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4 May 2016

陳修信的抱負與遺憾

: 張以勒

“馬來人的權益受到憲法保障,破壞馬來人的是惡毒的馬來人,我們要好的馬來人,如敦拉薩和聶阿茲;我們要好的華人,如敦陳修信;我們不可忘記,曾有華人,也就是陳修信當財政部長,那時沒有1MDB,華人曾是國庫的守護者,國家並沒有破產,因為華人是廉潔的。”

這段話,是誠信黨署理主席沙拉胡丁,在3月杪一場“拯救大馬”大會上致辭時說的。陳修信泉下有知,大概不會想到,自己的名字會在此種情況下被提起。

陳修信,馬華第三任總會長,馬來西亞第二任財政部長。陳修信擔任財長職15年,是我國歷史上在任最久的財政部長,在共和聯邦國家歷史也是一項紀錄。陳修信生於1916年5月21日,今年正好是他的百歲冥誕,上個週六,馬華公會為這位前任總會長舉辦了紀念活動。

陳修信為官為人,在馬來西亞歷史上留下許多佳話,但華社視角的傳統敘述,也有不少負面評價。1967年,華社提出創辦華文獨立大學的倡議,陳修信直言此事乃“鐵樹開花”,為華社所詬病。陳修信不諳中文,當然不可能說出“鐵樹開花”這句中文成語,其實是當年華文報從其發言的英語原話翻譯而來;但這4個字,卻成了陳修信形象的烙印,成了他歷史地位的一塊瑕疵。華社中的民族主義者,特別是華教運動人士,對此至今仍無法釋懷。

但對馬來人社會而言,至少對沙拉胡丁以及與他持類似意見的馬來人而言,陳修信卻是一名廉潔、公正、能幹的財政部長,更是一個“好的華人”。對同一個政治家,不同族群出現迥然相反的評價和觀感,這是人類天性中對“自己人”和“他者”之間採用區別標準的體現,更是種族政治之所以一直存在,並且因其一直存在的事實而被賦予合理性的關鍵所在。

陳修信作為國家領袖的功勳,重於作為華社領袖的定位。陳修信出任財政部長時,被視為國內繼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副首相敦拉薩之後排行第3的最有權力人物。當年副首相敦拉薩兼任國防部長和鄉村發展部長職,陳修信則掌握財政大權,權位之重與敦拉薩旗相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地位事實上無異於“實權副首相”。當年江湖傳聞,陳修信後來正是因爭取副首相職不果,而宣佈辭職,從政壇引退。

作為國之重臣,陳修信當之無愧,也是他一生追求的歷史地位;作為馬華總會長,他沒能在大部份時間內得到大部份華裔的認可,以至於馬華在1969年大選遭遇慘敗,則是他永遠無法彌補的終身遺憾。

以國家的視角審視陳修信,他留給後人最重要的遺產,乃是一套財政保守主義的理財政策。財政保守主義(fiscal conservatism),一般上主張零赤字或低赤字的財政政策,認為減少政府開支、減少國債,以及平衡預算等,乃是最優的國家財政方針。

陳修信任財長期間,建立馬來亞金融體系,促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接受馬幣,馬幣也成為當時世界最堅挺的貨幣之一。國家銀行的數據顯示,當時消費指數平均只稍漲1.43%,同時馬幣強勁。1961年,馬幣與美金的兌換率是3.04,1973年則是2.45。馬幣面值當時也高於新幣,1973年6月21日,馬幣實行管理浮動,馬幣0.9867可兌換1新幣。此外,在陳修信掌管下,馬來亞/馬來西亞國庫稅收大幅增加,財政狀況穩固,當年我國甚至有能力把錢借給世界銀行以轉貸給其它國家。

簡言之,陳修信以謹慎、穩健的理財手法,實現了國家經濟“通脹低、貨幣強、國庫足”的目標。陳修信的財政保守主義,對今日受疲弱馬幣、1MDB課題等負面元素所困擾的馬來西亞經濟,顯得彌足珍貴。

馬華前後兩任財政部長李孝式和陳修信,前者在任期內組建中央銀行,後者發展實體經濟,建立金融體系,皆為馬來亞/馬來西亞的經濟成就打下最為重要的基礎。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40106#ixzz49Wf2xkuN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