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8 November 2019

公務員,請不要辜負你的高薪厚祿

/ 區家麟

人生交叉點啊,你要為五斗米折腰,還是願意為真相奮戰?你是公務員,發現高官濫權、欺騙,危害人民,你是否願意犧牲工作、名譽、以至家庭幸福,冒牢獄之災,甚至被控叛國,都堅持揭露真相?

電影《官謊真相》(Official Secrets),真人真事改編,美英政府2003年為了攻打伊拉克,鏟除薩達姆,撒下彌天謊話,虛構大殺傷力武器;英國情報機關更加應美國要求,搜集聯合國小國代表痛腳,務求脅逼代表們支持出兵,希望得到聯合國加持。英國情報員嘉芙蓮看不過眼,向外界洩露機密文件,被控違反官方保密法。

嘉芙蓮只是一個低級間諜,天天坐在辦公室,默默拿起耳機,監聽不同人的對話。警察盤問嘉芙蓮,質疑她既為政府工作,卻洩密,是背叛國家;嘉芙蓮眼神凌厲、斬釘截鐵說:

「政府會輪替,我服務英國人民。」

好一句公務員大義,全部香港特區政府高中低官員,唔該,全部去睇五次呢套戲;特別是那些天天在立法會講大話的高官,《官謊真相》或者有助你尋回自己的良心。現在的特區群英,天之驕子政務官們,排隊做DQ主任,不服從者被放病假被調離職,服從者遲早被國際制裁,人人人生交叉點;律政群英則被西環契弟契妹及流亡英國的鄭若驊操控,每天在殖民地法律中找救贖、在基本法裏鑽空子鑽出血、在法律文字中練習創意思維,天天天馬行空;教育官員掩飾祖國真實,籌備洗腦敎育大反撲;醫療衛生官員與警察同流合污,全城催淚彈放題卻連化學武器成分也不聞不問,罔顧公眾健康。

這些官員,騙天地、騙眾生、騙自己。

還不只,是日,政府法律兵工廠又開工,一群嗅感靈敏,擅長用舌頭擁護主子的官員,謂政府已著手研究,要求公務員宣誓擁護《基本法》及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這幫官員,在製造法律武器,籌備DQ公務員;他們從來不懂搞清楚,公務員獲俸祿,不是效忠服務政府,是效忠人民。

《官謊真相》裏的嘉芙蓮說:她做間諜,負責竊聽蒐集情報,是為了保護人民安全;情報不是為了便利官員欺騙英國人、欺騙全世界。做官,無論官階高低,都應該有最基本的道德良心,不能用納稅人的錢,幫不義政府對付人民。

一個吹哨者,為了阻止戰爭,不讓生靈塗炭,道盡了拆穿謊話的必要。一個公務員,理應對國家與人民忠誠,但絕非等同忠誠於一個政府,更非言聽計從,忠於你上司。香港電台常被人罵:你出政府糧,為何成日罵政府?錯,超錯,我要多講十萬次,這個世界沒有「政府錢」這回事,所有稅收都是人民的錢,公務員收的是人民的錢,為人民服務,不是為政府服務,更不是為一個倒行逆施、視民意如糞土,兼萬世不倒的政府服務。

《官謊真相》提醒大家,這只是很簡單的道理。

嘉芙蓮因為不想見到同事每天受上級盤問煎熬,才決定自首;同事告別時,都說很支持嘉芙蓮敢作敢為,恨自己知悉真相卻保持沉默。

嘉芙蓮安慰着說:「你沒有做錯事。」

同事說:「但我沒有做對的事。」

這句對白,很簡單,但很震撼。很多人,一生忠誠,從沒有做過錯事,但是,也從沒有做過一件對的事。

身在曹營的你,時機來到時,懇請,要做對的事。即將來臨的極權管治,沒有公務員的忠誠合作,不能成事。

被時代選中的公務員,終有一天,將會被要求做違背良心的事。那一天來到時,請不要辜負你的高薪厚祿,請不要辜負你自己。

Tuesday 26 November 2019

世事如棋

/ 何国忠

拉曼大学金宝校区有孔子和爱因斯坦弈棋铜像,这是蔡贤德校长的构思。两个伟人铜像,一个以文专长,一个则对科学孜孜耕耘。一个在远古公元前,一个离我们不远的20世纪,一东一西,纵跨历史。二人都爱用脑,都有大我精神。蔡贤德让孔子下围棋,让爱因斯坦下国际象棋,蔡贤德让二人沉思。

蔡贤德的本意是鼓励学生思考,并开发东西方学说的结合之路。孔子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句,爱因斯坦则语“一切的科学无非是日日思考所得之精粹”。2016年1月底的一个下午,赵立新从山东到金宝校区讲课,赵立新是我在泰安一见如故的书法家。我抵达金宝校园的时候课已结束,只能陪他闲逛。当时蔡贤德、林水檺老师、张晓威院长、贤情学堂的主持人陈秋霞都在。在铜像前遇小雨,蔡贤德撑着伞讲解,铜像未建前我听过其理念,所以没集中精神。雨细得不得了,校园我走过无数次,却从来不曾撑雨而行,凉风习习,确有不同情调。

三年多以后,金宝校园的棋盘又回到脑海。我边整理行李边听歌边想香港时局。我每一年到香港开会几次,这一次心情最复杂。“仓卒岁月,世事如棋,每局都光怪陆离,骤晴骤雨,人事天天变,有喜亦有悲。”这首歌叫〈世事如棋〉,唱歌的人是许冠杰,那是我们曾经疯狂受香港文化影响的年代。

世事如棋般充满希望,我们可以仿若下棋人布局。世事如棋般充满诡异,一不注意,竟成棋子,路怎么走,完全被动。当中的分别如此,是否做好准备,确定自己理性十足,可以独立思考,是不是舍得从棋局中跳出来当旁观者,反思人生?还是执意留在对弈中,继续成为主流,忘了退后其实是向前的道理。

设计铜像的蔡贤德想的尽是正面事,孔子是教育家,为中华文明杰出的奠基人。以孔子为下棋者,理由充分。选择爱因斯坦也应该有道理,不只因为爱因斯坦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也理解自己在人间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爱因斯坦的派斯(Abraham Pais)在《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说爱因斯坦只在小的时候下过一两次棋,此后就兴趣阙如。至于孔子,他爱鼓瑟,爱击磐,也爱唱歌,对棋道似乎研究不深。《论语》也没提过他有和学生下棋的记录。

不过这样的讨论并没有意义,因为设计者取的是象征意义。我确实为蔡贤德的构思鼓掌,二人棋盘不同,关心点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人道主义者。二人对坐,彼此知道前面的人和自己一样心中有爱。

《菜根谭》记有一段有意思的话:“幽人清事总在自适,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作者给这一段话设了“任其自然,万事安乐”的篇旨。

的确如此,做事一过头,负面效果容易从旁杀出。“棋以不争为胜”,说得真好,可让弈棋者共勉。人生到最后,比的不是输赢,而是责任,而是谅解,而是情怀,而是心安。若棋盘是世界局势,掌握棋局者终究发现自己也逃不开作为棋子的命运。我相信爱因斯坦和孔子闭目思考的时候,也会触及这个点。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从前我单纯地将这句话,看成是孔子对懒散人的批评。下半段话我则读成是孔子的牢骚文字,要饱食终日者下棋,有一个爱好,至少比闲着无所事事好。可是如今这句话竟让我另有感触。

孔子可能另有他意,若吃饱没事,又不愿思考前路,千万不要到处添乱,不要乱讲话,不要伤人,不要做过激的行动,不可让身边的人无意中受到牵连。只有立场,没有真相的世界由来已久,只是现在越滚越大,又岂止是香港独有。下棋这个爱好能让人暂时避开愤怒人生,未尝不是治理浮躁心情的药方。《菜根谭》说“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另一面应该就是孔子的“为之犹贤乎已”。从前我觉得“博弈者”和“贤”之间不易相通,如今终于看出二者之间的无奈联系,也许我过度诠释,但是孔子对人性的感叹,我估计自己理解一二。

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152300.html

Wednesday 20 November 2019

這一世的果報叫命運

學佛的目標,在自覺覺他,自度度人。50 幾年前,證嚴上人把《法華經》鋪在地上,讓人人去身體力行。「道是佛因,佛是道果,行菩薩道必當作佛。壽命為果報之主體,因行殊勝故,果報殊勝故,果報主體之壽命亦與為殊勝。」

靜思精舍德杭師父解釋,每個人來到世間,不管生命長或短,不管身體健不健康,都會有一期的壽命。「我接觸過最短壽命的是,出生一個星期左右的嬰孩。」

德杭師父記憶猶新,當天浴佛彩排結束,一群常住師父收到通知,慈濟醫院有個助念,大家起身前往醫院地下室的助念堂。

「孩子好可愛喔,靜靜地躺著,爸爸媽媽幫他打扮得好莊嚴,我們為他助念。這個孩子在媽媽肚子裡,因為情況危急,必須提前引產,用醫療來延續生命,最後還是救不回來!」

德杭師父說,壽命是果報的主體,累生累世以來,造了什麼業因,這輩子就是受果報之時。「有句話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輩子懵懵懂懂來人間,所受的就是果報,一切都是自己的命運。」

很多人進入慈濟前,經常跟上人說:「我的命不好啊!我不甘願哪!」,上人總是慈悲回答:「你要甘願做,歡喜受。甘願去做每一件利益人群的事,要歡喜接受果報!」

弟子們聽了上人的話,才知道一切都是果報,自己做,就要自受!海燕風災後,很多人走進菲律賓災難現場親手布施,所行、所做都是利他,希望改善災民生活,轉變他的心念;雖然一天下來身體都累了,但是輕安自在,不求任何回報,「做到了輕安自在,果報主體的壽命自然殊勝」。

證嚴上人教導弟子:「對人誠敬,是菩薩入道的基本。要結好人緣,看到人一定要讚歎,要入人群中,這叫做行菩薩道。」

「入人群」不是件容易事,德杭師父舉例:「很多人不敢去醫院當志工,怕會被煞到,回家會立刻沐浴、更衣、消毒;可是,慈濟菩薩輕安自在,在急診室看到血淋淋畫面、在加護病房看見身上插滿管線不能言語的病患,或是在心蓮病房面對心情膠著,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的病人,醫院志工從沒想到自己,只想怎麼才能幫助患者,希望他的身體越來越好,希望他的心不要因生病被牽絆。」

德杭師父還記得,土耳其強震後,慈濟募款工作困難,10 個人走過身邊,大概有 8 個人唾罵:「土耳其在哪裡?不知道為什麼要救那麼遠的地方!為什麼不救台灣?為什麼要救土耳其!」

「現在,慈濟人上街宣導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也不容易啊!站在街頭鞠躬再鞠躬,解說再解說,希望能得到了解跟認同,希望能抽個 10 CC 的血液驗一下,希望將來有人的 HLA 能配合到,就可以救人一命。」

德杭師父在在讚歎慈濟人勇猛精進,站在街頭,不管腰痠背痛,不管看到多少人的臉色,依舊笑容滿面,求的是一位善心人來驗血,希望將來可以救一個人、救一個家庭。

「大陸廣東環保志工,白天為家裡忙碌,晚上 11 點才出門回收資源,也是看盡臉色,但他們並不在乎人家的閒言閒語,只希望資源能夠再利用,減緩地球的暖化,如此勇猛精進,是因為上

人不斷教誨,了解佛法之後要殷勤精進,難行能行。」

《常不輕菩薩品》經文:「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

德杭師父歎道:「現在人要修行,真是不容易,有時候人家給了一個不好的臉色,講話不夠柔和善順,『哎呀,我回家去好了』。這樣是沒辦法修行的啊!眾人以杖木瓦石擲打常不輕菩薩,還是堅定行菩薩道,我們如果連一個臉色都無法忍受,不願意聽不如我心的話語,怎麼走菩薩道呢!」

德杭師父說,學校有小考、期中考、期末考,行菩薩道是時時考、分分考、秒秒考,時時刻刻都在考驗。

「菩薩道所有的境界,都是在試煉我們,通過考驗就能跨步向前,考驗不過若是轉身向後,從此再也不會進步啊!行菩薩道,就要不斷向前進,好的,是我們學習的老師;不好的,是我們警惕的老師,將來不會用不好的身行,去對待別人。」

有一些壓力才會成長,菩薩道的每一個境界,都是在考驗我們,不管遇到任何境界和困難,擦乾眼淚繼續向前,修行才會有意義!

德杭法師 / 志工早會開示 / 20191109
記錄:魏玉縣 / 整理:慈泠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大愛閱讀專頁閱讀。

Monday 18 November 2019

一個社會假裝安定

2013年,部長任上,帶了一包熱饅頭去看周夢蝶。翻開《目送》裡我寫他的那一頁,不知說了什麼,兩個人笑得東歪西倒像幼稚園小孩。(龍應台大笑時蠻醜,像柯文哲。)

作家吳鈞堯寫《天長地久》評論時,提起二十年前我早已忘記的一件小事,讀來黯然。

「我難忘的一件龍應台事,是她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於詩歌節朗讀活動時,『營救』周夢蝶。感冒的周公在台上打了個噴嚏。怎麼談詩、讀詩都不重要,而是老人家拖著兩條長鼻涕,孤單而無助。眾人不知如何是好時,龍應台不加思索走上前,拿紙巾幫周公搵鼻涕。她隨侍在側猶如女兒,直到朗讀完畢,才窩著一攤紙團回座。」

現在的人很容易就忘記了、漠視了前一代人彎腰播下的種子,可是,那不是他們的損失,是我們的缺乏。楊照說得真切:

「周夢蝶、洛夫、商禽、鄭愁予、瘂弦……毫不誇張地說,他們打睜開眼睛,認識這個世界開始,就沒有離開過戰爭,沒有離開過動亂。他們生命的主調,是不確定,不知道自己明年會在哪裡,會過怎樣的生活,甚至不知道下個月會是如何...

人們不再理解他們,他們會被遺忘,相較於他們經歷過、承受過的種種折磨、痛苦,那實在是小之又小的損失,對他們而言。不再有人背誦瘂弦的詩,不再有人被洛夫的〈石室之死亡〉震撼,不再有人知道商禽是個傑出的詩人……那又怎麼樣?對他們,走過看過許多,已經在人生邊緣上的境界,是沒怎樣。

損失的,是我們,是這個社會。我們這個社會太習慣、太喜歡裝出一副安穩太平的模樣,假定每個人都會、也都應該擁有一份安定的生活,相應也就有一顆安定的靈魂。」(楊照

靜默與栽種有時
吳鈞堯/聯合報

我難忘的一件龍應台事,是她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於詩歌節朗讀活動時,「營救」周夢蝶。感冒的周公在台上打了個噴嚏。怎麼談詩、讀詩都不重要,而是老人家拖著兩條長鼻涕,孤單而無助。眾人不知如何是好時,龍應台不加思索走上前,拿紙巾幫周公搵鼻涕。她隨侍在側猶如女兒,直到朗讀完畢,才窩著一攤紙團回座。

龍應台理性、銳利,雖不乏寫長輩與子嗣的深情佳構,但一個轉身,她是文化局長、文化部長,是生命永遠的提問者。龍,不高大,但在吾輩眼中,看她、聽她,都是仰望。《天長地久》有個難忘情節,立院質詢前的火躁時刻,老父親來電,「女兒,你好嗎」,龍應台說聲「沒空」,掛了電話。電話被掛的「嘟嘟」聲,響在龍的文章,但主、客易位了,她才是被掛電話的人;她誰也不是,不是部長、作家,只是一戶人家的女兒,這是《天長地久》的基調。女兒暫結台北忙碌生活,南下屏東潮州,粗搭宅院,陪伴失智了、行動不便的老母親。

《天》的架構複雜。以十九封寫給「美君」的信件為主體,搭配二十世紀初與母親息息相關的世界大事、日記與手稿、生活與歷史照片等,經、緯作記,標示了每個人的生命座標。照顧長者,飲食以外、醫療以外,就是長長的陪伴。真正奶過子女的母親才會明白,照顧幼兒的艱難不是調查奶粉成分、觀其糞便或稀或硬,而是孩子無法言語,時間從容地顯其巨大、生硬,而且常帶悲傷。幼兒學爬學走學說話,天長地久才開始,但老父與老母,他們的人生已經過於曲折,難以消化的不單是食物,一字、半音,都難。

世界漸漸陌生,成年的孩子才剛要靠近他們。陪伴,在生、死兩頭,一個正要茂盛、另一個漸趨衰竭。作者站在生命的平衡桿上,她描述母親的模樣:童年的木頭書包,母親記寫日本兵炸死小孩與婦人,七十歲那年隆鼻、紋眉、紋眼線,老夫婦倆到德國旅遊等。母親該是什麼模樣,現實如鑿刀,把人刻得又老又深,畫龍點睛處,卻是七十五歲回鄉時,沉睡的水再度回到眼眉。在母親的生、老、病過程中,龍應台思考一個人,也深思每一個人。生死道場中,幾千、幾萬年都不是距離,何況僅是幾十年的生死域,所以,龍應台的信是給「美君」,而不寫上「敬愛的母親大人」。

《天長地久》以陪伴母親之實,叩問更多的生命事實,「父親教我以『死』,母親誨我以『老』」,你、我都非永恆,如何在時空長軸,以我們的肉身,作為孩子的啟示?「古詩十九首」,「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美君十九信」,我以為是「私愛為本、慈悲為徑」,在交織的十字路上,我們可以被愛,更能夠愛人。

楊照https://www.storm.mg/lifestyle/80591
龍應台https://www.facebook.com/%E9%BE%8D%E6%87%89%E5%8F%B0-Lung-Yingtai-1388668931448060/?__tn__=kCH-

Friday 15 November 2019

歡喜捨

學生時期,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極喜愛音樂,經常戴著耳機,將聲音開到極大,大到身心彷彿被音樂整個充滿、彷彿自己整個人融進音樂裡,甚至渴望與音樂合而為一,巴不得自己就是音樂,音樂就是自己……甚至,對喜愛的部分一遍一遍repeat,直到耳朵受不了,感官覺得疲憊,感覺「聽爛了」,樂趣不再是樂趣,反而變成負擔,再多一點就厭惡了,這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壞苦」――原本快樂 的感覺因無常而失去,不再是樂。

因此,《梁皇寶懺》卷十中發眼根、耳根、舌根等願時有這樣的內容――願「不見玄黃朱紫惑人之色」、願「不聞鐘鈴螺鼓,琴瑟箜篌,琳琅玉珮,惑人之聲」、願「不嘗一切能生貪愛煩惱滋味之味」,許多人沒辦法理解,這些不管是音樂、美食、衣物、鞋子、包包……等明明如此美好,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它們甚至被用來鼓勵年輕人多往上爬、多賺錢,且愈有能力去購買或擁有,愈是代表著人生的成功。所以,去購買、擁有、欣賞這些有什麼錯?再加上現代人生活壓力如此之大,以這些做為辛勤忙碌之餘中一點補償、一點慰藉、一點犒賞、一點……小確幸,有何不可?為什麼要發願捨離?

然而從「壞苦」的角度我們便可以理解。就像有些人有「癮」,輕微的如茶癮、咖啡癮,嚴重的如菸癮、酒癮等,一旦依靠某種特定的人、事、物才能帶給我們快樂,基本上,那就已是在「苦」之中了,因為求不得苦,得到時貪念起而想愈要愈多是苦,得到太多以致不堪負荷也是苦,所以說,貪愛是苦,而更真實的來說,有受皆苦。

因此,如《六祖壇經》中所說:「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聖嚴師父解釋:「心中沒有瞋恨貪愛,也就是沒有要排斥什麼,沒有要對付什麼,也沒有要追求、爭取什麼,所以可以把兩腳伸得長長地安心睡覺。」,就像臨濟義玄禪師說的:「無事是貴人。」把一切能讓我們產生貪著的,捨離、斷絕得乾乾淨淨,所以心裡沒有所貪的,也沒有所追求、所依賴的。

這樣的境界,多麼清爽美好!

Friday 8 November 2019

柏林圍牆倒下 —— 歷史的偶然

/ Hugo Sze

歷史發展固然由其必然性推動,但歷史的偶然性亦不可忽視。30 年前的 11 月 9 日,象徵東西德分隔的柏林圍牆倒下,除了由自由世界終將勝利的必然性推動,箇中也有因誤會產生的偶然性機會 —— 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或會成為推動歷史進程的關鍵

自 1961 年柏林圍牆建成起,住在東柏林的人,從此失去往來城市的自由。當中,有人選擇挖掘地道逃往西德。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Mary Elise Sarotte 認為,圍牆倒下的故事,始於 1975 年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CSCE)的最終法案,保證了在蘇聯控制下,封鎖東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邊界。由此,開槍、出動警犬、拘留、審問、禁止運動等,日後受盡質疑的行徑在牆的一邊展開。有了各種打壓的「基礎」,圍牆一直屹立至 1989 年。

推倒圍牆前夕,有人經第三國進入西德,種種出逃行為,均是對東德政權失望的回應。有人因失望而出逃,亦有人因失望而上街。逃亡潮發生同時,1989 年 9 月起,東德城市萊比錫的人民開始組織各種抗議活動,示威勢頭迅速蔓延全國。Sarotte 認為,當時東德領導人昂立克(Erich Honecker)的強硬政策,已愈趨失效,政權出現裂紋。

10 月 9 日至 11 月 9 日整整一個月內,東德政府試圖重新掌握國家控制權,甚至將昂立克驅逐出政治局,並在最後一任總書記 Egon Krenz 支持下,通過起草新的「旅行法」穩定局勢。不過,政府的「讓步」未能滿足人們的要求。因為這個「萊特草案(Lauter’s draft)」表面上允許擁有護照的東德人直接前往西德,但實際上擁有護照的東德人根本不多。同時,政府可以藉操縱漫長的官僚程序,拖延審批護照申請。

事實上,東德領導層根本不願賦予人民行動自由,因此示威仍然持續。有鑑於此,政府再於 11 月 9 日牆倒塌前數小時,另署一份新草案,明言會為即將到來的假期快速處理旅行簽證的審批。據萊特草案指,「新規定」將適用於東西德之間所有邊界過境站,且應立即生效。記者會上,沙博夫斯基錯誤表示東德人即時可以過境。 圖片來源:Eric BOUVET/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然而,東德政府錯漏百出的國際直播記者上,時任政治局發言人沙博夫斯基誤解政策,錯誤公佈「即時取消外遊限制」的訊息,立即就被廣泛流傳。正在圍牆檢查站吃晚餐的秘密警察 Harald Jäger 得悉時難以置信,馬上致電上司 Rudi Ziegenhorn,得到的指示是「一切照舊」。然而,柏林圍牆東西兩面人數都在迅速膨脹,Jäger 再度致電上司確認,Ziegenhorn 強調:「一切沒有改變。那些製造麻煩的人應該被推回去。」到晚上 8 時半,聚集在圍牆一帶的人群已有成千上萬之勢。

面對龐大群眾,圍牆守衛卻只有約 50 人,保障他們人身安全的只有身邊一把手槍,以及一些大型機關槍。Jäger 因擔心人群會嘗試搶奪武器而不停致電上司,但整夜約 30 通電話中,Ziegenhorn 只重複「一切照舊」。終於,在其中一通電話裡,Ziegenhorn 讓 Jäger 加入自己與上級的電話會議,並敦促他「保持安靜」,不要被發現。

那位不知道 Jäger 正在電話旁的上級,突然數落他:「Jäger 有能力評估局勢嗎?抑或他只是膽小鬼?」 通話馬上被中斷,但已聽到罵聲的 Jäger 氣上心頭,想到自己在檢查站服務長達 25 年,這晚只是盡責回報現況,要求明確指示,卻落得苛責、遭質疑個人能力。Jäger 事後回想,當時作出的歷史決定,與自己近 30 年來盡職卻被侮辱的事件有關。

上司作出讓步,告知 Jäger 可以放那些最麻煩的人離開,但禁止歸來。最早獲放行的人群之中有對年輕父母,他們其實只想逾過牆看一眼便回家照顧幼兒,卻不知道西行之路是一條單程路,欲回到東柏林時,被邊防守衛告知不准回歸,氣氛馬上變得緊張。

西柏林方面的邊境官員,面對如此群情,亦感到畏懼,呼籲 Jäger 與這對父母溝通。Jäger 本來就對上司下達的指示有所質疑,加上個人怒氣蓋過持守多年的紀律,已不欲代表那位侮辱自己的高級官員跟悲痛的父母爭論。是以,儘管領有明令,Jäger 仍為那對年輕父母破例。其他聽到消息而欲回東柏林的人,亦紛紛要求放行。Jäger 決定再進一步抗命,向西柏林入境官員表示可以放行。

到晚上約 11 時 15 分,伯恩霍爾默(Bornholmer)檢查站東柏林一側已人頭湧湧,不斷有人大叫「開門」。面對成千上萬激動群眾,Jäger 擔心自己及其他守衛的安全,甚至向下屬表達他的顧慮:「我們應該把他們全部槍殺嗎?還是應該放行?」

終於在晚上 11 時半前,Jäger 致電上司:「我要結束所有控制,讓人們離開。」且不再理會 Ziegenhorn 反對,結束通話,指示下屬打開大門。大門被完全打開前,人群已開始從東邊穿過,數以萬計的人歡呼慶祝、親吻、眼淚。圍牆終於無法再阻擋人群。

歷史偶然性的一面,也許就在當晚完美展現。街上示威者的勇氣,加上 Jäger 面對巨大壓力下作出的決定,結合起來,便是意料之外的結果 —— 突如其來的和平開放。假如當晚換上另一人公佈政府消息,又或當晚並非由 Jäger 及其下屬值班,結果或不盡相同。

Wednesday 6 November 2019

言论自由与免于恐惧的自由

/ 庄仁杰

1941年1月,美国未加入二次大战但战云密布之际,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著名演说。当时他指出了人有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以及免于恐惧的自由。后世不断诉说这次演讲的内容,这些自由也成为《世界人权宣言》的一部分,但是,现在这些自由却也面临各种挑战,本文则专门讨论当今言论自由与免于恐惧的自由所面临的挑战。

言论自由顾名思义,即是要求人们可畅所欲言,不必因为个人言论而遭受攻击与惩罚(当然,如果言论涉及诽谤、恐吓与不实谣言,则个人必须为其言论自由负责)。虽然人人知道这自由,但是却不一定如此包容。过去一些人因批评政府而面临牢狱之灾,则是对言论自由的最大破坏。政府对于刊物的查禁,也是破坏言论自由之举。这些种种,成为推翻国阵政府的理由之一。

随著网络日益发达,破坏言论自由的事情越加剧烈。一些朋友在网络上发表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即使其论述有理有据,但是却仍遭受许多人的围剿。更可怕的是,这些围剿的发言却不是针对论述进行反驳,而是无理的谩骂、恐吓和凌辱(简单说就是网络霸凌)。

人不应活在威胁中

有时候,破坏言论自由的甚至是言论载体本身。一些媒体或机关禁止人们谈论某些课题,甚至以各种奇怪理由或举动禁止一些论述出现在其相关事务上等等,都在不断破坏言论自由。例如禁止谈论社会运动、禁止人们集体讨论某些议题,都是在破坏言论自由之举。

免于恐惧的自由看似较为含糊,但实际上不难理解。人不应该活于威胁之中,不论威胁来自何方。一个人可以光明正大地批评政府,而不必担心政府的报复,这就是免于恐惧的自由。一个人可以公开地指出社会问题,不会因此有人谩骂攻击,这就是免于恐惧的自由。一个人公然地提出各种改革意见,社会可欣然接受与讨论,这就是免于恐惧的自由。

但是实际上,许多人对于这些公开说出意见的人不但不能容忍,甚至还恐吓、攻击,这些做法不但破坏言论自由,更让人活在恐惧之中,与免于恐惧的自由背道而驰。

免于恐惧的自由不止于此。在缺乏法治的保障之下,政府可随意逮捕任何异议者,甚至伤害与杀害异议者,这是政府破坏免于恐惧的自由。此外,政府放纵非法暴力任意攻击人民,并且不追究不追查,也是破坏免于恐惧的自由。同时,人们借由各种管道攻击他人,但政府却完全不理,也是破坏免于恐惧的自由。虽然如此,但是许多人对于这些免于恐惧的自由却完全无感,而任由情况恶化。

言论自由与免于恐惧的自由遭受巨大威胁,但是许多人不但无感,甚至成为了帮凶。最近,一些出于好意、甚至是基于学术研究的论述,却遭受污蔑。一些人认为这是有政治立场的论述,因此不应该出现,同时也有一些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也认为如此,甚至还有些人随之起舞,不断攻击这种基于学术研究的论述,千方百计阻扰这种论述出现在大众面前。

可是,这些人不知道的是,这种阻挡只是让自己的信誉下跌,更显得自己的格局和眼光狭小而已,更别提这些做法皆在破坏言论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看来,言论自由与免于恐惧自由来到马来西亚的那一天,又要再度延迟了。

/ 庄仁杰 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专长为中国近代史、东南亚近代史与海外华人史。目前研究以吉隆坡和新山的华人社会为主。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ingjia/2019/11/06/313372

Monday 4 November 2019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问:这句话是不是叫我们不要执着,但也不要因无所执着而冷漠消极,应该提起智慧心、慈悲心、菩提心?

师:一进农禅寺的门,在照壁上就可见到这句话。它本是《金刚经》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听到有人诵读这个句子,当场若有所悟而决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黄梅见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后,听五祖讲《金刚经》,一听到这句话就豁然大悟,可见这个经句在禅宗是多么的重要。

很多人认为无我、无心、不动心大概就像木头、石头、植物一样吧!如果真是如此,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就不要说法度众生,禅师们悟道之后也不该再弘扬禅法了。事实恰巧相反,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只有三十多岁,接下来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说了许多法,度了很多人,使佛教流传到今天,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见不动心并不等于木头、石头,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六祖坛经》中也谈到无住无相无念,二者大同小异。‘无住’是什么呢?就是不在一个念头或任何现象上产生执着,牢牢不放。

比如受了打击,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扰,那叫心有所住。又比如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贪名的,心注意名;贪财的,心注意财;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这些人若没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没有名、没有财就浑身不对劲,没有美食也不能过日子,心中老是牵挂着这些东西,这就叫‘有所住’。

至于心无所住呢?美色当前也当作是平常事。《维摩经》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鲜花,菩萨们看了若无其事,认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罢了,跟菩萨们不起关联;可是那些阿罗汉对美女和鲜花还存有潜在的厌离心,所以花落到他们身上就掉不下来了,这是因为心有所住。

因此,‘心无所住’是身在红尘能不受红尘困扰,‘生其心’是出入红尘还能救济红尘中的众生,为他们说法。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萨们的境界。

我们凡夫也不妨练习‘无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较困难,但是时间久了,就会把世间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梦如演戏。你会非常认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戏,那就不会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响而烦恼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所住」,是對「住相」而言。前面已經講過「無住」,很多人誤解佛教是消極、逃避現實的,一講到「無我」,好像這個人已無可救藥,不為今生,也不為未來。一講到「無相」,更覺得這個人大概沒希望了,因為他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管了。⠀

究竟「無住」的「住」是什麼意思?用現代的名詞翻譯,就是「在乎」。我不「在乎」、我「在乎」,就是「住」的意思。凡夫的心理活動,都離不開「在乎」——我很「在乎」他講我,我很「在乎」股市今天跌了,因為數字下跌與我的財產息息相關,這便叫作「住」,心「住」於股票,「住」於某一樁事、某一個人。

人常常喜歡在人前表現,人後表功。有沒有這種人?有!多多少少,每個人都有這種毛病。如果不求表功,似乎即無表現,想要表現自己的能力,這是十分正常的。表現給誰看?表現給別人看,職員表現給老闆看,民意代表表現給人民看,政府官員表現給長官看,這都是正常的,但這都是「在乎」。

真正懂了佛法以後,會在心裡清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做則做,不該做就不要做,不在乎利害得失,不在乎自己好不好,這就叫作「無住而生心」,但這個心已不是煩惱的心了。有住而生心,生的是有我的心,是煩惱心;無住而生心,生的是慈悲心,是智慧的表現。

/ 聖嚴法師
/  摘自《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