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佛陀早已涅槃,我們無緣親炙,
但《法華經》提醒每個人都有一顆摩尼寶珠,
只要願意修行,我們也能在生活中觸及究竟的生命實相,
一如菩提樹下的佛陀。
■ 許翠谷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聞聲救苦的觀音菩薩、八歲成佛的小龍女、逢人就禮拜的常不輕菩薩……,這些都是佛教徒琅琅上口、耳熟能詳的金句及菩薩本事,但您可知道這些種種,皆源自同一部經典,而且這部經還有「經中之王」的美譽?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住世最後八年所說的法,也是大乘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在最後的說法中,佛陀總結了過去四十多年的教法,提出諸佛教化眾生的各種善巧方便,其實只有一個目的,便是引導大眾邁向成佛之道,無論是追求個人解脫的阿羅漢、或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圓滿覺悟的佛陀,世尊並親自為弟子及與會大眾授成佛的記莂。
會三歸一,法華為最
涵融大小乘之間的紛歧,《法華經》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會歸於唯一佛乘,猶如海納百川,不僅平息了部派佛教的眾聲喧譁,肯定「眾生皆能成佛」的觀點,更成為大乘佛教獨到的思想底蘊。在法華勝會上,佛陀也不只一次提到:「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點出本經的崇高地位。
《法華經》約在西元三世紀時傳入中國,其大開大合、圓融無礙的立場,對於中國及東亞佛教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隋朝的智者大師便以《法華經》為基礎,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宗派──天臺宗,而第二十五品〈普門品〉的觀音菩薩,更成為跨宗派的信仰核心。其他如人間淨土、女性成佛、逆行菩薩等議題,至今仍備受教界及學界的矚目。
有別於一般經論,《法華經》大量運用偈頌、譬喻、寓言等文學手法呈現佛法大意,文字流麗舒暢,加上細膩生動的敘事,讀起來就像章回小說,充滿想像和趣味,一點也不枯燥,自古以來即深受普羅大眾的歡迎。加上經中鼓勵造塔、塑像、書寫等功德,一幕幕精彩的說法場景,正好成為壁畫、雕刻的題材,不僅加速法華思想的傳播,也豐富了中國文學、藝術的創作。
眾多譬喻故事中,又以「法華七喻」最為人所津津樂道。本經一開始,佛陀宣說諸佛出世的一大因緣,直接闡明「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但現場只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能夠理解,於是佛陀巧說故事,比喻三界猶如火宅危機四伏,而成佛之道就像大白牛車一般穩健踏實,慢慢地有些弟子懂了,不過這還是少數;佛陀接著再舉出大眾過去求法的因緣,搭配化城譬喻,與會大眾終於心開意解。
從法說、譬喻說到因緣說,佛陀不厭其煩,一次次引導不同根器的眾生會通佛法大海,也難怪明朝末年憨山大師會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59期)
http://www.ddc.com.tw/epaper/C/2013/20130702.ht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