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9 May 2014

懷才不遇志難伸

~ 读《吊屈原赋》之感悟 (中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贾长沙在江畔作赋凭吊屈原的同时,也嗟叹自己的坎坷遭遇。

贾谊为汉洛阳人,文帝时召为博士,起迁至太中大夫。因年少为人所忌,未大得志。曾上疏陈治安之策;对时局问题有许多见解主张,但未被采纳。后来贬任长沙太傅,又任梁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贾谊自觉失责引疚而常泣,33岁死。其时论《治安策》和《过秦论》都是传世之作;《鹏鸟赋》和《吊屈原赋》也是古赋中的代表作品。

贾谊以对比之喻为屈原之不平作控诉:“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干弃周鼎,宝康瓠兮。腾架罢牛,渗骞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屈原孤独抑郁而死,实在可叹复可悲。可叹的是世人抛弃周鼎不用,而拿粗劣的瓦盆当宝贝;人们只跨牛骑驴,却让千里马垂耳拉车。把礼帽用来垫鞋子,却是走向衰亡的先兆。可悲的是,屈原正遇上这种苦恼。)

人才不任用是浪费

对于怀才不遇、有志难伸者而言,实际上在每个时代都存在着这种沧海遗珠的偏差和遗憾;换言之,即人才不被任用而造成英雄无用武之地,简直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在建国与发展过程中需才孔殷的情况下,这种形同弃精存芜的反向现象的产生,不得不让人对有关行政与教育制度的施行方针大感疑惑:制度理应是前进的推动器,怎地成了绊脚石了?

贾谊引屈原《乱辞》中的一句自叹语:算了吧,国人都不了解我。(谇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说明当时屈原哀莫大于心死,孤独抑郁、无人可倾诉的悲凉心境(独壹郁其谁语?)。

接着贾谊又以假借和对比手法来形容屈原高洁的才品,并认为诗人应像凤凰一样,高飞时可自然飘然远去;或像神龙潜藏水底以保全它的尊荣。已离开水里的獭与枭,岂能和虾虫混在一起?圣哲之可贵处,就是能远离污浊世界而隐退一隅;倘若麒麟也能让人用绳索套绑,那又何异于羊犬呢?(凤缥缥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勿(水旁)深潜以自珍;湎枭(虫旁)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蚓?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麒麟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

文人傲骨不屑合污


后一段宁可独善其身、不屑同流合污的话,隐含着几许文人傲骨雅士气节。当置身于此铁马干戈、风云激荡的时代,任何但有丹心一片、忠贞报国之志者,想必皆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壮志,挺身而出为国效劳;相对的,倘若国君昏庸、谗臣当道,许多满腔热血之士,或受排挤或遭迫害,也难有展翅之地;就如屈贾等许多史册流芳的人物,空有报国之心而复屈冤而去,怎能不叫人愤慨难平?

· 楚汉

http://www.nanyang.com/node/624238?tid=490

Wednesday 28 May 2014

曹操一生的最大启示:德本才末,千古不易

•  曾仕强教授

曹操是汉末的杰出人物,精力充沛,而且变化多端。年轻时就敢说敢做,无所顾忌。

他很早就得到机会,充分展现勇于负责、不畏权贵、坚强有毅力的治理长才。

担任冀州牧时,看到当地的风俗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便大力整顿,获得很好的效果。他的眼光和机智,更是当时的朝臣、地方官吏所不能及,所以很快就当上丞相。

献帝还以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老大有眼,来了一位好帮手。哪里知道曹操和董卓一样,喜欢专断弄权,擅作威福。

献帝每次看到曹操,都觉得背上有刺,十分痛苦。伏皇后的父亲伏完,建议密宣国舅董承入宫,赐以衣带,内藏以血书写的密诏,辗转传到刘备手中。

曹操正好请刘备喝酒,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吓得刘备面如土色。煮酒论英雄时,刘备更是惊得掉落筷子。

不得好死必然的结局


事后赶紧设法脱身,以袁绍兄弟心存不轨为由,总督5万人马,逃离曹操。郭嘉劝曹操把刘备杀掉,至少也要追回来,就近看管。结果许禇办事不力,不了了之。

想不到赤壁之役,给了刘备占领荆州的大好机会。出兵汉中,又促使刘备入川,以致自领益州牧。曹操最不喜欢刘备坐大,偏偏阴错阳差,把刘备高抬到汉中王的位置。难怪他破口大骂织席小儿,并发誓灭之。

曹操最不应该为了自己女儿要当皇后,借故把伏皇后杀掉。

这在当时社会,根本是大逆不道。所有正人君子,无不切齿痛恨。

不得好死,应该是必然的结局。

曹操一生的经历,至少带给我们三大启示:

1. 一个人有抱负,有能力,若是品德修养不良,一定不能成功。德本才末,可以说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曹操有安天下的抱负,也有治乱世的才能。只可惜他有才无德,竟然敢于公然宣扬重才轻德的用人政策。

以他那种收拾北方群雄的方式,为什么遇到刘备、孙权,便屡有挫折,简直无能为力呢?

原来当时的人才很多,曹操的所作所为,把那些重视品德的人士,都逼到刘备和孙权两大阵营。以致终其一生,未能完成大愿。

2. 一个人要端正社会风气,却不应该矫枉过正。无过与不及的中庸之道,才是合理的取舍标准。

东汉末年,由于桓、灵二帝讲求亲信关系,宠信宦官,败坏社会风气。因此重视品德修养的人士,疾恶如仇,纷纷以高节气行为标榜,结成党派,反而有所偏激。

曹操为了改变这种风气,刻意鼓吹重才轻德用人之道,说什么“宁教我负人、休教人负我”的狂妄乱语。

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非但不能改善清流偏激、孤芳自赏的风气。反而由于他的言行示范,造成晋初竞逐物欲的歪风。

3. 一个人纵然有抱负、有才能,也有成就,只要品德败坏,其余的表现,便应该一笔勾销,不加以颂扬。

做人品德为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历史上多少贤能圣哲,能够成为后代子孙学习、崇敬、仿效的对象,无不具有高尚的品德。

那些品德不良的人,就算有某一方面的成就,大家也不会推崇他,向他学习。这便是德本才末的思想所带来的标准。

http://www.nanyang.com/node/623941?tid=462

Tuesday 27 May 2014

馬哈迪出山救普騰?

· 黃金城

南宋詞人辛棄疾說「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然而,大馬國產車普騰不但相信企業一把手的年齡不是問題,還恭請年近90高壽的前首相敦馬哈迪出山,出掌主席一職。這種「敬老尊賢」的企業文化也算破了大馬紀錄,翻查大馬諸多上市公司的資料,還找不到有敦聘89歲退休政客擔任主席的「壯舉」。

普騰打出「敦馬出山」的旗號過后,股價並沒有狂飆直上,可見投資者腦袋還沒發熱,不會把普騰的「壯舉」比喻為克萊斯勒車廠聘用李·艾科卡(Lido Anthony Lee Iacocca)擔任總裁,並讓它起死回生,扭虧為盈的傳奇故事。

艾科卡是美國產業界英雄,他先后任「福特汽車公司」和「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裁,並讓克萊斯勒汽車廠扭虧為盈,成為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他的故事早已成為商管教科書的經典教材,他更被譽為「反敗為勝」的企業戰神。

艾科卡先生和敦馬哈迪的共同點是兩人年齡都到了「壽比南山」的階段,艾科卡還比馬哈迪大了一歲,早已退休;反而馬哈迪老而不休,越戰越勇。最教人感慨的是:艾科卡出山拯救克萊斯勒汽車的年齡,還不到60歲,馬哈迪救普騰的年齡卻到了90大壽。三十功名塵與土,也抵不過美國和大馬的八千里路雲和月。

國產車普騰是馬哈迪精心打造的「強國夢」,意味著大馬雖小,卻仍然擁有本身的汽車,無需向西方「叩頭」。可是,從1983年迄今,大馬人被迫愛國車愛了31年,也為此賠上了數十億的稅金,換來的卻還是爛泥扶不上壁的阿斗。問問身旁的親友,或是網絡上的大馬人,有誰是因為國產車的性能設計超英趕美,跨韓逐日而掏腰包買下的?如果沒有汽車稅和政府的扶助,普騰的下場大概比狂虧十數億的馬航好不了多少。

普騰請馬哈迪出山護駕,除了予人時光倒流的錯覺外,也不得不慨嘆大馬的成功企業家到底都往哪裡去了?為何找不到年輕一點的企業家出掌汽車業?反而,要恭請一位89歲的退休政客「救亡」?馬哈迪叱吒政壇風雲數十年,但企業經驗就只有開了兩家麵包店。

普騰借重馬哈迪的長處,顯然不是營銷麵包的技巧,而是借助他在政壇的威望和人脈,以期打通天地線,讓政府再為普騰打開方便之門。但馬哈迪風風火火狂燒千億的「那些年」,肥了朋黨,瘦了民間;現在居然回鍋普騰,不得不教人再三拍案驚奇。

「普騰在本地市場佔有率萎縮。迄今,它只在本地市場佔27%…市場被外國進口車佔據,導致龐大外匯外流。」解讀馬哈迪在部落格的文章,很難不產生「保護普騰」的聯想。這顯然又和納吉強調的「改革」背道而馳。若普騰像國家動物園裡那兩頭受保護的熊貓,我們還談什么競爭力?

不要忘了,普騰雖然披著國產車的外套,但國庫控股(Khazanah)早于兩年前將普騰42.7%股權賣給多元資源工業(DRB-Hicom)私人企業,背后老板就是「新糖王」賽莫達。

普騰在國庫控股手裡時,說得上是國企,每年都獲得政府給予撥款及其他優惠;當它變成商人賽莫達的公司后,早就是如假包換的私企。因此,它不但不宜再享有政府撥款,也不應獲得其他優惠。否則,這等于假借國企之名,將納稅人稅捐回饋朋黨。

大馬今年才名列《經濟學人》「朋黨資本主義指數」(crony-capitalism index)季軍,普騰和馬航如果一一得救,來年我們奪下朋黨指數冠軍,也就為時不遠了。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118665:&Itemid=209

Friday 23 May 2014

他是神經病

台灣青年在台北捷運大開殺戒,見人就斬,四人斃命,廿多人受傷。想起美國哥倫拜(Columbine)在1999年的校園槍擊案。當時兩個學生拿槍入學校大開殺戒,擊斃多個學生之後吞槍自殺收場。

美國社會之大為震動,和台灣現在是一模一樣的模式。傳媒開始找東西去怪罪,美國社會第一時間也怪罪電腦遊戲,台灣傳媒就將矛頭指向《英雄聯盟》甚至轉珠遊戲。與兇手有關的一切,統統成為社會歇斯底里的獵巫對像。

哥倫拜槍擊案之後,「有指」兇手是Marilyn Manson的歌迷,一時間Marilyn Manson即為千夫所指。基督教和家長團體動員示威反對他開演唱會,最後還真有些場次被迫取消。現在連《英雄聯盟》裡面「連殺」有bonus分數也說得煞有介事的[1]。

恐懼令人失去判斷力。這個時候,你說甚麼,大眾都會照單全收;他們太想知道兇手行兇的原因。誰人有個說法,人都願意相信的。人們不是恐懼暴力,而是恐懼未知,找不到暴力背後的原因。幾千年前,旦凡有大災難,死人多的,族長、官員、皇帝,為了安定民心,一定要找個說法。於是就說,這是神降下的天罰,因為凡人做錯了甚麼。有了原因,即使是再荒誕,也令人安心。在現代,代罪羔羊仍是我們的安神劑。

兇手21歲,已經被拘補。據一些傳媒報道其口供提到自己自小就不想活,覺得之後會活得痛苦,但又沒勇氣自殺,所以就到上街殺人,等國家執行死刑,好等他得到解脫。[2]即使「小時候就不想活」是真的,這個社會十多年來都沒能令他打消殺人自毀的念頭,也是個靈異現象。

事情鬧大了,有人走去台北看守所想跟兇手見面,謂想拜師模彷[3];臉書上出現「鄭捷粉絲團」專頁,頁面簡介是「(鄭捷)為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敬愛您 我崇拜您 我支持您」[4]——香港人一向覺得台灣很安全,很有人情味,原來台北也是個病得很嚴重的地方。

「無差別殺人」是Made in Japan的名詞。這類事情,日本更多。零八年,秋葉原發生過一次,兇手同樣自覺是人生失敗者,他駕著一架2公噸貨車橫衝直撞,殺了五人,再下車,用匕首和警棍殺傷十幾人。兇手被捕以後,出現了幾個模仿犯,在網上揚言將會殺人,之後這類人越來越多,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總共有三十三人因預告犯罪而被拘捕。表面上,日本是如此乾淨、有序,人人都看似彬彬有禮。

事實上,無論是美國、台灣還是日本,發生這些事之後,社會都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鄭捷以為自己做的是「大事」,但其實他甚麼都改變不到。社會只會怪責電子遊戲、搖滾樂、甚至學運和年輕一代。「社會」本身是沒問題的,有問題的只是弱者。那些教育制度、社會的競爭風氣、擅長製造Loser的社會、大學畢業生的22K薪金之類,絕對與瘋子越來越多無關。有權力的人,才不會跟你討論這些東西。

最後所有嘰嘰喳喳的口水討論,只會剩下「他是神經病」的結論;當然,宗教和輔導團體也會有工作和生意。一個鄭捷瘋了,社會將之剪除,機制向來如此處理。在學校、在監獄、在刑場是如此,大社會也是如此。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4/05/insanity/

Thursday 22 May 2014

終結貧窮 可能嗎?

1930年,在经济大恐慌之前,伟大的经济学家凯因斯曾经预言:“20世纪末之前,英国与其他工业国家能够终结贫穷”。

言犹在耳,贫穷仍在,而且加速。全球70亿人口当中,至少1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1美元(约3.3令吉);每年有超过800万人因贫困而死亡;世界最富有的三个家族拥有1350亿美元(约4455亿令吉),相当于最穷的6亿人口的全部财富。

刺眼的数据和种种资源危机预言,仿若恶毒的咒语,却让人对未来忧思不安。终结贫穷可能吗?

健康恶化、债务缠身等厄运连连的危机,让全球超过五分之一的人,陷入不见天日的贫穷陷阱。未来的10年,是否能停止“旧贫未去,新贫又来”的恶性循环?

打从人类世界有社会制度开始,“除贫”就是一个国家真正达致昌盛繁荣的终极目标。时至今日,从消除贫穷到终结贫穷,将除贫议题全球化的研讨,也重复了将近一个世纪,情况依然只见恶化,专家的话沦为会议桌上的空谈。

被《纽约时报》及《时代杂志》誉为“世上最重要的经济学家”的杰佛瑞萨克斯,不是第一个探讨发表“终结贫穷”论调的专家。不过,他的“预言”时间,比过去其他的语言都提前许多———2025年,亦即10年后。

对他而言,贫穷不是必然,也不会“永续”,亦非不可能的任务,而是在于“选择”———我们这一代,可以选择在2025年之前终结贫穷,改变世界。

提出终结贫穷蓝图

有别于一般经济学者“中听不中用”的论调,杰佛瑞费了20年的时间,走过全球十数个国家,提出了2025年之前终结贫穷的蓝图,而这份“蓝图”中的除贫方案简单得出乎意料———

1.成立全球救济极端贫穷的基金会
2.抨击美国以军事打击代替和平救助
3.富国应该负起救助穷国的责任和义务
4.在穷国打击腐败
5.消除传统的偏见,积极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制度

———即使没有“经济专家”光环的一般人也知道的问题和“理论”,就是杰佛瑞研究贫穷的方向。比较不同的是,这些“平民百姓也懂”的分析和提议,直接点出问题所在,因此赢得极高评价,形容他是“真正了解社会贫穷阶层问题和困境,并提出实际方案、最伟大的人民经济学家”。

或许,杰佛瑞萨克斯确实有足够的资格和自信“预言”。

1984年,他是玻利维亚经济发展的顾问;1989年,他协助博览重建家园;1991年,他向莫斯科提出建议;1990年代初,他深入观察中国;1994年,他帮助印度政府;1995年起,他开始注意非洲诸国。

成为经济学界“奇迹”


20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全球100多个国家,为政治领袖提供经济发展和打击贫穷的建议,为俄罗斯及波兰所提出的著名经济改革策略“休克疗法”,一度成为经济学界的“奇迹”。

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实况的方式,以及长期以来更致力推动“终结贫穷”的实际行动,奠定了他在经济学界的“泰斗”地位。

举凡理论,往往和现实情况是两回事。杰佛瑞的终结贫穷理论头头是道,他的亲身经验和实地了解,也为面临艰难的世界,提出可能的答案,带来了希望。

政治意愿是除贫关键

经济学家似乎都是乐观的,预言都是带着希望,并且将这样的“乐观”延续往后的一代又一代。

193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预测”到了20世纪末,也就是他的子孙们所处的年代,英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的贫困现象将会终结,因为巨大的技术进步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惠及贫困人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想。

凯恩斯的话,只对了一半。发达国家确实消除赤贫,但贫穷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贫富悬殊的差距,持续扩大。所谓进步,只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而这些人开始利用制度上的便利,进一步攫取资源,强迫穷人放弃自己的资源,一步步困于窘境。

这一点在多年以后,深深触动了杰佛瑞。他为俄罗斯和波兰提出的“休克疗法”,确实让经济在短期内大为起色,但国家管理和法律制度的缺失,却让同样的情况重演,也让杰佛瑞在争议中感到困惑。

恶性循环因自私贪婪

追根究底,贫穷代代相传,恶性循环,皆因自私和贪婪。历代经学家和诸多有关消除贫富悬殊的道理,一直是明摆在眼前的正道,但既得利益者拒绝正视,遑论配合或支持。经济权贵之所以势力扩张,追根究底,是官商利益关系的结果,所以,“政治意愿”是除贫的极大关键。

这也是为什么不论是杰佛瑞萨克斯或是任何一个“专家”所提出的除贫方案,人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更与失望之后,免不了心存疑惑,消极观望,是否又另一番“痴人梦话”?毕竟,贫穷并非凭空发生,而是人为的不公平所致,并且经历几个世纪的恶性循环,形成今日贫富悬殊、严重失衡的经济体系。

人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全球化的恶果,是进一步将贫穷从国家内部恶化到富国掠夺穷国。诸多环环相扣、纠结缠绕的问题,杰佛瑞都逐一串联和分析,在狠批问题制造者的同时,提出了“终结贫穷”的蓝图和结论———终结贫穷要从国际和本土两个方向同时着手,让全世界一起努力,将贫穷抛入历史。

杰佛瑞希望这一代人就能积极行动并且看到改变,但改变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诚如前美国总统约翰甘西迪胞弟罗伯甘西迪所说:“很少人有独自扭转历史的力量,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贡献一点力量,造成一点改变,所有行动的总和,就会在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上记下一笔……”

文:小小
http://www.nanyang.com/node/622634

Tuesday 20 May 2014

人才、股權與朋黨

· 林瑞源


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一個老問題;人才可以舒解國家的困境,也一直受到忽略。

台灣總統馬英九日前表示,台灣將放寬條件,讓馬來西亞留學生在畢業後,能夠留在台灣發展。這反映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攬才、留才,而大馬的動作太慢了。

馬英九透露,他曾經出過車禍手斷了,送到榮總醫院,負責的醫生就是馬來西亞僑生,醫術很好,他到現在做伏地挺身也毫無問題。

這樣的情節讓人似曾相識,許多到新加坡治療的大馬人,也發現原來醫生是馬來西亞人,問題的症結是為何這些大馬醫生不回國服務?

不錯,政府已經在2011年成立了馬來西亞人才機構(Talent Corporation),不過只是針對私人界和一般職位招攬大馬人才回流,並沒有開放政府相關公司的高職,甚至是為公共領域聘請專才。

大馬學術鑒定機構(MQA)已經承認中國820所及台灣640所大學學位,但是公共服務局只承認9所中國大學和18所台灣大學。不開放公共領域,就無法製造公平競爭的機會;這種自我保護的態度,也讓人覺得不夠誠意。

對於人才,政治領袖、高官和保守的非政府組織都有錯誤的觀念,以為人才只能在私人界服務,就足以協助國家實現先進國目標,其實關鍵在於政府部門及政聯公司缺乏專才的領導,以致認不清方向、錯漏百出。

以馬航為例,過去20年,政府至少花費上百億令吉挽救,就是不願意聘請外國人來整頓千瘡百孔的馬航。

馬航是國家企業,不能由外國人打理?

外國人擔任首席執行員,會讓馬來民族失掉尊嚴?如果無法妥協,就只有讓虧損的政聯公司繼續苟延殘喘。

亞航能夠經營得那麼成功,是因為採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及工作文化,從外面延聘的專才能夠打破政府相關公司的官僚文化、降低成本、提昇公司競爭力。

聘請外國人打理大企業,在外國很常見;比如2002年,日本五大車廠中,日產、三菱與萬事達不約而同找來外國人執掌管理大權,改造日本汽車業。連排外心態強烈、自視甚高的日本人,都重用外國人,向日本學習的大馬人也應該放下面子。

普騰在馬哈迪於31年前創立後,就一直堅守“民族企業”的立場,不聘請外國人改造,甚至是不和外國汽車公司締結伙伴,擔心喪失控制權。

今天的普騰節節敗退,出口至國外的汽車自2010年起就逐年減少,出口量從2010年的2萬9千零69輛下跌至2013年的5千937輛。整體出口面對虧損,在所出口的20個國家之中,只有伊朗有盈利。

除了栽培土著的議程外,國陣政府也把政府相關公司高職當作犒賞退休政治領袖及政府高官的工具,但是這些人缺乏專業管理能力。

種族政治麻醉了大多數人的思維,不唯才是用、不開放股權、延用有政治背景者,這讓國家被外界貼上各種標籤,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3月公佈的“2014年朋黨資本主義指數”(crony-capitalism index)調查顯示,大馬在23個國家或經濟體排名第3位。

近來種族情緒高漲、保守主義抬頭,讓國家招攬人才更為困難,即使是讓首相署部長依德利斯重新掌管馬航,也會遇到種種阻力。

除非能夠埋葬種族政治、改變觀念,否則招攬人才的計劃終究是一場政治秀。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2707?tid=35

Monday 19 May 2014

馬航重組這次來真的?

· 陳豔芳


最近,馬航(MAS,3786,主板貿服組)一直傳出大重組的消息,日期定在5月28日,這次更預測會對過剩的員工下手,準備裁掉逾10%人員。

但是,過去14年來多次重組,最終都帶來諸多的失望成果,市場難免對馬航的大重組存疑。

馬航曾在2011年8月大重組,涉及亞洲航空的入股20%,因為馬航員工的激烈反對和抗爭而告吹,結果在亞航退出重組計劃後,大重組變得不湯不水,不但沒有效果,短短3年內再虧掉40億令吉。

馬航目前共有約2萬名員工,大批的過剩員工,過去多次都對馬航的任何重組計劃採取不合作和對抗的態度,對他們而言,馬航是政府的公司,最終政府一定會出手拯救,所以有恃無恐。

在巨大虧損後,馬航再發生MH370失蹤事件,令馬航“全球最安全航空”的招牌蒙塵;加上政府揚言不再救助馬航,市場認為“馬航必須動巨大的手術”,才有可能重生。

市場目前傳出的馬航大重組版本有幾個,但都涉及裁員,分析也認為,馬航不裁員,不節省開支,背負著2萬名沉重的員工成本,要重生是不可能的任務。

綜合各方消息,馬航將在5月尾宣佈重組計劃,可能涉及和銀行洽商重組債務和貸款,並可能會向法庭申請破產保護、終止高付費的舊合約,削減員工薪資和福利,砍掉一些部門,被點名工程部門可能被賣掉,以及裁員超過10%。

根據估計,賣掉工程部可帶來1億2千700萬收入,更新合約則每年可省2億令吉。

分析員認為,如果馬航痛定思痛,願意大力闊斧自救,即使申請破產保護,反而有重生的機會。

置之死地而後生,日本航空(JAL)是前例,日航於2010年1月宣告破產。此後通過企業重建,轉虧為盈,並於2012年9月19日在東京證券交易所重新上市。

日航重組的過程中,就大幅裁員,留下來的員工的薪酬也被削減,日本工會組織強大,這項改變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之所以成為了可能,就是在破產後工會組織也對日航的未來抱有巨大的不安,從而有意協助改革了。

而日航之所以能夠走出困境重新出發,就是因為在短短的2年多時間裡,公司風氣改變了,員工的意識改變了,員工發自內心地與公司同心同德同努力的成果。

馬航目前也面對同樣的困境,如果政府放手讓馬航自救,讓員工放開“有恃無恐”的態度協助重組,讓馬航可以省下大筆無謂開支,再加上瘦身和業務整頓,重塑品牌,拓展新收入來源,成為航空業另一隻“浴火鳳凰”的可能性很大。

最重要的是,馬航必須真正下定決心,向市場表示:這次重組是玩真的!馬航重組這次來真的?

http://biz.sinchew.com.my/node/95208

Friday 16 May 2014

慈善的困惑

 · 李偉才

請大家嘗試回答以下這個問題:遇上特大天災時我們要齊心協力捐款賑災,而在兵荒馬亂之時,我們更有需要救傷扶危和援助孤苦無依的人,但在太平盛世期間,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不斷進行慈善募捐呢?

老實說,我還是近這幾年才懂得問這個問題。說來慚愧,我多年來的一個講座題目是「提問的藝術」,而講座中皆會強調:偉大的發現往往不是看到前人從未看過的東西,而是面對人人都看過的東西時,提出一個前人從來未問過的問題。「太平盛世為何需要慈善捐獻?」正是這樣的一個問題。

我並非反對善行而是我真的不明白。我對慈善並不陌生。早於一九八零年,我被天文台派往英國受訓期間,便已透過 Save the Children Fund 助養一個非洲小孩並不斷和他通信(他所在的國家是 Upper Volta ,後來改稱 Burkino Faso )。八一年回港後,與一班好友組成「振思社」,則透過宣明會共同助養了三個第三世界國家的小孩。而自八六年起,我有八年擔任「饑饉三十」活動中的「饑饉之星」,直至我移民澳洲才告結束。

九八年尾回流香港,我又透過樂施會 (Oxfam) 成為每月的捐助者(雖然每月不足二百圓)。汶川大地震後我捐了萬多圓。近年則受到 Peter Singer 的著作《The Life You Can Save (2010) 》的感染,於一年多前作了安排,每月從退休金中撥出五千圓捐給樂施會,以協助他們在第三世界的扶貧工作。我的出發點是「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一支蠟燭」,以及「救得一個得一個」。

但我仍然要問:為什麼太平盛世的社會仍要有慈善機構的存在?更令人不解的是,香港既已有「公益金」的建立,為什麼在鬧市中仍不斷有團體在進行慈善募捐?又為什麼我們仍要設立「關愛基金」?

這個世界的糊塗賬真的數之不盡。激進的一點說,這都是權貴階層的騙局。試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交稅?不就是集腋成裘以提供私人機構難以提供的「公共財」(國防、治安、基礎設施),以及幫助社會上一些無法自助的人?那麼在一個正常運作的社會裡,還需要什麼慈善捐獻呢?

數年前我與一班朋友傾談期間首次提出這個觀點,一位朋友作出了令我錯愕的敏銳反應:「你不是在鼓吹共產主義吧?」是嗎?

http://thehousenews.com/society/%E6%85%88%E5%96%84%E7%9A%84%E5%9B%B0%E6%83%91/

Friday 9 May 2014

勿縱容偏激言論

· 方諾


如果你有注意馬來西亞穆斯林連線(ISMA)這個組織,你不會對該組織主席阿都拉再益發表華人是“入侵者”(penceroboh)的言論感到太大的驚訝。

這並不是該組織首次口出狂言,你聽著聽著,就該猜到他們遲早會說一些更偏激的話。

“華人是入侵者”這種論調,與該組織的格調相似,符合他們的形象,假如他們突然間拋出一句“政府須公平對待各民族”,那才是真正叫人吃驚。

讓我們簡略回顧馬來西亞穆斯林連線曾發表過的“偉論”。

在上訴庭裁決天主教周報《先鋒報》不得使用“阿拉”字眼後,該組織說,大馬基督教徒應服從伊斯蘭權威,否則大可搬去其他國家。在馬航MH370客機失蹤一事中,該組織也插上一腳,把批評大馬政府處理手法的國人稱為“叛徒”,並稱應剝奪這些人的公民權。

看著這樣的記錄,你還能期望他們能說出甚麼激昂人心、指點明路的精彩言論?

在一個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國家,肯定會有一些固步自封的偏激人士,即便美國,亦無法避免。關鍵在於,政府與領袖們怎樣回應這個問題。

在大馬,由於政治與種族因素,對於這些抨擊非土著的言論與行為,政府與執法單位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展現了一定的寬容,沒有採取嚴厲行動(對於這一次的“華人入侵論”,警方表明會援引煽動法令調查,我們姑且拭目以待)。而寬容則漸漸成了一種變相的縱容,催生更多的偏激思想與言論。故此,在國家獨立五十多年後,我們還可以聽到“華人到底還要甚麼?”“華人回去中國”這些破壞和諧的刺耳論調。

如果政府與領袖們仍堅信“一個馬來西亞”是國家的未來出路,那麼就該採取更積極的行動,遏止這種現象,而不是為了短暫的政治利益,犧牲國家長期的安穩。當這些偏激言論浮現時,國家領袖須站出來,批抨與糾正。畢竟,他們是國家領袖,不僅是某一族人的領導。比起在佳節賀詞上的讚語,我們更需要領袖在適當的時刻仗義執言。

要知道,最糟糕的並不是國家有馬來西亞穆斯林連線這樣的組織,而是政府與領袖變相縱容他們。這才是真正的大問題。

(星洲日報/南山東籬‧作者:方諾‧自由撰稿人)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2576?tid=53

Thursday 8 May 2014

渡边淳一逝世

日本情爱小说作家渡边淳一4月30日静静地在家中去世,直至仅有家人出席的葬礼结束,周一晚间才披露消息,令日本社会十分意外而震惊的同时,倒也让人慨叹他活得风流、死得潇洒的人生。


无论在日本内外,渡边淳一的代表作应该说是《失乐园》,他把性爱描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下流的文笔,让他在日本内外上了堂堂文学作品书架并在日本文学界享誉殊荣。

不过在日本,社会对渡边淳一的认识不仅限于情爱小说,他逝世的消息不胫而走后,日本社会纷纷议论的,还包括了他的《钝感力》等带政治性的作品,据说这本书曾对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有过启示。

失乐园现象

终年80岁的渡边与中国作家鲁迅有不谋而合的共同点-他们原来都是医生。渡边1958年毕业于北海道札幌医科大学后,留校任整形外科讲师的期间,就开始执笔写小说。1968年他以札幌医大首例心脏移植手术的医生被人控告杀人罪的"和田移植"事件为题写小说,正式辞职成为专业作家。1970年渡边写的《光和影》获得日本文学直木赏后,他的作品走出了医疗题目,向历史、爱情等题材扩大。不过就算在日本,广泛认识渡边淳一,也是因他1995年发表的《失乐园》,当时不仅小说畅销,而且由小说拍摄的电影也让主演的黑木瞳持续多年在日本当选为"男士心目中最理想的情人"。

黑木瞳周一对渡边逝世发表的悼文称渡边是"我所爱的渡边淳一先生",她写到"到最后也是绅士的先生,那种酷的形象真让人感到了男子美学"。她描述说"现在获悉讣告,我孤独地哭泣着,想起28年前首次见先生以来的事。渡边先生对我来说,说成是命运中的人也不为过"。

情圣兼君子

除了其他参与过渡边淳一作品演出的男女演员也纷纷发表悼词外,自称与渡边淳一认识30年的日本著名通俗文学作家林真理子形容渡边逝世对日本存在近似"文坛崩溃般的冲击"。她并一语概括渡边淳一的风流倜傥说"非常热爱女性与酒与好吃食物,对所有作家来说我相信都是(作为题材的)粮食,与渡边先生曾在一起的作家都能感觉到喜悦与快乐,我有今日也是拜先生所赐"。

BBC中文网记者曾在日本电视上视听过渡边淳一参与的清谈节目。渡边毫不掩饰他几乎层出不穷的恋爱风流,他把这些视为存活意义,但同时他也对政治、社会问题等与他的形象似乎全不相干的话题,让人颇感意外地说出道理深刻的见解。他给人的印象既是个衣着品味时尚的情圣,也同时是个思想开放、为人厚道和热心肠的豪爽君子。

渡边淳一去世后,出版社才透露说,渡边其实患前列腺癌已久,在家疗养,4月30日在家逝世。

渡边终身获授8次奖和勋章,不仅在日本有许多畅销书,而且有多部小说被译成外语。其中在中国有6部小说因被侵犯版权,2008年他向上海市法院起诉中国的相关出版社,2009年双方取得和解。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4/05/140506_junichi_watanabe.shtml?print=1

Tuesday 6 May 2014

預知死亡紀事

· 陳文茜


1999年馬奎斯罹患淋巴癌,他預告了自己的死亡紀事,「如果我有一顆心,我會將仇恨寫在冰上,然後期待太陽昇起;如果我有一段生命,我不會放過那怕其中的一天,對我愛的人說:我愛他們」。

20世紀最偉大的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亞.馬奎斯4月17日於墨西哥家中去世,享年87歲。他的代表作最著名為《百年孤寂》,其他包括《霍亂時期的愛情》《預知死亡紀事》(若以拉丁文直譯為: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等…。

中年40歲左右的他,本來預期人生該是一趟孤獨的旅行;但走向老年生命終點前15年左右,他難得留下暖暖的文字給讀者:「活著是為了講述生活」「每個人都會死亡兩次,一次是停止呼吸,一次是最後一個叫出他名字的人也死了。」「如果我有一顆心,我會將仇恨寫在冰上,然後期待太陽昇起?」

因此他還沒有死去,按照馬奎斯自己的定義。雖然小說中挺傳神的得霍亂般的「台灣孤島」,主流媒體均未刊登他的死訊;但美聯社、CNN、BBC、半島電視台、路透社、NHK、大陸央視、新浪微博?,皆以專題報導他的離世。那麼多人都還叫著他的名字,儘管2006年1月他已宣佈封筆,他的死亡紀事只完成了第一段旅程,第二段可能永遠也不會抵達終點。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如此哀悼這為曾經數度被哥倫比亞前政府查封創作並逼迫流亡的偉大作家:「馬奎斯的去世給哥倫比亞留下了一千年的孤獨和哀傷。」

馬奎斯最著名的作品《百年孤寂》,也是讓他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偉大小說,以虛構的「馬孔多小鎮」興衰,隱喻拉丁美洲百年滄桑。那一年他才40歲,卻已感覺人生的蒼老;他本是記者,因揭露政府掩蓋的海難事件被迫離開哥倫比亞,之後任職的報社又被哥國政府查封,於是又被迫流亡歐洲;接著一邊寫小說,一邊為通訊社撰稿,遊走古巴,偶爾紐約。34至40歲《百年孤寂》問世前,和妻兒居住墨西哥,身兼記者、公關代理人(可見生活多麼艱難)及電影腳本三個工作謀生…但他人生始終沒有放棄寫作。《百年孤寂》問世之前,他已完成《第三次辭世》(20歲),《枯枝敗葉》(28歲),《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31歲),《寶石般的眼睛》《惡時辰》《格蘭德大娘的葬禮》(35歲)…共六部作品。一個二戰前出生拉丁美洲的孩子,眼看著世界秩序的崩解、重組?世界戰爭中所謂的「勝利」,沒有拉丁美洲的位置。美國以帝國之姿,蹂躪拉美、扶植軍政府、默許暗殺…他只是揭露了一個與「海難」有關的謊言,便被殘忍地丟到國際迷宮中,從此他失去了故鄉,也成了自己筆下落難的海員。1959年他還參加古巴革命勝利慶典,在切.格拉瓦主持的拉丁通訊社短暫工作兩年,然後失望地再離開。

中年的他是一個孤魂,漂泊於價值混亂找不到「依身小鎮」的世紀;正確地說,他已經準備死亡很久了,苦苦的從40歲準備到了87歲。「死耗子!」「在這裡鮮花會生鏽,鹽巴會腐爛」「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償還」「一個幸福晚年的祕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一切的春天已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究底不過是一種瞬間即逝的現實。」

「世間惟孤獨永恆。」

40歲,看盡軍閥混亂的拉美,讀透冷戰時期被舉世遺棄的拉美知識界,馬奎斯只能以號稱「魔幻寫實」的筆,寫下那一大家子拉美人的命運:「這個家第一個人正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吞噬?」他的每一部著作皆與「死亡」脫離不了關係。對他而言,死亡不是因為衰老,而是遺忘。

許多人以為《百年孤寂》出版時,馬奎斯40歲,他魔術般毀滅的文筆,立刻使此書暢銷,翻成多種文字,贏得各項獎金,從此使他成為專職作家。實情是這個未老先衰的作家,閉關了足足14個月,期間沒有分文收入,用盡僅有一點小存款。小說完成,為了將稿子寄到布宜諾斯艾利斯,連郵寄費皆籌不出,他只好孤注一擲把家中僅剩的三樣值「小錢」的東西典當換郵寄費;吹風機、果汁機和電暖爐,然後世人才有機會閱讀這部曠世巨著。

對於死亡他準備了那麼久,對於孤寂他體會得那麼早;和他預言相反的是:他終究從孤寂又走向繁華,一切都在時間洪流中不可預知。活著是虛幻,死亡只是虛幻的結束。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40419/381775/%E9%99%B3%E6%96%87%E8%8C%9C%EF%BC%9A%E9%A0%90%E7%9F%A5%E6%AD%BB%E4%BA%A1%E7%B4%80%E4%BA%8B

Monday 5 May 2014

反對消費稅的理由

· 陳壽錦

第13屆大選前,國陣政府已毫不掩飾會正式落實消費稅。選舉結果是,國陣得票率47%,有53%的總選民不投票予國陣,但憑著選區劃分的奧妙,國陣依然安全執政。這當中,有多少選民是因為反對消費稅而不投給國陣?沒有一個確實的統計。

一年過后,勞動節到來,反消費稅的人民集結上街,形成一股聲勢。

《2014年消費稅法案》通過,時間表上真正落實消費稅的預訂日期,落在一年后的4月1日,也就是11個月后。

反對的人們,到底反對的是什么?大略統計,可以整理如下:

★ 經濟困境日益加劇,通脹已令生活苦不堪言,貨幣貶值,再加上消費稅勢必令低下階層很難過活;

★ 政府財政管理不當,連續16年財政赤字,卻以取消日用品津貼和強征消費稅收窄收支不平衡,是完全的無能;

★ 消費稅衝擊全民,只要消費就得繳稅,貧苦大眾和富裕階層繳付同一稅率,無法實踐公平原則;

★ 政府只要節約開銷,減低每年國家審計報告所檢舉出來的浪費、奢侈採購和管理紕漏濫權等項目,根本無需對平民開刀;

★ 最后,自然是國陣政府的政策,不管推出什么政策,質疑它的執行能力和反對到底就是了,怎么說也只是個47%民意代表的弱勢政府,不信它能做好事。

在這些反對的聲音背后,平心而論,以經濟觀察角度而言,卻不能忽略以下數點:

★ 直到目前為此,就業人口過千萬,繳稅人口只有區區100萬;

★ 實施消費稅以取代現在行之有年的銷售與服務稅,一樣是6%,但是抽稅方法有別;

★ 如果大家反對最終消費付稅的消費稅制,應該也反對現行的銷售與服務稅,實況是我們當順民乖乖繳付這些年。

政府決意擴大稅收基礎,同時推出政府援助金,借此緩和對低下階層的繳稅痛楚,一隻手發一隻手收回,像喂猴子吃香蕉,戲耍猴子。

有評論就指出
,政府是決意加深捆綁鄉區的選票,讓這些鄉區的選民逃脫不了援助金的誘惑,繼續投票鞏固政權。但是,這只是片面的預測,消費稅一經實施,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不是那一年600至1200令吉所能照料得到的了。

不同于淨選訴求或反萊納斯等課題那么直接,消費稅無需以過于民粹或二元對立的眼光看待,也不必流于情緒的宣洩,逢國陣必反。

我寧可相信這是一個公平的稅制,就看怎么做到不是劫貧濟竊國賊?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522807

Friday 2 May 2014

默坐繁華街頭 等待是周夢蝶的姿態

默坐繁華街頭 等待是周夢蝶的姿態  

詩人周夢蝶獨坐繁華街頭沉思的畫面,迄今仍被奉為文壇傳奇風景,也是詩國子弟的精神象徵;爾雅創辦人隱地表示,「他永遠在等待什麼,等待是他生命中一種永恆的狀態。」,這種饒富禪味的「等待」、空白,給予在亂世中不知如何自處的年輕人,一種提示與想像。

作家齊邦媛透露,十多年前她在麗水街遇見周夢蝶。七月盛暑下午三點多,八十多歲的周夢蝶穿著長袍圍巾、席地而坐,告訴齊邦媛他在等人。齊邦媛不忍,返家為他打電話給等待之人。那人回答,「我沒說要來,他幹嘛那麼認真。」但周夢蝶還是在大太陽底下等了三個多小時。

「我不明白一個人怎麼會有這麼強大的力量。」齊邦媛認為,周夢蝶是「真正的詩人」,「從不經營外在形象,永遠堅持內在的自己。」

「他永遠在等待,永遠比你早到。」隱地說,每次周夢蝶要買書,總是在出版社開門前好幾個小時,就在門前坐著等待;多年前參加誠品敦南店的「星期五讀詩會」時,也總是坐在書店底下的餐廳門口前等待。他執著、不想麻煩人、也不想讓人等待;隱地認為,這種「等待」也是周夢蝶對人的體貼。

談到周夢蝶的感情世界,隱地爆料,周夢蝶其實「像賈寶玉般多情」。他在明星咖啡館前擺的書攤有兩把凳子。周夢蝶坐一把,另一把「男生不敢坐,因為坐幾分鐘他就煩了;但女生一坐就是幾小時。」這把凳子坐過胡因夢等許多「文藝少女」,一老一少暢談一下午。隱地說,多數人是向周夢蝶請教文學與人生,但也有人向他借錢,「他淡泊金錢,從不追討也從不後悔。」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8649422.shtml#104

周夢蝶:化城再來人

周夢蝶的傳奇一生少人明白,三年前導演陳傳興執導的周夢蝶紀錄片「化城再來人」,揭開「詩壇苦行僧」的神秘過往,也記錄了他生前最後的身影。

片長一百六十分鐘的「化城再來人」,是「他們在島嶼寫作」六部作家紀錄片中最長的一部,賣座紀錄名列前茅。

周夢蝶一九五五年起在武昌街擺攤。他在片中透露,那時每天一早坐第一班車抵達。他形容這個「孤獨國」只有「四個榻榻米大、四百廿一本書」,每天淨賺卅元就可以「pass」了。

擺攤時,周夢蝶看似默坐,其實是在心中「作詩」。周夢蝶在片中回憶,武昌街時期的他,在「沸騰的狀態下」寫詩,「這首詩還沒寫完,下首詩已經完成,」然而也有「一寫四十年」才完成的詩。「寫詩很痛苦」,周夢蝶說:「想追求人世快樂的人別來寫詩!」

旁人以為周夢蝶清心寡欲,好友陳玲玲卻在片中透露,「周公多情、專情、還有點泛情。」他也形容自己學佛經前「滿腦子都是戀愛」,「寫幾句破詩正是因為感情不平靜。」

周夢蝶在大陸時曾娶妻、育有兩子一女,來台後卻始終獨身。他曾跟朋友打趣:「我想娶的女人必須是完美的,只有觀音是完美的,但觀音不嫁人。」他的經學老師南懷瑾聽了說「這人在癡狂中打滾」,但認為周夢蝶「也知自笑,故可做一浪漫詩人」。

片末拍攝周夢蝶理髮畫面。他說,十二年前有好友問他:「你弱不禁風、貧無立錐之地,為什麼不出家?」周夢蝶沒有回答,然而這部片給了觀眾答案:對周夢蝶來說,寫詩就是修行。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8649468.shtml#104

詩人相信「一次就是永遠」

「我和他住在一起廿多年,我不知道他要什麼,只知道他什麼都不要。」照顧詩人周夢蝶多年的學者曾進豐,表示周夢蝶雖一生清苦,精神卻極度富足;前半生顛沛流離、還曾白髮人送黑髮人,卻覺得「天地一切美好」,形容他是「今之淵明(陶淵明)」。

曾進豐研究台灣文學。周夢蝶獲「國家文藝獎」後,曾負責為周夢蝶寫傳紀,並為他編纂「風耳樓墜簡」、「孤獨國/還魂草/風耳樓逸稿」、「有一種鳥或人」等書籍。兩人之間有亦師亦友、亦父亦子的深厚情誼。

周夢蝶育有二子一女,但不是早逝就是人在對岸。他退休後住淡水,曾進豐擔心他乏人照顧,接他到新店,將家中屋子借給周夢蝶住。曾進豐曾在周夢蝶紀錄片「化城再來人」發表會上透露,周夢蝶堅持自付房租,一月三千元,仍覺「自己是別人背的十字架」。「他凡事都為人著想。」曾進豐認為,「不是我照顧他,是他用精神照顧我。」

曾進豐透露,周夢蝶信奉「一次就是永遠」,他總是上同一家餐館點一樣的菜,洗同一家溫泉,上同一間理髮店找同一位理髮師、喝咖啡總是一次加糖五匙...。而周夢蝶的無欲無求最讓他感動,「他對一切名利避之唯恐不及」,也從不批評別人。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8649443.shtml#104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