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3 July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10)

【第十一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134~153

大哉大悟大聖主  無垢無染無所著
天人象馬調御師  道風德香薰一切
智恬情泊慮凝靜  意滅識亡心亦寂
永斷夢妄思想念  無復諸大陰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無  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  非出非沒非生滅
非造非起非為作  非坐非臥非行住
非動非轉非閑靜  非進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  非彼非此非去來
非青非黃非赤白  非紅非紫種種色

◎偈頌:64字(複習)

曉了分別  性相真實  有無長短  明顯顯白
無礙辯才  常轉法輪  微渧先墮  以掩欲塵
無礙辯才  常轉法輪  微渧先墮  以掩欲塵
洪注大乘  潤漬眾生  布善種子  遍功德田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禮讚佛陀的身、語、意功德,描述如來身的不著於相。
貳、其心禪寂三昧中。
叁、心、佛、眾生無差別。
肆、【歡喜做菩薩】

壹、禮讚佛陀的身(身形)、語(教育、說法)、意(領悟的覺性)功德,大圓鏡智大聖王。

大哉大悟大聖主  無垢無染無所著

《無量義經》p.134—這是讚嘆佛陀,對於世間及出世間法無一不曉,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心如明鏡清澄無染,不受外界所轉。

《無量義經》p.135—佛陀非但徹悟人生的事相,更悟入宇宙萬有、世出世間的道理。

凡夫大都自私自利,而聖人則以利人利他為目的,內心已完全無垢染,能將狂象野馬般的眾生調伏,所以即使天界、人間也都尊他為師。

究竟佛大?還是天公大?

《無量義經》P.134~135—佛為人天導師,天人即使位高如帝釋天(天公\釋提桓因),仍舊是在三界之內。我們如果想要超越三界,應該以佛為師,接受佛法的教育,否則將永遠輪迴於三界六道,成為三界中的魔子魔孫。

【20130604,精舍靜思晨語】

釋提桓因(帝釋)皈依佛之後,向佛說:「佛陀,知道佛法深廣無邊,我好樂佛法。不過,我現在無法全都接受佛陀您所說的戒,因為我的環境中。不過,我要發願,漸進受戒,我先受一條戒。」佛陀問他說:「那你發什麼心?要受什麼戒呢?」他說:「我要修一個心寬闊,若有人來擾亂我,我不會去報復他。」就是「沒有我不原諒的人」,受這個戒。

有一天,釋提桓因要來佛的道場聽佛說法。途中阿修羅刻意擾亂,釋提桓因雖將阿修羅定住,令阿修羅立誓不得擾亂,才肯放他自由。但擔心自己所做未能守戒,回到佛陀的精舍,說給佛聽,佛陀說:「釋提桓因啊!你守戒很好,你是要阿修羅發誓,要阿修羅不可擾亂,這也是一種教育,你並沒有犯戒啊!」所以這樣,釋提桓因才開始釋懷,心才放開。

佛陀就向比丘這樣說:「天帝,三十三天之王,聽了佛法,就能發心受戒,哪怕是一戒,真的也是功德無量。守戒,就是與阿修羅這樣的互動,他也很怕犯戒。經過這樣的解釋,釋提桓因心安定下來了。何況比丘,人人都要學,學像釋提桓因,哪怕是守一戒,他也是那麼堅定的心。」

這就是佛陀教化眾生,是一段一段的令眾生漸漸精進。

佛陀非但徹悟人生的事相,更悟入宇宙萬有、世出世間的真理。您想~究竟佛大?還是天公大?

《無量義經》p.134~135—佛陀就好比是人間的教授,被他教過的學生,在社會上即使擁有再高的官位,教授永遠都是他的師長。好比泰國是個佛教國家,平日就屬泰王地位最尊貴,但是每年供僧大會上,身為三寶弟子的泰王,仍舊要供養僧王,泰王以五體投地之禮,感恩僧王以宗教力量來教化人民。

天人象馬調御師  道風德香薰一切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1年●冬之卷—眾生剛強,難調難伏,而佛陀應眾生不同的根機設教、循循善誘,故為「天人象馬調御師」。

凡夫心起伏不定,發心容易恆心難,具有「調御師」的智慧與力量,才能調伏剛強的眾生心性,引導眾生去惡向善。

我們也要運用佛法自我調伏剛強的習氣,才有足夠的力量引導別人。

《無量義經》p.135—釋迦牟尼佛德高望重,人格清高,德香可以普熏一切。我們只要時時沐浴在佛法中,品德將可以不斷地提升。

戒定慧

人守五戒、慈濟十戒,持十善其道風、戒香、德香就會飄於人與人之間,並且待人寬厚,讓人看了起歡喜心,而慈濟人行菩薩道所展現出來的真善美,不就是道風德香的最佳寫照。

貳、其心禪寂三昧中─智恬情泊慮凝靜   意滅識亡心亦寂  永斷夢妄思想念  無復諸大陰界入

智恬情泊慮凝靜

《無量義經》p.135~136、176—佛陀的智慧並非世智辯聰,是出世的道種智〈即遍知世間、出世間一切道門差別之智慧〉,能成就解脫的事業。

「恬」是指心靈十分寧靜,無欲無求,不受外界所動搖。

「情泊」,佛陀以大眾為念,放下了私情,將感情放在一切眾生身上這是憐愍之情而非偏愛之情。

「慮凝靜」,佛陀為了救度一切眾生,他全神貫注,不曾有絲毫的散漫。

《無量義經》p.136~137—外道破壞佛陀僧團清譽

心是清淨,行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

《考驗—證嚴法師面對挑戰的智慧》p.26─面對眾生,上人的悲願。一時的感動,能否付出終生的代價?

一攤血的啟示

1966年●春—在某診所探訪病人,見到診所內地上有一攤血,經人告知係一原住民難產婦女因無力繳納八千元保證金抬離診所時,所留下之血跡。

1966.04.16(農曆03.16)—三位天主教修女(張金菊修女、黃修女、湯修女)來傳福音,與法師談人生與宗教;上人深切體悟到身為佛教徒,應具體做些利益社會之事。

過午之後,上人對眾弟子及慰留自己的兩位老菩薩(平慧永、莊是)說道:「每人每日多做一雙嬰兒鞋,即可實踐救濟事業。」又向上書的三十位信眾表示:「如希望師父留在花蓮,那麼每個人都要日日存五毛錢行善。」是日,宣布開始收善款,堪稱「竹筒歲月」的開端。同時,也是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的醞釀時間點,可視為「成立籌備會」;從此竹筒歲月在花蓮各菜巿場傳開,獲得響應。

意滅識亡心亦寂 永斷夢妄思想念

《無量義經》p.137~139—意滅是指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已滅了。渾然不覺!光用眼睛看,卻沒有應用眼識、意識,就會產生視而不見的情況,一個人專心做一件事,有人從旁邊走過,都會渾然不覺。眼識與意識沒有發生作用。

《無量義經》p.139—凡夫往往因為外境轉動而起分別心。佛陀雖也以眼耳鼻舌身諸根來看外境的景象,但是不會受外界的六塵所動搖~好比一面明鏡,自然能清楚地映照外境。景過,鏡子恢復光明。

《無量義經》p.138—「識亡」是指第七識(末那識或阿陀那識),「想」是指相機的底片!
第八識(阿賴耶識)之藏識也已淨化。業的種子完全藏在第八識深處。那些善種子已經達到萌芽成長,亦即轉識成智。

第九識(阿摩羅識)─清淨識,又稱為大圓鏡智。

「心亦寂」,心已達到寂靜的境地,任何聲音語言都不能擾動佛的心靈。

「靜寂」即心不動念,心靜,意志即清淨。好比一面明鏡,自然能清楚地映照外境,猶如清淨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永斷夢妄思想念

《無量義經》p.139~140— 世間凡夫都被環境所左右,無法明確的掌握自己所要走的路,世間的是非不斷,人人為名利在競爭,致使人間悲劇不斷發生。而佛菩薩則已超越這些夢妄思想之念。

《無量義經》p.143—不真實的夢境、幻境。佛陀已證聖者的境界,沒有人我是非,所以妄念不生。眾生彷彿是睡夢中人,而佛陀則是守護者。他已斷除妄念,是明覺的大覺者。

《無量義經》p.143—無復諸大陰界入。無復即不再。「諸大陰界」指四大五蘊,世間萬物皆由地(骨、肉)、水(血、體液)、火(體溫)、風(呼吸)所組成,人的身體也是一樣。

世人皆虛妄~追求不真實的

【社會新聞】亂吃聰明藥  考生妄想被害  提升專注力不成  反誘發精神異常

【張博亭╱台北報導】現正值考季,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專心讀書,考到好成績。精神科醫師卻發現有兩名家長私下購買俗稱聰明藥的「利他能」,希望提升專注力,卻造成孩子出現幻覺與被害妄想。

一名國三男生,上月間在父母陪同下就醫,父母指今年二月透過網路購得利他能,讓孩子天天服藥,沒想到孩子舉止變怪,常覺得有人要害他。

另一病例為一名高三男生,楊聰財指該生父親自中國帶回利他能給他服用,且要他一天吃10顆(正常用藥是2顆),吃不到一個月,就出現幻聽,由父親帶來就醫。

醫師表示,利他能是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藥物,部分病童因服藥後變得能專心練書、成績變好,有「聰明藥」之稱。坊間竟誤傳可讓人專心念書,是錯誤觀念,也無法提高學生智能。若未經醫師確診,恐使服藥者引發精神異常。

應該用更符合身體休憩,時間管理、規律生活……。

貳、其心禪寂三昧中。

《無量義經》p.147

其身非有亦非無 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 非出非沒非生滅
非造非起非為作 非坐非臥非行住
非動非轉非閑靜 非進非退非安危

先描述如來身的不著於相,再描述凡夫肉眼觀佛可見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上人曾說過,從心靈的角度看無量義經,無量義經是非常事項、具體的。佛陀的心靈境界—就是那麼光明俐落,所以不執著相,不執非、不執有,這是真正的光明。

學習佛法,幫助我們透徹表「相」下的真實「性」;放下執著。

相與性的關係─水有三態:液態(水)、固態(冰)、氣態(雲霧),本質都是水。

看天上的雲!相─雲的外觀,各人所見各各不同。性─雲就是漂浮在大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的集合體,本質是氣化的水。

其身非有亦非無

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證嚴法師靜思語

《無量義經講紀》p.147—身是指色身,凡夫皆執有,有此身又有所納受。色身是由地、水、火、風所組成,何者是我?四大只要一分散則無一者是我。何時來、何時走也無法預知,因此此身並非實有。

「有」與「無」相對,生死死生具循環性,所以不要執有,也不要執無。

我們只能藉假修真,以假的身軀去體悟真理,假中有真,這是佛法的哲學,我們必須以寧靜的心來體悟。

佛陀看透世間幻滅假相,學佛者不要執著,要借假修真。

生、老、病、死,此身沒有永遠的存在,此乃覺悟此身,跟隨佛陀修行。佛讚嘆,坐禪入定,心不顛亂,離婆多第一。

非因非緣非自他

靜佛菩薩是應眾生之需要(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應眾生之根機而說方便法。—證嚴法師靜思語

聖者的境界,深刻的了悟因與緣的變化。一般人大都受制於因緣和合而受報。

佛陀已經超越十二因緣,只為一大事因緣而來人間渡化眾生,視救渡眾生為己任。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非方非圓非短長 非出非沒非生滅 

《無量義經》p.149—長短、方圓乃世間相,佛陀已超越這些境界。他來世間決非受業牽引,而是眾生的根基成熟,他就來化導世間人;若世緣已盡即入滅,來去十分自如。一般人見有人出生就道喜,見有人死亡則悲傷,佛陀則來去自如,出滅皆很安泰。

非造非起非作為

前腳走,後腳放!—證嚴法師靜思語

《無量義經》p.149~150—佛陀做任何事都是做過就好,從來不執著「我是能度眾生的人」。
佛陀講法—佛佛道同,不論做了任何事情都不要染著於心,要做無相的布施。

非坐非臥非行住

期待人人注重個體之美,唯有個體皆美,才有整體的美。—證嚴法師靜思語

《無量義經》p.150~151—佛陀行、住、坐、臥皆具威儀,不須開口即可度眾生。佛弟子應好好學習四威儀。

非動非轉非閑靜  非進非退非安危

《無量義經》p.151—眾生的心因為定不下來,所以只要外境一來,即手足無措。

但是佛陀不論是外境的轉變,人事是非的攪亂,他的心都能泰然自若,閑靜而不被外境所轉。

《無量義經》p.151—佛心時時都處於涅槃的境界、不進不退,因為佛性本來就如如不動。

「涅槃」代表寂靜、沒有憂思顧慮,因為佛心閑靜,所以沒有安危的分別。

目前阿濱定期照顧一位住家附近的貧戶,一改他讓家人失望、讓街坊鄰居貼上歹子的過往。

參、心、佛、眾生無差別。

由迷轉悟—阿濱的故事

阿濱四歲時父母即離異,國小期間如被同學欺負就找朋友家人當靠山,朋友家人混幫派,告訴他:「一定要比別人更兇狠,你才會獲得尊重」。

國二開始吸毒,二十歲服完兵役,開始打零工、販毒,期間被抓三次,直到2010年4月因違反槍械販毒,再度被抓,判刑三年七個月,於屏東監獄服刑。

在監獄期間,屏東的慈濟人到監獄帶動靜思語讀書會,在一次看到蔡天勝「破浪而出」的人生故事,他想我也可以向他這樣嗎?於是就報名了讀書會,在慈濟人真情相待誠心付出愛的引導、善的教育下,25歲阿濱假釋出獄,由高雄的慈濟人接引到環保站工,也在志工的陪伴下找到烘焙的工作,生活規律,不像以前的他日以繼夜開車販毒,甚至放棄與家人的團聚,拼命的奔波販毒及吸毒,所以一念心如果是正向的,即往善的方向前進。

《無量義經》p.151—其實,我們的佛性(慧命)本來就不增不減,只是被蒙蔽而已。凡夫只要能依照佛理去實行,本性即可顯現。「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輪迴於六道的一切生靈皆有心,既然有心就可成佛,只要我們肯去學、肯去做!

非是非非非得失

對的事情,做就對了!—證嚴法師靜思語

《無量義經講紀》P.151~152—世間一切的對與錯、得與失,佛陀已完全超越了。

縱使住在世間數十年,為了名利、子孫,辛辛苦苦的工作,當你一口氣不來時,嬌妻美妾、金銀財寶一樣也帶不走。既然沒有「得」,又何必計較「失」。

非彼非此非去來

把握當下,恆持剎那!—證嚴法師靜思語

《無量義經》p.153—心淨則國土淨,娑婆世界亦即極樂,只要我們的心境平靜安樂,世間即為淨土,不必捨此而就彼。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我們的心境所成。

佛的心境,處在五濁惡世和清淨國土沒有差別。

去迷轉悟的人生—台中吳秋麟師兄

《慈濟月刊》556期p.9—人們擁有物資,喜歡和人相比、追求流行,欲望無盡,工商業就不斷消耗資源製造產品,惡性循環,大地受傷最深。

實用的東西最寶貴,有一顆滿足的心,知足常樂就是福。人與人之間能關懷互愛,安分守己、知足常樂,人間就是天堂、就是淨土。

非青非黃非赤白  非紅非紫種種色 

佛法很簡單,只是人間複雜;修行就是要從複雜中回歸簡單,打開心門、心包太虛。

不要顧慮「我這樣做,人家會說我什麼」,盡心做該做的事、精進不懈而無煩惱,就能趨近清淨的佛心。

這是描述佛陀的心境,不受外面的世事景象所轉。

肆、歡喜做菩薩

經就是道,道就是路。閱讀經典的意義,就是「行人問路」。現在距離佛陀住世時已經二千多年,我們既不得佛陀當面教導,但他所說的法都記載於經典中,因此我們依經讀書會,藉以了解佛陀的教育。知道了方向,還要「行」,才能真正有所前進。

讀書會中所說,都是聽得懂、行得通、做得到,聽了諸多佛陀的德行,想一想:我如何學習佛陀的哪個德行?

例如:「非造非起非作為」,即靜思語前腳走,後腳放。之三輪體空。

雜念、妄想去除;守住當下,剎那即是。

過往計較的事、曾讓自己很痛苦的經驗,現在回想,是不是能夠比較釋懷!

最後修改於 週日, 21 七月 2013 13:44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8%AE%80%E6%9B%B8%E6%9C%83/%E7%B7%9A%E4%B8%8A%E8%AE%80%E6%9B%B8%E6%9C%83/item/2909-%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2%80%94%E5%BE%B7%E8%A1%8C%E5%93%81%EF%BC%8810%EF%BC%8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