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 July 2025

我們討厭的別人,反映了我們討厭的自己

/ 許瑞云

問:我曾經讀到一個許、鄭醫師提過的觀念,大概是講「我們討厭的別人,其實反映了我們討厭的自己,因為我們不允許自己擁有某個點,我們才會討厭別人有的那個點,因此我們要學著去接受自己擁有的、也是我們在別人身上發覺到的,我們討厭的那些點,這麼一來我們才能夠做到愛自己」


我對這一個觀念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


假如說我討厭的別人身上的某些點,是比如說別人做的性侵、暴力等等行為,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也應該去接受自己可能有的那些面貌嗎?我們是否也不應該對這些行為感到厭惡呢?
—————————————————————————-
答:性侵或任何傷害自、他的行為都是源自於不愛自己和他人,霸凌者常常過去也曾是被霸凌者,所以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衝動的情緒或慾念,其實當我們傷害他人時,我們同時也接收到傷害和被傷害的能量。

如果自己有暴力的傾向,我們得要先面對和接受自己有這個傾向,但接受了並不代表我們要放縱自己去行使暴力。當我不抗拒或批判任何自己的潛力,我就可以選擇善用這些潛力。任何的特質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即使是暴力或貪婪等。暴力其實背後也帶有勇氣,讓我們面對霸凌時可以勇敢的說不,該站出來時也可以挺身而出。貪婪的背後也是有其意義,讓我們有取捨之力。特質的本身沒有好壞,端看我們可以如何善用。

每種特質都有一個廣泛的範圍(spectrum),就像是小氣和大方也是在同一個特質的spectrum,只是落在這個特質的兩端而已,又如同暴力和軟弱也是在同一個spectrum的兩個極端罷了。

當我們很討厭某種行為,我們常常會共振那樣的行為。這種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中有時被稱為「投射」(projection)——我們會將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別人身上。例如:特別討厭暴力的人,因為討厭暴力,所以會特別去注意是否有人在行使暴力,也因為常特別注意,所以周遭常看到有暴力的人。在加上一旦看到有人有暴力,就會特別的痛恨、厭惡,所以自己的內心就容易常處於暴力的狀態。

如果自己很討厭「愛批評」別人的人,就會特別的注意周遭是否有人在批評別人,而當我們一直在尋找和注意這樣的人時,就會看到特別多這樣的人,這時內心也會升起強烈的批判聲音在批評他人的「愛批評」。但很可惜多數人很少意識到自己內在一直在批評對方的「愛批評」,自己其實是跟對方一樣的「愛批評」啊!只是有些人的行為是顯化在外,而有些人是隱藏於內心罷了!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不抗拒或厭惡某些特質或行為時,我們內在的智慧和慈悲心才容易升起。會對自己慈悲也會對人慈悲。慈悲不代表我們認同這些暴力的行為,而是會用智慧和慈悲去處理這些人事物,讓他們也能改變對人的方式,能愛人愛物,善用他們的特質和能力。

http://happy1013.blogspot.com/2025/06/blog-post_24.html

Sunday, 29 June 2025

忍耐不是忍氣吞聲

/ 聖嚴法師


通常一個人有沒有耐性,和他所生長的環境、家庭因素,以及受教育的過程都有關係。有的人是由於成長過程發生了一些特殊的情況,性格才突然變得沒有耐性;但也有的人本來沒有耐性,後來因為所處的環境,所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讓他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漸漸地也變成有耐性的人。因此,耐性不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事,並不是沒有耐性的人就永遠都沒有耐性。

我們之所以會對某個工作或是某個人付出耐性,首先是覺得那件事應該做,也很喜歡去做,而且一定要完成,所以必須要有耐性;其次則是認為既然這種工作或者是這個人,要逃避也逃避不了,那麼只有付出耐心來處理。

而一般人會沒有耐性,常常是因為厭倦或是不喜歡某些人和事,其次則是性格使然。有人的性格就是粗心大意,動不動就發脾氣,像是工作隨便說不做就不做了!這就是任性。這種任性的人往往都要憑運氣和福報,才能與人和諧相處,圓滿完成事情。可是一個人的一生之中,能靠運氣的機會實在不多;即使還可以得意一時,但是運氣總會有轉向的時候,所以最好還是培養自己的耐性。

此外,耐性和毅力也有相當的關係。環境和工作常常會帶給我們一些磨鍊,不管是別人交付給你一件非要完成不可的工作,或是本身從事開發研究的工作,在工作進行的過程中,都需要付出很大的耐性與毅力。因為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無論工作、學業或是人際關係,幾乎都不可能不遇到挫折。自古以來,許多發明家及有成就的人,都是從失敗中努力不懈,付出毅力與耐性,才獲得最後的成功。

但忍耐的耐性並不等於忍氣吞聲,忍氣吞聲有時候是忍得沒有道理的。例如受人欺負侮辱時,因為自己不知道怎麼反應,只好忍氣吞聲,那就不算是耐性。因此,只有在自己頭腦很清楚,對人、對事都非常明白時,所付出的才是真正的耐性,事情也才會成功。如果遇事沒有辦法付出耐性與毅力,則多半會半途而廢,根本沒有成功的希望。

像我並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也不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但是我很有毅力。別人用一個小時可以做完的工作,我願意花十個小時來完成。因此我在日本念書時,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別人一、二年就能讀完的學位,我可能就要花五年、十年來讀完。但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一定要把自己想完成的事做完。

所以到目前為止,我有很多事,都是在磨難之中慢慢地逐一完成。從來沒有一件事是十分順利而沒有阻礙,或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可以說都是靠著耐性和毅力,才使我最後都能獲得圓滿的結果。因此,我相信每一個人只要願意堅持,不輕言放棄,都可以磨鍊出耐性來。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71933811634243&set=a.619833110177651

Thursday, 26 June 2025

餘生很貴,速遠離情緒價值低的人

鄭實

並不是所有人應該請進生命裡,也並不是所有闖進你生命的人,都值得善待和珍惜。根據以往的諮詢經驗,我總結應該盡量遠離如下這些情緒價值低的人。

①一味索取的人

他們總是習慣性地向你伸手,無論是物質上的幫助還是情感上的慰藉,卻鮮少給予回報。長期的單向付出會讓人感到疲憊不堪,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

②負面情緒爆棚的人

有「情緒黑洞」的人其實就像個沒長大的孩子,只知道索取安慰,卻不懂得給別人帶來快樂。儘管已經成年,卻還維持著兒童心智,認為自己就是關係的中心,別人有義務理解自己、共情自己、關心自己。他們一邊用負面情緒消耗著身邊的人,一邊嗷嗷待哺地索取對方的情緒價值。和他們在一起,你會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消極,對生活的熱情也慢慢消失。

③看人下菜碟的人

想像一下,你有一個朋友,他在你面前總是笑容滿面,言語間充滿關懷與熱情。但當面對地位更高或更有價值的人時,他會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你。有這樣的朋友或枕邊人,是不是很可怕?

④習慣挑剔和指責的人

習慣挑剔和指責的人就像一把無形的刀,不斷切割著別人的自信與熱情。他們似乎永遠不滿足,總能在別人的努力中尋找不足。與這樣的人相處,我們的心靈會承受巨大的負擔,難以真正放鬆和享受生活的美好。

⑤自戀的人

自戀的人往往缺乏同理心,他們難以真正理解和關心他人的感受。與這樣的人相處,我們會發現自己被邊緣化,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甚至可能陷入自我懷疑的旋渦中。他們的自戀行為像一堵無形的牆,將我們隔絕在他們的世界之外,無法建立真正的情感聯結。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84934376328422&set=a.283843669770836

Friday, 20 June 2025

一切唯心造

/ 釋演穩


幾乎所有《地藏經》的法本,都會在經文前加上一首《華嚴經》的偈頌——覺林菩薩偈。為什麼?〈覺林菩薩偈〉和《地藏經》有什麼關係?夢參老和尚說過一句話很有意思:「這是告訴你,沒有地獄。但是得你覺悟。你不覺,地獄就有;你覺了,地獄沒有。」

破地獄偈的故事

《地藏經》最後一品中,佛陀殷切囑咐地藏菩薩:未來世界中,若有眾生因造作惡業,即將墮入地獄時,只要他們能念出一佛菩薩的名號,或是誦一句大乘經文、一首偈頌,都要設法救拔,使他們離苦得樂。

唐朝法藏大師的《華嚴經纂靈記》便記載了一個特別的故事:有個叫王明幹的人,雖然出家修行,但無戒行,又不修善。某天因病往生後,被帶到地獄門前,就在那一刻,他想起地藏菩薩的名號,眼前隨即出現一位僧人教他念誦:「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僧人告訴他,只要誠心誦念這四句偈,就能解除地獄之苦。王明幹照做後,被帶到閻王殿。閻王見他頭頂放光,便問:「你生前有什麼功德?」他說:「我會念一首偈子。」閻王讓他誦來聽,當他念出偈子時,地獄中許多正在受苦的眾生竟都得到了短暫解脫,閻王大為驚訝,不僅放了他,還叮囑向世人宣說此一偈頌。三天後,王明幹甦醒過來,憶起這首偈子,便到處詢問。經查閱,發現是《華嚴經》覺林菩薩在夜摩天宮所說的教法。

華嚴四祖清涼澄觀曾讚歎《華嚴經》云:「一文一句竭海墨而莫書,一偈一光破地獄之劇苦。」或許正因為這段感應故事,加上華嚴祖師的弘揚,使得〈覺林菩薩偈〉成為契入《地藏經》的門徑。而「若人欲了知」這四句偈,後來也被稱為「破地獄偈」。

唯心偈與觀心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覺林菩薩偈〉一共二十句,偈中將心比喻為畫師,能畫出五蘊、世間、地獄乃至佛國淨土。「大種」指的是清淨心或真如;動念的妄心和清淨的真心都是心,沒有差別。聖嚴法師解釋說,這是純淨心中,示現一切法,而法本無淨穢之分,現實世界之所以呈現有淨有染,皆是因為凡夫眾生的煩惱妄想和執著所致。

偈文又說:「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這裡指出一切現象如同畫作,雖然由心所畫,但心中並未有一幅真實的畫,而畫作裡也沒有心;然而,假如沒有心,就畫不出任何景象,所以一切現象都不能離開心而存在。

再進一步:「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這八句又稱「唯心偈」,直接點出萬法皆由心生。然而,我們多半不認識自己心的真實樣貌。聖嚴法師指出,眾生之為眾生,是因為迷惑而流轉;雖然有生死的現象,但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從未離開過清淨本然的佛心。如果能深入觀察心的運作,覺察心如何創造一切境界,便能從妄想煩惱中解脫,體證清淨自在的佛性。

誦持〈覺林菩薩偈〉,讓我們了解佛教的破地獄,在於破除心中的地獄,並非破除外在的相,因為一切現象即使粉碎再粉碎,如果內心的執著未除,境界相轉瞬間又會再現起。因此,覺林菩薩教我們觀心,首先悟得心與一切現象是空。因為空,心沒有了障礙,才能真正建立一切,發菩提願,行菩薩行。

/ 《人生》502期

Wednesday, 18 June 2025

諸行無常

/ 開仁法師


什麼叫做「諸行」?什麼叫「無常」?「諸行」就叫有為法。什麼東西是稱為有為法?就是生滅法,你去看那一個東西、那一件事情、那一個心、那一個心所等它會生會滅的就叫做有為法。無為法,就是不生不滅的法,即指涅槃。

凡是會生滅的法,就叫做「諸行」,那凡是生滅的法,它一定是有生無不滅。有生必有滅,故說它一定是「無常」的。「無常」並不是一個什麼特殊的名相,「無常」簡單講就是無有常性。沒有任何一法,它是永恆存在的。一切法是無有常性的存在,不管色法、心法,都是「無常」的。

總之,凡是有生有滅的法皆無有常性,故稱之為「諸行無常」。

這樣瞭解後,似乎感覺人生突然變得有點悲觀。不是的,無有常性,適用於一切,如常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確是消極氣氛比較濃厚的。其實,相對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也有積極而充滿希望的氛圍嗎?

遭遇窘境時,雖然度秒如年,但試想想咱們不也共同曾有「它總會過去」的體會嗎?抱怨如此,不抱怨也如此。

反則,順境當中,雖然瞬間即逝,但至少知道曾經擁有的快樂,「難分難捨」也還是要捨,忍耐幾天,其實衝動就消失了。

順逆二境皆無有常性,這樣你就會明白,剩下的歲月應該積極地為善,因為在有生無不死的真理中,只有善業會帶來光明與希望。

總結一句,諸行無常的真理絕對是人生的依靠和依歸。

/ 方丈札記12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37978865022756&set=a.458382046315778

Monday, 16 June 2025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果然是大師


回顧一生的旅程,深感一切彷彿是冥冥中安排好的,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井然有序。當我觀察那些發生過的事,發現原本看似毫不相干的人事物,隨著各自的行進發展,在後來的時空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關聯。

就像多年以前的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會成為一名出家人。現在回想起這段出家的歷程,仍然感覺像是一場夢,虛幻而真實。如果有人問起我的出家過程,其實很難用三言兩語道盡,因為其中涵蓋了許多錯綜複雜的因素,近一點的可追溯到某天在某處遇到某個佛教徒,遠一點的甚至可追溯到小時候對生命的好奇。

在一生中,我做過許多大小決定,而大的決定通常都經過深思熟慮,比如出家這件事。每次做決定時,我無法預見這個決定將帶給我什麼樣的結果,但在做出決定之前,必然是經歷過一些事,而這些事累積起來影響我的決定。

任何決定的結果都不是我們所能掌控,即使有再周密的計畫,也不見得能如預期般進行。如果能明白一切都是因緣所成,就會明白世上沒有完美的決定,就不會顧慮太多,而是順應當下的因緣。無論最終結果是好是壞,也不會歸功或歸咎於單一的個人或事物,包括自己。如果一味地追根究底,將會是沒完沒了,還不如把握現有的條件,去做該做和能做的事。

因緣不可思議,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看透的。在因果法則之中,儘管善行和努力不一定馬上得到回報,但必定會種下美好的種子,在未來具備條件時結出美好的果實。只要相信因果和因緣,就會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35912545240375&set=a.443873544444277

Saturday, 14 June 2025

誦經的功德

/ 常霖法師


有些學佛的人聽說誦經有很大功德,於是天天去誦,但過程中不斷胡思亂想,跟經文完全不相應,只是為了追求功德而誦的經,當然就沒有意義了。

其實誦經是否有功德,不在於外在的紀錄,而要視乎誦經時的心念,例如以經懺佛事維生的人,誦經只是為了金錢上的利益,當然不會有任何功德。至於聘請別人來做經懺佛事的人,假如在旁投入參與,仍然會有功德,因為投入誦經的時候,身、口、意都沒有機會造惡業,如果方法正確還能提升覺知力,讓本自清淨的自性智慧顯現出來。

經常在佛經中看到「受持讀誦」這句話,意思不僅是表面上的讀誦,內心還需要依法受持,即是把佛陀在經典中的教法,實踐在日常生活之中,才算是真正的「受持讀誦」。

在這裏必須要提醒大家,學佛的人不要老是向外追求所謂的功德,真正的功德需要從內心省察,改進自己無始以來的種種問題,一念相應於無為的清淨心之後,才是對解脫有用的功德,否則只是積累一些人間福報而已。

真正的功德是本自具足的,想用積累的方式得到本來就沒有的功德,又怎比得上本自具足的呢?因為從空性的智慧來看,本自具足的功德是無數無邊的。

不住着在本自具足的功德相上,就是《六祖壇經》教導我們「無我、無相、無住」的正確修行態度了。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4075?fbclid=IwY2xjawKc97hleHRuA2FlbQIxMQBicmlkETEyMmdQVW13V05lUHYwQTNrAR7oiLTxasbsRtARRV1WAYrhm4M2llGTh-CiQKVQeMEh5JjI4gBKHvTzqYiP6Q_aem_cpWke3PJtjG6KEi4zk94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