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爭執,都是煩惱。
許多問題不是用爭可以解決的,
理性的疏導及慈悲的關懷,
才能化問題於無形。
現代社會壓力很大,學生考試是競爭,做生意也是競爭,辦公室也有競爭,幾乎分秒都活在競爭裡,如何排遣這些壓力呢?
這些壓力或競爭,看來都是外在的環境,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的。人要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活得好,許多人說要培養「抗壓性」,但是更高明的方法,不是硬碰硬地抗拒,而是順勢化解、轉移迴避。
「抗」有對抗的意思,如果弄得不好,就會兩敗俱傷,產生後座力。所以,我主張四兩撥千斤,好像打太極拳,避重就輕,化有為無,轉實為虛。
要怎樣才能做到呢?壓力其實是來自於自己想爭取的,爭取不到;自己想要排除的,卻排除不了,因而取捨失據,這樣壓力就來了。所以,求不得很苦。但是,如果不去求、不去取呢?如果不正面抗拒而側身迴避呢?也就不苦了。
我的行事哲學是:已經有人做、大家搶著做的事,那我就不做;但如果是我不做就沒有人要做的、需要有人做的事,我就去做。如果迴避不了的,我就側身走過去。
還有,如果大家搶破頭都要做的事,他們沒有看出怎麼做比較好,那我就做。如果別人看了,也學我這樣做,又來搶,沒關係,就放手讓人搶去,因為我已經又前進一步了,不用害怕有人來競爭。
所以,我一直在人少的地方開路,常常是獨自一人努力,哪會有競爭呢?這叫「自知之明」,不叫「壓力」。
舉例來說,法鼓山是最早興辦佛學研究所的,剛創辦的時候,台灣只有這麼一家佛研所;後來,許多道場也覺得,辦佛研所的確是很重要,可以培養很多佛學人才,也紛紛開辦了各式的佛研所。
國內的師生資源有限,佛研所卻愈辦愈多,我們是不是要關門呢?不用,我們可以再想別的路子──由國外多聘老師來,加強師資陣容,提高教學素質。結果,我們的佛研所既可以和國際交流,又可以跟上國際水平。
所以分享資源,並不是壞事,大家資源共享,但我們繼續往前走。競爭不一定是壓力,而是促使你向前的動力。如果你在原地不動,在同一個空間裡和別人爭有限的資源,那一定很痛苦。
我們不必非得打倒別人,自己才能站起來,而是要加強自己的能力,化解壓力。看見壓力與競爭,別當成是壓力,可以當成是轉型的機會,可以成長、突破,轉化壓力為助力,你可以選另一條路,不必為了競爭,和別人擠破頭。好比說,人家都在吃辣椒,你也拚命去吃嗎?不用,你可以選擇別的食物。另外選一種最適合你的食物,豈不也可吃得津津有味?
如果你在學校或辦公室裡,被別人視為假想敵,那很正常,代表你很優秀,應該覺得快樂才是。面對視你為競爭對手的同事,要用智慧化解,可以跟他當面談話,分享你的資源。也就是,不要把對手當做敵人,要做朋友,共享成果。
■ 聖嚴法師《方外看紅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