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December 2016

夜讀偶記

:李怡

夜讀《貞觀政要》,其中一段記唐太宗對侍臣說:「我聽說周朝與秦朝剛得到天下的時候,治理國家的方法是一樣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積累功德,所以能夠將自己的基業保持八百年。而秦朝恣意妄為,驕奢淫逸,所以只經歷了兩代帝王就滅亡了。……我又聽說桀、紂是帝王,但是平民百姓若被人比作桀、紂都認為是羞辱,(孔子的兩位賢弟子)顏回、閔損是平民百姓,但帝王若被人比作此二人則認為是榮耀。我時常用這些事來告誡自己,擔心自己哪裏做得不好,被人恥笑。」

魏徵聽後,就說:「我聽聞魯哀公對孔子說:『有個人很健忘,他換了住宅就把自己的妻子給忘了。』孔子說:『還有比這個人更健忘的,我看桀、紂這些君主,連自己是誰都給忘了。』希望陛下以此為戒,以免被後人恥笑。」

這段記述有兩點值得深思。第一是帝王與賢人的地位高低的評價,帝王有權勢,賢人有道理,對平民百姓來說,若比之為像桀、紂這樣的人,是一種侮辱;賢人是平民,若帝王被比之為顏回、閔損這樣的賢人,就會認為是榮耀。

已故儒學大師徐復觀曾寫過《理與勢》,「勢」指政治權力,即是「政統」,「理」也就是儒家的「道」,讀書人「士志於道」,是為「道統」。從《貞觀政要》所記的唐太宗看來,毫無疑問是有理的賢人的地位高於有勢的帝王。也就是在明君眼中,「道統」凌駕於「政統」。徐復觀認為,雖然自秦以來,一直是專制皇權統治,但「任何專制之主,也知道除了自己的現實權力以外,在教化上,在道理上,另有一種使自己也不能不向之低頭下拜的人物存在。」每個人的真實價值,不是由「勢」決定,而是由「理」決定。他認為,「理只有是非而無大小,勢則不僅有順逆而且有大小。」如果我們做事為人只憑勢,那麼遇到勢小於自己就恃勢欺人,而遇勢大於自己就會神消氣沮,張惶失措。他認為人們應憑着心中的價值信念,敢於以「理」抗「勢」。

然而,經過比專制帝王更極權的統治近七十年,中國不僅變成重勢輕理、而且已蛻變成只講勢而不講理的社會。主權轉移後的香港亦步亦趨,現在幾乎所有對於政治正確不正確的判斷,都是只講勢而不再講理也。

值得深思的第二點,是孔子所說的,一些暴君「連自己是誰都給忘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做到鬼迷人」。這種忘乎所以,不記得自己是甚麼人的情形,也不僅是掌大權的人才會有,只不過他們更容易恣意妄為而已。存在主義認為人生常要作出選擇,就是選擇「不成為自己」或「成為自己」。選擇「不成為自己」比較容易,許多人慣於偽裝自己、遮蔽自己內心真實情感,扮演別人所期待的角色;選擇「成為自己」往往要掙扎,但「成為自己」才有一個真正的人生。慣於選擇「不成為自己」的人,若掌有權力而又缺乏制衡,就會濫用權力,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桀、紂之君乃忘其身」。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30/19881266

Wednesday 28 December 2016

領導者須管理好自己

:李怡

美國管理行動計劃股份有限公司總裁John Manning新近寫了一本書,獲得許多美國大企業大集團的總裁很高評價,認為是當領導者包括高階層職工必讀的佳作,甚至一般職場員工,也應該了解。書名叫《The Disciplined Leader》。

書的內容廣泛多面,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要點,一個是他所推崇的「帕雷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這法則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Vilfredo Pareto在1906年提出來的,也叫做「二八定律」。帕雷托從對於意大利20%的人口擁有80%的財產的觀察,而推斷出在眾多現象中,努力於精確選擇的20%的事情就可以取得80%的成果。因此,領導人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專注於20%的少數大事,而忽略或者委派他人處理80%的「多數瑣事」,這樣就能創造出80%的成果。而80%裏的前80%也是由20%的前20%原因所造成,80%的80%是64%,20%的20%是4%,因此選對了4%專注的事務,就可以有64%成果,也就是成功了大部份。

另一個要點,是Manning認為,領導力包括三個核心領域,分別是:

1)自我領導、2)團隊領導及 3)組織領導。

領導人必須在這三個不同領域,各自找出20%的大事,養成專注於這些少數大事的習慣及行動。三個核心領域中,他認為「自我領導」最具關鍵意義。

書名叫「講求紀律的領導人」,因為紀律是領導的本質,而自律更是對領導者最基本的要求。自我領導,既是首要領域也是領導的成敗關鍵。

在制定目標之後,能否擁有貫徹執行的心態與行動,都仰賴領導者堅持不懈的自我要求和約束。自我約束最重要的,當然是掌握權力與義務的分寸,絕不可以濫用權力去達到私人目的。一旦有了以權謀私的行為甚而只是想法,即使未被公眾或傳媒發現,也已經是失敗的開始。

領導者的最大困難,在於能不能管理好自己!許多領導者以為領導的責任就是管理別人,而不知道要管理好別人,首先就要管理好自己。任何失敗的領導,基本上都是因為沒有管理好自己。

管理自己包括要管好你的憂慮,因為憂慮無法解決問題,只會讓焦躁從你身上傳染給別人,影響團隊士氣;包括消除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障礙,因為發展的最大障礙往往就是領導者自己,正如列根說「政府存在的本身正是我們的問題」一樣,應該列出障礙清單,提出具體的消除辦法;包括每一天都要作出規劃,設下這一天要做的事、要達成的目標,這樣就能趕走無謂的焦躁與不安;此外,還須注意該有的表情,因為人與人55%的溝通來自於臉部表情及肢體語言,言語以外的表情舉止往往傳達出真正意圖和本性,而一些不容易被接受的意見若能以微笑輕鬆的表情說出來,也往往會有意外效果。

一個在公眾面前要東躲西藏的失敗的領導人,儘管有制度的限制,但很大程度是敗在自己手裏。說換人不能解決社會的已有矛盾,這只是問題的一面;另一面是,若換了能夠管理好自己的人,社會的矛盾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和緩。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28/19879173

Tuesday 27 December 2016

关注一马内情抨伊法案 · 沙巴教会祈愿道出真相

沙巴基督教会理事会发表圣诞节献辞时,表示关注一马公司案内情,并且批评政府拟推行伊斯兰法庭法令修正案。同时,该会祈愿马来西亚执政要员能够“活出真理和道出真相”。

沙巴基督教会理事会主席杰里杜兴(Jerry W.A. Dusing)今天发表文告表示,“我们祷告马来西亚,特别是政府官员和执政要员,可以活出真理和道出真相。”

文告指出,美国政治家、律师亨利克莱(Henry Clay)在1829年5月16日于列克星敦(Lexington)演讲提到:“政府乃是信托机构,政府官员是受托人;信托机构和受托人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而设立的。

“一马公司的真正内情是什么呢?我们深感到沮丧,因为我们都在等待外国组织去揭露这个隐秘的真相,我们国人都留在黑暗中。”

“缺乏真像就意味着缺乏信任,这就导致人民和企业界对于公共政策失去信任和良好的回应,无助于国家经济的复苏。”

抨击推行伊教化政策

文告也批评政府拟推行伊斯兰法庭法令修正案(355法令修正案)。

“联邦政府欲推行伊斯兰法庭法令修正案(355法令修正案)和通过威胁、恐吓和欺骗方式在沙巴和砂拉越人民当中推行伊斯兰化的政策后面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沙巴人民必须保持团结的立场,坚持反对任何欲改变‘1963年马来西亚立国条约’(MA63)中保障宗教自由的企图。根据这项条约,沙巴和马来西亚都是世俗国。”

斥身份证政策含歧视

文告也批评,联邦政府通过国民登记局(NRD)来确定每个人民的公民权和宗教身份的政策,大大改变了沙巴人口的结构,统计数据出现误导和混乱。

文告指出,在1963年多边政府委员会所拟定的报告(IGC)和MA63中提的“公民资格”条款所列的精神是联邦政府所有的政策不得歧视沙巴原有的人民。

文告表示,选择宗教信仰权和个人种族的名称乃是根据MA63为决定权,因此呼吁沙巴政府坚定立场,有权依照MA63条约维护真正沙巴人的权利。

文告也称,最近对“1967年所得税法”对非穆斯林宗教机构征税的修正案引起很多猜疑及混乱,因此敦促首相解释修正案的理由,明确界定拟定的目标机构是否涉及非穆斯林的宗教机构。

祈愿推多元文化发展 

文告称,保持团结像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是上帝赋予人们对彼此的爱护、道德感、认同感、尊荣、公平、真诚和信用。

“这些就是我们国家可以培育出美好道德观的好土,使我们能够持续发展成为健康的多元文化国家。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的孩子们应该继续培育这样的土壤,以建立稳定的政治和良好的经济结构。”

“沙巴人民正在热切寻求MA63条约的恢复,实现作为立约国应得的权利和保障,我们人民对这土地的未来有着极大的盼望。我们不要求超过我们立国条约所承诺的保障。我们要求的是根据MA63条约,全然公平公正的恢复所给于我们的权益。”

“我们为马来西亚祷告,国家这个大家庭可以在真理、正义、和平中保持团结。我们期望上帝恢复原本在这土地上拥有多元文化中道德感,彼此相爱、认同、尊荣的新的马来西亚,并建立公正、诚实、向人民负责人的政府。”

政府将接手哈迪动议


上个月,伊党主席哈迪在国会再次获得政府放行,以提呈修改《1965年伊斯兰法庭法令》的动议,但他一样要求展延至下一季国会再说明此动议。

本月初,首相纳吉在巫统大会上表明,一旦国会通过哈迪动议,联邦政府将接手该动议。

阿末玛斯兰也表示,即便国阵成员党纷纷反对哈迪动议,但一旦政府接管法案后,国阵成员党身为执政党一员,即不能反对法案。

哈迪原本动议,要求修改《1965年伊斯兰法庭法令》(355号法令),以提高伊斯兰法庭的判刑限制,有权判处死刑外的任何刑罚。

但他在11月末国会会议中修改其动议,为伊斯兰法庭设下最高刑罚——30年监禁、10万令吉罚款及100下伊斯兰鞭刑。这比原有的动议所建议的刑罚范围较明确与收小。

目前,伊斯兰法庭所能判处的最高刑罚,是监禁3年、罚款5000令吉和鞭打6下。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367204

Friday 23 December 2016

群體與個體

:李怡

被稱為「存在主義之父」的丹麥作家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在他的日記中說:「蘇格拉底偉大之處,在於即便他遭受指控,且必須面對人民大會,在他眼中也看不見群體,唯有個體。」日記中他又說:「性靈的優越之處在於只看個體。但,唉,我們這些凡人都跟着感官行事,因此,一旦聚集在一起,我們眼中就只有群體,變得不一樣了。」

新版的中譯《齊克果日記》,列為第一則的寫於1836年,如下:「我剛從一場派對回來,我是派對上的活力與靈魂:我字字珠璣,人人都因此歡笑,崇敬我—但我走開,……我想一槍斃了自己。」這一則日記,顯示他一方面置身在群體時不能免俗地「跟着感官行事」,享受在群體中受歡迎與崇敬,另方面又對自己沒能夠堅持個體價值而感到憤怒,以致「想一槍斃了自己」。

人類是群居動物,人不能離開社會、離開群體而過魯賓遜生活,但是當聚集在一起,很少人能夠在群體的「同溫層」中保持自己個體意識、獨立思考,不跟從眾聲喧嘩。這種聚集,也包括近年流行的社交網絡。

聖誕將至。我想到齊克果是虔誠基督徒,他說:「在上帝眼中,千百萬人過去與現在擁有的無限靈魂並不會形成群體,祂只看到每一個個體。」他相信,真正的信仰必須是從「個體」的內心出發,直接通達到他信仰的神,而不是來自於外在的灌輸與社會壓力;在他看來,對教會言聽計從的信徒完全走錯了信仰的道路。

政治信仰也如同宗教,個體對某種政治理念的認知,可以是真誠的,但一旦聚集在一起,人就會跟着感官行事,成為盲動的暴民。

歷代獨裁者幾乎都利用群體這種「跟着感官行事」的心理,煽動起群眾的盲動暴力,去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然而,即使不是有獨裁者煽動,在一些「帶頭羊」製造出的社會意識影響下,也會出現這種眾聲喧嘩的情狀。

1925年徐志摩在當時左翼思潮風行、文化人眾聲讚譽蘇俄聲中,寫出蘇俄為實現共產主義天堂正在製造一個血污海的文章。發表他文章的《晨報》為此遭左翼群氓焚毀。他後來表示他寫這些文章,是因為「我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這並不高深,這只是說我只知道個人,只認得清個人,只信得過個人。我信德謨克拉西(民主)的意義只是普遍的個人主義;在各個人自覺的意識與自覺的努力中涵有真純德謨克拉西的精神;我要求每一朵花實現它可能的色香,我也要求各個人實現他可能的色香。」

昨天讀到鄺葆賢說,傳媒同群眾對梁游的批鬥,使她「覺得呢個唔再係自己熟悉嘅香港」。是啊,過去五年,不論是建制或是反對派中,都氾濫群體湮沒個體、許多人「跟着感官行事」的情狀。香港不再是我們熟悉的獨立意識主導的社會。在愛國、辱華、以揣摩專制政權的意向去判斷政治正確與否的眾聲喧嘩中,只有建基於每個人的自覺意識的民主精神,才能夠抗衡這種群體主義沉淪。我用陳寅恪1929年的名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為我新書的書名,也是寄意於此。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23/19874546

Thursday 22 December 2016

學會讚美

學會讚美,帶給別人快樂,你會更快樂!

1.第一個問題是:「你在世上的這一生快樂嗎?

2.第二個問題是:「那你在世上這一生,有沒有幫助別人找到快樂?」

頂好的文章與好友們分享並互相勉勵. 加油~~~

我能不能幫助別人更快樂?

一年多前我看過一部電影叫《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講一個人聽到自己罹患絕症噩耗時,會想做什麼事?故事從一個億萬富翁(由傑克尼克遜所飾演)在病房遇到了另一個修車工(由摩根費里曼所飾演)講起,兩個人都因癌症住進醫院,走到了人生盡頭。

過世前想看、想體驗的事有一天,億萬富翁看到技工一直在書寫,很好奇追問才發現他在寫人生清單,他剛進大學時,哲學老師叫他們列出的一份人生清單,寫出他們在過世前想做、想看以及想體驗的事。

億萬富翁聽了之後覺得這個點子太棒了,隨後也列出自己的人生清單,兩個人還結伴做了許多想做的事,包括賽車、打獵和旅行,在世界各地留下許多快樂的足跡。

有一天到了埃及金字塔,技工突然變得很認真嚴肅,不管是表情還是話語都很慎重,他說埃及人一直有個傳說,說人死後到天堂門口會被問兩個問題,回答的內容會決定你往哪裡走。

第一個問題是:「你在世上的這一生快樂嗎?」

億萬富翁聽了之後沉默不語,因為他雖然擁有私人飛機、豪宅和美食,十分富有,極其享受,但他回答不出來,因為他的確不快樂,他知道有很多東西不是金錢能換得的。

他無法回答,催促著趕快說第二個問題,技工說:「那你在世上這一生有沒有幫助別人找到快樂?」

億萬富翁聽了更加沉默,甚至生氣,因為他是個大老闆,對人極為嚴苛,常常挑剔找麻煩,不要說幫助人快樂了,甚至還讓人很不快樂,是別人痛苦的來源。加上自己還離過四次婚,唯一的一個女兒不相往來,他這一輩子從來沒幫助別人快樂過。

減少批評、責備、抱怨,才會快樂起來 


我對那一幕印象極為深刻,我們現代人都忙著工作,競爭壓力很大,如果我沒猜錯,很多人跟我一樣,從來沒想過第一個問題:「我這一生快不快樂?」而對第二個問題,反應還會是:「問了還不是白問,我還能怎麼樣?還不是得上班、下班?」

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當然不一定。

同樣的環境職場,同樣的工作,如果我們很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感恩惜福,也會在逆境中抱持正向態度,可以讓自己快樂的程度就不一樣。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們有沒有幫助別人更快樂?」可以想的東西就更多了,似乎跟第一個問題關係很密切。一個不快樂的人,很難帶給別人快樂,因為想法、作為都是負面的。

卡內基講得很清楚,人要減少批評、責備、抱怨和挑毛病,才會快樂起來,也才有可能跟別人好好相處溝通,帶給別人快樂。

我有個朋友是快遞公司總經理,有一天他的助理跟他說:「總經理,拜託你不要這麼愁眉苦臉的好不好?」他生氣地說:「難道我連自己不快樂的權利都沒有嗎?」

那小姐說:「你真的沒有權利愁眉苦臉,因為你害得我們的工作士氣也很低落。」在家裡也是,如果父母愁眉苦臉,孩子也沒辦法快樂起來,影響一家人。

自己積極正向,不僅自己能快樂,也會大大影響別人的。

學會讚美,帶給別人快樂 

我最近在看巴菲特的自傳,裡面提到員工都很喜歡跟他一起工作,因為他很會讚美別人。其實巴菲特以前並不是快樂的人,內向、害羞和退縮,他是在二十幾歲參加卡內基訓練之後改變的,他在自傳裡提到卡內基有16次之多,講到他如何從退縮害羞變得有自信,懂得跟別人溝通,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甚至讓他娶到老婆。那是他在一次訓練得獎後,十分開心快樂,晚上才有自信開口跟女朋友求婚,結果一舉成功,更加深他日後持續改變,愈來愈有信心。

我們在台灣長大的人,特別是40到60歲的人,不太會也不好意思讚美別人。但要帶給別人快樂,就要先學會讚美別人和聆聽別人說話,這部份我們以後慢慢再談。

《追逐日光》的尤金•歐凱利是美國KPMG會計事務所的總裁兼執行長,他也是在發現自己得腦瘤,生命只剩100天後,寫下最想做的事,結果發現前幾項都是想去跟別人說感謝和讚美的話。

他寫信給一個高中同學,說自己跟他在一起時有多開心,結果對方沒回應,他乾脆打電話去,才知道對方根本沒收到,他就在電話裡說了起來,對方也很真誠地回答他:「你在我們班上什麼都是跑第一的,第一個當總裁,第一個做什麼什麼的,現在連去天堂都是第一個的,但我們早晚都會在天堂見。」

尤金•歐凱利在死前給我們的建議就是,不管你現在幾歲,身體健康狀況如何,都要把你想做的事情儘量往前移,不要等到五十幾、六十幾才做,現在就去做。

我看完書,立刻打電話給我在美國的妹妹,告訴她我們以前在家裡有多快樂,最佩服她不記仇,不會對人懷恨在心,我講完後好開心,她也好開心,這就是我講的,自己快樂,對別人說出讚美肯定的話,就能帶給別人快樂。

在未來的歲月裡,不管你是做哪個行業,什麼樣的工作,每天進辦公室前,都可以先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我快樂嗎?」、「我能不能幫助別人更快樂?」

那麼一天的工作就會很不一樣。

http://hshieh.blogspot.my/2009/12/blog-post_21.html

Friday 16 December 2016

誠實

:李怡

早前中共大舉紀念孫中山誕生150周年,香港特府亦予配合。習近平在紀念大會中說:「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能夠亦步亦趨走別人的道路實現自己的發展振興……。」

1923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同時接受蘇俄大量武器和財政援助,次年他又力排眾議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後稱此是「聯俄容共」政策。1926年,中共黨員陳毅發表紀念列寧逝世兩周年的文章,表明「共產黨是列寧指導的第三國際黨的中國支部」。

詩人徐志摩在孫中山去世的1925年寫道:「革俄國命的是列寧——你們要記著,假如革中國命的是孫中山,你們要小心了,不要讓外國來的野鬼鑽進了中山先生的棺材裡去!」

但是,外來野鬼鑽進去了。不僅是「聯俄」,更是「容」了外來野鬼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中共對列寧主義的階級鬥爭論「亦步亦趨」,「走別人的道路」而最終奪得政權。建政後階級鬥爭不絕,也是從列寧的「國家是階級壓迫工具」理論而來,這理論主導了近七十年的中國發展。

俄國1917年革命後,那幾年的「新氣象」,曾經迷倒了西方和中國知識分子。當時中國文化人中,大都有追求平等的社會主義意識,包括魯迅、胡適,對蘇俄政權都予以稱道,徐志摩原也不例外,他甚至對批評蘇俄的老師羅素提出駁斥。但1925年3月,他取道歐亞鐵路赴意大利會晤印度詩人泰戈爾,途中順訪蘇俄,在莫斯科停留三日,使他的思想發生深刻轉變。

他回來寫了《歐遊漫錄》,對無產階級革命及其專政,包括中國的革命道路,表達了深深的憂慮。他在蘇俄敏感地注意到人們神情陰沉,似乎不知道「甚麼是自然的喜悅的笑容」。他說:「這裡沒有光榮的古蹟,有的是血污的近跡,這裡沒有繁華的幻景,有的是斑駁的寺院,……這裡沒有人道的喜悅,有的是偉大的恐怖與黑暗。」他去拜訪托爾斯泰的女兒,得知她父親和一些俄國大文豪的書已經不太能見到了。他於是寫下一段敏銳、誠實的話:「他們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實現的,但在現世界與那天堂的中間卻隔著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類泅得過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們決定先實現那血海。」

在左翼思潮氾濫、文化人眾聲讚譽蘇俄聲中,徐志摩在《晨報》副刊發表這樣的文章,結果報館遭左翼群氓焚毀。《晨報》焚後復刊,徐志摩接任副刊主筆,他宣示方針:「本副刊以後選稿的標準還是原先的標準:思想的獨立與忠實,不迎合照舊不迎合,不諛附照舊不諛附,不合時宜照舊不合時宜」。而徐志摩也展開了一場以寡敵眾與左翼的論戰。

我們是要佩服徐志摩敏銳觀察竟預見了其後整個世紀直到今天仍然在實現的血污海嗎?

不,我們要欽佩的是他不畏群情寫出自己真正感覺的誠實。誠實,儘管許多人都懂得說,但在群情洶湧、眾犬吠聲之下,有多少人做得到呢?今日香港的愛國、辱華、政治正確的眾聲,你們可否誠實地說:這是你們的真正感受,還是被體制化的表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16/19867246

Thursday 15 December 2016

玻州伊法的风波与格局省思

【玻璃鉴政】

作为唯一一个为《2006年玻璃市伊斯兰行政法令》修正案投下反对票的人,看见这两天民间对这课题的反应,我觉得有几点需要深深的反思。

且先说明整个法案的由来。其实每个州属都有所谓的伊斯兰行政法(Administration of the Religion of Islam Enactment), 还有伊斯兰刑事法,伊斯兰家庭法,伊斯兰法庭证据法等等。

宗教事务,是属于州的权限,而玻州拉惹(Raja)也是州伊斯兰最高领导,而州王储(Raja Muda)也是州伊斯兰及马来风俗理事会主席。

所以非穆斯林,尤其是华社,常认为宗教和政治或行政是分开的,但其实在马来伊斯兰的社会,是完全相反的。

而无论华社知不知道,认不认同,喜不喜欢,都不会阻止马来伊斯兰社会的这个情况延续下去。更何况在玻璃市,马来穆斯林选民占90%。

州法律顾问局建议修改

一般伊斯兰有关的法案,都在由王储主持的伊斯兰及马来风俗理事会(Majlis Agama Islam dan Adat Istiadat Melayu Perlis,简称MAIP)拍案才提呈至议会通过。

一般宗教法律的建议修改,可以来自伊斯兰局(Jabatan Agama Islam Perlis,简称JAIPs)或宗教司局(Jabatan Mufti)。

这次的玻州伊斯兰行政法令修正案中,第51和52条文关于伊斯兰裁决(fatwa)的删除,就是宗教司局建议删除,以让州的伊斯兰裁决理事会(Jawatankuasa Fatwa Negeri),不必受制于全国伊斯兰裁决理事会(Jawatankuasa Fatwa Kebangsaan)。

因为玻璃市州的伊斯兰思想,是和全国主流派有所不同的。外界认为玻州的伊斯兰社会是瓦哈比派(Wahabi),而玻州则把本身列为正统的逊尼派(Ahli Sunnah Wal Jamaah)。

然而,将玻州伊斯兰行政法令第117条文的父母(Ibu dan Bapa)改成父亲或母亲(Ibu atau Bapa),则是由州法律顾问局提出的建议,而不是来自以上两个伊斯兰单位。

法令原有的条文如下:

英文: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Part, a person who is not a Muslim may convert to the religion of Islam if he is of sound mind and-

(a) Has attained the age of eighteen years; or

(b) If he has not attained the age of eighteen years, his parent or guardian consents to his conversion

来文:

Bagi maksud Bahagian ini, seseorang yang tidak beragama Islam boleh memeluk agama Islam jika dia sempurna akal dan-

(a) Sudah mencapai umur lapan belas tahun; atau

(b) Jika dia belum mencapai umur lapan belas tahun, ibu dan bapa atau penjaganya mengizinkan pemelukan agama Islam olehnya.

州政府以宪法作为靠山

州政府的立场是,法令英文版“parent”应被解读为父母其中一人,同时在苏芭丝妮案中,联邦法院也把“parent”解读为父母其中一人,所以政府要划一英巫内容而建议修改马来文版。

然而,当问及为何不建议,将法令英文版的“parent”改成“parents”,政府则点出,联邦宪法第12(4)条文阐明,“对于第三款,凡未满十八岁者的宗教信仰应由其家长或监护人决定”(For the purposes of Clause (3) the religion of a person under the age of eighteen years shall be decided by his parent or guardian)。

州政府也说,马来文版宪法的同一条文,也是用“ibu atau bapa”(1999年版本的宪法是“ibu bapa”)字眼。

宪法并没否定宗教自由

然而,联邦宪法第12(4)条文所提及的第12(3)是“无人需接受除自己宗教之外的其它宗教教育及参与它们的宗教仪式或礼拜”。

此条文的英文句子是“No person shall be required to receive instruction in or to take part in any ceremony or act of worship of a religion other than his own”。

马来文句子则是“Tiada seorang pun boleh dikehendaki menerima ajaran sesuatu agama atau mengambil bahagian dalam apa-apa upacara atau upacara sembahyang sesuatu agama, selain agamanya sendiri”。

因此,纵使硬要把宪法第12(4)条文内的“parent”解读为是单一家长,也必须限制在第12(3)文的目的,即宗教膜拜或仪式。

总体来说,18岁以下者,由父母决定接受什么宗教教育或仪式。这并没有否定该孩童以后的宗教自由。不应该只以后面部分来合理化为这个条文,就是让父母完全决定18岁以下孩童的宗教。

但是州政府基本上只是认为这是字眼的技术调整,并没有改变法令实质内容。

当被问及。那是否意味着玻州政府基本上认同,允许单方面改教,州政府则完全没有正面回答“是”或“不是”。

至今为止,亦没有任何州宗教论述阐释此事,唯有州务大臣一直重复说,修改法令的动作是被误解了。

马来社会不觉得有问题

其实《2006年玻璃市伊斯兰行政法令》修正案到了投票的那一刻,很多在场的官员甚至记者,都不懂到底是要修改什么,原因是法案草案,只提供要修改的部分,甚至只有修改的字眼。如果没有查看主要的法令内容,是不知道修改法令所造成的整体影响。

由始至终,除了州政府,整个马来穆斯林社会,其实不觉得修改法令有问题,也不觉得会对非穆斯林造成什么影响。所以马来媒体基本上是只字不提,甚至觉得这是无关痛痒的字眼争执。

而由于活在种族宗教明显区分的社会与政党政治环境,一个执政了近半世纪的华裔政党,可能在那一刻,手上都还没有拥有一份拥有完整的124条文的《2006年玻璃市伊斯兰行政法令》。

因为几十年来,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觉得我不犯你,你就不犯我。有什么事,就找个华裔代表去谈, 谈不到要的东西,就是代表失责,处罚他后下一个就可以办到。

往倒地保镖开枪找痛快

在这次的修改法令过程中,马华议员的失误在于没有提早做好功课,然而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巫统12位马来穆斯林议员,完全不觉得这是一个和非穆斯林有关的课题,也显然没和马华讨论。至今此事已经连续三天登上报章全国版头条了,州政府依然觉得完全是字眼问题,和非穆斯林无关。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多数民族的代议士,其实不曾把非穆斯林看为是他们的责任之一。另一边厢,华裔社会其实都是用同样的眼光,就认为这个责任是落在华裔议员身上,所以只在乎华裔议员有没有反对。

因为说白了,华裔的选票惩罚不了那13名投支持票的穆斯林,所以似乎唯有把所有的责任,都往一个我们唯一有能力惩罚的马华议员身上推,至少让自己没那么大的无力感与无奈感。

伤不了主人,就唯有往已经倒地的保镖开多几枪,至少感觉痛快一点。

穆斯林议员完全没驳辩

在我在议会厅内长篇大论辩论修正案后,在场的12名巫统以及1名伊党州议员,完全没有打算站起来反驳,或以宗教或法律角度来巩固自己的立场。

不管我提出这修正案的影响,非伊斯兰人民对这宗教的负面印象,和中央政府的立场相左,错误解读宪法,伊斯兰的正义等等所有的论点,其实他们都无动于衷。大家都在等时间过,然后举手投票,连吵架的力气也省回。

再高超的辩论技术,在算人头的游戏规则底下,其实是无关痛痒的。反观可怜的马华唯一议员,接到指示离席后却要被党清算。

华社一面倒谴责他,仿佛他人头落地后一切就会解决。其实,我们真正的悲哀,不是有一个没有投下反对票的华裔议员,而是有13个完全不在乎非穆斯林感受的穆斯林议员,而非穆斯林却又无奈地拿他们没办法。

无论谁胜皆会支持修法

马华唯一州议员许福光的选区知知丁宜,华裔选民大概占20%,且大部分是垦殖区的马来选民。说白一点,巫统其实想要拿这个选区很久了,反正完全不靠华人票,巫统还是可以赢。

纵使华裔一票都不给巫统,也只能投废票看着巫统赢,因为华裔不会愿意在这里让伊党赢。

巫统手上的12席,多数票低且华裔可以发挥效用拉倒的,只有柏斯里(Beseri)和十字港(Simpang Empat), 华裔选民分别为18%和9%。巫统在这两区的多数票分别是540和85。然而,拉倒巫统却可能让伊党赢,这也不是华裔想看到的局面。

而看起来相对中庸的玻璃市伊党主席兼双弄(Sanglang)州议员,也在议会投了赞同票。他选区上届只赢121票,而且有8%华裔票。华裔选民肯定可以惩罚他,当然这样赢的就会是巫统。

胜出的巫统议员,若在议会面对一样的议案,他基本上也是投支持票的。在野党在上届大选全面与国阵一对一对垒都赢不了玻州,全面三角战结果可想而知,也是国阵全胜的。

找到阻止修法之道了吗?

华裔选民在这个州属仅占10%,在这种格局下,不难理解,州政府其实由始至终,都不需要在乎华裔的感受。

纵使许福光被马华拿去祭旗,也不会有投支持票的穆斯林为他留半滴眼泪。今天纵使中文报章封面报道此事足足一个月,都不会在马来社会掀起丁点涟漪。

如果华社要的只是一个表达反对的立场,那任务我完成了。如果我们要的是,没有表达反对立场的“要死一千次”,那大概许福光也办到了。

但是,如果我们要的是找个出路,阻止我们不想发生的事情发生,那我们找到了吗?

曾敏凯,出生于霹雳怡保,毕业于柔佛工艺大学工艺管理学士,自修考获伦敦大学法学士。308中选为霹雳州新邦波赖州议员, 505转战玻璃市州中选为英特拉加央岸州议员。 现任人民公正党选举局资料组主任。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365881

Friday 9 December 2016

「后真相」时代,谁来定义假新闻?

1920年,实业家亨利·福特(Henry Ford)拥有的《德宝独立报》(The Dearborn Independent)刊发了一系列关于犹太人的全球阴谋的文章,其依据是《锡安长老会纪要》(Protocols of the Learned Elders of Zion),一份源自沙皇俄国的伪造文献。其他数十家媒体也纷纷把这份假文献当成真新闻来报道。

1924年,在大选日还有四天就要来临的时候,英国《每日邮报》(The Daily Mail)刊发了伪造的“季诺维也夫信件”(Zinoviev letter),信中宣称莫斯科方面向英国共产党(British Communists)下达了指令,让其动员工党(Labour Party)中“持同情立场的力量”;工党在选举中大败。

上世纪60年代,J·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领导的联邦调查局(FBI)策划了一场旨在抹黑牧师小马丁·路德·金博士(Rev.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的行动。除了在媒体上发布文章,联邦调查局还伪造了一封信,在信中扬言要揭露他生活堕落的真相,似乎还建议他自杀。

1987年,96名支持利物浦足球俱乐部(Liverpool Football Club)的球迷,在英国谢菲尔德市的希尔斯堡体育场(Hillsborough)丧生,他们在被迫进入过度拥挤的笼状“围栏”后,死于踩踏事故。英国的报纸听信警方的谎言,发消息称醉酒的球迷对这场灾难负有责任。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世界各地的报纸都充斥着与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的子虚乌有的文章。

自从有新闻那天起,就有伪装成新闻的谎言。在“假新闻”正引发恐慌之际,我们要把这段历史铭记于心。唐纳德·J·特朗普(Donald J. Trump)的胜选,让假新闻狂潮——尤其是社交媒体上的假新闻狂潮备受关注,很多人都把这股狂潮视为特朗普获胜的关键助力。不过,有太多讨论忽略了假新闻的悠久历史,也没意识到当代政治真正的特别之处。

过去,政府、主流机构和报纸可以操纵新闻和信息。现在,任何拥有Facebook账号的人都可以这样做。过去的假新闻都经过精心的编排,现在冒出的谎言则混乱无序。真正的变化不在于新闻造假,而在于旧有的新闻守门人丧失了权力。正如精英机构已经失去对选民的控制一样,它们定义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的能力也受到了侵蚀。

对假新闻的恐慌让人愈发相信,我们生活在“后真相”(post-truth)时代。《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已经把后真相选为“年度词汇”,并将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不过,与假新闻的情况相仿,关于后真相的真相——要是仍然用这个词的话——比许多人所声称的都要复杂。

政治从来不只建立在关于这个世界的事实之上。它还有赖于用以解释事实的意识形态框架。不妨思考一下或许会在特朗普的任期之初备受关注的某些大问题。应该推行穆斯林登记制吗?应该驱逐无合法身份的工人吗?酷刑是可以接受的吗?应该把堕胎归为非法吗?

我反对任何形式的穆斯林登记制,抵制酷刑,谴责大规模驱逐行动,支持堕胎权。我如此行事的依据不仅仅是经验性事实,还有我秉持的某些比事实更深刻的政治和哲学观念,关于权利、价值以及人何以为人的观念。即便事实证明酷刑很管用,我仍会反对它。尽管医学的进步已经使得更早出生的早产儿有可能在子宫之外存活,但我并不会因为这一事实而改变对堕胎的看法。

这并不是说,我更多是受到情感而非事实的驱动。而是意味着,当牵涉到政治的时候,事实只有在某种意识形态框架之内才有意义。

过去,这些框架主要是由左派和右派之间的政治分歧构建而成。每一种框架都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透镜,用以观察这个世界,对相同的事实做出不同的解释,并就政策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些政治框架眼下已经支离破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身份而非意识形态塑造的。现如今,被关键断层线分隔开来的并不是左派和右派,而是拥抱更加全球化和技术官僚化的世界的人,以及感觉自己遭到遗忘、一无所有、没有发言权的人。

特朗普的支持者和批评他的自由派人士分别处于这条新界线两侧。特朗普的很多支持者都认为,其经济上的不稳定和政治上的失语是由全球化和移民入境造成的。很多自由派人士则把这些选民视为“遭唾弃之人”。双方都借助自身特有的政治和文化框架来解读事实和新闻。

由此引发的焦灼讨论,主要围绕那些活在回音室内和封闭社会世界中,只听得见让其产生共鸣的观点的人们,以及社交媒体在此类社会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展开。研究显示:这种担忧有夸大的成分;例如,Facebook用户就可以听见相反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并非制造了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它们只不过是折射并放大了既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传统机构的权威受到了剥蚀,推动政治变革的旧有手段日渐消失,而且怒火常常在传统政治途径以外喷薄而出。

如果说假新闻问题比人们通常以为的更复杂,那么相关方面给出的解决之道则常常比问题本身更糟糕。有人提议,Facebook应该审查信息流,清除假新闻;还有人提议,应该用法律严惩传播假新闻者。但应该由谁来决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呢?

我们真希望让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或者美国政府决定真相由什么构成吗?我们真希望回到只有“官方”假新闻这一种假新闻的年代吗?

假新闻是个问题。但我们不应夸大其新奇度,误解其原因,或者推介比问题本身还要糟糕的解决之道。

凯南·马利克(Kenan Malik)是最新出版的《道德指南的任务:一部伦理学的全球史》(The Quest for a Moral Compass: A Global History of Ethics)的作者和特约专栏作者。
翻译:李琼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61206/all-the-fake-news-that-was-fit-to-print/

Wednesday 7 December 2016

慈濟2016年社區歲末祝福感恩會全球展開

「修福,粒米藏日月;持慧,毫芒有乾坤」

2016年即將過去,值此歲末年終,慈濟基金會自12月初起,在台灣及全球五大洲、共43個國家,舉辦568場次社區歲末祝福,預計有逾48萬人與會,其中台灣地區各社區歲末祝福,預計舉辦216個場次,預計有近22萬人參與。

慈濟基金會表示,慈濟走過半世紀,50年來以愛鋪路,步步踏實向前,愛的足跡,遍及全球94個國家地區,感恩全球慈濟志工、十方大德信眾,面對苦難人,總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最適切的膚慰與關懷,「一方有難、十方馳援」、「一方有災、慈濟就在」,即使小如粒米,在有苦難的地方,膚慰苦難眾生的身心靈,從過去、現在及未來,慈濟人愛的能量,一直都在。

慈濟基金會指出,2016年歲末祝福主題為:「修福,粒米藏日月;持慧,毫芒有乾坤」,這是證嚴法師期勉人人以善修福,體會「修福,粒米藏日月」入群見苦;而在人群中以悲智雙運,就能福慧雙修,圓滿吉祥,這就是「持慧,毫芒有乾坤」的真實義。

慈濟基金會表示,每年慈濟社區歲末祝福大眾最期待的福慧紅包,紀念幣之正面,以「靜思堂」為圖案,靜思堂是全球慈濟人的精神依歸,人字形屋頂象徵著「佛、法、僧」佛教的三寶。 幣上的刻字「靜寂清澄 志玄虛漠」,祝福人人在分秒中隨時消除煩惱,讓智慧照耀人間。發大悲心、立大志願,將大愛奉獻給普天下的眾生。

福慧紅包以蓮蓬造型開框,象徵蓮花-「花開見果、出淤泥而不染」。這是證嚴法師及常住師父的精心設計,希望會眾與十方大德領取後,能珍惜與傳家。

慈濟基金會指出,回顧今年國際間天災人禍不斷,每一次的災難都帶來許多人命與家庭的悲傷。因此,值此歲末年終,慈濟在全球五大洲、43個國家,舉辦568場次社區歲末祝福感恩會,廣邀十方大德,誠摯邀請您,蒞臨慈濟各地聯絡處,以虔誠感恩的心,凝聚福緣善業,共同來祈願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1206/824561.htm

Wednesday 30 November 2016

《行願半世紀》

釋證嚴序:用愛鋪路,慈濟五十

我的師父印順導師,在我頂禮皈依的那一刻,囑咐我「為佛教,為眾生」六個字。那麼深宏的六字法囑,簡短明快,進入我的心坎,卻是永恆。從那一秒開始,我拳拳服膺,片刻不敢違離。發心立願一念間,一秒鐘成了一輩子。

合抱之木,發於毫芒,慈濟走過半世紀,即始於「為佛教,為眾生」的啟蒙深因。

佛陀說:「菩提大道直。」菩薩道是一條寛直大道,毋需拐彎抹角,懷抱無私大愛前行就對了。我永遠相信,只要人人付出分毫,眾志成城就能產生力量,鏤刻深遠的生命歷史。

二○一六年一月,國際頂尖的量子力學專家卡法托斯(Menas Kafatos),來訪慈濟,談到微小的量子,聚集起來即有巨大的影響力。他說:「量子理論不只是一個物理的角色,同時也符合心靈上的角色,這跟佛家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一向尊重並感恩科學,科學印證兩千多年的佛法,而佛法指引人類打開善良心門,用愛膚慰苦難人生。

四十年前,慈濟的照顧戶黃桂子,是早期慈善結合醫療的關懷個案,當年我去訪視時,看到她躺在床上,一面哺育孩子,嘴邊還流著血水,境況堪憐。慈濟人自那時與她結下因緣,就不曾或忘。她從花蓮、臺東、高雄再遷居臺中豐原,慈濟愛的接力綿延不絕,陪伴她從東而西、從南往北,照顧四十年歲月。

黃桂子個案,只是人間菩薩層層疊疊腳步裏,含藏其中的一個足跡。一念不忍眾生苦,慈濟從細微深入而至廣闊恢弘,愛的行動廣布於全球。慈善有愛、醫療救人、教育安心、人文弘法,從五十年前沒人沒錢一無所有,用五毛錢的竹筒為大愛鋪路,分分、寸寸,從後山鋪到全臺灣、鋪進世界上,一直鋪向全地球。如今這「五毛錢」,國際間將它視為人道精神的來源。

印順導師在著作《學佛三要》中告訴我們:「大乘行果的心髓,不是別的,就是慈悲。離了慈悲,就沒有菩薩,也沒有佛。」

本著菩薩聞聲救苦的精神,慈濟在全球五十六個國家地區擁有據點,人道關懷援助的足跡,已遍及九十三國。「大愛之道廣披寰宇,長情之路古往今來」,「菩薩」是「覺有情者」,情一段一段牽引,愛一寸一寸鋪定,成就現在穩實的五十年,才有下一個五十年、未來無量數的五十年。

慈濟半世紀,坎坎坷坷、風風雨雨,因為有浩蕩長的隊伍,自動自發、無怨無悔,我被每一分堅定的心念推動著,所以有足夠的力量「拉車向前行」。

感恩普天下慈濟人同心一志,在時間需要我、空間需要我、人與人之間需要我的時候,把握因緣付出無所求。哪裏有苦難,慈濟人就去那裏,直下承擔、全力投入,讓我很安心。

地球是太陽系中最美的一顆星球,臺灣是以善、以愛名揚的寶島,期望慈濟人繼續走入人群,作眾生的知音,傾聽他們吐露的悲苦;並且啟動善的潛能、呼喚周遭共同造福。生命因付出而寶貴,讓螢火微光發出燦爛光芒,大愛照亮美善人間路。
詳細資料top :證嚴法師與慈濟》

慈濟五十年的行善義舉,就是佛陀精神在人間的最佳體現。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於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四日(農曆閏三月二十四日)。證嚴法師承襲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理念,秉持「佛法就在生活中」精神,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帶領慈濟人「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展現佛教的慈善力量。

從日存五毛錢萌發的在地慈善,到奔赴世界各國救災,綿密的菩薩網從臺灣花蓮擴展至全世界,是慈濟人在實做中修行的表現;五十年的發展歷程,鋪就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行善大道。慈濟從在地走向國際,來自小島的軟實力促成人世間美善不斷循環。

二○一六年慈濟成立屆滿五十年,全球九十三個國家地區,都有慈濟的足跡;半世紀的努力,則是佛陀精神在人間的實踐。證嚴法師期許所有慈濟人要「教富濟貧、濟貧教富」,啟發人人心中愛的種子,藉由一點一滴的付出,拔除人間苦難,菩提自然遍地生。

目錄導覽說明:

序 用愛鋪路,慈濟五十 釋證嚴

第一部 慈善腳步・啟發悲心
                一九六六―一九七五

01 為佛教,為眾生
02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03 五毛錢,能救人
04 收弟子,有條件
05 第一手徵信
06 從安生到送死
07 跨越「心」關卡
08 愛的小屋
09 一條毛毯
10 踏訪偏鄉暗角
11 儲值希望
12 醫師來了
13 破除迷思

第二部 艱難建院・扭轉花東
                一九七六―一九八五

14 開枝散葉
15 一念不忍
16 行腳臺灣
17 建院步步難
18 愛心如活泉
19 落地生根地球村
 
第三部 守護生命・大愛跨國
               一九八六―一九九五

20 生命富翁
21 搶救生命,刻不容緩
22 身穿「迷你袈裟」
23 培育醫護搖籃
24 靜思好話
25 「手護」大地
26 大愛搭起兩岸橋
27 跨越疆界的關懷行動
28 開啟捐髓風氣
29 化作春泥更護花
 
第四部 厚實愛心・廣布全球
                一九九六―二○○五 

30 親幫親,鄰幫鄰
31 建構媒體新典範
32 行醫全球匱乏處
33 愛的醫療網
34 地震島展生命力
35 教育不能等
36 向下扎根,用愛培育
37 越洋而來的病人
38  另類家園
39  不食眾生肉
40  醫病醫人又醫心
41  來自泰國的「慈濟列車」

第五部 慈濟宗門・靜思法脈
                二○○六―二○一六

42  廣結眾生緣,直行菩薩道
43  早起薰法香
44  晨間課徒,日日恆持
45  收「資源」不收「垃圾」
46  牽長情,愛不斷
47  別開生面的法會
48  研創來自不捨
49  天下一家親
50  證嚴法師對弟子的期許

作者:潘煊

潘煊得遇因緣,撰寫各大佛教團體經典著作,為台灣的佛教發展與成長留下最真切的紀錄。

出生於埔里小鎮,自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歷任雜誌、新聞媒體編輯、撰述等職。多年來得遇因緣,寫作佛教傳記與理念,傳達人間美善事蹟。著有《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巡禮》、《人間佛國: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紀事》、《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法影一世紀:印順導師百歲》、《慢行聽禪:殷琪問法・聖嚴解惑》、《聖嚴法師:最珍貴的身教》、《證嚴法師:琉璃同心圓》、《相信閱讀:天下文化25年的故事》等書。

http://bookzonecwgv.com.tw/books/details/BGB428

Thursday 24 November 2016

別让宗教课题再次转移焦点

:萧德驤

伊斯兰党主席哈迪阿旺预料週四提呈伊刑法个人法案动议,再次引起关注。有华文报以封面报导此事,醒目標题震荡读者,也使得宗教课题再次成为焦点。上一季国会中哈迪阿旺伊刑法个人法案动议在最后一天提呈,却由哈迪自动要求展延,其中是否有猫腻,令人玩味。


若根据智库政改中心执行总监王维兴之前的撰文,可了解到政府立法需要行政意志。作为普通议员的哈迪要呈个人议员法案,先要提呈动议,即本週四哈迪即將要进行的程序,当然要注意的是,这项程序得先获得国会议长批准才得以进入议事厅。

动议进入下议院议事厅辩论,不表示国会议员在办论的是法案內容,而是动议內容。最终动议接纳,个人议员法案將呈交到內阁阁员处理,最终个人法案是否会转为政府法案,由內阁提呈至国会,再次得看执政者的意志。因此,民眾不该把週四进入议事厅的动议,当成是辩论法案,就程序上而言,法案要转成法令,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从哈迪动议获得行政意志接纳,可看出以下几点事项,首先宗教课题依然是左右大马选民情绪的一项利器。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伊党与巫统在政治斗爭中不断在宗教课题上较劲,大马伊斯兰机构从80年代以来就持续扩张,以至今日的规模。第13届大选后伊党在吉兰丹老巢虽然维持政权,但支持率滑落是事实。党內为了挽回基本盘,在精神领袖聂阿兹逝世后右转,最终造成了民联的分裂瓦解。

再来,在执政党面对政权危机时,宗教课题依然是转移焦点不二法门。首相纳吉在去年面对26亿捐款事件,党內压力俱增,虽然之后以內阁改组进行整肃挺过浪头,惟纠缠政府的一马发展公司课题持续发酵,遭多国金融执法公司调查,甚至美国司法部发动一连串民事诉讼,令国阵备感压力。在国內,令吉贬值、消费税及必须品津贴削减,造成通货膨胀已引起人民怨声载道。如何转移民怨,玩弄宗教课题当然是最好的捷径。

其三,公民意识的高涨,也形成政府另一波的压力。经歷净选盟2及3的洗礼,去年独立日前夕举办的净选盟4.0集会迎来空前人潮;刚过去的净选盟5.0集会,在警方封城之下,依然一片黄潮。虽然人数与去年相较显得逊色,但警方以国安法令逮捕扣留净选盟2.0主席玛丽亚陈,倒形成了净选盟集会的反高潮。面对激愤的民意,政府如何找到出口,想必宗教课题会是其中一道门。

其四,民联决裂令行动党及公正党在吸引乡区选票上出现真空,而土著团结党趁势冒起,无疑填补了这项空洞。一旦希望联盟与土团党正式联合,无疑是国阵最不愿看见的局面,如何让希联继续內訌分裂?以种族宗教课题施压,自然驾轻就熟。

过去30年以来,大马政治数次在种族宗教课题上兜兜转转,直至过去10年净选盟集会带来震撼,打破了这种思维框架,重新建立起马来西亚人的身份认同。因此,如今大马是否要再次走回老路,纠缠于种族宗教课题,人民必须进行深入思考。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columns/pl20153724

Wednesday 23 November 2016

無可救藥地站在弱者一邊

:李怡

許多人都認同村上春樹高牆與雞蛋的比喻,而忘記或不提他最重要的一句是:「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因此,不是去討論誰正確,誰錯誤,而是只要屬於弱勢的反抗者,只要以弱勢對抗體制的強權,在高大堅硬的牆和「以卵擊石」的雞蛋之間,村上春樹「永遠站在雞蛋這邊」。

為甚麼不論正確或錯誤?因為反抗者往往就是要站在「政治正確」的對立面,因為正確或錯誤不易判斷,而高牆與雞蛋的強弱對比則一目了然。反抗強權的弱者可能有許多錯誤,高牆有機制的運行因此出錯機會較少。但這從來不應該是站在弱者一方的人需要考慮之處。

上周寫〈不畏群情〉時,最末一句是:「尤其是見到為對抗強權而遭到『一沉百踩』的弱勢者,我幾乎是無可救藥地會站在他們一邊。」

有朋友問:為甚麼說自己是「無可救藥」而不是「義無反顧」?因為儘管我相信儒家的「義在信之上」,但我無法相信或不相信憑猜測的弱者行為動機。我只知道「Hong Kong is not China」是事實的陳述,並無「不義」;而《人民日報》把這句話扭曲地繙譯成「香港不屬於中國」則肯定是「不義」。這一刻意的卑劣扭曲,和在釋法中對《基本法》104條僭建「及其」二字,強要包括外籍法官在內的公職人員效忠中共國,均說明其實把梁游拉下議席只是手段,真正目的是要毀掉使專權政治在香港礙手礙腳的三權分立。

「無可救藥」的另一原因,是在群情洶湧之下,許多人都以向弱者踩幾腳來博取掌聲,站在弱者一邊就等於為他們擋子彈,是極大的不智。從現實角度來看,可能是「無可救藥」的病態的不現實。

我的「病」是從閱歷更是從文學閱讀中來,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契訶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可憐的小人物,那些卑微的市民,充滿病態的自卑,內疚的罪犯,絕望的傢伙,曾經深深撼動我的心靈,形成一種無可救藥的同情弱者、支持被欺凌者的情操。以社會現實的眼光來看,這種情操不現實,對己無益甚而有害,對解決問題、澄清是非也未必有幫助。

我不是一個好的論政者,當然更不適合從政。因為站在弱勢者這邊沒有勝算。村上春樹說,「無論怎麼看,我們都毫無勝算。牆實在是太高、太堅硬,也太過冷酷了。」但那又怎樣?象徵體制的高牆是冰冷的,沒有生命也沒有靈魂,依附體制的人其實也已喪失了靈魂,而反抗體制的雞蛋卻有生命,而且每個靈魂都獨一無二。村上春樹認為,「雞蛋戰勝高牆的唯一可能,只來自於我們全心相信靈魂彼此融合,所能產生的溫暖」。

我較他悲觀,是因為反抗的靈魂不是彼此融合,而是相互踐踏。但悲觀不等於消極,悲觀而積極,而忠於自己的信念與情操,能夠「不畏群情」才是自己的人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21/19840623

Tuesday 22 November 2016

《Dr. Strange》中的佛法修行密碼

:德光法師

有云:如實知世間,即是出世間。很多看似世俗的事情,如果你用出世的心去做,那麼這件事情也就變得不俗了。比如說拍電影吧,有些人拍電影純粹是為了票房,為了名利,而有的人拍電影在啟迪人生意義的同時就把票房完成了,顯然後者更高級,更聰明。聽說最近新上映的荷里活電影《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就是一部非常佛教,非常啟發人,而且蘊含很多修行密碼的影片。作為一個出家人雖然對電影不感興趣,可是對其中的「修行密碼」卻有幾分好奇,結果看完還真的有些許感悟。

所知障是無明最大的幫兇


外科手術專家Dr. Stephen Strange(班尼狄甘巴貝治飾)本來事業有成,但在遭遇一次車禍悲劇後,雙手再也無法握住手術刀,不能繼續他的醫生職業,為了恢復雙手機能,他遠赴尼泊爾尋求幫助,遇到了古一法師。但是他極度自負,用所謂的「科學思維」去質疑脈輪、能量、信仰等古老傳承的智慧,直到古一大師運用自己的法力,將他的靈魂震出體外,讓他進入了不可思議的多元次空間才被折服。

拿手術刀的博士

古一大師告訴他:「博士,你以為知道世界的運作方式,其實你所知道的現實,不過只是冰山一角。」我們所知道的知識,很有可能成為障礙我們突破無明的所知障。自以為是的執著和傲慢使得我們無法接觸實相。

惡無法消滅,只能共處

奇異博士問古一法師,到底該如何消滅惡,古一法師回答他:「不要試圖消滅惡,而要學會如何與惡共處,因為惡無法消滅。」這句台詞與佛法的中道實相是那麼的接近,如果你執著地想要消滅惡,那麼首先就陷入了二元對立論的漩渦。之所以痛恨「惡」,是因為你有「善」的概念,當你看不慣別人的時候,一定是自己先存在「我認為應該怎樣」的先入為主的衡量標準,「我執」沒有了,自然就不會有看不慣的人和事,只有不執著善、惡的時候,一切才會回歸本來。

多疑的人沒有福報

奇異博士雖然臣服在了古一大師腳下,可是在練習法術的時候,仍然帶著質疑,總是懷疑雙手的殘廢導致他打不開意念之門。直到後來缺了一隻手的隱士為他展示了法術,他才肯相信是自己意念的問題。這跟現實中那些皈依了三寶,卻始終懷疑佛法,懷疑自己師父的人多麼相像。後來古一法師把他帶入喜馬拉雅的絕境,逼迫他學會了用意念開啟「任意門」。現實中,師父不可能用極端的手段去逼迫弟子修行,最多只能用不認這個弟子的方式嚇唬一下,其實如果這個弟子能夠被嚇住,也還說明他值得栽培,生氣走了的就只能感嘆他沒福報了。

修行境界取決於勤奮程度

奇異博士在驚嘆古一大師法術的同時也非常氣餒,自己到底該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古一大師反問他:「你是如何擁有精湛的手術技術的?」他回答說:「努力的學習,加精勤的實踐。」古一大師用反問回答了他的問題。其實修行和世俗一樣,都沒有捷徑可走,想要成功只有努力的付出。想成為一個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尚且需要付出許多努力,想修行開悟更是如此。當你在抱怨誦咒不靈的時候,反問下自己,你得到這個咒語後到底修持過多少遍呢?當你抱怨祈禱不靈的時候,反問下自己,你對三寶到底有怎樣的信心呢?轉化生命的過程中,不存在所修法門的高低,而取決於你的勤奮程度。

坦然面對生死

古一大師在重傷垂死之際,靈體飄到大廈窗前將時間定格,所有的一切都停滯了,唯有雪花一片片落下,那鏡頭唯美極了。奇異博士挽留她,可是她灑脫的面對生死,面對自然規則,一遍遍的操縱時間,只為看雪花落下,而不是改變生死結局。多少人在生死面前都膽怯、脆弱,哪怕肉體都不行了,仍然貪戀最後一口氣,可是誰又能逃過一死呢?倒不如趁著還有時間,在活著的時候就好好修行,隨著定力的增加,平時賞雪、聽風、看落葉就能進入那種寂靜,只有這樣,在最後時候才有可能坦然的面對自己和法界。

修行才能改變宿命

電影中的黑暗勢力「多瑪暮」,本應該是戰無不勝,擁有摧毀一切的力量的,可是後來竟然被奇異博士不怕死的精神降伏了,他一次次的送死,又一次次的複活,讓黑暗勢力最後都不得不屈服讓步。古一大師說過,多瑪暮只是利用人們的恐懼而存在,如果人們沒有恐懼,那麼他就會因為缺乏力量而衰弱。每個人在面對「不可戰勝」的困難的時候,都是下意識的逃避,其實當你前腳繞過麻煩的時候,麻煩就會緊隨其後來找你了;當你成功避開困難的時候,也就失去了成長的機會。人們畏懼的只是「畏懼」本身罷了,想要改變,契機就在當下一念。看透困難和麻煩的本質,它就再也拿你沒辦法了,這,就是修行。

勇於面對不圓滿,生命才會圓滿

奇異博士與他的女同事Christine Palmer(麗素麥艾當絲飾)之間有一段朦朧感情,可是他卻不敢承認,但是在生死關頭,他通過「任意門」回到Christine身邊,一方面是尋求幫助,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在最後時刻能夠見到自己最愛的人。現實中幾乎所有人都在偽裝自己,但是也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其實誰都不傻,美國大選的結果說明了現在人們的價值觀,寧願選擇「真小人」也不能容忍「偽君子」。世俗尚且如此,何況修行呢?很多人看似在修行,實則卻垂涎紅塵的誘惑,就這樣在左右搖擺中,既沒有得到世俗的享受,也沒修行好,不肯坦然面對自己內心,又如何能降伏慾望呢?只有勇於面對自己的不圓滿,生命才會最終圓滿起來。

超越小我,才能成就

古一大師臨死前,要奇異博士肩負起保護地球的重任,奇異博士拒絕了,他心中只有自己的善惡生死,他學習法術只是想治好自己的雙手,並不想承擔甚麼重任,所以即便學會了法術,雙手在不使用法術的時候仍然是廢的。古一大師跟他說,你不能只為自己,而要為所有的眾生。在不得不為眾生而奮鬥的時候,他超越了。修行也是這個道理,當你發心越大,誓願約堅固的時候,反而容易成就,看似是在利益他人,實際上是成就了自己。

http://rufodao.qq.com/a/20161113/019467.htm

Monday 21 November 2016

欺善怕惡

:陶傑

杜林普上台,據說刺激美國西方的所謂極右勢力大反撲。加拿大多倫多出現白人自我捍衛權益的標語,質問為何「政治正確」和「文化多元」,演變為對白人的壓迫。

多年以來,「政治正確」成為霸權,左膠指手畫腳,限制西方基督教文化,明明是慶賀耶穌出生的聖誕節,左膠不准商場和百貨公司的璂窗展示伯利恆耶穌降生的馬槽、三博士、北極星的新約聖經敍事場面,理由是令信伊斯蘭教和佛教的所謂少數族裔感到「冒犯」。

但是唐人街慶祝農曆新年,放鞭炮、舞獅舞龍、到處掛紅燈籠,噪音喧天,西方白人卻不准覺得受到冒犯。英國的伊斯蘭族群要求同時實施伊斯蘭法,讓少數族裔可以在家中宰殺活羊。白人鄰居如果覺得不舒服,他就是「種族主義者」。

印尼一個華裔市長,因為發表幾句溫和的宗教評論,正在遭到全國圍剿,要將這位華人市長拘捕判處死刑。一場言論和種族的大風暴,在杜林普勝選之際,正在東亞同時發生。

但是你看看美國的西方大罵杜林普的左翼傳媒、英美歐洲的左翼學者和人權份子,有沒有為印尼這位處境孤立而危險的華人市長講過半句話?

據說中國人民也很强大,香港的支那風暴,香港的董伯聲稱令全球華人都覺得受辱。印尼華人當然是全球華人的一部份。一九九八年印尼暴力排華,用劈竹刀砍殺了七千華裔平民婦孺,你見過所謂的「全球華人」起來聲援拯救過他們的同胞否?

當然沒有啦,嘿嘿。

為什麼?因為歐美的白人品格善良,容易被欺負。他們長期遭到「政治正確」的左膠匪徒標籤辱罵,忍氣吞聲。「少數族裔」許多雜類,混了進來,騙取了綠卡和英國歐盟護照,他們追求的純粹是口腔期的物質生活,不認同大憲章和美國憲法的人文精神。綠卡是他們的飯票,西方國家的護照只是他們的旅行證件,這種「少數族裔」吃裏扒外,長期不受質疑,膽子越來越大,在白左的勾結下,還想篡奪西方的文化權,然後通過大量繁殖、拉扯親戚入境,擴大人口,繼而以選票奪取政權。

而西方以外的世界絕不跟你講大愛包容,你敢「多元」,用劈竹刀招呼。西方的左膠份子是一群懦夫。現在杜林普領導一場革命,他的一些信眾,也準備拿槍來跟左膠對話了。世事循環,報應不爽,好。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supplement/20161118/55929629

Friday 18 November 2016

改變行為比控制情緒更有用

處理行為比處理情緒有用

說話速度放慢,聲音變小,臉部表情放鬆,你會發現脾氣發不起來。

憤怒一旦冷卻,便不會升級成攻擊和破壞行為。

如果你睡不著覺,你能怎麼辦?你能做任何事讓自己睡著嗎?不,如果你沒有睡意,你只能等待,你沒辦法做任何事,因為任何行動、任何努力都會干擾睡眠的,那樣只會讓你更難入睡。

如果你內心煩亂,你能怎麼樣?你能控制心嗎?你說:「我想讓心靜下來。」但這個想平靜的人是誰?這個人正是心煩的人,所以你越想控制,心只會更煩亂。

常有人問:「我學了各式各樣的情緒管理辦法,為什麼心情還是不時泛起波濤?為什麼情緒還是無法控制?」有些心靈持修多年的人也常疑惑:「我已經修這麼久了,為什麼我的心還是無法平靜?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平撫心情?」

我很明確地回答:「不必平撫情緒。」為什麼?試想「你能夠把海浪撫平嗎?」大海潮起潮落,心情起起落落,這是心的本質,想讓自己完全沒有情緒波動,如同要讓海面永遠變風平浪靜,即使耗費一輩子的精力,也終將徒勞無功。

當我們不順心的時候,朋友和家人常會建議關心說:「不要想太多」,一些心理自助書籍一再鼓吹「正面思考」,但有用嗎?你思想,而你又用思想來反對思想,你有跳出思想嗎?你並沒有,你只是在一個惡性循環裡面打轉。如同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冬季夏日印象》一書中所說:「試著讓自己這麼做,『不要想北極熊。』你就越會發現這個念頭每一分鐘都在腦中出現。」

你可以試試看,如果你是鬱悶的,你越想擺脫那些惱人想法,只會更鬱悶;思想會透過很多方式讓情緒更惡化。下面舉數例:「我為什麼會有有這種感覺?」、「他憑什麼這樣對我?」、「我做錯了什麼?要受這種罪?」、「我為什麼那麼倒楣?」或是「我要如何甩開這些負面情緒?」把這些內容全部想過一遍,現在你有什麼感覺?你的心情想必比原本更糟,對嗎?其他的情緒也是如此。

古羅馬皇帝奧里略說:「好好觀察別人的行為在你身上所引起的憤懣、挫折以及痛苦,你會發現,它們帶給你的折磨遠比該行為本身大多了。」事實上,不成熟的行為給我們製造的麻煩,也遠比我們真正面對的麻煩大多了。

那麼,當我們心海起波瀾時,該怎麼做才能不受紛擾呢?我們不需要改變情緒;情緒自然而然發生,沒有什麼不對。我們需要的是「改變自己的行為」。

我認識一個人,他說自己動不動就發脾氣,對此非常煩惱,想知道如何「停止生氣」。我告訴他,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怒氣,而在於他感到憤怒時,會採取什麼行動。

舉個例:你正在和配偶吵架,這時門鈴響起,一位神職人員站在門口,你會將爭吵的怒氣發洩在他身上?還是很快冷靜下來?如果你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那麼你便會像被澆了一桶冷水般冷卻下來。

處理行為要比處理情緒有用。當你發現自己緊握拳頭,提高音量,臉部緊繃。很明顯,你在生氣。現在試試看:把說話速度放慢,聲音變小,臉部表情放鬆,你會發現脾氣發不起來。憤怒一旦冷卻,便不會升級成攻擊和破壞行為。

回想一個你生氣的時刻,有人說了或做了你不喜歡的事,你想去找人出氣或算帳的時候。現在想想,如果你當時停下來,深呼吸,把這個過程放慢,會怎麼樣?就在這個暫停的時刻,我們有時間觀照:為什麼我們想打一通令人不快的電話,說些不厚道的話,或酗酒、飆車、摔東西,或做其他什麼事情?

不可否認地,我們會有一股衝動,因為我們相信這樣會讓自己比較痛快。但是如果我們暫停並且問自己:「事情過後,會覺得好些?」這方法非常有用,當你停止行動,就不會把事情變得更糟。

你尋找什麼,就會發現什麼

在我們看見某事之前,已經決定好自己要看見什麼, 而且一定看得到。

有位女士打電話給旅館樓下的經理,她很生氣地叫囂:「我住在樓上五一五號房,有個全身赤裸的男子在對面的房間裡走來走去。」

經理回答說:「我馬上就來。」他進入女士的房間,從窗子外面望出去說:「妳說的對,夫人,那個人的確是光著身子,但是他不論在房間的哪一個地方,窗戶仍然遮住他的腰身以下。」

「沒錯,」那女士喊道:「但你站在床頭櫃上看看,你站在床頭櫃上來看看!」

《奇蹟課程》說:我們之所見,取決於自己想看到什麼。如果我們想看見別人不尊重我們的感受,就一定能找到證據來證明這一點。

如果你對隨地吐痰的人感到相當厭惡,那麼你在街上就一定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人,甚至有人在五十公尺之外吐痰你都會注意到。如果你認為所有主管都很專制獨斷、喜歡控制人,那麼你的每一個主管在你看來就都會是這樣的。當你一直說著關於自己是受害者的故事,那些故事就會在你生命中不斷出現。如果老婆認為老公是個爛人,便能夠輕易地舉出許多「他是爛人」的實例:小孩也不顧、家事也不做、一點都不體貼、只會看電視、放假不會帶我出去等等。

有位初入職場的學生告訴我,她發現社會很現實、很黑暗,不論去到哪裡,幾乎都可以發現人性的險惡。

「週遭的環境和人永遠都會配合你,」我跟她說:「每當我們注意什麼,就會在自己的生活當中發現更多相關的事實。這個社會有些人確實險惡,但善良的人也不少。但由於妳意識專注於黑暗面,結果所到之處,就會一再遇到險惡的人。」她聽了,感到非常驚訝,但也點頭承認我說的對,因為她有幾個朋友也一樣身在職場,卻沒有跟她一樣的遭遇。

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在我們看見某事之前,已經決定好自己要看見什麼,而且最後一定看得到。

對那些覺得生活令人沮喪,世界充滿危險、充滿腐敗與悲慘的人來說,我們周圍充滿了佐證。當你想為自己憤世嫉俗的見解辯解時,絕對不愁找不到證據。

有個小心眼的婦人,老是認為老公偏心,覺得丈夫對公婆、大伯、小姑,乃至朋友、同事都比對自己好。為此她心中一直很不平衡,逢人就抱怨:「我怎麼這麼命苦,居然嫁給這樣的人。」

有一天,公公婆婆在沒事前告知的情況下,突然登門造訪。當時正逢晚餐時間,婦人把冰箱的菜都煮了端上桌,但菜色依然不夠。

丈夫於是提議:「不如這樣吧,妳到巷口的熱炒店買幾樣菜回來。」

婦人本來想拒絕,心想:「等我買回來,桌上的菜一定被你們吃光……」

「放心啦!」丈夫說:「我們會等妳回來,再一起開動。」

婦人嘟著嘴,走出家門,但心裡卻想:「哼,我那偏心的老公、自私的公婆,一定會趁我不在,把好菜先吃掉。」

她越想越不放心,索性躲在窗邊偷看。

起初,毫不知情的丈夫與公婆,還等在餐桌邊。但十分鐘過去了、半個小時也過去了……最後過了一個小時,婦人還是沒有回來。終於,老公忍不住了,說:「爸、媽,我們先開動吧!」

而就在三人拿起筷子的時候,婦人突然衝進了家裡,得意洋洋地大叫:「看吧!看吧!我就說你們一定會偷吃。」

你想要尋找什麼,你就會發現什麼,而且一定看得到。

想像一下,有兩個人在爭論:「窗外滿地都是泥濘。」而另外一個人說:「窗外滿天都是星星。」他們可以一直爭論,但永遠不可能有結論,因為他們說的都是自己看到的。你可以說這世界充滿愛,也可以說世界充滿險惡。

你選擇看的方向,決定你所看到的事物。當你看你的家庭是幸福美滿的,你就是幸福美滿的;當你看到你的人生是悲慘的,就是悲慘的;如果你看到充滿希望,你的人生就充滿希望。

書籍簡介
你的煩惱和痛苦,都是假的
作者: 何權峰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16/10/27
語言:繁體中文

何權峰:醫師兼作家,同時也在大學授課,專長是腦神經科學。一九九五年他開始寫作,早期為《聯合報》、《常春月刊》、《拾穗雜誌》等撰寫醫學專欄。隨後,因接觸「心理神經免疫學」,觸發了他對心靈層面的探究。於是何醫師改變了方向,他開始寫心靈成長和勵志類作品。二○一一年開始,他應邀在國語日報撰寫「方向」專欄,鼓舞了無數年輕學子。目前他所出版的心靈勵志書,已累積超過六十本。

在台港澳、星馬、中國大陸等地區擁有眾多讀者。他的筆觸細膩,平易中顯哲理,妙趣中見智慧。對問題有很深的洞悉,不單只是「診斷問題」,同時還提供視野將心靈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如此,讀者所獲得的,就不單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全新的人生。」何醫師如是說。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74813&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health&utm_campaign=content

Thursday 10 November 2016

真小人贏了偽君子

:李怡

美國大選結果讓世界大部份的評論家都跌破眼鏡。希拉莉在被一致看好的情況下輸了給民調一直落後於她的特朗普。半年前,一位美國朋友對我說,歷屆總統選舉,凡是民調落後的一方,只要落後少於5%,最後一定會翻盤。甚麼原因?他說不知道,大概是支持落後一方的選民,不想告訴民調單位他會投票給一個落敗者吧。這是很難解釋的現象,但多次應驗。我留意特朗普的民調落後於希拉莉一直在5%之內,因此儘管希拉莉一路領先,我在選前並不認為她一定會贏。

希拉莉從第一夫人退位後,一直處心積慮參選總統,10多年來作了非常周詳的部署。這次的選舉工程,包括3場辯論的準備和表現,都勝過特朗普。爭取到大企業、眾主要媒體、社會名人的支持,公關也極出色。相形之下,特朗普不僅是政治初哥,而且口不擇言,選舉工程和公關工作都大大失色。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會贏?

不錯,特朗普說話口沒遮攔,又衰鹹濕,顯然不是甚麼正人君子,但他勝在夠真,許多美國人認為他是性情中人,是真小人。希拉莉樣樣做得很得體,但好得來很假,而揭發出來一些污穢事,她背後的金融、科技企業的金主,她掩飾不住的政客嘴臉,使選民覺得她是偽君子。傳媒恐嚇特朗普當選會帶來災難,沒有把選民嚇倒。最終是真小人贏了偽君子。

美國演藝界名人有支持民主黨的傳統。不過8月初,Esquire雜誌刊出86歲的奇連伊士活的專訪,卻稱讚特朗普敢於站在「政治正確」的對立面,他說現在我們是處於「馬屁世代」(the kiss-ass generation)和「娘娘腔世代」(pussy generation),後者的意思他的解釋就是囉囉嗦嗦,瞻前顧後,「人人都在告訴你,哦,這樣的事你不能做,那樣的事也不能做;還有這種話可不能說」,但特朗普「就是個怎麼想就怎麼說的人」,「特朗普只說心裏話,那些話有時不那麼中聽,有時中聽。我是說,我可以了解他為甚麼那樣說,但我也不總是苟同」。奇連伊士活表示,在兩人中,「我必須選擇特朗普,因為希拉莉宣示她會追隨奧巴馬的腳步」,意思就是不會變。

我想,奇連伊士活的話,很能代表選民投票給一個在選舉工程中表現不佳的真小人的原因。他這段話,對我們身處香港社會的人,似乎也值得細想。

9月28日特朗普在威斯康辛發表的演說,應該是他獲勝的重要一擊。他說希拉莉「是一個只為金主和她自己服務的局內人」,而「我是一個為美國人民戰鬥的政治門外漢」;他說「我不是來競選世界總統的,我想當美利堅合眾國的總統」;他說「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把美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這些話,迎合了許多選民的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心理趨向。如果特朗普上台後真是走這樣的路線,當然會對全球的政治經濟帶來震盪。不過,國際政治和世界經濟有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美國總統在競選時所說與當選後所做,往往是不一樣的。不妨冷靜觀察一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10/19828840

Wednesday 9 November 2016

你愤怒可能是因为你给予太少

:达赖喇嘛,Arthur C. Brooks

从很多方面而言,人们从未生活在比如今更好的时代。诚然,暴力仍在世界的一些角落里肆虐,许多人依然生活在专制政权的铁腕之下。尽管世界上所有的主要信仰都在教诲爱、同情与宽容,仍然有人以宗教的名义做出难以置信的暴行。

但是,我们之中的贫穷在减少,饥饿在减少,死去的孩子也在减少,愈来愈多的男男女女能够识字。在许多国家,对女性和少数族裔权利的承认已经成为常态。当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一直都有进步,希望也一直都在那里。

因此,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几个国家中看到这样多的愤怒与这样大的不满,是多么奇怪啊。在美国、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人们被政治上的不满与对未来的焦虑折磨着。难民与移民们为能生存在这些安全、繁荣的国家而高声疾呼,但是已经生活在乐土的人们却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深切忧虑,简直到了近乎绝望的地步。

为什么?

一项关于人类如何兴盛发展的有趣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点线索。研究者在一个惊人的实验中发现,感觉自己对他人没有用处的老年人,其早逝的可能性会比那些感觉对他人有用的老人高出将近两倍。这项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人类真相:我们都需要被他人需要。

被“需要”并不必然牵涉自私的骄傲之心,或是病态地执着于他人对自己的世俗认可。相反,它是人类一种自然而然的渴望,希望能为我们的同类,为其他的男男女女服务。正如13世纪的佛教圣人所教诲的那样,“为人点灯,明在我前”。

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宗教都将勤奋工作、为他人服务视为我们的最高天性,亦是幸福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科学调查与研究亦证明了我们的信仰中这些共同的信条。乐于对他人行善的美国人认为自己生活快乐的比例是其他人的两倍。在德国,尝试为社会服务的人说自己快乐的可能性是认为社会工作无足轻重者的五倍。无私与快乐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愈是与他人融为一体,感觉就会愈好。

这有助于解释如今痛苦与愤慨何以席卷那些富裕的国家。问题不在于缺乏物质财富。而在于愈来愈多的人觉得自己不再有用,不再受到需要,不再是社会的一部分。

在今日的美国,失业的工作年龄男性是50年前的三倍。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中非常普遍,其后果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感觉自己多余是对人类精神的沉重一击。这会导致社会孤立感与情感上的痛苦,为负面感情生根发芽提供土壤。

我们该怎么办?第一个答案并不是诉诸系统,而是诉诸自身。每个人都有一些有价值的地方可供分享。我们应当在每日伊始便有意识地扪心自问:“今天我该做些什么,以感激他人对我的馈赠?”我们需要确认:四海之内皆兄弟,与他人融为一体,这些并不仅仅是我们所信奉的抽象观念,而是个人的承诺,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付诸实践。

我们所有人都有责任把这当做一种习惯。但是身处权位的人则拥有一个特殊的机会去拓展包容性,缔造出每个人都真正受到需要的社会。

领导者们需要认识到,一个富于同情心的社会必须创造大量机会,制造有意义的工作,让一切有能力的人都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一个富于同情心的社会必须向孩子们提供教育和培训,用更多的道德认知和实践技巧去丰富他们的生活,从而为他们带来经济保障与内心安宁。一个富于同情心的社会必须保护弱者,同时确保这些政策不会诱使人们堕入悲惨与依赖之中。

建立这样的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工作。没有任何意识形态或政党拥有全部答案。每一方都会产生误导性的想法,导致社会的排斥性,所以想要克服这个问题,就需要各方都拿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事实上,能令我们二人结下友谊、展开合作的原因,并不是共同的政治观点或同样的宗教,而是更简单的东西:对恻隐之心与人类尊严的共同信仰;我们都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用处,可以为一个更好、更有意义的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跨越了传统领域;因此我们的对话和友谊也必须如此。

看到愤怒与沮丧如野火一般席卷着那些曾经享有安全与繁荣的社会,令很多人都感到困惑和惊恐。但是这些人不仅仅满足于人身与物质上的安全,这恰恰显示出某些美好的东西:这是人类对于被需要的普遍渴望。让我们携手努力,创造出一个能够满足这种渴望的社会吧。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Tenzin Gyatso)是西藏的精神领袖,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
阿瑟·C·布鲁克斯(Arthur C. Brooks)是观点文章作者及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主席。
翻译:晋其角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61107/dalai-lama-behind-our-anxiety-the-fear-of-being-unnee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