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7 June 2021

當蘋果變成禁果

/ 徐家健

蘋果者,禁果也!1995年黎智英辦報,張五常問:「蘋果何物?」

偷食禁果 下場淒慘

想當年,大教授的答案從〈創世紀〉說起。《聖經》記載,伊甸園有兩棵樹,一棵代表生命,一棵代表知識。人若吃了知識樹上的水果,會懂得分善惡辨是非。然而,可能是為了壟斷分辨善惡的專利權,上帝就是要禁吃知識樹上的果實。夏娃為了追求知識,偷吃了知識禁果,也分給亞當吃了。上帝依法治國,沒有查封知識樹,亦沒有賜亞當夏娃死罪。保外就醫,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從此要經歷塵土裏來塵土裏去的生老病死。

想當年,大教授還有此一着:「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還有另一個尷尬的問題。我們本世紀曾有一位毛潤之先生,自以為是另一個上帝,禁止我們吃知識的蘋果。這一禁也,倒比上帝還厲害,因為毛先生沒有上帝的胸襟。在百花齊放的口號下,凡偷吃知識禁果的,就要立刻塵歸塵,土歸土。嗚呼哀哉!今天,炎黃子孫蜂擁地跑出了(是跑出,不是被趕出)毛先生力創的20世紀伊甸園,有了思想自由,可以追求知識,就站起來大聲拍掌。若潤之先生在塵土下有知,不知道會怎樣想?」

回歸伊園 重思知識

今天,「蘋果者,禁果也!」一語成讖,我們彷彿回歸伊甸園。

貝托魯奇的《情陷撒哈拉》結尾有以下一段來自電影原著小說裏鮑爾斯的文字:

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Yet everything happens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and a very small number really……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full moon rise? Perhaps twenty.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是的,所謂「每日一蘋果」,記憶中你在書報攤買過多少份《蘋果》?本來是河水不犯井水,多得特區政府提醒港人,一些資訊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井水。二次回歸,原來是回歸之後再回歸伊甸園。在報攤排過隊打過卡,然後呢?

對於香港傳媒,蘋果變成禁果的影響是我們少了一個近千員工的媒體。這近千名員工加上背後的資本,是一個重要的資訊供應者。當蘋果變成禁果,其他傳媒願意增加投資填補失去的供應嗎?

問題是:知識有罪,那為什麼人類對蘋果仍如此動心?其實,《聖經》沒有說禁果是蘋果。假如被禁的是追求知識,問題的答案是:沒有知識,生命就沒有意義可言。作為經濟學者,蘋果是否禁果,自覺有種責任要在伊甸園裏繼續傳播經濟學知識。

/ 徐家健

美國克林信大學(Clemson University)經濟系副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副教授、「經濟3.0」作者。Facebook 專頁: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原刊於《am730》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當蘋果變成禁果/

Friday 25 June 2021

《手捲煙》裂縫中的身分認同危機

/ 林兆彬


新晉導演陳健朗的首部劇情長片《手捲煙》入圍台灣金馬獎七項提名,揚威海外之後,最近終於在香港正式公映。還記得在預告片尾段,林家棟說:「唔講一、唔講三,講義;唔講風、唔講雨,講咩啊?」給我一種久違了的感覺,也是老派黑社會江湖片的情義味道。入場後,發現電影不單止懷舊,更有貼近當下時代脈絡的故事,多位角色都在問:「我是誰?」刺中了同樣正在面對身分認同危機的香港人。

故事講述前「華籍英兵」關超(林家棟 飾)在香港回歸後失去了原本的身份地位,唯有加入黑社會維生。某天,關超在尖沙咀重慶大廈家裡收容了一名被追殺的年輕南亞毒販文尼(Bipin Karma飾),兩人在同一屋簷下生活,更意外得罪了同一位黑幫大佬……

電影的人物角色設定和描寫都比故事劇本出色,身分認同問題是眾人的關鍵詞。主角關超是華人,在港英時代擔任英兵,回歸後得不到居英權,好像被英國放棄一樣。他是香港人、中國人還是英國人?雖然臉上看似淡然,但從他家中的佈置和收藏品,可見他的內心很複雜,不斷沉醉在過去。

其他前「華籍英兵」兄弟都在各行業打拼,但關超特別窮困潦倒,原來加入黑道賺錢的背後,有另一段含蓄的兄弟情故事,在電影後段才會穿橋。觀眾會真正了解到他是一個充滿義氣又低調不願表達的人,也解釋了他與文尼的關係。雖然身份隨年月改變,但關超的義氣性格從未改變,甚至實踐道義已經成為了他的生存意義。

另一位戲份很重的角色文尼是南亞裔港人,廣東話流利,不過「兩面不是人」,因為香港人未必當他是「香港人」;返回南亞家鄉,鄉里又會當他是香港人。文尼踏上販毒歪路,反映南亞青年難以向上流動的香港社會問題。

落魄的關超收留淪落天涯的文尼,起初純粹為錢,但兩人的關係漸漸從劍拔弩張,發展成相互理解甚至相知相惜,劇本寫得自然流暢。另外,戲中其實還有一位後悔移民來港的新移民女士角色,在按摩院工作,又收留文尼弟弟,散發一種邊緣人之間的人情味。她似是關超的愛情線,同樣面對身分認同危機,但很可惜戲份不多,否則故事會更豐富。

電影的拍攝地點充滿香港特色,包括重慶大廈、廟街、深水埗等等基層地帶,當中以重慶大廈作主要舞台,定調了電影的藝術格局,散發著獨特的詭異和不安感。1994年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國際知名,令重慶大廈早已成為外國人心目中的「香港icon」之一。重慶大廈位於高級商業區,卻充滿廉價旅店與店舖,給人龍蛇混雜的感覺,就像社會中的「裂縫」,與關超和文尼一樣,互相呼應。

最後不得不提,電影的暴力場面比我想像中驚人,私刑手段殘酷,讓人心驚膽跳,有舊港產黑社會片的影子。結尾更有一場7分鐘長鏡頭暴力打鬥,明顯向韓國電影《原罪犯》致敬,令人驚喜。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文藝/《手捲煙》裂縫中的身分認同危機

Wednesday 23 June 2021

权力的诱惑

/ 利亮时教授


权力十分迷人,其让许多政治人物深陷当中,不停的追逐永不言倦。

19世纪中晚期的英国历史学者兼下议院议员阿克顿(Lord Acton)曾有以下名言:“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一定导致腐败”。

我们国家的政治人物中,也有一部分人士一直深陷权力的诱惑,就如前首相马哈迪医生,他执政二十余年,享受至高的权力之后,理应在晚年归隐田园。

这位迟暮的老人家仍然不甘寂寞,不断在指指点点执政者,并且与在野党结合来对抗昔日的战友和晚辈。

政治就如同一个黑洞,而权力能迷惑许多政治人物,让他们堕入其中,永远在这黑洞漩涡中浮沉。我们一般的老百姓善良且天真,大家希望国家会有改变,并引来新气象,所以接纳在野党,还给了马哈迪第二个机会。

马哈迪以九十多的高龄二度出任首相,可说是创造世界政治史的奇迹,然而这位老人的政治欲望几乎超越了生命,也体验圣人的领悟不适用在我们许多的凡夫,尤其是“政治凡夫”。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无法体认知天命

孔圣人的领悟,应该是圣人的境界,因为有些政治人物,就算到了生命尽头,还是无法体认何为知天命等境界。

作为人间乐土的我国,因为政治斗争,而赔上全民的福祉,冠病的肆虐使得人民陷入经济与疾病的痛苦当中。

现任首相慕尤丁领导一个弱小的政党,只有牢控手上资源,方能暂时稳住各路诸侯。

8月1日之后,紧急状态的保护伞就会撤下,届时慕尤丁将面对国会的挑战,尤其是巫统和希盟是否会合作倒阁,这将会断了他的首相之路。

慕尤丁为了证明他有治国的能力,在近日就推出复苏4阶段,一直为人民编织疫后的美梦。事实真的如此吗?疫苗接种两剂能在10月达到八成吗?疫后的经济真的会顺利复苏?还是我们即将迎来,因为各国政府的扩张性金融政策,导致全球在未来一年半后,陷入了高通胀的危机呢?

为了权力,慕尤丁打造了一个虚幻的愿景,再度忽视公卫的专业。

慕尤丁近日的政策宣誓,使我们看到权力的诱惑,让位高权重的政治人物完全无法自拔,而我们这些老百姓,只能无奈的看这些人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演。

(作者台湾高雄师大东南亚暨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https://www.enanyang.my/言论/权力的诱惑利亮时教授

Monday 21 June 2021

皇上英明

/ 周若鹏


有一阵子包公剧很红,金超群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金城武靠边站。

回头看看资料,自93年起,百万包粉们(包括我)追了至少600集,每集40分钟,也就是用1000小时追看虚构的正义。

那只是金超群一人的版本而已,还没算后来其他电视公司趁热开拍的版本。

开封府那几年破的案件总数,搞不好超过全马警察10年总和。

你知道包剧当红时,最辛苦的无名英雄是谁吗?必定是编剧团。

写完观众熟悉的乌盆案、铡美案之后,还要掰出多少案件?而且这些案件必须一件比一件大镬,坏人必须一个比一个阴险毒辣,才能吸引观众追看。这集对付了鼠窃狗偷,下一集至少也要有犯罪集团;这集铡了状元,下一集好歹要铡个大官。大官铡了铡丞相,丞相铡了铡妃子,这样铡铡铡铡上去。下一个能是谁?

只好搬出终极王牌

编剧愁得白发、抽到烂肺,观众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编剧如此让坏人不断升级,到了某个程度终究会碰到创作瓶颈,“区区”开封府尹没有权力解决难题。

当编剧3天没睡觉绝望到极点的时候,就只好搬出终极王牌,也就是皇帝宋仁宗了。

古时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只要他肯站在正义这边,包公就能把坏人绳之以法(不过我们比较喜欢看铡之以刀),观众拍手叫好。但是,如果皇上昏庸无能、徇私枉法呢?

如果皇帝要保喜欢的妃子、宠信的谗臣,就算有10个包公也无用武之地。

靠皇上解决很悲哀

中国已经没有皇帝了,但仿佛还有皇帝,终身领导习近平一句话“减轻学生负担”,就重挫教育产业;不知道是谁不爽马云,一夜间就能让天之骄子仿佛消失,让他的事业版图分崩离析,倒退10年。

若皇上英明睿智,人民固然有福;但人是多变的,也容易犯错,民主制度的一大功能就是限制个人的影响力。

不管他英明也好,平庸也罢,都不可能毒害社会一辈子。像特朗普,你忍他4年就是了。

倘若在民主社会中,还得靠皇上英明解决问题,那其实是某种深沉的悲哀。

有明主固然可庆幸,但民主堪虞,显然有些东西烂掉了,不知道谁能修复。

https://www.enanyang.my/言论/皇上英明周若鹏

Saturday 19 June 2021

現代人的「心」問題

常憂鬱──心如僮僕諸腦使


Q:現代人煩惱很多,即使沒有憂鬱症狀,也習慣操煩、恐懼。為什麼現代人這麼不快樂?又有什麼樣的觀念與方法可以對治憂鬱?

現代人容易憂鬱,黃文翔認為有兩種原因,一是找不到人生方向,容易失去自己可以認同的價值與生命主軸。他說:「現代人的生活內容相對複雜,資訊爆炸、外緣也多,沒有足夠的智慧就不容易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清楚的定位,生活沒有足以肯定的價值與意義,憂鬱就會上身。」其次,現代人的生活變遷多,工作改變、住所改變、社交圈改變、生活內容與用品改變的機會都比古人多得多。要花較多力氣面對生活上的變異,相對的就要承受較多的壓力。

「壓力對人生不一定就是負面的,生活有變化會有壓力同時也會帶來改變的機會,只是如果不懂得調整觀念,就會覺得好累。換句話說,生活有了方向,而且能肯定此方向的意義,即使面對壓力也會正向思考,甘之如飴。如此一來生活縱使辛勞,卻不致於痛苦。」在從事心理輔導過程中,黃文翔會鼓勵個案尋找方向,引導個案去思考、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麼,煩惱的最終標的又是什麼?他發現憂鬱多半與失落、絕望、害怕……有關,有些人的憂鬱是找不到生命的價值,有些則是害怕生命之中的重要部分如聲望、地位、產業、健康……有失落的風險或受到傷害。心裡有焦慮、畏懼,久了也就會憂鬱,心理學有個專業名稱叫「共病症」,就是兩種心理疾病經常互相依附並存,例如一個人可以同時存在畏懼症與憂鬱症。

會憂鬱恐懼,這更加證明人的心是很難作主。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提到心的憂鬱與煩惱,有這樣的譬喻:「心如僮僕,為諸煩惱所策役故。」以字面來看心像僮僕一樣被主人策役,主人說一,僮僕就不能說二。這譬喻強調心於煩惱之間不得自在,面對煩惱時,心沒辦法拒絕煩惱的影響,反而是被綁架、俘虜了,只能不得不的去做。「如果心能作主而沒被煩惱策役,那也不用擔心,煩惱依舊是煩惱,你還是可以很自在。」陳政雄如此表示。

只不過人的心太染污,熏染得太嚴重,要怎麼才能作主呢?

唯識學認為憂鬱基本上還是第六識的問題,可以從「轉識成智」來讓心作主。什麼是「轉識成智」?就是轉動第六識成為妙觀察智,寬謙法師解釋就是要隨時都能深觀因緣。

佛教相信因緣,任何現象的產生都來自因緣,人的起心動念之間,有善的因,也有惡的因,但因要產生力量,要緣生出各種現象來,還是要靠心的力量及客觀的條件。法師強調世人所追求的外相,已經是果而不是因,得不到的果,是因緣不成熟,緣生的條件不足。「眾緣和合而生,眾緣離散而滅。所有的因緣都是有生就有滅,是非常平等、自然。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也非常具有物理精神。」有理工背景的法師表示,追不到的果還要硬追,除了帶來痛苦,即使追到了,但這勉強的力量是不自然,以此最後還是會緣滅。

(摘自《人生》316期)

Thursday 17 June 2021

如果可以不工作

/ 林沛理
 


西諺有云,只工作不消遣,使人遲鈍(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現在我們明白多了,這句話應改寫成「只工作不消遣,損人性命」(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ead boy)。

這不是危言聳聽。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勞工組織的最新聯合調查顯示,每週工作五十五小時或以上會「嚴重危害健康」(serious health hazard)。據統計,全球每年死於工時太長的多達八十萬人;當中以四十至六十五歲的男性居多。香港人的工時長「聞名遐邇」,早有「全球最勞累城市」(the world's most tired city)之稱。

工作真的那麼重要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我們努力工作,是為了享受閒暇 (The reason we labor is to have leisure)。 這不是今天「成功人士」的工作觀。對這些所謂「人生勝利組」的成員或想躋身其中的人,廢寢忘食工作(workaholism)是新宗教,信者得救。工作不再是「餬口」(living),而是「事業」(career)甚至「使命」(calling)。熱愛工作等於熱愛生命。若然工作沒有意義,生命也就沒有意義。換言之,工作不是達致目的一種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not a means to an end but an end in itself)。

好挖苦人者會說,這跟女士喜歡穿高跟鞋和做家務一樣,是虐待自己的「甘受奴役」(voluntary slavery)。其實我們怎樣看待工作,視乎工作怎樣對待我們。世上最罕見的,除了懂得聆聽的男人和肯認錯的領袖,就是提供(有別於經濟報酬)「內在報酬」(intrinsically rewarding)的工作。於大多數人而言,每天賴以維生的與其說是「工作」(work),倒不如說是「勞動」(labor)。對從事勞動的人,不管是清潔工人、看更(保安)、搬運工人或地盤工人,還是急症室醫生、公立醫院護士和事務律師,工作一詞包含的價值、重要性、滿足感和自我實現(self-fulfillment)皆與他們無緣。

資本主義締造的繁榮,是以持續不斷的生產迎合永無止境的需求(meeting insatiable demand with incessant production)。這意味著,人的最重要身份是生產者和消費者。我們要不停工作,因為這樣才可以不停消費。結果,人的生產力等同他的價值,有用的社會成員必須找到有酬的工作(gainful employment)。酬勞越高,他的自我形象和社會地位也越高。工作賦予生活意義,對現代人來說,最難過的是不用上班的日子,最可怕的是退休後的生活。

資本主義社會歌頌工作的價值,但荒謬絕倫的是,在這個社會,最重要、最生死攸關和最需要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卻從未得到我們賦予工作的重視和報酬。有什麼比養兒育女或照顧年邁的雙親更重要?為什麼這些事情永遠「配不上」被稱為工作而只能夠是犧牲?當履行這些責任與工作出現衝突,為什麼受過教育、在就業市場有競爭力的人應該選擇工作,才叫做有出息和有志氣?

法國哲學家柏斯卡(Blaise Pascal)說,人須有勇氣不工作(One must have the courage not to work)。這不是懶人的座右銘,而是很多人心底的願望。《名利場》雜誌(Vanity Fair)曾訪問一千名讀者,問他們:「倘若不用考慮後果,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最多人選擇的答案是「辭職」,其次才是「出軌」和「瞞稅」。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新思維及其他專欄%2F2021-25%2F1623899265129%2F如果可以不工作?fbclid=IwAR1uN1Vr6j9JTqhbWmMGrFKlMtnFMSjbFieUXCTULosTCJy-V-843odnr_0

Sunday 13 June 2021

《人間四月天》:她用一生的時間來完成

/陳宛茜


「如果我不在咖啡館, 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奧地利作家艾騰伯格的名言,道出咖啡文化對於文學界的重要性。不過,這不是資深藝文記者陳宛茜要說的故事,在新書《我們不在咖啡館》中,她娓娓述說許多知名作家扉頁之外的人生。對他們來說,寫作是戰鬥、是流浪,更是追尋與渴望。寫作的場所,是戰場、是陋室,是旅途,也是內心。

創作永遠不只在咖啡館,而在咖啡館以外的世界。

20年的藝文記者工作,讓陳宛茜得以看到作家的另一面。他們生活中的曲折離奇,不輸筆下的風花雪月;他們背後的千錘百鍊、十年寒窗,又豈止是匠心獨運的文章所能盡現的?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其實是因為通貨膨脹,要快速完成拿到稿費的產物;白先勇筆下總也不老的尹雪豔,多少人對號入座?馳騁筆鋒的金庸,沒有留下一本傳記,是因為他不敢碰觸內心的伏流。

作家善於觀察、書寫人性,但也同樣生活在愛嗔癡怨的凡間。寫盡了凡夫俗女,有時候看不見自己,也寫不了自己。《我們不在咖啡館》彌補了這個缺憾,讓我們看到他們文字之外,另一個更真實的世界。以下是本書章節〈寫不進「人間四月天」的愛情〉摘要:

十多年前,黃磊、周迅、劉若英、伊能靜等人主演的連續劇《人間四月天》,炒熱了徐志摩、林徽因、張幼儀、陸小曼、梁思成之間的愛情故事,可說是台灣偶像劇鼻祖。裡頭的台詞和劇情,某種程度形塑了這一代文青的愛情觀。

吾生也晚,這些人我沒機會見過,卻有機會見到林洙──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

「這部戲糟糕透了,林徽因根本不是那種成天哭哭啼啼的人,」林洙一句話打破我的幻想。劇中飾演林徽因的周迅柔弱靈動,湖泊般的眼睛經常閃耀淚光,引人憐愛。但林洙說,從未看過林徽因落淚。

林洙沒趕上這一段浪漫文學史。林洙是林徽因的學生,林徽因因肺炎辭世後,林洙常為「師丈」梁思成整理資料。1962年,不畏世俗眼光,33歲的林洙嫁給大她27歲的梁思成,陪他度過人生最後11年。

在《人間四月天》裡,梁思成是個男二的人設。他其貌不揚、個性呆板,氣場被瀟灑不羈、動不動就吟詩的徐志摩狠狠壓了下去。當林徽因最終選擇了梁思成時,他驚訝問「為什麼是我」,彷彿幫觀眾問了這個問題。

編劇安排林徽因告訴他,「這個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的時間回答你。


現實中,兩人婚後,梁思成經常不在家,寄住梁家後院的哲學家金岳霖和林徽因有了感情。坦率的林徽因某天直接告訴丈夫,「我愛上別人了。」

這段沒有寫進偶像劇的愛情,是梁思成親口告訴林洙的。林洙說,梁思成聽完「全身血液都凝固了」,卻仍堅信「愛就是讓她做任何想做的事」,告訴妻子「你是自由的」,讓林徽因自己選擇。

很難想像這段才子佳人的婚外戀,如果被寫進現代的八卦雜誌,會被下如何聳動噬血的標題。也難怪這段真實的不倫戀,不會被編劇寫進偶像劇。一輩子是太遙遠的承諾,而偶像劇只能停佇在愛情最輝煌燦爛的時刻,不讓歲月和現實來消磨。

為同一人書寫40年的愛情

梁思成過世後,林洙致力整理亡夫遺稿;一直到90歲,她還繼續寫,在紙上延續梁思成的生命。

什麼是愛情?為一個人寫一首美麗的詩是愛情;花上半輩子、40年時間,閱讀一個人畢生的日記筆記書籍,重新爬梳他的人生,用文字走過他的童年、青少年、成年、老年,感受他的愛情、親情與友情,又是什麼樣溫柔、寬容又濃烈的感情?

原來到現在,90歲的林洙還沒放下梁思成。我很想問她,從花樣年華到白頭,都在寫同一個人,會不會厭倦呢?

有些愛情轟轟烈烈,有些愛情細水長流,有些愛情說不出口。

在我的腦海裡,《人間四月天》的畫面中,女主角換了人。這次是梁思成問林洙,「為什麼是我?」

林洙回答,「這個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的時間回答你。」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2984?template=fashion&utm_source=fb_cw&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fb_cw-social-daily-210612-5102984&fbclid=IwAR0_jlj1fjKdA-cgg-99YrhlLiCyHIsLqOnzZlbBGUlSNWCCloe-4sRrUm4

Monday 7 June 2021

《迷航》── 烏坎神話的終局

/ 區家麟


有關十年前「烏坎事件」的紀錄片不少,前《陽光時務》記者李哲昕拍攝的《迷航》,得本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迷航》突出之處在,導演追蹤事件六年,看到了主角們的「結局」,既真實,又殘酷。

紀錄片本質,就是叫大家不要遺忘。十年前汕尾市烏坎村,有村官疑貪污賣地,引發村民封村抗議,有村民代表被公安扣押時死亡,衝突一觸即發,最後廣東省政府容許烏坎以民主選舉方式重選村委會,帶頭抗爭的村民勝選,掌控村委會,「烏坎模式」處理衝突成為一時熱話。

導演沒有於此停機收工,她繼續跟進,長達六年,記錄了新村委會因權力與錢財有限,根本不能成功討回村地,村民調轉槍頭不滿當日的抗爭者辦事不力。隨後幾年,村委會代表中,有人「叛國」逃亡美國,抗爭明星村委會主任林祖鑾及其他人被指貪污陷獄,有人因上街示威衝突被判刑,當天「烏坎模式」中勝選的村民,幾近全部送進監獄,「民主試驗」悲劇落幕。

影片中,林祖鑾很多說話可圈可點,也不否認自己受賄,他是忠還是奸?《迷航》沒有給你答案,也許人隨時局而變,一部攝影機不能觀事件全貌,也不能直搗人心,記錄他們真心所想。導演李哲昕也承認情節「複雜」,人心就是如此,你問某人為什麼做某件事,他們的答案前後不一,哪個是真?也許兩個都真、也許他本人也不清楚,你也不要以為人們每個行為都是深思熟慮。至於村委會「貪污」,看來就算屬實,情節並不嚴重,甚至是有人設局陷害。有一點看來是真的,上級一早掌握「罪證」,只待你不願聽命、不識時務的話,才來抓人。

影片詳細紀錄了「基層民主」的程序,觀影完畢,或許有人對「民主」失去信心。你也可以這樣看:一人一票從來只是「民主」的一部分,民主要順利運作,需要制度配套,包括公正的公檢法系統、活躍的新聞監督、政府的公開透明,公權力的制衡機制,沒有這些配合,投票只會淪為儀式。你學人驗票箱、有監票人員、有公開點票,煞有介事做足全套,但不屑一顧背後的配套制度,一切所謂選舉,都只是櫥窗裝飾,自欺欺人。

https://aukalun.blogspot.com/2021/06/blog-post_38.html

Saturday 5 June 2021

说中国不好你就骂

/ 潘政麟


前几天有篇文章关于马来西亚留华学生的现况。该文章非常理性的探讨了在中国留学的马来西亚人,却不能回去中国升学的困境。评论当中就有许多人盲目的抨击留华学生。

这些人的评论本质上盲目的支持中国。这些评论已失去理性,很多都是感性主导的。

马来西亚的网络圈子甚至是社会,已经逐渐失去之前的理性,无论是留华文章或是YBB事件,都能反映这点。

在中国留学的马来西亚人因为疫情不能回去中国将近一年半,当中寻求帮助希望回去中国的事件,成为报道是个好的事情。因为此新闻反映了社会上一些人的困扰,但不该有盲目支持中国的马来西亚人抨击这些在中国留学的马来西亚学生。

我们归根究底都是马来西亚人,不应该因为在另一个国家留学遇到问题,就出来谩骂这些留学生。

马来西亚华裔的祖先都从中国来。因此这圈子,尤其老一辈的人对中国有着特殊情怀或是感情。但我们都是拿着马来西亚护照身分证的公民,我们应该站在马来西亚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因为有人说中国不好就盲目骂人。人们很难接受来自不一样观点的声音,加上社交媒体根据演算法让你看你想看的帖子,这导致社会的思想越来越极端,失去了原有的理性思考。

YBB被曝出因赌博而诈欺的事件已经很久。在犯罪后,她仍然能在网络圈子继续当网红赚钱,或许罗志祥和郑爽应该生在马来西亚。艺人、网红肩负着社会责任及社会形象。曾经有个好莱坞女星说,我们之所以有高薪,是因为厂商把我们的往后余生形象都买断了。

社会风气越来越糟

我们可以看到当郑爽和罗志祥爆出丑闻后,他们的事业瞬间一落千丈,被封杀。理性来看,这是对的现象。但YBB爆出丑闻后,不但没有被封杀,事业可说是更上一层楼。

有些人支持YBB,认为人都需要机会改正,但仔细理性思考,这对吗?况且YBB之后还这么招摇,这会不会给社会灌输一个观念,即犯错了不会毁掉你的事业,反而会让你的事业更火?这着实给社会立了一个坏开头,甚至往后会有更多人仿效,导致社会风气越来越糟糕。

近期的事情都凸显了社会病态,很多人已经不能理性看待一件事情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一直在上演当中,这不禁让人思考,这社会还是理性的吗?我赞同社会需要多种元素,但当理性不是主导的时候,社会还会怎样发展呢?更多惊人骇人和离谱的事情持续上演吗?

https://www.enanyang.my/言论/说中国不好你就骂潘政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