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0 October 2015

佛門小笑話一則

· 區家麟

佛門爆出和尚尼姑涉嫌假結婚、生活奢華、骨灰龕生意收入不翼而飛大醜聞。我想起了一位和尚的爛gag。

很多年前,我到大嶼山寶蓮寺採訪某大和尚,禪院誦經聲中,目睹他手上戴類似「金勞」的閃光名表,坐的是平治房車,勞碌奔波於凡塵俗務;我多口,問了一句:「出家人不是應遠離俗世嗎?」

大和尚語重深長,微笑着回答:「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大和尚只差沒有合什再補一句「阿彌陀佛」,否則就是不折不扣的武俠片對白了。

寺院,從來是一門大生意。佛寺、佛教,不等同佛家,更不一定傳承了佛陀的教誨;正如基督教會與基督宗教,也不見得等同耶穌的大愛。佛寺、道觀、教堂,只是一個建築物,各種教會組織,也只是一個組織;很多大智慧,就算完全逃離宗教與教會組織,仍是大智慧。

從來,對「組織」都有莫名的戒心。人們有理想有抱負,一化作科層架構,就容易異化變質。當教派成為一個大組織、大企業、大茶飯,就會有利益瓜葛、有人事糾紛、有機可乘、有漏洞可鑽,各取所需。

大學有高尚的理念,但校委會校董會受蠶蝕,就成為崩壞的源頭;慈善活動心懷大志,一化身機構組織,容易變作籌款機器不務正業。你要除暴安良?加入警隊,就會暗角打鑊,而且還會以為,支持同僚打鑊,捐錢畀安家費,是天經地義。

不過,要把理念化作行動,結合分散的個體,化成集體力量,就不能迴避組織架構中人性的醜惡。有人厭惡政治,不願沾手任何組織,但那些明知山有虎,真心願意「入地獄」的人,值得敬佩。若然,在地獄失足,身陷火海,就只能怪自己道行未夠了。

http://aukalun.blogspot.sg/2015/10/blog-post_19.html

Monday 19 October 2015

團體的運作

社會團體的運作,本來就不能夠用「我一定要你怎樣才對」的模式在運作;其實這一陣子以來,遇見過很多次這種「你要聽我的才對」的問題,而且每次都會造成衝突。

從過去到現在有很多著作在研究這一塊領域,其實有時間的人可以參考看看。

剛才我翻了一下過去的對內談話紀錄,看到那種「我才不管他發心怎樣,只要他回來我就不怎樣」之類的「條件交換」說,我只能夠用「很遺憾」來表達我的感觸。這種講法是已經完全本末倒置了!

社會團體的運作,真正的關鍵是在於「發心」,發心正確才不會走偏。

如果所主張的不被認同,就把對方打為黑五類,就可以用「抹黑」來攻擊,想用脅迫威逼的方式讓別人認同或遵守,那表示這樣的人還只是停留在做事與爭奪權與名,而沒有真的在協助與付出。

如果一個團體,總是有人以為自己高於一切,別人都要聽他的,那絕對沒法辦法蓬勃發展;單處理這種內部衝突就要耗費掉太大的能量。

所以老人家才會說「以戒為制度,以愛來管理」。

任何一個社會團體,如果變成「以約束來管理」那大概很會就會分崩離析。畢竟,大家都是發心參與;如何以德服人,才是能否長期存續的關鍵。

不少人說,我們只會做到老人家還在的時候,只要老人家不在我們就不會繼續了;這一點老人家是比較擔心的。有沒有一個可以讓人信服而且願意長期付出的體系的建構,組織存續的關鍵已經迫在眉睫。如果只是搶位子,那最後只會剩下一個空殼。

老人家說過「垃圾堆裡的董事長」,這也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https://www.facebook.com/kftseng/posts/10203928713733011?fref=nf&pnref=story

我們在討論事情的時候,就是針對事情,如果私底下在講,不是當事人面前,當然在過事情的時候會比較快速,少掉很多語助詞;當然也不會顧忌當事人會不會聽了心理不爽;畢竟討論「事情」目的是補他的不足,把事情做得更圓滿,不是批判他;「對事不對人」;這叫做「補位」,不是「鬥爭」!如果有人趁機擷取片段文字去「告密」,那就是「冤枉喔」!

我們搞定事情之後,把事情做圓滿之後,會不會去和對方邀功?不會啊!那知道的人拿去和對方說「你看看人家在後面說你什麼?」這種行為不是很奇怪嗎?我們只願意就把事情做圓滿而已啊!正常的話,連在暗地裡協助的事情會浮上檯面都不會;竊取做事情補位過程當中的對話,拿去爭這個寵有什麼意義嗎?

講話要往有建設性的角度去思考,有時候討論一個人可能有什麼問題;目的也是在集思廣益「可以有哪些人」或是有沒有哪些方法,可以輔導他、協助他?不需要搞「兩舌」。兩舌可是很大的惡行。

所以喜歡做這種事情的人,才是團體和諧最大的錯誤!這種習氣是需要調整的,那叫做「惟恐天下不亂」;做這種事情的人,則是需要重新教育。

有句俗諺說:「寄錢會減,寄話會加」。竊取對話內容一小段去「邀功」,沒頭沒尾的,讓別人有種「你和我同陣營」的誤認,想透過這樣得到「認同」,這是很奇怪的心理。這樣攀緣而來的朋友並不會長久。

這種行為就是裂解慈濟團體最大的惡緣;想要終止慈濟團體內的這種惡業循環,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聽傳話」;第二件事情是「擴大心胸」好好傾聽當事人的意見;第三件事情是「感恩 尊重 愛」。如果可以這樣,團體不會不和諧。

慈濟人要結的是清淨的「法親緣」,而不是攀緣。這一點是需要好好自我警惕的。有好的法親緣才能生生世世,互相提昇增長。在團體中要常常自我警惕。

https://www.facebook.com/kftseng/posts/10203928713733011?fref=nf&pnref=story

Tuesday 13 October 2015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歐陽文風

「人類本是命運共同體」這概念的意義,在佛教的互即互入(interbeing)原則之下顯得格外明顯。沒有任何人、事、物可能單獨或孤立存在,所有的現像與存在,都是互相依賴,互含互攝,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佛教的互即互入原則,其實超越了人類本是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它強調不只人類,包括世間萬物,都是相互影響與彼此促成或造就。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無論是內外或者異同,其實都非絕對的對立,而是相互依存。

一張紙,其實不只是一張紙,它來自樹本,樹本必須要有陽光、土地與雨水等條件方能成長,一張又必須有人去把樹給砍下來,砍樹的人不能沒有空氣,否則不可能生存,亦不可能沒有食物與營養,否則沒有力氣,不可能勞動。所以一張紙不再只是純粹地的一張紙,如果仔細思量,它包含了太多東西,太多的條件組合使我們可能擁有一張紙 。當紙不再只是紙,而與萬物萬像有關時,這就是互即互入的原則。一張紙是一張紙,也不只是一張紙。換言之,在眾多合成條件中,只要喪失了其中一個,我們就不可能擁有手上所擁有的這一張紙。

在複雜紛擾的世界里,人與萬物的關係,也可說是千絲萬縷。所有的生命,其實都融入我們的生命之中,而我們亦影響其它生命與現像的存在。簡言之,我們的生命與天下萬物,互即互入地存在。換言之,不只是人類本是命運共同體,更確切的說法亦是萬物本是命運共同體 !

萬物本是命運共同體,大家相互依賴而存;互即互入的原則亦為眾生平等的觀念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因為一切相互滲透,人就未必比其它事物更優越或可能獨立自主地存在,我們其實需要彼此,這「我們」不只是你我,而是天下萬物。

在互即互入原則之下重新閱讀聖經,我有了新的發現與體會。比如說約翰福音3章16節說曰「神愛世人」,其實這是中文的翻譯,英文聖經或希臘文原文其實不是說神愛「世人」,而是「世界」(kosmos);原來神愛世界,即神愛萬有,不只是人。許多基督徒強調耶穌使神與人的關係和好,但歌羅西書1章20節提及,耶穌的十字架成就了和平,藉著耶穌「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神和好。換言之,許多基督徒其實把太多的注意力聚焦在人身上,按以上的聖經經文,耶穌的十字架不只是使人與神和好,而是使萬物與神和好!

世人有時太過高抬自己了,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或以為人類是宇宙中心。萬物互即互入,萬物都是中心,但亦沒有一物是中心!

Wednesday 7 October 2015

如規如法

回想做慈濟以來,始終堅持做事要如規如法,也自我要求言行要如規如法;合世間法規,如實遵守佛陀的教法。管理志業該方、該有原則,或該圓、柔軟應對,都要清楚明白,不能模棱兩可,令人無所適從;這是因果、也是責任。特別是慈濟人很熱心,很積極行善,但若有愛心而無制度,就容易誤觸法網,所以總說要「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

建立團體的規則,遵守國家社會的法令規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每一個人的德行。成員若缺乏自覺,再嚴謹的規範也沒有用。慈濟是宗教團體,也是社會團體,要讓這個團體永不變質,唯有穩固精神理念──靜思法脈。希望人人時時「聽別人、想自己」,以周遭同修的人生經驗為「大藏經」,走入人群中殷勤精進,藉事練心、藉境修心、體會佛心,增進道業。

無論在何處做慈濟事,都要遵守當地法規,順其國情、國法。即使出於熱忱,一心一志為慈濟,也不能等不及法律允許、因緣成熟就做。少數人違規,大眾會說是「慈濟」做的。所以我們應堅守原則,莫讓慈濟遭受「不如法」的批評;做慈濟遇到困境,將想法單純化,記得初發心──將最初發願投入菩薩道的那念心照顧好,堅守為眾生而奉獻的志願。

《禮儀之美──清純氣質的教養》

一、合於制度的尊重 


團體有上軌的制度,人人做事才有遵循的原則;固然待人要尊重,但必須是合於制度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整個團體也才能進步。

二、法親關懷 

慈濟大家庭的法親關懷,是永恆持續地互護道心 ── 對於年邁者,要溫情陪伴;對於經濟有困難者,要給予幫助;對於心念偏向者,要用愛輔導。

三、有機耕法 

農耕應回歸大自然,依循自然法則,以保護大地為原則,從事有益人群健康的作物生產。

四、不可作對 

與天作對,逆於天理是自絕生路; 與人作對,剛強對立則互結苦果。

五、倫理道德教育 

倫理道德觀念,是維繫社會長治久安必遵循的自然法則;倫理道德教育即旨在回歸自然法則,希望社會上人人恪守本分,善盡自己的分內事。

六、看得廣、想得深

在利害、得失之間,不要只見利與得,而不顧害與失,造成對天地與人倫的毀傷。

七、「感」受而「覺」悟

對生命要有「感覺」── 「感」受身體日漸年邁力衰,「覺」悟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自我警惕人生無常。

https://www.facebook.com/jingsi.org/photos/a.139961472752593.37196.139490386133035/907072572708142/?type=3&fref=nf

Monday 5 October 2015

「不忍與不捨」,寫在改革之前

KPMG 說慈濟沒有統一的培訓講義是關鍵的問題,但是其實這個是懂不到一半的人說的外行話。為何這麼說?因為我就是「慈濟完全慈青幹部手冊」的第一任編輯啊!當年我們不眠不休搞了一個月才編成的手冊,到這幾年已經幾乎連殘篇都沒有了。

當年我們真的創造帶領出一批很棒的慈青種子,現在呢?大家都說慈青面臨生存危機。一旦失去核心理念,當然很難存活下去。

第一、慈濟是會成長的一個團體,而且隨著時代變動,他就是需要不斷的成長;但是在成長的過程,必須要保留核心的理念。如果沒有核心的理念,就算有一致的培訓手冊,也會搞到蕩然無存。

第二、不要說全世界,就說台灣就好了,慈濟在南北兩地有非常大的推動上的差距,風土民情不同,人力資源素質不同,等等都是很需要留意的問題;所以,每一個地區都需要因地制宜的調整制度。何況還有城鄉差異,所以任何一本統一的培訓講義,都無法適應全台灣的個地理場所的差異。何況全世界的慈濟,那就差異更大了。

所以提出這個意見,就算真的去做了,也「絕對無法解決問題」。

第三、就算有統一的講義,但是講師素質不同,也會有龐大的解釋空間需要調整。所以問題不在講義,而是在於講師。

所以,真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什麼?

第一、只需要提供一致性的核心培訓課綱就好了;誰定?當然要好好善用現在所有培訓講師既有的文案,全部收集起來,好好花個半年統整、分析、綱目調整,然後召集合心、和氣與宗教處座談,甚至邀請常住師父列席指導,確認綱目沒有遺漏。報給上人確認,這就是「慈濟宗門」要的;之後才可以實施。

第二、需要培養「教聯會」和「大愛媽媽」聯合起來,撰寫各區的合適的培訓講義。為何要由教聯會和大愛媽媽聯合?因為教材的設計,教聯會才是最專門的;但是只有大愛媽媽是真的腳跨「一般社會大眾」以及「慈濟人」兩岸的角色,培訓不是丟出來慈濟的東西社會大眾就可以理解,是讓一般社會大眾可以認識慈濟的;所以唯有大愛媽媽這種腳跨內外的他們可以不使用艱澀難懂的語言去設計出「連小朋友都可以輕易理解」的教案;在由教聯會和合心和氣團隊「試教」。如果需要範本,請「聯絡鹿港大愛媽媽」!

第三、教案撰寫是需要培訓的,要看得動「培訓課綱」才是問題所在;所以如何培訓這些種子寫手才是問題。

第四、講師的素質不一,如何拿到講本之後,可以講出符合培訓精神的分享以及課程,這也是需要訓練的。

所以,問題不在於講義,而在於「傳承」的方案。

對不起,我認為 KPMG 在這邊完全「搞不清楚方向」,只會讓慈濟多繞了兩圈而已,然後沒有解決任何問題。KPMG 對於企業改造或許有相當的經驗,但是對於慈濟再造,恐怕需要先丟掉他們先入為主的專業思考模式;否則只會引導慈濟落入死胡同。

慈濟不是「企業」,慈濟是「人文有機體」。慈濟是「生命」,而不是機器或制度。

如果 KPMG 無法確實融入慈濟當中,理解慈濟存在的價值,慈濟人萬萬不能為了盲目的改革而丟棄自己的傳統。在組織再造當中需要體會自己的價值,並且用更簡單的方法讓他被所有的參與者都廣泛的接受。這才是組織再造的真諦。

如果一昧的丟棄自己的信仰,去學習別人的模式;那只會落入「邯鄲學步」的下場。

· Moya Tseng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moya-tseng/%E4%B8%8D%E5%BF%8D%E8%88%87%E4%B8%8D%E6%8D%A8%E5%AF%AB%E5%9C%A8%E6%94%B9%E9%9D%A9%E4%B9%8B%E5%89%8D/10203872752494015

Thursday 1 October 2015

甚麼情況可傳召大使

· 惟誠‧

我國地處熱帶,因而四季如夏,全年就只有雨季和旱季。對於春夏冬這三個季節,中國古人對其有相當精準到位的簡述:春是生機、夏是希望、冬是凋零,而這些都不難理解,但說到秋,其簡述就更有意思,即是蕭殺。秋天時雖然涼爽,但氣候卻異常乾燥,在古時容易發生火災,再加上人們必須儲糧過冬,所以這個季節常是戰火四起和盜賊橫行的季節,清朝皇帝甚至還有秋天必須狩獵的祖訓,鑒於古時秋天的殺生舉動盛行,古文詞庫也因而有了“多事之秋”的說法。

儘管這個國家沒有秋季,歷史上更不可能有秋天蕭殺的記載,但國人目前卻也在旱季中感受到了中國古人秋時的無奈與忐忑。這裡的蕭殺之氣,就是916集會後一群右翼狂人的種族氣焰,而且政府的放任更讓他們敢於四處挑起爭端,讓種族言論如同印尼飄來的煙霾般糾纏著這個曾是和諧的模範國家。民眾望著衰退的國家經濟表現之時,還得面對被負面種族情緒籠罩的政治環境,我們當下就如秋時的中國古人般,啞子吃黃連,有苦自知。

而此秋季要到何時才能有個了結,就有視於國內政治人物能否感悟種族言論對國家所產生的破壞力。不過,就目前的情況看來,這還是相當困難的,因為自政府傳召中國駐馬大使黃惠康開始,就已意味著種族議題已伸延到外交層次,要將之淡化恐怕沒那麼容易。當然,就如目前身在紐約的外長阿尼法所言,我國政府傳召黃惠康是在行使國家權力,這確實很尋常,但根據外交慣例大使不能隨意傳召,只有在發生涉及兩國的重大事故才可正式約談。

比如,我國外交部在2013年傳召美國大使和澳洲最高專員,是因為澳洲被指監聽我國的通訊系統,目的是要求解釋,而2012年傳召新加坡最高專員,是因為政府發現有新國外交人員參與428大集會,目的是要表達不悅,這些召見均屬重大且敏感的針對性議題。

至於這次,政府傳召黃惠康是因為其之前巡訪茨廠街時表達中國反對極端主義、種族主義和暴力破壞的言論,然而,這些言論在外交上屬於重申(restate),並非具有議題針對性的照會(notes)和聲明(statement)。

照會和聲明是針對某事所展現的正式立場(position)。黃惠康的重申屬外交原則重申(principlerestate),目的是向我國發出外交原則提醒,溫和且不具事件針對性,在兩國互動時更是常見,若涉及國有不滿,國際社會的一貫做法是通過文書和媒體抗議,況且,大使重申的是中國外交原則,中國外交部亦已表明支持黃惠康,若政府還是繼續覺得有必要表達抗議,阿尼法理應趁著其在聯合國出席會議之便,和同在會議中的中國外長王毅會面,而非繼續兜圈子讓代外長與大使會面。

而且,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傳召大使只能拿到一個充滿外交辭令的官方說法,但卻會帶來更多嚴重影響,一來向國際社會表現我國政府過度敏感、缺乏大格局思維,二來向國內右派人士傳遞“挑起種族爭端行為受認可”的錯誤訊息。更何況,在過去幾天這個傳召令從副外長利查馬力肯和代外長韓沙再努丁之間來來回回,原以為終在代外長的斡旋下解決了,但之後外長又連夜發來文告證實確有傳召之事,把輿論弄得暈頭轉向的同時,更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我國行政體系的混亂。

我們這次傳召中國大使絕對是弊多於利,而且是極為不明智!我國秉持著“主權平等、互相尊重、和平解決、共贏關係”的四大外交原則,所以向來都極為重視國際互動,並且也將尊重他國視為非常重要的外交原則,只是,我國政府在處理傳召中國大使一事中卻是令人感到失望的,而政府的傳召令更無疑讓右派更加肆無忌憚,如《馬來西亞前鋒報》已嚷著要換大使,這難道是我們尊重他國的外交原則?

(星洲日報/純粹誠見‧作者:惟誠‧私立大學講師)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7813?tid=38#ixzz3nGmyoU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