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3 June 2014

憤世與理想

美國諧星George Carlin曾經這樣形容憤世嫉俗的人(cynic,以下簡稱「憤世者」):「在每一個憤世者的表面之下,都可以找到一個失望的理想主義者。」這個說法,對中年或以上的憤世者而言,大抵不錯。這些人年青時追求理想,卻失敗了,或是對這個世界有一些理想的看法,後來發覺與現實不符,甚至因此而得到慘痛的教訓;到中年時覺得已無力挽救和沒有時間去改變甚麼,結果人生態度大變,對人和對這個世界都失去信心,凡事往壞處想,不會積極參與改善社會,是為憤世嫉俗。

然而,有些人年紀輕輕便已憤世嫉俗,應該不是失望的理想主義者。他們為何會變得憤世嫉俗呢?這有兩個可能:一、他們所處的環境令他們認為自己連追求理想的機會也沒有;二、他們受一些憤世嫉俗的人影響,誤以為那是看透世情和人生百態,是一種智慧,因而樂於模仿。

如果是第二個情況,也許一下當頭棒喝,便足以令年青憤世者態度改變;例如另一位美國諧星Stephen Cobert以下的一番話,可能會有此效果(那是Cobert在一間大學的畢業禮致辭,說話的對象正是一群年青的大學畢業生):

「憤世嫉俗的態度會被裝扮成智慧,但其實距離智慧遠之又遠矣!這是因為憤世者不會從經驗借鑒,憤世嫉俗的態度只是一種自我蒙蔽;他們拒絕接受這個世界,因為害怕這個世界會傷害他們或令他們失望。憤世者只會說不,但說好或說是,才有機會成就大事。」

可是,如果是第一個情況,憤世嫉俗的根便深得多,年青憤世者的態度很難會給改變過來。香港的一些年青人似乎正是這樣 --- 這個城市在九七後政治、經濟、民生都每況愈下,年青人在各方面都感到壓抑,覺得沒有發展機會,甚至覺得前途黯淡;由此而變得憤世嫉俗,這是不難理解的。

問題是,假如越來越多香港的年青人變得憤世嫉俗,香港便更難有翻身的機會,因為改變要靠年青人的理想、信心、熱誠、和衝勁,而這些都是憤世者缺乏的。這會成為惡性循環 --- 惡化的社會環境令年青人憤世嫉俗,而這些憤世者的存在又令社會環境進一步惡化... 寫到這裏,不禁黯然。

/ 魚之樂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sg/2014/06/blog-post_21.html

Friday 20 June 2014

法制失功能,國還成國嗎?

· 潘友來

   
怡保高等法庭6月11日向警方發出庭令,指示把改教風波中的6歲女童芭莎娜,交到母親英迪拉手中。高庭在這之前,已裁決女童歸還母親養育,但是警方沒有執行這項裁決。反之,卻指示送到了福利中心。

執法單位不按法律執法,人民為之嘩然,引起國內外關注。

全國警察總長丹斯裏卡立辯稱,警方採取「中立」做法,因為另一邊廂,伊教高庭做出了相反的指示。馬華的伊斯蘭法律與政策專案組主任顏炳壽,批評警總長自作主張之舉,是「荒謬、顛覆法律程序與制度」。

同是6月11日這天,總檢察長丹斯裏阿都幹尼宣布,雪州伊斯蘭教局扣查《聖經》事件,正式關檔,不提控任何方面。因為,沒有違反《1988年雪蘭莪非伊斯蘭教(監控向穆斯林宣教行為)法令》第9(1)(9)條文;而且,不涉國家安全問題。

至于是否歸還扣查的321本《聖經》,總檢察長交由雪伊教局,「根據法令採取下一步行動」。這個點到為止的裁定,無疑是專業做法。但是,如果能加上更明確提示,或可避免留著一條尾巴讓各方自作詮釋。雪蘭莪伊斯蘭教理事會果然高調反擊,認為混淆穆斯林,並拒絕歸還《聖經》,餘波陣陣。

警察總長與總檢察長,處理這兩宗案件,必有深入研究,以及考量需要兼顧的情況。但是,始終給人一種閃避問題、沒有把工作做完的印象。尤其警方不執行民事法庭裁決的做法,更產生一種司法失效、憲法動搖的憂慮。

這麽一種聯想與憂慮,背景還包括接二連三的宗教、種族風波、法治亂象等。從改教家庭的孩子命運、扣查《聖經》、搶屍、搶新娘、伊刑法,以至《2014年柔佛房屋及產業局法案》幹政疑雲,再到「華人是侵略者」、「馬來西亞不是世俗國」的激烈言論等等,都在衝擊聯邦憲法及其精神。

許許多多挑動敏感課題的人士,炒作宗教、種族、憲法課題,將之政治化,以至于黨國領袖或執法單位,即使有心處理也感到投鼠忌器。拖延之下遂形成一個縱容的環境,結果是別有居心者嗆聲四起,爭端蔓延開來。

如今,是一個亂象難以收拾的局面。

馬來西亞以世俗為基礎的聯邦憲法,是治國之本,君主立憲是主導精神。我相信一切的爭執,最終必須提交到聯邦憲法範疇釐清與處理。首相納吉表示解決《聖經》爭端,必須根據聯邦憲法精神及依法處理。

這一連串敏感爭執,還有難以預料的發展。我們有必要提出勸告,社會安定正在遭受衝擊,國民和諧面臨撕裂。國家領袖此刻必須採取果敢行動,匡正一切歪念、邪心,對付顛覆法制行為,而還我君主立憲體制之正道。

目前所見的執法、司法,以至衝撞憲法種種亂象,人民可能接收到一個錯誤的訊息就是,執法單位不再執法,或者是執法單位不再能夠有效執法了?這種情形不能任由惡化下去,我們需要一記當頭棒喝;馬來西亞難道要變成一個無法無天的國度?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122833:&Itemid=209

Thursday 19 June 2014

憲法與伊斯蘭國

· 惟誠‧


一些特定的老課題,只要適時攤開來,即有機會發揮影響力,鬧得全國上下人仰馬翻。政治人物和有心人士清楚明白這個社會對這些議題會有甚麼反應,但我們身為這個社會的一群,卻始終搞不明白這些人對重提這些課題時懷有的居心。兩年前,時任首相署部長納茲里在國會發表了一席話,掀起了有關我國是否世俗國的爭議;兩年後,這個不管部長的職位已換上加米基爾,但不同的部長在國會發出的論調卻還是依舊:我國非世俗國。

於是,我們又得不厭其煩地繼續辯論聯邦憲法,爭相詮釋和尋找有關伊斯蘭國或世俗國的條文,希望能為自己的立場辯解。只是,憲法作為一國根本大法,本來就擁有高度簡潔的特性,條文不能過於詳細,以免因累贅限制了憲法的時效性;此外,我國是個多元種族的社會,憲法更多了一層調和包容的特性,其包含了國內各個種群的建國經驗和價值,是個包容性極大的國家建制基礎,所以任何人都可輕易從憲法內找到大量條文來各自證實我國是伊斯蘭國,或是世俗國。

這也就是為甚麼,這種爭辯持續了幾十年都依然沒有結論,甚至已淪為國內政客撈取自身利益的政治資本。很顯然的,這不是聯邦憲法的問題,因為憲法本身已是一套世俗法,加之我國憲法所擁有的簡潔、穩定和包容等世俗性質,其展現的已是不折不扣世俗憲法精神。也正因如此,很少有國家的憲法會明文規定自己的世俗地位,至於擁有世俗憲法的神權國,通常也僅僅是通過收錄在憲法內的國教、國號、伊斯蘭教義和聖典,來確立自己的伊斯蘭國地位。

比如伊朗憲法,即在開篇中確立了其伊斯蘭共和國(Islamic Republic)的國號,更在憲法第2條文中闡明可蘭經(Al-Quran)和聖行(Sunnah)的重要性。此外,同樣以伊斯蘭共和國為體的巴基斯坦,也在憲法的開篇中表明國之主權歸屬真主,也在憲法第31條文中確立了可蘭經和聖行為巴國穆斯林必須遵守的最高準則,只要有違反可蘭經和聖行的舉動即是違憲。這兩個例子都有一個共性,即是伊斯蘭事務由中央統屬,而國民即是奉真主之名代其有限通過政府管理國家。

至於沙地阿拉伯,除了擁有伊斯蘭國號外,也在基本法(Basic Law ofGovernance)第1條文中表明可蘭經和聖行為該國至高憲法,世俗法已被明確擺在伊斯蘭聖典之下。而汶萊憲法除了第3(1)條文中談及伊斯蘭為官方宗教外,也僅在開篇中提及蘇丹需以真主之名統領國家。這些伊斯蘭國除了擁有伊斯蘭事務權歸中央的共性,也擁有聖典凌駕憲法特性,這都符合了“主權在真主(al-hakimiyya li-Allah)”的神權國特徵。

在穆斯林眼中,真主是創物者(Al-Khaliq)、是掌權者(Al-Malik),因此聖典在伊斯蘭國的地位是超然的,他們固然可以擁有世俗憲法,但憲法維護的卻是聖典的地位,捍衛憲法即是捍衛聖典,反之,違背可蘭經和聖訓(Hadith)即是違憲。行文至此,我們不妨用眾多伊斯蘭學者對伊斯蘭國特徵的共識,來辨認我國的世俗地位。在我國,其一,伊斯蘭事務已被憲法下放至各州,統屬權不在中央;其二,聯邦憲法闡明了自己的超然地位,而非聖典。

其三,憲法第1(1)條文闡明我國為世俗聯邦體制(Federation),並沒有伊斯蘭國號;其四,我國政府必須通過民之委託(mandates)來管治國家,我們的行政領袖和統治者在憲法內並不是以真主之名(sacred trust)托管國家。我國是否世俗國的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對比,答案想必已呼之欲出。我們在經過連番宗教課題的折騰後,已不能承受更多的宗教爭議,然而,加米基爾竟在此刻挑起爭議,是應該受到輿論聲討和譴責的!

(星洲日報/純粹誠見‧作者:惟誠‧私立大學講師)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3031?tid=38

Wednesday 18 June 2014

政治已儼然綁架了宗教

馬來西亞到底是世俗國還是伊斯蘭國?抑或是一些人所稱的世俗伊斯蘭國?

有國父尊稱的我國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曾在國會上如此明確的表明:“雖然伊斯蘭是官方宗教,馬來西亞仍然是世俗國”。

但在2011年9月29日,我國第四任首相馬哈迪卻在民政黨的代表大會上宣佈,馬來西亞已是伊斯蘭國。過後,他又表示,他把馬來西亞定義為一個伊斯蘭國,是“因為這地位受到世界很多伊斯蘭國的認可”。

吊詭的是,當首相署掌管宗教事務部長加米基爾前天稱“歷史事實說明,馬來西亞並不是一個世俗國”,並指“憲法1A條款121項闡明民事法庭無權審理伊斯蘭法庭權限範圍內的案件”時,馬哈迪卻推翻了他當年自己的講法,反稱馬來西亞沒有條件成為伊斯蘭國,並直批加米基爾指“民事法庭無權審理伊斯蘭法庭權限範圍內的案件”,乃是錯誤的結論。

從“已是伊斯蘭國”到“沒條件成為伊斯蘭國”,馬哈迪的立場,似乎飄浮不定,令人捉摸不清,教人不知是該指責他是問題的始作俑者,還是該感謝他這個“繫鈴人”敢於站出來“解鈴”。但他畢竟說出了以下幾個事實:一、如果強行落實(伊斯蘭國),將會引發很多社會問題;二、指馬來西亞是個伊斯蘭國,並不是一個法律上的合法詮釋;三、馬來西亞是個多元宗教與種族的國家,必須公平對待所有人,不僅是穆斯林。

必須強調,我們的聯邦憲法,並沒有明确注明我國是世俗國還是伊斯蘭國,聯邦憲法在闡明伊斯蘭是聯邦官方宗教的同時,也開宗明義地闡明,其他各種宗教都可在聯邦各個地區和平奉行。如果各方都遵循憲法行事,尊重憲法精神,維持現狀,則爭論可免,宗教自由仍在,人民也可和平相處。

無庸諱言,對非穆斯林而言,伊斯蘭國和伊刑法一樣,是極其敏感而又深令他們不安的課題,憲法里所闡明的宗教自由權益是否已經漸受蠶食,更是壓在他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事實上,打從上世紀80年代初前首相馬哈迪掌政開始,在伊斯蘭复興運動和民族主義思潮的推波助瀾之下,國家政策便出現了兩大優先,一是“馬來人優先”,另一是“伊斯蘭優先”,而巫統與伊斯蘭黨之間,則為了彼此政治上的利益,而不斷展開“伊斯蘭化”的競爭,以爭取馬來選票,政治已儼然綁架了宗教,這也是為何最近宗教風波一再上演的背後因素。

有關馬來西亞是世俗國還是伊斯蘭國與大馬是否可以落實伊刑法的爭論還在進行,但無論人們如何爭辯,如何詮釋,一個改變不了的事實是,大馬的最高法律是世俗法,以習慣法為尊,一如馬哈迪所說,“我們已經在普通法律下生活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這套法律已也被所有人接受”,不斷地提起關於伊斯蘭國或世俗國的課題,只會傷害大馬的多元種族社會;國家領袖一直爭論這個課題,則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何苦來哉?(星洲日報/星‧觀點)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3027

Tuesday 17 June 2014

通徹無我 無上智慧

與編纂處同仁談話,上人表示,早年在普明寺對弟子講《四書》時,也對眾講解《梁皇懺》,可惜那時候沒有記錄下來。1969年精舍大殿完工啟用後打佛七,開始對眾解說《法華經》,「如今又從〈序品〉講起,因應社會人心較過去複雜許多,故而用各種方法反覆解說,希望將道理講得透徹,引導大家深入經藏、透徹思考。」

因應現世 傳承法脈

以「三界」為例,上人說明,過去按照經典講解,講到第幾禪、第幾天,難與人間生活契合,聽者亦難體會與了解;現在則是融合人心狀態、世間生態,讓大眾體會三界如火宅,五濁惡世的種種現象已浮現。

「六道眾生形態各異、各有習性,種種眾生習性,都可歸納於人心觀念與行為。」上人言,人心之毒惡,如毒蛇蟲蠍、鬼魅魍魎;然而人人皆有真如本性,只是被種種習氣熏染、因惑造業,如蟲蛇吐毒──見解、思想偏差,私心愈重,為了「我」的欲念爭權奪利,不擇手段傷害他人。

「相對於私我,『大我』則是融合宇宙真理、無處不在的『我』,也就是佛陀覺悟時,融會萬理、和宇宙萬物契合,無處不在的無量開闊心胸、無上智慧。」

上人說明,若能依教奉行,時時維持一念清淨心,就能回歸最清淨無染的真如自性。「即使身處五濁惡世,亦能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吸收淤泥養分而成長、美化淤泥池。」

「慈濟宗門」特殊之處,在於人人提起使命,深入人群,為天下人做天下事。上人提醒,文史結集要傳承法脈、延續慧命。「期待讓現在、後世的讀者見之歡喜,重視而且能運用,帶動人人投入慈濟宗門──自我磨練,堅定道心、增益道業,涵養出如蓮花般清麗脫俗的品德。」

心靈道場 成就慧命

與宜蘭志工及榮董團隊談話,上人開示,慈濟道場是很活潑的修行道場;「所謂活潑,意指人人將法融入生活中,任何一個時間、空間都在修行,不只是舉行法會、朝山等宗教儀式而已。」菲律賓慈濟人多年來於每週三舉行朝山,眾多志工虔誠一心,三步一拜地往靜思堂前進,風雨無阻;人人從外在的儀式,表達出內心的虔誠,讓見聞者深受感動。

上人以此說明,朝山等儀式,是讓大眾建立起信仰的目標,然而,「修行最重要的道場,在於自我心靈道場。」

上人表示,慈濟以「人間佛法」為修行法門,有因緣加入慈濟,在道場中學佛聞法,建立正確、智慧的信仰,要知福、惜福且要把握時間、空間,成就慧命道業,以正知、正見做入世的助人志業。

重視法源 深心信解

五日晨語,上人指出,學佛要向內探究真如本性;「真如,即真諦道理;不離人、事、物種種境界。」

以世間物來說,塑膠袋或紙張未被使用前,都是乾淨的,用過之後染污;環保志工回收加以整理、恢復乾淨,重新再製成新品。上人表示,此即「理性本淨」。

「凡夫徒具世智辯聰,並未真實受用佛法,一念貪欲起而起戲論,以貢高傲慢心,與人辯論或評判法,無法體會『理性本淨』;雖遇佛法,仍為貪瞋癡、煩惱無明而蔽心,空過時日而未能脫離三界。」

《法華經‧譬喻品》偈云:「諸子如此,益我愁惱。」與清修士談話,上人以此教眾,佛陀乃四生慈父,視眾生如子,見芸芸眾生聞法而不受法,不斷於三界火宅中複製無明煩惱,或獨善其身修小乘法,無法發心立願……為此愁惱不已,故迴入娑婆、廣度眾生。

「將自我生命與天下事、佛法合為一體,在人間謂『使命』,於修行者為『慧命』。」上人勉眾,要重視法源,即使是一粒小小種子,也會漸具規模;學佛者要深心信解。

「世間如火宅,莫耽溺嬉戲,累積業力,危害人間;而是要聞法入心、身體力行,發大心為天下承擔責任。法入心、根深廣,菩提樹才能穩固。」

證嚴上人開示於2014年4月4至5日《農三月‧初五至初六》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70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4668%3A2014-06-16-01-13-08&catid=59%3Adaily-speech&Itemid=576&lang=zh

Monday 16 June 2014

雪州議長滅火的政治智慧

文:丘光耀


首先,我要为雪州议长杨巧双的中立性鼓掌,因为她决定批准巫统议员提呈落实伊刑法可行性的动议,而没有滥用议长权力来遏制在野党的动议权。

杨巧双此举,高度彰显雪州“议长”职,乃是一个中立和跨越党派而非“行动党议长”或“民联议长”的风范。

在我看来,她这项决定也是一面照妖镜,让许多政治权谋家和媒体化妆师(spin doctor)无所遁形,丑态毕露。

首先是雪州巫统即刻方寸大乱,事态的后续发展,已经是最好的证明。巫统双溪侨华州议员卡马鲁查基在24小时内匆匆决定撤回议案,且未给予任何具体理由。然而在我看来,就那么两个字:“失算”。

杨议长庄重地提醒说:“所有州议员都有责任维护州议会的神圣与廉正,不应随意和草率看待之”,“任何州议员若未准备好辩论或捍卫其动议,他一开始就不应该提呈,浪费州议会的时间。”她说,州议会不是州议员玩弄政治游戏的地方。“我把这名巫统议员的行动,视为纯是政治举动”。杨议长亦强烈提醒卡马鲁查基和所有州议员,无论是后座议员或在野党,不应该滥用议会常规来提呈动议。

就此,杨巧双不只是打造了雪州“中立议长”的专业性,也捍卫了议会的神圣性,这是我要给她第二次鼓掌的理由。

郑丁贤撰文伐杨巧双

然而,《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郑丁贤在其6月13日的专栏文章中,却将杨巧双形容为“阅历资嫩的年轻议长”,不仅质疑其“政治智慧”,还讽刺“杨巧双以自己为‘中立’,但是,这种不明是非和危险的中立,其实是不负责的做法,有违议长的职责”云云。

更甚的是,郑丁贤还指杨议长的决定,“身后是行动党的党意”,而郑笔下的行动党“党性太强,冒进和好斗是它的本色,明知危险,但为了本身的利益,置大局于不顾”。

就国阵谋士在操弄伊刑法的大战略上(雪州巫统今次提呈议案是一个组成部分),巫统的权谋巧诈、马华的伪善、国阵双面人的政治算计和主流媒体蓄意的推波助澜,这些统统构成伊刑法议题不断发酵的综合条件,在郑丁贤笔下,全部都被省略掉。走笔至此,我建议郑丁贤应该读一读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以进一步周延化他对复杂事件的解释力。

指控行动党“玩大的”

按郑丁贤的逻辑,整个事件的本质,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行动党,给一个政治智慧不足的女议长撑腰,来和雪州巫统“玩大的”,玩一次“没有必要,愚蠢,玩火的政治博弈”!

他说,“行动党高层支持辩论动议,是基于政治解套的考虑,一旦它的14个州议员(不包括声称“中立”的杨巧双)到时表态反对,就显示火箭反伊刑事法,能够向支持者交代,从而摆脱它和伊党及伊刑事法的纠葛,挽回流失的支持率。”

郑丁贤据此抨击行动党“如此做法,试图保护自己,却足以为害群体,特别是非穆斯林的长远利益”,结论就是“它为了本身的政治考虑,情愿跳下圈里,玩一个自己不能控制的危险博弈”。

看,这就是郑丁贤何其犀利的Spin doctor逻辑!

为了让自己的逻辑能自圆其说,郑丁贤不惜为巫统的旧政治恶习招魂。

兜售阉割议会老招数

首先,他要杨议长学习“国阵议长”的老套路,其中一招是用“议案内容并不紧急,不需要讨论”来作为否决巫统议案的说辞。说起来可真羞耻,大马约莫半个世纪的议会民主,多少在野党议员认为重要的议案,就是给议长主观认为“不紧急,不需要讨论”这一招所挪移到无影无踪,以致大马议会运作的议程设定,成为执政党掩饰自家施政弊端和逃避在野党监督的窍门。

堂堂第一大华文报的副老总,居然要给“阅历资嫩”的年轻女议长,兜售国阵这种长年阉割议会民主运作的老招数,郑丁贤,你真的不感到羞愧吗?这难道就是你所谓的“政治智慧”?

再则,杨议长立意要当“中立”的议长,让来自朝野政党提呈的重要议案,在议会内都能获得充分的辩论和理性交锋,从而发挥议会作为体现民意基础的最高立法机构,这本来就是值得我们公民社会嘉许的“新政治”。然而,郑丁贤在报业集团赖以生存的“办公室厚黑学”对此却不屑一顾,他还用教训的口吻指“杨巧双太嫩,不了解伊刑事法是一个泛宗教的政治手段,不适合辩论,而且愈辩愈危险的社会禁忌”。

在郑丁贤的释义圈里,伊刑法到底适不适合辩论,会否越辩越危险,乃至伊刑法是不是一个社会禁忌的问题,我认为郑丁贤的标准很耐人寻味。如果真的如他所言,“伊刑事法是一个泛宗教的政治手段,不适合辩论,而且愈辩愈危险的社会禁忌”,那不只雪州议会不应该辩论伊刑法,则《星洲日报》也不应该长年累月利用封面头条、专题特稿,甚至紧跟马华中宣局的调子来“鼓动”华社舆论,不厌其烦地全面开展伊刑法的“大辩论”。

新民主政治的硬道理

事态的急转弯发展恰恰印证了年轻议长的“政治智慧”。杨议长抓紧民主原则,以“中立议长”捍卫议会尊严,就能有效回应雪州巫统“玩政治”的奸诈手段。

一言以蔽之,雪州巫统机关算尽,就是算少了杨议长的中立和正直。

我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欧洲学界有过探讨选民为何“不信任政治人物”的现象,结论是老派政治人物太过讲究权谋和算计,给选民过于奸诈的印象。

杨议长在处理此问题之所以赢得社会的好评,原因很简单,她没有如郑丁贤那样“老谋深算”,更不会像国阵议长那样“公器私用”,践踏议会民主。

一句话,堂堂正正,不亢不卑,公公道道,才是新世代民主政治的硬道理!

注:作者丘光耀是民主行动党社会民主学院高级讲师。本文原本投予《星洲日报》,但遭退回,因此转投《当今大马》。小标题为本刊所添加。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65738

Monday 9 June 2014

耻辱(二十五年之后的耻辱与和解二之一)

· 梁文道

我只见过王丹一次,印象就和文字上看来的一样,温和而善良,所以我大概能够理解他对柴玲的态度。当初大家传闻柴玲贪生怕死,早早逃离广场;王丹以亲身经历为证,愤怒地替她辩护。后来柴玲说自己原谅了杀人的军队,以及李鹏和邓小平;王丹也只不过说她这番话“不能代表广大的八九同学”而已。然后今年,柴玲写了一封公开信给丁子霖女士,惹人非议;王丹则说他尊重柴玲的立场,“我想,她选择公开信的方式,也是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她的内心吧”。

或许就因为王丹是个温和善良的人,于是他愿意以老朋友的角度去看待柴玲,用最大限度的同情和善意来理解她那些古怪而紊乱的言语,而不只是把她当成一个与己无关的公众人物。对他而言,问题可能是当一个曾经与你共患难的故人,渐渐变得你不认识甚至不认同的时候,你该如何处理此中的矛盾,又该怎样面对你俩的关系。这个问题,大概也是六四抛给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我把六四看成一个是非分明的事情,同时我又惊讶地发现有那么多认识的人竟然在这最基础的是非判断上头和自己相差得那么远;我该怎么办?又能够怎么办呢?

比这个问题还要根本的,是六四之后,每一个中国人如何去面对自己的问题。查建英在〈国家的敌人〉那篇着名的文章里头写道:“在那个春天,《人民日报》记者们曾在长安街上举起过一幅着名标语:‘我们不想再撒谎!’那个时刻弥足珍贵,它表达了群体的勇气。两个月后,他们被迫再次撒谎。一位《人民日报》记者向我描述六四后的清查运动是如何进行的:每个部门都要开会,每个人都必须参加,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说明自己在整个事件中每天都在做什么,然后对官方的结论表态。他回忆起十七年前那个场景:‘每个人都照做了──没有人敢说不。那种耻辱你能想像吗?我们所有人马上被彻底击垮了。

’”耻辱,这就是我的意思;六四之后,我们就生活在耻辱之中。你所反对的,不只没有消散,反而大获全胜,它强大到了一个你连躲都躲不掉的地步。它安排一切,塑造了你生活其中的现实,甚至成为你呼吸的空气;而你却不能说出你所知道的真相。

除了〈国家的敌人〉,查建英的《弄潮儿》还有一篇〈北大!北大!〉,里头说了陈丹青的故事:在北大一场关于京城的文化研讨会里,他谈到六四那天一个逃命的男人,谈到这名男子在当天黎明所听见的北京的声音,然后“会场死一般寂静,讲完后片刻,一切彷佛停止了呼吸。忽然间掌声四起,经久不息。会议主办者数度试图说话,但听众们,主要是学生们以及为数不多的教员们,一直不停地鼓掌。”有意思的是后来一个杂志编辑对这件事情的评论:“所以他做了他的秀,人们看了他的表演,笑一笑,然后就结束了。如此而已。”

“做秀”,或者更简单的“装”,每当见人用这样的字眼去形容陈丹青,我都觉得十分突兀。因为陈丹青是我会非常骄傲地去告诉人家“他是我的好朋友”的那种人,因为他有罕见的真诚。但他们如此评价陈丹青,我又一点也不奇怪,他在太多公开场合说过这类真诚的实话(例如在文化部部长面前谈论政府如何毁灭了文化),每一次都有人批评他“做秀”,彷佛只有行礼如仪地鼓掌欠身才算不“装”。不要说他,即使胆怯如我,竟也曾因在校园演讲谈到了六四,就被人指责“做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陈丹青告诉查建英:“他们并不是不喜欢我说的话,我想他们是不喜欢他们自己,不喜欢使他们‘不能’说出我所说的话的那个环境。”“其实我们都很可怜,大家都得吃这碗饭。”然而,一个人很难长期地不喜欢自己,二十五年并不算短。想要好好地活下去,安安稳稳地活下去,一个人必须学懂与自己“和解”。

前几年,戴晴倡议“和解”,呼吁政府与民间一起放下;是一时热话。我一直关心的却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都是怎样与自己“和解”?很少人能够一直忍受屈辱;与我们平常駡人駡得那么容易的情况相反,很少人能够真正明知故犯地“埋没良心”;大部份人都会试图调和自己的矛盾,一方面让良知迁就现实,另一方面则换一种看待现实的方式,使矛盾缩窄,使良心妥当。经过一番内在的“和解”,屈辱就不存在了,做人也就有了一个新的立足点。在一群“和解”了的人面前,陈丹青自然要被看成是“装”。

每个人都“和解”了,但每个人与自己“和解”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些曾经站在广场上的人,今天真的选择相信自己当年是“被人误导”。有些曾经在运动中慷慨激昂的人,今天发现慷慨激昂原来才是悲剧的原因。有些曾经誓言永不忘记的人,今天明白了历史长河波伏不定,做人要懂得宏观放下。有些曾经在声明上头联署的人,今天瞭解到社会稳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更多人曾经渴盼变革的速来,今天踏实地知晓了一切都得慢慢来的真理。

在这样的一大群人看来,陈丹青那番话虽然赢得了学生掌声,但究竟不过是年轻人初尝禁果的快感,就和闹剧演员当众大谈黄色笑话一样,是廉价的逾越,廉价的表演。他们可能自忖,六四不是不能谈,但“现实”远比你们这群孩子所知的复杂,所以他们才不愿意轻易开口。他们更可能会想,六四自有是非可言,只不过小不忍则乱大谋,比起你陈丹青的轻率,我们现在默默干的才是脚踏实地的工夫。

对了,绝大部份学懂与耻辱“和解”的人其实都不会轻易否定六四,也不会认为屠杀是对的(即便他们之中有人又相信这是政府的无奈举措)。只是比起公开悼念或者声讨,他们认为还有些更重要的事情得做,一些细水长流的工夫;还有些更要紧的东西必须顾虑,一些非常现实的情况。于是我们都学懂了接受耻辱。例如我,就在另一个场合里头遇过学生站起来问我关于六四的事情,一时全场哗然。我对他说,我怕你们学校会被追究,我怕这个论坛以后会办不下去,我怕你会被人记住名字惹上麻烦。所以我建议活动之后再私下和他交流。意外就这么过去了,邀我来的朋友们抹了一把冷汗,事后夸我应对得体,救了他们一把,的确这些朋友都是认真的学者,而且开明,不只教出一群好学生,还常常在最大限度内秉笔直言,议论国是,乃至于被人看作是“汉奸”自由派。但我自己明白,我已经羞辱了自己,整个晚上无法入睡。二十五年过去了,政府或许真如他们所说,“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同样地,我们也把耻辱纹在了自己的身上。

http://www.commentshk.com/2014/06/humiliation.html

Friday 6 June 2014

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筆記

1. 上人思想 是「靜思法脈」與「慈濟宗門」之法髓根源。若將此中心思想把握準確、傳承正確乃至於發揚光大,才能使「慈濟宗」屹立不搖於天地之間。

2. 上人常隨弟子每日敬侍師側,親筆記錄證嚴上人每日言行之實錄。亦步亦趨緊緊跟隨,耳聽觀機逗教,謹慎地荷擔留法留史之使命。

3. 為完整保留文字歷史,彰顯上人之人格與風采,宣揚上人之精神與理念,鉅細靡遺記載上人之言教、法教與身教,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成一本本的「如是我聞」——《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4. 每一季皆附有一篇「主題思想」長文,闡述當季上人之重要理念,或是透過慈濟重要事件以顯明上人思想,或針對上人思想之源流、形成與發展加以整理。

5. 從1996年春至2003年夏,八年來得文三十篇,經稍修訂後結集成冊出版,成《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1996-2003衲履足跡)(1996人文志業)

6. 上人思想成長過程(理解爲什麽會有慈濟):

  • 人生無常,愛別離苦
  • 「因果觀」啓發「出離心發菩提心」
  • 深入經臟力行佛法,因緣成熟樹立「慈濟宗」
  • 見證慈悲,力行菩薩道
  • 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 做人做事「多用心」與天天說「感恩」
人生無常,愛別離苦

· 1960年6月,父親過世,開啟上人對生命的探索
·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 瞭解人生八苦

「因果觀」啓發「出離心發菩提心」

· 《梁皇寶懺》,體會到“萬般帶不起,唯有業隨身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要種善因,不要種惡因。
· 印順導師給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給弟子四個字:佛心師志。

深入經臟力行佛法,因緣成熟樹立「慈濟宗」

· 40周年(2006)因緣成熟:每個慈濟人都要有「傳承靜思法脈 弘揚慈濟宗門」的使命感。

見證慈悲  力行菩薩道

· 上人的根本精神:慈悲(普天三無)。
· 上人:我是從人事上用心,從經典生信心。
· 來自《無量義經》的靜寂清澄......
· 上人的思想沒有離開時空和人: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依著法華精神走出這條慈濟菩薩道。
· 開善門入佛門。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 四法四門四合一:作為團體運作
· 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基本準則不變
· 所以大家要守本分、守十戒,就能如歸如律、自愛愛人、自度度人
· 學習佛陀的大智慧、大覺悟。
· 四神湯、四物湯

做人做事「多用心」、天天說「感恩」

· 上人希望弟子從做中學、學中覺:藉事會理
· 福慧雙修:在人事磨練中去除習氣、培養高尚品格、做個有內涵的慈濟人,就是所謂「人格成,佛格即成」的意思。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95XBEZywANCNU94cnM0cmFvUW8/edit

Wednesday 4 June 2014

不自覺的噪音

在人煙稠密的城市,幾乎到處都是噪音,而很多都是人說話所造成的,例如在香港的酒樓或餐廳;也不必是特別大的酒樓,隨時有過百人在說話,而且正因為嘈吵,說話者自然而然會提高聲線,於是合力製造更大的噪音。

然而,我們在這種環境說話時,大多只會覺得其他聲音是噪音,很少會意識到自己也有份製造噪音;自己的說話自覺有意思,有聆聽者,是自己留意在意的聲音,但在其他人耳中,也不過是噪音而已 --- 你的說話是我的噪音,我的說話是你的噪音,事實上,大家的說話都是這一大片噪音的一部份。

其實,我是想打一個比方。網上的爭論、筆戰、謾罵、批鬥、攻訐、嘲笑,形成一大片噪音;說是噪音,除了因為這些活動大多容易令人心煩意躁,還因為它們散亂,而且不會帶來有建設性的結果。這兩人在爭吵,那兩人在對罵,這一小圈在互相攻訐,那一小圈在爾嘲我諷;可是,自己有份參與的爭論便不會覺得煩人,甚至覺得很有意思。事實上,任何人只要有份參與這些爭論或攻訐,便有份製造這一大片網上的噪音。

這當然包括我自己,只是當時不自覺而已!想到這裏,便下了一個決心:以後雖然會對一向關心的事情繼續留意和保持熱心,但要盡量不參與製造噪音。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sg/2014/06/blog-post.html

Tuesday 3 June 2014

1MDB 462億債承壓‧大馬國債評級受威脅

(新加坡、香港2日訊)大馬實力深厚的投資級債券評級,可能因一個大馬發展有限公司(1MDB)的140億美元(462億令吉)投資基金而蒙受風險,專家擔心有關投資營運所獲現金,仍不足以繳交利息成本。

1MDB介於主權財富基金與私人投資工具之間,首相拿督斯里納吉為該公司諮詢局主席。該公司早前也貸款110億美元(363億令吉)。

政府表明只擔保14%的債務,投資大眾若需要政府將提供更高擔保;然而,這些臨時債務也將引發關注,並對大馬債務情況進一步形成壓力。

穆迪高級分析員說:“我們不懂1MDB好到哪種程度,而是知道它過去多年從增加貨款額形成風險。”

納吉2009年接棒後就設立了IMDB,用以作為經濟轉型計劃(ETP)的融資,不過最近1MDB引起的議題令人窮追猛打。

人們對IMDB的投資抉擇質疑,包括為何把規模22億5千萬美元置放在開曼群島,高盛也從處理上述債券賺取百萬至數億美元的收益;而最近財報遲遲出爐、稽查師換人等事件,也讓人感覺欠缺透明度。

11月到期的19億美元(約62億令吉)過渡貸款,已連續兩次續期;最近是兩週前續期,以便有更多時間進行電力資產的的首次公開售股(IPO),籌資20億美元以減低旗下15電力資產債務。較後該公司發文告說,今年下半年才上市。

2013年1MDB累積逾130億美元(429億令吉)債務,其營運僅營造8億6千萬令吉(2億6千775萬美元),相比每年支付利息成本16億2千萬美元,它將蒙受18億5千萬令吉虧損,其產業組合重估達27億令吉。

《路透社》曾嘗試聯繫首相辦公室和1MDB,惟未予反應。

1MDB曾在2月間自我辯護,聲明其電力資產有強勁成長潛能。

美林經濟學家蔡學民說,1MDB讓人難以理解,其高槓桿更令人憂心會對大馬政府形成嚴重的臨時債務。

2013年大馬債務
對GDP比急飆至53.8%


國家銀行資料顯示,2013年大馬債務對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由2008年的43%急飆至53.8%,瀕臨最高55%的臨界點,踰越後便須尋求國會通過。

即便臨時負債,也從2008年佔GDP的9%,飆升至G D P的15.9%,並使政府或政府擔保債務飆至佔經濟規模的69.7%;財政預算案外獲撥款的1MDB更引發很多議題。

新加坡路博邁基金經理柏拉山星說:“我們可解讀成這既已踰越最高只佔GDP之55%債務比,而又避開國會的審核。”

多名經濟學家認為,1MDB的延遲上市、疲弱財務表現和債務進一步續期,恐使政府在聚光燈下照射。

惠譽於去年7月間下調大馬展望評級,由“穩定”評級下調至“A-”負面評級;亞洲除日本外,只有印度與斯里蘭卡是高負債比國家。

惠譽分析師安德魯指出:“大馬負面評級由多項因素造成,如一馬發展的臨時負債,經常賬項盈餘也劇跌。”

目前,投資者對大馬的財政整個計劃謹慎樂觀,政府計劃明年實施消費稅,但其稅務出奇的高;早前的取消白糖津貼與提高產業稅措施,普遍受評級公司歡迎。

首季6.2%經濟成長
或是另一助力


推動上述系列措施後,大馬政府預期財政赤字由去年佔GDP的3.9%減至3.5%,首季6.2%經濟成長或是另一助力。

駐新加坡安本資產助理投資經理梁林靜說:“看看其他A-評級國家,大馬經濟成長率普遍快些,通膨率穩定,國際收支平衡表不錯。”(星洲日報/財經)

http://biz.sinchew.com.my/node/96160

Monday 2 June 2014

《法華經》中的七種比喻

◎王應貴 

《法華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被佛教界稱為「經中之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經的主要內容是以大量譬喻和豐富的想象來說明大乘佛教的殊勝。全經以開、示、悟、入為總綱,具體敘述三乘歸於一乘的中心思想,反復論證大乘佛教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在本經中,佛陀為了說明事理,採用了很多比喻來加以說明,從而使抽象的佛理形象化,便於大眾理解。《法華經》中共有七種比喻,簡稱為「法華七喻」,這七喻就像七顆明珠,不但講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彰顯出精彩的文學性。

一、火宅喻 

在《法華經》第三品《譬喻品》中,佛陀講到長者從火宅中救出眾多孩子的故事。佛陀在經中告訴舍利弗說,諸佛經常以各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讓所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脫。接著,佛陀便以國中有大長者,因為年老體衰,擁有無量財富和田宅,以及僮僕。他的家庭廣大,祇有一個門,家中人數眾多。一天突然大火從家宅四面燃起,長者見大火起來,很是驚恐,自己能出逃。但顧及那些僮僕。他知道僮僕都貪圖嬉戲,沒有出逃的意思。為了讓僮僕逃到安全地帶,長者採用下面的技巧令僮僕得出。

經云:「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長者就是通過允諾給予僮僕各種娛樂設施的方法,讓所有的僮僕都逃離出火宅,來到安全的地帶。長者喻我佛如來,孩子喻苦難的眾生;火喻世間之苦,宅子喻眾生輪回的三界。

火宅喻告訴我們:三界如火宅,眾生卻貪圖世間虛幻的快樂而不願出離。

二、窮子喻 


窮子喻出自第四品《信解品》。講走失在外的窮孩子,面對所乞討的長者的富裕之家卻不知是自己的家。窮子見到長者身上真珠瓔珞充滿,價值千萬,莊嚴其身。他身旁還有很多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窮子見到長者如是威德莊嚴,心生恐怖,便快速離去。

長者見到窮子,知道是自己的兒子,便派人追趕,將窮子追回。窮子非常恐怖,擔心被處死,長者令人以冷水灑面,促其醒悟。但窮子仍不醒悟,長者便放其外出乞討。接著,長者巧設方便,使人請窮子來家裡打雜做事,逐漸使其漸悟自己就是長者兒子並最終繼承了家產。

經中的窮子喻二乘之人,長者喻佛陀,佛陀巧設方便,讓窮子從小乘修起,漸入大乘法門,最後將佛子帶入大乘境界。

三、藥草喻 


藥草喻出自第五品《藥草喻品》。

經云:「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佈,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花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本品中的眾生喻藥草(小藥草、中等藥草、大藥草)或樹木(小樹、大樹),但是法雨無差別,雨落在地上,藥草和樹木各取所需,都能開花結果。在下面經文中還多次提到草木、雲雨。其中的三草二木喻受如來教化的眾生,下雨之雲喻我佛如來,大雨喻如來所說的一乘大法。

四、化城喻 


化城喻出自第七品《化城喻品》,經中以比喻的方式,以眾生經過險難之道為喻,說明小乘貪圖涅槃之境。經中說眾生經過五百由旬的險難之道,路上沒有人煙,非常恐怖。有一個聰明的導師,為了讓大眾能夠順利走過險道,於是對眾人說,你們不要害怕,更不要後退,前面有座大城,可到裡面休息,如果能夠進入這座城,就能夠安穩快樂。這時眾多疲勞之人,心生歡喜,感嘆說:「我們馬上就可以遠離惡道,得到安穩快樂。」這些人於是便進入化城,想象著自己將得到安穩快樂,感到無比喜悅。導師知道眾人已經得到止息,不會疲倦,就去除化城,對眾生說:「你們今來,寶處不遠,前面的化城,是我變化而成,為讓你們休息一會兒。」

這段比喻主要針對小乘聖者而說。小乘聖者貪圖進入涅槃境界,一旦進入後就不想離開。豈知真正的寶藏還在遙遠的地方,而這座讓休息者暫時歇腳的「化城」祇是幻像,休息完後還要繼續趕路(指達到真正的涅槃)。

五、衣珠喻 


衣珠喻出自第八品《五百弟子受記品》。經中說,就好像有人來到親友家中,因喝酒而醉倒。這時親友便以無價寶珠繫在其衣服裡面,送給其人。這人醉臥在地竟然一點都不知道。他後來遊行到其他國家。為了衣食之需,到處求索,過得很是艱難,若是得到少許財物,便感到十分滿足。後來,親友見到他便說:「你怎麼為了衣食竟然如此窘迫。我過去為了讓你安樂,以無價寶珠,繫在你的衣服裡面,現在還在,你竟然不知道,還勤苦如此,以求自活,太愚癡了。你現在可用這個寶珠,換取所需之物,你就會過得如意,不會缺少東西了。」

這段經文講窮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贈送寶珠,而愚夫因醉酒不知,仍到處奔波謀生。愚夫喻聲聞和緣覺,朋友喻我佛如來,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種種煩惱困擾。眾生為小乘小果,甚至世俗事務的「衣食忙碌奔波,卻不知心裡早有佛陀贈與的寶珠——一乘佛法。」

六、髻珠喻 


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安樂行品》。經中說,比如轉輪聖王,想以威力降伏眾國,而眾小國王並不順從,這時轉輪王便起兵前往討伐。王見到兵士中有戰功之人,心生歡喜,論功行賞,或給予田宅、或城邑、或衣服、或嚴身之具,或種種金銀珠寶。但是,祇有髮髻中有一明珠,大王起初捨不得送人,怕送人別人會吃驚。但是,轉輪聖王見到眾兵士立如此大功,於是毫無吝嗇地將髮髻中的明珠賞賜將士。

經文中的輪王比喻如來,髺喻二乘權教,珠喻一乘實理。珠在髺中,就如實理為權所隱。這就是說如來於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而得作佛,就像輪王解髺中之珠以與功臣,所以,以此為喻也。

七、醫子喻 

醫子喻出自第十六品《如來壽量品》。經中說,比如一個良醫,聰明智慧,善於配製藥方,治療眾生之病。這個良醫有很多子女。一次,他因為有事到其他國家,他的孩子因為不慎飲用了父親配製的毒藥而中毒。不久,醫生回來,眾子見到心大歡喜,請求父親醫治。父親見到孩子如此苦惱,便按照藥方,以好醫藥,色相美味,搗篩和合,讓孩子服用。孩子服用之後,病即痊愈。

經文中的醫生比喻如來,眾子比喻三乘人。因為諸子無知,飲用毒藥,心即狂亂,父親設方便,讓他們服用好藥得以治愈。這比喻三乘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如來施設各種方便,讓他們服用大乘法藥,迅速除去他們的苦惱,不讓他們有各種禍患,所以,以醫生之子作為比喻。■

http://neptuner.666forum.tw/t5997-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