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本由當代禪宗曹洞宗僧人寫的有關佛家觀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的書。曹洞宗是禪宗流派中較注重打坐、靜觀、透過向內觀心來發現我們未被紅塵(無明)掩蓋的初心,在日本衍生了茶道、花道。香港的禪宗道場多是兼用各宗的方法去接引大眾。最重要的對機,佛留下了那麼多法門,就是為了照顧不同因緣根氣的眾生。
書裏提到「罪」是可以成為過去的,世間的罪名是可以在受刑後被原諒的,甚至可以透過俗世的技巧和方法而逃避或洗脫的;但是佛說自己做的「業」是洗不掉的,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都一定會有因果的。
生命攸關的業
一個軍人在戰事中受上司的指示而殺了有小孩的一家人,戰後回到民事崗位生活了幾十年之後,在孫兒學走路時腦海中突然出現當年殺人的回憶,恐怖、自責和後悔感自此揮之不去,在參加了唸佛和讀經後學到懺悔,以後不再做惡業才是往前繼續走的出路,只是後悔是沒有用的(南直哉《直面生死的告白》)。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與其他人生命攸關的「業」,但是一句無心的評語可能負面地影響一個人的重要職場拐點,又或者姻緣,我們可能永不知道,也可能多年後才發現,也可能令某人對我們產生怨懟。
讀後感到佛教戒律的重要性和偉大性,戒律不是懲罰性的,而是預防性的,是誘導我們減少犯惡業,未來少受惡果的防火牆,所以我們對戒律不用心存畏懼或抗拒。無論是不是佛教徒,皈依了還是未有皈依,在家佛教徒(居士)戒是絕對值得學習的(佛教基本三戒是不殺生、不妄語、不淫邪),以務實角度來說,是可以避免了犯一些無謂的身口意的惡因和承受惡果。佛陀教我們不要活在犯過的罪的痛苦和後悔中,要在懺悔後活出正面的人生,對「業」和「因果」是具針對性和前瞻性的。只要盡力奉行,也可減少做惡業和累積善因。
佛教相信輪迴,衍空法師曾經開示,我們今生學佛最基本的目標應該是「不退轉」,就是要保持修行的層次,來生不要下墮,繼續為人,接觸到佛法,說俗一點就是「保本」,持戒一定有助「保本」。
專欄:色空本無殊
作者:馮孝忠
日期:2017-08-24
http://www.master-insight.com/%E7%BD%AA%E8%88%87%E6%A5%AD%EF%BC%8C%E6%87%BA%E6%82%94%EF%BC%8C%E5%BE%8C%E6%82%9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