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8 June 2023

马币沉沦,财经部长江郎才尽

/ 曾达卫


江郎才尽,出自南朝·梁·锺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原指江淹年少有名,晚年诗文无佳句;现代用来形容才思减退。

马币一路向南,“兑美元”一度跌破4.68关口,写下去年11月以来的7个月新低。

今年,令吉是继日元之后表现第二差的货币。

只要在脸书输入“令吉下滑”等类似关键词,就可以看到网民对政府无力扶持马币的各种不满。

人民愤怒的原因,是因为一些政客大选前显得处处以民为本,选后却变成事不关己。

人民不满的第一对象是经济部长拉菲兹。有网民翻回拉菲兹2014年批评时任政府的新闻截图。当时的他说,马币兑美元跌至3.50,国内的食品进口高达156亿令吉,马币贬值会造成粮食价格上涨, 炮轰时任政府无能。

在第13和14届全国大选中,拉菲兹提出了一系列的方程式,阐述了如何降低油价,接管南北大道消除过路费,降低入口车价,废除高教基金还贷等。

如今的他却换了位置换了脑袋,表示令吉贬值对国家有利,而且之前提出的方程式也不了了之。因此,拉菲兹被网民调侃为“方程式大王”。

让人更抓狂的,莫过于拉菲兹说政府尚未针对令吉贬值制定任何的干预计划。他表示,政府的重点在于建设经济能力和基础设施,而不是采取短期干预来支撑令吉。

江郎才俊变江郎才尽

拉菲兹不断的辩解,凸显了他的无计可施。当年的江郎才俊,如今却沦为江郎才尽,成为不断被人揶揄的对象。

除了拉菲兹,我们非常尊贵的首相兼财政部长也必须为马币走势负起责任。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官拜财长的安华倡导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提出了一系列紧缩政策,包括削减政府开支18%,部长减薪,以及暂缓实施大型项目等建议。当年,安华也被国外财经杂志誉为“全球和亚洲最佳财长”。当时的大马财经表现出色,获得“亚洲之虎”的称号。

回到数日前,安华与一众经济专家及政府官员开会探讨国家经济课题。吊诡的是,拉菲兹并没有出席该会议,却出现了一介布衣凯里。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州选的政治考量。可是,这也间接说明了政府在解决经济课题已经束手无策。

会议之后,安华公布了3大提振经济的方案,包括降低大马交易所的股票印花税率、促进企业创业和放宽上市程序,以加强资本市场。然而,专家认为这三项建议只能对长期的股市起到作用,但对提振马币并无立竿见影的效果。

安华之前也表示提高银行贷款利率能有助于提振马币,如今却被马币的跌幅打脸。同时,人民的可支配收入随著还贷数额增加而不断减少,真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面对质疑的声浪,安华表示,令吉下滑不是因为他兼职财长导致,而是各种外在因素。然而,如今的人民不再像从前那么容易被忽悠。安华这番言论再度遭到民众讨伐。当年“纳吉下台,令吉上来”的口号又再响起。相同的口号,只是换了主角。

由于我国高度依赖进口,马币贬值会导致进口商品成本增加,尤其是必需品如食品等,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这直接导致了生活成本增加,加剧许多家庭的压力。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生活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令吉与政府是命运共同体

马币贬值,影响的范围非常广,除了小市民,也包括从事跨国贸易的商家和专业人士。一名医生表示,由于英国的专业考试以英镑结算,原价英镑一千两百,现在却要付超过7千令吉,让他倍感无奈。

“财经双雄”如今已经成了最不受马来社群欢迎的两位部长。有网民更要求首相辞退表现不达标的财政部长,令人哭笑不得。

令吉与政府是命运共同体。如果马币继续沉沦,民怨必定升温,政府将难辞其咎。若再加上反对党趁机发难,必定影响政府稳定,马币的下滑只会更加严重。

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我都懂。我们不懂的是,马币跌幅何时见底?谁又能够挽回颓势?8月出炉的“昌明经济论述”能不能让马币起死回生?民怨四起,团结政府还能够撑多久?

大马子民如今急需拯救马币的方程式。想当年的才子们,你们都去了哪里?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unjian/2023/06/27/575707

Saturday 24 June 2023

翻譯炎亞綸,漂亮的文字技巧如何帶風向?

/ 陳睨


討論炎亞綸事件之前,想先問問看大家有沒有去過賭場?如果你有去過的話應該會發現,賭場裡面是沒有時鐘的。之所以有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多數賭客在這個場域裡面迷失時間感,這樣他們就不會意識到自己應該要離開。這個做法有效地為賭場每年增加不少營收,而且賭客在其中渾然不覺,他們感受不到少了什麼。

這個概念叫「場域設定」,透過拿掉時鐘,讓你失去時間的感覺,進而把重點放在眼前會閃爍和發出聲音的機台上。同樣設計接收者「該抓出什麼重點」的技術,在傳播學中有個專有名詞:「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

簡單來講,透過一些框架和說法,我們可以很輕易的被寫作者帶入到特定的文字場景之中,讓他們看見寫作者加工後的角度。這篇文章,我們就是要透過三個很明顯的設定,去解析炎亞綸如何運用這些技巧,輕巧的避過那些對他不利的內容,又會在讀者身上起到什麼樣的效果,好讓他可以收穫足夠避難的風向和聲量。

第一層設定:用「戀愛腦」讓你忘記對方其實未成年

炎亞綸在文章中,光是第一段就塞了不少東西。為了轉移關係裡智識成熟者對涉世不深者侵害的卑劣性,他屏棄了受害者在發文中敘述的「當年自己16歲」,換言之完全就是未成年的視角,轉而把這段故事定位叫做「因為我是戀愛腦」以及「在感情上我有很多偏差、扭曲的作法」。這樣的敘述讓讀者毫無防範的陷入人們閱讀多數愛情故事時必然會出現的窠臼之中,也就是理所當然的忽略主角們的年齡。(你看哪個愛情故事想過他們的年齡呢?)

這個策略輕巧的置換掉這名「自述沒有良好的情感能力所以傷害他人」的年長男性,也就是當時32歲的炎亞綸本人,其實是主動追了一個16歲的高中生,並在違法情況下發生性關係的事實。同時,讀者接收到以「感情」與「戀愛腦」鋪蓋文章的打底資訊後,更容易認為這個事件必定是要以「愛情」為背景拉開序幕。

尤其,當時受害者第一次上台北,人還未成年,這麼重要的訊息,炎亞綸卻隻字未提。

炎亞綸偷偷讓讀者戴上愛情濾鏡,用我們過去對於戀愛的嚮往或影視媒體小說的渲染,作為讀者第一次認知該侵害事件的方式。畢竟對多數人而言,但凡談到愛情,就常常可以合理化一些不合理的行為。有了這樣的背景後,炎亞綸第二段略顯粗糙的去寫到「一切都是情侶間應該有的樣子」,並以自己為對方付了房租、付了機票,甚至在第四段裡提到自己與對方保持著關係,還曾經幫忙宣傳過活動為佐證。當然,這三段看起來沒有什麼的論述其實都是有意為之,主要的效果就是讓大多數人感覺兩人的關係曾經非常好,是真的有愛過的情侶,並且在分手之後應該也有過不錯的和平。

全文看似溫柔,其實語句背後藏著的概念都很傷人,即便開頭是謝謝對方願意說出來,第四段是謝謝對方面對不成熟的自己沒有斷掉聯絡,你都可以看得出來,他其實並沒有感謝的意思,更多是透過這樣的謝謝語彙,去營造自己的付出和堆疊不利於對方的資訊,好讓「只是愛情」的定位坐實。

同時,藉著這段文字,他還反向在讀者的心中埋下懷疑的種子,去引導閱讀的人發現,原來在分手之後他們之間仍然有看起來很友善的往來,那所謂的爭議到底還存不存在?更進一步來說,這就是直接帶起風向,使觀眾容易討論這個受害者夠不夠格出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這個事件只是戀愛過程的糾紛,是不是就比與未成年發生性關係、強制性交並且偷拍來得輕微很多?是不是如果真實事件只是發生到這個程度,而且對方還很有誠意的道歉、說自己腐爛且主動去諮商的話,多數的粉絲都很有可能會原諒呢?事件也能快速消停呢?

定調爭議為愛情,這是文本中第一個潛在設置。

第二層設定:讓你忘記對方不想拍影片,把自己營造成受害者

炎亞綸的描述裡出現最多的是「感情」,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數一下文章裡面最常出現的字彙是什麼,和分別次數有多少。如果你可以接受我幫忙計算的答案的話,你就會發現這些鋪陳很有用,因為在感情為前提的背景之下,私密影像紀錄即便不應該,卻也更容易被大家理解。簡單來說就是有錯,但更容易被歸為小錯。

在這一段上出現了第二個重要的設定,就是他忽略了到底是誰造就了這個結果,也忽略了受害者在發文裡很明確地說過自己不接受拍攝的事實,把錯誤怪給「修手機的時候被外流」,而不是違反他人意願拍攝的自己。不僅如此,他還把焦點放在自己盡最大的能力請律師下架影片,以及著重強調自己的心神深度受到影響,影片外流一事像是一個不定時炸彈,時不時折磨著炎亞綸本人。他完全忽略了當時受影響的高中生在校園裡幾乎抬不起頭,嚴重到需要休息2年,甚至在媒體新聞上屢次出現。受害者的痛苦和炎亞綸作為始作俑者應該要負擔的責任究竟如何履行,他隻字未提,只想用「心甘情願負責」這樣的漂亮話來騙粉絲而已。通篇講得好像曾被受害人保護過的他在這個過程中才是最大的受害者,目前已經大徹大悟,而且努力的尋求各種幫助和諮商。

問題是,32歲的你憑什麼以自己不成熟為藉口,拿未成年人的青春,做你人生覺醒的轉捩點?又憑什麼只談自己痛苦,不敢面對他的?

本篇回應內容中絲毫未提到受害人曾明確拒絕在性行為中攝影,並言之為底線,但炎亞綸本人卻在答應他後偷拍,才導致流出影片的遺憾,這樣至關重要的細節;也沒有正面回應受害者在文章中提到,如果影片流出就要請黑道來解決他的明顯威脅。這明顯與炎亞綸文章中佔比三分之一的「大徹大悟」、「我曾經是個很糟糕的人」,「我知道我該面對、不逃避」等坦承悔悟的態度背道而馳,明顯是打著道歉和反省的大旗,行焦點轉移之實。

的確,聲明中炎亞綸有道歉,但只找了最微小的事與大眾表示對不起。逃避事實不回應實在說不上真誠,更多是在表演歉意而已。

整體第二大段落忽略多項指控且不澄清後,主力切到炎亞綸的痛改前非和努力上,受害者在其中的重要性被無限弱化,甚至被迫成為「我是真心悔過、誠心面對自己,不想再辜負自己,辜負給過我溫暖和關心的每一個人,這就是現在的我。」中的背景故事。這麼做不外乎是因為「重生」後的他,就可以跟過去的自己切割,重新再做一個值得被支持的好人。

由此可見,在道歉裡如此自戀,就是為了不把關注點設在犯行,而是錨定自己的蛻變。有沒有改我不知道,畢竟此案件也就是5年前的事而已。

這裡順便提醒一下大家,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屬於《刑法》第227條「對未成年人為性交猥褻罪」管理範疇;拍攝未成年人的性愛影片則是歸在《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6條第1項「拍攝、製造兒童或少年之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物品」裡。後者為非告訴乃論的罪責,也就是得知這個消息後檢察官就可以開始調查,讓事件進入司法程序了。

第三層設定:整個道歉,就是一齣演給支持者看的戲

整篇文章內,最後一個設定其實用的非常巧妙。這個概念可以用一個問題串起整篇內容,請思考看看這篇文章究竟想面對的是誰?

如果說面對的人是他的粉絲和觀眾,最後根本就不需要提到「如果你願意的話,我願意再當面跟你道歉」的專屬性說法;可是如果說面對的是受害者的話,整體文字上對受害者的著墨其實非常少。如果我們用比例多和少來區分是想要跟誰對話,就會發現最後看似暖心的溫情喊話,其實根本就不是要講給受害者聽的。從頭到尾,這篇疑似寫給受害者的文字,完全是炎亞綸在假想的受害者面前演戲給萬千觀眾看,這個時候他雖然要跟對手互動,但更重要的永遠是觀眾的目光。

為了觀眾的目光,炎亞綸選擇獻祭16歲少年的傷痛當作他浴火重生的燃料。他很清楚粉絲需要偶像在公關危機中的定調和表態,因此認了小錯後,用感覺是想要負責的態度來落筆,讓粉絲感覺重生後的炎亞綸和之前不同,願意面對也想要承擔,其蛛絲馬跡可以簡單從整篇文章中絲毫沒有提及對受害人的有效致歉和補償看出來。畢竟是做做樣子,所以該如何承擔的具體措施,或是直面對方痛苦的部分,自然就沒有炎亞綸本人想要透過描寫自我成長,以澆熄憤怒來得更重要了。

最後設定的重點,是嵌入在受害者在這個文字脈絡中,作為襯托炎亞綸蛻變與負責的靶子。

小網紅對上流量偶像,權力關係仍然不對等

這篇文字和鋪排的脈絡以及其中的一些設定是真的寫的很好,很多東西不仔細看根本抓不出來,而且在態度上面又很端正,處處有道歉的痕跡,即便根本就是抓了一件子虛烏有的事情來道歉,但多數人(尤其心裡已經想支持、但在等炎亞綸表態者),可能根本無法或是不想分辨這歉意有沒有道在點上。尤其炎亞綸其實把事件變成是感情爭議之後,又釋出了一個過分隆重的道歉說法,讓大多數人一知半解的人不僅接受,甚至可能感到同情。

之所以會特別想要寫這篇文,是因為我想協助弭平關係的不對等。雖然我沒有在分析的脈絡裡面說,但是一個16歲的未成年高中生面對32歲的偶像求愛,明顯就是一個權力的不對等。即便到了現在, 21歲的小網紅面臨一個幾百萬追蹤數的偶像層級人物,兩邊說法不同要澄清時,依然是聲量不對等的。受害者接下來若想要自清,就只能透過不斷地在媒體和各種支持炎亞綸的人面前撕裂自己的傷口,讓大家看看恥辱而且鮮血淋漓的往事,反覆被流量來源鞭笞,才有機會搏得一絲理解。

我不喜歡這樣的事。

越多清楚發生什麼事情的人,就有越多潛在的支持者,也會有越多人知道這個時代裡我們對於明星和藝人的要求不應該這麼低。他們不該因為有比較大的光環或者是比較好的資源背景來推動文章、控管輿論,就輕易下樁。擁有某些能力和天份的人,不應該在道德層面總是高高被舉起,輕輕被放下。

看著炎亞綸貼文底下滿滿的支持和加油,我其實感到非常的撕裂。如果他們是因為看不懂所以接受這個說法的話,我希望他們能夠知道,文字背後,這一切到底在發生什麼事。

如果我們希望能夠有一個更好的環境,就必須把握機會撐著每一個帶證據走來的受害人。畢竟,是他們的勇氣和聲音,才有機會讓未來的生活環境可能更值得信賴。

/ 陳睨:自由接案講師、辯論人、表達顧問。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41/article/13770

Friday 16 June 2023

社交媒體年代下的楝篤笑

近日一段89秒的楝篤笑(stand up comedy,另稱脫口秀、單口喜劇等等)節錄影片成為國際新聞,「新加坡裔美國人」Jocelyn Chia在紐約市4月一場楝篤笑中,以新加坡和鄰國馬來西亞的多年恩怨作為講笑話的題材,影片近日上載網絡,惹怒很多馬來西亞人,馬來西亞警察介入調查,甚至要求國際刑警協助提供更多Chia的資料。

這個表演主要是以一個新加坡人不斷踩馬來西亞落後作為笑料,例如說當年馬來西亞放棄新加坡,現在新加坡已躋身第一世界,「你們馬來西亞現在是什麼?仍然是個發展中國家哦~~」。影片中也有兩段她說「X你,馬來西亞」的內容。

最具爭議的玩笑涉及馬航MH370失蹤。Chia扮作新加坡說「為什麼你(馬來西亞)40年來都沒有探望我?」,然後扮作馬來西亞回答:「我有嘗試哦,但你也知道,我的飛機不能飛的!」

影片接着顯示,她說:「吓!馬航飛機失蹤了,一點也不好笑?」她下一句話說:「有些笑話不能着陸哦~~~(Some jokes don't land,意思為「有些笑話不好笑」)。」

這次爭議中涉及的幾個問題必須分開談論。首先是喜劇表演的整體議題。用兩個地方之間多年來互相嘲弄作為搞笑題材,沒有問題,至於Chia有沒有把這個題目說得好笑,這是藝術評論,但本身沒有錯。

另外,一個政府應否對這種引起社會很多人不滿的言論採取執法行動,這是另一回事,跟你是否認同Chia的楝篤笑是兩回事。

最後一個問題:是否有些事情完全不能拿來開玩笑?例如重大天災,或者宗教等等。

答案:很難說,一切視乎情況。

討論Chia楝篤笑風波,必須記住一個背景,那就是她說出這番話的環境。這是紐約市一間楝篤笑俱樂部,地點是小型表演場地,觀眾不算多,而且看了宣傳內容及知道Chia大概會說什麼笑話而自行決定是否買票入場,因此觀眾背景較簡單,可能(必須強調——**可能**)她相信這些觀眾接受到用MH370慘劇作為笑話,而想出這些笑話。

不過,當這些內容發放的背景轉換成面向全球幾十億人的社交媒體,發言者不能控制誰可觀看到影片,甚至觀眾觀看的方法也不同了,便會用了不同的方法去詮釋這些笑話,可能得出不同的反應。

Chia回覆CNN、BBC時稱,批評者抽空了當中的脈絡,但Chia是自己主動把這段影片放上網絡,所以就算罵她的人「誤解」了她,Chia也要負上全責。

這種傳播媒介的改變而令同一件事件引來截然不同的反應,其實早就出現。10年前我在blog寫過,一名白人法國時裝雜誌編輯把自己扮作黑人的照片上載到IG,這種照片在(當時的)歐洲完全沒有問題,但透過IG而令美國人看到,就引起譁然,因為白人塗黑臉、扮黑人是極端種族歧視的行為。

而且,各地社交媒體都有「炎上」風氣,很容易惹來大量網民紛紛留言批評譴責,包括楝篤笑在內的任何發言都很容易惹來批評。例如一名印度女性楝篤笑演員 Shashi Dhiman在一場表演說:「我永遠都不會依從媽媽的意願決定結婚對象,因為我天天看到爸爸,就知道媽媽的眼光很差。」這句話令她惹來大量印度網民批評,斥責她不孝。

美國社會已對這個現象討論了很多年,指出楝篤笑或者清談talk show越來越容易出事(如果你是保守派的話,這個現象就是「死左膠事事都要求政治正確」)。大家更容易公開作出批評,但笑話、喜劇的本質就是拿一些人和事來嘲笑,甚至需要十分接近紅線,觸碰社會禁忌。

美國的楝篤笑和清談喜劇演員近年開始加強用「punching up」的笑話技巧,意思是主要拿權勢較自己高的人來開玩笑,例如總統、議員、超級富豪、大公司等等,來盡量避開網絡炎上。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4578115?fbclid=IwAR15idQhc76KFte16PbdDxvfdj3928bIkPmLNI4ItqoTx8A_raRoOa3YIeY

Monday 12 June 2023

充公彩虹背后的动机

/ 周若鹏


内政部充公彩虹手表这种事并不会叫我惊讶,就好像电检局要删《雷神》,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这些政府部门守旧、恐同,每年工作KPI就是要惹几万人生气才算达标。他们是一定要出动的,只看对付什么对象而已,然而这次的手表真有点耐人寻味。

成国际笑话

有律师说出版和印刷法令可诠释为涵盖任何牵涉印刷的物品,因此也能涵盖手表,但若未经颁布宪报列为违禁品,这样充公便不合法了,内政部真会如此疏忽吗?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反应之淡然更让我好奇,他推说未知细节,交内政部跟进便是。

这类事情鲜少是随机发生的,先来看看对谁有利。此事无疑在国内有LGBT+平权支持者抨击,当然在国际上惹人笑话。但是,平权声浪再大也好,其实只来自一小部分人;国外舆论刊过了就算,对外国人来说这也只算异国趣闻,反正回教国家就是这样的,符合了他们既有的刻板印象。那些嘲讽无关痛痒,伤害也断不比一马丑闻来得深。

虏获支持者

却有一大部分并未特别作声的人,心里可满意了——原来安华政府并没有像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指控的那样崇尚自由主义,没有支持LGBT+,依旧重视传统的回教价值观,重视到连七色手表都不容许,A到Z只剩22个字母,加减乘除不许有加。当初没投票给希盟却也给安华当了首相,本来忿忿不平,现在看起来他好像还可以,戒心稍稍放下了。

开斋节时团结政府在6州办茶会,先做了一轮公关,然后瞄准“同志骄傲月”前再以行动表达一下立场,多少能虏获一些民心。本来支持团结政府的人会因为几个手表而倒戈吗?大概不会;但本来反对的人倒可能因为这些动作而改观。

表商在这个时机推出彩虹手表,刚好给了政府一个方便;如果这手表没出现,或许也会有其他打击LGBT+的手段。牺牲LGBT+何妨?反正向来都不曾重视,在回教为主流的国家,未来也不可能认同,总之州选先赢了再说,输掉未来是不重要的。

顺便一提,这起事件“得益”最多的是表商,据内政部估计所充公的手表总值约6万令吉,6万令吉哪里买得到这铺天盖地的宣传?。

https://www.enanyang.my/灼见/【灼见】充公彩虹背后的动机周若鹏?fbclid=IwAR0WDKBppGKFuJXLVuhtyZI7kmXGriHegKeQEKmw6qozDXadnkfT4m5co78

Saturday 10 June 2023

心懷感恩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研究顯示,它也會讓你更快樂、更健康。專家認為,感恩是影響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可以充當最佳代言人),部分原因是它能創造良性循環。倫敦經濟學院心理學與行為科學教授艾力克斯.伍德(Alex Wood)指出:「懂得感恩的人,比較會注意到自己接受過幫助,適切回應,並在將來回報他人的幫助。」不僅如此,如果受助者回報了這份恩情,便能創造一個良性循環,讓人際關係更和諧。前面說過,這對促進與維持身心健康很重要。

有一項研究在探討「感恩介入」(gratitude interventions)的影響,發現一個人若是寫信給生命中重要的人表達感激,親自送信,之後長達一個月都會比較快樂、較少憂鬱。另外更有效的方法是寫感恩日記。一個人若是每天寫三件值得感恩的事,連續一週,其後半年都會比較快樂、較少憂鬱。這項研究太成功,很多參與者事後決定把它融入生活,心情也確實獲得改善。

當諸事順利,我們很難後退一步省思人生。我們應該更常從例行的日常中停下腳步,想想所愛的人事物有一天不在了會是什麼情景,我相信你也會像我一樣頓生感恩之心。

面對死亡仍努力活著,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困難的事,但它讓我見識到感恩的力量。

/ 摘自 黛博拉.詹姆斯《閉上眼之前,為自己按個讚》
/ Deborah James《How to Live Before You Are Dead》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

Tuesday 6 June 2023

時時心有法喜

/ 果然是大師


在佛教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法喜」。我們經常用「法喜充滿」來祝福他人,也經常用它來形容對佛法的好樂。

還記得多年前初次接觸佛教時,從書本中讀到一些佛法的道理,內心湧起一種前所未有的驚喜,就像是在陰暗的森林裡,找到一條通往明亮無垠田野的路徑。當時並不知道那就是所謂的「法喜」。

然而,那樣的法喜是短暫而浮淺的,通常只在閱讀佛書、聆聽開示時才感受得到。當書本合上、影音關掉,法喜的感覺很快就消失無踪。

直到最近這一年,漸漸開始體會到不同的法喜。它不再像海浪般洶湧澎湃,來得快去得也快,而更像湖面上的陣陣漣漪,擴展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

用餐的時候,學會感恩知足,是一種法喜;
感到緊張時,學會關注呼吸,是一種法喜;
看到他人的優點時,學會隨喜,是一種法喜;
不被他人喜歡時,學會默默祝福他,是一種法喜;
負面情緒生起時,學會接納它,是一種法喜;
面對挫敗時,學會放下得失心,是一種法喜;
機會來臨時,學會盡力而為,是一種法喜;
機會不來時,學會隨順因緣,是一種法喜⋯⋯

原來,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可以體驗到法喜。

不同於一般世俗所追求的快樂,法喜並非來自感官刺激,也不是來自創意靈感,而是經由聽聞佛法和修行佛法,逐漸建立的一種生活心態。

聽聞佛法當下所產生的歡喜是法喜,但一時的法喜不會帶給生命多大的改變;只有將聞法的法喜轉化為動力,在生活中付諸實踐,內化為自己的觀念和心態,法喜的力量才能長長久久。

Saturday 3 June 2023

好為人師

/
南懷瑾

世界上很多人都「好為人師」,喜歡為別人的事情亂出主意,總覺得自己的意見比別人好,這也就是好為人師。在心理學上說,人都有領導別人的欲望,佛家說這是我慢習氣最重要的關鍵。人人都有發表欲,其實也是好為人師的一種表現。

搞宗教的人,有這種毛病的,比世俗中還多;都是說你拜我為師,我傳給你道,你一定會修成功。看了這個情形,只有感嘆一聲:「人之患,好為人師。」最好一生都站在學人的位上,我說的這個學人,不是指現代的學者或者有學問的人;過去學人是指學習的人,是謙虛之辭,表示自己還在學習之中。

所謂「好為人師」,不一定是去學校裡當老師才算。人有一個通病,喜歡指責別人的錯誤,總以為自己的智慧、學識比別人高明。從另一面來看,如果自己真有好的修養,喜歡幫助別人,那是人性的一個長處;如果自己沒有好的修養,而喜歡去糾正別人,就是佛家所說的「貢高、我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以為是」。

所以這個「好為人師」的「師」字,並不一定指學校裡當老師的,而是自以為比別人高明的人。甚至一個白癡,當他被別人欺負時,也會向人瞪眼,而認為欺負他的人是大笨蛋,人就有這個毛病。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孟子與離婁》離婁章句上╱ p. 300

Thursday 1 June 2023

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

/ 聖嚴法師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忍氣吞聲的意思。比如《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也說︰「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另《大智度論》卷六亦云︰「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是名生忍。」同書卷十五也有:「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淫欲法,是為法忍。」在《優婆塞戒經》卷七也另示如下︰忍有兩種︰第一是世間忍,就是能忍飢、渴、寒、熱、苦、樂;第二是出世間忍,即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忍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瞋、癡等,能忍難忍、難施、難作。

從以上所引經論內容看來,忍辱二字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無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絕美女的投懷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種種法門,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辦得到的。一般而言,若與自己無關的事,大致能夠忍受;若與切身的名利、眷屬、男女等相關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僅為個人忍,也要為眾生忍。到達無諍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脫的菩薩稱為已得無生法忍。對於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於外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即稱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瞋,受供養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此不僅是聖位菩薩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眾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

根據這樣的標準,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的冤枉、侮辱、毀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沒有反抗的餘地似的。然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必須注意,如果不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應當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說,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繆,設法避免,來減少傷害、損失。業報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變業報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對雙方無損並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須接受的;如果對他有益,於己無益,也應考慮接受的;若對雙方都是有害而無益,那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它了。例如︰明明知道對方是醉象、瘋狗、狂人,見人就咬、逢人就殺,就當然要設法制止,因對方已經不幸,切莫讓他再製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著「以牙還牙」的報復心態,應是基於慈悲的原則,自己時時加以反省和慚愧懺悔。對於喪失理性的人,應該通過制約、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們得以恢復正常。這對他們自己本身,以及整個社會,乃至所有的眾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摘自《學佛群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