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0 April 2013

杨紫琼错了吗?

马来西亚籍国际影星杨紫琼上周六在巴生西港出席“首相与您有约”6万人大型晚宴,为国阵站台。她在台上致词时,声称自己“要为国家做件正确的事,支持马来西亚最好的首相。”她大赞看守首相纳吉,并要求人人都支持他。

此举招致国内亲民主网民强烈不满,大力抨击她,但当中也有人为她缓颊,理由不外乎以下几个:杨有自己的言论自由、网民在追求民主之余不应以“非友即敌”态度撕裂社会、网民的表现破坏了国家形象。。。

杨紫琼身为公民,自然有采取任何政治立场的权利,也有表态的自由,这些都不应被剥夺。事实上,网民的批评主要也不在于否定这种权利和自由。为她缓颊者忽略了一点:杨固然有言论自由,他人何尝没有批评她的言论自由?这些人批评网民抨击杨,难道又没有否定他人言论自由之嫌?再说,公众人物比普通人更有影响力,所以在发表言论时应该更谨慎负责。既然敢如此高调地作政治表态,当然也要有面对舆论月旦的准备。

在公共利益面前,言论自由本身也是有限度的。比方说,一个人当上总统、首相或其他要员,说话就不能畅所欲言了。试想想,如果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随时随地随意发表言论,全球市场和经济会乱成什么样子?在我国,前首相马哈迪就是一个不懂得遵守公共人物言论自由限度的领导人,当上首相还一味片面坚持自己的“言论自由”,视公共利益如无物。在1997-98年亚洲经济金融风暴初期,马币马股就因为其“大嘴巴”而节节溃败,严重损害了国民利益。

其次,杨紫琼不止表示自己支持纳吉,还呼吁国人也支持他。身为名人,这么做等于是为纳吉和他所代表的国阵代言。国内有一个品牌,其政治服务是大家用了50多年,却越用越觉得不合用,决心放弃的;这时,为它代言多年的名人却浑不知趣,再次跳出来呼吁大家继续支持这品牌。须知,政治服务不同一般商品或服务,一旦错误选用,不但使用者受苦,其他人也会被连累;大家生怕其他消费者因她的名人效应而被蛊惑,群起攻之,亦属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舆论压力都是升斗小民一人一句所形成的,如果说这些无权无势的小人物在“霸凌”有财有势的名人,那就太牵强了。

譬如,2008年中国爆发奶制品污染事件(毒奶事件),许多曾为奶制品代言的人 --- 如刘翔、刘亦菲、李宇春、陈若琳、倪萍等 --- 无不遭到网友的批评。由于“黑心食品”关乎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这些批评并非无的放矢。同样的道理,在国内为“毒党”代言多年的杨紫琼现在受到批评,有何冤屈可言?真正值得同情的,是深受“黑心服务”所害的老百姓,而不是昧着良心为“黑心服务”代言的名人。为后者叫屈的,若来自国阵阵营,那还说得过去,反之就只是自以为理性的乡愿之辈罢了。

这个社会今天变得黑白不分、是非不明,除了“归功”于种种黑暗势力之外,乡愿之辈也有其“贡献”。比如贪污,在一些先进国家里,完全不见容于社会,犯者一旦被揭发,就会受到众人的鄙视与排斥,往往郁郁以终,甚至寻求自我解脱。就是在这样爱恨分明、嫉恶如仇的社会里,贪污腐败才能被近乎杜绝。国内贪污猖獗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所以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爱恨分明、嫉恶如仇,而不是乡愿、和稀泥、姑息养奸。

如果说以国阵名义进行的政治行销是硬性毒品,藉由名人效应所进行的就好比软性毒品,更容易深入人心,荼毒政治意识薄弱的选民(或曰中间选民)的思想,危险性更大,不可不防。大家不宜单单针对杨紫琼,而应该对国内所有名人 --- 包括体育明星、影星、歌星等等 --- 一视同仁。

还有一种指控是, 网民的表现破坏了国家形象。然而,对一个身为世界第一大人均非法资金外流国、连区区200名入侵外敌都无法迅速击退、连身份证都可以随意秘密发放给特定非法移民、最高领导人涉嫌国际命案和军售弊案的国家来说,谈形象不是太奢侈了吗?

话说回头,我们批判为“毒党”代言的无良名人时,必须义正词严、有理有节;爱恨分明、嫉恶如仇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任意地作出情绪化的人身攻击和谩骂,否则就会陷入“文革”式批斗的泥沼中,像巫统/土权政客那样“撕裂社会”了。

《冷眼·邊緣維度》
http://rckfoong.blogspot.com/2013/04/blog-post_27.html

Monday 29 April 2013

曲筆與耶徒

〈滿懷烈怒的神〉一文在《主場新聞》轉載,引來一些讀者的批評,其中有些頗不客氣。有說我的討論不全面,因為忽略了救贖這一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思想;有說〈那鴻書〉不是歷史而只是宣講,言下之意是我錯解了經文;一讀者替我補充經文背景,以先知書的內容來回應我在文中提出的疑問;另一讀者指責我對統計學、神學、和精神病的認識膚淺,好像是把我的這篇隨筆當做學術研究了;最可笑的一位,竟說我那篇文章是 “the best example of ad hominem argument” ,看來是護教心切,便急忙派給我一個罪名了。

事實上,那篇文章既不是探究經文內容,也非批評耶教信條,而是運用稍為曲折的筆法,點出耶教信徒中,有不少是在教會內人云亦云,甚至只是鸚鵡學舌,口裏說自己相信這樣、接受那樣,其實不過是重複在教會裏聽回來的,沒有深思過自己所謂信仰的內容,就舒舒服服地「得救」了。例如說神是嫉惡的、並會發怒,《聖經》裏有類似的語句,牧師傳道人也這樣說,不少信徒看過聽過就以為明白了,到有機會時,便將這些說話原原本本反吐出來;反正大家都以為自己明白了,也以為其他信徒同樣明白了,不會互相詰問,便歡歡喜喜地享受那屬靈的「溝通」了。(另外一些耶教徒則對他們信仰的神有相當清楚的了解,因為他們信仰的只是一個肯為他們贖罪而死的好勁的黃大仙,不過,這是本文範圍以外的,暫且不表。)

〈滿懷烈怒的神〉用的曲筆並不很曲,可是,很多耶教徒習慣了黑白分明,凡事非此即彼,要他們看懂曲筆,恐怕是太高的要求了。

《魚之樂》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com/2013/04/blog-post_26.html

Friday 26 April 2013

滿懷烈怒的神

根據學術期刊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剛刊登的一篇論文,信仰一個有惡必罰、罰時滿懷烈怒的神,跟五種精神問題有正面的相關(positive association);那五種精神問題是:一般的焦慮(general anxiety)、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妄想狂(paranoia)、強迫思考(obsession)、和強迫行為(compulsion)。當然,正面的相關不一定是因果關係;即使那是因果關係,假如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哪是因、哪是果,仍是未知之數。我不打算直接討論這個研究的內容或結論,只是想借題發輝一下,談談信仰一個滿懷烈怒的神的一些問題。

《聖經》〈那鴻書〉第一章第二節這樣描寫耶和華:

「耶和華是嫉惡和施行報復的神;耶和華施行報復,並且滿懷烈怒;耶和華向他的對頭施行報復,向他的仇敵懷怒。」(新譯本)

神耶和華不是像在做流水賬般賞善罰惡,因為祂嫉惡如仇,所以罰惡時滿懷烈怒。雖然接著的一節說「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但「不輕易」不等如「不經常」;請看以下的簡單論證:

(1)  世人經常犯罪。
(2) 任何犯罪的行為都令神滿懷烈怒。
----------------------------------
(3)  神經常滿懷烈怒。

這是個有效(valid)的論證。任何信仰耶教的人都接受 (1),很多信仰耶教的人都接受 (2) ,因為他們相信《聖經》對神的描述是真確無誤的。既然 (1) 和 (2) 蘊涵 (3),而這個邏輯關係又這麼簡單,接受 (1) 和 (2) 的耶教徒便應該接受 (3) 。然而,事實似乎不是那樣:假如你問耶教徒朋友「神是否經常發怒?」,相信他們大多會答「不是」。

也許有耶教徒會認為上述論證無效(invalid),因為神是在時間以外的,人的「經常」不能應用在神的身上。就假設他們說對了吧,沒問題,(3)可以改寫為:

(3*)  神發怒的次數 ³ 人犯罪的次數。

兩個次數不一定相等,神發怒的次數可能超過人犯罪的次數,因為神可能有其他發怒的原因。相信接受 (1) 和 (2) 的耶教徒仍有不少會拒絕接受 (3) --- 發那麼多次怒的神不是有點太過了嗎?

有些耶教徒這時定會使出「必殺著」:神的「滿懷烈怒」和人的憤怒是不同的,人的智慧有限,不能完全理解神的屬性。好,也假設他們說對了,我們仍然可以問:「不完全理解,但總有一點理解吧!可不可以說來聽聽?」如果你運氣好,可能會遇到一個能說上幾句的,甚至能給你一兩個似是而非的比喻,但你更有機會遇上對此只能啞口無言(或者只是重複說「人的智慧有限」)的耶教徒。

《魚之樂》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com/2013/04/blog-post_24.html

Thursday 25 April 2013

官吏有別

一個好的政府行政體制,官和吏的功能權限有別。官是官,吏是吏,其間涇渭分明,壁野清晰。大馬的問題之一,就是官吏不分。

何謂官?何謂吏?

官,一般是指政務官員,即政府中的領袖。我國奉行英國西敏制的民主議會制度,人民選舉出代議士組成議會,議會中的多數黨組成政府,政府的首腦是首相或州務大臣,領導內閣或州行政會議。政務官是首相、部長、州務大臣、州行政議員等。通過議會制度,政務官的主要功能是行使政策性的決策權力。政務官的主要選拔途徑是選舉。所以,他們對政治負責,對選民負責。

吏,則是泛指事務官員,主要功能是行使程序性的執行權力。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務員,他們負責執行的政府不同專業職能部門的日常工作。公務員是一種職業,級別編製有序。公務員都是民間招聘考選,按年功序進的方式管理。所以,他們要對行政程序負責。

官員沒辦好公務

我國目前的情況呢?

首先,那是官做吏事。公務員沒有把事情辦妥、辦好、辦完,選民投訴無門,大事小事,就找他們熟悉的代議士申冤處理。代議士的日常工作,也就變成接受投訴、處理投訴、監督公務員解決投訴。這些種種中級或高級公務員的職能,都被代議士包辦代替了。當代議士落選,政府仍然蕭規曹隨,因為這是國陣政府唯一熟悉的模式。國陣還經常委任落選的馬華民政人士當官,以協助華裔辦事。試想,如果公務員群體公正辦事、制度公平,朝中有人無人,又有什么關係?

另外,就是吏行官權。這也就是大家經常在報章上看到的小拿破侖問題。我國的行政制度本來就不怎么完善,再加上大大小小公務員的行政偏差、越俎代庖,辦事如何公平、公正呢?華文教育問題就是一個典型。教育法令本來就對華文教育的發展不利,在資源分配的執行過程中,各州各縣的教育總監又越權偏袒,所以大馬經常上演副部長苦苦哀求屬下按章辦事,而不得要領的尷尬窘迫局面。部長尚且如此,民間自然更加怨聲四起。

其實,國陣政府也可能清楚問題所在,但苦于切身利益,官官相護,問題多年來無法根治。

沒建立問責制度

一些選民的思維是希望明君的出現,體恤民情,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于是,國陣政府就傾全黨之力、舉全國之財,來塑造納吉明君的形象。

問題的根源,是政府忽略在議會體制下建立完善的法律和條規。政府也沒建立公務員嚴格按章行事、秉公辦事的賞罰問責制度。如果官吏職能權限劃分清楚,公正和公平自然得到體現。

在雪州,民聯州議會做了很多糾正議會和地方政府從屬關係、問政、監督等的工作。民聯議長也不斷呼籲大家要重視議會功能。選民更看重的,應該是議員的議事能力,而不只是傳統的“溝渠議員”辦事能力。這並非不重視地方服務,在完善的議會民主國家裡,“溝渠議員”的職能應該留給縣市地方議員來承擔。人民如果有了第三票,國陣的馬華民政議員應該多出來競選,他們經驗豐富,駕輕就熟。

華楓石/中國報/24 Apr 2013

Tuesday 23 April 2013

尼采.虛無.以及活著

有好一段時間不在這裡,其實我並沒有死,依然人模人樣的活著。其實活下去並不困難。在怎樣的困難中我亦從不想去自殺。但是,靠自己的力量去「活得好」卻不是一件易事。如果說尼采是一個哲學家的同時亦是一個預言家——無論他是有心為之或是無心插柳,他理論中的其一核心預言我們這個世代的困局。
尼采點出虛無是我們的病。虛無主義席捲我們的內心。這個時代的人或許已看不到出口,我們豐衣足食,但心裡焦慮莫名,惶惶不可終日。在虛無的風壓下,我們hea、我們索K、我們信耶穌。十來歲時曾嘗試讀尼采的書,但一點也不明白。現在我再看,才明白多少皮毛:活著不是一件難事,最難的是抵抗空氣中的虛無,你內心中對頹廢的渴求。人們活著,並不是要用一份氣力,而是要用兩份氣力。因為一份氣力僅僅足夠你活著而不去自殺,尤如在狂風中穩住身子。但若你選擇要向前走,走下去,必須要兩份氣力,甚至更多。
每天早上爬起床來,人模人樣的活下去,每天如常的活,太累人了。活著這個活動折損了我們動物的本性,在石屎森林中成了一具僵化的形體。我們對末來不只迷茫,更是已有一種宿命似的虛無。或許情況不真的如此差,但我們總是悲觀得想要跳樓。如果我們的憂慮並不是選擇甚麼,而是憂慮自己根本沒有選擇。活著,最好忽略自己的心理本能,對末來的憂慮,最好有多少盲目的樂觀。誰能說理性是在感性之上出生?那些專業人士、知識分子,有許多都信了耶穌,誰說這些學富五居的人沒有理智的能力?日本的真理教更有許多富有信徒大量捐獻,難道這世上真有這麼多白痴麼。
也許在理智的盡頭,我們發現甚麼也沒有,一片虛無。我們只好醉了自己。拿酒色財氣、宗教、幻覺、愛情‥‥‥許多的事物,讓我們醉,在虛無面前跳著舞,自娛著,這才抵受得了生命的無情。我們只得成了尼采所說的酒神,在幻覺、激情和神迷中,我們感到自己返祖了,成了洪荒遠古中的人類,沒有文明、沒有幻覺,真切地感覺到自己活著,解決了理智的幻覺。清醒著過這個寒冷的夜,太蝕人了,我們又能撐多少個黑夜?縱然每個人都是一隻刺蝟,但牠們總是需要溫暖的動物。
《無待堂》

Thursday 18 April 2013

劉鎮東:小市民的大同理想

“小市民”籠統地指涉在政經權力中心以外的人們,而《大同篇》寥寥數語勾勒出現實中可能實現的理想國。
在這個從來沒有深度討論意識形態和政策的國度,經歷了馬哈迪超英趕美式的瘋狂,關於經濟的討論,如果不是好大喜功,就是假公濟私,背地里都要承載政府總體機能逐漸衰敗的慘況,最終都是荒腔走調的決策。
在定期民主選舉的壓力下,推出各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方案是世界各國政治決策者的通病。在馬哈迪式個人化領導模式底下,權力和資源集中在首相署,決策權也集中在首相一人的好惡,往往腳痛當頭痛醫,如遷都布城最初的目的是解決吉隆坡的交通阻塞問題。
在現實世界里,人力、物資和時間都是有限的資源,都需要社會總體通過政治決策過程做出抉擇,而抉擇的代價是機會成本。例如,如果把政府投入在生產、經營、銷售國產車的同等人力、物資和時間投入發展世界級的公共交通系統,則馬來西亞早已沒有人需要開車。
頭痛醫頭、甚至腳痛當頭痛醫最大的弊端,是忘了經濟就像人體,牽一髮動全身。決策者只關注個別的項目和計劃,看不到政策與政策之間的連接和相互影響,甚至盲目樂觀地期待許許多多的個別項目最終效力於總體的福祉。
但要怎樣做抉擇?政治的最高體現是價值的分配,價值取向清楚以後,資源分配以及資源的使用順序,就可以比較清楚的確立。意識形態的辯論之所以重要,在於協助價值的確立。
無論如何,就算意識形態的辯論不充份,政治經濟決策也應該回歸人本精神。人的軀體和精神恆常地要面對生、老、病、死,在物質面上則要解決衣、食、住、行的需要。決策者時刻都要問,政府在面對人的必然經歷和人的基本需求做了甚麼?如何營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條件?
然而,我其實不是在談“福利”。頭痛醫頭的另一個表征是假設窮人都在等福利援助。當前歐美國家,尤其保守黨――由民主黨執政的英國,在辯論如何確保福利金不會導致債務高漲,然後指責窮人都是懶人。
馬來西亞的經濟辯論有一條主線是“扶弱”對“績效制”。事實上,“績效制”背後隱藏著某個程度的精英主義。“團結互助”(solidarity)或許是終結這個辯論的第三條道路,既不以施惠者的角度假設受援者是弱者,而是認知到人的無限潛能與對機會的渴求。
關鍵在於“壯有所用”。政府最重要的責任,就如凱恩斯發現的,是在就業上確保大部份的工人工字能出頭。在2011年的世界經濟論述當中,就是缺了政府在促進就業機會的職能的討論。總體而言,就業、房屋、交通、土地運用、金融融資,都不能個別看待,而必須全局規劃。
政治經濟學的論述,以及論述的結果――政策,是有血有淚的。例如,因為貧窮而被迫騎電單車、在車禍中死亡或傷重的人們,都可以把他們的命運追溯到馬哈迪的國產車計劃與其機會成本上。
政治不是劇場,經濟決策與人和生命息息相連,唯有回歸人本,回到小市民的生活,才有大同的可能。
《小市民的政治經濟學》作者序文摘要/2011-09-03 10:52

Tuesday 16 April 2013

真正在做事的人要堪得起寂寞

衲履足跡,為上人每日言行的實錄,記晨語、記早會、記大場開示、記隨緣開示、記志業體會議座談、記外界來客訪問、 記天災人禍救災指示、記國際現象社會脈動、記慈濟推動專案、記志業體職工開示、記慈濟組隊志工開示、記靜思精舍 僧團開示、記上人行誼動態、記上人之無奈、感慨、歡喜、安慰等等心情......

為 永續綿延慈濟宗,為鞏固職工志工體制、為凝聚職工志工共識、為圓滿個己成佛之福慧、為有效達成世界和平之理想----衲履足跡,或是月刊版的節錄版或是靜思人文出版的全文 版,是為慈濟菩薩訓諫道場裡「傳法脈弘宗門」課程必修必讀之著作,請您展書用心閱讀!

以 下例舉數則這幾天上人衲履足跡開示──

一、 做事的人要堪得起寂寞

很多人都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是跟著人云亦云,聽人說就信以為真,自己沒有深入了解,在迷茫中卻不自知。所以,真正在做事的人要堪得起寂寞,在寂寞中做事很辛苦,得忍受被不真的傳聞誤解,這實在是很無奈!慈濟不怕人來了解,是怕人 誤解啊!

二、 在大劫難時更要培養大慈悲與大智慧


我這一生不知遇到過多少次類似境界──慈濟總是動輒被提出來批評,有心成就美善好 事,卻有發自少數人或透過媒體的反對聲浪,有時聲

浪如排山倒海而來, 不免感到很辛苦、很孤單、很無奈,但我始終抱持感 恩心去面對。對於別人我是不敢要求什麼,但對慈濟人則很希望是非要明辨,大時代需明 大是非,在大劫難時更要培養大慈悲與大智慧,因為 欠缺慈悲與智慧,是非就會分不清。總之,就是做我們應該做的即是。

三、 踏實能穩步前進,急衝須回頭收拾


做事要踏實,一步接一步,步步腳踏實地,一步站穩了,再接著下一步;即使是好事,也不要 貪功貪多貪快,各環節都要細膩思考再動作,若一直 衝下去,只知衝而不求穩,日後會很危險且難以收拾。

四、 浴佛的意義


浴佛的意義,並不是佛陀的身軀需要我們洗淨,最重要的是要洗浴我們的自性佛,洗盡後天薰染的習 氣,顯現本有的清淨佛性。

五、 生死往復不已,人生在趕場中


雖有喪子之痛,但若每天啼哭,孩子也無法安心。孩子過去生的劇本,與你之間的緣就寫到 此為止,他的人生在趕場,再拖下去就會變成不好的 緣了。所以就讓他隨緣而去,才會在來生有緣的家庭裡見人就笑,得到大家的疼愛。

六、用心撰寫生命日誌


慈濟菩薩雲來集,慈濟家庭好溫馨,慈濟大家庭從發祥地花蓮,慢慢地伸向北部、西部,以至中部與南 部,全省到處都有慈濟道場,都是因緣聚 足成就出的莊嚴道場,就在這些莊嚴的殿堂裡,時時都在培養人間菩薩,日日都在進行社會推廣教 育,為建設菩薩家庭,為推動社會教育,為 致力淨化人心,而負起重要的使命和責任。

人人的心靈道場會聚在有形的莊嚴道場裡,膚慰著多少人心。看看有的

人家,心愛的孩子在 無常中消失,可以想像父母親的心痛心碎,這分無奈 而悲痛的心靈,需要人間菩薩及時出現在他們的生命中,引導他們走入慈濟大家庭,讓心痛的悲情可 以轉小愛為大愛,雖然失去了心愛的孩子, 但更能去擁抱大社會裡的年輕人。

社會上的年輕人的希望,就在於能夠接受正面的教育;所以若能開闊愛心去愛更多人的孩子,讓這些孩子長大後也可以為社會付出,社會才有祥和的未來。人間菩薩可以轉變心靈的境界,讓有遺憾與缺陷的人生得以填補與圓滿,也能夠用心用愛 為天下奉獻。

常言新年新希望,每一年換上新年新日曆時,我總是默默自我期許,總是堅志發心立願,每一天日子都 要好好利用,每一張日曆都要好好書寫, 以成就有意義、有價值的生命日誌。今天已撕下八張日曆了,浮現出來的是元月九日這一張,可不 知之前的那八張日誌,是否有用心撰寫呢? 是否已留下值得回顧的生命日誌呢?

若省思後感到自己是空白度日,就要立即把握住未來的每一天,從今天這個九開始,久久久久地過好人 生日曆,寫下美好的生命日誌。

七、 珍惜聞法因緣,期待將法入心


我們要很珍惜難得人身又聞佛法,所以期待要將法入心、要身體力行。

佛陀出現於世的一大 事因緣,就是要宣說大乘法,直指人心本具佛性,只因一念無明、滿心欲念,所以綿綿複製無明,使自己愈陷愈深。雖然覺悟的智慧深埋,但佛性不失、依然存在,只要勤修 行多聞法,在菩薩道 上見苦知福,明白苦集滅道的因果道理,調伏貪瞋癡,捨除無明煩惱,自然能漸漸明心見性。

八、生活日曆‧生命日誌‧人生劇本


對於個己生命周圍更廣闊的世界,我們要多用點心去關心留意,和許多國 家地區的多災多難相比,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環境,都要好得太多太多!所以天天都要懷抱感恩心,每天睜開眼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感恩,感恩手腳可以動作自如;感恩之後就要發願,但願從此時此刻開始,戒慎虔誠過好每一天,細心運用生活日曆,用心書寫生命日誌,用愛編寫人生 劇本。

Monday 15 April 2013

清而不激

呂坤《呻吟語》〈應務〉篇有云:「流俗污世中真難做人,又跳脫不出,只是清而不激就好。」這是四百多年前的文字,但應用到現在的世界,一點也沒有過時,甚至是更加恰切。

以今時今日資訊科技和交通之發達,除非是隱居深山或孤島,與世隔絕,否則,就算是遁入空門或長居修道院,也不會不知道一些世界或本地大事,不能不接觸一些「外面」的人,很難完全脫離俗世。

無論是甚麼地方,只要聚居的人多了,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和關係就會複雜起來,就會有種種的是非利害,就會有很多不一致的見解,就會有族群黨派之分,就會有人想出人頭地 --- 或求名,或謀利,或爭權;俗世必是流俗污世,就是因為在這些是非利害和你爭我奪之中,少不免會有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有些是自知卑劣,有些是自欺欺人,有些是喪失了是非之心,總之,就是把世界弄得一團糟、混濁不清。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了,有新意的也許是「清而不激」那四字真言。自己先要清,才可以免於在流俗污世中迷失;所謂清者,是指行為和思想兩方面 --- 行為清白、頭腦清醒;然而,只有清還不夠,因為身處流俗污世,只要行為或思想受外引而變得偏激,激起內心的波瀾,把持不定,便很容易由清變濁,於是與同流者合污,令流俗污世更添污濁。

對於有政治野心、甚或只是關心政治的人,這「清而不激」特別難做到,因為這些人往往是企圖改變社會或是改變一些人的看法,難免有興波作浪之心,往同一方面著力太過太久,便容易產生偏執,有些甚至以為自己已經做到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其實不過是眼前一片迷糊而已,卻還沾沾自喜;由清而激而濁,便一路迷失下去了。

所以說,跳脫不出,只是清而不激就好。

《魚之樂》

Friday 12 April 2013

如何找到適合你的靈性導師?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每個人身上都有可以學習之處。不過,在靈修領域的情況是有些人會長期地追隨某位大師,有句話說:「好的老師讓你上天堂,不好的老師讓你住套房。」這句話其實有點偏頗,而且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盲點─為什麼你要去找一個老師?

你為什麼需要一個靈性導師? 這個問題拿去問一百個人都會出現不同的答案:「因為想要開悟」、「因為大師很有智慧」、「因為想要擺脫煩惱」、「因為我就會很開心」...你可以找到千千萬萬的理由,但是最終的理由都是相同的─為了自己。同樣地,那就牽涉到一點─我們總覺得別人身上有我們要的東西,是我們認為自己沒有的東西,所以我們才要去找老師、才要去學習。

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可以帶給你新的洞見,可是他依然是一個肉體凡胎,當你看到老師的缺點時、當你覺得他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完美,那又該怎麼辦?批判你的導師並不是最好的選擇,而應該反省:你的導師帶給自己的影響是什麼?

在《覺醒風》一書提到,某人問印度靈性導師尼薩伽達塔(Nisargadatta),一個宗師是否應該是「行止端正、能夠自制的人」,他是這麼回答的:「這樣的人多的是,但於你們無用。為人師者是要指點你們回到自我的路。這跟他這個人的性格、脾氣又有什麼關係呢?...你們唯一可以拿來參考的,就是當你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自己有什麼變化...如果你們比平時了解自己更多更深,那就表示你們找對人了。」

有一位禪修多年的日本人告訴作者,儘管他的禪修老師有人格上的缺點,卻是在這修行路上的導師中唯一讓他真正了解到禪的人。如果一個人可以讓你洞悉內在深處的真相,並且看見宇宙萬物更多層次的肌理,那麼他必然是一位具備美好特質的引導者,才能使你瞥見在瑰麗奧妙的宇宙綻放真理光彩的角落。

萬事萬物皆具備空性,沒有好、也沒有壞,此一時好、彼一時壞,因應潮流而動,例如,有個人總是很小氣,他死命存來的錢卻是用來養活一家大小的救命錢,那是好?還是壞?對別人來說,他小氣過頭;但對他的家人來說,如果他不小氣,就沒錢過活了。所有的好、壞都是相對的存在,要是你在別人身上發現缺點,你可以試著去看看自己身上的缺點,是否有任何意義?或者,你可以做什麼去轉化它?在別人身上的問題往往是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卻能轉化自己。

我是這麼想的:其實不必刻意去找一個靈性導師,在每個人身上都可以學到洞見,在每個人身上也都可以看見自己問題的拼圖碎片,我們隨時都可以教育自己新的真理,最好的靈性導師正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當我們對當下保持覺知,真理與答案便會與我們同在。

◎ 心光網 / 世界逃亡的瞬間 / 爪子

Thursday 11 April 2013

民間戾氣浮,責任在政府

中國的百姓,尤其是底層的百姓已變得越來越心懷仇恨。有時上網看新聞隨意打開對它的評論,網頁間充滿了一股暴戾之氣。

一個城管被殺,也無論起因是什麼,叫好聲一大片;一個官員被殺,案子還沒搞清,人人都已在喊「殺得好」;一個人自殺了,許多人都替他沒去幹掉幾個當官的墊背而惋惜;一名富二代因車禍死了,世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拍手稱快;一個富商哪怕是因病去世,也有人幸災樂禍……


是什麼讓中國底層百姓的性情變得如此無理性、冷血、暴戾?這個社會缺乏公平正義是其主因。

貪官橫行,被官府變著法子榨取的大量百姓創造的財富落入他們的腰包,就憑這一點,百姓就有一千個仇恨的理由。

惡吏奸商仗勢欺壓百姓,百姓有冤無處訴,能不仇恨嗎?看病貴,藥價虛高,哭到最後的只能是底層百姓。官和房產商摟肩搭背將賊眼一同瞄準百姓的錢袋,讓底層百姓傾大半輩子甚至是一輩子的財力才能為自己買個可能是豆腐渣築的窩棲息,產權還不是能永久擁有的,底層百姓被它壓得喘不過氣來。有權有錢的利用權和錢破壞社會遊戲規則,讓這個社會變得靠關係走後門才能辦事,令底層百姓苦不堪言。國家經濟發展了,官和商發大財了,可食物有毒,空氣有毒,水有毒,連治病的藥丸也有毒,難以共享到經濟發展成果的底層百姓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搞得人神共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難以共享


如果說鄧氏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改革本意是為了增強自己的的經濟實力以維護自己政黨的龍座,那麼,到現在已演變為既得利益集團大口吞食改革開放的果實卻不理睬底層百姓的感受。

我老家有句俗語叫「分食不勻,勝過殺人」。它的意思是說,給眾人分吃的而不分給某個人,對他的傷害比殺了他還要大。原國營企業的失業和被改制的工人做出了不該由他們作出的巨大犧牲,他們也難以共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他們是一群不斷被要求割肉餵肥官和商的群體。朝廷精明到家,算盤了得,又有歷史經驗,明白中國底層百姓造反的底線是不餓肚子,因此將底層百姓餓不死也吃不好這個「度」把握得很好,在料定百姓不會因肚子餓而造反的前提下,將搜刮掠奪民脂民膏的手腕運用到極致。

經濟貌似繁榮,底層百姓的生活卻是另一番景象;國家貌似有錢,卻常見路有凍死骨。經濟繁榮也好,國家富得流油也罷,好像和底層百姓不怎麼相干。但是,朝廷斂財的事百姓總是件件都相干。

也許有人會說,許多人有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的怪毛病,一些因自身能力低下而生活不如意的人,即便是從制度上講社會已很公平正義了,也不見得就能讓他們不嫉妒別人不仇恨社會。這個我承認。但這是另一回事,與社會的公平不公平、正義不正義沒有內在關聯,是個純粹的個人心態問題,不是社會問題。

但是,問題是眼下的社會沒有公平正義可言,原本的好心態也會被這個畸形的社會扭曲。因此,百姓對官吏對富人乃至對整個社會的仇恨,哪怕是非理性的仇恨,也就不難理解。

要熄滅百姓心頭的仇恨,就必須讓社會公平正義。可要社會變成公平正義,那不等於要實行傷筋動骨的社會變革觸及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了嗎?他們會情願嗎?根據他們的德性再結合歷史經驗判斷,除非出現奇跡,像河清海晏那樣。

BBC · 看客 · 浙江網友

Wednesday 10 April 2013

卡爾瑪法則

也許你聽過卡爾瑪(Karma)法則,這是一個梵語詞,意思是「報應」。這也許是人們暸解的最古老的法則,但也是最不被人們重視的。

這像迴旋的飛碟一樣。耶穌也說過:「人們種下什麼種子,就會收穫什麼果實。」

失頓的第三動力定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相同的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

現在這條法則還在什麼地方影響我們呢?如果你想發財,如果你渴望快樂、健康和成功,你必須在腦海中充滿財富,你必須要讓快樂、健康和樂觀的念頭充滿你的大腦。

如果你在追尋財富,你永遠也不能停止投入,守株待兔是發不了財的。記得一個西維吉尼亞農夫給我寫過信,他開始看《時間的奧祕》時每天賺一美元。在那本書裡獲得自信和知識之後,他找到了一份每天工作八小時收入六美元的工作,遠遠超過了原先的每天十二小時一美元的收入。但是他的信中寫道:「我已經還了那些書。因為我已經從書裡得到了我想得到的東西,我不必買下它們了。我想我也許能賺到一百萬。所以我現在要節省每一分錢。我想賺到我的一百萬。」這個人像一個漏斗一樣,索取很多,付出很少。卡爾瑪法則會讓他得到教訓的。你得把麵包投入水中,這樣才能得到成倍的回報。

如果你在追求一個幸福的家庭,你永遠不能讓貧窮和匱乏的念頭充滿你的大腦。忘掉你錢包的狀況吧。你幸福的泉源不在那裡。在你的心靈面前想像那個幸福的圖景。想像每一個細節。要意識到這幅幸福的圖畫是屬於你的,它已經存在你的心中,那麼,你想要的就一定能實現。

》生命中的磁石:一本詮釋吸引力法則的魔法書

作者:羅伯特.柯里爾
出版社:德威(吳氏代理)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9866498022

你要想在生命中吸引什麼事物,必先在你頭腦的純淨意識中首先感受到該事物的頻率,並聚焦之,然後宇宙能量根據吸引力法則把和你同樣頻率的事物帶到你的身邊。

你就是宇宙中最有吸引力的磁石!在你心中,有著比世界上最大的磁石還要強大的磁引力,這種無法估量的吸引力,能夠吸引你生命中的所有事物!所以,你是一塊活磁石,當下的思想正在創造你的未來。你最常想的,或最常把焦點放在上頭的,將會出現在你的生命中,成為你的人生。

本書的作用就是在於增加你的磁力。一旦運用本書的法則,就會親自吸引更多的機會、財富、靈感等美好的事物進入你的生活中,你將迫不及待地和周圍的人分享這一神奇的改變!

Friday 5 April 2013

「色即是空」符合現代科學的理由

佛教的實驗目標在明心見性,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解脫生死煩惱種種束縛,獲得絕對的自由,真正平等的地位,享受不與苦對待的快樂,不特自己要這樣,而且要世界上所有人類和動物都能如此。

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我,又怎歷會研究起佛經來呢?原因是這樣的:我有一位研究佛學數十年的叔父,在我大學畢業之後,問起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沒有興趣。我想我學的就是宇宙間的真理,難道他老夫子也懂得科學嗎?我就回答說:「很有興趣。」接著還反問他:「應當向什麼地方去求?」

他回答道:「應該向佛經中求。」我說:「宗教不過是止小兒啼的,畫餅怎能充饑?我是絕對不看佛經的。」他就為我指出:「你的執見太深。你常說科學家注重客觀而不注重主觀。那正和佛教的破我執相同。現在你有了這一執著,學問怎能長進?由此看來,你的科學學識也不見得透徹。」

我被他這一頓訓斥,自覺慚愧,只得答應有空時就去研究。後來他就拿一本《佛學大綱》(謝蒙著,中華書局出版)。他說:「你對於佛學太不明白,且先看一看佛教的輪廓,然後再看內容吧。」他又指出:「在看書之前,第一個條件,先要胸無成見,不作宗教觀,不作哲學觀,不作科學觀,應徹底的客觀。」

我認為這幾句話是任何科學工作者所不能否認的,所以就誠懇地接受下來,閱誼了一遍。讀完這本書以後的印象是:

            甲、佛教不是專重信仰不講理論的宗教;

            乙、佛教的內容之豐富,不減於我所學的各種科學;

            丙、佛教中的神話在未證明其可能或不可能之前,暫時應不置可否,且待看了經論再說。

我讀了《佛學大綱》之後,雖沒有引起我的信仰,卻引起了我看經的興趣。我問叔父:「佛經那一本書最好?」他說:「你所知障重,應先看《楞嚴經》。」我接著問:「什麼叫做『所知障』?知識越豐富越好,為什麼說它是障礙?」他說:「你先入的科學知識,塞在門口,便吸收不進科學以外的知識,所以叫做障。如果不執著各種的先入之見,再看佛經,就沒有所知障了。」

我想這也是對的,因為愛因斯坦假使不把牛頓的舊知見掃除,怎能發明相對論,去修改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叔父給我看的《楞嚴經》是一部明朝真鑑法師著的正脈疏。我讀了《楞嚴經》以後,看到它的內容這樣科學化,不由得不驚歎,深悔從前把佛教和一般宗教等量齊觀的錯誤,那知它原是一種可以實驗,可以獲得實際效果的學問。

從此我得到一個結論:佛教不同於一般宗教,因為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佛教則信解並重;一般宗教是不平等的,例如有些宗教中說人不能做上帝,而佛教是平等的,它說每個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作佛;一般宗教是執相的,佛教是破一切執著的。

總之,佛教和一般的宗教有個很大的鴻溝,那是讀過佛經的人都能體會到的。我又得到一個結論:佛教不是哲學,因為哲學是不能證驗的,佛教是有證驗的;哲學是說食不能充饑的,佛教是利人自利的;哲學是用分別心得到的偏計所執性,佛學是用無分別智得到的圓成實性。

至於佛教與科學的關係,到這時為止,我非但沒有找到衝突的地方,反而找到了很多像上面所說的相同的地方。至少佛經的組織是科學化的,而科學也是重客觀破我執的。

自從讀《楞嚴經》以後,我更增加了讀經的興趣,因此再讀《心經》、《金剛經》、《法華經》以及《中論》等四論。看的經論漸多,而與科學會通之處也更多。我所學的科學知識幾全做了佛經的註腳,變成了佛法的護法,而佛法對於科學卻反有指導和糾正的地方。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佛教宣傳最廣的兩句標語,人人皆知,但不是人人能解。現在就以原子核來說明這個理論。

原子核的研究,在最近十多年間,有著顯著的進步,因而有原子能和原子彈的發明。一個原子的質量是集中在原子核。電子的質量祇有原子核的一千八百四十分之一。由於原子彈的發明,才證明物質可以變為能力(呂註:尤智表博士用「能力」來指energy,此英文字現均譯為「能量」,故下文均將能力改為能量。)

依照舊說的物理學有兩個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質不減律,一是能量不減律。物質與能量是兩個家族,永遠常住不減。這個觀念原是和佛法違背的,因為佛教是說一切法無常的。現在這個違背佛法的定律已被否定,而物質和能量已成一家。

物質就是佛經所說的色,由物質可變為非物質的能量,那不是物質的本體可說是空的嗎?再看變成能量之後是怎麼一回事吧,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之後,這少量的鈾變成工作的能量,把廣島的生物變成死物,把一所建築變為無數的微塵,把一塊大石從東邊移到西邊。簡單的說,就是活變為死,一變為多,東變為西。再簡明的說,就是變了一個概念。

但是空又為什歷就是色呢?物質變為非物質的能量是色即是空,那末非物質的能量變為物質就是空即是色了。現在英國科學界已有確實的證明,能量可以變為物質,但從那一種能量變成那一種物質?以及用那種方法步驟?卻是到現在還不得而知。將來或者可能從日光(光是能量形式之一)造成糧食、衣服和人人所歡喜的黃金。或者利用長江的水力,甚至地球自轉的能力,或地球對於日球的位能,都沒有不可能的理由。

我說到這裏,不能再往下說,恐怕人家會疑我癡人說夢。但這都是從科學實驗得來的理論,即使不信佛說,難道連科學都可不信嗎?如果科學可信,那末《法華經》所說從地涌出多寶塔高五百由旬,廣二百由旬(一由旬等於四十里),又涌出百千萬億諸菩薩眾,也沒有不可信的理由,因為空即是色,一切物質是可以從空無所有處隨緣變現的。

我用物質變為非物質的能量例子來說的色即是空的意義,恐怕有人會誤認現象的變滅作為本體的斷滅。我們必須認識到物質的毀滅只是現象滅,本體不減,因為就在物質毀滅的同時,能量產生了。一滅一生,只是轉變。因此滅不是真的滅,生不是真的生。因為物質能夠轉變為非物質,所以它決不能有固定不變的本體,同時也不能說它沒有本體。

因此佛說物質的本體是空。空並不等於無,乃是說本體不可以言語文字來描述,它可以自由靈活地應付一切的轉變,不受任何限制、損壞和染污,但不能被第六意識(即人們的思想意識)所認識,只能用智慧來觀察。因此這個本體並不是像哲學家康德所說的「不可知」,而是可知的。

這個色即是空的口號,一向被認為是不科學的,因而也不容易被人接受。這是我所以要用物質變滅的例子來說明它符合於現代科學的理由。

●  尤智表(中國國家級工程師,上海交大電機畢,哈佛大學博士)

Thursday 4 April 2013

從有我的煩惱 到無我的解脫

凡是「有我」,一定不離煩惱。假如不把「我」考慮進去,煩惱就會離你而去,即得解脫。「我」是什麼?很多人弄不清楚,以為有個真正存在的「我」,認為所謂的「我」,大概就是指我們的身體。事實上,我們仔細分析、考察一下,除了身體之外,還有心理層面的我、精神層面的我,那是非常抽象的,簡單地說,就是「心理及超心理的活動」。

心理活動是什麼?我們的身體從出生開始,就漸漸地在增加心理活動的頻率。剛開始心裡一無所有,懵懂、無知,然後自渾矇中慢慢開始有學問、知識,有種種自己的、他人的,我們的、他們的,個人的、大家的,對的、不對的,有利的、無利的……等的想法、觀念,這些都屬於心理的活動。由於心理活動的表現,進一步就出現了超心理的精神層面。

精神的層面是什麼呢?是從我們身心的行為而產生的影響力。說得更抽象一點,離開我們的身體以外,我們還有精神的生活,例如,此刻諸位在這裡聽講便是一種精神生活。

很多人認為精神生活就是娛樂、藝術或思想,其實,這些都不出乎我們的心理活動。精神層面應該是更高於心理層面,高層次的精神活動是非語言、文字、思想所能表達的,它只能意會,不能言宣。凡是能夠以想像抵達的狀態,還只是心理的層面,不是精神的層面。

所謂意會,也就是體會,只能發出:「啊,我感覺好美!感覺好偉大!」究竟偉大到什麼程度?美到什麼程度?無法說出,也無法形容,只知道感受如此,這就是精神層面。

精神層面的我、心理層面的我,以及身體、肉體生活層面的我,都叫作「有我」。活在這個層次的我,可以說是通常的、世俗的,是高等動物的本能。

最近,我有一個徒弟離開了我,而且有他自己的發展。

好多信徒對我講:「你的徒弟離開你,還把你另外的幾個弟子也帶走了。」

我說:「正常的。」

為什麼?

母雞生蛋,蛋孵成小雞。小雞找東西吃是母雞教牠的,吃完後,小雞是否需要再生一個蛋給母雞呢?不需要;小雞需不需要告訴母雞,這裡有東西吃或那裡有東西吃呢?不需要。現實的世界中「物性」就是這樣子的,也就是說,物質的層面是這樣子的。

小鳥孵化後,母鳥需要抓小蟲餵牠。餵飽,羽毛豐滿,翅膀硬了,小鳥飛走,會不會找蟲來餵老鳥?多半是不會的。聽說有「烏鴉反哺」這樣的事,我沒見到過,只是有人這麼說。

我們大部分的人只活在物質的層面上,還不到心理的層面,在心理的層面即有知識、學問、道德、倫理等觀念出現,可以透過教育而完成;不過,透過教育而完成的倫理道德,在能做與不能做、應做或不應做之間,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在印度的佛陀時代不許做的,到了中國、到了我們這個社會,非要你做不可,還是得做;古代的中國人不准許的,現代的中國人可能就沒有禁忌了,也就是說,時代不同了。物質的環境、物性的層次,大家普遍都是共通的,但是心理的層次,卻沒有一定的公是、公非,沒有絕對的對和錯。這是由於文化背景、風俗地域的不同,倫理、道德的標準也就不一樣。

從一個學佛人的立場來看,這一切的現象我都能接受。我看到人們在物質層面的活動,覺得是正常的;看到他們在心理層面的活動,也覺得是正常的。人家說這個人不道德,沒有倫理觀念,我都覺得是正常的,也都能接受。也可以說,對一個佛教徒而言,沒有什麼事是不能接受的。

即使到了精神層面,也沒有一定的公是、公非,因為其實這都是「我」的問題。哲學家講理性、理念,以及最高的原則,但是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琳瑯滿目,不同的思潮和派別分庭抗禮,各自擁有不同的大師。每一個宗教都宣稱自己的神是唯一、最高、最究竟、最好、最偉大、最根本的「神」。所以有一次,一位西方人問我:「師父,今天世界的宗教發生這麼多的問題,如何能夠解決?」

曾經,在印度,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發生戰爭。一直到現在,在中東,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也發生戰爭;甚至兩個伊斯蘭教國家,伊拉克和伊朗,也爭戰不休。更奇怪的是,原本是一個國家,後來一分為二,成為伊拉克和科威特兩個國家,也打個不停,都紛紛宣稱「神──阿拉站在自己這一邊」,對方那邊是「假的阿拉」。 所以,從宗教的層面、精神的層面講「我」,也都還是有問題的。因為凡是「有我」就有煩惱,不管是最低的物質層面、心理層面,乃至於精神層面。只要有我,就有煩惱,只有「無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金剛經》中的「無我」就是《心經》中的「五蘊皆空」,就是不把個人的存在當作永恆不變、最重要、最可貴;同時,也不要把環境中你、我、他的存在當成永恆不變的。如果能有這種認識,對自己的問題就不會放在心上,對於他人帶給你的煩惱,也就不會看得太嚴重。

沒有一件事是實在不變的,一切的事皆如同花開、花謝。花尚未開的時候,是不是一定開得出花來?不一定。許多花尚未開放就已凋謝,許多的果實尚未成熟便已壞去。任何一件事皆是因緣所生,也就是說,沒有一件事是真的、是我的,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皆然。

但是大多數人都以為精神層面是最高的,所以許多哲學家為了他的思想、觀念拚命與人爭,認為「人可以死,但是思想一定得堅持到底」,這就是「有我」,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站在佛法的立場來看,今天的思想很好,可以給人用;到了明天,當自己有更好的思想觀念出現,就用來取代昨天的;如果別人的思想觀念更好,那就用來取代我的。如果能有這樣的想法,才是「無我」。但是,許多哲學家為了爭論思想上的「真」,至死方休,甚至延至徒子徒孫仍爭個不休,所爭的無非我所「見」,這都是心理層面、精神層面的問題。爭,即有煩惱,如果懂得《金剛經》,就能無爭,也就能解脫。但是無爭,是不是就是一個失敗主義者呢?不是!而是不堅持己見,不認為自己一定是最好,最高明的。

●  聖嚴法師《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

Wednesday 3 April 2013

別為尋求認同 而讓自己受苦

有位年輕人來到梅村出家,卻碰到許多困難,因為他渴望別人認同他有好看的外貌及天賦。他終其一生都在尋求別人的接納,還以為出家為僧後,別人就會接納他,但他還是在受苦。比方說,有三、四位僧人愉快地聊天,一旦他加入後,愉悅的氣氛就消失了。這不是因為別人排斥他,而是他需要別人認同的這股能量影響了環境氣氛,待在他身邊,就很難愉快起來。

有一天,我喚他進來,對他說:「你尋求別人的認同,讓自己受苦。或許你可以做自己,跟別人相處時不要尋求別人的認同。如果能練習正念,看見別人的痛苦和需要,那麼心裡要別人認同的需求就不會那麼強烈了。用這種方式和別人相處,別人就會更容易接納你。如果你真的擁有美好的特質和天賦,別人自然會看見。」

起初這位僧人無法接受我的看法,多年來尋求認同的習性難以改變,不過,慢慢的,有些時候,他開始忘了去尋求及要求接納,快樂於是自然湧現。

我們於什麼是美麗的東西、什麼是有價值的東西,自有一番見解,但這些見解可能會阻礙我們獲得快樂。我們會在心裡幻想及建構出一些事情,因而招來痛苦。我們害怕別人批評我們,而這種恐懼----並非實際的批評----讓我們心生苦惱,但這種痛苦完全是自己的心所創造出來的。

佛陀所教導的愛之修持,十分清楚易懂。修持愛要培養捨心,而捨心源自於無我的內觀,若懂得每一樣東西都是由別的東西組成的,就會停止尋求完美的另一半或個人認同。我們可以學習用平等捨心的態度看待別人和自己。世上出現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個奇蹟,練習用平等捨心的態度看待事物,就能幫助我們把自己視為生命的奇蹟。

有時候你和別人之間會有缺乏暸解的情況存在,你可能被許多人誤解,但你是不用受苦的。只要過好自己的日子,一段時間過後,別人就會修正對你的錯誤看法。你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清楚自己的意念,如果每天都能以理解和慈悲的態度,創造出正面的思考和良善的見解;如果每天都修持慈言愛語,如果每天都有好的作為,那麼就能認識自己的本質,而你的價值也會自然顯現在別人面前。這可能需要數日、數週、甚至數年的時間,不過,要是認識自己的本質,就不用再受苦了。暸解自己,修持自身,就能生出更多美好的想法、言語、行動,從而生出自信,轉化他物。

◎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心光網 / 心光網編輯部

Tuesday 2 April 2013

心悟轉法華(十三)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法達蒙受六祖大師的啟示,發明心地,真正是了解了這念心性,心中有無量的喜悅,就說了一個偈子,讚歎六祖大師所說的法和自己開悟的境界:「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因為法達誦三千部經,都屬於有念、有想、有為、有執;有我執、有法執,在曹溪聽了六祖大師講:「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就除去了心中的執著。曹溪是指六祖大師「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六祖大師講無念是正,有念是邪;怕世人執著無念,又補充一句,有無俱不計,有也不住、無也不住,這個時候就真正是坐在白牛車上,私毫不假,否則又在騎牛找牛。

「未明出世旨」,人的一生都在迷惑當中,不了解什麼是世間的道理、什麼是出世間的道理,始終想要出世,究竟怎麼樣才是出世?一般人認為生到兜率天是出世,生到十方淨土是出世,所以求生兜率天,求生十方淨土,把世間和出世間判作兩件事。假使真正明白了曹溪的法門,就知道「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世間和出世間都在當下這念心當中;時時刻刻保持正念,堅住正念,就是在淨土當中,就是坐在白牛車上;凡夫的心悟了就是佛,心淨了就是佛,不需要另外去求出世。「寧歇累生狂」,狂就是自己的妄想,有念則狂、無念則聖。假使你了解這些道理,乾脆就直截了當、大休大歇,一念不生。儒家也說:「克念則聖,枉念則狂」,心中有種種妄想,那就是顛倒,無念就是聖心、就是聖胎。從這個角度來看,儒家所說的無念和這裡所講的實相,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羊鹿牛權設」;羊車、鹿車、牛車,這都是方便的施設;羊車是指聲聞,鹿車指緣覺,牛車是喻菩薩,羊鹿牛代表三乘,這都是權設方便、善巧方便。「初中後善揚」,初善、中善、後善這些都是在推廣佛法、闡揚佛法。「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原來煩惱即是菩提,無明就是涅槃。火宅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就是火宅,有些人把火宅看成外面的境界,其實火宅就在我們自心當中;心中有男女的欲愛、飲食的嗜好等種種欲望,這是欲界;自心有種種執著,看到好東西就貪愛、想佔有,把它當作真實的,這就是色界;認為欲界、色界不好,希望歸空,這就是無色界;三界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三界都是火宅。但是只要念頭一轉,就是法王、就是法中之王。這念心執著一切法為實有,那就是火宅;現在得法自在,法從心生,能處處作主,就是法中王。所以這念心作得了主,就是水能載舟;這念心作不了主,就是水能覆舟;翻過來是手掌,翻過去就是手背;沒有悟,心是煩惱,悟了就是菩提,不要另外去找菩提,只要當下不起煩惱,現在就是法中王,就是這麼簡單!在煩惱無明當中,原來就是法王所住的地方。這個偈子大眾要把它背熟,用來提醒自己。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六祖大師講:從今以後,你才真正是誦經僧。法達是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了,但是也不間斷誦經。

法達既然領了玄旨,為什麼對誦經的定課亦不間斷呢?因為誦經時這念心與不誦經時這念心都是清楚明白。但要時時刻刻保持這念心沒有妄想、昏沉,並不容易,所以有煩惱、昏沉時,用《法華經》來提示一下,提起正念。能夠以正念誦經,誦經時,此心清楚明白、遍滿虛空、周遍法界,不可思、不可議,這部經就是實相。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一佛乘、一就是實相、一就是這念心。沒有悟到這個道理,內是內、外是外,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未來是未來,美是美、醜是醜,生是生、死是死;悟了這個道理,當下一心專注,萬法歸宗,內外一如,一切法都是佛法。到了這個境界,「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內外達到一個境界,但還是要修,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習氣很重,要堅住正念,時時刻刻都要保養聖胎,這就是修道位;修到最圓滿的境界、斷除一切惑業,即是成道、成佛。所以,法達領悟了這個道理,亦不輟誦經,這就不被《法華經》所轉了。心和經是一體,心境一如了;心就是經,經就是心,所以誦也得,不誦也得,誦或不誦始終都能堅住正念,這才真正是誦經僧,否則誦《法華經》,卻執著誦經的次數、功德,心為誦經的境所轉,就成了生滅。

六祖壇經機緣品 心悟轉法華
惟覺法師開示
921221(十三)

Monday 1 April 2013

心悟轉法華(十二)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昔,就是過去。六祖大師對法達講:你怎麼沒有省悟到三乘只是權巧的方便說呢?這些方便是為了達到究竟而說的。因為依著前面這些方便,循序漸進,才能契悟一真法界、契悟一乘、契悟實相。

這個道理以求學來講,小學、中學、高中都是方便,必須要有前面這些方便,才能接受、理解專科、大學、碩士……種種更深奧的知識。所以說三乘是方便,一乘是實,一乘才是實實在在的。如來希望大眾能提升,所以就開演實相的道理;《法華經》裡面所講的就是實相,目的是教大眾去假歸真,去掉假有、去掉方便,一法不立,歸於實相。眾生有我執,聲聞、緣覺、菩薩有法執,將我執、法執都去掉,全歸於一真法界;歸真之後,真亦無名;如果執著自己已經得到真諦,就又違背真諦的意義了,因為有真就有假,實相當中一法不立,魔也不立、眾生也不立、佛也不立。因為這念心當中,所有一切名相都是虛妄;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所有一切名相,目的就是為了開權顯實,最後都歸於無言無說、無名無相,目的是在這裡。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 

你要知道,放下前面這些假有,這些方便的施設、權巧,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世界,都在這實相當中,這裡所有一切自性珍寶都是現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全都是自己的,由自己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不作世尊是慈父想,也不作我們是佛子想,這都是方便。到達這個境界時,什麼都是不可思、不可議,無言無說。所以,「亦無用想」,我們這念心有體大、相大、用大,修六波羅蜜、修一切善法、修建道場都是用,用也不作用想,一切都要放下。「是名持《法華經》」,你悟了這個道理,當下這念心如如不動,就是真正在誦持《法華經》了。《法華經》就在自心當中,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法華經》。

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悟到這個道理,就如同從早到晚、時時刻刻都是真正在持誦《法華經》,沒有不持誦的時候。這時,有念也得、無念也得,念了以後又歸於無念、無念又歸於實相,時時刻刻都是念念分明,時時刻刻實相都存在。西洋哲學家笛卡兒講:「我思故我在。」他認為人在思惟、思想的時候,自己是存在的,這是世間人所說的道理。難道說不思想的時候,自己就不存在了嗎?悟了實相,思也存在,不思也存在,念也是自己,不念也是自己。

六祖壇經機緣品 心悟轉法華
惟覺法師開示
921214(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