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9 March 2024

修心的功夫

證嚴法師


一個人的修養程度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從他面對突來境界時的應對方式,如果不順心就發脾氣,表示平時的修心功夫還不夠,應該更加努力培養溫柔寬厚的胸懷,使自己一言一行都能讓人如沐春風。

人心若有貪、瞋、癡、慢、疑的污染,在學佛道上就無法純真、精進。所謂修行,就是要把心中的污染,好好懺悔洗滌。

其實,習氣與觀念本無形,也非物質,那麼又如何污染我們的心呢?

如能時時警惕自己,不貪念、不瞋怒、不自大、不貢高我慢,就能常存慈悲喜捨、溫
柔待人。心如常存一分愛,輕柔善順,又如何被汙染?

重要的是要如何培養好習慣、好觀念?如果大家能步步謹慎,不犯規,不犯錯,時時培養如何利益人群,如何與人和心、互愛,這就是一種好習慣的培養。

常跟人家計較,也是一種習慣,這種不好的習慣,我們要儘快去除。有人說:「這個人不錯,只是喜歡跟人計較。」這就是展露出喜歡和人家計較的形態。

甚至也常聽人說:「其實這個人心地不壞,只是脾氣較壞,容易衝動。」喜歡計較與脾氣壞,給人的印象又如何呢?發脾氣時當然是醜化了自己。

瞋心如火

人發脾氣時,常腦筋混亂、面容難看、言語粗暴,所以說:「發脾氣是短暫的發瘋。」許多人都有輕易發脾氣的習慣,稍不順心就忍不下一口氣,或者未深思明辨就將他人言行往壞的地方去想,而與人起衝突。

也許有人會認為,人難免會生氣嘛!只要心地不錯,偶爾發發脾氣又有什麼關係?可是,既然心地不錯,何苦醜化自己的形象呢?

俗話說:「怒髮沖天」就是形容人生氣時,頭髮都向上豎立。就好像鬥雞爭鬥、吵架時,全身羽毛豎直。人發脾氣時也一樣,大家可以畫一張圖看看──怒髮奔張,眉毛倒豎、兩眼圓睜、齜牙咧嘴,這個樣子好看嗎?我們何苦如此醜化自己而讓別人輕視呢?而且發怒時言行失去分寸,往往使事情變得更糟。

一個人的修養程度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從他面對突來境界時的應對方式,可以看出此人修養如何。所以,不順心就發脾氣,表示平時的修心功夫還不夠,應該更加努力培養溫柔寬厚的胸懷,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讓人如沐春風。

心境柔軟謙遜,才能夠時時聲色柔和地待人處事。有一個方法可以檢驗自己的心夠不夠謙遜──言行有疏失時,能否很坦然地說:「對不起,是我錯了!」雖然只是簡單幾個字,許多人難以說出口,因為不肯承認自己錯,或明知是自己不對,卻覺得向人道歉很沒面子;這些心態不斷累積,就變得愈來愈剛強。

「有句話是:『一把無明火,燒盡功德林。』期盼大家好好用心地培養善念、鍛鍊定力,莫讓辛苦累積的道業因瞋怒之火而前功盡棄。」

「如果因為計較、貪或忍不下一口氣,而發脾氣,將世間事複雜化,就表示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和觀念。修行就是要時時反省,有錯立刻懺悔,如果知道自己不對,卻不肯承認,這就是錯誤。

如果累積成一種習慣,就會自己障礙自己。所以修行,就是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注意自己的行為,總而言之,大家要日日分秒多用心!」

/ 《證嚴法師衲履足跡》1998‧秋之卷·證嚴上人開示·19980709

Thursday 14 March 2024

身體能量也有預算,一旦耗盡就會陷入空轉

蘇絢慧

人生的各種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任何一種生活選擇都可能有人選、有人不選,這一切都與個人的價值觀和認知信念,以及所期望的結果有關。通常,一件事發生,我們會評估可不可行?要付出多少代價與成本?會經歷多少困難與挑戰?會不會失敗或是划不來?這些都是我們會進行的內部考量與評估。然而,也有多數人不考慮預算和成本,因此造成身心、經濟、時間、資源的大量消耗而無所覺知。

當消耗到了枯竭程度,人只能傾向做低成本的事,追求快速代償的感覺,而不再有體力、心力和時間,去進行花費比較高、成本比較高的活動,包括學習、接受教育訓練、長期培養與建立一個好習慣等。

大腦沒有能量,不想做任何會感到累的事情,這會養成急就章的行為,然而實質上並不能真正的解決生活問題和改變情況,只是不斷在無效行為中循環並且節節敗退,耗費僅剩不多的身心和資源在無實質意義的事情上,好像很忙、很累,卻無法得到任何實質效益和改善。

當身心能量及社會支援變得匱乏時,人們下決策時的心智過程也會跟著改變,產生放大認知偏誤的情形。認知偏誤來自認知思考的狹隘,會使人目光如豆,無法看得深遠,也無法進行正向循環的彈性思考,從而使得窮者越窮,忙者越忙,匱乏者越匱乏,為什麼呢?因為在狹隘有限的認知下,身心耗竭者或情感能量貧乏者,只能做那些看起來可以瞬間降低焦慮或壓抑情緒的事,像是轉移注意力去消費、不健康飲食(暴飲暴食)、過度忙碌或沉溺上癮行為,看似好像在消化情緒,其實是在累積及壓抑情緒,默默的,這些壓抑的情緒就開始在身體上造成沉重的負荷及自我消耗。

尤其是過度疲累的大腦,長期缺乏某種資源或支持,不僅會感到貧乏,還會漸漸讓人產生「匱乏」心理。「匱乏」是一種「長期沒有」的狀態,或擁有的比所需要的少很多。在這種狀態下,人會下意識關注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例如金錢需求或當下以為需要的快感),以致思維廣度和深度都不足,進入所謂的「隧道效應心理」(Tunnel Effect,或稱「隧道式視野」),把我們拖進更加貧窮與忙碌的深淵。

「隧道效應」是指當我們過度專注在一件事上時,而這件事通常都是危急與充滿壓力的,那麼思路就會像隧道一樣變得狹窄,使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其他重要的事,更忘了對日後造成的影響。

例如,父母又忙又累,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照顧孩子,為了想讓哭不停的孩子閉嘴而動手打孩子、情緒失控的吼罵咆哮,根本注意不到孩子大哭的原因可能是發燒不舒服,或被小蟲侵擾造成皮膚搔癢。當然,也顧慮不到這些吼罵和動手對孩子身心發展上的影響及可能造成的負面後果,因此不僅照顧行為失當,更可能造成孩子性命危險。

/ 摘自 #蘇絢慧#擺脫情緒消耗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58642678957595&set=a.283843669770836

Thursday 7 March 2024

美軍自焚啟示錄

/ 張翠容

美國東岸時間2月25日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在社交媒體上突然出現一名穿着軍服的金頭髮年輕男子,自稱是美國現役空軍布什內爾(Aaron Bushnell),25歲,他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往駐當地的以色列大使館方向走過去,一邊走一邊表示,他不想再參與以色列在加沙的種族滅絕軍事行動,他要用最極端的方式抗議美國成為以色列的合謀者,隨後站在以色列大使館門前向自己身上淋汽油,燃點一把火,在火光熊熊中用盡最後一口氣高呼:「解放巴勒斯坦!」

這個畫面很震撼,足以與1963年越南和尚釋廣德為護教自焚那一幕相比。美聯社記者Malcolm Browne把和尚自焚的情景拍下,後來獲選普立茲獎的系列照片,被稱為《燃燒的僧侶》,震驚世界和美國上下朝野,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表示,「歷史上從未有一張照片那樣讓全世界激動」。照片一出,令當時的南越總統吳廷琰政權立刻倒數,他對佛教徒所進行的壓迫和屠殺得到懲罰。

好了,到了2010年底,突尼斯一名年輕小販抗議貪腐警察向他霸凌,迫他入絕路,他亦用自焚方式向世人宣示他的悲憤,這一把火竟在阿拉伯世界燃燒起一場革命來,而突尼斯時任總統本·阿里亦因此倒台流亡海外。可是,那位自焚美國空軍布什內爾,他又可以發揮多大影響呢?相信在美以兩國強大的輿論控制下,布什內爾不久便會被人遺忘,活像漣漪最終被大海吞噬。

布什內爾自焚後 美媒報導卻少

布什內爾自焚而亡後,他自拍的自焚過程很快便在社交媒體下架,美國媒體沒有多少報道,拜登更不會如甘乃迪說什麼,歐洲媒體也如是,似乎只是小事一椿,不過在社交媒體上至今還有些兒熱烈討論,特別在反戰圈子。不過,我看着那段視頻裏的布什內爾,有不少感觸,想到在伊拉克戰時接觸過的美軍,他們大多年輕,卻成為了國家的殺人機器和佔領者,有些給洗腦了合理化他們的行為,有些眼神空洞迷茫,有些卻心裏矛盾糾結。

無論如何,自911後,美國進行多場所謂反恐戰,美軍出現極端情緒甚至走上自殺之路的數目不斷增加,據統計,伊戰後,退役美軍的自殺數字每年平均都超過300人。大國窮兵黷武,除了平民百姓不知就裏成為犧牲品外,原來軍人一樣承受苦果。

我留意到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統計,美軍退伍回國後自殺數字比在戰場上的死亡數字為多。當我翻查及閱讀有關報告,真不敢相信,現時在美國,平均每天有22名美軍自殺。一位美國精神健康學家指出,每天22名只是最低的估計,把我嚇了一跳。還有不少軍人雖不至自殺,但卻患上嚴重創傷後遺症,令他們的家人都不好過。

可惡的是戰爭發動者及其共謀者

戰爭受害者固然身心大受打擊,戰爭加害者也得苦果自嚐。不知道那些發動戰爭的強國領袖們,晚上有沒有做惡夢?一聲令下,殺人機器開動,其所帶來的不僅是先進武器下的亡魂,後遺症猶如蝴蝶效應,影響可謂十分廣泛。

我曾在約旦跟着一名前線人道工作者和前線新聞工作者,探訪難民,聽他們的故事,加上我亦曾在前線目擊過他們的苦難,非常明白他們的感受,一時間有一種難以承受的痛楚湧上心頭。每當向別人轉述他們的故事,根本無法完全說出來。

在此想到華裔美籍作家張純如,寫完她的調查報道作品《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後,引發了她的抑鬱病症,最後自殺而終。她尋死原因雖具爭議,不過她母親也得承認,女兒寫作過程並不愉快。張純如不曾經歷那場大屠殺,可是在調查過程中,單靠閱讀和訪問,再用文字重返現場,活像親歷其境,那種煎熬,不足為外人道,親身經歷苦難的人更不用說了。

即使成為劊子手的軍人,這包括美軍和以色列軍人,其實他們一樣可以患上嚴重的精神創傷後遺症,引發極端情緒反應。可惡的是,戰爭發動者及其共謀者,為少數者隱藏的利益,不惜把子弟兵送上戰場,連老百姓的無辜生命也犧牲掉了,製造連場悲劇,難怪《孫子兵法》這樣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美軍自焚啟示錄/

Tuesday 5 March 2024

不因為自己熟讀經律論,而認為已斷煩惱

開仁法師

一、佛法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體驗

其實,我們學習《阿含》的經典,主要還是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體驗,去經驗。有了這一些體驗跟經驗,我們才能夠分享給別人。所以,這些經、律、論,它只是佛法的一種道理,一種指引,一種方法。如果我們執著這個方法而不去體驗的話,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二、懂得越多,煩惱越弱才對

經中說「真人法」是什麼呢?真正的修行人是什麼呢?他說,我不因為能夠熟讀《阿含經》,多讀經書而能夠斷除貪、嗔、痴煩惱。由此可知,讀經典,讀經、律、論,不代表我就能夠斷除自己的煩惱。有的人反而因為懂得更多,煩惱更強。
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經常反思自己。學習之後,我們是要用在自己的生命,用在自己的生活。別人不懂的,自己能夠觀察得到,應該更加的謹慎,讓事情不要惡化。因為別人沒有學,自己懂得的話,我們更加要讓事情能夠圓滿,不要把事情惡化,造成煩惱。

三、學後而能修行,才能得真諦法

我不因為學習而增加煩惱,也不因為我學習就能夠斷煩惱,學習之後,要修行。
經說,就好像有一個人不熟悉《阿含經》,也不多讀經書,但是,他行法如法,隨順於法,向法次法,他因為這樣,所以他能夠得到供養、恭敬。

這樣的趣向者,才是真正的真諦法者,得真諦法者,就是他能夠體驗到真理的人。不自貴——不會生起傲慢心,也不會輕賤他人,這個才是真正的修行者——真人法。

四、網絡資訊正邪難辨,須培養辨別真理的能力

大家看了這個《中阿含》之後,也許有些人就會又想到另外一邊去了:這樣的話,我不用那麼辛苦,還要多讀那麼多經書乾嘛,上那麼多佛學班?我好好地行法如法就好啊。這個就落入另外一邊了。

不是的。特別是我們這個年代,我發現,如果我們不好好地學經、律、論,更危險。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們的手機一查,都覺得那個就是真理。

在谷歌(google)上,現在大家查得到的,有很多都是錯誤的資訊,我自己去查了一些名相,才瞭解在網絡上,有許多非正統的佛法資料在傳播。

加上因為我們沒有辨別真理的能力,沒有讀經、律、論的能力,所以我們只好依著這些網絡上的指引來修,這其實是很危險的。

五、學習的心態正確,就不會偏離正道

因此,就這個時代來說,我們反而更要學習。只是說,我們學習的心態要很正確。
第一個,不要認為我學習後,就等於我斷除了煩惱。這個前面有講了——我不因為我熟讀經、律、論,就認為等於我斷了多少煩惱。這個是不可以畫上等號的。

另外一個,我雖然要行法如法,但是我還是要學習一些根本教理的基礎,不能說,全部都不要學,不要聽,這樣又落入另外一邊。

文/劉智勇筆錄,開仁方丈修訂

Thursday 29 February 2024

東方人的肝氣

南懷瑾


「喜」,很少有人天生一副喜容,尤其是中國人。我在外國時,一個美國朋友問我,「南老師,你們中國人會不會笑?」你們聽了一定跟他吵起來,中國人怎麼不會笑?我一聽,我說我懂了,你這個問題問得好,你們美國人的教育習慣,早上一出門,隨便看到誰,哈囉!早安!都笑得很習慣。我說你不懂中國人,中國的民族不像你們的教育,譬如大人帶著孩子,對面來個不相識的人,如果這個孩子說:「伯伯你好!」大人會說:「人都不認識,你叫個什麼屁啊!」我說我們的教育是莊重的,不是熟人不敢隨便叫,不敢隨便笑。所以東方人個個都像是討債的面孔,好像別人欠我多、還我少。

所以佛學講「慈悲喜捨」,一個人每天歡歡喜喜,那是很健康的。「怒」,你看我們很多朋友一臉怒相,任何事都看不慣;還有些人眉毛是一字眉,脾氣很大。東方屬木,肝也屬木,東方人肝氣都容易有問題,所以容易動怒。「哀」,內向的、悲觀的,什麼都不喜歡,一天到晚努個嘴,頭低下來,肩膀縮攏來,看人都是這樣畏縮。現在說的自閉症、憂鬱症、躁鬱症啊,都與生理上的肺、腎有關的。

「樂」,有些人是樂觀的,我們這裏有一個朋友,我叫他外號「大聲公」,笑起來聲音大,外面都聽得到,他就是樂觀的人,胸襟比較開朗,這和心氣關係密切。

這個「愛」字呢?中文聽講的愛有貪的意思,貪是對什麼都喜歡;有人喜歡文學,有人喜歡藝術,有人喜歡打拳練武功,有人喜歡偷錢,有人喜歡散財,各人喜愛不同,這個愛字包含就很大了,東方稱貪取叫「愛」。現在西方文化講愛的教育,是由耶穌的「博愛」一辭來的,那就是中國儒家所講的仁,佛家叫慈悲,我們普通叫寬恕。儒家孔孟關於做人有兩句很重要的話,「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教育,嚴格的反省、檢討自己的過錯,寬厚對待別人、包容別人、照應別人。這是講到愛,順便講到有關教育的一點。

「惡」,惡的心理就是討厭,有人個性生來就有討厭的心理成份,所以隨時自己要反省,「喂!老鄉啊,這裏有個東西我們一起去看看」,「你去吧,我討厭」。會不會這樣?討厭是一種情緒。善惡的「惡」字讀「俄」;厭惡、可惡這個「惡」字念「勿」,去聲,現在叫做第四聲,古文在右邊上方打個圈圈。

「欲」,剛才提過了,是屬情的方面,生命一生下來,嬰兒小孩就有。如果碰到好的教育家,好的老師,一望而知,可以看出孩子的性向應該走哪一條路,學什麼比較好。

你們教育孩子,要想了解他的健康,就要認識這七情,這是一般心理情緒的狀況。
剛才提到性情兩個字,現在只講到「情」,「性」還沒有提。性在後天是「知性」,那內容就很多了,今天把「情」這一段先提一下,還不是結論哦,我先交待,將來有機會再繼續,做詳細的討論。

我講這些,是引起你們從事教育的人的注意,同時配合古今中外有關教育的知識,好好研究。現在我們只是站在教育立場上講,實際上,整個政治的大方向,做人做事都在內,都要特別注意。好了,謝謝大家。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上)》六、第二講╱p. 262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16939559899450&set=a.702988747961200

Thursday 22 February 2024

我獨泊兮其未兆

/ 游祥禾


老子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

意思是說:「看著每個人熙熙攘攘忙碌著,好像要去參加豐盛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上高台眺望美景。只有我淡泊寧靜,沒有徵兆。」

我想老子想要表達不是要你積極的社交,而是,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恰恰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

如果耐不住寂寞,總是被眾人的慾望所裹挾,那麼,結果只能是隨波逐流、「泯然眾人矣。」

「靜生慧。」

每個人都有慧根的。

只是在各種嘈雜、慾望的環繞下,這慧根,隱晦埋沒,沒能被看見了。

只有「撥開雲霧」,擺脫各種嘈雜、慾望的乾擾,方可給智慧,留下生發的空間。

寂寞,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是一份折磨;但是,對於真正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寂寞,卻是上天的一份恩賜。

在寂寞中,他們擺脫了俗世各種各樣的紛擾,能夠在自己的領域中,潛心鑽研。

仔細看看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他們成長的速度,遠超常人。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被誤解的時候,你都怎麼做?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去辯解,還自己一個清白。

結果是,不管我們的辯詞,有多合理,也無法說服誤解我們的人。

這是為何呢?

因為先入為主的成見,讓他們聽不進任何的解釋。

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還需要浪費口舌嗎?

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別人口中的那個人就不是你啊!」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放下了「解釋自己」的執念,而是把心力、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

當自己強大了,那些曾經鄙視你的人,也會來仰望你;那些曾經誤解你的人,也會「毫無理由」的放下了「成見」。

周國平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的寶藏。」

一個人,只有擺脫了外界的紛紛擾擾,外界的各種誘惑,能夠從自己的內心,尋找力量、尋找美好,方可從容淡定的過好這一生。

安靜獨處對我而言,比積極社交遠遠來的更有幫助多多了!

早安,別急,安靜能幫我們從中汲取力量。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32129274937313&set=a.267211584762422

Saturday 17 February 2024

知不如行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法句經卷上.述千品


這個偈子提醒我們,誦經不如解義;了解經義,又不如踏實地奉行;實踐經義,哪怕只有一句,就可以得道。

此偈訓勉我們不要貪多誦經功德,而要明瞭經義,才有實益。誦經不在卷數多寡,而在如法實踐。《六祖壇經》中有一位法達和尚,曾誦三千部《法華經》,自認功德很大,來禮六祖,頭不至地,六祖見其高慢,便告訴他:「縱然誦經萬部,解其經意,亦不為勝。」可見誦經而解經義固然重要,但了解經義而照著去體驗,則最為重要。佛經不僅是讓我們誦的,更是讓我們用的。

這個偈子是不是告訴我們不要誦經?不是。經可以多誦,但亦務須了解其義理。即使經典不易全部了解,但多誦之後若有人指點一下,整部經就可能豁然貫通,這僅算是解悟,仍須如法修行,使得理論與生活相契相印,體會更深一層,才是證悟「得道」。

這四句話對一般人也有用處。世間的學問太多,如果什麼書都看,博雜而不精,只能拿來聊天而不能實用。知識學問及技術,貴能專精,再參考其他直接相關及間接相關的學問,便可以把心胸擴大,眼光放遠,才是最好的讀書態度。

/ 摘自:聖嚴法師《智慧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