,是由于诸法的和合而成的,它是没有一个坚守的自性的。然而寻求此生物之本体,也找不到。它生的时候,不知道从那里来,所以叫做不生。其次讲不灭,不灭是说诸法散时,它也没有坚守一个自性,说我要散灭了。当它散灭时,不知它到了何处,所以叫做不灭。所以说,并不是因缘生之外,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也不是说不求生净土,就叫做不生。

三、由于众生的根器钝,内心混浊杂乱的人多。如果不专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话,三昧是很难修得成的。专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由于专心到了极点,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又,因为法身无二无别之故。所以,精进专心念一尊佛时,也就是精进专心在念一切的佛。

四、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时,十方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都证明一切众生,只要肯念阿弥陀佛,那么就能乘佛的大悲心跟本愿力,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又、阿弥陀佛特别发了四十八个大悲愿,来接引众生。因此诚心念阿弥陀佛的人,就会获得感应,最后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五、若是相信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能够摄取念佛的众生,于是就开始发菩提心,开始修念佛三昧,心里很厌恶三界,很想离开三界,并且身体力行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福报,还把所有的善行福报,全部都回向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最后乘佛的愿力及自己的念力,互相感应而得以往生。

有漏凡夫只要发了无上的菩提心,求生净土,经常念佛之故,所以能把烦恼伏住或断灭,因此而得以往生净土。并且能随各人的功力见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萨见到的是微妙相。

六、生到西方净土,证得不退位,有五个原因(略,见上)

七、弥勒净土是要通过修行众多的三昧,要深深的进入正定聚,才能够往生。而弥陀净土是用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和光明力,来摄取念佛众生。又,兜率天宫属于欲界,在那儿修行的诸天退步的很多。而且那儿又有女人,这些都是让修行者增长贪爱五欲的环境。再说天女极美。诸天容易被迷惑而沉迷欲爱不能自拔。所以兜率天不如西方净土。

八、在心是说,造罪业的时侯,是从虚妄颠倒的心念所产生的。而念佛的人,是听到善知识教念佛法门,知道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名号之后,用真心诚意的心来念佛的。

在缘是说,造罪业的时候,是从虚妄愚暗的心,缘由虚妄颠倒的境界而起的。而念佛的心,是从听闻佛的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由无上的菩提心而生的。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

九、娑婆世界的女人及盲聋暗哑的人,只要修净土法门,往生极乐国之后,就不再是女人身,也不会是残障者了。

十、厌离心是要我们在心里厌恶五欲,只有离开五欲的系缚,才有脱离三界的希望。发菩提心就是发愿成佛,发愿成佛的心就是发心度脱众生免受灾难,而度众生的心就是教众生往生佛国的心。

要以智慧为前导,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快乐,因此要远离只贪爱自身的心;要培养慈悲心,要时时想如何来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恼,因此要远离不为众生著想的心;要修行种种方便,要怜悯一切众生,以种种方便使他们得到快乐,因此要远离仅为令自己身心快乐而勤作方便的心态。

Tuesday 9 April 2019

父親送我的生日禮物

李怡 

「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除精神病學上的誇大狂外,這種自大的人,大抵有幾分天才,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所以多有這『個人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的天才宣戰;——至於對別國文明宣戰,卻尚在其次。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誇示於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裏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讚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這是現代人寫的文章嗎?不。這是100年前,1918年11月15日魯迅發表在《新青年》的文章〈隨感錄三十八〉,後收入他的文集《熱風》中。

摘錄這小段文字,就明白為甚麼魯迅的時論文章在今天讀來都不覺過時,也明白為甚麼這位在延安時期備受毛澤東稱道的作家,他的小說、雜文近年在中共國的教科書中不斷被剔除了。中國歷代的專制政權,都是植根於這種「合群的愛國的自大」中,也利用這種「自大」去凝聚民眾的奴性,經久不息,延綿至今。

1952年我16歲生日那一天,我父親送了一套《魯迅全集》給我作生日禮物。他那時約略知道我喜歡看文學著作,在學校的中文作文成績也較好。這套全集我一直保留到現在,許多本都佈滿蟲蛀的痕迹,紙頁也有點脆了。

這套《魯迅全集》是中華民國27年6月15日初版,民國37年12月15日三版的版本。民國27年是1938年,魯迅去世後兩年。全集20冊,前十冊是他的著作,後十冊是他的譯作。

父親送我時,大概沒有想到,這套全集是我思想和寫作的瑰寶。我至今仍然感懷父親給我這個畢生受用的禮物。我通讀了全集前十冊,後十冊的譯作讀了一部份。

魯迅舊學根底深厚,又留學日本,博覽西方文學和思想論述,在他的小說和雜文中,有傳統文化的底蘊,西學的淵源,和針砭時弊的邏輯思維。後來認識雜文家羅孚先生,他說他是吃魯迅的奶長大的。我想我也是。我甚至認為,不需讀其他書,只通讀魯迅,就兼具國學與西學的基本認知,和一定的寫作能力。

文革時中共把所有的中外文化都批判為「封、資、修」,但因毛澤東曾經極力推崇,因此香港左派書店除了大量毛著之外,還有魯迅著作。我這時期又把魯迅所有的小說和雜文再讀一遍,並寫過一本叫《和青年朋友談魯迅》的書,編輯過他的語錄。魯迅晚年參加中共幕後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但他沒有被中共體制收編,反而批判左盟領導者為「拉大旗‧作虎皮」的「奴隸總管」。魯迅自始至終保持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魯迅作品不僅針砭時弊,而且深挖中國人的劣根性,更使我畢生受用的是他的這句話:「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我後半生的思想認識的轉變,正是秉持這種批判現實也批判自己的精神而來。魯迅是我思想和寫作的基礎之一。

Wednesday 3 April 2019

盡顯《法華》之妙──智者大師

編撰 / 賴志銘

「七佛譯經師」鳩摩羅什大師,譯出了傳誦千載的《妙法蓮華經》;經中之「妙」,卻於什師圓寂百餘年後,方由隋代的智者大師發揚光大!

在《法華經‧序品第一》中,佛陀入無量義處三昧後,文殊菩薩預告,如來將會宣說《妙法蓮華經》。

奇怪的是,佛陀出三昧之後,卻是對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開示。佛陀先說自身已成就方便波羅蜜,所以能「廣演言教」、「巧說諸法」,以「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並且再說到:佛所證悟的佛法實在太難了,只有成佛才能「究盡諸法實相」,你就不要問了!

與會的諸多僧俗必然好奇:佛陀到底證悟的是什麼法?連我們這些已證阿羅漢果的也難以了解?

舍利弗便代大家發問,祈請佛陀宣說「甚深微妙難解之法」。然而卻遭佛陀兩度拒絕──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經舍利弗鍥而不捨地三次祈請,佛陀終於答應說法了;這時,竟有五千人「罷聽」退席,發生了在浩瀚佛經裏不曾發生過的情節。

這五千人為何離席?經中的解釋道,他們便是佛陀所言「聞必不敬信」的「諸增上慢者」。

誰是「增上慢者」?

「於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名增上慢。」──《俱舍論‧第十九卷》

以自己證得增上之法(殊勝的法門)而起慢心,認為自己勝過他人者,就是「增上慢」。在《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優波離會第二十四》裏,佛陀對「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說,有「我斷貪瞋癡三毒」乃至於「我當修行六波羅蜜」等念頭,便都是「增上慢」。如此一來,眾生該如何修行呢?無怪乎「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了!

對此「希有難解」、「不可示」、「妙難思」之法,佛陀所採取的宣說「策略」就是:講故事!藉由說故事,佛陀將諸法的無常、眾生的愚癡,形象化地深植在聽眾心版上,讓聽眾於日常中便能觸境生心,想到佛陀的苦心教誨。

佛經中的寓言往往是採「以指見月」的形式指引讀者;我們如果只注意手指,就會看不到明月。換言之,如果只停留在故事層次,便難以深入經中之奧義。

尤其是如《法華經》這種「妙難思」的經典,更需要透過高僧的詮釋才能理解。在智者大師之前,已有竺道生及法雲兩位高僧為《法華》作註;在智者大師之後,則有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及唯識宗的窺基大師對《法華經》予以疏解。

然而,只有智者大師的「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被後世奉為圭臬,開展止觀禪修法門,並發展出中國佛教的第一個宗派── 天台宗!

啟發人、感動人

藉由《法華經》的「一乘思想」,智者大師繼往開來,集大成地將大小乘之思想予以融會、定位,以《法華》之圓融思想統攝之,構建了一個恢宏而精微的佛法體系。智者大師不僅創立一個真正嚴格的判教系統,總持當時的諸派佛法,消融紛爭;其「圓融三諦」、「一念三千」、「敵對相即」等思想,更是充分彰顯「一乘」之圓妙。

縱觀中國佛教史,吾人可說,沒有智者大師,便開顯不出《法華經》之精采、精微、精妙!

清末民初的淨土宗印光大師曾經題過一副對聯,盛讚智者大師:

教判五時,化儀化法雙詮,靈鷲親承諸善逝;佛明六即,心作心是並闡,支那弘道無二人。

印光大師讚歎其「五時八教」判教體系,認為其與如來教法相契(親承諸善逝)。其下聯則讚歎智者大師以「六即(佛)」來說明「眾生即佛」的根本及修習佛道之歷程,以及心、佛、眾生的關係,認為中國佛教史上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像智者大師般弘法!

當代的印順導師也曾指出,智者大師的佛學體系建構始終是「活潑的應用」;以客觀研究的眼光來看雖有待商榷,但仍是「無比的偉大」;其顯示「中國佛學完滿的典型」,乃是以修證經驗來貫通經論教理,屬於「教觀雙美」的乙型佛學,亦即經驗與知識綜合。相對於「學匠」而言,智者大師更像是「哲學家」,一如「畫匠」與「畫家」之層次不同。印順導師推崇,這樣的佛學可以啟發人、感動人、使人忘我。

印順導師之弟子證嚴法師,不但以極大的願力宣說《無量義經》與《法華經》,更建立慈濟宗門,以「四大八印」實踐《法華經》的觀世音、常不輕以及無量千萬億從地踊出諸菩薩之行門。其「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三願,不僅只是印順導師期許「為佛教、為眾生」之大願展現,亦正好遙契智者大師畢生心力所在:「生來所以周章者,皆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

智者大師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乃是其以「為眾生」之大悲心,甘冒戰亂之險求教於南嶽慧思禪師,因此得以修習法華三昧,而有之後的「大蘇妙悟」及「華頂降魔」等證悟的經過;也因慧思禪師的指點,禪修與教理並重,方能創建「教觀雙美」的天台宗。其精進不懈、「為佛教、為眾生」的生命歷程,實可令後世佛弟子們借鏡、效法。

期許本書能成為讀者一窺《法華》奧義及天台思想之敲門磚,進而於視聽嗅觸、舉手投足、行住坐臥之間,時時觀心、處處得悟,體證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描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的境界。

《智者大師──東土釋迦》/出版:檀施文庫.高僧傳系列
(本文摘自《智者大師── 東土釋迦》作者序)/ 慈濟月刊 / 第6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