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8 April 2022

《人性的弱点》4个重点,提升你的影响力

/ 周若鹏


古往今来翻译得最糟的书名,是《人性的弱点》,最失败的封面是中文版初面世时的骷髅头封面。我小时候看到这本书在书架上,但迟迟未读,以为是什么恐怖的著作。如果我能在少时就读完多好,就能更早搞懂人心,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少“撞板”十年,少奋斗十年。

原著书名是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译名风马牛不相及。书里谈人性特质,特质不代表弱点,译成“人性的弱点”是因为误读吗?以为那些“弱点”都供人操纵吗?作者戴尔.卡内基没那个意思,只是希望读者能避开人际关系的地雷,始终强调待人以诚以礼。无论如何,既然这糟糕的书名已延用几十年,我也只好继续。

《人性的弱点》分四部分:

待人的基本原则
如何使别人喜欢你
如何让别人认同你
领袖如何改变别人,而不招人厌

它非常详尽地剖析待人之道,也影响了我的想法和行为,工作上有些关键时刻我能顺利闯关,这本书居功不少(另一本是《思考致富》)。我给读者整理一下重点:

1. 待人的基本原则

第一章说的是全书首要重点:不批评他人。没有人喜欢被批评,任何批评听起来都是负面的,否定着我的人格、价值观和行为,否定着我的存在。

就算对方表面上说欢迎批评,如果你相信了就掉入陷阱,不管他是否采纳你的意见,心里肯定已对你印象大打折扣。以后再要交涉什么,必举步维艰。不批评,意思是不说真话吗?也不是,后面的章节会再说明。

除了不批评,还要学会真心欣赏他人;这个原则也是全书的基石,是“不批评”的另一面,每个人都希望受人肯定。但称赞他人不同于假意恭维,如不出于真心,对方马上就会察觉,就弄巧反拙了。

2. 如何使别人喜欢你

卡内基以狗为例,狗狗什么都不必说,一出场就是万人迷。为什么呢?因为它绝对真诚与热情,你知道它只想陪你玩,完全没有算计。只要你能真诚地关心身边的人,没人能不喜欢你。况且,你还能做到一件狗狗做不到的事:微笑。

关心他人的第一步是什么呢?请记得对方的名字,名字是他觉得最好听的声音了。你记得名字,表示你尊重。接下来,请好好当个聆听者,用提问鼓励对方多说说自己的事,谈话都以对方的兴趣出发,如此他会觉得受重视,和你交谈如沐春风。

3. 如何让别人认同你

绝不争辩,因为你绝对不会成为赢家,就算最后证明你对,你肯定已经失去一个朋友。这点和第一章的“不批评”相呼应,必须尊重他人的见解,永远不能直斥其非。若你发现原来是自己错了,必须第一时间真诚地认错和道歉。

技巧方面,若要说服别人,谈话必须友善地开始,谁愿意听态度恶劣的人说话呢?用恰当的提问引导对方重复地回答“是”,一路引至需要对方认同的论点。避免一味地陈述你自己的观点,而要尽量让对方表达。唯有聆听才可更深入了解他的想法,从他的角度看事情。

而且,对方可能在陈述的过程中改变原有立场。你很难把一个想法“硬销”给他人,但倘若他觉得那想法是他自己萌生的,他会全心全意地认同。

别执意强调你自己要什么,且说说你所需要的这件事有什么更崇高的目的?你是在推销电动车,还是在促进环保?你是在辩说疫苗有效,还是在拯救人命?此外,把你的论调“戏剧化”,会声会影,能加深对方的印象。

如果以上皆无效,最后一招是挑战对方,设计一场比赛,对方会因为想“赢”而按照你的比赛规则改变行为。

4. 领袖如何改变别人,而不招人厌

回到最初的原则,先学会真诚地欣赏对方的优点,任何谈话都以此开场。若秉持“不批评”的原则,又怎么能指出对方的错处呢?不难,你可用委婉的提问,旁敲侧击地引导对方自己发现错处,他就不那么讨厌你了。如果你也曾犯类似错误,大可先说个人经验,这样就更能建立共鸣。

就算你是老板,也尽量避免命令他人,除非你在纪律部队里工作,否则没人喜欢听命令,应该把所有指示都修饰成客气的问句。随时为对方保留颜面,不吝称赞所有微小的进步,你给对方戴了高帽,他会努力证明自己值得。

小结

只读重点是不够的。我以前曾使用一个简化书籍的平台,“读了”几十本书,但都无法留存脑中,因为缺少了原著中的范例以及作者的语气,还是完整地阅读全书才最有效。

如果没时间读,可用听的。我都在Himalaya国际版app听完整有声书,里头也有《人性的弱点》。Himalaya正在推展【Himalaya 423 读书日】活动,买一年送一年,用我的链接可得7折,截止日期是5月7日。趁这个机会先去试用一下吧!

https://zhouruopeng.com/2022/04/26/《人性的弱点》4个重点,提升你的影响力/?fbclid=IwAR2ca8oaeaKqnu58bh9P7Oeb7zaf7UOs9WEn04KeQFTNimNTxPDC_-RiQfU

Tuesday 26 April 2022

顢頇治國

/ 格瓦拉


跟明朝皇帝们相比,清朝的皇帝们普遍比较勤勉、简朴,几乎没有出现过昏暴懒惰之君,但饶是如此,有几位皇帝的形象在民间还是大打折扣,很是不得民心。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乾隆帝之子、嘉庆帝颙琰。

众所周知,乾隆帝在位期间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虽然开辟了辽阔的疆土,但也给帝国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在他执政的晚期,随着大贪官和珅的迅速崛起,清朝官员贪污腐化、庸碌颟顸的风气日发严重,由此引发深重的社会危机。从台湾林爽文起义(1786-1788年)开始,大规模的民变此起彼伏,其中对清朝冲击力最强的,莫过于白莲教大起义。

乾隆帝驾崩后,留下一个超级“烂摊子”

就在白莲教大起义的当年(1796年),嘉庆帝即位,并在3年后正式接手乃父留下的超级“烂摊子”。嘉庆帝刚刚亲政,便下令赐死和珅,并从其府邸抄没至少2.3亿两白银(见薛福成《庸庵笔记》),由此获得了进行改革、刷新政治的资本。此后,民间开始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说的正是此事。

嘉庆帝亲政后,确实很有一番励精图治的新气象,一再颁布上谕重申“整饬吏治,以清廉为本”、“贪墨之风,首当严惩”(见《清仁宗实录》)。为达到这个目的,嘉庆帝不仅重用清廉正直的大臣、斥退贪腐颟顸的昏官,而且还从自身做起,率先过上俭朴的生活。据说嘉庆帝的节俭达到近乎自虐的程度,身上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但即使如此,都不肯更换新衣。

嘉庆帝亲政后,很有一番新作为

但是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嘉庆帝虽然勤勤恳恳,并且大力提倡清廉节俭,但帝国的危局非但没能缓解,反而使得国势呈现日益下滑之势。原因无他,嘉庆帝空有雍正帝的勤奋和热情,但没有祖父的大智慧,施政过于重视小节、“花架子”,但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改革事业却往往束手无策,由是导致积弊更多。

嘉庆帝在位26年间,既无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无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担当的精神,让“平庸无能”四字贯彻他执政生涯的全过程,造成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鸦片输入等问题迭次出现,令他在应对不力的同时,渐渐地也大失民心。而大范围的民心一旦丧失,嘉庆帝的统治便岌岌可危。

嘉庆帝在位期间两次遭遇刺杀

嘉庆帝大约是清朝史上最不得民心的皇帝,在位期间至少遭遇过两次暗杀行动,其中发生在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的刺杀活动,颇有几分荒诞色彩。彼时,被内务府解雇的厨师陈德因生活无着,便想着在自杀前拉着皇帝“垫背”,于是顺贞门前行刺嘉庆帝,失败后被凌迟处死。事发时,百余名侍卫竟然围观皇帝遇刺,仅有数人挺身救驾,画面甚是荒诞。

十年后,更大规模的刺杀案发生。当年九月,天理教首领林清在入教太监刘进亨等人的引导下,率200余人潜入北京刺杀皇帝,一度将要得手。亏得皇次子旻宁调来火器营、健锐营兵入宫,才及时地扑灭叛乱。在这场变故中,不仅有太监做内应,甚至豫亲王裕丰统领的官军中,也有很多人临场倒戈,由此可见皇帝是如何的不得人心。

林清事件让嘉庆帝极度蒙羞

这次突袭让清廷无比震撼,令嘉庆帝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光辉形象毁于一旦,以至于他在事后连连哀叹“汉、唐、宋、明之所未有,朕实恧焉”(见《清史稿·卷十六·仁宗本纪》)。陈德、林清事件足以令嘉庆帝蒙羞,而更让他想到不得是,在他驾崩后,关于其死亡原因的流言更是透露出民间对他的愤恨。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时年61岁的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中暴崩,按照《清仁宗实录》给出的官方解释,皇帝是因为中暑而死(“此次跸图,偶感暍暑”)。然而单纯的中暑往往不会导致死亡,极有可能是嘉庆帝年事已高,由中暑引发心血管疾病,最终暴崩。

嘉庆帝死后,民间谣传他被雷劈死

但对于官方的说法,民间并不认同,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说辞。由于嘉庆帝是暴崩而死,所以民间对此事的解释极具诡异色彩,并产生出不同的流言。虽然各个版本对其死亡时场景的描述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归结为同一种死因-被雷劈死。这种说法虽然荒诞不经,但由此可以看出,底层民众对嘉庆帝的痛恨已深入骨髓。

史料来源:《清史稿》、《清仁宗实录》
https://www.sohu.com/a/280195166_407132

Sunday 24 April 2022

別人怎麼對你,都因為你說的話

/ 黃啟團


相信很多人身邊都有自稱說話心直口快的人,他們說話不顧及場面,不顧及你的感受,傷害到你的時候,還會加上一句:「我這個人就是性子直,但說話沒有惡意。」
言外之意,我是這樣的人,你如果介意,那就是你的問題了,給人一種「倒打一耙」的感覺。

說話直不是免死金牌,就算你身邊的人看起來已經習慣和包容你的口無遮攔,但並不等於沒有給他們造成傷害。也許他們對你的傷害無能為力,但身體知道答案。

記得在一個夫妻諮詢個案中,女方抱怨男方對自己已經沒興趣了,很少過夫妻生活,甚至連擁抱、親吻這些親熱的行為已經很久都沒有了,所以,她懷疑老公有外遇,出軌了。男方否認,我問他是不是已經不愛老婆了,他說也不是,只是他老婆總是攻擊他、批評他,讓他感覺一無是處,所以,他無法跟老婆親熱。這讓我想起了一句歌詞——「難以在夜晚去親吻整天對我謾罵的嘴唇」。

當然,我知道每一個批評伴侶的人都希望伴侶變得更好,但請記住:沒有人願意親吻批評自己的嘴唇。

不會說話的人,說出來的話像一把刀,傷人不見血,像個黑洞,讓身邊的人感到心寒。只有懂得好好說話,人生才會走得更高更遠。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情商專家丹尼爾.戈爾曼所言:「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會不會說話,和性格無關,秉性耿直的人,照樣也有很多說話達人。會不會說話,是一種能力,既然是能力,就可能通過學習提升。

當你改變了說話的慣性或者「陋習」,學習到卓越的表達方式時,你會發現你整個人的溝通力、思維模式、人際態度、互動行為甚至內在信念,都跟著發生了改變,而你的人生,也會跟著越來越好。

https://www.eslite.com/exhibitions/CU202203-00419

Friday 22 April 2022

《心經》中的時空觀

/ 聖嚴法師


《心經》雖則僅有二百六十字,卻涵蓋了從基礎至深湛的修持。「五蘊皆空」僅是它的總綱。從這個綱領——「五蘊」再可細析為四個要目:1.從空間來分析,2.從時間來分析,3.從凡夫立場來分析,4.從已成佛、已解脫的聖者狀態來分析。由是,從凡夫位至聖人位,《心經》涵蓋了各種次第的修行要訣,是一部非常精簡、實用的經典。但是,由於許多的講經者不斷談著「般若」、「涅槃」、「空相」之類的名相,以致使得人們莫測其高深。

然而,《心經》是日常生活中皆可應用的,根本所談的也僅是生命存在至為現實,而息息相關的命題——解釋「人」是怎麼產生的?究竟是怎樣一種東西?為什麼受苦?又如何可以不受苦?從受苦至不受苦的過程如何?

一、從空間上分析

從空間上分析《心經》,它論及六根、六塵、六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即我們生理的現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即環境、情境的現象;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即生理與情境連結後產生的心理現象。生命、生活的持續,於空間上必然是六根、六塵、六識的配合運作,也必然是身心與環境,生理、心理與情境交疊互動的狀態。每一個人類的日常生活、生命活動皆如此,皆不離於此三組十八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即指我們的生理現象和條件。何謂「意根」,前面已談過意識,再把意識的前一念連下來連至後一念,便是將前一念的「念頭」當作後一念的「念頭」的根,叫作「意根」。前一念從哪裡來?前一念因身體五官與環境接觸而產生五識。環境是什麼?即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色聲香味觸不難理解,但「法」是什麼?法,即「意根」所對的境,即符號、觀念。比如「紅」,紅顏色是「色」;但是,如果語言上說「紅」,視覺上並沒有紅色,我們的腦海卻能清晰了知是紅顏色,這即是符號、觀念——也即是「法」。

眼根對色。「色」即指任何一樣眼睛可以看見的物質體,顏色形狀、線條形式等,又叫「色塵」或「色境」。「塵」即物質。「五塵」即五根所對應的五種物質:即眼睛所看見的「色」;耳朵所聽聞的「聲」;鼻子嗅覺的「香」(「香」總攝所有氣息);舌頭所辨識的「味」;身體所接觸的「觸」,包括冷、暖、粗、細、澀、滑。
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鼻子的嗅覺、舌頭的味覺、身體的觸覺——這個覺,即名為「識」。倘若缺乏六識,五根與五塵接觸,便等於沒有接觸,便不能生起任何的認識與知覺,也不能生起心理的經驗與作用——此中,「意根」和「法塵」兩者屬於精神與物質體的交接點,也是由物質進入心理的層面。

三組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必定聯合互動,始能產生一個人的生命和生活現象。

「盲人無法看見,聾子無法聽覺,不也照樣活著嗎?」也許有人會這樣反駁。
的確,人類之中確有五根齊備或殘缺的,殘障人士也於不完整中仍努力活著,比如夜盲、色盲或生而失明。看不見東西,即以耳朵、聽覺來代替,或用身體、四肢的觸碰來替代——我們將之稱為六根、六識的互相替補作用——本質上,根、識僅是以更內化、轉化的方式進行,並未完全消失。

「五蘊皆空」——從「五蘊」的角度,生命是空的;從空間的現象分析「我」,也是空的。六根、六識、六塵,一共包含十八個項目,組成生命的事實。從菩薩智慧的角度來觀照,名為「十八界」,此十八個項目組合的生命究竟是什麼?是「空間中『我』的存在」,是依不斷的因緣組合而缺乏自性的存在,因此,是空的。

十八個依因緣構成的項目,形成了「我」,但是,究其本質,這十八個項目,哪一個項目是「我」呢?它僅是組合起來,於運作中的一種幻覺、幻象。當我們少了一隻眼後,是不是「我」呢?少了兩隻眼,又是不是我呢?一旦全部十八個項目都沒有了,我在哪裡呢?這都是一個一個項目,一一組合而成的,十八個零件一樣一樣拆開來,你說,「我」在何處?

由是,從空間上解析,十八界依因緣變動組合,那依之形成的「我」,因而,也是空的,是虛幻、不實,而非永恆地存在。

二、從時間上分析
  
從時間上來分析。空間上構成的「我」,名為「十八界」;時間上構成的我,名為「十二因緣」。五蘊事實上便是涵納著時間與空間的整體。
  
十二因緣具有兩種解釋:一種從當生當下,這一生就是十二因緣的過渡,就是十二因緣一個階段接續一個階段的起承轉合。一種就是從無始的過去,乃至於無終的未來,只要生命未能解脫,十二因緣便恆續流轉,推動生死輪迴之輪。倘若證得解脫,過去是無始,未來卻是可終的。無始而有終,這是苦難的有情於修行的過程中所追尋的目標、層次與進階-因個人的修行而不同,但將持續著直至解脫為止;無論是小乘的解脫或大乘的解脫。
  
從時間上看我們的生命,最為大家所熟悉的,莫過於「三世」的說法。三世含括三類定義,即過去三世、現生三世、未來三世。過去三世,指累劫累世以來,一次次的過去生與過去世。現生三世,指現在這一階段,今天、昨天、明天是三世。現下一念、前一念、後一念,也是三世。現在此生、過去一生、未來一生,也形成三世。未來三世,即指未來到死,死而又生,於未來際的無量生死與無量輪迴。
  
無論是哪一種,輾轉三世,都不離於十二個因緣的流變與輪迴。我們便從最切身的現生三世談起。
  
十二個因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也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個項目。
  
我們是從生命的「入胎」開始,為什麼而入胎呢?是由無始的無明煩惱,形成第八識,第七識便將之視為「自我的本體」而引發妄想的變動與連續,這即是「無明緣行」。牢執八識的「無明」,而於微細識中產生「我」、「我在」的執取。
  
此微細識相續流動、愈積愈強,則衍為更粗、更鮮明、具體的六識,便是「行緣識」。
  
如何具體投射,實踐一個今世的「我」呢?則是「投胎」,具現具體的「名色」,具體的「身與心」。「名」指精神、心理的部分;「色」即是肉體、物質的部分。「識至名色」指的是父母的精卵結合,正於渾沌朦朧中,緩緩孕育,架構一團血肉,更進而漸漸呈現出一個更晰明的身、心的過程。胎兒於此中略略具備了「人」的模樣、形狀與質素。
  
更進一步,則發展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更完整齊備地呈顯一個具體人類的小宇宙-具有完整的五官、肢體,以及頭腦、意識、思維的運作。
  
「六入」是人類身心通向外界的窗口。缺乏六入,即無法實踐「成為人」或「生為人」的生命意志。
  
「觸」,傳統的解釋,認為自胎兒誕生開始,經由「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的相對、相接,而產生「觸」,產生接觸、觸知、觸覺。經由「觸」產生「受」,有了各種苦受、樂受、好受、壞受,種種滋味,種種況味……,於中,又產生了「愛」。這裡,「愛」一字涵蓋了兩面的意思:一面是喜歡,可意、可愛的;相對的一面則是不喜歡、不可意,想排斥、拒絕、丟棄的。「愛」下面則是「取」,兩者其實是前後的關係。一旦有了「愛」,有了悅愛與憎惡,便有了「取捨」與「執取」-執念著想「取」得自己所愛、所悅、所以為好的;相對的,對於不愛、不喜悅、不適意地,即想排斥、打壓和捨棄。
  
「愛」與「取」兩者的階段非常流長,縱貫生命的所有階段、每一面相。從出生懂得肚子餓,要吃要喝,以及希望追求,希望獲得開始,一直到死亡為止,我們皆處於這樣的境界裡:愛的,就去取;不愛的,趕快丟!經常不斷在這種狀況下。「愛」就變成「貪」,貪得無饜、求索不止。不愛的呢?就想丟掉,丟不掉就恨;取不到、愛不到就恨。種種煩惱於是蔓衍、燒灼。
  
前述提到,傳統的說法認為「觸」在嬰兒出生以後才發生。但是,現代科學卻進一步指出,在結胎時期,胎兒五、六個月大時,便有了聽覺、觸覺,也能吞嚥-將羊水吞進去又排出來。因此,「六入緣觸」這一部分,在胎兒逐漸具足眼、耳、鼻、舌、身、意的過程,「觸」已經隨著官能的具顯逐步發生。但是,更清楚的「觸」以及後面的「受」、「愛」、「取」,則在出生以後才完整呈現。我們不難看到其中強烈的作用:例如嬰兒出生不久,即希望拿東西往嘴裡塞。我們總是這樣重複著,即便長大以後,也不斷地愛取,不斷地希望將所愛、所欲的,統統放入一己嘴裡。然而,由於禮貌、道德、社會、文化、法律……,種種因素的制約,我們無能如斯猖狂,見什麼都要愛、要取,也因而不能完全順意而為。但人們的內心深處卻總還是這個樣子,總希望多得一點、多得一點-尤其之於一己所愛悅、戀執的事物。
  
因為有愛、有取,人類的生命過程中便造了種種行為、種種的業。而不住的愛取、不住造業的原因,都緣於「有」-緣於我們將自我的身心、乃至於器世間的一切都視為「具體的存在」、視為實存的「有」。由於誤認為真實,以致牢牢執取,不肯放下,便任由愛取,埋首造業。業力的種子又埋藏於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七識於微細的流轉識中依然將「業識的種子」視為「真實有」,以為「有我」、「我在」;於是,又將具胎成形,投入下一生了。
  
下一生的一旦出生,則又難免於老死憂悲苦惱。十二因緣如是運轉不歇,鋪蓋了一世一世的無明愛取,以及一世一世的死生輪迴。
  
因之,佛家要說,三界最難突破的「見惑」(見解的迷惑)及「思惑」(貪瞋等煩惱),即是在十二因緣的時間長流中,不斷地因惑而造業,因造生死業而感生死果報,便是「有」-因為視業報體的自我及身心、世界為實有,便構成見思二惑,便造生死之業,便感生死果報。這就是十二因緣的三世循環生死流轉。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88&cid=117&page=13

Sunday 17 April 2022

香港傾城之戀的命運轉折點

/ 邱立本


香港的命運轉折點,像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的主題——只有在城市的崩塌邊緣,才可以成全緣份。香港一國兩制的民主化,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只有在一座城市的崩塌邊緣,才可以成全 一段因緣。這是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的主題。她描寫白流蘇與范柳原的愛戀,在香港淺水灣酒店的調情,蕩氣迴腸,但最後還是要待到日軍來襲,香港陷入戰火中,他們才擺脫了感情的不確定性,走向幸福生活的彼岸。

如果文學是隱喻,香港這些年歷經暴亂與病毒的試煉,陷入崩塌的邊緣,痛定思痛,最後也會成全大變革,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很多經歷二零一九年黑暴事件的香港人都忘不了那些火光熊熊的街頭,被焚燒的商場與地鐵站、被堵塞的公路與隧道。世紀的繁華,就這樣的結束?但今天很多港人驀然回首,發現也許是這樣的大破壞,才帶來大變革的未來。

這是歷史的辯證發展,在絕望中發現希望,在痛苦中尋找快樂。香港人回首十年前的反國教運動,早就埋下了分離主義的伏筆。本來獲得多數香港人支持的民主派逐漸被極端的勢力綁架,最後竟然搭上了血腥暴力的戰車。在社交媒體的動員下,年輕一代被快速洗腦,成為街頭的戰士。

在暴亂的高潮,很多港人都被每天晚上十點鐘集體口號聲音所嚇倒。不少中學生就在大聲吶喊,也往往出現家庭內部的撕裂。很多人都受不了歇斯底里的瘋狂,社會上陷入「黃絲」與「藍絲」的對立,城市似乎即將走向傾倒的命運。

這也是香港命運的轉捩點。只有到了極端邊緣,才引發強大的反擊。北京頒布港區國安法後,鎮住分離主義的氣焰,不旋踵間,疫情來襲,也意外地防堵群眾運動。香港爭取到一個「重置鍵」的機會,扭轉了命運的方向。

也就在超越國家認同問題後,香港可以奮勇再出發,不再陷入內耗漩渦,不再晚上喊口號「五大訴求、缺一不可」。香港無論什麼顏色的陣營,都越來越有共識,需要打夠起碼三針疫苗,才可以對抗病毒。

香港人最大的挑戰,還是要免於政治病毒的侵襲。在港區國安法之下,香港建立一個集體的國家安全機制。但這並不是香港失去了自由民主與法治,恰恰相反,香港在一國的框架下,才能爭取到基本法所列明的雙普選的理想。

其實沒有善忘的香港人都記得,二零一五年政改方案若通過,香港早就落實了立法會普選,只是民主派在極端勢力的挑動下,反對「袋住先」,結果一子錯全盤皆落索,徒自追悔而已。

如今香港的民主進程不再被分離主義所干擾,一切都會變得暢順。推動雙普選,是新特首不可推卸的憲制責任。歷盡滄桑,香港一國兩制的民主發展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封面筆記%2F2022-16%2F1649820555757%2F香港傾城之戀的命運轉折點

Thursday 14 April 2022

你希望人生充滿Drama還是Dharma?

/ 張玉玲


你希望人生是充滿了drama,
自艾自憐地留在trauma中,
還是願意學習無價的Dharma,
早日脫離samsara呢?


從小就常聽長輩說「人生如戲」,以前年少時也覺得這聽起來不過是個cliche,然而這大半輩子一路走來,著實親眼見證也親身體驗到人的一生的確dramatic 極了——簡直處處皆drama,有時精彩程度甚至不輸給電視上所看的soap opera呢。而且,這些drama 若真只是部「戲」,那還好,過了也就算了,但若你「入戲」了,甚至讓這戲為你帶來了trauma,那可就麻煩了,因為你不僅身心受苦,而且可能會需要漫長的時間來heal。這時,你可能會受到當代各式各樣New Age Healing 的吸引,也非常有機會經歷五花八門,且常所費不貲的各式療法。

然而,很多人的經驗是,即使在繳了不少學費後,卻仍無法逃過自己的karma,似乎還常一直留在一個惡性循環的samsara之中。而這時,如果有人告訴你,2600年前,咱們Sakyamuni Buddha早就宣說了可以幫助我們從samsara解脫出來的Dharma,而且既簡單明瞭又完全free of charge,你會有興趣嗎?

你會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充滿了drama,甚至讓自己繼續留在trauma中,還是你會願意學習這無價的Dharma,讓自己可以早日脫離samsara呢!?

【詞彙及延伸熏習】

drama:戲劇 (名詞是 drama,形容詞「戲劇化的」則是dramatic)

除了我們一般所說的文學小說,或舞台上所演出的戲劇以外,這個字在英文裡也常被用來形容真實人生中的戲碼,可以是外在的,可以是內在的,也可以延伸用來指那些自編、自導、自造,然後也把自己困在其中的戲碼。

若大家用“quit the drama”(意指停止自編自導、自作自受)Google 一下,就會找到很多相關的題材和討論。

另外,有個相關的俚語可以提一下,雖然筆者認為這個詞本身有些性別歧視之嫌,但似乎日常生活中的確滿常見到這種典型又傳神的“drama queen”,這是指那種「喜歡小題大作、大驚小怪的女孩子」。

Dharma:佛法

Dharma(有個“r”, 會捲舌的)是梵文(Sanskrit)的拼法,巴利文(Pali)則拼成 Dhamma。其實Dharma原本在傳統印度社會中有多重的意義,可用來泛指各種存在的現象/法/宗教/哲學思想等,但在當今國際佛教社群中則用來代表佛法,也就是“Buddha + Dharma”,而當這個詞出現時,有人會分兩個字並加上定冠詞成“the Buddha Dharma”,有人會用個連接號成為“Buddha-Dharma”,也有人會直接把兩個字合為一個字,變成“Buddhadharma”,例如在美國就有個佛教雜誌以此命名。

「佛教」在英文中還是用Buddhism這個字,而 「佛教徒」也仍用 Buddhist(s)來代表,但如果要稱呼佛友們時,則可以用“Dharma friends”,例如,在寫信給佛友們時,一開頭就會說:Dear Dharma Friends。

cliche:陳腔濫調

這個字源出法文,e上有一撇,重音在後面,音似「克里謝」,但已經成為英文的一部分,而且用得很普遍。cliche是指原本一個可能是非常創新的概念或表達,在不斷地被重複後,變成了陳腔濫調,老生常談,或甚至是老套的話。套句現代話,就是成了「老梗」了。當聽到老梗時,你可以直接用英文說:“Ah, such a cliche ! ”

soap opera:肥皂劇

這個詞已經從英文傳入到中文的日常用語中,相信大家已經都不陌生,跟「soap」肥皂有關是因為早年這些白天播出,基本觀眾群為家庭主婦的連續劇(最早期甚至是廣播劇),都是由產肥皂/洗滌用品公司所贊助的。目前在臺灣取而代之的流行語則是「狗血劇」,不再保留 soap 的痕跡。

trauma:創傷

通常指有過非常不好的經歷,因而導致情感、情緒上有所創傷,若是在孩童時期就成為 childhood trauma。trauma不當作動詞用,只有名詞的型態,但若希望形容某事導致自己受創,則可以說:It was traumatizing. (強調事件使人受創) 或 I was traumatized.(強調自己被傷害了)。

Trauma過後,可能導致立即性的各種身心反應狀況,造成所謂的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字面意義是「急性壓力失調」,意指來得急也去得快。但有時trauma過後的身心失調狀況有可能不會立即強烈顯現,而是潛伏成為慢性的症候群影響身心,這時就成為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壓力失調),即所謂的PTSD。例如筆者就常碰到來臺讀書的美國學生,在自己的健康聲明表上填了PTSD。

New Age Healing:新世紀療癒

其實這是兩個詞:New Age(字面上直截了當就是「新世紀」)+Healing (療癒,當代極夯的全民運動級詞語),但這兩個詞確實常連在一起,也似乎息息相關,所以一併提及介紹。

若你搜尋“New Age“,馬上會連到維基百科的New Age Movement「新時代/新紀元運動」,它的定義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宗教及靈性的社會現象,起源於1970至80年西方的社會與宗教運動及靈性運動。新紀元運動所涉及的層面極廣,涵蓋了神祕學、替代療法,並吸收世界各個宗教的元素,以及環境保護主義。它對於培養精神層面的事物採取了較為折衷且個人化的途徑,排拒主流的觀念。」我們看到有很多盛行的New Age Music,也可能接觸到很多的New Age療法,在很多市面上的New Age Healing中發現佛法的成分,然而誠如上面的維基百科定義提到的:New Age 不要任何的宗教標籤。但,其實Buddha-Dharma本身就很healing的呀,不是嗎?

karma:業(力)/因果

karma,梵文,巴利文拼成kamma,原本指的是一個act(動作/行動/行為),但在東方信仰系統/傳統中,無論是佛教、印度教、錫克教,或甚至道教等,則是指”cause and effect” (或 cause and consequence)因果(法則/報應),翻成中文則是我們常見的業(力);有善業(good karma),也有惡業 (bad karma)。而無論理解是否與東方完全相同,現在這個karma的想法早已普遍被西方文化所接受,而karma這個字也已收入流行英文中,數年前好萊塢的知名女星 Sharon Stone(莎朗史東) 針對中國地震是中國的“bad karma”一說,曾引發軒然大波。

samsara:六道輪迴

samsara,原本在梵文裡的意思是world(世界),但在印度的宗教傳統中指的便是一次次 death and rebirth(死了又重生),毫無止境又漫無目標的cyclic existence(循環存在)。Buddhists相信唯有透過Dharma practices(佛法修行),才能脫離karmic cycle(業力循環),徹底解脫抵達彼岸的Nirvana,即「涅槃」(巴利文作Nibbana)。

Sakyamuni Buddha:釋迦牟尼佛

Sakyamuni是個梵文字,由兩個部分組成:“Sakya”為釋迦,這是佛陀的家族名;“muni”意思是寂靜,但也用來指古代印度傳統社會中的隱士、苦行者、或聖者。Buddha 在梵文中的意思原本是「智者」、「有知識、有智慧的人」,但在佛教傳統中所指的是「覺者」,是一個已經覺醒了的人(the Awakened One)。

接下來幾篇文章,我們也會用到其他的英文稱謂來稱呼我們這位偉大的老師——Sakyamuni Buddha。


■ 張玉玲(政治大學CIEE美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臺北中心主任)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64期

Sunday 10 April 2022

「你好好讀書,不要長大賣魚」:身為魚販,我很努力

/ 林楷倫


小時候常有人說我很聰明,爸媽會問我要做醫師還律師,怎麼樣都想不到最後會去當個魚販。

我是魚販的第三代。國中前寫過幾次「我的志願」,從太空人、市長到短跑國手,甚至寫要繼承爸的泡沫茶飲,就是不曾想過要當魚販。那太沒有雄心壯志,就算我不討厭魚腥味,但當魚販這志願太小,小到寫出來分數會很低,還會被笑賺不了什麼錢。

跟下了班的阿公撒嬌拿零用錢,他會從乾乾的抽屜抽幾張一百,阿公的紙鈔潮濕,味道像是老舊鋁製水壺的水沸騰。紙鈔吸附了蛤的殼味、魚的腥味,那時我便知道錢的味道有很多種。

爸從右邊口袋拿出來的錢是一摺藍藍紅紅,最內凹是紅色、綠色的百元鈔,中層是五百元,外層是只有在我跑腿時才拿過的一千元。我最喜歡拿綠色的一百元鈔票。爸的錢是古龍水味,媽媽的錢偶爾有白麝香,偶爾有向日葵香水味。他們在故鄉開了家泡沫紅茶店,都市開了兩三家。

爸媽每天都在都市裡忙到深夜,曾有幾次帶我去都市的店。那年代的年輕人沒有手機,只有BB Call,泡沫紅茶店會有一兩台投幣式電話能打BB Call或家用電話,我就坐在年輕的工讀生姐姐腿上,聽工讀生姐姐喊誰誰誰外找、誰的電話,或是幫姐姐寫下電話另頭交代的回電號碼。姐姐身上是洗髮精的味道,我以為那個世界很香。香的不只是味道,還是整齊的錢能凹成一摺,不是阿公濕濕皺皺的錢。

紙鈔吸附了蛤的殼味、魚的腥味,小時我便知道錢的味道有很多種。
爸爸賭輸錢,我開始分擔家庭經濟

爸的生意順風順水,國小二年級的我問他,一個月能賺多少。他說70萬。

爸的情緒在週二、週四特別波動。那時還未普及的有線電視,爸早早就裝了,並在晚上10點看著賣藥的頻道。裡頭的主持人說:肉豬15、吳郭魚30、鴨21……起初我還傻傻地說,吳郭魚這麼貴喔?爸就笑說,對呀我猜中了呀。幾次吳郭魚崩盤又漲起來,我跑去問阿公,阿公說,吳郭魚一公斤30元不太會變。我又跑去問爸,他才說是猜數字遊戲。

那種猜數字遊戲,一次輸贏幾十、幾百萬。一個月賺70萬的他,還有賺嗎?

國小四年級,爸那些賭博的破事被發現,巨額債款無法還清,阿公拿出銀行的存款還了一大部分,我以為爸會回來賣魚,會在家當個乖兒子。

爸回來了,他顧著故鄉的店,但週二、週四的8點,他會躲在自己的房間看半小時的電視。蓬萊仙山、信吉那些電視台報起中藥的價格。他還在遊戲。過了兩年,賭債又爆了一次。我國小六年級,爸回家幫忙賣魚,晚上顧泡沫紅茶店。我跟弟弟在8點前一定會寫好功課,7點50分,爸就會打通內線電話說自己很累,叫我下去顧店。

他很累。

隔年九二一大地震,震掉了人氣。台灣開始流行外帶手搖飲,手機、網際網路興起,人們不再需要到特定的地方社交。阿公叫爸接下魚攤,清晨批貨,又叫爸把泡沫紅茶店收一收,認真賣魚。

私立國中一年級的期末考後,我的數學不再好,暑假輔導的調查單上,他勾選「無須暑假輔導」,下面的理由欄位寫:幫忙家中事業。

我再也沒有假日。我必須幫忙,需要分擔家庭經濟的責任,我知道。

阿公和爸爸都叫我以後不要賣魚,好好讀書。
正職賣魚,讀書像放假

每個週末,我顧起魚攤的蛤、蚵、魚,攤位上的魚我只認得白鯧、肉魚、吳郭魚。我問爸,爸叫我問阿公。

阿公拿起冷凍與現流的白鯧,教我看背上的藍色與鱗片上的微微虹光分辨鮮度,教我從魚鰭魚尾分辨不同品種的白鯧:魚鰭長且魚尾如剪刀的,是正鯧;體色偏灰、魚鰭短的是暗鯧;魚鰭、魚尾短短,鰭邊形狀如流蘇是斗鯧。他問我哪種好吃,我說正鯧,暗鯧與斗鯧偏軟。阿公稱讚嘴刁的我,又拿起白口與黑喉。

每個週末不去私立國中的輔導課,在魚攤上生物課。蝦不選紅頭,小卷不選紅身。春末吃海蛤,養殖蛤不選脫皮,台灣蚵不能賣綠肚。這是阿公魚攤的第一學期。

沒有生來就會賣魚的人。阿公說賣魚要學,學一輩子。

爸說賣魚要學,學一下子。

他們都說以後不要賣魚,好好讀書。

週末賣魚很累,上課變成放假,同學說你都不用假日輔導真好,我回說要不然你來賣魚。「才不要咧,很臭。」對,很臭,我聞到我的前臂仍有魚的血味。當他們這樣回時,我會將手掌摀住同學的嘴,說:「很臭嗎?」手拿開,他說臭死了,接下來都是國中生的垃圾話。

國中時,在魚攤的工作是把魚拿給阿公秤,或是按按磅秤跟客人說價錢,沒多做其他的工作。因為我不想當魚販,不想多踏一步,踏到殺魚的台前,拿起魚刨鱗,剪刀剪開魚的皮肉。這些不想,我沒有說出口。

「你是魚販之子啊,得努力一點,不管你是單親還是什麼,你要為你的身分爭一口氣啊。」當時的導師這樣跟我說,埋入了什麼責任又什麼身分的。我的成績還過得去,便沒人管我要不要出席假日輔導。我的假日起得比上課還早,在空蕩無人的清晨市場等到熱絡,像上課鐘響,只不過我是魚攤上的學徒,被人叫喊。

「很爽喔。」同學常在禮拜一對我說。我又聞了我的手掌。

只有我缺席的假日輔導,教室的空氣好了一些。

「幹嘛賣魚啦?」臉素淨、頭髮抹上髮膠的男孩問過我。他約我出遊,我不曾說好,每次都說要幫家裡。「真的很孝順欸你。」我笑笑無語。我與他在某個假日午後出遊,忘記去哪了,只記得沒睡午覺的疲憊讓我的臉漲紅,天色都沒暗,就說我要回家了。

久了,就沒人問也沒人約。甚至畢業典禮那天,也沒人問我下午要去哪。往我家方向的站牌,無人等車;對面往城市的站牌,排滿了同學,沒有一個人向我招手。他們坐上一班車,另一群再坐上另一班,直到我等的公車來到。我坐在最後一排五人的座位,中間只有我一人。

我睡了又醒,熟悉的路,醒了又睡,直到過站。走了回去。

我常自嘲「正職賣魚,讀書像放假」。
常有客人說我很乖,我不知道要怎麼壞

就算要大考了,前兩個禮拜我還站在攤位前招呼客人,缺席賣魚還會覺得愧疚。我以為我有想過未來,以為我念了較自由的五專,選了醫事技術系,考上證照成為檢驗師,未來便能離開魚攤。但五專的課程更鬆,我刻意排出早上空堂、下午滿堂的課表,空堂時,在魚攤自學魚之解剖學、魚類辨識課。

我站在魚攤,拿起一尾尾冰冷的死魚,秤重刨鱗殺肚,換取更多更多的家庭奉獻。

常有客人說我很乖,我不知道要怎麼壞。早上起床穿起雨鞋,橡膠的雨鞋悶困了腳,長襪勒緊了腿。久了,腿上有了一圈的黑線。那一圈腿上的黑線像卡在網縫間脫鱗的魚體。

中午換穿球鞋,上起自己毫無興趣的微生物學和化學,覺得人生不能這樣虛耗,卻耗了5年。五專畢業後,轉學考上北部的大學。剛上大學,阿公與爸又說週末沒人幫忙,能週週回來嗎?

怎會說不能。半年後,週週台北、台中來回好累,轉回故鄉的大學。早上沒有課程,下午滿堂,「正職賣魚,讀書像放假」,我都這樣自嘲。那時,我已經能獨當一面站在魚攤前,招呼、買賣、殺魚,只差沒去批貨了。

一如往常,就算我已經在學業中找到喜歡的事物,甚至有未來的美好模樣。五專畢業兩年,轉學考了好幾間學校,用五專學歷考了研究所,但爸對這些毫無興趣。他的債務縛住阿公與一整個家。

「你要好好讀書,別跟那個哥哥一樣賣魚喔。」站在攤位前,有客人這樣說過。

「對啊,要好好讀書喔,別像我一樣讀交大喔。」一時嘴賤回了客人,客人就此不再來。他不知道,我就算好好讀書,還是得賣魚。

在我放棄研究所的那天,我告訴我爸。他只說要賣魚,讀那麼高幹嘛?

那年過年,我開始學習批貨,不再讀書,忘記自己曾經有過的夢。

我開始學習批貨,不再讀書,忘記自己曾經有過的夢。
沒人問過我喜不喜歡賣魚,但不喜歡又能怎樣?

成了魚販。每天凌晨穿上雨鞋,直到下午,脫下雨鞋與長襪,忽然解放又襲來痠痛,更深更深的睡意。

我以為洗去身上的魚味,穿上怎樣的服裝,又能變成怎樣的人。但作為魚販,是黏著在皮膚上的魚鱗,沒有感覺便嵌在那,覺得癢的時候想拔下那些魚鱗,才發現體膚已經有不一樣的顏色了。

凌晨兩三點的高速公路,沒什麼車,通往那時最熱鬧的地方:魚市。嘈雜到嗓門加大,氣味紛雜,聞不出魚臭,千百盞燈照出的世界已無黑暗。我下了貨車,踏入潮濕,邊走邊點頭或是捶打他人手臂,幾句髒話,都只是招呼。當我習慣這些生活,我就接受了自己是名魚販。魚販中,有幾個跟我相似的年輕人,有老派如阿公的人;有幾個會讓人想起誰,有幾個是他自己的模樣。

「讀那麼高,幹嘛賣魚啦?」又有人問我。

我更難回答了。「只是工作。」我說。

接下魚攤時,吳郭魚一公斤60元,阿公中風在床。我仍在賣魚,變了一些,但爸仍然在賭。沒人問過我喜不喜歡賣魚,我卻每日每夜地問自己:不喜歡又能怎樣?

賣魚賣雞賣肉不太會成為志願,也非我志向,非我所願,但要找個支撐住「家」的方法,便是直挺地站著喊:人客來喔,魚很新鮮喔。

又幾年後,阿公死去,吳郭魚一公斤70元,台灣的白鯧愈來愈少,冷凍的白鯧不復見。我仍然賣魚,但離開了原生家庭,不在魚攤。裝睡的人叫不醒,爸仍然在賭。為了我的兒女,我得離開。

回想最後一次寫我的志願,幼年的我想,我的志願是我爸那摺現金,但不能這樣寫,老師會罵。「想當商人,像爸那樣的商人。」好險,志願沒有成真。

現在我會吃冷凍的白鯧了,我會輕輕地夾給兒女和自己。我們都吃過現流的白鯧,所以知道冷凍白鯧不好吃。

變成稱職的魚販之前,我學會了什麼工作令我厭惡,同時學會了什麼令我嚮往。既然不愛的、討厭的都能做好,那還有什麼不能做呢?我這麼想。

沒有出生就會賣魚的人。沒有什麼東西,不用學一輩子。

身為一名魚販,我很努力,很努力了。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12123

Friday 8 April 2022

學會沉默

/ 常霖法師

一只小鳥飛往南方過冬途中,因為天氣實在太冷,它的翅膀凍僵了,掉在一片草地上,一頭母牛經過,剛好在牠身上拉了一堆糞便。凍僵的小鳥躺在糞堆裏,開始感覺
到了溫暖,牛糞使它的身體暖和過來了。

躺在溫暖的牛糞中,小鳥非常高興,於是開始唱起歌來。一隻路過的貓聽到鳥兒的叫聲,發現了牛糞下的小鳥,便把它拖出來吃掉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每個在你身上拉糞的都是敵人,也不是每個把你拖出糞堆的都是朋友,而當你深陷糞堆的時候,最好學會沉默,閉上你的鳥嘴。

曾經有一位外道沙門問佛陀「有我」及「無我」的問題,佛陀就是以沉默來回應他。此外,在《維摩經》中文殊菩薩問什麼是不二法門?縱使經中很多菩薩都有探討表述,但這個問題畢竟要以智慧親證才能體會,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怎麼說都不夠徹底,直到維摩詰居士默然無語,可以說是一默如雷,才被文殊嘆為「此則為真不二法門也」,可見這才是不可思議的真理。

有時候我們會被人誤解,其實可以選擇沉默,不需要急於爭辯。本來就不會所有人都了解自己,有時候還會講多錯多,愈描愈黑,因此不必對全世界解釋,畢竟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講得清楚,甚至可能根本沒有真正的是與非。因此,在多說無益的時候,沉默有時比怒吼更加具有震撼力。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學會沉默/

Monday 4 April 2022

如果有墳

/ 龍應台

從台北飛香港兩小時,從香港機場搭七人座到深圳灣口岸四十五分鐘;離開香港海關,進入深圳海關,搭車到深圳北站一小時;轉高鐵,兩個半小時後抵達衡陽站,再搭車四十五分鐘到達衡東縣一個山路口。沿著一路白檵花爬坡十分鐘,終於到了墓前。

在墓地坐了許久,柏樹芬芳,草葉搖曳,燃著的香飄著青色的煙,地下的父親不知是否縹緲有感,但是在青煙依風繚繞裡,我突然之間明白了安德烈那句話的深意——媽,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墳,我和飛力普就有理由以後每年依舊來台灣?如果有墳,我們和台灣的連結就不會斷掉⋯⋯

生死課

......跟安德烈說一個好友的故事。好友很愛他母親,母親死後,他就把骨灰長年放在一個美麗的盒子裡,擺在書房。每次搬家就先搬盒子。有一次半夜裡來了小偷,早上醒來,盒子不見了。

「你要不要把我的骨灰也放在你書房,擺書架上?」我問安德烈。

我們在緬甸茵萊湖畔一個旅店裡,兩張古典大床,罩著白色紗帳,外面雨落個不停,我們在各自的帳內,好像國王在享受城堡。他趴在床上看電子書。

安德烈頭也不抬,說,「不要。」

「那……」我假作沈吟,然後說,「這樣吧,骨灰分兩盒,你一盒,飛力普一盒。你是老大,拿大盒的。」

他說,「不要。還是做個墳吧。」

「要墳幹什麼?」我說,「浪費地球。」

「有個墳,我們才可以收文青觀光客的錢,誰要來看作家的墓,收門票。」

我不理他,繼續跟他分析:灑海上,不一定要到海中央,搭船多麻煩,或許到無人的海濱岩石即可;埋樹下,選一種會開香花的樹,花瓣像白色蝴蝶一樣的花;也可以「草葬」,就是埋入一片什麼都沒有、只有綠油油的草地裡,讓草覆蓋……

這時他放下了書,隔著紗帳,說,「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墳,我和飛力普就有理由以後每年依舊來台灣?沒有墳,我們和台灣的連結可能就斷了⋯⋯」

——摘自《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