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讀經,最重要就是要讀它的精神,「經」與「法」提供一個修行的方法,讓我們應用在生活中。
人人發願學佛成佛,成佛之道就要從《法華經》深入。《法華經》七卷,經文很長;《無量義經》一部三品,經文較短。重要的是《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尤其適應現今末法時期;菩薩行者面對種種人群的煩惱、社會的形態,《無量義經》是對治現在社會最好的妙法。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靜思勤行道」以《無量義經》為法髓;「慈濟人間路」以《無量義經》的道理向人間推動,深入經藏、探討經藏。持經,我們要以《無量義經》的精神,見證靜思勤行道。「持經法者」,更要保持這部經在我們的內心,了解這部經。就像走路,一步一步向前,一分一分深入,這樣才能寸步不差,毫釐不偏。
經為什麼要每天要誦?
同樣的經文反覆讀誦,讓我們從生活的人事物中體現經文的意義;從外在的境界,了解我們的心境和經文的道理是否能契合。讓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深入經典,從經典中找出力行的道路。
若禮拜《法華經》則是在懺悔過去,體會經典中每個字都是寶、每句話都是妙!妙妙法,妙妙寶,引導我們尊重經文中的每一個字。其實,無論是拜《法華經》,或是誦《無量義經》,都為是讓我們懺悔內心的無明,洗滌習氣,開啟智慧。儘管每天重複,最重要的是,法有沒有入心!
若早課誦《無量義經》,一部經三品分三天誦。經不必念很長,但要常常深入經文,做為生活日常功課。佛陀說法在人間,〈十功德品〉按照次序,提供我們修行的方法。〈德行品〉告訴我們,佛陀的德行是如何修持?提醒我們應時時提高警覺,睹境向內自省,省思自己還是凡夫,心不要被境界綁住。
儘管我們對外境仍有迷惑,仍有掛礙,不過聞法能記入心,也能發揮這分「聞而能說」的功能。雖然還未能理解,但記住聽到的法,看到別人陷入煩惱,即能關懷、勸說,法用在這個人身上,令他「獲慧斷惑——獲得智慧,斷掉不必要的胡思亂想,得到心靈的解脫。
相信法,聞法之後行法,這就是無量義之功德力。一法若能輾轉相聞、輾轉相傳,即能廣度無量眾生。根機利的人接受到了,就能立即受用。
佛陀在世時,煩惱的眾生觀機逗教,說法給他聽,解開他的煩惱,免除煩惱覆心,就得到解脫了。所以學佛,就要學入法,深入法。這句好話背誦起來,即使自己用不到,別人也用得到;有背比沒有背好,背一句就收穫一句。只是自己若無法可用,實在是很可惜,請大家聽法要用心,自己就能受用,受用之後,發揮出智慧,別人也有更大的獲益。
(整理自2008年11月2日 、7月21日 、10月23日、10月24日、10月26日 晨語開示)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4%B8%8A%E4%BA%BA%E9%96%8B%E7%A4%BA/%E9%81%87%E8%A6%8B%E7%84%A1%E9%87%8F%E6%B3%95%E9%96%80/item/2979-%E5%A6%82%E4%BD%95%E6%87%89%E7%94%A8%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F%BC%9F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