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8 August 2018

愛國與賣國

■ 李怡

上周四亞運女子4x100混合泳接力賽,原來賽果是:第二名中國隊,第三名的韓國隊;但這兩隊因「偷步」被取消資格,香港隊由第四名升上第二名獲銀牌,新加坡隊由第五名升上第三名獲銅牌。香港隊和新加坡隊各四名泳手相擁互賀,這本是很正常的舉動,想不到引來大陸網民在央視網頁留言批評:「我不能理解為甚麼中國香港選手這麼開心的和新加坡隊相互擁抱?」「香港隊跟反華的新加坡抱在一起!」「雖然是中國香港但看見他們高興心裏還是想罵人」;「中國香港隊,你不來安慰你中國隊同胞跑過去擁抱新加坡隊?!誰和你們是一個國家的?」

香港隊和新加坡隊意外獲獎牌,高興互擁是感情自然流露。但從大中華統一和愛國已內化為深層意識的人看來,就會先問「誰和你們是一個國家」,條件反射地認為香港隊不應該高興而要去安慰違規的中國隊。作這種反應的是正常人嗎?還是如愛因斯坦所說患了「民族主義嬰兒病」的人群?倘若愛國成疾的人在一個國家佔了大多數,正常的人是否應該與他們有所區隔呢?

另一樁與愛國有關的近事,是大陸清宮劇《延禧攻略》在大陸熱播,越南不知如何獲得盜版,在網站上也分一杯羹,上周一搶先上架第69集。大陸網民也想先睹為快,但越南盜版業者卻也有「愛國心」,特別針對中國網民設置通關問題,答錯就看不到了。甚麼問題呢?就是:「黃沙群島和長沙群島屬於哪個國家?」黃沙和長沙,是越南對西沙和南沙群島的稱號。如果大陸網民答屬於中國,那就過不了關去追劇了。

大陸網友氣得牙癢癢,痛批越南網站「惡心」,又說「真瞧不起越南,格局這麼低,難怪窮成這樣」。

他們大概忘了,中國不是也逼台灣歌手說「最愛的國家是中國」而不能說是「台灣」嗎?而且說錯受懲罰的不是不能追劇,而是被取消在大陸的發展機會。這次是「且看剃頭者,人亦剃其頭」也。

大陸網民中,為了追劇而選擇「賣國」的人,會佔多大比例?我猜超過50%。因為謊話本來就常說慣說,違心答個問題自己沒甚麼損失,而心癢癢地想先看一集連續劇則是現有的實惠。

亡友作家蕭銅生前的名言是:我想賣國,哪一個外國給我五毛錢我就把國賣了。可惜的是,沒有人向他買。因為只有掌權的人才有資格賣國。不過,現在大陸人可以為先看一集連續劇而賣國,是不是應該對自己也有了賣國權而高興?

獲銀牌的香港泳手之一歐鎧淳說:「我哋計過數預咗輸,縱然我哋未必贏到佢,但係都唔可以畀佢哋咁容易贏到我哋。」

在巨大壓力下爭取自主,「預咗輸」是香港的處境;「博到盡」「唔可以畀佢哋咁容易贏」則是香港精神。盡全力讓自己表現得最好,是人生的目的;輸贏則不在自己控制的範圍內。世事難料,誰能料到領先的會違規而失去資格呢?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828/20486109

Monday 27 August 2018

找到了「生死輪廻」的原兇(下)

■ 高惟法

在上篇中講到,以五蘊來分,把我們的身心就是這麼分,身的部份就是色蘊,心就是「受、想、行、識」,四蘊,身心合起來,稱五蘊。另外,這個心的部份呢?還可以用六識來代替。

譬如說,眼觀色,產生眼識,有認識的作用,是初步的認識;耳聞聲,產生耳識;鼻嗅香,產生嗅覺,鼻識;舌嚐味,產生味覺,舌識;身體觸,產生觸覺,身識。基本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對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五塵,它是初步的認識,它必須要跟我們的「意」結合,產生「法」,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腦筋」。

如果以「唯識」大乘教法來講,就是「第六識」,五根對著五塵,產生了前五識,它的速度與第六識同時俱生。譬如:看到這個杯子,您的眼睛對著它,如何產生「眼識」?就是我們的「視覺神經」,產生了認識,直接送到腦筋第六識,去做進一步的分別與回應,這些過程幾乎快到您察覺不出來。

這個時候,我們的第六識,就產生認識分別,就叫做「同時俱生」。舉例來說,您的手不小心被火燒到,拿到燙的東西,您會不會馬上放手?還是思考一下,這麼燙!不可以,我再慢慢放手,有沒有必要?沒必要,是不是?它這個運作速度,我們平常是看不到的,速度很快。

原始佛教把這個「識」分成六識,到了「唯識」大乘教法的時候,把這個「六識」更詳細地分出來,前面的五識不變,把第六識,再細分成,第七識及第八識。這第六識在原始佛教就談到,它是進一步的認識、分別及回應,這種運作有沒有受到,以前(過去生)所薰習種子的影響呢?有的,是不是?

所以,「唯識」就把第六識,把它分成六、七、八識,到了這裡,我們的身心就可以這樣分了,身是色,物質的,那心的這個識呢?就把它分成了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及第八識。當初,我們的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是不是?現在「唯識」它的七識、八識,要怎麼訂呢?

所以,「唯識」就說,第六識是「識」,第七識是「意」,第八識是「心」,第八識是儲存的作用,我們從以前所有造作的種子,都儲藏在第八阿賴耶識,它會聚集在那邊。這個時候,我們的心,以原始佛教那就分成為六識,到了「唯識」這個心,把它分成有「心意識」,這是開展出來,假如把它縮回來,心意識就是一個「心」而已。

所以,我們在談我們的心的部份,您可以說「心識」,「心意」也可以,或者「意識」也可以。我們知道「唯識」把心分成八識,但這八識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前五識的運作,大家都很清楚,眼睛這個根器,產生的認識,就是在這個色體,眼睛沒辦法去認識聲音;耳朵沒辦法看東西,它只能聽聲音。所以,前五識它有局限,各有各的特殊功能。

所以,我們知道前五識,都是一種概略性的認識,是一個比較模糊的認識,全部要靠第六識來做進一步的認識。做一個譬喻,前五識,就像前哨的兵卒,負責去探索敵情,得到了訊息,要趕快送到第六識去統合,是不是?第六識是一個幕僚作業,它得到資訊,可以分別,也可以回應,但是它會受到統帥的牽制。

真正的統帥是誰?以唯識來講,它就是第七末那識,它是「亦恆亦審」,也就是說,它是與生俱來的,永遠在的,而且,它是永恆的在搜尋,雖然它不能搜尋身體外面的,必須靠前五識得到訊息,送到第六識,它從第六識解讀這些訊息,解讀完,它就負責思量,它是如何去思量?

它會根據第八阿賴耶識過去所造作的種子的流動,作為它審查分別思量的基礎。第八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是一直會在那邊流動,但是第八阿賴耶識,它自己沒有審查分別思量的能力,第七末那識會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的這些流動種子,就是我。所以,第七末那識,就是「俱生我執」、「俱生法執」。

它從第六識得到訊息,經過思量以後,它就會指使第六識,分別與回應,這一個動作,我們看不出來。第七末那識,心理學家稱為「濳意識」,將第六識稱為「顯意識」。但是,以唯識的觀點,與心理學家看法不一樣,第七末那識的運作,看不出來,是因為沒修行,我們可以透過修行。

只要您有修行,就可以把前六識的妄念,都清除乾淨,您的心,就會有特別清醒警覺的力量來察覺,第七末那識的運作與流動,也可以察覺到,它是如何來命令第六識的分別與回應。所以,唯識反過來把第七末那識稱為「顯意識」而非「濳意識」,把第八阿賴耶識才叫做「濳意識」。

講到這裡,各位可能對第七末那識還不大清楚,我們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您有沒有看過有人會睡到第二天早上還不曉得醒過來的?一般而言,當您睡著了,前五根都暫停作用,不去搜尋外面的資訊,第六識也暫時休息,為什麼早上我們聽到鬧鐘時會醒過來?知道嗎?這就是第七末那識的功能。

因為它是「亦恆亦審」,它隨時隨地,不管您睡著或暈倒,它都在全身裡面,不停的在運作,在搜尋,看看有沒有資訊,外面的聲音,震動了您的身心,第七末那識馬上察覺,有敵人來了,有敵人來了,它怎麼辦?趕快把幕僚就是參謀長,還有前哨的兵卒,把它們都叫起來,趕快!有狀況了,去搜尋,眼睛張開,耳朵豎起來,前六識全部打開,運作起來,醒過來。

也有的,鬧鐘響了,他偷懶,把它按掉,讓我再睡五分鐘,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過去養成的習氣,在第八阿賴耶識裡面,第七末那識就延用這個種子的習氣,去命令他,去按掉鬧鐘,第六識雖然知道要趕快起床,不然,就來不及,但是元帥卻說,不用,再睡,參謀長與搜索兵,聽到元帥說,繼續睡,那大家就一起睡吧!

所以,我們就知道第七末那識的運作,您不要以為您睡著或暈倒,它一樣在運作,一樣去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的流動,就是我,它就是執著它。這個第七末那識的習氣,執著起來,厲害到您無法控制,幾乎是沒辦法的。

譬如說:您胃痛,醫生跟您說,您不可以再吃辣的,到了吃飯的時間,您在街上走一走,您還是會習慣性就走進了麻辣火鍋店,明明知道不能吃辣的,您自己都不知道已經坐到麻辣火鍋店,老闆來問您,要大辣、中辣、小辣?您馬上就會答:大辣。那這個是誰在作主?明明,第六識分別判斷不可以吃辣,但是您過去習氣養成吃辣的,所以,第七末那識就牽著您的鼻子走,您都不知道,就坐進去了,還要叫大辣的來吃。

為什麼我們不會睡死,因為前六識,它是「審而不恆」,它有認識分別回應的作用,但是它不是恆久的,當您睡著的時候,它也會暫時停止它的功能,不作用,暈倒時,它也會暫時停止它的功能,死了以後,它更會暫時停止它的功能。但是,第七末那識呢?它是一直在勤奮的在運作,一直的在搜尋、搜尋,它不會停的。

那第八阿賴耶識是幹什麼的?它很重要,像電腦的硬碟,聚集這個,儲存那個,許多的種子外,它會執持根身,就是維持這個身心,讓它成為一個完整的模樣,這個模樣不一定是人,也許我們這輩子造作不好因的種子,下輩子,成為一隻狗的身體,不是人的身體,這不是您選擇的,是您造作的因的種子,自然而形成的。

那好了,我們的第七末那識,是很厲害的,當有一天,我們死了,身體會敗壞,眼睛逐漸看不見,耳朵也慢慢聽不到聲音,細胞一直敗壞,壞到最後,識也壞,認識作用也壞了。譬如:當人病重時,有人來看他,他是不認識您的!

所以,當您身體敗壞了,意識也敗壞了,這些都壞掉以後,第七末那識,它就會融入第八阿賴耶識裡面,進入裡面,它會促使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的力量,全部都展現出來,然後形成業力,而這業力就衝破我們的身體,去與它相應的地方,進入到父精母血的受精卵,再去投胎。(摘錄開示)

https://www.facebook.com/jamesjkao/posts/2060461480653267?__xts__[0]=68.ARAngCdDUK6JTT6dXC7ia3eDCjmwm-xlioCYsZU6mAuumjTQk5auRdUDJlvrA3_tPqDnSOjEyd1BASYHEsIVHJg8sFlOIjmzP10Yl4y-SIZKjxdROo3Ct1cYRab61_KAQXZ90ZI&__tn__=-R

Friday 24 August 2018

东铁、高铁对马中无实质战略意义

■ 刘镇东

首相马哈迪宣布取消东部铁路之后,马华公会、民政党、伊斯兰党都在为东部铁路说项。我是少数在数年前就一直反对东铁和高铁的政治工作者,有必要把东铁和高铁的问题梳理一遍,以正视听。

东铁本来不在交通规划当中,而是突如其来的计划,并没有经过公开招标。前首相纳吉在2010年就提出隆新高铁的建议,但新加坡于2013年才同意。

高铁涉及马新两国,纳吉无法确定新加坡将同意把隆新高铁计划交给中国公司建筑。同时有兴趣参与竞标的包括日本、韩国和法国企业。马方原先希望在2014年完成协议后动工,2020年完工。

2015年12月杪,首相纳吉突然宣布把隆新高铁吉隆坡总站地点,即大马城的开发权交给中资企业,我当时基于对其他可能参与竞标的国家和企业不公平而提出反对。

草率宣布东铁动工

2016年,眼看隆新高铁步伐缓慢,而且需要国际竞标,又涉及新加坡政府的共同决策权,纳吉政府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建设耗资巨大、没有公开竞标的东海岸铁路,并快速于2017年8月就动工。

东铁提出时,《砂拉越报告》就已爆出东铁公报成本较实际成本有翻倍之嫌,纳吉政府没有回应也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由于东铁有扯上一马公司的嫌疑,而且没有公开招标,在民间几乎得不到任何的支持。

我在2017年初提出反对东铁,被马华公会和一些中文媒体标签为“反中”,当时我告诉支持者和关心的朋友,我很确定,华裔选民不会支持任何没有公开竞标,而又涉嫌与一马公司扯上关系的大型计划 。2018年大选成绩证实我的判断。我建议魏家祥可以省点时间,不必再为东铁说项。

问题出在纳吉政府

以后历史开档,或者纳吉、刘特佐坦诚告白,我们才能知道,到底东铁背后是如何安排。我的推断是,马方以中方忌讳新加坡的心理切入,操作我称之为“克拉运河想象”的概念,并挂在一带一路的大框架中,说服相关中企不顾经济效益和政治风险评估,快速投入建设东铁。我的结论是,问题主要出在纳吉政府,不在中方。

要在泰国南部开发克拉运河以绕过马六甲海峡的想法,已有整百年历史,但为什么一直没有人认真投入?道理很简单:新加坡不是好望角、没有巨大的非洲大陆,而好望角就算今天的船运技术,也还需要十六天的航程才能绕过,因此建设和维持运河是值得的投资。

目前从西海岸巴生港口经马六甲海峡抵达东海岸南中国海船运,一般最多只耗三天的时间,但若透过铁路从一个码头运货到另一个码头出口,再另计上货和卸货时间,肯定花上超过三天的时间。

不忽略东海岸人民

反对东铁,并不表示否决东海岸人民享有优质铁路服务的权利。从金马士往返道北原有的东海岸铁路服务,如果可以双轨化和电动化,其实就足以让东海岸的人民受益更多。

如果要加强西海岸和东海岸的铁路连接,也可以增建一条从吉隆坡穿过中央山脉到文德甲站,连接到金马士往道北的铁路。

铁路应以货运为主

我们反对隆新高铁,是因为仅限载客的隆新高铁,永远不会有京沪高铁(北京—上海)的庞大载客量。隆新高铁需要与飞机、双轨火车、私人汽车、长途巴士等运输方式竞争乘客。乘客的选项很多,而高铁的建造开销太大,就算营运成本也不一定可以回本,更甭论建造成本。

原本隆新高铁经过马六甲、麻坡、峇都巴辖等地到新加坡的沿海路线,应该考虑打造以货运为主、客运为辅的模式。

马来西亚铁路的未来发展,应考虑以实现新加坡—昆明泛亚铁路为核心思考。

马来西亚铁路系统的确需要扩建,但重点应以货运为主、载客为辅。就算两百年后,我们也可以无比地确定,吉隆坡往北京或上海的火车,永远不可能比飞机来得快,因此只载客的高铁不是我们的选项。然而,如果以货运为主的铁路系统,可以避开南中国海,从巴生港口把货柜以铁路运到中国,亚洲的货运将有很大的变化。

泛亚铁路更有意义

从中国的角度,东铁其实没有战略意义,只不过是个中资项目。从亚洲战略的高度来看,泛亚铁路对中国和区域有更深远的意义。泛亚铁路成型,南中国海的战略意义就相对降低,可以缓和区域的紧张关系。

与其思考不实际的“克拉运河”式东西线,泛亚铁路的南北线才能指引未来。在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里,东南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但思考东南亚时,不能只是思考“海上”而忽略陆上的泛亚铁路的意义。

在泛亚铁路的框架下,东海岸铁路和隆新高铁更显得欠缺长远规划、没有经济效益和没有战略意义。趁马来西亚新政府上任和厘清国家大战略之际,泛亚铁路也许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及选项。

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440023

Thursday 23 August 2018

《楞嚴經》跟《法華經》有什麼不同?

問:《楞嚴經》跟《法華經》有什麼不同?

淨界法師答:


簡單地說就是古人講的「開悟的《楞嚴》, 成佛的《法華》」。 《楞嚴經》偏重在體性, 偏重在空性。 雖然我們講真如是不變性跟隨緣性,但是《楞嚴經》它偏重在那個清淨的本體, 偏重在從假入空這一部分, 讓我們找到我們的本性, 所謂的明心見性, 所謂的開悟, 對於廣修六度在本經當中講得很少。

《楞嚴經》主要是把心帶回家, 《法華經》是讓你從家裡面再出來, 從空出假, 廣修方便。 所以《法華經》講到無量的方便, 乃至於一舉手一投足, 皆已成佛道。 只要你安住在真實的心, 什麼都是成佛的因緣。 所以到了《法華經》, 是以心力來引導法門, 法門本身不重要。

剛開始佛陀在法門當中做了很嚴重的定義說:修五戒可以成就人道, 修十善可以生天, 修四諦成就阿羅漢, 修六波羅蜜成就菩薩道。 到法華會上說, 那都是方便說, 其實是以心為本。 你發菩提心, 都是成佛的資糧,沒有這種五乘的差別。 所以智者大師判教說, 在方便的教法、所謂的權教當中是用法門來攝心的。 佛陀看這個人還不能瞭解本性, 先用法門來攝持你。 等到真實法、開權顯實以後, 那是以心來攝法, 你是發什麼心, 你修什麼法門都跟你的心相應, 那是以心做根本。

《楞嚴經》談到的心是本體的心, 它強調把心帶回家, 《法華經》的心是從家裡面出來, 發菩提心廣修六度, 一個是攝用歸體, 一個是依體起用。 所以我們的修學次第應該先瞭解《楞嚴經》, 先攝用歸體, 那麼《法華經》是告訴你依體起用, 差別在這裡。

http://happytify.cc/docUFN2MWhmdzJwaW89/1660

Tuesday 21 August 2018

换等于没有换?

■ 陈启华

有些人说希盟百日新政跟前朝没什么两样。我想了又想,新政真的跟前朝没有两样,换等于没有换吗?

新政有了一位不兼任財政部长的首相、史上第一位女副首相、40多年以来第一位华裔財政部长、史上第一位锡克族部长、史上最年轻部长、55年以来第一位少数民族总检察长、史上第一位东马藉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

废除消费税、重组高等教育基金偿还机制、稳定油价、拨款补贴家庭用户附加电费、展延隆新高铁、暂停东海岸铁路工程、取消4家独立发电厂合约、搁置MRT3、减低LRT3建造成本150亿令吉、节省首相署60%拨款、內阁部长减薪10%。

9机构独立运作、委任反对党议员出任国会公共账目委员会主席、拨款给反对党议员、部长和国会议员必须申报財產及不能收礼、撤换国家机构领导人、增加女性內阁成员。

60岁以上持红登记者可获公民权、家庭主妇公积金计划开跑、增加1000个大学预科班学额予华裔优秀生、审查国防部多个项目、考虑从沙地阿拉伯撤军及取消布城萨勒曼国王世界和平中心计划。

废除国家干训局、解散陆路公共交通委员会、训令更换有安全瑕疵的安全气囊、终止80万写专栏合约、私人界全费赞助世界盃足球赛直播、復播马新社新闻台华语与泰米尔语新闻。

希盟的確不一样

马六甲州政府制度化每年拨款不少过25万令吉予培风独中、转发新村永久地契。

柔佛州政府拨款45万令吉给全柔9所独中、向独中征收象征式1令吉土地税、豁免街边小贩执照费用、提供10立方公尺免费水、落实公开招標新政。

霹雳州政府拨款180万令吉给州內9所独中、批准300万令吉给华小、淡小及教会学校、发放新村永久地契。

写到这里,才发现到一百天內竟发生了那么多事情!

一个新政府,在继承了一个腐败的政府体制、面对失势及保守种族宗教份子的挑畔、受到前朝残留保守媒体的环伺、干扰和操控等不利因素之下,能在短短的一百天內做出那么多的改变,的確不容易。

虽有不尽人意之处,却也让我们看出新政推行改革的决心与诚意。谁说换政府等于没有换呢?比起前朝,希盟政府的確不一样!

http://news.seehua.com/?p=385562

Monday 20 August 2018

找到了「生死輪廻」的原兇(上)

■ 高惟法

《道德經.老子》云:「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無身,夫復何患。」當知身為眾苦之本,一切諸苦,唯身受之。《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老子所說的「身」即為佛教說的「色身」。

我們一個人大概可以分成身與心兩部份,用現代話來說,一個是硬體,一個是軟體,硬體就是身的部份,軟體就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部份。假定以原始佛教對於身心的分類,身的部份,用五蘊來說就叫做色,是物質的部份,叫色蘊,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合和而成,死亡的時候,「地、水、火、風」就各自分散-塵歸塵,土歸土。

那心理、精神上的部份呢?將它分成「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四個部份,加上我們的色身,色蘊,共有五種元素,這五種就叫做五蘊。所以,五蘊,就構成了我們一個人。這五種元素基本上都會讓我們產生念頭出來,這些念頭,不管是好是壞,是善是惡,在佛教都稱它為「妄想」,只要我們有任何的念頭,都叫做妄想。

因為您有了「起心動念」,起心即錯,動念即乖,任何念頭想法一出來,會讓我們的心不夠清淨,我們就被它覆蓋著,蘊就是「覆蓋」,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會被它污染,不管是好壞善惡念,都會覆蓋著我們的心,讓我們沒辦法看清真相。所以,佛教把五蘊所產生的念頭,都叫做「妄想」。

在《楞嚴經》裡面,色蘊是指物質的部份,它會產生「根本妄想」,我們會自認這個身體就是「我」,對這個身體,有一種根深柢固的「執著」,無論它的形體有所不同,人的形體,獸的形體,鳥的形體,我們都把它誤以為這個身體就是我,是不是!所以,您就一直抓緊它不放,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堅固妄想」。

接著受蘊,雖然我們處在同一個環境,但是每一個人對環境的感受會不一樣,有的說熱,有的說冷,有的說舒服…,因此,這個受蘊所產生的念頭,我們把它稱為「虛明妄想」。為什麼稱「虛明」?因為對我們自己來講,您覺得很真實,但是不見得您的真實,就是真相,對您是真實的;但對真相,卻是一種虛妄的。

因為,同一件事情,每一個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想法。而且,會用不一樣的見解在哪裡爭吵,所以,想蘊,就叫做「融通妄想」。為什麼稱「融通」?各人融通自己的自我意識,而不去融通別人。

接下來,行蘊,就叫做「幽隱妄想」。所謂的「行蘊」就是在我們身心裡面的運作,我們都看不到,摸不清楚。譬如,指甲是什麼時候變這麼長,頭髮為什麼又要剪了?在這整個身心裡面的很多運作,我們都看不到,我們也弄不清楚的。那這個就是行蘊所產生的妄想,所以叫做「幽隱妄想」,隱藏起來,它是濳行密運的,濳伏在底下,它確會在運作。

那識蘊呢?識就是認識,這個識呢?不一定是現在發生,往往有很多是過去生累積下來的種子,它起的這個念頭呢?都是因為以前所造作的因的種子而生起來,我們如果有造作,一定是顛倒的,是不是?對真相來講,只要我們有造作都是顛倒的,顛倒的種子生起來,也一定是顛倒的,像夢境一樣。識蘊所產生的妄想,我們叫做「細微顛倒精想」,它細微到您都不知道它怎麼來的。

有時候,我們覺得沒事啦!眼睛也不看了,耳朵也暫時不聽了,坐在哪邊發呆,突然間冒出來一個念頭,冒完了,沒去想,它又會再冒一個,這種串習念,完全無法控制,它到底下一分,下一秒,要冒出什麼樣的想法?這個念頭的流動有沒有細微啊!所以,就把它稱為「細微顛倒精想」。是精想,不是妄想,妄想是比較粗的,精想,細微而不易查覺。

我覺得,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那一刻,說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顛倒』而不能證得。」這句話,表示我們每天都在妄想顛倒中打轉,故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一個要覺悟的,就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摘錄開示-待續)

https://www.facebook.com/jamesjkao?hc_ref=ARSAQVxi79X-oEsMnhru9efJnkiaIU10zC0eW3xLQ1iFriXwxFV0IfuP509emLFsYBk&fref=nf&__xts__[0]=68.ARAot0-fu0Nzir5bnzsY05sHU9lQ18Zh-igCan2Ttun34v13Q6HRK8a9oMs52gltTiKONRpRQ55lcIy7Hqk-P6Pz7qn2oFrVtC4-ZuYnd9EZ3cHrFV7bTrxezajSsi_r1UebmPnKg2XT&__tn__=C-R

Thursday 16 August 2018

品人錄

■ 沈明信

人的心底,都墊著一本「品人錄」。凡你遇過的人,或忠或奸,或善或惡,盡收入冊。記心重的人,這賬本就厚;性情豁達的人,這賬本就薄一些。或薄或厚,只在人心。

若是品茶,只眼神凝重、默咬茶杯,用心捕捉舌尖的氣味,近似禪坐,喝了一盞,冷暖自知。品人則不同,腦海中的聲音和影像直襲而來,心心念念被故事灌滿了,像一個久坐冷板凳的說書先生,熱切地盼著聽眾,銅鑼一響,開場說個活色生香。

「品人錄」被打開,這賬本的頁面,有些被撕了一角,有些沾著茶漬;有些染著玫瑰乾瓣的香氣,有些盡是暈開的淚跡。更多的是一道道的算題,得失的加減乘除。這沉甸甸的人與事,要勞你一輩子掛在心上。

在社會浮沉越久,這本「品人錄」就積得越厚。於是,你開始喜歡打量、評論他人,希望被人稱讚:你是有道行的老江湖,很懂得品人。實際說白了,那不過是歲月垢膩積起來的成見。

因為成見,也許你發現,自己常看走了眼,這就回到佛祖在菩提樹下的頓悟:人要仰賴過去的記憶與經驗,還是專注眼前當下?

威尼斯的面具嘉年華(Carnevale Di Venezia) 歷史悠久,為什麼個個都要戴面具?據說,古代的威尼斯階級森嚴,封建貴族和農奴的地位懸殊。在嘉年華期間,戴面具出門可隱藏真實身份,打破階級的藩篱,彼此不分貧富貴賤,盡情歡樂。

有趣。當人人都戴起面具,你該如何帶著成見,一眼品人呢?

七月初六,到此一遊:威尼斯,意大利 Venice, Italy.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914855535203000&set=a.296524733702763.71625.100000357152202&type=3&theater

Sunday 5 August 2018

以言行修養贏得尊敬,以德攝受人心

「慈濟人為什麼要叫做靜思弟子?佛教徒都是三寶弟子,而我們在此時落實佛陀的教育。佛陀在世時的佛教,是當時的新宗教,他必須應眾生的根機,用智慧、耐心輔導人,讓大家理解、接受眾生平等的精神理念。」上人與美國慈濟人談到,慈濟是佛教團體,秉持佛教精神,而且慈濟人一定要有靜思法脈精神,才能在世界各地廣開慈濟宗門。

「佛陀當時要鼓勵大家具有菩薩精神,告訴大家菩薩是已經有覺悟的有情人,與迷茫的凡夫不同。凡夫與菩薩的差別,在於凡夫不斷累積因緣果報,菩薩則是持續不斷在發心,已經覺悟天地道理,以無私的愛為眾生付出,只是與佛的境界還有些微差距。佛陀舉過去久遠以來修行有成的菩薩作為典範,教大家學習;而我們在此時此世的慈濟,就可以看見真實的菩薩,活生生,能夠貼近苦難人,給予關懷和幫助,救拔其身心之苦。」

上人說,或許現在仍有許多人認為信仰佛教,就是拜拜求保佑,對著木雕、紙畫的佛菩薩像禮拜祈求;或是不斷誦念佛菩薩名號,希望得到加持與護佑。「當然我現在也常常在心中念觀世音菩薩,但是此時心中的觀世音菩薩,與我小時候認為在天上的觀世音菩薩不同。父親中風時,我也是拿著整把香,到中庭跪在地上,不斷祈求觀世音菩薩保佑父親。過去不了解,現在已經知道,原來菩薩都在我面前➖有多少人是用生命在為大地眾生付出,這分無私大愛就是菩薩精神。」

談及領眾,上人說:「做慈濟與做事業不同,企業主聘請人工作,要求員工要做到一定的水準;做慈濟則是自己要親自去做,而且要達到一定的水準,讓人見聞感佩,也願意學習效法,這樣做慈濟才真正做得成功。所以我常會說,『合心』就是『協力』,並非資深者地位就高人一等,資深者要當『知音合心』,懂得人人平等,能夠融入團隊一起做事,言行修養贏得別人的尊敬,自然就在別人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讓人願意聽從引導。」

「如果只因為自己很資深,就覺得有權要求其他人都聽自己的,這樣做慈濟是失敗的;沒有這樣的能力與水準,只想指使人,反而讓人瞧不起。我們在別人心中的地位,不是用稱謂、名相堆出來的,是用我們的德來攝受大家的心,得到人人的感恩與尊重。」上人指出,心口一致就是「合」,在慈濟團體中,不分社會地位、學歷高低,人人共同做慈濟事,已經打破了觀念的不平等,通達了大生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2017年【冬之卷】第189~191頁

Thursday 2 August 2018

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老年時看淡

■ 老占 

《Godfather》系列是男人必看的教科書,你年紀仲少,覺得哪有咁L誇張的事,僅僅一部電影而已,《古惑仔》、《無間道》不是更正?

1972年,《教父》在紐約開畫,根據 Mario Puzo 1969年的暢銷小說改編,由年輕的Francis Ford Coppola擔任導演。當年的影評中寫道,它是「在流行娛樂的界限內創作的對美國生活最殘酷而動人的記錄之一」。

《教父》講述了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紐約黑幫家族Corleone的傳奇,它立刻成為了經典。是1972年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至今仍是有史以來票房最高而且評價最高的電影之一。

《Godfather》裡的人生觀:第一步要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顧好家人,第三步要盡可能幫助善良的人,第四步為族群發聲,第五步為國家爭榮譽。事實上作為男人,前兩步成功,人生已算得上圓滿,做到第三步堪稱偉大,而隨意顛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

年少的不懂人情世故爾虞我詐,友誼是一切。友誼比才能更重要,它和家庭幾乎是可劃等號的。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這是李白寫的兩句詩。在李白心中,范蠡是高不可攀的偶像,也是終其一生想要變成的模樣。史書評價范蠡是華夏五千年以來絕無僅有的完人。

在官場,可以扭轉乾坤,挽一個國家狂瀾;在情場,贏得了當時絕代佳人的芳心,與之偕老;在商場,三次成為首富,被後世尊為商聖、財神。而他的一生,可用三句話概括: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老年時看淡。

《教父》三部曲成為經典,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源于Al Pacino超神級的演技,代入感太強,Michael是個悲劇人物,充滿了傳奇,他最大的悲劇是不能夠選擇自己的生活,甚至連死亡的權利都不能選擇,因為為了責任為了家族他不能死,生命不屬於他自己。

教父是一個家族的權威,一個企業的CEO,背負了太多責任,無奈,誤解與掙扎,晚年的Michael,喪女無助,仰天狂哭。

他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肩負了仇恨,家族,榮譽,放棄了自我,愛人,親人,選擇了一條無法回頭的不歸路,而這也是他必須且唯一的選擇。

什麼叫經典,經典就是一直保持話題性,每個人看都能從中獲取各自的領悟,十年前看和今天看,感覺自有不同。

《教父》是經典中的經典,在1973年獲得了10項奧斯卡提名,拿走了3項,包括最佳電影,扮演年老的一家之主Vito Corleone的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獲得最佳男演員。但當年白蘭度拒絕領獎,以抗議Hollywood對美國原住民的歧視性刻畫。

電影裡面有一句十分經典的台詞:「永遠不要讓別人知道你在想甚麼!」在現代社會上更是意有所指,提醒著你們,這個社會仍舊十分險惡。

年輕時看遠,不僅要看到廣闊的前景,還要看到自身的不足,看到朋友身上的優點,以補自己的闕漏。在那個時代,有一種智慧叫做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換作今天,一定要明白,找到一個好的平臺,跟對一個老闆,往往比你的才華和勤奮,更加重要。

第一集,Vito在家中書房一一接見所有需要他出面協調幫忙的人,灰黃的燈光下,教父帶著低沉的聲調對話,其中叧一句經典台詞:「我會給他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成功的塑造這位黑手黨領袖應該有的距離與權威氣勢,除了導演出眾的執導功力外,小說的原作者也因為參與劇本的撰寫,而使得電影與小說的原始風貌更能完整地呈現。

第一二集早就已經把家族的腥風血雨交代得十分清楚了,第三集主要描述古里昂在得到一切之後,才發現自己在親情的經營有多麼失敗,最後更是在孤寂中終老而死,也算是為教父系列電影劃下完整休止符。

所以,如果愛,就請深深愛;如果不愛,就輕輕放開,一別兩寬,各自安好。暖一顆心需要很久,可傷一顆心,只需要一瞬。

挺錘心的,如果曾有個人很認真很用力地對妳好,妳卻沒有好好在意,等到失去了,才發現這是一輩子的遺憾。

人一生會遇到很多很多的人,可心裡有妳的,願意真心對妳好的,真的很少、很難得,如果遇上了,一定不要冷落了他,因為有些轉身,就是咫尺天涯。不懂珍惜的時候錯過了,現在再怎麼後悔,一切也回不到當初了。

這部經典,探討人性層面的部分無比細緻,人生就像一場無法回頭的單程車,這一路上我們會不斷地和一些人遇見又別離,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所以,再忙也別忘了和家人聯繫,常回家看看,讓他們知道你的近況,重視不在嘴上,要在實際行動中體現出來。愛情、親情、友情都是如此,真心換真心,真情換真情,感情才能長久,關係才能穩固。

同樣的,若是你心裡有誰,也千萬不要白白消耗旁人的珍惜和歡喜,一定要好好珍惜。不要讓在乎你的人感受漠視和冷淡,不要冷落了心裡有你的人,心涼了,就再也難暖回了。

中年時看透,看透的應該是時機。 人到中年,便要看透人心的變化,可借勢扶搖而上,亦可避鋒明哲保身,在這一進一退中把握人生的張力與尺度。年老時看淡,萬丈豪情早已逝去,功名利祿也如過眼雲煙,這世上可以用物質衡量的東西,都成了身外之物。

《教父》輾轉一生,一湖,一舟,一橙,一人,而已。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