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0 November 2017

小有成就比一事無成更可怕

■ 老占

Mark 2017哈佛演講:小馬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JFK訪問美國Nasa太空中心時,看到了一個拿著掃把的看門人。於是他走過去問這人在幹什麼。

看門人回答說:Mr President,我正在幫助把一個人送往月球。目標是我們意識到我們是比自己更大的東西的一部分,是我們被需要的、我們需要更為之努力的東西。

沒有人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變得偉大。目標才能創造妳真正的快樂

千禧一代,會出於直覺和本能發現目標。僅僅發現目標還不夠。光有目標是不夠的。你必須擁有心繫他人的目標。

意識到這點非常難。我從來沒想過創造一個公司,我想要的是創造影響力,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們,我假設他們跟我關心的是同樣的東西,所以我從來沒解釋過我到底希望建立什麼。

多年以後的今天,我明白了,那是因為沒有更高的目標。是否創造它取決於我們,所以我們能一起前進。

讓我們做一些偉大的事情,不僅要創造進步,而是要創造Purpose。

有時候,小有成就比一事無成更可怕。

這些年,社會一直在爭論,上大學到底有沒有用。說沒用的人,總能舉出很多例子,證明不上大學也能成功。從Bill Gates到Steve Jobs、Mark,從愛因斯坦到愛迪生,社會這所大學好像更能培養出所謂成功的人。可諷刺的是,那些沒有讀過書卻成功了的人卻比任何人都重視教育。見識越多的人,越能看見差距,也就越明白讀書的重要。

經常有人問我,怎麼樣能成為一個努力的人。我會反問他們,對於不努力,你的感受是什麼?他們通常會說,沒感覺。

我想,這就是差距。真正優秀的人,是停不下來的,因為內心深處有一種對無知的恐慌。對於知識,他們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可是,生活裡,大部分人都是四十歲在吃三十歲的老本,三十歲吃二十歲的老本。

不是說,人必要勇往直前,一次次地勇攀高峰。而是說,人要有一種危機意識和一種謙卑的心態,對於這個世界,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還很多。

投行是怎樣面試的?

考上常青藤只是進入投行的萬里長征第一步,進入投行那天,JP Morgan的前任大佬告訴我,每年他們收到了近三萬份申請,而坐在最後一Round的只有二百人,不到1%的錄取率,三次面試。無論是大小投行,無論面試人的職位高低,每個人都要求你從講講你自己這個問題開始。

他們選擇的人是多麼千篇一律:優秀的Ivy League教育背景,在同屆中遙遙領先的成績,會與人打交道的性格,還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什麼樣的故事才能打動面試官,怎樣的成長故事才能體現出面試官想聽到品質?

人生很難編故事給別人聽,真實經歷講出來才更加動人。投行面試也是如此,人生也該如此。

面試官習慣了華麗人生,回歸初心,這些銀行家更想聽一個真誠的、來自心靈深處努力的故事。其實每個候選人都已經具有了這些品質。

曾經聽過一個資深投資人的講座,他洋洋灑灑說了三個小時的成功經驗,卻用了這樣一句話結尾:做投資的時間越長,越不敢投。大概因為這樣,巴菲特才會只買自己熟悉的行業、熟悉的公司的股票。

人有四種認知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98%的人都處在第一層。他們通常會說,沒感覺。然而,是不是自知無知,正是優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區別。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他知道自己走了多遠。

所以,當越優秀的人越努力的時候,或許我們更應該問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不再努力了。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恰恰是無知的開始。越優秀的人,越能看見自己的無知。相反,平庸的人卻經常一知半解,就覺得天下無敵。

今天當我們在講價值投資的時候,妳們要想清楚,未來十年的世界會怎麼樣,你應該住在哪裡,做什麼事,在什麼時間。

Ziggie、Shojin、一萬元可以做發展商、一蚊基金、一人炒房、蛇吞象收購歐洲百年品牌,天時地利人和,這是做價值投資最根本的前提。

「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是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之中乾隆送給陳家洛的玉佩,這短短一十六個字,這也是金庸先生自己特別推崇的人生境界。

情深不壽。當一個人對一件感情投入的很深,深到無法自拔的時候。隨之而來的不是欣喜,而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所以,用情太深的人,總是活的不夠長久。(投資,不用講感情)

強極則辱。一個人強到君臨天下,天下臣服,但是卻不會因此而受世人所尊敬。(阿里巴巴)

慧極必傷。一個人太聰明了,看待事物總是考慮的理所應當的周全,總是看的很深入,考慮事物的多方面可能性。從而避諱接踵而至,勞神,傷身。(50隻不能拈手的妖股)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至剛易折等等都是一樣的道理。人生在世,誰不想追求完美,但是修成正果談何容易。無欲無求,內心強大,才能磨去自稜角,收斂鋒芒,遇事才能夠從容不迫,安然自在。

社會心理學中講到,低端人口向高端人口經濟狀態轉型時,轉型者往往需要用高端人口定下的規則,才能取勝。要想進入華爾街銀行,只能用他們的標準提高自己,才能佔有一席之地。但站穩腳跟後,總會有一天,我們可以用底蘊深厚的低端人口東方思想,贏得最終的勝利。

我們越來接近這個境界,是為Disruptive,破壞性創新。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sg/2017/11/blog-post_27.html

Tuesday 28 November 2017

郭鹤年创办MISC又放手

创船务公司又放手,郭鹤年忆述政府介入历程

大马首富郭鹤年早年创办大马国际船务(MISC),进驻造船业,不过两度应第二任首相拉萨要求,为土著参与而发行新股份后,又与第三任首相胡仙翁的助手起冲突,最终心灰意冷,放手这家公司。

年过九旬的郭鹤年反思此事时揣测,政府或认为华裔掌舵国家船务是耻辱之事,因此多加刁难,导致他放弃这家公司。

郭鹤年在回忆录写道,听闻英国船业巨头蓝色烟囱集团(Blue Funnel Group)拟在1967年在马设厂后,即开始思考争取船业执照。

“我(对造船业)的兴趣,部分出于爱国主义。我想帮助马来西亚发展自身船业,摆脱前英殖民政府透过蓝色烟囱设下的束缚。”

他说,自己毫无船业经验,因此向时任香港万邦航运公司主席曹文锦要求合作,而大马政府同意大马国际船务的这项合伙关系。

董事局起初团结

起初,郭兄弟掌有20%股份,曹文锦15%,马华与各个华团掌握20至30%。

郭鹤年说,马华的股份是日本在二战后的战争赔款而来。日本向马华赔偿2艘船,并置放在大马国际船务底下。

“因此,从一开始,郭兄弟、曹文锦、马华掌握超过5成股份。起初,我们的董事会相当团结。”

拉萨曾两度传召

不过,郭鹤年指出,大马国际船务营运不到一年,拉萨即在1969年下旬传召他。

“拉萨说:‘我要你发行20%新股。由于没有足够马来人占股权,这让我承受压力’。”

“我说:‘拉萨,你是否认真提出这个要求?’。他回答:‘是的,Robert(郭鹤年英文名)’。因此,我就允诺会办到……我回去后,稍加施压,要求董事局通过议案,放下现有股东权利。拉萨把所有新股分配到政府机构。”

不过,郭鹤年说,拉萨2年后再度传召他。

“他说:‘我在内阁会议受到许多压力’。Robert,这是你成功的代价。大马国际船务表现很好,人们开始妒忌。不过,与其给那些人,我的决定如下:再发行20%股份,马来西亚4个城市港口各取5%。”

“资本从原有100%,扩大至140%,马来西亚政府成为最大股东,郭兄弟则跌为第2。而他还要股票以平价发行,也就是原价发行。”

“我说,拉萨,我一直与你合作,不过现在愈来愈不容易。(大马国际船务)创立了3至4年,我们是一家正在成长的公司,不想要求你优待。因此我会回去,再次要求董事局发行以平价向你发行股票。”

“不过拉萨,请问你可以答应我,这是最后一次吗?”

他说,拉萨当时只是微笑表示同意,但不发一语。

种族主义渐抬头

郭鹤年指出,与曹文锦在1987年决定让大马国际船务上市,期间向公司员工出售一些以平价发行的股份。

“同时,种族主义的丑陋面貌开始在马来西亚浮现。拉萨在1976年初于伦敦逝世,胡申翁成为首相。政府要求易名叫沙菲安(Saffian)的人担任大马国际船务的董事。”

“沙菲安是一名年轻人,也是首相秘书处的主任,说的话能让首相听进去。他是普通董事,但在会议非常好斗,而且愈来愈针对个人。”

华裔掌舵乃耻辱

郭鹤年当时是大马国际船务主席。他指出,在一场董事局会议中,沙菲安紧盯董事经理萊斯利余(Leslie Eu,音译),而郭鹤年也承认后者办事确有草率。

郭鹤年说,会议愈吵愈烈,遂告诉沙菲安大可提呈动议,要求革除萊斯利余。

“沙菲安坚称不是建议我们开除董事经理,我遂问:‘那你在说什么?’气氛十分炙热,他站起来,我们差点就起冲突了。”

“我自忖:‘天啊,这家公司的未来会是怎样?’从那天起,我发现无法掌管这家公司……我感觉,未来要好好经营这家公司,会十分困难,因为生意要成功,必须团结和谐。”

“或许,一些政府里头的人认为,大马华裔掌管国家船务,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当我意识到这是他们的态度,我准备到此为止。最终,郭兄弟出售所有大马国际船务股份,全然撤出国家船业。”

《郭鹤年回忆录》(Robert Kuok: A Memoir)于11月25日在香港和新加坡面市,预计在12月1日于大马发行。以上内容是《当今大马》翻阅原书后整理。


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403451#K2xkx9o4K28dvIpV.99

Monday 27 November 2017

土著特权政策,执行第二次就是打抢

马来西亚富豪,也是一代“大马糖王”的郭鹤年表示,大马政府在513种族冲突后,就开始狂热地推动土著特权政策,导致种族主义日益猖獗。

而眼见这种恶劣的趋势,他曾在1975年尝试进谏当时的副首相胡申翁,但最终无功而返。

郭鹤年在新书《郭鹤年回忆录》表示,在513事件之前,国父兼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所领导的政府理智地帮助马来人,但同时也会避免过度偏袒的问题。

“自从1969年5月13日,马来领袖只有一种哲学思想:马来人需要扶持。”

《郭鹤年回忆录》(Robert Kuok: A Memoir)今日起在香港上架,而部分内容获得香港《南华早报》转载。此书预计在12月1日在大马发行。

“执行第二次就是打抢”

郭鹤年举例说,为了达致30%土著股权的规定,政府甚至不惜“抢劫”,两次要求同一家企业达到这种股权分配。

他抱怨,马来股东拿到股权后,往往就把股权卖掉,以致30%马来股权规定落空,此后政府又来向企业施压。

“如果你改变一次规则,为了达致大家所同意的目标,即国家的和平与秩序,是一回事,但是如果你执行第二次,那就是打抢了。只是因为政府为之,为何它就不是打抢了?”

匆忙下选择有害捷径

“虽然身为华裔,但我在马来西亚出身和成长,跟马来人一起上学,看到马来人被如此误导,我感到伤心。我认为,他们匆忙地拉近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经济鸿沟,选择了有害的捷径。”

“他们狂热地拉近经济鸿沟的副作用就是,种族主义益发恶劣。”

郭鹤年抱怨,政府里没有人愿意聆听他的心声,毕竟在一个阶层分明的社会内,无人愿意否定权者,就如“国王新衣”的故事一样。

进谏促抛弃种族之分

郭鹤年透露,为了扭转这个国家的不良趋势,他在1975年9月进行了一次,也是他唯一的“强烈尝试”:找当时的副首相胡申翁,畅谈心声,力促他万一掌政,务必选贤与能,同时抛弃种族之分。

“我恳求他,‘求求你,胡申,任用最好的人才……不论种族、肤色和宗教,善用他们。反之,胡申,你的族人现在所走的方向,过度的扶持土著,(若)溺爱长子,(最终)你的长子将骄横不逊。’”

当时,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已经病重,因此胡申翁极可能很快就要接掌国家的执政权。胡申翁最终在1976年1月出任大马第三任首相。

胡申翁无法力挽狂澜

不过,郭鹤年表示,胡申翁给他的回应却让人失望。

“数分钟,他静静地坐着。然后他说,‘不,罗伯(郭鹤年英文名)。我不能那么做。依马来人如今的想法,他们无法接受之’。”

郭鹤年补充,虽然胡申翁了解其想法,但已无力阻止已“走得太远”的扶持马来人趋势。

“在胡申翁任相期间,他只能部分地阻止这种浪潮。国家的火车已走上错误的轨道。胡申翁的力量不足以把火车抬起来,再将之放在正确的轨道上。”

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403325

Friday 24 November 2017

津巴布韋浮沉錄

■ 區家麟

「津巴布韋」又成為新聞了,軍人政變,執政黨逼宮,總統穆加貝終於辭職。

非洲南部內陸小國,香港有人關心津巴布韋嗎?有的,曾有富商理直氣壯地用津巴布韋故事誣蔑民主政治,他說:你看津巴布韋的總統,民主選舉上場的,津巴布韋曾經是非洲糧倉,還不是搞到民不聊生,而家食都唔夠食?

嘿嘿,穆加貝是國家獨立英雄,自從津巴布韋1980年自英國獨立,穆加貝次次選舉都贏,連續做了三十七年國家領導人,你就知道此人手段非同小可。他收買司法、操控傳媒、打擊政敵、干預選舉;他循選舉上台,以獨裁管治,這叫做選舉專制,不叫民主。

我關心津巴布韋,只因好久以前流浪此地,闖了三數星期;九十年代初亂局之前,津巴布韋仍被稱為非洲糧倉,但農場多由白人地主經營。還記得,我們住進了一個由白人莊園改建的旅館,像走進時光隧道回到殖民地時代。這間數千呎大洋房,主人是白人,有酒吧、飛鏢靶、桌球枱、閱讀室,遊客無所事事,吃喝閒聊,黑人僕役在清潔做飯。屋外一望無際的田野,遠處隱隱看見幾排籬笆劃地為記,農田都是白人財產,在田裏幹活,為幾斗米糧折腰的,卻都是黑人,心想,這個津巴布韋不是已經獨立了嗎?

旅館的白人主管說,他家祖父一代已居於此地,白人來到非洲,圈地開墾,帶來農業技術,又懂得做生意,有門路出口農產品。津巴布韋獨立以後,這種經濟模式維持下來,所謂「非洲糧倉」,是白人資本與技術,加上黑人勞動力互利的結局。

極少數白人擁有最肥沃的土地,一大群黑人仍在幹粗活,誰被剝削,誰是剝削者,單看膚色已一目了然。活在同一農莊下,每天起床,都溫習一次現實的不公義。那農莊旅舍的工人,更是出奇地對旅客懷着敵意目光。早上起來,放在門邊的拖鞋不見了,問黑人雜役,他愛理不理,滿不在乎地說「拖鞋被狗吃掉了」。到了下午,放在後園晾曬的臉巾又失蹤,放在冰箱的牛奶也不見了,這是在其他廉價旅館沒發生過的事。

總統穆加貝後來為討民眾歡心,將白人農場國有化,分地予農民,結果觸發經濟危機、貨幣崩潰。超級通脹的經典圖像,正是津巴布韋的鈔票上的零,多到數不完,幾千億元,只夠買幾隻蛋。當地流行一個笑話,超級通脹令鈔票不值錢,到超市掃貨要用大背包運銀紙,勞師動眾才買到幾卷廁紙,不如用鈔票當廁紙算了。

後來,國際社會實施經濟制裁,獨裁者穆加貝一怒之下,拒絕大部分志願組織救援,結果人民棄國逃亡,醫院沒有醫生沒有藥物,城市供水排水系統失修,食水污水混一起,霍亂蔓延,九萬人感染。昔日的非洲楷模、旅客天堂,變成盜賊橫行的亂世。

長年亂局,但穆加貝死不放手,捱到今年93歲,終於沒有選擇下辭職。

沒多少大獨裁者肯讓權,他們集權一身,得罪人多,一旦放權,將不得好死。

最近,又聽到很多老掉牙的廢話:「民主不是萬能啊」。誰說過民主萬能?民主制度不單是選舉,也包括司法獨立、言論自由、程序公義、公民力量的參與,更要時刻維護,沒有一了百了。又有人說:專制有效率啊!習大大集大大權於一身,很多人渴望「明君」,拍手稱快,歌功頌德,興奮得不能自已。那麼,請看看津巴布韋的例子,專制集權,車毀人亡可以很有效率,萬劫不復的深淵可以死得很慘。

http://aukalun.blogspot.sg/2017/11/blog-post_23.html

Tuesday 21 November 2017

永遠不要從別人嘴裏去認識另一個人

當別人說過什麼詆毀你的話,你心裏就不舒服。其實根本不需要承受身外的因素,也不必在意。因為你活着不是只為討他人喜歡,也不是為了炫耀你擁有的,讓自己活得輕鬆些。

一、你永遠不知道在別人嘴中的你會有多少版本,也不會知道別人為了維護自己而說過什麼去詆毀你,更無法阻止那些不切實際的閒話。而你能做的就是置之不理,更沒必要去解釋澄清,懂你的人永遠相信你。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如果你沒瞎,就別從別人嘴裏認識我!

二、做人最好狀態是懂得尊重,不管他人閒事,不曬自己優越,也不秀恩愛。你愈成長愈懂得內斂自持,這世界並非你一人存在。做人靜默,不說人壞話,做好自己即可。不求深刻,只求簡單。你活着不是只為討他人喜歡,也不是為了炫耀你擁有的,沒人在乎,更多人在看笑話。你變得優秀,你身邊的環境也會優化。

三、從今天開始,幫自己一個忙,不再承受身外的目光,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為自己活着。從今天開始,幫自己一個忙,做喜歡的事情,愛最親近的人,想笑就大笑,想哭就痛哭,不再束縛情感的空間,讓自己活得輕鬆些。

四、很多你覺得天大的事情,當你急切地向別人傾訴時,在別人眼中也是個小事,他最多不痛不癢呵呵地應和着。因為他不是你,他無法感知你那種激烈的情緒。直到有一天,你覺得無需再向別人提起,你就已經挽救了你自己。這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沒誰可以真正幫到你。

五、我們總是帶着面具走進愛情的,總想展示自己最優越的一面,你要接受一個人,不只是接受他的優越,而是看清了他的平凡普通卻仍然去深愛。事實經常是:我們走着走着,就感覺對方變了,其實我們並沒有變,我們只是走進對方最真實的地方,然後迷失了自己。

六、 我捧你,你就是杯子,我放手,你就是玻璃渣子。無論是戀人還是朋友,珍惜在你每一次難過、傷心時都陪伴在你身邊的人。珍惜經常和你開玩笑的人,說明你在這個人的心中肯定有一定的份量。 珍惜在你心情不好時第一個發現的人。

七、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到了來世就是傳說。人生如行路,一路艱辛,一路風景。你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總是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說明你正在走上坡路;總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說明你正在走下坡路。與其埋怨,不如思變。

八、歸零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所有的成敗相對於前一秒都是一種過去。過去能支撐未來,卻代替不了明天。學會歸零,是一種積極面向未來的意識。把每一天的醒來都看作是一種新生,以嬰兒學步的態度,認真用好睡眠以前的時刻。歸零,讓壞的不影響未來,讓好的不迷惑現在。

九、總有一天,你會與那個對的人不期而遇:所謂的幸福,從來都是水到渠成的。它無法預估,更沒有辦法計算。唯一能做得是:在遇見之前保持相信,在相遇之後寂靜享用。寧可懷着有所期待的心等待下去,也不願去對歲月妥協,因為相信幸福也許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十、哭的時候沒人哄,我學會了堅強;怕的時候沒人陪,我學會了勇敢;煩的時候沒人問,我學會了承受;累的時候沒人可以依靠,我學會了自立。就這樣我找到了自己,原來我很優秀!更可貴的是,世界上,我只有一個,只有一個我!

淨空法師

釋淨空老教授,佛教僧人,俗名徐業鴻,1927年生於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六歲入傳統私塾就學,九歲隨父移居福建建甌,就讀當地小學;13歲就讀建甌初級中學。逢第二次世界大戰,顛沛流離之間,求學於貴州國立第三中學。戰後,就讀於南京市立第一中學。1949年旅居台灣。1952年起,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內蒙藏傳佛教領袖章嘉呼圖克圖及儒佛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學習哲學、佛法與傳統文化13年。1959年於台北圓山臨濟寺剃度,法名覺淨,字淨空。出家即開始於台灣和世界各地講經教學,未曾間斷,至2014年,已歷56年。曾受聘為台北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內學院院長等職;現任澳洲淨宗學院院長,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董事主席。

http://www.master-insight.com/%E6%B0%B8%E9%81%A0%E4%B8%8D%E8%A6%81%E5%BE%9E%E5%88%A5%E4%BA%BA%E5%98%B4%E8%A3%8F%E5%8E%BB%E8%AA%8D%E8%AD%98%E5%8F%A6%E4%B8%80%E5%80%8B%E4%BA%BA/

Monday 20 November 2017

大愛共伴有情天,寸步鋪路護大地

【證嚴上人11月15日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一場受證開示】

「我們今天受證,是一個圓的開頭,我們人人要向著很圓滿的道理方向前進。各位菩薩能體會這樣的道理嗎?我們人生的確都是有福人,同時也是有緣人,有福又有緣,這都是大有福的人生,最圓滿的人生。」

先愛他人得眾愛 大愛無礙通普世


11月15日,證嚴上人親赴慈濟花蓮靜思堂,主持「2017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圓緣暨歲末祝福典禮,為來自全球十個國家的新發意慈誠隊員與慈濟委員授證。

上人提醒每一位新受證的慈濟志工,大家都是克服許多困難才完成培訓課程,「用心就無障礙,因為各位菩薩共同一個字,那就是『愛』。這個愛的力量,讓我們圓了這個緣,有緣,這個力量是來自於一個『愛』字。」

許多在接受上人授證、給予祝福的同時,都會很親切地對著上人說:「上人,我很愛您喔!」曾經,有一位慈誠隊員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師父,為什麼我們大家都那麼愛您?」

上人回答這位慈誠隊員的提問:「『因為你們沒有愛我之前,我先愛你們。』已經在不知道累生累世跟大家都有經過了這個緣,所以我們現在在普天之下,人人共同一個字叫做『愛』,彼此的互愛,這樣的緣會合起來,我們也是一個方向,那就是,也是一個字叫什麼?也是『愛』。人世間就是一個『愛』字,從我的心裡出發。」

每個人的心中都持有一分愛,如果人人都能以愛作為起點,沒有計較,互相疼惜體諒,向著共同方向前進,上人說,「那就是大愛,這個愛的能量,可以普天之下都通行,沒有障礙,叫做通行無阻,有愛,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毫無障礙。」

有緣同道應珍惜 鋪路搭橋醒迷惘


人間菩薩,菩薩在人間。菩薩不是供奉在寺廟的大殿或家裡的佛堂,而是一位位走入人群中付出的行者,將佛陀的教示落實在生活中,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真正的菩薩現在坐在我面前,人人都是一尊尊的菩薩。因為我面前坐的都是菩薩,你們都是身體力行,你們真正的都是菩薩的精神,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也在身體力行、在付出。」

時常聽到有人說,要度化自己的家人一起走上菩薩道最為困難,但在此次歲末祝福暨受證典禮中,馬來西亞雪隆分會有一個家族,三代共有十八位接受上人授證慈誠隊員、慈濟委員。

「有緣人在一起,而且總是合和互協,共同的目標,共同開創一個菩薩道,同時共鋪起了菩薩的平坦道路,這都是要有大直鋪路走,這很不簡單。過去生,我們就是一個家對一個家,一對一對的菩薩伴侶都已經先結下好因緣。這一次,一個家庭連我們的家庭,這樣有愛的能量平鋪在一起,是很美、很真誠的愛,才能一家家凝聚起來,真是用大慈鋪路。」

一分真誠的愛,可以輔導顛倒迷茫的人生。馬來西亞雪隆分會的林煥南師兄,為了追尋醺醉的快感,讓他長達三十年都沉溺在不清醒的狀態中。接觸慈濟、參與志工活動後,他持守不喝酒的戒律,在社區志工的愛中醒悟過來。

「現在也就是回頭,而且把自己融入了人群,有大愛的人群,這都是需要有人開始接引他,他自己也開始發心,也在接引人,在人間也在付出,這都是用大悲搭拱橋。我們的人生要開道、要鋪路,還要搭起拱橋,一段接一段人生,互相彼此共度人生。」

群中見解未必同 合和互協去煩惱

佛陀是一位覺悟者,也是一位說法者,用人間的菩薩典範來教育我們,指引出一條清楚的方向,讓我們轉迷為悟,步上正確的道路。

「假如碰到什麼不如意,人與人之間互相的見解不相同,會讓我們煩惱,有了道理,人人清楚。人與人的因緣各不相同,果報也不相同,所以,自己的人生很有福緣,做什麼事都很順利,要起感恩心;或者是有人的人生,做什麼好像人與人之間都不大同,明白道理以後,就可以通達,可以知道人間有為法是怎麼樣的法。人人把見解開通,就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觀念思想就不會彼此有成見、彼此有煩惱。」

上人舉例說明,馬來西亞慈濟國際學校能順利動土,就是因為大馬連心、愛鋪滿地,每一位慈濟人都能合和互協,匯聚大家點點滴滴的愛心,造福無量,為馬來西亞的教育投注更多的希望。

「我非常地開心,因為大家捐出來的錢都是同樣在一心,馬來西亞要蓋起這樣的學校,要蓋這學校不是說,『師父你點頭,我們才敢蓋。』假如要蓋,是要看學校雙方有沒有錢?我這一點頭,假如蓋不起來,我不就是要負責嗎?我就說,我要等待因緣,這學校要蓋,要人人來發心,人人發心才會關心,了解嗎?有發心,你才會關心這個學校。」

福田開闢大不易 齊耕同耘結碩果


人人發心,各出一分籌建馬來西亞慈濟國際學校,就如1979年上人立志要為醫療資源貧瘠的花蓮籌建慈濟醫院時,有一位日本人要捐二億美金作為花蓮慈院的建院基金,但上人婉拒了這筆捐款……

「臺灣人要人人有因緣來造福,我們好不容易爭取到這一塊土地,政府也是很用心釋放出這一塊土地,我們得來不易啊!這一塊田,福田,應該臺灣人自己來耕福田,我這樣輕易地接受這一位日本人這麼多錢,那你們什麼都不要做了,就看著醫院蓋好了。醫院蓋好了,是否就為了貧窮苦難人來付出?我們能不能很自由自在地發展這有愛、有人文的醫療?」

慈濟醫療是富有愛的人文醫療,慈濟醫院是一間有溫度的醫院,需要的是人人親身參與投入及付出。

「我寧願你們大家十塊錢、百塊錢匯聚起來,只要我們誠懇的愛,好好地去募款,人人就因緣、福緣凝聚來耕種福田。凝聚福緣,耕種福田,我們才能蓋醫院,所以我走出了東臺灣,到了新竹去呼籲人人發揮愛的能量,一百塊、五十塊、三十塊、二十塊,這樣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終於,(花蓮慈院)三十一周年慶過去了,現在是走入三十二年的時候,這三十二年來,光是東臺灣的醫療,慈濟的醫院已經成為東臺灣的重症醫院。」

花蓮慈濟醫院啟業之後,東部醫療需才恐急,上人於是開始籌畫建設慈濟護理專科學校(後升格為慈濟科技大學)、慈濟醫學院(後改制為慈濟大學),就地培養人才,期待他們接受慈濟的人文教育之後,能留在慈濟醫療志業裡服務。

「從醫院自己的福田、自己的福緣,跟你自己的福業,這樣子可以從醫學系,到了整個(醫院),從醫院而到了教育。假如沒有人,我們不會有成就,這都是從蓋醫院(開始),委員才全體不斷、不斷地成長起來;有了委員,才會有會員,有會員,我們才有福緣,福緣才能耕福田。」

轉識成智化隔閡 平等性觀曉因緣

愛的能量匯聚在一起,構成圓滿的大愛,在這個大愛的福緣裡,每一個人、每一顆心都是平等的,不分彼此,共同成就。

「我最近才說『轉識成智』,我們的意識、智識彼此都有不平等,為什麼現在氣候不調、人心也跟著不調和?就是因為各有智識觀念,各有智識見解,都為人間不平等、分別心。我們佛法就要『平等』,佛陀也是為了眾生要提倡平等,才能和平,平等的人生合和互協,才能轉智識為智慧,有智慧才平等。」

佛陀強調「平等性觀」,人與人之間都能平等,才是成佛之道。我們與周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累生累世中結下一分好緣,大家要在大愛的好緣中,朝著共同的方向,一起勇敢地向前邁進。

「今年(的歲末祝福主題)叫做『大愛共伴有情天,寸步鋪路護大地』。是啊!我們都是在天蓋之下、地載之上,我們是人間,我們要關心天下事,彼此之間雖然每一個人各有不同的福緣,有的很有福,有的來自偏遠的國家地方,可是看看非洲,他們雖然比較辛苦,可是他們心中有愛,也愛的很天地寬、很快樂,師父對他們的愛也是同樣的愛,彼此要平等。」

環視天下災難偏多,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提起虔誠的心念,用愛在人世間鋪出一條平坦的菩薩道,薰法修行,殷勤精進。

「期待菩薩是真實菩薩道,佛陀時代是理想中的菩薩,是一個我們的典範菩薩,我們才是真正的第一代落實在人間(的菩薩),我們代代相聚,這菩薩可以在人間受人尊重,因為你愛我,所以被尊重,有愛人生的好菩薩,這樣有聽懂嗎?(眾答:有。)感恩大家都是在精進中,也都在薰法、聽佛法,都是福慧雙修,祝福人人都步步精進,鋪路走過來的愛護大地有情人,祝福大家。」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1494%3A2017-11-19-03-41-03&catid=59%3Adaily-speech&Itemid=576&lang=zh

Friday 17 November 2017

時候一到 我便應該放手前行

編按:香港中文大學於2017年11月16日舉行第83屆大會(頒授學位典禮),以下為校長沈祖堯教授最後一次以中大校長身份致辭:

各位同學:

今天我和你們道別了。

你們當中有學士生,也有碩士生。從迎新活動、上莊補習、書院生活到論文考試,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度過精彩難忘的大學生活,在未圓湖和合一亭留下足印,載滿溫情揚溢的回憶。同時也在學業上付出過許多努力,因此今天能夠在這裏和家人一起,共享畢業的喜悅。

今天你們畢業了,今天也是我畢業了。因為這將是我最後一次,以中文大學校長的身分,站在這個講台和畢業生分享感受。從 2010 年上任至今,我經歷了各種挑戰,包括大學學制改革、人事更替、學術競爭、校園爭議,以至社會動盪,走到今天總算是一個段落。回想我們一起在百萬大道上觀看世界盃決賽,在烽火台烙下不少難忘片段,我感受良多。

你我學到些什麼?

臨別依依,來到這一天,你學到些什麼?我學到些什麼?

你應該學到:看問題的方法多於一種。站在森林裏,我們不應以偏概全,只著眼於一棵樹而忘記整片樹林。

我學到了:有許多意見和忠告我應該聽取。我應該集思廣益,憑良心下決定。

世事不能單看表面,科學範式、政治爭議、道德問題,以至人際關係等都可循多方面了解、詮釋。大家應該安坐、深呼吸、冷靜下來才下結論。

我也學懂了耐心聆聽,包容別人。身為校長,我常提醒自己,異見中也可以有真知,背後或有一段故事。縱使大家意見分歧,爭持不下,我總得下個決定。這就是良心、道德、操守發揮其力量的時刻。領袖下決定不能討好所有的人,只能撫躬自問無愧於心。

你可能學到:批評別人比改善自己來得輕易。

我學到了:話到口中留半句,理從是處讓三分。

埋怨別人愚蠢、自私、不公平是容易不過的事情。但我們自己是不是聰明、無私、公平?《聖經》訓誡我們:「你不見自己眼中有樑,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縱使我們做得對,別人做錯了,甚或背叛我們,我們也應該原諒他們,不要有理不饒人。中大前校董會主席利國偉爵士常道:「話到口中留半句,理從是處讓三分。」惡言惡語可燎原,乖戾妄為遺憾終身。

過得飽滿 活得結實

你可能學到:必須把握每個機會。

我學到了:時候一到,我便應該放手前行。

對你們這些年輕、熱心的朋友,這個世界充滿困難和機會。你們的前路絕非通衢大道,成功之路也非坦途,但走過險阻之後就是玫瑰園。你們有充裕的時間和力量實踐理想。每個難關都是機遇,是禍是福在乎你如何自處。馬克‧吐溫說:「20年後,使你失望的不是你做過的事情,而是你沒做過的事情。所以,解開帆索,從安全的港灣裏揚帆出海吧,乘着信風破浪去。」珍惜每個學習的機會,充實自己,達成理想。

我正在學習一旦離開崗位便不應戀棧,要放下向前走。我順應改變才可以有新作為。

我要在這裏衷心感謝我校所有的教職員和同事。過去七年,沒有你們的大力支持和衷誠合作,我將難以好好帶領本校;我也要感謝所有校友和支持中大的熱心人士,沒有你們的信任和幫助,中大不能取得今天的各種成就。我也衷心感謝所有同學,無論是本地生或外地生、本科生或研究生、同意或不同意我的,你們都是我關心和在乎的學生。我衷心希望,今天,你們能以中大人為榮;他日,母校也必以你們為傲 。

謝謝你們,為我的校長生涯,留下那麼多美好難忘的回憶。過去七年,我學到許多,也活得很充實很有意義。能夠在這樣的時代,竭盡所能領導中大,並為所有中大人服務,是我畢生最大的榮耀。

最後,祝各位同學前途多姿多彩,每天過得飽飽滿滿,活得結結實實,不枉此生。

沈祖堯

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生命科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2010年獲委任為香港中文大學第七任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1985年加入中大教學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擔任醫生。1992年加入中大醫學院擔任內科學系講師,其後獲晉升為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醫學院副院長(臨床)、醫學院副院長(常務)。2008至2010年出任逸夫書院院長。2007年獲委任為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以表揚他在預防及早期診斷與消化系統相關的癌症方面有傑出貢獻。 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症爆發期間,沈教授積極進行抗疫工作,與另外兩位香港醫生同被《時代》周刊譽為當年的「亞洲英雄」。

http://www.master-insight.com/%E6%99%82%E5%80%99%E4%B8%80%E5%88%B0-%E6%88%91%E4%BE%BF%E6%87%89%E8%A9%B2%E6%94%BE%E6%89%8B%E5%89%8D%E8%A1%8C/

Thursday 16 November 2017

「群育」新探

群本身是中性的,沒有故意遠離的需要。但一旦中性的群變成了有利益私心的黨,藉着群體力量去謀私,就要警惕了。…

教育內容中有群育一項,過去和德、智、體和美合稱五育,當然很強調其重要性。群育即是群體教育。人不能離群獨處,好好地發展群性,掌握群性的技巧和要義,當然是重要的。

但思考這個問題,不能單純附和,當中也需要一些批判思考。群性重要,但要面對怎麼樣的一個群,也不能忽略。宋朝歐陽修的《朋黨論》就把朋黨(即群體)分為「以同道為朋」的君子朋,和「以同利為朋」的小人朋。

據說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少年時一次生日中,他的祖母送了一本書給他作禮物,並在扉頁上寫上「毋從眾作惡」這樣的句子。

這是一種教導,當然也是一種期待。但邏輯分析,「從眾」就是和群體有好的團結關係。但「從眾」未必會為善,卻更可能會「作惡」。而且單獨「作惡」,其「威力」一定不及「從眾」。「眾」可以說是一個群了,會有作惡的可能,這便會深刻了群育的意義。

戒懼群眾


對群眾的戒懼,不單在西方,我國古代也是。孔子是出名的教育家,提倡有教無類,但他最憎惡兩種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靈公》)

前一句指的當然不一定是群體。但一個人長期飽食終日,最終應該會找些志同道合的人才會感到暢快。所以「獨食」最終會演化成「群食」,應是合理期望。而且真要這樣,才容易「終日」加「無所用心」。至於後一句,「群居終日」要合群,應是沒有懸念了。這兩類人,孔子眼中是「冇得教」,所以擇群很重要,不是一句發展群育可以掩蓋一切。

此外,孔子對結黨行惡的行為也是很反感的。《論語.為政》:「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意思是說:君子要莊重自尊,不與人爭強鬥勝。要和群體相處,卻不應結黨營私。群本身是中性的,沒有故意遠離的需要。但一旦中性的群變成了有利益私心的黨,藉着群體力量去謀私,就要警惕了。慣常說黨同伐異,就是指一些沒有獨立思考而按着群體好惡去判斷是非的,這是一個貶詞,也是群體被利用作為謀私的器具。

眾人皆醉我獨醒


其實堅持原則,和流俗抗衡,古往今來,製造了不少優美生活篇章。就拿屈原做例子。《楚辭》中有一篇《漁父》,很早已被斷定不是屈原的作品。但《漁父》中卻出現一個很鮮活的屈原形象和他的處事原則的討論。屈原被流放,在湖邊躑躅,「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有這樣的結局,究其因,就是屈原自己說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就是離群的代價和結局。屈原好歹都是一個有理想的知識份子,但他的遭遇卻遭到可能是目不識丁的漁父奚落:「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既然世人都混濁,你為什麼不也順勢翻攪水底的污泥,掀起水面的波浪?既然大家都醉,你為什麼不也吃些酒糟,喝點薄酒?)先不要質疑為何漁父可以說出這「文縐縐」的說話,但他說話的內容,很顯然是很隨俗的——哪裏有利益就去哪裏啊,何必計較這麼多?但一個「從眾作惡」的群體,屈原既鄙視,也遠離,情願堅持理想。屈原的下場怎樣?不用多講,連小學生也不會不知道。但是,教學內容中,沒有人會把屈原確立為壞人、惡人,他的事蹟被傳頌,甚至流芳百世。但這又算是甚麼樣的群育呢?

當然,現代社會是被認為「識人好過識字」的社會。「識人」就要隨俗,就要合群,甚至有時要不講原則。但這些,都應是存諸個人腦海中的思緒,不能見諸教科書中的。

其實太倚重群體,或由群體帶動而做的各種勾當,眾所周知,好壞參半已很難得,嚴重的甚至會演化成各種欺凌。「不要集體欺凌同學」,由小學開始訓導主任都時常教導學生。但要「時常教導」,就知道事情是撲滅不絕的。

我不反對群體,也不反對群育。但一想到某種形式的群體,就有些驚恐的感覺。學校每天都示範着如何推動群育,但推動前最好也要做些「學術」分析啊!

鄭楚雄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從事多年文教工作,長期為報章撰寫政治、文化、教育等評論,亦從事書法創作。八十至九十年代出版過多種教材。作品有《困學集》、《過渡期香港政論文輯》、《在教改的前沿上》、《教場觀隅錄》、《那年那月,教育大事件》、《教學論爭,記錄在案》、《你不可不知的中國文化40問》、《你不可不知的文學的人生啟迪》等。

http://www.master-insight.com/%E3%80%8C%E7%BE%A4%E8%82%B2%E3%80%8D%E6%96%B0%E6%8E%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