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March 2019

無念不是斷念

■ 聖嚴法師

許多人自以為懂得佛法,就拿著一知半解的常識,任意理解佛法。我最近就聽到一種很奇怪的說法,說:「佛法教人『斷念』,遇到煩惱的時候,丟開它,不去想,煩惱就沒有了。」其實佛法裡根本沒有「斷念」這個名詞,我只聽說「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名句,此在佛法裡說的是「無念」。所謂「無念」,是沒有妄念,沒有煩惱心,也就是「心無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而不產生好惡。因為心裡有了好惡的分別,就會有執著,喜愛的就想佔有,討厭的就會排斥,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

所以,用「斷念」來對付煩惱,那是什麼都不想,讓腦筋暫時休息一下,對想得很累的人來說大概有效,但絕非解決煩惱的根本之道。真要斷煩惱,是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而不是逃避它。

有一位詩人說:「如果生命只是一杯清水,我寧可它是一杯苦酒。」這種想法以佛法的立場來看,是相當消極悲觀的。很多人以為佛法是一種遁世的思想,跟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隱遁思想混為一談。其實,那種思想不是真正的佛法。當然,現在也有些佛教徒以為長時間打坐、讓心安靜下來,就是修行,如果是這樣想,就很容易產生厭世思想,也很容易出家。但是,佛法其實是最積極入世的。《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維摩經》裡也說:「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即蓮花是出於污泥而不出於高山,在眾生煩惱之間做因緣觀想,清清楚楚的瞭解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幻化,當下即空,所以,不會起煩惱。

不過,這些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是不會用。佛法難聞,佛法難行,倒不是佛法深奧難懂,而是一般人即使聽到了,也當它只是能說不能行的理論。其實佛法很簡單,說來說去只有幾句話,貴在能確實地做。

(摘錄自《人行道》)

Wednesday 27 March 2019

沉默

 李怡

月前看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四小時的影片我看了兩個小時因感到不適,就提早離場了。不知道不適是因為座位太近銀幕的關係,還是因為影片的內容使然。前兩小時影片呈現的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是一種互害關係,而且不是掌權者對無權者的霸凌,而是無權者之間的互害,包括父親對兒子、母親對女兒、老師對學生的刻毒言行,而且往往不是為了利己,只是出於自然的對人惡意。這是怎樣形成的一個扭曲了所有善良人性的社會?即使我早已認同魯迅所說,「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但電影以具體人物形象來呈現的社會,仍然使我極感不適。

雖沒有看完,但我知道故事的最後發展:幾名在社會中被壓榨到喘不過氣的人,坐火車去東北邊境的滿洲里要看一隻傳說席地而坐的大象,在路途中公車停在一處,眾人在空地踢毽子,劇終。「大象席地而坐」寓意絕望的人們的一個無意義又渺茫的希望。

「房間裏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是一個英語熟語,用來隱喻某件物體雖然像房間有一隻大象那麼明顯,卻被所有人裝作看不見,不說穿,不討論。這種集體的沉默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衣》,眾目睽睽下的真相只有一個孩子敢說出來。為甚麼是孩子?因為他未知世故。

沒有人說出房間裏的大象,有時是出自善意或禮貌,比如在臨終親友面前,我們不願意談他的病情。但許多時候是由於害怕,害怕權力,害怕殘暴統治的暴力,害怕失去政治或經濟利益,害怕被同類的群體孤立。

美國社會學教授Eviatar Zerubavel寫過一本書,書名就叫《房間裏的大象》,剖析人們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對於某些顯而易見的事實,集體保持沉默的社會現象,作者將之稱為合謀性沉默。中國海歸學者劉瑜為這本書寫的序,提到「文革期間,當學生們用皮帶抽打老師、或者造反派暴力批鬥『走資派』時,很多圍觀群眾感到不忍,但他們只是默默地回過頭去」。現在,「成百上千個人坐在一起煞有介事地開會,但誰都明白這個會只是個橡皮圖章而已,在那個會議廳裏,同樣站着一隻大象。」

沉默是金,言多必失,少說為妙,禍從口出,空談誤國,悶聲發大財……太多中國的古訓今訓告訴人們,審時度勢就是少說話。

劉瑜說:「人們習慣於用政治或社會的壓制來為自己的沉默辯護,卻往往忘記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為這種壓制添磚加瓦。我們盡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當房間裏有一隻大象時,它隨時可能抬起腳來,踩碎我們天下太平的幻覺。」

一國兩制在香港漸行漸遠,《基本法》被中共港共任意曲解、蹂躪、踐踏,香港的文明不斷沉淪,年輕人和不放棄明天的中老年人,面對香港未來感絕望,因而追求在越趨極權的「一國」之外的出路,這些都已經像房間裏的大象那麼明顯。如果香港人繼續沉默,如果民主派只顧眼前、不爭取明天,如果獨立、自主連講都不能講,不敢講,那麼「天下太平的幻覺」就隨時會被大象踩碎,香港終會淪落為《大象席地而坐》所描述的社會。

「我們這一代人終將感到悔恨,不僅僅因為壞人的可憎言行,更因為好人的可怕沉默。」——馬丁.路德.金。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326/20641661

Tuesday 26 March 2019

學習死亡

  陳健民

父親放下沉重的軀殼,開始另一個旅程。很是不捨,但我心平靜,靠近他的耳朵,說了一聲多謝。多謝他雖歷勞苦愁煩,仍堅毅不拔撫育我們長大。我亦感恩佔中案審訊讓我提早離開大學教席,有更充裕時間陪伴老父走他在世最後一段路。禍福相繫,我再次學到凡事不要太快下定論,莫大喜、莫大悲。

2003年時,我倒不是這樣淡定。婆婆行動不便,身體一天比一天衰弱,必須送到安老院。我知道剩下的時間不多,卻發覺自己對如何照顧臨終病人一籌莫展。學者的自然反應是從書本中尋求指引。令我驚訝的,是在大型書店中幾乎找不到一本相關的書籍;相反,我看到大量有關照顧兒童的暢銷書,從嬰孩到少年的身心理健康,應有盡用。這便是「軀體社會」(Somatic Society)──對年輕的生命過度寵愛,卻忽視、隔離甚至厭惡身體衰敗的老人。這背後,是一種將生命價值與生產力掛鈎的意識型態。

幸好,當時在書架上找到了《西藏生死書》。此書不單談論佛教的死亡觀,其中一章「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更提供非常實用的指引。我學習了陪伴臨終的婆婆,毋須太多說話,安靜地牽着她的手、觸摸她的頭、鼓勵她述說自己的故事,偶而插一句話,肯定她的苦心、努力、對家人和朋友的貢獻。我也學習聆聽她內疚的聲音,開解、安慰和協助她與他人及自己和解。我看到婆婆如何從悲苦中漸漸肯定自己的人生,雖有攀緣,但不怨恨。

其實人走向死亡,是走進生命的課堂。和孔子的教導不同,西藏人相信「未知死,焉知生」。藏傳佛教的其中一種修行是把少年人帶到懸崖邊默想,讓他們體驗生與死只是一步之遙。「只有懂得生命是多麼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貴。」知道生命可貴卻又稍縱即逝,便會用心去活而不會成為生活的奴隸,臨終時便沒有攀緣、渴望和執着。這便是生死無悔。

現代人倒不是這樣,我們對死亡或者避之則吉,或者覺得避無可避時自然懂得應對。我們將殯儀館和墳場建在隱蔽偏遠的地方,連望到這種景觀的單位樓價便會下跌;我們在路上遇到靈柩車會心裏不安,有些人參加完喪禮會頭暈作嘔。死亡就像傳染病,連死者家屬都帶有「病毒」,要與常人隔離,不能出席他人的壽辰婚宴。我們將死亡排除在生活以外,甚至將瀕死的老人安置在視線的死角,而不曉得疾病、受苦、死亡是人人必經的階段,我們和臨終者都可以在這段路上學到人生寶貴的一課。

父親當年逃避共產黨的迫害,踏單車南下香港,為的是追尋平靜的生活。他一生難苦奮鬥,只求子女健康成長、安居樂業。過去兩年,他身體轉壞,家人悉心照料。唯一令他擔心的,是我因佔中案惹上官非,不知會否鋃鐺入獄。感恩這段日子,讓我們可以牽牽手,微笑對望,一起學習放下的功課。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326/20641663

Monday 18 March 2019

李嘉誠的觀音廟與《三國演義》

張惠

周末的時候,我有幸遊覽了慈山寺,香港人親切地稱之為「誠哥的觀音廟」。這是因為一則慈山寺是李嘉誠先生花費17億修建而成的,二則這裏有一座比山還要高的大觀音。

沒來之前,我一直很好奇,這尊大觀音有70米,底座有6米,總共有27層樓那麼高。是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的?還是用混凝土澆築而成的?聽了導賞義工的介紹,才知道是用銅片堆疊而成,外面又刷了白漆。這白漆是噴氣式飛機專用的,因此不懼風雨,不用拂拭,可保大觀音十幾年光亮如新。我覺得這原理大概也相通了佛理──「何處惹塵埃」!

我非常喜歡慈山寺的兩個地方,一是不燒香,二是使我對佛理還有《三國演義》都有了新的認識。

我雖然沒有孫悟空的本事,卻有孫悟空的毛病──怕煙熏火燎。慈山寺禁止一切燒香,真是正合我意。慈山寺背山面海,山則雲霧繚繞,海則水平如鏡,聽人講已是風水絕佳之地,現在又不燒香,空氣更是清新。

慈山寺嚴禁燒香 花果供佛

慈山寺既嚴禁燒香,那用什麼來供佛呢?原來是花和果,而且都是有寓意的。供花是有助於啟思善眾「花無百日紅」的道理,供果是有助於啟思善眾「因果輪迴」。輪迴不單是指轉世才是輪迴。假如說你討厭的人,不希望發生的事卻一再遇見,那也是輪迴。而輪迴不是無故發生的,就是因果。汝必有因,方釀此果。欲解此果,先消其因。

慈山寺既嚴禁燒香,那用什麼來禮佛呢?原來是「供水」,在前往觀音像的大道上,寺方設有供水處,大家可以隨意拿起小木缽注滿水,小心捧着一步步走到觀音像前的另一巨型銅缽內倒下水祈願。寺方如是說:「供水的修持,以水喻心,提醒我們最珍貴的,往往是最基本的,垂手可得。在供水的時候,我們不再向外追求,當下回歸初心,照顧自己真正的需要……透過照顧水,去照顧自己的心,你會體驗到:滴水不漏的關鍵就在於覺察、專注和放鬆。澄淨如水的心,方向明晰,能讓我們踏上快樂之道。」

參與供水者,拿着水缽走到觀音像前,再倒進這巨型銅缽中便可。寺方稱這裏為「千應處」,英文是Thousand Wishes Pound,盛載着眾生的願望。

慈山寺是一個饒有文化的所在,觸處皆是靈機。

寺內絕大部分的牌匾都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親筆題寫,寺中並供奉有饒先生的珍貴墨寶《心經》。

山門前是哼哈二將把守。很多寺院的哼哈二將通常是相向而立,但慈山寺都是面朝門外,據說有降魔之意。很多寺院的哼哈二將都敷有彩繪,但慈山寺卻僅用精銅鑄造,然而其肌肉虯起,神情生動,可謂「不着一色,盡得神采」。

寶殿內的四大天王,其中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掌碧玉琵琶一把,而那琵琶連琴弦都是真的,並且如果懂音樂的人去看,就會發現那琴弦調得不鬆不緊,正合彈奏。而四大天王分別掌管「風調雨順」,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其職正是「調」,至此真不禁令人讚嘆慈山寺的雕塑果然精妙。

本以為嘆為觀止,但一見到釋迦摩尼佛,所有人又忍不住讚歎。我仔細琢磨了一下,發現屋頂有意建成了銳角斜下,而世尊幾乎高與屋齊,並非僅僅頭帶佛光,而是佛座環身,從頂至踵,遍及佛座,金光耀眼,寶相莊嚴,而且微微傾身下俯,其宏偉慈悲,令人一見油然而生頂禮之心。

不是紅臉的關公像


慈山寺裏還有一尊韋馱像,韋馱雙手合十,降魔杵橫放臂間。原來韋馱的降魔杵有三種擺放姿勢:一是橫放臂間,一是扛在肩上,一是杵在地下。這不同的姿勢竟然大有奧秘,行腳僧人來到不同寺院,先看該寺韋馱雕像的降魔杵是如何擺放,橫放臂間是任住,扛在肩上是可藉宿一晚,杵在地下是恕不留宿。原來還是反映了不同寺院的實力呢。

韋馱的腳下擺放着一隻小小的關公像,但是這關公像極其特殊的是,不是紅臉的,這是什麼緣故呢?原來關公敗走麥城,被人殺死,頭顱丟失。關公的靈魂十分委屈,常常大叫還我頭來。普淨老和尚於心不忍,就點化他說,你以前也曾殺死過顏良文醜很多人,他們很多也沒了頭顱,他們問誰還去?關公於此頓悟,後來修成了伽藍菩薩。

這可真是有意思,剛好我最近講《三國演義》,趕緊把這個見聞跟學生分享一下,也希望學生和其他朋友有機會去慈山寺遊覽。因為慈山寺不光有我講的這些,還有用唐代藍本塑造的彌勒佛,用3D打印技術複製的堪稱原物再現的唐宋壁畫,以及斯里蘭卡總統贈送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之時的菩提樹親本的第三代,本煥老和尚104歲題寫的匾額和105歲題寫的對聯等等,非常值得一觀!

免費的咖啡與茶


而且讓人想不到的是,慈山寺還有露天茶座,裏面則是清一色的長木椅、木桌,角落的水吧供應各式咖啡,卡布奇諾、拿鐵、意式特濃咖啡、美式咖啡……還有各種款式的熱茶,比如桂花烏龍、龍珠茶……全部免費!時間是從下午一點半到四點。義工非常熱情地招呼,而且這咖啡與茶的素質完全不輸於外面售賣的品種。

由於水平太超出期望,有遊客忍不住問了兩次:「真的不用給錢?」據說李嘉誠先生是這樣回答的──「不用。您平時去百佳、豐澤,已經好幫襯我喇。」嘩!覺得李嘉誠先生情商好高啊,一句話就被他圈了粉,讓我瞬間領悟了「取之於人,用之於人」的道理。

但是,但是,因為我不知道有這個福利,因此一點半之前已離開啦!後來知道,心都碎了。知道你們一定心裏在偷偷笑話我,雖然我也吃了好吃的素菜包和午齋,可是咖啡麵包是另一種好嗎?沒吃到總覺得就像寫論文竟然忘了寫結語似的,就是遺憾嘛。而且預約去參觀一次不容易,聽說有人約了半年都沒約上。所以將來如果有朋友去,一定記得把我那份咖啡麵包吃回來。切記啊!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6%9D%8E%E5%98%89%E8%AA%A0%E5%85%88%E7%94%9F%E7%9A%84%E8%A7%80%E9%9F%B3%E5%BB%9F%E8%88%87%E3%80%8A%E4%B8%89%E5%9C%8B%E6%BC%94%E7%BE%A9%E3%80%8B/

Tuesday 12 March 2019

我有明珠一颗

◎ 觉诚法师

与青年朋友在一起,我常常会问他们:「你为什么要学佛?」在众多答案之中,一部分年轻朋友觉得佛教的教理很好,为此选择信仰佛教,有些人是因为受了家人的影响,有一些则是朋友带着来一起参加活动,觉得很好玩,为此亲近道场。

不只是年轻朋友,就是一般成年的佛教徒,学佛的目的或因缘,也各有不同。有些人为了人天福报,有些人要求生命的解脱,有一些人则欣慕六度万行的菩萨,以圆满成佛为最终的目的。

在这许许多多不同的信众之中,有些人的信仰很坚定,从年轻到年老,一直没有改变;也有人生活中遇到事故改变,经不起一次的考验,就改变了信仰,也有的人虽然信仰佛教,但是长期下来,对佛教的信心一再地增增减减,没有具体的进步。

《法华经》有一则「衣珠喻」说得很好:

从前,有一名穷人,到富人的朋友家中做客,两个人一边喝酒、一边叙旧,谈得兴高采烈。这名穷人因为喝多了,结果就醉倒不醒。他的富人朋友一向很关照他,因为有公务必须急着出门,就把一颗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心想穷人醒来了之后,发现这颗宝珠,将其变卖之后,往后的生活就可以衣食无忧。

穷人酒醒之后,发现朋友已经离去,又开始了他到处流浪的生活,生活过得非常艰难,稍有所得,便非常满足。直到有一天,他与富人的朋友重逢,对方看到他仍然过着穷困的生活,大吃一惊:「你怎么会如此潦倒落魄!上次你到我家做客,我送了你一颗宝珠,因为担心会遗失,就缝在你的衣服里,你怎么没有发现呢?现在你可以去变卖这颗宝珠,就可以生活富足,无有匮乏了。」

我们一般人,就如同这个譬喻里的穷人一样,倘若有人对我们说:「你能够成佛,断除一切的烦恼,你是一个真善美的人,你一定能够成就菩提道。」我们一定不敢相信,会说:「哪有?我只是个凡夫俗子。」

这是因为我们长期在尘世间流浪生死,被五欲六尘蒙蔽了,所以自己不知道,本自具有清净自在的佛性,就如同穷子衣服里就藏有一颗宝珠,要遇到善知识或是贵人点破才能知晓。

佛法也是如此,佛陀明确地告诉大家:人人都可以解脱成佛,人人都可以成就,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

究其原因,不外是因为内心的贪嗔痴三毒,缺乏正知正见,没有机会接触到佛法,就像一个流浪的人,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何处。等到有一天,被善知识点破了,才发现自己本来就具足一切。

过去,我在没学佛以前,眼睛常常往外看,手指朝外,指摘别人的错处;学佛之后,磨掉自己的习性、习气,观照自己的内心,这才发现我们人人本自俱足的慈悲与智慧。

虽然发掘自我本性之后,还需要磨炼,经过重重的烈火焚烧,生铁才能真正变成钢。在我们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前,所有的疑惑、杂念,都必须要一一转念,直到所想的、所思的,都是去芜存菁的。

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要不断地服务众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之中历练自己,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然后不断地放下、放下、再放下。

比如说,我以一个法师的身份与人相处,言行之间不能带习气、缺点、错误,在帮助别人的当下,就会抛开自己的问题,如此慢慢习惯成自然,如此不断地熏修、练习,一直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这就像一个人煮饭、煮菜,不可能说有了菜单,原料备妥就可以下锅了;如果没有不断练习调烹技术的话,煮出来的菜就没有火候、没有味道。又或者一个人拿到驾驶执照,并不代表他的开车技术很好,还是要靠不断的练习。

《法华经》云:「若见佛子,持戒清洁,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这当中说明,我们本性清净,只要持戒、不去沾染世浊,就如同一颗明珠熠熠发亮。

过去我们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佛,如今经佛陀点破,我们应当明白,佛法并非深奥难懂,其实它是人人都可学习的、可以证得的。

https://www.facebook.com/mypumen/?__tn__

Monday 11 March 2019

会三归一

◎ 满谦法师

《法华经》在如来一代时教中最为纯圆精妙,素有「经中之王」之美称。〈法师品〉云:「不闻法华经,去佛智甚远,若闻是深经,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闻已谛思惟,当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经中所阐述的内容与佛在四十年当中所说的其他教法相当不同,本经是以一乘因果为宗旨,分迹、本二门。

《法华经》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着重的是迹门。法华中的权实思想,归纳起来大致是讲「因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这三大问题。其主要目的是令三乘同归一乘,回小向大。从这可见佛陀悲愿之深广,教导苦海中的一切众生要觉悟成佛,从众生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不再轮回受苦。

什么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权」是权巧方便,「实」是本来面目,实实在在。在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佛陀教导我们受持五戒能转生为人,奉行十善将来能生天,修禅定能完成声闻、缘觉,发菩提心能完成佛道,这些都是「权教」;唯有佛的境界才是「实教」。

释迦牟尼佛过去为化度众生所讲的三皈五戒等,都是善巧方便的权教,因应我们的根机而说,此为「开权」。只有到了法华会上,佛陀才直畅本怀,宣讲宇宙人生的真理,此即「显实」。

《法华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

何谓「会三归一」?恶道有三,地狱、饿鬼、畜生,佛陀要把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会归到佛乘,这是第一个「会三归一」。

除了三恶道,另有三善道,就是天、人、阿修罗,像我们大家都是三善道里的众生。佛陀也要让三善道都会归到一乘佛道里,这是第二个「会三归一」。

除了三恶道、三善道,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圣人之道,佛陀亦将这三类的圣贤会归到佛道里,这是第三个「会三归一」。

现在众生最大的愚痴,就是不敢承担自己与佛祖是同等的地位。甚至叫他稍微坐高一点,到前面坐,可能都拖延很久,不敢向前。问他为什么不敢向前坐?他说:「因为这么多人,我不敢。」这种自甘堕落、自卑的心太强烈了,不能直下承当,这是一个缺失。

有一天,信徒问禅师:「什么是佛?」禅师十分为难地望着信徒,说道:「这,不可以告诉你,因为告诉你,你也不会相信!」

信徒说:「师父!您的话我怎敢不信?我是很诚恳地来向您问道的。」

禅师点点头,说道:「好吧!你既然肯相信,我告诉你,你就是佛啊!」信徒惊疑地大叫:「我是佛!我怎么不知道呢?」

禅师说:「因为你不敢承担啊!」

过去有一位大学生问星云大师:「大师,我的脾气很坏,请您告诉我,要怎样改掉脾气呢?」大师就说:「你怎么找我呢?改你的脾气,要你自己才有办法啊!」

所以,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是有办法的人,实在是好可惜啊!

佛陀在法华会上为弟子们授记将来成佛的国土及佛名,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这与他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时,所讲的第一句宣言相应:「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这就是肯定人人都能成佛,而现在我们众生不能相信自己,因此,佛陀在法华会上苦口婆心地告诉大家:「百川大海,同一咸味。」尽管有江、溪、湖、河流之别,最后都会归于大海。所以,虽然有贩夫走卒、士农工商、贤愚不肖之别,但是人人都有佛性,这是平等、无二无别。

https://www.facebook.com/mypumen/?__tn__=kCH-R&eid=ARBEcTBUfRON1ylZcx_M3oK-ki4ZODhyUROLJAUWC38JNbmrCpuNO0YZ7PoohbejJYTqqvqJ3YXJkQyz&hc_ref=ARSwMhXN-jggCEF5d4ETh18na2Ink9mGrGGOPCh0sYhaIbo6i-DxReAi08sGEN2oobQ&fref=nf&__xts__[0]=68.ARDca8PDMWllKElmJdEgbOpYejB34SbAaq3sWxHnEfVwWrYfF3BCAAHaMGEWFCA4H2zZtRuFtEdbrboaoI4QeJIb8XEAFnPz5LMPudi781ZcYMkWOf7beGWSfbz2Y0mtMoQcarbYmGRSAOpEI_UzkeXrc629jUK73wyBM-CjVRn3WohHjGGOJaLIfLcRDHRsuNc8JsOUV_CWGAmoZZ-vM7QGHkKjwI6L641q1gBV1QteKOE9o8HQ16k0ArMfE7kA9259iFORma5w0vJBfPbCmGtEE7XYg-clQXuZhyjRGSU_xFJsg3vhY2ahU26Pqhos17fy9h8t76YWma6Hsw

Friday 8 March 2019

深入智者大師的修行世界

/ 白佳立

智者大師有「東土釋迦」之譽,其所創立的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臺宗,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而慈濟證嚴法師現在每天講述的晨語即為法華經,因此今年「慈濟讀書會」便以《高僧傳─智者大師》為主題,深入法源,了解大師追求真理的脈絡。

臺北市慈濟中山八德共修處,2019年3月4日晚間,舉行令人耳目一新的讀書會。這個讀書會沒有書可以看,以大愛電視臺去年中推出的二十五集《高僧傳─智者大師》影片為教本,每週播放一集。該劇集由唐美雲歌仔戲團演員說唱精心編排的法偈,在伴讀引導下,讓參與者透過觀看、研讀及法喜分享,一窺智者大師之風範。

「智者大師傳的天臺三部是哪三部?」讀書會伴讀的慈濟志工陳心昀特別製作有獎問答,加深大家的印象。坐在第一排的邱易泰立即搶答也得到了結緣品。智者大師第一集:「請回妙寶,中興天臺」中的「妙寶」指天台三大部,又稱法華三大部,是《法華玄義》、《法華文句》與《摩訶止觀》三書的合稱。

智者大師出生於西元538年梁朝時期,父親陳起祖為大將軍。七歲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立即背誦無礙。他成長於動盪的南北朝爭亂,十八歲於果願寺出家,拜慧思禪師為師,禪師叮嚀:「傳燈化物,莫做最後斷種人。智者大師的大護法有陳宣帝、陳後主與晉王楊廣(隋煬帝),他曾為隋煬帝授菩薩戒。

智者大師對宗教界的影響是–終結南三北七十大佛教流派,成為唐宋佛教的依歸;創立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還有融合佛、儒、道思想。陳心昀的簡報也特別解釋大師的思想是:「性具善惡說、定慧並重、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空、假、中)、止觀雙修(理論實踐並具,教觀總持)及五時八教」等六項。

「為何共修這部高僧傳?」陳心昀的下一張簡報引出讀書會的重點,當花蓮靜思精舍畫面出來時,有好一會兒現場一片靜寂無聲。「為佛教,為眾生」是印順導師對證嚴上人的叮嚀與期許,大愛電視臺播出《高僧傳-智者大師》後,上人就一直叮嚀弟子們要收看……。

螢幕中簡報跳出最佳解答,證嚴上人開示:「智者大師的《法華經》真正地進入了(人間),我這一輩子也是為《法華經》,我不是用說的,我是用鋪路的,『經』先鋪路,讓人人先走過了每一段經文鋪的菩薩道,所以我們世間都是人人要成菩薩,人間菩薩。」

https://tcnews.com.tw/2019/03/6-7/?fbclid=IwAR1cOlc3zmhP8cg52S6hrrYSZ7XEyr5gdX4cNGIOdek1uhggf5Ka-2KOiaA

Thursday 7 March 2019

爐香讚的典故

佛陀時代有一個阿羅漢—聖者富耆那尊者。他證得阿羅漢果後,想 回去度他的家人(爸爸和哥哥)。於是他隨緣托缽,回到故鄉「放缽國」。

回家以後,富耆那尊者就向父兄講解佛理,爸爸和哥哥聽了心生歡喜,也想要見佛陀。

問題是佛陀在「舍衛國」,距離非常遙遠,怎麼能見得到呢?

後來他們父子在家中樓上設了壇,準備一個香爐,點上最好的香,向著⋯⋯舍衛國方向遙拜佛陀。

當時,佛陀正在舍衛國講經說法,由於父子的虔誠,香煙飄到了佛陀的頭頂上方,結成一朵香雲蓋。

佛陀知道這是遠在放缽國的富耆那尊者和他父兄的遙拜祈求。於是,就運用神通去到放缽國,在空中向尊者以及其父兄說法。

因此,法會之前先唱爐香讚,點淨香,誠心禮請諸佛菩薩降臨壇場,就是爐香讚的意義。

讚文講析

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爐香乍爇」,也就是淨香爐的香剛燒起來的時候。
「法界蒙薰」,是說爐香乍燃,十法界已蒙薰習。

「諸佛海會悉遙聞」,海表示深跟廣,猶如佛菩薩的功德深又廣大;此句又表示香才點上,十方佛世界的眾多佛菩薩,都已聞到,已知道。

「隨處結祥雲」,諸佛菩薩所到之處就是吉祥地,香煙處處結雲,所以稱為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諸 佛現全身」,拜佛最重誠意,有虔誠的心,諸佛就會現全身。有人會問:「是真的嗎?我那麼虔誠,連半身都沒看過,何來全身呢? 」

其實,拜佛不要只想看佛。譬如陽光,不一定要看到太陽,才能感到溫暖,從光明和溫暖,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太陽的存在。

雖然,在某種殊勝因緣下,確實得以看到佛的應化,但不要才拜一下就想看到佛陀。只要與佛同在,心佛相應,佛就無所不在。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要唱三遍。只要虔誠,香煙就可以與佛陀相應,並感應諸佛菩薩降臨道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wvtT8h1DME&fbclid=IwAR2zTOa5g_T3gE9DXMibOMwqxRPac3BrH-4VT6kxDFwMMQom4a9YoLwTymo

Wednesday 6 March 2019

強勢母親對家庭的破壞

/ 淨空法師

在強勢母親的管理下,這種社會性的交往變形,使孩子害怕遇到否定和拒絕,習慣於隱藏自己的內心感受。這種防禦模式,使其易有被社會孤立的傾向,難於融入社會。

很多人知道,母親對於孩子,對於家庭來說十分重要。但是,一個脾氣過於強勢的母親對於家庭來說卻是毀滅性的。為什麼呢?

母親脾氣愈強勢 女兒易顯霸道

強勢女人不等於女強人。我們所說的強勢,更多指的是性格上而不是事業上。很多女強人工作中是「鐵娘子」,回家就變「小娘子」,反倒婚姻很幸福。

相反,有些女人事業未必做得很大,但脾氣很大,氣勢很大,特別喜歡在家裏說一不二,我們把這種在家裏喜歡做「女王」的妻子,稱之為強勢女人。

一般來說,當父親在這個家庭的作用愈來愈邊緣化之後,母親就會變得日益強悍甚至說一不二。

有時候你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當女兒反抗母親的專斷時,女兒也在偷偷地繼承母親的這種專斷,並順理成章地帶到她將來跟她兒女的關系中。

母親脾氣愈強勢 兒子易顯自卑

很多母親把培養子女當成自我實現途徑,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養成名優秀人才,她們常把自己價值依附於其子女身上,子女成功是她們成功,子女失敗是她們失敗。

當母親總是指責、批評丈夫時,其實是在指責、批評一切男性,兒子作為男性必然會跟他的父親一樣躲在無人的角落。

對丈夫嚴重不利 不給丈夫尊嚴 等同「剋夫」

所以當一個性格過於強勢的妻子喜歡嘲笑奚落丈夫之時,其實也等於把這種嘲笑和奚落同樣甩給了她的兒子。

很多媽媽會把自己意志無形地強加給孩子,這就相當於把壓力轉移其子女身。而孩子則在這種種約束中變得自卑,過分苛求也會造成心理壓力倍增。

受過度保護的孩子難自立

母親過於強勢,是其安全感不足的表現,會使其成為一個典型的保護者。

害怕自己擔心的問題會在孩子身上出現,只要是不利於孩子的事情,都想過濾一下,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避免發生。

於是,母親包辦所有事情,從思想上和行為上都要求孩子跟着她走,最終孩子就會什麼都不會,完全依賴母親,更加印證了母親的想法。

強勢母親不僅丈夫面前強勢,也在孩子面前強勢,不容許孩子說「不」。

長期處於母親的強勢控制下,自然忽略孩子的特性和感受,孩子在生活中獨立做決定的機會不多,一切都由強勢母親教導、指揮、安排。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放棄自己的承擔,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和面對生活的能力,形成無條件的服從和依賴。

習慣防禦難學會社會交往

父母是孩子最早認識的同性和異性,和他們的友好相處,能讓孩子習得長大後與同性異性朋友相處的方法,這決定了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而在強勢母親的管理下,這種社會性的交往變形,使孩子害怕遇到否定和拒絕,習慣於隱藏自己的內心感受。這種防禦模式,使其易有被社會孤立的傾向,難於融入社會。

作為母親,檢查自身是否強勢,可以參照以下特質與行為:

強勢的母親的四大特質

1. 自以為是
2. 頤指氣使
3. 指手劃腳
4. 吹毛求疵

強勢母親的四大行為

1. 必須要聽母親的,凡事母親說了算
2. 嚴密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對其行蹤和行為瞭如指掌
3. 孩子的一切活動都得向她匯報,行為前還須得到許可
4. 對孩子的生活盲目指點,橫加干涉,全面操縱其生活

一個聰明的母親,會讓孩子在心目中對父親有良好的認知,也會身體力行地尊重丈夫,與孩子、愛人的關係更融洽,讓孩子更喜歡。

所以,如果你是強勢母親的一員,希望本文能對你起到一點作用,也希望您能盡早明白,醒悟,做一個更好的母親。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5%BC%B7%E5%8B%A2%E6%AF%8D%E8%A6%AA%E5%B0%8D%E5%AE%B6%E5%BA%AD%E7%9A%84%E7%A0%B4%E5%A3%9E/?fbclid=IwAR2Bhmcd1EAVeKAeGGE5-kwaQh2Z--ij1FKMiqv5cF5qRMW4Rnvg626bQC8

Friday 1 March 2019

不壓抑不舒服的感覺,與憤怒和平共處

/ 劉軒

想像自己身處令你放鬆的地方。
比如一個沒有人的海灘上。
盡量真實想像全身的感受,
直到能夠冷靜下來。


大學時,我參加過一個表演課程,帶領我們的是劇場界一位資深演員。除了一些集體即興和劇場小遊戲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教了我們兩種相反的表演方法。

一種是由內而外。大家可能聽過一個名詞,叫做「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比如今天要演的是親人去世的情節,必須難過落淚,而你沒有這樣的經驗,但多的是失戀的經驗。表演的當下,你就召喚內心「被男朋友/女朋友甩」的過去,讓觀眾看到你流露在外的情緒。或者要演的是被歹徒嚇壞的人,就想像一隻蟑螂爬過你的腳。這些都是由內而外的表演方式。

另一種剛好相反,是由外而內的技巧。比如藉由暴力的肢體動作,像是摔東西、對空氣揮拳、怒吼,最後心裡真的充滿了憤怒。亦即藉由被外在動作點燃的憤怒去做表演,但本來你的內心並沒有那股火。

由內而外、由外而內這兩種技巧可以相輔相成。有一次,我的角色要邊罵髒話邊摔兩個黑箱子(黑箱子是劇場裡常常用來代替桌椅之類的道具),但我愈摔愈生氣,又連砸了附近的三個黑箱子,「碰!碰!碰!」老師說我的確很憤怒,但這是失控的演出。我承認,我的確失控了。

那天下課,我回想自己的表現,不太清楚為什麼自己會這樣。是因為我太入戲了嗎?這在舞台上應該是好的吧?還是因為那些動作激發了我原本就壓抑的憤怒呢?

後來透過心理學的閱讀,我有了解釋,而且得到一個有點違背平常認知的結論:發洩不只無法讓情緒消散,有時候反而會更加強內在的情緒反應。

這個表演課程(尤其是在練習由外而內發展情緒時)讓我體會到,情緒化的動作雖然一開始只是外在表現(比如哭喪的臉),但最後真的會引起相應的內在情緒。

這種外在與內在情緒的關係,心理學早期就觀察到。一百多年前,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曾經說:「我們不只是因為快樂,所以會笑。我們會快樂,是因為我們在笑。」意思是說,我們因為情緒而做出的行為,也會成為情緒的來源,這個關係是互相的。

不過後來因為行為心理學的盛行,有很長一段時間,西方心理學的主流意識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內而外」單向的,在這個背景之下,衍生了「發洩可以治療情緒」的概念。如果你憤怒,那就大吼、狠狠砸東西,當你的行為與內在的狀態達到一致,就可以減輕情緒反應。但問題是,這不總是有效,很多時候反而還使人變得更情緒化。

現在我們知道了:控制情緒,不能只是靠壓抑,也不能只是靠發洩設法擺脫,而是要與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

綠巨人浩克就是一個很好的比照。以前的浩克無法控制憤怒,是一個不定時炸彈。班納一直想壓抑自己內心的怪獸,所以特別畏縮,但這樣的畏縮讓他更容易被欺負,遲早會爆發、害人害己。

後來的班納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憤怒相處。當其他英雄問班納如何保持冷靜,鋼鐵人東尼則對班納說:「我相信你有使兩者共處的方法。」也就是做為意識的班納,並不是去壓抑浩克,而是去習慣浩克。

還記得「復仇者聯盟」結尾大戰外星怪物那段嗎?美國隊長跟他說:「現在是你開始憤怒的好時候了!」班納回答:「I’m always angry!」然後就變身浩克。這代表,憤怒的浩克一直存在,只是在班納的掌握下。他只需要把自己煽動起來,就隨時可以爆炸。

在漫威的宇宙裡,我們需要浩克的憤怒再憤怒來打敗超級反派。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刻意讓自己失控的憤怒,往往不只造成物件的毀損,還會造成關係的破壞。

那,生氣的時候,要如何有效降低怒氣呢?

如果你對一些事感到憤怒,而且情緒很久無法平復、反覆想著那些事,甚至影響了睡眠和胃口;或是感到自己的憤怒太強烈,以至於不能集中心神、有效思考問題,也無法控制言語的冒犯或行為的暴力,甚至很容易遷怒,把自己的憤怒轉嫁到無辜者身上,那麼,你已經有了「憤怒管理問題」。這時候,要怎麼辦?

生氣的時候,訊息會從大腦邊緣系統發出,往下傳到腦幹,刺激交感神經,造成心跳加速、血流增加、肌肉緊繃、腎上腺素分泌,全身進入「逃跑或打鬥」的預備狀態。除非你真的要打或是要逃,不然就要想辦法減輕這些生理壓力。

你可以嘗試深深的、緩慢的吸氣、吐氣,練習「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可以帶動橫膈膜上的迷走神經,它會牽動副交感神經,壓抑交感神經,讓心跳變慢。不是每個人都能一下就抓到那個感覺,之前我的瑜伽老師教過一個簡單的練習方法,就是先躺下來。因為當人躺下來呼吸的時候,基本上用的就是腹式呼吸。

但是,如果你很生氣,卻沒有地方讓你躺下,怎麼辦?你可以試試「緊繃再放鬆」的技巧。緊握拳頭,盡量多用力,感受一下拳頭緊握時的感覺;然後放鬆拳頭,感受一下手掌放鬆時的感覺。重複以上的步驟,直到冷靜下來。也可以嘗試緊繃、放鬆身體的其他部位,比如臉。將臉用力皺成一團,把牙齒咬緊了,然後放鬆,張開嘴巴好像要打哈欠一樣,觀察緊繃和放鬆時的感覺差異。

如果你是個想像力豐富的人,不妨想像自己身處能讓你放鬆的地方。比如一處無人的海灘(有海風輕拂的那種)。想像自己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腳踩在麵粉般的細沙上,是什麼感覺?不喜歡海?那就想像清晨的高山森林吧!盡量真實想像全身的感受,直到能夠冷靜下來。

等到情緒平穩、能夠理性思考了,再去想:「是什麼事讓你如此憤怒?值得嗎?可不可以換個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或許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時,就能夠不那麼憤怒了。

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由外而內的演戲技巧,是能夠由假而真的。所以,你可以表達不滿,但不要去做大舉動的憤怒行為,以免給自己火上澆油。因為,憤怒,傷身又傷心。

相對的,我們也可以利用這點,讓情緒變好。我有一個朋友,是個看起來很開朗的女孩。後來更熟悉了以後,發現她並不像表面那麼無憂無慮,有很多細膩的小心思,而且可能是單親家庭長大的緣故,對人不是很信任。

有一次她告訴我,她怎麼處理負面的情緒:她會對著鏡子笑,努力擠出一個笑容,讓面部肌肉自己運作。然後,一整天都提醒自己帶著這個笑容。她的肌肉帶動體內的情緒,而快樂的訊息也會透過肢體回傳到腦裡。慢慢的,心情真的變好了。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憤怒雖然是負面的情緒,但沒有憤怒,我們也無法捍衛正義;沒有憤怒,我們也無法對抗不公平的待遇,保護自己該有的權益。所以,憤怒是重要的,只要它不失控。

最後,我要引用一位文壇老前輩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葛拉斯(Gunter Grass)說的一段話:「如果我們將來老了,並非必須變得有智慧,而是要保持憤怒。」

你一定也知道,此憤怒非彼憤怒,而是一種自覺和正義感。

**************
微辭典 行為與情緒的相互關係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經說:「我們不只是因為快樂,所以會笑。我們會快樂,是因為我們在笑。」意思是,我們因為情緒而做出的行為,也會成為我們情緒的來源。這個關係是互相的。

**************
每日3分鐘小練習

這樣管理你的憤怒

方法1 嘗試深深的、緩慢的吸氣、吐氣,練習腹式呼吸。最簡單的練習方法就是先躺下來。

方法 2 如果沒有地方能躺下,可以試試緊繃再放鬆的技巧。緊握拳頭,盡量多用力,然後放鬆拳頭,重複以上步驟,直到冷靜下來。

方法3 想像自己身處令你放鬆的地方。比如一個沒有人的海灘上。盡量真實想像全身的感受,直到能夠冷靜下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150?fbclid=IwAR1hfv-AGnMaKmCumNmu8pehGZP_JhGAfQ5BE7FODyOKr150sVoTA6rq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