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7 February 2023

稻盛和夫的工作心法

「工作就是修行」是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名言,他認為「工作是利他的事」,秉持這樣的初心,他的事業「在良性循環之下,為他們所做的良性成果,最終又回報到自己身上」。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稻盛和夫的「人生與工作的結果」方程式,除了熱情與專業,更重要的是正向的思維,這才是事業永續的至要關鍵。

/ 稻盛和夫

基於利他的心,做出良善的行為,會自然而然使命運好轉。在宇宙中,這樣的「因果法則」確實存在,這點無庸置疑。

宇宙中,吹著「利他之風」,若你揚起大帆,大量承受這股風力,你的小船就會順勢飄向美好命運的航程,人生也被引導往更好的方向前去。

而這裡,承受風力的船帆,正是「利他之心」。當你抱持著善良體貼的心,待人處事,就會充分感受到「利他之風」的存在,在其強而有力的作用下,就會航向幸福與成功。

在經營的世界中,提倡「利他的心很重要」之類的觀念,總是讓人不禁懷疑,面對嚴峻的經濟社會,「利他」或「體貼」真的有助於經營嗎?

不過,也正因為處於競爭激烈、爾虞我詐的商業世界中,更顯出「為對方著想」的利他之心的重要。因為基於利他想法所採取的行動,都能產生好的結果,而好結果最終還是會回報到自己身上。

這讓我想起三十多年前,京瓷曾拯救過陷入經營困境的新創公司的往事。這家公司製造販售當時流行的車用對講機,因為搭上美國無線通訊的熱潮,短短幾年的時間內,公司便急速擴張。不過熱潮一退,公司裡的上千名員工,馬上就感受到斷炊的危機,於是該公司運用關係找上我,希望我出手相助。

我們併購了這家公司後才知道,該公司背後,有一個思想偏激的工會組織。工會成員對工作意態闌珊,反倒對勞工運動相當狂熱,還多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他們對於自己的意見不被接受感到非常憤慨,就往京都街頭展開示威抗議。還開著宣傳車,穿梭於鬧區大聲播放對我的詆毀中傷。

然而,我沒有對他們這些行為採取任何應對措施,只是專注於與該公司合併後的事業重整。這些人鬧了七、八年後才離開公司,期間造成的麻煩與損失,真是不可計量。但我一句不滿與怨懟都沒說,只知道要為了員工加緊努力,讓業績早點恢復正常。

後來原本虧損的事業,重新步上軌道,員工終於體會工作的值得之處,更專心致力於工作之中。那之後又過了十幾年,京瓷又併購了某家經營不善的影印機製造商,並由京瓷各分公司派員組成併購支援小組,而小組的中心人物,就是曾苦心計畫要重振事業的原新創公司的廠長。

他在就職典禮上說了這麼一段話,「過去我們是被救助的立場,這次換我們救助別人了,不禁覺得這不可思議的巧合,就像冥冥中自有安排。」

我經歷過要幫員工們把公司拯救回來,卻因部分偏激員工,反而讓我身陷麻煩的泥淖,但我並不因此洩氣,只是一股勁地想著員工,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在良性循環之下,我為他們所做的良性成果,最終又回報到自己身上。

(本文標題為編輯所下,摘自天下雜誌出版《心。人生皆為自心映照》之〈基於利他想法行動,好結果會回報到自己身上〉)

Saturday 25 February 2023

瞋為毒根

殺瞋心安隱,殺瞋心不悔;瞋為毒之根,瞋滅一切善。

——大智度論卷十四.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義第二十四

此偈是說,滅掉了瞋恨,心中就得平安;滅掉了瞋恨,就不再後悔。瞋恨是煩惱毒的根源,所謂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許多人由於喜怒無常,常發脾氣而害人害己;辛苦了一輩子的成績,很可能只因說了一句狠話而前功盡棄。

凡夫的煩惱心有三種:貪欲、瞋恨、愚癡,這三種煩惱心當中,以瞋心表現最明顯。貪心往往可以隱藏,不易讓人發現,可是只要心中有瞋有怨有恨,很快就從面色、言詞、行動上表現出來。修行人要得心安隱安定,感到喜悅安樂,一定要把瞋心除掉。有些人沒有表現貪欲,但瞋心很重;他不求名位、利祿、權勢,也不想追求男色、女色,但對很多事情、很多人都看不順眼。既然對任何事都怨忿不平,對任何人都採對立的心態,心中豈能安定?

瞋心滅除後就不會有後悔的心。「悔」也是懺悔、悔過。佛經中說:「一念無明起,火燒功德林。」無明是煩惱心的潛在力量,有了瞋心,會無緣無故地動怒,用語言、動作或其他方法傷人,後悔的事就來了,這時就要懺悔。

貪瞋癡稱為三毒,其中以瞋心的毒最大。因為貪心使自己煩惱重,卻不一定傷人;但瞋心一定會自傷傷人、自害害人,是雙重的罪惡,所以「瞋」是「毒之根」。

如果能滅瞋心,就能修行一切善法。當瞋心的火息滅時,對人會生起慈悲心,會以關懷、原諒、同情的心待人;當瞋心消滅時,對一切事物的決斷,會以純客觀的智慧來處理自己的問題,分析他人的問題,化解一切麻煩的問題。所以說一旦瞋心滅,一切善法生了。

摘自:聖嚴法師《智慧100》
https://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5203&fbclid=IwAR0Z1lBtonDSE9laiDVA9aruyeybO5SE9ifah8MKNLZRo1_4Le2CFDBpKPg

Thursday 23 February 2023

生命在呼吸之間

/ 果然是大師


我喜歡看晚霞。有幾次,我嘗試專心地看著晚霞的某個位置,想體驗晚霞的變化過程。時間一點一滴過去,我發現,用肉眼幾乎看不出晚霞正在變化,而是過了幾十秒之後,才覺察到晚霞的紅光已悄然淡去。

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年輕的時候,一秒一分、一天兩天,乃至一年兩年,都不會覺察到自己的身體正在逐漸退化。直到有一天,恍然發現體力已經大不如前,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才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在慢慢變老。

在接受自己漸漸變老的過程當中,難免會有許多的「想當年」。想當年登山涉水一整天都不會覺得累;想當年通宵達旦不成問題;想當年吃得多、睡得好;想當年……這些當年擁有的本錢,如今已不復存在,深切體現了生命的無常。

《四十二章經》有一段佛陀與弟子的對話。有一次,佛陀問弟子:「你們的生命還有多久?」一位弟子回答:「生命還有數天。」佛陀對他說:「你還不瞭解生命的道理。」另一位弟子回答:「生命就在一頓飯的時間。」佛陀搖搖頭說:「你也未瞭解生命的道理。」第三位弟子說:「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佛陀說:「你已經體悟生命的真理。」

俗話説:「棺材裝的不是老人,而是死人。」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過程。然而,我們往往不會料到,哪天一口氣不來,這期生命就沒了,無需等到「老」、「病」。

印光大師勸誡我們,要經常把「死」字掛心頭,如此一來,就不會任情恣性、蹉跎歲月,也不會因爲遇到問題就捶胸頓足、耿耿於懷。練習把每一刻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刻,就不會為過去的恩怨得失而放不下,也不會對未來的期待緊抓不放,隨時隨地準備好這一期生命的終結。

https://www.facebook.com/ddc.com.tw

Tuesday 21 February 2023

《法華經》對漢傳佛教的六層意義

《法華經》對漢傳佛教來講,意義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包含了幾層意義:

一、天台宗的思想依據

天台宗是以《法華經》為依據,從而開展出基本的架構,即「會三乘歸一乘」、「開權顯實」。《法華經》既融合整體佛教,又將各層次的佛教貫穿起來,成為一個可大可小、能大能小,且貫通大小的整體佛教。這種思想,唯有以《法華經》為依據的天台宗才有。

二、主張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法華經.方便品》中有「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的經句,意思是說,如果有人以散亂心,進入寺廟之中,但是因為念了一聲「南無佛」,便足以因此而在未來成佛了。這種說法,對於一般修行人非常具有鼓勵意義。因為一般人認為一定要修成三昧、入定的工夫,才能夠開智慧,《法華經》則告訴我們,念一聲佛號,也就種下成佛的因了。

此外,《法華經》主張兩性平等,女性亦可成佛,這與其他經典認為女子不能成佛的說法不同。《法華經》甚至認為曾經謗佛、毀佛、傷害佛的人,將來也能成佛,也就是說,無論過去造了何等惡業,只要開始學佛,就有成佛的可能。

〈常不輕菩薩品〉中,講述「常不輕菩薩」修持忍辱行時,不管別人對他打、罵,或是批評,他都依然恭敬讚歎所有的人,不敢輕慢,因為他認為無論是好人或壞人,未來都將成佛。而實際上,他即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

三、講說重要的修行方法

《法華經》非常重視「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等修行方法。其中,「受持」是領受於心,憶而不忘;「讀誦」是看經、誦經;「書寫」是抄寫經典,在印刷術尚未發達的古代,所有著作都要經由手寫,才能傳播,因此《法華經》提倡大眾一起來鈔經,目的就是為了轉送給其他的人;「為人解說」則是把經典的意涵,解說讓人了解,也就是說法,而這都是無量的功德。

另外,《法華經》還主張禮拜、懺悔,而現在這已成為漢傳佛教各宗派最普遍的修行入門方法,影響很大。

四、相信佛永在人間

在〈如來壽量品〉中提到,釋迦牟尼佛常在靈鷲山上,凡夫的肉眼雖然看不見,但是他不曾離開人間。一般的佛教徒認為,在釋迦牟尼佛的色身涅槃以後,佛也就不存在了。可是《法華經》指出,釋迦牟尼佛的壽命是無量的,不因色身涅槃或火化而消逝,因此,就信仰的面向來講,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永在人間。

五、人間淨土思想的根源

〈見寶塔品〉中描述,久遠以來,有一位古佛名叫「多寶如來」,曾在無量世之前發願:凡是有人宣講《法華經》之處,他必將現前護持。也就是說,因為有《法華經》的存在,所以就會有古佛出現護持,而且不僅僅是一尊佛,更有無量無數的佛都來護持。因此在〈從地涌出品〉之中提到,佛的寶塔從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從地涌出,無量無數的佛遍滿虛空,皆是為了聽聞、護持《法華經》而來。

因此,每當我們誦念、修持《法華經》,便會有無量無數的佛出現,而每一尊佛,皆有許多菩薩與護法神隨侍而來,這時,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在佛國淨土之中了。所以,法鼓山主張「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並不是一種夢想,因為《法華經》正是這麼說的。

六、觀音菩薩的信仰

最讓一般民間感受無限慈悲和救濟力量的觀世音菩薩,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描述道:若是遭遇任何大火、大水、強盜、惡鬼等困厄時,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便能夠及時得救。

此外,一般人通常認為是地藏菩薩在地獄中普施救度,可是在觀音法門裡,觀音菩薩除了會化成餓鬼來救度餓鬼道的眾生,而且曾經示現在阿難尊者面前,告訴阿難尊者救度餓鬼道眾生的方法之外,也會救度地獄道的眾生。因此,觀音菩薩不只在中國,在韓國、日本、越南、西藏、印度,皆是非常普遍的信仰。

以鳴響法華鐘來代表一切佛法

由於《法華經》有這麼多重要的意義,以及豐富的內涵,所以我們委請日本「老子製作所」鑄造法華鐘,做為法鼓山整體佛法的象徵。法鼓山既名「法鼓」,除了以「擊法鼓」來弘揚佛法,更以鳴響法華鐘來代表一切佛法,用整體佛法來拯救、照顧我們這個世界,不但具足慈悲與智慧,同時也含有無限光明與希望的意義。

法鼓山法華鐘,重二十五公噸的鐘體,並不算世界之最,在臺灣、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均可見到更巨大的鐘,但是,我們的法華鐘在鐘體內外,鑄刻《法華經》一部和〈大悲咒〉一卷,總字數七○一五二字,則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創舉,也是目前全世界僅有的一座法華梵鐘。

因此,我們每拜一次法華鐘,就等於禮拜了一部《法華經》和一卷〈大悲咒〉;每當撞響一聲法華鐘,就彷彿聽到了整部《法華經》和〈大悲咒〉。

(二OO五年八月二十四日於日本東京新大谷飯店,為《不一樣的聲音》節目而講,收錄於《二OO六法鼓山年鑑》)

Saturday 18 February 2023

預防老化

徐瑞雲

前幾天跟月卿姐直播前聊了一下,她提到人一過60歲身體就會有很大的變化,不只體力會變差、肌肉也會少很多。我們彼此分享了一些如何預防太快老化的方式,除了我們在直播分享的內容外,在這裡分享我們聊到的內容。

1. 肌力一定要保持,尤其是四肢和核心肌群要好好鍛鍊:可以做伏地挺身和半蹲,長期練習太極或瑜珈。很多年長者免疫力較差,一生病吃不下或住院,體重就直直落,而且消失的大多是寶貴的肌肉,吃回來的體重卻多為脂肪肥肉。所以除了運動也要注意優質蛋白的攝取。

2. 身體的彈性:人年紀越長,身體如果沒有常常適度伸展,容易變得僵硬,柔軟度差,而缺乏彈性的身體很容易受傷也容易失衡。所以一定要常常保持關節的彈性和肌肉的柔軟度。每天花些時間拉筋維持身體的彈性是很重要的。

3. 預防老年失智:腦部是可以鍛鍊的,可惜很多老人家喜歡追劇,被動看電視或在電腦上看影片等,這些是不動腦的活動,而腦部不用則退和萎縮。 有不少醫學研究則顯示電腦、電視所造成的過度聲光刺激會產生比較高的攻擊性、降低語言推理能力,而且也不利於睡眠。

如果可以學習一些新技能、交一些新朋友、多閱讀書籍則可以鍛鍊我們腦部,預防老年失智問題。醫學研究甚至發現,老年痴呆症在定期閱讀的老年人中出現的可能性要低2.5倍,而看電視則被視為一個增加失智的風險因素。閱讀不僅可以減少失智問題,也可以幫助降低壓力,也會讓我們肌肉比較放鬆,好處多多。

4. 保持充滿感恩和愛的心:這是讓人保持年輕的最好方式,因為感恩和愛讓我們可以輕鬆愉快的面對所有的人事物,是我們選擇面對生命的態度,跟一個人是否處在逆境或順境無關。

http://happy1013.blogspot.com/2023/02/blog-post_17.html

Monday 13 February 2023

小弟读《八大人觉经》

/ 谭文信


提起《八大人觉经》,其实我和此经渊源很深,近四十年前,因为许峰嘉居士(后来出家成为慧海法师(1948-2021)那时手书372字的《八大人觉经》,并复印和大众结缘,我就留意到此经,我少年时代学讲过一次,往后的岁月也讲过几次。

《八大人觉经》虽然只有372字,但内容包含了解脱道与菩萨道,经文既浓缩又简洁,是一篇很好的入门佛典。

本经有两个特色:

一、是与《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在汉传佛教享有盛名。

二、经常和267字的般若心经搭档,成为大家读诵与讲解的短篇经文。

此经相传是后汉安世高所译,收在《大正藏》第17冊。经文内容是说明“大人”(发大心修菩萨道的人)要去觉知实践的八种方法。从观察世间无常无我、然后开始学习少欲知足、精进多闻、平等布施、进而有出世修行与入世普济众生的愿行。

第一觉悟是谈佛教的世界观,从第二觉知到第七觉悟,是属于佛教的人生观。而第八觉知是要大家在前面的基础上发大乘心,普济众生。

通过《八大人觉经》的学习,我们会发觉要修利他的菩萨行之前,自己还是要先了解世间的虚幻不实,逐步的舍离私欲与自私的心理,然后行度众生的菩萨道,才是名符其实的“八大人觉”!

四字一句 整齐清楚

《八大人觉经》的经文几乎是四字一句,非常整齐清楚,以前读许峰嘉居士手书的经文就非常喜欢。不过我这里想和读者介绍的是,由一行禅師(1926-2022)将此经翻译为现代越南文,再由其弟子翻回中文的版本,希望大家都会喜欢。

《八大人觉经》

佛弟子应日夜至心念诵、观照诸佛菩萨大人的八种觉悟。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众生居住的国土危脆不坚固。万物皆由四大元素聚合而成,本性皆空,含藏苦种。人由五蕴聚合而成,生灭变异不息,无有独立存在的自我。心是恶行的源头,身是不善行的聚集地。如此观照,能逐渐脫离生死轮回。

第二觉悟多欲为苦。生命的诸多困苦來自贪欲。少欲者身心轻安自在。

第三觉悟人心总是外求,永不滿足,造作种种不善行。菩萨反之,少欲知足,生活简朴,身心安乐,精勤于道,视圆满觉悟为唯一道业。

第四觉悟惰性是修行的障碍。我们应精进修行,转化烦恼,降服四魔,脫离五蕴和三界的牢狱。

第五觉悟因无明而生死流转。菩萨广学多闻、成就度化众生的辩才,悲智双运,使众生得究竟安乐。

第六觉悟贫苦造成怨恨和愤怒,引发负面思想和行为的恶性循环。菩萨对所有人行平等布施,无怨亲之分,也不计较他人往昔的过错,不憎恨造成伤害的人。

第七觉悟财、色、名、食、睡五种感官欲乐带來的祸患。在家修行者虽住尘世,却不染着世俗欲乐,时时思念三衣一钵的出家生活,立志发愿出家,过简朴的修行生活,持戒清净,以慈悲心广度众生。

第八觉悟生死流转如猛火燃烧,苦无处不在,因而发宏愿救助一切众生,愿与众生一起受苦,导引众生至究竟乐土。

这是诸佛菩萨的八种觉悟。他们精进修行智慧、慈悲之道,乘法身船抵涅盘彼岸,又回到娑婆世界,以此八种觉悟帮助众生认识世间苦痛,舍离五欲,修行圣道。

佛弟子若能诵读、观想这八种觉悟,便能止息无量的错误观念和烦恼,达证菩提,了脱生死,常住于安乐。

https://www.enanyang.my/登彼岸/百年身世,瞬息即逝谭文信

Friday 10 February 2023

很想信神的无神论者

周若鹏

少时我曾全心相信,有种神秘、崇高的力量在一个人力不可达的境界,照顾着世界。且称为“神”吧,但我不特指上帝还是佛陀。

大学时我初次滑雪,失控滑向丛林。我没受伤,环顾四周,左右都是尖锐的断枝,如果我滑向左边或右边一尺,很可能就受伤了,但我恰恰落在这安全的中间。自小幸运,若非神明眷顾,如何解释?

成长过程中愈发觉得这想法无疑太天真,上天何须特别优待我呢?为什么世上又有那么多不幸呢?这一切像是随机的。可是,人总想要在纷乱中找到次序。佛家说因果,是在尝试解释这杂乱无章的世界。但我这么个年轻人又何曾做过什么值得善报的好事呢?故此又说轮回、说三世,今日福气乃前世修来。然而,这一切有何凭证呢?

我所相信的神,从未亲见。我读科学,崇尚逻辑,宗教经典中矛盾处处,并没有我要的真理。要投入信仰,大脑的几个部门要选择性暂时关掉才行。已故物理学家霍金的大脑大概是关不掉的,他明说:上帝不存在,死后便是虚无。我接触过许多无神论者的论述,看着人世间周而复始的荒谬,我从全心信神,到万分怀疑。

我却还不是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我害怕那种寂寞和孤独。面对无常,面对未知,都得凭一己之力吗?这世上完全没什么力量能帮助我吗?我得一个人扛着这座生活的巨山吗?没谁会为我在暗夜点一盏明灯吗?没谁会为我在绝处开一道门吗?

我希望轮回是真的,我希望上帝是真的,我希望天使是真的,我很想相信。

我猜想每个无神论者都希望信神,偷偷希望某日神力突然显现,那就不再是信仰不信仰的事了,我们能确切地知道活着不孤独,神始终在照顾我们,人生尽头不过是个逗号,那该多好。

半生已然,更觉茫茫。我曾有个亲戚在临终时信主,在一切都将熄灭的时刻,希望会出现接引自己的一道光。到那最无助的时候,我大概也会这样吧!也只能这样吧?

https://www.enanyang.my//商余/很想信神的无神论者周若鹏

Saturday 4 February 2023

安华予取予求

/ 唐南发


回想2016年以前,安华还在牢里,而当时的在野联盟正准备与马哈迪结盟共同对抗纳吉政府之时,好些对安华伊斯兰主义背景深有提防的世俗马来精英,因为公正党仍主张由安华出任首相人选而表示强烈不满,甚至认为安华带有强烈的sense of entitlement,不顾大局,始终以真命天子自居。

后来当然是马哈迪于2018年5月回锅当首相,并遵守承诺,向最高元首争取宽恕并释放安华。同年9月,安华宣布参加波德申国会议席补选。

消息传出以后,同一批马来精英例如公共卫生权益社运分子阿兹鲁莫哈末卡立(Azrul Mohd Khalid)又表达异议,再次谈及安华的sense of entitlement。

英文所谓的sense of entitlement意思是指一个人视权益为己物,任意求取,不肯放手,或可翻译成“予取予求”。而这些马来精英一再批评安华对首相大位予取予求,其实是认定他当年是马来西亚伊斯兰化的推手是,对他所提倡的现代伊斯兰主义有所顾忌。

我不认同他们当时的看法。毕竟安华的政治生涯,前后被两个人以鸡奸案入罪,通过虚假的司法审讯(sham trials)中断,先是马哈迪,后是纳吉,而这些马来精英对安华一家在过去20几年所承受的极度羞辱,素来保持优雅的沉默。

对于安华通过补选卷土重来,我完全支持,因为他有权以民选的方式,重新得回被剥夺的政治权益,而他也做到了。

但那正是他政治生涯上的一个分野。从他赢得波德申补选,重新进入希盟执政时期的政治核心,我已不再把他视为政治受害者,因为马哈迪罕有地兑现对他的承诺,让他脱离牢狱之灾,选民也认同他重回政坛。

尽管马哈迪后来食言,宁可整垮希盟政府也不愿意交棒,安华却已无法再以受害者自居,而必须重新整顿受到重创的公正党和在野联盟,这期间看着投机的行动党领袖一时继续推崇马哈迪,一时抬举莎菲益为首相人选,滋味当然不好受。

但他终于突破重围,以弱势姿态出任首相,也被迫与巫统共组政府。但这两个多月以来,安华的表现似乎印证着当初那些马来精英对他的负面观感,也就是把自己视为真命天子,对权力予取予求。

例如他违反希盟向来的立场,同时兼任财长,并继续担任国库控股主席;再来安插没有民意基础的赛夫丁出任位高权重的内政部长,恶化上议员主导内阁的局面。

上个星期,他委任长女努鲁依莎为经济顾问的消息终于曝光,引起哗然,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不相上下。我很惊讶就连资深经济学者佐摩教授也认为此举没有不妥,并表示批评者带有性别歧视,因为努鲁是女性。

回顾当初马哈迪委任安华的太太旺阿兹莎出任副首相,几乎没有人因为她是女性而反对,如今在努鲁的事情上,怎么会扯到性别歧视?今天换作是安华委任他的女婿任绍龙,同样会引起反弹,因为那也是赤裸裸的裙带作风,佐摩的驳斥根本站不住脚。

马来西亚的官僚体系虽然保守,但整体上维持一定的专业程度,能够给给予内阁成员所需的建议。看回第一个希盟政府之时一些的行动党籍部长,因为任意委任亲信朋党为助理或顾问,而非选贤与能,结果这些人抓着鸡毛当令箭,无法与公务员沟通合作,搞得部长们焦头烂额,是政令不畅的关键。

如今安华让努鲁出任经济顾问,颇有不信任公务体系的意味;既是首相之女,试问官员们今后要如何处理他们和她之间的关系呢?他们还能无私无畏,提供真实专业的意见吗?

首相兼任财长,政经权力已然高度集中,安华尚且不知足,还把女儿放在身边当顾问,对一个二十几年来高喊铲除朋党主义的领袖而言,是极大的嘲讽。

安华落难之时,我曾经因为别人批评他“予取予求”而加以反驳捍卫;但他出任首相以后,我们应该做的是监督批判,让他的政府知道任人唯亲无助于改革,而非一味纵容,以致失去民心而不自知。毕竟上一次希盟瞬间垮台,不过是三年前的事啊!

https://www.themalaysianinsight.com/chinese/s/426466

Wednesday 1 February 2023

禪修之道

/ 聖嚴法師

有很多人對禪修很有興趣,但是往往參加一、兩次以後就不再來了,很可能是過程讓他們太痛苦了,打坐的益處沒得到就苦不堪言,當然不敢繼續來參加了。曾經也有人問我,聽說禪修很辛苦,有沒有一個方法,不那麼辛苦又能很快得到好處呢?我回答他們,這就是不進大學就想畢業,簡直像做夢一樣。不過,如果大家覺得禪修最辛苦的是盤腿,那麼就不一定要盤腿,這樣大家應該有興趣來試試看吧!

打坐不一定非要坐在蒲團上,只要用穩定的姿勢,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可以練習;不過,如果要打坐超過半小時以上,還是要坐在蒲團上,才能夠持久。

一、禪修的四種利益

以下介紹四種禪修的利益:

(一)身體健康:身體的肌肉、神經能夠經常放鬆,對高血壓、心臟病有幫助,也能促進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增強新陳代謝的功能。

(二)心理平衡:頭腦清醒,精神不緊張,心情保持愉快,心理自然會平衡。有些人不懂得如何保持心理平衡,所以時常會憤怒、恐懼、興奮等等,透過禪修的練習,能使憤怒平息、恐懼消失、興奮緩和,使心情經常保持平靜而且愉快。

(三)精神昇華:精神是指心理對世界的體驗和看法,超越平常生活中粗淺的感覺。譬如:我們看到一盆花,平時沒特別注意它,在緊張時甚至不感到它的存在;但是在心情安靜穩定的時候,看到一盆美麗的花,就像看到美好的世界一樣。
當我們從物質層面進到精神層面時,這個世界會變得不同,看到有人哭、有人笑,不會只看到表面,而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體驗哭與笑的人內心的感受,明白他的內心世界,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防線、對立狀態就會從此消除了。

(四)開發智慧:智慧有不同的層次,聰明、反應快、觀察力強,都不是真正的智慧。從禪修的立場來看,智慧是超越你和我、有和無、利和害的,以純粹超越的角度來判斷,這就是智慧,禪修便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有智慧的人欣賞世界、熱愛生命,發生任何事情,不管是好是壞,都不會有得意或痛苦的感受,能用超越於主觀的客觀角度來欣賞世界,便不會有煩惱;世間的人缺少由禪修而生的智慧,所以總是痛苦不已。

/ 摘自《動靜皆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