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1 March 2020

《法華經》的形成與流傳

文 / 許翠谷.圖 / 江思賢

《法華經》是大乘佛教中相當重要的一部經典,本經成立的年代,一般推定約在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二世紀之間,當時印度佛教正處於部派分裂時期,大乘佛教的追隨者對於傳統而保守的上座部僧團展開嚴厲的批判。

然而,在一片撻伐聲中,《法華經》既不否定也不批判小乘行者,反而像一股暖流,將大小乘會入唯一佛乘,肯定「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法華經》超越大小乘經典間的矛盾與對立,將佛教帶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其涵融無礙的立場,也奠定「諸經中王」的地位。

《法華經》是少數仍有梵文原典可考的經典之一,歷來流傳極為廣泛,除了漢譯本,還有藏文、西夏語、安南語、滿文等版本。漢譯文本原來有六個,但流傳至今,僅存三個版本,我們現在通用的讀本為鳩摩羅什所譯。

《法華經》傳入中國後備受矚目,主因在於當時大量翻譯佛經,這些思想固然豐富多元,但有的對立有的重複,尤其當時交通資訊不發達,中國佛教徒對於印度佛教歷經部派分裂、大乘興起的種種一無所知,如何從中理出脈絡,融通各經典間的差異與矛盾?《法華經》開顯佛陀的教化是從三乘會歸一乘的進程,剛好提供了判教的基礎。一時間法華學者輩出,《法華經》不僅成為天臺宗立宗的根本,也受到華嚴、淨土與禪宗的共同推崇,對漢傳佛教在義理和修行法門上皆有深遠影響。

千百年來,隨著流布的地域、文化不同,各宗對於《法華經》內容輕重取捨也有差別,因而開展不同的修行法門。例如與觀音菩薩因緣深厚的中國,便特別重視第二十五品〈普門品〉,並以《觀音經》為名單獨流通,成為超人氣的觀音信仰;而日本的日蓮宗則獨尊〈如來壽量品〉,認為誦讀一遍經題,就如同誦了整部《法華經》。

儘管《法華經》部帙浩繁,但行文間運用大量譬喻及寓言故事,連市井小民也能琅琅上口,尤其細膩筆觸深得知識分子的喜愛,近代學者胡適之更將《法華經》視為一部文學作品,推崇備至。

(摘錄自《人生》雜誌第359期)

Friday 27 March 2020

宗教、傲慢和冠病

/ Tajuddin Rasdi

在今天的专栏中,我希望就“伟大的宗教”作出严厉批评并提出一些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宗教目前如此分裂、固执和傲慢,且在将来可能成为社会朝向自我毁灭和衰退的政治改革议程。在此之前,我必须声明自己是一个“虔诚的信徒”。我相信上苍、来世、死后的审判,我也会遵从我的信仰每天进行祈祷。但是,我与大多数信奉这个宗教的信徒之间的距离,似乎相隔甚远。我相信礼貌和谦卑,而其他与我有着同样信仰的人相信以上苍之名的傲慢甚至庸俗。我相信简单和宽容,而其他人则依靠甚至利用极端主义来取得成功。我相信科学和理性思想,而其他人则引经据典,不去思考每种情况下的任何清晰和批判思考。我是否可以假设伟大的宗教对于不宽容和极端主义都有着相同的简单和诚实心态?

我们目睹了几起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有着一个简单且个人的信仰问题,暗示着一个人的傲慢和浮夸的境界,无论其听起来有多么可笑和愚蠢。我想到的第一起事件是黑风洞举行的大宝森节。当时,已经有关于冠病威胁的警告,但主办单位继续举办,其中一名位高权重的领袖还说他们伟大的偶像或神会照顾他们。第二起事件是在大城堡清真寺的传教士集会,这场聚集1万4000名穆斯林的集会成了散播冠病的中心点,一天之内就达到了让人震惊的190例,而这还是在还有4000人尚未检测的情况下。当被问及为何仍然举办该活动时,神职人员和宗教领袖再次宣称上苍会保护他们,因为如果我们死了,我们会害怕病毒还是上苍?虔诚和信仰似乎没有科学意义,甚至没有任何理性。另一个急需要提的问题是,为什么当局没有禁止该集会?也许他们正忙于观赏由一些擅搞阴谋的马来政客在喜来登酒店不断上演的大戏。我不知道这场集会,否则我会发出强烈的反对声明。

然后,我们还有另一场活动,在各个寺庙聚集了2万名兴都徒的宗教庆典活动,这再次违反了停止集会的命令。然后,在苏拉威西岛上又有另外1万名传教士聚集在一起。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冒着大流行病的风险并挑战国家的法律来聆听他们的宗教领袖。上苍的律法大于警察或卫生部。然后,还有2万名孟加拉国人召集大型祈祷,祈求上苍保护他们幸免于难。在世界的另一端,成千上万的伊拉克人民蜂拥至他们圣人的圣地,无视禁令、以上苍的名义、信仰的胜利,但逻辑完全不及格。

我有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对公认的科学理论如此傲慢?宗教似乎高于大学教导的科学和理性思考。诚然,一些宗教神职人员从未接受过科学和逻辑方面的教育,但为什么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遵循这样的指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最近我出席大学的活动让我有了顿悟。该活动的主题是《爱与宗教和谐》。邀请了7位宗教领袖发言。我听完了所有关于“伟大的宗教”的简短演讲,然后轮到了原住民村长(Tok Bati)谈到关于原住民的信仰。他以马来语进行,因为他不会英语。他说了一些话:“我们对爱的概念很简单。我们与自然和环境共存。当我们选择吃番薯叶时,我们要确保留下一点给大地之母来复原。当外人对我们当中的人做出什么错事时,我们不允许那人进行任何形式的个人报复或复仇。这两人必须坐下来,讨论和处理此事,以友好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信仰的简单之处。”

我回到家后,回想起原住民村长的话。为什么我的宗教变得如此傲慢和极端,而另一个宗教却如此简单和自然?在人类文明中,许多“伟大的宗教”都创造了历史,以伟大的上苍和类似的名义血洗大地。当我看回本身的信仰时,我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崇拜大自然的原住民从未打造过一个帝国。他们从未有过政治、经济和民族主义架构。其他“伟大的宗教”四处征战,成立了强大的机构,建造了大型膜拜场所,并建立了国家。总之,信仰是用来建立和控制帝国的。如果我们看看“伟大的宗教”的起源,它们所传递的讯息就好像原住民的信仰一样简单和自然,不多,也不少。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宗教冲突的分歧仅仅是出于政治、国会议员夺权和宗教、国家甚至是社区领袖傲慢的议程,将简单的讯息重塑成复杂和个人的讯息。这些宗教的追随者,他们没有认真阅读或批判思考他们信仰的起源和简单的讯息,他们聆听并相信所有帝国关于宗教的叙事。忠实的信徒忘记或不知道,有一个完整帝国的信仰可以超越种族和宗教问题,并谦卑拥抱和接纳所有人。

如果宗教要在我们的现代民主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必须恢复其自然和简单的信仰状态,并抛开宗教和政治历史学家别具私心所写出的“经验”。如果我们做不到,我们将永远不会知道和平与和谐的存在,或更糟的是,冠病将确保我们付出全部代价。

Wednesday 25 March 2020

“中国哭墙”下的抗议

/ 長平

(德国之声中文网)2020年3月19日,李文亮医生的微博留言,骤然增加了10万。此时,他离开人世已经42天了,但是微博从来没有停止更新。

2月1日,李文亮医生在自己微博帐号上写下此生最后一条微博:今天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尘埃落定,终于确诊了。2月7日,李文亮去世。在公众心中,他以新冠病毒疫情"吹哨人"的身份死于新冠病毒,而且因为他的哨声被训诫、被掩盖,导致武汉、中国乃至全球更多人受害。作为专制政治下选择无多的一种抗议方式,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前往这条微博留言。

这些留言中有大声的抗议,但是更多的是低声的倾诉,或者只是一声问候,聊一下天气的变化,当日的街景。有些留言说,不知道说什么,只是成天哭。还有人借此地方来缅怀亲人: "李医生,我母亲因为肺功能衰竭去世,如果您在天堂能看到她,一定要帮我嘱咐她注意身体,一定要健健康康的。"

无论如何表达,没有人心里会感到轻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里成为"中国哭墙","一个安放人们良心的地方"。

李医生,您能瞑目?

李文亮医生去世当日,通报说,2020年2月7日,国家监委成立调查组,"就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情况依法开展调查"。

3月19日,调查结论公布,认为"中南路派出所出具训诫书不当,执法程序不规范",要求"公安机关撤销训诫书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武汉市公安局立即执行,撤销了训诫书,并追究了武昌区公安分局中南路街中南路派出所副所长杨力和民警胡桂芳的责任,分别给予行政记过和行政警告处分。

"中国哭墙"的当日主题成为:李医生,您能瞑目?

正如网民所说,这个调查时"开着航母出海声势浩大,结果抓回一只泥鳅交差";"又是炮灰,找了几个替罪羊,冤完医生再冤民警";"李医生,他们只处理执行的,不处理决策的";"基层民警开了个训诫书,央视都知道了,轮番报道,当他妈的老百姓都是大傻子呢?真是应了那句话:他知道他在撒谎,他知道我们知道他在撒谎,我们知道他知道我们知道他在撒谎,他依然撒谎!"

最高领导层最初决定瞒报疫情,在中国早已经不是秘密。行政和司法部门一切行动、宣传部门主导的一切舆论,都是在这个"统一指挥"之下的准确反应。吊诡的是,这场前所未有的又中央派出调查组对一个普通公民的遭遇进行调查,也是而且只能是"统一指挥"之下的部署。

人们不仅无法期待这份调查对高层决策做出正确的描述,更不用说追究责任,而且也丝毫不涉及改变"吹哨人"受罚的政治环境:其他几份同样性质的训诫书应该撤销吗?今后同样性质的"吹哨"行为还会受到处罚吗?网民们要求的言论自由可以得到保障吗?"老子到处说"仍然只能是借助一个智者骑在青牛背上的讽刺漫画吗?

未来的人们会记住,这堵哭墙存在过


跟每一次含有人为因素的公共灾难发生之后一样,这是民众与宣传部门之间进行的又一场舆论巷战。在无处不在的巷战中,李文亮微博是一个堡垒。目前,它被充满怨气的民众占领着。尽管大多数评论都小心翼翼,避免太过敏感和刺激,只求倾吐和哭诉,但是宣传部门仍然不会坐视不管。

3月19日的一条网民留言说:"看了几个排名靠前的评论,竟然一点也不惊讶,网络一大波的攻势又开始了,看着恶性,已经懒得评论了,严重的话更不敢说,我怕消失。只能来你这里,轻轻的对你说,不管怎样,你总算是得以平反了,希望你在天之灵能够安息。活着的人无力改变,只能寄希望你在来世能幸福,祝福你。"

这些留言道尽了中国人的卑微、压抑和无奈。但是,无论如何,未来的人们会记住,这堵哭墙存在过,而且或明或暗地铭刻着:"不能,不明白","我要言论自由","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以及"老子到处说"。

長平: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现居德国。

Monday 23 March 2020

庚子春,思想疫癘蛀腦蝕心

/ 區家麟

庚子春,豈止湖北大疫,全國疫癘肆虐,瘟氣蛀腦蝕心。「武漢肺炎」不得說、「病毒源自武漢」說不得、「中國人陋習劣根才是病毒之源」不說得。龍振邦與袁國勇發文清心直說,急急撤回。思想審查,瘴癘滿城,腦殘者眾,大夫鴻文如幽靈飄盪,無主之作迅即變身為網絡迷因,R0一夜急升,影響因子大盛,傳遍天下。

袁大夫急發文道歉,稱「終身追求科學真理,不了解政治,亦從來無意捲入政治」,委實 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真理部強勢領導,真理又豈有完卵,事實要服從政治,病毒就是政治。大夫鴻文,觸碰地雷陣之處有四:

一,行文「星、港、澳、中華民國」罪該萬死


口痕友或問:「中華民國」自1911年以降,從未滅亡,後安頓於寶島,自主自立,若不用「中華民國」,難道用「台灣國」?學術天真族也許不知,真理部下旨,沒有「兩個中國」,亦無「一邊一國」,孤懸太平洋之航空母艦叫台灣省,蒙混過關簡稱「台」亦可。惟眾多報人惟恐政治不夠正確,發明蹺口「兩岸三地」之說;「中台關係」「中台貿易」不可說,試著說「兩岸關係」「兩岸貿易」,更沒有「台灣總統」,試試說「台灣地區領導人」,用字智慧乃政治正確異景之殊勝也。

二,「武漢肺炎」乃大忌


大夫謂贊同民間用「武漢肺炎」,直接簡單、通俗易明,無不可。惟大國崛起,普天之下莫非皇土,世衛德塞先生亦歸化為皇臣;正名就是定性,定性乃黨國政治重中之重;文宣輿論,只有官意,沒有民意;只有天朝口徑,沒有約定俗成。

三,不容與黨國大外宣唱反調


事實服從於政治,君要病毒非源於武漢,病毒就不敢源於武漢。縱使病毒原爆點為武漢,路人皆見,御用名醫鍾南山反覆誦念「沒證據病毒源自武漢」,他的話語就是道路、就是真理,不須佐證,更不須理據;這是一場民族偉大鬥爭,真理服膺於輿論戰。

四,「中國人陋習劣根才是病毒之源」傷害黨國人民感情


兩位大夫乃疫癘之福爾摩斯,非心臟肌理玻璃化病狀之專家。二人直斥國人嗜吃山珍野味為陋習劣根,無視民族復興之深厚文化底蘊,思想不要得,罪孽深重。愚以為,兩位大夫言重了,陋習劣根非源自國人,乃源自典章制度。自改革開放始,天朝奉行豬圈大策,滿足庶民口腹之欲,縱情下半身之需索,無視心腦德育,致禮崩樂壞,打造了無道之世,深種劣根惡果。強國崛起,能於大漠風沙中建造龐大牢籠改造非我族類,又豈會管不住小小一個野味市集?

時勢艱難,盛世危言不中聽,真話死亡率甚高。兩位大夫道出事實,迅即撤回復道歉,各位看官當明白事理,當今之世,大學之道,在爭奪研究經費、搶先研究病毒樣本,醫者北望神州,冀收納特殊病例作研究,又望天朝開恩送上數據,方能開展研究大業,打造萬世不倒之白色巨塔。

龍袁兩位大夫,上醫醫未病,道出真相,醫身護腦;兩位俠骨仁心,龍吟虎嘯,勇者無懼,甘冒大不諱,請受小弟一拜。

Thursday 19 March 2020

大流行緣起武漢 十七年教訓盡忘

己亥冬,疫發武漢。庚子春,湖北大疫,國內疫者八萬餘,死者三千。民不出戶月餘始遏,惟疫未止已外傳。三月,全球大疫,世衛後知,未及宣布大流行。諸國欠措施缺儲備,迅大疫。星、港、澳及台(原文為中華民國)皆免於大疫,惟零星海外輸入之症及小群組不絕,尚未失守。

此疫由病毒所致,因其形如冠,故名曰冠狀病毒。世衛由2015年開始避免用人名、地名、動物、食物、文化、職業等為疾病命名。故是次以「年份」為此病冠名以資識別,稱此病為冠狀病毒感染-19(COVID-19)。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以病毒基因排序為命名標準,每段基因逐一細心分析,其他因素不作考慮。蓋因此冠狀病毒基因排序「未夠新」,屬沙士冠狀病毒的姐妹,故稱之為沙士冠狀病毒2.0(SARS-CoV-2)。民間及國際媒體則稱之為武漢冠狀病毒或武漢肺炎,直接簡單,亦無不可。

社會上就此疫之命名爭議甚多,事實上疾病之名由世衛起,病毒之名由ICTV起,而俗名則是約定俗成,清楚明白便可。科學研討或學術交流,必須用官方名字COVID-19稱此病或SARS-CoV-2稱呼病毒。市民日常溝通及媒體用語,則可以武漢冠狀病毒或武漢肺炎稱之,通俗易明,方便溝通。

庚子大疫 始於武漢

約75%之新發傳染病源於野生動物,而數隻能感染哺乳類動物的冠狀病毒,其元祖病毒(ancestral virus)則源於蝙蝠或雀鳥。兩者皆能從數千公里外飛抵發現病毒之處,故病毒之命名系統亦會以發現處名之記之。欲查病毒之源,準確客觀之法乃從動物宿主身上分離出病毒。可惜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早被清場,研究人員抵達蒐證取樣本之時,場內之活野味早已不知所終,病毒之天然宿主(natural host)及中間宿主(intermediate host)身分成疑。據當地人員述,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內之野生動物從中國各地、東南亞各國及非洲(走私出口)運抵此處集散,武漢冠狀病毒之元祖病毒源於何地則無從稽考。

以基因排序之法尋源,查得一隻蝙蝠冠狀病毒株(RaTG13)與武漢冠狀病毒極為相近,其排序高達96%近似,故相信此病毒株為武漢冠狀病毒之始祖。此病毒株於雲南的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sinicus)身上分離得之,故相信蝙蝠乃武漢冠狀病毒之天然宿主。流行病學研究明確顯示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為初期擴散點(amplification epicenter),病毒很大機會在場內由天然宿主交叉感染中間宿主,再於中間宿主體內出現適應人體之突變,繼而出現人傳人之感染。

中間宿主身分未明,但基因排序顯示武漢冠狀病毒S蛋白受體(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與穿山甲冠狀病毒株近似度高達90%。雖然未能確定穿山甲為中間宿主,但此穿山甲冠狀病毒株極可能捐出S蛋白受體基因(甚至全段S蛋白基因)給蝙蝠冠狀病毒株,透過基因洗牌重組成為新的冠狀病毒。

野味市場 萬毒之源

零三沙士,疫發河源,廣東大疫,傳香港。沙士冠狀病毒於果子狸身上尋得,其後中國明確禁絕野生動物交易。十七年矣,惟野味市場禁而不絕,而且愈趨猖狂。中國人完全忘記沙士教訓,讓活野味市場立足於先進城市之中心,明目張膽售之烹之吃之,令人側目。活野味市場內動物排泄物多含大量細菌病毒,環境擠迫、衛生惡劣、野生動物物種交雜,病毒易出現洗牌及基因突變,故須禁之。

改革街市為防疫重點,中國政府及港府必須迅速改善環境、加強通風、滅蟲滅鼠。在完全淘汰活禽市場前,必須妥善處理禽畜糞便,減少病毒洗牌機會。

網傳病毒源自美國之說,毫無實證,自欺欺人,勿再亂傳,以免貽笑大方。臨大疫而不亂,首重資訊透明,冷靜理性分析,勿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沙士後沒有雷厲風行關閉所有野味市場乃大錯,欲戰勝疫症,必須面對真相,勿再一錯再錯,諉過於人。武漢新冠狀病毒乃中國人劣質文化之產物,濫捕濫食野生動物、不人道對待動物、不尊重生命,為滿足各種欲望而繼續食野味,中國人陋習劣根才是病毒之源。如此態度,十多年後,沙士3.0定必出現。

/ 龍振邦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
/ 袁國勇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霍英東基金(傳染病學)教授

https://news.mingpao.com/ins/%E6%96%87%E6%91%98/article/20200318/s00022/1584457829823/大流行緣起武漢-十七年教訓盡忘(文-龍振邦-袁國勇)
-------------------------------------------------------------------------------------------------------------------------

【袁國勇龍振邦撤回《明報》刊登文章】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及同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星期三在《明報》以《大流行緣起武漢 十七年教訓盡忘》為題撰文,指出中國人陋習劣根是病毒之源。《明報》報道,兩人撤回文章,並對引起任何誤會表示歉意。

報道引述,龍振邦和袁國勇表示,他們是科學家,終身追求科學真理,不了解政治,從來無意捲入政治,文章表達不適當,用詞甚至有錯誤,並非原意,希望外界不要將他們捲入政治,留給他們一個空間研究。他們又指,文章與政治無關,旨在提出尊重真相、移風易俗。
不過報道未有提及,兩人所指文章有甚麼表達不適當,和甚麼用詞出錯。

原本文章指,民間及國際媒體使用「武漢冠狀病毒」或「武漢肺炎」直接簡單、通俗易明,亦方便溝通,並批評網傳病毒源自美國是毫無實證、自欺欺人。沙士發生17年後,野味市場禁而不絕,活野味市場立足先進城市中心,認為沒有雷厲風行關閉所有野味市場是大錯,如要戰勝疫症,必須面對真相,不要再一錯再錯,諉過於人。

文章批評,武漢新冠狀病毒是中國人劣質文化的產物,濫捕濫食野生動物、不人道對待動物、不尊重生命,為滿足各種欲望而繼續食野味,如此態度,十多年後,「沙士3.0」定必出現。

Monday 16 March 2020

奸雄曹操的另一面:憂國傷時的大文豪

3月15日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逝世1800年的忌辰,他除了在政治、軍事上笑傲三國時代外,他的詩歌亦氣魄雄渾,慷慨悲涼。「三曹」(曹氏父子)和「七子」(孔融、陳琳、阮瑀、徐幹、王粲、應瑒和劉楨)共同開創了建安一代文學,史稱「建安風骨」。

一般人對曹操的印象,大抵都是從《三國演義》那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形象中得來,尤其是《演義》指他殺害「神醫」華佗,更令人義憤填膺(奇怪的是同時期的名醫、《傷寒雜病論》作者、「醫聖」張仲景,在《三國演義》中卻不存在)。史籍也往往評價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不過,與此同時,歷代文學評論家對曹操詩歌卻多有正評,例如鍾嶸的《詩品》曰:「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劉熙載的《藝概》則云:「曹公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

現存的曹操詩歌不多,且多屬樂府體裁,例如我們熟悉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首詩寫得氣韻沉雄,用詞質樸簡潔,在大巧若拙中表現雄心壯志和進取精神,不愧為曹操詩歌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借用《詩經》的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苹」,用詞寓意,甚至影響到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華族(貴族)接待外賓的宴會場所名「鹿鳴館」,就是取「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之意。

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

曹操詩歌另一個特色,是反映東漢末年的現實和民生疾苦,另一首名作〈薤露行〉真實反應了權臣董卓入京後,廢少帝、立獻帝,獨攬大權,肆意殘殺,焚毀洛陽,脅逼皇帝西遷長安的歷史事實:

「惟漢二十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彊。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又有一首〈蒿里行〉,描述了董卓之亂後,軍閥爭權奪利,長期混戰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土地荒蕪的悲慘景象: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些詩歌,真實地描述了當時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的痛苦,因此,明代鍾惺的《古詩歸》讚道:「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除了這些寫實的詩歌外,曹操晚年還創作了富於哲理的《龜雖壽》詩,詩云: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人的壽命長短,不完全決定於天數;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從這首詩歌可見曹操對人生的積極態度。

Wednesday 11 March 2020

爬人生的第二座山

/ 盛治仁

最近閱讀了大衛布魯克斯新作「第二座山」。作者前一本書「品格」,探討我們一生在履歷表和追悼文的選擇上,如何做最好的取捨。這次則以人生可能攀爬的兩座山作比喻,繼續思考人生的態度和價值觀。

多數人一開始爬的第一座山,就是社會文化設定的目標,希望自己名利雙收,生活幸福。在第一座山成功的人,不一定會感到滿足,或是因為發生各種意外,從山頂跌落谷底。有些人開始自暴自棄,憤世嫉俗,也有人因而擴張自己的境界,開始攀爬第二座山。

第二座山的重點不再是滿足自己,而是達成自身利益之外的使命。第二座山的重點不在獲取,而在於貢獻。為了自己投入的呼召,全心奉獻。書中列舉許多人物攀爬第二座山的歷程,非常精彩。

人生只有在爬第二座山的時候,才會感到真正的喜樂。當一個人超越了自己的得失,投入了服務他人的行列,在其他人看起來可能過得很辛苦,但是當事人卻能甘之如飴,在其中找到莫大的使命感和喜樂,如同德蕾莎修女一樣。第一座山登頂的幸福,是建立在外在成功和物質環境下,可能隨時失去。攀爬第二座山的喜樂,則是發自內心的滿足,是一個人轉化後的體悟,不會再隨外在環境改變。

林肯的故事是個典範。他在年輕的時候野心勃勃,追求名聲和權力。後來全心投身於維護美國聯邦的存續,小我就變得不重要了。他曾經帶著國務卿去拜訪McClellan將軍商討作戰策略。等了一個小時後將軍回到家,直接經過客廳。半小時後管家告訴林肯總統將軍已經就寢,請改天再來。林肯安撫和他同行官員,說現在不是計較個人尊嚴的時候,能找到為聯邦而戰的將軍才是重點。這就是他已在爬第二座山了。

他對聯邦和國家的愛,遠高於對自己陣營的愛。在第二任就職演說中,所有的關鍵詞都是「我們」、「所有人」和「雙方」,而不是以北方勝利者自居。林肯沒有把奴隸制度說成南方的制度,而是美國的制度。「不對任何人懷恨,要對所有人寬容」。國家的存續和團結,成為帶給他每天奮鬥動力的使命。

在當前個人主義至上的年代,追求個人成就、滿足個人慾望成為主流,但諷刺的是,光鮮亮麗的社群網路生活和充滿自信的外表,往往隱含對自己未來的焦慮和困惑。而社會因為對自我太過執著,開始造成內部的分裂和疏離,成為在內部區分敵我的部落主義,讓社會持續處於憤怒模式中相互對抗。結果自我越膨脹,群體越弱小。

第二座山的重點,不只是談個人的生命實踐,更重要的影響,還在於社會群體將如何被影響。唯有多數人都願意建立一個以人際關係,而不是以個人為核心的生活理念,才能建構把大家連結的社會網絡,帶給所有人更好的生活。不管攀爬哪一座山,關鍵問題是,要為為何活著思考意義,為如何活著找到方向。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Sunday 8 March 2020

改變對你對身體的看法

/ 戴禹鑌

身體一定會退化嗎?以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實。因為科學的理論視身體為一個機器,因此機器在被預期使用長久之後必然功能會衰退。賽斯強調這是人的信念問題,信念告訴你身體雖然是一個最令人讚嘆的機器,但它卻仍只是個由各種零件組成的機器。例如醫生們預期人在三十歲之後視力會開始退化,有無數的病歷證明這種退化的的確確是事實。賽斯告訴我們,一幅人體的畫面,它是反映了人的信念,以及被信念影響的樣子。

賽斯說:「身體自己的能力,就那方面來說,感官不會退化。單單是年紀本身,從不會導致任何身體靈活度、心智能力或欲望的任何減退。」這段話很重要,再強調一次,感官不會退化。感官包括聽力、視力、嗅覺、味覺、體力等等。所以人並不一定要走向重聽、白內障、老人痴呆的地步,就因為年紀大了。

感官不會退化,不代表人不會死,「死亡必然會降臨到每個活著的人,然而,其時間與方式基本上是看每個個人而有所不同的。」你什麼時間死亡、用什麼方式死亡,其實是你跟你的潛意識決定的。你可以觀察看看,如果你的性格是急驚風,那麼通常你生病會快來快去,死亡也不會拖泥帶水,坐下來可能就掛了。但如果是慢郎中性格的人,生病可能會慢來慢去,老是拖一段時間,就連死亡的到來,也會像坐在搖椅慢慢聊一樣。

可是要怎麼樣才不會老化呢?除了信念的改變外,賽斯說:「在任何年紀,有意義的工作都是重要的。你無法以嗜好來令老年人滿足,正如你也不能以嗜好令年輕人滿足一樣。有意義的工作也意味著具有遊戲活力的工作,而就是那遊戲性在其本身內含著一種療癒及創意的偉大特質。」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常常全身是病的原因之一,無法用嗜好興趣來讓老年人滿足的。因為就算人已退休了,不需要再工作賺錢,不愁吃、不愁穿,到死掉之前錢都花不完,他仍然需要去找有意義的工作來做。很多人害怕退休,不是不能退休,而是害怕退休之後,找不到有意義的生活、有意義的工作。工作不一定就代表非有利可圖不可,工作需要有意義、遊戲性、充滿活力,但可能沒什麼報酬。當你在做那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不管錢多錢少,你自動就得到療癒了。

前面說過,年紀大視力聽力不見得一定要退化,反而甚至可以變好。例如約瑟的視力進步了,賽斯告訴約瑟:「你的眼睛以一種遊戲方式改進了它們的能力。感官想要超越自己,它們也「透過經驗」學習。你近來畫得比較多,你的眼睛變得更投入了,你的眼睛享受它們在那個活動裡的角色,就如耳朵享受聽覺一樣,那是它們的目的。你自己想畫的欲望,加入並且加強了你眼睛天然想看的欲望。」你的眼睛、耳朵等感官是有意識的,它們想要超越自己,它們會隨著歲月,透過經驗學習而進步,這又再次地違背了醫學的理論。

享受你的「看」,喜歡看美麗的事物,就去多看,你的視力就會進步。所以保護視力,並非減少使用眼睛,而是「看」的心態問題。可是如果你不喜歡這個世界,不喜歡你的環境,不想看到討厭的人越多,視力就越不好、越模糊。例如有學員眼睛有黃斑病變,或有視網膜剝離的症狀,我會問一個問題「你有什麼不想看到的?」可能是不想看到公司大門、老闆、開會通知、查帳、評鑑等等,所以賽斯心法它有很多的自我覺察。

老年人會退化,就是因為他越來越沒有欣賞環境美的能力。你的眼睛在享受「看」的過程中,它就會進步。同樣地,聽覺亦是如此。年紀大會重聽的人,經常是旁邊有個碎碎唸的人,他越來越不想聽人家囉嗦,不想聽到他討厭的東西。所以很多身體的退化、感官的退化,都是跟著信念、執著、習性有關。如果把一個眼睛、耳朵有問題的人,長時間置於一個賞心悅目、餘音裊裊的環境,視力、聽力就會得到進步了。這解釋了賽斯所說的:「並沒有單單被年老帶來的疾病,身體往往因為用得越來越少而被用壞。」

~戴禹鑌取材自許添盛醫師講座與夢進化與價值完成賽斯書

Friday 6 March 2020

Capital et idéologie

/ 黃杰

法國巨著控訴全球不平等,皮凱提呼籲改革超級資本主義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出版新著《資本與意識形態》,意圖從「資本主義創造不平等」的理論回歸到歷史現實,以歐美經驗為鑑,提出比較樂觀的結論,即「思想上的改變可以解決經濟不平等」。

七年前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以《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異軍突起、風靡全球。雖然該書足足七百頁厚,充滿經濟學公式和巨大得令人喘不過氣的資訊量,卻創下二百五十萬冊銷售量。皆因該書主旨擊中了這個時代的核心議題:經濟不平等,讓時下很多年輕人都膜拜他為進步政治(progressive politics)的理論大師。七年以後,皮凱提再一次鎖定經濟不平等的議題,寫出了一千一百五十頁厚的《資本與意識形態》,意圖從「資本主義創造不平等」的理論回歸到歷史現實,提出一個比較樂觀的結論,即「思想上的改變可以解決經濟不平等」。

此書的英文版尚未出版,已經引來媒體廣大關注,《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彭博》等等媒體已經搶先對皮凱提作出專訪。經濟學專書向來在出版業中不叫座,因為研究領域往往過份專業狹窄,未能引起讀者廣大共鳴。但是皮凱提的書卻不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罕見地羅列比較了歐美日二十多個國家經驗,得出有廣泛代表性的結論,使到行外人看也有普遍性的意義。而在《資本與意識形態》之中,皮凱提的野心更為雄厚,包含了印度、巴西、南非、中國、拉美、俄羅斯等多個地方的殖民史、革命史,寫出了一部世界經濟不平等的巨著。

本書研究的廣度可謂在經濟學中史無前例,除了馬克思從德國哲學體系出發寫成的《資本論》所試圖拿捏的普遍性可與之相比以外,幾乎就沒有如此淵博的著作了。但是與《資本論》的抽象體系遠遠不同,皮凱提是歷史和數據的堅定信徒,因此書中和其網上資料庫包含了超過二百張圖表和數據列表,其中大部分都是取自他有份創立的「世界不平等數據庫」(World Inequality Database)和倫敦大學的國際不平等研究中心。這兩個檔案庫的資訊量巨大,也是全靠它們皮凱提說的話才有憑有據,有充分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除了對於數據有科學家般的執著以外,皮凱提另一個吸引讀者的特質在於他對於自己所寫的言行一致。成名以後皮凱提獲得學術巨星般的影響力,曾有不少對沖基金邀請他到公司發表關於過度資本主義的演講,他都幾番拒絕,即使對方開價兩至三倍仍然堅定拒絕。他說:「如我書中倡議的百分之九十的稅率一樣,我非常樂意繳付高稅額,我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錢。」可以說,在知識取態、金錢觀、甚至說話的語速上,皮凱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工男。而由這麼一個別具匠心、擁有科學家精神的經濟學家寫出的經濟學,可以說是在經濟學這個經常被政治沾污的領域中,很接近客觀的一本著作了。

這麼的一部世界經濟不平等簡史,皮凱提從自己的家鄉法國開始,說出最讓法國人引以為傲的法國大革命的陰暗面,那就是法國大革命在經濟上並沒有為法國人民帶來更平等的社會。在法國大革命發生以後,西歐隨即進入資本主義階段,本來的神權政治被世俗化的價值所取代,「私人財產」變成了新的供奉對象。在法國大革命後期,曾經有討論新政權需要徵收所得稅和遺產稅,可是都因為權力的不平等而被廢止了。當時,其中一個最流行反對所得稅和遺產稅的說法則是,一旦開始徵收稅項,那就等同褻瀆了私人財產,而國家將會有無限的權利徵收更高的稅項。可見當時私人財產作為不可褻瀆的對象的威力,所以法國一直到一戰以後才徵收所得稅。

私人財產成為新的上帝

其中「私人財產不可褻瀆」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十八世紀的廢奴運動中,英國、法國皆賠償巨額給奴隸主,因為「國家充公了他們的財產」。還有就是海地革命以後,法國要求海地賠償殖民宗主國的財政損失,也是私人財產不可被侵犯的表現。可以說在新發資本主義期間的歐洲,私人財產取代了宗教成為新的上帝,國家沒有權力監控社會上經濟不平等的表現,造成了極端的不平等的狀態。在整個十九世紀以來,巴黎最富有的百分之一的財產佔比從全國的百分之四十七升至六十六,而底層人民的財產幾乎沒有增長。財富在資本主義社會下變得越來越集中,革命並沒有帶來平等。

而這個情況在歐洲來說是普遍的。以十九世紀的法國、英國和瑞典為例,最富有百分之十的市民佔有了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財產。其中瑞典的民主制也不是「一人一票」的,而是按財產來決定持有票數,並且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有權投票。今天我們想像十分平等的北歐國家其實在一百年前在經濟和政治制度上皆十分不平等,由少數的社會精英決定了大多數人的秩序。對皮凱提來說,這個他經常喜歡引用的例子是令人鼓舞的:「因為瑞典的經驗代表了,只要人們在思維上改變了,隨後政策的大幅度改變是可能的。社會的精英經常告訴我們改變是不可能的,但是歷史卻證明了他們是錯的。」

高所得稅一度普遍


事實上,歐洲的社會要一直等待到俄國革命的輻射影響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才真正的開始高所得稅(progressive taxation)的計劃,開始大型公共建設,包括教育、基建等等。皮凱提強調,這個改變除了是受到一戰的刺激使到各國皆有大型重建計劃以外,更重要的是二十世紀前期各種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的意識形態,繼而讓政策得以改變。在一戰以前,西歐和美國大部分國家只有最高不到百分之十的所得稅,可是在戰後卻一躍而升至百分之四十(德國)、六十(英國)、七十(法國)和七十五(美國)。明顯地,這同時也是美國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崛起的時期,可見高所得稅完全沒有降低社會生產力,反而是造就了更平等和更有競爭力的社會。

雖然一戰後的高所得稅並不是維持了很久,但是這個社會實驗也足以證明了高所得稅並不會破壞市場秩序,也不會使到人們失去工作的動機,而最有力支持皮凱提的論據莫過於二戰以後維持了三十年的高所得稅率。二戰以後,各國急於重建歐洲,紛紛推出高所得稅的計劃,法國的百分之六十已經算是歐洲國家之中最低的,其中英國、德國、美國均設有最高百分之九十的所得稅率。可是在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八零年這段時期非但沒有結束了資本主義,卻是歐美中產階級發展最蓬勃的黃金時段,而經濟不平等在這段時期亦開始減少。這是皮凱提不斷重複的一個歷史例子:在經濟發展最蓬勃的時候,高所得稅是普遍常態。證據表明了戰後的高所得稅不但是合理的,更是有效的,同時也是社會普遍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段。

在皮凱提眼中,這個時期是歐美發展的黃金時期,而事實上也是世界經濟不平等最小的時期。而繼後的「列根經濟學」(Reaganomics)和蘇聯的倒台促成了打破高所得稅的新自由主義時期,而在皮凱提眼中,那是完全失敗的一個歷史經驗。皮凱提形容過去四十年的新自由主義時期為「超級資本主義」(hypercapitalism),各國政府施政偏袒大財閥,盡收低稅甚至是逃稅,嚴重加劇了社會不平等,使到社會動盪,民怨四起。他客觀的指出,雖然過去四十年世界不平等的增長還是遠低於十九世紀,但是已經促成了如法國的黃背心運動,或是右翼對新移民的歧視等等社會不穩定的因素。統計上來說,他認為現在的社會不平等大概回復到一戰以前的時期,並且沒有特別有效的社會發展。

對弱勢的人道關懷

因此,皮凱提對當前經濟問題的建議就是回復到戰後時期的高所得稅、遺產稅,並且組成龐大的國際機構、簽訂新的經濟協議去確保沒有大財閥可以逃稅,同時也包括向所有年滿二十五歲的市民發放十二萬歐元(約十三萬三千美元)的「公共遺產」。這些「激進/進步」(progressive)的建議背後,其實隱藏了的是皮凱提對當前歐洲政局變化的不安和人道關懷。皮凱提說道:「社會上的經濟不平等讓大多數人不滿,而有一少部分的政客利用了這個不滿的民粹,指責是移民人口搶走了人們的財產。這在數據上是錯誤的,排斥移民也無助解決社會不平等的問題。」他特別憂心右翼民粹政治的崛起,認為他們是往錯的方向解決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對於被指建議過份激進,他卻回應道:「與其控制人口流動,不如控制資本。我希望我們不用等到下一場經濟危機或是戰爭才覺醒,相對來說,增加稅收一點也不激進。」

另一個皮凱提關心的群體就是工人階級。他指出,瑞典和德國的公司當中,工人代表均有三分之一至到二分之一的投票權。而這些公司都表現良好,也創造了更平等的薪酬和工作環境。所謂「一股份一票」(one share, one vote)的模型並不一定是最好的。皮凱提說:「這些小的例子都代表了,只要人們的想法改變,很多事情都可以不一樣,也不一定要全世界都改變才有進步。德國和瑞典自行實驗了半個世紀,而結果並不壞。這不是完美的制度,但是可以讓工人們參與到公司的長期規劃。」

超國家的國際主義


這種參照了歐洲戰後成功經驗和對弱勢群體關懷的意識形態,皮凱提稱之為「二十一世紀的社民主義」,其中主要包含了教育正義、教育平等、工人權益和高所得稅。背後的假設就是有一個超大型的超國家機器作為執行主體,可視為一種國際主義。在右翼民粹於歐洲抬頭、威脅著弱勢群體、鞏固了國家秩序和國家邊界的時刻,皮凱提這種理想的國際主義可以說是針對他們而構想出來的一種新的政治模式。

雖然說這種理想主義並不一定會成功,但是如皮凱提的歷史證據所指出,只要意識形態改變了,政策的改變並不一定不可能。或許,這也是為何吸引大量年輕讀者的原因:除了是說中了時代要害以外,皮凱提的理想主義讓我們看到一個更美好、更平等的世界。■

/ Thomas Piketty 1971年生於法國克利希。倫敦政經學院及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博士,曾任教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1995年返回巴黎,曾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教授、巴黎經濟學院教授。著有《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資本與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