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9 December 2024

《金剛經》的要義

/ 聖嚴法師


《金剛經》全經的要義是什麼呢?就是:

心有所住,即離無上菩提之心;心能降伏,即是無上菩提之心。
󠀠
《金剛經》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發無上菩提心,成無上菩提果,
如何發?如何成?必得先將心降伏;
如何降伏?必須心無所住。
󠀠
「心無所住」,住的意思是執著,心裡有罣礙、很在乎,
如果心頭不牽不掛,就叫「不住」。
󠀠
例如,有人稱讚你很聰明、很能幹,或者說:「你真有善根,會到農禪寺來聽經聞法,真是不容易!」你聽了以後,若是心裡覺得很高興,這就是「心有所住」。
󠀠
反過來看,如果有人說:「你這個人真沒出息,這麼聰明,怎麼也這麼迷信,跑到農禪寺聽什麼《金剛經》?」你會有什麼反應?你是不是會回答:「有善根、有福德的人,才能聽到《金剛經》,因為你愚蠢才會這樣罵我。」這也是「心有所住」。
󠀠
不過,想要達到「心無所住」的境界,的確很不容易。以下舉經文來進一步說明。
󠀠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
前一句是須菩提尊者所問的,意思是:我們的心都有煩惱、執著,請問世尊,究竟有什麼辦法能夠降伏這個有住的心,使它不會隨時受環境影響而起煩惱呢?
󠀠
後面那句是釋迦牟尼佛回答他:菩薩在行布施、做好事的時候,不能起執著,如此便能降伏煩惱心,就可以達到「心無所住」的目的。
󠀠
煩惱和執著,都是我們和外在的人或眾生、環境接觸以後才產生的,想要不起煩惱,就不能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當成真實不變的;但若僅止於此,認為反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是假的、不實在的、無常的,就不和外界環境有任何接觸,這會變得很消極,這樣也不對,這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
󠀠
真正的菩薩行者,會與他人保持接觸,
但是不會把這些關係牢牢地牽掛在心上,這才是真工夫。
󠀠
/ 聖嚴法師《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36486511849642&set=a.44387354444427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