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8 September 2022

匱乏經濟學: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 Sendhil Mullainathan


人在匱乏下,注意力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例如飢餓的人更容易聚焦於食物,工作忙碌趕「死線」的人滿腦子都是未完成的工作等,而於此同時就容易忽略掉其他的訊息,此即「隧道效應」。

匱乏也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感知,這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感知大多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而相對感知就很容易受到比較基準的影響,於是匱乏就會藉著影響比較基準來放大或縮小我們對外在刺激的敏感度。

人在有資源與時間等的餘裕下才有辦法做通盤與長遠的考量,反之缺乏餘裕則會讓人將心力耗在取捨上,且很容易因為一個錯誤的決策引發連鎖反應,讓人在眼前的危機下疲於奔命,完全不可能考慮長遠的事情。

所以要協助匱乏者,光補其不足而沒能讓其有餘裕是無法有長期效果的,因為不論是物質上還是時間上緊繃的人,其容錯率很低,很容易因為一個小小的意外就全面崩盤。

總之,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不論是做出好的決策、控制情緒與衝動、應對突發狀況等,耗用的都是同一個「心力帳戶」,所以匱乏者(如窮人)之所以做出錯誤的決策、衝動的行為,或一遇意外就慌亂,很可能是心力不足導致,而不是他們本來就比較愚蠢、衝動、情緒化--畢竟一般人處在匱乏的情境時也會出現同樣的反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還好有聽朋友的建議趕快來讀《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這本今人受益良多的行為經濟學好書!因為當我看到這本《匱乏經濟學》的中文書名是,心中不禁OS了一下說,這書名也太廢話了吧,經濟學不就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嗎?所以匱乏經濟學不就像是「有機體生物學」一樣重覆了嗎?結果一讀,發現原來我腦補了XD。

《匱乏經濟學》作者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森迪爾‧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與普林斯頓大學認知心理學家埃爾達‧夏菲爾(Eldar Shafir)聯手提出經濟學的基本命題:在資源有限的時候,人要如何根據需求與供給來做抉擇?他們一位是印度人,另一位是以色列人。和一般研究和管理物資、服務不同的,《匱乏經濟學》指的匱乏,是針對會讓我們的大腦認知出現隧道效應和認知頻寬稅負的匱乏,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覺得食物、朋友、時間和金錢不夠時,我們的行為模式會產生何種變化,《匱乏經濟學》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把理論深入淺出地解說,讓我們瞭解匱乏如何以種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了我們。

《匱乏經濟學》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討論匱乏,可是裡頭的問題卻是很嚴肅的,例如貧困為何讓人難以脫身?組織企業為何陷入四處救火的困境?為錢發愁的人為何較難控制衝動?孤單的人為何不容易交到朋友?《匱乏經濟學》主張,雖然這些問題看似毫不相關,但是在背後都有著同樣的原因:人不斷處於匱乏之中。他們對以上我們習以為常的問題,提出了極為有趣且非常有啟發性的見解,甚實用範圍從個人到企業到政府都適用。

在這個社會,有誰的時間和金錢是夠用的啊?通常是兩者都不夠用,即使是有錢人,時間也不夠用,而時間較寬裕的人,錢卻不夠用,如果有人兩者都夠用,那他/她一定是幸運也是幸福的人吧。

在快節奏的社會,追趕「最後期限」(deadline) 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常見場景。從前年輕時,還能夠為許多事情慢慢做準備,可是年紀愈大卻反而愈來愈臨時抱佛腳。我很討厭這種總是在期限前趕進度的感覺,可是卻又常常一個期限交待完後,又趕另一個進度,沒幾件事可以悠閒地慢慢完成。

《匱乏經濟學》指出,「最後期限」能讓人集中精神,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大量的工作,獲得「專注紅利」,難怪在期限前,我們總能一個小時做平時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然後精疲力竭。。但是,因為人把心力都集中在眼前的工作 上,忽略了長遠來看更重要的事。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以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我去美國時,科學界都盛傳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笑話,就是美國宇航總署發射了火星探測船,結果卻沒到達目的地,因為有工程師把公制和美國常用的英制搞混了XD 當時我們都把它當笑話嘲諷美國死守英制,可是讀了《匱乏經濟學》才知道實情原來不簡單,因為當時一群工程師菁英已經為可能的延期而忙得焦頭爛額,沒有人有精力和時間去查證異常的小狀況,結果才釀成笑話。

另外一個發人深省的案例,是美國的一家醫院,外科手術室總是排得滿滿,可是手術一場接一場卻只有延誤的,搞得醫院大量醫護人員不斷加班人仰馬翻地趕手術。結果他們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呢?排進更多手術把積欠的手術趕快開完嗎?如果是這麼簡單,就甭由《匱乏經濟學》來討論了。他們後來研究出的方法很反直覺,就是把一間手術室先空下來以因應突發的狀況。結果因為有了如此寬鬆的彈性,突發的狀況比較不會影響其他排好的排表,於是反而更能夠順利在預定行程中完成大部分手術,因此皆大歡喜,醫院增加了收入,醫護人員不需時常加班。

還有另一個有趣也很實際的例子是,當我們試圖透過節食而減重時,食物的匱乏反而讓我們腦袋更容易注意食物,除了消耗意志力,我們反而把注意力移到食物,更渴望食物,導致事倍功半、前功盡棄。他們認為,一些減重法例如高蛋白質的阿金減重法(Atkin diet)比較容易成功,不僅是其功效,而是簡單不需要分心在計算卡路里,不會產生認知頻寬稅負,也不需要挨餓而更想吃大餐。

最有趣的是,《匱乏經濟學》指出貧窮原來也有許多後遺症,讓陷入貧窮的人惡性循環,甚至影響到他們的認知能力。他們例用許多實驗一再驗證,甚至只要是暗示,就讓人陷入匱乏的陷阱,影響層面非常廣,從智力到無法按時服藥,還有以債養債,到教養子女的疏忽等等。他們指出,窮人缺的不僅是錢,還有認知頻寬。

因此,一個還有公義的國家,應該努力消彌貧窮,而非一味把窮人當作能力低下不值得關注的一群,尤其是在富裕國家如台灣,也有相對貧窮而窮忙的一大群人。他們陷入貧窮,很有可能只是因為運氣太背,如果國家無法實現社會正義,那麼就只是讓運氣而非努力和能力才決定個人財富,將永久埋沒有潛力且肯努力的一群,阻礙國家社會發展進步。

就像《匱乏經濟學》提出的,匱乏的感受會窄化眼界、扭曲判斷,所以只是管理時間還是不夠的,我們應當有效管理我們的認知頻寬,別把時間表排得太滿,允許一定的彈性和寬鬆是有益的。工作期限是一定會來臨的,我們也該善用有富足的資源的時候以因應匱乏的到來。《匱乏經濟學》的諸多研究對個人發展與公共政策應當極有啟發。例如他們提出當認識到窮人的認知頻寬不足時,應當改變社福系統,提供他們托育幫助、設計良好的金融產品幫助他們存錢而非以債養債、設計簡易負擔較少的短期實用課程等等。

《匱乏經濟學》對台灣社會應該也要有更重大的啟示,台灣勞工的高工時,是世界知名的,企業一向習慣一個人當兩個人用,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畜牲用。台灣對寬鬆的極不重視,從中小學塞滿的作業和補習,就可見一斑。當作業都塞得滿滿的,有多少學生還有時間去嘗試尋找真正的興趣?還有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

即使不談高調的人生、興趣之類的,就功利地來談,《匱乏經濟學》就很明確地指出,把班排得滿滿而缺乏寬鬆,是非常有害的。《匱乏經濟學》用紮實的理論和有趣的實例來說明,寬鬆為何是必須品。台灣近年雖然高工時、高生產力,可是卻陷入窮忙的危機中,因為絕大多數人在上班時,僅能忙著應付眼前的狀況,沒有時間、精力和心力去放眼未來,難怪台灣許多政策僅是為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少長遠的規劃。

《匱乏經濟學》很值得所有企業管理階層一讀,如果不是被漲不動的薪資、超高高工時和趕不完的進度而忙得出現隧道效應和認知頻寬稅負沒法讀書的話XD 不過先別管主管讀不讀了,自己的認知頻寬自己管理,先來讀《匱乏經濟學》吧!

https://www.facebook.com/reader314159
http://skygene.blogspot.com/2015/06/scarcity.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