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6 April 2024

別沦为阿Q的Q

/ 许国伟

鲁迅笔下的阿Q,有几事让人印象深刻。

例如,未庄有个姓赵的大户人家,阿Q自觉也是姓赵了,就觉得自己跟赵太爷是一家人。

结果,赵太爷根本看不上阿Q,还把阿Q打骂了一顿。

例如,阿Q自尊心很强,本来觉得自己很完美,可惜头皮长了癞疮疤。于是,他很忌讳别人讲到一切跟“癞”有关的,再后来“光”和“亮”也忌讳。

只要有人一犯讳,阿Q就会发怒,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

例如,阿Q不是每个未庄的人都敢惹。打不过的,他就算挨了打,也会静静地想“是被儿子打了”。

阿Q看人欺负

阿Q也会看人来欺负,就挑最没战斗力的小尼姑。平时一看到小尼姑就开骂,当受了别人的气时,更要拿小尼姑来出气,大声吐一口唾沫:“咳,呸!”阿Q欺负小尼姑会获得围观群众的哄笑,阿Q就更得意了。

例如,阿Q很生气有个叫小D的,跟自己抢工。在阿Q眼里,小D又穷又瘦又乏,哪能跟自己比?

于是,阿Q就找小D打架。两人打法一样,一手拔对方的辫子,一手护住自己的辫根。

两人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围观的人,有说“好了,好了!”在劝解,也有说“好,好!”看热闹不嫌事多的。

直到最后两人都受不了松开手,互相咒骂着走开了,结束“龙虎斗”。

说完了阿Q,现在说说民主行动党。

现在团结政府当政,行动党想跟巫统亲近亲近当一家人,但巫统都不当行动党是一家人,时不时打骂一顿。

行动党势力强自尊心也强,最忌讳别人讲是“马华2.0”,一听到有人犯讳就火大。

行动党领袖被巫统巫青骂了,没太多表示;找马华和民政出气时,可十分得意。

双方招术类似

行动党找马华吵架打架,双方招术类似,都是掐住彼此命门扯着辫子,拿着彼此都解决不到做不到的事来互骂。

照理,承载多数华裔选民希望与期许的行动党领袖,不应该像阿Q,也不应该是阿Q。

政治领袖要应付云谲波诡的局势,要整纲饬纪兴革除弊,都需要IQ和EQ。
这个Q,别沦为阿Q的Q。

https://www.enanyang.my/言论/別沦为阿q的q许国伟

Tuesday 23 April 2024

监狱“居家”服刑:两全其美

/ 周若鹏


如果前元首真的曾指示,让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居家服刑,为什么这个政府可以隐瞒?如果政府真的隐瞒,那为什么前元首没追究?假设我是老板,明文嘱咐下属工作了却没有动静,能不跟进甚至铲人吗?到底这道附加谕令存在吗?

逼到墙角颜面尽失

我听了些小道消息,更相信谕令是存在的。反正能给世纪大贪官减刑减一半,又何妨让他回家MCO行动管制,坐牢坐一半?这个国家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若不是纳吉的律师沙菲依先挑起这件事,大家还真想把它扫入地毯底下去算了,因为这不只是烫手的山芋,简直是烧红了的铁棒。撇开贪腐不谈,纳吉真厉害,安华被一个囚禁在牢里的人逼到墙角,颜面尽失。

安华自己的副手扎希还在他眼皮子底下发宣誓书说亲眼看过谕令,安华也只得拼命兜:扎希不是以副首相身分发言,作为巫统主席他有权这么做;安华说这事不予置评,是特赦局的事,是统治者的权力云云。

可见在纳吉和沙菲依设的这个擂台上,安华只能双手护脸任打,背后团队连欢呼打气都怕得罪人,最多在中场休息时递给他一杯水:“老板还好吗?我帮你抹血,话说这片是白布噢!要丢出去可以噢!”无人献良策,这我倒有,后面说。

唉能怎样?希盟要和巫统合作,就像纳吉和罗丝玛结婚,命运就纠结在一起了,巫统要买包包,希盟就要买单。安华得依靠扎希,而扎希又觉得自己需要纳吉,单凭他那张脸未必能撑得过下一届大选,需要一个大网红。

不知怎的,网红在大马总是特别猛,可以假死、假变性、诈骗卖赌,追随者还是一堆,只要够拽够狂、修图够极致就可以横行了。

希盟知道信誉濒临破产,放纳吉回家很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导致“社会性死亡”。不仅如此,纳吉还会以强者之姿回归战场,观众都喜欢看弱者扭转劣势的故事,纳吉被整个司法压着打,居然还能独力打脸政府回家叹冷气?人民需要如此有能耐的领袖啊!虽说每思及此我会刮自己两巴掌,我还是得承认看着安华的表现,不时会窃想如果当初纳吉没贪污,好好做事,如今令吉也许不至于跌到卫生纸般。

纳吉刑满还可能赶上大选,不管他是否直接参选,都会助长巫统声威,到时不需要希盟了,安华又打回原形,所以此刻安华怎样都不能示弱再宽待纳吉。

根据上诉庭前法官拿督哈密梳丹说,根据1995年监狱法令,政府甚至有权直接凭许可证释放囚犯,这是内长的权力。这道门沙菲依肯定探讨的,但这个做法过分粗暴,政府绝对不敢;通过特赦程序至少能把责任转嫁他人。

我也有点同情安华,也是据小道消息,若不是他背后努力,纳吉早为所欲为了,所以我愿意献计。刚刑满出狱的回教学者旺吉说看见纳吉在狱中享特别待遇,无须穿囚服,安置于“特别大楼”;监狱管理局和内长赛弗丁当然否认,但政府旺吉两方只能有一方是在说实话,你相信谁?

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反正在这个国家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不如这样吧!如果必须遵从谕令让纳吉居家服刑,但又不愿逆民意放虎归山,何不把监狱打造成高级住家?和纳吉商量一下,给他网路、冰箱、按摩浴缸。

这么做纳吉可享居家服刑的福利,政府又不用让他离开监狱。

反正这又不是没发生过,上世纪80年代商人洪瑞江在狱中睡水床、看电视,而且出入自如,可回公司视察业务,后来马来邮报编辑沙烈胡丁不畏死亡恐吓坚持揭发,才推进了改革。政府只要开倒车回到80年代,眼前窘态就解决了。为了制造家的感觉,我还建议邀罗丝玛同住,必全民欢腾,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https://www.enanyang.my/灼见/监狱“居家”服刑两全其美周若鹏

Saturday 20 April 2024

成败皆关系

/ 江伟伦


当“关系”成为牛津英文词典里的“Guanxi”,令人不禁反思,这一富含东方文化色彩的词汇在西方人的眼里意味著什么?

2006年,美国出版社Simon & Schuster就出版了一本《Guanxi: The Art of Relationships》以微软在中国的足迹为例,揭示了“关系”在打开新市场大门、顺利推进业务中的不可或缺性。这里的书名用的正是Guanxi而非常规的Relationship。

“关系”的重要性并不局限于中国,许多亚洲国家,包括马来西亚深受“关系”文化的影响。这种基于人情和人际网络的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建立信任中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商业决策中,过度依赖“关系”,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在生意社交场合上,我们会时常遇到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总是夸夸其谈自己的人脉网络,把自己与权势人物的关系挂在嘴边,试图通过名人效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的是用“关系”作为交换资源的筹码。对于有阅历的人来说,这样的Name-dropping非但起不到作用,反而令人心生警惕,保持距离。

当然不排除确实有一些掮客颇具实力,可以让我们和一些权势人物对接洽谈项目。但利用关系从权贵人物手里拿到生意项目就万无一失了吗?毕竟,如果那位关键的权势人物突然离职或退休,那么他的继任者是否会继续支持这个项目呢?

上市公司民泰近电(BINTAI)在马六甲伊斯兰大学宿舍项目的遭遇,是关于关系风险的一个典型例子。根据当初2016年的合同,该公司完成宿舍建设后应获得马六甲州政府全资教育企业Kolej Teknologi Islam Melaka Bhd(KTIMB)给予该大学宿舍的特许经营权。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变动导致州政府更迭,在2019年KTIMB未依合同付款,最终使得民泰近电面临1.09亿令吉的债务违约,陷入PN17财务困境。

这一事件在马来西亚是前所未有的,为所有企业家和投资者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在风险管理时必须认真对待政治风险。在变幻莫测的商业环境中,过分依赖特定“关系”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确实需要深思。

出奇制胜真谛

“关系”可以是敲门砖,但持之以恒的成功,需要的却是更多的实力和智慧。有人可能会反驳说:商场如战场,要成功往往需要出奇制胜,而这“奇兵”恰恰指的就是利用特殊关系。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出奇制胜源自于《孙子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胜”一语,其中的“奇”字常被误解。这里的“奇”并非指奇特或奇异的奇(qi),而是多馀的奇(ji), 指的是预备、备用之力。即是说,在正规军队交战消耗对方主力之后,再投入预备的兵力,利用对手的疲态取得胜利,这才是真正的“出奇制胜”。

对于个人或企业来说, 真正决定成败的,是内在的扎实核心竞争力和周密的策略规划,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依靠人际关系。依靠关系达成一两次目标,仿佛是幸运地在路上捡到了钱。但是如果想次次都靠关系办成事,不就等于把偶尔的幸运变成常态,天天靠路上捡钱来发家致富了吗?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4/04/09/643403?fbclid=IwAR1vyMurYbWWteGjlLZjM4wkD3Rifaa5q2s_92M4-6oL5Y2vPq9G8Fu-vGk_aem_AXPGZTVYkOsINTKD1ayd3UYbzvX6gUaDoLXguKHsnLrYp6rRauiKw-spgIel2-zfXy1O_l2Xm_wQmPlU8obC83pg

Sunday 14 April 2024

對治憍慢

/ 聖嚴法師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謂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心,而行乞耶?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應端心,以質直為本。

你們諸位比丘,應當自己摸摸已經剃光了的頭,你們會發現,自己已經捨棄了美好的服飾以及瓔珞莊嚴珠寶等,而披上了壞色的袈裟,托著應量的食器向俗人乞食自活;見到自己這個樣子,如果還會生起憍慢心的話,應當立即消滅它。所謂增長憍慢心,連世俗的白衣都不應該有,何況你們已是出家進入聖道之門,為求解脫而降伏自己的心,而以乞食為生的人呢?

你們諸位比丘,同時也不要生起諂曲之心,那是與聖道相違背的,應該生起質直之心。你們必須知道,諂曲之心僅是為了達成欺誑的目的,已入聖道之人,諂曲絕對是錯的,所以你們應該端正自心,以質直為原則。

這又是和上面經文相連貫的,當一個修道的人,不表現出貪,也不顯示出瞋的煩惱時,就會覺得自己真是一個修道的人,並且對自己說:你看,我們出家人真是了不起,在家人要的,我們通通都不要,在家人有的壞習氣、煩惱心,我們都沒有,因此很快就可能產生傲慢心而不自知。

所謂「天下皆醉我獨醒」,眼看世間人都是那樣地煩惱、執著,出家人似乎什麼問題也沒有,一方面對自己感到滿足,一方面對別人表示自己是了不起的,於是就生起了貢高我慢心,這是修道學法的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可能表面上看似慈悲清淨,所謂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慈祥愷悌,但心中卻非常自滿,自以為了不起,自命清高,這就是「傲慢」;比丘不得有傲慢心,因為這也是一種煩惱。

傲慢心如果表現出來,讓人發現了,會損傷出家人的形象;若存於心中不表現出來,則聖道不易成就。因為有傲慢心,很可能會得少為足,自以為是;如說慢、過慢、卑劣慢是凡夫的煩惱,而增上慢卻是聖者的缺陷,因此在《法華經》中有增上慢比丘聞大法而退席的記載,正是得少為足、自以為是的傲慢心所致。

因此,修道之人應常懷謙虛,所謂「虛懷若谷」,不要自以為有道有學有德,更不要自以為是證果的解脫人,否則都還是一種執著,根本未得解脫,只是表面看似無貪無瞋,其實內在還有憍慢的「我」存在。

經文中又講到諂曲,這似乎和憍慢無關,其實兩者是息息相關的。凡是憍慢的人,一旦遇到自覺比對方有所不足,或擔心別人發現他還有憍慢的我執在時,就可能生起諂曲之心來對待他所接觸到的人,主要目的是希望他們不要指責他,同時也希望從他們那兒得到稱讚及保護的利益。這還是自私的念頭在作怪,和聖道是相違背的。

所以比丘既不可憍慢,也不可諂曲,應實事求是,將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價值、自我的名聲、自我的虛榮都擺下,這就叫作「質直」,正是《維摩經》所說的「菩薩以直心為道場」。

/ 聖嚴法師《佛陀遺教──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講記》

Friday 12 April 2024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謬與 L’Etranger

/ 楊照


卡繆的小說《異鄉人》有許多中文譯本,而且有兩個不同的譯名。台灣一般通稱為《異鄉人》,大陸則普遍譯為《局外人》。中文的「異鄉人」和「局外人」,感覺不是同一回事。哪一個比較適當,比較接近法文原意,更重要的,比較接近卡繆的想法?

法文書名是「L’Etranger」,這個字對應到英文是「The Stranger」,「這個陌生人」,或說「這個和環境格格不入的人」。英文裡stranger來自形容詞strange,而strange的動詞形式則是estrange。Estrange是什麼意思?或換一個小時候學英文的方式問:我們什麼時候會用到estrange這個字,舉個例來幫忙說明、解釋一下吧!

Estrange這個字在日常英文中最常以被動式轉成的形容詞存在,而且最常見到的用法是estranged couple,或his estranged son,或her estranged husband。

Strange和estranged都是形容詞,不過字義有微妙卻明確的差別。Strange泛指任何不尋常、少見的事,對應中文裡的「奇怪」。Estranged則特指變質了的關係,一種正常且親近的關係疏遠,甚至變得敵對了。本來就沒有什麼緊密關係的路人甲和路人乙之間,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用不上estranged這個字。相對地,父子母女家人關係,或是一個國會議員和選民,或是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和觀眾……這類關係都存在著某種緊密連結的規範,要是規範扭曲、破裂了,緊密連結要嘛變得彆扭,要嘛淡化陌生了,那就適合用estranged來描述、形容。

卡繆使用的法文書名,比較接近estranged的字義,不是stranger。透過書名他要傳遞的,不是一個本來就和這個環境沒有關係、外地異地來的人。而是一個本來在這裡有好好的、安穩的、理所當然位置的人,卻偏偏離開了那個位置,沒有按照那個位置所要求、所假設、所預期的方式行為、思考,以至於變成一個怪人,一個彆扭、疏離、格格不入的人。

不只是中文裡的「異鄉人」或「局外人」譯不出這種特殊的意義,就連英文裡的「The Stranger」,認真說,也算不上精確的書名。如果要更精確些,英文書名可以更接近法文,用「The Estranged」,不過這樣一來,英文的意思就會變成複數的,指那些疏離的人,又失去了法文中確定單數、「這個人」的意思。還有一種更複雜些的選擇,是用上日常英文中少見的字,譯成「TheEstranger」,那樣英文讀者或許能夠一眼看出其特殊的指涉。

中文裡,我們說「夫妻反目」,我們說「同床異夢」,這些都是形容夫妻感情變質惡化的詞,也都是稍微接近estranged意思的表達方式。Estranged不一定都會反目,更多時候只是淡漠、麻木,形成一種古怪的陌生態度,同不同床不重要,但兩人一定是「異夢」的。

夫妻會變得estranged,也就是因為我們的社會觀念中根深柢固認定夫妻不只會「同床」、要「同床」,而且還要「同夢」。Estranged的夫妻,就是脫離了這個別人視之為必然的假設。如此,我們可以比較清楚掌握「L’Etranger」書名和卡繆的「荒謬」觀念之間的關係。

不是中文裡的「異鄉人」,也不是「局外人」,「L’Etranger」要講的,是一個和世界的關係產生了疏離異變的人。

/ 楊照 摘自『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謬與「異鄉人」』

Tuesday 9 April 2024

中國人及西人的《三體》】

/ 盧斯達

鬼佬編劇必定也是讀透原著無數次,才能如此大重構主角群和事件細節後,精神仍然循原著展開。為了遷就網劇格式和沒有耐性的一般觀眾,衝突和高潮需要更快更密集。優點和缺點都很突出。Netflix 版用最「有效」和省事的方法來講故事,騰訊版則是沒有時間壓力,巨細無遺。

#科學邊界 #火雞

騰訊版對於科學家菁英群體的描述更多。科學家死前都被一個叫作「科學邊界」的組織接觸過,在 N 版就沒多講。「科學邊界」也是一班科學家,目標是向科學家宣揚懷疑和虛無主義,讓科學家最終相信人類是不可能真切理解真理(規律),科學是有「邊界」,人是沒法理解真理。

他們的比喻即「火雞與農場主」寓言,火雞科學家無論怎樣觀察周遭,想了多少理論,還是突破不了雞欄,感恩節來臨雞農還是會來殺雞。一句話,知識絕對不能改變人類的命運。

#地球三體組織

N 版葉文潔亦簡化了很多。騰版葉文潔對人類的看法更加矛盾,一方面是反人類,為了隱瞞事件,她也幹掉了基地時期有恩於自己的男人。不過後來她懷孕,在一個鄉村裡竟然再次感受到人間有情,但是她已經發放了邀請。地球三體組織的 solgan 也是這裡出現:「消滅人類暴政,世界屬於三體」。信徒內部的三派別之爭在 N 版也是從略。

不過 N 版的審判日號大戰玩出了自己的花款。他們的地球三體組織,自然是很像天主教/基督教會,年老的伊文斯狀態也非常神父。他與一個機器對話的部份,不能不致敬《2001太空漫遊》。

#主

在長期對話中,三體人發現人類有個體觀念,有私,有欺騙他人的能力,於是不再保佑,任由地球的特種部隊攻擊三體人教會。N 版還在船上安排育兒所和小孩,古箏行動還要感覺更殘暴。伊文斯臨死前,似乎以為是「主」在降災,見到神蹟,十分耐人尋味。被他們拍到有一種「舊約上帝」大開殺戒的西人況味。

N 版的創作是改為設想在基督教文化下的西方人會如何接收「三體人存在」的真相。騰版的「科學邊界」則是在一間佛寺開會,頭目之一申玉菲說的是:佛祖保佑我主脫離苦海。用佛教概念來形容三體人的亂序生境,苦海無邊,也是充滿玩味。

人們搞不懂為甚麼信徒會假定三體人會對人類好。N 版也是超濃縮。N 版葉文潔反人類的想法,在她知道三體人突然拋棄信眾的理田,反而視災難為公義的報應。We get what we fucking deserve. 人類物種有致命缺陷並且不德,需要非人來制止人的瘋狂。正是因為三體人會來殘害人類,所以他們才是「主」。

N 版的裁切其實沒有不好,甚至能說刀法精妙。只是為了普適性和畫面表現,有些位置變得有點像荷里活的外星人電影氣氛。

#太空漫遊

看世界各地不同人怎樣去詮釋這個故事,也是相當過癮。有人看見文革劇情就很 high,有人覺得「西方」為了揭文革黑暗面才拍這故事。有人很快就嗅出裡面的想法並不符合普世價值,不是我們應該看的東西。

有人覺得劉慈欣其實在早期已經很有毛派色彩,總是設想在超極端環境下,人們自願放棄自我,集中力量辦大事。當然還有中國歷史不時記載的吃人。

比較可以肯定的一點,乃是《三體》的概念和故事,雖然發生在中國,在外人看來思想亦帶著一種中國特色殘酷,但這殘酷和恐怖的精神在歐美科幻也是有的。劉慈欣這句話在網上也很出名:「我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 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宇宙是凶惡的印象、宇宙對人類是極大存在威脅的設定,的確是有接著《太空漫遊》去講的味道,只是更細緻地發展。 HP Lovecraft 的宇宙大神,令凡人知覺自身有限而感到最終的恐慌。真理真知與人類從來無關係。這些都與「科學邊界」的火雞理論心心相印。現代的恐怖。

外星人的存在,引發一場人類內部的知識恐慌和變革。真正飛出宇宙的人類,也因認知改變而變成了人類恐懼的東西。《2001 太空漫遊》的太空人也到達了科學的邊界,太空人看到了可怕而偉大的景象,這也是一部「洛夫克拉夫特式恐怖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1228103?fbclid=IwAR0ibVs0o0vfBndQbj0pvG9dxlX6wpwLS-45MmEmQCJ2y0ql0bNZrqB4cpw_aem_AUGCjYhL2UuAfypFnT4XYxx_yhVKTJDCnmUY6eJzZM33_kiKGV0HhEei37tFgdBpbQiPMs6YQvXewxng7lfTvy8t

Wednesday 3 April 2024

因為慚愧,所以努力

 / 果然是大師
󠀠
許多年前的一次旅行,我坐在一輛行駛於偏僻地區的長途巴士上,靜靜地欣賞著窗外的風景。突然,車廂後方傳來一陣喧囂。原來,一位年輕的女性乘客因為沒有支付足額的車資,被收銀員要求下車,但她堅決不願離開座位,導致收銀員憤怒至極,破口大罵。最終,他們在路途中將她趕下車。
󠀠
那一刻,我感到一陣心酸。如果我當時能夠鼓起勇氣,為她支付剩餘的車資,她就不必被遺棄在那荒涼的道路上。雖然我當時並沒有做什麼壞事,但對於沒有在他人需要時伸出援手,我深感慚愧。
󠀠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難免會犯錯,也不一定總是積極主動去做好事,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如果一個人從不認為自己犯過錯,也從不覺得自己有所不足,那就是缺乏慚愧心。
󠀠
《大般涅槃經》中有一句話格外嚴厲:「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這句話不是在罵人,而是強調人類與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只有人類具有道德意識。正是這份道德意識,讓我們在錯誤面前會感到慚愧。如果缺乏慚愧,人們可能會在面對負面念頭時,不加節制地跟隨這些念頭,甚至做出害人害己的行為,這是非常危險的。
󠀠
懂得慚愧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的過失和不足而自我貶低或放棄,而是會懷著慚愧之心,努力改正並向前邁進。慚愧不是自卑,而是一種自覺。自卑的人會說:「我不夠好,算了吧!」但自覺的人會說:「我不夠好,會努力!」慚愧與自卑的差異在於,慚愧給予我們進步的力量,而自卑則帶來絕望與頹喪。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08648581300103&set=a.443873544444277

Friday 29 March 2024

神灵不小气

/ 曾昭智


“昌明大马”的概念于2022年首次由首相安华提倡,之后2023年成为国家政策至今,都有一段时间了。然而,国人对其六大原则,听似简单却脑子里总觉繁杂抽像难懂,尤其观看国内最近所发生重大事故之种种,似乎都与该六大原则背道而驰。

首先,且让我们在这里科普一下,何谓 “昌明大马”(MADANI)之 “六大原则”,这是当下每个大马人都应该懂、且身体力行的核心价值与思想基础。

MADANI 即是:

keMampanan(永续)、kesejAhteraan(繁荣)、Daya cipta(创造力)、hormAt(尊重)、keyakiNan(信任)和Ihsan(关怀与同情)。

以最近发生、闹得沸沸扬扬的“袜子事件”为例,追根究底它乃事出有800多加分店的“KK便利商店”无心之失,在其某分行让商家寄卖了十数双印有真主字眼的袜子,被“有心人”向宗教局与警方举报而闹得不可收拾。

事件爆发后,逼得该企业老板与高层公开在各媒体亲自道歉外,并将相关具争议性的产品立马下架,仍无法平息众怒。

身为巫统青年团的领袖、马六甲州行政议员的阿克玛,更是见机乘胜追击咄咄逼人,不见好就收,而是继而鼓吹各地党员信众杯葛该便利商店全国之各分行,是继以阿冲突之后杯葛美商饮食连锁店一样,要致该企业于死地而不复生。

从之前的肉骨茶命名,到华人新村申遗事件等,可看出这些有心人莫不以宗教、种族为课题大肆炒作,搞知名度之外,似乎对国家之前途、民之和谐根本没有任何帮助。而在MADANI观念里头,这些非理性举动,与它所倡导的“繁荣”、“尊重”、“信任”、“关怀与同情”等精神,委实背道而行。

记得多年前,我在一个与观音娘娘相关的宗教机构老戏台上,欲策划举办一场传统文化演出活动,受到一位老前辈的大力反对,说这戏台仅保留给观音娘娘看戏用的,坚持其他性质活动一概不适合在此戏台演出。面对此刁难,我斡旋不果,不得已只好请示该机构批准此活动的最高领导。后者听闻解释后,淡淡的回应说,“继续进行吧。对方若再刁难,我会跟他说,观音娘娘宽怀大量,是不会如此小气的。”就这样聊聊几句话,在该机构领导的护航与观音娘娘之加持下,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圆满成功交差,并深受各界好评。此后多年,主办方各人员也没受到观音娘娘的惩罚。

由此可见,该机构领导深悉神灵之宽容大量不小气,站出来担当并对生事一方晓以大义,一场看似难以解决的矛盾就此闭幕,并获得圆满成功的结局。

反观如上种种莫须有的无厘头事件可看出,如果咱国家领导们,一开始就能够不置身事外,敢于担当勇敢站出来,言之凿凿对生事一方用宗教理性方式晓以大义,相信这一场丑陋闹剧,就可轻易在一开始时便迎刃而解了的。

对此事件作冷静分析,千错万错,若说不是国家领导在处理此事件表现欠佳,难不成是脚丫上袜子惹的祸?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4/03/25/639895?fbclid=IwAR1aCdEk2-4f1mfFrpw9G_WCTqKwiCaLseDnLiVIwkQdZhjIqw33G33SEWI

Wednesday 27 March 2024

腦內的工廠

常霖法師

屈指一算,我們在一念之間就製造了81000個生滅妄想,都是圍繞着「貪、嗔、癡」等等煩惱妄想,對我們不但毫無幫助,還會帶來無窮的困擾。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不管表面上是勤奮還是懶惰,其實腦袋裏都有一家生產力非常高的工廠。

《仁王護國經‧觀空品》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屈指一算,我們在一念之間就製造了81000個生滅妄想,這家工廠的生產力豈止是卓越?

可惜工廠製造出來的產品,都是圍繞着「貪、嗔、癡」等等煩惱妄想,對我們不但毫無幫助,還會帶來無窮的困擾,就好像原本井井有條的生產線,卻被不斷製造堆積的垃圾所障礙,導致難以正常運作,正正反映了《華嚴經》說的「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着不能證得」。

假如現實世界有這樣一家不斷生產垃圾和廢物的工廠,大家都知道不該讓它繼續運作,可惜腦袋裏這家工廠是很難被停止下來的。

比較可行的處理方法,只是讓它透過靜坐、念佛、持咒等等的修行方式而間歇性停工,雖然偶爾停工無法讓廠房完全休止,但只要持續不斷地在日常生活之中練習,再加上經常參加較長時間的禪修活動,一旦養成停工的習慣之後,暫停生產垃圾的時間便會拉長,可以有效地減緩運作,恢復清淨的本來面目的機會便會愈來愈大了。

我經常強調修行要多點用心,少點用腦,就是這個意思。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8%85%a6%e5%85%a7%e7%9a%84%e5%b7%a5%e5%bb%a0/

Monday 25 March 2024

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就別胡亂放縱情緒!

/ 老楊的貓頭鷹


特別喜歡冷靜的人,是傳說中那種「經歷了大風大浪,卻還平靜得像是下雨踩濕了褲腳一樣的人」。比如朱小姐。

有一次自駕遊,她在高速公路上遭遇了車禍,車尾被後車撞得稀爛,好在人都沒事。冷靜的朱小姐快速地從駕駛座裡爬出來,然後擺好警示三腳架,將因為恐慌而癱坐在地上的肇事司機扶到路邊,再拿出手機報警、錄影、拍照……等她有條不紊地完成一系列事後工作,就過去找肇事司機聊天,以安撫他的情緒。

她一邊向肇事司機展示安全氣囊的漏氣情況,一邊預測當時的車速,並分析了撞擊的力量、角度等力學問題,就好像剛才發生的不是一起交通事故,而是一次撞擊實驗。

還有一次,她和公司一行十幾個人去杭州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結果在首都機場等了四個多小時,等來的卻是「航班因故取消」的廣播。同行的人不是急著找客服理論,就是氣得砸東西,唯有朱小姐安靜地坐在一旁,淡定地喝著咖啡,並幫大家預訂了另一趟去杭州的航班。

我問她:「妳該不會是天生就有一顆大心臟吧?」

她回答道:「你是沒見過我吃了多少虧。」

朱小姐所謂的「吃虧」其實是一些讓她非常懊悔的往事。

上高中的時候,因為數學成績很差,她沒少被老師嫌棄。最慘的一次是,她碰巧解了一道有點難度的幾何題,數學老師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你們看,這道題朱同學都知道,你們還不知道?」在大家哄笑的時候,朱小姐直接把數學課本扔到了講臺上,結果是,她被老師請出了教室。更嚴重的後果是,她越來越討厭數學老師,整天只想著用低分來氣老師,以至於大學入學考的時候,一百五十分的題只得了二十九分。

講到這兒的時候,朱小姐還自嘲了一番:「你說,我是不是傻?氣老師有什麼用,結果都得自己埋單。」

還有一次是在家做飯,切豬肉的時候不小心把手劃破了。小她九歲的弟弟看見了,幸災樂禍地問:「妳是在滴血認親嗎?」氣不打一處來的朱小姐掄起胳膊就打了弟弟一巴掌。後果是,弟弟撕心裂肺地哭了半個小時,更嚴重的後果是,弟弟至今都跟朱小姐不怎麼親熱。

平靜之後,她自責地問自己:「我圖個什麼呢?」

她總結道:「遇事一定要先搞定情緒,再想怎麼處理事情,如果情緒沒搞好,事情肯定會搞砸。」

是啊,虧已經吃了,苦也已經受了,如果還不能長記性,那才叫損失慘重。

回過頭看,成長之路上,很多被我們定調為「嚴重錯誤」的事件,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當時沒有克制情緒。

比如,在臨出門的時候跟家人拌了幾句嘴,就在路上對每一個陌生人翻白眼;失了個戀,就把共同的朋友一個一個封鎖;對老闆有意見不敢當面提出來,卻像個瘋子一樣在朋友圈裡飆一些狠話……

更有甚者,只是一個眼神、一個語氣的不滿,就激動得像是護院的大鵝發現了敵情似的,恨不得衝上去咬人。

又比如,在學校裡受了氣,回家就兇自己的爸爸媽媽;在公司裡受了委屈,轉身就吼自己的家人朋友;跟另一半有矛盾了,卻讓孩子遭殃……

更有甚者,因為一時的情緒去攔火車、搶方向盤,以及失控地將凶器刺向陌生人。

用一句歇後語總結就是:「挨打的狗去咬雞一一拿別人出氣」。

有人據此提出了「垃圾人定律」。這種觀點認為,有些人就像是一輛垃圾車,他們裝著情緒垃圾到處走,裡面有失望、焦慮、煩躁、挫敗感,以及憤怒,當垃圾車裝滿的時候,他們就需要一個地方倒掉,很有可能就倒在不相干的人身上。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對抗,不是辯解,更不是鬥狠,而是要盡可能地遠離他們。

兩個忠告

一、盡可能不要用自己的那張臭臉,去影響別人的心情和生活,在關係脆弱的年代,所有的克制都值得提倡。

二、永遠不要拿自己的一時怒氣,去糾纏或挑釁「垃圾人」,在僅有一次的生命和難能可貴的好心情面前,所有的退讓都無比光榮。

/ 老楊的貓頭鷹《寧與高手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一書,著,高寶出版。
https://www.gvm.com.tw/article/55685?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gv_post240316&utm_campaign=daily&fbclid=IwAR0DGrGiyarRqLp5Xad3DJCDHpTflInANP12rPQs3zQcw3T9ZbxdWvqGEzs

Friday 22 March 2024

本來面目

/ 聖嚴法師⠀


問—本來面目,是不是指在任何對立生起來以前,在任何差別形成之前的那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這個東西,也就是這個本來面目,跟六祖惠能大師另一句話「本來無一物」是否有關聯?或者說本來面目就是本來無一物?

答—本來面目是不是本來無一物?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眾生從來沒有成過佛,一開始就跟煩惱在一起,所以本來面目是指沒有煩惱之前的我;或是斷除煩惱之後出現了純粹智慧的功能,這叫「還我本來面目」。

因此,如果說沒有煩惱之前的我叫本來面目的話,它跟本來無一物可以說是相同的。但是斷除煩惱之後,所謂還我本來面目,就跟本來無一物稍微不同。還我本來面目之後,沒有「我」的執著,沒有煩惱,可是有智慧的功能和慈悲的表現。

既然有智慧和慈悲,就不能說是無一物。所以究竟有沒有本來面目呢?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有人在用功時以「本來面目是誰」來參話頭,可是如果執著於有本來面目的話,大概永遠參不透。

我們眼見的、耳聞的,身體所接觸到、感覺到的,以及自己的存在和環境的存在,只要心中不把它當成是煩惱,那就是本來面目。所以本來面目並不稀奇,只是未開悟之前體會不到而已。

不過,知道有個本來面目也很好,這好比父母或某個有錢人用我們的名字在銀行裡存了一大筆錢,雖然看不到,但知道有錢在那兒,心中會有安全感,這也不錯啊!

/ 聖嚴法師《聖嚴說禪》

Tuesday 19 March 2024

修心的功夫

證嚴法師


一個人的修養程度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從他面對突來境界時的應對方式,如果不順心就發脾氣,表示平時的修心功夫還不夠,應該更加努力培養溫柔寬厚的胸懷,使自己一言一行都能讓人如沐春風。

人心若有貪、瞋、癡、慢、疑的污染,在學佛道上就無法純真、精進。所謂修行,就是要把心中的污染,好好懺悔洗滌。

其實,習氣與觀念本無形,也非物質,那麼又如何污染我們的心呢?

如能時時警惕自己,不貪念、不瞋怒、不自大、不貢高我慢,就能常存慈悲喜捨、溫
柔待人。心如常存一分愛,輕柔善順,又如何被汙染?

重要的是要如何培養好習慣、好觀念?如果大家能步步謹慎,不犯規,不犯錯,時時培養如何利益人群,如何與人和心、互愛,這就是一種好習慣的培養。

常跟人家計較,也是一種習慣,這種不好的習慣,我們要儘快去除。有人說:「這個人不錯,只是喜歡跟人計較。」這就是展露出喜歡和人家計較的形態。

甚至也常聽人說:「其實這個人心地不壞,只是脾氣較壞,容易衝動。」喜歡計較與脾氣壞,給人的印象又如何呢?發脾氣時當然是醜化了自己。

瞋心如火

人發脾氣時,常腦筋混亂、面容難看、言語粗暴,所以說:「發脾氣是短暫的發瘋。」許多人都有輕易發脾氣的習慣,稍不順心就忍不下一口氣,或者未深思明辨就將他人言行往壞的地方去想,而與人起衝突。

也許有人會認為,人難免會生氣嘛!只要心地不錯,偶爾發發脾氣又有什麼關係?可是,既然心地不錯,何苦醜化自己的形象呢?

俗話說:「怒髮沖天」就是形容人生氣時,頭髮都向上豎立。就好像鬥雞爭鬥、吵架時,全身羽毛豎直。人發脾氣時也一樣,大家可以畫一張圖看看──怒髮奔張,眉毛倒豎、兩眼圓睜、齜牙咧嘴,這個樣子好看嗎?我們何苦如此醜化自己而讓別人輕視呢?而且發怒時言行失去分寸,往往使事情變得更糟。

一個人的修養程度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從他面對突來境界時的應對方式,可以看出此人修養如何。所以,不順心就發脾氣,表示平時的修心功夫還不夠,應該更加努力培養溫柔寬厚的胸懷,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讓人如沐春風。

心境柔軟謙遜,才能夠時時聲色柔和地待人處事。有一個方法可以檢驗自己的心夠不夠謙遜──言行有疏失時,能否很坦然地說:「對不起,是我錯了!」雖然只是簡單幾個字,許多人難以說出口,因為不肯承認自己錯,或明知是自己不對,卻覺得向人道歉很沒面子;這些心態不斷累積,就變得愈來愈剛強。

「有句話是:『一把無明火,燒盡功德林。』期盼大家好好用心地培養善念、鍛鍊定力,莫讓辛苦累積的道業因瞋怒之火而前功盡棄。」

「如果因為計較、貪或忍不下一口氣,而發脾氣,將世間事複雜化,就表示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和觀念。修行就是要時時反省,有錯立刻懺悔,如果知道自己不對,卻不肯承認,這就是錯誤。

如果累積成一種習慣,就會自己障礙自己。所以修行,就是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注意自己的行為,總而言之,大家要日日分秒多用心!」

/ 《證嚴法師衲履足跡》1998‧秋之卷·證嚴上人開示·19980709

Thursday 14 March 2024

身體能量也有預算,一旦耗盡就會陷入空轉

蘇絢慧

人生的各種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任何一種生活選擇都可能有人選、有人不選,這一切都與個人的價值觀和認知信念,以及所期望的結果有關。通常,一件事發生,我們會評估可不可行?要付出多少代價與成本?會經歷多少困難與挑戰?會不會失敗或是划不來?這些都是我們會進行的內部考量與評估。然而,也有多數人不考慮預算和成本,因此造成身心、經濟、時間、資源的大量消耗而無所覺知。

當消耗到了枯竭程度,人只能傾向做低成本的事,追求快速代償的感覺,而不再有體力、心力和時間,去進行花費比較高、成本比較高的活動,包括學習、接受教育訓練、長期培養與建立一個好習慣等。

大腦沒有能量,不想做任何會感到累的事情,這會養成急就章的行為,然而實質上並不能真正的解決生活問題和改變情況,只是不斷在無效行為中循環並且節節敗退,耗費僅剩不多的身心和資源在無實質意義的事情上,好像很忙、很累,卻無法得到任何實質效益和改善。

當身心能量及社會支援變得匱乏時,人們下決策時的心智過程也會跟著改變,產生放大認知偏誤的情形。認知偏誤來自認知思考的狹隘,會使人目光如豆,無法看得深遠,也無法進行正向循環的彈性思考,從而使得窮者越窮,忙者越忙,匱乏者越匱乏,為什麼呢?因為在狹隘有限的認知下,身心耗竭者或情感能量貧乏者,只能做那些看起來可以瞬間降低焦慮或壓抑情緒的事,像是轉移注意力去消費、不健康飲食(暴飲暴食)、過度忙碌或沉溺上癮行為,看似好像在消化情緒,其實是在累積及壓抑情緒,默默的,這些壓抑的情緒就開始在身體上造成沉重的負荷及自我消耗。

尤其是過度疲累的大腦,長期缺乏某種資源或支持,不僅會感到貧乏,還會漸漸讓人產生「匱乏」心理。「匱乏」是一種「長期沒有」的狀態,或擁有的比所需要的少很多。在這種狀態下,人會下意識關注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例如金錢需求或當下以為需要的快感),以致思維廣度和深度都不足,進入所謂的「隧道效應心理」(Tunnel Effect,或稱「隧道式視野」),把我們拖進更加貧窮與忙碌的深淵。

「隧道效應」是指當我們過度專注在一件事上時,而這件事通常都是危急與充滿壓力的,那麼思路就會像隧道一樣變得狹窄,使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其他重要的事,更忘了對日後造成的影響。

例如,父母又忙又累,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照顧孩子,為了想讓哭不停的孩子閉嘴而動手打孩子、情緒失控的吼罵咆哮,根本注意不到孩子大哭的原因可能是發燒不舒服,或被小蟲侵擾造成皮膚搔癢。當然,也顧慮不到這些吼罵和動手對孩子身心發展上的影響及可能造成的負面後果,因此不僅照顧行為失當,更可能造成孩子性命危險。

/ 摘自 #蘇絢慧#擺脫情緒消耗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58642678957595&set=a.283843669770836

Thursday 7 March 2024

美軍自焚啟示錄

/ 張翠容

美國東岸時間2月25日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在社交媒體上突然出現一名穿着軍服的金頭髮年輕男子,自稱是美國現役空軍布什內爾(Aaron Bushnell),25歲,他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往駐當地的以色列大使館方向走過去,一邊走一邊表示,他不想再參與以色列在加沙的種族滅絕軍事行動,他要用最極端的方式抗議美國成為以色列的合謀者,隨後站在以色列大使館門前向自己身上淋汽油,燃點一把火,在火光熊熊中用盡最後一口氣高呼:「解放巴勒斯坦!」

這個畫面很震撼,足以與1963年越南和尚釋廣德為護教自焚那一幕相比。美聯社記者Malcolm Browne把和尚自焚的情景拍下,後來獲選普立茲獎的系列照片,被稱為《燃燒的僧侶》,震驚世界和美國上下朝野,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表示,「歷史上從未有一張照片那樣讓全世界激動」。照片一出,令當時的南越總統吳廷琰政權立刻倒數,他對佛教徒所進行的壓迫和屠殺得到懲罰。

好了,到了2010年底,突尼斯一名年輕小販抗議貪腐警察向他霸凌,迫他入絕路,他亦用自焚方式向世人宣示他的悲憤,這一把火竟在阿拉伯世界燃燒起一場革命來,而突尼斯時任總統本·阿里亦因此倒台流亡海外。可是,那位自焚美國空軍布什內爾,他又可以發揮多大影響呢?相信在美以兩國強大的輿論控制下,布什內爾不久便會被人遺忘,活像漣漪最終被大海吞噬。

布什內爾自焚後 美媒報導卻少

布什內爾自焚而亡後,他自拍的自焚過程很快便在社交媒體下架,美國媒體沒有多少報道,拜登更不會如甘乃迪說什麼,歐洲媒體也如是,似乎只是小事一椿,不過在社交媒體上至今還有些兒熱烈討論,特別在反戰圈子。不過,我看着那段視頻裏的布什內爾,有不少感觸,想到在伊拉克戰時接觸過的美軍,他們大多年輕,卻成為了國家的殺人機器和佔領者,有些給洗腦了合理化他們的行為,有些眼神空洞迷茫,有些卻心裏矛盾糾結。

無論如何,自911後,美國進行多場所謂反恐戰,美軍出現極端情緒甚至走上自殺之路的數目不斷增加,據統計,伊戰後,退役美軍的自殺數字每年平均都超過300人。大國窮兵黷武,除了平民百姓不知就裏成為犧牲品外,原來軍人一樣承受苦果。

我留意到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統計,美軍退伍回國後自殺數字比在戰場上的死亡數字為多。當我翻查及閱讀有關報告,真不敢相信,現時在美國,平均每天有22名美軍自殺。一位美國精神健康學家指出,每天22名只是最低的估計,把我嚇了一跳。還有不少軍人雖不至自殺,但卻患上嚴重創傷後遺症,令他們的家人都不好過。

可惡的是戰爭發動者及其共謀者

戰爭受害者固然身心大受打擊,戰爭加害者也得苦果自嚐。不知道那些發動戰爭的強國領袖們,晚上有沒有做惡夢?一聲令下,殺人機器開動,其所帶來的不僅是先進武器下的亡魂,後遺症猶如蝴蝶效應,影響可謂十分廣泛。

我曾在約旦跟着一名前線人道工作者和前線新聞工作者,探訪難民,聽他們的故事,加上我亦曾在前線目擊過他們的苦難,非常明白他們的感受,一時間有一種難以承受的痛楚湧上心頭。每當向別人轉述他們的故事,根本無法完全說出來。

在此想到華裔美籍作家張純如,寫完她的調查報道作品《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後,引發了她的抑鬱病症,最後自殺而終。她尋死原因雖具爭議,不過她母親也得承認,女兒寫作過程並不愉快。張純如不曾經歷那場大屠殺,可是在調查過程中,單靠閱讀和訪問,再用文字重返現場,活像親歷其境,那種煎熬,不足為外人道,親身經歷苦難的人更不用說了。

即使成為劊子手的軍人,這包括美軍和以色列軍人,其實他們一樣可以患上嚴重的精神創傷後遺症,引發極端情緒反應。可惡的是,戰爭發動者及其共謀者,為少數者隱藏的利益,不惜把子弟兵送上戰場,連老百姓的無辜生命也犧牲掉了,製造連場悲劇,難怪《孫子兵法》這樣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美軍自焚啟示錄/

Tuesday 5 March 2024

不因為自己熟讀經律論,而認為已斷煩惱

開仁法師

一、佛法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體驗

其實,我們學習《阿含》的經典,主要還是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體驗,去經驗。有了這一些體驗跟經驗,我們才能夠分享給別人。所以,這些經、律、論,它只是佛法的一種道理,一種指引,一種方法。如果我們執著這個方法而不去體驗的話,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二、懂得越多,煩惱越弱才對

經中說「真人法」是什麼呢?真正的修行人是什麼呢?他說,我不因為能夠熟讀《阿含經》,多讀經書而能夠斷除貪、嗔、痴煩惱。由此可知,讀經典,讀經、律、論,不代表我就能夠斷除自己的煩惱。有的人反而因為懂得更多,煩惱更強。
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經常反思自己。學習之後,我們是要用在自己的生命,用在自己的生活。別人不懂的,自己能夠觀察得到,應該更加的謹慎,讓事情不要惡化。因為別人沒有學,自己懂得的話,我們更加要讓事情能夠圓滿,不要把事情惡化,造成煩惱。

三、學後而能修行,才能得真諦法

我不因為學習而增加煩惱,也不因為我學習就能夠斷煩惱,學習之後,要修行。
經說,就好像有一個人不熟悉《阿含經》,也不多讀經書,但是,他行法如法,隨順於法,向法次法,他因為這樣,所以他能夠得到供養、恭敬。

這樣的趣向者,才是真正的真諦法者,得真諦法者,就是他能夠體驗到真理的人。不自貴——不會生起傲慢心,也不會輕賤他人,這個才是真正的修行者——真人法。

四、網絡資訊正邪難辨,須培養辨別真理的能力

大家看了這個《中阿含》之後,也許有些人就會又想到另外一邊去了:這樣的話,我不用那麼辛苦,還要多讀那麼多經書乾嘛,上那麼多佛學班?我好好地行法如法就好啊。這個就落入另外一邊了。

不是的。特別是我們這個年代,我發現,如果我們不好好地學經、律、論,更危險。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們的手機一查,都覺得那個就是真理。

在谷歌(google)上,現在大家查得到的,有很多都是錯誤的資訊,我自己去查了一些名相,才瞭解在網絡上,有許多非正統的佛法資料在傳播。

加上因為我們沒有辨別真理的能力,沒有讀經、律、論的能力,所以我們只好依著這些網絡上的指引來修,這其實是很危險的。

五、學習的心態正確,就不會偏離正道

因此,就這個時代來說,我們反而更要學習。只是說,我們學習的心態要很正確。
第一個,不要認為我學習後,就等於我斷除了煩惱。這個前面有講了——我不因為我熟讀經、律、論,就認為等於我斷了多少煩惱。這個是不可以畫上等號的。

另外一個,我雖然要行法如法,但是我還是要學習一些根本教理的基礎,不能說,全部都不要學,不要聽,這樣又落入另外一邊。

文/劉智勇筆錄,開仁方丈修訂

Thursday 29 February 2024

東方人的肝氣

南懷瑾


「喜」,很少有人天生一副喜容,尤其是中國人。我在外國時,一個美國朋友問我,「南老師,你們中國人會不會笑?」你們聽了一定跟他吵起來,中國人怎麼不會笑?我一聽,我說我懂了,你這個問題問得好,你們美國人的教育習慣,早上一出門,隨便看到誰,哈囉!早安!都笑得很習慣。我說你不懂中國人,中國的民族不像你們的教育,譬如大人帶著孩子,對面來個不相識的人,如果這個孩子說:「伯伯你好!」大人會說:「人都不認識,你叫個什麼屁啊!」我說我們的教育是莊重的,不是熟人不敢隨便叫,不敢隨便笑。所以東方人個個都像是討債的面孔,好像別人欠我多、還我少。

所以佛學講「慈悲喜捨」,一個人每天歡歡喜喜,那是很健康的。「怒」,你看我們很多朋友一臉怒相,任何事都看不慣;還有些人眉毛是一字眉,脾氣很大。東方屬木,肝也屬木,東方人肝氣都容易有問題,所以容易動怒。「哀」,內向的、悲觀的,什麼都不喜歡,一天到晚努個嘴,頭低下來,肩膀縮攏來,看人都是這樣畏縮。現在說的自閉症、憂鬱症、躁鬱症啊,都與生理上的肺、腎有關的。

「樂」,有些人是樂觀的,我們這裏有一個朋友,我叫他外號「大聲公」,笑起來聲音大,外面都聽得到,他就是樂觀的人,胸襟比較開朗,這和心氣關係密切。

這個「愛」字呢?中文聽講的愛有貪的意思,貪是對什麼都喜歡;有人喜歡文學,有人喜歡藝術,有人喜歡打拳練武功,有人喜歡偷錢,有人喜歡散財,各人喜愛不同,這個愛字包含就很大了,東方稱貪取叫「愛」。現在西方文化講愛的教育,是由耶穌的「博愛」一辭來的,那就是中國儒家所講的仁,佛家叫慈悲,我們普通叫寬恕。儒家孔孟關於做人有兩句很重要的話,「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教育,嚴格的反省、檢討自己的過錯,寬厚對待別人、包容別人、照應別人。這是講到愛,順便講到有關教育的一點。

「惡」,惡的心理就是討厭,有人個性生來就有討厭的心理成份,所以隨時自己要反省,「喂!老鄉啊,這裏有個東西我們一起去看看」,「你去吧,我討厭」。會不會這樣?討厭是一種情緒。善惡的「惡」字讀「俄」;厭惡、可惡這個「惡」字念「勿」,去聲,現在叫做第四聲,古文在右邊上方打個圈圈。

「欲」,剛才提過了,是屬情的方面,生命一生下來,嬰兒小孩就有。如果碰到好的教育家,好的老師,一望而知,可以看出孩子的性向應該走哪一條路,學什麼比較好。

你們教育孩子,要想了解他的健康,就要認識這七情,這是一般心理情緒的狀況。
剛才提到性情兩個字,現在只講到「情」,「性」還沒有提。性在後天是「知性」,那內容就很多了,今天把「情」這一段先提一下,還不是結論哦,我先交待,將來有機會再繼續,做詳細的討論。

我講這些,是引起你們從事教育的人的注意,同時配合古今中外有關教育的知識,好好研究。現在我們只是站在教育立場上講,實際上,整個政治的大方向,做人做事都在內,都要特別注意。好了,謝謝大家。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上)》六、第二講╱p. 262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16939559899450&set=a.702988747961200

Thursday 22 February 2024

我獨泊兮其未兆

/ 游祥禾


老子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

意思是說:「看著每個人熙熙攘攘忙碌著,好像要去參加豐盛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上高台眺望美景。只有我淡泊寧靜,沒有徵兆。」

我想老子想要表達不是要你積極的社交,而是,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恰恰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

如果耐不住寂寞,總是被眾人的慾望所裹挾,那麼,結果只能是隨波逐流、「泯然眾人矣。」

「靜生慧。」

每個人都有慧根的。

只是在各種嘈雜、慾望的環繞下,這慧根,隱晦埋沒,沒能被看見了。

只有「撥開雲霧」,擺脫各種嘈雜、慾望的乾擾,方可給智慧,留下生發的空間。

寂寞,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是一份折磨;但是,對於真正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寂寞,卻是上天的一份恩賜。

在寂寞中,他們擺脫了俗世各種各樣的紛擾,能夠在自己的領域中,潛心鑽研。

仔細看看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他們成長的速度,遠超常人。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被誤解的時候,你都怎麼做?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去辯解,還自己一個清白。

結果是,不管我們的辯詞,有多合理,也無法說服誤解我們的人。

這是為何呢?

因為先入為主的成見,讓他們聽不進任何的解釋。

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還需要浪費口舌嗎?

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別人口中的那個人就不是你啊!」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放下了「解釋自己」的執念,而是把心力、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

當自己強大了,那些曾經鄙視你的人,也會來仰望你;那些曾經誤解你的人,也會「毫無理由」的放下了「成見」。

周國平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的寶藏。」

一個人,只有擺脫了外界的紛紛擾擾,外界的各種誘惑,能夠從自己的內心,尋找力量、尋找美好,方可從容淡定的過好這一生。

安靜獨處對我而言,比積極社交遠遠來的更有幫助多多了!

早安,別急,安靜能幫我們從中汲取力量。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32129274937313&set=a.267211584762422

Saturday 17 February 2024

知不如行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法句經卷上.述千品


這個偈子提醒我們,誦經不如解義;了解經義,又不如踏實地奉行;實踐經義,哪怕只有一句,就可以得道。

此偈訓勉我們不要貪多誦經功德,而要明瞭經義,才有實益。誦經不在卷數多寡,而在如法實踐。《六祖壇經》中有一位法達和尚,曾誦三千部《法華經》,自認功德很大,來禮六祖,頭不至地,六祖見其高慢,便告訴他:「縱然誦經萬部,解其經意,亦不為勝。」可見誦經而解經義固然重要,但了解經義而照著去體驗,則最為重要。佛經不僅是讓我們誦的,更是讓我們用的。

這個偈子是不是告訴我們不要誦經?不是。經可以多誦,但亦務須了解其義理。即使經典不易全部了解,但多誦之後若有人指點一下,整部經就可能豁然貫通,這僅算是解悟,仍須如法修行,使得理論與生活相契相印,體會更深一層,才是證悟「得道」。

這四句話對一般人也有用處。世間的學問太多,如果什麼書都看,博雜而不精,只能拿來聊天而不能實用。知識學問及技術,貴能專精,再參考其他直接相關及間接相關的學問,便可以把心胸擴大,眼光放遠,才是最好的讀書態度。

/ 摘自:聖嚴法師《智慧100》

Wednesday 14 February 2024

不反應的練習

很多人讀《我可能錯了》會先翻開第13章,看看這句「我可能錯了」是怎麼回事。這是導師阿姜.賈亞薩羅,在午夜時分透露的魔法箴言。

就是這位阿姜.賈亞薩羅,曾經講解過另外一句箴言:「這也會過去。」

#來自13世紀的波斯故事

從瑞典去修行的比約恩,首次聽到這句話,就是在泰國叢林一個繁星點點的夜空下,聽著來自英國的佛教僧侶阿姜.賈亞薩羅、講述一個發生在13世紀中東的故事。#緣分很奧妙

一位波斯國王以傳奇的智慧治理他的王國。有個百姓真的很想知道國王能英明治國的原因。

這個人跪在國王面前時問道:「國王陛下,您以公正、成功和受人讚美的方式治理國家,祕訣究竟是什麼?」

國王摘下自己的戒指,然後說:「你會在這枚戒指中找到我的祕密。」這個人將戒指的內側對著燈光一照,隨後就高聲念道:  

❝ 這也會過去。❞

聽到這句治國箴言的 25 年後,比約恩已經還俗,並陷入了憂鬱低谷,他花了18個月找到再起的動力,教授冥想,演講分享。

而且,他還遇見了心上人求婚成功。在婚戒內圈,他徵得妻子的願意,刻上了:

❝ 這也會過去。❞

這句話讓珠寶商笑了出來,說這是他受委託中最不浪漫的刻字。然而比約恩始終如一,他活在當下。畢竟他受過 17 年的出家修行經驗,從未懷疑過自己的僧人身分,這是有效果的。

#無常#這是壞消息__也是好消息

日子看來非常幸福,比約恩以自己特別的經驗,進行瑞典全國的「通往自由之鑰」(Keys to freedom)演講。直到他發現自己身體不對勁,診斷結果,他罹患了漸凍症。

悲傷一波波襲來,他與妻子輪流以淚洗面。但是第三天早上,他們相視而笑,比約恩在妻子雙眸發現恢復的光彩,他想:

沒有暴風雨是永遠的,❝ 這也會過去。❞

沒有什麼會持久。一切都是無常的。這是壞消息,但也是個好消息。

#來自達賴喇嘛的祈禱

達賴喇嘛在1991年造訪瑞典,就是比約恩負責在飯店照料他,尤其是一定要備好一大瓶熱水。比約恩偶爾進房時,會看到達賴喇嘛會在床上看書,他給比約恩的笑容,讓他畢生難忘。

知道比約恩患病後,達賴喇嘛請秘書轉達祝福與祈禱,並且為這本書寫下推薦。書封上雖然是簡單的一句:「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但全文是這樣的清楚:

#透過保持平靜心態的能力#要在面對困難時保持樂觀是有可能的。曾是泰國森林僧人的比約恩,在書中提到他訓練正確引導念頭的經驗,能使所有人受益。」

❝ 這也會過去。❞ 我們早知道這句話,但怎麼理解、如何致用呢?比約恩用17年全天候的僧人訓練,在人生平靜與風暴時,都如實執行。

比約恩的好友在他還俗後,送來一套音樂播放清單「你出家以來最好聽的100首歌曲」。那一天,在瑞士的高原上,比約恩再也坐不住了,他搖起臀部,慢慢舞動。

/ 零極限的美好生活 - Booklife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03180785344170&set=a.534837538845163

Sunday 11 February 2024

身心和人際的崩潰,大多來自情緒消耗

/
蘇絢慧


生活在現代,常讓人感到崩潰,每日或多或少都要經歷情緒觸發的過程,像內心被扣了扳機,轟一聲,在胸口炸開一個洞般感到慘烈、苦痛、疼痛。從小到大,我們累積了太多未解決的創傷和失落,讓我們深陷後天習得的無助和無能為力感中,受到早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衝擊和牽扯,時常在生活環境中、人際情境中、網路新聞中被觸發,突然莫名愣住、腦袋空白、胸口疼痛感到不知所措、無助、絕望、難受、焦慮、想逃等。

過往在生活中,為了因應高壓和不安全環境,不得不採取的無效認知和行為(例如隱忍、壓抑、攻擊、解離),那雖然確實讓我們生存下來,卻也讓我們時常反覆陷進相似情境裡,而難以平靜安穩。

過度激烈的情緒,或久久未能平復的情緒風暴,可能來自未解決的內心情感創傷,還有曾經負面、痛苦的經歷。那些過往的經驗和感知成為一種自動化的反應,包括不成熟的防禦系統啟動、立刻產生的應對方式,都讓我們一次次的歷經大腦風暴及內憂外患,一次次的消耗身心能量及健康。

要能給自己一個安心的內在空間,情緒界限和情緒空間是重要關鍵。時常被觸發情緒的人,等於時時刻刻活在外在環境引發的內在焦慮和高壓中,感到不安和恐懼,任由被激發的強烈情緒成為主導,不斷支配和綁架我們的心智,無法透過「成熟明智的自我意識」來主導情緒與反應,因此,彷彿時常受情緒侵襲和損害,不斷承受威脅和傷害。

界限,就像是一間房子的門窗和磚牆,你的門窗和牆壁能否擋住外面的風雨?會不會一個街上的細微聲響,就可以輕易的穿透屋牆驚擾到原本平靜作息的你?當然,如果你容易被觸發、被影響,這不是你的錯,因為你個體的界限,內在空間的城牆始終遭遇破壞,或不曾被建造,卻要求你必須隨時受外界支配和強迫回應,以致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協助,幫助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建好內在的安全堡壘,做自己安全堡壘的主人。

如果你開始意識到要練習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當你再度受觸發時,你試著先不要慌亂,端詳一下情況並自問:

「現在發生了什麼事?」
「我怎麼了?」
「我以為是什麼情況再度發生了?」
「再看清楚目前狀況,我是否能發現什麼是不再一樣的?」

區分、辨識現實情況和自動化跑出的創傷後反應是不同的,各有原因、過程和所面對的對象。讓自己稍微沉澱,尋找一個讓自己感到安全的空間,調節自己的情緒,只要不緊抓情緒不放,最激烈的情緒觸發時間是九十秒,這段時間讓自己暫時停下來,試著練習不要自動化反應、正念呼吸、不做過度絕對的判斷,待身心頻率較為緩和後,再啟動能照顧好自己的新應對方法,並慢慢學習能安撫內心不安的正確方式。

情緒不停觸發是身心筋疲力竭的來源,情緒觸發就如體內的地雷,在反覆觸發下將使身心元氣大傷。因此「減敏自動化反應」是必要的練習,修復內在自我的安全中心,才能務實、客觀、準確的決策出需要的應對,如此才能真的具有信心和能力來處理、執行及彈性應變。

有人從情緒消耗的日常裡,逐漸疏離、麻木及冷漠,因為不這樣做,可能很難再繼續生活。有人則在情緒消耗裡,不停惡性循環,每況愈下,不只自己的情緒越來越焦躁不堪(因為過於疲勞),還可能因此產生身心症、身體疾病、機能受損等狀況。

然而,任何情境的情緒消耗都可能是無止境的,畢竟大環境很難調動與改變,需要很多集體的意識覺察,也需要個體或群體間一同合作,願意將愛護生命的人生哲學落實在我們的社會,才有機會挽救和反轉我們日漸耗損的身心健康。

在那之前,如何讓發生情緒消耗情況的個人,能為自己增能,賦予自己想要守護身心健康的權利,不僅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意識,還能透過「有意識的覺知」為自己選擇有益的人事物連結,特別在情感能量的運用上,不要什麼都扛在自己身上,也別凡事都說「好」,幫助自己獲得實現生命意義的動力,而不是陷在損失與耗竭的循環中不可自拔,不停陷落,就像陷在流沙裡,只能日日感到快要滅頂般的無力和無奈。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58397118982151&set=a.283843669770836

Thursday 8 February 2024

微笑抑鬱症

習慣戴面具、以笑迎人「微笑抑鬱症」(Smiling Depression),一旦爆發,甚至比重度抑鬱傷害更大!

很多人總以為抑鬱症患者就是會無精打采、滿面愁容、長時間悲觀消極,微笑彷彿與抑鬱症搭不上邊。但隨著社會變遷,許多人已習慣了壓抑和言不由衷,有一種抑鬱現象,便是患者會將抑鬱情緒的一面隱藏起來,戴起微笑的面具,讓人以為自己生活愉快。這類型的「微笑抑鬱症」雖不是一個經臨床診斷的定義或正式的醫學名詞,但可被視為屬於「非典型抑鬱症」的一種。儘管被稱作「非典型」,但其實卻是十分常見的抑鬱症亞型。

微笑憂鬱症患者可能表面做事積極,甚至可以是團隊中的開心果,事實上內心卻可能長期鬱結、充斥著負面情緒。這些人通常在社交媒體上總是光鮮亮麗,卻偶爾會發一些極度負面的文章,內容甚至可能充滿了對人生的無望感。患者亦可能會習慣壓抑和委屈自己以取悅他人,久而久之,便會讓負面情緒更快速累積。他們處理負面情緒的轉化與表現通常會比一般生硬,總會一氣過把這些情緒隱藏,而只留下正向情緒。

因微笑憂鬱症患者會盡力掩飾自己的抑鬱一面,所以從他們表象的情緒中總是會很難被他人察覺到。

但仍可以留意親友會否擁有以下的特征,部分「微笑抑鬱症」患者症狀包括:

.不喜歡社交活動,獨自一人最自在
.人前掛上標準笑容,離開後卻笑不出來
.是朋友的開心果,自己內心卻很難過
.覺得自己很糟糕、擔心會成為別人的負累
.隨時想要保持完美,總習慣強顏歡笑
.過份在意別人說的話或他人的看法
.時常感到疲倦、失去活力
.突然感到食欲不振或會暴飲暴食
.對小事情也容易焦慮,甚至逃避
.不相信身邊的人,不主動求助
.在社交平台上營造幸福假象
.朋友很多卻找不到可真正傾訴的對象

因微笑抑鬱症在統計上往往被低估,甚至連當事人也未能認知到自己已患上抑鬱症,以至於沒有及時尋求幫助。他們可能會慢慢對曾經享受做的事情,甚至對人生失去興趣,正因為難以察覺,卻與重度抑鬱患者不一樣,因他們並不會因病情逐漸加重而變得低落,反而擁有原本的體力和行動力。

加上他們有過度壓抑自己的傾向,當這些壓抑一旦被爆發出來,便可能會出現嚴重反彈,轉換成實際而具體的執行力,令他們在自殘或自殺的風險上,甚至比起重度抑鬱症患者還要高出許多。

「微笑抑鬱症」與其他抑鬱症一樣是可以治療的,輕度抑鬱症患者只要及時發現自己的病徵,尋找合適的方法緩解和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便可以獲得改善。

可嘗試保持以下良好生活習慣:

1. 多做運動
2. 均衡飲食
3. 建立興趣,如聽歌、看書等。

若是重度抑鬱症患者,則建議採用藥物與心理的雙重治療,及早向專業醫療人士進行專業診斷。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78580590976346&set=pcb.778580884309650

Tuesday 6 February 2024

有些話,就是不能說出口

丁菱娟

它比刀子利,會在心裡留下烙痕,永不消失。

有天在網路上看到藝人寇乃馨的一段演說,她說,她曾經用狠話傷害過最愛的兩個男人,一個是爸爸,另一個是老公黃國倫。一開始爸爸反對她與黃國倫交往,某次在電話裡對她說:「如果妳真的要跟他交往,我就不認妳這個女兒。」她聽後回答:「好啊!你覺得從什麼時候開始比較好?」把爸爸氣到差點送醫急救,她事後非常後悔。

還有次跟黃國倫吵架,她口不擇言說:「你哪一點配得上我寇乃馨啊?你知不知道你離過婚,你是二手貨。」黃國倫沒有回嘴,轉身收拾行李,離開時看了她一眼說道:「乃馨,有些話是不能出口的,妳知道嗎?」說完後便離家出走三天。黃國倫回家後,寇乃馨抱著他痛哭。她說,越會說話的人,越容易用言語去傷人,所以她自己也有反省,呼籲絕對不要講出那些會後悔一輩子的話。

對於最親愛的人,我們最清楚他們的弱點,也因此若要傷害他們,很容易就一槍斃命,命中要害。那是因為他們心甘情願地把最脆弱的一面展示給我們,給予我們最無私的信任,但是我們千萬小心,不要消費這份信任,說出一輩子都會後悔的話,因為有些話就是真的不能說,它比刀子利,會在心裡留下烙痕,永不消失。

不讓人難堪,也不拿「弱點」來開玩笑

通常伶牙俐齒的人最容易辯解,或用言語打動人,但也最容易傷人。它像刀,不是救人就是傷人,因此要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能太「靠勢」(台語,仗勢欺人的意思),尤其是將人踩在腳下,損人自尊的話更是不能說出口,譬如像「當初要不是我娘家, 你怎麼會有現在……」或是「你比某某某都不如」等話語,這種話就是故意讓人難堪,並把人看得比自己低下。這種話讓人無法忍受,何況是最親密的人,更是情何以堪。「同理心」永遠是溝通者應該要學的。

還有些話也不能說,就是對方天生的弱點、對方在意的點及對方的底線,你明明知道那是事實,但就是不能說。有些人很在意禿頭,你就不要在他面前虧他這點;有人在意身高,你也不要白目把它當笑話講。朋友間可以開玩笑,但是他在意的弱點對他而言,可一點都不好笑,因為這些弱點或許不是他可以改的。再來就是,別隨便拿別人以前的糗事或挫折當玩笑開,你自覺好笑,但對對方而言,就像一把刀刺向自己,令人難受,千萬別得罪了朋友再來後悔。

有些話是真的不能說出口。話,要好好講,愛才能浮現。

直爽並非優點

我常看到有些人個性衝動直爽,常因逞一時之快,話到嘴邊就一定得脫口而出,不說不快,說完了之後有些後悔就會順口又加一句「我這人就是心直口快,也沒什麼惡意」。

加這麼一句只是想掩蓋自己的悔意,或是淡化自己的錯誤,但站在對方的立場,卻是一種類似霸凌的感覺,本來對方理所當然該生氣,但因你補說了這一句,變得好像有氣卻發不得了。如果對方真的生氣,當事人有可能再重複「我不是跟你說過我這人就是心直口快,本來就沒有惡意,你幹嘛生氣」,說得更理直氣壯。

實際上,說出來的話像潑出去的水,已經無法收回,有時明明知道說出來的話可能傷人,但還是擋不住自己的衝動,不吐不快,最後除了剎那間那一個「爽」字,大概什麼也沒有獲得,得罪了人不說,事後空留遺憾又有何用。

我漸漸發現,「有話直說」的個性,講好聽是「直爽」,其實背後是自私與沒有同理心。所謂有話直說就是沒有顧慮別人心裡的感受,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有什麼難的。我現在只要聽到別人說「我就是這麼直爽的人」,以用來掩飾自己口無遮攔的話,我就會對這個人敬而遠之。

因為成熟的人一定會有同理心,思考別人的感受,所以話才能不傷人,讓別人聽得懂,願意接受,也會有台階下。舉例來說,如果我對一個邀約沒興趣,當然不能直說內心的話,像是「這個活動好無聊,我一點都不想參加」,但可以表達「非常感謝您的邀請,但是我已經有其他計劃了,所以無法參加,請見諒」。

真正的成熟說話是要「說到對方心坎裡」,才能讓人接受又如沐春風。

話怎麼說,其實反映一個人的「心態」

話每天都在說,當然並不是每件事都要準備好才能說話,但職場上重要的事件,像是和老闆談話、要求加薪、說服客戶、主持會議、談判、簡報演講,甚至是回一封重要的郵件,都要事先準備,想好主軸及主要訊息,才能不出錯。接著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才能達到目標。

因此,沒有所謂天生的媒體寵兒,會說話的人其實都是準備好的,知道自己要說什麼才開始說話,但說出的話給別人的感受,和這個人的風格也有很大的關係。除了會說話,懂得說話技巧之外,性格和心態還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你是位厚道的人,說話就不會因為要製造效果而去傷人;如果你是位有同理心的人,就會將心比心,知道對方的地雷區在哪裡而不會硬揭瘡疤。所以話怎麼說,其實反映一個人的「心態」。

如果我們能心存善意,欣賞他人的優點,這樣你在和對方溝通時,他一定也能感受到你的好意。尤其當主人,為了要讓賓主盡歡必須口吐蓮花,不管再怎麼看不慣的事情,都還是要放大來賓們的優點,絕對不要去戳人痛處。

對別人的好話、讚美,在公眾場合要大聲說,若是別人的痛,則在私底下給予溫暖,這才是成人說話的智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53810802774116&set=a.283843669770836

Saturday 3 February 2024

末法時期

/ 常霖法師


有些學佛人不明白,為何某些道場會有門戶之見,不喜歡信眾去別的道場學習,這現象可分成兩方面來說。

第一方面,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假如只是這邊聽聽、那邊學學,沒跟隨同一方法練習,學到的就只是皮毛,很難「一門深入」。不過佛法着重不落二邊,剛開始時嘗試接觸不同法門,也無可厚非,但一旦找到相應的方法,就要落實修行,不應換來換去。

《金剛經》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意思是如來滅後有5個500歲,第一個「解脫堅固」,佛雖入滅,但仍有人依如來遺教而得解脫;第二個「禪定堅固」,佛弟子雖未得解脫,但可透過各種修行而得禪定三昧;第三個「多聞堅固」,佛經傳入中國,得到翻譯而普及,很多人得以聽經聞法;第四個「塔寺堅固」,不少人着重建塔修寺,加上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道場也同時多了;第五個「鬥諍堅固」,教內各立門戶,互相批評競爭,讓佛弟子無所適從。

因此第二方面,現在正是「鬥諍堅固」的末法時期,人的我執較重,覺得自己方法較好而排斥別人,自然產生門戶之見,但也不用對學佛害怕失望,因為《金剛經》還繼續說「…..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所以學佛修行的重點是不要「心隨境轉」,修行是自家的事,不應因別人分門別派就因噎廢食的。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6%9C%AB%E6%B3%95%E6%99%82%E6%9C%9F/?fbclid=IwAR3RhO8tFq4HUv1u84C8iDXNoRGRjHi-7zFR6Mo-vhGZzC1h_CKLkFysWew

Sunday 28 January 2024

感恩,因上用心

 / 果然是大師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做人要知恩感恩」、「知恩圖報,善莫大焉」、「感恩是幸福泉源」。對於我們的恩人,心存感恩是理所當然的,但對於傷害過我們的人,我們很難生起感恩心。也許,只有等到多年以後,回首走過的歲月,我們才能明白並感恩那些逆增上緣。

有一次,偶然發現「恩」字是由「因」和「心」組成的,覺得很有意思,好像在提醒我們要在「因」地上用「心」。佛教常提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時刻謹言慎行,不隨意造惡「因」;而我們卻常常在環境的「果」上百般計較,千般造作。

當我們整天抱怨環境如何不好、他人如何不對時,我們就已經迷失在果報現象之中,忘記了應該在因地下功夫。當我們埋怨這一生沒有貴人相助、身邊沒有良師益友,認為一切收穫都是自己的功勞,一切匱乏都是別人的過錯,我們就是在結果上患得患失,而無法體會因緣的道理。

一個正信因果的人,會不斷在因上用心。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他會努力保護自己的心,把這些境界視為修心的機會,由此而感激一切的因緣。我們或許容易理解「感恩順緣」,只要懂得知足;但是「感恩逆緣」卻往往讓人難以接受。

其實,我們不必對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磕頭感謝,因為他們或許並不是為了幫助我們成長,而只是期待見證我們的失敗。然而,如果能夠在逆境中照顧自己的心,不被貪瞋癡所牽制,我們就能體驗到「感恩逆緣」的含義。

感恩就是在因上用心,就能隨時感恩,隨緣感恩。這比事過境遷後才懂得感恩,更為難能可貴。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70333578464937&set=a.443873544444277

Friday 26 January 2024

情緒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情感自由

全美暻


在這個人與人密集交往的社會,一不小心我們就會被情緒化的言行波及,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中受傷。總是被遷怒而覺得委曲,總是因情緒失控而後悔,你也有這些情緒糾結嗎?

其實每一種情緒都是中性,沒有好壞之分。

情緒是一種警訊,當情緒來了,其實是暗示我們需要安慰及鼓勵。

情緒也是一種力量,我們透過情感建立自我認同,當我們被情緒支配時,就會陷入情感漩渦,以情緒化的言行把事情搞砸,其實情緒的背後,隱藏著我們對愛和認可的索求。

情緒化背後,多半躲藏著一顆受傷的心。

坦然面對它,不對號入座或曲解,才能找出長期在原生家庭、人際關係、感情關係中,不斷撞牆的原因。

坦然接受它,給予理解和撫慰,才不會在壓抑中轉變成傷害的種子。

坦然運用它,一旦接納了情緒,具有情緒彈性,才能將它們活用在我們的生活中,成為我們人際關係的助力。

當你能理解自己的情緒,同理他人的情緒,那麼當情緒來時,就能將它引導成為你的堅強能量,進而成為守護你的後盾。

/ #全美暻《你可以有情緒,但不要往心裡去》

Wednesday 24 January 2024

把怨仇一筆勾銷

/ 聖嚴法師


我們常看到有些地區戰禍頻仍,有些地區則長年鬧饑荒,為何那裡的人要受這種苦,難道說是上輩子造的「業」嗎?

這個問題,不能用「上輩子造業,這一生受苦」一句話來輕易解釋。佛教講的因果,不能這樣表相、簡化地帶過。佛教說因果,有大環境的因果,以及個人多生多劫累積起來的因果;種種因果推力,使人在某一生之中接受某些災難。

「業」,大體可分成「共業」和「不共業」兩大類。有個人單獨造作的,也有與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雖然單獨造作,但可能與他人承受同一業力,有的雖與他人共同造作,卻有個人程度輕重的不同。

不過,在個人因果之外,還有整個民族的因果。比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主要在猶太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為耶路撒冷聖地的爭奪,那裡既是猶太教的聖地,也是伊斯蘭教的聖地;這兩個種族從古代的祖先開始,爭到現在還未停下來。

猶太人亡國幾千年後,在二次大戰後才重新建立以色列,由於這片以色列的領土上,原來即有巴勒斯坦的住民,他們也住了幾百個世代,彼此互不相讓,造成以、巴衝突,互相攻擊,仇恨愈結愈深,這是民族的因果。

至於個人的因果,是因為累生累劫的「業」的總合,所以誕生在一定的環境中。一生下來,就承襲了自己民族對其他民族的怨恨,對於「異」民族仇視以對立,仇視就產生戰爭,屠殺、破壞,怨怨相報,沒完沒了。

站在佛教的立場,冤家宜解不宜結,幾千年的問題,最好能彼此原諒,才能一筆勾銷。彼此有地方住即可,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土地占為己有,也就是說共生共榮,尊重對方的文化與信仰。其實我到了耶路撒冷,看到當地的百姓彼此間確實是可以和平相處的,不一定每天、每事都有爭端。如果堅持一定要報復,採取激進的手段相互攻擊,則戰端永遠無法停止,戰火也難停息,最後只會相互毀滅,同歸於盡。戰爭最容易造成地區性的饑荒,流行病也會因此傳播。

不同的民族也許會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最好都能回歸每個宗教宣揚「愛」的立場,唯有拋開仇恨,學習包容、原諒、寬恕,才能開啟和平的契機。
⠀⠀
/ 聖嚴法師《方外看紅塵》

Monday 22 January 2024

捨不得不快樂

/ 楊定一


在這個世界,每個人都希望活得快樂。我們也會把自己的願望投射出去,面對新的一年或到了誰的生日,我們自然會送出「新年快樂!生日快樂!」的祝福。

快樂,是生命最根本的狀態。小草沒有不快樂,小花沒有不快樂,就連一陣風吹過去,都沒有不快樂。小貓小狗會生氣,但討厭的事一過,他們很快就回到原本的快樂。只有人,會隨時進入煩惱的境界,很難一直快樂。

我們都有類似的經驗,一家人難得團聚,也用心準備了大家愛吃的飲食,但只要一句話,就能勾起過往的不愉快,破壞了原本期待的快樂。或者終於下班可以放鬆自己,卻忍不住要打開手機,非要追到什麼嚴重的大新聞才罷休。無論是遠方的災難、不同意見的衝突、某些人的挑釁……都好像比我們的快樂更重要,值得我們為它陷入煩惱,為它憂傷,為它不平,為它失眠。

這種不快樂的樣態,是人類才有的本事。即使沒有真正的危險,光是透過資訊就可以刺激腦部掌管恐懼的杏仁核,讓身心進入緊繃的狀態。

特別是現代生活的步調非常快,讓我們很容易被瑣碎的小事刺激出情緒,進入腦海裡創傷的境界。這種負面的迴路相當強勢,短時間就能透過自律神經不成比例地擴大並反映在身心各層面。我們根本來不及踩剎車,已經陷入煩惱,難以自拔。

隨時不快樂,自然在身心造出一個固定而僵化的神經迴路,讓自己更難快樂起來。一個人如果經常心情不好,血清素分泌會減少,腦部神經細胞會加速老化,不只認知能力會下降,就連身心機能都容易退化。

每個專家都知道,光是灌輸正面的念頭,是很難克服負面情緒的。我通常會鼓勵正在和負面心情奮戰的朋友,不要忙著勸自己,而是直接去進行本來就能帶來好心情的活動。我會問他,如果他心情很好會想做什麼?如果他喜歡唱歌跳舞,我會再進一步問他多久沒有唱出聲音、多久沒有讓身體動起來?通常他只要把這個嗜好找回來,心情自然會好轉,而原本的煩惱就算沒有完全消失,也已經不那麼重要。

除了唱歌、跳舞、讓身體動起來,有些人還會透過彈琴、畫畫、照顧植物或撫摸寵物,讓這些樂趣帶來的愉快感受回饋到大腦,活化神經元,而使得和愉快相關的神經元連結愈來愈豐富。這一來,他更容易體會到放鬆和快樂,就像身心已經建立起一種「隨時回到快樂」的預設反應。

就是這麼簡單!放過腦海的規畫,投入身心的放鬆和愉快,這本身已經在選擇快樂。這種選擇含著一個大祕密,也就是,一個人愈享受快樂,愈容易快樂。

透過享受身心放鬆的快樂,我們不光在頭腦、同時也在身體建立新的迴路。這種享受,不斷地重複,可以說是最徹底的「洗腦」──從身到心,從心到身,把每個細胞、每個反應都變成了快樂。只有這樣子,我們才來得及為負面的情緒踩剎車,並同時改變個人的慣性,而能從人生的不愉快和痛苦走出來。

快樂原本就在我們的心中。守住心,用享受的方式讓自己恢復快樂的能力,而可以克服物質或環境的障礙。容易快樂的人,不光比較年輕有活力,遇到事情更可以靈活而從容地去面對,不會非要怎樣不可。

我們愈享受,愈快樂。甚至,捨不得不快樂。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399/7704320?fbclid=IwAR01Uvg1LnO3L56UtCPcFGb2S04vQwe32as1y43r4bOQ7sKB5vCHi8sQiDE

Friday 19 January 2024

不貳過

/
南懷瑾


「不貳過」。所謂貳過,第一次犯了過錯,第二次又犯。等於我們抽煙一樣,這次抽了,下決心,下次再不要抽,可是到時候又抽起來了。再犯同樣的過錯,這就是「貳過」。孔子說只有顏回才能做到「不遷怒,不貳過」這六個字,人們真能做到如此,不是聖人,也算是個賢人了。

「遷怒」的意義發揮起來還很多,總之,我們作人做事,要儘量注意「不遷怒,不貳過。」那麼,「雖不中,亦不遠矣。」

事實上,我們所講的「不遷怒,不貳過」,只是其中的一小點。如果認真的研究起來,這兩句話是概括了全部歷史哲學,也概括了人類的行為哲學。人若真能修養到「不遷怒,不貳過」,那是太不容易了。所以孔子再三讚歎顏回,是有他的道理。譬如我們說「怨天尤人」,就是遷怒的一例。一個人到了困難的時候怨天,這是普通的事。

說到「怨天」,如韓愈所說的,一個人「窮極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這是自然的現象。又如司馬遷史記中對離騷的評論:「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澹,未嘗不呼父母也。」這裏所指的「窮」,並不只是沒有錢了才叫作「窮」。

一件事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就叫作窮。此時往往情不自禁地會感歎:「唉!天呀!」身上受了什麼難以忍受的痛苦,往往就脫口而出:「我的媽呀!」這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人到無可奈何的時候,心理上就逃避現實,認為這是上天給我的不幸。「尤人」,就是埋怨別人、諉過於人,反正是「我沒有錯」。

古時平民文學中有一首詩說:「作天難作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行人望晴農望雨,採桑娘子望陰天。」像這樣,天作哪一種天才是好天呢?作天都難作,何況作人?所以一個人為朋友效力,受人埋怨,是難免的。尤其領導的人,受人物議,更是必然。

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也就是包含了要我們效法天地廣大包容的氣度。

/ 南懷瑾老師述著《論語別裁》雍也第六╱ p. 260

Wednesday 17 January 2024

此生再也不回去

中国高龄95岁知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日前传出逃亡至加拿大温哥华市。

茅于轼因言论和思想观点不见容于北京政权,而长期遭受打压。有网民对茅逃亡的消息留言说“他95岁终于逃了,多少岁逃都不晚”。

旅居海外的时事评论员蔡慎坤14日在X平台发文指出:“一生崇尚自由的茅于轼95岁之际终于来到了自由之地加拿大,他坦言生前不打算再回到生活了90多年的中国。”

蔡写道:“茅很遗憾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自由民主法治的现代化中国了,也看不到中国人用选票来决定由何党何人来管理国家了。但他对未来并不悲观,认为‘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开倒车不得人心,必然车毁人亡’。”

蔡强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会融入世界自由大家庭,不仅仅拥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还会拥有自由组党、自由表达、自由迁徒的基本权利,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蔡在发表这则消息时,还附上一张茅于轼夫妇共同切蛋糕的照片。

另一名海外时事评论家“公子沈”则在15日发文祝贺茅于轼95岁生日快乐,“我因为访问台湾无法飞温哥华参加生日会,委托朋友帮我拍摄,明年一定到场”,并附上茅于轼庆生的影片,显示对方目前人已在温哥华。

对此,有网民留言回应:“于老先生95岁润(run谐音)了,高耀洁女士80多岁润的,多少岁润都不晚。”

高耀洁是中国退休妇产科医师,因揭发1990年代中国河南卖血和“血浆经济”导致爱滋病蔓延,而被誉为“中国民间防爱滋病第一人”。

高在2009年为了保护、记录她所了解的中国爱滋病疫情及病人资料,而在82岁时逃往美国,此后一直孤身定居纽约,并于2023年12月10日病逝。

公开资料显示,茅于轼是中国知名自由派学者和经济学家,曾于1993年创立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并担任荣誉理事长、人文经济学会理事长。他发表过《择优分配原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等学术论文,并长期因言论和思想观点而遭北京政权打压。

例如,茅于轼在2011年4月26日发表《把毛泽东还原成人》,提出把毛泽东还原成人,不再是神,接受公正的评定;2013年8月31日他再发表《把毛泽东还原成人》修改版,认为毛泽东因为迷信权力,丧失了起码的理性,从一个政治家沦落为和人民对立的人民公敌。

茅于轼2019年1月14日迎来90岁大寿时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时说道“如果我有选择,会不会想生逢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国度?当然,如果我有选择,我希望到美国去”,凸显他对中国的不满。

茅于轼曾在2012年获颁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颁发的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奖,并在2014年获英国《展望》(Prospect)杂志选为该年度的“世界思想家”,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https://www.enanyang.my/国际/中国95岁经济学家逃往加拿大-茅于轼此生再也不回去

Saturday 13 January 2024

同理不是義務

孫力燦


在接受煩惱諮詢的時候,非常多人的目的並不是想得到建議,只是希望我聽他說話,最後希望我完全同意他們的觀點。

如果我反駁他們認為是絕對正確的事情,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呢?從那時起,我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個「好人」了。

同理絕對不是義務。

如果只見一次面,勉強同理也沒有關係,然而,如果是要常常見到,先傾聽,但不要過度附和對方,為了自己好,趕快轉換話題吧!越表示同理,對方就越會興致勃勃地講些你不想聽的事情,轉換話題就是在避免這種情況。

同理也是一種情緒勞動,如果你的內心已經沒有多餘的力氣了,就適當地點點頭,然後如行雲流水般自然地轉換話題吧!

如何應付假裝擔心卻實際在干預的人?

二十歲出頭時,我手裡什麼都沒有,不管再怎麼握緊拳頭,一切都像沙子一樣從指縫中流走。當時任何人都猜不到我的夢想是其他人眼中不切實際的工作──作家,連我也覺得自己太渺小了,所以不敢告訴任何人我想成為作家。

儘管如此,我還是在空無一人的學校圖書館蒐集詞彙,累積實力,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發揮廣大影響力的作家,同時我也認真審視自己的人生。經過那段時間後,我的散文集終於在二○一八年出版,從此之後我才能堂堂正正地介紹自己是一位作家。

之前真的沒想過能夠實現夢想,因此我都隱藏在心中,但當時其實我非常害怕對身邊的人說出我的夢想。我想,就算對身邊的人說了,他們的反應也會是「寫文章怎麼能維生」、「何必做賺不了錢的事呢?就把寫作當作興趣吧!」因此,我安靜地出版了我寫的書。我想,就算消息傳開了,他們得到的也只是評價我的機會。

在接受煩惱諮詢的時候,我發現許多人在宣布他們的目標後,在達成過程中無法忍受他人的眼光。他們覺得身邊的人不滿意自己所做的事情,因此非常辛苦。宣布出來是很帥氣的,但如果你沒有把握能實現目標,少說點話也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

關於前途和夢想的話題,只要對真正支持自己的人說就行了。如果你的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就靠近那些和你朝著同樣目標前進的人。太關心別人事情的人總是豎起敏銳的觸角,找尋能誹謗的素材。

倘若你能不被別人的話左右、直直地向前進,那麼堂堂正正地宣布目標也無妨,但若你沒有自信能戰勝他人的目光,就先等到做出一定成果、獲得成就感再說吧!成就感會帶給你自信,成果會保護你不被想貶低你的人傷害。

我現在也只會透露出我有把握的部分,不會刻意到處告訴別人未來遙遠的計畫。本來「目標」就是要實際證明後再公開才會顯得更加帥氣。讓心中懷抱的夢想像埋藏寶物一樣珍藏於心中吧!

當你實現夢想後就會知道,實現願望的人胸中總是有股動力讓內心保持炙熱,而且無論何時都不會忘記。

/ 摘自 #孫力燦(緒方真理人)《今天,我想休息一下》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40778254077371&set=a.283843669770836

Sunday 7 January 2024

善惡分明?

/ 常霖法師


小時候看60年代的粵語片,裏面的角色都是忠奸善惡分明的,男女主角一定是忠的,劉克宣、石堅等就一定是奸的,而結局一定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小朋友看的迪士尼卡通動畫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近數十年來,全世界的電影都逐漸起了變化,開始去表達沒有人是絕對惡或絕對善的觀念,有些電影還把壞人當主角,連卡通動畫也如此呈現了。雖然電影有交代壞人作惡有其發生的背後原因,但在現實生活上,我們還是要明辨法律上的是非黑白,只是多了同理心,了解善惡的對立並非絕對。

其實剛剛接觸佛法時,善惡二元對立的觀念仍然很強,對於佛法強調不落二邊的概念很難捉摸,花了不少時間才算稍為理解,當然還只是在知識層面上,未到實證的階段。

在《六祖壇經》裏面六祖問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之後在「無相頌」也說「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學佛的難處,就是太過簡單。「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但簡單得來卻一點也不容易,因為跟世人習慣把事情想得複雜的觀念不同,要做到《金剛經》說的「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假如不是上上根器的人,是絕對不容易做得到的。

不過不容易不等於不可能,重點是要「多點用心親自感受,少點用腦思前想後」,過程中不要分別計較,開始了第一步,便接近成功多一步。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5%96%84%e6%83%a1%e5%88%86%e6%98%8e%ef%bc%9f/

Friday 5 January 2024

你無法破壞我的心情

/ 射手媽咪婷婷

我認為一個人最早的人際關係始於家人之間的互動。倘若父母很常拿孩子與別人做比較,或是說你怎麼做才會被別人喜歡,那就很有可能讓孩子活在他人的眼光底下,心情也會隨之波動而無法得到真正的心靈自由。

鄭宇烈醫師在《你無法破壞我的心情》一書中提到會因為人際關係而困擾的人,多半是期待值很高,也就是沒有認知到沒有一個人可以得到所有人的喜歡與認同,容易因為執著於滿足或迎合他人而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自己。

比如有些人只要他人沒有對他展露微笑,就認定他人對自己抱有敵意,或是提出客觀的建言也會認定對方是在批評自己,彷彿只有附和與讚美才能讓他們感到安心,否則就會被困在「為什麼他討厭我?」的偏執裡。

書中告訴我們應該要把焦點重新拉回自己身上,試著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這麼想?有可能是對方做了我們其實很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也很可能是對方的所作所為正是我們規範自己理所當然要避免之事。

但當我們靜下心思考,對方是否有權如此做?即便再怎麼不符合禮節與道義,我們其實都無權干涉,亦毋須為此感到困擾或動怒。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我們的想法,並且讓自己的心情能不受到外界的影響。

具體該怎麼做呢?鄭宇烈醫師以不同的人際關係出發,剖析每個故事主角的核心問題,並從「向自己提問」的過程中了解內心深處的感受,亦能在我們每次如實面對自己的時刻逐步讓原本低落的自尊心提升,進而擺脫過往那個受制於他人評價的自己。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52614620858492&set=a.13420931603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