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1 December 2021

《覺醒十年,我所感悟到的驚人實相》序

/ 吳九箴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少了個聲音提醒,一切有為法,就只是個遊戲啊!


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人,也不是靈魂,更沒有苦厄貪嗔痴...

我們是誰?為何會來到地球?

為何有吃有喝,有錢有家人,卻仍感到不安和恐懼?

如何從苦中得到解脫呢?

這些難解的答案,都在實相中,而這個實相是什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惠能大師,早就把答案說得明明白白。

那個答案,也是他開悟的契機,來自金剛經的二句話:應無所住,能生其心。

雖然只有短短八個字,卻讓他頓悟到,明心見性只在一念間。

當你有機緣得以明心見性,你就能看見實相,想起自己的本來面目,自然就能回答了上述的疑惑。

其實,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人類,也不是靈魂,而是不生不滅,無染無垢的清淨心和自性,也是遍法界和虛空界的無量光。

當我們是沒有分別心的無量光,自然沒有起心動念和因果業報,當然也不會有苦厄和煩惱不安,更不會有貪嗔痴。

然而,當我們來到世間,是迷路也好,是來體驗或修行也好,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會因為隔陰之迷,而被各種無明和妄想遮蔽起來。

我們的能量始終沒有增減損耗,只是被污染或受到干擾,頻率變得不穩及降階,甚至陷入無明妄想的迴路中。

我們之所以會陷入這麼幻夢中的困境,主要是我們過去的業力,讓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和清淨能量,回想起本來面目,才會在這幻夢紅塵中,中了無明計,中了貪嗔痴毒,中了詛咒,永世無法脫離六道輪迴。

過去我也是醉夢人,如今回想過去種種無明妄行,為了假我而動怒悲傷或執迷不悟,因為恐懼而驚慌失措,因為妄求而失去尊嚴,實在入戲太深,想來就覺得荒謬和不可思議。

我相信,如果你也是覺修者,應該多少能體會,這種五味雜陳又可笑的感受。

如果我能回到過去,我很想對自己說,一切都只是非常逼真,因緣幻生的電影,不要當真啊!

當然了,眼下我無法回到過去。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這些文字,告訴有緣的醉夢人:

很多時候,人生就是少了個聲音提醒,一切有為法,就只是個遊戲啊!

不要當真,不要太入戲,萬法萬物來自因緣聚合,也將隨著因緣離散而回歸寂滅空性啊!

我們來這世間,可以使用這肉身,但切勿執著這個臭皮囊啊!

我們來這紅塵,可以體驗七情六慾和苦樂悲欣,等到因緣到期,千萬不要因為貪戀這一切假有,而讓自己再次墮入六道輪迴啊!

然而,要做到不執肉身和萬般因緣,度一切苦厄,臨終時不再墮入六道輪迴,看清實相則是第一步。

這本書紀錄了我在覺修過程中的體悟,對於佛學沒有概念的朋友,或許難以消化,然而,我仍希望有緣人可以因為這些文字,或多或少有所感應和覺醒,看見這個實相:
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人,也不是靈魂,更沒有苦厄貪嗔痴...

https://vocus.cc/article/61c1c2c5fd89780001c815e9?fbclid=IwAR2CppJGmmRel-BFfJeEG9T0yhZelZ-Br9PKMGGvlqgegFa8Ll25qldKhgg

Sunday 26 December 2021

《善經濟》 獲全球三獎肯定

何日生教授著
《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從利他角度來看待經濟的活動與實踐,所要達到的不只是賺錢,而是能夠達到愛的關係的建立,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對於整個心靈層次的追尋,以達到大家共榮共善的境界。繼榮獲臺灣金鼎獎、中國大陸「向光獎」肯定後,再獲美國首屆「舍衛國人文獎」

「獲得這個殊榮,我要同時感恩敦和基金會給我研究贊助;也感恩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給我很多、很多資料,以及指導上的協助;更要感恩慈濟基金會提供我大量的實踐基礎;也要感恩我的師父──證嚴上人在思想上給我很多的啟發。」透過視訊影片,何日生博士謙卑地表達受獎心情。

何日生博士以利他的角度撰述《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從歷史的視角重新闡述生產的善、消費的善與金融的善,提出以「利他為本」、以「和合為手段」,締造最佳的經濟秩序與商業倫理。《善經濟》以其獨到的見解及精闢的引證論述,獲得臺灣「金鼎獎優良出版品」、中國大陸「2020年向光獎——年度研究特別獎」,以及美國舍衛國基金會頒發的首屆「舍衛國人文獎」等多項殊榮。

啟迪善念 實踐利他

《善經濟》一書以「珍惜物命」闡述企業家生產創造,是為了改善人類生活,提升人性品質。商業的消費應基於珍惜物命,基於對生活的增能,與自我生命價值的擴大;金融的善是將資本投入於助益經濟發展並解決社會問題,非只以賺錢為目的,如影響力投資等,本書都有詳細的論述。

作者何日生現為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曾在英國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與哥倫比亞等世界知名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他在《善經濟》一書中詳盡爬梳西方文明與東方思想,從蘇美文明、古希臘神話、猶太智慧、儒家哲學到佛教教義,尋找什麼才是經濟背後強大的文化思想?答案是「善」,善即「利他」與「和合」。透過善的動機、善的方法、達到善的結果,是善經濟的核心思想;「善經濟」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

何日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博士學位,以及南加州大學碩士,主修傳播管理與傳播政策,曾是臺灣知名之電視主持人與製作人,以及資深媒體工作者,多次榮獲臺灣電視最高榮譽獎項——金鐘獎;其製作之《清水之愛:見證骨髓移植發展史》紀錄片更入選國際艾美獎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

電子傳媒之外,何日生在文字出版上也著力甚深,曾任《人醫心傳》與《志為護理》雜誌總編輯,著有《利他到覺悟》、《建構式新聞》、《慈濟實踐美學》、《一念間》、《清水之愛:見證骨髓移植發展史》等,《善經濟》中探討利他所帶來的理想,更受各界好評。

透過《善經濟》一書,何日生提出「利他」是讓人類找到共贏、共榮之道。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利之心,但也有利他之心;如何擴大利他,縮小自利之心,是探討善經濟背後善動機必要之關鍵。如何強化利他之心?他提出,從接觸苦難人啟發惻隱之心,見不足而知足、見苦而知福,進而願意伸出援手幫助苦難人,是轉自利為利他的關鍵。

善經濟的目標,就是以利他達到全體人類物質的均富與繁榮,以利他達到自我與群體社會的和諧與生命的圓滿。使人類社會達到人人「身體健康、物質豐饒、心靈潔淨、祥和圓滿」的理想世界。

利他淑世 三獎肯定

《善經濟》一書從個案的研究中,提出「善企業」的十大修煉:「以信念為核心、以價值為領導、以愛為管理、以原則為治理、以慈悲為創新、以利他為系統、以圓形為組織、以典範為永續、與地球共生息、與萬物共榮」等,期能給企業向善、商業向善提供思想與實踐的參據,獲得全球多項肯定。

創作出版的自由,是臺灣最珍貴的資產,出版產業記錄文化也傳承知識,呈現臺灣創意、求變的多元面貌,是臺灣重要核心價值。臺灣金鼎獎的設立,是為了獎勵在出版領域上有卓越表現的出版單位、從業人員及創作者,鼓勵出版產業發揮文化傳播的功能,為臺灣出版屆的最高榮譽。

近兩年受到新冠疫情籠罩全球,本屆金鼎獎仍有一千三百餘件作品報名,最終共二十九件作品獲獎、五十一件作品獲優良出版品推薦。由何日生撰述的《善經濟》所談的利他思想,正是人文扎根於社會的一大實踐,在一千三百餘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頒非文學圖書類優良出版品,是2021年獲推薦作品中唯一以宗教與人文為寫作主題的書籍。

《善經濟》精闢地剖析人類共好、社會祥和安定才是經濟活動的最大利益,致力於引領全球商業向善思維,獲中國大陸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頒予「2020年向光獎——年度研究特別獎」。

「向光獎」原為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等於2017年主辦的「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獎」,2019年正式更名為「向光獎」,目的在推動商業向善、資本向善,吸引主流商業體系更加關注社會問題,共同創造社會價值,希望能引發商界、創投界和公眾的思考,重新定義什麼是好的企業。

為表彰、鼓勵和推動學術研究和行業研究,2020年的向光獎特別設立了「年度研究獎」,並將該獎項頒給致力於引領全球商業向善潮流的著作,因其在華人社會引發廣泛的認同和反響的何日生所撰寫的《善經濟》。

由美國舍衛國基金會舉辦的首屆「舍衛國奬」,秉承互愛與共生的信念,向超越宗教差異、推廣善行的典範致敬,彰顯他們為人類命運和生命尊嚴所做出的貢獻,鼓勵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改善世界。

舍衛國獎設有三個獎項──精神導師獎、人文獎和環保獎,候選人不限宗教背景,由公眾推薦;其中的「人文獎」頒發給資深媒體人、哲學博士何日生,成為首屆舍衛國人文獎得主。

何日生為全球「善學」研究發起人,同時也是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他的著作《善經濟》超越了東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宣導利他主義以推動全人類的均富與繁榮,促進社會和諧與生命圓滿。「舍衛國人文獎」肯定《善經濟》闡揚「大愛」精神,是超越種族、宗教分歧及國界,號召更多人響應關愛生命、創造福利、保護生態、創造和諧家園。
-------------------------------------------------------------------------------------------

利他觀點下的「善經濟」2020-05-15 / 羅世明

慈濟基金會文史處主任何日生,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研究「善經濟」、「善治理」,期待能從理念的建立,以及經濟與組織的再造,建立美善的文明世界。


在東西方文明中,「善」一直是各文明的核心議題。對於西方,善是真理;對於東方,善則是利益眾生、利益萬物。

慈悲利他 共善源頭

《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是慈濟基金會文史處何日生主任繼2017年《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一書出版之後,2020年再次論述出版的著作。

延續《利他到覺悟》闡述證嚴上人慈悲利他的精神,何主任繼續深入探討在謀取最大商業利潤利益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如何能以上人慈悲利他的精神、人間菩薩道的實踐予以轉化;讓慈悲利他的精神更進一步融入世間,成為世俗社會共通的普世價值,從而扭轉資本主義的根本價值,使其「從善如流」,成為人類文明「共善」的力量。

企業利他 帶動善的影響

事實上,「善經濟」概念發韌於何主任長年的慈善工作經驗,他跟隨上人左右,親臨並見證許多企業家在加入慈濟慈善工作之後,生命產生巨大的蛻變,開始從以自我利益為中心,轉換為以關懷他人為中心;從自利到利他,從追逐事業的不斷擴張,到領悟對人群付出的重要性。

這些企業家投入,不是為了虛名,而是他們真正體驗到慈善付出的喜悅,從無所求的付出中,感受到生命的價值。正是驅使他們長期不斷投入慈善的原因。

何主任也觀察到,這些企業家不僅因為投入慈善而改變,甚至在經營事業的方針,也產生重大的轉變。他們開始將慈濟的人文價值運用到企業裡,特別是感恩的人文,企業家開始對員工感恩,對家人感恩,對朋友夥伴感恩。感恩心是上人的核心理念,企業家們運用到事業中,不再以賺錢為唯一目的,反而有助於建立口碑,發揮善的力量。

善經濟 翻轉世界的力量

基於這樣的想法,開啟何主任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研究「善經濟」、「善治理」,期待能從理念的建立,以及經濟與組織的再造,建立美善的文明世界。

2018年迄今,《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已完成出書,「善治理」仍在撰寫中,預定將於2020年中完成。

https://www.tzuchi.org.tw/全球志業/臺灣/item/25209-《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獲金鼎獎優良出版品
https://www.tzuchi.org.tw/全球志業/臺灣/item/25338-《善經濟》-獲全球三獎肯定

Thursday 23 December 2021

被指責過失時有八種惡質的反應

/ 許瑞云醫師


最近的王李新聞鬧得沸沸揚揚,幾乎佔了臉書的大半版面,本不想做任何回應,畢竟別人的家務我不清楚也跟我無關,所以沒有什麼好說的。但剛好看到朋友分享了《雜阿含經第924經》的一段話,覺得很棒,我稍做了註解,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當我們被指責過失時有八種惡質的反應,這些反應會帶來更多後續的不幸。(括號裡是雜阿含經原文)

1. 反罵回去 (彼則瞋恚,反呵責彼言):冤冤相報,互結惡緣,讓彼此越罵越氣!

2. 反說對方犯戒(反出他罪):不懂反省自己反而指責對方。

3. 惱羞成怒而跳針、答非所問 (不以正答,橫說餘事,瞋恚憍慢,隱覆嫌恨,不忍,無所由作):當人氣急敗壞容易進入邊緣腦(戰或逃)的反應、不假思索、語無倫次,生氣傲慢的態度不僅無法溝通,反而會越弄越糟。

4. 號稱忘了(我不憶念):頂撞不服,不認錯,說謊無法讓我們心安。

5. 不理會而離開(輕蔑不數其人,亦不數僧):當對方告知我有過失時,這是一個好的自我成長機會,如果因太過自大或自戀、藐視、不理會檢舉人而離開,我們會失去一個寶貴的成長蛻變的機會。

6. 毫不客氣和長老爭辯而不謙卑(自處高床、與諸上座共諍曲直):自大的爭對錯會讓我們迷失,反而更看不清自己的問題。

7. 不說話(默然):無動於衷,也有些人雖然嘴巴不說話,但內心卻不斷的反駁對方。

8. 大不了不幹了而捨戒(則便捨戒,自生退沒):守好戒律對我們身心的健康、平衡很重要,如果因為別人指出我們的錯誤而意氣用事,不在遵守應有的道德規範,那損失最大的會是自己。

當別人指出我們的過失時:我們應該要即時懺悔及改過自己的過失,舉罪的人也應該見不賢而內自省,雙方都應瞭解舉罪應是對事不對人,盡量超脫於自身我執立場之外,而以正法、法律為依歸。

如果我們剛好路過看到兩人在爭執,最好不要落入選邊站,也不要跟著一方批評,畢竟我們不是當事者,不清楚他人的問題所在,也無法只聽片面之詞就認定了對錯。但我們可以透過他人的事件來自我警惕時時守好自己的本分和戒律、要懂得感恩、反思和成長。相愛容易相處難,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相知相守的確不易,要維繫幸福的家庭,和教養孩子也絕非易事。

我們可以在心裡帶著愛和祝福,希望爭執的雙方都能遠離痛苦,不再互相傷害,能夠盡快帶著愛、彼此祝福,這才是對彼此、家人和對孩子們最好的方式。

http://happy1013.blogspot.com/2021/12/blog-post_20.html

Tuesday 21 December 2021

找王力宏演《色戒》中的鄺裕民,李安藏得很深

/ 盧斯達

王力宏的公眾形象在前妻指控中崩潰,反而是想起他在《色戒》飾演的鄺裕民。將戲裡的鄺裕民和新聞中的王力宏相比,完全是一條相連脈絡。李安導演選用演員之大智慧好強大,卻是由前妻李靚蕾照出一鱗半爪。

雖然鄺裕民不是《色戒》主要角色,但整個故事卻是由他而來,最後導致當年的同學連同王佳芝,全部一齊被處決,都可說是鄺裕民一人所害。這個拍到李安、梁朝偉和湯唯都集體抑鬱的黑暗肉慾故事的開頭,卻是王佳芝與鄺裕民在香港「嶺南大學」和風細雨的初遇。

鄺裕民哥哥在抗日前線戰死,他想上戰場報國仇家恨,但因為鄺裕民是家裡僅餘男孫,母親不准他參軍,他只好在學校組織愛國劇團,希望文宣抗日。於是他找到了王佳芝,王佳芝和鄺裕民的戲中戲大獲成功,他們一班人在晚上慶祝,那晚他們對彼此就很有感覺了。雖然台下觀眾反應熱烈,但鄺裕民並不滿足,他鼓動眾人,與其演愛國劇那麼迂迴,不如殺一個真的皇軍,不行就退而求其次,殺為皇軍服務之人,即漢奸。作為劇團女主角的王佳芝,以及另外兩位女同學,也在對鄺裕民愛國青年的迷戀中,糊裡糊塗參加了行動,繼而發生之後的可怕故事。

要用美色把易先生引出來。為求迫真,他們讓王佳芝破處,卻不是由鄺裕民上場,因為他是處男,於是那個經常叫雞的同學只好頂上,但破處之後的早上,就收到易先生易太太已離開香港的消息,行動已經失敗。糊裡糊塗失去貞操的王佳芝只好自求活路,為此不惜去學日語,準備適應日軍統治的時代。然後鄺裕民又來了,他仍然穿得官仔骨骨,由王力宏扮演的他仍然很靚仔,很乾淨,很吸引,但他來卻是要王佳芝加入國民黨旗下的特務組織,繼續去刺殺易先生。

鄺裕民表示自己仍愛她,卻在愛國大義下,繼續把「愛人」推入火炕。他宣稱愛她,卻首先將她推給莫名其妙的同學破處,又將她送去可怕的易先生身邊。如果鄺裕民那時馬上明白,這不是一個他們能玩的遊戲,愛國家家酒沒用也好,好過全隊團滅,於是他向王佳芝道歉,嘗試愛她,二人結為夫婦,抽身而出,那年的荒誕行徑未來僅是夫婦之間心照不宣、長埋心底的記憶,結果會好得多。

但鄺裕民放不下哥哥的死,或者所謂的反日大業,於是為了家國大事而棄兒女情長。但如果決斷,亦不亦為大智慧。但鄺裕民在戲裡還有另一層戲,他為了維持自己在王佳芝面前的人設,繼續假裝愛她。於是在行動期間,鄺裕民還是吻了王佳芝,王悔恨著很多事情,雖沒有推開,之後卻說他三年前沒這樣做。女人不討厭男人是壞人,只要她感覺到你愛她。鄺裕民之前種種傷害王佳芝,都不會是問題——只要他愛她,縱他此般劣壞,她仍會原諒他。但鄺裕民的問題是他不愛王佳芝,卻以為自己愛她。王佳芝愛他,但也看得出對方終究不愛自己。在對方的世界,國家和任務比起她重要得多,愛是愛的,但這一點還是看得到。王佳芝一女子,映照出易先生和鄺裕民二男子。易先生是漢奸,殺人如麻,王佳芝也是用一個假身份跟他交往,但二人之間的情慾/情感卻真很多多。

鄺裕民是愛國青年,從事大義無可爭議的反日活動,但在他那裡,王佳芝卻只得到了透支、傷害和不在場。大概易先生在戲中也沒說過「愛」王佳芝,這話鄺裕民卻說過很多。在易先生那裡,王佳芝得到了陰影中卻實質的愛,而鄺裕民卻只能給她名義上的愛。名義上的愛者多不願意做壞人,人也似乎不壞,卻又很壞,只是沒有一點真,所有東西都是一個人格面目。易先生有一千種壞,但裡面有一刻真,那就打動了王佳芝,讓她說出了「快走」,於是導致愛國陣營團滅,易先生撿回性命,還獲得最終勝利。

易先生和鄺裕民在戲中也沒對手戲,但他們確實在某處進行一場決鬥,只有那一點真的易先生,技術性擊倒只有虛假的鄺裕民。

鄺裕民的選角、李安的調度,在今日看來,有著解剖刀的微涼。

在古老的時代,我們開始聽台灣流行曲。陶吉吉、周杰倫、王力宏是三大派系。這些名字也好像在差不多時候淡出我們的視線,然後再看到他們時,都是說他們西進中國之後撈得有多好。同時發生的是他們可能慢慢停止創作,或者呈現金屬疲勞的感覺。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然後他們開始步入中年,也結了婚,並一天到晚說自己有多愛老婆。之後陶吉吉、王力宏也相繼出事。而王力宏一直都是「優質偶像」,例如說他家族裡面有多少台灣社會名流,他自己的美國長大教學背景,後來他在中港台以外的日本也出道過,在該國也有很多歌迷影迷。他高、富、帥而且知名,是一張無敵的履歷,是人生贏家,但我們總是看不到真正的王力宏。任何與他有關的消息,都是 clinical 的,潔白如鏡的。

在前妻描述中,王涉及很多駭人聽聞的男女活動,但這其實並不驚人。在描述中,那個空蕩蕩的王力宏才是本體。那個事事聽從其他人安排,而沒有為自己抗爭,隨波逐流,終而無法活在真實之中,變得無所用心的王力宏 (一如所有藝人在中國市場發展得油滋滋之後),事事跟從大潮流,才是致命描述。

也許到了某個時候就要結婚生子,還要生三個,也就是一種 norm ,一種王力宏明顯不經思索要fit in的體系。優質偶像,自然要進化為優質家庭好男人。一旦進化失敗,之前的優質歷史也會不再優質。

等於周杰倫帶起「中國風」的時候,王力宏也在身份危機中選擇參與其中。歲月催人,王力宏最關注的事情慢慢便會剩下維護愛妻好男人人設,更甚於家庭的實質。

那個狂妄又軟弱,確信自己愛人但又無法真正愛人的愛國青年鄺裕民。是的,我們有時都很輕易說自己愛國,但在現實中愛人都不容易做到。是的,王力宏創作集裡面都有一大堆《落葉歸根》、《龍的傳人》,2020年6月武漢舉行軍事運動會,王力宏與成龍合唱《歌唱祖國》。他們有多少炮友對他人應該沒有意義,但李靚蕾描述的王力宏,極端維護著自己不符真實的人設,那人設甚至可能包括「異性戀白馬王子」此項,連老婆和小孩們都疑似成了擺設,便成了奇觀。為了隱藏真實的自己,願意付出多少?看來他付出了不少。

讀《JoJo的奇妙冒險》,荒木飛呂彥在《不滅鑽石》至《黃金之風》其實隱晦地探討了真實和隱藏的主題。《不滅鑽石》是講連環殺手苦心經營的日常堡壘,在命運驅使下逐漸崩塌,被正義的替身使者使勁揪出制裁。《黃金之風》則更加有著宗教背景鋪陳,裡面的意大利黑手黨首領「迪亞波羅」意指魔鬼,在動畫中則有補足其出生時一些靈異現象,進一步暗示他可能是基督教概念的撒旦。

迪亞波羅長大後組織自己的黑幫,滲透到意大利政商各界,幫會首領成為秘密的統治者。而首領的身份也在嚴密保護之中,任何嘗試了解首領的人都會被殘酷殺害,使幫會內部籠罩氣氛一片恐怖。而這個聖經意義或者現實意義下的魔鬼,為了隱藏真實的自己而不斷採取極端行動,終於在內部叛軍和外來競爭突然來到之後,曝光了首領不想示人的真面目。(故事中的黑手黨首領還真的是雙重人格)

主人公喬魯諾就自然是一個對「魔鬼」對立的 messianic figure,他打倒首領之前的附身發言也是可堪玩味,呼應這個圍繞真實的主題:

「世上唯有真實能留存下來,真實的行動絕對不會消失……而你的行動究竟是出自真實,還是出自膚淺的邪惡?現在就要揭曉了。你是否真能永垂不朽呢?」

沒有人的好名聲可以維持一輩子,嘗試隱藏的強者能人都一一失敗。我們被這條鐵律所統治。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fbclid=IwAR3hQP3mJIo9OqQVNVGPTwt3uZAYwISOz_09_NIl6V16x2IqZgmxpykrd6Y

Monday 20 December 2021

从顾问制看首相窘境

/ 梁洁莹

古有谏官议臣,大马也不赖,现有首相顾问团,到底是内阁部长能力不逮人也,抑或沦为政治蛋糕一起吃呢?

日前,掌管特别事务的首相署部长阿都拉迪夫,在国会应公正党亚罗士打国会议员曾敏凯要政府提供现任和前任政府聘雇的所有特别顾问名单之要求时回应,以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为首的政府目前共聘请5名特别顾问,每月总开销13万6136令吉,也是继纳吉执政后最高。

今年年8月,依斯迈沙比里委任的内阁已达70名正副部长,虽新内阁的格局、部门和正副部长人数均保持不变,但大部分正副部长乃前首相慕尤丁政府内阁的原班人马。当时,依斯迈内阁就被反对党批评为“再循环内阁”,也有很多公众揶揄“新瓶旧酒”,所谓的新内阁只不过是内阁重组,换了个首相罢了。

早在依斯迈宣布新内阁阵容前,曾有媒体引述消息报导,指新首相打算为新内阁瘦身,并确保部长人选能反映廉正的形象。显然的,有了希望反倒更让人失望。

犹记得前首相敦马哈迪于2020年11月杪在国会参与2021年财政预算案辩论时说,削减开销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削减内阁成员人数。最为可笑的是,大马内阁最臃肿的年代,正是敦马第一次任相的那段时间。

反倒是前首相阿都拉于2008年期间,宣布废除政务次长职位,将内阁团队从过去的90人激降至68人,而且还大换血,超过一半的内阁成员属新脸孔,那才称得上大刀阔斧。

依斯迈的困境

当然,以现有各政党联盟的微妙合作关系及议席,可想而知依斯迈在重组新内阁时所需权衡的顾虑和掣肘,充分显示出“理想丰满,现实骨干”的现实。尤其是他在其后委任多名首相顾问,正正显示了他的窘境,包括他是巫统党内第一位非主席任相者,既要安抚及拉拢党内各势力的同时,也要安抚盟友。

其实,英国殖民时代有英国委派的驻扎官(马来属帮称顾问官,马来联邦称参政司);而中国也早在周代已有谏官制度,秦汉更有“以言语为职,谏诤为官”的“言谏官”,又称为“议臣”,主要职能是“顾问应对”,为帝王提供咨询服务。

因此,借古鉴今,首相顾问确实有其作用,但问题是:大马内阁已有70名正副部长,首相顾问们的职务是否与正副部长重叠呢?尤其是在经济的“灰犀牛”遇上疫情的“黑天鹅”之际,我们更需要一个能开源节流、精明能干的内阁啊!

话说2015年加拿大内阁部长的合照,让我记忆尤为深刻。受委的部长都有相关的背景或专业:卫长是医生、交长是宇航员、国防部长是武装部队的中校、青年部长在45岁以下、农业和农业食品部长是农夫、公共安全和应急准备部长是童军、体育和残疾人部长是视障残奥会运动员。

此外,金融分析师任创新、科学和经济发展部长、皇家检察官暨原住民领袖任司法部长、成功商人任财长、美洲原住民因纽特人任渔业、海洋及加拿大海岸警卫队部长、博士级的医学地理学家任科学部长等,而且内阁50%为女性。这种内阁阵容,绝对是我们只有羡慕份儿的梦幻内阁啊!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1/12/15/455896

Thursday 16 December 2021

我知道拈花微笑,悲欣交集却为何?

/ 金丛林


弘一大师走前悲喜交加,我始终不懂。

曾经梦境中,自己没有翅膀,却在强大的风中飞了起来,而地面上,山道的路径中,很多穿着佛门衣服的师父在跪着念经。我若一直飞,终点是哪里?西方吗?我想到这个问题,可是我贪恋一个相当华贵的位置而心生眷恋瞬间落地,师父不见了,眼前出现绚丽的花朵,那个我想要的位置,离我很近,然而咫尺天涯……没多久,花朵也没有了,一切都那么荒凉……

我没有和大哥说过这个梦。大哥之前为我解过另一个梦。

我极为尊敬的大哥文武双全,做生意很好的时候突然解散公司,一个人悠哉的陪伴山水了。

我知道大哥一定知道弘一大师为何在走前悲喜交加,等我下次见他,问问他。

我今日想起这个梦,其实人生,就照应着这个梦。每个人信佛修行也好,不信佛不修行也罢,都曾经能够到达西方(不信佛的人指在俗世中为灵魂觅到一个安静的世界)。为何现在熙熙攘攘的俗世中人在纷纷感叹找不到幸福?得不到安宁?其实幸福都曾经和你擦肩而过……

真正信佛的人是幸福的,他们的灵魂是安静的。因为信佛,他们这一生的苦戈然而止。

不信佛的人心中有眷恋,有贪念,其实幸福都曾经距离你那么近,就仿佛梦境中的我可以一直飞,但是贪恋让我失去飞翔的力量落地了。一个人长大后,如果没有贪恋,如果一直安静的追求,如果一直能抗拒住任何诱惑的走自己的路,这个人,一定能得到自己的幸福。

经营自己,经营一个家庭,经营某一件事情,经营一个企业……道理都是相通的。安静的走自己的路,不要被绚丽的海市蜃楼诱惑了。你的目的地,在你的坚定里,必将越来越近。

我只知道,拈花微笑。

我不懂悲喜交加,我只是明白了放下一切,拈花微笑……

https://www.nfpeople.com/article/7666

Tuesday 14 December 2021

百日政绩,换汤不换药

/ 陈仁杰


新官上任三把火,每当迎来政府最高领导人的更迭,走马上任者都不免想要突出自己的领导才能,大展拳脚证明自己的能力,甫出任首相不久的依斯迈沙比里亦然。因此,他给各大部门设下百日政绩。

对于沿用慕尤丁时代大部分人马的臃肿内阁,虽然普遍上大家都不抱有太大期望,但毕竟国库每个月都需要定时定额给部长们发薪资,民众的双眼依然会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若部长们能够给国家与社会带来建树与贡献,势必能够获得高度赞誉。反之,对于能力平庸却喜好搞风搞雨者,人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只能自求多。

依斯迈沙比里提出的“大马一家”概念,与当初纳吉的“一个马来西亚”如出一辙,在演讲与介绍的时候,领袖们都时刻以全民角度为出发点。然而,在实际的政策实施上,它却一再沦为空洞的口号。

打著宗教的旗帜,禁酒与禁赌政策陆续出台。此等强制将自己的价值观加诸到其他人身上的行为,根本就是专横霸道,也不符合世俗国的形象。尚且不论酒精与博彩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税收,若任由此等风气不断滋长最终只会吓跑更多的外资。

在多元社会里,我们需要的多一点包容、多一点谅解与多一点尊重,那些口口声声叫他人保持尊重,并将自己尊严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者,他们理应以同理心对待他人,而非狂妄地认为地球是绕著自己转。可惜的是,对于这些风波,执政联盟的巨头们绝大部分都习惯性保持沉默。

再者,物价高涨已成了普罗大众时下最棘手的问题,在薪水原地踏步的情况下,怎叫人不忧心忡忡?老百姓要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三餐温饱,但在囊中羞涩只好勒紧裤头的情况下,这最基本的事情就快变成了痴心妄想。

然而,部长们至今仍然没有找出解决民众燃眉之急的良策。不少冷气房里的高官却再次表现得他们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特别群体,貌似百物涨价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土著议程才是重中之重。玛拉数码广场的失败,却无阻当局打算在各大商场、购物中心和旅游景区制定土著固打制。

百日期限已至,想必大部分民众依然对部长的认识寥寥无几。如果部长无法让民众记得他的名字,这还需评分吗?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1/12/11/455174

Sunday 12 December 2021

這是水,這是佛法

/ 果然是大師

兩隻魚在水裡游著,一隻老魚迎面游了過來,親切地問候道:「早安啊,孩子們,今天的水怎麼樣?」說著,便自顧自游開了。這兩隻魚繼續往前游了會兒,其中一隻終於忍不住開口問道:「『水』到底是什麼鬼東西?」

這是美國作家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在二○○五年的一場畢業致詞中所說的小故事。他以故事中的「水」,指涉對於我們的生命至關重要、無所不在,偏偏平淡無奇到我們經常未能加以留意的部分。

《雜阿含一○八○經》中記載,當時,佛陀住在鹿野苑中,晨起,便著衣持缽到波羅奈城中托缽乞食。進到城裡,佛陀看見另一位同樣也在城中乞食的比丘,那位比丘原本心不在焉、東張西望、行儀散漫,遠遠見到佛陀走來,立刻面露愧色,收攝六根、端身正視而行。

回到精舍,用過齋後,佛陀便問道弟子們:「今天早上我在城裡遇到的那位比丘,是哪位?」眾人面面相覷,其中一位比丘慚愧地起身坦承:「世尊,是我,我原本心不在焉、行儀散漫,是遠遠看到世尊您走來,才想起要收攝身心、護持威儀。」

大家原以為佛陀會給予這位比丘提點或責罰,不料,佛陀卻是點頭讚賞:「很好、很好,您見了我知道要收攝身心六根,這就是修行。」佛陀轉而對眾弟子宣告:「大家都應該要向這位比丘看齊,並且,學習不只見了我,而是見到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在家居士)、優婆夷(女居士)時,也要如此收攝身心六根。若能如此修行,自然能夠漸漸深入法義,體會到與佛法相應相契的法樂。」

「四念住」為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在觀身、觀受、觀心、觀法中,明瞭佛法所說的緣起、無常法則,以及苦集滅道四個聖諦,在我們的生命中無所不在。然而,我們就像經中的比丘一樣,即便處於當下的身心、環境,卻滿頭滿腦都被我們覺得更重要、更有趣的事情給佔據,因而心不在焉,對外境,甚至對自己的身心不知不覺。長此以往,別說對佛法能有什麼體認,就連對環境的觀察認知,乃至對自己的認識,都不夠細微深入——就像故事中那兩隻魚。

因此,聖嚴師父說:「禪,是視之無色、聽之無聲、嗅之無味、捉摸之無感觸、嚐之亦無滋味的存在,但也未嘗離開我們日常所處的世界。所以它是到處都有、時時都有、人人本有的。但是唯有通過了修行的方法始能體驗到禪,它本來就是我們自己,卻是從未見過面的自己……那是純淨的智慧,也是超絕的自在。」這樣的智慧,需要日積月累的體會才能證知,下手處,即是聖嚴師父所說的:「踏實地體驗生命,就是禪修。」

從一點一滴開始,延伸至成片、成面,不論見到誰,就當做是見到佛陀,立刻回到當下,身在哪裡,心在哪裡,踏實地體驗……這就是修行。

https://www.facebook.com/ddc.com.tw/

Wednesday 8 December 2021

對治癌症

/ 常霖法師

跟佛法「因果」的道理一樣,只要從因著手,解決病人的三個問題:飲食、運動和心理,癌症其實很大機會可以治癒。


退休腫瘤科醫生謝建泉跟我們說過:「大部分癌症病人都是嚇死,而不是病死的。」因為大多數人只要被確診為癌症,就會對自己的健康徹底絕望,而認定自己是等着死亡的。

曾經聽過一個典型的例子:一位癌症患者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後,想在離開人世之前完成自己未了的心願。因為他住的地方山上風景很美,只是上山的路不好走,他想讓更多人欣賞山上的風景,於是每天早起去修通往山頂的一條小路,就這樣日復一日,他不但感覺愈來愈精神,心情也愈來愈好,等到路修成了,他的病也奇蹟般的好了。

跟佛法「因果」的道理一樣,只要從因著手,解決病人的三個問題:飲食、運動和心理,癌症其實很大機會可以治癒。

飲食方面,幾乎所有蔬菜都屬於鹼性食物,肉類則屬於酸性。臨床實驗發現,癌症病人的血液都是酸性的;而長期素食的人,體質都屬弱鹼性,在弱鹼性體質的狀態下,癌細胞是很難生長的。

醫學發現重病患者在康復期間,心態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經常運動除了令身體健康外,運動時體內還會分泌氨多酚,令我們得到愉悅感,心情自然會好,好的心情是治療癌症最重要的藥方。

萬一被確診為癌症後,可以考慮不急於接受手術、化療等入侵性治療方法。盡量從因著手,建立信心,保持樂觀心態,改良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說不定會是一個改寫自己人生的機會。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5%b0%8d%e6%b2%bb%e7%99%8c%e7%97%87/

Sunday 5 December 2021

賭廳生意非一般人可做

/ 湯文亮


洗米華出事,近日話題開賭成為大熱,有老友話我係澳門人,點解走嚟香港做收租佬,唔留在澳門開賭。其實,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賭場生意是最難做的,所賺的錢都是從刀口上得來的,並不是說開賭的人要打打殺殺,而是賭場的確是風高浪急,稍一不慎,可以成個賭場輸了畀人。

有人話,開賭唔難,追收賭債才難,這點我非常同意,嗜賭是中國人的天性,而且是毫無節制。澳門人可能比較好些少,因為嗜賭的DNA早已被清洗,好賭的澳門人不多,但在賭場搵食的澳門人就很多。不過,澳門人只是懂得賭場運作,吸客與收數都不是澳門人的專長,說到底澳門始終是彈丸之地,澳門人實力有限,吸客還可以,收數就無能為力。

開賭不難 難在追收賭債

我知道邊個將賭場賭廳化,但最好唔講。而事實上賭場賭廳化之後,澳門的賭業才突飛猛進,因為賭廳負責人包攬吸客及收數,賭場只是收取不用輸錢的分紅。所以,嚴格來說,賭廳生意是很難做,隨時會惹上官非,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

有老友話資金不缺,打算投一個賭廳做,叫我介紹客人,我話我從來唔賭,更加不會介紹客人,朋友贏了錢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輸了錢,我這個介紹就會變成擔保人,唔好話介紹,就算問我某個人的信用好唔好,我只會講不願置評,就算得罪朋友都要這樣講,否則日後有可能惹禍上身。

不過,現在做賭廳的人都知道這條潛規則,他們有辦法吸客收數,至於怎樣做,我真的不知道。

賭與投資 分別在時間


老友問賭與投資有什麼分別,的確是有多少分別,最主要是時間,如果限時限刻,投資都變賭,例如有人炒一個物業,如果在成交前未能摸出,他便會放棄訂金,這是賭,並不是投資。

如果閣下去賭場,發覺一個透明骰盅,而開盅時間由閣下決定,閣下買大,骰盅是小,閣下可以等下一次荷官搖骰,骰盅是大的時候才開盅,在這情况下,就算閣下賭大小,都是投資,不過現實是不會出現這種情况,最後一句,可以賭,但記住小賭怡情。

https://finance.mingpao.com/fin/columnist1463481149913/20211130/1638211653706/湯文亮-賭廳生意
非一般人可做

Thursday 2 December 2021

母獸十誡

/ 龍應台


雖然你也許不知道,但是我真的到南方來長住了。只有朝夕在身邊,才會看見時間的鑿工怎麼精密地在毀壞你的肉體,一天一點點,堅決鑿空你。前天用棉紗幫你擦眼角時,你突然全身傾斜,黑眼珠卡在眼角,翻出眼白。昨晚看你泡腳時,發現腳趾頭下面長了兩個硬雞眼。

時間鑿工

怪手拆房子一塊一塊敲破牆面之前,房子的水電都已經切斷了。時間鑿工不僅只破壞你的肉體面積,他還抽掉你的認知神經,使你變成一個沒水沒電的空屋廢墟。問「疼不疼?」你無法回答。問「喜歡嗎?」你無法點頭。問「開心我在嗎?」你沒有反應。

但我想像你什麼都了然於心,那心在深不見底的水裡,在一個專鎖靈魂的黑盒子裡,所以我就跟時間鑿工約定,鑿他儘管鑿,做為你人間的女兒,我依舊握你的手、撫你的髮、吻你的額、問早安問晚安問你疼不疼。

可是,如果你是我的婆婆,我會這樣對待你嗎?
 
自由派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六月初,飛力普從維也納飛到台北。他其實在準備畢業大考,有兩週的複習假,就決定抱著一堆書本飛到我身邊做功課。

「你其實沒你以為的那麼自由派耶……」

兩個兒子對我的批評向來尖銳,但是飛力普這個批評,我不服氣,「舉例說明!」

「譬如說,」他好整以暇地,「我十四歲你就說過,你不希望我是一個同性戀。」

「此例不佳,」我說,「我有跟你解釋原因;如果你是的話,沒問題,只是我擔心你會比較辛苦,譬如,找伴可能比較不容易,會比較寂寞……」

「你的認知不正確啊,」他說,「同性戀找到伴侶不比異性戀困難。」

「認知不正確不代表不是自由派啊……」

窗外的雨淅淅瀝瀝下著,最舒服的地方是自己家裡。我們各自佔據一個沙發,半躺半倚,光腳閒散搭著茶几,他的腿上擱著打開的電腦,我的裙子上盤著打盹的貓咪,就這麼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起來。我這個知識分子媽媽夠不夠言行一致地實踐「自由主義」成為辯論題目。

為了挽救形象,我說,「那你記不記得,你十四歲第一次去一個整夜不歸的派對時,我對你說什麼?」

飛力普點頭。「記得。你說,兒子,你懂得用保險套吧……」

「你看吧!」我說,「當時你沒覺得你媽很開放明理?」

「當然沒有,」他笑了,「只覺得你落後,好笑;我們誰不懂得用啊?學校早就教過的,我們十四歲比你還懂。」

我有點洩氣,他乘勝追擊,說,「你再想想你對我女朋友的態度,看你有多麼自由派……」

小三

談到兒子的女朋友,美君,我真的被打敗了。

人生裡有很多角色扮演,而誠實的人在不同角色之間必須有一致性。一個在廣場上慷慨激昂演講自由民主的鬥士,回到家裡卻是一個暴力丈夫、獨裁父親?一個出書教導青年如何奮發向上的教授把學生的成果拿來做自己的論文? 一個專門諮詢婚姻美滿的專欄作者被發現戴著口罩和情人暗巷牽手?

我自認是個講究事理邏輯、主張開放寬容的自由主義信仰者,可是,當兒子真的有了一個「看起來非常認真」的女朋友時,我發現自己只有一個感覺:和兒子之間,有了「小三」。

我一瞬間退到了原始部落的母獸起點。

然後一貫誠實地和飛力普分享內心的掙扎:終於明白了為什麼中國古典小說裡都是婆婆折磨媳婦的故事,為什麼那麼多關於媳婦吞金、跳水、喝農藥自盡的故事;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會有那種我從前覺得無聊透頂的所謂機智問答——「你媽和你妻同時溺水,你救誰?」

原來,「婆婆」和「媳婦」這兩個位置是天生相剋的; 兩個女人同時愛一個男人。

我跟飛力普說:我也想毒死她呢……

他說:神經病!

全球化的意思就是,你最親密的人,住在萬里之遙,所以我的考驗,一般也不發生,直到有一次到歐洲出差,約飛力普來我的城市會合。

「我得帶她一起。」做兒子的說。

「可是幾乎半年不見你了,」做母親的故作平靜地說,「我想和兒子獨處幾天。這不難理解吧?」

電話上一陣沉默。做母親的等著。

最後兒子開口了。

「媽,」他說,「我知道這對你很不容易,但是你必須學習接受。要不就是我和她一起來,要不就是我也不來了。你決定。」

我在電話裡安靜了片刻。母獸受傷情緒一時調整不過來,想對著電話掉幾滴眼淚,但是對兒子的尊敬是油然而生的。傷心的同時我在想:是的,孩子,如果倫理變成壓迫,親情變成綁架,你就應該是那個站起來大聲說「不」的人。

後來?後來當然是他們兩人手牽手同來。後來當然是我見到了一個美麗、聰明、自信又有獨立想法的年輕「小三」。後來當然是我又失落又委屈又掙扎地強迫自己「學習接受」,接受什麼?

接受自己過去哺過乳、洗過澡、一輩子牽掛著、愛著的男人其實是另一個女人未來將一輩子牽掛、愛著的男人;你們兩個女人短暫交會於現在,但是你屬於過去,她屬於未來。對兒子的人生幸福而言,她,比你重要多了。

絕對不要

四年的「母獸自我再教育」下來,又看到一些其他母獸的行為,我已經有些心碎的體會可以分享了,主要是你「絕對不要做」的十件事:

一、絕對不要對兒子說她的壞話;那是道德壞榜樣,而且,別以為他不會在枕頭上一一告訴她。

二、絕對不要指揮她怎麼帶孩子。孩子是她的。別忘了她也是全權母獸。

三、絕對不要事先不約就突然出現在他們家門口。你或許以為是驚喜,在她是驚嚇。

四、絕對不要在偶爾幫他們看小孩時「順便」移動他們的傢俱。女人和貓一樣,傢俱換位置會抓狂、得內傷。

五、絕對不要在家族聚會拍合照時對她揮手說,「你走開一下,這張只要原生家庭成員」。

六、絕對不要期待他們所有的假期都來你這裡過。因為,如果你是她媽,你會希望每次放假她都帶著你的兒子來你的家。

七、絕對不要說你兒子多好--他的好與不好,難道她不知道嗎?你只不過在酸酸地暗示,她沒你兒子好。唉,何苦呢?

八、絕對不要給「金玉良言」。你喜歡過你婆婆的「金玉良言」嗎?

九、絕對不要認為她應該伺候你的兒子。如果你是她媽,你會希望她的男朋友伺候她,剝好蝦子光溜溜地一隻一隻送到她嘴裡。然後幫她洗盤子。

十、絕對不要問兒子:「如果我跟她都掉到水裡,你先救誰?」兒子若是誠實作答,你要傷心。

認了

回到你,美君,如果你不是我媽而是我的婆婆,我會不會這樣決絕地遷居南下,朝夕相伴,陪你走最後一哩路?我會不會這樣地握你的手、撫你的髮、吻你的額,而你甚至不認得我?

大概不會。

所以,就認了吧。「小三」不會對你像女兒般的親,可是,她會愛你所愛的人,給你所愛的人帶來幸福。母獸,這還不值得你全心擁抱小三嗎?

(本文摘錄自龍應台著,《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天下雜誌出版)

Monday 29 November 2021

【除障】——歸零,再出發

/ 聖嚴法師

捨,是美麗人生的必修學分。「放棄」與「堅持」並非對立的概念,而是互為表裡的生命統整能力,如果迷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多數人會生活在渴愛、枯竭、自暴自棄的迴圈裡。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我們習慣將「自我」建立在社會評價上,便容易在得失之間進退兩難,無法聚焦於當下的學習與成長,總是被更好、更壞的「萬一」綁架,陷入過度分析、反覆思考的假想情境,繼續為錯誤的目標或失效的程序,賦與合理化的正面意義。

放下,是藉由深刻內省所推動的歸零及再出發。只管掃除,則是擺脫糾結、業障的日常禪法,重點不是如何將看見的汙垢清理乾淨,而是養成整頓心靈的節奏。

一個不放任煩惱叢生的人,自然不會散漫地染濁身、心、大地。猶如日本永平寺三門匾額所題的偈頌:「諸佛如來大功德,諸吉祥中最無上,諸佛俱來入此處,是故此地最吉祥。」道元禪師其實無意標榜靈山聖水,只是精確傳達:三世諸佛都是透過聞思修證,開啟自性寶藏。

人類的心智,兼具直覺與邏輯溝通的無限潛能,然而,一觸及喜、怒、哀、懼、愛、惡、欲……盲點就會開始顯現。輕微的騷動,將占據儲存訊息的腦部空間,使人無知或善忘,失控的震盪,將瓦解知識與記憶結構,使思惟網絡徹底癱瘓。

正念,可以穿越微細的色、受、想、行、識,直觀衝突的情緒、語言及意志,清楚覺知而不混亂,任其流動而不阻斷。因此,七覺支的鍛鍊歸結於「捨」。寂靜的心,與空慧相應,能同步實現:離一切相,悟一切法,利益一切眾生。

佛陀本懷,是希望所有眾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一切法本身並無是非,加上妄想、分別、執著,才會引發罪惡。因此,佛法教育的目的,不是論斷諸法優劣,而是經由淨化內心,徹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錯覺。

許多人在法會中都唱誦過:「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初學階段,發覺身、語、意隨業流轉,屬於正常現象,自以為心如止水的凡夫,問題反而棘手。

修行的障礙可略分為三類。報障,是指六根不完具,或成長在赤貧、富貴、邪見等環境,使一個人缺乏接觸佛法的機會。業障,是固然擁有學佛的條件,卻因為職業或生活型態的制約,使身心不安定,偏向修福不修慧。煩惱障,則是多疑、嫉妒、強求、自我膨脹、自我保護等封閉狀態,當我們對心念活動愈清楚,心障便愈輕。開悟,不是一了百了的神話,平靜明朗的心境,就是轉化的實質體驗。

佛弟子在皈依三寶之前要念〈懺悔偈〉,事實上,受持五戒十善的人,也必須將懺悔業障視為恆課。因為坦白錯誤與承擔因果,是肯定自我的重要途徑。最有力量的迴向,是怨親平等地共享修學功德,個人所得的殊勝回饋,即是圓滿道心。

《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從感動出發的菩薩行,與實相不相應,所以極易變質或半途而廢,若能沉澱為深入經藏的願力,就能漸漸領會: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的「悲欣交集」與「香光莊嚴」。

般若,不共世間法。無漏智慧,雖然不一定在禪坐中證悟,但是解脫時,自然是定慧一體。當正覺與正見合一,自利的清淨心與利他的慈悲心,永遠不分離。

https://www.ddc.com.tw/ec/reading/2014/20141204.htm

Thursday 25 November 2021

/ 聖嚴法師

要如何減輕苦,為心帶來平靜呢?佛教滅苦的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改變觀念,建立正見;另外一個就是修行。

佛教有三個重要的觀念,能幫助我們減輕苦。第一個觀念就是我之前提過的因果,這雖然是個宗教性的觀念,但也是事實。在我們的一生當中,不論做了什麼,都能觀察到自身行為帶來的反應以及結果。舉例來說,當我們對別人惡言相向,別人通常也會這樣對我們。透過信仰,佛教徒相信在這一世之前有過去世,過去世之前還有過去世,也就是我們有無量的過去世。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事情,很多看起來可能不公平,但這只是我們在無數的過去世中,所作所為的結果而已。相信這一點,我們就會樂意去接受降臨在自己身上的好事或壞事。

佛教裡的第二個重要觀念是因緣,瞭解這一點也能幫助我們減輕苦。世上所有現象的生與滅,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因素相互影響與累積而成。一朵花的起因,是一粒種子,但也必須要有土壤、水分和陽光,這棵植物才能生長。時機不對,或是被連根拔起,或是缺水、缺少陽光,都會讓這顆種子枯萎,然後死亡。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種種遭遇,也是同樣的道理。

因此,當我們成功時,沒有必要特別覺得興奮或是驕傲。無論我們的成就有多大,都是因為有了其他人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才能有今天。而既然我們知道,現在所有存在的一切,終有一天都會消失,那麼在我們遭遇挫折的時候,也就不必感到沮喪失望,因為這些挫折,日後一樣會改變。只要有平靜的心,我們就能安然度過人生的順境或逆境,不會得意洋洋或是鎮日愁眉苦臉。這是心靈健康的一個象徵。

第三個能幫助我們減輕苦的觀念,就是培養慈悲心。人們通常希望他人能對自己慈悲,卻很少想到自己也要對他人慈悲。有些人做錯了事,就要求別人原諒他們,他們會這樣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如果他們見到別人犯錯,就會說:「你真是沒用!為什麼一件事情都做不好?」

慈悲有四個構成要素。首先就是瞭解自身的矛盾衝突並建立內心的平靜,其他則是:同情別人的缺點、原諒他人的過錯、關心他人的苦難。第一種慈悲讓我們培養出其他三種慈悲。為了要與自己和平共處,你的心必須平靜、祥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牢記因果與因緣的觀念,這能幫助你保持平靜與祥和,然後你就能對他人慈悲、感同身受,諒解並付出關心。

第二種減輕苦的方法,就是透過佛教的修行,包括正統的打坐、觀想、誦經、拜佛,以及其他每天例行的修行方法。修行能幫助我們更瞭解因果與因緣的觀念,讓慈悲心紮根在日常生活中。(摘錄)

https://www.facebook.com/ddc.com.tw/

Tuesday 23 November 2021

觉知,不动而动

/ 沈明信

人类社会有一款「羊群效应」,我们大都知道,却往往自陷其中不能自觉,长期的有无意识地在社会上随波逐流,虚掷人生;短期的有随着吃瓜群众蹭热度,虚耗光阴。

比如说,在全球爆红的韩剧《鱿鱼游戏》,一再被各个社交平台热议,搞得这个世代的人好像非看不可,很多人一窝蜂地看了之后又表示:说实在,不看也没有损失。

一部影集的成功,必须结合多种因素,比如剧本、演员、导演的功力、讲故事的节奏等等。《鱿鱼游戏》的主梗相当老套:一名富有的老年企业家,因生活空虚无聊,不惜投掷千金,吸引社会低端人口参与一场真人游戏,胜出者可以赢得巨额奖金,被淘汰者则得以生命为代价。

类似的题材并不新鲜,而且珠玉之作并不在少数,至于《鱿鱼游戏》的爆红,可以说是紧凑的剧情、暴力血腥的桥段设计,大大刺激了生活安逸的现代人,尤其是看似温馨的儿时游戏,却设有残酷的人性考验,巨大的反差紧紧扣住故事的趣味性,使其成为话题之作。

剧情的精彩丰富,反而遮盖了主线老梗带出来那一点透光的人性思考:一个人活了大半辈子,攒了钱、活得够,可却落得极度的空虚无聊?而同在一条跑道上,大部分的芸芸众生,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或者是一个问号,或者是一个感叹号,又或者是言犹无尽的省略号。

像佛陀一样逆向思考

有寿有钱,并不代表着生活幸福,站在佛法的角度,最常触及的,便是生命的终极意义、生命的终极实相,以及生命的终极觉知,这却也是大部分人一再回避思考、正视的议题。正如文首所说的,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使得大部分人处于无意识地随波逐流,又或是蹭蹭热度,并不容易有着异于常人的观察、批判和思考。

说到逆向思考,佛陀绝对是叛逆先锋。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佛陀已是被亿万人尊崇的导师,不敢对他造次。如果穿越回到古印度,大部分人可能会第一个跑出来指责他骇世惊俗、不谙世事──抛弃父母妻儿,撇下国家人民不理,跑到深山老林之中修行,这是怎么样的人生?而且,他敢于挑战千百年来的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简直就是不服从王权神权,尽在搞事!

说实在,按世俗的观点来看,阿育王统一印度,遣派使者宣扬佛教,率先把佛教提升为人类文明第一个国际性宗教,远在基督教和伊斯兰之前,拥有权势、富贵、影响力,这样的生平不是更加快意人生吗?

佛法提醒我们的「觉知」,只不过是在尘世之中要懂得逆向思考。佛陀放弃王位、辞亲出家,成为一个赤脚行走恒河两岸、靠着托钵乞化为生的宗教导师,为我们带出了什么样的意涵?甚至他在这之前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并不是要化成一尊铜雕泥塑,供信众膜拜祈求一生平安健康、生活无忧,结果到头来可能有钱有寿、却又空虚寂寞。

佛陀给予世人真正的启示,在于「不动」──生于人世间,心却处于寂静常乐,不贪不嗔不痴,因为觉知,不被幻境牵着鼻子走。这一层的道理,发展至大乘佛教更为明显了:维摩诘居士身为大富长者,游戏人间,出入淫舍酒肆,可他还是「不动」──对于外相的一切心中毫不沾尘。

处于觉知,心不沾尘,是佛法最尊贵之处。如果你担心未来人生有了钱、活得够,却还会像《鱿鱼游戏》的终极Big Boss陷入空虚无聊的荒凉境地,是时候走入佛法的宝库,探求生命的意义。

星云大师在《般若心经的生活观》这样写道:

佛陀有一个名号称为「如来」,「如」是不动,「来」是动,从不动而动,而能教化世间,所以叫作「如来」。我们要想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由心来运作,倘若紧张、着急,就为外境所动;菩萨度众生,是如如不动而来游戏人间、教化人间了。

无需千经万论、六度万行,能参透大师在这里说的「不动而动」,也许我们在学佛、修行上就能脱胎换骨了。

https://pumen.fgp.com.my/2021/10/29/【敬阅全集】觉知,不动而动/?fbclid=IwAR2mhhy69DqwlBIcYrva-tu-lWtvUZej2_ObSkJyVrYX8UmCNC4FS9NHdqc

Saturday 20 November 2021

討厭別人,我高興?

/ 果然是大師


在日常的人際互動中,難免會有看順眼、看不順眼,喜歡或討厭的人。學佛後,會以「相應的人」、「不相應的人」這樣較中性的字眼來涵括。對於相應的人,會說是「過去生結好緣來的」;對於不相應的人,無論是親人、主管或同事,便說是「過去的怨親債主來的」。

遇上好緣、順眼的人,心中總是愉快又歡喜,那面對惡緣、討厭的人呢?曾問過總是看他人不順眼的人:「你這麼討厭他,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多數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索性回答:「我高興!」然而當下看到的,卻是他(她)一臉的「不高興」。

除了繼續看不順眼、繼續討厭,或是選擇閃躲、逃避,有沒有改變現況,將惡緣轉成善緣的方法呢?惡緣未解,不僅來生還會碰到,這一世碰到的機率也很高。所謂「怨憎會」,愈是討厭的人,愈是怨家路窄,狹路也會相逢。

許多人都說:「想轉啊,但怎麼轉?我不希望來生又碰到啊!」

無論遇上什麼樣的因緣,都是人生的學習功課。碰到惡緣,別無他法,就是趕緊利用機會,努力轉變因緣。而轉變的方法,首先是知見的建立,再者是方法的練習。

知見的建立,就是明白因果觀念。討厭、不喜歡、看不順眼……這些都是瞋心,不但會產生傷害他人的力道,對自己身心的傷害一樣很深。事實上,討厭他人,誰都沒有獲得好處,成事無益,於己更傷。

如何透過方法的練習,來轉化討厭別人的瞋心呢?放鬆身心可說是最好的下手處了。一般人的心不容易放鬆,可以從身體的放鬆開始,常常練習,慢慢就會帶動心的柔軟。當身心都放鬆時,看到的人、遇到的事,都會變可愛了。

下次,當自己又生起討厭別人的心時,記得提醒自己:不要做自傷傷人的事,換個念頭,轉化討厭的心為欣賞的心,作個自利利人的菩薩。

https://www.facebook.com/ddc.com.tw

Thursday 18 November 2021

只是當時已惘然——《臺北人》出版50周年精裝典藏版序

/ 白先勇


今年是《臺北人》出版五十周年,五十年間如反掌,半個世紀的歲月就這樣匆匆過去了。隔著這麼遙遠的時光,回頭再去翻閱自己的舊作,不禁驚詫,《臺北人》這部書竟承載著濃濃如許的愁緒,滿紙滄桑,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細細回想,恐怕須得從我童年、少年的經歷講起。

我出生於民國二十六年,七七抗戰爆發的那一年,可謂生於憂患。在山清水秀有如仙境的桂林城市,度過六載不知憂愁的童年。那時我們剛搬進風洞山下東正路的新家,一片大花園接著山腳一溜岩洞,那是我們家的防空洞,日機來轟炸桂林時,我們全家人便躲進風洞山的岩洞裡去。花園裡遍植桂花樹,都是黃澄澄的金桂,秋天來時,滿園子飄著桂花香。

在我的童年印象裡:桂林是碧湛湛清可見底的灕江,灕江兩岸那些綿綿不斷、此起彼落、嶔崎秀拔的山巒,象鼻山、馬鞍山、老人山各具形狀,還有月牙山,山上尼姑庵的老豆腐,山下是花橋,橋頭米粉店裡的馬肉米粉,灕江艇仔上的田雞粥,這些桂林美食,小時候吃過再也不會忘記。

民國三十三年,日軍發動「一號作戰」,這是抗戰後期日軍對中國最猛烈的一次攻擊,桂林機場有美國陸軍航空隊,日軍擔心美機利用桂林機場直接轟炸日本本土,因此制定「一號作戰」計畫之初,便鎖定桂林為頭號攻占目標。是年秋季,日軍二十萬部隊攻打桂林城,桂林全城燃燒,一片火海,我們風洞山下的花園洋房也燬之一炬,把我童年對桂林的美好記憶燒得精光。母親領著白、馬兩家親戚眷屬八十餘口,倉皇趕上最後一班火車,逃出桂林城,加入了湘桂大撤退,抗戰最大逃亡潮之一。火車上,擠滿了難民,火車頂上也坐滿了人。火車穿過許多岩洞,火車頂上的難民一不小心,便被岩石刮下車去,死於非命。火車過載,蹣跚而行,日軍天天追在我們後面,大家緊張萬分。經過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我們終於抵達重慶,逃難中,祖母九十高齡,小弟先敬尚在襁褓中,母親所受的壓力太大,一到重慶,便病倒,從此患上高血壓症。日軍攻打廣西,廣西受了重創,四分之三的縣市淪陷敵手十一個月,桂林五萬七千多家房屋燒得只剩下四百七十餘戶。桂林守軍壯烈犧牲,第一三一師師長闞維雍與城共存亡,舉槍自戕。最後八百多官兵退入普陀山七星岩中,負隅抵抗,被日軍施放瓦斯毒氣,以及噴火,全數殉難,是為廣西版的「八百壯士」。八年抗戰,廣西軍民死亡二百一十萬。

八年抗戰艱苦的日子終於走到了盡頭。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晚上我跟家人正在家中院子裡乘涼吃西瓜,重慶街上開始此起彼落有一兩下砲竹聲,接著愈來愈大,整個重慶的砲竹沖天而起,全城劈劈啪啪,好像炸了鍋似的,砲竹響了一整晚,收音機裡的播音員聲音都哽咽了,宣布:日本投降了,八年抗戰勝利!我們全家都跳了起來,欣喜若狂。就像杜甫的詩所寫的: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戰後我們全家便歡歡喜喜由重慶飛往南京,這座千年古城,中華民國的國都,八年抗戰,南京是受傷最重的,南京人民經歷過慘烈無比的大屠殺,三十萬軍民死於日軍的刀槍下。如今抗戰勝利,政府還都南京,南京人民欣喜興奮之情,難以形容。那時南京城中充滿了勝利的喜悅氣氛。我們從重慶這座黃泥斑斑的山城來到六朝金粉的古都,到處都是名勝古蹟,令人目不暇給。在明孝陵,我爬上那些巨大的石馬、石象上照相,在雨花臺,我挖到一枚半透明暈紅起螺紋的彩石,那枚彩石日後變成了我紀念南京的信物。父親帶領我們全家到中山陵謁陵,告慰國父孫中山在天之靈八年抗戰勝利。我在桂林念中山小學一年級,我們的校歌頭一句便是:我敬中山先生。那時年紀雖幼,可是也明白爬上中山陵那三百多級石階是一項隆重的儀式。在秦淮河畔的百年清真老店馬祥興,我嘗到南京著名的鹹水鴨。我在南京居住的時間很短,但南京的印象卻深深刻在我的記憶裡,因為那時南京是我們的國都,而我看到的南京是抗戰勝利後的南京。那一刻,是國民政府在國內外聲譽最高的時光。

抗戰期間,上海除了八一三保衛戰受了一些損傷,並未遭到兵禍的破壞,戰後的上海仍然是中國第一繁榮的國際大城。我在上海住了兩年多,看到了舊上海最後一瞥的華麗。國際飯店十四樓的摩天廳、永安公司第七層樓的七重天、大光明戲院樓梯上厚厚的紅絨地毯、美琪大戲院金髮碧眼的洋妞帶位員。我在美琪看到梅蘭芳和俞振飛合演的崑曲《遊園驚夢》,也在百樂門舞廳門口看過婀娜多姿的舞小姐,姍姍步上石階。還有匯中飯店的嫩羊排,五芳齋的蟹黃麵,我一雙童年眼睛好像照相機一樣,把這些上海風情畫一張張咔嚓咔嚓都拍了下來,收在記憶庫裡。

可是好景不長,沒有多時,漁陽鼙鼓動地而來。民國三十七年底,徐蚌會戰開打。上海突然變得緊張起來,一夕間,上海繁華落盡,市面一片蕭條,經濟崩潰,通貨膨脹,人們徹夜排長龍到銀行擠兌,到處瘋狂搶購物資。街上學生遊行鬧學潮,在我就讀南洋模範小學,我親眼看到對面交通大學的學生,一卡車一卡車被抓走。十二月,我們全家又開始打包準備逃難了,這回是逃共產黨。我因生肺病被隔離,一個人住在法租界畢勛路一間法式洋房裡。那天,大門一關,我便離開了,在車上只看見我收養的那一頭流浪狗──狼犬來西,一直追在車後,不停的狂吠,好像牠知道,牠的主人這一去,恐怕再也不會回來了。

我們從上海到南京,從南京的中山碼頭坐船沿長江直下武漢,武漢已進入寒冬,大雪紛飛,我們在父親的華中剿匪總司令部,住了一陣子,司令部樹上的老鷹都被凍得掉下地來。徐蚌會戰,國軍大敗,武漢震動,母親領著我們乘上粵漢鐵路的火車,搖搖晃晃,一直奔向廣州。廣州到處都是北邊逃來的難民。本來我們以為在廣州可以待一段時間,家人還打算把我送到東山培正小學去借讀,才上了兩個禮拜的課,沒想到共產黨的軍隊南下這麼快,廣州也不穩了。於是我們又急急忙忙坐船逃往香港。我在船上睡了一晚,睜開眼睛已到了香港的油麻地碼頭,這一離開中國大陸,再要回去,已是三十九年後的事了。

我離開大陸時十二歲,在我童年、少年時期,經歷了八年抗戰,將近四年的國共內戰,可以說是成長於戰亂之中,我曾目睹戰爭對於中國那片土地所造成的災難,一瞬間,山清水秀的桂林城焚燒成一片焦土。經歷過倉促上道,逃離共產黨的徬徨慌張。當然,我也曾見證抗戰勝利後,南京、上海短暫的榮景,當時還誤以為歌舞昇平的太平日子會永遠繼續下去。在我童年、少年的記憶中,充滿了桂林、南京、上海這些城市興與衰的畫面。在我的認知裡,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那場天翻地覆、天崩地裂的歷史大變動裡,在大陸的那個中華民國已經亡掉了。臺灣的中華民國是歷史的另一章。在我心中總隱隱地埋著一股無法釋懷的亡國之痛。這股哀痛,有意無意間也就滲透到《臺北人》這部書裡了。《臺北人》是以文學來寫歷史的滄桑。

我的故友柯慶明教授在一篇短文中如此描述我的作品:

它們大半是以華美流利之筆觸,寫〈黍離〉、〈麥秀〉的當代幽思:寄孤臣孽子去國離家的深情於放浪形骸雲雨悲歡的感官際遇。整體說來是一部宣敘不盡、追懷中華古典文化的現代〈哀江南賦〉長卷;或者竟是本本以「魂兮歸來,哀江南!」作結的當今《桃花扇》傳奇。真的是:點血作桃花,誰解其中味?

慶明說得很好,《臺北人》的確是我的《哀江南》。

https://udn.com/news/story/12661/5852687

Sunday 14 November 2021

令人毛骨悚然的理想國

/ 林沛理

我想在Facebook(臉書)成立一個群組,聲討其創辦人和首席執行長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這樣做是否有些奇怪,甚至自相矛盾?其實,由面世那天開始,臉書已是一個多重矛盾的巨型聚合體(a gigantic mass of contradictions)。

今天,它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社交媒體,但很諷刺,越來越多人把它用於種種反社會的用途。何謂「反社會行為」(anti-social behavior)?社會學和法律的定義相近,泛指對家庭以外的社會成員,造成或可能造成傷害或騷擾的行為。按照這樣的定義,在臉書無處不在的網絡霸凌、散播謠言、人身攻擊和仇恨言論不是反社會行為是什麼?全球最大的社交媒體成為最大的反社會內容載體和傳播渠道,已成臉書無法化解的內部深層次矛盾。

這是臉書改名為「Meta」背後的故事和潛文本(subtext)。隨著「吹哨人」(whistle-blower)把所謂「臉書檔案」(Facebook files)公諸於世,Facebook不再是令人高山仰止的科網公司,而是很多人眼中全球最大的黑店,類似幾十年前千夫所指的大型煙草公司。以如此急速下墜的方式「失寵」(fall from grace),商業史上罕見。倘若這次由扎克伯格一手推動的品牌重塑(rebranding)計劃成功,他就是跟胡迪尼(Harry Houdini,傳奇魔術師)同樣厲害的逃脫大師(escape artist)。

事實證明,扎克伯格不是胡迪尼,連大衛?考伯菲(David Copperfield,魔術師)也不是。這可以從為Facebook 的品牌重新命名(brand naming)說起。改稱「Meta」,是要在「Metaverse」(元宇宙)的領域執牛耳和做領袖。問題是「Metaverse」是個「反烏托邦」(dystopia)。反烏托邦是希臘語烏托邦的相反詞 ,字面的意思是「不好的地方」(not-good place)。在創作人對未來的想像中,反烏托邦代表人類失敗社會的最終形態,特徵是反人性、極權統治和生態災難。「Metaverse」這個詞首度登場——在科幻小說家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一九九二年的長篇《潰雪》(Snow Crash),正是以反烏托邦的姿態現身。

科網公司改名叫「Meta」,就像婚姻介紹所自稱為「安娜?卡列連娜」(Anna Karenina,托爾斯泰以通姦為題材的小說),充滿自嘲和反諷意味。然而當扎克伯格和科網公司巨頭談到「元宇宙」,他們可不是在自嘲。他們的一本正經和自以為是出賣了他們——對這些塑造我們未來的大腕而言,小說的反烏托邦就是他們的理想國。

這無法不令人毛骨悚然。在解釋其「元宇宙觀」的八十分鐘長影片《Connect 2021: our vision for the metaverse》中,扎克伯格描繪了一個無障礙、無摩擦(frictionless)、無需與其他人接觸、甚至無需其他人「真實存在」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和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變成「比真實更真實的真實」(more real than reality)。

扎克伯格承諾,在未來只要採用他公司的應用程式和耳機等裝備,即使足不出戶,也會感受到「強烈的存在感」(a deep sense of presence)。在未來一年,他的公司Meta會花一百億美元進行有關的研發工作。但生命就是這麼一回事嗎?There must be more to life than this。扎克伯格自言每天都會穿同樣的衣服,目的是「不用做無關緊要的決定,只做與人類福祉有關的決定」。這不是自大,他的確有這個能力。這就是我晚上無法入睡的原因。▇

扎克伯格的人格障礙 

扎克伯格也許是天才,但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他有嚴重的人格障礙。他今年三十九歲,但性格似乎仍然停留在十八至二十五歲的成年早期(early adulthood),因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而變得越來越孤芳自賞,過著一種在精神上近乎自給自足的生活。

富可敵國、權傾天下的扎克伯格真的不需要他人嗎?德裔美籍心理學家艾力遜(Eric Erikson)說,人類若不互相依附和互相倚賴,生命還有何意義。我們彼此需要,越早明白這個道理,越符合全人類的利益(Life doesn't make any sense without interdependence. We need each other, the sooner we understand that, the better for us all.)。以今日世情,這些話的最後幾句應改寫成「我們彼此需要,他(扎克伯格)越早明白這個道理,越符合全人類的利益」(We need each other, the sooner he(Zuckerberg)understands that, the better for us all.)。

這其實是常識。英國詩人多恩(John Donne,又譯鄧約翰)的名句「沒有人是孤島」(No man is an island)引發共鳴,因為它喚醒了我們與生俱來的心理需要和社交本能;也因為它指出一個基本的事實:人必須互相幫助才可生存下去。

當然,我們彼此需要,不代表我們可以和睦相處,更遑論相濡以沫。在英語世界,「Can't live with them, can't live without them」(無法與他們一起生活,也無法不與他們一起生活)是一句形容夫妻和情侶愛恨關係的常用語。這其實就是人類的生存處境,我們永遠徘徊在「沒有人是孤島」與「他人乃地獄」(Hell is other people,哲學家沙特語)之間,對其他人既需要也抗拒。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新思維及其他專欄%2F2021-46%2F1636600706581%2F令人毛骨悚然的理想國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新思維及其他專欄%2F2021-46%2F1636600706651%2F扎克伯格的人格障礙

Thursday 11 November 2021

富人用錢的效率

/ 止凡

在一些分享會中,有參與者問筆者,小朋友出世之後,有否特別的財務安排?其實我沒有特別安排,因為平日習慣於花每一個銅板之前都好好想清楚,相當重視用錢的回報效率,用錢的習慣都是盡量在平衡生活後得到高效率。

因少少錢 因小失大


富人特別注意用錢效率,並不關乎金額問題,到底甚麼是用錢效率呢?說起來頗抽象,其實日常生活也會遇到,例如以下的一些情況。

善用信用卡可以有很多好處,其中之一是賺取回贈。然而,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信用卡利息高,一般在20厘以上,所以切記每個月要還清欠款,否則銀行會把結欠的總額計息。請注意,是總額,而不是未被償還的金額,即使客戶享有簽帳首月免息,但其實前提是當月需償還結欠,否則結欠不還清的話,當月所有的新簽帳也會被計息。

我算是頗清楚這條款,因為有親身中招經驗,誰知近日再次中招。因為自己疏忽,在設定還款時錯誤輸入金額,數千元的結欠與我所設定的還款額相差了100多元,結果在下一期帳單上發現有200多元的Finance charge。只因有100多元未被償還,結果整筆結欠被計息要多付200多元,遇見此情況,難免心有不甘。

另一個情況,駕車人士一定試過在計費停車場泊車,由於不少停車場是每小時計費,不足一小時也算一小時收費,車主一般都會注意駛入時間,若知道差不多到一個小時,會預計一下是否值得多泊另外一小時,否則就安排在「死綫」前出車。

有一次在某商場泊車,由於有購物優惠,享有兩小時泊車優惠。當天我泊車在三小時內,所以需付額外一小時的停車場費用,計好時間,便在差不多的時候安然把車駛離停車場,如常以八達通拍卡出閘。此時竟發現八達通卡不能付款,因已達負值,雖然該張八達通可自動增值,但停車場出入口的閱卡器正正沒有自動增值功能。最後只好狼狽地倒車,把車停泊在停車場出口附近,到商場內的便利店增值,再回停車場開車出閘。到出閘時,總泊車時間已經超過三小時,按四小時計算,需要付兩小時的泊車費用,又白白多付了20多元。

以上所涉及的金額不算多,但發生後有何感覺呢?有種激氣感覺油然而生,原因絕不是金額問題,而是花錢的效率不夠好,俗稱「唔抵」。

講效率不等於孤寒

當感覺「唔抵」時,這就開始明白富人的思維,富人根本不會跟你分辨本金多與少,而是看用錢效率如何。一般人感覺富豪多是節儉,甚至「孤寒」,其實這是一種態度。

記得蓋茨(Bill Gates)曾在一個停車場跟車場職員理論,決不泊車到VIP車位,因他認為VIP車位收費較高並無道理,泊車只是停放車輛的動作,為何要給予VIP價錢?所以他寧願排隊到普通泊車位。

香港首富李嘉誠分享過,曾有一名保安替他拾回一個兩蚊硬幣,其後他贈予100元,他解釋這個兩蚊硬幣不被拾起的話,可能掉到水渠而永遠消失,而贈予100元是鼓勵保安保留這個兩蚊硬幣價值的行為,他認為整件事從社會價值角度都很合理。

他們都是超級富豪,財富花幾世都花不完,可能有人說他們要有這樣的性格才有今天的財富,然而想得深入一點,他們的行為都是不管金額多少,卻一致地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所謂見微知着,今天大家日常生活中對細小金額的態度如何?無論大小,追求最「抵」,一如小弟新書的名字「跟着價值走」,哈哈。

推介影片:https://youtu.be/58MFkPAGfVs
http://imoney.hket.com/article/1904663/富人用錢的效率?fbclid=IwAR10uxAdMh0yva9Qai0bLn3Hw_u5uPiW-wVOSUdXR9BPGYzOKk-gqtXdRqM

Monday 8 November 2021

女人也支持李雲迪

/ 廖書蘭


被譽為「鋼琴王子」的李雲迪,自從爆出「嫖妓事件」以後,所有的頭銜、職位全被取消,社會輿論鋪天蓋地對他窮追猛打,集體道德審判!他彷彿一下子從天上跌入地獄;我們的社會霎時間增加了許多衛道之士。這不禁讓我想起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八章第一至十一節,講述有婦人正行淫時被捉拿,眾人對她扔石頭吐口水。耶穌基督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拿石頭打她!」眾人聽了以後,紛紛放下手中石頭,默默的離開。

從李雲迪身上,我看見他的兩個優點。第一,他是國寶級的音樂家(不同意稱他為藝人),為國家嬴來數也數不清的殊榮。其中最令人驕傲的是,十八歲的李雲迪站上國際音樂舞台,獲得最具權威的蕭邦鋼琴大賽冠軍金獎。

時值二零零零年,中國人仍在努力與世界接軌,李雲迪是站在最前沿的與世界接軌的年輕音樂家第一人。年輕人代表國家的希望,象徵國家的騰飛實力!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努力」,我們看見李雲迪這一位年輕的小伙子為國家拿下如此繁多的音樂大獎,我深信他背後有不為人知的勤奮不懈,並有一顆強烈企圖心(對音樂的一團熊熊烈火)。

天才兒童的刻苦與孤獨

他小小年紀所付出的辛勤與忍受的孤獨,只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是要靠自己百折不撓的努力,努力,再努力!遇上挫折時要堅持,堅持,再堅持,才能創下歷史先河、屢獲令人艷羨的光鮮殊榮。

第二個優點,他是一名好男兒。我身為女性,本應對他嫖妓予以道德高地的無情批判,但作為一名有閱歷的成熟女性,對他嫖妓之事,認為有必要用另一個角度來看。

若一個男人有妻子兒女而沉迷嫖妓,完全不顧家庭責任,就應該口誅筆伐!但李雲迪無妻無兒女,甚至也沒有女朋友,明碼實價,有什麼問題?娼妓行業就是「各取所需」的古老行業,世上只要有男女和市場經濟,就有娼妓(妓女、妓男)生存的空間。

李雲迪長相俊俏,十多年前的李雲迪酷似日本紅星年輕的木村拓哉;李雲迪有長相、有名氣、還有雙才(才與財),我相信主動追求他的女孩子可以從深圳排到內蒙古,但他並沒有利用這些天然優勢去騙情、騙財、騙色!甚至誘姦、迷姦、強姦!

沒有行騙傷害他人

簡單地說,李雲迪總比某些渣男要好得太多了!古今中外有多不勝數的渣男,甜言蜜語搞大了女孩子肚子,結果或殺了她,毀屍滅跡,或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有些死心眼的女孩子因而或殉情自殺,或自殘或從此自暴自棄,也有女孩子在這些愛情創傷中站起來重新做人。

李雲迪不是做傷天害理的愛情騙子,他犯了什麼錯?真是「天下男人都犯的錯」?我認為他並沒有犯下天下男人都犯的錯。如果是的話,他大可以跟向他投懷送抱的女粉絲上床,然後搞大了女粉絲的肚子,不認帳,一走了之,再去玩下一個女孩子,那才是「天下渣男犯的錯」!

舉一個現實的例子,李雲迪的徒弟、馬來西亞鋼琴女神李元玲才貌兼備,比李雲迪小七歲,站出來力挺恩師,強調「我們從來沒有越界的師生關係」。

人生的危機也是契機,這是大好的時機;在過去長達二十年成功的耀眼光環和掌聲歡呼聲中,對年輕的李雲迪來說,適時潛沉一下;我認為,這是李雲迪真正的人生的成熟期。「經一事,長一智」,祝願李雲迪像劃破長空的青鳥,破繭而出飛向藍天,世界之廣,山河之闊,任翱翔。

在此,我對李雲迪的母親張小魯女士致以崇高的敬意!當世人都放棄的時候,唯有母親永遠不放棄自己的兒女,這也是母愛偉大之處。

對於一個屢獲國際成就大獎的年輕音樂家來說,他的成功並沒有忘記國家的栽培;誠如上期《亞洲週刊》專欄作家周光蓁音樂博士所述,李雲迪說:「作為得獎者,那不是自己的事情,我是父母的孩子、老師的學生、家鄉的孩子、國家的兒子。」

李雲迪是一個懂得感恩、感謝、感念的年輕成功音樂家!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新思維及其他專欄%2F2021-45%2F1635996977335%2F女人也支持李雲迪

Friday 5 November 2021

大馬酒名風波憂保守化逆流

回歸常識與理性,以包容開明治國,而不是向保守歪理屈服,才是國家人民之福。

馬來西亞一款名為Timah的威士忌酒不久前獲得國際大獎,但在大馬這個以禁酒的伊斯蘭教為聯邦宗教的國家,在政府及許多穆斯林政客眼中,這不僅不是光榮,甚至在政治人物操弄下,演變成一宗對穆斯林不敬的風波,就連國會也在討論這件與國計民生無關的事,儼然一場鬧劇,也反映大馬社會近年逐漸走向宗教保守化的趨勢,需要警惕。

Timah是馬來文「錫」的意思,生產Timah酒的永百盛酒業(Winepak)之所以會取名Timah,因為大馬曾是世界最大的錫生產國,但卻被穆斯林政客認為會被人誤以為是指先知穆罕默德女兒Fatimah。而Timah酒包裝上的戴白帽大鬍子男性,亦被穆斯林政客指責會被人聯想到穆斯林。然而這個標誌人物是代表當年將威士忌文化引進馬來半島的英國殖民政府官員Captain Speedy。

Timah風波越演越烈,以致永百盛酒業在與政府相關部門及部長商討後,考慮改名和換包裝。馬來西亞—中國總商會指出,政府處理此風波形同開倒車,一旦開先例,恐怕日後將引發更多不公現象,也令欲進駐大馬投資者望而卻步。

對Timah酒說三道四的穆斯林政客來自朝野多黨,包括執政的巫統、伊斯蘭黨、土著團結黨、在野的誠信黨、公正黨等等。雖然也有個別穆斯林政治人物較開明,認為這只是商標名稱,並無不妥;但總括而言,大部分穆斯林政治人物一旦面對涉及伊斯蘭教課題時,有競相比較誰更保守以展現「虔誠」的現象。

馬來西亞近年有宗教保守化的趨勢,居民絕大多數是穆斯林、由伊斯蘭黨執政的吉蘭丹州從十一月一日起實施伊斯蘭刑事法;首都吉隆坡市政局宣布新規定,雜貨店、便利店和中藥店禁賣烈酒,售賣啤酒時間限上午七時至晚上九時。此外,越來越多馬來穆斯林女性戴頭巾,包括女運動員包頭巾上場比賽。食物或產品是否「清真」課題久不久就會被政客渲染成為話題。

但史料記載,身為穆斯林的馬來西亞國父東姑阿都拉曼也喝酒,但無損於他作為國際穆斯林領袖的形象,曾出任伊斯蘭合作組織首任秘書長。此外,馬來西亞第一和第二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和拉薩都曾經為啤酒廠開幕。網上也有人找出,在六十年代有馬來團體的刊物上有馬來文版的啤酒廣告。甚至在中東的一些伊斯蘭教國家,也有設立酒廠。因此,回歸常識與理性,以包容開明治國,而不是向保守歪理屈服,才是國家人民之福。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筆鋒%2F2021-45%2F1635996977112%2F大馬酒名風波憂保守化逆流

Tuesday 2 November 2021

離散大時代,去與留的掙扎

/ 區家麟

他的抉擇,也是每個人的抉擇;七十年前去與留之間的掙扎,也是今天很多香港人的迷茫。

史學泰斗余英時去世,我才有動力拿起《余英時回憶錄》來讀,他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圓形廣場上的新亞畢業生名錄,他排第一,讀他的回憶錄,才知道他在人生幾個關鍵時刻,都與香港有莫大淵源,歷史在重演。

第一個關鍵時刻:一家人去留的抉擇。

大時代中,是留是走,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慮。

1949 年,當時共產黨已經佔領北京,國民黨敗退台灣,上海陷落只是時間問題,繁華消逝、大地變色,已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在中國的資本家、知識人,究竟走或留?走,代表連根拔起,不知歸期,生命軌迹重新 reset;留,則是一場大冒險。而 1949 那一年,除了東北以外,翻天倒海的殘酷戰爭沒有發生在大城市,城市人所見,共產黨表現開明,提出「新民主主義」,召集各黨派名人志士,共商國是,問題在,你如何判斷共產黨的承諾。

余英時一家書香世代,父親是歷史學家,當時家在北京,父親決定帶家人離開,逃難台灣。問題是一家很窮,在北京有些少房產家當,要處理要變賣,很多東西,帶不走,也不能一時三刻狠狠切割。

結果,一家人先坐船到台灣,留下余英時一人,那年,他十九歲,是家中長子,負責善後,處理家當。當時已有心理準備,這是生離死別;事實上,當時很多家庭就此分隔兩岸,相隔大江大海,數十年不相見,就因為那些放不下、帶不走的家產。

世事難料,余英時父親到台灣,即發現寶島不宜久留,一來生活艱苦,二來戰爭有可能打到台灣,一家人結果轉移到香港。

香港,一如唐君毅在《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所言,乃「英人殖民之地,既非吾土,亦非吾民」,當年的史家與讀書人夢魂神州,看不起香港的鄙陋,東南亞國家則到處排華,來香港辦學的唐君毅慨嘆「肉軀竟不幸亦不得不求託庇於此」。

為何要來香港呢?當年放眼方圓千里,一方是共產黨,一方是國民黨,皆屬專政,惟香港殖民地一隅,竟已是相對安穩之地。余英時寫道:「當時不少從大陸逃至台灣的難民都感到缺乏安全的保證;對比之下,他們似乎覺得香港不但較為安全,而且還可能提供向東南亞或西方移民的機會。」

當時,余英時在共產黨治下的北京要循正式途徑到香港,已經甚為困難,「香港」二字,屬申請表上的敏感詞。余英時得人指點,填寫資料時,不填「香港」,目的地寫「九龍」,而他父母的確住在九龍青山道,結果蒙混過關,來到香港。

第二個關鍵時刻,踏足香港一刹那感覺


有關余英時那「恐怕還不到一秒鐘」的感覺,很多人寫過,《回憶錄》中,余英時有幾大段的反思。

地點:羅湖橋上。

有些《余英時回憶錄》中的文字,要原句引錄:

「我還清楚地記得,我是一九四九年的最後一晚坐在深圳地上,和許多人一起等待第二天(一九五零年元旦)過羅湖橋進入香港。當時我確實充滿著重見父母的興奮,卻並無重獲自由的期待。」

「然而就在過羅湖橋那一剎那,一個極為奇異的經驗發生在我的身上:我突然覺得頭上一鬆,整個人好像處於一種逍遙自在的狀態之中。這一精神變異極為短促,恐怕還不到一秒鐘,但我的感受之深切則為平生之最,以後再也沒有過類似的經驗了。我為什麼會發生這一精神異動?」

余英時稱之為「精神變異」,大概就是一種有點宗教性的「神秘經驗」吧。他解釋,當時對香港並無特別感受,余英時記憶中,讀過不少文人寫過,遠赴香港,為「吸取自由空氣」,這大概是當時許多人的普通感覺,但余英時說,他當時完全沒有「香港」象徵「自由」的意識,來香港時,他是準備在寒假中和父母重聚一次,然後返回北京繼續學業,完全沒有長期留港的念頭。

難得來到香港,為何想回頭?因為余英時剛加入了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即共青團前身。

余英時反思,他當時患上「左傾幼稚病」,曾經有朋友到北京,跟他談到共產黨人在南方農村的暴虐,他不相信,更大罵友人,後來才知道真像,非常慚愧。

為何「左傾」?要略談當年的政治環境。

曾幾何時,共產黨大張旗鼓「反對一黨專政」、也高舉「民主」與「新聞自由」,由抗日戰爭到內戰期間,對內為了籠絡人心,批評國民黨專政,繼承五四運動的民主自由道德高地,對外則為了爭取美國支持,打國際線,這些口號在知識青年中甚具感染力。共產黨宣告奉行「新民主主義」,強調聆聽其他黨派聲音,未建國已成立的政協前身,包容各黨派、學者、得到不少知識人的支持;新政府中,很多國民黨官員留任,令打生打死得江山的共產黨人甚覺不快,但毛澤東當時批評同志們的「關門主義」不要得,政府要容納各黨派人士。

余英時認為,當時很多青年人「所信奉的主要還是五四以來的民主、自由、寬容、平等之類的普世價值」,似乎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只是當時不願承認或不自覺。

「因此我相信,在潛意識中我一定極力壓抑著原有的種種價值和觀念,不讓它們有任何拋頭露面的機會。這一潛意識的自我控制和壓抑積了好幾個月之久,一旦回到一個不受拘束的社會,心理上的壓力突然消失,精神變異便發生了。」他如此解釋那一秒鐘的感覺。

這種「精神變異」,或許很多香港人有共鳴。每次從大陸回到香港,踏過羅湖橋,那種香港的「自由氣息」,很真實。

例如,筆者記者生涯中,多次在內地採訪,被公安追趕,為了保住錄影片段,飛車到羅湖,匆匆過關,每次踏過羅湖橋,踏入香港境,就有一種逍遙自在、空氣清新、心頭一鬆的感覺。

可能,這就是自由空氣的味道。

不過,以上余英時有關那一秒「精神變異」的反思,是在後來重新思考的結果,當時那一秒,並沒有阻止余英時回國貢獻的決心。

第三個關鍵時刻:天意弄人的一次壞車

回港團聚數月,余英時決心回北京繼續學業,「為自己國家盡力」;他告別父母,坐火車準備到廣州轉車,豈料火車中途在東莞附近的石龍故障,滯留四、五小時,錯過了接駁到北京的班次。「但就在石龍這幾小時中,我的思想忽然起了一場極大的變動,使我根本懷疑回北京的決定是錯誤的。」

壞車當刻,有如一次上天啟示,余英時想起了在香港生活艱困的父母,覺得自己太自私,為個人興趣,完全沒有考慮到父親年事已高又難以在香港找到工作的處境,遂感「愧悔萬端、汗淚並下」。他又想到自己一心為國家盡力,實則沒有觸及具體內容,「最後流為一種抽象之談」、「我的父母即是中國的一部份,正迫切需要我的照料,我若捨此不管,還談什麼為中國盡心盡力?」

還有,當時韓戰已爆發,內地鎖國,余英時明知,此番一別,可能是「不折不扣的生離死別」,「想到這一點,我更是悔心大起」。

一轉念,他決定折返香港。

余英時寫道,這決定,是「我一生命運的關鍵時刻,永不能忘」。

當時的余英時當然未知道後來的發展,韓戰戰事激烈之際,美軍臨門亦引發中共的生存危機,戰爭激起群眾的愛國熱情,共產黨鞏固了群眾支持,更順勢掀起建國後第一波反革命運動,清算外資企業或與外國有聯繫的人,清洗政府內的舊國民黨幹部,打擊認同國民黨、外國強權,或先前與之有密切關係的人。 

火車上,余英時作了最終決定,他寫道,當時「心中只有一片平靜與和暢」。

於是,他留在香港,在新亞書院讀書,師隨錢穆及眾多南來避禍、滯留香港的知識人,發現一個新天地。

第四個關鍵點:重新發現香港

新亞書院的生涯中,余英時活躍於學術圈子,出乎意料,他發現,香港彈丸之地,聚集了一大批中國的「自由派知識人」,他們「無所顧忌地追尋自己的精神價值」,這批知識人數以萬計,既批評共產黨,也不容於國民黨,卻在香港找到一方淨土,自由討論,出版刊物,針砭時弊,連國民黨都要審查的刊物,殖民地香港都可以容忍。余英時眼中,「英國人對香港這塊殖民地採用的是相當徹底的法治,只要不犯法,人人都享有言論、結社、出版等的自由。」

他概括:「這一時期的香港為中國自由派知識人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機會,使他們可以無所顧忌地追尋自己的精神價值。」流亡香港的數以萬計知識人,「雖然背景互異,但在堅持中國必須走向民主、自由的道路,則是一致的。」

這一切,發生在殖民地下的香港。

曾經,香港有位董伯伯說過一句話:「國家好,香港就好。」這句話放諸歷史長河,靈驗的時間似乎不多。

當年流落香港的,不只余英時口中的「知識人」(他反對用「知識分子」四字,因為「分子」二字,歷年來被「右派分子」、「反革命分子」等鬥爭語言污染。),還有南來的上海資本家,他們帶來資金與技術,逃難的百姓,紥根香港,他們成為香港新一代的勞動力,國家形勢壞透,逃難香港,才令小島一隅,能談得上「獅子山下經濟奇迹」之「好」。

而很多機會,亦因國家之亂,轉移到香港。

哈佛大學的燕京學人計劃,每年都提供獎學金,選拔中國的年輕學者到哈佛進修,以往所有名額都給予內地學者,但自從中國變色,這些機會,都流落到香港與台灣。

就在香港,余英時抓著了機會,被哈佛的燕京學人破格錄取,留美進修,貫通中西,成為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學術泰斗。

這是余英時,一個人,大時代激盪中,去與留的故事。

歷史在重複,但歷史從來不會簡單重複。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hina/離散大時代去與留的掙扎

Thursday 28 October 2021

永遠奇特的矛盾綜合體

/ 邱立本


名人的性,從肯尼迪到李雲迪,永遠是奇特的矛盾綜合體,包涵了壓抑與解放、權力與形象的衝突,還有掩蓋在官方話語權背後的真相,都是史家不斷探索的題材。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例子,就是肯尼迪(JFK,又譯甘?迪)與艷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的白宮情史。他們被視為當時西方社會的一對最匹配的伴侶,但卻只能隱隱約約,在各種不可能的空間與時間中幽會。當時跑白宮新聞的資深記者,都多少知道這些緋聞。但在六十年代的時代氛圍中,他們選擇「為尊者諱」,不去揭發,反而擁有某種偷窺的興奮。

這也是一種奇特的心理狀態,反映不同時代的不同價值觀,也當然是不同的新聞載體的不同特質。美國一些老報人回憶說,當時很多記者都有一種對這位歷史上最年輕總統的崇拜,即便知道他的緋聞,也不忍心去破壞偶像的形象。但如果是今天,也許就是「秒速」傳播,極盡繪形繪聲之能事。

瑪麗蓮夢露對肯尼迪的情感,反映在她的一次公開聚會上,她公開為肯尼迪慶祝生日,用性感的聲音,唱了一首「總統先生,生日快樂」,而總統也上台回應,語言極為曖昧,在上千人的場合,其實是公開的打情罵俏。

當然,肯尼迪不是嫖妓,而是瑪麗蓮夢露對權力的崇拜,落實基辛格所說的:「權力是最佳的春藥。」在權力面前,性的活動就變得更加的亢奮。

剛剛下台的特朗普總統就不僅是偷情,更是風月場所的老手,據美國新聞界調查報道,特朗普雖然結了幾次婚,但長期喜歡尋花問柳,有些曾經被他光顧的性工作者後來出面指證,但特朗普都矢口否認。由於沒有確切的實物證據,也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有關嫖妓的名人,西方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國明星休格蘭(Hugh Grant),他在一九九五年被洛杉磯警方抓到與一位街頭妓女布朗(Divine Brown)在「車震」,被控在公共地方從事猥褻行為(lewed act)。他過去的形象一夕被顛覆,受千夫所指,但他不懼輿論的負評,在演藝生涯上不斷精進,最後還是走出這次戲劇化的街頭「買春」的陰影。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空間,都對「買春」有不同的定義。日本政壇早就流行說,肚臍以下的都不是政治,表明政治人物在風月場所的行為,不應該擺到檯面上,但在今天社交媒體發達的年代,政客在這方面稍一閃失,都會身敗名裂,從權力的神壇掉了下來。

中國現代史上,名人嫖妓都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歷史地位。陳獨秀嫖妓導致他在北大被排擠,結果還成全他南下上海,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自由主義大師胡適在日記中自爆嫖妓細節,但中國思想史都不太提他這一段。這是歷史的仁慈,但也隱含未來的殘酷,因為在網絡時代,這是電子「墨刑」瞄準的對象,也是歷史終將會被顛覆的時刻。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封面筆記%2F2021-44%2F1635391406143%2F永遠奇特的矛盾綜合體

Tuesday 26 October 2021

只会哗众取宠

陈仁杰

谈及国内最了解“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政党,伊党当之无愧。趁著喜来登政变,它摇身一变执政联盟的一份子,更在土团与巫统之间左右逢源,成为两大政党竞相拉拢的对象。

可是,要成为称职的政府领导,单靠政治权术是行不通的,毕竟政绩才是体现一个政治人物素质与素养的不二法门。可惜的是,人民更为熟知的是那位因违背防疫规定以致于掀起轩然大波的前原产业部长及那因吉兰丹伐木课题而被热议的环境部长。

另外,该党某位天才议员甚至在国会神圣殿堂提及售卖马来亚大学的土地,对这所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根本不抱一丝的尊敬。堂堂国会议员非但没有想方设法拟定惠民政策,反而为了眼前的利益,推崇此等本末倒置的做法,倡议典当扮演著为国家培育人才角色的高等学府,丝毫不为国家的未来著想。

在曝露执政能力不足尽显自己无能之处后,他们总会使出如出一辙的手法转移民众的目光,那就是见缝插针地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政治化与宗教化,哗众取宠。当然这不只是伊党的专利,也成了一些政党和政客们的操作手段,这一次不幸被盯上的是“Timah”国产威士忌品牌。

对于“Timah”的诠释,人们普遍上第一时间都会将它翻译成锡。因此,无论是强行将它与先知穆罕默德女儿“Fatimah”缩写扯上关系,还是以瓶身的洋人头像大作联想文章,都有如宋高宗处决岳飞的罪名──莫须有。若这群“急先锋”能够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发挥在科研领域,或许马来西亚早就能完成国产飞行车的梦想了。

宗教狂热者不断涌现

某些人士不断强调修改355法令并不会影响非相关宗教信仰者,但日常生活中我们却看到在具有隐议程的人士的怂恿与操弄下,宗教狂热与思想狭隘者不断地涌现,对他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指指点点,甚至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制加诸在他人身上。

同一时间,在更值得让人关注的潘多拉文件风波与领袖涉及贪污案件中,他们却表现得噤若寒蝉,仿佛生活琐碎事情对国家的影响远比贪污腐败来得更为严重。宗教是人们的精神寄托,而不是控制甚至干扰他人日常生活的工具,更不是分裂社会与破坏人民团结的旗帜。

多元社会需要更多的中庸与开明的领袖,以打造和谐的国度。多点建设少点破坏,这样才能引领国家尽快步入正轨,摆脱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冲击。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1/10/23/445479

Sunday 24 October 2021

态度 沟通的王道

/ 释知贤教授(台湾南华大学终身学习学院院长,前南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祖师遗下一只履,
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
何曾踏着自家底。

——北宋﹒法演禅师

前几天在高铁月台上等车,身后有两个人正在对话。听着他们的语气似乎正起着争执,依稀记得他们的对话:

「我早已经告诉过你,不要这样做,你偏偏不听,现在这样要怎么收拾?」一个女子压低音量,但压不住气愤的音调说道。

「已经发生了,念什么念,现在念我,我又能怎么样?」一个男子的声音不悦地回答女子。「你完全不认错,不知醒,睡着的人还能叫得醒,你就像人家讲的,我永远叫不醒你这种装睡的人……」女子听到男子的回应,再度反击男子。

身后的争执持续着你一言,我一语的对杠,空气中益显浓烈的火药味,正思索着需不需要转身看看时,终于随着车子的到来,争执也随即沉静了,上车后坐在安静的高速铁路车厢内的我,内心却仍旧回荡着这两人争辩的对话。

这件事不禁让我起了深深的反思。身为一位管理教授,也在大学课堂开设「沟通与谈判」课程,传授学生课本上的理论大道理,但是理论易懂难行,徒有理论,若不知道如何落实,实践运用,问题就会像这对男女一般,活生生地在我身后上演着。

或许我并不清楚这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什么样的事,也无法判断到底这两人孰对孰错,但是可以很确定的是,这个男子应该是做错了什么事,而这位女子认为问题的归因,皆因男子没有接受她的建言所导致。因而,从女子对男子咄咄逼人的口吻中,透露出「你看,不听我的,现在出问题了吧!」的霸气,而男子也在这样的霸气中,为自己的英雄气概扳回面子,坚决死不认错。

《维摩诘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时,听佛说法的人们同样用耳朵听闻,但是听的人却会随各人心中的分别而只取自己所想要听的部分,甚至随着各人的爱好兴趣、经验与知识的差异,对于佛陀的教法,起着不同的认知,导致产生不同的行为。犹如学校里课堂上老师的教学一样,明明老师讲的,教的知识都一样,学生听讲所产生的学习成果却是千差万别。这样的情形也同样发生在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沟通,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沟通。更进一步延伸到职场上,主管与下属的沟通,企业与客户的沟通等,乃至于日常生活中所有人与人的沟通,皆是如此。

因此,到底什么才是成功的沟通之道呢?一个成功的沟通,往往不是在于学会多少沟通技巧,或是学会运用多少沟通工具,真正能够达到成功的沟通结果,全在于一个沟通者的「态度」。理想的沟通过程,沟通者并不会把自己摆第一,而是能以平等、双向、互惠的态度来对待想要沟通的对象,进行讯息的传达与交换,这才是真正高明的沟通艺术。

但是一般人却无法如此,经常自我设防,造成人我之间的猜忌与疏离,家庭问题就像亲子代沟、婆媳不和,乃至生意场上的客户纠纷等,大都起源于沟通态度不当而产生沟通障碍。沟通上的问题常常碰到像言词笨拙、表达不当、自以为是、态度冷漠等如此之人,皆因态度而无法与人沟通。因此,星云大师道:「人要能够『从善如流』,让人觉得自己很好说话,别人才好跟你沟通;能够『与人为善』,让别人觉得于己有利,别人也才愿意与你沟通。」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有对夫妻,先生平常不苟言笑,吝于给人赞美鼓励。一天吃饭时,突然发现每次太太煮的烤鸭,总是只有一条腿,先生便怀疑太太把鸭子的另一条腿给偷吃了。他很生气地问太太:「为何鸭子只有一条腿?」太太说:「我们家的鸭子都只有一只腿呀!」先生说:「不可能,所有的鸭子都有两条腿,为什么只有我们家的鸭子一条腿?」太太说:「不信,你跟我到后院看看就知道了。」

先生于是随太太到后院一探究竟。炙阳下的中午,鸭子都将一条腿缩藏腹下,单足伫立在池塘中休息,远看过去,真的好像只有一条腿的样子。先生见状,就往鸭子栖息的方向用力鼓掌,掌声把鸭子惊醒了,纷纷把缩着的腿放下来。先生得意地喊:「太太你看!我们家的鸭子是有两条腿的!」 太太淡淡地说:「是啊!听到掌声的鸭子才有两条腿,我煮鸭时,就是缺乏掌声,所以都只有一条腿,如果你想吃两条腿的烤鸭,请来点掌声吧!」

原本的争执,可以改变态度来学习与自己和他人沟通。沟通因为有了正确的态度,就会把他人、时间和生存的空间也纳入观照的条件,懂得察言观色,懂得因地制宜,懂得谦卑,懂得如何观照「人间」、「空间」、「时间」的因缘变化,而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自然便能畅通无碍,达到理想的结果了啊!

#2019年10月普门

Friday 22 October 2021

慈濟世界與法華精神的契合

《法華經》是佛陀在涅盤前所講的最後一部經,所講的是成佛之道;而成佛之道最先覺的條件就是要“廣結眾生緣”。

佛教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經,只有《法華經》稱為妙法,而且也稱為《大乘妙法蓮花經》。“大乘”就是船的意思,所謂的大船就是能夠普渡眾多眾生的法船。

《法華經》是佛陀在涅盤前所講的最後一部經,所講的是成佛之道;而成佛之道最先決的條件就是要“廣結眾生緣”。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出現於世”

我們在慈濟是“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悟佛之知見”,最後接引眾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於世”。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出現於世”;“開示悟入”是佛陀起建佛教對眾生接引的一個串聯,意思就是佛法大門打開讓人走進來;而同樣的,我們接引有緣人進來慈濟世界讓他體會所有志業會務,並從中去體悟。中國字的造字其實很有意思,“悟”就是我的心有不同的感覺;我們對於慈濟有不同的感覺,才會挺身走進來。所以,我們在慈濟是“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悟佛之知見”,最後接引眾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於世”。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願要如太虛,如沙漠,卻要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二千多年前佛陀對弟子的一份期待,卻也是現在上人對我們慈濟人一分的期待。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靜寂清澄-每天早上睡醒的那一念心最清淨,最寂靜。志玄虛漠-就是發的願要如太虛、如沙漠,卻要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就好像上人給弟子的兩句話就是“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而所有慈濟人也對上人發願要生生世世秉佛心承師志,遍灑慈濟種子。可是,最近上人卻更深一層表示,慈濟人不只是遍灑種子而要深植慈濟種子,才能夠深耕、發芽,而能夠深耕就是要對慈濟的一份因緣守之不動;願不只是說說而已,還要實踐。“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雖然是十二千多年前佛陀對弟子的一份期待,卻也是現在上人對我們慈濟人一份的期待。

“晝夜攝心常在禪”

不論晝夜要時時讓心不離道,心不離禪。要付出愛心先要顧好自己的心。

“晝夜攝心常在禪”;上人教我們佛法不離人間法,所以這份“禪”就是一份“定”,不論晝夜要時時讓心不離道,心不離禪。在外面或許可以包裝起來,但,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是否也保護自己心不離道?正如上人說,要付出愛心先要顧好自己的心,就是這份“晝夜攝心常在禪”。

“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

在經典裏面記載,佛陀是第一個響應骨髓的;二千多年前的法華精神,可是在現代的慈濟世界,卻是大家正在響應的。

“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在經典裏面記載,佛陀時代,只要眾生需要,佛陀的頭目髓腦都可以捐出來,所以說佛陀是第一個響應捐骨髓的,也是大乘菩薩的喜捨心。“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雖是二千多年前的法華精神,可是現代的慈濟世界,卻是大家正在響應的;所以說,慈濟不離法華,法華就是慈濟。

“問世間從何所來,去自何所,住何所住”

諸佛公宅中來,去自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

以前,佛陀的弟子曾問佛陀,“問世間從何所來,去自何所,住何所住”,意思就是這部經從哪裏來?它將要延伸到哪裏?將安住在哪裏?佛陀的回答是“這部經本從諸佛公宅中來,公宅就是心屬、心宅,去自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這與慈濟世界的精神是非常吻合的,而且也是慈濟人每天在做的事情,因為慈濟人都是以佛心為己心,所做的都是為了接引新發意菩薩,希望他們一起來發這份菩提心;而慈濟所有的會務安置下來都是菩薩道的方便法之一。

“能令一切眾生於凡夫地生起諸佛無量道芽”,意思是能令所有我們有緣接引的眾生在凡夫身、凡夫地、凡夫心當下,生起諸佛菩薩慈悲喜捨的無量道芽;文字看起來很深奧,但把它白話分析起來,就是我們每天在接引眾生的工作。我們做的志業就是讓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外。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而說法”

前腳走,後腳放;慈濟人一再的發願要做更多事,從來沒有回頭檢驗以前做了多少事,只有往前看還有哪些事要做。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而說法”;大慈悲為室-上人希望所有走入慈濟的人皆有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而大慈悲心就是大愛心。柔和忍辱衣-柔和忍辱就是聲和色的表達,在慈濟世界就是要學習人與人之間的應對,溝通、也是學習成長,所以柔和忍辱要變成我們的外衣。諸法空為座,用靜思語解釋就是前腳走,後腳放;慈濟人一再的發願要做更多事,從來沒有回頭檢驗以前做了多少事,只有往前看還有哪些事要做。處此而說法-“此”就是菩提大道,就是如何去推動慈濟。

“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走入慈濟的人,只要穿上“藍天白雲”,都要“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上人期待所有走入慈濟的人,只要穿上“藍天白雲”,都要“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當初看到這樣的文字,就聯想到上人三十幾年來從未想過累了要休息,而總是慈悲於一切,儘管身體難以支撐也要面對廣大的民眾,上人總覺得盡此一報身,盡量讓人了解慈濟;這是上人的身教,因為上人認為每一個走進慈濟的人,這一念心都很難得。所以,在三十幾年來,上人在慈濟的大道上都是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上人從來不說很深的法,上人只是教我們做就對了,而且上人把很深的道理用很淺白的文字表達出來,就是《靜思語》。

希望大家在這菩薩道上能“以願引行,以行填願”。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
2437954459841974/

Sunday 17 October 2021

玄奘走過的阿富汗

中國唐朝貞觀6年(西元632年),玄奘大師西行求法來到中亞一處名「梵衍那」的地方,驚歎其輝煌壯麗的巨大佛像,他在《大唐西域記》寫道:「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煥爛。東有伽藍,此國先王之所建也。伽藍東有鍮石釋迦佛立像,高百餘尺,分身別鑄,總合成立。」這兩尊大佛,就是2001年被阿富汗塔利班炸毀,迄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巴米揚大佛。

今日的阿富汗,直到18世紀中葉杜倫尼的阿赫美德‧沙赫王國建立時,才被稱為阿富汗斯坦(Afghanistan),意為「阿富汗人的土地」。《法音》雜誌針對阿富汗佛教和巴米揚大佛,專訪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晁華山,就其中亞西亞考古專業提出觀點。

印度求法所經之途

西元400年前後,中國高僧法顯(337-422)赴印度求法時,曾到過阿富汗境內,寫下了「月氏王(即迦膩色迦王)篤信佛法,欲持鉢去……供養三寶」的記載。玄奘大師於西元628至629年到此巡禮,曾受到各國國王的熱情歡迎,在此參學期間他還與當地大小乘僧人進行論辯。

《大唐西域記》所記述的巴米揚:「出睹貨邏國境,至梵衍那國。梵衍那國東西二千餘里,南北三百餘里,在雪山之中也。人依山谷逐勢邑居。……淳信之心,特甚鄰國。上自三寶,下至百神,莫不輸誠,竭心宗敬。……伽藍數十所,僧徒數千人,宗學小乘說出世部。……城東二三里伽藍中有佛入涅槃臥像,長千餘尺,其王每此設無遮大會。」文中證實了玄奘大師曾到過巴米揚與摩訶僧祗部學僧阿梨耶馱婆、阿梨耶斯那辯論佛法義理。

阿富汗大佛石窟分布

晁華山指出,阿富汗佛教石窟主要分布在3個地區。其一是賈拉拉巴德附近喀布爾河沿岸的費爾哈納石窟,該石窟的建築中心是山頂的覆鉢塔,洞窟按位置分為3區。東區有一個大僧房窟,僧房窟中心有粗方柱,迴廊3面開設居室,此外有些小窟;中區有一些小長方窟;西區緊靠喀布爾河,有5個大窟,各窟都由前室和主室組成,主室之後有通道將5個窟連接在一起,這3個區域洞窟形制各不相同。

賈拉拉巴德地區的其他石窟還有西端的希亞考山石窟;南部查哈爾巴格高地上的阿拉哈那劄爾石窟;南部哈達地區的幾處石窟;東部地區靠近巴基斯坦的一處石窟群,約有150個佛教石窟。

其二是阿富汗北部海巴克附近的塔夫特魯斯塔石窟,在山頂上有一座覆鉢塔,山下有5個洞窟,其中有佛堂、僧房和用途不明的小窟。海巴克西北大約16公里處還有哈紮爾斯姆石窟群,共有200多個洞窟。此外,就是著名的巴米揚石窟。

從總體看,阿富汗境內的佛教石窟總數大約在千個以上,但絕大多數洞窟形制簡單,洞內空間小,裝修粗糙簡陋,壁畫雖說精美,但數量很少。

巴米揚石窟大佛千年一嘆

巴米揚(Bamiyan)石窟位於阿富汗中部喀布爾西北120公里的興都庫什山河谷中,開鑿在長約1300公尺的斷崖壁面上,大小洞窟總數750個左右,組成了以東西兩端大佛為主體的布局。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連接印度、伊朗和中亞的交通要道,因此巴米揚成為當時佛教文化藝術中心之一。

石窟大佛考古研究

從巴米揚石窟東端起,向西300公尺就是被塔利班炸毀的高38公尺的東大佛像。東大佛窟高40公尺,下寬15公尺,窟形被稱為三葉形窟。佛像呈直立姿勢,體態豐滿,頸部粗壯,佛頭略大,身體各部分比例勻稱。大佛兩小腿和腳踝部較粗,跣足立於窟內地坪上,沒有台座。石窟內殘存的壁畫,不僅內容豐富,在藝術風格上也別有特色。壁畫以佛、菩薩像為多,此外還有日、月、天、風神的形象,還有類似西方有翼天使的飛天像。

西大佛窟高58公尺,下寬21公尺,下底進深31.5公尺,頂部進深15公尺,石窟形制為三葉形。佛頭、頸、軀幹和四肢略顯粗壯,佛像臉型方正,頭型渾圓,頸項垂直,略細於頭部,這與東大佛略有不同。然而,與巴基斯坦境內的佛教造像相比,巴米揚大佛顯得粗壯、堅硬,而少了一些優雅與柔和。西大佛有許多裝飾,這現象也反映出佛教造像的審美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石窟壁畫藝術風格

石窟的壁畫殘存下來的不多,主要是菩提樹下靜坐的佛、菩薩像及伎樂天、供養天女等,壁畫在人物布局、主次關係上都處理的十分協調。例如,穹頂中間是一尊大佛,兩側是千尊佛坐像,其間散布著供養天人和禮佛的國王和王后。大佛與壁畫形成彼此呼應的整體,眾多的佛、菩薩環繞著釋迦牟尼佛,生動展示了佛國世界的莊嚴妙好。

這種壁畫布局幾乎成了巴米揚石窟壁畫的主要風格。大約到了薩珊王朝時期,巴米揚成為一個重要佛教中心,後來又結合印度笈多王朝的藝術成分。巴米揚石窟的藝術特徵就是文化的多元性,由於受薩珊王朝、東羅馬拜占庭美術,以及吐蕃、吐火羅斯坦等文化要素影響,這些文化渾然融合成巴米揚美術之實體。

佛教東傳 阿富汗具關鍵

阿富汗佛教藝術對中國古代西域和中原佛教的影響,晁華山認為最主要的就是犍陀羅藝術。

當時犍陀羅藝術中心在阿富汗東部的哈達,他認為中亞佛教對中國佛教及其藝術的影響大於當時的印度佛教,而學術界對此問題往往認識不足,一說佛教就溯源印度,往往忽略了早期中亞對中國佛教藝術的深遠影響。

從歷史上看,一是在貴霜王朝時完成了佛經從口傳到文字的第四次集結;二是產生了佛像藝術,這在佛教史上是一次重大的轉折。有了佛經文本和佛像崇拜,才真正促成佛教向世界各地的傳播,而佛教藝術的產生,使得抽象的佛教理論走向通俗化和大眾化的道路;三是佛教最初傳入中國,並不是直接來自於印度,而是經由中亞從西域傳來的。

早期佛經翻譯高僧安世高、安玄來自安息國,月氏高僧支讖、支曜、支亮、支謙等都來自中亞的阿富汗境內。早期佛經中不少佛教名詞也不是印度詞彙,而是伊朗語詞匯。例如佛經中「沙門」一詞是吐火羅語,而非古印度梵語。

季羨林在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啟示,但至今人們對這一問題還是不夠重視。此外,中國西域的佛教石窟藝術,以及中原的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等石窟的建造,可以說都受到了犍陀羅藝術不同程度的影響。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648822&fbclid=IwAR20CoAOjs5sKExiJGcjDXC0pQRgNU9_iYUaxWbrxgsaq44vIuLWBM0ibr4

Thursday 14 October 2021

超譯《尚氣》

/ 劉保禧

《尚氣》不是辱華,而是 against the Chinese diaspora。直接點說,這是一套敘述 Overseas Chinese 如何抵抗 Mainland China 的電影。

香港人投射了太多想像在梁朝偉身上,普遍只看到《一代宗師》或者《東成西就》的身影。很多影評千言萬語,其實可以一句講完:梁朝偉好型。但我建議,請將兩位男角face/off,想像尚氣的樣子是年輕的梁朝偉,文武是年老的 Simu Liu,觀感就會 fit 晒!現在梁的文武太過情深款款,掩蓋了角色本來的父權與霸道。

根據角色設定,文武渡過的歲月已歷千年。所以,他所象徵的 Mainland China,不一定指涉當下的政權,還可以是「滿朝文武」的滿清帝國,甚至是中華帝國。一開場陳法拉說的旁白已經很清楚:在文武的眼中,「只有征服」。

翻開史書美的《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導論的第一句就指出,滿清的征服如何影響我們理解中國:「中國迅速崛起成超級強權或許迫使我們當下重省目前關於帝國與後殖民性的論述,但是在十八世紀中葉滿清征服『中國本土』北邊與西邊的大片疆域時,它便符合我們所賦予的『帝國』一詞的現代意涵。」[1]因此,領土完整,一點都不能少,正是 Mainland China 一直以來的欲望。

文武有一對子女,兒子尚氣在14歲時逃到三藩市受美國庇護,女兒夏靈不久在16歲也逃到澳門建立自己的格鬥王國。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文武讓子女在外地有十年左右的自由。然後時間到了,他帶同兵團到澳門,恩威並施讓兩兄妹回歸家園。回到家中,尚氣還傻傻的問父親為什麼知道自己的行蹤,文武直接告訴他:「I always know where my children are.」如果妹妹夏靈象徵澳門,生存之道就是聽話,「just nod, don’t talk…that’s how I survived.」那麼哥哥尚氣象徵的是什麼?有什麼地方值得爸爸興奮地舉國公告「My son is home.」?戲裏沒有點破,看倌請自行對號入座。

尚氣雖然回到老爸的大本營,但是人心尚未回歸。在老爸的眼中,尚氣就是 Chinese diaspora,離散在外,不願回家,總是逃避自己的真正身分。根據史書美解釋,「『離散中國人』被理解為中華民族在世界範圍內的播散,作為一個普遍化的範疇,它以一個統一的民族、文化、語言、發源地或祖國為基礎。」[2]英文的 Chinese,可以意指華人(族裔)、中文(語言)、中國的(國家),但是用中文來思考,理所當然只有一個中國。如果只有華人的樣子,但是說英文、住在美國,那就不夠純正。中國大陸,界定了 Overseas Chinese 是否純正的華人。

《尚氣》的編劇 Dave Callaham 正是 Chinese-American,在美國長大,他在一次訪問提到身分認同問題一直困擾著他:Who am I? What am I? Am I welcome here? [3]這些問題也困擾著尚氣,直到電影中後段才出現轉折──尚氣到了大羅,遇上由楊紫瓊飾演的映南(尚氣的阿姨)。映南見到尚氣,說了一句:「像你媽媽。」香港觀眾哄堂大笑,因為大家直接對照的是 Simu Liu 與陳法拉的外貌。可是,電影裏的「爸爸」與「媽媽」其實都是符號,如果「爸爸」象徵 Mainland China,則「媽媽」象徵的就是 Cultural China。這句對白想說的是,你的身分不必由爸爸來界定,你的氣質更像媽媽,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氣質。

由陳法拉飾演的媽媽映麗,是全劇唯一只說華語的重要角色。她的出身地「大羅」,就是文化中國。電影表達的方式,有時直白得近乎露骨:帶領主角進入大羅的Morris取材自《山海經》的帝江,進入大羅之後滿目皆是鳳凰、九尾狐等神獸。甚至「大羅」本身的名字,也是道教典籍描述的仙境。電影幾乎絕口不提「中國」或「Chinese」的字眼,也沒有指涉具體的中國領土(除了澳門),但是文化中國的元素毫不吝嗇都表現在大羅的國境之內。尚氣在這裏覺醒,領悟了神龍之心;意思是說,Overseas Chinese 在文化中國下認識自己,可以解決身分認同的危機。

這令我想起了余英時先生。最近有一場悼念余英時的論壇,講者蘇曉康回憶自己遇上車禍後精神崩潰,余英時教他一種方法:去跟歷史上的優秀人物接通心靈。接通他們的心靈後,就可以在歷史長河上獲得了生命。這是一種精神來源,源源不絕,可以讓我們變成另外一種人。[4]中國沒有定於一尊的國教,卻有一種非宗教的宗教情懷,潤澤人的心靈。同樣,《尚氣》最後一幕,楊紫瓊帶領群眾放水燈,悼念為大羅犧牲的士卒。對白的訊息很清楚:千年以前,千年以後,只要是有心承傳文化,我們都可以接通彼此的心靈,成為一體。

「Did America make you soft?」本來是妹妹夏靈調侃哥哥尚氣的話,整套電影卻嘗試告訴大家,Marvel 代表的美國才是以柔制剛。電影吸納了古典中國的元素、香港武打電影的場面、美式英雄電影的橋段,並讓各地觀眾各取所需,皆大歡喜。一門裏,有人當面子,就得有人當裏子。這次梁朝偉當的是面子,吸引香港觀眾看看內裏乾坤;而 Simu Liu 是裏子,尚氣如何迎拒 Chinese 的身分,才是電影的核心主題。看穿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尚氣》為什麼在中國大陸遲遲未能上映。在觀念上抵抗 Mainland China,在現實上自然受到 Mainland China 抵抗。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6869

Tuesday 12 October 2021

獨裁者的廚師

/ 區家麟


還記得「狂人阿敏」嗎?七十年代非洲國家烏干達政變奪權後的統治者,以誅滅異己、瘋狂殺人而聞名於世,他「吃人肉」之說更傳得言之鑿鑿。

波蘭記者沙博爾夫斯基走遍世界角落,寫成了《獨裁者的廚師》故事,其中一人,正是阿敏的主廚歐德拉。歐德拉出身貧苦,但廚藝了得,機緣巧合下,縱使他與阿敏分屬敵對部落,但他觀言察色,懂得迎合老闆胃口,獨裁者接納他當廚師,主管廚房幾十人。

獨裁者不會從一開始就凶殘成性,籠絡人心鞏固勢力總是需要的。廚師歐德拉形容阿敏治下頭幾年,是他一生中豐衣足食的黃金歲月,阿敏大幅加他薪金、送贈名車供他去街市搜購食材,主管整個廚房的龐大開銷。阿敏好色,也鼓勵其近身縱情酒色,好幾次阿敏知道歐德拉對某女士動心,阿敏即派人送上現金,叮囑他盡情玩樂,結果歐德拉幾年間,多了三位妻子。

記者問,為獨裁者做飯,會否心有不安?歐德拉說,他沒想過,他不碰政治。

很快,阿敏露出真面目,殘殺政敵、毆打妻子,甚至在總統府內開槍恐嚇他最信任的幕僚,人人自危。傳聞他殺死政敵後,會與屍體單獨共處一室,「吃人」的傳聞從此而來。

歐德拉說,他沒有煮過人肉,從沒有在廚房裡見過人肉,所有肉都是他親自買的。他為此辯解時,淚水一直在流,沾濕了襯衫。

八十多歲,垂垂老矣,歐德拉談起「人肉」傳聞,為何仍然流淚?也許,是他想起,他人生中最光輝的日子,只是一個狂魔的施捨,更蒙上一個廚師最羞辱的不白之冤?

歐德拉當時想離開阿敏,但發現已經跑不了,四個妻子與五個孩子,把他牢牢綁著,他只能靠阿敏的供養,已無法自力更生。他才發現這是阿敏的詭計、換取忠誠的謀略。這招數,也用在其他近身及幕僚身上;阿敏瘋狂殘虐,他以利益與恫嚇,令身邊人只敢從命,他們已被牢牢綁住在這體系之中。

有一天,歐德拉被人誣告想暗殺阿敏,阿敏沒殺他,把他驅逐出境。匆匆上車時,榮華富貴帶不走,三位新妻子四散逃命。三十多年後,只剩元配仍和他一起,在一間破爛小屋前,訴說這個浮生若夢的故事。

https://aukalun.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30.html

Friday 8 October 2021

202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萨克·古纳

诺奖评委会对他获奖原因的解释是:他的作品 "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夹在文化和大陆之间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富有同情心和毫不妥协的洞察力的描述 "。他的小说摈弃刻板化的陈述,让世人打开眼界,看见陌生而文化多元的东非。

阿卜杜勒扎克·古纳(Abdulrazak Gurnah),1948年出生,是坦桑尼亚小说家,他于1960年代末以难民身份来到英国。用英语写作,且常驻英国。他的作品多带有殖民、难民议题色彩。目前共创作了10部小说,最著名的小说是《天堂》(1994年),《荒漠》(2005年)和《海边》(2006年),他也是多篇短篇小说的作者。古纳是史上第5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作家。

古纳是英国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退休教授,校方官网指出,他主要学术专业在后殖民写作,以及与非洲、加勒比海和印度等地的殖民主义相关论述。

瑞典学院在声明指出,古纳来自印度洋上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桑吉巴岛(Zanzibar)。在葡萄牙、印度、阿拉伯、德国和英国等多个殖民国的统治下,桑吉巴岛曾发生奴隶交易和各式压迫。

据报道,古纳于2004年为《卫报》(The Guardian)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说,他在桑吉巴岛生活时没有打算成为作家,但一到英国,一种“被遗弃的生活”之感将他淹没。他写道,根据一个论点,“移居他乡是必要的,因为作家处于孤立之境时,能抛开使他或她噤声和澹化真相的责任及羁绊,而创作出具有价值的作品”。

古纳21岁流亡英国时开始写作,其作品与他离开之地有所连结,这意味着记忆对古纳的作品形成至关重要。

尽管古纳的母语是斯瓦西里语(Swahili),英语成为他写作的工具,1987年出版的《启程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暂译)是他的处女之作。

古纳第4部小说《天堂》(Paradise,暂译)曾于1994年入围英国布克奖(Booker Prize),是他的突破性作品,最近期一部小说则为2020年出版的《来世》(Afterlives,暂译),延续了《天堂》的故事。

https://www.rfi.fr/cn/国际/20211007-202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 前英国教授获殊荣

瑞典科学院周四(10月7日)表示,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英国小说家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

古尔纳的小说包括《天堂》和《逃亡》。他将得到瑞典科学院给予他的1,000万瑞典克朗(114万美元)的奖金。

73岁的古尔纳出生在坦桑尼亚,年轻时移居英国。退休前他是英国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他先后写过十多部作品,其中许多都是关于难民的经历。

1994年出版的小说《天堂》讲述了一名20世纪初在坦桑尼亚长大的男孩的故事,古尔纳因此赢得布克奖(Booker Prize),这标志着他作为小说家一个新的突破。

2001年出版的小说《海边》讲述了一名生活在英国海滨小镇的难民故事;而他最近的作品《余生》则是《天堂》的延续,讲述了德国对非洲殖民时期发生的故事。

委员会说,“他以极大的同情心和不屈不挠的承诺关注着个人的命运。”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炸药发明家和商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的遗嘱而设立,始于1901年,旨在表彰人类在科学、文学和和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中,经济学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

之前文学奖殊荣的获奖者主要是小说家,如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和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诗人,如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以及剧作家,如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和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

不过,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因其回忆录获奖;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因其哲学作品获奖;而鲍勃‧迪伦(Bob Dylan)则因其歌词获奖。去年这一奖项由美国诗人路易丝‧格鲁克(Louise Gluck)获得。

除了奖金和荣誉之外,诺贝尔文学奖还经常为获奖者带来图书销售,使可能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获奖者成为畅销书作家。

文学奖是2021年诺贝尔奖中的第四个奖项,紧随本周早些时候揭晓的医学/生理学奖、物理学奖及化学奖之后。和平奖获奖者将于周五公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1/10/7/n13288265.htm

Monday 4 October 2021

《沙丘》中的阿富汗、美國和迷幻文化

/ 盧斯達

怎麼形容《Dune》?看過導演之前的《銀翼殺手 2049》,電影節奏非常類似《2001 太空漫遊》的靜謐太空段落。《太空漫遊》放映之初,有人形容這是一部嗑藥電影。依照這樣的路徑,《Dune》也要拍成嗑藥電影才成。畫面上的宏偉和小物件的精細,入神的細節腔都會十分興奮。給足時間營造的氣氛、到處佈滿的中世紀儀軌肅穆感,講的卻是一個太空歌劇故事。從沙漠星球到宇宙飛船,我們看見了從前《星球大戰》的原型;看過《權力遊戲》的又會看到《權力遊戲》封建貴族群揪的影子。或者《異型》,或者《星空奇遇記》。

被《沙丘》小說影響到的一眾兒子,現在佔據了流行文化的那個版塊。重製沙丘的故事,就等於讓新一代的觀眾回到很多東西的祖源。2021 年電影版散發的氣質也是如此,你像發現一個塵封的遠古故事,電影中的場景、服飾、人們講說話的方法、表達情感的方法,也充滿極為中世紀的壓迫感,像古堡中某個房間的鐵處女。這不是迪士尼電影,而是製作 DC 電影的華納,電影不會在某些地方逗你笑,甚至連放鬆的空間也不多,沙漠老鼠沒有賣萌,Jason Momoa 那一角色是電影中少數被允許笑的人。它也不遵從傳統的三幕式段落,將武打大戲的高潮放在中間,之後所有時間都用來描寫少年在沙漠流浪的內心戲。

他們都告訴你要看 IMAX,那些沙漠風情畫、迷幻的蒙太奇,都是包圍式體驗。然後這個故事講甚麼?簡單來說是這樣:

遙遠的未來,人類發展出 AI 之後,曾一度被 AI 迫到滅亡邊緣。殘存的人類最後戰勝機械,之後禁止製造 AI,但為了應付「發展需求」,開始走生物科技路線。例如改造人類自身,發展出各種加強特殊功能的人類。故事中的精算師是數理計算型人類,女巫是心靈能力加強型人類,等等。後來人類發現了一種名為「香料」的毒品,一般人服用這種毒品,可以延年益壽;有超能力慧根的人服用之後,更會升仙。有幾個黑社會集團在爭奪香料的毒品貿易壟斷權。皇帝和各地的軍閥權貴自己當然在服用,而「香料」只在一個沙漠星球——或者阿富汗——產出。主角也是一連串基因工程下的產物,在女巫組織千萬年的配種之下,成功「產出」了一個有潛在超能力的人,或反過來說是一個有終極缺憾的人,他對「香料」這種毒品特別敏感。

因為一連串帝國政治問題,少年一家被流放到沙漠星球。那個星球的問題不是沙漠問題,而是空氣飲食中都有那種毒品,於是少年在星球上日漸「學壞」,能力開始放飛自我。他的能力說穿了就是人們嗨大了之後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彷彿涅槃,獨坐旁觀於時間洪流之上。少年能力覺醒的初期「病徵」是開始有預知能力。沒錯,你可以將這個故事看成一批隱君子之間的幻想故事,而在小說中整個宇宙文明也幾乎是基於吸毒這一件事。

所以無論《Dune》拍得有多匠心獨運,這始終像只是看了兩個多小時的預告片,真正好玩的東西還在後頭,要用 part 2 來講,問題是票房能不能支撐他們這樣玩。

《沙丘》第一部小說在 1965 年美國初版。6、70 年代是一個反叛的、群魔亂舞的精彩年代。從 John Lennon 到 Chales Manson 都是這個年代的知名人物。嬉皮士成為一個人數龐大的群體。作者 Frank Herbert 安排少年全家從有山有水的星球,移到沙漠星球,最後似乎體悟了宇宙真諦,還有大量引用的伊斯蘭設定,無異 60年代大批西方白人青年到阿富汗喀布爾 (當時阿富汗還在革新派的國王統治下,與美國持續改善關係並接受美援) 做流浪客、用藥以及全面「體驗人生」。

沙丘星球的原居民,自由人,就無異於嬉皮士,他們跟文明人說話,極有威嚴。雖然貧窮,但自己有一套價值觀的滿足。原居民說,你們這些統治者來來去去,我們見得多了。對阿富汗的製毒人口來說也是。你是白人帝國主義者好、國王軍好、塔利班好、北方聯盟好,統治者都是來來去去的,但阿富汗製毒的基礎卻是歷代統治者都無法戒除的毒戒。美國都不行。

促進了 6、70 年代很多歷史,助力於 50 年代發生的另一大事:迷幻藥 LSD 被引入美國,並迅速在特定人群之間流行。這是一種新型化學物,以「極小劑量能產生強烈致幻效果」而聞名,原先是在 1930 年代兩名瑞士化學家於實驗室合成,在 50 年代進入美國,有精神病學家開始研究用它來治療精神病。

這種香料引起了從中情局到地下文化圈子的各種人群注意。一開始,沒有法律去規範,變成禁藥是後來的事。據說中情局用來做了很多變態實驗。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好多都嘗試過,並產生了例如迷幻搖滾的新音樂。Steve Jobs 說它改變了自己一生。原著設定中人們在經歷與 AI 的聖戰之後拋棄人工智能,也映照出嬉皮士拋棄消費甚至資本主義的思想。在人們拋棄物質之後,就會關注心靈發展。在故事中,也幾乎是這樣描寫人類新的發展道路,即機械文明轉為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中的「香料」,等同機械文明中的石油,用來驅動引擎。所以沙丘宇宙中擁有強大能力的人,都是使用「香料」開發了潛能的人。有些人的大腦可以做超級電腦一樣的快速邏輯運算,有些人特別好打,有些人特別長命,有些人產生了心靈預知能力。

宇宙中的長程飛行是宇宙文明得以擴張的關鍵,飛船其實是由嗨大了的人類去做駕駛員,他們用「香料」對駕駛員大腦極限開發,令他們可以計算出超空間船道並超越光速,但代價是駕駛員長期 OD 變成怪物一樣。這些怪物駕駛員在 1984 年《沙丘魔堡》反而有拍出來。

如果你把這個故事解構為作者描述那一代人嗨大了之後用另一種觀點看待世界之後的啟示錄,它其中一個最終關注是人類文明終會如何走下去。6、70 年代的時代,總有一個想要對抗的「主流」,也需要一個逃逸的後花園。阿富汗之於當年的西方青年,沙丘之於作為外來人的少年。

走入沙丘,作者開始想像並完結了他「已知宇宙」的億萬年史詩。不論是 Paul 後來的悲劇命運,還是他的後代與沙蟲融合,變成沙蟲神帝並一人掌握了香料的故事,其實都在辯證「魅力領袖——中央集權」這種人類組織形態。整個故事是在說那個宇宙中的人類社會逐步由封建制過渡到一人集權的情況。首先各大家族還能夠與皇帝爾虞我詐,證明雙方實力相當,但到了後期,少年利用了救世主的謊言引發了一場聖戰,「自由人」翻身成了特權階級,並擁立了少年做皇帝。大家族一一被削藩,電影中出現的女巫育種所也被收歸國有,作為皇帝培育完美接班人的私人體制。故事其實在講述宇宙的權力慢慢由幾個團體收歸到一個皇家甚至一個皇帝手中。到最後少年的後代跟沙蟲融合,掌握了宇宙中最貴重的「香料」產出權,人類進入絕對的皇政壟斷時代,宇宙中所有行業都要依賴沙蟲神帝的配給,人類就在他「強制和平」的監護下渡過了三千多年。

但沙蟲神帝意識已經超越了,他有一日發現人類在絕對的和平之中會喪失某種精華,於是自己培養刺殺自己的反抗軍領袖。在他死亡之後,依靠一人獨裁的宇宙亂成一團,又死了很多人,人類進入「大流散」時期。他認為言傳不能,要身教這個道理。這都是作者在書寫中心思想:甘迺迪或許令你很仰慕,但他會帶領人民去打越戰,事無大小的指導會弱化人民自發的生存能力。

而他也經常暗示,沙丘的原居民「自由人」其實早就得道,反正已適應了環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本不需要去跟 Paul 去打聖戰,把自己捲入更複雜的因果之中。沙丘的一部份靈感據說是作者在美國最乾燥的半沙漠地帶的考察生活,他發現沙漠地帶都有自己一個複雜生態系統。強行干預和營造、庸人自擾的非自發秩序勢力自然是人類自己。這也是戰後興起了的生態主義了,但放到社會科學的那邊,《沙丘》就是在討論政府對人們的干預和控制的政治哲學問題。

https://www.patreon.com/posts/sha-qiu-zhong-de-56866

Friday 1 October 2021

你找到自己的天命了吗?

/ 张济作

最近重看保罗柯艾略(Paulo Coelho)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又有了新的体悟。这是一篇富有深意的寓言故事,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作者以一位牧羊少年追寻自己的梦想,要去云游四方,最终得到启示,必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牧羊少年这一趟奇幻之旅,探讨了人生到底应该去寻求自己的梦想或天命,还是必须汲汲营营现实的生活要求,而甘心日复一日过著一成不变的生活,直到终老。

每个人都有来此生的“天命”(Calling)。有些人奋力去追求,不惜经历许多磨难,最终发现原来财富/宝藏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从外求,再回到内求,人生经历了一圈,回到原点时,我们是仍然保有原来的那份追寻梦想的纯真,深深感恩生命给了我们这份难得的历练;还是在历经沧桑后,觉得一切都是徒然的呢?

书中有位水晶商店东主早年有朝圣的梦想,为了忙于生计,而将梦想延后去实现,期盼生活稳定后,才出发。后来生活逐渐稳定后,却又瞻前顾后,结果以“担心去实现梦想后,再也失去了奋斗目标”为借口,一辈子守在水晶店中。

因著本身的“天命”,而努力去实践,即使整个追寻的过程中磕磕绊绊,却也甘之如饴;还是“为保有梦想,担心实践后失去奋斗目标”而忙碌于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呢?何者为佳?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透过书中的情节转折,得以不断的叩问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人生做一番省思。

百年一遇的瘟疫肆虐,夺走了许多宝贵的生命。我们这不长不短的人生,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如果不为自己的天命而活,不幸此生走到了尽头后,到底最终留下了什么呢?

阅读圈的朋友们因著这一场疫情,失去了“小绿洲图书馆”*馆长文伟铭老师。文老师在离世前一天,与朋友通讯息时表示,他梦见腾云驾雾的一条龙,龙问了他一句话:“你找回自己了吗?”

是的。“你找回自己了吗?”和“你找到自己的天命了吗?”是攸关生死大关时必须回答的提问。

文老师一生投入教育及推广阅读的天命中,我们深信他是像那位牧羊少年一样,虽然历经许多波折和磨难,最终得以实践自己的梦想。他不枉此生矣!

“小绿洲图书馆”必定能够承载著文老师的理想,继续为这个世界培养出更多愿意去实践天命的小读者。这里是孩子们学习开展“人生奇幻之旅”的中间站,前往寻找本身宝藏的法尤姆绿洲(Al-Fayoum Oasis)。

注:*The Alchemist,作者为Paulo Coelho。原文为葡萄牙文,1988年出版。英文版则于1993年出版。至今被翻译超过65种语文,是世界上被翻译成最多中语文的书。总销售量超过6500万册。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1/09/27/44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