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是大乘佛教中相當重要的一部經典,本經成立的年代,一般推定約在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二世紀之間,當時印度佛教正處於部派分裂時期,大乘佛教的追隨者對於傳統而保守的上座部僧團展開嚴厲的批判。
然而,在一片撻伐聲中,《法華經》既不否定也不批判小乘行者,反而像一股暖流,將大小乘會入唯一佛乘,肯定「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法華經》超越大小乘經典間的矛盾與對立,將佛教帶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其涵融無礙的立場,也奠定「諸經中王」的地位。
然而,在一片撻伐聲中,《法華經》既不否定也不批判小乘行者,反而像一股暖流,將大小乘會入唯一佛乘,肯定「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法華經》超越大小乘經典間的矛盾與對立,將佛教帶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其涵融無礙的立場,也奠定「諸經中王」的地位。
《法華經》是少數仍有梵文原典可考的經典之一,歷來流傳極為廣泛,除了漢譯本,還有藏文、西夏語、安南語、滿文等版本。漢譯文本原來有六個,但流傳至今,僅存三個版本,我們現在通用的讀本為鳩摩羅什所譯。
《法華經》傳入中國後備受矚目,主因在於當時大量翻譯佛經,這些思想固然豐富多元,但有的對立有的重複,尤其當時交通資訊不發達,中國佛教徒對於印度佛教歷經部派分裂、大乘興起的種種一無所知,如何從中理出脈絡,融通各經典間的差異與矛盾?《法華經》開顯佛陀的教化是從三乘會歸一乘的進程,剛好提供了判教的基礎。一時間法華學者輩出,《法華經》不僅成為天臺宗立宗的根本,也受到華嚴、淨土與禪宗的共同推崇,對漢傳佛教在義理和修行法門上皆有深遠影響。
千百年來,隨著流布的地域、文化不同,各宗對於《法華經》內容輕重取捨也有差別,因而開展不同的修行法門。例如與觀音菩薩因緣深厚的中國,便特別重視第二十五品〈普門品〉,並以《觀音經》為名單獨流通,成為超人氣的觀音信仰;而日本的日蓮宗則獨尊〈如來壽量品〉,認為誦讀一遍經題,就如同誦了整部《法華經》。
儘管《法華經》部帙浩繁,但行文間運用大量譬喻及寓言故事,連市井小民也能琅琅上口,尤其細膩筆觸深得知識分子的喜愛,近代學者胡適之更將《法華經》視為一部文學作品,推崇備至。
(摘錄自《人生》雜誌第359期)
(摘錄自《人生》雜誌第359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