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9 March 2022

萬物相互依存

/ 一行禪師


《心經》「是佛陀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一份無畏勇敢的禮物」。在講解《心經》之前,禪師用雲與紙相即的智慧,帶著我們深入觀察,超越二元對立,更容易理解《心經》的空義。

如果你是一位詩人,你會清楚地看到一朵雲飄浮在這張紙裡。沒有雲,就不可能有雨;沒有雨,樹木無法生長;沒有樹木,我們無法造紙。雲,是造紙所必須的。如果雲不在這裡,這張紙就無法在這裡。因此,我們可以說雲與紙相即。我們把「相即」譯作interbeing,字典裡沒有這個詞,但如果我們把前綴inter-和動詞to be 加在一起,就有了一個新的動詞:inter-be,這就是interbeing 的由來。

Interbeing這個詞是我1980年代在加州塔撒加拉禪修中心帶領禪營時創造的。當時我在教導空性。我身邊沒有紙,無法以紙為例來說明空性。於是我用了一把木椅,我邀請所有人深觀那把椅子,以看到椅子中森林、陽光、雨水和雲朵的存在。我解釋說,椅子無生無滅,也不能用「有」或「無」來形容。我問在場的人,在法文或英文裡是否有一個字,可以用來形容那把椅子是如何與一切非椅子的元素相互依存。我問如果用「同在(togetherness)」這兩個字是否適合。有人說那聽起來很怪,因此我建議用interbeing這個詞。

相即超越二元思想

相即的智慧,能夠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更清晰地明白關於空性的教導。相即帶我們超越「有」與「無」的二元思想,幫助我們不再害怕「無」。

人們聽到「空」這個字時,通常會感到惶恐,因為他們傾向於將「空」等同於「無」、「不存在」。西方哲學專注於有與無的問題。我經常說:「有或無,那已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相即。」

如果我們繼續深觀這張紙,可以看到紙之中的陽光。如果沒有陽光,就不會有森林。沒有陽光,一切都無法生長,包括我們。因此我們知道陽光在這張紙之中;這張紙與陽光相即。再深刻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將樹木砍下、送到造紙廠的伐木工人。我們也看到小麥。我們看到伐木工人依賴他每天吃的麵包而生存,因此用來做麵包的小麥也在這張紙之中。伐木工人的父母也在這張紙之中。缺少當中的任何一個東西,就不會有這張紙。

更深刻地觀察,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也在這張紙之中。這不難看到,因為當我們看著這張紙,這張紙便成為我們感知的對象。腦神經科學家愈來愈清楚地知道,我們無法確定地說,在我們的感知之外有一個客觀的世界,也無法說有一個存在於我們心裡的純主觀的世界。一切—時間、空間、大地、雨水、泥土裡的礦物、陽光、雲朵、河流,甚至我們的心識—都在這張紙裡。存在,即相互依存。你無法獨自存在,而必須與萬物相互依存。有這張紙,是因為有其他萬物。

假設我們嘗試把其中一個元素歸還到它的源頭,譬如把陽光歸還給太陽,那我們還會有這張紙嗎?不。沒有陽光,就不會有樹木。如果我們把伐木工人歸還給他的母親,我們也不會有這張紙。如此觀照,我們看到這張紙全然由非紙的元素所造。如果我們把任何一種非紙的元素歸還到它的源頭,就根本不會有這張紙。這張紙雖然很薄,但它含藏宇宙的一切。

(摘自《一行禪師講《心經》》之〈相即〉,橡樹林出版社)

Sunday 27 March 2022

死亡

問:死亡是怎麼一回事?


上人開示:死亡,就像一個人每天做完該做的事要休息。但是人常苦於執著不休,如果白天做了某些事有點心不安,或是還有未了的事情,晚上常常就會睡不著,睡不著當然很痛苦,這就是掛礙。

要沒有掛礙就要注意當下,事事做得清楚、說得清楚,到了休息的時間,就心無掛礙睡覺了!所以我常說人每天睡覺就像「小死」,而死亡只像進入深沈的睡眠,所以說「長眠」,而再醒來時,就是一段新的人生。

其實,真正的死亡──靈魂脫體的時候,應該是很飄然的境界。人之大患在於有身,有了身體,就會有病痛和心靈的掛礙不捨,這種身心的掙扎之苦。死亡時,身體的六識神經都敗壞了,連痛也不知其痛,靈魂是很飄然的。

盡形壽 則死不足畏

我有一位弟子,他是榮董也是慈誠隊、委員,他有心臟病。有一次夫妻倆去收功德款,回家後覺得胸悶,感覺跟以前不太一樣,他就對太太說:「我很不舒服,心臟好像有問題,可能要去看醫師。」太太就叫兒子開車一起送他去。兒子剛從美國回來,對臺北的交通路況不熟悉,他還指揮兒子要怎麼轉彎,一直到達醫院附近,他就不省人事了。

急救後,醫師跟太太說:「很危險,好像不太行了。」於是又轉送另一家大醫院,醫師幫他急救後又做心導管,但還是發出病危通知。當時我正好行腳到了那裡,就到醫院去看他,他太太在加護病房外流著淚,我進去看他、叫他,一會兒他醒來了,就對我說:「感恩師父叫我回來。」

聽他的描述,當時他覺得自己很輕,飄浮在半空中,好像快到天花板了,看到很多人在做急救,他覺得很奇怪,又聽到很多人在叫他。他看了後說:「那不是我嗎?」後來感覺有人叫他,他看到他的父母親還有親戚,都是已經往生好幾年的人,在向他招手。他覺得那個境界很美,正想要跟過去,就在這個時候,他聽到師父的聲音在叫他:「你要回來,慈濟還有很多事沒做完。」他想:「對啊!我還有事沒做完。」他立即回過頭來,然後就醒了。他常常跟別人分享說:「經過這一次經驗,已經不怕死了。」

《梁皇寶懺》裡面有一段文章描述,人的第八識脫離身體之後,業道就會現前,必須注意不要輕易被境界吸引。當你的意識離開身體之後,會看到你所愛的人、你的親人在呼喚你,倘若跟著他去,就隨業而轉了。經由這位弟子從死神手中又回來的分享,更讓我印證佛經裡的道理。所以業識脫離身體,並不是件可怕的事。最重要的是,還活著的時候,我們應該利用有形的身體,盡本分真正做一些該做的事,活出生命的價值。

※摘自:證嚴上人著作《生死皆自在》

Friday 25 March 2022

人若无耻,天下无敌

/ 周若鹏


原来一个人的成就不够大,赚的财富不够多,不只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学校教错了,像礼义廉耻这样的道德观是都是没用的东西,是人生最大的绊脚石,抛开后便可无往不利。

最近我有新偶像了,他是全民的励志故事。我要学他那样飞黄腾达,受万人敬仰。如何鲸吞亿万而面不改色?如何花钱如撒粪土而毫无罪恶感?只要彻底把那个叫良知的东西泯灭掉,这样我就能少奋斗三十年,平步青云直达巅峰。

我终于明白怎样能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法庭给我下判了,记录片专题揭发我了,美国联邦调查局供证了,我还能在大众眼前自由来去,到校园拜访,在群众前演说,在社媒横行。这不是因为我心志坚毅,而是因为“心无挂碍”——我完全没错。

受千夫所指又如何?踩到一根铁钉脚会流血,但踩在钉床上便如履平地;两三个人骂你,你也许会听着刺耳,但千万个人骂你就变成背景噪音,听不见说什么了。只要我不理会,他们肯定会先累垮。人若无耻,天下无敌。

没人能斗倒无耻之徒,只要我钱够多,就能买通所有关键人物。被控没关系,我能请最好的律师,可以借病拖延;定罪没关系,还可以上诉,挖出法官最微小的疏忽要求重审, 再拖个十年八年,只要拖得够久了总会遇到转机。

不管我做过什么,总之坚持不认错,认错就输了。像日本领袖那样引咎辞职非常愚昧,他这么一鞠躬就家属谢礼了,就盖棺论定了,永远都翻不了身。只要我死不认错,大家就无法确认我有错,让至少一半的人还有理由支持我。不管敌人再怎么攻击,这人墙就是我的盾牌。

我不要再做好人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连我都臣服了,这样的偶像领袖凭一己之力还扭曲了多少国人的价值观?将有越来越多人追随他的脚步,这里将逐渐变成全民皆贪的无耻之国,天下大乱。大乱好啊,我辈正好学着趁乱摸鱼。

https://zhouruopeng.com/2022/03/23/人若无耻,天下无敌/?fbclid=IwAR3crXN-ESj5thcy67uYwEfaxuLDjw1jMZEPQZYZn_L2xWJgBsHIsw_zBRs

Wednesday 23 March 2022

別再幫他人情緒「埋單」!

/ 周志建

情緒界線就是:我允許別人可以有情緒的自由,我尊重、不介入,但也不要被影響。

有一次我走在路上,本想穿越一座公園,但我遠遠地看到公園裡有兩個人正在吵架,叫罵得很大聲,於是我馬上繞過公園遠離,一點都不想靠近。因為我的身體對聲音很敏感,衝突聲所給出的能量絕對不是正能量,會教人不舒服,我不想讓自己暴露在負能量中,我想保護自己。

有一次,一位朋友跟我抱怨她先生,她很生氣,覺得先生很自私,都不幫忙做家事,只顧他自己,假日就跑出去打球。

我平靜地聽著,讓她倒垃圾,只做一些同理。過了一會兒,我就故意轉移話題,因為我不想繼續吸收她的負向情緒。

不要誤會,她當然可以有情緒,我不排斥,但她的情緒與我無關,我不是她的心理師,我不需要去處理她的情緒(這是角色界線),我更不需要跟著她的情緒起舞,我得保護自己。

我母親是很節省的人,她自己捨不得花錢,卻一天到晚捐錢給廟,不然就是亂買電台廣告的藥;對了,我還有個素行不良的五舅經常藉故騙她的錢。

二姊為了阻止母親亂花錢,每次都不給她太多錢,於是母親就很生氣、暴怒。

每次回家我都要聽母親抱怨二姊,當場我一樣面無表情,不做反應,聽聽就好,因為我知道反正我說什麼都不可能改變母親的,我選擇沉默、不介入。有時沉默就是最好的反應。如果母親還是不停抱怨,那我會選擇「離開現場」,因為我要保護自己。

請意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情緒爆炸」的世界裡,記得要保護好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情緒「拖累」了。

那要如何保護呢?就是學習「情緒界線」

情緒界線就是:我允許別人可以有情緒的自由,我尊重、不介入,但也不要被影響。就像我上面舉的三個例子。

是的,別人的情緒怎樣,都是他的事、他的自由,不管他是憤怒、傷心、難過、失望、不爽、沮喪也好,統統與你無關,但你要不要「吸食」他人的情緒,這就是你自己的選擇。請記得,你是有選擇的。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需要幫他人的情緒「埋單」?

別人不高興又不是你造成的,幹嘛那麼害怕別人不開心?幹嘛一直希望別人要快樂?說穿了,你在「討好」,是嗎?

討好是怎麼來的?通常我們最想討好的人,就是我們的父母。

從小到大,只要父母不高興,我們就很害怕,因為父母已經很熟練地讓我們覺得:如果他們不開心,都是我害的,我有「義務」要為他們的情緒負責。

在父母的情緒裡,往往夾帶著大量的「控制」。(情緒是最好的控制。)

很多父母善於利用他們的情緒來控制孩子,像是:「你看,都是因為你不聽話,馬麻才會生氣。」這樣的語言會讓孩子內心充滿罪惡感,也讓他們誤以為:「我應該要為母親的情緒負責。」這就是我們長期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原因。

其實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就是成熟人格的展現

「我的父母老是吵架起衝突,我該怎麼辦呢?」我猜這是很多人的難題。

老實說沒有標準答案,那得看你跟父母的關係,以及父母為何爭吵?

但我在想,如果生活在一天到晚爭吵起衝突、烏煙瘴氣的家庭裡,你的日子一定不好過,那是很耗損能量的。

如果置身在家庭暴力中,父母一天到晚吵架,而且你也確定無法改變父母的話,通常我的建議是:遠離。能閃多遠、就多遠(如果你是成人,而且你有能力養活自己的話)。不要捲入家人、父母的紛爭中,吃力不討好,請適當保護自己。

這樣會不會太狠心、太冷血了?如果覺得狠心,那你就繼續介入他們的紛爭,我沒意見。但請小心你的善良可能就是導致你痛苦的元凶。

當然,如果你有不得已的苦衷無法離家,那就學習「情緒界線」吧。

請允許父母可以吵架,他們是可以有情緒的,請尊重,但不介入。如此你才能不受他們干擾,確保你生活的安寧。

當然,要不受家人情緒的影響,真的很難,這是大修練。

修練的祕訣之一就是:你必須「放棄當家裡的拯救者」(其實你也拯救不了任何人)。注意,他們都是大人了,他們必須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是嗎?而你,只是他們的兒女,你真的需要介入他們的紛爭、為他們的衝突負責嗎?請三思。

以上是我的觀點,僅供參考,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如果你喜歡介入別人的情緒與衝突,當然可以,請便,我沒意見。

情緒界線真的是人生一大修練

因為你必須「允許」別人可以有情緒、可以生氣,而且那不干你的事,你不需要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這樣做確實要有點狠心沒錯,光是這個「允許」就好難。我們都是良心過剩的人。我們的善良讓我們想當好人,所以我們「不允許」自己不管,然而對那些不負責任的人而言,他們最喜歡像我們這種善良的人,因為最好欺負。然而真正欺負你的人,其實是你自己,因為你要當好人,所以你「棄守」自己的界線。

常常有人問我:「你接個案或帶工作坊時,學員經常會有大量情緒,當他們發洩情緒、嘶吼時,你怎麼辦?你要怎麼保護自己?」

答案一樣:「守住自己的情緒界線。」

身為治療師,我有責任必須去面對、處理個案的情緒,但這也不等於是我要為他們的情緒負責,有了情緒界線,我就不會被他們的情緒給汙染了。

情緒界線的重點是:當我暴露在個案的負向情緒中時,當下的我是「有意識」地在面對情緒,而不是「無意識」地被情緒干擾,這是很不一樣的喔。

在那個當下,我很清楚知道:他的情緒與我無關,他不是針對我(有時個案對治療師會有很多「移情、投射」的情緒),我的任務是幫助他覺察情緒、辨識情緒,但我不需要為他的情緒負責。我的情緒界線很清楚。

如果一個助人工作者情緒界線不清楚,不但很難幫到案主,甚至連他自己都會被捲入個案的情緒中,影響生活。

一個界線清楚的人,往往是內心強大的人

老公今晚想跟妳做愛,但妳不想做,可以嗎?當然可以。

但他會失望怎麼辦?

難道他不可以失望嗎?當然可以。

但他失望不代表「這是妳的錯」,妳也不需要為他的失望負責,他必須自己去處理自己的失望,不是嗎?

兒子打了一整晚的遊戲機,已經到十二點了,他明天還要上學,做父母的你有責任告訴他:「夠了,該去睡覺了。」當你不讓他繼續玩時,他一定會擺臭臉、生氣、失望,這不是很正常嗎?

他可以生氣、可以失望嗎?當然可以。難道你要他歡天喜地地離開他心愛的遊戲機去睡覺嗎?那是不可能的,我猜幾乎也沒有孩子可以辦到。

所以,請「允許」他可以生氣、失望,那是他的事,就讓他生氣失望吧,那又會怎樣呢?

縱使因為「我沒有滿足你的需求,所以你不高興了」,那又會怎樣?不會怎樣的。如果你依然感到焦慮,你該問的是:「為什麼我需要去滿足別人每一個需要呢?」

請問,別人都有滿足你的需要嗎?沒有,是不是?所以「我不可能滿足每個人的需要」這件事不是很正常的嗎?

欲望沒被滿足,人都會不開心。但人是可以不開心的,請允許他人不高興,而且你不需要為他人的開心或不開心負責,因為每個人都得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才是成熟人格的展現,不是嗎?

情緒界線的修練是人生大修練,很難,我知道,沒關係,我們一起練功吧。

(本文作者為心理諮商博士;原文刊載於周志建《情緒治療:走出創傷,BEST療癒法的諮商實作》/方智出版)


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78742

Monday 21 March 2022

英文寫作的壞習慣

/ 林沛理


跟「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同樣糟糕的,是「怎麼說就怎麼寫」。用口語來溝通是人類得天獨厚的能力,讓我們可以?手合作,以協力的方式建構社會和文明。對大多數人,說話很容易但寫作很難。於是,他們不自覺地以說話的方式寫作,希望讓難事變得「易辦」。這就播下寫作壞習慣的種子。

寫作不是說話,而是說話的2.0和升級版。說話的不著邊際、囉囉嗦嗦、吞吞吐吐、自相矛盾、陳腔濫調和不講邏輯,在好的寫作本應「無立足之地」。可是,實際的情況剛剛相反,一般人總是「情不自禁」地將說話的隨意和任性在他們的寫作中「複製」(reproduce)出來。結果,以下的「特色」在他們的寫作中隨處可見:

?長長的段落,雜亂無章的句子,嘮嘮叨叨的自說自話,英文叫「Rambling about nothing」。每當看到這類寫作,我總會嘀咕:「這也未免太自由了。」「自由寫作」(free writing,其實更貼切的譯名是「隨寫」)是一種化解作者腦閉塞和心理阻滯(writer's block)的技巧,鼓勵作者把想到什麼都寫下來,毋須在乎文法、用詞、組織和併字。要切記,「自由寫作」不是給讀者看的,而是給作者自己看的。它不是草案和初稿(first draft),只是筆記而已。沒有人會有興趣看你的筆記,除非你是莎士比亞、珍?奧斯汀(Jane Austen)或羅琳(J.K.Rowling,《哈利波特》小說系列的作者)。

?言不及義,英文叫「generalizing」,像閒聊似的使用太多空洞、虛浮和矯情的形容詞,例如「great」、「nice」、「beautiful」、「good」和「incredible」。這類形容詞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濫用,甚至變成一種寫作的癖好(mannerism),就像說話的口頭禪。

?談話和寫作最大的分別,是前者說了出口、聽進耳裏就沒法收回,所謂「禍從口出」就是這個意思。寫作不同,寫作可以修正(revising)、做文字加工(sub-editing)、改寫(rewriting)、校對(proofreading)和加標點符號(punctuation)。正因如此,寫作較說話需符合有關邏輯(logic)和條理與連貫性(coherence)更高的期望和更嚴格的標準。寫作人放棄為他們的寫作修正、加工、改寫和校對,等於放棄寫作相對於說話具備的優勢和有利條件。

?炫耀性寫作(conspicuous writing)——經濟學有「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的概念,寫作人應引以為戒。所謂「炫耀性寫作」,指作者以「拽大名」(name dropping)、詳徵博引(using quotes)、說行話(jargons)和用深字(complicated language)等手段試圖令讀者另眼相看。這是高風險的寫作策略,隨時適得其反,產生事與願違的結果。拿捏得不夠分寸,炫才耀博不成,反而顯示出作者虛假做作、不自量力和沒有自知之明。

?自說自話(Talking to oneself)——這是從博客、短信和社交媒體借來的寫作腔調(tone),用意是讓人覺得親切、易懂和感覺很真實(relatable);甚或給人一種近乎窺秘和竊聽的快感。問題是寫作是跟人溝通,不是自己跟自己說話。前後不一的風格、喜怒無常的情緒,在網絡世界也許是個性;在嚴謹的寫作卻是被人詬病的「inconsistencies」。同樣,模稜兩可的語氣,動輒使用「有點兒」(sort of, kind of)和「我覺得」(I think),只會削弱寫作的說服力和讀者對作者的信心。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新思維及其他專欄%2F2022-12%2F1647487372937%2F英文寫作的壞習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文以法為本
 

找別人的錯永遠比找自己的錯容易,這是人性,也解釋了為何我們被人直斥其非的時候總是那樣錯愕。

任何語言皆有其使用者必須遵從的「規範性」(prescriptive)法則、邏輯、結構特徵和構成方式,這是語言要成為有效達意和溝通工具的先決條件。不然的話,語言不但無法學習,也無法使用。雖曰法則,雖為規範,不是沒有被時間和集體智慧(或集體愚昧)改寫的可能。

生活和習慣對語法特別是慣用法(usage)的演化當然有影響,但這是一個緩慢、漸進、由量變造成質變的過程。倘若每次犯上文法錯誤,就推說習非已經成是,生活和習慣已經把錯變成對,那語言用作溝通工具的功能將大大削弱。每個人所犯的錯誤總會有或細微或重大的差異。在一個「一人一文法」的世界,語言只會成為自說自話的眾聲喧嘩。

英文是以法為本(rule-based)的語言,說法治是英文的核心價值也不為過。這個「法」當然是指文法和語法。眾所周知,語法由一系列的規則組成。我們使用英文的能力,並不全然等於我們對這些法則的熟悉程度,卻與此大有關係。

我們需要訓練學生自小養成一種對英文的「是非觀念」,令他們能夠在閱讀時認出和寫作時避免不合語法和生硬的英文。我稱這種能力為「辨錯能力」(error detection),一個辨錯能力高的學生,就是一個有自我糾正能力(self-correcting)的學生。

老師要建立一個學生常犯錯誤的層次體系(a hierarchy of common errors),然後按照學生的能力水平和學習進度,逐級提升他們的辨錯能力。若學生經常犯所謂「降級錯誤」(making mistakes below one's level),可能表示他是個有名無實的某年級學生,例如一個經常犯低級錯誤的大學生只是個名義上的大學生。學生的能力差異越大,用作學生真正能力檢測工具的常犯錯誤層次體系便越有用。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新思維及其他專欄%2F2022-12%2F1647487373015%2F英文以法為本

Saturday 19 March 2022

阿閦佛教你不生氣

/ 釋惠敏

無瞋大悲的生命典範
阿閦佛在因地時即發「不起瞋恚」的願,
願不傷害任何眾生,更強調男女平等,
到底阿閦佛是何方神聖?阿閦佛不起瞋恚的法寶是什麼?


走入法鼓山園區大殿,映入眼簾的是三尊「微笑佛」,讓人頓感清涼,也心生歡喜。那莊嚴圓潤的容顏,質樸大方的造像,總讓參訪者留下深刻印象。

說起大殿三寶佛造像的原型,可追溯到2002年法鼓山捐贈阿閦佛首重回中國大陸山東神通寺四門塔的因緣。佛首一復歸原位,但阿閦佛的名字已印在人們的腦海,後來更成了法鼓山大殿三寶佛的塑像藍本。

阿閦佛其實曾是初期大乘佛教主流信仰之一,然而隨著歷史推移,阿閦佛信仰到了今日卻已逐漸沒落,他到底是何方「神聖」?

淡定的菩薩典範:不被瞋害之心所擾動

從佛典來探究,與阿閦佛有關的漢譯佛典有二本:後漢支婁迦讖(西元147年~?)譯《阿閦佛國經》,以及唐朝菩提流志(?~727年)譯《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

此經中提到尊者舍利弗問佛:「云何往昔諸菩薩摩訶薩,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行遍清淨行,被精進甲、功德莊嚴。是諸菩薩由被甲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佛答:從是東方過千世界,有名曰「妙喜」(abhirati)的佛剎,有「廣目如來」為諸菩薩摩訶薩說以六波羅蜜(六度)為首的微妙佛法。但是,於諸眾生,不生瞋害心的菩薩教法難可修習。

當時,有比丘向「廣目如來」發願:我從今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於眾生起瞋害心、發聲聞獨覺心、起愛欲瞋癡之心、或心與惛沉、貢高、惡作、疑惑心、殺害、不與取心、邪見、非梵行、妄語、兩舌、麁語、損害相應的話,則是欺誑一切諸佛。

因為此位比丘由初發心被精進甲,於一切眾生不為瞋等之所搖動,名號為 「不動」(akṣobhya),後漢支婁迦讖採用音譯「阿閦」。梵文akṣobhya是kṣobhya的反義詞。kṣobhya是to be agitated or disturbed(被激動或擾動),因此,akṣobhya是「不被激動或擾動」。在此經的文脈,應該是表達「不被(瞋害、發聲聞獨覺心、起愛欲瞋癡之心……)激動或擾動」意涵。

印順法師認為,「世間母人有諸惡露。我成最正覺時,我佛剎中母人有諸惡露者,我為欺是諸佛世尊」,是阿閦菩薩的特別誓願。因為阿閦菩薩也注意到女人生理痛苦的解除,如此論修證,女人有什麼不如男子呢!

此外,印順法師也指出,阿閦菩薩的願行,與釋尊時代的鴦掘摩(aṅgulimāla)類似。鴦掘摩本是好殺害人的惡賊,受到釋尊的感化,放下刀杖而出家,最後證得阿羅漢果。因為他曾經是惡賊,傷害很多人,所以出去乞食,每每被人咒罵、傷害,可是他一點也不起瞋心。

某日,鴦掘摩出去乞食,見到婦人難產的痛苦,生起了「有情實苦」的同情。回來告訴釋尊,釋尊要他去以真實誓言,解除產婦的苦痛。這與阿閦菩薩的「妊身產時,……無有諸苦」佛國誓願非常相似。

在南傳佛典中,鴦掘摩說:「我先殺害者,今稱不害者。我今名真實,我不害於人。」阿閦菩薩發願,從此名為「阿閦」;鴦掘摩出家成聖,從此名為「不害」。阿閦 (akṣobhya)與不害(ahiṁsā),梵語雖不同,而意義是相近的。

初期大乘的淨土思想之一:東方妙喜世界

淨土是人類表達出理想世界的願景。佛國淨土包含印度文化對先民之北拘盧洲式的衣食自然、不需統治者之無憂無慮生活、天界的莊嚴華麗、轉輪聖王,以及佛教對理想修道環境的種種要素。

所以〈不動如來會〉描述此東方妙喜世界:「彼土眾生所須飲食,如三十三天應念而至,無有便利穢惡不淨」、「女人衣服及莊嚴具,從樹而生隨意受用」、「無有市易商賈,亦無田業農作,常得快樂」、「諸人所資飲食。色香味等不異諸天。譬如欝單越(北拘盧洲)人無別王者。彼妙喜國亦復如是。唯有不動如來以為法主」等北拘盧洲式的自然、自由等要素。但是,「彼土眾生心無放逸。何以故?亦由不動如來本願力故。」又舉例:「時一比丘聞佛讚揚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心生貪著而白佛言:世尊!我今願生不動佛剎。佛告比丘:汝之愚迷豈得生彼。何以故?不以愛著之心而得往生。唯有殖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故。」

此外,佛國土也有天界式的莊嚴,〈不動如來會〉描述此東方妙喜世界中,有高大的七寶菩提樹,此樹的四邊有多羅樹及蘇漫那樹周遍行列;微風吹動,出和雅音,世間音樂所不能及。此外,「彼國所居宮殿樓閣。皆以七寶而嚴飾之。於其四邊多諸池沼。八功德水受用隨心。園觀又多悉皆清淨,諸眾生輩多以法樂而居。」

重要的是,人民的身心素質。東方妙喜世界中,沒有地獄、畜生、剡魔王界之三惡趣,一切眾生成就十善。彼佛剎中無三種病,是哪三種?所謂風、黃、痰所起之病,這是印度的傳統醫學「壽命吠陀」 (āyurveda)之三種現世病因。此外,彼佛土中一切有情,無虛妄語,亦無醜陋,身無臭穢。於貪瞋癡,皆悉微薄,亦無牢獄囚繫眾生。人與忉利天人,可以互相往來。阿閦佛有無量無數諸聲聞眾以及諸菩薩眾,在家者少,出家者多。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352期)

Thursday 17 March 2022

不見世間過

/ 果然是大師


悉達多太子決定出家的那一夜,他請侍從闡陀牽來他的白馬,闡陀知道太子想要私自離城,雖然擔心,可是既無力阻止,又不敢違背他從小便侍候的太子,只好跟著一起逃離王宮。到了城外,悉達多確認不會有人追來,於是要闡陀回到宮裡,替他向父母辭行,告知他們他已出家修道了。

後來,悉達多得道成佛,回到祖國,闡陀也跟著出了家。然而,根據經典記載,這位在佛陀出家時幫了大忙的闡陀,因為多癡多瞋,出家後惹了不少麻煩。譬如,在所有比丘都還是在樹下住的時候,他為求舒適,竟私自造房,而且還是砍來有「神樹」之稱的珍貴樹木做為木材,引來眾怒,佛陀便命令阿難,把闡陀的房子拆了。後來,佛陀念及有些體弱或年長的比丘,需要房子遮風避雨,以利辦道,所以允許弟子造房,闡陀便以他的能言善道,為自己募來一座大寺院。佛制的出家戒律中,就有多條是因闡陀而制的,然而,闡陀還是屢屢犯過。

闡陀的所作所為,自然讓其他精進修行的比丘看不下去,也經常遭到勸諫,闡陀不但不悔過,反而老是與人爭訟,更回道:「我不用你們勸諫!要搞清楚,真正有權利勸諫人的是我,因為佛是我家的佛,佛法是我家的法,當年跟佛陀一起出城的人是我,那時候的你們在哪裡?還敢反過來教我!」大言不慚的行逕,讓其他師兄弟只能搖頭。

後來,佛陀入涅槃前,阿難還問道,以後他們該拿闡陀這樣的惡性比丘怎麼辦?佛陀回他:「應默擯治之。」意思是要所有比丘都遠離他,不跟他說話,直到他願意悔過,再重新接納他。

佛陀的用意在於,這樣的人心高氣傲,一般的人接近他,看到他的種種問題,只會引來自己的起心動念,對修行反而有所妨礙,因此,藉由保持距離,讓心念免於波動。此外,若是進一步想勸導他,更是免不了口舌之爭,徒增更多紛擾,結怨更深。相反的,若是眾人皆與他保持距離,不跟他共語,讓他孤立,若是他還有自省的能力,或許會心生悔意,自行歸善。

《六祖壇經》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偏偏我們一睜眼,看到的是別人的問題、過錯、缺點,或者是不合我們意的地方,結果呢?心有不滿的是我們;怒火中燒的是我們;氣得牙癢癢、腦充血、心臟病、口不擇言、面如羅叉、修養盡失的是我們,甚至氣到失去理智,而說錯話、做錯決定,所以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明明是別人的過錯,結果是自己受罪、起煩惱,而且這種情況屢見不鮮,這樣的世間明明一堆問題,怎麼可能不見世間過?

聖嚴師父如此告訴我們:「不是世間無過,乃是明其因果,識其因緣。『明因果』,則知業果報應;『識因緣』,則知諸法皆空相,觀無常法,皆畢竟空。」就如同凡夫見到的水,是水;天人見到的水,是琉璃;餓鬼見到的水,卻是膿血,這是業報不同的緣故,一樣的人、事、物,不同業報的眾生接觸了,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和看法。

因此,若是能夠明因果、識因緣,我們會知道,我們遭逢的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不論是順心快意的好事,又或者是違逆我們心意的人與事;此外,雖然因緣有,但畢竟空,生命無常、境界無常、人我的關係無常、自己的心念無常,所以,當下的一切,都是空性。

既然因緣如此,既然畢竟是空,如何看待、如何應對、如何處理,有智慧者當了然於心。

https://www.facebook.com/ddc.com.tw/photos/a.226191537430313/4914854941897259/

Monday 14 March 2022

像Bossku一样的生活

他有很多别称,大部分都令人厌恶,而这些大部分的名称是来自讨厌他的人为他冠上。

我国前首相纳吉是一名已被定罪的罪犯,他被冠上小偷、骗子、盗贼、法庭帮甚至是国家耻辱的外号。

但显然,没有一个称号可以获得其死忠支持者热爱—“羞啥?我的老板”(Malu apa Bossku)。

尽管我国某些伊斯兰研究学者指出,羞耻具有社会作用,因为它可以避免个人做出对自己和社会其他人来说是可耻的事。

或者至少会让有关人士感到懊悔和悔改而不会重蹈覆辙。

纳吉在七项贪污指控中被判罪成,并被判处长达12年的监禁和罚款2亿1000万令吉,还有其他等待他的诉讼。

他的死敌马哈迪担心纳吉可能在政治上卷土重来,一再提醒纳吉和普罗大众纳吉所为是可耻和危险。

尽管如此,纳吉在过去几年的行为举止,批评者只能将其描述为厚颜无耻,尤其是在他的政治盟友和社会某方的支持——甚至是崇拜之后,他更加胆大妄为。

纳吉高调地在庙宇、学校等公共场所和补选中走动,与老百姓擦肩而过。

现在,他正忙于在柔佛州穿街过巷,领导国阵为州选冲刺——州选的结果可能会让全国大选加速举行,尤其国阵一旦夺下柔佛州。

某些分析人士认为,他深受一些人和他的粉丝群的喜爱,尤其是 B40 中曾经在他担任首相期间给予经济援助受惠的人。

但愤世嫉俗的人会坚持认为,身为政治人物的纳吉所为不过是在炫耀。

他最近在议会厅的表现显示,他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天赋,可以沉浸在他批评者所喜欢的角色中。

事实上,包括国会议员在内的一些人确实对他在议会的行为感到震惊。纳吉在七项贪污指控中被判罪成,并被判处长达12年的监禁和罚款2亿1000万令吉,还有其他等待他的诉讼。

在庄严的下议院议会厅中,这名北根国会议员竟然向国会议员(以及普罗大众)保证,政府没有动用一分公款来偿还一马公司的本金债务。

财政部长东姑查夫鲁也不得不急忙回应,称一马公司尚未清偿,而我国仍在支付利息。

纳吉还说由于政府已从高盛、审计公司毕马威和德勤、阿马银行和美国司法部追回了各种款项,所以不需要动用公共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纳吉似乎有一种超现实的能力,可以将自己从一马公司丑闻中分离出来,就像其他无辜的旁观者一样,置身事外,然后以一个旁观者提供看法。

在试图了解“Bossku”的角色时,有些人可能认为是纳吉的政治狡猾之处。

但也许值得思考“Bossku”现象是否不仅是一种政治文化的悲惨反映,也反映了广大社会失去道德指南针。

https://www.themalaysianinsight.com/chinese/s/370500?fbclid=IwAR2hCi55oJ6xtzWbp22mZez3ZqRQZL6CXUiQ9PuE3Gg5caGYEzqUfxNidNI

Saturday 12 March 2022

Capital A 新动向

/ 万年船


亚航集团改名成为Capital A公司(CAPITALA)以后,虽然表示不会放弃航空业务,不过部分重心已经转移去大数据和资金市场,希望在新领域闯出一个春天来。

但是,从它债务大重组的规划看来,今天它进军金融,尤其是微贷业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其在金融业务的主要子公司BigPay,在去年7月申请大马数字银行执照,目前正等待政府的批准——在大马,共有29家公司申请该执照,预料国行最多只颁发给5家而已,并将在今年首季宣布结果。

不过,刚踏入3月,BigPay已经宣布推出数字化的个人贷款计划,让其预付卡会员优先申请,之后推广与公众。

资料显示,该贷款计划审批简单,贷款者只要符合条件,申请能够在5分钟之内获批,而且(因为是数字服务)无须呈交支持文件如薪水单据、银行或公积金账单。Bigpay是一家有执照的借贷公司(Licensed Money Lender),可以进行合法借贷。

看到这里,相信读者开始明白为什么亚航这么急于改名了吧?对于公司来说,大数据和数字金融很可能成为它事业上的第二个春天,它绝对不愿意看到“亚洲航空”的名字影响到新业务的发展。

观察亚航的航空业务,即使它已经完成部分债务重组并发行了债券,不过它依然被列为负债累累的PN17陷困公司,必须再一次进行重组。

此外,其子公司亚航长程(AAX)近来进行资本削减99.9%以及股票整合10变1,并把大部分650亿令吉负债注销,剩余2亿令吉负债重组成为五年不能转移及无担保贷款,在第三年后才开始偿还。即使如此,客户的预付款项并不在偿还的名单中。

BigPay是Capital A公司在金融业务的主要子公司。

从欠债人变成债主

如果和亚航数字金融臂膀扯在一起,这对BigPay的运作和行销非常不利,因为市场会质疑,万一BigPay营运发生问题,公司如何避免重演上述的现象?

一些负气的亚航客户甚至冷嘲热讽说,不如他们向BigPay贷款,然后向亚航长程那样寻求注销99%的贷款,以示报复!我们是奉公守法的公民,当然不同意这种气话。不过,大多数人民也是“善良的小市民”,除了讲讲气话,还能怎样?

还有一些人怀疑BigPay的借贷宣传广告(或文告)有点夸张,虽然贷款可能只是1000至5000令吉,万一许多微贷违约,它如何应付坏账问题?

小市民的想法可差矣,从来债主只怕大到不能倒的贷款者,小鱼小虾怎么撼动得到大树?而且,亚航经过这一次风暴,对如何应付贷款应该颇有心得,所以才从借贷者转身一变为贷款人,将经验活学活用在自家公司里,各位过虑了。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capital-a新动向万年船?utm_source=dable

Thursday 10 March 2022

气沉丹田

不惑 · 不忧 · 不惧

南北朝佛學進來的時候,政府組織幾千個第一流的學者,在一起討論,一個句子原文念過以後,然後負責中文的人,翻譯出來,經過幾千人討論,往往為了一個字,幾個月還不能解決。古人對翻譯就是那麼慎重,所以佛法能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現在的人學了三年英文,就中翻英、英翻中,誰知道他翻的什麼東西?所以翻來覆去,我們的文化,就是這樣給他們搞翻了。

當時「般若」為什麼不翻成「智」?因為中國人解釋「智」往往與「聰明」混在一起,所謂「聰明」是頭腦好,耳聰目明,反應很快就是聰明,是後天的;而智慧是先天的,不靠後天的反應,天分中本自具有的靈明,這就叫智慧。他們考慮梵文中這個字有五種意義,智慧不能完全代表出來,所以乾脆不翻,音譯過來成「般若」。

這裏孔子說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於佛學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麼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會迷惑。「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境動搖,沒有憂煩。「勇者不懼」,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麼可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與大智慧並存的。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述著《論語別裁》子罕第九╱ p. 482

气沉丹田

後世的詩人們,引用道家的觀念,便有「悟到往來唯一氣,不妨吳越與同丘」的感想了。人活著就是一口氣,這口氣一往一來就活著;這口氣不往來就死去。不管什麼冤家、親家的,死後都是剩一把骨頭,埋在一起沒有什麼兩樣。這與佛家「冤親平等」的觀念有異曲同工之妙。佛家從「真空妙有」著眼,道家則從「氣化萬物」的觀點立說。

孟子也同樣認為生命活著就靠一股氣,「氣,體之充也」,氣充滿在身體內部,到處都是。很多人練氣功,說什麼氣吸進來要放在丹田,於是常有人問,氣究竟是應該讓它停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才叫氣沉丹田呢?

其實,人體就好比一個皮袋子,你說氣進去了,它能停在什麼地方呢?又好比輪胎打氣,我們能讓它停在輪胎的某一角落嗎?可能嗎?所以我們練氣功,說是要讓氣停在丹田,當然不行。但是「氣沉丹田」也確有其事,丹田那裏的確是一鼓一鼓地動,這又怎麼說呢?「夫志,氣之帥也」,那是意識感覺的作用。心靜下來以後,能比較靈敏地感覺到氣經過丹田的鼓動,並不是氣都在凝聚固定在丹田,否則我們的手腳和身體其他部分,難道都沒有氣了嗎?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孟子與公孫丑》孟子的志氣同源說╱ p. 76

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這是作人做事最要注意的事。講到這種人生的經驗,孔子真是聖者,實在了不起。他說有些人可以同學,年輕做朋友漫好,但沒有辦法和他同走一條道路,不一定能共事業。假如有一個事業,認為是好朋友,拉在一起做,往往後來朋友變成冤家,真不划算,如不共事業,還是好朋友,多圓滿!朋友是難得,結果變成冤家,等於離婚一樣,該多痛苦?

所以漢光武找嚴子陵,而嚴子陵始終不幹,始終和皇帝是好朋友,多舒服!如果他作了漢光武的官,最後歷史的記載,兩人有沒有這光榮史蹟,就不知道了。

「可與適道,未可與立。」有些人可以共赴事業,但是沒有辦法共同建立一個東西,無法創業。我們經歷了幾十年的人生,再回過來看這節書,真感到孔子的了不起。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尊孔子,反對孟子,把聖廟裏孟子的牌位丟掉,說孟子沒什麼了不起。後來觀念轉變,翻開《孟子》一看,讀到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那一段,他又立即認為孟子真是聖人,恢復了孟子在聖廟的牌位。這就是說明要人生的經驗多了,才體會得出聖賢之言的可貴。

「可與立,未可與權。」有些人可以共同創業,但不能給他權力,無法和他共同權變。這在歷史上很多故事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學問、道德都不錯,作別人的高級幹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錯,但權力一集中到他手裏,他自己會害了自己,就壞了。譬如現代史中的袁世凱,和曹操差不多,是亂世奸雄,治世未必能。如果一個人大權在手,又有道德學問的修養,把權力看成非常平淡,那就高明了。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述著《論語別裁》子罕第九╱ p. 482

https://www.facebook.com/NanHuaiChin.Tendbc/

Monday 7 March 2022

大人的世界好复杂

/ 周若鹏


我少时求学,校方不时会邀校外有识之士来演讲,以开阔同学视野。印象中看过作家、音乐人、心理辅导员等等,就是没有罪犯和贪官——而现在这世界变得好荒诞。该责难宽柔独中吗?来,先讲讲笑话。

话说有一个教徒在濒死之际,教主在病床边对他说:“你将要进入天国了,快谴责魔鬼!背弃魔鬼!”这教徒想了想:“呃,还是别了,这恐怕不是随便树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我到底会去哪边呢!”

这就对了。政局风头火势,换首相比换衣服快,不知谁是下一个神、下一个鬼。独中向来在夹缝中求存,哪能轻易得罪人呢?况且,据纳吉说他曾批准宽中分校,也算帮过忙,到宽中关心一下进展无可厚非。潘俭伟狠批宽中校董,但他在野,嘴上说说容易,哪里知道独中董事部经营辛苦?而且,他这么一骂搞不好正中纳吉下怀。

纳吉这大马第一网红真不是盖的,早摸透了群众心理。访独中的招数在2018年大选前就用过,中招的是坤成,当时引起某些学生不满,议论纷纷。作为政治人物,他深知批评的声音一定会有,但同时也能让华社存在感爆灯。如果什么也不做,那就只能被负面言论淹没;站出来曝光,反而有可能扭转乾坤。

访宽中的效果更“好”,纳吉已非首相,估计在野党开火更不客气。炮火延烧校方,他趁机“维护”,对潘喊话说“冲我来就好,别诋毁学校”,这样纳吉反而变成好人了。什么时候变成巫统维护独中、行动党攻击华校了?大人的世界好复杂。到后来林吉祥发言说潘言论过火,已然太迟。如此操作怎不叫人拍案?

让纳吉在学校演讲就会给孩子错误示范吗?那也未免太低估孩子了。过去访坤成的风波源于一位中学生表达不满的社媒贴文被分享万次,孩子是懂得分辨是非的,也终究会体谅董事部里大人们的为难之处。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出自中庸,说的是要以宽大柔和之心教化他人,就算对恶人也不报之以恶。所以,纳吉来做客应予礼待,不过至于教化嘛应该就不必费力咯。

https://zhouruopeng.com/2022/03/06/大人的世界好复杂/?fbclid=IwAR01Bj03WVgd7sc5UDVdpyutLPRm0KAezgvkI30UGCKOj-_SOOeWxDCH5WM

Wednesday 2 March 2022

不好意思

/ 曾昭智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中,十分强调的是“五伦八德”,这是人的一生中必须坚持的基本道德观念、应该遵守的为人之道。五伦者,指的是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这涵盖了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五大块。而八德,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驾驭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

与这个“五伦八德”观念十分纠结的,是我们因外界影响而产生的“七情六欲”,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心理反应。“七情”,在不同的宗教、学术、与门派中各有不同的解释。但广泛被人们所接受的,应该是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个人类不同的心境反应。而“六欲”,则指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人类感官上的生理效应,佛家在养心方面尤其强调这六点的严格修为。

根据基督教的说法,人类的存在乃因上帝所创。我们都知道,人的身、心一直以来都被科学家评论为“最智慧型的机械”。那就是,我们的人体从工程学角度来看,它是完满无缺、最佳的机械设计组合;而我们的脑筋思维,则是最高端的电脑运作程序,至今仍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者。

就因为人类这种完满无缺高度的智与能软体硬体设计,所以上帝也被冠以“最佳工程师”的雅号。就因人是如此高度智慧运作下的“产物”,所以思想举止一辈子都被“五伦八德”以及“七情六欲”所驾驭著,至死方休。

就是因为有这些为人处事之框架,生活上我们往往会面对“五伦八德”与“七情六欲”之间的矛盾冲击。打个比方,君臣(不一定是君王与臣子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指的是领导与下属之间)五伦之道,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之中,应该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加上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以及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的潜在影响下,我们面对许多事情的是与非、该与不该之间考量,就不是如此的简单了。

以最近柔佛州选举造势为例,前首相“BossKu”纳吉专程南下 ,如花蝴蝶游于花丛间般,四处访问为他所属政党候选人拉票造势。这位前首相一直以来都是非常争议性之政治人物,他的事迹传遍世界这里就不另赘述了。纳吉在众多柔佛州内的造势活动中,最令人争议的是拜访了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并获得宽柔中学董事会的隆重接待。在“八德”之中采用了“礼义廉耻”四字为校训的宽中讲堂里,他发表了政治演说,抨击竞选对手并为他所属的国阵拉票,继以中文说了“饮水思源”四个字,赞扬宽中董事们没有忘记他在位时,批准宽中成立分校之功劳。

若依宽中“礼义廉耻”四字校训为衡量标准,校方是否适合接待这位仍身负贪腐、滥权官非的前首相纳吉,在校园内发表非学术性的政治演说呢?抑或这是因为校方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而接待了这位深具争议性的失势政治人物?该校乃全马规模最大、表现最标青的华文独立中学,所做一切都具有作为其他独中参考之标杆性影响。若把这位前首相之人格与作为套在该校“礼义廉耻”校训下衡量,相信应该不会太容易过关,校方又该如何对正在该校受中华传统教育学生们,有一个妥善交代呢?我们华人,最常见的通病就是因为“不好意思”,而在“五伦八德”及“七情六欲”的大前提下采权宜之计,这是非常危险的。多年前的“未来世界首富张健”,给予全马独中的现钞“慷慨”捐款,这案例至今对各独中而言,仍是一个很好的借镜。

好不好意思,就得看我们如何在传统中华“五伦八德”与“七情六欲”的意识与精神比较下,严格的去演练了。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2/02/28/470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