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經,只有《法華經》稱為妙法,而且也稱為《大乘妙法蓮花經》。“大乘”就是船的意思,所謂的大船就是能夠普渡眾多眾生的法船。
《法華經》是佛陀在涅盤前所講的最後一部經,所講的是成佛之道;而成佛之道最先決的條件就是要“廣結眾生緣”。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出現於世”
我們在慈濟是“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悟佛之知見”,最後接引眾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於世”。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出現於世”;“開示悟入”是佛陀起建佛教對眾生接引的一個串聯,意思就是佛法大門打開讓人走進來;而同樣的,我們接引有緣人進來慈濟世界讓他體會所有志業會務,並從中去體悟。中國字的造字其實很有意思,“悟”就是我的心有不同的感覺;我們對於慈濟有不同的感覺,才會挺身走進來。所以,我們在慈濟是“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悟佛之知見”,最後接引眾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於世”。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願要如太虛,如沙漠,卻要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二千多年前佛陀對弟子的一份期待,卻也是現在上人對我們慈濟人一分的期待。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靜寂清澄-每天早上睡醒的那一念心最清淨,最寂靜。志玄虛漠-就是發的願要如太虛、如沙漠,卻要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就好像上人給弟子的兩句話就是“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而所有慈濟人也對上人發願要生生世世秉佛心承師志,遍灑慈濟種子。可是,最近上人卻更深一層表示,慈濟人不只是遍灑種子而要深植慈濟種子,才能夠深耕、發芽,而能夠深耕就是要對慈濟的一份因緣守之不動;願不只是說說而已,還要實踐。“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雖然是十二千多年前佛陀對弟子的一份期待,卻也是現在上人對我們慈濟人一份的期待。
“晝夜攝心常在禪”
不論晝夜要時時讓心不離道,心不離禪。要付出愛心先要顧好自己的心。
“晝夜攝心常在禪”;上人教我們佛法不離人間法,所以這份“禪”就是一份“定”,不論晝夜要時時讓心不離道,心不離禪。在外面或許可以包裝起來,但,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是否也保護自己心不離道?正如上人說,要付出愛心先要顧好自己的心,就是這份“晝夜攝心常在禪”。
“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
在經典裏面記載,佛陀是第一個響應骨髓的;二千多年前的法華精神,可是在現代的慈濟世界,卻是大家正在響應的。
“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在經典裏面記載,佛陀時代,只要眾生需要,佛陀的頭目髓腦都可以捐出來,所以說佛陀是第一個響應捐骨髓的,也是大乘菩薩的喜捨心。“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雖是二千多年前的法華精神,可是現代的慈濟世界,卻是大家正在響應的;所以說,慈濟不離法華,法華就是慈濟。
“問世間從何所來,去自何所,住何所住”
諸佛公宅中來,去自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
以前,佛陀的弟子曾問佛陀,“問世間從何所來,去自何所,住何所住”,意思就是這部經從哪裏來?它將要延伸到哪裏?將安住在哪裏?佛陀的回答是“這部經本從諸佛公宅中來,公宅就是心屬、心宅,去自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這與慈濟世界的精神是非常吻合的,而且也是慈濟人每天在做的事情,因為慈濟人都是以佛心為己心,所做的都是為了接引新發意菩薩,希望他們一起來發這份菩提心;而慈濟所有的會務安置下來都是菩薩道的方便法之一。
“能令一切眾生於凡夫地生起諸佛無量道芽”,意思是能令所有我們有緣接引的眾生在凡夫身、凡夫地、凡夫心當下,生起諸佛菩薩慈悲喜捨的無量道芽;文字看起來很深奧,但把它白話分析起來,就是我們每天在接引眾生的工作。我們做的志業就是讓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外。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而說法”
前腳走,後腳放;慈濟人一再的發願要做更多事,從來沒有回頭檢驗以前做了多少事,只有往前看還有哪些事要做。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而說法”;大慈悲為室-上人希望所有走入慈濟的人皆有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而大慈悲心就是大愛心。柔和忍辱衣-柔和忍辱就是聲和色的表達,在慈濟世界就是要學習人與人之間的應對,溝通、也是學習成長,所以柔和忍辱要變成我們的外衣。諸法空為座,用靜思語解釋就是前腳走,後腳放;慈濟人一再的發願要做更多事,從來沒有回頭檢驗以前做了多少事,只有往前看還有哪些事要做。處此而說法-“此”就是菩提大道,就是如何去推動慈濟。
“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走入慈濟的人,只要穿上“藍天白雲”,都要“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上人期待所有走入慈濟的人,只要穿上“藍天白雲”,都要“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當初看到這樣的文字,就聯想到上人三十幾年來從未想過累了要休息,而總是慈悲於一切,儘管身體難以支撐也要面對廣大的民眾,上人總覺得盡此一報身,盡量讓人了解慈濟;這是上人的身教,因為上人認為每一個走進慈濟的人,這一念心都很難得。所以,在三十幾年來,上人在慈濟的大道上都是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上人從來不說很深的法,上人只是教我們做就對了,而且上人把很深的道理用很淺白的文字表達出來,就是《靜思語》。
希望大家在這菩薩道上能“以願引行,以行填願”。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243795445984197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