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8 September 2021

举贤不避亲仇

/ 曾昭智

我们常听说“举贤不避亲”,此话乃出自《吕氏春秋》。其意思是说,当我们要推荐某一个适当之人选,去做某一件重要之事,或担当某一个重要职位的时候,不应该只考虑到,对方和我们有直接或间接的个人亲近关系而最终选择不重用他。否则,这将会令我们平白浪费了可以奉献及表现的良才。其实,原句应是“举贤不避亲仇”,它源自孔夫子的言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而得。举荐贤能的时候,不应舍弃亲近之人不用之外,即便和自己有仇之人才,也应该考虑接纳聘用,这就看你如何去妥善处理,以及平衡可能出现之状况。

在企业界,一般上用人的观念是,尽量避嫌不聘用与自己关系密切之人,以免衍生敏感让旁人闲话诟病,导致失去领导者之公信力。然而,这只是当事者在意识形态上的一种无谓思维障碍而已。而且,这对真正可用之人、有学之士会很不公平。它就像我们衡量一位美女,不能因其天生丽质而把她狭隘的归类为“花瓶”,进而忽略了她的才华与实力一样。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对自己的公正不阿立场有绝对自信而不惧畏流言蜚语,凡事皆可实事求是摊开在台面上接受各方审核。

同样的,在领导统御精神下,与自己不咬弦之人才,未必就不能够收编纳用。在此话题上,我们不得不提欧阳修、王安石与苏东坡(苏轼)这三个人:某年苏轼参加国子监科举考试,其应试文章呈上去之时,众考官阅后均视为绝好佳作,故推荐予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阅后也赞赏不已,只可惜他误以为这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推贤不举亲”的观念,欧阳修硬把苏轼降为第二名,成了千古传述的“举贤避亲”故事。

另一厢同为欧阳修门生的王安石,历来与苏轼在政见上非常不咬弦。后因“王安石变法”,两人之间更存有极大的矛盾,成了政敌。苏轼屡次官贬,不外是因为阻碍了王安石之变法。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九死一生之际,王安石却又为他仗义执言,上书皇帝上为他开罪。可见王安石非因公报私仇而将苏轼入罪,确实是因为在王安石执行变法时,苏轼给予了后者莫大的改革阻力。倘若苏轼稍微“醒目”一点的话,或许王安石会“举贤不避仇”而重用苏轼也说不定。

最近观察我国政治发展局势,从委任内阁部长、国会议长等人选等方面,不难看到大马政坛的“举贤不避亲、却避仇”做法。在“庸人当道”之下,这个国家百姓,还会有何未来的前途可言?所以我们大可这么结论:于公或于私、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与交往,可以将“政治上是敌人,人格上是朋友”的思维,归为大格局的特殊领导方式。凡遇贤人,我们应该唯才是用,而非以“举贤避亲仇”心态作为筛选人员准则。

心思单纯而炽热,遇人才奉之若至宝,这才是优秀领导用人之道。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1/09/20/438749

Friday 24 September 2021

禮佛108拜

/ 常霖法師


禮佛是放下貢高我慢的謙卑舉動,我們禮拜的不是泥塑木雕的佛像,而是它們代表諸佛菩薩的慈悲智慧;過程中接觸大地,心中充滿慚愧和感恩。

曾經分享自己閉關時,每天起床都做禮佛108拜,這個習慣到現在都能夠保持繼續做的原因,是體驗到這樣對身心都有很大好處。

對身體來說,禮佛是一個幾乎全身肌肉都用上的帶氧運動,尤其是用韓國傳統的拜法,即是在十多分鐘左右完成,不管天氣如何寒冷,都一定全身冒汗。現代人大部分都缺乏運動,很多醫學研究報告都鼓勵我們,每天要做全身出汗的帶氧運動,以促進新陳代謝,維持身體健康。雖然我們不應太重視這個臭皮囊,但修行還是要靠它的。

至於在心的方面,禮佛是放下貢高我慢的謙卑舉動,不是別的宗教人士誤解的崇拜偶像。我們禮拜的不是泥塑木雕的佛像,而是它們代表諸佛菩薩的慈悲智慧;過程中接觸大地,心中充滿慚愧和感恩。

慚愧的是我們一直以來都貪求安逸,既得人身、已聞佛法卻還沒有精進修行,而且人類對於大地予取予攜,缺乏保育的心,導致它傷痕累累;感恩的是大地還是毫無怨言,照樣不斷供應我們所需,諸佛菩薩也盡一切能力去幫助眾生,設法令我們離苦得樂。

在我的個人經驗中,最重要是體驗如何在當下讓心得安穩。禮佛過程中如果只是盤算還有多久才拜完,又或者不斷在過去未來中胡思亂想,對我們的幫助都很有限。方法是把心念放在每一拜的細微動作中,心中就只有當下這一拜,結果不用消耗太多體力,很快便拜完了,過後身心都有很大的滿足感。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7%a6%ae%e4%bd%9b108%e6%8b%9c/

Monday 20 September 2021

關於《尚氣》及其評論

/ 鄧正健


《尚氣與十環幫傳奇》劇本流弊不少,卻是難得豐富的文本。除了梁朝偉輾壓對手的演技外,最令觀眾看得愜意的,不在戲裏,而是戲外繁花盛開的評論。甚至可以是,《尚氣》正是一部評論比電影好看的作品。

論者無情,但論者也得以理服人。在華文圈裏諸多關於《尚氣》的評論中,起碼有三種取向值得留意。一是有關電影是否辱華,二是華人角色形象的演變,三是電影再現了怎樣的中華性(Chineseness)。關於第一種,早已成一個取笑中國民族主義的經典笑話了﹕只要你一提中國,你就辱華了;而當你避開一切有辱華成份的東西時,那麼,你也辱華了。在小粉紅式的思維裏,《尚氣》辱華十分容易:梁朝偉演的就是「滿大人」,劉思慕不夠俊俏,然後輕易跳過電影裏的細節,或甚是連戲也不用看,就可以判斷:它辱華。

其實有沒有「正宗」的中華

當然這種「批評」不值一駁,卻有另一種弱版本:認為《尚氣》依然不脫表現東方主義的套路。例如拿劉思慕的樣子造文章,不說他醜,只說他符合西方人對華人的刻版印象;又例如說,戲中充斥着中國式符號,大羅仙境、《山海經》的神獸、陳法拉的太極手,又或是巴士戲裏的成龍式武打,澳門的竹棚場景等香港電影形象,恰恰是一種將中國浪漫化再他者化的美帝手段。戲裏「中國」,不只沒有「醜得辱華」,反而是「美得不像華」。亦因為太美,那就淺薄了,同樣符合西方對中國的刻版印象,卻不是真實的中國。

這個弱版本的批評值得駁斥,其中關鍵在於:在東方主義論述橫行經年之後,我們是否應該重新追問,在今天,其實什麼是「西方對中國的刻版印象」? 又其實有沒有一個「正宗的」(authentic) 中華(Chinese)呢?

小粉紅早就認定梁朝偉是飾演滿大人,而漫威卻接上了《鐵甲奇俠3》留下的尾巴,既拆解滿大人的舊形象,復自嘲西方過去對華人的誤解。這正好說明了,「對『刻版印象』的想像」,已嚴重滯後於漫威改進非西方形象的步伐,這亦關乎第二種評論傾向。梁朝偉飾演的角色被「正名」為徐文武,劇本對角色的刻畫並非十分完善,然而他可能是漫威宇宙中設計得最成功的反派:他不是作為一個像「假滿大人」一般的「刻版印象顛覆者」,而是一個全新角色,全新的華人反派,當中盛載了豐沛而混雜的中華性符號。

「離散」對立反映多元混雜

找梁朝偉演徐文武無疑是一絕:論武打,或有觀眾會聯想到《一代宗師》裏的葉問,但其實《花樣年華》裏的周慕雲,可能才是更穩當的參考點。徐文武被梁朝偉演繹成深情而沉抑,即使被惡魔「靈魂吸食者」蠱惑欺騙,也沒有一般反派角色那種的狂放失智。戲中最好看的一段是他將尚氣和夏靈帶回老家,在中式宅院的書房裏,他穿著一件細領白襯衫,向兒女解釋他對大羅的「研究」。他身上一點反派邪氣都沒有,卻活脫是個六十年代的書生學究。

另一個參考點:徐文武在妻子被殘殺後重戴十環,帶着年幼尚氣找上了仇家。他身上一套深灰孖襟西裝,手袖摺至手肘,大剌剌地闖進一間幽暗的麻雀館。那個畫面,儼然是《花樣年華》裏那種1960年代混合了香港市井和南洋離散華人的風情。

我們當然可以輕易將文武跟尚氣對照,解讀為借父子矛盾暗示中國本土跟離散華人的對立,但這正正忽略了「離散」本就是多元混雜的事實。梁朝偉是很地道的香港演員,沒有內地的中國味,演母親映麗的陳法拉也有鮮明的香港背景,真正具內地背景的主要演員只有演徐夏靈的張夢兒。電影中將原漫畫中滿大人的十枚魔戒,改為文武雙臂上的十環,可能是脫胎自周星馳《功夫》裏的鐵線拳。即使是電影中面目意外地蒼白的尚氣,亦不再是原漫畫中的李小龍形象(他擅使雙截棍),他變成一個最初有成龍影子、入大羅後學懂用「氣」、最後繼承父親十環的新武者。簡言之,若說《尚氣》是呈現的某種固定的中國形象(負面的或美化的),或象徵了某類華人族群的正宗形象(內地人或離散華人),其實都未必合適,電影更像是一個文化雜燴文本,吸收了如「香港電影」一類可被納入為「中華」的當代文化符號。

評論才是關於「再現中華性」

如此,即使尚氣本是漫威中唯一的華裔超級英雄,文武原型更是惡名昭彰的「辱華符號」滿大人,我們也不一定需要以(西方眼中的)「中華性的再現」這一線索去理解《尚氣》,亦可視之為對(西方眼中的)「中華性」拆解。戲中還有一個尚需分析的設定,就是大羅。大羅典出道教,但戲中更吸引眼球的則是大羅地上的一眾神獸。神獸群多出自《山海經》,而大羅守護者則是一條中式神龍,與之對敵的靈魂吸食者,原型卻是克蘇魯:一個美國奇幻小說中著名的大神形象。况且,這類守護封印、兩神獸大神對決的套路,並非中國傳統的東西,卻更像一個既滲雜了東西方元素、同時亦既非東方亦非西方的新造奇幻世界。因此,大羅未必就是象徵文化/傳統中國——正如十環幫也未必就是內地。

今年年初,有一部名叫《魔龍王國》(Raya and the Last Dragon)的迪士尼動畫上映,無獨有偶,故事設定跟《尚氣》中的大羅頗為相似:神龍以最後法力造出一枚龍珠,以保護「龍佑之國」的人民,龍珠碎片有魔力,一直幫助着主角雷雅對抗惡魔。這跟《尚氣》中神龍留下龍鱗,供大羅人民製造武器,是異曲同工。《魔龍王國》中的國度形態,是混合的東南亞文化,有越南斗笠,也有泰式冬蔭功,跟《尚氣》中大羅美境色調十分相像,這未必是一種巧合。

評論者總可以在《尚氣》裏抽絲剝繭,找出大量中國符號,再逐項點評有沒有辱華,有沒有東方主義式刻版印象、或再現了一種怎樣的當代中華性。但我們也可說,《尚氣》不是一個關於再現中華性的文本,反而各種關於《尚氣》的評論,才是。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le/20210919/s00005/1631989334059/周日話題-雜燴中華-關於《尚氣》及其評論

Thursday 16 September 2021

信任同捞?

/ 陈海德


所谓的朝野“信任供应”(Confidence & supply)协议,自2020年喜来登政变希盟政府倒台后,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国自此后也进入粉碎化的多党制阶段,即没有一个政党或联盟能单独执政,反而必须多个政党或联盟合作组政府,以致政党或联盟之间长久无法达致共识,政局陷入不稳定乃至混乱的状态。

这种局面在我国已上演了一年多,由于国盟与国阵乃至砂盟之间的关系顶多只能算是合组政府并维持国会多数而已,也因此一有矛盾冲突或爆发执政党危机时,将导致政府的议会多数略减,甚至一度比反对党席位还少。先前拜疫情和紧急状态所赐,国盟政府才不至于倒台,然数个月的政治危机化解后,取慕尤丁而代之的依斯迈沙比里政府,也仅有114席的多数支持,虽然过半,但仍摇摇欲坠,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信任供应协议”(CSA)则是去年9月安华企图策动政变失败之时,开始被提出的一种折中模式,即像英国、加拿大、澳洲等奉行西敏寺体系国家一样,当执政党面对悬峙国会甚至难以维持时,考虑与某些政党签署协议达致部分共识。

不过,大多的例子是合组为少数派政府共同执政,我国这种建议执政党与反对党签署达致谈判寻求信任供应的提议,也算是挺新鲜的,即便国盟政府本身竟也由“信任供应”所组成,十分矛盾。而力挺国盟政府的砂盟,却也屡次被行动党批评为利益优先,典当权益,怪哉。

虽然该CSA提议随去年的财政预算案,国盟政府过关后,一段时间也暂无人谈起。没想到近几个月爆发的政治危机,慕尤丁再度将CSA重新点活,然而希盟与巫统都共同表态拒绝慕尤丁,故也造成了老慕欲谈判合作却不获同情,最终尴尬下台去;反而是继任的沙比里,意图再续CSA前缘寻求希盟为其改革承诺背书,反正沙比里仍需面对国会不信任动议考验,也得通过接踵而来的财政预算案难关,基本何乐而不为。况且,巫统是零星政治危机的挑衅者和过来人,意识可能比慕尤丁时期更清楚不过。

政治闹剧?

诡异的是,巫统此次竟然会释出橄榄枝,到底为何也?乐观来说是化干戈为玉帛,目前为止应该停止无谓的纷纷扰扰,朝野一致达致共同协议,美其名为救国。怪的是,一向保持抗争状态的希盟,何以这么容易浇灭战火?难道希盟近年搞了那么多把戏就仅是为了推倒慕尤丁而已?如此而言,怎能使人不相信个中背后有鬼?

当然,来自巫统和行动党内部的反对声也不少,一些就批评协议签署了还“拒绝安华、拒绝行动党”吗?槟城第二副首长兼行动党中委拉玛沙米也认为这无疑是与“政变策划人和盗贼”合作,到时党领袖该如何向支持者解释?

不过,说白了两党不认同的领袖也太挂虑了,反观民间议论支持签署协议还挺不少,至于对希盟多数人来说,能用CSA来换取本身利益实也不错,虽不说其他的改革建议是否好坏兼收或利民,但如国会反对党领袖将享受部长级待遇,以及在决策过程中获得平等对待,就在在满足所有人的胃口了,所以也何乐不为?反正,政治没有永远的敌人,再见亦是朋友。

当然,这也是为了常保依斯迈沙比里领导的政府,持续稳定的最佳方案,反正疫情也不知会捣到什么时候,以致大选也变得遥遥无期,否则谁也不乐见什么CSA或朝野间“同煲同捞”的政治闹剧。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ingjia/2021/09/15/437809

Monday 13 September 2021

天黑得很慢

/ 钟启章


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最近出版最新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敏感关切老龄化社会庞大人群的涌动,以及他们复杂隐曲的心境。

文中写道:....许多老人说来什么都懂,其实他们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很多老人并没有做好面对老年这一段路的准备。  

人从60岁进入老境,就如从黄昏到天全黑下来,这段时间里有些风景应该被记住。记住了,就会心中有数,作好准備,不会慌张。   

第一种风景,是陪伴身边的人越来越少。

父辈、祖辈的亲人大都已离你而去;同辈多已自顾不暇;晚辈都有自己的事情忙碌,即便妻子或丈夫也有可能提前撤走,陪伴你的,只有空荡荡的日子。你必须学会独自生活,欣赏生活与面对孤独。   

第二种风景,是社会的关注度会越来越小。

不管以前事业曾怎样辉煌,人如何有名气,衰老都会让你变成普通老头和老太太。人的目光不再关注你,这个时候,不必感慨。你只需安静地坐在一旁,微笑着欣赏后来者的热闹和风光,想想自己也曾経拥有过的热鬧。不必心存忌妒和抱怨作祟。

第三种风景,是前行路上险情不断。

骨折、心脑血管堵塞、脑萎缩、癌症等,都可能来拜访你,想不接待都不行。你得学会与疾病共处,带病生活,视病如友,不要再幻想身无一点疾病的安稳日子。保持良好心态,适当的运动,是你的任务,你得勉励自己不断努力。
  
第四种风景,是准备到床上生活,重新返回婴儿状态。

母亲最初把我们带来人世,是在床上;经过一生艰难曲折的奋斗,最终还要回到人生原点———床,去接受别人的照料。所不同的是,我们来时有母亲照料,我们准备走时,不一定有亲人照料。即使有亲人,有的也远不如母亲。更多的可能是面带微笑心里厌烦的无亲无故的护理人员。你得低调,甚至你得感恩。

第五种风景,是沿途的骗子很多。

很多骗子都知道老人们口袋里有些积蓄,于是想尽办法要把钱骗走,打电话、发短信、来邮件,试吃、试用、试听,快富法、延寿品、开光式,总之,一心想把钱掏空。对此得提高警惕,捂紧钱包,别轻易上当,把钱花在刀刃上。

天黑之前,人生最后一段路途的光线会越来越暗,自然增加了难走的程度。

因此,60岁以后更要看透人生,尽情珍惜、享受人生,不要再去包缆社会、包揽子孙的锁事。更不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说起话来居高临下,既伤人,又伤自己。人老了更要懂得尊重。珍惜,更要理解、看淡这最后的日子,做好这些心理准备就必然会泰然处之!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家中有年长的人,你更要了解这种生活,好好善待老人!

https://www.ehornbill.com/v12/2012-11-06-12-08-00/2012-11-06-12-20-06/11198-2019-06-20-15-04-40

Friday 10 September 2021

大馬公務員的腐敗根源:奉承文化

/ Hugo Sze


對於怎樣的公務員團隊才稱得上是優秀,大眾可能各有見解,但公務員制度如何變得腐爛,也許要由體制內解釋。雜誌「歐亞評論」(Eurasia Review)亞洲及大洋洲分析師、馬來西亞玻璃市大學副教授 Murray Hunter,認為馬來西亞的「奉承」(bodek)文化,是該國公務員團隊的最大障礙。

Hunter 以過去數百年當地人以蘇丹或拉惹君主為首的社會等級結構,來解釋奉承文化。他認為馬來西亞社會不僅接受權威,更樂此不彼追求社會頂端者的認受。今天當地人則普遍接受王室、政治及行政權威職位作為社會頂端層級,下位者予以敬畏與尊重,並向上位者尋求認可。

Hunter 續指,馬來西亞高級公務員具有支配力與龐大權力,導致他們把自己掌管的部門和機構塑造成私人帝國。許多部門遵從其負責人制訂的議程行事,而非依循公務員的使命。高級公務員得以藉此實施自己的想法、程序、系統和計劃。同時,當有其他人接任這些高級職位時,又會搗毀前任留下的工作。Hunter 指,這種改弦易轍的做法,導致公務員團隊工作不運貫;公務員內部遵循舊習,工作環境受制於首長如何解釋規則,而不受制度本身規範。有馬來西亞前外交官認為,馬哈迪是公務員腐化的始作俑者。

實際工作方面,忠於上級的公務員,在前者庇護下往往不問分由接受指示。Hunter 認為,這種工作關係令公務員能操縱招標、以花巧手段繞過採購程序,並在領導者特權下,不必問責而擅用或分配預算。只要初級及一般公務員獲高級官員青睞、照顧,他們就能在私人帝國內建立自己的地盤,謀取個人經濟利益。公務員的貪腐行為有大有小,可以是誇大或編造報銷費用,也可以從承辦商或供應商手上取得回佣,甚至在外創立自己的代理供應公司,賺取公帑。

官官相衛還體現在基建、社會發展及福利項目方面。Hunter 形容,公務員推動不同的項目發展,目的不為收窄基礎設施差距、改善農村生活或扶助弱勢群體,純粹為求取悅上司,通過經濟規劃部(EPU)的公務員系統推動一眾大白象項目。他指,全馬有數以千計的大白象項目被中止,它們規劃者及團隊卻能毫無顧忌從中獲利。

奉承文化也培養出「團體精神」。馬來西亞雖有反腐敗委員會,但不會有人願意挺身舉報。他指,儘管反貪會可能知悉部分腐敗行為,但當局無法獲取任何內部證據,也就無法調查、指控或起訴。奉承文化之下,下屬批評或反駁上級都是錯誤的行為;團隊中若有分歧或矛盾,都被視作出賣團體;同事會排斥勇於糾正或說不的人。是以會議期間,公務員面對強大的同袍壓力,只得同意或保持沉默,以免在其他人面前顯露分歧。Hunter 形容,各部門及機構窘於集體思維,下屬也只好過濾信息,提出上司想聽到的內容。

公務員團隊崩毀並非一朝一夕;雖然奉承文化是由下而上的討好,但統領者也決定了下屬的行事風格。馬來西亞前外交官 Dennis Ignatius 近期在個人著作中批評,公務員腐化,始於馬哈迪 1981 年首次擔任首相,指其對公務員的思想獨立不屑一顧。Ignatius 形容,馬哈迪要的是順從的官僚機構,「準備聽從他的命令」,並排除妨礙自己的人。他續指:「盲目忠誠,成為公務員事業發展的最大要求。馬哈迪的繼任者也繼續採取這樣的政策。」

https://www.cup.com.hk/2021/09/08/malaysia-civil-service/

Monday 6 September 2021

救我的人,曾是我最恨的人!

羅迪克是一個英國戰俘,那次他不幸被俘,和許多戰俘一樣,被押送到一座德國集中營。

集中營裡有近千名戰俘,全部是英國戰俘。 他們被迫忍受著非人待遇,天天像牲口似的,從事無盡沉重的勞動。

幸運的事,羅迪克是英軍一名汽車兵,德國集中營的納粹兵裡缺少汽車兵,就在集中營的戰俘中招募司機。

當然,其實戰俘裡也有不少汽車兵,但卻沒人願意為納粹開車。因為,開車的任務是,專門運送每天被餓死或被殺害的戰友。

但是,羅迪克對此卻有很高的熱情,他表示自己很樂意做好這件事。

羅迪克終於當了納粹司機,然後變得粗暴殘忍。不僅對戰俘們吆喝也拳打腳踢;甚至,有的戰俘明明還沒死,他竟會扔他們上車。

顯然其它戰俘們非常憎恨他,並以各種方式警告羅迪克,他聽後,依然我行我素,戰俘們惡狠狠罵他:賣國賊,走狗!

而後納粹卻越來越喜歡羅迪克,他獲得集中營的高度信任。起初,羅迪克駕車出集中營的時候,納粹兵一定會押車,監視他的舉動。後來納粹索性由他一個人出入了。

羅迪克的戰友也在暗地裡襲擊他,好幾次他險些被昔日戰友打死。

在一次被瘋狂的毆打之後,羅迪克永遠失去了一隻手,同時也失去了利用價值。再也無法繼續開車的他,像扔破麻袋似的,被納粹拋棄了。

沒有了納粹的保護,羅迪克陷入了戰俘們無情的報復之中。一個雨天,他在孤獨淒慘的境況下,死在集中營陰濕的牆角裡。

六十年過去了,羅迪克家鄉的人們,似乎早已不記得他了;羅迪克家族的人,好像也刻意在迴避著關於他的一切。

羅迪克就這樣被淹沒在歲月的塵埃裡。

然而有一天,英國一家發行量不小的報紙顯著的位置上,登載了一篇題為《救我的人,曾是我最恨的人》的文章:

集中營裡有一個叫羅迪克的叛徒,甘願為納粹賣命。那天,生病的我並沒有死,他卻強行把我扔上卡車,對納粹說準備把我埋掉。

可是,令我震驚的是,車到半路,羅迪克停了車,扛起奄奄一息的我,放到一棵大樹的隱蔽處,並留下了幾塊黑麵包和一壺水,急促的對我說,如果你能活著,請來看這棵樹。然後,他就急匆匆開車走了。

登載這則篇幅很短的故事不久,報社陸續接到不少電話。

無一例外,打電話的人都是二戰老兵,而且是曾經不幸成為戰俘的老兵。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無一例外,這十二位來電話的老兵,來自同一座集中營,那座羅迪克所在的集中營。

十二個老兵敘述的故事,幾乎都是報上登載的那個故事的翻版:他們被羅迪克放在一棵大樹下,然後,因此而死裡逃生。

尤其令人注意的是,每當羅迪克駕車離開時,對每一個戰友說的都是,如果你活著,請來看這棵樹。

編寫並推薦登載這篇稿子的,是一位從戰爭中走過來的老編輯。憑職業嗅覺,敏感的他判定,這棵被羅迪克反覆提到的樹,一定大有玄機。

老編輯立即組織了十三位老兵,沿著當年死裡逃生的路線,去尋找那棵無法判定是否還存在的大樹。當一行人來到目的地,山谷依舊,大樹依舊。

一個老兵率先撲進大樹的懷抱,啜泣中,他在樹洞裡找到只早已鏽蝕了的鐵盒。

當他們七手八腳取出並打開了盒子,一本破損的日記,和很多張泛黃、發霉的照片赫然呈現在大家眼前。

他們小心翼翼的翻開日記本:

今天我又救出了一位戰友,這已經是第28個了. . . 但願他能活下去. . . 今天又有20位戰友死去. . . 昨天深夜,戰友們又一次狠狠的打了我. . . 可我一定要堅持下去,無論如何也不說出真相,那樣,我才能救出更多的人。

親愛的戰友們,我只有一個唯一的希望,如果你活著,請來看看這棵樹。

老編輯的聲音早已哽噎,老兵們的淚流早已滿面。站在樹下的每一個頭髮花白的人,直到此時才完全清楚,羅迪克一共救了三十六名英國戰俘。

今天,仍然活在世界上的,也許還不止眼前的十三個。留在樹洞裡的關於戰俘集中營的日記和照片,是留給世界揭露控訴納粹罪惡的鐵證。

與老兵們分手不久,老編輯所在的那家報紙,登載了羅迪克感人事蹟。

那處沉寂的山谷和那棵不倒的大樹周圍,因為報導而吸引許多人紛紛前來祭奠羅迪克,並表達對他的敬仰。

理所當然的,羅迪克瞬間成為了舉國皆知的英雄。

一個作家來到這座山谷,將不知名野花紮成的花束,放在了簡樸的紀念碑上。

後來,他在一本書裡寫下:

堅守真理需要代價,沒有堅韌不拔忍辱負重精神,絕對做不到。

能夠為了行神眼中看為正的崇高使命,始終忍辱負重的人,他的名字終將成為完美的旗幟而高揚,讓後人永誌不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1129/13/31655471_948539797.shtml

Wednesday 1 September 2021

三更半野

曾昭智

中国古时的“一夜” ,是有分五个“更”时的:
戌时为一更(7~9pm)
亥时为二更(9~11pm)
子时为三更(11pm~1am)
丑时为四更(1~3am)
寅时为五更(3~5am)

所以“三更半夜”(三更乃五更夜之一半),是这么来的。

而皇帝的“早朝”,则是从五更过后、清晨卯时(5~7am)起床梳洗后才开始上朝。

明代学者胡居仁有一副自勉联是这么写的: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三更眠五更起” , 简单的说就是:“睡得晚而起得早”的意思。而“一曝十寒” 原意是 :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若只曝晒一天,却冻之十日,这样是存活不下去的。故不论是学习抑或工作,如果持有 "一曝十寒" 态度去做的话,是根本不会成功的。

故整句话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若能持之以恒,就不必贪黑起早那么辛苦;而最不可取的,是像植物那样一曝十寒,终究不能成长。这也说明人生活上如果面对再大、再困难问题挑战之时,只要能够有恒心坚持下去不懒散,最后必定会成功。

大马在509之后史上第一次更换了政府,时值92岁的马哈迪重登首相宝座。然而在2020年2月23日喜来登政变后,大马出现了第二次政党轮替导致执政希望联盟政府的垮台,22个月内第二次更换了政府,由国盟土团党慕尤丁任相。然世事多变化, 2021年8月21日由于国会的不信任,首相慕尤丁黯然下台,在国家元首见证之下,巫统时任副首相沙比里领军成功进入大马史上第三次更换政府。

以上就是大马政坛的“三更”。至于各个政党联盟都轮替当过政府,时而在朝时而在野我们称之为“半野”亦不为过。“半野”与广府话“扮野”,用以形容政客们的虚伪更是入木三分。在大马政治演变中,用“三更半野”是十分贴切的。

胡居仁的如上自勉联,也给予了大马各觊觎政权的政党人物很好提示:“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每个政党若能够秉持为国民求福祉之心,尽力做好本份之事,毋需三更挑灯夜战都能让人民倾心,不必担忧选票落入谁家。倘若一直纠结于政治博弈之上令人民反感,即便到了大选时刻,始“一曝十寒”的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给予人民不能兑现的竞选宣言,这又何用之有?

疫情下,我国正处于三次更换政府、民生与经济半哽半咽之情况,此“三更半咽” 更令国势堪虞!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1/08/30/43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