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3 October 2015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歐陽文風

「人類本是命運共同體」這概念的意義,在佛教的互即互入(interbeing)原則之下顯得格外明顯。沒有任何人、事、物可能單獨或孤立存在,所有的現像與存在,都是互相依賴,互含互攝,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佛教的互即互入原則,其實超越了人類本是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它強調不只人類,包括世間萬物,都是相互影響與彼此促成或造就。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無論是內外或者異同,其實都非絕對的對立,而是相互依存。

一張紙,其實不只是一張紙,它來自樹本,樹本必須要有陽光、土地與雨水等條件方能成長,一張又必須有人去把樹給砍下來,砍樹的人不能沒有空氣,否則不可能生存,亦不可能沒有食物與營養,否則沒有力氣,不可能勞動。所以一張紙不再只是純粹地的一張紙,如果仔細思量,它包含了太多東西,太多的條件組合使我們可能擁有一張紙 。當紙不再只是紙,而與萬物萬像有關時,這就是互即互入的原則。一張紙是一張紙,也不只是一張紙。換言之,在眾多合成條件中,只要喪失了其中一個,我們就不可能擁有手上所擁有的這一張紙。

在複雜紛擾的世界里,人與萬物的關係,也可說是千絲萬縷。所有的生命,其實都融入我們的生命之中,而我們亦影響其它生命與現像的存在。簡言之,我們的生命與天下萬物,互即互入地存在。換言之,不只是人類本是命運共同體,更確切的說法亦是萬物本是命運共同體 !

萬物本是命運共同體,大家相互依賴而存;互即互入的原則亦為眾生平等的觀念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因為一切相互滲透,人就未必比其它事物更優越或可能獨立自主地存在,我們其實需要彼此,這「我們」不只是你我,而是天下萬物。

在互即互入原則之下重新閱讀聖經,我有了新的發現與體會。比如說約翰福音3章16節說曰「神愛世人」,其實這是中文的翻譯,英文聖經或希臘文原文其實不是說神愛「世人」,而是「世界」(kosmos);原來神愛世界,即神愛萬有,不只是人。許多基督徒強調耶穌使神與人的關係和好,但歌羅西書1章20節提及,耶穌的十字架成就了和平,藉著耶穌「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神和好。換言之,許多基督徒其實把太多的注意力聚焦在人身上,按以上的聖經經文,耶穌的十字架不只是使人與神和好,而是使萬物與神和好!

世人有時太過高抬自己了,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或以為人類是宇宙中心。萬物互即互入,萬物都是中心,但亦沒有一物是中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