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9 April 2023

一點也不苦

佛教所說的「滅苦」,有兩種不同的層次:一種是在自己滅苦以後,再也不到世界上來受苦受難;另一種則是在自己滅苦之後,不但不離開苦,反而繼續留在這個娑婆世界,為眾生救苦救難,這就是菩薩道的精神。

其實只要我們內心的觀念能夠轉變,苦就不會存在。但因為我們有身體,即使觀念上已經很清楚什麼是苦,在某些狀況下,也會因為突然的不舒服而產生一些情緒、心生後悔,再度感覺到痛苦。就是由於這個原因,有些修行人雖然已經離苦了,還是會因為無法確保永遠不再受苦而擔心未來,只希望趕快離開這個世界,一旦離開,也不願再回到人世間來。

但對真正的菩薩而言,沒有一個地方是苦的,也沒有一個地方不是苦的,他深知世人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為不夠深入苦,只要深入苦以後,就不會再以為那些是苦了。

例如,我常常告訴跟我學打坐的人,打坐時腿痛是正常的,這是每個學打坐之人的必經過程,腿完全不痛的人實在很例外。如果覺得腿痛得受不了,而馬上把腿放開,就永遠感受不到腿不痛的快樂。所以我會勸他們,當你還能夠感受到痛的時候,就不是真痛,也不是最痛,只要保持盤腿不動,超越了最痛的時刻之後,不但不覺得痛,反而會有一種清涼的感覺產生。如果想體會那種清涼的境界,就必須先超越肉體上最大的痛楚。

除了肉體上的苦之外,生活、物質條件上的苦也一樣需要超越。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能夠吃苦耐勞,即使在非常艱苦的生活狀態下,還是過得很快樂。例如孔子的弟子顏回,住在很簡陋的窮巷裡,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生活,人不堪其憂,但他還是不改其樂。他之所以能夠感受到快樂的原因,是因為最窮也不過如此而已,他不害怕損失任何東西,所以能保持心靈的富裕。像顏回這樣的賢者,能承受一般人不願承受的苦,但是在受苦的過程中,卻不以為苦,這是因為他心甘情願、樂意過這樣的生活。

又如一九四九年時,我隨著軍隊從中國大陸撤退到臺灣來,當時軍中每個人都只有一套衣服可以穿,沒有辦法換洗,只能趁著到河邊洗澡時,順便把衣服洗乾淨;等舒舒服服地洗好澡之後,衣服也晾乾了。每當我們把衣服穿起來,輕輕鬆鬆地走回營房時,就會感覺精神抖擻、生龍活虎。一般人沒有受過這種苦,就會認為我們生活得很辛苦,但當時我們和外人的感受完全不同,絲毫不覺得痛苦。

這些都是深入苦而不以為苦的例子,從苦難中走出來的人,即使自己正在受苦,也不會覺得痛苦,因為對他來說,已經沒有苦難這回事了。

因此,消極的出世並不能帶來真實的快樂,只有積極地知苦、體會苦,從苦難中成長,才能真正地離苦得樂。當我們漸漸脫離痛苦、得到快樂,能做到身在苦難之中而不以為苦,就是真正的「滅苦」。

圖:李蓉生
/ 聖嚴法師《真正的快樂》

Wednesday 26 April 2023

波羅的海三國:我們不是「前蘇聯」國家

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昨天24日都傳召了中國外交官,抗議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稱三國主權受質疑的言論,除了強調他們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之外,他們也嚴正向中國發出一個訊息,那就是他們在1918年已經獨立,他們不是前蘇聯(former soviet)或後蘇聯(post-soviet)國家。

根據這3個國家的論述,他們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臨結束時自行宣布獨立,既擺脫在大戰期間佔領他們的德意志帝國,同時也離開在一戰之前統治他們的沙俄帝國。

蘇聯在40年代初二戰大戰期間,再度佔領波羅的海三國。三國認為由此時起至90年代初蘇聯解體時,他們是被蘇聯非法佔領,仍然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從來不承認自己曾經自願加入蘇聯。

這三個國家現時有兩個國慶日,一個是慶祝1918年宣布獨立的日子,另一個是慶祝在蘇聯末期自行宣布恢復獨立的日子。

三國現時「獨立日」(1918年)和「恢復獨立日」假期分別以下;「恢復獨立日」假期括號的數字是指宣佈脫離蘇聯的年份:

愛沙尼亞(Estonia):2月24日;8月20日(1991年)
拉脫維亞(Latvia):11月18日;5月4日(1990年)
立陶宛(Lithuania):2月16日;3月11日(1990年)

對於立陶宛,2月16日只是「恢復國家日」,該國還有第3個國慶日,那是7月6日,慶祝中古時期國王 Mindaugas 令現時為立陶宛地區的領土首度統一成一個國家。

愛沙尼亞的獨立日適逢是俄羅斯去年開始全面攻打烏克蘭的日子,國會議長 Jüri Ratas 在今年獨立日致辭時表示,知道現時2月24日多了另一重意義,但愛沙尼亞人不應將自己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日子讓予魔鬼,仍應該在這一天放假慶祝國家獨立。

另外,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首度回應盧沙野的言論,他週一訪問比利時期間向在場記者表示,盧沙野的發言並非一個外交官應該使用的語言,法國全力支持被盧質疑主權和邊界的國家。

法國外交部表示,傳召了盧沙野,期間提醒對方,公開發言時須跟他所代表的國家的立場一致。

https://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3/04/blog-post_25.html

Monday 24 April 2023

劉特佐是否會被遣返回馬來西亞?

/ 顏漢霖

據前《華爾街日報》記者布萊利·霍普(Bradley Hope)報道,馬來西亞可能正在與中國政府展開談判,以讓逃犯劉特佐被遣返回馬來西亞。

霍普稱,多個消息來源都指出,在馬來西亞首相安華·依布拉欣今年三月前往中國之後,這項安排正在馬來西亞政府內部「激烈辯論」中。

「該項交易將涉及重新調整馬來西亞的一帶一路倡議項目,使其在經濟上有利於馬來西亞的基礎設施需求,並移交劉特佐本人。」

霍普在報告中表示:「自1MDB 於2009年成立並在2015年爆發醜聞後,這將是一個巨大、引人入勝的事件,標識著1MDB醜聞主要情節的結束。這也可能意味著馬來西亞可以收回大量現金,因為據我們的估計和密切關注該案件的消息來源稱,劉特佐仍然掌控著數十億美元的現金儲備。」

這一說法刊登在霍普與記者湯姆·萊特(Tom Wright)合作創辦的時事通訊「鯨魚獵人」的最新一期中。

布萊利·霍普和湯姆·萊特兩人一同撰寫了暢銷書《鯨吞億萬》,揭穿一馬弊案,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也被認為涉及該弊案之中,成為終結國陣執政61年地位的主因之一。

2020年7月28日,吉隆坡高等法庭宣判,納吉涉及一馬弊案的SRC洗錢案的7項指控全部成立,判處監禁12年和罰款2億1000萬令吉,若無法繳付罰款則加監5年。在納吉兩次上訴後,去年8月23日,馬來西亞聯邦最高法院以五比零的票數一致駁回上訴,使得納吉即日起入獄服刑12年。

納吉之後也要求司法審核,認為其上訴時遭受不平等對待,並於今年3月30日獲得審查,但最終依舊被馬來西亞聯邦最高法院以四比一的票數駁回申請。

而作為馬來西亞團結政府一員的巫統最高理事會則在4月7日一致決定,要尋求國家元首對納吉的特赦。之後支持者和反對者在網上紛紛聯署,表達各自的立場。

霍普在報告中還表示,他認為這項交易對馬來西亞而言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交易。

他說:「這是一個非常微妙和具有挑戰性的交易,我只是猜測,但我想雙方都希望能夠促成這項安排。」

2018年時,馬來西亞彼時的首相馬哈迪就曾經指出,由於中國和馬來西亞沒有簽署正式的引渡協議,因此馬來西亞正在嘗試通過私人方法,好將劉特佐帶回馬來西亞。但之後馬哈迪因為政治鬥爭再度下野後,此事就此不了了之。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2999674591

Wednesday 19 April 2023

善知識無所不在

/ 果然是大師


有人跟我分享一部短短的動畫片《男孩、鼴鼠、狐狸與馬》,改編自英國畫家查理麥克斯的同名繪本,不久前因榮獲奧斯卡獎而名聲大噪。看完有一種「世界真美好」的感覺,因為整部影片充滿著溫暖的對話,讓人回味無窮。

故事講述一個男孩在尋找回家的路上,遇到一隻鼴鼠、一隻狐狸和一匹馬,並結伴同行,展開一段未知之旅。片中迷路的男孩是幸福的,沒蛋糕吃的鼴鼠是幸福的,受創傷的狐狸和馬也是幸福的,因為有彼此的陪伴,他們漸漸走出各自的陰影,學習去愛與被愛。

現實生活裡,很多人都有過像男孩一樣迷茫的經歷,有的有幸遇見像鼴鼠、狐狸和馬那樣的人,一路陪伴、引領他們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佛教裡,這些善友被稱為「善知識」。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有這麼一段對話:尊者阿難告訴佛陀自己的修行心得時說:「世尊,我深深體會到,原來修行一半要靠善知識的引導。」佛陀聽了卻回應:「阿難,不要這麼說,因為修行的全部都要靠善知識的引導!」

佛陀說這句話,不是叫我們只管依賴善知識,自己就不需要努力,而是強調有善知識的引導,我們必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善知識就像片中的幾個角色那樣,在我們消沉落魄時鼓勵我們,自己是重要的,不要放棄;在我們得意忘形時提醒我們,自己是渺小的,不要放逸。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個靈魂知己來共度餘生,或尋找一位明師來指點迷津,但始終都找不到。殊不知,善知識雖然很重要,但善知識可遇不可求。

影片最後,男孩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家園,卻也領悟到,原來家不是一個地方,只要有愛,就是家。
在修行的路上,我們有時必須孤身前行,但不妨試著去體會:善知識不見得就像鼴鼠、狐狸和馬那樣的人,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向善的心,善知識就無所不在,生活點滴、草木蟲蟻、山河大地,都可以是我們的善知識。

https://www.facebook.com/ddc.com.tw

Monday 17 April 2023

《清明上河圖》的永恆

/ 禤駿遠

名畫《清明上河圖》有「中國第一神品」之稱。二零零七年香港回歸十週年,這件故宮的「鎮宮之寶」來港展出。當時萬人空巷的場面,至今歷歷在目。此名畫的藝術價值不屬本文的討論範疇,但歷代有權有勢者如何千方百計試圖把這稀世奇珍據為己有,或借它自我炫耀,卻不僅反映複雜的人性,更折射了曲折滄桑的中國歷史。

即使不是藝術愛好者,或是中國畫的門外漢,也難以抗拒《清明上河圖》的魅力。這跟它的「大場面」有關。這幅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長度超過五米,著力描繪的是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畫中人物超過八百,細看可見個個衣著不同,表情各異。此外還有牲畜六十多匹、船隻二十八艘、樓房屋宇三十多棟、車二十輛、轎八頂和樹木一百七十多棵,堪稱「大堆頭,大製作」。

《清明上河圖》將北宋的國泰民安畫得栩栩如生,間接對當時的統治者宋徽宗面上貼金。這是藝術的加工,也是歷史的反諷。徽宗執政時期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爆發多次民變。後來來自北方的女真族(金人)兵臨城下,徽宗無法應付,急忙禪讓天子的寶座給兒子欽宗,自己則當上太上皇出逃,但終究無法挽回敗局。

靖康元年,金人攻陷首都汴梁,擄走徽宗欽宗二帝,宋徽宗飽受凌辱虐待後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岳飛名作《滿江紅》其中兩句「靖康恥,猶未雪」,所指的正是這段屈辱的歷史。

北宋滅亡之後,《清明上河圖》一度不知所終,直至明代中期才再次現世。它的新「主人」 是進士出身的兵部尚書陸完,但這幅他視為比其生命重要的名畫沒有為他帶來好運。他的靠山寧王造反被抄家,陸完受牽連被捕入獄,籍沒家產。但陸完夫人機警,將《清明上河圖》縫到枕頭裏避過被沒收。

陸夫人有一外甥王彪擅繪畫,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夫人開出條件:只可看,不許帶筆硯進來。王彪欣然從命,跟著兩三個月,看了十餘次後,單憑記憶竟能臨摹出一幅有一定水平的《清明上河圖》。沒多久,陸完的兒子逼陸夫人把畫出售。這事傳到宰相嚴嵩耳中,強行從買家手中把《清明上河圖》搶走,收入府中珍藏。

嚴嵩與兒子嚴世蕃能夠大權獨攬,全因得到皇帝明世宗信任。世宗在位中後期開始荒政,深居西苑不上朝,政令交由嚴嵩父子打理,只聽取其報告把控朝局。嚴嵩父子一意媚上,專擅國政近二十年;但伴君如伴虎,嚴嵩晚年激怒世宗,為世宗疏遠,後更被抄家去職,《清明上河圖》亦一起被抄進皇宮。

皇宮既是全國權力中心,也是龍蛇混雜之地,能沾手《清明上河圖》的豈是常人?此人正是權傾朝野的大太監馮保。宦官本來不得干政,此乃古訓,但帝王之術豈會一成不變?明朝自建國以來已刻意扶植宦官勢力,用來制衡文官,宦官的勢力至馮保達到高峰。馮保博學,寫得一手好字,因此很多聖旨皆出自其手筆。他是內朝掌宮廷禮儀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更兼掌情治機構「東廠」,從官職上來說是深得皇帝的信任,更與內閣首輔張居正一同輔助年僅十歲的幼帝神宗(萬曆)。他為了把《清明上河圖》據為己有,在畫作後面題跋,自稱是「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御用幹事司禮監太監」。可是,萬曆貴為皇帝怎會甘心長期受人擺布?萬曆二十歲開始親政,加上對馮保積了很多怨氣,終把他抄家,發配南京種菜。

/ 禤駿遠,Ian Huen,企業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共史學文學碩士。著有《The Rising Sons: China's Imperial Succession & The Art of War》及《What Bruce Lee Didn't Know About Kung Fu and Other Revelations About China》;新作《你說的是從前——清末與今日中國》由商務印書館(香港)出版。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E6%96%B0%E6%80%9D%E7%B6%AD%E5%8F%8A%E5%85%B6%E4%BB%96%E5%B0%88%E6%AC%84/2023-14/1680147279683/%E3%80%8A%E6%B8%85%E6%98%8E%E4%B8%8A%E6%B2%B3%E5%9C%96%E3%80%8B%E7%9A%84%E6%B0%B8%E6%81%86?fbclid=IwAR1KYkYoHzpKcclwQWRJMz1hTW8xzpDjANt5o5wV4ARh9x6cqxrsVYlcfqc

Friday 14 April 2023

權威「症頭」群,你有嗎?

權威,像是一種迷幻藥,沾上後就會出現許多症頭,
你是否也感染了權威症頭而不自知?
為自己把把脈,
看清對權威的困境。

/ 辜琮瑜

用症頭群,而不是症候群來描述權威,是因為權威帶來的不是病症,或類似的症狀。但權威確實有一些症頭,會讓與它相遇的人深感困惑或苦惱。

現代人看醫生的經驗,和過往顯然有很大差異。以前醫者就是權威的象徵,病人見了「先生」,就像見到不容挑戰的生死關頭裁決者。不過,最近一次陪伴就診的經驗,與當代醫者的權威進行了有趣接觸。

同伴因為身體不舒服,而向醫生提出希望可以做某項檢查,本來就絮絮叨叨的醫生,突然扯著嗓門說:「這是醫院,不是給你開菜單的地方。是我們決定給你做什麼檢查,不是由你指定。」在場的眾人瞬間呆怔了,因為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這麼有魄力的口吻了。

以往幾乎很少人會懷疑醫療人員的權威性,所以病患一進入診間,就只能乖乖聽話,想多問兩句也沒有用,因為醫生不一定會理你;甚至可能還會挨上一頓念叨。

但在當代社會,醫病關係與過往有很大的差異,醫師即使遇到疑問很多的病人,或從網路上google到各種醫療訊息而帶著很多莫名醫療知識前來就診的患者,醫師已經不動輒以崇高權威性回應病患的疑慮。

威權的困境

這就像在威權時代,順服於權威對很多人而言,似乎就是種習慣,也是很自然的狀態。因此也常有人會百思不解地提問:「權威算是個困境嗎?」因為權威之所以產生,往往伴隨著絕對的權力、至高的身分、專業的能力等難以望其項背的背景,臣服於權威,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而那些不願意順從的,就被施以叛逆、造反或反骨的罪名討伐了。

但在這個時代,無論是權威擁有者,或被權威壓抑的對象,彷彿不再那麼理所當然,也都各自產生困境。表面上看來,權威人士似乎不會視權威為困境,因為自己是發號施令者,是主導者;而被權威掌控、威脅,或無法以自己獨立的狀態思考、做決定,或自主安排人生的人,好像才會是權威的犧牲者,或是想逃離權威者操控的受苦者,但真的是這樣嗎?

常見在長輩、主管,甚至同儕當中,有人慣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或要求他人順服,或試圖掌控局面,影響他人。遭逢這樣的處境,被掌控者如果不願意接受,或認為對方沒有權力如此對待,偏偏不能正面回應,或無法離脫那種情境,可能就會形成內在的憤怒,或因壓抑而鬱鬱難忍。甚至因此對任何可能具備掌控權力的對象,刻意逃避、戒備,或隨時準備應戰,而讓自己長期處於壓力之中。

而施以權威的這一方,真的不會被掌控習慣干擾或形成煩惱嗎?對現代社會而言,這也不再是絕對的認定。因為權威者可能會在任何情境之下,被任何人挑戰,以前那種一呼百諾,或者開口就不容辯駁的時代已然過去。權威者的痛,可能是再也無法「自己說了算」。

權威的迷思

另一個可以深探的是,為什麼人非得掌控他者和情境,以權威姿態活著才能有安全感?或才能保證一切都在自己想要或期待的狀態下進行?覺察自己陷入權威者迷思,也許才能得到非權威角色而活出的自由。

至於有權威恐慌,或為之逃避、憤怒的壓抑者,可能也得反思,為什麼會對權威有如此強烈的情緒障礙?也許那背後潛藏著另一種安全感的迷思,認為依附權威可以得到某些保障,於是產生了矛盾與兩難。

看穿症頭,權威也不過就是一場人際關係的遊戲,無論站在權威的哪一端,大抵逃不開對「我」的保障與看重,如能鬆開對自我的執取,就有解縛的機會。

「權威」的覺察練習

1.面對權威反應:面對權威時,可能會引發的症頭,一種是過度順服,不管權威者說什麼,先服從再說。另一種是過度反抗,只要是權威者說的話,一律頂撞衝突。還有一種,則以討好方式面對,以取得想要的認可、認定和接納。

2.權威者的症頭:刻意強調自己的身分、角色和專業,也許是希望自己取得權威者的正當性,期待別人看見;或想方設法為自己的權威領導,或指揮掌控清晰定位。

3.從反權威變成權威者:曾被權威壓抑或有過威權情結的人,可能在另一個情境中,成為權威掌控者,而這顯然又是另一個需要覺察的人生課題了。

(摘自《人生》433期)

Tuesday 11 April 2023

1984

你願意加入一個這樣的國度嗎?

在某個平行時空的世界裡,一位統治者為了追求國家改革以及霸權的鞏固,慢慢地透過滲透、鎮壓、戰爭、批鬥等手段,掌握了絕對權力。

為了使霸權長久,他從人民的教育及思想著手,宣傳著「戰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無知就是力量」口號。

讓人們相信國家要強大就是要透過戰爭,追求個人自由將使國家成為散砂不能團結,另外知道太多知識將可能成為國家的背叛者。這些道理經過數十年的宣傳下已成為人們相信的教條。

你會想,在這樣的統治下,難道沒有人想反抗嗎?難道沒有人追求思想的自由嗎?難道沒有人倡議和平嗎?

有的,只是沒有權力、武器、話語權及支持者,任何反抗都如同杯水車薪,歷史車輪無情輾過的碎石。

以上的想像世界出自於《1984》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所創作的一本小說,如果他現在還活著,今年的他是120歲的高壽。

《1984》這本書出版於1949年6月8日,當時的喬治·奧威爾預設30多年後,如果極權統治席捲世界,這個世界文明發展以及教育文化會有哪些變動。

他想像未來的極權世界將充滿電眼、監聽,人與人之間在不再信任,儘管親如伴侶、父母、兒女都可以成為背叛者、舉報人。

碰巧近期到到一部作品《浮城》,他提到了一個大城市即將沉沒的故事,有一群人挨家挨戶地收繳救生圈,集中起來銷毀,為了就是如果多數人不能活,那麼就不應該有人可以活,其中一段提及一個小女孩,把眾人領到某一戶人家門口,興奮地說:「他們家還有!」

也曾看過一部關於紅衛兵的紀錄片,鏡頭前的老爺爺淚如雨下,他懺悔著年少時的無知,檢舉了自己的父母親閱讀禁書,而後被帶上高帽批鬥致死,當時的他為了國家大義深以為榮,但後來才知他毀掉了自己的人生、童年以及對人的信任。

另外《1984》提及在極權統治下,文字與語言的使用也將受到限制,只有國家許可的字詞才能出現,其他一率禁言,形成另一種文字獄,透過監聽、監視、監看,每個人的思想將無所遁形。

對比現在某些集權統治國家,以文字監控形式,對於個人社交帳號的封號、禁言、強迫下架,另外透過個人信用評分可凍結個人銀行賬戶以及城市移動自由,這本書直接起到了明確的預言。

以上故事,對於生活在民主國家的我們會覺得嗤之以鼻,不可能發生,但其實多數民主國家也都曾有過極權統治到民主自由的過渡時期,如同台灣曾發生過白恐、美國也有過獨立與南北戰爭,歐洲許多民主大國也都曾有過這段歷史的創傷。

自由不是白白得來的。

祈願自由萬歲、民主萬歲、閱讀萬歲!

#閱讀人隨筆

Sunday 9 April 2023

表達自己

/ 許瑞云


有些病人因為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壓抑很多的情緒在身體裡,嚴重的甚至讓細胞扭曲產生嚴重的病變,所以在診間我會鼓勵他們學習「好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或對家人言行不滿的地方。在這裡我強調要「好好的」表達,而不是帶著情緒、用詞不當的表達,不然會適得其反。

但最近一位來複診的病人,她有努力練習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她覺得自己不再畏縮了,開放了許多,但原本已經有改善的部位卻又開始出現問題了。仔細看了她的能量後發現,原先卡住的哀怨、生氣的能量的確有釋放了,但現在產生新的不滿和倦怠的情緒。

自從我告訴她要學習表達意見後,她開始注意自己卡住的情緒和意見,也有跟先生說。因為知道她生病是因為壓抑情緒和無法表達自己,所以先生也努力的順從她的意見做調整。這次我建議她要「練習」多看看先生的好,不要總是一直挑缺點,看先生的毛病。這樣即使先生一直配合改變,她自己也會越看越累、越說越累。習慣一旦養成如果想要改變得要「刻意的不斷練習」才能有所改變,如果只是偶爾為之,很難改變慣性行為。

原本病人的個性是壓抑、不善表達,所有的不滿、抱怨都悶在心裡,改變後自己覺得舒暢了,但卻過於專注在找尋自己有什麼不滿的要趕快說出來,結果變成越來越不快樂和無力了。

適度的表達而不是老悶在心裏、鑽牛角尖的想個不停,的確可以幫助能量的流動,但問題的根源其實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看不順眼、看不慣、老用自己的標準或認知來要求別人應該要改變,所以本質上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如果可以放掉固執的認知/想法,看別人自然會順眼多了,再加上把注意力、關注點放在找尋對方很棒的地方,加以肯定和讚賞,這樣不只能讓對方很開心,自己也會很開心!彼此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好, 何樂而不為呢?

http://happy1013.blogspot.com/2023/04/blog-post.html

Friday 7 April 2023

废除强制死刑之后

/ 李仕强


国会三读通过《2023年废除强制死刑法案》、和《2023年死刑与无期徒刑司法审核(联邦法院暂时性管辖权)法案》,终于在连换了三个政权后完成五年前希盟政府开始推动改革之路,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大跃进。

希盟2018年执政时推动的其中一项司法改革是要全面废除死刑,前掌管首相署法律事务的已故刘伟强部长曾经表示当时的内阁议决全面废死,并暂缓处决死囚直到完成司法改革。惟这议决在受到各方的压力下于隔年U转,转为废除强制死刑。

大幅推进改革时间表的是希盟政府,但希盟倒台后,依斯迈政府内阁也同样议决废除强制死刑,却最终没能在国会解散前完成改革任务。

若追溯至更早之前,纳吉的国阵政府内阁也曾针对死刑开始展开讨论,并在2012年11月2日的内阁会议议决暂缓处决被危险毒品法令底下判死刑的死囚。随后也在2017年11月国会修法,在1952年危险毒品法令下第32B(2)条文下增加终身监禁的替代惩罚。(当时修正案也在该条文之后,即(2A)和(2B)设下4个的条件限制法官的酌量判决权,以上两项附加条文现已被废除)。

由此可见,废除强制死刑是多年来朝野政党的讨论和取得共识后推行的结果,才让我国今日得以和国际人权标准接轨。

不等于便宜了被告

这次废除强制性死刑和无期徒刑,其中人民最大的顾虑是认为罪犯可以轻易逃过死刑。

国会三读通过这两项法案当天,一名奸杀案受害者家属在土团党国会议员袁怀绍和玛斯艾米雅蒂、律师及非政府组织Protect Malaysia代表律师邓惟浰的陪同下,召开记者会反对废除强制死刑。邓惟浰在会间表示,相信许多法官在被赋予酌量权后,都不会选择判被告死刑,因此认为在严重罪行上应该保留强制死刑。

坊间不少人也持有同样的想法,但这其实是个不合理的假设。

我国在2017年修法废除危险毒品32B条文下的强制死刑为唯一刑罚后,在2018年10月19日,一名6个孩子的单亲爸爸Shahfary Sabri,因为拥有149.5克冰毒而被控贩毒,最终法官在2021年4月判被告死刑。

且不谈贩卖149.5克的毒品应不应该被处死,我只想借此案件提出一旦有了替代刑罚后,法官也并不见得会自动倾向较轻的判决。这只是妄加揣测,过分简化了一宗案件的复杂性。

至于当时高庭在审案和判案时是否有考虑判以替代刑罚,有没有让被告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为自己做出最好的辩护,这唯有通过查阅完整判词得知。

死刑之外的改革

每宗案件的背后都有它故事,赋予法庭更大的酌量判决权是保障被告的第一步,让他们可以获得更公平的受审机会,也赋予法庭针对个别案件判以更合理裁决的权力。

改革不应只限于从刑罚著手,从查案到审案的过程中仍有许多严重不足之处需要被关注。没有特别关注我国人权相关消息的人,或许很难接触到一些比较离谱的案件,毕竟不是每个案件都会在媒体上获得等量的曝光。

例如被告没有在过程中获得适当和足够的法律援助、警方查案时有没有涉及滥权胁迫、滥用私刑等等。这类案件依然存在,而这些过程都会影响最终审讯的结果。对此有兴趣的可以翻阅较为知名的死囚──何有华案件,在此就不加赘述。

这也是为什么全面废除死刑应该是我们社会的终极目标,因为死刑是不可逆转的刑罚,而法律也无法精准的达到零误判或零判决失当,即便是0.1%的失误,这背后也是一个人命。再者,如上述两宗案件的被告是否罪该致死,也值得深思。

终极目标 废除死刑

乱世用重典的说法仍然受落,即认同唯有通过更严峻的刑罚才能维护社会安宁的大有人在。但是多项研究表明,死刑,乃至任何酷刑本身是无法达成预期设想的吓阻效果。

最接近我们的例子是我国因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为了向毒品宣战,分别在在1975年和1983年,修改了1952年危险毒品法令第32B条文,先后立法将贩毒者判死刑和强制死刑,但是毒品相关的犯罪仍然高居不下。如果以落实死刑为衡量标准,那么我国近半个世纪的反毒大战是失败的。

吓阻效果不全原自刑罚的力度,应著重的是执法。预谋犯案者心里会存有侥幸心态,认为自己不会栽在警方手里,刑罚是什么反而不那么重要。要打击罪犯,首先应加强执法,告诉想预谋犯案的人侥幸的成分并不存在,若犯案就得承受后果。

如果死刑真的是让社会安宁的唯一解药,那我们社会早就天下太平。除了警队和司法改革刻不容缓,向全面废除死刑迈进也应该是社会,和朝野政党的共同目标,或许我国在5年,在10年后可以成熟的迎接没有死刑的社会。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ingjia/2023/04/06/557780

Tuesday 4 April 2023

放鬆就是一種友善的自我照顧

/ 胡展誥

1
在《西藏生死書》中,有一首名為「人生五章」的詩:

第一章:我走在街上,街上有一個坑洞,我掉了下去。我一時之間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這不是我的錯,費了一番工夫才爬上來。

第二章:我走上同一條街,坑洞依舊在那裡。我沒有注意到,還是掉了進去。我不能相信竟然會掉進同一個洞,這不是我的錯,還是費了一番工夫才爬上來。

第三章:我走上同一條街,也注意到坑洞就在那裡,我還是掉了進去。這是一種習氣,我張開眼睛,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我知道,這是我的問題,我立刻爬了出來。

第四章: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坑洞,我繞道而行。

第五章:我走上另一條街。

誠如此詩,人生其實就是一段持續摸索各種答案的旅程,偏偏關於生命這件事,往往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多數的時候我們是依靠慣性過生活,但太過依賴慣性卻可能像這首詩裡的主角一樣,讓自己重複掉進某些讓自己受苦的坑,卻渾然不知。

2
所謂的放鬆就是一種友善的自我照顧: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然後用適當的方式來滿足這些需求。假使你渴望的是被陪伴,卻用大吃大喝來撫慰孤獨;假使你需要的是被理解,卻用指責大罵的方式來宣洩情緒;假使你需要的是肌肉發炎的修復,卻跑去參加馬拉松……,可以想像,這些行為都難以為你帶來真正放鬆的效果。

重複無效的行為,是無法獲得有效結果的。

而「從覺察開始,進而帶著清晰的意識做出非慣性的行動」,這個過程,就是刻意的精神。所以,「刻意放鬆」其實就是藉由傾聽自己、覺察自己內在的需求,並且帶著覺察、以適當的方式來照顧自己的過程。

3
生命的旅程就像一場馬拉松,很多時候,我們的目光都聚焦在某些「目標」上,好比說:考上某一間名校、存到幾桶金、升遷至某個位階、在某地段擁有一棟房子……,
總覺得獲得某些成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務,才可能獲得美好的生活,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在這一趟辛苦的旅程中,本來就有許多美好而珍貴的風景一路相伴。

倘若你的目光都關注在不斷地解鎖成就、追求更多目標,那麼你隨時都會感覺自己處在匱乏的狀態──因為覺得不足,所以必須努力獲得更多。假如你的心態經常是「等到___,我才要___」,你可能會錯過生命中許多重要的事物。無論是為了追求更多而產生的匱乏感,或者因為錯過重要的事物而產生的後悔,都會耗損我們的心理能量。

或許,生活並不是因為擁有了什麼才能放鬆,而是因為懂得放下、懂得滿足而過得自在且放鬆。想要過得更放鬆,其實你不是往外追求更多、獲得更多;而是向內探尋自己真正的需求,並且珍惜當下已經擁有的。

生命不需要過得完美,但值得過得更完整;人生無法盡善盡美,但可以努力減少不必要的後悔。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5%88%BB%E6%84%8F%E6%94%BE%E9%AC%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