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7 April 2018

憲法與政治

 ■ 李怡

憲法應該是一個國家的「根和本」。但「應該是」卻不等於「現實是」。是與不是要看這個國家是否厲行法治。若非法治而是人治,那麼憲法就是統治者的工具,用列寧主義關於國家的概念,憲法是階級統治工具的一部份。

法治國家的憲法,首先就在於它的原則與精神的穩定性。以人類第一部成文憲法、1789年制訂的《美國憲法》來說,它的基本原則經二百多年依然受美國人和世界各國的認同。

美國憲法的序言只有一句話,由52個英文字構成。譯成中文如下:「我們合眾國人民,為建立更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障國內安寧,提供共同防務,促進公共福利,並使我們自己和後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訂本憲法。」

序言並沒有賦予或者限制任何主體的權力,僅僅闡明了制訂美國憲法的理論基礎和目的。儘管如此,這篇序言尤其是開頭的「We the people」三個單詞,卻成為美國憲法中最常被引
用的部份。

美國憲法訂明三權分立、聯邦體制、憲法至上、人人平等這些原則,兩年後的1791年,國會又通過十條憲法修正案,史稱權利法案,列舉了人民生來就擁有而不是任何政府賦予的多項基本權利,規定了許多涉及實際法庭審判過程中的標準程序,並且補充說明列舉這些權利並不意味着人民只有這些權利而沒有其他的權利等。權利法案中大部份內容成為包括《世界人權宣言》和許多之後誕生的國家憲法中對人權規定的主要來源。

反觀中國憲法的序言就長達將近兩千字。最可笑的一段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即每一個領袖都要有一個「立言」的符號標誌,看來會越寫越長。不妨問問中共高官或香港特首,甚麼是鄧小平理論、甚麼是三個代表、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習近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啥不同,保證他們無法準確說出來。

200多年來,包括10項權利法案在內,美國憲法共通過了27項修正案,但框架沒有改變。作為「We the people」的原則,毋須「與時俱進」。憲法的解釋權不在立法機關的國會,而在法院。

習近平當上總書記的第二年,即2013年的8月,《人民日報》連續刊出多篇文章批判憲政,不僅是批判「資本主義憲政」,而且把「社會主義憲政」也斥為陷阱,說提倡憲政就是試圖「削弱中共作為執政黨的合法性」,並把蘇聯解體歸咎於憲政的實施。這股反憲政的宣傳浪潮,當時頗使一些中國問題專家們迷惑,怎麼連社會主義憲政都要反呢?現在可就清楚了,原因是當時的1982年憲法,在正文中沒有列明共產黨領導,又對國家主席設下只能任兩屆的任期。批判的政治目的,是為修改這兩項製造輿論。為甚麼現在突然又大講憲法了,因為已經作出修訂啦。

所以,中國憲甚麼法呢?一切都是政治掛帥,是徹頭徹尾的人治。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427/20373975

Thursday 26 April 2018

我執重、不願與人互動,就是傲慢

接引人間菩薩,讓人人都是出於真誠而投入

對於見習、培訓委員慈誠,上人表示,接引人間菩薩,品質必須照顧好,讓人人都是出於真誠而投入;受證以後就要負責任,不能就此鬆懈。

例如九月十五日圓滿此生的李森佳醫師,與同修師姊是委員證一千六百多號的資深慈濟人,此生行醫五十年,是慈濟南區人醫會首批成員。「他一心一志地走著這條行醫的道路,守護著自己的人生品質,直到最後仍然記著掛著偏鄉病患,在高雄洪宏典、葉添浩醫帥陪伴下,做最後一次的居家往診;他在生前就簽下大體損贈同意書,在往生後捐出大體,成為無語良師。他篤定一生的方向,這一生中就是奉獻、奉獻再奉獻。」

上人說,國際間的受證人數增加,代表各地的人間菩薩增多,然而資深慈濟人也要照顧好培訓人員的品質,讓世間多一些盡心力付出的人間菩薩,可以度更多人;有充分的力量遍及世間淨化人心,讓人人啟發愛心、善心,改善生活習慣,世間就會更平安。

衲履足跡 2017年【秋之卷】第665頁

我執重、不願與人互動,就是傲慢


上人嘆道,問題的關鍵在於人的習氣;大家都很熱心、有熱情,但我執較重而有傲氣,才會溝通不良。要合大眾的心力成事,就要合心,心能合,對於彼此所說的話都能接受,甚至可以相互感動、彼此勉勵;心若不合,總是對彼此不認同,或是認為沒有受到尊重,也就不願意主動與人溝通。

「雖然每個人都很認真地做好本分事,但缺乏橫向互動,不願意別人觸碰到自己負責範圍;每個人都不願意被人管,自己切斷了人際關係,這就是傲慢。」

「我一直強調合心就是協力,新進者進入慈濟的第一道門,要由資深的慈濟人來帶,這些資深者就是合心,因為他們理解法脈、了解慈濟事,所以能夠正確地傳承。我們稱呼資深者為『合心』,是一種尊重,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權力,慈濟團體沒有誰有什麼權力。既然在合心組隊,諸法、諸事都知道,所以要有使命感,來陪伴協力組隊,來到協力組隊帶動人。」

上人教宗教處同仁要向各地志工清楚傳達「合和互協」四合一組隊的觀念,請資深慈濟人到協力組隊帶動人,協力組隊長要跟著資深者學習,資深者也要協助組隊長培養人才,不要只是固守在自己熟悉的範圍,讓新進志工自行摸索,甚至停滯了腳步。

衲履足跡 2017年【夏之卷】第543~544頁

Wednesday 25 April 2018

審判

 ■ 李怡

想起卡夫卡和他的小說《審判》。

許多20世紀的偉大作家,如沙特、卡繆、米蘭昆德拉,都認為只活了41歲的捷克作家卡夫卡,是20世紀居首位的作家,《審判》就是他最偉大的作品。去年,台灣又將卡夫卡三部重要作品合集出版,書名是《卡夫卡孤獨三部曲:城堡、審判、失蹤者》。

卡夫卡(Franz Kafka)生於1883年,1924年去世。《審判》寫於1914年,距今超過100年了。沒有真正完成,也沒有計劃要出版,手稿由他的好友Marx Brod保存,於1925年在德國出版。出版後迅速被譯成十幾種文字,並風行全球。幾乎所有的評論都認為,這小說表現了現代人的絕望與困境,沒有因為過了百年而失去現實意義。荷李活兩次改編成電影,意大利改編成戲劇。

「想必是有人誹謗了約瑟夫.K,因為他並沒有做甚麼壞事,一天早上卻被逮捕了。」卡夫卡以此作為小說開頭,帶我們進入現代文學最荒謬、最恐怖的夢魘。

K陷入了一場漫長的審判。他不認識自己的法官,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認識自己的律師。他不知道自己的罪名是甚麼,但他被認為有罪。審訊被不斷拖延,他在保釋期間到處找人說情幫忙,但每一步都把他推向罪的深淵。終於他在31歲生日那天被處死。

小說表面上的主題是對政治、法院的無能腐敗的抨擊,實際上是展示人類在周遭環境下的無助與絕望。K從來都沒有被告知起訴他的罪名,並且他從頭到尾一直認為自己是清白的。而K的罪名恰恰是他的清白。因為社會上的人都有罪。做人就有罪,有罪才可以做人。不承認自己有罪、堅持清白就違背了做人的原則,於是清白的人必須受審,必須處死。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講沙皇俄國時代的罪犯不外是四種人,其中最令人欷歔的是第四種人,他們之所以被判有罪,只不過因為他們的道德比其他人高尚,這些人就是政治犯。托翁說:「在俄國,一個正直的人的唯一出路就是監獄。」難道沒有進監獄的就都不是「正直的人」嗎?不錯,面對社會沉淪,聰明人,指摘抗爭者的人,對社會出現政治犯感到無關痛癢的人,保持沉默的人,很難說是「正直的人」吧。因此,真正對社會犯罪的人在監獄外逍遙,而道德水平在社會平均值之上的政治犯就受審和投獄。

百年前的社會困境有的延續至今,有的在文明後再現。審判是一個漫長的、折磨人的過程,多數人在折磨下都展示了人性軟弱的一面。我常說做人要「忠於自己」,但其實堅持「忠於自己」的條件是付得起代價。每個人都有足夠勇氣忍受別人身上的痛苦。置身在漫長的折磨下,誰能夠逃避在電視前認罪?

有沒有政治犯是一個社會的文明標誌。兩度連任的現任首爾市長朴元淳,在學生時代曾參加過韓國反朴正熙獨裁的激烈學生運動,被捕受審下獄。他證明了,年輕時願意為正義而抗爭而犧牲,才是最有出息的人。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425/20371906

Tuesday 24 April 2018

《阿含經》的中心思想

(一)無常即空:

阿含的無常、苦、空、無我說,不是就外境說,乃依有情自身說。「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雜含一‧六)。變易法即是無常的異名。譬如說一個茶杯說是無常則可,說是苦則不可,因為茶杯根本沒有知覺領受的作用,無所謂苦不苦。是故說苦必須於有情自身發起了老、病、死的變化,才能說是苦。是故阿含無常、苦、空、無我,是根據佛的慧觀說無常即是空。「若因,若緣,而生滅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無常者,是有為法,從緣起是生法、滅法、欲法、所知法,是名聖法印知清淨。」(雜含三‧一七)這就是因緣而顯無常,因無常而悟入空性,以彼因彼緣皆悉無常,故說為空。或依次第觀空,或依緣起顯空,都在以無常而顯空義。

(二)緣起即空:

緣起為阿含的深義。要了知空義必要了解緣起,不能了解緣起的意義,即不能理解真空勝義;「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是顯諸法生起,必假託「緣此而彼起」的因緣相依的關係。但這個因緣相依所生諸法,都是空無自性。依因緣所生法,都是生滅的,依緣起和合所顯的本有性,都是無常無我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的空寂性,所以說為無常、無我,即是空。這個空。即緣起而顯空,或緣起即空,非緣起以外而有空,或空以外而有緣起。

(三)中道義:

世俗的知見,不是偏於有,就是偏於無,都是落於二邊的知見,佛說中道緣起法,即是不落於二邊,亦「即是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樂受者是一邊,苦受者是二邊,不苦不樂是其中,有者是一邊,集是二邊,受是其中」(雜含四三‧四六)。這就是說有說無,或苦或樂,都落於情識的二邊知見,不是絕對的中道法。佛法依緣起見到「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正見的中道義,故不落於二邊。不惑於二邊的正見,為佛法根本的思想,釋尊初於鹿野苑說四諦八正道,即以正智、正見為領導,建立正智、正見中道義。

(摘錄自第389期《人生》雜誌「東初老人之阿含筆記」
文/編輯室,圖/常鐸法師)

Thursday 19 April 2018

共修的力量與共修的功能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 我們一定要相信共修的力量,這力量不是迷信,而是集合了共修者共同的「心」力所成。共修的功能就在於同心協力,當大家的心力方向是一致時,才能成為共鳴,這種共鳴的聲音雖然聽不到,但確有其無形的力量相互支援著。

一、燈的燭光越多就越亮

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和我們修行的過程一樣,如果僅是一人修行,力量再強,也不過是你一個人;就像一盞燈,再亮也只是一盞燈,若是兩盞、三盞燈放在一起,情況就不一樣了,燈的燭光越多就越亮。同樣地,打坐時,有的人心的力量弱,好像只有一燭光,亮度不夠;但是當五個、十個心力強的人,聚在一起,這光度就增強了,不僅那個心力弱的人沾光了,所有心力強的人也會相互沾光,所以共修的功能是非常強的。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間房子,由於經常有人在打坐,所以你們一進來,自然就會感受到有一股安定力。我曾到大陸去參觀古寺院的禪堂,有些是從宋朝、明朝傳下來的,有的已經傾倒過許多次,後又再重建,但仍在原址。一進到這些禪堂,就會感覺那是一個磁場滿強,而有安定力的地方。就拿寧波天童寺來說,他們的禪堂並不是很大,可是卻有很多人在那裡開了悟,雖然那些人已經往生了,而且寺院房子倒了幾次又再重建,我一進去,仍可感覺到曾經有很多人在那兒修行的力量。

又像金山江天寺禪堂,曾經一夜之中有十八個人開悟,我一進到那裡,心中就有一種非常安定、非常明朗的感覺。

二、互相影響,互相分享


有人不易感受到共修的好處,可能覺得和在家裡打坐沒什麼兩樣,甚至反而不能安定,因為左邊有人,右邊有人,前後邊都有人,自己老是在注意其他的人,就無法感受到共修有什麼好處。

其實,共修時所有參與者的心,在這時候是互相交融的,是沐浴在互相交融的燈光下。而且打坐的時候,心是朝著一個安定的、清淨的方向,就好像指北針,動來動去還是指著北方;因此共修時我們心的力量是共同向著一個安定的方向,既然是同一個方向,便是互相影響、互相分享每一個人心的力量,這便是共修的功能。

至於共修後彼此分享修行的心得,有什麼用處?第一種用處是,在這個時間中,可以感覺到大家是生命共同體結合在一起,這股力量使得你能繼續將修行的心力維持下去,促使你自然而然,時間到了就想去參與共修。第二種用處是,即使在共修結束,回家之後的幾天之內,共修的力量還能夠維繫著,若遇到一些心理上、生活上的障礙、波折,這時,全體共修的力量就能替你疏導。

共修時我們往往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有共同的歡喜,所以經常在一起共修的人或同修伴侶間,會互相影響,甚至產生相應的力量。這就如同我們都相信父子、母女、兄弟姊妹親人之間有互相感應的能量,例如有的人在親人發生重大變故前,可能有一種預感出現,這便是共同生命體所產生的感應力。

三、共修功能的延伸


諸位聽過西方極樂世界嗎?究竟有無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種信仰中的世界,我們誰都沒有去過。有的人似乎不太相信,因為沒有真正看過。可是我們從共修的觀點及功能來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的確是真的,也是可信的。佛經中已經告訴我們佛國淨土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並不是我們憑空想像出來的,一方面是佛的願力所成,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心願所求。由於希望有這樣一個世界,所以大家共同來進行建設的活動;而因為大家的心,都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國淨土,那個世界就一定會出現,這也就是共修功能的延伸。

例如我們的法鼓山,本來是沒有的,現在漸漸的形成了,這是集合許多人的心願和努力完成的,這也是共修,因為有許多人共同的願望,希望有這麼一個環境產生,所以大家獻出心力、財力和智慧力。法鼓山不是我一個人的,我只是點一把火,大家覺得這把火蠻可愛的,感受到光明、溫暖、希望,許多人也一起來分享這把火;最後,我這一把火還在燃,而每個人也都點了火,加起來就是變成一個大放光明的法鼓山。

四、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我們要把這共修的力量,漸漸擴展延伸至自己的家庭、事業中,如果能讓跟你相關的人,都能共同努力、奉獻、推動,向著共同的目標去努力,這也算是共修。

此外,結合許多人的力量就會有較多的保障。因為自己的力量很小,如有一個團體就會得到保障、得到安全、得到成長的機會。例如:如果只有一株竹子,竹竿很容易長得東倒西歪,可是如果是一大片竹林,竹子就會長得茂密又整齊劃一, 且大多是挺直向上的,很少有彎曲的,不管颳風也好,下雨降霜也罷,竹林都是整體的,會將破壞的程度降低,這就是一個團體共同的力量,帶給個體的保障。

因此,不論是修行還是工作、事業,不能沒有共同努力的目標環境,如果沒有共同的目標,勢必非常辛苦而無意義的。有的人很欣賞《魯濱遜漂流記》那種生活,很想試一試,不過我相信大概試了幾個月,就會想再回到人間,因為那種生活其實是很無聊的,因為單獨一個人所處的孤獨世界,就是幾乎沒有目標的世界。

---本文摘自《動靜皆自在》

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4883

Tuesday 17 April 2018

生命告急 貼心弟子應惜法

靜思精舍早課時間,常住眾與慈濟志工以此展開豐實的一天。每天靜思晨語,證嚴上人反覆提點《法華經》每一品的重點,期待成就弟子的慧命;一聲聲告急,一句句來不及,上人說:「我現在,是在和自己的生命拚。」

聲聲憂慮告急 爭分秒為弟子說法

近二十年來,上人說的「來不及」,一聲比一聲迫切,一句比一句告急。

來不及,是上人對拯救大地母親的聲聲告急,呼喚人人齋戒護生、懺悔滌心垢,讓大乾坤四大調和。

來不及,是上人譬喻自身自然法則的聲聲告急,更是為法求人,聞法、說法、行法、傳法。

「天地告急,我的生命也在告急。」2017年9月19日,上人與美國慈濟人視訊討論哈維風災救援事宜後,十一點四十六分午齋前,利用短短幾分鐘為慈濟科技大學慈懿會志工開示,期待大家分秒不空過,對自己的生命要有很深的認可。

上人已是八十一歲的長者了,每天清晨五點二十分升座,講經一小時,苦口婆心,孜孜不倦。晨語後,即使只有半個小時的新聞,有時也沒空看,七點準時主持志工早會,八點半回到會客室,已經有訪客在等待。忙碌的一天後,晚間還要編寫晨語綱要。

「我現在,是和自己的生命拚。」上人殷切叮嚀並期待能成就弟子:「《法華經》每一品的重點,我反覆地說,希望大家能跟著背出來,跟生活會合在一起。」

生難遭遇之想 應當惜法重法傳法

2016年10月12日晨語,上人詮釋《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提及人人本具佛性,離法這麼接近,但如果任時間空過,不知生命還剩下多少;眾生沈淪不醒,可嘆可悲啊!

在〈見寶塔品〉中,佛陀不斷地交代、付囑;上人說,類似的語氣已經說過了,為什麼再重複?是要大家自我提醒,有這樣好的環境,要珍惜;時間剩沒多少,很珍貴,更要把握。

佛的心悲切,感嘆再沒多少時間可以說了,大家要趕緊覺悟。這也是上人的心聲:「雖然不知今生生命剩下多久,依舊還是要依這個世界、有這分覺有情。發心立願,念念不忘此土,再來娑婆世界弘通妙法。」

一直以來,「多用心」是上人叮嚀弟子的開示結語;2017年3月18日起,上人講述晨語的開頭,也以「用心」或「用心聽、多用心體會」來提醒大家,專心將法記憶在意識、藏識之中。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2017年10月12日到13日,上人講述這段經文時,對於「難遭遇之想」,要我們問心,有惜法嗎?有將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嗎?

上人語重心長感嘆:「薄福德的人就有一個依賴。佛還在,我還有機會聽佛說法,以後再來修;現在沒有做,以後再來做。反正佛還在,我也在,不怕法不見。」因此起憍慢心,就這樣放鬆、懈怠,將生命浪費掉了。

如果佛陀沒有提唱:「我將要滅度了。」大家就不會生起「難遭恭敬」的心。因此上人提醒弟子要「重法」:「若是覺得『幾天』沒聞法也不算什麼,一天、兩天、三天……喜樂聞法的心就會慢慢消失。」

共造福業善業 化來不及為來得及


2011年11月12日,上人在《法華經.序品第一》中愷述「眾生善業因緣生」,說明了佛為何只有八十歲即入滅;佛入滅前,向阿難尊者說了三次:「我就要入滅了。」在上人聲聲告急中,人人入法、入行,就是化「來不及」為「來得及」的密碼,珍惜可以貼近上人的每一天,珍惜可以聽法的每一天。(攝影者:黃筱哲)

迦葉尊者事後質問阿難尊者:「為何沒有求佛住世?」因為若是阿難尊者開口,佛至少能住世一劫。

阿難尊者回答:「我很想說,但有一股力量控制著我,讓我說不出口。」上人說:「這股力量就是『業力』。眾生造多少善業、福業,佛就能住世多久。」老一輩的人常向晚輩說:「不管怎麼做,就是『居(聚)不住』(閩南語),因為我們的福不夠。」

福還不夠,就讓我們一起來布善種子,廣招人間菩薩,共同來造福吧!

大家總是祈願上人法體安康、法輪常轉、常住世間。心虔意誠的祝福還不夠,「心淨願大」,聞法、說法、傳法、行法,將齋戒、素食、護生、環保、減碳具體落實於行動中;還要提燈照路,照亮自己,也點亮別人的心燈,燈燈相續,造就更多的善業和福業,讓人間菩薩處處湧現,使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讓上人歡喜、安心,不再因天下苦難偏多而擔憂、嘆息、無奈。

遇明師聞正法 緣續法住靈山相會

「佛年老了,即將涅槃了,這是自然法則。」上人詮釋〈方便品〉時,一語雙關提醒大家,他一天天老了,要弟子們感受他迫切的「來不及」,精進再精進求法的道糧。

離佛世已有兩千多年了,得遇明師,得聞正法,如值佛世,此世未曾有,就像汪洋中「盲龜值浮木」般「百千萬劫難遭遇」。優曇缽花三千年才開一次花,每天的早課、晨語,也猶如靈山法會再現,要珍惜一天只有一次的殊勝因緣。

守住現在就是守住未來。上人用生命說法、傳法,豐富我們修行的資糧,厚實我們慧命的道糧,我們要用什麼來報答上人的法乳之恩?只當湊熱鬧的「結緣眾」,還是負起度化眾生責任的「當機眾」?與上人結「浮萍緣」還是「法髓緣」?要「緣盡法散」還是「緣續法住」?

答案就在每天的入法、入行中。人人入法、入行,就是化「來不及」為「來得及」的密碼。珍惜可以當上人弟子的每一天,珍惜可以貼近上人的每一天,珍惜可以聽法的每一天!這樣的密碼,就在每天的靈山會中浮現。

文:釋德澡 摘自:《慈濟月刊》617期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2018%3A2018-04-13-09-03-34&catid=107%3Ataiwan&Itemid=554&lang=zh

Friday 13 April 2018

从歼灭议论看马华素质

■ 庄仁杰

近日,行动党国会议员张念群说要剿灭马华公会,结果引来马华人的群起围攻,说行动党要剿灭马华。先不论张氏言论是否对错,但是其所言却直击马华心中最大的恐惧,即马华从马来西亚消失。

但是追根究底,能消灭马华的,不是行动党,而是人民,而让人民想要剿灭马华的,是马华自身。(不然谁会有空去剿灭它?)

上一期的专栏刊出后,友人告知我的文章被马华人批评。批评者说我不是本地人,其附和者甚至批评笔者自野鸡大学毕业。另一边厢,马华的新山市议员陈传平,在网路上攻击一位声称有投票资格的年轻人欺骗,不具有投票资格。

未经查证出言侮辱

笔者不但是新山土生土长,而且所念的香港中文大学,是好几个全球大学排名榜单的前一百名。笔者所念过的其他学校:国立台湾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也是眾所周知的好学校。同时,陈传平所指责的年轻人,的確具有投票资格。这些不知外头世界资讯,不经查证,更隨意出言侮辱等等行为,都一再显示马华素质低下。

这种素质低下不只是这些基层,同时也见于上层。张盛闻永远的一里路,已经成为经典。廖中莱所说的內阁没有华人代表是很危险的言论,也遭民眾反弹,认为马华过去的表现,使得马华是否在內阁,都无法帮助华社。这也一再显示,马华的承诺破產,也无法为华社爭取利益。

过去翁诗杰勇于揭露弊案、陈禎禄勇于爭取华人权益等,都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了。

素质下跌之外,马华的政治论述更是破產。马华一直重复自己是马来西亚华人的唯一代表,不断地帮助华社,为华人爭取利益。同时如果內阁没有华人,华人將会很惨云云。但是,马华的所作所为却完全无法证明自己是如此。

断定国阵续执政

首先,华人非常在意华小的建设和独中统考受到政府承认。虽然马华號称,承认统考已列入了国阵来届大选的竞选宣言中,但是却遭人指出,其中遣词用字却大有问题。其中內容是,政府可以考虑,申请者使用同等于SPM和STPM的外国文凭申请国立大学一事,这包括统考文凭。马华就以此来说,统考受到国阵承认了。

可是,统考是国內考试,怎么可等同是外国文凭?「可以考虑」和「给予承认」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怎么可说是承认?如果马华说为华社爭取利益,为何不在国会解散前就通过承认?而是列入下届政府的宣言,甚至还说「可以考虑」?这根本和帮助华人与爭取华人利益相距甚远。

同时,马华说要有华人在內阁以保障华人利益,是建立在国阵一定会继续执政的基础上。但是大选尚未开始,怎么说自己肯定继续执政?即使国阵继续执政,但如果一个政府无法保障全体人民利益的话,就不是一个全民政府。因此不断坦言自己是全民政府的国阵,不就是在欺骗人民?此外,张盛闻通过委任成为上议员,不就证实了即使国阵执政但马华落选了,马华还是有办法进入內阁?所以廖中莱等人的论述,根本站不住脚。

渐失存在意义

马华的论述不但有问题,更为深刻的政治理论更是缺乏。虽然是个种族政党,但是马华却完全缺乏论述自己存在的必要性,以及自己的政治理论和意识型態等等。但是如果对于政治思想和理论有所涉猎,就知道马华可用的政治思想和理论非常多,但是却从未见其使用。更別提马华人常常搞不懂自己的党史,例如马华和巫统的结盟乃是1952年的吉隆坡地方政府选举中的临时组合等等。这些缺乏政治思想与不熟悉自己的党史,都一再凸显马华在政治思想和歷史上的浅薄。

当马华日渐走下坡,无法继续为人民爭取利益,也无法说服人民继续支持它,它的存在性就日渐消逝了。导致如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上述所提的马华上层与基层的素质下跌、论述破產、理论缺乏、失去选民的信任等等。面对这种困境,马华又没痛定思痛,从问题下手来扭转劣势,重新贏得大家的信任,所以,马华就只剩下被人民拋弃和剿灭的命运了。

简言之,能使马华消失的,绝对不是行动党等政党,而是人民,更是马华自己。

■ 庄仁杰独立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歷史学博士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238657#

Tuesday 10 April 2018

國家三識

■ 李怡

2003年,德國一個電視台評選出十個最重要的德國人,紹爾兄妹所得票數超過了巴哈、歌德和愛因斯坦,位列第四。

紹爾兄妹,納粹德國時期的秘密組織「白玫瑰」的成員,漢斯˙紹爾(Hans Scholl1918-1943)和蘇菲˙紹爾(Sophie Scholl1921-1943)。1943年2月18日他們在慕尼黑大學派發傳單時被管理員看到,報告給蓋世太保。被捕後判死刑。2月22日執行斬首,死時分別是24歲和21歲。

史上排第四位的重要德國人,不是甚麼大人物,卻是20世紀最有道德勇氣的青年。在暴力、邪惡、反人類的納粹獨裁統治下,許多德國人被洗腦加入到滅絕人性的屠殺和暴力中,更多人是縱容暴行的沉默者。在這樣的處境下,紹爾兄妹和同伴們成立反抗希特勒獨裁統治的白玫瑰組織。他們大都是基督徒,反對以暴制暴,而是致力於對抗納粹意識形態,用傳單來喚醒民眾的良知和自由意識。

白玫瑰第一份傳單的內容是:「國家從來就不是目的,惟有當她成為讓人類實現目標的條件時,才具有重要性……人類的目標不外是提升個人的力量來促成進步,如果有任何國家體制阻撓個人內在力量的發揮,妨礙思想的進步,即使體制的思慮再細密,結構再完備,她還是有害而無用的。」——國家一識。

×××

電影《The Conspirator》(同謀者),背景是1865年林肯總統被刺身亡之後,抓到一個開設旅舍的寡婦Mary Surratt,刺殺林肯的各參與者就在這旅舍中密謀暗殺之事。Mary以同謀者的罪名被起訴。27歲的律師Frederick Aiken應一位前輩的要求為這位寡婦辯護,Aiken起先非常抗拒,前輩說:「你必須替她辯護……任何人都有證明自己是無辜的權利。」

時值南北戰爭結束不久,全社會的聲音都認為應從重從快把所有兇嫌和同謀者判死刑。Aiken接案件之初只想「略盡綿力」,投入後卻因忠於法律而「盡全力」。整個社會對他為同謀者落力辯護極反感,主流社會杯葛他,俱樂部取消他的會籍,戀人離他而去。但他堅持為這位寡婦辯護到底,不是因為他相信寡婦真的無辜,而是他執着於必須要有一個公正的審判,不能因全國輿情或為了穩定社會的政治需要而把一個證據不足、可能無辜的人處死。

有人對Aiken說,南北仇恨未消,對同謀者若不迅速判死,南方的暴力肯定再起,國家都無法存在了,你的法律要來做甚麼?Aiken的回答是,「如果沒有了憲法保障的人民權利,包括任何疑犯都有獲法律辯護的權利,如果憲法中的人民的權利得不到貫徹實行,這個國家要來做甚麼?」——國家二識。

×××

愛因斯坦永久放棄德國國籍72年後,德國這個當初被愛因斯坦拋棄的國家,決定將2005年命名為「愛因斯坦年」,並將愛因斯坦的政治信條刻在政府大樓上:「國家是為人而設立的,而人不是為國家而存在。」72年後,德國人明白了,納粹當政的國家,剝奪了國民的自由,才使這個國家失去了一個偉大的靈魂;他們明白,國家是人民的勤務員,而人民不應當是國家的奴隸。——國家三識。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409/20356051

Monday 9 April 2018

罪與業,懺悔,後悔

「罪」是可以成為過去的,世間的罪名是可以在受刑後被原諒的,甚至可以透過俗世的技巧和方法而洗脫的。

最近讀到一本由當代禪宗曹洞宗僧人寫的有關佛家觀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的書。曹洞宗是禪宗流派中較注重打坐、靜觀、透過向內觀心來發現我們未被紅塵(無明)掩蓋的初心,在日本衍生了茶道、花道。香港的禪宗道場多是兼用各宗的方法去接引大眾。最重要的對機,佛留下了那麼多法門,就是為了照顧不同因緣根氣的眾生。

書裏提到「罪」是可以成為過去的,世間的罪名是可以在受刑後被原諒的,甚至可以透過俗世的技巧和方法而逃避或洗脫的;但是佛說自己做的「業」是洗不掉的,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都一定會有因果的。

生命攸關的業

一個軍人在戰事中受上司的指示而殺了有小孩的一家人,戰後回到民事崗位生活了幾十年之後,在孫兒學走路時腦海中突然出現當年殺人的回憶,恐怖、自責和後悔感自此揮之不去,在參加了唸佛和讀經後學到懺悔,以後不再做惡業才是往前繼續走的出路,只是後悔是沒有用的(南直哉《直面生死的告白》)。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與其他人生命攸關的「業」,但是一句無心的評語可能負面地影響一個人的重要職場拐點,又或者姻緣,我們可能永不知道,也可能多年後才發現,也可能令某人對我們產生怨懟。

讀後感到佛教戒律的重要性和偉大性,戒律不是懲罰性的,而是預防性的,是誘導我們減少犯惡業,未來少受惡果的防火牆,所以我們對戒律不用心存畏懼或抗拒。無論是不是佛教徒,皈依了還是未有皈依,在家佛教徒(居士)戒是絕對值得學習的(佛教基本三戒是不殺生、不妄語、不淫邪),以務實角度來說,是可以避免了犯一些無謂的身口意的惡因和承受惡果。佛陀教我們不要活在犯過的罪的痛苦和後悔中,要在懺悔後活出正面的人生,對「業」和「因果」是具針對性和前瞻性的。只要盡力奉行,也可減少做惡業和累積善因。

佛教相信輪迴,衍空法師曾經開示,我們今生學佛最基本的目標應該是「不退轉」,就是要保持修行的層次,來生不要下墮,繼續為人,接觸到佛法,說俗一點就是「保本」,持戒一定有助「保本」。

馮孝忠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首席財務總監。前銀行高管。在家佛教徒。現任公職包括醫管局董事,機場管理局董事,能源咨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英國文學及翻譯系畢業,畢業後踏足金融界。著作有《轉工前,停一停想清楚》、《人生禪語》。

http://www.master-insight.com/%E7%BD%AA%E8%88%87%E6%A5%AD%EF%BC%8C%E6%87%BA%E6%82%94%EF%BC%8C%E5%BE%8C%E6%82%94/

Wednesday 4 April 2018

三種境界

■ 李怡

書架的一本《人間詞話》,1961年中華書局香港版,薄薄的小開本,正體字,標點用旁點(現在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那是甚麼)。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定價港幣七角五分。這是我不時拿來翻閱的書。全書都是一則一則獨立論述,看其中一則,就可以讓人想好久,調冶性情,是一種享受。

王國維是清末民初大學問家,博學通儒,早年治西洋哲學,後轉治中國文學,對學術界之影響為近代僅見。《人間詞話》以西洋美學觀點作古典詞學評論,見解獨特,每則都有深義,是劃時代的經典。對我來說,一讀再讀不足以形容,每翻閱都引發一些聯想就是了。

許多人寫過,我也寫過的,是《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三種境界。這是王國維在這本書中唯一的人生論述,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三種境界所引的三段詞,分別摘自晏殊、柳永、辛棄疾的詞章,但不是作美學闡釋,而是借用這三個形象生動的句子,來講人生對事業、學問的追求。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思是要站得高,看得遠,在沒有花繁葉茂遮擋下,在廣闊視野中,望盡天涯,立下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標。

接下來是下苦功夫,對所追求的理想堅執無悔,艱苦求索,是進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這是最考驗一個人的毅力和勇氣的漫長階段。很可能你會覺得無論怎麼努力都徒勞無功,又或者覺得勢單力薄,怎麼奮鬥都敵不過社會的守舊勢力,於是經常有是否應該放棄的煎熬。

當你經多年努力也未見成果,經多次氣餒想放棄而又再堅持,這時候,第三境界可能就出現了:「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新的發現總是突如其來,山窮水盡疑無路,往往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國維說的是「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但我想,即使不是要成大事業、大學問,即使做小事業、小學問,或者對一種信念的堅持,一種人生的追求,也會經歷這三種境界。登高望遠,不要只看到鼻尖下的世態,甚至不要只看到自己生命的局限,是要立下人生志向。

然後是漫長的努力而不見成果的日子。德國哲學家尼采說:「也許你感覺努力總是徒勞無功,但不必懷疑,你每一天都離頂點更近一步。」

縱使最終沒有見到「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已經離開人世。但你度過自己選擇的人生,而不是別人期待的人生,沒有在年輕時已經行屍走肉。你邁向頂點,可能你達不到頂點,但會由別人接力而達到。這樣你晚年「回首」生命,也等同見到「那人在燈火闌珊處」了。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402/20349898

Tuesday 3 April 2018

犯戒損己德,犯規擾團體

戲論亂心 言而無行

「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

佛陀不斷培養出家弟子,希望比丘和比丘尼能擔起如來家業,輾轉教化,所以對身邊弟子的教育非常嚴格。

佛陀說:「諸位弟子啊,我所說的教法,你們不要只是聽,也不要只在口頭上戲論。」

「戲論」-「戲」是遊戲,「論」是辯論,把佛陀的教法拿來做遊戲的辯論,就不正確。

有人口才很好,利口辯辭,說起話來鏗(keng1)鏘(qiang1)有力。儘管話說得很好聽,法也說得很齊全,但若不會運用,空口說白話,就叫做「戲論」。

空話,就是只有文句言詞很好聽,卻無法拿來用。若把佛法的道理拿來研究,言而不能行,也叫做「戲論」。

很多人聽到佛法,以為高深莫測,不是在家人可以接近,就退避三舍,離得很遠。

其實,用深的道理來研究佛法,是錯誤的,應該平易近人,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能被接受、能被運用,才是佛陀合情合理的人間教育。

若用很深的道理,只是在論性論禪,一般人不但無法接受,反而會亂了心,所以說「其心則亂」,用種種戲論來論法,就會使人心亂。

恭錄自《證嚴法師 佛遺教經講述》p675-676

犯戒損己德,犯規擾團體

犯戒只是損自己的德行,但是犯軌則就擾亂團體,動人心,跟人群不和合,讓人起煩惱。

有的人雖然私德修得好,公眾和合的德也修得好,但就會毀正見。「正見」是正確的觀念、思想,是學佛很重要的事。正見的反面是邪見,思想、觀念若偏差,就容易破壞學處尸羅或軌則。

「正見」就是要知道,有善惡因果、生死解脫、苦集滅道的道理,才能循規蹈矩,好好修行。善惡因果是佛陀教育的定律,若撥無因果,就不是正見!

「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要深信因緣果報。我們現在就在生死輪迴中,既然相信因果,也要相信心靈可以解脫。但有的人是撥無因果,說: 「我知道有生有死,我若死,下回一樣再來做人,重新開始嘛!」有的人打架逞英雄說: 「沒關係!若是被人打死,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世人這樣炫耀,說不怕死,反正死了下次再做人,其實並不是如此。要知道六道輪迴,人身難得;所以要顧好身體、顧好品性,做該做的事。

恭錄自《證嚴法師 藥師經講述》

Sunday 1 April 2018

戒指

一次參加朋友的婚禮,他們的證婚人突然對正在交換戒指的新人說:記得「戒指」不只是一個約定的記號,「戒指」就是「戒」掉「指」責別人的手指。

這句話使我有如當頭棒喝,我看看那只套在自己手上近5年的婚戒。回想結婚五年多,每次與先生吵架,幾乎都與「指責」有關。

「你為什麼一直滑手機?」「你為什麼忘記倒垃圾?」
「你為什麼那麼晚回來?」「你為什麼不幫忙做點家事。」

一開始面對這些指責,先生只是摸摸鼻子認了,久了,他心裡越來越不舒服,開始與我爭辯。

到最後甚至是雞毛蒜皮小事,都能讓我們找出可爭吵的點,在言語上你來我往,結果越說越激動,最後竟是相吼,不是我氣得奪門而出,就是他大聲關上房門,兩敗俱傷。

事後,我總是懊惱萬分,為什麼不好好溝通?「指責」必有一方贏一方輸。

然而,婚姻並不是要爭那一方贏那一方輸,而是要雙贏。停一停,想一想你希望的結果是甚麼,非得讓他俯首認罪,痛哭流涕,還是要吵離婚才能解決呢!

若兩人相愛,都是為著這個家,不妨多用體諒替代指責,結果就會有天壤之別。

現在,每當看到「戒指」就會提醒我,在我結婚時,有人曾對我們說過,婚姻不是以對錯是非論斷,乃是以主為你們中間和平的聯索。每一次的交通,以禱告起頭,以禱告結束。

婚姻不是為了『得』什麼,乃是要學習『給』什麼。因為,主耶穌來,是來作僕人的,作僕人就是犧牲、給予、奉獻和服事。

不在靈裡,無法彼此作僕人,作僕人就要『屬靈到家』,從家裡開始做起。『但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當你們兩人都親近主了,結果就親近在一起了。 我們惟有在靈裡被充滿,才能有正確的婚姻生活。

■ 水深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