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7 June 2019

【慈悲】——不急進的溫情

聖嚴法師曾說過,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一體兩面;當「出離自我中心」的心提昇到菩提心的高度時,即是「自利利他的願心」真正發起時,慢慢地才會從有條件的愛,進入無條件的愛。
 
在人我互動中看見自己,是「自我肯定」的開始,練習把心的視角聚焦在自己身上,持續觀照,接著就會進入「自我成長」的階段。不過,當人愈來愈清淨時有一個陷阱,容易進入一個與自己疏離而掉入虛無的狀態;那樣的出離,其實是為了要和過去的欲望或防衛保持一個距離,因此並未看見或全然接納自己。
 
當事人會想要遠離人群、想要獨處,遇到複雜的人、事、物,會覺得煩躁。我們應該進一步檢視:主導這種出離狀態的動機,其實是人類原始欲望的「逃避」,而非「覺悟」。
 
慈悲立基於「無我」,但無我很難做到。開始「消融自我」,慈悲才有機會顯露。如果人類社會價值建立在純粹的需要上,那麼不論是生理或心理需求,都會造成衝突、混亂、痛苦;從互相利用、互相滿足出發的社會,即是權力鬥爭的溫床。有助人的榮譽感,便須反觀內心潛伏的恐懼、缺欠感、占有欲……才能洞見、釋放「自他平等」的關懷與創造力。
 
創巴仁波切在《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中指出:禪修的經驗裡,自有某種不急進的意識,這也是法(Dharma)的定義——「寂靜」。如果有熱衷之事,就是貪欲;沒有需要滿足之欲,就沒有急進。悲心是禪修的實質,是不急進的溫情。由於不趕工,身心便能放鬆;由於放鬆,所有思想、情緒、舉心動念……都回歸在「與自己友好」的核心,悲心自發、自長、自起,無須費力。
 
◇資料來源: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交心》

Wednesday 26 June 2019

觀無明

【觀十二因緣】

觀十二因緣很重要,十二因緣本身就是苦,如果不觀十二因緣就會製造苦的原因,然後結受苦的果。如果會觀它,就可以達到滅苦的目的。這就是四聖諦中的苦集諦和苦滅諦。《阿含經》中說佛法的基本觀念是「此起故彼起」,有無明煩惱就會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的果報,在受苦報的同時,又再造業,造了業又受苦報,這就叫作生死流轉,但《阿含經》中又說「此滅故彼滅」,無明煩惱滅了,生死的苦報就不見了,因為無明煩惱滅,就不再造生死業,不造生死業,就不受生死的苦報,不受生死果報的苦,便是自在解脫的人。

觀無明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作煩惱,也不知道要斷除煩惱,只希望生活中沒有痛苦就好。遇到可愛的還是要貪,遇到不合意的還是要瞋。只希望不要受苦報,不願意不造惡因,不知釜底抽薪,只知揚湯止沸,這就是眾生的愚癡。

無明就是煩惱的根本,所以要觀無明,好似抓賊先抓賊頭,抓住賊頭,賊群也就會落荒而逃了。無明去掉,如同搗破了賊窩山寨,群賊也就沒有地方聚集藏身了。

無明是個假想的名詞,其實並沒有這個東西。好似一個氣球,充滿了氣,打開看,卻看不到任何東西,裡面的氣和外面的氣完全一樣,只是心有執著,用一個自私的我為範圍把它聚集起來,就有了無明的力量。當我們在執著於好、壞、我、你之時,無明好像氣體在氣球裡面一樣,沒有執著時,便像氣球的橡皮消失了,氣也在空間中消失。無明雖是假的,如果自我執著不除,無明也會如影隨形的跟著我們。

無明也是煩惱的種子,遇緣則起,不遇緣則隱伏;像各種植物的種子一樣,遇到了陽光、空氣、水、土壤、肥料等的外緣時,就會發芽,緣不具足就不發芽生長。

所以用觀的方法,使得無明沒有發芽生長的機會。當用氣球作譬喻時,就把無明當氣球來觀想;用種子作譬喻時,就把無明當種子來觀想。球是譬喻自我執著,我們便練習淡化自我乃至放下自我。種子待緣而發芽生長,是譬喻外在的種種誘因,我們便練習著拒絕那些誘因,看透那些誘因,警惕自己不要接受那些誘因的困擾。什麼是誘因?就是那些人事物,使我們產生貪欲心、瞋恨心、驕慢心、妒嫉心、懷疑心等的現象。這些外緣使我們產生我執,成為我貪、我瞋、我癡、我慢、我疑等煩惱。

只要不小心,我執的氣球立即形成,只要不小心,無明的種子就得了發芽的外緣。舉例說,貪,一定是有東西可以貪,貪吃、貪錢、貪男女愛慾,這些都是先有一個自我,再加上另外的對象,才會產生貪的事實。

我的本身是個假象,因為「我」是念念不斷的在變,而被貪、被瞋的對象,也是時時刻刻的在變動。譬如一位男子愛上了一個美女,他愛的實質上是個假東西,美女會變老,變得不可愛,而他自己本身也在變,他貪愛的念頭也在變,所以他愛的對象是假的,他自己本身也是假的,愛也是假的,執著的本身也是假的,如果認清了「緣」,就會不起煩惱,煩惱不起,無明就不存在,這就是「無無明」。

要得解脫就要不起煩惱,能夠不起煩惱,生死的苦報也就沒有著力點了。雖然為了度眾生,菩薩仍得倒駕慈航,在生死之中來來去去,因為來去自在,不以為苦,所以也不執著要斷除無明,故謂「亦無無明盡」。

在《大智度論》第二十七及二十八卷也曾說到菩薩已得到無生法忍,已住不退轉地,煩惱已盡而習氣未除,乃為眾生有大慈悲而自在化身之故。

◎摘錄自聖嚴法師著作《心經新釋》

Monday 24 June 2019

《無主之作》,念念不忘

/ 區家麟

從戲名開始談起。《無主之作》故事主人公的原型,乃德國視覺藝術家 Gerhard Richter,他開創了「照相寫實主義」畫作,即是用畫筆把相片非常像真地畫出來,六十年代一鳴驚人。

人們問他,這樣繪畫有什麼意思?相片中人是誰?如何選擇?Richter一概不解釋,謂只是從家庭舊照與報刊照片隨意揀選。後來藝評人把他的畫作稱為「沒有作者的作品」,因為臨摹照片,而且極度像真,作者看似冷眼旁觀,無感情無態度。導演以此為電影德語名字,香港直譯為《無主之作》。

真的是「無主」嗎?其實導演取其反義。電影中,每張相片對作者而言都刻骨銘心,由童年回憶、戰爭影像,甚至潛意識裏朦朦朧朧,似知不知的事,都用畫筆再現;縱使畫作與照片完全一樣,選擇的過程已反映作者的心,所謂「無主之作」,處處都是作者的心靈印記。

電影的英文名字 Never Look Away 與德文戲名,意思幾近相反,叫人「不要移開視線」,導演想藉此呈現「無主」的矛盾底蘊;表面上「無主」,讓旁觀者以為你不帶感情,實際上念念不忘,隱藏着澎湃情感。

智利科學哲學家 Humberto Maturana 說過一句名言:Anything said is said by an observer …… every observer has his own standpoint。意指任何說話都是由一個觀察者所言說,任何觀察者都有其自身站立的位置,即是有其「觀點」,內裡都受到個人觀感與判斷所影響。

常聞政府、傳媒、學校,愛把「客觀中立」掛在口邊,亦作如是觀。表面上持平,站得遠遠,實際上你選擇什麼去關注或不關注,作為或不作為,已經是態度,無謂扮中立博光環,世上沒有無主之作。

http://aukalun.blogspot.com/2019/06/blog-post_23.html

Thursday 20 June 2019

《論暴政:二十世紀的二十個教訓》

/ 區家麟

《威權時代來臨,二十個歷史教訓》

二十年大慶,香港特區製造了第一代良心犯。完美的極權於北方攬政經大權於一身,一方面瘋狂建設,收買人心,一方面嚴密審查媒體,操控思想,以法律之名,殺滅異己;以國家安全之名,肆無忌憚。

威權時代,近在咫尺。耶魯大學教授 Timothy Snyder的最近出版的小書《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論暴政:二十世紀的二十個教訓》)。作者主要引用上世紀暴政與抗爭的歷史教訓,警告世人,歷史在開倒車,你在史書上讀到的暴政,有可能重臨,Snyder總結了二十個教訓。

早前已寫過四篇,如今不厭其煩,詳列二十種教訓。此際重讀並撮要,下文有引述,亦有自言自語,希望有參考價值。

1. 不要自覺馴服 (do not obey in advance)

專制者的威權是平民奉上的。人性習慣服從,甚至愛揣摩上意,當權者甚至還未開口,大把人自動獻身,平民無條件的順從為專制鋪路搭橋。

2. 捍衛你珍重的制度與組織 (defend institutions)

所謂institutions,包括憲法、法治、民主制度,也包括各種組織,例如你的學校、工會、你信任的新聞機構、NGO等。不要相信「無大台」,人很難單打獨鬥,要透過組織連繫充權,要有制度保衛權利,而這些制度組織不懂保護自己,珍惜這些制度的人,要身體力行去捍衛;更不要以為當權者會維護制度,他們為了獨斷權力,會一手破壞既有共識與制度。太多教訓說明,歷史會開倒車。

3. 提防一黨專政 (beware the one-party state)

作者講的是西方民主社會開倒車的經驗,以「最後一次做愛」為喻;你最後一次做愛的時候,不會知道那是你最後一次做愛。1932年部分德國人投票選納粹黨登場,他們當時並不知道,他們的一票終結了民主,給暴政登上舞台,盡攬權力。1946年,捷克人在民主選舉中,投票讓共產黨上場,他們當時也沒想過,結果是兩代人活在專制下四十多年;直到1989年天鵝絨革命後,他們才能再嘗公平公正選舉的滋味 (摘自舊文:最後一次做愛)。作者叫人珍惜投票的機會,參與每一次選舉。

4. 從生活小節中抵抗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ace of the world)

作者引用捷克詩人總統哈維爾在《無權者的力量》中,一個貫穿全篇的比喻:謂一個雜貨店老闆,聽命掛起「全世界工人團結起來」的標語,他可能從不同意、也可能無細心想過,總之人云亦云,或避免麻煩,不加思索就掛在店內;這種行為,鞏固了體制的合理性,成為幫兇 (摘自舊文:無權者的權力,活不出的真實)。留意生活中滲入的各種象徵、符號(symbols),如果大家都自覺拒絕,不受愚弄,提高警惕,當權者的遊戲不容易玩下去。

5. 謹記專業道德 (remember professional ethics)

專業人士滿口崇高理想,小心成為權貴幫兇,作者借納粹德國例子,當年的暴政,沒有「專業」團隊幫忙,不可能成事:如果律師法官與執法者,堅持不秘密審訊、不違法執行死刑,就沒有六百萬猶太人遇害;如果醫生都堅持任何手術都需得到同意,集中營就沒有活人做醫學實驗;納粹德國的殺人公文頗齊全,如果公務員願意守規矩,不處理涉違法違憲罪行的文書,希特勒的暴政,不會如此順利。(摘自舊文:西環律師團)

6. 警惕非正規武裝部隊 (be wary of paramilitaries)

作者說:「如果街上有人穿起制服,拿著槍與火炬,還高舉領導人的相片,天國近了;如果這些支持政權的非正規部隊與警察和軍人交雜、混作一團,就是我們完蛋的時候。」作者形容,那些武裝起來支持政權的流氓惡棍 (paramilitary) 是制度崩壞的先兆,他們首先無視法律,然後凌駕法律,最後摧毀法律,我們所珍重的價值體系,分崩離析。(見舊文:惡棍流氓慶回歸)

7. 楂槍的人請時刻反思 (be reflective if you must be armed)

「歷史的夢魘往往有這樣的一天:警察和軍隊被要求做些不尋常的事。準備好說不。」

8. 站出來 (stand out)

「總要有人站出來。隨波逐流很容易,獨立特行雖然異相,但沒有這種不安,就不能得享自由。記住Rosa Parks (上世紀五十年代拒絕在巴士上讓座白人的黑人女子),你訂下榜樣的一刻,既有規律的魔咒就遭打破,其他人會跟着走。」作者又引述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歷史將會對他仁慈,因為他準備自己去寫。

9. 小心語言污染 (be kind to our language)

不要人云亦云,警惕當權者的不斷重複的語言,遠離電視新聞,提防影像之海太過澎湃令人停止思考,多讀書。

10. 相信有真相 (believe in truth)

當權者嘗試說理時,最愛搬出「你有你的價值,我有我的一套,沒有誰比誰高尚」。作者認為「不認同有事實可據,等同放棄自由。如果沒有真實可言,那麼就無人能批評權貴,因為無理可據。如果沒有真實,意味一切皆是一場騷,結果,口袋最有錢的人,就能製造最眩目的場面」。

11. 深究 (investigate)

人們會問「什麼是真相?」,作者認為,好多人問這問題,是因為根本不想去了解。問了,無答案,算了吧。正確態度,應自己去探究,多讀書,留意深度文章。如果自己無時間無能力去查究,請用錢資助優質的媒體,讓記者有資源去深入調查報道。完整深入的資料,是理性判斷的基礎,真相不會不勞而獲,不會自己走到你面前,需要深挖。你家通渠飲水都要畀錢水喉匠,為什麼不付費捐款給有質素的傳媒?

12. 交換眼神聊聊天 (make eye contact and small talk)

好好交朋友,打破與身邊人的隔膜,在艱難時刻,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一聲問候,都會讓苦難中的人感到溫暖。無數歷史故事告訴大家,惡劣環境中的倖存者,都因為有能夠信任的朋友。「老朋友是政治的最後板斧,新朋友則是改變的第一步。」

13. 奉行實體政治 (practice corporeal politics)

鍵盤戰士不足夠,「抗爭要成功,要超越兩種邊界:一,變革的想法必須連繫不同背景不同立場的人;二,要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要親身接觸那些本來不是朋友的人。」

14. 建立私人生活 (establish a private life)

作者引 Hannah Arendt 談極權的本質,就是抹去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分野,每個人被置於極權政體的監控與視線中。每個人應該重視自己的私隱,小心用電腦,堅拒任何遭監控的可能,同時也不要「八卦」,不要窺探別人的私人生活,極權政府往往以異見者之私密生活大肆誣蔑,轉移視線,不要自陷圈套中伏。

15. 捐獻公民社會 (contribute to good cause)

每個人都應參與社會,加入公民團體,選一些你認同的團體,捐款支持運作。這些參與不須常常講政治,捷克總統哈維爾還是異見分子時,公民社會就在飲啤酒之中孕育。

16. 向國際友人學習 (learn from peers in other countries)

擴闊眼界,不要自以為是,固步自封,看看這世界的人在做什麼。

17. 留神危險字眼 (listen for dangerous words)

作者指出,極權政府,最愛製造「例外」情況,愛用「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說法,製造恐慌,然後以「國家安全」(或國家主權、利益之類),不理常規,製造「特殊處理」之理由,沒有敵人,也要製造敵人。一聲反恐,可以剝奪你示威自由、限制出入境;一聲國家安全,可以凌駕法律,另立惡法。所謂法治,是以法律作武器治人,法律由我訂,由我詮釋;所謂國家安全,原來是國家領導人安全,是政權的安全,是主子的顏面。(此段部分文字見舊文:祖國來了.萬歲萬歲萬萬歲)。

18. 那一刻來臨時,要沉着應戰 (be calm when the unthinkable arrives)

威權時代前夕,不測的一刻遲早來臨,那一刻,可能是廢除民主制度,全面審查互聯網,封閉敢言傳媒。作者舉國會縱火案後希特勒迅速全面奪權作例子,反對力量兵敗如山倒,被殺個措手不及。請早作準備,有後續之計,也要強身健體,心境澄明,那天來臨時,抗拒的心力不能崩潰。

19. 做一個愛國者 (be a patriot)

此時此刻,所謂「愛國」,可理解為愛自己的土地,希望這裏活出自己的價值,將來會更好。愛國不是民族主義,不需要強分你我,愛,是為了我們珍重的這片土地而奮戰。

20. 盡你所能勇於面對 (be as courageous as you can)

最後一個教訓,作者只寫了一句:

「如果我們之中沒有人準備為自由而死,那麼我們所有人會在暴政中滅亡。」

讀書報告完畢,我沒有任何補充。

Monday 17 June 2019

觀諸法皆空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六不三對,是表達心法及色法等諸法空相的。

不生不滅


般人在認知上,瞭解一切現象都是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的。在感情上卻都希望可喜可愛的事物,最好能永遠有生、有淨、有增,而永遠沒有滅、沒有垢、不會減,這是愚癡凡夫的想法。有人生孩子,大家恭喜他,而當有親人過世時,即使活了很大的年紀,親朋好友還是會悲傷、痛苦。也有極少數人十分悲觀、極端消極,認為有生就有滅,看到了初生的嬰兒就說︰「好可憐!這世界上又多了一個快要死的人。」看到花開了就說︰「唉!好沒有意思,過幾天花就要謝了!」遇到晴天並不開心,因為不久就要下雨了!見到妙齡少女,便想再過幾年她就要變老變醜了。這雖是事實,唯以如此負面的態度看待人生宇宙的現象,也是不健康的。

佛法在觀察任何一樣事物時,都要洞悉事物的本末因緣,雖然萬事萬物都會生滅消長,但在這個當下,也都有其存在的事實,不可把年輕人看成老年人,不可把活人看作死人,不可乘船時,船還未翻你卻先往水裡跳。

瞭解到有生就有死,有淨就有垢,有增就有減,就不會執著於一切的現象,而能認知到它現前的存在只是一個過程,所以失敗時不會太頹喪;成功時不會太興奮,只是盡自己的能力把當下每一件事做好。這就是不生不滅;生的成功,不可能永遠擁有它;滅的失敗,不可能永遠無起色。生與滅是並存的,在生的時候就在滅。一棟新的房子完成時,就開始變舊,但是我們不會因為房子會變舊、損壞,就不蓋房子,因為在房子蓋好到損壞這段期間,可以好好的利用它。對於身體也是一樣,從出生就在趨向老、病、死的過程中,但在走向老、病、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好好利用身體的生命,做有意義的事,所以現象雖是念念生、念念滅,過程還是有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以眼睛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來觀察生滅現象,會發現一切的現象都是在生滅的過程中進行,一切現象有生有滅,但此生滅的過程都是即有而空,也是即空而有,所以稱之為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垢和淨,有主觀及客觀的立場,有人主觀的認為自己很乾淨,客觀的人看他覺得很髒;有人認為自己很髒,但客觀的人卻不認為,所以沒有一定的標準。當喜歡乃至希望佔有一個人時,心中要觀想︰我喜歡他什麼?他看起來很俊美很清淨。進一步想︰那是真的嗎?他的臉洗過後,第二天就髒了;漱過口,吃過飯就髒了;皮膚很乾淨,出了汗就髒了。也許什麼都乾淨,但他的排泄物一定是臭的,但也未必覺得討厭;等到死亡腐爛了時,還可愛嗎?但對於專食腐屍的動物而言,那又是可口的食物了。淨也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說得清楚一些,一切法相的事物現象,本無垢淨之分。

不增不減

同一個人有時胖一點,有時瘦一點,有人胖一點很高興,覺得發福了,瘦了就很擔心,恐怕身體的那一部分出問題了。有的年輕女孩一胖就很擔心,恐怕自己快變成肥豬了。其實一個人只要健康就好,胖一點、瘦一點沒有什麼關係,中國歷史上燕瘦環肥,不都是很好嗎?常常有人一看到我就說︰「師父,你怎麼又瘦了。」我說︰「本來就瘦,老了更瘦,但是我雖已不可以再瘦,也許還會更瘦,畢竟是老了。」不過很多人,都希望我增加一些體重,我自己瘦慣了,倒是很少想到體重的問題。

增加、減少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美國向蘇聯買了阿拉斯加,好似美國的版圖增加了,蘇聯的版圖減少了;蘇聯拿走了日本北方的幾個小島,蘇聯的版圖增加了,日本的版圖減少了;中國的外蒙古獨立,中國的版圖好似小了,但就整個地球來說並沒有增加或減少什麼。

就像紐約禪中心,目前有二棟房子,以後也許會變成三棟,等有一天我死了,即使承繼禪中心的年輕法師比我多活五十年,也創立了更大的禪中心,有一天他們也會死掉,我設在紐約的小小禪中心也許就消失了,房子也不會留住。對整個地球來說,房子不是我們的,也不是人家的,都是用地球上的物質資源建築起來的,地球上並沒有增加、減少什麼。每一個人死了,化成骨變成灰,回歸大自然,便成地、水、火、風,地球上並沒有因為死了一個人就增加了什麼或減少了什麼。當我們以超越時空的立場,來觀想一切東西,便會發現,雖有一切事物的生生滅滅,其實是不增不減的。

◎摘錄自聖嚴法師著作《心經新釋》

Thursday 13 June 2019

對「分享」說不

/ 林沛理

我們活在一個「分享的年代」(the age of sharing),習慣了什麼都放在社交媒體上跟人分享。然而,最近「分享」被國際社會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令我們不得不反省它的意義。

今年三月,新西蘭基督城發生恐襲,多人傷亡。行兇者持自動步槍闖入當地一家清真寺開槍,並將過程在網上直播,與全球的社交網站用戶「分享」,舉世嘩然。其後新西蘭總理和法國總統在巴黎共同召開峰會發起「基督城呼喚」倡議,誓言打擊網上散播恐怖主義。幾家最大的科網公司Facebook、亞馬遜、Google、Twitter和微軟都加入倡議,承諾打擊上載到網上的暴力與極端主義內容。

是時候對「分享」說不。明明是跟別人互通信息和交流思想,卻要說成是「分享」。這是將一種「虛假和強制性的親密」(false and imposed intimacy),像毯子那樣往別人身上蓋。這種偽善和虛情假意已經變成無處不在的時代特徵,以及一種行使權力的方式,可以稱之為「分享的專橫」(the tyranny of sharing)。舉個例,在任何有人想你發言或表態的場合,總有人以「分享」為名向你「逼供」。什麼都可以拿來分享,世界彷彿成了一個巨型的換妻俱樂部。

社交網站和分享文化推廣的,是盲從附和的羊群心理。它們鼓吹的,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人的本性合群,見獵自然心喜,見賢自然思齊。可是,倘若我們只懂得以合群性來界定人性(define people in terms of their sociability),社會和文化就會變得庸俗不堪。

分享的真義不是「你做什麼,我也做什麼」(Sharing is not doing the same thing)。剛剛相反,只有各自不同但和睦相處(different but compatible)的人,才可以進行真正有意義的分享。這其實是簡單的邏輯,沒有個性和自我的人,可以拿什麼跟別人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和溝通(How can you share yourself if you don't have a self)?

「分享」成為今日社會的流行語,不知馬克思泉下有知會有何感想。共有和合用財富與土地,是共產主義的主張。它的大同理想是馬克思一八七五年發表的《哥達綱領批判》(Critique of the Gotham Programme),裏面陳述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to which according to his need),是「sharing」的最高境界。

在馬克思眼中,資本主義不道德,因為它把資本家對工人勞動力剩餘價值的剝削變成合法和常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資之間的真正分享是天方夜譚,根本沒有可能。

互聯網改變世界,社交網站支配生活,分享文化當道,這些都是馬克思無法預計甚至想像的。然而它們沒有改變也改變不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權力和利益分配,以及制度下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關係。這些發展讓我們看到,擁有權力與利益的人不會將他們的權力與利益拿出來跟別人分享,只會以分享為名對別人進行更徹底的剝削。對他們掛在嘴邊、加諸我們身上的「分享」,我們必須說不。

http://www.yzzk.com/cfm/blogger3.cfm?id=1559792013790&author=%E6%9E%97%E6%B2%9B%E7%90%86

Monday 10 June 2019

《金剛經》與福慧自在

/ 聖嚴法師

所謂「自在」,就是無拘無束,不受任何阻礙;自由自在是人人夢寐以求的事,可是,真要享有自在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十多年前,我在山中修行。那時候我跟一位老法師說:「我現在被關起來,一點也不自在。」

老法師回我一封信說:「誰得自在了?」他說,他也是不自在的。他的意思是說,無論如何,我們的身體畢竟很小,生存的環境也非常有限,要從我們身體得自在已經不容易,要在環境裡得自在,那就更不容易,但是他也回了我一句話:「心得自在,就是真自在。」

當時,我見到老法師給我的這一句勉勵後,突然覺得我在山裡的關房無限廣大,而我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最有福報的人;因為我有「自己能處理自己」的自由,我能把自己關起來,這就是很難得的自在。想把自己關起來就能關起來,這也是我的自在。還有,我在山裡能夠不受世間許多麻煩事的干擾,因為我不看報紙、不聽收音機,世間的很多事都跟我沒關係;因為對世間的事不知道,所以我覺得自己從世間得到自在。

因此我又寫一封信給老法師,說我很自在,把這些想法和感受都報告老法師。

老法師就寫信罵我:「你這種自在,等於是說,把自己的耳朵塞起來,不聽外面的聲音,就以為外面沒有聲音,這不是自在。真正的自在是受人家吵,被人家鬧,而自己心中不受影響,這才是真自在。」

事實上,老法師講的話,佛經裡面處處都這麼說,只是我沒有注意到。因此我學會了在任何情況下都自由自在,那才是真正的工夫、真正的享受。

曾經有一位禪師說過:「生死自主,來去自由。」這聽起來非常誘人-生死可以自主,而來去可以自在、自由。但是許多人誤解了這句話的意思,所謂生死自主並不是說,有人要殺你的時候,你可以不被殺,遇到災難的時候,你可以避免一切危險。而是說,你很清楚你是怎麼死的,死的時候一點也沒有怨恨、恐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曉得時候到了,知道我在這個社會上應該死了,所以死得非常自在,這才是自主,並不是說能夠避免所有一切困難。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這位禪師曾經因為政治上受到牽連,而被關在牢裡很多年,最後死在牢中,這在佛教中稱為「教難」,可是他還是講「來去自由」。如果我們想像中的來去自由是一種神通,那麼,他大可以不必被關在牢裡;即使被關在牢裡,應該也可以隨時運用神通離開牢房,就是我們所稱的「飛行自在」,有人以為這才是「來去自由」。其實不是,禪師的意思是說,來,是我要來,不是被動的;去,是我要去,不是被動的。業力要我來,我就來了,這不是我自己要來的嗎?業力和因緣要我去,我就去了,這不是自主的嗎?還有,自己正在困惑之中,不以為困惑,這叫作能夠安於困惑、安於困難。如果在這個情況下,心還能非常地安定,這也叫作自在,叫作自由。

所以佛法中講的自由自在,是從內心做工夫,並不一定要求外境能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如意。可是佛經也並不是說,我們可以沒有理想、安於現狀、不求進步、什麼事情都不必做,反正任何時候都是自在的。佛教還是重視積極努力,改善社會環境。

https://buff.ly/2YW0Dxr

Friday 7 June 2019

不生不滅

一般人在認知上,瞭解一切現象都是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的。在感情上卻都希望可喜可愛的事物,最好能永遠有生、有淨、有增,而永遠沒有滅、沒有垢、不會減,這是愚癡凡夫的想法。有人生孩子,大家恭喜他,而當有親人過世時,即使活了很大的年紀,親朋好友還是會悲傷、痛苦。也有極少數人十分悲觀、極端消極,認為有生就有滅,看到了初生的嬰兒就說︰「好可憐!這世界上又多了一個快要死的人。」看到花開了就說︰「唉!好沒有意思,過幾天花就要謝了!」遇到晴天並不開心,因為不久就要下雨了!見到妙齡少女,便想再過幾年她就要變老變醜了。這雖是事實,唯以如此負面的態度看待人生宇宙的現象,也是不健康的。

佛法在觀察任何一樣事物時,都要洞悉事物的本末因緣,雖然萬事萬物都會生滅消長,但在這個當下,也都有其存在的事實,不可把年輕人看成老年人,不可把活人看作死人,不可乘船時,船還未翻你卻先往水裡跳。

瞭解到有生就有死,有淨就有垢,有增就有減,就不會執著於一切的現象,而能認知到它現前的存在只是一個過程,所以失敗時不會太頹喪;成功時不會太興奮,只是盡自己的能力把當下每一件事做好。這就是不生不滅;生的成功,不可能永遠擁有它;滅的失敗,不可能永遠無起色。

生與滅是並存的,在生的時候就在滅。一棟新的房子完成時,就開始變舊,但是我們不會因為房子會變舊、損壞,就不蓋房子,因為在房子蓋好到損壞這段期間,可以好好的利用它。對於身體也是一樣,從出生就在趨向老、病、死的過程中,但在走向老、病、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好好利用身體的生命,做有意義的事,所以現象雖是念念生、念念滅,過程還是有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以眼睛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來觀察生滅現象,會發現一切的現象都是在生滅的過程中進行,一切現象有生有滅,但此生滅的過程都是即有而空,也是即空而有,所以稱之為不生不滅。

◎摘錄自聖嚴法師著作《心經新釋》

Tuesday 4 June 2019

觀一切法空

我們凡夫的心,在一切有相的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而起有相的貪、瞋及種種愚癡邪見、種種煩惱。

修學佛法,由淺而深、由事而理,逐漸逐漸地進步,到最後得到佛無量功德莊嚴: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所居住的無量功德莊嚴世界,那也都是相,但在佛的智慧中看來是無有少法可得的,和凡夫的心情不一樣。

凡夫執著有我、有我所,會希望我所 越來越多、我越來越大,心一直在相上活動。學習佛法的人,入聖位時,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心沒有伴侶、是無所依止的。

聖人能觀一切法空、寂滅相,入於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所以不生高慢心,因為在那樣的境界上並沒有彼此對立、沒有可高慢的事情。

而凡夫常是彼此對立:「我做功德比你多」、「我比你強,你不如我」;所以功德越多高慢心越大,高慢心越大煩惱就越多。

在佛法中修 四念處觀,就知道我不可得、慢也不可得,所以心能平靜沒有波浪,安樂自在!

不論讀《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或《維摩經》,都是一切法寂滅相的聖人境界,讀這些經論,應該有這樣的感覺。

聖人就是這樣,觀一切法空、我不可得就是向後退,退到最後,無有少法可得,入於聖境。

入於聖境以後,聖人又能向前進,修六波羅蜜廣度眾生,什麼都可以有;可以做國王、乞丐、比丘、比丘尼,乃至做天王,一切法又都是有,而能廣度眾生,但是心裡 無有少法可得。

/ 美國法雲禪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