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9 August 2013

做人要有底线

1.【做人底线】
可以忍受贫穷,不能背叛人格;可以追求财富,不能挥霍无度;可以发表歧见,不能拨弄是非;可以不做善人,不能为非作歹;可以不做君子,不能去做小人;可以容忍邋遢,不能容忍颓废;可以没有学位,不能没有品位;可以风流倜傥,不能纵欲无度;可以不说感谢,不能不懂感恩。(历史袁老师)

2. 指导我教学生涯的五个基本信仰是:接受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让学生轻言失败;不能因为学生学习不好就放弃他;教学生去思考;为学生提供在课堂外发展的机会。——【美国】玛丽•V•比克维洛斯

3. 现今社会,儿童没有时间当儿童,少年没有心情做少年,成人没有空间成为成人。生命是一片迷茫、一片混沌、一片暧昧、一片糊涂。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没有时间当儿童、没有游戏、歌唱与笑闹,我们可以预见20年后,我们的社会将会没有诗情、没有文学、没有音乐,也没有文明。——林清玄

4.【真正的奢侈品是什么?】
不是爱马仕背包和宾利轿车,更不是劳力士与百达翡丽。最新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1:信仰和理想。2:真诚和慈悲。3:质朴和童心。4:品德和责任。5:快乐和健康。6:魄力和信心。7:睡眠和假期。8:胸怀和心态。9:良知和道德。10:经历和故事。

5.【一位母亲的教育名言】
1、不要试图什么都争第一;2、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强大起来;3、学会用真诚的简单对付虚伪的复杂;4、学校的考场上不勤奋有59分,人生的考场上不努力就会不及格;5、你打碎碗,妈妈可以原谅;你要是说谎,绝对不行。6、谦虚、诚实和勤奋是摆渡人生从此岸到彼岸的三件法宝。

6.【减负】
教育部公开《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要求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小学一至三年级不统一考试,四年级后,语、数、外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考。实行“等级加评语”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分级评价,取消百分制。(新京报)

7.【中国欧美教育对比】
中国: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玩耍的年龄被逼学习,学习的年龄只想玩耍。欧美:小学玩、中学混、高中学、大学拼。玩耍的年龄就玩耍,学习的年龄才学习。小、中、高阶段中国学生一般占优,进入大学阶段,欧美学生迅速超越。太看重起点,必将失去终点。(网友跟楼上帖)

8.【孩子6种习惯要制止】
1.随意打断别人谈话,久而久之孩子很难忍受挫败。2.对别人有攻击性行为,容易养成暴力倾向。3.假装听不见你说话,会使孩子目中无人。4.无视规则,自己想干嘛就干嘛。5.使小性子,会使孩子难以融入社会。6.经常说谎,家长应及时纠正。(太平洋亲子网)

9.【房价之痛】
只要半平米的价格,新马泰韩日都玩了一圈;一两平米的价格,欧美列国也回来了;下一步去非洲南美洲南北极更为神奇的地方;几年下来,全世界你都玩遍,可能还没花完一个厕所的钱;那时,你的世界观已经改变了!生活在于经历,而不在于平米;富裕在于感悟,而不在于财产。——蔡文胜

10.日本鸟取县境港市17日开始接受测试妖怪知识的“境港妖怪水平考试”报名。据悉,“境港妖怪水平考试”由境港商工会和市观光协会主办,今年已是第8届。考试将于 10月27日在境港市举行。报道称,出题类型包括 “初级”、“中级”和“高级”。共50道题,满分为100分,70分以上者将被认定为“妖怪博士”。迄今为止的3608名报考者中,初级合格者为2011名,中级200名,高级9名。报名将于9月30日截止。

11.日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了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榜单,排名列出了全球领先的500所研究型大学,在排名前20的大学中,美国拥有17所,前100名里有52所美国大学,在世界排名前100和前200的大学中,美国依然保持着一半左右院校占有率的优势,在世界学术的金字塔尖占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12.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兰州市47所市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免费发放教辅资料。到明年春季开学,免费教辅资料将在兰州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推广,由政府统一采购、免费配发,每年预计投入800万元用于教辅书购买。

13.【毁了】
用计划毁了生育;用填鸭毁了童年;用考分毁了天赋;用大学毁了梦想;用现实毁了知识;用拼爹毁了拼搏;用钻营毁了实干;用高价毁了生活;用低薪毁了尊严;用房子毁了爱情;用污染毁了空气;用毒剂毁了食品;用污染毁了希望;用高税毁了积蓄;用小三毁了家庭;用延期毁了养老;用愚昧毁了一生。

14.【预防胃病,从娃娃抓起】
1、最养胃的是面条;2、如果熬粥,少放点苏打进去;3、小米粥就馒头,可以养胃; 4、有两种饮料应该多喝,一是牛奶,二是热水;5、胃不好,要少食多餐。6、大枣、豆腐、白菜、牛奶、胡萝卜可以健脾和胃;7、花生、红茶和蜂蜜都是十分养胃的。必须吃早餐哦!

15.【人品即心灵】
 1.宁可自己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自己! 2.活着一天,就该珍惜! 3.当我哭泣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4.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万物虽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5.每人都有各自的人生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就感化你。如果不能就去感化别人!

16.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

17.我现在发现,几十年教育的演变,不但读的书没有用,还浪费了孩子们的脑筋,把孩子们的身体都搞坏了。这样的教育下去,很多小孩子会变成精神病。现在是精神病开始的时代了,我发现很多年轻的孩子们精神都有问题了,归结起来是教育的问题,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南怀瑾

18.【轻松一刻】
某报社招聘:假设你是秦朝记者,请报道“焚书坑儒事件”。一考生答:篝火晚会意外发生特大事故,三百儒生不幸遇难,三十万珍贵古籍被焚毁。秦皇赶赴现场指挥抢救,沉痛悼念死难者,严厉查办失职部门,杜绝类似事件发生,现场家属情绪稳定。总编一拍桌子:“TMD,就是你了!”

19.【今日处暑】
处(chǔ),止也,处暑过暑气止。处暑时节各地气候渐趋分化。有的“处了暑,被子捂”,有的“处暑天还暑,仍有秋老虎”。处暑之后,秋天的脚步近了,天上的云彩也会显得疏散而自如,民间素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中便有“出游迎秋”之意。

20.【一日禅】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凤凰网)

21.【佛说莫近恶知识】
《增一阿含经》:莫亲恶知识。亦莫愚从事。当近善知识。人中最胜者。人本无有恶。习近恶知识。后必种恶根。永在暗冥中。——不要亲近恶知识,更不要依止他学习。应该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是最有智慧的人。一个人纵然本来是没有恶心恶行的,但是,如果亲近依止恶知识,长久必种下恶因,永远处在无明黑暗中。

22.【学会让自己安静】
学会让自己安静,把思维沉浸下来,渐渐减少对事物的欲望;学会让自我常常归零,把每一天都当作是新的起点。遇到心情烦躁的时候,喝一杯清茶,放一曲舒缓柔和的音乐,闭眼,回味身边的人与事,慢慢梳理新的未来;或者盘腿打打坐,读读经。这些也是一种修行。 ——@恒复法师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101748

Wednesday 28 August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15)

【第十六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174~175

若人刀杖來加害 惡口罵辱終不瞋
歷劫挫身不倦惰 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 智慧深入眾生根
是故今得自在力 於法自在為法王
我等咸共俱稽首 皈依能懃諸難懃

◎偈頌 進度頁數:p.152~171

若人刀杖來加害 惡口罵辱終不瞋
歷劫挫身不倦惰 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 智慧深入眾生根
於如來地堅固不動 安住願力廣淨佛國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
貳、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
叁、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
肆、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
伍、歡喜做菩薩

壹、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

《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二集

「六度」首重忍。人與事之所以有重重疊疊的困難,都因不能忍。「忍」非但為六度之首,且為六度之重;比如布施、持戒、精進、禪定、智慧也都需要忍才能成就。

《無量義經偈誦》p.160—行菩薩道需修忍辱,無論遭遇任何事、任何壓力或迫害,都要學習以坦然的心接受,讓心回歸清淨。

《無量義經偈誦》p.152—「忍」字在六度中,是穩定平衡的核心,無論是布施、持戒、精進、禪定、智慧,都不離「忍」字,「忍而敬讓,是則真忍」,即學佛平日要修學的功夫。現今慈濟能普遍於各地,也是經過一番「忍」的功夫,才有如此成果。

《無量義經偈誦》p.152—上人手札:忍而敬讓,是則真忍;自愛謙恭,是大寬量。

《無量義經偈誦》p.155—1999年土耳其發生大地震時,慈濟人同樣走上街頭勸募,曾有人因不滿而伸手捶打愛心箱或搶奪勸募旗,甚至有人伸手想拿走愛心箱裡的善款,當下志工趕緊往後退,深深鞠躬,順勢放低手中的愛心箱,並且帶著微笑恭敬地說:「感恩。」化解了可能發生的衝突。

《無量義經偈誦》p.156—有時慈濟人在市場勸募,一些攤位的老闆會疾言厲色地驅趕:「你們站在這裡勸募,我們怎麼做生意?」慈濟人則趕緊向老問道歉:「對不起,我們沒有注意到,感恩。」

有時也會遇到護持的老闆,撐開一支大陽傘,恭敬地說:「你們辛苦了,太陽這麼大,站在傘下比較涼。」

《無量義經偈誦》p.156—無論他人如何謾罵,即使出拳相向,仍然保持尊重鞠躬感恩以對,這就是「忍而敬讓」的功夫。

《無量義經偈誦》p.157

●忍必須做到「忍而無忍」,而非「忍無可忍」。
●「忍而無忍」並非忍得很痛苦,而是能做到忍而敬讓,以致不覺得是忍。

彭德福師兄修忍辱

彭德福師兄年輕時曾是幫派角頭,逞兇鬥狠,但進入慈濟後,修改習氣,忍辱精進……

【思‧想一想】

1.什麼是柔和忍辱衣?
2.慈濟人身穿柔和忍辱衣,應如何修持忍辱?

貳、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

《無量義經偈誦》p.162—是指無論經歷多久的時間,身心遭受多麼嚴峻的考驗,還是始終如一願意付出,這就是「精進」。

做好事須把握當下,發心立願要恆持剎那,永遠都要將心念對準方向,精而不雜、進而不退,絲毫不偏差地步步向前精進。

法法相傳─精進不懈

●玄奘大師一人一馬西行印度取經,走過酷熱嚴寒的沙漠,歷經險阻,帶回657部經典。(參考《靜思晨語 法譬如水》第15集—懺悔去煩法入心)

●鑑真大和尚東渡傳法,五次失敗,即使失明也不退縮,終於成功傳法日本。〈參考20120905人間菩提—幾經磨難志不移〉

●上人「為佛教、為眾生」,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

【思‧想一想】歷劫挫身不倦惰

早期慈濟委員至今依舊精進不懈,我們怎能懈怠?

日常生活中應如何精進……(邀請大家集思廣益)

●把握正確方向
●身體力行
●不貪睡
●把握增上緣

身體力行常精進

「精」就是不雜,「精進禪定」,「進」就是不退。用單純的心態過生活,似乎不難,因為一般人總覺得自己不是壞人,只要心地好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就好了,其實這樣的想法不夠精進等於是退步,精進的第二步需要付諸行動。

《慈濟月刊》556期—衲履足跡

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無處不是覺悟的契機,無處不含藏深妙的法;生活中時時、處處皆道場,所以要謹慎每分每秒,精進、虔誠、恭敬的心念不能稍有鬆懈。

晝夜攝心常在禪

《無量義經偈誦》p.162—「禪定」,就是在擔柴挑水、行住坐臥等動靜之間,無論晝夜六時,心念皆須保持「正」,「定」於三昧中。

《無量義經偈誦》p.53—「其心禪寂,常在三昧」,菩薩因為具有清淨的身心,心在正知正見正念中,行於三昧正行正定中,解脫知見之所成就,所以即使在紛擾的人群事物中,心也能定靜。

上人以「靜思」為精舍命名,「靜」就是定的境界,不動搖、無亂象,是清淨本性的歸原。

【思‧想一想】如何行禪定?

●禪定在日常生活中,是要用心在每一個當下。
●時時刻刻在正念中,守心、守志、守戒、守德。
●定力來自於平時的經驗

《慈濟月刊》554期p.131

「精進禪定」—精即不雜、進則不退,認定正確的方向,就往前直行;「直心向道,勤修正法,奉行眾善,無有懈怠」,如此則能靜慮諸事,以智慧應對。

《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二集》

修習佛法並不是要學聰明,而是要開智慧。智慧是由定而生,若能心專、念一,從事入理,則能產生智慧。

叁、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

《無量義經偈誦》p.164—若能遍學眾法,開啟智慧,自然能深入眾生根,學佛若只是自度並不夠,還要度人。

成佛就是為了要度眾生,若缺乏一念悲心,自然無法啟行,所以要「以慈導悲,以悲啟
智,以智顯慧,以慧平等」法法連貫。

《無量義經偈誦》p.127—什麼是智慧?

●智是分別智─能分別外境對錯善惡。
●慧是平等慧─是能等觀眾生,相信人人有清淨無染的本性,以「慧」善解、包容。

《靜思晨語 法譬如水》408集─滅惡生善

智與慧兩者要平行,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有智無慧,容易世智辯聰,偏向惡行,若能轉分別智為清淨智,清淨智與平等慧平行,就是清淨的佛智。

《無量義經偈誦》p.167—「一生無量,無量生於一」。

儘管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若能一門深入,就能以「智慧深入眾生根」,進而造福眾生,莊嚴佛道。

慧根深植菩薩道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8年●秋之卷p.384

在菩薩團體學習發心如初的精進與堅定歸納《無量義經‧德行品》偈句包含「六度」,上人說:

「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為六度之「布施」;
「奉持諸佛清淨戒,乃至失命不毀傷」為「持戒」;
「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為「忍辱」;
「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為「精進」與「禪定」;
「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則是「智慧」。

肆、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

《無量義經偈誦》p.168—人人本具如來本性,只要能學習捨出纏縛、覆蓋在內心的煩惱,外在勤行六度,自然就具足萬行,能回歸如來本心而堅固不動;並且「安住願力」,使我們的願力永遠安住,進而淨化人人的心,達到「廣淨佛國」的境界。

安住願力

《心靈十境》p.123

●當一位菩薩,須有無私的愛心,能捨下自己的偏愛,擴為大愛。
●更須立「願」做為渡過苦海的船─願普天下眾生皆得吉祥、願普天下眾生皆得安樂、願普天下眾生皆得離苦,這才是真正的大願。

上人三願—淨化人心、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心淨則國土淨。
●千年暗室,一燈即亮。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3年●夏之卷

現今社會貪欲橫流,問題多,期待慈濟人能在人群中淨化人心,但是慈濟人本身觀念要正確,方向不偏差,才能正確地引導他人,否則差之毫釐,失於千里。

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弟子,慈濟人有殊勝因緣,共聚在此時代,故方向要正確,人人遵循靜思法脈,把握時機因緣,自淨心地,修除習氣,在慈濟宗門與眾合和互協,才能真正淨化人心。

《無量義經偈誦》p.164—《無量義經》的道理,是對治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問題的道理,也是慈濟人勤行菩薩道的的宗旨。在靜思道場中,大家要殷勤地耕耘世間福田,不僅在道場內自修,在道場外也要兼利他人。

伍、歡喜做菩薩

六度萬行在日常生活實踐

在慈濟時時可精進,處處是福田,即使是做福慧袋也可以修行。

專注於電玩或是賭博的人,是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後果往往是脾氣暴躁,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這就是錯誤心念所帶來的影響,反之如果心念正確,在寧靜專注的禪定狀態下,不僅能讓工作事半功倍,生活充滿祥和喜樂,還能利益他人,慈濟志工製作福慧袋的過程即是一例。

〈20040218志工早會上人開示〉

你知道嗎?很難裁剪,他們做這樣的事情,除了愛心、惜福、還要練耐力,那就是定力,他們每天已經好幾個月了,一坐下來,一大早坐下去,就是到了傍晚才回去,他們一定要發揮到定力耐力愛心等等,真的很感恩!

剛才有說到:「忍」字在六度中,是穩定平衡的核心,學習「六度」,從忍辱開始。

邀您體驗:在日常生活實踐「忍辱」功力

器材:紅豆與綠豆各一百顆、四個小罐子(兩個裝兩種罐子,另兩個空瓶,分別貼上善撲滿、有漏撲滿)

作法:

●發一份好願、做一個好事,放一顆紅豆到善撲滿。
●發脾氣、起心動念、與人吵架,放兩顆綠豆到有漏撲滿。(火燒功德林,所以有漏撲滿,一次就放兩顆)
●一個禮拜後,哪一個撲滿比較多?

最後修改於 週二, 27 八月 2013 07:41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8%AE%80%E6%9B%B8%E6%9C%83/%E7%B7%9A%E4%B8%8A%E8%AE%80%E6%9B%B8%E6%9C%83/item/3036-%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2%80%94%E5%BE%B7%E8%A1%8C%E5%93%81%EF%BC%8815%EF%BC%89

Friday 23 August 2013

生 老 病 死 四苦

釋迦的這句「人生即苦」,就好似禪當中的一轉語。以「世間是快樂的」人生觀而度過世間生活的人,一旦被告知「人生即苦」時,會感到很驚訝,並有所醒悟。因為他們會開始思考「為何人生即苦、苦即真理?」這個答案就表現在「生、老、病、死」上,對此請各位試著思索一下。

首先,「出生之苦」是怎樣的呢?原本在天上界時,是做為大人的靈魂過著充實的人生。然而,為了轉生世間不得不寄宿在母體,十個月零十天屈身在黑暗當中,不知未來人生將會如何,只能一直忍著。而且,從母體中生出來時,也是很痛苦的。在出生後的一整年,既不會走路,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只知道哭。

這種被剝奪了自由意志、忘卻了天上界的自由姿態的出生方式,在某種意義上確實只會讓人感到痛苦。靈魂的本質是自由自在、融通無礙的,但出生後就會失去這一切。此外,不能憑靠自己的意志實現任何一件事,一切都要依靠他人。出生以後,還一直給父母、祖父母添麻煩;為了照料嬰兒,父母不能出去工作,夜裡也不能睡覺。就像這樣,人天生就會給他人添麻煩。

其次,就是衰老之苦。「或許你們在年輕時玩得很瀟灑,但人總會慢慢變老的。各位都曾看過駝背的老太太,或是看上去感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的老先生吧?這就是你們幾十年以後的樣子。想必你們不知道,衰老正在一步步地逼近自己吧!」或許可以和各位說這樣的話。

上了年紀以後,人就會變得像嬰兒一樣,失去種種自由。比如說身體不聽使喚、手腳不俐落、腰痛、眼花、耳背、頭腦昏沉等等。一生努力學習、拼命工作的結果,竟是逐漸衰老、失去自由,沒有一種痛苦甚於此。如果人生就此結束的話,如果人生的結局就是老朽、身體機能麻痺的話,這除了痛苦還是痛苦。

再者,就是患病之苦。在一生當中,任誰都會生病。有的病情輕微,有的病情嚴重以致搞垮身體。患病之時,除了自己以外,家人也會連帶受苦。首先是無法在社會當中生存,此時,才會意識到「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人生,而是受到很多人照顧才有的人生」。但意識到這一點時,往往是處於病痛纏身的狀態,已無法從中脫身了。

最後,就是死亡之苦。在四、五十歲的時候,人還很健康,會覺得自己還能活很久,但死亡終究會找上門來。那麼,人死後會怎樣呢?在很多的故事、漫畫和電影中,都曾描述過死後的世界,但真相到底是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一旦開始思考「從平均壽命來看,我還能活多少年」時,人就會很害怕死亡,開始說出「我不想死」的話語。但即便如此,人終究還是會死的。不管是國王、醫生,還是宗教家、學校的老師、體力勞動者,或是腦力勞動者,最終都會走向死亡。全國最優秀的人會死,不優秀的人也會死。不論是智者,還是愚人,都會面對生命終結的一天。或許有人會想:「若是磨練智慧變得聰明以後,就能獲得不死之身,那該多好啊!」但事與願違,人終有一死。

將生老病死的痛苦,告知相信世間是充滿歡樂喜悅的人,就如同於揭去他們眼睛上的眼翳,使他們睜開眼睛一般的行為。知道生老病死之後,將得出什麼結論呢?那就是人生無常,即知曉「世間是一直在變化的」。

透過知曉世間是一直在變化的無常世界,就會引發人們思考「有沒有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世界是不變化的、恆常的呢?」於是,人們就會開始覺醒於靈性的生活,覺醒於佛心,並憧憬靈性的生活。

只有正面面對生老病死這四苦,否定以肉體快樂為中心的幸福觀,才終能肯定靈性生活,這是很重要的。總之,釋迦的真正意圖並不在於說明世間沒有夢想和希望,而在於扭轉那些執著於世間之人的心,這才是釋迦最初講述「人生即苦、世界即苦、苦即真理」的原因。在某種意義上說,再沒有比這更具挑戰性的思想。

(本文作者/大川隆法)
(摘自/覺悟的挑戰/九韵文化出版)

Thursday 22 August 2013

如何應用《無量義經》?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讀經,最重要就是要讀它的精神,「經」與「法」提供一個修行的方法,讓我們應用在生活中。

人人發願學佛成佛,成佛之道就要從《法華經》深入。《法華經》七卷,經文很長;《無量義經》一部三品,經文較短。重要的是《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尤其適應現今末法時期;菩薩行者面對種種人群的煩惱、社會的形態,《無量義經》是對治現在社會最好的妙法。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靜思勤行道」以《無量義經》為法髓;「慈濟人間路」以《無量義經》的道理向人間推動,深入經藏、探討經藏。持經,我們要以《無量義經》的精神,見證靜思勤行道。「持經法者」,更要保持這部經在我們的內心,了解這部經。就像走路,一步一步向前,一分一分深入,這樣才能寸步不差,毫釐不偏。

經為什麼要每天要誦?

同樣的經文反覆讀誦,讓我們從生活的人事物中體現經文的意義;從外在的境界,了解我們的心境和經文的道理是否能契合。讓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深入經典,從經典中找出力行的道路。

若禮拜《法華經》則是在懺悔過去,體會經典中每個字都是寶、每句話都是妙!妙妙法,妙妙寶,引導我們尊重經文中的每一個字。其實,無論是拜《法華經》,或是誦《無量義經》,都為是讓我們懺悔內心的無明,洗滌習氣,開啟智慧。儘管每天重複,最重要的是,法有沒有入心!

若早課誦《無量義經》,一部經三品分三天誦。經不必念很長,但要常常深入經文,做為生活日常功課。佛陀說法在人間,〈十功德品〉按照次序,提供我們修行的方法。〈德行品〉告訴我們,佛陀的德行是如何修持?提醒我們應時時提高警覺,睹境向內自省,省思自己還是凡夫,心不要被境界綁住。

儘管我們對外境仍有迷惑,仍有掛礙,不過聞法能記入心,也能發揮這分「聞而能說」的功能。雖然還未能理解,但記住聽到的法,看到別人陷入煩惱,即能關懷、勸說,法用在這個人身上,令他「獲慧斷惑——獲得智慧,斷掉不必要的胡思亂想,得到心靈的解脫。

相信法,聞法之後行法,這就是無量義之功德力。一法若能輾轉相聞、輾轉相傳,即能廣度無量眾生。根機利的人接受到了,就能立即受用。

佛陀在世時,煩惱的眾生觀機逗教,說法給他聽,解開他的煩惱,免除煩惱覆心,就得到解脫了。所以學佛,就要學入法,深入法。這句好話背誦起來,即使自己用不到,別人也用得到;有背比沒有背好,背一句就收穫一句。只是自己若無法可用,實在是很可惜,請大家聽法要用心,自己就能受用,受用之後,發揮出智慧,別人也有更大的獲益。

(整理自2008年11月2日 、7月21日 、10月23日、10月24日、10月26日 晨語開示)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4%B8%8A%E4%BA%BA%E9%96%8B%E7%A4%BA/%E9%81%87%E8%A6%8B%E7%84%A1%E9%87%8F%E6%B3%95%E9%96%80/item/2979-%E5%A6%82%E4%BD%95%E6%87%89%E7%94%A8%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F%BC%9F

Wednesday 21 August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14)

【第十五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173~174

稽首歸依梵音聲 稽首歸依緣諦度
世尊往昔無量劫 懃苦修習眾德行
為我人天龍神王 普及一切諸眾生
能捨一切諸難捨 財寶妻子及國城
於法內外無所吝 頭目髓腦悉施人
奉持諸佛清淨戒 乃至失命不毀傷

◎偈頌 進度頁數:p.123~152

能捨一切諸難捨 財寶妻子及國城
於法內外無所悋 頭目髓腦悉施人
奉持諸佛清淨戒 乃至失命不毀傷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布施的真實意與人間菩薩如何力行
貳、守戒的重要並從日常生活中奉持戒律
參、迷理故,起惑造業;解理故,生智輕安;智為行本,故能捨。
肆、歡喜做菩薩

壹、布施的真實意與人間菩薩如何力行

一、布施的真實意─能捨一切諸難捨 財寶妻子及國城

《無量義經偈頌》p.128—學佛第一步要「布施」,除了布施外在一切物質,還能捨棄內心的「貪、瞋、癡」煩惱。

《無量義經偈頌》p.131~135—佛典故事: 勞工供養佛,妻子幫傭供養

 《調伏人生二十難》p.60~61—只要心中有愛,雖貧亦富,不只自己能付出一份力量,更能啟發他人的愛心共同來完成。

人間菩薩如何力行

《無量義經偈頌》p.128—人生倘若通徹道理,就沒什麼好計較,一切都能捨。

二、於法內外無所吝 頭目髓腦悉施人

《無量義經偈頌》p.138

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借用腳手力量布施,使用腦力用以布施,直至最後為之妙用。

《無量義經偈頌》p.138

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 財施:以財與物救濟他人,又分為外財與內財;外財指身外之物,如金錢、房舍等。內財指身體髮膚。

● 法施:是將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向他人演說,讓人明白事理。

● 無畏施:用種種方法去除別人的恐懼。

借用腳手力量布施:我們擁有好手好腳,如何借身體力量行布施?

使用腦力用以布施: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

急中生智 淨水艇成先驅

2011年泰國發生嚴重水患,居民和救災的軍人泡在水裏,卻缺乏乾淨的飲水。嚴峻的災情,把慈濟人的創意「逼」出來。

經與工研院及水利署合作,結合專業團隊研發的「Q Water淨水系統」,強調快速(Quick)、品質(Quality)與豐沛(Quantity)的三項原則,亦即在短時間內可以提供大量符合飲用水標準的飲水。終於設計出這套結合船艇和淨水設備的「急難救助淨水艇」。

這批結合救災所研發的設備,可快速淨化河水、雨水,再經煮沸後變成飲用水。淨水艇一天的淨水量約5000公升,以國際急難淨水的標準來看,每人每天約需7.5公升的飲水維持基本生存,淨水艇一日可因應500人需求。

慈濟志工嚴聖炎表示,光有飲用水還不夠,證嚴上人還特地要求志工思考如何讓災民可以喝到熱水、吃到熱食。為了滿足熱食需求,志工特別打造另一艘結合電熱水器與發電機的船艇。

淨水機組、熱水器機組以及兩艘急難救助艇,再配上靜思精舍師父精心研製的快熟香積飯,一套快速安全的供水供食系統就此成形。以一袋5公斤的香積飯及配料,加入剛煮沸的9公升熱水,10分鐘後就能熟成一桶50人份的熱飯。

水利署謝明昌主任表示,災難中如何取得乾淨的飲用水是災民重要的維生條件,也是水利署關注的重點。當面臨大面積淹水災情時,急難救助淨水艇可以透過舷外機的動力,或用手划槳的方式,將一整套系統經水路送進災區,並且直接抽取災區積水過濾淨化。也可以把淨水和熱水機組搬上小卡車,直接開到收容處所服務受災鄉親。必要時甚至可以由直升機空運到交通中斷的山村部落使用。

很多科技人都有慈悲心,只是不知道有那麼多的賑災需求;一些現成科技只要稍加改良,就能應用於救災,就好比淨水船所使用的Q Water系統,其實是把廢水處理的技術加以精進改良而成,「就像千手觀音一樣,很多人集思廣益,點子就會源源不斷。」

寶特瓶與紡織品—用心回收就能畫上等號

環保署統計,2007年台灣寶特瓶使用量超過四十二億支,創歷史新高。專業於紡織的慈濟人援會志工羅忠祐表示,市面上的寶特瓶,是石油提煉的副產品—聚酯所做,它另外一個用途是紡織。

「若把寶特瓶回收後再融解,兩個性質就非常接近了。」輕輕一拈,羅忠祐將難以對等的寶特瓶與紡織品,輕易畫上等號。

羅忠祐說:「慈濟在台灣有四千五百多個環保點,六萬兩千多位志工,回收分類做得很徹底,正好解決我們遇到的瓶頸。」

志工回收的寶特瓶,經過分類、去蓋後,將瓶身踩扁裝袋,回收工作即告完成。裝袋的瓶身,送至塑膠加工廠切片漂洗,製成再生聚酯粒子,再送紡紗廠抽絲、織布、裁切,一條輕軟、溫暖的毛毯即完成了。

環保毛毯自2006年初開發,年底進入量產。截至2008年9月已製成十五萬兩千多條毛毯,全由慈濟北區環保志工回收寶特瓶提供製作。

慈濟人援會召集人黃華德表示,環保毛毯比一般棉質衣物輕軟,既環保又兼顧使用品質。目前除供台灣冬令發放,亦先後送達巴基斯坦、美國、菲律賓、斯里蘭卡等國賑災,予受災民眾溫暖。

寶特瓶與布匹,看似迥異的物品,材料卻相同。志工回收後,透過再生製作,還予它更有價值的物命,讓資源生生不息;羅忠祐深覺意義大不同。

「寶特瓶變成環保毛毯後,可如衣服般水洗、重複使用;將來亦可再回收重製,這叫『石油難生,塑膠不死』。志工做環保,可轉化為慈善用途,真正是『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然而,並非所有寶特瓶均適合回收作為紡織用。羅忠祐舉例,用來裝盛食品飲料、回收標誌標示「1」的透明瓶身,具有高純度聚酯,是最佳的原料;但盛裝清潔產品和化學劑等有害物質的瓶子,則不在重製範圍內。

拿起一塊綠色樣品布,羅忠祐說:「這是由綠色寶特瓶所製成。原來的材質是什麼色,就做成什麼色的布,不會產生色差,也不會褪色。這是種綠色設計,也叫清潔生產,生產過程中不會製造新的廢棄物。」

羅忠祐強調,染一公斤布,需要耗費一百公斤的水,這些廢水若流進河川,將嚴重污染大地。「慈濟提倡環保節能,環保毛毯 所使用的藏青色,是在抽紗時放入染料,織出來的布不需染色,省水減碳,又不致污染大地。」

除了毛毯和衛生衣,人援會衣物組團隊亦開發以寶特瓶再生,製成藍天白雲志工服、醫院床單、醫師袍與護士服等,「工廠生產線上的廢紗、損壞的衣服等,由聚酯原料製成的織品,都能回收再製。」

羅忠祐等人歷經失敗,卻堅持在研發路上孜孜不倦、終至成功。「There is only one planet. 至今為止,宇宙裏只有一個地球蘊藏石油能源,我們能不愛護她,與她共生息嗎?」

讓萬年不死的塑膠變成毛毯,溫暖受災民眾的身和心,是人類史上綠色傳奇。

《無量義經偈頌》p.144—發揮智慧腦力,大家共同研究,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這是智慧、腦力的布施。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100713—六度萬行日常中

上人開示:「我們要捨,從內捨煩惱,外面我們要捨一切的財務。我們既然內心沒有貪著,外面我們就要將有形的東西,施捨給所需要的人。」

貳、守戒的重要並從日常生活中奉持戒律

奉持諸佛清淨戒 乃至失命不毀傷

《無量義經偈頌》p.147—「持戒」能防非止惡,幫助我們的心守本分,自愛愛人,不損人利己。

 《無量義經偈頌》p.152—我們要立志,分秒都要提高警覺,才能改正習氣,守好戒律。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121009—守律儀 敬三寶

上人開示:「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一定要堅守這樣的念頭,莫輕惡小而為之,要時時自我警惕;莫謂善小而不為,時時要開啟我們的愛心。」

參、迷理故,起惑造業;解理故,生智輕安;智為行本,故能捨。

《無量義經偈頌》p.123—迷理故,起惑造業;解理故,生智輕安;智為行本,故能捨。

《無量義經偈頌》p.125—人人本具與佛陀平等的清淨本性,只要去除貪瞋癡慢疑,就能了徹道理,不會迷失於理中。」

《無量義經偈頌》p.128—智慧若顯現,透徹了解道理,就能引導行動無所偏差,捨去一切名利、時間、金錢、體力而一心付出。」

肆、歡喜做菩薩

一、【思‧想一想】

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呢?你願意將他們布施出來嗎?

日常生活中如何守好戒律、自愛愛人、不損人利己?

二、心得法,法入心,行在菩薩道!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普遍在雲端;菩薩如飛天灑播種子,殷勤耕耘福田!

三、力行做菩薩

● 「有十捨一」,日積月累也能成就大力量。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你願意試著布施1/10出來嗎?在力行中,觀察自己的心。

● 生活中若能守好戒律,自然利人利己。主動向左右鄰居問好,並送他一句好話,笑臉,好聲色。

最後修改於 週二, 20 八月 2013 00:05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8%AE%80%E6%9B%B8%E6%9C%83/%E7%B7%9A%E4%B8%8A%E8%AE%80%E6%9B%B8%E6%9C%83/item/3001-%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2%80%94%E5%BE%B7%E8%A1%8C%E5%93%81%EF%BC%8814%EF%BC%89

Tuesday 20 August 2013

《無量義經》最重要的意涵

《無量義經》共分為三品:德行品、說法品、十功德品。

大家讀誦《無量義經》時,口要誦、意要想,更應以虔誠的心看經文、大聲讀誦,聲聲入耳之後,再回歸到真誠的心,就能體會經文意涵。這部經最重要的意旨,在於佛陀因眾生「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為什麼佛陀會宣講《無量義經》及《法華經》?

因為人人的習性受到世間無盡的欲染所薫習,所以性欲無量,造成芸芸眾生的苦難。佛陀為了要適應眾生無量的根機,必須用無量的法來對治,所以說法無量。

因為說法無量,意義也不相同。有時,師父對某人說這樣的話,但對另外一個人,又說那樣的話,這是因為他們的煩惱不同,所以對他們說的話也不相同。就像做事情,做事的方法雖
不同,但當中有共同的道理。常說「人圓,事圓,理就圓。」即如此,無論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如何溝通,事情如何發展,最終可以圓滿,就蘊含同樣的道理。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這個「一法」即是真理,不出「空中妙有,妙有真空」的道理。佛陀的智慧微妙,從「空」的道理來彰顯「有」,循循善誘,[引導大家聽懂,並能改變自已習氣,習氣改了,回歸與佛平等的本性。

世間欲念、誘引處處,因為欲念薫習,導致本性變成了習氣,需用方法一一去除習氣,才能回歸清淨無染的本性。「無量義者,從一法生」,這「一」就是清淨的本性,清淨的智慧。如果針對芸芸眾生的人、事、物作分析,分析過後再回歸於一法、一個道理,世間事物皆是無相。

「其一法者,即無相也。」世間本來很單純;無人相、無我相、無壽者相,偏偏我們凡夫卻執著於表相,所以《無量義經》、《法華經》教導我們如何將已經形成的習性破除,回歸清淨本性。佛陀循循善誘,只為引導習氣深重,性欲剛強的眾生回歸菩提大道,我們要好好納受佛陀的教法。只要我們多一點用心,就能回歸佛陀本懷,體會佛陀一性的清淨。

田智賢(整理自證嚴上人【2008年7月18日晨語開示】)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9%81%87%E8%A6%8B%E7%84%A1%E9%87%8F%E6%B3%95%E9%96%80/item/2980-%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6%9C%80%E9%87%8D%E8%A6%81%E6%84%8F%E5%90%AB%E7%82%BA%E4%BD%95%EF%BC%9F

Monday 19 August 2013

善意,要在被接受的那刻才真正地存在

這個世界,真正的喜悅,完全來自別人因你而快樂!~「西藏生死書」

「善意」,往往要在被接受的那一刻,才真正地存在。
那麼,如果你的善意不被別人接受?

那麼,如果別人不認為那是善意呢?
99朵盛開的紅玫瑰加上徹夜守候;精心挑選、價值不菲的昂貴禮物,不也都是「善意」嗎?

但是給了善意,就一定可以換到想要的結果嗎?
這個善意是他要的嗎?或者,這個善意是他能了解或接受的嗎?

我們曾經這樣想過嗎?曾經閃過如此的念頭嗎?
我對他那麼好,他為什麼一點都不感激?

我為他做了那麼多,為什麼一點回饋也沒有?
這樣的思考與困擾不曾斷過吧?!

會不會他從來沒有要求過這些?
會不會這根本不是他所需要的?

我們是不是陷入了善意的泥沼而不自覺?
我們是不是把自以為是的善意化為困擾、甚至變成騷擾,硬塞給別人而不自知?

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便開始痛苦、煩惱、自責、自憐、怨天、尤人…
其實,說穿了,還是無明。

是你自己想做的,那麼也就該做得心甘情願。
表達善意,是我自己的事;與他是否回應相對的善意沒有關係,滿心甘甜地去做,情感上自然地流出。

用在愛情是這樣,用在友情、親情,用在很多其他方面也是這樣。
我們全心全意地付出,不是因為想得到什麼樣的對待與回饋,而是因為我喜歡看到他(她)快樂,喜歡享受那個付出的過程。

難免會有表錯情、會錯意的情形發生。
自己一廂情願地在這邊自以為真心付出、對他好,其實早已經對別人造成了困擾、甚至形成了騷擾而不自知。

因為,善意和騷擾,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火能煮熟食物也會燒焦食物,所以為什麼火候的拿捏那麼重要!

而這條線正是存在於彼此之間,對於善意不同的定義、不同的期待和不同的表達方式。
善意的表達,有時需要大方、有時需要含蓄;有時要若即若離、有時要留一點空間;有時要緊迫釘人、有時要保持一點距離…

往往因人因事有所不同,沒有一個一定的方法,也沒有所謂的對錯。
讓自己心甘情願地做,雖然不一定能獲得青睞,不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

但是,不管結果如何?
不論對方接不接受?有沒有回應?

最重要的是你表達過了,試過了,結果如何,也就不忮不求了。
有時候,美麗的鮮花、昂貴的禮物,真的不能打動別人的心。價值觀不同,傳達的方式不恰當,有時候甚至只是一個眼神的不對,事情就有了閃失。

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自貶身價更重要的是,您是否正在觀呼吸,因為動了怒只會讓事情更糟。
畢竟,在表達者和接受者之間,沒有誰高誰低,也沒有誰對誰錯;有的只是心甘情願、有的只是歡喜接受。

需要的只是一份真摯的心、一點細心,和一個好的出發點。

所以,良好的溝通方式來自於不斷的內省,不強求、適度等待,惡言相向反而會把場面弄得不舒服;自己也尷尬得下不了台。

所以,「道理」是兩造都能接受才能成為道理,「善意」畢竟是要在被接受的那一刻,才真正地存在;否則被誤解為惡意也就枉做白工了!

感想:
善意是在對方接受時才成立…這句話真是蠻有深意的,人常常會用自己的想法方法去關心別人、去愛家人,但卻不知道自己所付出的愛是對方需要的嗎?

若用錯愛的方式,不但無法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愛,只會讓對方感受到壓力與厭惡。

http://hshieh.blogspot.com/2013/08/blog-post_6136.html

Friday 16 August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13)

【第十四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170~172

四諦六度十二緣 隨順眾生心業轉
有聞莫不心意開 無量生死眾結斷
有聞或得須陀洹 斯陀阿那阿羅漢
無漏無為緣覺處 無生無滅菩薩地
或得無量陀羅尼 無礙樂說大辯才
演說甚深微妙偈 遊戲澡浴法清池
或躍飛騰現神足 出沒水火身自由
如是法輪相如是 清淨無邊難思議
我等咸復共稽首 歸依法輪轉以時

◎偈頌:31字(複習)

大醫王 分別病相
曉了藥性 隨病授藥
大船師 運載群生
渡生死河 置涅槃岸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四諦六度十二緣 隨順眾生心業轉  有聞莫不心意開 無量生死眾結斷

一、開宗明義天地萬物本具佛性
二、闡述四諦法及引導分享慈濟人見苦知福的事例
三、為何人生,機運各不同?
  說明十二因緣法及六道輪迴的因緣果報

貳、從上人身教體會生死─隨緣度眾,觀機逗教,眾人心開意解,了生脫死+分段生死及變異生死。

一、說明分段生死及變異生死
  分段生死續法緣 慧命增長永不滅
二、如何了脫生死談上人的生死觀?
三、如何法入心,身清淨,法入行,菩薩行?
  來去皆自在—馬來西亞王玉蘭師姊。

叁、歡喜做菩薩

壹、四諦六度十二緣 隨順眾生心業轉
  有聞莫不心意開 無量生死眾結斷

一、開宗明義天地萬物本具佛性

《無量義經偈頌》p.300~301—佛轉法輪四真諦 諸法本來是空寂

人生因心隨外境牽引而產生貪愛等欲念,進而造業,但最終仍須回大自然的法則,一切本來空寂。

佛陀教育我們,天地萬物萬法中都有妙湛本性存在,雖然形相各異,但是其本性不移。

人人智慧本具,並非是經過佛陀教導才生智慧。佛陀只是在覺悟之後,希望引導眾生回歸本性,所以才轉「四諦法」、開示「十二因緣」。

《無量義經》p.170~171—佛陀以四諦﹑六度﹑十二因緣法教化眾生,所說的法隨順眾生的根基,無非是要轉眾生的心業,斷眾生的習氣。

二、闡述四諦法及引導分享慈濟人見苦知福的事例

《無量義經講記》p.171—有的人聞法後,得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聲聞乘人因聞四諦法而得道。

會苦、知集、求滅、會道

佛陀隨順眾生根機施教,從「開明四真諦法」開始,讓人人能先明白四諦法—苦集滅道,眾生透過「會苦、知集」,才能知道原來人生的苦,是集了種種的因、緣,所結的果、報。

佛陀教導我們必須先斷除既成的因緣,使之不再與業﹑無明會合,過去既已造惡因惡緣,成就了惡果,就要學習以甘願的心面對已造就的業,防止再造未造的惡,如是儘管現世身受苦,心裡仍能因明白因緣而開闊,想「求滅」自然「會道」。

菩薩在人間修,人間即是道場,只有人間才有真正受苦難的人,而在苦難中才能覺悟—苦、集、滅、道,因此佛陀來人間示現修行成佛,即是為了告訴我們,人間是成正覺的道場,佛法不離人間,佛陀所說的教法是謂人間法。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真實之路:舖人間路→接菩提道→入經藏

四諦六度十二緣,隨順眾生心業轉—真理亙千古不變,佛說四諦、十二因緣,更是人生至理。既聞道知理,探究苦之種種起因,就要用心斷除,對曾經犯下之過錯,莫再蹈覆轍。

三、為何人生,機運各不同? 

正報、依報來到人間,有些人畢生享受,有人一生坎坷, 這一切都來自過去所造的業。
人間生老病死、天地的成住壞空,皆不離十二因緣

《無量義經偈頌》p.305、311、322—「一念無明生三細」,一念無明起,就會造作業力
業力—業從何來,識從何去(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為什麼會造業?

心欲無窮→一念無明→造業(照顧好當下的每個心念)

《無量義經》p.170~171—有聞莫不心意開 無量生死眾結斷

因為佛陀的智慧與善巧,觀機逗教,讓聽聞的人智慧開展,從此開始修行,斷生死而不再墮六道輪迴。

《無量義經》p.171—有聞或得須陀洹 斯陀阿那阿羅漢 無漏無為緣覺處 無生無滅菩薩地
說法不同,得道、得果亦不同。

【體驗】

如何照顧好每一個起心動念?念頭的生住異滅,就像是念頭的生死。

觀想─親人未如期回家,你當下的那個念頭?是正向或負向?

●看到不順眼的事,你會……

●如果有人說你的不是,你……

自幼至長,我們在外境的薰習下養就不同的習氣,各形各色,所以說「習氣不同,各如其面」。

我們要調整習氣,就要在情緒生起時,先停下來反省思惟,平靜心緒,不要馬上做出負面的情緒反應。

【思‧想一想】

想一想面臨困境時為什麼要甘願做歡喜受?

貳、從上人身教體會

隨緣度眾,觀機逗教,眾人心開意解,了生脫死—分段生死及變異生死。

一、說明分段生死及變異生死

隨著因緣,過去世、現世、未來世的人生,總是形貌不同、際遇各異;世間凡夫,因、緣、果、報不斷循環,愛、恨、情、仇不斷累積,總不離「 分段生死 」

分段生死續法緣 慧命增長永不滅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0年夏之卷(p.313)

上人讚歎師姊堪為人品典範,哽咽敘述師姊在病中手札上呼喊師父,寫著「師父,弟子多生業障一生了」等字句,雖感心痛,卻感到其心寬念純法入心。

「法入心,慧命無窮盡,能夠乘願再來;法若不入心,慧命不成長,我們這一期的分斷生死結束,仍是隨著生生滅滅的煩惱不斷地輪迴。所以若要『斷生死』,即需『斷煩惱』,最重要的是讓慧命增長,使所吸收的法永生不滅。」

多生業障一生了,運用此身大回向

潤蓮師姊病勢危急之時,曾有人建議請法師為她誦經祝福,師姊在加護病房中寫字條婉拒,表示慈濟就是人間道場;慈濟人,人人都是菩薩,自性三寶具足,「用我的身體做大回向」。

「她在病中,能夠心靈平靜,絲毫不起煩惱,加強道心;相信自性三寶、多生業障一生了,這是最實在的大回向。」上人提起目犍連尊者的故事,即使「神通第一」,仍要承受多生以前捕魚的業報,最終受外道以大石砸擊而往生。

●四生六道眾生其生死輪迴流轉之真相,隨其業報感召一世一世,或一段一段可見之身分形段可見。

●每天的睡眠也是小死。

●變異生死(心理:生﹑住﹑異﹑滅)—只是心念上之生生滅滅不停,是精神上心念之生死,菩薩斷除根本無明,才無變異。

二、如何了脫生死,談上人教導弟子的生死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8年冬之卷

上人對老菩薩說:不識字沒關係懂純樸的雲林鄉間,有一群平均年齡七十多歲的阿嬤組成環保菩薩隊,哪裏需要志工,他們就往哪裏去;每星期至少兩天到西螺和斗六環保站分類,同時也投入香積、景觀、福田、助念與醫療志工等慈濟活動。

領隊的阿春阿嬤今年七十五歲,捐款慈濟二十多年,十多年前因到台北幫忙兒子事業,開始跟著慈濟人做環保;回雲林後,持續帶動村莊響應。如今有兩個女兒受證委員,兒媳也都投入環保。

早會時,上人說起阿春阿嬤早年的勞苦人生。三十八歲守寡,帶五個孩子克難生活;為謀求生計而兼做多項工作,舉凡拔花生、剝蒜頭、割稻等,日夜付出賺取微薄工資養家活口。孩子們在母親勞苦的付出中成長,都很自愛也會分擔家務,如今皆已成家立業。

「曾經是全村最貧窮的家庭,如今則是全村最有名的孝道家庭。阿嬤年輕時庇護子女,年老時庇護大地,造福後代:實是女性品格的典範,令人讚歎!」

上人表示,若人人都能像阿春阿嬤一樣,把自己的家庭照顧好,且能利益人群;社會自然溫馨祥和。

接受大愛電視訪問時,阿嬤對著鏡頭語意懇切訴說著內心願望:「我想當委員,但我不識字。想問上人:不識字能不能做委員?」

「不識字沒關係,懂道理就好。」上人說,阿春阿嬤心寬念純,說的話都具有教育性,堪為年輕人典範,這就是「懂理」。

「有的人雖然懂理卻不懂事——條條道理口若懸河,卻常常與人過不去。阿嬤懂得做人、做事,做到人圓、事圓、理就圓;人、事、道理皆能圓滿,就是最有智慧的人!」

《慈濟月刊》第331期—絲絨與牛仔布/紀陳月雲(靜暘)

記得四、五年前的農曆春節期間,我穿一套絲絨衣裙回花蓮向上人拜年,當時上人正在慈院開會,於是我坐在慈濟部的沙發椅等待,直到會議結束,才追隨上人回精舍。

絲絨嬌貴細緻,容易「倒毛」

在客廳裡,大眾圍繞著上人聽法,我也端端正正的站在一旁,忽然,上人看看我,又看看籐椅,問我:「可以坐嗎?」上人問話敏利,我一時啞口無言,心想:上人問話,弟子不答是失禮的態度,於是趕緊恭敬回上人的話:「剛才在慈濟部就是坐著的。」「那是沙發。」上人說。當時,我摸摸頭、眨眨眼,不太明白,心想:上人這八個字,其中必「緣故」。

回到台北,腦海中一直浮現上人說的八個字──「可以坐嗎?」「那是沙發。」經過多日,仍然百思不解上人話中的涵意。於是打長途電話向靜淇師姊討教,她是慈濟圈內大家公認智慧第一。經我「如是我聞」描述一番後,兩人終於解開了謎底。

原來,穿絲絨要看場合,喜宴慶典穿著較合宜,因其質料嬌貴細緻,適合坐在「沙發」上;而坐在硬的籐椅,則容易「倒毛」,失去光澤──就如同出身顯赫的太太小姐,養尊處優,常常被人捧得高高在上,稍微吃些苦、受點挫折,就受不了而一蹶不振,豈不是像穿著絲絨坐在硬的籐椅上,因「倒毛」而失去光澤嗎?

平凡粗布,平易近人

於是我和靜淇師姊得意洋洋的做了結論:粗布是極為平凡的布料,上人說:「平凡則平穩」,粗布平易近人,而且人人買得起,人人穿得起。上人是啟示我們不要當絲絨,期許我們「修行」要能把自己當粗布使用。

下一次回精舍,我改穿一套粗布做的衣裙,頂禮上人後,迫不及待地向上人揭開謎底:「上人,我知道您期待我們修行能當粗布,不要當絲絨,是嗎?」上人微笑的說:「當『粗布』還不夠,要當『牛仔布』才耐磨呀!」

牛仔布!豈不是更上一層樓嗎?當時,我眼睛一亮,像個如獲至寶的孩子般,拍手說:「太妙了,太妙了!」

修行路上,要能「耐磨」

絲絨、粗布、牛仔布,三者同樣可供人穿著的布料,只是質料不同,就有不同的特性──絲絨有如在安逸順境中,溫室裡的蘭花;粗布有如路邊的小草,任憑風吹雨打都不怕;牛仔布則耐穿、耐磨、耐洗、耐刷……有著無比的耐力,象徵著在寒冬冰雪中綻開的梅花。

修行路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卻窮千里目,當要更上一層樓;我們必須抱著牛仔布的精神,在艱難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克服逆境的衝擊,磨練出一分毅力、信心和勇氣。

上人隨緣度眾,觀機逗教,眾人心開意解,了生脫死。

45周年慶志業靜態展─資深組隊長列傳展;紀陳月雲師姊(靜暘,右)、林雅美師姊(慈婉,左)。(攝影者:郭鴻興)

無子西瓜—紀陳月雲

上人曾告訴資深慈濟委員紀陳月雲:「慈濟不是做著玩的,是要做永久的」,她連續回答三次「知道了」,上人隨即說:「知道,說一次就好,不要三聲無奈」。又有一次,紀陳月雲對上人說:「上人真會教,教了我三十年。」上人開示:「會教,還要教三十年嗎?」她對自己深感慚愧,也才知道要照顧好自己的心。

師徒之間—林雅美

曾經因為喉嚨的問題,聲音沙啞,說話困難,上人對林雅美說:「嘴巴不罵,不要用心罵」,當頭棒喝之下,她才真正知道,原來心也會造業。

上人的生死觀:生死是自然法則,把握生死之間,創造生命價值。

靜思語: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沒有使命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生命。

勇敢面對及學習「死亡」

學習勇於面對: 唯有學習對死亡正確地認知, 方能不畏懼死亡。

念念清淨 了無罣礙

面對任何境界,都能歡喜接受﹑意無顛倒,如此來去自如逍遙自在,這就是清淨本性的境界。

三、如何法入心,身清淨,法入行,菩薩行?

來去皆自在—馬來西亞王玉蘭師姊

走到人生的最後一刻,雖然有形的身軀不在了,但無形愛與善,會透過一個個人間菩薩,接力傳承下去。

參、歡喜做菩薩

在今天的導讀中,我們都聽到上人的生命觀:「生死是自然法則,把握生死之間,創造生命價值。」

既然人有生必有死,如果今天是生命最後的24小時,你將如何運用這寶貴的一天?

請試著,將每天視為生命的最後一天,體會如此分秒不空過的踏實人生。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8%AE%80%E6%9B%B8%E6%9C%83/%E7%B7%9A%E4%B8%8A%E8%AE%80%E6%9B%B8%E6%9C%83/item/2976-%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2%80%94%E5%BE%B7%E8%A1%8C%E5%93%81%EF%BC%8813%EF%BC%89

最後修改於 週三, 14 八月 2013 03:26

Thursday 15 August 2013

我爸是巴菲特,但我反对慈善

【观察者网按】富人做慈善是好事吗?著名投资人巴菲特高调宣布99%的财富捐给慈善事业,他儿子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上月却在《纽约时报》刊文,高呼慈善是富人“洗涤良心”的虚伪产业。这引发“市场派”媒体《金融时报》的不满,给小巴菲特扣上了“输出列宁精神”的高帽。观察者网翻译并刊登双方文章,供读者参考。

下文为彼得巴菲特发表在7月27日《纽约时报》的文章:

慈善-产业综合体

作者:彼得巴菲特


我大多数时间是在给广告、电影和电视节目写曲子,对于富豪阶层的慈善世界一无所知。直到2006年发生爆炸性事件。那年,我父亲沃伦巴菲特履行诺言,将他的绝大部分财富捐献社会。我父母多年前创建了三家基金会。除了若干笔巨额捐款,父亲还资助了这三家基金会,并让三个孩子各经营一家。

我和太太开始踏入慈善事业后,才体会到所谓的慈善殖民主义。我能感受到,捐款者有某种“拯救世界”的冲动。大家(包括我自己)对某个地方知之甚少,却自以为能帮当地人解决问题。不管是种田技术、教育、职业培训或商业,在我耳边不断听到的是,把甲地的成功模式生搬硬套到乙地,根本无视文化、地理和社会风俗的巨大差异。

我们的决策常常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为预防艾滋病,在红灯区散发安全套,结果却抬高了无防护措施的性交易价格。

但我现在觉得,还有一桩事情危害更大。

由于父亲的名声,我占据着一些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位子。你去参加任何高层次的慈善会议,都会看到国家首脑与投行经理、商业领袖交头接耳。大家都在讨论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坐在左手边的人失职造成的。

很多数据表明,不平等的状况仍在加剧。同时,根据城市研究所(Urban Institute)的研究,非营利部门的规模却正在稳步增长。2001年至2011年间,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增加了25%。其增长率超过商业部门和政府部门这是一桩大生意,单单美国2012年的规模就达到3160亿美元,雇佣940万余人。

慈善已经成为消除差距的“独门法宝”,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会议、工作坊和各种交流团体。

这个体制创造的大部分财富供极少数人享用,它摧毁的生命和社群越多,就越是大公无私地宣扬“回报社会”。我称其为“洗涤良心”——坐拥正常人一辈子享用不完的财富,然后做慈善撒出一点点,保证自我感觉良好。

但这只会维护现行的不平等体制。富人晚上可以睡个好觉了,其他人只能保证不造反。每每有人通过做慈善换取心安理得的感受,世界的另一端就会有人牺牲在不公正的体制之下。

随着越来越多具有商业头脑的人物踏入慈善界,商业原则也成为慈善活动的重要元素。我听到有人问“投资回报率多少”,仿佛投资回报率是唯一的成功指标,而那是有关疗救疾苦的事业。小额贷款和金融知识普及率(我可能会得罪一些大人物和好朋友)——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大家必然会融入我们的债务和利息贷款体制。人们会超越每天2美元的水平线,然后购买更多商品和服务。可是,这不是在给老虎提供食物吗?

我不是在呼吁制止资本主义;我是在呼吁人道主义。


我常听人说:“要是他们和我们一样就好了”(拥有洁净的饮用水、医疗服务、自由市场、优质教育、安全的生活环境)。是的,这些都很重要。但任何“慈善”(我憎恨这个词)事业都不可能解决以上任何一个问题。它只能把易拉罐踢到路边而已。

我和妻子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解决方案,但我们知道如何倾听。我们将一点点学习,支持体制变革的每一小步。

现在亟需新的操作系统。不是什么2.0或3.0,而是从头做起。采用新的代码。

我们正在经历想象力的危机。爱因斯坦说过,你不能用创造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基金会的资金是最好的“风险资本”。

有人正在努力实践,创造另类的生活方式,真正让所有人共同繁荣(我的意思不是为更多人创造更多商品)。

金钱应该用于创造新的概念,撼动这个把世界改造成大市场的现行体制。每个街角都有无线网络就是进步吗?不。进步应该是,世上没有一位13岁小女孩被迫上街出卖肉体。但只要人们还在为自己的慈善行为沾沾自喜,贫困机器就仍然主宰着这个世界。

这已是老生常谈。我们需要新的传奇。

(本文原刊美国《纽约时报》2013年7月27日,作者Peter Buffet,原标题The Charitable-Industrial Complex;朱新伟译)


下文为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8月2日刊发的批评彼得巴菲特的社论:

还有你吗,彼得?*

沃伦巴菲特以史上最成功的投资家闻名。他赚钱能力之高超,回馈社会意愿之强烈,让我们对他儿子的慈善批判言论感到无比震惊。

苛刻的批评家可能会将彼得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的“慈善殖民主义”批判当作不忠不孝之举。2006年,老巴菲特许诺99%的财富投入慈善事业。他还谈到,最富有的富豪阶层应以同等力度捐款。对于小巴菲特来说,“慈善无用论”是对自己被剥夺继承权的优雅抗议。当然,父子俩都很清楚,两人的开销仍然非一般人能比。

巴菲特指责“慈善-产业综合体”用心虚伪、效果逆反。“富人晚上可以睡个好觉了。”他说。另外,他还提出,富有的商人想要疗救的疾苦,恰恰是这些人自己创造的。实际上,慈善行为“只保证不造反”,把穷人捆在不公平的体制上。慈善不是解决方案,它恰恰是问题的根源。

这是小巴菲特在输出内心的列宁精神吗?十月革命的设计师认为,资本主义为加重了阶级矛盾。缩小阶级差距不利于革命政党。

死了这条心吧:小巴菲特不是“真心”反对资本主义。他只是盼望慈善事业更彻底一些。他是对的:无论公共援助还是私人援助,常常吃力不讨好,或者事与愿违。但慈善再怎么改革,也不可能终结贫困现象只有高效的市场和有能力的国家才能做到:贸易和公共品,不靠援助。如果慈善能让失败国家认准“看不见的手”,那也挺好。

*凯撒遇刺时,他的养子布鲁图拿着匕首,凯撒绝望地说:“还有你吗,布鲁图?”

(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8月2日社论,原标题Et tu, Peter;朱新伟译)

http://www.guancha.cn/BiDeBaFeiTe/2013_08_07_164000.shtml

Monday 12 August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12)

【第十三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169~170

我等八萬之等眾 俱共稽首咸歸命
善滅思想心意識 象馬調御無著聖
稽首歸依法色身 戒定慧解知見聚
稽首歸依妙幢相 稽首歸依難思議
梵音雷震響八種 微妙清淨甚深遠

◎偈頌:31字(複習)

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處處為眾生大導師
能為生盲作眼目 為顛狂荒亂作正念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經文稽首的意義
貳、佛法當從中恭敬中求
叁、怎麼樣才算恭敬-誠於中,形於外;意業常敬
肆、恭敬的最高境界-敬信奉行
伍、歡喜做菩薩

壹、經文稽首的意義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1999年●夏之卷

上人開示:「『稽首』就是頂禮時額頭與地面接觸,稽首十方佛就是用最虔誠的心及恭敬的態度頂禮禮敬十方諸佛。佛之品德圓滿、智慧圓滿,所說的教法也是圓滿,沒有比這個法更好的,所以是『圓滿最上乘』,我們應該以最虔誠的心恭敬稽首。」

《無量義經》p.168—佛教徒見佛必須禮佛,事實上,禮佛是在消除自己的貢高我慢心。佛陀德行高超,眾生只要深入佛法,自高與我慢自然可以逐漸消除。佛陀能成就如此莊嚴之軀,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等眾,共同稽首頂禮,全心全意歸依釋迦牟尼佛。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第355集—隨緣善解不怨妒

我們既然都知道了,過去不知多久的時間不斷不斷地累積惡業,障礙了我們很多很多的善行,都將我們障礙了。我們從今天開始應該要致禱稽懇,要很用心,很虔誠來祈禱。我們的虔誠要表達出來,身體要禮拜,將我們內心那種稽首禮拜,所以說「稽懇」,就是很懇切、殷勤。

《菩提心要》第324集—如來無量法門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我等八萬之等眾 俱共稽首咸歸命
善滅思想心意識 象馬調御無著聖

佛陀的身語意,無時無刻都能利益有情眾生—我們光是用說的,說得天花亂墜,說得很好,但是我們的行為又是另外一回事,這樣要如何調伏眾生心?

佛陀十號之中其中一個德號是「調御師」。調御師的意思,就是眾生剛強,就像不同的猛獸,調御師無論對什麼樣的眾生,什麼樣的性情,他都能調御,讓他能變成很順、很溫馴。這就是要有無所畏的心,這不只是言教,一定要身教,言身一定要平行。說了之後我們要身體力行,引領人做,這叫做身、口、意三樣合一。

《無量義經》p.169—稽首歸依法色身  戒定慧解知見聚

釋迦牟尼佛有法身、應化的色身、報身。在此歸依的是佛陀的法身,以及應化的色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完全聚合。

《無量義經》p.170—稽首歸依妙幢相  稽首歸依難思議

頂禮歸依佛陀之三十二妙幢相,象徵佛陀領導眾生,降伏魔眾之相;以及歸依佛陀所證得的境界,這種盛德、法相難以用凡夫的認知去解說思量。

見法如見佛 見佛像如親臨佛世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p.1099

有的人是一見到像就拜,分不清是拜佛還是拜神。拜佛若只是一味向佛求平安、求富貴、求長壽,這都不是真心恭敬的禮拜。

禮佛,應該見到佛像如同佛在眼前,以最虔誠的心來頂禮、敬仰佛。佛像雖然不會說話,但是能提醒我們敬重、信仰三寶,所以見佛像要如親臨佛世那般恭敬。

貳、佛法當從恭敬中求

一、為什麼佛法當從恭敬中求?

禮敬佛陀的慈悲喜捨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p.1091

佛法法源來自佛陀,所以我們稱讚佛德—「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眾等志心皈命禮」,用以讚揚佛德。

佛陀是為眾生修行,娑婆眾生煩惱深重造業累積,佛陀不忍心眾生六道輪迴受苦不堪,所以大慈無悔來回娑婆,大悲無怨不畏眾生剛強難調伏。佛德大喜無憂,無論含靈抱識的有情眾生罪孽如何深重,還是抱著希望,甘願歡喜投入苦難眾生中;大捨無求,為眾生受盡磨難,只求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

三寶難遇 佛法難聞

《四十二章經》〈第十二章舉難勸修〉—成就一尊佛,必須經過好長好長的時間。經中說自釋迦牟尼佛到未來的彌勒佛,中間就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而我們現在距釋迦牟尼佛離世,才二千五百多年而已!離彌勒下生人間還有好長好長的時間,那時我們能否與佛同世?所以說:「生值佛世難」。

但是佛陀曾說:「若能奉持我的教法,雖離我千里亦與我同室無異,雖離我千年亦與我同世無異;若不深入研究聽聞佛法,縱使與我同室,也與千里距離無異。」所以,我們若能依照佛陀遺留的教法,腳踏實地的實行,那就與佛陀在世沒什麼差別。

叁、如何恭敬—誠於中,形於外

先調教好「內在的眾生」,才能進一步調教「外在的眾生」。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0年●秋之卷—「就如為人師表者,為了教育好學生,必定費盡心血,非常辛苦;同理,修行辛苦是應該的,透過精進不懈的修行,先調教好『內在的眾生』,才能進一步調教『外在的眾生』。自度、度人最重要的不二法門,就是──精誠!內心的精進虔誠做到最徹底時,就能以身作則隨化度人,『誠於中,形於外』,發乎至誠表達在外的任何動作──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無不感動人,故隨時隨地都能度人。」

一、誠於中

除我慢—五千增上慢比丘離席

貢高、傲慢的心是學佛路上最大的障礙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冬之卷(p.490)

守護清淨智慧,建立無限開闊的心靈道場─三重靜思堂第一梯次海外培訓委員慈誠圓緣受證
貢高、傲慢的心,是學佛路上最大的障礙:「許多人親近佛法,剛剛開始很發心、很精進,所以第一年學佛,佛在眼前;第二年學佛,佛在半天;第三年學佛,佛不見了;因為時間久了,接觸多了,都能對人說法,或因資深而領眾,反而與最初的發心相離愈遠、愈是驕傲自大,障礙愈來愈多。」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秋之卷

佛陀宣講《法華經》時,有五千人退席,佛陀表示這些退席者是「罪根深重及增上慢」、「退亦佳矣」。上人引此經文教勉眾人,已經有福、有善緣在菩薩道場共聚,若不懂得珍惜、尊重聞法的機會,師父會為大家的愚癡、懈怠而感到不捨。「弟子們是否精進,對師父來說沒有影響,只是不捨弟子不長進。如同父母看待孩子一樣,孩子如果認真受教,父母會很歡喜;弟子修行有所增進,法入心、法入行,師父會覺得很滿足,這比任何供養都來得重要。」

無疑—不信生疑,障道礙善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夏之卷(p.674)

於晨語開示中,上人教眾穩固正信,用信心體會佛法;若是「不信生疑」則「障道礙善」,不只會使自己的慧命道根中斷,也可能讓別人受自己的偏見、邪見影響,而障礙別人的善根;所以學佛者要有正知、正見,堅定信心而精進前行,則「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眾生根機不一,隨佛出家、聞法修行者亦各有因緣而根機互異,法華會上雖然許多人已經對大乘真實法起好樂之心,仍有部分修行者的執著未除,無法信受。所以舍利弗尊者一再請佛說法,而佛陀一再回應:『不須復說。』是為了激勵心有疑者、未生信者提起好樂求法之心。」

尊者幾次請佛說法而佛陀阻止,會中大多數人的聞法根機成熟,縱使還有少部分人無法提起信心,但此時「當為生信者說,則損者少、益者多」;這些不信之人日後受多數起信者影響,也能漸漸信受大法。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求法若渴—舍利弗殷勤三請

舍利弗:「法王無上尊,唯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佛陀:「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秋之卷

雖然法華會中還有一些人不信佛陀現在將要說的法,還抱著懷疑的心態。但是有舍利弗尊者很貼心,鍥而不捨地請佛說法,才能讓此真實大法永續流傳,惠澤後世眾生。

二、形於外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p.1119~1121

禮敬—虔誠敬慎守戒規,守禮節端莊儀容

端正行儀—佛像殿宇如淨土,心生尊重即正法

進寺院伽藍聖地,必定要有尊重心,不能衣冠不整,或是手腳不乾淨污染了殿宇。常看到人多的地方,垃圾也多,比如在臺灣,每年大甲媽祖出巡時,沿途店家都很恭敬,設置香案、水果、牲禮,焚燒大量紙錢以及大把大把的香,一時硝煙迷漫,炮竹碎屑滿地。

這樣真的是恭敬嗎?整條街道都是進香隊伍,有的人邊聊天邊吃東西,然後隨手一丟,人走過去留下遍地垃圾。

然而,隊伍的最後卻是慈濟人,他們虔誠恭敬地隨行,帶著打掃用具,跟在進香人群後面一路清掃,恢復路面乾淨。比較之下,什麼方式才真正恭敬呢?

一字一拜禮法華 燃香供養表虔誠

《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p.52~54

1963年,上人受戒後回到花蓮,在小木屋裡修行,每天天未亮就起來,用很虔誠、堅決的心念,拜、誦、抄法華經,每月農曆二十四日在臂上燃香供養。 因為當時很窮,連吃飯都沒有米,在身上燃香,就是己心虔誠的供養。

仿證嚴上人早期修行所建造的小木屋。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1年●冬之卷

上人說起早年在小木屋修行時,有一天清晨正在禮拜《法華經》,專注地一字一拜之時,忽然感覺到心中浮現一個圓明如月的意象,心境非常明亮、非常開闊;雖然小木屋的空間很窄小,但當時卻覺得置身在遼闊無際的環境中,此心靈境界難以言語描述。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冬之卷(p.279)

「既然要度眾生,就要修養到語默動靜都能感化眾生,令人生起敬重心。要從內心修德;德者,得也——我們的德行是我們用心修行而得,內心有所得,外即有德相。」上人教眾反省自己有何習氣,把惡習一一修除,才能顯露令人見之即生尊重心的德相。

三、啟發自性三寶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7●春之卷(p.654~656)

上人強調,這五分法身都是功德,五種功能俱足,即能成就佛心。

對於凡夫,輕安自在說來容易,做起來談何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看人見事,輕安自在的心只能短暫維持,煩惱迅速復歸,就像以刀割水,刀過水又復合,而佛的心境不生不滅,逍遙自在,身心解脫的德行由內修而顯於外。

我們可以藉由禮敬諸佛,瞻仰佛德、盛容,學習佛的智慧,善解包容,身心自在。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8年●春之卷

上人指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文乃字字珠璣,每禮拜一字,則一字入心;一禮一拜,就像往前踏一步。」續示「禮拜如行向靈山會」,禮一拜如進一步,乃步步接近靈山會的境界。

每天清晨,全球可以晨鐘起‧薰法香,人人精進,空中見面很開心!端莊的坐,認真地聽,就是真誠的供養,這一念就是「心靈的靈山會」。過去的法譬如水,現在的法髓入心,但願這一群菩薩們,能恆持的接受到法髓來增長慧命。

如果只有我一個人,還是會一樣精進……

辛巴威的朱金財師兄一個人在辛巴威,其實他也會覺得很無助,假如說他跟上人報告,好像上人在他身邊一樣,每天在佛前,跟佛菩薩、跟 上人報告:他昨天做了什麼事情,今天預計要做什麼事情,好像上人在他身邊一樣。

肆、恭敬的最高境界

敬信奉行  敬供養→行供養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冬之卷—修行是自修自得,聞法力行才是真「知道」
上人感慨地說,其實每天對大家說的話都差不多,大人聽了以後就說「知道了」,但是有沒有聽入心?反而是稚齡的孩童最能貼近師父的心,聞法就能力行,才是真「知道」。

像是馬來西亞檳城慈濟人,為了籌募建設基金,在十月二十七日舉辦愛心素宴。洗腎中心和幼兒園效法緬甸農民日存一把米,作為素宴的結緣品──米袋。幼兒園的孩子每天請家長在煮飯前,抓一把米放進奶瓶,隔天到學校存進米撲滿,四所幼兒園共有三十位孩子因此成功戒除對奶瓶的依賴性。

檳城慈濟幼稚園推行「奶瓶米撲滿」活動,莊禾靖(左)、莊禾群(右)姊妹發心響應,存米行善。

五歲的莊禾靖小妹妹用奶瓶存米撲滿已經一個星期,她很想再使用奶瓶喝豆漿等飲料,一度想要放棄,最終仍然以助人的心念克服欲望,還成功帶動三歲的妹妹戒奶瓶存米。爸爸用攝影機錄下禾靖存米撲滿的過程,也讓禾靖對著鏡頭分享想法,禾靖表示用杯子喝不習慣,想要用回奶瓶;爸爸對她說:「師太上人看到了喔!」禾靖回答:「師太離我很遠,看不到。」爸爸讓禾靖自己思考決定,最後禾靖誠心懺悔:「師太對不起,我以為您看不到。我沒有用奶瓶了。」

上人讚歎孩子的赤子之心很受教,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接觸社會環境,心靈無法維持清淨單純。大家進入慈濟的發心都很真誠,但是「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弟子」,師父無法永遠陪伴大家,還是要靠自己精進;無論在師父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地方做慈濟,得到收穫的都是自己,並不是為師父而做。

還記得先前馬來西亞慈濟幼兒園小女孩,將自己的奶瓶捐出來當米撲滿嗎? 可愛的模樣讓人印象深刻,今天早上這位莊禾靖小妹妹,也特地從馬來西亞回到台灣拜見上人。 縱使再不捨最心愛的奶瓶,也不知道把奶瓶捐出來當竹筒,證嚴上人有沒有看到,馬來西亞小菩薩單純可愛,可是甜在 上人心裡。 證嚴上人開示:「看到了,你不是說師太那麼遠看不到。」
敬愛的師太上人可是全都看到。

佛陀、上人看不到的時候,我們是否敬佛如佛世、敬師如師在?

伍、歡喜做菩薩

父母是堂上活佛,師、友是智慧的資糧。

上人:心中有佛,人人皆佛。無量諸佛都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是否常常「熟不拘禮」?忘記了「恭敬心」?

奉一杯茶、說一聲「請」、道一聲「謝謝」……都能表達我們的尊重、恭敬之意。

想想看,想想看,對待父母與家人……,在哪一方面缺乏恭敬?試著修正自己的動作、說話、態度……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8%AE%80%E6%9B%B8%E6%9C%83/%E7%B7%9A%E4%B8%8A%E8%AE%80%E6%9B%B8%E6%9C%83/item/2969-%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2%80%94%E5%BE%B7%E8%A1%8C%E5%93%81%EF%BC%8812%EF%BC%89

Sunday 11 August 2013

宗教間可相互啟蒙

沒有宗教和平,就沒有世界和平,因此促進宗教間的瞭解與和平是當前急務!這是德國天主教神學家孔漢思的的信念與使命。

無怪乎許多國家包括馬來西亞,許多無良政客最喜利用種族和宗教分化國民,從中牟取政治利益;種族政治或許已逐漸沒有市場,但宗教政治卻依然是一大問題。許多政客玩得不樂亦乎!

沒有瞭解,就不可能有尊重,亦不可能有和平;職是之故,當今不少宗教領袖總是致力於促進宗教間的交流,以對話取代衝突。由於偏見與成見寄生於無知,而偏見又是衝突根源,除非宗教信徒對其它宗教有基本知識與瞭解,否則難免被政治煽動利用。

可是,在當今世上,尤其是在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有多少人能有坦蕩的胸懷去嘗試瞭解其他宗教,以審視的眼光誠實省思自己的信仰,並以光明磊落的心表示對其它宗教的欣賞、接受其它宗教的智慧,讓自己的信仰與生命更通透?別的宗教我不論,身為基督教牧師,我必須承認,許多基督徒不但對其它宗教的基本崇敬與虔誠都沒有,甚至在未充份瞭解他人信仰之前,就已先入為主,視他人的信仰為引人下地獄的異端邪說;無怪乎在這些國家,宗教總是如此敏感,總是如此輕易地成為衝突與仇恨根源!

最近與一佛教師父談起他在台灣佛學院的學習,令我非常感動,久久不能自己。原來他在佛學院研習佛學,不只讀佛教徒與學者的書籍,他還閱讀天主教神父對佛學經典的詮釋,比如著名天主教神學家Lamotte對龍樹的大智度論的注釋也是課程指定讀本!

天主教徒深入研究佛經,已叫人欽佩,Lamotte的治學精神,我一向佩服;但佛學院以一天主教神父的著作為課本,衷心欣賞一名異教徒對自己宗教偉大經典的詮釋,並努力學習,這種用心與謙虛,更令我感動!身為一名基督徒,我對天主教與佛教在這方面的寬宏大量包容不只欽佩,而且也為基督教內一般狂妄與自以為是的文化而汗顏。

這世界如果能對異己有多一點瞭解,多一分寬容,多一些愛心,我們的世界就會美麗許多,許多的誤會與矛盾原來都不必要;人立於世,原來可以無束無縛,無惑無動,光明自在,解脫自得!

(星洲日報/人在紐約作者:歐陽文風自由撰稿人)

Thursday 1 August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11)

【第十二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153~169

戒定慧解知見生 三明六通道品發
慈悲十力無畏起 眾生善業因緣生
示為丈六紫金暉 方整照曜甚明徹
毫相月旋項日光 旋髮紺青頂肉髻
淨眼明照上下眴 眉睫紺舒方口頰
脣舌赤好若丹菓 白齒四十猶珂雪
額廣鼻脩面門開 胸表卍字師子臆
手足柔軟具千輻 腋掌合縵內外握
臂脩肘長指直纖 皮膚細軟毛右旋
踝膝不現陰馬藏 細筋銷骨鹿膊腸
表裡映徹淨無垢 淨水莫染不受塵
如是等相三十二 八十種好似可見
而實無相非相色 一切有相眼對絕
無相之相有相身 眾生身相相亦然
能令眾生歡喜禮 虔心表敬誠慇懃
因是自高我慢除 成就如是妙色軀

◎偈頌:32字(複習)

是諸眾生真善知識  是諸眾生大良福田
是諸眾生不請之師  是諸眾生安隱樂處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戒定慧解知見生 三明六通道品發
  慈悲十力無畏起 眾生善業因緣生
貳、如是等相三十二 八十種好似可見
  而實無相非相色 一切有相眼對絕
  宇宙大覺者:從佛陀灑淨圖說起,體現佛陀在人間,從談宇宙大覺者延伸到慈濟大愛。
參、無相之相有相身 眾生身相相亦然
  能令眾生歡喜禮 虔心表敬誠慇懃
  因是自高我慢除 成就如是妙色軀
肆、歡喜做菩薩

壹、戒定慧解知見生 三明六通道品發
  慈悲十力無畏起 眾生善業因緣生

一、戒定慧解知見生

《無量義經》p.154—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為「五分法身」這五種修為對學佛者,非常重要。

「戒」—

既然發心為佛弟子,最基本的就要「守戒」。「戒」能防非止惡。諸惡莫作為「戒」。

在家弟子五戒。慈濟人十戒。出家人二百五十戒~五百戒。

學佛的基礎。因為眾生心念,時時受外境誘引,而不由自主造業。有業-受報-受縛。

從慈濟十戒的守持,達到人安、心安、淨土安的理想境地;戒為無上菩提本,修行的基礎在於「戒」,唯戒才能生定,定能生慧,於慧悟體證佛的教說,在日常生活中如理如行在正知正見中。

「法身」人人本俱足,例舉法華經所譬喻的故事,落難遊子在親戚家作客,富人藏寶珠於大衣內,遊子不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人人本俱的法身猶如寶珠,我們因妄想雜念、因五欲過患,而忘失本俱的清淨身。

我們的無價寶珠還在嗎?

《無量義經》p.156—上人說: 『我們學佛需由戒做起,由定生慧;心的束縛即解,心縛一解正見生,不受世間顛倒的幻想所遮蔽。』

《無量義經》p.156—戒為行菩薩道根本,四眾弟子人人皆應奉行。我們若能奉行戒法,才有辦法使定、慧、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具足,才有機會成佛成菩薩,所以大家一定要依循戒律而行事。

上人講述《四十二章經》p.194—「戒」修行守戒,就如戰士披掛鎧衣上陣,才不至受傷;不僅戒體不會受污染,也能使學道者勇猛精進,所已戒是護心、護身的法寶。

「定」—

《無量義經》p.154—守持戒律自然就能生定,控制心欲不向外奔馳造業,就能淡泊知足。少欲知足的人,心事少,自然輕安自在。

●守戒 → 自然生定。

●少欲知足 → 自然輕安自在。

《無量義經》p.154—「定」在初發心時雖然很熱誠,但後來卻慢慢的退失了。這就是定力不夠,慧力不足,沒有勇猛的精神。

「慧」—

《無量義經》p.155—守戒,自然生定,心能定,自然生智慧。

●啟發智慧 → 用功聞法 → 了悟世事如幻 → 則能放下雜念 → 啟發智慧。

修行一定要有殉道的精神,否則無法成就道業;殉道的精神就是要有勇猛的心志,志若不堅,慧力就無法產生。譬如赴戰場,而且在戰場上需一人對付萬人。

學道要具足三力:

●戒力—掛鎧臨陣的精神。
●定力—不半途而退的毅力。
●慧力—與萬人的格鬥;必須三力合一,才能破除無始的魔障而證得佛果。

「解」—解脫。

●若有智慧 → 自然可得解脫。
●能分辨事理 → 心就不受煩惱束縛 → 心鎖自然解開。

「知見」—正知正見。

《無量義經》p.156—一般凡夫之見-僅止於所見所聞,只看到表相而已。

正知正見—「知見」是無微不至的了解,宇宙萬物一切真理,完全、徹底了解。

「戒、定、慧、解、解脫知見」次第—

《無量義經》p.156—我們學佛需由戒做起,由定生慧,心的束縛即解,心縛一解則正見生,不受世間顛倒的幻想所遮蔽。

戒為行菩薩道根本,四眾弟子人人皆應奉行。

《無量義經 》p.156—我們若能奉行戒法,才有辦法使定、慧、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具足,才有機會成佛成菩薩,所以大家一定要依循戒律而行事。

二、三明六通道品發

人圓、理圓、事圓自然「三明六通」

《無量義經偈頌》p.426—處事能做到圓滿,叫做合理;待人能讓眾人滿意,叫做人事圓滿;人與事都圓滿,叫做道理圓滿。

《無量義經》p.157—三明是明白過去、現在、未來。六通即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通」,即無礙,眾生的煩惱深重,心被束縛,所以事事皆不通;只要我們肯下功夫,自然就可以擁有神通。

《無量義經》p.158—佛教六通中最注重的是漏盡通。上人說:「切忌重神通而輕智慧」,常常,我們會心不專,注意力不能集中,忘東忘西,尤其需要強記的時候總會害怕恐懼……。有人請示上人「記憶力越來越退化,如何改善呢?」上人回答:「很簡單,只要你放下雜念,心中沒有煩惱,記憶力自然會改善。」~眾生的煩惱深重,心被束縛,是不通的原因。

強調真正的神通是由善念發起的,善念發起的「神通」力量才會大。

三、慈悲十力無畏起

「慈悲」是佛菩薩的本願。
「十力」是佛的十種力量。

世界上什麼力量最大?「慈悲的力量」

佛陀的十力及四無畏心都是廣修善行,不斷長養慈悲而來的;慈濟從涓涓細流的五毛錢歲月開始,到今天慈濟廣行五大洲。慈悲為懷,濟渡眾生的慈悲力量,證實無量義經的一生無量是不可思議的。

《慈濟月刊》555期p.98—「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慈悲沒有敵人;1998年印尼的排華暴動,慈濟人在情勢緊張之際,仍勉力救助貧困,且帶動華裔企業,取於當地,回饋當地。上人指出:「所做的一切讓當地人看得到,感受得到;居民感受到華人的愛,自然會生起感恩心。」

慈悲沒有敵人

《無量義經 》p.161—當知「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想得人身及得聞佛法都很不容易,現在既得人身又得聞佛法,就應該將過去不良的習氣改正過來。

《無量義經 》p.160—佛的十種智慧力:

1.知覺處非處智力—道理非道理
2.知三世業報智力—過現未因果
3.知諸禪是解脫三昧智力
4.知諸根勝劣智力—八萬四千煩惱
5.知種種勝解智力—八萬四千法門
6.知種種界智力
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8.知永斷習氣智力
9.知眾生宿命無漏涅槃智力
10.知天眼無礙智力

佛的四「無畏」心:

1.正覺無畏:世智辯聰向佛辯難,佛都無所畏懼。
2.漏永盡無畏:佛心中完全沒煩惱,見解正確沒偏見。
3.說障道法無畏:佛陀福德智慧施教,無所畏懼。
4.說盡苦道無畏:體解苦的真諦,不為所缚。

四、眾生善業因緣生

「佛」為一大世因緣來人間。
「菩薩」的因緣在於苦難眾生。
「慈濟宗門」為眾生善業而開展。

二千五百年前的法華會上,已經結下了這份殊勝因緣。菩薩緣苦眾生而來,人身難得已得、佛法難聞已聞、名師難求已求,一定要把握難遭難遇的善因緣,莫空手而回;禪釋「慈濟宗門人間路,靜思法脈勤行道」真實意涵,不離人間修行。

「人傷我痛,人苦我悲。」

在南半球的南非,正值寒冷的冬季,每天的氣溫,大約都只有攝氏五度,慈濟志工為貧困家庭,準備了過冬的糧食和保暖衣物、毛毯,五天內志工進行了十場冬令發放,讓兩千五百多個家庭,這個冬天可以過得溫飽。

●天災人禍的起因是人心的不調。
●菩薩招生淨化人心是減緩地球最重要的工作。
●人間菩薩聞聲救苦的悲心是不容被澆熄的。
●常念初發心。

《無量義經》p.164—要成就眾生的事業,必須要有好的因緣。

世間人行善有很多出發點,有人為名,有人為利,有些人則是因一時憐憫而行善;雖然都名之為善,但是並非真善。

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懷,從自己的心,推到整個家庭,再推及社會、國家乃至普天之下,腳踏實地去力行,並且無求無私,如此,才能稱為「真善」。

《無量義經》p.165—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眾生根機參差不齊,有的人根機利,有的人暗鈍愚痴。佛陀說法四十九年,首先講方便法門,將下根器者逐漸提升,讓上、中、下三種根機者距離拉近,然後施於成佛的教法,於法華會上才宣講真實的教理。

貳、如是等相三十二 八十種好似可見
  而實無相非相色 一切有相眼對絕

《無量義經》p.165—人格完成之外顯─「富潤屋,德潤身。」佛陀的德行感動眾生心,一見即起難以言喻之欽敬。

《無量義經》p.167—修行程度之外顯─三十二相代表圓滿莊嚴,即使處在五濁惡世亦不受絲毫染著。

相由心生、以慈修心。

一、佛有三十二相

「佛的三十二相」從認識宇宙大覺者開始,體悟三十二相的真正意義。

佛陀慈眼俯視地球,親身靠近地球,一手持缽,以智慧法水,灑淨人間;一手輕膚地球,以膚慰為慈悲,疼惜人間。

●俯視地球毀與傷 。體會人間苦與難。
●伸出手,貼近苦難的心靈,讓愛隨著佛陀的心念傳出去。
●伸出手,人人都是淨化人心的力量。
●佛陀的心不忍地球受毀傷,不忍眾生受苦難。
●來回人間以智慧接引眾生,以慈悲傳承希望。

期待人人虔誠禮佛當下,能心心以佛陀慈悲心為己心,能念念以法師志、菩薩志為己志,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同耕福田,共造清淨之蓮花世界。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妙雲集般若講記》—成佛如沒有莊嚴的身相,那必是發心不正,惡取偏空,破壞世諦因果,而落於斷見的。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廣修六波羅蜜、四無量心而來的;相由心生,我們身邊的師兄師姊,在作慈濟前,到作慈濟後,這些人的改變都是我們舉例的對像。迷轉悟,懺悔往昔無明造業,習氣去除後的法喜,這些的改變都會牽動外相的改變。所以「佛的莊嚴身形是廣修而來的,不是能求的。」

【靜思‧聞思修】

●細細的觀看『宇宙大覺者』,佛的精神在哪裡?
●佛的三十二相,所顯現的義意又是什麼?

佛陀灑淨圖—希望我們的佛像是能夠表達「人間佛教」理念的「現代佛陀」。

立於宇宙間的佛陀,後方疊影重重的無數分身佛,代表著十方諸佛,佛佛道同,於娑婆宇宙間遍灑甘露。

佛陀心疼蒼生多苦難、不忍地球受毀傷,默默憐視著地球,陪伴、膚慰、灑淨人間。慈濟的佛像,所表達的正是全球慈濟人淨化人心的共同目標。

二、而實無相非相色 一切有相眼對絕

《無量義經 》p.168—一切相都是由眼根去對境而生成的。

「眼對絕」三字是一切相生成的關鍵。由此廣義六根、六塵、六識的眾緣和合,無非是緣起的幻有。

身體乃四大假合之物,既為四大和合,只要四大一分散即化為烏有。

一個會道的人,能透視外境實相。看所有的事物都十分清朗;但是凡夫的心,只要有一念之迷,就會離道愈來愈遠,這就是俗與超俗的不同。

參、無相之相有相身 眾生身相相亦然
  能令眾生歡喜禮 虔心表敬誠慇懃
  因是自高我慢除 成就如是妙色軀

一、無相之相有相身 眾生之相相亦然

《無量義經》p.168—身體乃四大假合之物,既為四大和合,只要四大一分散即化為烏有。
人是由五蘊合和而有,雖有而又似幻,似幻又能成妙有。

本來無相,但是為了度迷茫的眾生,佛陀必須示現和眾生一樣的身相。

事理印證:曾御慈醫師走到生命盡頭,都不忘延續他人的性命,捐出的器官預估可以讓10個人受惠。遺愛人間的精神,闡明真空妙有的大愛。

無相之相是“實相”,無量義經所說,苦、空、無常、無我。無非告訴我們生命的“實相”是苦、空、無常、無我。唯有認清這實相,才能不在執著這五蘊合和幻有的“有相身”。

●「色」—身體是四大假合之物
●「受」—情緒上的苦樂感受
●「想」—認識事務的形相
●「行」—意志上所起的欲求造作
●「識」—了別統攝一切心理活動

二、能令眾生歡喜禮  虔心表敬誠慇懃

佛的德行潤澤身相,因此眾生能發自內心恭敬地向佛作禮,虔誠地表露最至誠的敬意。

浴佛大典:能令眾生歡喜。期待人人虔誠禮佛當下,能心心以佛陀慈悲心為己心,能念念以法師志、菩薩志為己志,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同耕福田,共造清淨之蓮花世界。

浴佛:觀想佛德,洗淨自性佛心,虔心表敬誠。

我們也可向佛學習,令眾生歡喜,那就要看我們,平時待人接物時,慈濟面霜,擦多少?

三、因是自高我慢除 成就如是妙色軀

悟達國師因一念慢心起,自我覺察,而成就了造懺的因緣。

凡夫心起,業門常開;舉例前年水懺因緣,社區入經藏共修,聽到偈文的分享感動而改變習氣,也有從此由迷轉悟,找到人生希望的,身邊很多的故事是值得分享,這也是“妙色軀”的成就。

《無量義經》p.168—佛教徒見佛必須禮佛,事實上,禮佛是在消除自己的貢高我慢心。佛陀德行高超,眾生只要深入佛法,自高與我慢自然可以逐漸消除。

上人的身行教化

《慈濟月刊》549期p.109—有人問上人:「師父,您凌晨三點多起床, 鎮日忙碌至夜間,這份精神力量從何而來?」

上人回答:「從慚愧心來,看到環保菩薩,日日精進做回收分類,其中不少八、九十歲高齡的老菩薩;而我只會呼籲,無法力行,所以起慚愧心自我警惕,務須把握分秒不空過。」

肆、歡喜做菩薩

今天的導讀中,我們分享了「戒、定、慧」三無漏學,加上「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這五種修為對學佛者,非常重要。

邀請您,想一想戒、定、慧三無漏學,日常生活中可以從什麼地方開始做起?「戒」能防非止惡,請分享守戒獲益的親身體會。

最後修改於 週三2013/07/31

http://learning.tzuc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