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8 May 2022

你放不下什麼?

/ 杜正民

曾經在敦煌石窟裡看到一幅壁畫,是一個小孩子在玩沙,聚沙為塔,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佛法哲理不是那麼艱深,而是很平實的,很簡單的一幅畫就表達了《法華經》:「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的精要。

當小孩在玩沙時,那就是他的世界,不能破壞一角,一碰到它等於破壞了他的世界觀、宇宙觀,但是當他聽到媽媽說:「吃飯囉!」起身把它踩一踩就回家了,因為對他來講,那堆沙已經不重要了。

人就是這樣子,活著的時候很在意某些東西,電腦、手機、收藏品……但往生時這些根本帶不走,可是活著的時候,萬一電腦中毒、手機壞了,還真讓人受不了。當我們全心投入那個狀態,會很執著那個當下;假如把生命拉長來看,其實最後也是踩一踩就走了,沒有什麼罣礙,滿愉快、滿瀟灑的。但不容易做到。

做好安排,仍有牽掛

這個寒假(2016年2月)我出國去滿一個願,當時在想,假如這是最後一個過年,我想去澳洲看女兒,陪她一起過年。過年那幾天確實很愉快,散步、曬太陽、聽音樂,反而忘了痛。可是,過完年後變得很痛,由於寒假前已檢查出腫瘤腫大,所以當下以為是肝爆裂,覺得自己可能回不了臺灣了。

雖然出國前已經做最壞的打算,但那時候還是會擔心她們母女倆該怎麼辦?尤其在澳洲人生地不熟,要送醫,還是搭機返臺?他們會不會不知所措?

病相應經中有個長壽童子,他將往生時,掛念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這對我們來講是人之常情,但情感上的連結還是一種執著,所以身旁的人如何幫助臨命終人放心、放下,值得我們觀察與學習。

長壽童子的故事寫在《雜阿含》第1034經,這部經有幾個背景資訊需要先釐清:一個是身分,他名為長壽「童子」,一般會認為是年輕人,但也有可能是他從小就被叫做童子。漢譯本寫「長壽童子是樹提長者孫子,身嬰重病」,南傳版本則寫他是樹提長者的兒子,不叫童子而稱優婆塞,也就是長壽居士。

其次,這部經雖然是佛陀對居士說法,但內容卻有所不同,一般佛會依循三蘇息、四不壞淨、五喜、六念,次第而教,但這部經卻提出「六明分想」,而且漢譯本和南傳本的內容稍有不同,值得一探究竟。

六明分想,揭開修行次第

經文一開始,佛陀聽說長壽童子生了重病,便趁著一早進王舍城乞食的時間,前往童子家慰問關懷。接下來問病、對痛的形容,一如《差摩比丘經》。了解情況後,佛陀便教童子當學四不壞淨,童子告訴世尊:「有啊,世尊,四不壞淨我都修得很好。」佛陀聽了很高興,教他接著修習六明分想:「一切行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

我將它分為兩個段落,無常、苦、無我是解脫的觀念,接下來的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則是修行的方法。「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與面對病痛有直接關係,但為什麼先談「觀食想」?我感覺它是,一種轉接,從人體的生理需求走入心理層面。

我們的身心都需要食物:粗摶食(日常的飲食)、細觸食(六根接觸外境)、意思食(思緒)、識食。這四種食物,除了粗摶食屬於生理上的需求,其他都是心理需求,因此「觀食想」等於串接了修行步驟。這些需求的生起都是因為貪愛,所以佛陀接著教「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讓我們不再執著於世間,而且還要做「死想」,也就是死隨念,知道無常,人隨時會死亡,一切隨時都會有變化。

以上,便是六明分想:先了解諸行無常,無常故苦,感苦是因為執著「我」這個實體、有所著,所以接著從心意識著手,從生理到精神的觀食想,斷除執著、捨棄,至此,對於生死應該就很清楚了。

佛法疏導,不害怕死亡

我也是在生病之後,慢慢體會到最後這兩個部分。沒生病時,覺得人生很美好,好玩有趣的東西很多,但因為病苦,發覺世間的一切並不可樂,只是一個因緣現象;因為知道無常,所以對死就不會恐懼。此外,我們一生出來就是走向死亡,而以佛法的觀點,一期一期的生命,沒有最早的源頭和最終的結束,由此,死亡觀愈來愈清楚,面對死亡會比較坦然一點。

回想小時候,看到喪葬隊伍就自動繞道,因為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看,死亡似乎很神祕、很恐怖,即便成年後,進出殯儀館依然感覺不是很舒坦。我常想:假如有一天殯儀館變成遊樂場,我們是否可以用歡喜心送一個人到另一個世界,或是祝福一個新的因緣將要開始?

假如有佛法觀念的疏導,建立死亡觀、生命觀,慢慢會了解死亡並不是這個樣子。假如能了解老病死是正常的事,面對自己的病與死亡,可能就比較不會害怕。不過我也反省:在澳洲發病時,我對自己的生死看似坦然,但還是放不下家人,這部分和長壽童子很像,依然有罣礙。

瞻病者的引導

佛陀講完六明分想,長壽童子說,如世尊所說,這些我都懂也有練習,但是有一件事,我常念著:「我命終後,不知我祖父樹提長者當云何?」可見臨命終人,常常放不下的,不見得是自己,而是家人,當然自己可能對世間的種種樂想,還會有所執著,但長壽童子已經接受死想,他放不下的是家人。

「你不要擔心我。」這時候反而是祖父樹提長者講話了,祖父教他:「只管聽世尊的教導,將世尊所教的每個步驟,好好地思惟憶念,就能得到安樂。」

短短一句話,讓臨命終人放下,所以瞻病者也要引導臨命終人和身邊的親友練習,不要哭成一團。這裡提到的思惟、憶念,是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一環,這也是為什麼要學四不壞淨,從念佛、念法、念僧、念戒,逐漸養成習慣,從思惟法義,形成人生觀與行動準則,這才是修行。如同聖嚴師父說,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就是從意業去思惟、修正,然後表現於口和身。

接著,長壽童子便專注於這六個修行步驟:「我於一切諸行,當作無常想……」最後佛為長壽童子授記斯陀含果。(註)此經揭示了六明分想的次第和修行步驟,以及當我們面對死亡時,如何放下牽掛和不捨?在一旁照顧的人該怎麼引導,讓彼此沒有罣礙?我也還在學習。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06期)

Wednesday 25 May 2022

离开,你会不会好一点?

/ 周若鹏


“我的工作是建一栋高楼,然后放火把它烧掉,一边记录烧得多快。”

老同学小杨曾如此为我解说他的工作,怎么听起来像蝙蝠侠的死对头“火萤”呢?他的工作名目我还真想不起来,就只记得火萤了。

最近一连看到几则这样的新闻:记者Marcus Yam获普立兹奖,本地媒体竞相报道他是吉隆坡人,为大马人争光;陈薇敏在美国太空总署(NASA)当上副首席技师,她来自麻坡。久远一点的,在吉打生活过的尤煜琳成为美国加州东谷市长,U盘之父潘健成生于适耕庄,国际谐星Ronnie Cheng原是新山人。以上诸位,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就是:所有成就都在马来西亚之外发生,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无关争光不争光。去看Marcus Yam的照片,他身置战乱之中、徘徊灾难边缘捕捉光影,震撼人心的除了照片还有摄影师的勇气。供给他养分的沃土,从《纽约时报》、《西雅图时报》到如今的《洛杉矶时报》,都不在这里。

如果潘健成留在马来西亚会怎样呢?90年代时我父亲认识了一位机器人专家,他结束了在英国的事业,毅然回马报效祖国。他设厂需要地段,也需政府辅助,叩了多家政府机构的门,连门都不会响。

后来他直接去信当时的副首相安华,谁料安华果真马上回复,并指示各部门配合。你猜后来如何?各部门的门响了一下下,之后又无下文。这位专家的事业后来如何,不太清楚,清楚的是如果潘健成回来马来西亚,恐怕只得干等门声响,不会有今日成就。

激发陈薇敏进入宇航业的,居然是美剧《星际迷航》,连影视业也有激励作用;在这里尤煜琳不可能当上市长,没有能把Ronnie Cheng撑得够高的舞台,也没有空间给我的老同学小杨建高楼,然后放火烧掉,一边记录烧多快。他只得去英国、香港发展,在这个付钱就能通过所有消防规范的国家,用不着像小杨这样的专才。

先别赶走人才

前柔佛州务大臣拿督斯里哈斯尼此时再提扭转人才外流到新加坡的七大方针,是干嘛呢?在退位以后才来说什么吸引外资、提供训练,空泛得像在演唱会散场后,他一个清洁工独自哼着老调,全场观众早已离席到新加坡去了。90年代约有20万大马人在新国工作,如今已近百万;新国人均收入超过4000美元,大马不超过1000美元。

别去想怎样把人才留下,先别赶走他们就好了。如果陈薇敏、潘健成、Ronnie Cheng能在本地升学;如果政治能和肤色彻底切割;如果政府能高效清廉,就算薪金低一点点,又有谁轻易愿意离乡背井呢?

https://www.enanyang.my//灼见/【灼见】离开你会不会好一点周若鹏

Sunday 22 May 2022

韩查是希盟的共业

/ 唐南发


根据《新海峡时报》报导,社群网站Lowyat.Net近日发现某个科技网站于2022年4月以高达一万美金的价码,出售一套容量达160千兆比特的数据,涵盖了2250万名于1940到2004年之间出生的马来西亚人的个人资料,来源是国民登记局,而数据文件的来源是政府所拥有,由几个政府单位共享的MyIDENTITY API系统。

对此,内政部长韩查再努丁证实网上流传2250万名个人资料遭人贩卖的传闻,但强调资料来源不属于国民登记局,试图推卸内政部的责任。

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事件,因为它涉及马来西亚几乎三分之二的人口,再次证明手握大权的内政部长失信于民,却意外地没有引起民众太多关注,至今也只有居銮国会议员黄书琪和行动党的社交媒体局主任沙立佔要求政府采取行动。

讽刺的是,兜售数据的人为了取信于人,还公开声称属于韩查的部份个人资料,包括地址和电话号码。这类普遍性资料当然也不难取得,但卖者竟然如此明目张胆,就不能等闲待之。

韩查的回应是惯常的内部调查传召,却也说明他不排除有所谓“内鬼”的可能。有鉴于这宗泄露个资事件非同小可,取得数据的人可以将之用于任何目的,例如所泄露的资料包括80万民众呈交给选举委员会的身份核实自拍照。事态如此严重,政府应该做的是成立公开调查团。仅仅内部调查,最终结果必然和过往的种种丑闻弊案一样,涉嫌的官员遭调职,新人上任,一切不了了之。

再者,这已经是一年之内第二次发生民众的个资被盗事件,上一次是去年9月,涉及人数是400万。在任何一个讲究问责的国家,一个屡次失责的部长早就引咎下台,但这绝对不是韩查的作风,因为从他2020年3月出任内政部长以來,从处理拘留调查期间死亡的案件,无证移民扣留营的恶劣条件,一再发表针对无证移民和难民的歧视性言论,煽动民众的排外情绪,以及准备将讨论多年的独立警察投诉与行为不检委员会降级为内政部监督的单位,都说明他不是一个有志改革的部长,也不称职。

韩查本是小咖,虽然在阿都拉和纳吉政府分别担任过副部长和部长,却没有任何出色的表现。但2018年12月,马哈迪所领导的希盟政府展开招降纳叛行动,韩查连同一众巫统议员毅然过档土团党。此举非但没有引起希盟支持者的非议,政治学者潘永强甚至认同“跳槽促成正向改变”,声称“巫统的分崩离析,宣告其种族主义也被瓦解,不再可以威胁政府,有利于国家族群关系与民主”,如此单纯的观点,如今也只能是笑谈。

事实上,当时马哈迪表面上不让韩查担任任何官职,私底下却授权他代表土团党去和巫统以及伊斯兰党协商,探讨剔除公正党和行动党,由三大马来政党共组政府的可能性。

根据土团党理事旺赛夫于《土团党为何离开希盟》文章中所述,韩查还负责统筹2019年10月的马来人尊严大会,以证明马哈迪得到马来社会的支持。旺赛夫直言,当时巫统和伊斯兰党表面上将土团党描绘成是政敌,背地里三方高层却谈论合作事宜,马哈迪也始终和其他两个马来政党领袖保持友好关系。这些来自马来政治精英内部的资讯,远比希盟华裔领袖所提供的消息更为准确灵通。

韩查本人也曾公开承认,他跳槽之后的任务就是将更多巫统领袖带进土团党,壮大马哈迪作为首相权威,抵消來自安华的压力。2020年2月,希盟政府自我瓦解以后,韩查顺势当上了内政部长,辅助慕尤丁政权。尽管国盟政府之后也倒台,韩查基本上不介入土团党和巫统领袖之间的明争暗斗,明显想以位高权重的官职自我保护。

加上依斯迈沙比里的相位不稳固,直到大选都不可能轻举妄动,要韩查下台恐怕是天方夜谭,唯有期待来届大选他被拉律的选民否决,或马来政党之间重新洗牌。但以他投机和务实的个性,届时或能够继续在政治上左右逢源,必要时再跳槽也不稀奇,毕竟他自己也说过,只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跳槽並非坏事”。这正是当初一群人纵容马哈迪策动巫统议员跳槽的共业。

* 唐南发为无党无派的自由评论人,群议社社员,公共交通狂热分子。


https://www.themalaysianinsight.com/chinese/s/382252?fbclid=IwAR33LVC2otkjIiF5WRO1ChavMqJ2_GS3UUoHAA7hvdARhGyvQBIGUFUIyG4

Friday 20 May 2022

生命勇士之道:《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曾偉禎

本片改編自體操選手丹米爾曼的半自傳小說《和平勇者之道:一本改變生命的書》(Way of the Peaceful Warrior:A Book That Changes Lives)。一直以來都是校園風雲人物的丹,擁有人人稱羨的完美體能、優秀的學習成績、不缺女友、家境富裕;然而每晚卻都被惡夢驚醒。某天深夜,驚醒後無眠的他,走進一家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加油站,遇見了一位身懷絕技並充滿智慧的神祕老人,他在丹一個不留神時,忽然從地面跳到屋頂。此舉震撼了丹,他請求老人教導他如何擁有驚人的跳躍能力,幫助他贏得奧運會體操金牌。因為老人充滿哲理的話語與神秘的行事作風,所以丹稱他為「蘇格拉底」。

老人的出現讓丹的命運起了決定性轉折。蘇格拉底給予丹與以往全然不同的訓練方式。

首先改變的是丹的飲食方式和生活模式,因為蘇格拉底認為丹過往的生活型態,無形中已嚴重毀壞了生活,不僅讓他失去朋友,也無法認真地談戀愛,並且危害到他的體操生涯。接著蘇格拉底以融合東方禪修觀念的「勇士之道」,要丹徹底改變自己,才能有所突破。

正當丹對蘇格拉底的指導從輕蔑轉為相信時,一場突來的車禍將他的人生打入谷底。在絕望中,丹仍持續接受蘇格拉底的指導。這一連串苦修般的訓練,讓丹粉碎了對許多事情的既有觀念,例如對學業、體操,以及成功的定義。

藉由蘇格拉底的引導,丹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思想觀念──人們應該將個人意志凌駕於世間知識之上,發揮思想靈魂的勁道,而不是一味訓練身體的強度。丹放下他所有對未知的期待,真正地活在當下!他的心境愈來愈平和,人生的意義也越來越清晰,失去的體能終於逐漸恢復。

導演維克多薩爾瓦藉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一片,成功地將禪修電影拍到精髓,卻不會過度流於神秘玄妙,反而能讓一般觀眾感同身受丹在修練過程中的種種心境,例如如何看穿世間幻相並突破幻相,還能適時用幽默的場面調度,用影像、聲音將禪語對談間可能高來高去的虛無具象化,片中幾個視覺化的手法,簡單說明修練的重點,頗為到位,其安排更順乎修練的次第境界,一一顯示。

片中,當丹決定當蘇格拉底的徒弟,「要通過這一連串的訓練,你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蘇格拉底在訓練的第一天晚上這麼警告丹:「你要先淨化你的身體,把你腦中多餘的垃圾丟掉,敞開心胸接納你心中真正的聲音和感覺。」

當蘇格拉底向丹闡明「沒有不凡的時刻」,他問:「你現在看到了什麼?」

「沒有啊,只有校園啊、人啊,很無聊很枯燥的。」丹說。

語畢,蘇格拉底雙手碰觸丹的雙肩。突然,丹的五根似乎毛細孔全開,眼前出現了蜜蜂振翅、風吹樹葉、花兒綻放迎風輕舞的美妙景致。這是原先那個乏味的校園嗎?原來凡與不凡並無二致。沒有不凡的時刻,因此任何時刻,都是修練的時刻。

另一場訓練,蘇格拉底看丹滿腦的雜念,為了說明專注,蘇格拉底轉身將丹推下水,然後問:

「你剛掉下去時,腦中可有什麼?」

再一場關於專注的訓練。某天,丹跟蹤蘇格拉底,想弄清楚他的底細,卻看到蘇格拉底坐在體育館的橫梁上。蘇格拉底鼓勵丹也爬上來看隊友練習,此時丹發現自己竟能聽到所有人的心聲,也發現原來所有隊友在練習時,無一沒有雜念。然後他看到一個人走進來,那人竟然是自己!他嚇了一大跳,從橫梁上摔下來,但這一摔,竟是摔回蘇格拉底的辦公室地毯上!

接下來的課程,更直指世間即是幻相,尤其是被世俗價值觀層層包裹的「自我認知」。當時丹遭遇到訓練過程中的最大瓶頸,整個靈魂都在痛苦,最後決定放棄。在他的一個夢魘裡,他看到自己爬到高樓準備一跳了之,同時,他竟看到另外一個自己,也正準備一跳……

「超越,在痛苦的後面」蘇格拉底繼續耐心馴服丹的貪瞋痴慢疑五毒習性,使他慢慢放下對成功得錦標的依賴,以及對身體強度的迷戀。畢竟身體的全部功能,皆在於幫助意識層面的了悟,而所有修練,都是在學習「自我覺察」,而這,正是釋迦牟尼佛提出的生命功課。

為了強調世事是功課,重點在過程不在結果,蘇格拉底帶丹去爬山,說要帶他到山頂看一個絕妙景色;但直至山頂,蘇格拉底卻只彎身撿起一塊毫不起眼的石頭。那就是蘇格拉底所謂的絕妙景色嗎?丹看著,從憤怒,轉而微笑……

好一個比美「拈花微笑」的「撿石微笑」。

(摘自《人生》293期)

Tuesday 17 May 2022

世人重果,菩薩重因

/ 黃啟團


當一個人陷入痛苦的處境時,通常不願意面對痛苦,這個時候,往往會從外面找到一個攻擊的對象,把責任推給這個對象,這樣自己就無須獨自面對痛苦了,這種行為就是指責。

推卸責任是一個人的天性,當然也有後天教育的「功勞」。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場景。小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了,痛得哇哇大哭時,身邊的老人為了安慰孩子,這時就會去罵那塊石頭:「死石頭、臭石頭,你怎麼這樣壞?讓我家寶寶跌倒了。」還一邊罵,一邊打那塊石頭,這時孩子就會破涕為笑,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永遠都長不大。

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有這樣一個觀點,她認為人有三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精子與卵子結合,生命已經形成;第二次出生是身體從子宮裡產出,這是傳統意義上的出生;第三次出生是我們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前兩次的出生,人還不能稱之為人,只能夠叫動物,直到第三次出生,當我們開始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起責任的那一刻起,我們才真正地成為大寫的人了。有些人一輩子都沒能成為「人」,他們逃避責任,遵從動物本能,無法掌控自己的行為。

所謂「重定因果」,就是通過語言,把一個人重新放到責任者的位置,讓他開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幫助他完成第三次出生。

我們來看看以下這些語言:

「經濟不好,生意難做。」
「因為堵車,所以我遲到了。」
「因為可惡的小偷,所以我的手機被偷了。」
「因為客戶難纏,所以我失敗了。」

這些話很熟悉對嗎?說這些話的人,根據薩提亞的觀點,都是沒長大的孩子。為什麼?因為他們都沒有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那怎麼幫助他們長大呢?

我們認真地看一下這些語言,你會發現,在推卸責任時,都會有一個看起來無懈可擊的因果關係,有因就有果,這個邏輯關係如此清晰,所以責任都不在自己,都可以推給別人。事實上,「因」的前面還有一個前因。

經濟不好,生意難做,前因是你能力不夠;堵車遲到,前因是你出門的時間不夠早,沒有把堵車的時間算進去;小偷偷了你的手機,前因是你沒有把手機收好,給了小偷可乘之機;客戶難纏所以項目失敗,前因是你的努力還不夠,沒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沒能打動客戶的心。

「我是一切因的前因」,當我們這樣看待事情的時候,就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當我們能夠意識到我們在因的前面還有一個前因,那我們就拿回了生命的主導權,這就叫作「重定因果」的換框。

以後有人跟你說「經濟不好,生意不好做」時,你可以怎樣重定因果?

你可以這樣問他:「什麼樣的人在經濟不好的時候,生意也做得很好呢?」一句話就能讓對方把關注點轉移到自己身上,讓對方意識到外界環境是不可控的。而自己是可以控制的,如此,事情不再是絕路,而是出現了很多轉機。

同樣,前面舉例中的那幾種情況,我們可以這樣應對:

「在堵車的情況下,你可以怎樣避免遲到?」
「在不安全的環境中,如何才能保護好你的手機?」
「你需要提升什麼能力,才可以應對那些不好打交道的顧客?」

這些例句都有一個要點,就是把當事人放到因的前因位置,讓他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從而完成第三次出生,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正所謂世人重果,菩薩重因。「重果」是一種受害者的模式,而「重因」才是回到主導。重定因果,就能讓一個人重新回到一個自我主導的位置。

/ 黃啟團《別人怎麼對你,都因為你說的話》

Sunday 15 May 2022

一身戎裝的教授

/ 沈明信

一個國家,不需要紅場上成千上萬的大閱兵,單靠一人,也能撼動整個民族,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費迪爾.尚多爾(Fedir Sandor)是烏克蘭烏日霍羅德大學(Uzhhorod University)的社會學教授。該國自2月24日以降,有志征戰沙場的青壯男子,都拿起槍去捍衛國土了,體壇健將、搖滾樂手,就連大學教授亦不例外。

於是,尚多爾教授身處壕溝,一身戎裝,身上荷著一把槍,一邊給學生上網課。他的學生大吃一驚,問他:「教授,你到底在那裡做什麼?」教授回答:「我在保護你們。」

這幀照片流出之後,他成了網絡紅人,媒體對他進行採訪,他的事跡便隨之曝光。
記者問他,為什麼在戰場上,還要堅持給學生上課,這件事有多重要?

尚多爾教授答道:「教育是最重要的事,少了它,你不會成為智者。唯有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識的人,會在切爾諾比爾的輻射區挖戰壕,或是向擠滿難民的劇院發射導彈。

「沒有一個值得尊敬的老師,會教他的學生這麼做。為此,我推斷,在攻擊我們的國家,沒有真正的教育。」

尚多爾教授的其言其行,值得烏克蘭人在每年的教師節傳誦,永誌不朽。

https://www.facebook.com/shenmingxin

Friday 13 May 2022

李家超的錯誤

/ 林沛理


人類犯錯的能力僅次於他們否認犯錯的能力。

香港候任特首李家超競選口號「我和我們 同開新篇」的英譯「We and Us A New Chapter Together」飽受批評,他辯稱這是「傳意」而非直譯,想表達的意思是「大家一起,無分你我」。他還表示只堅持自己的想法,容不下別人的意見,必然會導致更多的社會矛盾和衝突。

英文的文法確實「容不下」各執一詞和各自表述(Grammar is not a matter of opinion)。當然,設計口號是創作,不必拘泥於文法,蘋果公司的「Think Different」就是顯例。「Think Differently」當然更合文法,但「Think Different」卻把蘋果的特立獨行和不同凡響傳神地表達出來。

問題是這種創作的特權(或曰詩的破格——poetic license)也要用得其所。要表達「大家一起,無分你我」,乾脆說「We and Hong Kong A New Chapter Together」就可以,何須弄出「We and Us」這樣的怪胎?香港自詡為亞洲國際大都會,但英文水平不斷尋底,李家超是未來特首,為何要動手拆香港的招牌?

更糟糕也更令人憂慮的是他的解釋。在一片質疑聲中,他拒絕從善如流,然後說了一些非常政治正確的話壯膽。可是,很諷刺,在這件事情上,他才是那個「堅持自己想法,容不下別人意見」的人。連這樣的自知之明都沒有,他會是個稱職的特首嗎?連這樣微不足道的事情,他都不肯知錯能改,這會是他日後的領導風格嗎?

「We and Us」如此貽笑大方的英文,在腦震盪(brainstorming)的階段就應被棄用。它最後被採用和堅持保留,是因為李家超把自己放在一班沒有給他有用意見的人當中,還是他根本不會聽別人的意見?無論如何,我還是想給這位下任特首一點忠告:你在任內必會犯錯,但請記著,拒絕承認錯誤往往是更大的錯誤(Covering up your mistake is a bigger mistake)。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新思維及其他專欄%2F2022-20%2F1652327010985%2F李家超的錯誤

Monday 9 May 2022

国之妖孽

/ 周若鹏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国家步向颓败,沿途都有征兆。若我们愿意诚实面对,及时转弯或有生机;否则,就一路走成斯里兰卡、黎巴嫩。

内阁刚决定濒海战舰采购计划继续进行,理由有二。其一是推动海军现代化。可是,这6艘战舰是国防部在8年前订制的,本应2019年交货,但连螺丝也没见踪影政府就已付了60亿。到2021年10月为止进度未达60%,假设3年后终于交货,这拖了11年的现代化计划还够现代吗?会不会变成后现代装置艺术品?我相信第二个理由才是真正的理由,这计划牵涉400家大小供应商,100家有大马人持股,九成是退伍军人。如果中止则牵连太广,当中会有一些清白、没有舞弊的人血本无归,无辜受累。也就是说,国家须承担前人舞弊的后果,用人民脂膏补洞。

我们究竟有多少个这样的洞呢?是无法数得清的。每一个洞都是国家衰败的征兆,在那些庞大的贪污滥权案旁还有许许多多无从稽查的小洞孔——拦路的交警、陆路交通局的中介、访查商店的市议会官员……我们听得太多太多,每一个小洞孔漏掉一些国家资源,都流失一些我们的信心。

若凡事皆为私利左右,没谁会做出真正为国为民的决策,于是一再看到许多无厘头的举措,进步不了,只在原地兜圈。比如说,我们到现在还没有5G,我手里的5G电话天天哭“天生我才没有用”。本来说去年尾启用5G,却因政府执意让单一公司垄断,各电讯公司不愿,就这样僵持在那,转眼半年又耗去了。

本来我们有负责补洞的反贪会,但头目阿占峇基面对超额持股的指责,竟能轻轻扫一扫肩膀就云淡风轻,朝野无从追究,还有什么公信力呢?反贪委会本身也变成一个洞。

2018年政权轮替,让人民燃起把坑坑洞洞填补成康庄大道的希望,然而这条路突然半途崩塌。希盟失去土团,不管怎么看也不像能再有足够议席重掌政权,除非愿意和敌阵合作。如果希盟真为政权而背弃原则,它还是人民的希望吗?不要紧的。

人民的希望不在希盟也不在国阵,而在民主制度。没有哪边刚正不阿,那是妄想,就算我支持希盟也早不是那回事了,只是希望能有互相制衡的力量而已,让他们鬼打鬼,别让单方只手遮天,横行无忌。

妖孽的意思是指反常事物,但我们多用来形容邪恶的人。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这是封建古代的说法,放在现代说不尽全貌,因为在民主社会中,国生妖孽,必因愚民。或妄信奸佞,或图一时之安,把贪腐分子送入国会,国家下场如何已有前车之鉴了,要不要这样咎由自取?

https://www.enanyang.my/灼见/【灼见】国之妖孽周若鹏

Wednesday 4 May 2022

我的所有文字都要燒掉

Richard Ovenden

卡夫卡走上作家之路,把寫作視為他的生命事業,不過相對來說,他在1924年過世之前出版的作品極為稀少。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卡夫卡雖然不斷受到肺結核的折磨,但是他與一位年輕女子卻譜出一段認真的戀曲。這位女子名叫朵拉.迪亞芒特(Dora Diamant),而兩人是到德國海邊度假聖地格拉爾-米里茨(Graal-Müritz)參加猶太人的夏令營,這才相遇與相戀。

迪亞芒特愛上的是卡夫卡本人,並非作家卡夫卡,而且她顯然不知道卡夫卡曾以德文寫了《審判》(The Trial),因為這部作品在1925年出版時,卡夫卡已經不在人世。1923年9月,卡夫卡回布拉格小住一陣之後,就離開家鄉,搬到柏林與迪亞芒特同居。兩人在施特格利茨(Steglitz)郊外共組家庭,同住了一段時間。只是讓他們家人感到失望的是:兩人並未結婚。

對卡夫卡而言,這段時間相當愜意,因為他可以遠離家人,獨立生活。儘管他的健康持續惡化,還有種種經濟上的限制(由於健康不佳,他提早把一小筆退休金領了出來),而且當時柏林正處於通貨膨脹期,但是就短期而論,他和迪亞芒特在一起的生活很快樂。

在烈焰中銷毀的筆記與文稿

卡夫卡在世期間,僅僅出版了幾部作品,包括一本短篇小說集《鄉村醫生》(The Country Doctor)。然而他這幾部作品都賣得不好,只給他帶來一小筆的收入,亦即他的出版人庫爾特.沃爾夫(Kurt Wolff)支付給他的版稅。既然他是一個沒沒無名的作家,許多人都會覺得很困惑,不知道為何卡夫卡會擔心他死後其他人會看到他未出版的作品。

1921年和1922年,他就已經決定銷毀他的所有作品,而且他也透過談話和書信,向他的好朋友和遺囑執行人馬克斯.布羅德(Max Brod)表達這個意願。對於卡夫卡的決定,布羅德在晚年曾回憶他的回覆:「如果你真的認為我做得出這種事,那麼我現在就可以直接告訴你:我不會執行你這個意願。」

1923年,柏林的秋天很冷,生活不易。由於手上的錢不多,加上卡夫卡的健康持續惡化,他(和迪亞芒特)真的曾經燒掉部分筆記來取暖。至少卡夫卡死後,迪亞芒特是這樣告訴布羅德的;她所說的筆記,主要是指他們住在柏林期間,那批留在他們身邊的筆記。卡夫卡有個習慣:他到城裡四處閒逛時,身上會帶著筆記本,如果他忘了帶,那麼他就隨時買一本新的。

在他死後,迪亞芒特據其遺願摧毀了大約20本筆記——她是這麼告訴布羅德的。不過,那些筆記其實並未銷毀,而是安全地存放在迪亞芒特的辦公室裡。她把這些筆記視為她最重要的私人財產。不幸的是,1933年3月,蓋世太保沒收了她持有的所有文稿。後來人們一再嘗試找回那些文稿、筆記、大約35封卡夫卡寫給迪亞芒特的信,還有第4本小說唯一的文稿,但是一直都遍尋不獲,很有可能早就被銷毀了。

卡夫卡:「所有文字都要燒掉,沒有任何例外」

卡夫卡死後,布羅德把卡夫卡所有文稿收集起來,有的來自卡夫卡過世前住過的、靠近維也納的那間醫院,有的來自他父母的布拉格公寓——卡夫卡在那間公寓有一張書桌。在收集與整理的過程中,布羅德找到兩張卡夫卡寫給他的便條。卡夫卡死後,他很快就出版了那兩張便條。

第一張便條卡夫卡給了他清楚明確的指示:

最親愛的馬克斯:

這是我最後的請求:我留下來的所有東西……不管是日記、手稿、書信(別人寄給我的和我寄給別人的)、速寫稿等等東西全都要燒掉……我不希望有人會讀到這些東西。還有我所有的作品以及你或其他人可能持有的速寫稿也都要燒掉……。如果有人不願意把我的信交出來,至少他們得立誓保證他們自己會燒掉信件。

你的朋友,法蘭茲.卡夫卡


在收集的過程中,布羅德還找到了另一張便條。不過這張便條使前面那些清楚明確的指示變得複雜起來:

親愛的馬克斯:

這次我真的可能起不來了。肺熱過後的那個月,肺炎很有可能會接續發作。即便把這次的發作病程寫下來,也無法阻擋病情惡化——雖然寫作真的具有某種力量。

既然這樣,那麼這是關於我的文稿的最後請求:

在我寫過的所有文字裡,唯一幾部算數的是這幾本書:《審判》、《伙夫》(Stoker)、《變形記》(Metamorphosis)、《流放地》(Penal Colony)、《鄉村醫生》和飢餓藝術家的故事……我說這5本書和那個故事算得上數,這並不表示我有任何意願讓它們再版並傳諸後世;相反地,如果這幾部書能夠全部消失,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但是現在它們已經在市面上了,如果有人想保有它們,我也沒有辦法阻止他們。

不過,我寫過的其他任何文字……只要找得到或可以從收信者那裡取回的,全都必須銷毀,沒有例外。大部分收信者你都認識,其中最主要的是菲立斯女士(Frau Felice M)、茱莉.沃律切克女士(Frau Julie née Wohryzek)和米倫娜.波拉克女士(Frau Milena Pollak),尤其別忘了跟波拉克女士拿回幾本筆記。這些文字最好都不要有人閱讀(我無法阻止你閱讀,但是我希望你最好別讀,但是無論如何,我不希望任何其他人看到這些文字);所有這些文字全部都要燒掉,沒有任何例外,而我希望你能越早燒掉越好。

法蘭茲

這些指示雖然清楚,卻給布羅德帶來兩難,挑戰他與卡夫卡的友誼。他們是多年的朋友了,兩人在1902年就讀布拉格查爾斯大學(Charles University)的期間就認識了。兩人在智力方面固然差異頗大,但是他們卻發展出一段親密的友誼,其特色是布羅德對卡夫卡的忠誠。

要依循卡夫卡最後的遺願,還是將文學作品存留?

布羅德擅長人際往來;這項才華加上他對卡夫卡出色的文學造詣的仰慕,使他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卡夫卡的「代理人」,從旁協助卡夫卡發展其文學事業。卡夫卡糟糕的健康、天生沉默寡言,還有深沉的自我批判。這些都使布羅德這項自找的任務變得極為困難。不過,即使有這些挑戰,布羅德依然對卡夫卡不離不棄,不僅提供卡夫卡需要的鼓勵,讓卡夫卡完成作品與出版,還有提供實際的幫助——代替卡夫卡去跟出版社交涉。

因此,布羅德的兩難很明顯:他是應該依循朋友的最後遺願,或者該容許他朋友的文學作品存留下來,並為之尋求更多的讀者——他知道後者必然會讓卡夫卡覺得高興?最後,布羅德選擇了違背他朋友的意願。在他為自己的決定辯護時,他提到卡夫卡必定知道他無法銷毀朋友的作品——如果卡夫卡是認真地想燒毀作品,他必然會找其他人來完成這項任務。

布羅德決定給卡夫卡一個文學地位——他覺得卡夫卡應該擁有,只是生前一直不曾實現的地位。布羅德也清楚認識到那些手稿具有拉金後來可能會說的「魔法」品質,而且打算運用這些手稿來幫他的朋友打造文學名聲。

喬治.朗格(Georg Langer)曾提到一則故事(就卡夫卡的案例,或許該用「傳奇」這個字眼比較妥當),話說1940年代,有個作家特地到台拉維夫(Tel Aviv)去找布羅德,目的是看卡夫卡的手稿。

不過,那位作家在看手稿的途中,卻突然停電了。後來電力雖然來了,只是布羅德再也不願意讓那位作家瀏覽手稿。布羅德是如此積極地守護卡夫卡的檔案,而他的各種努力——出版卡夫卡的作品和在1937年推出卡夫卡傳記,這些全都有助於創造一個奇異的、圍繞著卡夫卡的文學光環(至少,起初在德語文學的圈子是如此)。

《審判》、《城堡》:都是卡夫卡倖存的文學作品

經過布羅德的編輯和安排,柏林的希米德出版社(Die Schmiede)在1925年出版了《審判》。1926年,他還編輯了一部未完成的小說,即卡夫卡原來的出版人庫爾特.沃爾夫本來打算發行的《城堡》(The Castle)。

《失蹤者》(America)也是在1926年問世,而這部小說也是用卡夫卡的初稿「編輯完成」的。接下來出版的其他作品則必須使用卡夫卡的日記和書信,從中挑選與編輯才能完成;前述這些作品之所以可能出版,那是因為布羅德手邊擁有實體物件資料。這些物件不占太多空間,但是卻能提供完整的資料,讓布羅德得以替卡夫卡創造身後事業,從而建立卡夫卡的名聲,使之成為現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布羅德也獲得了他自己的收入與名聲。

1930年,卡夫卡的作品開始出現英譯本:譯者是蘇格蘭文學夫妻埃德溫.繆爾(Edwin Muir)及其太太薇拉(Willa)。早期的英文讀者當中,包括赫胥黎(Aldous Huxley)和奧登,而兩人都很熱中於宣傳卡夫卡的作品。他們追隨一群歐洲作家,尤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布萊希特(Berthold Brecht),而這兩人也在戰爭陸續發生的那幾年裡,幫忙建立了卡夫卡的名聲。如果當初布羅德遵循他朋友的意願,真的銷毀了卡夫卡的檔案,那麼現代這個世界就會失去20世紀最具原創性、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聲音之一。

打從1924年布羅德決定保存卡夫卡的手稿開始,這個手稿檔案就不知道歷經了多少危險的磨難。1939年,納粹預備攻城,施加反猶太主義(anti-Semitism)的統治時,布羅德是其中一個帶著裝滿手稿和文件的行李,搭上最後一班火車離開城市的人。

1960年代發生以阿衝突,存放卡夫卡文稿的城市有被轟炸的危險,於是布羅德決定轉移文稿,將之存放在瑞士一家銀行的金庫裡。這批文稿現在大致存放在3個地方,一批存放在牛津的博德利圖書館,另一批存放在德國馬爾巴赫(Marbach)的德國文學檔案館(Deutsches Literatur Archiv),還有一些收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Isreal)。現在這3個機構彼此合作,致力於保存與分享卡夫卡傑出的文學遺產。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12211?utm_source=fb_cw&utm_medium=affiliate&utm_campaign=fb_cw-affiliate-daily&fbclid=IwAR2rfOFmbNCa6Mey9ZM7DVysec9I1YiGVgxFz2tddXiz9wqVJNMgBdD2uSY

Monday 2 May 2022

不迁怒,不二过

/ 曾昭智


“不迁怒,不二过”,这句话乃出自《论语.雍也》篇,其含义是圣人是不会因为错误,而把愤怒发泄或转移到别人身上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若犯了错,就应该自己努力踏实检讨,不可重蹈覆辙再次犯上同样的错误。孔夫子在众多弟子当中,他觉得最为得意的门生就是颜子(颜回)了。可惜后者年轻早殁,在四十几岁时便去世了,孔子因此也为此感到伤痛不已。

孔圣曾说过,“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老夫子觉得,颜回在遇到问题时总会先“求诸于己”去严格检讨,多方面反省以找出问题的根源与错误所在,进而自我加强改进。而不是处处迁怒于他人,认为是别人所犯的过错。唯拥有这样的自省态度,一个人才能够避免再度犯错。这就是孔老夫子对颜回去世后仍念念不忘的主因,并且对颜子的为人处世态度,怀有高度欣赏之处。

儒家学说非常强调自我反省这方面的修为,认为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一个人的品格修养,俾使自己能在社会立足与贡献。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即孔子的另一得意弟子曾参(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意即曾子每天都要多次在以下三个方面自我反省,那就是为别人办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尽心竭力去做了呢 ? 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是否有做到待人诚实、值得朋友信赖了呢? 老师传授知识之后,是否有认真学习做到足够的复习呢?

颜回因过失而不迁怒与他人,这点普通人是极其难以做到的。其个性就是不委过于他人,不回避自己的过错、更不会把问题推卸给他人,且能以勇敢、正确、客观的态度,将责任承担下来。然后努力自我反思,深入了解自己到底错在哪里,甚至会主动将犯错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这做法,确实是需要相当的担当勇气的。至于不二过呢,就是严格检讨失误、认清问题之根源后,便不断监督自己不能再重复犯错,这也是极其不易之事。

这就是颜回之积极主动反省自己的态度,错了就承认并坚决避免再犯的态度。而曾参的优点,则在为人处世踏实忠诚、守信用讲义气,以及在人品上自我努力提升。曾参特别强调这是每天必须反复检讨之事,不得松懈。我们若能够学到如上儒家二子的生活态度,努力将自我严格检讨付诸于行,基本上我们不论在做任何事情,包括在任何环境下生活,应该都能应变自如、左右逢源,做事便可得心应手、顺利无阻了。

反观我国目前的生活环境,是人民开始对政治的热忱崩盘,由于政客的言论反复无信导致严重失去信心。而政坛人士的忠诚、信义、自我提升的能力也相对堕落,导致烂苹果与烂苹果之间根本无从选择之下,人们索性采取了对政治不闻不问消极态度待之,完全散发不出人民对政治的那种改革期盼与热忱。而人们心中纳闷的是,这些从政者读了圣贤书之后所学为何事,难道就不能学一学颜回与曾参那点皮毛,把自己从迂腐的“政客”身份,提升至优异、受人民爱戴的“政治人物”吗?人民不禁反复自问,宽容的将自己手中的选票,一再投给表现令人失望的政客们,这是否也是人民所犯的一种低级错误呢?全国大选应该很快的就要到来了,这问题,是值得每一个负责的选民,要好好探讨、分析与思考的。

若有人问:反复原谅也是一种错误吗?正确答案应该是,同样的错误政客们倘若重复犯上了两回或以上,这类错误就压根儿再也不是简单的“错误”那么简单,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选择”了。然而对人民而言,同样的这也是选民很应该好好思考,该如何去冷静“选择”这群政客的时候了。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2/04/25/48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