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March 2018

造福與造孽

■ 李怡

「在這種千年嚴酷的條件下,人們甚至被剝奪了保持沉默的權利,而被強迫加入諂媚奉承的大合唱」,北大三君子之一的李沉簡在他的文章中婉轉講出了辭職原委,就是為了拒絕加入「諂媚奉承的大合唱」。從一個沒有說真話自由的時代,進入一個沒有不說假話自由的時代,是三君子辭職的警號。

李沉簡以在美國已擔任醫學院講座教授的地位,2012年被中共的「千人計劃」延招回國任北大教授,他顯然沒想到政治現實會變成這樣。網上讀到他去年12月寫的一篇較長的文章,深入談到作為一個科學家,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文精神。我讀後也有所啟發。

文章講20年前,他和妻子徐楊充滿享受地繙譯物理學家費曼的書。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1988年)是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之一,納米技術之父。他們享受繙譯,是因為費曼著作大都寫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李沉簡說他和妻子帶着費曼的書旅行,走到哪裏寫到哪裏。在遊歷意大利佛羅倫薩這個文藝復興古城時,看到米開朗基羅的大衞像靜靜地俯瞰全城。他拿出書來打算繙譯幾段,誰知一看就停不下來,於是整個下午,譯出了全篇文章,通身愉悅:「夕陽、弗羅倫薩、大衞像、費曼,大概世間不會有太多更讓人激動/有幾近宗教神聖感的瞬間了。」

所講的是書的最後一篇,費曼的一個演講。

費曼說,他年輕時認為科學會有利於每個人。科學顯然很有用,也很有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參與了原子彈的製造工作。科學的發展導致原子彈的產生:它代表着對人類的毀滅。戰後,他對原子彈憂心忡忡,既不知未來會怎樣,更不敢肯定人類一定會延存。自然地就想到:「科學是不是包含着邪惡的成份?」「當我們看到科學也可以帶來災難時,那麼我如此熱愛,並且畢生孜孜為之的科學事業的價值究竟何在?」

他為這問題苦苦求索,直至在夏威夷的一個佛寺,主持跟遊客講佛學,最後送上臨別贈言,這贈言是佛經中的一句箴語:「每個人都掌握着一把開啟天堂之門的鑰匙,這把鑰匙也同樣能打開地獄之門。」

科學是這樣的鑰匙,它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給人類帶來災難。其實,任何學問、知識、技能也如此。權力就更是這樣。有些人從政,認為自己的能力與努力可以為所服務的人群造福,甚至說相信天堂留了一個位置給她;但當被權力欲所驅使,不斷說謊時,造福變成造孽,他(她)手中的鑰匙(權力)不是開啟天堂之門,而是為人群帶來煉獄。

馬克思主義提出把民眾帶往人間天堂的理想,1924年徐志摩遊蘇後寫道:「他們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實現的,但在現世界與那天堂的中間卻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類泅得過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們決定先實現那血海。」造福終變成造孽。

鑰匙每個人都有:知識、科學、技能、權力,都可以開啟天堂之門,但同樣能打造地獄。怎麼分辨天堂與地獄呢?明天再談。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329/20346214

Thursday 29 March 2018

生命告急 快存慧命

不執著付出,還是要感恩

付出無所求,但無形中所得的歡喜,上人指出,就是現代社會最需要的,一分簡單付出的心與行動。

「救人的人三輪體空:沒有我們救人的、沒有他是被救的、沒有我救多少的。這種什麼都沒有,但是我該做,我做的很歡喜,這就是法喜充滿。所以大家要落實生活中,法要聽進去,要身體力行,這是我們現在社會很需要的。

總而言之,我們要發心立願,付出無所求。打開智慧之門,做好事固然很好,但還是要有智慧,所以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20180327【人间菩提】不執著付出,還是要感恩


生命告急 快存慧命


上人重要开示:「看看天下,現在是天下告急,我自己也認為我的生命也在告急。『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這一生中還有多少,讓我在這樣的人間菩薩道場再來增長我的慧命,時間還有多少?我不知道。」證嚴上人面對時間的緊迫,呼籲人人把握時間,發揮生命的良能,及時為天下付出一分力量。

下一輩子,正報、依報在哪裡,就需要我們這個時候努力,把握方向,分分做、分分得。近日晨語開示,不斷提醒大家要「轉識為智」,聞法後,要把道理會在事相裡去進行,不脫離佛法,依法實踐真理。

看到弟子精進, 我不畏辛苦,即使每天的時間行程很趕,依舊把握分秒,親自整理偈文,希望全球慈濟人,即使聽不懂臺語,也能看得懂文字,用心學習佛法。

「各位菩薩,我現在真的在跟自己的生命拼著,也是在告急,分秒不空過,請大家,我們大家都要對自己的生命要有很深的認識,生命已過,但是慧命要增長。」

20171008【人间菩提】(生命告急 快存慧命)

Tuesday 27 March 2018

志節與韌性

精神理念正確,行事方向不偏

宗教處主管、同仁們報告後,上人勉勵與叮嚀,要與各地志工建立好溝通聯絡的系統,讓大家清楚了解行事流程,有共同依循的方向,以免為了行事方便而另闢蹊徑,例如另行募款籌辦志工活動或做慈善救濟等情事。當然大家的發心都是無私的,為了成就、圓滿慈濟事而盡心力付出,但若年久歲深,團體人數多,就會讓事態變得複雜,也可能差之毫釐、失於千里,以致難以收拾。

所有的師兄師姊理念正確,做慈濟事的方向就不會偏差、紊亂。上人再次強調宗教處要作為綁粽子的棉繩,把粽子連粽葉一起包得紮實,還要綁出相同的形狀;假如繩子鬆了,粽葉也會鬆脫,整體就散了。所以對於各個慈濟道場,不只在硬體設計規畫上用心,還要建設好軟體,讓組隊順暢運作。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2017年【秋之卷】第321-322頁

志節與韌性

「慈濟團體龐大,每一個成員都要守規矩,因為我們在前面走,後面、旁邊的人都在看,假如有一點點偏差,就無法取信於人,遑論去帶動人。身是載道器,我們是大船師,駕慈航普度眾生,自度亦度人;若是我們駕駛的這艘船沒人要來搭,就是我們沒有修德,所以傳的法沒有人願意接受。」上人重申「誠心誓願度眾生,正心誓願斷煩惱,信心誓願學法門,實心誓願成佛道」,是慈濟人必修之法,切莫懈怠脫軌,荒廢了慧命,會讓師父不捨。

上人教導,修學六度,布施同時要持戒、忍辱,聽到別人的批評或責罵,自問是否真的有過錯?若是確認自己所做的是正確的,就一笑置之,不要放在心上,繼續再精進,心專志定,定中才能生智慧。六度萬行要圓滿,才有辦法成佛。所以修學佛法不能只是鑽研經文字句,在各種名相裡打轉;不是要研究佛法,是要實行佛法。「經就是道,道就是路」,隨著佛陀的指引,確認是走得通的路,做就對了!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慈濟人要用戒、定、慧修學佛法,了解道理,踏踏實實地走這這條人間路,六度萬行都走對、修得好,走出自己的形象。」上人期勉新竹慈濟人要有竹子的志節與韌性,持戒律、有定力,守護好法脈宗門的道路,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繼續走下去。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2017年【夏之卷】第476-477頁

Monday 26 March 2018

勿讓「慢心」成為彼此的負擔!

:聖嚴法師

人幾乎都有自負、自滿的心,佛教稱之為「慢心」,也就是自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意思。這樣的人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不是把別人看得過低,就是把自己看得過高,因此很容易傷害到他人,而成為彼此的負擔。

人之所以會自負,是因為他自恃在某方面比別人還好,譬如才能、知識或人品,因此在對待別人時,自然而然就表現出傲慢心來。如果他又很受其他人的肯定,並且不斷有機會往上陞遷,那麼他就會越來越傲慢。但是人畢竟不可能永遠往上爬,即使一直往上爬,也總有個頂點,等爬到頂點時,一定會往下坡走。因此,自負對一個人並不好。

然而有慢心的人,常常並不自覺。雖然有很多煩惱,可是不知道這些都是慢心所引起的,譬如他們常覺得自己是自信而不是自負,其實兩者是不同的。自信是說有自知之明,也就是明白自己有多少才能、能夠做些甚麼事、達成怎麼樣的任務。而自負是自認為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卻不一定能夠做到。

我在東京時,曾經遇到一位從台灣來的朋友,他是政治大學畢業的。他的同學有人做官當到次長,甚至是部長的,因此很感慨地對我說:「法師,您曉得嗎?我很倒霉啊!時不我與,時運不濟,好運彷彿總臨不到我頭上,所以我在東京只能放棄努力,乾脆隱姓埋名了。」他因為眼看著同學、同輩的事業都很得意,而產生一種失落感,其實這就是因自負所引起的失意。

如果是自知而自信的人,就不會這樣想了,他們會說:「我有做這種事的能力,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能做得很好;假使沒有機會的話,也沒有關係。因為這不是我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緣不成熟的關係。」或者說:「有甚麼事我就做甚麼事,不一定要做部長,我做別的事一樣可以做得很好。 」所以,自負和自信之間還是有差別的。

因此,察覺慢心的關鍵,就在於是否存有比較的心。一般來說,慢心是自以為比別人高一等的人才會有,就像有的人會將事情的成功歸功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咎於別人,認為做不好,都是因為別人拆自己的台。

其實覺得自己比別人不好,心理所產生的不平衡和失落感,也是慢心。要知道,事情的成功是需要很多因緣來促成的,不一定全都是自己的功勞。因此,對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抱持「是不是由我來做都好」的態度,如果不能做這件事,也可以改做其他事。能夠如此,就能保持心裏的平靜和平安,也就不會起慢心了。

(摘自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

http://fo.sina.com.cn/ffksj/2017-03-23/doc-ifycnpiu9487089.shtml

Thursday 22 March 2018

精進薰法報師恩

以前 上人每天主持「志工早會」,後來週日由精舍師父主持 。但上周開始, 上人只主持週一、週二,其它五天由常住師父輪流承擔。上人的說法與開示,變得越來越珍貴!

以前全球許多訊息(天下大事、慈善腳步、精進課程….),都由 上人的「人間菩提」讓我們每日獲知,給我們許多新知與鼓勵學習,可是現在, 上人的體力已不允許……。

上人曾經說過希望說法說到最後一口氣!所以即使身體非常、非常不適,上人依然會忍力成就說法,所以,也許最後讓我們看到的可能是「斷然、突然的離開」!

二千多年來,第一位女性法師開宗立派,慈濟團體遍佈全球57個國家,622個聯絡點,幫助過95個國家或地區……

《法華經》共28品,目前「靜思妙蓮華」講到第17品,以經文份量而言,大約已過了三分之二 。您跟上了嗎?

佛陀時代有靈山法會,我們來到人間,此時、此地,也有「靈山法會」,大家若跟上「法華靈山會」 -- 上人完整的菩薩道教菩薩法,這樣才能法脈相傳。

佛教界有哪位法師這樣每天開講《法華經》?

這樣的因緣,二千年都不一定會出現一次。也許這一次講完,還要再等二千年。我們豈能又錯過了?

上人有幾天喘著氣用力的開示,而且再三叮嚀我們:「要用心記住!要用心記住!」

之前上人說過:「我這麼用心在講,只有這些人在聽嗎?」其失望可想而知!

如果弟子們以超高的出席率,來表達我們需要 上人,懇請上人繼續為我們說法……

真不方便的人,也可以一、三、五或假日前來恭聽,歡迎大家,感恩您!

http://neptuner.666forum.com/f85-forum

Thursday 15 March 2018

霍金頑強鬥病魔 成就科學傳奇

對於霍金的離世,各方紛表惋惜,其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特別指出,霍金是與疾病頑強鬥爭的科學鬥士,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3月14日逝世,享年76歲。他的忌日,剛好是愛恩斯坦的生日。

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 ──這年也恰巧是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父親是醫生。他在倫敦北部一個被認為是「高智商」的家庭長大,中學時代不擅交際,17歲時入讀牛津大學,在牛津畢業並取得學士學位,1962年進入劍橋大學研究生院。在劍橋,他對愛恩斯坦《廣義相對論》產生了研究興趣,為日後發表「黑洞(black hole)理論」打下基礎。

實事求是看「黑洞」

在劍橋攻讀期間,霍金邂逅了第一任妻子珍(Jane Beryl Wilde),正是人生春風得意時,1963年,他被診斷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俗稱漸凍人症),但珍仍然願意嫁給他,兩人在1965年成親,這段婚姻維持了30年,直至1995年兩人分手,霍金另娶了他的私人看護伊琳(Elaine Mason),然而這段婚姻也好景不常,兩人終在2006年離異。

患上漸凍人症的霍金,原先估計活不過兩年,結果擁有兩段婚姻,三名子女,更成為21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形容這一切都是「意料之外」。他說過,「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夠欣賞宇宙的宏偉設計,為此我非常感激。」

1966年,年僅24歲的霍金發表論文,他假設恆星在生命末期坍縮成「黑洞」,而這黑洞能把附近的一切都吞噬,包括所有物質和光線。這篇後來被稱為「黑洞理論」的論文,令他聲名大噪,他因此得到獎學金,隔年獲頒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1974年,霍金提出了他最重要的理論:黑洞可以發出亞原子粒子,後來被稱為「霍金輻射」。「霍金輻射」的提出,意味着黑洞最終可能會消亡。此前,物理學家是難以想像黑洞也會「消亡」的。

有趣的是,到了2014年,霍金又發表論文推翻「黑洞理論」,表示因為找不到黑洞的邊界,黑洞可說並不存在。

《時間簡史》全球賣千萬本


1988年,霍金發表了《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介紹關於宇宙起源的知識,並解釋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等方面的理論。該書出版後,成為最暢銷的科學普及書籍,目前已被翻譯成超過40種語言,全球銷量上千萬本。

多年來,霍金都坐在輪椅上,利用加州理工學院為他設計的發聲電腦系統發表言論,他晚年的每每語出驚人(有 sound bite),吸引傳媒,例如他贊成「安樂死」、預言千年後人類或會滅亡、認為「肯定有外星人,但人類不應主動尋找」,以至「人工智能可能毀滅人類」等。

霍金的「黑洞理論」和他的故事也啟發了荷李活電影工業,1979的電影《黑洞》(The Black Hole)和2014年改自霍金第一任妻子珍的回憶錄的電影《霍金:愛的方程式》(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便是其中表表者。

宇宙縱有起源無終點


2006年,霍金訪問香港,並在香港科技大學發表題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認為結合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就可能知道宇宙的起源。他又用泡泡作比喻,解釋宇宙膨脹論,指泡泡膨脹至一定程度,有些會爆破消失,有些就會繼續膨脹,說明無法預言宇宙會如何終結。

對於霍金的離世,各方紛表惋惜,其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特別指出,霍金是與疾病頑強鬥爭的科學鬥士,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霍金怎樣鼓勵自己、勉勵他人呢?

2012年,霍金70歲,他在劍橋大學一個研討會上,談到得病後如何努力保持活力,他說:「請記得抬頭望星,不要望着雙腳……試着理解你所看到的,了解為何宇宙會存在。保持好奇心。無論生活如何艱難,你總會有一些事可以做,並把它做成。重要的是,不要放棄!」(“Remember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and not down at your feet……Try to make sense of what you see and about what makes the universe exist. Be curious. And however difficult life may seem,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you can do, and succeed at. It matters that you don’t just give up.”)

撰文:曾紹樑

http://www.master-insight.com/%E9%9C%8D%E9%87%91%E9%A0%91%E5%BC%B7%E9%AC%A5%E7%97%85%E9%AD%94-%E6%88%90%E5%B0%B1%E7%A7%91%E5%AD%B8%E5%82%B3%E5%A5%87/

Tuesday 13 March 2018

應無所住

/ 衍慈法师

「應無所住」這四個字,是金剛經的中樞。只因娑婆世界( 社會 )上的人心有所住,並且住在很多事情上。但有的住在男女愛情上;有的住在名利富貴上。有人住在喜歡別人讚揚,誇獎虛榮上,也有的人住在怨恨上。總之思想不是住在過去,就是住在未來的事。心中充滿貪瞋痴三毒以及七情六欲等煩惱上。若把心牢牢的住在某一種事物上,就算是你原本很嚮往求之不得的東西, 也將會變成自己煩惱痛苦的根源。

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離不了成住壞空的過程,即是任何關係情況有生必有滅,都在變化中。你所支配的環境條件,其實都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在你掌握中。例如當初誓言愛得海枯石爛的情人,也有分離的一天。往昔家財萬貫,如今破產的人,亦比比皆是,如此推之,當知世間上,任何事物都是無常。只因人心不知足,為了貪圖名聞利養,往往不顧現實,弄至一敗塗地,一蹶不振,生起煩惱,結果反被這些你所嚮往,或不歡喜的東西所縛得失去自由,甚至被其所毀滅。翻開報紙,每天有多少人為了金錢、事業、學業、感情、家庭等等的失去,而做沒有理智的事,甚至殘害自己的一生。這都是皆因心有所住,執妄為真,以為自己的身體100年、200年也不會死!所愛的人,一生不會離開你,所享有的一切美好等,都恆常不變。

在《佛說八大人覺經》中,佛陀教導我們,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闡明了學佛的覺悟,先要覺知無常的道理,世間上不論物理、生理,乃至心理包括善惡念頭,思想上包括貪戀歡喜的東西、或怨瞋的事,無不在順逆苦樂、成敗得失等的變化之中。如《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苦口婆心以種種言辭,千言萬語,點滴無漏地教導我們,世間一切有為法,唯心所造,因緣果報,自作自受,欲得解脫,離苦得樂,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只要心做到「應無所住」不住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外境,那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待人處事即能提得起,放得下,則內心自然無有七情六欲的苦惱。這樣人生就自由自在了。既知「心」有所住,並成為煩惱的根本,應將此有分別有所住的心轉住念佛、靜坐等修行道業上,這是最安全,最恆常,圓滿清淨。世界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快樂自在,那我們就一起來努力學習,心無罣礙實行佛陀的教示「應無所住」吧。

http://fo.sina.com.cn/i...7038.shtml

Monday 12 March 2018

感恩 能吸引更多正面能量

在我們的清理之旅上,沒有所謂急就章的解決之道,這可能所言不假,但是,如果我在清理方面有習得任何訣竅的話,那就是時時刻刻對一切抱持感恩之心,就能改變混亂的振動能量,並且為你創造出奇蹟來!如同梅樂蒂.碧媞(Melody Beattie)在《放手之語日記》(The Language of Letting Go Journal)一書中如此美妙分享的:

感恩揭示出生命的完滿。感恩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變得足夠、更多。感恩把拒絕變接納、混亂變秩序、困惑變清明。感恩將粗食變盛宴、房子變住家、陌生人變朋友……感恩讓我們的過去有了意義,給今日帶來平和,並為明日創造願景。感恩使萬事順遂。

在我們培養更空闊生活的方法清單上,「感恩」可謂名列前茅。表達感謝這個作法的能量狀態富吸引力、具創造性,並擁有轉化等的特性,對於想要頃刻改變生活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竅門。而且,它僅僅需要你一點點用心專注的能力而已。

不要只是相信我,要嘗試去做看看。把那些使你停下來思考或讓你受苦呻吟、退卻不前的事情,逐一列成一張表。或許是成人型面皰困擾你,或是愈積愈多的帳單、音樂放太大聲的鄰居、每年春天入侵廚房的螞蟻雄兵……在讓你抓狂。對你生活中的這些事情,表達你的感恩之情,像款待老友般地歡迎這些事情的到來。

藉由轉移焦點,來看看是否可以觀察到此前沒有的事情發生。比如說,當我把廚房裡的所有螞蟻命名為「貝托」(Beto;取這個名字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除了我還蠻喜歡它,另外是它的發音聽起來很像西班牙文「vete」,意思是「走開」)之後,我開始跟這些螞蟻有了截然不同的關係。牠們不再那麼困擾我,而且,信不信由你,這些螞蟻也停止成群入侵廚房。事實上,仔細一想的話,牠們如今已不再出現在廚房裡了。

我現在注意到,如果給予電話行銷人員親切的問候,而不是直接把電話掛上,之後我就比較不會感覺煩躁。我還觀察到,這種推銷電話後來就幾乎沒有了!而過去塞爆信箱的商店型錄廣告也同樣愈來愈少。當我們解放了原先對於某些人、事、物或問題,所持有的緊張關係後,這些對象就會逐漸減少。

感恩的作法,經常會神奇地降低我們對人對事所持續存在的緊張關係。它會停止無止盡的負面力量之循環,解開惱人的牽絆羅網。對每件事情抱持正向的看法,可能會使你成為那些愛嘲弄的朋友不斷譏笑的對象,但就讓我們面對這樣的處境吧!因為,這樣的作法非常具有引力效果,將會為你吸引來更多的正向能量。

天天都把「謝謝你」當作咒語來念。感謝公車司機、女服務生、郵差、空姐(空少)、機長。感謝你的老師、醫生、雜貨店店員、合作同事。對你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睡的床,抱持感恩之心。感謝你的家人。感謝你的身體尋求平衡的奇蹟。感謝上蒼讓你獲得種種支持的力量(大多數人甚至都沒有意識到),並給予你成長茁壯的機會。感謝你的生命。假使你有時發現這麼做對你太難的話,就只要表現出一副心懷感恩的樣子就好。假裝這麼去做,並感受它所挑起的抗拒感受。所以,你的感謝對象為何?當你感受感恩之情並說出感恩的對象,你觀察到什麼?而當你力行底下所列出的冥想方法時,又注意到了什麼?

(本文作者/史蒂芬妮.班內特.沃格特
(摘自/空間與心靈的淨化整理術/商周出版)

http://lightweb.uho.com.tw/articles9/100/2210.html#.WqXDG9R95nJ

Monday 5 March 2018

怎麼跟情緒化的人相處?

■ 洪仲清

當一個人很喜歡用心情談事情的時候,常會出現反反覆覆,前後矛盾的狀況。譬如說,某位朋友,可能在某次對話的時候,批評自己的工作,不但累,而且成就感低,為自己很不平。可是,之後遇到了裁員危機,又說其實他的工作很輕鬆,這種工作不好找,他擔心以他現在的年紀,不知道能不能再找到類似的工作。

即使在講不同的事件,或者用不同的角度切入,但相對不變的是,他的心情大部分都不好。所以,是先有事情,再有心情;還是先有心情,再有事情呢?

我想,兩個歷程都有,也可能交疊在一起,分也分不清了。可是,我比較容易遇到,比較明顯的,先有心情再有事情的狀況。簡單來說,就是當事人心情不好,看什麼事都覺得很糟。

或者,很類似所謂「情緒化」這個講法。他的認知,很容易受到他的心情的影響,而依據他的心情,給予主觀評價。然而,他對同一件事的評價,常因自己的心情起伏而有所變動。

跟這樣的人相處,壓力會比較大。因為常常很容易,他的心情起伏,硬要跟旁邊的人扯上關係。那當然,如果負面情緒比較多,那就常會變成,他會覺得,是旁人做了什麼事,讓他不高興。

而且,旁人常會動輒得咎,就算盡可能已經按照了他的說法去做,他也是不高興,但是都可以有理由。不高興在先,理由後面找就可以了,像是有個什麼小地方,其實還是沒有注意到…

情緒化的人,有沒有自覺呢?

其實不是完全沒有,有些會有部分的自覺(當然也有自覺很弱的)。不過,情緒常會帶動想法,他就是忍不住會覺得,是旁人不對,不是他自己不對。然而,在靜下來之後,在利益無關的人面前,他會比較願意承認,其實是他自己不好相處。

這種局面,常是雙輸,我只是把這個歷程試著描述出來,沒有要怪誰的意思。責怪,常沒什麼建設性。有建設性的是,練習跟情緒相處,練習跟情緒化的人相處。

情緒來了,不急,給情緒時間,別給情緒壓力。平常我們就先做好心理準備,什麼事該怎麼做,多在大腦中想幾遍,寫下來也可以,就比較沒那麼容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然後,練習靜心,試著跟情緒保持疏離。有空也可以試著轉念,挑戰我們的信念,讓理性多幫我們一點忙。

在一個很有情緒的人面前,我們也可以學習靜心來應對,因為我們的情緒常會相互激盪。也一樣,不急,給對方平復情緒的時間。很多事,最後是要等到情緒穩定一點再來談會好一點,是比較沒效率沒錯,但總比互相傷害,或者衝動做決定,要有效率許多。

情緒本來就可以當成一種成本,同樣一件事,一個人要花很多時間精力克服自己的緊張,另一個人卻可以輕輕鬆鬆準備,每個人因為自己的情緒狀態所花的成本本來就不同。一個情緒化的人,在某些事上,需要比一般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完成。

我常接觸情緒,知道情緒的美妙,情緒跟我們做事的動機,息息相關,不是情緒多的人一定就不好,要看在什麼情境下。不過,情緒常引發我們更多的情緒,這個歷程有時候會干擾我們的生活,這個時候,就考驗我們平常有沒有練習,怎麼跟情緒相處了。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