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康僧鎧的譯本,《無量壽經》是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為一萬二千位大比丘及普賢、慈氏等諸大菩薩說法,主要敘述在世自在王佛時有一位國王出家為僧,號法藏比丘,於佛前發無上菩提心,觀見二百一十億佛土,思惟五劫,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發四十八大願,久經長劫,依願修行,積無量德行,在十劫前成就佛道,號「無量壽佛」,光明、壽命最尊第一。
彼國國土謂極樂世界,無量功德莊嚴,是清淨安隱的無為涅槃世界。在此國度裡有無數聲聞及菩薩眾,眾生智慧高明,顏貌端莊,但受諸樂,無有眾苦。淨土之道場如講堂、精舍、宮殿、樓觀、寶樹、寶池等均以七寶嚴飾,而且百味飲食,隨眾生心意而呈現。往生彼國的眾生有上輩、中輩、下輩之分,上輩乃修出家戒行之行者,中輩及下輩乃在家之修淨行者,無論上輩、中輩、下輩,皆須發菩提心才能往生。彼國菩薩都能得到一生補處,被弘誓鎧,積累德本,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
釋迦牟尼於本經最後部分,勸彌勒菩薩及諸天人等,備勤精進,不存懷疑,信心迴向;教示貪、瞋、癡等三毒煩惱之苦,殺、盜、淫、妄、酒等五惡之罪,並依五惡而受五痛、五燒之苦報,勸說守五戒行五善,以便能在彼國七寶華中化生。最後教示對於懷疑佛的五智,以及願往的信心不夠堅定的眾生,有往生邊地之慮,並從中比較邊地胎生與蓮花化生的差別,說明眾生應堅信佛智以修諸功德。
本經之要義有四點:
一、顯現成就淨土之因,即阿彌陀佛興發四十八大願,成就極樂世界。
二、法藏菩薩圓滿願行,成為阿彌陀佛,教示稱念佛名,使眾生聞信。
三、教示娑婆穢土之苦惱,令眾生欣求極樂、厭離娑婆,往生彼佛國。
四、十方念佛眾生,三輩具攝,通於聖凡,唯除五逆十惡,誹謗正法。
二、法藏菩薩圓滿願行,成為阿彌陀佛,教示稱念佛名,使眾生聞信。
三、教示娑婆穢土之苦惱,令眾生欣求極樂、厭離娑婆,往生彼佛國。
四、十方念佛眾生,三輩具攝,通於聖凡,唯除五逆十惡,誹謗正法。
文/陳劍鍠(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圖/釋常鐸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70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