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6 December 2024

我只是一個Chill Guy

/ 麥田圈

我只是一個Chill Guy,學習從容不迫,不對事事有反應。

最近,大家應該經常見到這隻狗狗,他一身輕鬆的街頭穿搭,雙手隨意插袋,面帶微笑,配上那句「I'm just a chill guy」,展現出對生活的淡然和毫不在乎的態度。

這隻看似從容不迫的狗狗在今年人氣飆升,不但成為各式各樣迷因和影片的主角,迅速在全球範圍內病毒式傳播,甚至還衍生了加密貨幣「CHILLGUY」在短時間之內市值暴增。究竟「Chill Guy」的爆紅反映了什麼?

「Chill Guy」是美國數位藝術家Phillip Bankss的作品,他在2023年10月4日於X分享了這個新角色,形容「他是一個冷靜的傢伙(Chill Guy),低調而不在乎」,自信地看著鏡頭微笑。

隨著用戶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為Chill Guy製作各種處境的迷因和短片,這些充滿自嘲的幽默引發了廣泛共鳴,使Chill Guy迅速走紅,並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這反映了在這個充滿壓力與焦慮的時代, 人們都渴望在混亂與高壓的環境中仍能保持鎮定自若的態度。

其實Phillip Bankss曾創作過一款女版Chill Guy,名為「Unchill Gal」。她是一個對什麽都過於在乎的女孩,樣子看起來充滿怨氣,與「Chill Guy」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撇開角色的性別不談,這或許反映了「Chill Guy」爆紅的其中一個原因,我們很容易對很多事情都過於在乎,卻發現許多事往往並非人所能夠控制,這導致我們很容易會感到身心俱疲,甚至可能會危害身心健康。

因此,「Chill Guy」特別引起男性的共鳴。它的迷因其中一個很常被用到的處境,是在兩性關係中的各種衝突中,他以幽默而冷靜的方式應對伴侶的埋怨或無理取鬧。

有男性心理健康倡議者指出,雖然「Chill Guy」的形象輕鬆詼諧,卻反映了當今社會對男性動機的誤解,許多人誤以為他們的行為帶有惡意,實際上他們只是希望過上平靜的生活,是一個試圖過自己生活的「冷靜傢伙」。

在這個變遷迅速、環境不安定的時代,人際關係的複雜性與社交媒體所引發的比較心態,使不少人感到焦慮與內耗,難以找到內心的平靜。

「Chill Guy」所展現的從容不迫,成為許多人嚮往的狀態。當人對未來缺乏希望,內心充滿無力感,「Chill Guy」提供了一種「佛系」的生活態度,鼓勵人們學會放下執著,既不過於消極,也不需過於樂觀,嘗試隨遇而安,以平常心面對變化。

當我們對一切都過於看重時,往往容易受傷,自尋煩惱。相對而言,「Chill Guy」的從容背後,展現了一種不為小事所動的鈍感力,懂得進行課題分離,分辨出自己的事情、別人的事情;可掌控的事情和不可掌控的事情。

這種心態使人們在面對人生的困境與衝突時,能夠培養出內在的韌性,讓生活變得更加輕鬆自在,從而獲得一種不讓自己受傷的力量。

「縱使被說壞話,被討厭,也沒什麼好在意的,因為對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對方的課題。」—《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87312853600559&set=a.373302311668285

Monday, 23 December 2024

有這些表現,顯示修行時「法不入心」

修行的核心到底是甚麼?當我們日復一日做著修行的功課時,是否已慢慢被修行的形式所麻醉,而忘失了修行的本義?

是的,我們學了很多,會念長長的經文,會持誦複雜的梵文咒語,會雙盤打坐,長期茹素⋯⋯有些人很辛苦地做到這些,得到別人的讚嘆,於是認為自己修得很到位了,漸漸把這些「外相」當成修行的本身而不自知,似乎只要每天完成這些「功課」,就是在精進,就又向著解脫近了一步;殊不知,這已把修行變成了一種新的習氣,諸如:

一、一邊念佛號,一邊和人爭辯是非;
二、一邊念經打坐,一邊妄想紛飛;
三、口中的道理一套一套,遇到事還是急著上火,半點虧也不肯吃​​;
四、本性畢露卻還以「修行者」的身份去教訓、數落別人⋯⋯

以為自己在修行、精進,實質卻徒有其表,內在沒有任何改變。這種不入心的「修行」,究竟對我們有甚麼好處呢?

真正的修行,是「歷事練心,對境修行」,是持續地保持覺醒。相較於外在的形式或功課,更重要的是覺知每個起心動念。修行的核心是修內在的本性,種下對的種子,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才是真修行。

修行只有一件事,就是專注在你的心,除此別無他事。你周圍的一切人,都只是幫你修行的「角色」,或是讓你看清自己的「鏡子」。

你無法要求他們改變,首先這是非常吃力的事;其次表示你用錯了功,在心外尋求解決之道。假如你因失去正念而與人爭執,一旦覺知,應立即回到你的心,觀照你的情緒和念頭。

修行只有一件事,心,解脫只有一件事,心。不要心外求法,時時提起覺照,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

/ 赤峰萬佛寺
https://mp.weixin.qq.com/s/QfXMbpVajxYxmlxVUlTEnQ

Saturday, 21 December 2024

為什麼心理學一直強調「接納」?

張昕夏白鹿


因為一個人如果可以接納自己的任何部分,他就能進退自如,好的部分盡情享受,不好的部分也無須自責和隱藏。

生活本來就有好有壞。一個人就是一個完整的、有優缺點的整體,接納自己不可能只要好的部分,不要壞的部分。接納 「不夠好」的自己,才能發掘「更好」的自己。

有人問我:「接納了不好的自己,會不會自爆自棄?」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自我放棄的人,往往都是無法接納自己的「不夠好」從而崩潰,走向自暴自棄。因為自暴自棄往往和羞恥感緊密關聯,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習得性無助—「反正我已經差勁透了,也好不了了,索性就繼續差下去吧」。

接納自我則相反,它消除了你對自己的負面認知,讓你用一個中性、客觀的態度去對待問題。當你的注意力不再集中,甚至不再去放大、去強調「不好」的地方,反而能夠讓情況變得越來越好—「原來我的那些缺點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我應該放下糾結,我值得更好的生活」。

我們的一位朋友A,她經常說自己身體某些部位疼痛,去醫院做了各種檢查,沒發現毛病,就是渾身都不舒服,越關注越難受,越難受越關注,甚至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直到有一天朋友B說:「疼痛本來就是人生的常態,我已經把我的腰痛當成身體的一部分了,和平相處!」

從那以後,A釋然了,不再關注身體的疼痛了。過了幾年,我們再問她的時候,她回答說:「痛還是痛的,只是它不再困擾我的生活了。」

/ 摘自 張昕, 夏白鹿《其實我們都有點怪,與世界格格不入也沒關係》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54025506085977&set=a.283843669770836

Thursday, 19 December 2024

《金剛經》的要義

/ 聖嚴法師


《金剛經》全經的要義是什麼呢?就是:

心有所住,即離無上菩提之心;心能降伏,即是無上菩提之心。
󠀠
《金剛經》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發無上菩提心,成無上菩提果,
如何發?如何成?必得先將心降伏;
如何降伏?必須心無所住。
󠀠
「心無所住」,住的意思是執著,心裡有罣礙、很在乎,
如果心頭不牽不掛,就叫「不住」。
󠀠
例如,有人稱讚你很聰明、很能幹,或者說:「你真有善根,會到農禪寺來聽經聞法,真是不容易!」你聽了以後,若是心裡覺得很高興,這就是「心有所住」。
󠀠
反過來看,如果有人說:「你這個人真沒出息,這麼聰明,怎麼也這麼迷信,跑到農禪寺聽什麼《金剛經》?」你會有什麼反應?你是不是會回答:「有善根、有福德的人,才能聽到《金剛經》,因為你愚蠢才會這樣罵我。」這也是「心有所住」。
󠀠
不過,想要達到「心無所住」的境界,的確很不容易。以下舉經文來進一步說明。
󠀠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
前一句是須菩提尊者所問的,意思是:我們的心都有煩惱、執著,請問世尊,究竟有什麼辦法能夠降伏這個有住的心,使它不會隨時受環境影響而起煩惱呢?
󠀠
後面那句是釋迦牟尼佛回答他:菩薩在行布施、做好事的時候,不能起執著,如此便能降伏煩惱心,就可以達到「心無所住」的目的。
󠀠
煩惱和執著,都是我們和外在的人或眾生、環境接觸以後才產生的,想要不起煩惱,就不能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當成真實不變的;但若僅止於此,認為反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是假的、不實在的、無常的,就不和外界環境有任何接觸,這會變得很消極,這樣也不對,這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
󠀠
真正的菩薩行者,會與他人保持接觸,
但是不會把這些關係牢牢地牽掛在心上,這才是真工夫。
󠀠
/ 聖嚴法師《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36486511849642&set=a.443873544444277

Sunday, 15 December 2024

阿難入滅的因緣

證嚴
法師

佛滅度後,由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阿羅漢,在結夏安居時結集佛法。

此時阿難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他自知負有結集經典的責任,趕緊努力、發憤忘食,經過一天一夜,終於證得道果,以其智慧神通向大迦葉尊者證明自己的修行成果,與大家一起結集經典,使佛法世代流傳。

阿難尊者七十載 遊化宣法解真義

經典結集二十年後,包括大迦葉尊者等大比丘紛紛入滅離世。大迦葉尊者入涅槃前,囑託阿難尊者領導僧團;此時阿難尊者年約七十,直到一百二十歲,仍然四處遊化宣法。

某天,尊者聽到一位年輕比丘誦法句偈:「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得而睹見之。」尊者趕緊喚來年輕比丘說:「我必須糾正你,這句偈正確的說法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年輕比丘回去稟告,師父卻說:「阿難已經老朽,智慧衰退,他的話不可信,還是照我教的誦就對了。」

憂慮眾生學法偏 執著深重不願改

阿難尊者得知後十分感慨:「眾生學法偏差,卻執著深重不願改正。與自己同世修行的阿羅漢皆已入滅,就像原本可以防風、護水土的大樹林,只剩一棵大樹,擋不住壞滅正法的邪風,再堅持住世也無用了。」於是,尊者以一百二十歲入滅。

「修學佛法,應知道過去、了解現在,才能將法流傳於未來。」我們既有因緣聞法,要感恩佛陀說法、阿難尊者記憶並傳承佛法,時時用心修行。

圖:陳敏政《靜思人文》
https://www.jingsi.org/jingsi-culture?view=article&id=967&catid=56

Thursday, 12 December 2024

存在與虛無

/ 林文傑

沙特在《存在與虛無》這本書中,提出「他人凝視」這個概念。

「他人凝視」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在凝視中,我們確認自己存在;另一方面當我們受到他人凝視時,我們感覺自己被物化,好像必須成為他人所期待的樣子,因此自己的自由和主體性被束縛。

為什麼我們害怕親密關係?因為關係中的凝視直接來自最親密的伴侶,深深的看進了我們內心最深處的自己。

我們感受到最深處隱密的自己,似乎正在被伴侶給定義與束縛。

親密關係就是一場 staring game:我凝視你,你也凝視我;我物化你,你也物化我。每一次凝視,我們都在期望對方符合期待:好先生、好太太、好爸爸、好媽媽、好兒孫...

於是在關係中,我們似乎失去了自由——不是探索其他異性的自由,而是定義「我是誰」的自由。

親密關係帶給我們幸福與安全感,也帶給我們地獄。我們既害怕凝視,也需要凝視;我們需要內心不被束縛的自由,但也需要親密關係。

完全拒絕親密關係,不會解決這個矛盾,只會把你孤立在自由的幻象中。

那麼,應該怎樣做呢?

沙特的核心觀點是:人注定自由。不論外界環境如何嚴苛,自由永遠存在於選擇中。即便他人的凝視會強加期望在你身上,因此物化你的主體性,你仍然可以選擇如何回應這份期望。

甚至,只有在他人的凝視下,我們才意識到「自我」存在,我們才能選擇如何詮釋自己的角色與行動,重新定義自己。

親密關係的挑戰,就是在這場凝視遊戲中,同時保持自我的主體性,也允許對方的主體性。

因此凝視遊戲成為一場對話遊戲:在凝視下,「自我」顯現了。與其順服於對方的期望,這個自我想對「期望」說什麼?

在對話遊戲的框架下,親密關係也變成一場「創造遊戲」:我們不斷重新定義自己,也允許對方重新定義自己——因此重新定義這場關係。每一次相遇——無論是與人、事物,還是與自己——都是重新定義自我的契機。

真正的自由不在於逃避凝視,而是在凝視中找到屬於你的行動,與選擇的力量。

沙特在「存在與虛無」提到:是「我意識的選擇」建構著我自己的處境,而不是我的選擇被處境所限制或決定。也就是說,「困難的處境」並不是客觀的存在在那裡的東西;相反的,有了意識的選擇才有處境的問題。

假設我面前有一大面湖泊,而我必須挑戰游過此湖,我的意識告訴我游的過程中會面臨怎樣的挑戰,前提是我要游過去,那這湖之於我的意義就是一種要克服的難關(被我的意識賦予的意義)但就只限定我的思想範圍以內;倘若我只是經過並且細細的欣賞湖面漣漪,那此湖水就只是呈現你眼中所見的美感罷了,當然不會被我定型為一個難關或者挑戰。

有意識的本身就是自由,也是絕對,更是構成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論證。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986164701422024&set=a.125119337526649

Saturday, 7 December 2024

何謂「brain rot」?Alpha世代的生活形態

牛津字典選出「brain rot」(腦腐爛)為2024年年度字,我之前也有寫到,那篇文章(以及大家看到的即時報導)主要基於牛津字典的聲明來寫,但翻查再之前的相關文章,牛津字典的描述不算十分精準講出這個字的意思,尤其是有點側重以負面的角度來看這個字背後所反映的Alpha世代生活模式和心態,這裏再詳細解釋一下何謂brain rot。

大致來說,brain rot 這個字詞的意思有以下3個要素:

1、無聊、低質的網上內容,主要指meme圖及短片(尤其是 TikTok);可以直接稱這些內容為 brain rot

2、長時間觀看這類內容,長時間上網;brain rot 也可以指這類行為

3、相關人士知道觀看太多這種內容會有負面影響,但仍在觀看

另外,澳洲國立大學(ANU)的精神病專家學者 Neil Jeyasingam 今年2月接受澳洲SBS訪問,除了上述元素,他指提出,brain rot 的意思也包括,由於接觸太多 meme 圖、打機資訊及網上流行文化,而且接觸十分單一、狹窄的範疇,因此返回現實世界、或者接觸另一個領域時,看到任何東西都會聯想到上述的 meme 圖等東西。

上述定義要素都偏向負面,但 brain rot 這個字不一定是貶義——至少,使用者用這個字時,不一定想貶低某些東西。

當形容一個 meme 圖或短片是 brain rot,你知道這個內容很無聊,但可以吸引你一路看下去,說自己看了一個 brain rot、或者自己變成 brain rot,這可以是有自嘲的味道,找一些接近這個意思的廣東話,大概類似「我睇咗啲乜嘢?」、「睇到我懷疑人生」、「我竟然用咗十幾分鐘睇呢堆爛短片」,這些都不一定去到像牛津字典所說般,對心靈健康構成危險,也不是純粹字面所解的「這些人腦殘」如此負面。

Brain rot 是一種現象,甚至是一種次文化,這是 Alpha 世代(很多報導稱是2010年起出生的人,但維基百科說是2013年起出生)的生活習慣,我們要開始研究 Alpha 世代怎樣生活。

Alpha 世代(以至Z世代「尾班車」人士)是第一個一出生就開始接觸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人士,瀏覽網上內容對他們來說是自然不過的事,他們接收資訊、跟人溝通及表達自己都是透過網絡,特別是社交媒體。不少 Alpha 世代的人都知道 brain rot 內容很無聊,但對他們來說,接觸這些 meme 圖、短片,才能跟其他同輩的同學有話題,brain rot 是一種 Alpha 世代跟其他人接觸的手段之一。

Brain rot 也衍生出很多只有 Alpha 世代才明白的新辭彙,這些新辭彙通常由 meme 圖和短片所發展出來。

這裏舉2個例子。最著名的例子是「Skibidi Toilet」(「馬桶人」),這是由現居格魯吉亞的網絡內容創作者 Alexey Gerasimov (有說他是俄羅斯人,有說他是格魯吉亞人,總之他現居格魯吉亞)用電影編輯器創作出來,純粹是有一個人頭無端從馬桶冒出來,原本是在 TikTok 上載的短片,現在已製作到77段短片,據報有公司跟 Gerasimov 洽商,利用 Skibidi Toilet 的IP來製造卡通、周邊等物品。

Skibidi Toilet 的影片有什麼意思?其實沒有,完全體現了 brain rot 所說的無聊、低質但又吸引到很多人一直看下去的特質,這個 meme 衍生出「skibidi」一辭,牛津字典稱 skibidi 意指無聊的東西,但根據其他文章,skibidi 是可以意指任何意思的字,可以是說這東西很好、很差勁、很型等等,只要看對話的前文後理,自然知道是什麼意思。

另一個著名例子是「俄亥俄」(Ohio)。這是源自「only in Ohio」(只有在俄亥俄...)的 meme,純粹是美國網民一向喜歡拿不同州份的 stereotype 來取笑,「只有在俄亥俄」的意思便是「只有在俄亥俄才會有這種奇怪的東西出現」。很多不同美國州份都有這類圖,但最終俄亥俄州「脫穎而出」,成為 meme 圖,由「只有在俄亥俄」縮寫成「俄亥俄」,在網絡用語,如果有人說「這個真的俄亥俄」,意思是「這個真的很怪誕」。

Brain rot 衍生出來的新字詞還有很多,牛津去年選出的 rizz (魅力)其實也是 brain rot 的產物。

https://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4/12/patreonbrain-rotalpha.html

Wednesday, 4 December 2024

憤怒的背後都藏著「脆弱」,與內心未被療癒的傷口

/ 麥田圈


你是一個容易憤怒的人嗎?你有沒有試過生氣到面紅耳熱,忍不住想要咒罵他人? 甚至曾經感到怒火中燒,心中燃起報復的念頭?

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起伏,在喜怒哀樂中,憤怒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反應。它不僅能讓我們表達不滿,捍衛自身的權益,也能告訴他人哪些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不過,無論過度的憤怒還是過份的壓抑,都可能導致失控,繼而引發衝突和破壞。

在暗黑系超級英雄漫畫與電影《烏鴉》中,主角艾力原本擁有快樂的生活和深愛的伴侶,卻不幸被壞人奪去摯愛和自己的生命,這讓艾力的靈魂充滿怨恨,無法安息。死後無法瞑目的他,因神秘烏鴉力量而復活,並獲得不死之身,展開了復仇之路。然而即使重生,他依然活在痛苦之中,誓要以暴制暴,摧毁所有惡人。

《烏鴉》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憤怒的破壞力。憤怒作為我們心理的保衛機制,常常源於不公平的對待,若長期累積下來,便會化為怨恨,侵蝕人的心靈,最終摧毀一切。

「誰都討厭你 誰都咀咒你
如睇到你落地獄就是勝利」

每一個情緒都需要抒發的出口。當我們因受到欺負或不公平對待而受創時,若內心長期積壓著無處安放的負面情緒,憤怒可能會轉化為對己、對人和世界的詛咒,甚至化為毀滅的力量,希望讓傷害自己的人受到懲罰。

「來講出你心内話 一切毀滅吧 我在陰影中輔導你吧」

你內心曾經出現過這樣的吶喊聲嗎?

這種憤怒也許叫人聯想到在動漫與電玩中常見的角色—「阿修羅」。

阿修羅曾於不同宗教神話出現,象徵著憤怒、邪惡、好戰、不忿、嫉妒和貪婪,也代表著人類的陰暗面。在各類的作品或遊戲中,阿修羅常以驍勇善戰和略帶邪氣的形象示人,往往擁有強大的力量,

在神話中,阿修羅原本與天神平起平坐,但雙方常因為嫉妒而開戰,最終,阿修羅演變成好戰的「惡神」,後世亦將混亂的戰場稱為「修羅場」。

諺語說:「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意指人在極度憤怒時,容易生出惡念。

在風平浪靜的日子,我們都是平常人;然而生活在社會中,難免會遭遇不平之事。面對苛刻的上司、同事與鄰居,或目睹社會上有弱者被欺負,甚至社會上發生許多不公平的事情。這些都可能觸怒我們,有人會即時反擊,可能先以口角,繼而動武;有些人則選擇忍耐,試圖息事寧人。如何面對憤怒及其引發的惡念,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功課。

或許,憤怒的背後都藏著「脆弱」,與內心未被療癒的傷口。憤怒的底下,常常掩藏著自卑、不安、害怕、委屈、嫉妒、羞愧、挫折、失望和孤單等。

然而,當我們不想將脆弱曝露,憤怒便成為了保護自己的盔甲。許多人在童年時期曾經受過創傷,無論是來自父母的否定、同儕的欺凌、或是因未能勇敢發聲和反抗而產生的自責。這些負面情緒若長久積壓,可能會化為心中揮之不去的內在聲音,並非短時間內能夠處理或擺脫的。

如果我們內心經常感到憤怒,對許多人和事情都難以釋懷,甚至已產生自我毁滅或毁滅他人的念頭,那麼我們就需要學會面對和處理這些負面情緒,透過努力修煉將其馴服。

了解什麼情況容易引發自己的憤怒,觀察憤怒背後埋藏了什麼脆弱,探索這些情感根源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練習深呼吸,幫助自己放鬆,平伏情緒;找到健康的方式來表達憤怒,例如與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寫日記記錄內心的想法。

有光就有影,光愈強,影愈深。人性也是如此,有光明面,也有陰暗面。每個人都自己的創傷與陰暗面,包括憤怒、脆弱、不忿和惡念。我們不應該否定這些情感,而是學習與它們共存,並且學會不讓憤怒操控自己,避免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如果此刻,暫時未能放下或原諒,也不必勉強,給自己空間,深呼吸,慢慢來。

誰都討厭你 誰都咀咒你
如睇到你落地獄就是勝利
人間不太美 何不早放棄
連翻生也會笑你下賤夠未
來講出你心内話 一切毀滅吧
我在陰影中輔導你吧

《阿修羅》周殷廷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76673597997818&set=a.373302311668285

Sunday, 1 December 2024

谁是渔翁——沙巴舞弊案后谁得利?

/ 张孝仪


近期,沙巴政府曝出集体涉贪丑闻,相关影片显示多名州议员疑似支持某公司竞标州属项目并收取金钱回报,迅速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将沙巴政局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沙巴首长拿督斯里哈芝芝诺上周于州议会回应外界质疑,强调这些指控是“出于政治目的”,试图破坏州政府和他的个人声誉。他呼吁冷静,并表态全力支持执法机构的独立调查。

首长直言,整起事件疑点重重,并形容其为一场“政治操作”,旨在玷污州政府的形象。在回应反对党领袖拿督斯里沙菲益阿达的质询时,哈芝芝表示:“我无法直接指控任何人,但在我看来,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治操作,目的是削弱州政府的声誉,并抹黑我作为首席部长的名声。” 他强调,州政府将以透明的态度处理相关指控,并全力配合调查。

而这件事的后续发展也非常耐人寻味,原本聚焦于议员集体贪污的指控,逐渐转移到沙巴矿业管理不当的问题上。更具体地说,议员贪污的争议演变为针对前沙巴矿业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琼蒂恩吉弘的滥权指控。根据州政府的说法,恩吉弘在任职期间曾违反程序,未经董事会决议便擅自批准某些公司的矿业勘探准证申请,涉嫌滥用职权。对此,州政府已向反贪污委员会举报恩吉弘管理期间的不当行为。这场风波从议员涉贪延展到对沙巴矿业管理的质疑,背后的政治动机和利益纠葛不禁让人深思。究竟是政治斗争的烟幕,还是反贪行动的升级?

贪腐案件屡见不鲜

这次事件并非沙巴首次曝出引人关注的丑闻,以2016年的沙巴水门案为例,其涉案金额仅次于影响全国的一马公司丑闻,但作为案件疑犯之一的沙巴水务局前副局长张志康,虽然面临146项洗黑钱指控,最终所有控状却全部被撤销,判决为无罪释放。

笔者认为,经过以往案件的洗礼,许多沙巴人民对类似事件已产生深刻的怀疑和冷淡态度。因此,他们可能不会对这起贪污丑闻的揭露抱有过高的期望,也难以相信此次曝光能有效遏制州内长期存在的贪污问题。尽管丑闻引发广泛讨论,民众对事件的后续发展却普遍显得冷漠。

再加上目前沙巴各方均缺乏足够的把握能够在州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闪电大选的机率不高。笔者认为,若此次舞弊案真是有心而为,其目标肯定不是为了影响中央或选民。最有可能的目标,则是如哈芝芝诺所说的那样,为了针对他个人,或者抹黑执政党。

这次的舞弊案由一名告密者揭发,但这名告密者的做法并不是向反贪局举报,而是直接通过媒体曝光整件事,并要求首相介入,声称自己需要人身安全保障。在未指名道姓的情况下,告密者委托 Izwan Mazniza Kamil 律师事务所作为代表,然后开始进一步的曝光,强调议员集体收贿和商业贿赂,自身也扮演了行贿者的角色,并有录音为证,还宣称这起舞弊案的涉案金额高达400万令吉。

这名告密者在初期主导了整个案件,不论是处理方式还是提出的证据,都像是一场以揭发执政党为目的的精心布局。他不但采取了最大程度将事件曝光的方式,并在自己同为行贿人之一的情况下录制了行贿证据,这些举动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告密者的真正动机为何。只是在舆论渐渐从舞弊案渐渐从执政党身上转变成沙巴矿业管理公司的问题以后,事件便迎来了反转。

近日,沙巴反贪局也已传唤5名州议员录口供,以调查涉矿产采购项目的贪污指控。而首相安华在上周国会答询时表示,政府将继续坚定打击贪污,绝不庇护任何涉贪人士。

笔者认为,首相的表态实际上是对沙巴州政府的支持,并借此机会给沙巴州的政坛来个“下马威”,希望阻止一些不亲中央团结政府的议员参与下届州选,让拥有明确立场的党员可以在下一届州选中占据有利位置,铺设一条通往选举胜利的道路,从而巩固中央政府的支持基础,为全国大选做好准备。毕竟,目前选民的意向尚不稳定,沙巴选民对中央政府的态度仍模糊不清。通过这一准备,中央政府能够确保在未来的全国大选中拥有沙巴州政府的支持,从而为全国选举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这场舞弊案或许最开始是沙巴州政府的一场危机,但现在却已经转变成中央政府的好处,成了最大获利者。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ingjia/2024/11/26/695422

Friday, 29 November 2024

如何解構「乖」這頂緊箍咒?

/ 王家齊


最近,蔡康永在阿滴的節目,談到了一件事:

「中文世界的爸爸媽媽,會稱讚小孩很乖。」「但上英文課的時候,老師教不出『乖』這個字。」「老師最多只能教一個英文單字,服從。」「然後你想像爸媽不是稱讚你乖,而是稱讚你很服從……」
​​
「乖」字該如何理解

要理解「乖」這個概念,我很推薦大家讀一本書,中國心理學家武志紅的《深度關係》。武志紅在書中提到,作為一個心理師,驅動他不斷進修、寫作與成長的,是「把孝道給解構掉」。

因為,武志紅的父母,深受爺爺奶奶以「不孝」之名抨擊所苦。村裡甚至用大喇叭進行廣播,批評這兩人是「不肖子孫」。這嚴重地毀滅了他們的心理狀態,因此有了嚴重的憂鬱症。於是,武志紅有了一股生命動力,不斷寫作指出孝道的僵化,「潛意識深處是在為自己的父母鳴不平。」

我在《媽寶心理學》這本書中,也針對「有媽媽就沒老婆」的媽寶男現象,寫到類似的概念。孝順,是由「孝」與「順」兩個字組成,孝是用心地在乎。順,則是無腦地順從。

所謂的「乖」,就是順,是長輩習慣性掛在嘴邊的「聽話」。所謂的聽話,指的是:有一個人站在權力的上位,要求另外一個人聽他的「話」,也就是服從他的命令,或是滿足他的欲望。
​​
兩種讓人聽話的方式

一個人,要如何讓另一個人聽話呢?常見的手段,可以分成直接派的「暴力」,與間接派的「勒索」兩種。

所謂暴力,又分成「有意識」與「無意識」兩類。有意識的暴力,就是透過懲罰、羞辱、否定等方式,傳達:「你要是不聽我的,我就讓你很難受」的訊息。這令人不快,但還算好理解。

「無意識」的暴力,則是連施暴當事人都未必覺察,但卻一而再、再而三「不把別人當人看」的行徑。就像是《深度關係》舉的這個例子:

孩子不喜歡吃韭菜,也跟媽媽講過很多次了。媽媽依然用韭菜做飯。直到有一天,孩子對媽媽大吼:「我說過多少次了,我不吃韭菜!」媽媽竟然很驚訝地說:「你不是一直喜歡吃韭菜嗎?」最恐怖的是,在這次爭吵之後,媽媽依然在料理中加入韭菜。

看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很多人會感到憤怒,但又不知道哪裡不對勁。其實,把人「物化」就是一種隱性的暴力。所謂的物化,就是把人當成工具、當自己的所有物。既然你是我擁有的「東西」,就不該有自己的獨立意志,否則就是造反。

如果被物化的孩子,想有自我意志呢?對於華人家庭來說,最簡單也最熟悉的老路子,也就是用上「乖」這個緊箍咒,來間接控制對方。這背後的原理,是之前紅極一時的「情緒勒索」。
​​
為何要人乖也是情勒

簡單來說,情緒勒索就是「引發別人內疚感的語言與行動」。所謂的內疚感,就是讓人覺得「我做錯了」、「我這樣不對」、「我應該反省(或是跟你道歉)」。簡單來說,就是「不乖」。

看到這,家中有養毛小孩的讀者朋友,是不是很想在「不乖」的後面接「壞壞」?別笑,你還真抓到了重點。這看似童言童語的「壞壞」,你不會對家裡那口子說,也不會對青春期的孩子講。你只會這樣罵小朋友。

重點來了,「乖」這個緊箍咒,其實隱含了一個三段式的訊息:「在我面前你是小孩,而且你應該要聽我的。」「如果你不聽我的,你就是一個壞小孩。」「那麼,我就可以用暴力的手段,懲罰你這個壞孩子。」

在我的《解鎖:情緒勒索》課程中,將上述的隱藏訊息稱為「框架」。只要雙方的框架鎖定了,作為「大人」的那一方,就對「小孩」這一方有了「合法傷害權」。如同唐三藏只要一念緊箍咒,就算那孫悟空法力再高強,也只能在地上抱頭打滾。於是,「孝道」是悟空頭上的金箍。「乖」這個字,就是三藏口中的緊箍咒。
拆解孝順金箍有方法

如果從小就被戴上了這頂金箍,可以怎麼辦呢?武志紅的生命故事,可以給我們三點啟發:

1. 先發現「金箍」的存在。畢竟,要有效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先正確定義問題。「孝順」這頂金箍之所以有問題,不在於「孝」的用心,而是「順」的無腦。

2. 不要急著革命,而是看清動靜。在溝通分析心理學中,有個一針見血的概念,「當個順從的乖小孩,與叛逆的壞小孩,其實是同一件事。」因為,這兩種小孩都沒有自我,也都習慣看父母的臉色。只是故意叛逆不聽話,心中如果缺乏方向感,最終還是被緊箍咒給控制。

3. 不管你想不想要理解父母,都不要期待父母能理解你。唯一能讓緊箍咒失效的方式,不是要父母服從或認輸,而是一次一次看清真相、解構框架,選擇不玩這場世代相傳的權力遊戲。
​​
順從的解方不是叛逆,而是獨立。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98752

Wednesday, 27 November 2024

化敵為友最好的方法

/ 聖嚴法師

在我所提倡的「心五四」運動中,「四感」是與人相處時的四種主張──感恩、感謝、感化、感動。其中,「感動」的意思是指,以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對待人,以勤勉、謹慎、恭敬、謙虛、寬容的態度,凡事從自己以身作則,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可是,只要存有想感動別人的念頭,心中就一定有特定對象,也會產生期待;一旦期待落空,就會覺得挫折、無奈。但如果只是單純的幫助他人,心中沒有特定的對象,也不在乎做了以後會不會有人受到感動,只是默默的行善、助人,別人反而會因此受到感動,而跟著一起做。

例如,一般人在下班後或假日,都會去看電影、逛街,或上館子大吃一頓。可是我們出家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沒有放過一天假;出家人一無所有,沒有自己的財產、家屬、事業,既不是為了自己的兒孫,也不是要陞官發財,只是為了弘法利生的事業而忙碌,這種單純為了奉獻而付出的無私精神,常使許多人受到感動。

可是我的本意並不是要使人感動,因為和尚的本份,就是服務眾生,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我只是盡自己的責任而已。我不應該跟一般在家人一樣放假出去玩,也不會和別人計較:「你們常有假期,我都沒有,好可憐哦!」我不但不會這樣想,反而會非常感謝大家給我機會奉獻。

我也經常對我的弟子們說:「我真是感恩你們!我對你們沒有恩,是你們對我有恩。」我對他們的感恩心,是根據佛法的觀念而來的,也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如果沒有受者的成就,也不能圓滿布施的因緣,所以要感謝他們給我培福的機會。我的弟子聽我這麼說,心裡都非常感動,心想:「明明是師父辛辛苦苦地在教我們、幫我們,為什麼他還要感恩我們呢?」他們被感動之後,心靈因此受到啟迪而轉變,更願意主動幫忙,發心奉獻。

另外,也經常會有人攻擊我,雖然被打擊時會難過,可是我不會感到怨恨,或是想要報復。相反的,當打擊者需要我的協助時,我還是會協助他們,不會藉機報復。這樣一來,他們便會生起慚愧心,當慚愧心生起時,就是被感動了。

但是我幫助他們的目的,並不是要感動他們,而是我本來就應該這麼做,我只是在實踐佛法的精神,而實踐佛法的結果,往往會感動他人。

更進一步說,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隨便為了一點小事,就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人不順眼,就罵這個人、恨那個人,即使是對方有錯,還是要諒解他。尤其有些人無法接受他人的指責,你一罵他,他就會和你結仇。對於這種人,我們不能用斥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不需再多費口舌和他辯論,只要包容他、慈悲他,和他做朋友就可以了,久而久之他自然就會受到感動,覺得和你作對是不應該的,雙方就會從敵人漸漸成為好朋友。

要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最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佛法的精神感動人,「感動」,真是化敵為友最好的一種方法。

/ 摘自《從心溝通》

Monday, 25 November 2024

不要白白受苦

/ 果然是大師


這世間是苦樂參半的,生活中有苦有樂,也是必然,但是一般人大都是「避苦就樂」;喜歡快樂、歡喜的事,而逃避不順遂、不如意的事。
󠀠
但真實人生絕無法如意的。有句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顯然如意事,僅有一二。而如何面對生活的不如意事,聖嚴師父要我們接受現實,視為正常,並能正面解讀、逆向思考,將失敗、困頓的因緣,轉化為成長的助緣。因此,聖嚴師父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遇到不如意事,正如您所意。
󠀠
當正面面對時,至少,心中少了掙扎和挫折的苦。更進而,能靜下心來觀照自己在意的是甚麼?是自己的見、愛、慢,哪一點在作祟,繼而能因此而消融自我中心。
󠀠
人在面對喜歡的舒適境時,必然升起貪心;而當遇到不舒適境時,則會升起瞋心。也就是:好的喜歡、壞的討厭。在這情況下,必然加深自我中心,也把自己的「我」,越養越大。
󠀠
而果醒法師有句名言:「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正是在對治自我中心的一帖藥。這句話,聽來容易,做來真不易。境界一來,在挫敗和不如意中,仍要掙扎一下,才再提起師父的話,提醒每一個挫折都是成長的資糧,能不好好把握嗎?
󠀠
但每當越過挫折時,總是感恩每一個逆緣,讓我更放下、更成長,所以,每一次回顧,都感恩有此境界,也希望每一個人,在遇到逆境時,不要白白受苦,讓每一次的苦,都是轉變的契機,都是成長的助緣。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69289318569361&set=a.443873544444277

Thursday, 21 November 2024

長路

 
/ 歐家麟

我不熟悉英文書的 business model,平裝版的書,無論任何出版社,紙質皆極差,它似乎不準備給讀者收藏,一般不出兩年,紙就變黃,又容易積塵,變成書架上的雞肋。

這本書,那一年在南非的旅舍書架上隨手拾起,浪遊中無所事事時就讀,我才認識南非黑人抗爭的歷史,行萬里路,碰見很多南非人,可以談生活日常,但要有系統地知道南非是什麼一回事,始終要讀書。

這本曼德拉自傳 Long Walk to Freedom,拿上手時已甚為破爛,我讀完之後更爛,放在書架上近 30 年(!),連我都不能忍受了。

丟掉之前,我又翻一次全書終章的最後一段,記得當年閱讀時感到完得好,印象很深。那時,曼德拉經歷數十年抗爭、廿多年牢獄生涯,終於推翻了種族隔離制度,在民主選舉中當上南非總統:

「我走過了漫漫自由路,努力不讓自己動搖;我曾經犯過錯誤,但我發現了一個秘密,就是爬上一座大山後,才發現還有許多山要攀。我在這裡稍作休息,偷得浮生一瞥壯麗景色,回想我走過的路。但我只能休息片刻,因為自由伴隨著責任,我不敢逗留,因為我的漫漫長路未見終站。」

既濟未濟,你以為旅程快要終結,卻只是另一個開始;你以為過盡千帆,卻只是一個前奏。

終於丟棄了這本實體書,寫一篇短文,記住了,就放下了,就留住了。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993476946829&set=a.108152806828

Sunday, 17 November 2024

覺得自己壓力大 怎麼辦?

脫不花


■ 壓力是公平的,真正做事的人,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你從座位上抬頭看,目光所及的每個人壓力都很大,區別只在於不同人掩飾焦慮的能力不同而已。堅信這一點,就不易起怨懟之心。

■ 壓力的根源是「無能」。因為沒有足夠的掌控力來影響事物的走向,所以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調節壓力的關鍵,不在於消滅壓力,而在於提升能力和掌控感。

■ 每天工作結束,從細節中抽身,以更高的視角回溯目標,自我檢討進展,有利於提升掌控感。

■ 去跟製造你壓力的人聊聊,說出自己的困擾。永遠用最直接的方式面對壓力源,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有壓力可能是因為自己「想太多了」。

■ 最消耗自身能量的事情是和怨氣沖天的人在一起。為自己著想,不要聚在一起發牢騷。

■ 職場壓力和生活壓力無法互換消解,別把壓力釋放錯了地方。

■ 如果壓力影響睡眠超過兩個星期,及時尋求醫療資源的幫助。

/ 摘自 #脫不花#幹得漂亮!》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28921191929742&set=a.283843669770836

Friday, 15 November 2024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张竣文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朝代更迭似乎已成为了官场中难以避免的规律。嘲讽五年一届上演的新政府权力腐蚀的结果,是在民主选举人一票制度下给死后贪腐的那幽灵挥之不去的薄雾,一幅官场的复杂与黑暗。古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谚语,是权力与金钱交织无形的一张网,它不仅是一片温床,还滋养著权谋与私欲,更是近期大马社会某吹哨人披露的,某州政坛风云突变,多名议员及州政府高层集体涉嫌,接受数十万令吉的贿金,以换取在某州获得某个项目……,无不揭示著一个共同的秘密,那就是隐蔽而复杂的集团运作,这样一种集团式的运作,如同幕后的暗流涌动,使得贪婪行为难以被洞察和揭露。

自周代肇始,中国便逐渐孕育出了深厚的“官本位”,既是儒家“人情文化”底蕴体现,它深植于民族内心,满足于人性生活价值欲望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著个人职场中对权力、地位乃至人情关系的迷恋态度,与社会交往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人际关系的维系都需要的“润滑剂”——那就是所谓的“人情世故”。因此,从民族情感视角去维护官场文化所以能塑造出这些形象的官群体,在历史沉淀的官场结构其独特性因素。

这一年来,随著我国“昌明大马”反腐斗争的深入,一批贪污受贿分子被绳之以法,社会气象逐渐有了好转。根据报导,沙巴州首席部长哈芝芝坦承,他与几位沙巴州议员被卷入了近期关于州政府高层涉嫌集体贪污的传闻之中。他强调,所涉及的音频只是单方面的指控材料。哈芝芝表示:“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进行全面调查,我们愿意全力合作。同时,我们期望当局能够深入追究行贿者的责任。这些行贿者动机不纯,意图从州政府获取不正当利益,未能得逞后便散布这些音频。为了确保公正,我们认为当局应当首先逮捕并调查这些行贿者。”

一时我们注意到,一般刑法的规定里有“行贿罪”与“受贿罪”,而它们具有的双重法律不同属性,即二者既可能是对向犯,也可能是独立犯罪,但不是通常的共同犯罪关系,悬在公众眼睛里的“吊晴”,也许不可能按共同犯罪的一般规定去处理。

根据某些研究观点,人情关系的处理和维持对于构建稳固的官商联系至关重要,而贪污腐败往往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帮助新政府克服运作不畅的问题,为官员们带来所谓的“隐性润滑奖励”,从而激发他们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此外,集体贪污受贿现象还有助于调节官场内部的个人复杂关系。

因此,“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古老的俗语,如同一面映照官场百态的明镜,深刻地揭示了官场中善恶共存的现实,廉洁奉公的官员的颂扬,像是演变成了昔日一种文化符号,它深刻地折射出官场生态的多维度与复杂性,勾勒出官场生态的多面性,实则是对人性深处矛盾与冲突,存在于人性深处具有的共同性。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4/11/14/692841

Tuesday, 12 November 2024

越控制 常越失控

蘇絢慧

一心一意想控制住、控制好所有的人事物的人,卻始終迴避一個「事實」的存在,那就是這世界的無常是不可控的。

越想控制就越不如願,越不如願就越驚慌失措。尤其在人際關係上,「人」是生物、是動物、是多樣面貌的存在體,越是想透過控制人來獲取安全感,就越缺失與人相處的溝通、協調能力。

一眛地想以「控制」的手段來進行施壓、威嚇、束縛,就等於在累加未來不可預知的劇烈對抗及反彈力量爆發,也不停地削弱自己可以應對不同與人對話及互動的能力,越來越迴避與人接觸、恐懼與人互動。

只想以「控制的手段」來面對人世變化的人,把自己或他人或世界,都看成死的、非生物、是物體,以為只要擺佈、指令、強壓,就能用暴力制服,就如把一個無生命的物件任意挪去另一處,把自己認為該擺在什麼地方的東西,按照自己的想法擺設就可以了。

正是這樣的認知想法,此種深層邏輯,使人無法與另一個人、另一群人具有相處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因為他想的是擺佈和指示,別人都應該照著他的想法和認定發生或進行,怎麼可以有人不是這樣?怎麼可以有人不照著規矩或天經地義的道理行事?這個時候,他便會因為失去控制的感覺慌張、焦慮,同時又感覺到挫折而感受到憤怒亟欲攻擊,想消滅對方的錯誤。

是關懷 還是控制?

放下想控制他人的期待,才不會患得患失。這也是一種不必去執著的不安全感,誤認定一種:「如果他沒有照我的意思做,我就沒有安全感」的無限迴圈,落入如此種認知設定所產生的操控行為,認為只要是你所重視及在乎的人,都必須受你控制、照你的期待,否則你就會很不安、很焦慮。

就算表面否認,說你其實沒有要控制他人,但言行舉止所做的,即是以自己的情緒試圖支配對方,以自己的不安全感作為控制的理由,而不是真實的去認識另一個人,好好的去懂如何在關係中建立真誠與有界限的正向關係,好好地與另一個人認識及相處。

究竟在關係中是控制還是真誠?首先,要先自覺內心的起心動念來自什麼?是帶著關懷與尊重,也就是正向感受,去理解或同理對方的處境與感受;還是出於擔憂及恐懼在關係中?若是擔憂與恐懼,則內心較會有煩躁、焦慮不安,產生各種不好情況的解讀和想像,並且產生各種批判聲音。若能細細辨識自身內在系統的起動與歷程,應不難辨識在關係中的互動是奠基於關懷還是出於擔憂。

行為與態度也能分辨。關懷者大多是傾聽、試著聆聽對方的脈絡,不先入為主的觀念甚至成見就去冒然評斷,或強烈給予指令「你應該要…」;若是擔憂,則態度不僅無法客觀,更是容易投射自己的過往經驗,或是內在的價值判斷在對方身上,一股腦的想要對方聽自己說的意見,採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當作「唯一」的正解、正途,卻忽略每個人的獨特性,原本的條件、基因、性格、承受過的遭遇都大大不同,卻想以偏概全。

若要建立真實的心理安全感,就需建立及累積經驗能建立合宜及具有尊重的關係,保有合適且具彈性的人際關係界限,不過度干涉及支配別人,也能相信自己的有能力護衛自己的界限,守護自己的權益。並在人際關係中,有能力和另一個人、另一群人創造開創性、幸福感、合作性的共好正向關係。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26165968871931&set=a.283843669770836

Friday, 8 November 2024

懺悔的人有福

/ 寬謙法師

很多人對於自己的過去生非常好奇,󠀠佛經說我們的現在世,是由無始劫以來的過去世累積而成,而我們今生的所作所為,也會影響無盡的未來。我們從出生就開始邁向死亡,沒有人可以擁有特權逃過一死,所以死亡是非常公平的一件事,人人平等。無論科技文明再發達,都不可能阻止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四大不調則生病,四大分離則死亡,都是生命必須面對的歷程。
󠀠
這一生為人,下一生卻有可能變成一條狗或一隻豬,想要確保自己來生能繼續擁有人身,便要了解生命是如何流轉的。
󠀠
我們想要學習地藏菩薩,走上菩薩道的修行,就需要先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怎麼一回事,才能產生修行動力。透過學習唯識,我們可以清楚了解人的生死輪迴,是一條「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
唯識學將我們的心識分為「八識心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合稱為「前五識」,意識是「第六識」,末那識是「第七識」,阿賴耶識是「第八識」。
󠀠
我們的生命現象,主要是靠第七識記錄的緣和第八識記錄的因在流轉,也就是看不見的因緣在流轉。但是一般人在世的時候為生活奔波,用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識功能處理日常生活,追求感官享受,透過淺層的根身生活。人生短暫,應要掌握修行機會探索生命本質、覺察人生的意義,進入深層的唯識生命,也就是第七、八兩識記錄的因緣,進而轉識成智。第七、八兩識的因緣主管著生命泉源,當人死後,前六識便失去功能,就像電器拔掉插頭無法通電,停擺不動,第七識便帶著第八識去投胎轉世。在中陰時期,記錄於第七、八兩識中的因緣大量成熟,決定下一生的去處。
󠀠
《地藏經》對此生死歷程有非常詳盡的描述,所以無論是想要了解佛教的生死觀,或是解脫生死輪迴的苦痛,都應該讀《地藏經》。讓我們從粗淺的生活層面問題,轉為關心深入的生命層次,了解生死流轉的歷程,以及解脫的修行方法。
󠀠
為何我們看待睡著、休克和死亡的人,態度會不一樣?我們看到睡著的人不會感到害怕,看到休克的人則希望他趕快甦醒過來,可是看到死人在面前,恐懼感便會本能地油然生起,心慌意亂、手足無措。為什麼會怕呢?因為對方已經沒有呼吸、失去生命了。人的身體是一副「臭皮囊」,死後皮膚失去彈性,九孔就會流出不淨物,縱然對身體再眷戀不捨,死後便四大分離,要被捨棄。
󠀠
然而,第八識就像是一個龐大的倉庫,儲存了我們生命流轉過程中,所有起心動念的善惡念頭,即是善惡因,再加上因行動而與眾生所結的緣,這些形成了「業力因緣」。當我們今生臨終時,即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今生的色身、家庭、事業、財富、名位、權勢等,沒有一樣能帶得走。經過中陰期,業力的因緣成熟定案後,可能投生成天身、人身、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這些都是源自我們宿世所作所為的果報。
󠀠
我們今生全部身、口、意三業的因與緣,都記錄在第七、八兩識,等到善惡因緣成熟的時候,便會現出果報。善因善緣成熟會成為福報,惡因惡緣成熟則是業障現前。比如好端端地為什麼會突然生病、工作不順,業障現前;或是遇貴人,事業跟著風生水起,福報現前。今生結束時,我們帶著所有累世殘餘的善惡因緣業力進入中陰期,部分因緣成熟成為來世的果報,因為因緣眾多而複雜,每世都會不斷地變化。今生我們依著果報體,透過起心動念,即成為今生造作來生的業障和福報。只要努力用功多種下善因善緣,也就是多修功德,便可以改善未來的因緣業力。
󠀠
在生死流轉中,我們從過去世到今生,乃至來生,明顯變化、替換的只是業報身,其實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就是身根而已,第七、八兩識則是生生世世一直生死流轉。我們學佛一定要具有三世因果、生命流轉的觀念,才能夠深入經藏,了解修行的意義。
󠀠
/ 寬謙法師《懺悔的人有福:地藏經講記》/ 法鼓文化出版

Sunday, 3 November 2024

阿賴耶識

/ 常霖法師


大多數學佛的人都知道,我們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外,還有掌管分別的第七末那識和負責儲存的第八阿賴耶識。睡覺時六根和六識都會停止活動,但是第七和第八識會繼續活動。打坐時可能只是睡着幾秒,心念已經可以環繞世界多次。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Roger Penrose和腦科專家Stuart Hameroff合作,創立了「量子腦」理論,認為大腦的電子很可能與身體以外的宇宙其他電子互相糾纏,一旦腦神經電子產生意識,資訊可即時傳遞到宇宙的原意識,就像即時同步的雲端資料庫,即使生命完結,經歷過的資訊仍會存在於宇宙間,不會消失,跟阿賴耶識的理念有點相似。

我們多生多世經歷下來,透過六根接觸過的東西,都會成為我們的業,阿賴耶識可以比喻像電腦硬碟一樣,把檔案自動儲存在不同資料夾中,而且不斷更新,這些記憶體沒有適當軟件(緣)的話,是不能被顯示的。因此四正勤說:「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滅。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我們修善緣「未生善,令生起」時,對開發善念是很有幫助的,「未生惡,令不生」則是讓資料夾內不好的的惡念不被打開。

阿賴耶識有儲存功能,包括開悟的種子,它的功能是自動的,習慣、潛意識、有漏及無漏種子,均藏在阿賴耶識中,不由心念控制,也不會有分別計較。

補充:透過修行,可以把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9%98%bf%e8%b3%b4%e8%80%b6%e8%ad%98/

Tuesday, 29 October 2024

是自信,還是自負?

聖嚴法師


人幾乎都有自負、自滿的心,佛教稱之為「慢心」,也就是自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意思。這樣的人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不是把別人看得過低,就是把自己看得過高,因此很容易傷害到他人,而成為彼此的負擔。

人之所以會自負,是因為他自恃在某方面比別人還好,譬如才能、知識或人品,因此在對待別人時,自然而然就表現出傲慢心來。如果他又很受其他人的肯定,並且不斷有機會往上陞遷,那麼他就會愈來愈傲慢。但是人畢竟不可能永遠往上爬,即使一直往上爬,也總有個頂點,等爬到頂點時,一定會往下坡走。因此,自負對一個人並不好。

然而有慢心的人,常常並不自覺。雖然有很多煩惱,可是不知道這些都是慢心所引起的,譬如他們常覺得自己是自信而不是自負,其實兩者是不同的。自信是說有自知之明,也就是明白自己有多少才能、能夠做些什麼事、達成什麼樣的任務。而自負是自認為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卻不一定能夠做到。

我在東京時,曾經遇到一位從臺灣來的朋友,他是政治大學畢業的。他的同學有人做官當到次長,甚至是部長的,因此很感慨地對我說:「法師,您曉得嗎?我很倒楣啊!時不我與,時運不濟,好運彷彿總臨不到我頭上,所以我在東京只能放棄努力,乾脆隱姓埋名了。」他因為眼看著同學、同輩的事業都很得意,而產生一種失落感,其實這就是因自負所引起的失意。

如果是自知而自信的人,就不會這樣想了,他們會說:「我有做這種事的能力,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能做得很好;假使沒有機會的話,也沒有關係。因為這不是我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緣不成熟的關係。」或者說:「有什麼事我就做什麼事,不一定要做部長,我做別的事一樣可以做得很好。」所以,自負和自信之間還是有差別的。

因此,察覺慢心的關鍵,就在於是否存有比較的心。一般來說,慢心是自以為比別人高一等的人才會有,就像有的人會將事情的成功歸功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咎於別人,認為做不好,都是因為別人拆自己的台。

其實覺得自己比別人不好,心理所產生的不平衡和失落感,也是慢心。要知道,事情的成功是需要很多因緣來促成的,不一定全都是自己的功勞。因此,對任何事情我們應該抱持是不是由我來做都好的態度,如果不能做這件事,也可以改做其他事。能夠如此,就能保持心裡的平靜和平安,也就不會起慢心了。

/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

Thursday, 24 October 2024

有話好好說,利他結善緣 󠀠

/ 果然是大師


唐朝的德山宣鑑禪師二十歲出家,通經通律,對《金剛經》尤其熟稔,有「周金剛」之稱,這樣的他,也不免有幾分傲氣。那時,他聽說南宗頓禪標榜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非常不以為然,認為是異端邪說,於是擔了一部《青龍疏鈔》決定去踢館。
󠀠
他從四川千里迢迢地行至灃陽,途中,見到一位婆婆在賣燒餅,飢腸轆轆的他於是在攤子前放下重擔,準備買燒餅。婆婆見他背了一落的書,於是問道:「你背的是什麼書啊?」宣鑑禪師隨意答道:「《青龍疏鈔》。」婆婆回:「哦……講經的啊,講的什麼經?」宣鑑禪師頗自負地回答:「《金剛經》。」婆婆回道:「出家人,我問您一個問題,您若能答我,這燒餅就算我供養您的,好嗎?」「好啊,您請問。」「《金剛經》裡有一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道大德您點的是哪個心?」宣鑑禪師一聽,啞口無言,灰溜溜地擔起行李就走了。
󠀠
這個經歷難得地讓宣鑑禪師折服,反觀自己修行的不足,到了龍潭崇師禪師那兒後,原想踢館,後來決定留下虛心學習,成就後來開悟、並成為一代宗師的因緣。
󠀠
這個賣燒餅的婆婆是什麼來歷?史料上沒有說。她是單純地想請法?還是看出宣鑑禪師的自負,刻意挫他的銳氣?或者觀世音菩薩示現,指點他修行的方向?我們不得而之。只知道,這位路邊賣燒餅、名不見經傳的婆婆,是德山宣鑑禪師修行路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緣。
󠀠
八正道中有所謂「正命」。聖嚴師父解釋,指「用正當的方法,以自己的體力、技能、智能、資本、智慧來謀取生活的所需。」另外,也指出:「並盡量避免從事與佛教五戒相違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從事殺生、偷盜、賭博、邪淫、妄語,乃至於買賣酒類等的行業。」因為,既是賴以為生的的工作,即是我們每日生活的重心及樣態,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就像這位賣燒餅的婆婆,賣燒餅是她每天的工作,而她或者有心、或者無意的一句話,竟是一位禪師的助緣。從這個公案中,我們可以反觀我們自己,每天在工作中,面對不同人事物而反應的身語意,是利益了其他生命?還是傷害了其他生命?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
工作,是現代人利他最直接、最快速的橋樑。我們身上所穿、所用,飲食所食、出門代步的一切,來自世界各地;同樣地,我們工作所生產的,不論是實體產品,或是知識、訊息,也會無遠弗屆地被送達世界某個角落,比我們本人走得還遠。交通與網路,從來沒有這麼發達方便過,所以說,這是培福、利他、結善緣最好的時代。
󠀠
就看我們是否在我們每日每日的工作中留心,而投入我們的善意了。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43523667812593&set=a.443873544444277

Monday, 21 October 2024

愛情裡的自卑情結

/ 李家雯


情感關係裡的權力不對等,可能以各種形式表現,像是金錢、權勢、地位、知識差異、話語權……等等。而關係中出現了支配與操弄,甚至是任何形式的暴力相向時,也都是雙方權力不對等的展現。這幾年陸續被討論的「情緒勒索」、「煤氣燈效應」、「PUA」等,都是這樣的現象。

說到底,人們會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控制他人,或許也是因為他們內心對失去地位的恐懼高於一般人。他不想融入整體,紆尊降貴去配合別人,渴望他人臣服於自己,只好不停地尋找一個願意臣服於他的伴侶;在極度害怕自己失去力量,又在關係中無法證明自我價值的前提下,最後的手段,只剩下威脅、利誘、哄拐、操弄、失控、出手……

其實,不只在親密關係中,在日常生活裡,大人對小孩、多數對少數、主流對非主流……這些現象都存在,只是在愛與親密關係裡,這些現象既隱晦又普遍,使我們經常忽略了這都是自卑情結的一種展現。

當我們陷入這樣的情感泥沼裡,一旦自己的人身安全、身心狀態受到了傷害,甚至自尊受到嚴重打擊,任何人都該為自己挺身而出,毫無懸念地離開這樣的關係。沒有人該在愛裡仰人鼻息;真正的愛,不是在愛裡證明誰比較偉大,也不是展現控制對方的需求,更不是征服的欲望。一旦關係中陷入了任何一方在價值上被詆毀、操弄、剝削,那就不是平等的愛。

李家雯(海蒂)《生活裡,遇見阿德勒的溫柔》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10861380402390&set=a.283843669770836

Saturday, 19 October 2024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曾昭智

魏晋年代学者李康,为文〈运命论〉中有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这三句话流传千年,说的是 :

如果一棵树它长得高过树林,强风肯定会把它给吹断;土堆如果突出于河岸,急流必会把它给冲掉;至于人的德行,如果高于众人,他就会被诽谤诋毁。

简单来说,套句现代话语,就是"树大招风",或说"枪打出头鸟"的意思。

因为那些低矮的树木,藏在林中与大家齐平,就不会被大风给吹折,便可处安不危。为人处世也一样,倘若一个人表现过于出众,在旁人眼中看来非常耀眼、甚至刺眼的话,由于嫉妒心理作祟,那些人便会因羡慕自己而产生嫉妒之心刻意陷害,而造成不必要之祸害。

人与人之间的习性与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是相对矛盾的,就看你是站在哪个立场而言。许多身为领导者,狭隘心态下似乎常会把表现优秀的下属给踩下去的倾向,以免后者表现太好而在公司表现超越自己,影响到未来的升迁机会。而做下属的,则盼望自己的努力,会被上级赏识获得职场上的升迁机会。

人有时候不能够活得太出色,这会因你而恰恰彰显出别人的无能。正因如此,这些人就会使用各种不同的手段来排挤你。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自保,隐藏自己的胜利光芒,该收敛的时候就收敛,尽量不锋芒四射炫耀逞强。熟谷下垂,智者谦卑,就是这个道理。

虽说我们的为人处世,宜收敛而不过度锋芒毕露,但若要做个真正才智兼备之人,则要知道适时韬光养晦。但是,我们也不能够过于谦虚将自己的能力埋没隐藏。现今数码化竞争剧烈的年代已不同往昔,是人才的话就得努力很技巧的去行销自己,让上级看得到你的才华,工作上才会被重用而有机会发挥。如上所说是很考验技巧的一道法门,既不能木秀于林,又要自我行销以显才华,这该如何是好?

中国著名88岁至今仍健在演戏、运动、当模特儿走T台的 "最帅东北大爷"王德顺,说过一句话 : 该炫自己的时候,千万不要对自己手软。这,又是另一门学问了。

我们都熟悉刘备"三顾茅庐"的三国演义故事,它突显了因刘备惜才,三次拜访诸葛亮,才把后者请出来为自己效劳。然而,倘若三国历史发生于现在,诸葛亮还刻意让刘备三顾自己始愿意出来的话,恐怕这已无"三国演义"这本书好读了。因为当下人才济济充满竞争的时代,刘备并不缺你诸葛亮一人可邀聘。现在的诸葛亮,必须勇于从茅庐站出来,清楚让刘备看到自己的才华,这才会被赏识录用。有了工作平台,始能发挥所长,干一番大事业。

木若要秀于林,就得顺著风向成长而不被毁;土堆要知道如何自保,才不与湍流逆向被摧;若要行高于人,则必须做到技巧的表现自己而不惹人非议。

这是一个理念,也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学问。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longmen/2024/10/14/685958

Thursday, 17 October 2024

應屆經濟學獎得主Acemoglu不改看法:中國專制政權難讓經濟持續創新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來自土耳其的Daron Acemoglu,以及來自英國的IMF前首經濟學者 Simon Johnson 和 James A. Robinson,他們的結論大致是:民主、法治、具包容性等的制度有助經濟長遠增長,專制不利創新。

Acemoglu 獲獎後接受訪問,承認中國的情況挑戰他的結論,因為中國正向AI、電子車等創新領域傾注大量投資,但他仍認為自己的看法正確,仍認為類似中國的專制政權在達至長遠、可持續創新方面會十分困難。

Acemoglu 跟 Robinson 2012年曾出版《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繁榮與貧窮的起源》(Why Nations Fail),二人認為專制政權下的增長較不穩定,通常不能導致快速、原創的創新,並曾說由於中國缺乏包容(決策有效吸納不同界別人士意見、並能容許國民發揮其才能技術)的制度,所以經濟增長不能持續。

這本書籍推出簡體中文版時也鬧出風波,由於當中提及中國制度屬壓榨性(aka韮菜式經濟),所以需要刪掉大量內容,才能出版。

Acemoglu 在2022年10月發表文章,指出雖然習近平犯下推出動態清零、在烏戰支持俄羅斯等錯誤,拖中國經濟後腿,但他仍能獲第3個任期,權力更為集中。

Acemoglu 說,中國增長模式崩潰,並非因為錯了的人登上黨總書記寶座,中共加強控制社會是無可避免的。他表示,中國之前高速增長,源自巨額投資、西方技術轉移、大量生產出口、以及遏低工資,但出口主導的增長只能走得這麼遠。

他當時稱,習近平和中國官員誤判形勢,中國正為政權加強控制付出巨大經濟代價,信貸分配高度受政治干擾,由此造成的沒有效率問題正在累積,而國家主導的創新正達至極限。

Acemoglu 以學術研究為例,指出中國的大學管理高度由上而下,於是學者的研究方向嚴重投上司所好,扭曲科研方向;隨着習近平加強控制科學和經濟,這些問會加劇,但中國已沒有獨立專家和媒體敢講出,中國即將車毀人亡(train wreck)。

3名獲獎經濟學者主要研究制度經濟學,獎項委員會讚揚他們解釋了為何有些國家較富有、有些較貧窮,其中一個重要是社會制度的不同。

委員會表示,3人提出有力證據,清楚證明制度跟經濟榮衰的因果關係,委員會的新聞稿和科普文章提及他們舉出2個例子。

一個例子是歐洲殖民,3名得獎者發現,如果殖民地原本已有成熟社會,有一定數量的原住民,有豐富天然資源,殖民者更大可能建立出壓榨式制度,導致當地經濟轉差;如果那個地方原本未高度發展,原本人口較少,主要是殖民者遷入,這個地方更大可能出現包容性制度,因為主要勞動力是殖民者,要刺激他們的勞動動機,儘管這仍未是民主,但遠較壓榨式制度的殖民地更有利經濟長遠增長。

另一個例子是美墨跨境城鎮 Nogales。美國亞利桑那州的Nogales和墨西哥Sonora州的 Nogales 在天然資源、地形、地理甚至居民文化都近乎沒有分別,但美國那邊很繁榮,墨西哥那邊罪案嚴重,主要原因是美墨兩國的制度——包括殖民時期制度及其影響——有很大分別。

https://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4/10/acemoglu.html

Tuesday, 15 October 2024

多數情感內耗,是因為期待過高

吳冕
內向者的交友門檻很高,原則是少而精。

只和少數絕對信任的朋友交往,並長期保持穩定而親密的關係。

對一個人不夠了解,或者了解得不夠充分時,內向者通常會沒有安全感。

內向者要對一個人熱絡,要深入並喜歡這個人,只有真正成了熟悉的朋友,才能放鬆下來,然後坦誠熱烈地交流。

也就是說,內向者對一個人的態度和熱情,是和兩個人之間情感上真實的親密程度成正比的。

內向者本身的社交欲望不強,在人際關係中也沒有強烈的掌控欲。

更重要的是,內向者在人際交往中,更忠於自己的內心。

當一個人用佛系、隨緣的態度來處理人際關係時,慢熟也就不可避免了。


人與人交往有一定的節奏,也需要時間沉澱。

我們可以暫時故意表現出自己很熱情,很認同和喜歡對方,但是稍有生活經驗的人都明白,我們看到和感受到的未必都是真實的。

太容易靠近你的人,有一天也會很容易離開你。因為不管是他們靠近你,還是離開你,其實都與你無關。因為你們之間並沒有很深的情感連接,更多的是交往技能和套路的使用。

所以,假如你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慢、在反應上屬於遲鈍型的人,不要著急,請給自己更多時間去適應新的生活。而不是拿自己跟那些反應比較快、很容易和別人打成一片的人相比較,按照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不管是快還是慢,都不存在絕對的好和壞。只是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社交節奏。重要的是找到適合你的節奏,而不是被別人的節奏帶著走,最後迷失自我。

內向者聊天時,如果覺得某個話題沒有營養,沒有意義,就會失去表達的欲望。

比如剛遇到朋友需要打招呼寒暄幾句,外向者通常會熱烈地和對方聊很多事情。從當天的天氣,到對方穿衣打扮及神情狀態的細節變化,再到社會上發生的熱門事件,總之會用各種話題占滿時間。

但在內向者看來,這些天馬行空的聊天都是依些空話,沒有意義。因此,內向者不喜歡寒暄,不喜歡把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關卡上。內向的人喜歡直奔主題,簡單一句「你好」之後,他們就會切入正題,討論想討論的事情。事情說完,聊天也就結束了。

因為把很多事情都劃到無意義的範疇,所以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內向者常常是沉默的。當周圍人歡聲笑語聊著各種各樣有趣的話題時,內向者就像局外人一樣作壁上觀。很多人理解為冷漠和孤僻,覺得內向者這樣的反應是一種心理問題,要調整。

但實際上,沉默也是內向者參與生活的一種方式。一旦找到讓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人和事,內向者就會把所有的時間和熱情投注其中。

內向者不必急於自我否定。聊天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較,不是分出誰聊得好誰聊得差,而是能不能滿足自己在這件事上的需求。

你喜歡聊天,那麼聊得越多越好;你覺得沒什麼可聊的,那就保持安靜也不錯。

內向者在面對人際關係時,經常有理想化的傾向,就是追求純粹。

比如,他們希望做純粹的好人。在與別人交往時,希望呈現單純、善良、有愛心的形象。展現真實,可能會讓別人不開心,甚至會打破「我是一個好人」的印象或人設。為了避免人設崩塌,很多時候,寧願犧牲一些自己的時間、精力甚至是利益,也會硬著頭皮頂上去。

明明知道有些人就是在占便宜,甚至是欺負你,但就是不敢發脾氣。一方面怕強化衝突,不知道如何收場。另一方面不想在眾人面前展現出生氣的樣子,擔心這樣的形象會讓別人不舒服,改變別人對自己一貫的良好印象。

但是,發脾氣就會讓人討厭嗎?並非如此。

相對於完美的人,人們更喜歡有個性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更真實。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尤其是那些成熟的、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就會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性:他們不會輕易傷害別人,不會一味地順從別人。在面對別人的傷害時,也敢於展現自己的攻擊性,和為自己的邊界。

你可以不發脾氣,但不能不會發脾氣。不要輕易丟掉自己的攻擊性,它是你賴以生存的根本。

控制型的人最典型的特徵是,我會對你很好,把你當成最好的朋友,當成自己人,但前提是一切都要聽我的。

不管是聊天也好,一起做事也好,你都要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志,聽從他精心的安排。一旦在某件事上你不聽話,按照自己的想法,他就會暴怒。

控制型的人不允許別人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經常有意或無意地貶低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人,認為別人的想法都太幼稚、太不成熟,只有自己才是唯一正確的。

和這樣的人相處久了,你們之間就不再是平等獨立的關係,而是依附與被依附,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待久了,你會感到越來越壓抑,甚至是窒息。因為你的自我意識被消滅了,你不再為自己而活,而只為對方存在。

如果你是一個很獨立、想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出自我的人,最好對控制型的人敬而遠之,他們再熱情、再優秀也不是你的菜。

吳冕《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90723499082845&set=a.283843669770836

Friday, 11 October 2024

在生氣中成長

/ 林珮雯

每個人都嚮往心平氣和的生活,
為什麼還是難免動怒?
生氣就像一面鏡子,
讓我們看見感受與需求,調適期待與現實的落差。
接納怒氣的存在,就是改變的開始。

您是容易生氣的人嗎?每次生氣都有不同原因,還是經常對某一種個性的人、為相同類型的事件感到生氣?

回想起來,那些令我們不滿的人或事,是不是在發完一頓脾氣之後,就依我們的期望改變?「怎麼可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呀!」「局勢不是靠我一個人生氣就能扭轉。」既然如此,除了氣得又累又無奈,若能冷靜回想,這場怒氣會不會透露了其他訊息?

一再生氣讓人感到心累,這股忿怒究竟從何而來,我們又該拿「生氣」怎麼辦呢?

看見感受與需要

生氣是一種「不滿意、看不順眼、不自在」的內心感受,一旦事實與自己的認知產生落差,脾氣立刻不請自來:「怒火中燒之際,交感神經跟著高亢起來,帶動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釋放、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從事預防醫學研究的洛桑加參醫師在《不生氣的藏傳養生術》一書有感而發:「一般人只能看見自己掀起對外的戰爭,卻忽略了這把火,其實也在自己身體裡開啟戰場。」

雖然知道生氣對健康有害,面對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情境:結帳時有人插隊、歷經冗長的會議仍沒有共識、出國旅遊航班臨時被取消、收到寫滿謾罵的顧客意見調查表、遭受陌生人暴力攻擊……,內心當下湧現的「不平之氣」又該何去何從?耐人尋味的是,為什麼在相同情況下,有些人總是能心平氣和呢?

「同樣的刺激,解讀不同,生氣的程度就不同。」研究人際溝通,推廣「幸福說話課」的臺灣師範大學劉秀丹教授分析,讓我們生氣的並非外在的不如意、不公平事件:「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事件,才是造成生氣的原因。」此外,內心重要的需求或期待沒有被滿足,也會讓我們感到生氣:「生氣就像一種警報器,幫助我們覺察內在的需要,懂得好好照顧自己。」生氣一定是負面情緒嗎?其實取決於我們如何與生氣互動。

「我們該避免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暴怒、傷害或毀滅性的表達方式。」心理學家瓊恩.羅森伯格(Joan I. Rosenberg)在《黃金90秒情緒更新》(90 SECONDS TO A LIFE YOU LOVE: How to Master Your Difficult Feelings to Cultivate Lasting Confidence, Resilience, and Authenticity)主張:當情境發生時,允許忿怒的情緒出現,願意接受忿怒帶來的不適感,度過這股怒氣反映在身上的九十秒情緒浪潮。如此一來,不但能啟動忿怒具有的保護與溝通機制,也可以強化掌握情緒的力量,從容應對各種事件。

面對心中突如其來的怒氣,除了自己接納,如果能讓對方理解我們的想法,或許就能減少人際關係的摩擦、不會只要一對話就氣得七竅生煙;而在還沒釐清「希望對方了解我什麼」之前就貿然生氣,可能導致更難被對方理解。因此,體察自己的需要、學習恰到好處地表達,也是生氣帶來的課題。

提倡「非暴力溝通」的心理學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B. Rosenberg Ph.D.)在《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書中,分享「充分表達怒氣」的四個步驟:

一、靜下來,深呼吸。
二、辨識腦海中有哪些批判性想法。
三、將這些想法與自己的需求連結。
四、具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沒有被滿足的需要。

盧森堡博士還提醒我們,人愈受到責備和批判,就愈想防衛自己、攻擊別人。因此,在表達需求之前,試著「同理對方」,否則對方將無暇顧及我們的需要,也不會想改變自己的行為。

從源頭消融瞋心

生活中某些忿怒場景的發生,取決於當事人自己無法控制的因素:「明明不想生氣,卻還是忍不住。」「對方不肯聽我解釋,我也不知道他在氣什麼。」「我和自己生悶氣。」此時,有別於一般心理學,佛法在面對「生氣」的現象時,會更通透地探討生氣的本質,以及背後隱含的因果關係。

生氣與瞋有關,佛教如何看待瞋恨心?《成唯識論》將「瞋」歸類為六種根本煩惱之一,還會引發「忿、恨、惱、嫉、害」五種隨煩惱。法鼓文理學院榮譽教授惠敏法師引述《大般涅槃經》、《法華義疏》指出,「貪、瞋、癡」會引發傷害自他的行為、語言、意念,因此,佛教常以「三毒」或「三毒火」譬喻這三者對出世間解脫善心的毒害。

據惠敏法師研究統計,貪、瞋、癡三毒之中,菩薩戒主要對治的便是「瞋恨心」。時至今日,起因於瞋心而產生的各項攻擊行為,也經常造成社會不安,甚至引起國際戰爭。如何調伏瞋心?惠敏法師以佛教悠久的禪法傳統: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作為現代人調心的良方。例如,以「慈」的精神,希望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願我沒有怨仇、願我沒有瞋恨、願我沒有痛苦、願我內樂遍滿」,以慈心力化解「瞋」以及相關的隨煩惱,達到身心安穩。

在生氣中成長

我們常因為無法承受忿怒帶來的衝擊,就急著擺脫討厭的情境,佩瑪.丘卓在《How We Live Is How We Die》書中以「暴君殺了送來壞消息的信差,卻不處理信件提出的問題」來比喻這種行為的不智,提醒我們意識到「現在發生什麼事」非常重要:「回到身體的感受,讓情緒單純地呈現,既不批判也不迎合,才有機會看清楚情緒的真實樣貌,不再以傷害性的方式回應它。」

佛教形容人類生存的環境充滿苦難,是「娑婆世界」。面對各種不如意,若放任內心忿忿不平的感受,這種感覺將每天增盛,漸漸形成怨恨,最後引發言語或肢體衝突,自傷傷人。因此,佛法也教導我們以「安忍」調伏自心,正確理解事物運行的因緣法則,不會繼續造作惡業,苦上加苦。

以《入菩薩行論.安忍品》引導世人學習安忍的寂天菩薩,也是我們很好的學習典範:面對他人對自己修行程度的質疑,寂天菩薩並不忿怒爭辯,而是選擇認真完成自己該做的事。

時至今日,人們經常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爭吵不休,不斷舉證、反覆對質的過程,反而讓自己的內心千瘡百孔。〈安忍品〉揭示:「輕蔑語粗鄙,口出惡言辭,於身既無害,心汝何故瞋?」對飽受毀譽煎熬的現代人而言,何嘗不是充滿慈悲的溫馨提醒?

面對因緣和合的世間,如何欣然接受眼前的一切?佛法鼓勵我們回到自己,「覺察」內心的狀態:我生氣了嗎?為什麼生氣?

觀察而不壓抑自己的怒氣,才能讀懂生氣真正想傳達的訊息。一旦深入探索,每次生氣都是鍛鍊我們觀照力,讓心量擴大的成長機會。

https://www.ddc.com.tw/ec/event/2024/06/6humanity/page1.html

Sunday, 6 October 2024

殺活自在

/ 聖嚴法師


禪宗有句話說:「能殺能活,殺活自在。」大慧宗杲說:「殺人自有殺人刀,活人自有活人劍。有殺人刀無活人劍,一切死人活不得;有活人劍無殺人刀,一切活人死不得。死得活人,活得死人,便能刮龜毛於鐵牛背上,截兔角於石女腰邊。」(《大慧語錄》卷七)

殺,不是殺人,是殺煩惱。煩惱有各種等級,有的是因爭功諉過而生的煩惱,有的是為追求自己成名、成器、成大事業、得大成就而生的煩惱。唯在剛進佛門的人,有心了生死,有願成佛做祖,乃是當有的志抱,否則,學佛而不為成佛,又做什麼呢?然而,進入佛門後,正在勇猛精進修行的人,便不應老被追求開悟成佛的念頭所困擾,所以要殺一切的煩惱心。

活,是活的智慧心,大修行者斷除一分煩惱,即長養一分智慧,再用智慧斷煩惱,這是自修的過程。在自斷煩惱的同時,也用智慧廣度眾生;以智慧度眾生的表現,則可利用煩惱相,如果大修行人不能隨機應現煩惱相,便不能做大佛事。

諸位聽過「金剛怒目」的話了,那是以憤怒的威武相,來攝伏剛強頑劣的眾生,便是煩惱相。此與眾生不同者,雖然外現煩惱相,內在卻是智慧心。例如觀世音等大菩薩現鬼王相,密教的不動明王現憤怒相。當然「菩薩低眉」的慈悲相,讓人一看,就有清淨智慧的安全感。

事實上,佛與菩薩,也常現煩惱的眾生相,甚至修行層次愈高,煩惱斷得愈清淨,能現的眾生相愈多,被度的眾生也愈廣。
地藏菩薩被叫作幽冥教主,又被稱作冥陽救苦,陽是我們人間,冥是陰間鬼道,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他在人間度眾生,也到鬼道及地獄中度眾生。

我們從畫像中看,地藏菩薩到地獄中,仍是頭戴天冠、手執錫杖的比丘相;事實上,地藏菩薩到地獄度眾生時,也可能示現地獄眾生的樣子。這很簡單,菩薩的四攝法中,有一法叫同事攝,也就是要度哪一類惡行惡業的人,先把自己變成與他們同行同業的人,然後再把他們化導出來,離開惡業惡道。

所以到哪一道,就可能變成哪一道的樣子。佛菩薩一次又一次地在天上、人間、畜生、鬼道及地獄中度眾生;在天上就像天人,在人間就像人,在異類傍生乃至地獄中,也會以各種不同的形相出現。

超越自我中心的煩惱

我們從這觀點與人相處,如果見到別人有煩惱相,便應設想這是因為我有煩惱,所以佛菩薩現煩惱相來度我的話,自己就不會因此而起煩惱了。

/ 聖嚴法師《禪的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167370800263479&set=gm.3800645440167835&idorvanity=1602090320023369

Thursday, 3 October 2024

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

/ 果然是大師


人與人相處,難免有誤會、難免受委屈。佛陀以「六和敬」為僧團共住的生活原則,然而,即便是佛陀住世時的賢聖僧團,也難以避免發生紛爭。
󠀠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在耆闍崛山修行的沓婆摩羅子,他證得阿羅漢時,心想:「這個由五蘊所組成的身心並不能長存、並不可靠、不值得戀戀不捨,那麼,何不好好運用這個身心,供養他人?」他想到僧團共住時,在生活細項上,只能靠個人自律。然而,僧團中有聖人有凡夫,有如大迦葉自律者、也有如六群比丘專門示現惡行者,例如居士供養生活資具,六群比丘會先挑走品質好的;結夏安居或出外遊化時,他們也會先挑好的住房,不顧及其他比丘,種種行逕引來的議論,早在僧團中流傳。
󠀠
於是,沓婆摩羅子前去向佛陀請命,表示自願在耆闍崛山服務僧團大眾,負責管理、分配住宿及臥具等雜項,以及比丘們受請的次序。佛陀嘉許他主動付出的熱誠,僧團大眾也同意讓他負責這個執事。
󠀠
於是,沓婆摩羅子每天盡責盡分,將比丘們的住處、僧團的臥具、居士的請食及供養,管理得井井有條。例如有一次,一位長老比丘自遠方來,抵達耆闍崛山時,已是深夜,沓婆摩羅子還是細心地為他準備臥具如繩床、木床、被蓐、臥枕、敷具等,並以神通讓小指放光,為長老帶路,清楚告知住房、淨地的位置。在他的照顧之下,比丘們也更能心無罣礙地修行。
󠀠
然而,即便這樣的盡心付出,依然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有位戒臘較淺的慈地比丘,就覺得自己被分配到最壞的房間、最劣等的臥具,甚至第二天被分配出外受供的地點,居士供養他的飲食也是最差的,一次一次不好的經驗,讓他愈來愈確定,沓婆摩羅子一定是看不起他、存心跟他過不去,才會這麼欺負人!他氣不過,於是串通同樣出家修行的妹妹,誣賴沓婆摩羅子與她犯了不淨行,讓比丘們對沓婆摩羅子另眼相看,最後,還告到佛陀那。
󠀠
佛陀知道沓婆摩羅子已是離欲的阿羅漢果,為了讓他繼續在大眾中好好修行,於是請僧團給他一個在大眾中表明自己清白的機會,最後,慈地比丘也承認是自己故意陷害沓婆摩羅子,才讓沓婆摩羅子不致含冤莫白。
󠀠
《六祖壇經》中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就有境界,正是如此,讓自己的貪瞋癡慢疑等心念情緒一再一再現形,無處藏匿,因而更容易看見自己的修行不足及下手處。
󠀠
同時,近距離的相處,他人的貪瞋癡慢疑,在我們眼中也同樣無所遁形。比起自己的缺點,通常一般人更難放過別人的缺點,如同眼中有釘、有刺般難受。這時,更是考驗我們的修行和慈悲,除了看看我們的心量有多大外,能否見不賢而內自省?能否看到一個個的習氣下,都是苦、都是煩惱?因而選擇包容體諒?
󠀠
這就是在大眾中的好處,大大延展了我們的安忍、我們的柔和與慈悲,進而能與空性相應。修行,也就因此一點一點成就。
󠀠
話說回來,人與人之間,雖然難免被誤會、受委屈,然而更難免,我們卻更難看見的,是我們或許也常誤解別人、讓他人受委屈,即便是無心的。既是凡夫,就沒有人的智慧和慈悲是圓滿,而能面面俱到的,既然如此,何不相互體諒,在成佛道上,放過他人,也放過自己的心?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32629715568655&set=a.443873544444277

Tuesday, 1 October 2024

與自己坦誠相見

/ 周麗瑗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有時候,雙手在鍵盤上隨著潛意識飛舞,彷彿進入一種懸浮狀態,直至看到螢幕上出現的文字,才反應過來自己寫了什麼。這種體驗是不是很玄?

潛意識直接跳過我的大腦,指揮我的雙手,這些未經大腦參與加工的內容非常真實。潛意識的東西越豐富,代表好文章的原始素材越多,改寫起來更順暢,作品也更動人。

自由書寫源自於自由聯想,自由聯想是佛洛伊德進行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無論你想到什麼,即使是腦海裡一閃而過的念頭,一些瑣碎的想法,甚至是讓你不舒服的感受,都要立刻記錄下來,在記錄過程中,不做任何控制,只是純粹記錄。

可以寫的內容有很多,可以從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開始,也許寫著寫著,就寫到當初為什麼要結婚。也可以從與另一半的一次爭吵寫起,任由你的思緒把自己帶回童年時父母對你的態度。這樣的寫作方法就叫作自由書寫。你也可以將這種方法理解為「第一念書寫」,也就是跟隨內心浮現的「第一念」,讓念頭源源不絕地從筆端流淌而出。

在書寫過程中,其實你已經學會了與自己「相遇」。例如,吃了速食店的早餐後,味蕾瞬間把我帶回到小學一年級。說實話,如果不是記錄下來,我也許就只用味蕾感受一下,頂多感覺似曾相識,而不會沿著這種感覺繼續發想,這樣就很容易錯過回憶帶來的畫面。自由書寫不只會讓情緒和壓力得到釋放,還可以讓人貼近更真實的自己。

自由書寫就像一個與自我對話的過程。也有人會問,自由書寫會不會變得越來越自戀?不過,自戀難道是一件壞事嗎?現在許多人的心理問題都源自於不夠「自戀」。當然,這裡的「自戀」是指健康的自尊。我們每天都花了許多時間應對各種關係,包括夫妻關係、父母關係、親子關係、同事關係,以及與主管的關係等等。睡前我們不妨認真地回想一下,我們真正花在自己身上的時間有多少?沒有書寫之前,我們其實很少有時間留給自己。現在,你只是在睡覺之前、起床之後或是工作的空檔,抽出一點時間面對真實的自己,這還談不上是自戀,而是落實到生活中的自愛。

愛自己的前提不就是對自己誠實?我們在面對外在世界的時候,可能有許多言不由衷的時刻,甚至會有一些違背本意的行為,但當你開始自由書寫時,你就必須誠實了。一個人在誠實面對自己的時候,就會信任自己的情緒,更不會因為做出違心的事充滿自責。當一個人對自己不夠誠實,無論表面上看來多麼體面,內心可能都充滿各種羞愧與無奈。自由書寫就是一個與自己坦誠相見的過程,我們在書寫時透過想像對現實進行積極正向的改寫,藉以達到療癒的效果。

/ 周麗瑗把痛苦寫成一朵花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99261558229039&set=a.283843669770836

Saturday, 28 September 2024

肉食者鄙

/ 盧斯達

都知道「素食」可能是一個極易吵架的話題,路人也會「唔係喎」,但還是想寫一寫,相當的個人看法。個人也沒有特別飲食禁忌,覺得最好各有各的自由,但自小身邊也認識一些不同程度素食人士。特別記得的例子,當然是比較奇葩。

有人不只慢慢不食肉,也戒這個那個,清單越來越長。身體開始出問題,瘦骨嶙峋,面色不好,身邊的親友也忍不住說了兩句,希望他吃多一點,均衡飲食,不要終日煉仙,但他卻覺得自己很健康,找到了新生,生病是因為還沒戒盡餐飲中的有毒元素。
不只不吃肉,慢慢又開始沉迷 new age 身心靈理論,吃的東西越來越刁鑽。看著他慢慢枯槁,但又十分享受,其他人慢慢看著明白,最終也會由得他。

討厭肉可能是因為某些(不只是一種,而是大雜燴)宗教或靈性信念嗎。有人覺得肉食可鄙,因為殺動物。有人覺得肉有毒素,對身體不好。這些都還好。比較極端的人會為了自滿的感覺,一些人還覺得自己比肉食者「更有靈性」更健康。

大概是源於一種人的自我討厭和困惑,不能接受生命是通過摧毀其他生命而茁壯,至少有這個基本層。這被人視為原始和無序,要在上面建立一個「文明」的意識形態,才能讓自己心安理得。有點把人性分割出「肉食範圍」和「素食範圍」,只承認後者的味道,亦即肉食反而被異化為獸性、更差的狀態,要進步才行。

就像上教堂不一定虔誠信耶穌,人可以「沉迷素食」,或沉迷一項兩項道德指標,吃素等於殊勝開悟,跟他人不一樣,甚至覺得自己特別有慧根或者仙骨,才會對素食感興趣。

而這個努力吃素,越吃越刁鑽的人,可能是個日常生活其他方面充滿貪嗔癡的人。在城市日常遇到少少事就擺款狂躁投訴這個那個的人,同時可以是一個崇尚身心靈 new age 事物的素食中產。(舉例咁講……)

素食肉食是一個習慣,但是操作的還是人,有時看個別的信眾,是感受到滿滿的執著和分別心,一點也沒有智慧圓融的感覺。極端一點是對販賣肉食者、餐廳產生出敵意,甚至攻擊行動,也是在先進地區慢慢出現。他們誤以為自己離開了殺害動物的惡業,但反而在「驕傲」的籠中關得更深。

人們要驕傲自轉,不一定要借道於國族或金錢,就是小小的飲食習慣也可以。印度擁有世上最大的素食人口,而且與上層階級、婆羅門教的祭司階層、種姓制度緊密相關。

在一個文化中,「自古以來」素食者多數是社會賢達的話,下面的人也會想食素令自己感覺上高級一點,想脫離體力勞動者的文化習俗(雜食)。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但那競逐身份位階的線索還是很清晰。

因為慈悲而戒殺,這一念確是相當美好,但是沒有好好發芽,可能旋即引發惡念,例如驕傲。說到底太過覺得自己比較優越的人,不怎麼會有智慧和解脫。當然是齋口容易,齋心很難,不分別很難。就是素食了,還是可以嫌不夠天然、不夠潔淨、不夠健康。

「若不披上這件衣裳,眾生又怎知我塵緣已斷,金海盡乾?」

某個年代的清教徒、鬼佬中產,為了與舊歐洲奢華鋪張的王公貴族分庭抗禮,他們就刻意飲食從簡,非常勤勞,十分虔誠,著重下一代教育,不能讓對手獨領風騷。

於是他們在自己的地方留下了劣食的文化遺產,以及勤勞的社會信仰。一班自我標榜不講究享樂的人。

貴族還打獵殺鹿殺狼呢,我們就搞自然保護區,愛護小動物。這就是文化或身份的戰爭,分庭抗禮的意味。因為做甚麼大事,乃至吃甚麼東西,人都是很難「不假思索」,慢慢就會簡單事物複雜化,還加上過份的道德褒貶色彩。

高山上的僧侶也是自古以來雜食吃肉,原來是因為那裡種不出蔬菜,物質上不容許。那麼生存還是重要一點。大前題還是生存,餓死的話就提前登出,沒有機會繼續學習,是沒吃肉,但最終還是會回到那個攪珠機,又要被攪珠,結果都是沒能解脫。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21377790014470&set=a.406847748134146

Monday, 23 September 2024

我在劍橋大學寫《善經濟》

/ 何日生

善是利他。善經濟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經濟的主體就應該是利他。善是和合,以利他為動機,和合為方法。以共善為目標,是我心中善經濟的理想。


2018年的春天,我到了劍橋大學作為訪問學人。從事善經濟的研究。我在康河邊上租了一個小公寓,從公寓二樓的窗口望去,就看到康河柔美的身影。屋子的四周環繞着大片的草地,層層的樹林包裹着閒適的小鎮。幽靜的康河在濃密柳樹的垂愛下,靜靜的流淌着,穿越整個劍橋大學的學區。

康河,劍橋的靈魂,也是它的永恆戀人,曾讓徐志摩深深地着迷,寧願待在康河邊的草地上,也不願泡在圖書館裏。但我可不行,我每天騎着單車,穿梭於古老的建築之間,踩着片片石塊堆疊的街道,路過800多年的老教堂,那裏寫着:「歡迎聖人、罪人、富人、窮人、居豪宅者或無家可歸者,都來教堂用餐。」這是古老基督文明善經濟情懷的體現,也是劍橋深厚人文精神之體現。

劍橋大學的圖書館落在一片森林裏,很安靜、有點與世隔絕,這正是我所需要的環境。我也常在東亞學院(FAMES, Faculty of East Asia and Middle East Study)的圖書館裏,那裏有豐富的宗教與東亞文化藏書,我可以與教授們交流彼此的研究。

寫作、閱讀,一天的時光很快地過去,傍晚時分,我常在康河邊靜坐,感受大地的能量和歡喜,讓夕陽的餘暉沉澱我的思緒。這是劍橋。

沒有比身處靜謐的環境,心靈思緒更為澎湃。我此行是研究人類歷史以來各經濟體系中「善的文明」。這也是我在慈濟從事慈善20年的工作當中,深感善的力量,而思索如何從慈善中的善,提煉為經濟中的善。

善一直是各文明的核心議題

劍橋經濟學院的對面就是東亞學院,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這裏提出了他的經濟主張。凱恩斯眼中的經濟理想是國家與個人的富足,但富足並非經濟的目的。真正的幸福在於建立「愛的關係」,豐富「心靈價值」,創造「社會公共利益」。我將這種境界稱為「善」,而圍繞這種價值的經濟體系,就是「善經濟」。

在東西方文明中,善一直是各文明的核心議題。對於西方來說,善從蘇格拉底開始就是活在真理當中,柏拉圖也說理型是善,到了亞里士多德就認為理念重要,物質也重要。因此從柏拉圖開始到亞里士多德都認為理念是真正的善,善就是真理。

但是東方思維卻不一樣,認為真理不是最高的標準,真理也要善。能夠利他人,能夠利萬物才是善。

孔子聽到武樂說:「盡美矣,未盡善也。」聽到韶樂說:「盡美矣,又盡善也。」這兩段話的意思是達到美還不夠,還要善。因此,美不離善,美必須趨於善,才是圓滿。

孔子在《禮記》中也說:「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這說明,真理必須是善。學,即實踐。真理必須實踐,才知道其益處。善有「受益」之意。善不是以一項真理框限每一個人,而是造福每一個人。雖有最高的真理,如果不能讓人獲益,這真理就不善。所以真理必須善,對於生命的完整性,善比真理還要究竟。

中國人眼中善的意涵,從造字中就可以看出。善,就是一人一口羊。象徵着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享受幸福,每個人都生活在共容、共用、共榮的社會那才是善。因此,善就是利他。利益萬民,利益萬物。其哲學的最高理想是,與萬物合一、與萬法合一,是為共善。其實踐的方式是:與一切的人事物都建立愛的關係,是為共善。

善是利他。善經濟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經濟的主體就應該是利他。善是和合,以利他為動機,和合為方法。以共善為目標,是我心中善經濟的理想。

書籍簡介:

《善經濟》一書分析人類文明歷史中,不同經濟體系背後的哲學思想與價值體系。書中歸結出,強大的經濟體系背後,必有堅實的哲學與價值體系作為支撐。一個合理有序的經濟社會,也必須從建立哲學與價值體系出發。在當今中國與世界各國都追求物質繁榮、經濟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社會均富的理想下,探討經濟背後的哲學與價值顯得尤為迫切。《善經濟》試着提出經濟活動背後的利他思想與善的價值體系,以及這些理念如何影響一個經濟體的繁榮、公平與合理。

《善經濟》以中華文化的底蘊為根基,融合西方人文理性思想,從利他思想出發,探索如何以善經濟為核心,建立一個富庶、公平與合理的理想世界。書中強調企業力行利他精神是善。無論從事何種領域的事業,只要能利益萬物、利益萬民就是善。這是何日生教授從慈善工作到善經濟的心路歷程與思想發展的線索。

善的經濟是以動機的善(利他),方法的善(智慧),達到結果的善──利益萬民、利益萬物,三者具足才是善。

善的經濟是互利,不是競爭。競爭帶來寡佔與壟斷,不利全體社會共同利益。

善的經濟是創新,創新來自慈悲,來自能給予自己與締造全人類幸福的產品。

善的經濟是永續,不只是企業永續,還要環境永續,致力人與地球共生共息。

善的經濟是共榮,希望所有的生命都能夠在互助互利的全體大我中繁榮興盛。

善經濟的目標,是以利他與和合的方式,達到自我與群體社會的和諧與生命的圓滿,達到全體人類物質的均富與繁榮,使人類社會達到人人身體健康、物質豐饒、心靈潔淨、和合共善的理想世界。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5%96%84%e7%b6%93%e6%bf%9f%e2%94%80%e2%94%80%e5%88%a9%e4%bb%96%e3%80%81%e5%92%8c%e5%90%88%e3%80%81%e5%85%b1%e5%96%84/?fbclid=IwY2xjawFXa9VleHRuA2FlbQIxMQABHfIoVYn7D0MtZbK4wXLvR6veODiLtNiAbcnWUJ4m7PScWp_mJ-RsrvicCQBXAUWpgu9B1InMsm7z0A

Saturday, 21 September 2024

找到屬於你的內在寶藏

吳冕


「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這是一位內向的人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仔細想想,似乎確實如此。

內向的人一般不太會聊天,別人說十句,他才會說出一句,還是「嗯」、「啊」、「沒有」這類的極簡詞,聊著聊著就把天聊死了。

內向的人也不太會處理關係,別人高興的時候,不會一起嗨、不會營造氣氛,別人難過的時候,暖心的話說不出口、不會安慰人。

內向的人不愛溝通,工作上總是自己悶頭去做,做了什麼,做到什麼程度了,同事都不知道,讓主管的心裡焦躁不安。

只要一接觸人,內向的人就會手足無措,產生「過敏」反應。因為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得出結論:「內向性格是一種缺陷,你要變得外向一點。」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對此也深信不疑。為了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我特意選擇了業務工作,希望用這種方式強迫自己去表達,去和陌生人交往,成為一個能適應社會的人。但結果,那卻是我人生中最糟糕、最迷惘的一段時期。當你拚命去做一些不符合本性的事情時,你會真切地體會到什麼叫事倍功半,什麼叫舉步維艱。

後來有一天,我突然問自己:「為什麼非要和自己作對呢?為什麼一定要變成自己都不喜歡的人呢?」

然後,我選擇了和解,不再逼自己,開始聽從內心的聲音,按照讓自己舒服的節奏去生活。我不喜歡說話,但我喜歡寫作;我不喜歡人多時的熱鬧,我喜歡獨處時的自省和思考;我在很多的事情上都像木頭一樣笨拙,但在心理學領域卻充滿了熱情和洞察力。

當我不再盯著自己身上的問題,而是將目光轉移到自己喜歡、擅長的事情上時,不僅內在的身心放鬆了下來,外在的工作和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有起色。

只有當你真正做自己的時候,才可以遇見更好的自己。

因此,內向的人即便對人過敏,也不代表內向性格是一種缺陷。內向和外向都只是性格的一種,有差異、有不同,但沒有高低好壞之分。

我們評價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兩點:
一是事務層面的價值,例如:做事有沒有能力,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二是人際層面的價值,例如:人是否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以及是不是受別人的歡迎等。

內向的人不喜歡被他人過多關注,對社交活動常常有排斥心理。所以比起外向的人,內向的人在人際關係的層面上不容易找到價值感和成就感。

但是,內向的人更獨立、更專注、更理性,他們在處理事情時的深度思考能力往往是外向的人難以企及的。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愛因斯坦、甘地、村上春樹等,他們都是性格內向的人。可以說,內向者安靜的外表下,往往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所以,假如你是一個內向的人,不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的性格不好,更不要因此而自卑。你有你自己獨特的天賦,關鍵是把你的優勢挖掘出來,充分利用,就能找到適合你的人生節奏。

最後,我想分享的一點是,內向性格就像金礦一樣,本身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只是你不會一眼就看到。只有對自己耐心一點,允許自己的生命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展開,你才有機會打開那扇通往自己天賦的門。

希望你早日打開那扇門。

/ 摘自 #吳冕《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89049115916950&set=a.28384366977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