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8 February 2013

老牛拖車 耕犁不能少一人

我們不要把慈濟當作是社會上一般的慈善機構;慈濟是菩薩團體,是個但求付出,不問收穫的團體,是要成就道業、發揮人生使用權而修行的團體。

也許有人認為:「我進入慈濟好像沒受到什麼加持,也沒有人教我什麼,這樣什麼也沒學到,又沒有時間修行,而且師父對我並沒有特別,而別的地方一直請我去。」,於是「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的心理就產生出來。

殊不知,慈濟這棵樹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而且只有真正貴重的鳥,才會來棲息。希望你們知道,慈濟今天在社會上推展,每個人都有權利走進來,但慈濟必要有一番自我保護。保護品質,它不是一般社會慈善機構,也不只是佛教團體,而是把佛教的精神發揚出來,做實際利益眾生的事,「慈濟」一切的表現,都在落實佛教的道理,所以我們一切作為,一定要很慎重。

經就是道,道就是路,路是用兩腳走出來。念經要懂得道理,若不懂道理,光一直念就像只看地圖而不跨出腳步邁向目的地一樣,永遠不能到達目標。我們行在菩薩道上,有朝一日回過頭來,把經典翻開來看,會發現我們就是在「行」經!

不是天方夜譚 力量不斷發揮

有位年輕人早期是我們的智囊團,他告訴我:「師父!我覺得慈濟有不少人才,再也用不著我,倒不如到別處去發揮!」他說別處很需要他,我告訴他:「這麼多人,是因為有那麼多工作要做!」

我開始做慈濟的時候,那時的社會觀念,認為老實修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像我拋頭露面在外,很多人都不能認同。但也在同時,社會上同時有人覺得:「你很辛苦、真可憐,我來幫助你。」所以,當時慈濟就像在一塊荒蕪土地上的一隻初生之犢,在那兒吃草,土地上既有水又有草,草雖然亂,不過小牛很輕鬆,慢慢在那裡邊走、邊吃。

到了小牛在草地上開出一條路時,大家就知道那裡有一條路可走,那條牛日漸茁壯,人們就把牛車架在牠的身上,於是這頭牛開始拖車耕犁。耕過犁就要刈稻,刈稻後,就要裝載穀物。雖然牛越來越大隻,越有力量,不過這臺車上的穀物,卻是越裝越重!

慈濟剛開始時,我就像那頭小牛,後來慈濟慈善工作做得很不錯,大家紛紛響應,救的貧戶越來越多,人家就越肯定濟貧教富的意義,就如同牛拖的車上,穀包一直堆上去,負擔就會越來越重!接下來,我感覺到救貧救不完,很多個案都是因病而貧,所以我決心做醫療。

醫療開始建設,有人響應但也有人覺得這是在做白日夢,是天方夜譚。即使如此,這隻牛仍然任勞任怨地拖著車爬坡;慈濟也因此漸漸受到社會的肯定。我一直這樣邊拖邊走,一直投入,終於等到有朝一日,大家都認同佛教必須做慈善,做慈善才會獲得社會的肯定。現在大家紛紛響應,慈濟已經走到這個境界,坡道越來越斜,刈草的人很多,草也就越刈越少。草減少、牛也越老越沒氣力,但是這隻牛身上的負擔卻越來越重,於是就需要人幫忙推。

慈濟現在跟過去沒有兩樣,過去沒有一寸土地、一塊磚,我就開始計畫蓋醫院,並不是我有多少錢。人說:「樹大蔭大,現在一樣要建設、一樣要募款,人多就可以做更多事。」如果沒有這些人,我又怎麼會有信心,進一步計畫蓋醫學院、蓋大學呢?信心是來自你們大家給我,慈濟真的不能少你一人,所以希望每一個人的力量要不斷發揮出來。

一心一志 通往成功之路

慈濟是要「修」菩薩道,不是「拜」菩薩道,而我們的作法,則是「行」菩薩道。我們一心一志,精神自然不會分散,精神集中,力量才能合一。師師有道,慈濟的道就是菩薩道;只有一條路、一顆心、一個志。

別人問我,是怎麼樣把慈濟做成功,我都回答:「專心一志,全心走這條路」。因為我的師父印順上人給我一句話:「為佛教、為眾生」,這一句話讓我一生受用不盡。

「一心」是什麼心?佛心;「一志」就是師志,就是菩薩的心志。要走好慈濟的道路,我們要端端正正盡身命行菩薩道,如此走下去,我們才沒有白來人生一趟,我們才不會對身體每天都投資,卻沒發揮這分使用權。

人生在世間,要有表演角色的天才,已經來人間要好好的學。要怎麼表演呢?在家庭扮演一個丈夫角色的時候,要演好當丈夫的角色,賢夫良父,回家不是吃晚飯,要煮晚飯;如果是為人之父,就要做良父。進入慈濟,應該發願做一個勇猛精進的菩薩。

在師父面前,要做好弟子。只要你們是三寶的弟子,就是師父的弟子,因為我是僧之一,既然走進慈濟路,就表示你們要跟我走,所以你們已經是皈依。只要你有心,慈濟就是菩薩道,要生生世世走在菩薩道上。

走出孤單力量大 隊伍浩蕩長

慈濟今天已經獲得世界肯定,我們要更加有信心,不是像二十七年前,我這般孤單走出來,當前慈濟是浩蕩長的團體,所以希望諸位要有信心,不要擔心,更不要有疑心。儘管我們還有醫療網要完成,還有醫學院、慈濟大學要蓋,只要我們大家有信心,自然就有力,有力事就成。

這條菩薩道不能欠缺你們任何一個人的力量,我這頭牛的負擔已經很重,希望你們大家多多推動,使我減輕負擔。

祝福你們在慈濟菩薩道上精進再精進,希望你們一代一代薪傳下去,把慈濟家庭擴展推廣,讓這個社會更祥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309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