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7 February 2012

禮壞樂崩

出自《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古代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把制乐人微言轻教化的规范。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的时代。

出处

春秋时候,诸侯称霸,"挟天子以令诸侯",孔子在《论语》中称之为"礼坏乐崩"。

孔子的弟子宰予曾经说:如果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那礼仪就肯定会败坏了;如果君子三年不演奏音乐,那音乐也一定会被荒废掉。【論語·陽貨】

孔子自己也说:社会政治上了轨道的时候,天子就来制定礼乐制度,诸侯有不遵守这个制度的,天子就来发号施令进行征伐。社会政治混乱起来了,诸侯就自己制定礼乐制度,有征伐的事儿诸侯自己就决定了。

可见春秋战国时候,人们把"礼乐"当作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

战国荀子有一篇《礼论》和一篇《乐论》,汉代司马迁《史记》里有专门的《礼书》、《乐书》,以后历代史书里大多都有一篇《礼乐志》。

世界上称中国是"礼义之邦"。这话没错儿,但说得更准确点儿,应该说中国是 "礼乐之邦"。因为,礼乐一直都被用象征中国古代文化。

由来

那么,什么是"礼乐"呢?我们看"禮"的繁体字" ",左边是个 "示",右边由两部分组成,上边的现在写成"曲",下边的是个"豆"字。在古代汉语里,凡有"示"字旁的字大都和祭祀神灵有关,如"神"、"社"、"祈"、"祝"等。"禮"字右边的"曲"是个象形字,按照考古学家的说法,它象征一个器皿里放着两串玉,下边的"豆"字就是放器皿的凳子。

这样,我们就知道"禮"这个字原来是表示祭祀神灵的一种仪式,器皿里的那两串玉就是奉献给神灵的祭品。

"樂"字原来也是象形字、象征的是一种乐器。古代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乐器、表演舞蹈,并且伴有歌唱,那歌词就是"诗"了。

所以,"樂"这个字原来不光是指音乐,还包括舞蹈、诗歌等,它可以说是古代艺术的总称。《诗经》有一部分诗叫"颂",这类诗都是当时国家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时演唱的。相传,黄帝以后,每个朝代都有它们特有的乐舞,黄帝的叫《云门》,尧帝的叫《咸池》,舜帝的叫《韶》,夏代的叫《大夏》,周代的叫《大武》。直到唐代,还有宫廷乐舞叫《秦王破阵乐》,据说是唐大宗李世民亲自编导的,表现他的文治武功。

"樂"原来和"禮"一样也是祭祀神灵的仪式,并且总是和"禮"相互配合着进行的,古人谈到"禮"的时候总要提到"樂",遂形成"禮樂"这个词。

我们知道,很多民族在它文化发展初期都经历了一个"巫术文化"或 "宗教文化"的阶段,礼乐就是我们民族在这个阶段的产物。

《左传》里有一段话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约在商周之际,周公"制禮作樂",对禮樂制度进行了改造,原来作为神灵祭祀仪式的"礼"逐渐变成了政治上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的仪式。

https://www.baike.com/wikiid/2164177174300578246?view_id=3difp2q4hi6000

Thursday 23 February 2012

徐瑞雲:團體如何共生存?

診間常常會有機會接觸來自不同慈善團體的職工或志工,問題都很類似例如: 肩頸痠痛、胃酸逆流等,所以想與大家做個小小的分享。

很多人投入慈善志業或成為慈善志業的員工,會認為既然大家願意進到這個團體裡,應該有志一同。應該願意犧牲多些時間、犧牲些自由或個人假期,也應該要做到誠正信實、應該要有大愛精神等等。

許許多多的「應該」,當我們說「應該」的時候,我們就是在跟整個宇宙唱反調。因為宇宙所發生的事實,與我們所謂的「應該」不一樣。而我們卻認為宇宙的因緣與安排是錯的,我們的「應該」才是對的。抗拒宇宙事實的結果是,我們成為100%的輸家,因而感到無力與痛苦。

每個人都有他的習性、想法與對生活的渴望,就連我們自己的想法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有些人認為進了慈善團體就要100%努力付出才不負眾望,但有些人認為我有家人要照顧,我也有我想要過的休閒生活,我只要一份能溫飽的工作,可不想要多付出。

如果自己常看不慣他人的行為或言語,而釋放出要求他人、抗拒他人或批評他人的言語或心念(能量),自己也會得回被要求、被排擠或受批評的能量。這樣會讓我們的生命充滿壓力與痛苦,所以壓力的能量會聚集在肩頸部位造成肩頸痠痛。因為無法接受或消化他人的行為言語,所以能量堵住無法順利通過胃,而容易形成胃酸逆流、胃脹氣等。

凡宇宙所發生的事實,一定是100%正確應該發生的,不然不會發生。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的抗拒(不接受)事實,來自我的不識因緣觀。請參考先前寫的不斷受到挫折怎麼辦? http://happy1013.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04.html

一個團體要爬上一座山頭,如果總目標是大家都得成功地登上山頂(到彼岸),那團隊的成員必須互相尊重、互相扶持才有成功的可能。 有能力很快攻頂的人,如果只是站在山頂上不斷喊話,指揮他人趕快爬啊,我們的目標是山頂啊! 還批評其他人怎麼爬的那麼慢、拖拖拉拉的很不像話,明知道目標是山頂(還特別強調'領隊'是這麼告訴我們的,來證明自己是對的、有理的),你們還不願意往上走,真是懶惰、就只知道拖累別人等等批評。

這樣做只會顧人怨,遭惹眾人批判,而且其他人還是會依然我行我素的待在山下或慢慢走,因為他們覺得山下較舒服,或覺得爬上去實在太累了,爬不動。

如果有能力的人願意多幫其他人扛背包、提行李、適時的伸出援手拉人一把、與大家分享登上山頂的美妙風景、跟大家一起同心協力,也能體諒大家體力有不同的負荷問題,適時地停下來休息等待,或給予協助打氣。這樣,大家才會受到感動,有被支持、了解與鼓勵的感受,才會不辭辛苦、彼此相扶持的往上爬,這樣所製造的因緣,才能讓團隊一起攻頂達到目標。

批評抱怨只會惹來顧人怨,彼此扶持體諒才能得到共識。

Friday 17 February 2012

李家同:怕得罪別人,永遠提不出新觀點

今年年初,教育部頒予他一等教育文化專業獎章,肯定他對弱勢學童的關注。同時他卻發表「成功的人不看臉書」等言論,遭到網友圍剿。

言語犀利的李家同,從不怯於說出自己的看法。

他說表達不同意見的出發點,就是聆聽和彙整別人的觀點。

你要表達不同意見,就要學會獨立思考。你要學會用自己的邏輯和知識,判斷事情的真相。

有些人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至以此為榮。「雲端科技好!」「賈伯斯好!」問他為什麼,他也說不出道理來,只因為別人都這麼說。

懂得獨立思考的人,一定要知識廣泛,才能用不同角度思考事情,提出新的看法。

因此,我鼓勵大家多閱讀,大量吸收知識。

此外,人要保持謙卑,聆聽各方意見。這不是附和別人,只是參考他們的觀點。

很多人有了點知識,就變得很驕傲,別人說的話都聽不進去,這真是很遺憾。

你知不知道,很少有驕傲的科學家。偉大的科學家都很謙卑,因為他們一輩子聆聽、吸收知識,最後發表新的看法,才能一鳴驚人。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看得更遠。發表不同意見,首先要聆聽不同意見。等你消化這些知識,就能找到不同的觀點。

當你想清楚事情的道理,你說話就會合乎邏輯。說話沒有邏輯,你的意見當然不會被採納。

態度也很重要。如果你說話有道理,但是態度傲慢,恐怕只會造成反效果。

我國學生比較缺乏的,是表達不同意見的勇氣。

這問題出自於教育體系。老師拼命灌輸知識,學生沒時間思考,只有背誦,當然無法發表他的想法。

我希望教育人士多給學生空間,讓他們能思考和討論。

最後,表達不同意見時,不要害怕得罪別人。如果,你沒有自己的堅持,只想要面面俱到,怎麼提出新的觀點?

記得在民主社會,所謂「多數」的意見,也有接近半數的人反對。

當你勇敢、謙卑、理性地表達不同意見,就算別人不同意你,我相信他們也會聆聽你。

只要有點耐心,經過一段時間,你就能說服別人。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都是有道理的話,因為沒道理的話,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當然,你可能因為意見跟別人不同,而遭受批評。

如果對方的批評毫無道理,我認為不需要理睬。

但是如果別人批評得有道理,我們也要虛心接受。有道理的批評,我就接受,就這麼簡單。

發表不同意見、傾聽不同意見,兩者是一體的兩面。它們形成的循環,就是公民社會不可或缺的理性討論。

Wednesday 8 February 2012

聖嚴法師:如何處理是非

在任何一個團體中,都難免會有是非,若能夠在是是非非的環境中保持平靜與和諧,這就是個人的成長。

社會上的任何一個團體,都會有不同觀點、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如果不是由一群人一起組成團體,那你就是一個孤獨及孤立的人。可是,單獨一個人的生活,不是社會、不是團體,力量極有限,所以不能夠成就一件大的事業。

社會與團體,既然是由許多人組成,彼此之間難免有差異的性格。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長過程都不會相同,所以會形成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性格;即使在相同的生活背景中成長的兩個人,也會由於感受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觀念。

有些人很容易相處,很容易溝通,這類人比較容易同情別人、體諒別人、關懷別人。

另外有一些人,性格孤僻,想法奇特,以你的立場可以說:「他錯了。」以他的立場來講,他並沒錯,因為他就是這樣成長過來的。這種人不能接受別人的看法,只希望別人接受他的看法。

遇到群體中觀念奇特的人,你會感到很痛苦,可是,你還是要接受他。我們應該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設想,體諒他、同情他,但不要同意他或認同他,否則,你就失去自己而變成他的附屬品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需要溝通,溝通不成則當妥協,當妥協不成時,就原諒他和忍讓他吧。因為,每一個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所以就會造成溝通不良的現象。

當自己為他人設想時,有時卻變成好心沒好報。你以為自己是好心人,幫忙他、關懷他,人家卻以為你在指揮他、干涉他、控制他,甚至於認為你是故意搗蛋,你是阻撓他的元凶。這個時候,大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人就實在太多了。其實不必對他失望,因為做好事、修德行,目的不是為了賺取他人的回饋。

由於事先已經認知到這種情形是正常現象,所以,我們還是要以共同的事業前途為重,不管別人怎樣批評我們,我們還是要跟那些知行怪異的人相處。雖然不能百分之百接受他的意見,但至少還能接受他一部分意見。這樣的話,我們跟這種怪異人士才能共處。

如果用這種態度和別人相處,就是增一分智慧、少一些煩惱。不過,是非還是會有,只要我們不挑撥是非,知道有是非,心卻能保持清淨,以成就事情為前提,慢慢地化阻力為助力,轉對立為互助,我們的目標還是可以達成的。

有時候甚至會碰到很難化解的情況,例如,你要跟別人合作,人家就是不跟你合作;你沒有想要挑撥離間,人家就是挑撥他離間你;你沒對他不好,人家就是硬要說你對所有的人不好。

遇到這種情形,你應該想:「這是一個能夠讓我成長的力量,讓我的性格多一點磨鍊,使我的人生多一點歷練。」如果你處在槍林彈雨之中,還能安全地全身而退,那時候,你的工夫就練出來了。

有的人專門愛講別人的是非,也不是為了特別的原因,就只是愛講是非。面臨這種場面,知道他講我們的是非,我們也不要跟他計較。如果他說我的是非,我也說他的是非,彼此針鋒相對,是非越來越多,煩惱越來越重,最後可能變成水火不能相容。

也有些專門搬弄是非的人,卻往住最能受到老闆的歡心。遇到這種人,如果自己還能夠留下來,能夠適應環境,那很好;如果你已受不了了,那就遠離他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