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5 June 2013

無量義經-德行品(5)

【第六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 p.74~82


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盛熾盛,苦聚日光。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

◎偈頌 進度頁數:p.83~89


扇解脫風   除世熱惱   致法清涼   用灑無明
洪注大乘   潤漬眾生   布善種子   遍功德田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扇解脫風 除世熱惱 致法清涼 用灑無明
貳、次降甚深十二因緣
參、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
肆、諸法從心中生,諸佛在人間成,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智為行道之本,因於智慧名目,起於行足,目足即境。
伍、歡喜做菩薩

壹、扇解脫風 除世熱惱 致法清涼 用灑無明

一、扇解脫風

《無量義經偈誦》p77—一般人內心若起煩惱,或者面對無常現前時,會產生惶恐、生氣、懊惱、憂愁的心境,總希望有人能在旁安慰,給予有力的肩膀作為依靠。

補充:及時給予膚慰,削減他們心中的憂惱,就如悶熱時為他們扇風一樣,這就是「扇解脫風」的意思。

無論當風災、水災、火災,或是意外發生時,慈濟人能及時出現,輕輕地「膚一膚」受災者,在身邊安慰,這就叫做「膚慰」。能帶給他們安定的力量。

補充:「膚慰」—上人的獨創語。「膚慰」就是疼惜,疼得很入心,就像孩子跌倒了,我們會趕緊去扶他起來,幫他膚一膚(台語:呵護貌),那樣的疼惜。

事理印證:台灣南部曾發生的空軍墬機意外,慈濟人接獲即趕赴醫院探視傷者。而這些年輕人的家分別在北中部,各地慈濟人趕緊連絡,前往各家給予家屬膚慰陪伴……其實這些慈濟人和家屬並不認識,只不過因一份不忍眾生受苦難的心,而主動前往關懷。

事理印證:四川汶川大地震後,慈濟人持續地在災區陪伴災民—長期的身心陪伴。安身—災難剛發生時,及時給予救濟關懷,能幫助他們紓解生活困境。安心—接這就要安定人心,有些人頓失容身的家產……必須用愛與智慧不斷陪伴、輔導,才能幫助他們慢慢地解脫。安生—進而復建家園、重新生活。

二、除世熱惱 致法清涼 用灑無明

《無量義經》p74—「除世熱惱 致法清涼」,菩薩說法是希望眾生能去除煩惱。世間的種種事物都容易使人起煩惱,聽到佛法的音聲,能使人煩惱去除,就好像接受法雨滋潤般的清涼。

《無量義經偈誦》p79—法如露水或微風,必須點滴絲縷不斷地入心,才能增長智慧,去除懊惱悶熱的無明。想幫助他人解脫苦難,除了要以智慧輔導、用愛陪伴之下,還要耐心地引法入心,不只是一時扇風解熱,還要長久地讓法的清涼入對方的心,此為「致法清涼 用灑無明」。
有些慈濟人也曾有心生懊惱、污染的經驗,後來因能聞法入心,在改除壞脾氣與不好的習氣後,對人時時都面帶笑容、輕聲細語,這就是法的清涼風已入心,因心地清涼,所以產生「法喜」,彷彿達到「靜寂清澄」的境界。

《無量義經偈誦》p80—如果法已入心,對世間任何事,都能曉了明白其真實,就能體悟大自然的法則,明白因緣法—「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了解因果觀—徹悟人生本無常。
當意外事件發生時,一般人總會不斷地計較,如果想不開而且貪欲越大,如俗云「順風推牆倒。」想不開而且貪欲大,就容易掀起波折與糾紛;如果知道因緣法、知道因果觀,徹悟無常的行蘊,自然凡事看得開,不致影響道心。

補充:每天聞法,能取一句、一法,都有助慧命增長。

事理印證:《無量義經偈誦p80-82》

—馮老居士故事—馮老先生一家人都投入環保站,一天在醫院昏倒,數日都沒醒過來。

→一日馮老居士突然清醒,說了一句:「要做環保!多派兩輛車,才裝得下,要疊得紮實一點。」話說完,又陷入昏迷。

→親人握著老先生的手說:「師父還需要你,趕快醒來做環保。」如此善解。

→兒子馮居士說:「我父親很有福,做到倒下去,一生的生命都沒有浪費,我一定要學父親。」

舊法新知:大海嘯後的新生—愛在斯里蘭卡(在小乘佛法的國度行菩薩道)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西北方海底發生芮氏規模9.0地震,引發高達十餘公尺的大海嘯,造成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緬甸、索馬利亞、肯亞、塞席爾、坦尚尼亞,總共12國受災。慈濟鎖定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與斯里蘭卡四國做為援助對象。印尼亞齊省之美拉坡、班達亞齊,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更列入慈濟中長期援助重點地區。

援助行動—正在進行年度歲末祝福的上人,關心南亞海嘯災情,並指示救災指揮中心的成立,全力彙整災情資訊,以決定後續援助行動。援助行動,由台灣主導,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地慈濟人共同馳援,在重災區漢班托塔展開緊急、中長期賑災計畫。

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2004.12.28為加快救援的腳步,行腳到台北的上人,希望全球慈濟人總動員「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啟發愛心和善念弭災難;慈濟美國總會和分會率先響應。印公導師在2005年元旦,引領靜思精舍發動愛心,全球慈濟人動起來將大愛送進南亞。街頭募款處處見感動。在泰國慈濟人街頭募款,乞討的阿嬤大布施!在台北,甫授証為委員的王令一師兄,幾天前腳部才開了刀,今天還是拄著柺杖和同修琦玲師姊來到現場,愛心不落人後。

醫療團隊先遣—2004.12.28不同以往國際賑災形式,海嘯災情緊迫,未派先遣勘災人員,直接派出正式醫療團隊,立即架設醫療站提供服務。

愛心接力—自2004年12月30日起至2005年3月23日,共計出團八梯次,進行大米、糖、油等民生物資發放,義診服務約27,072人;搭建296頂臨時帳篷,以供災民暫時安身;並進行649戶大愛村造鎮計畫,同時規畫學校、社區中心、鄰里中心、職訓所等,兼顧生活機能。

慈濟人長期駐地關懷,在2005年成立斯里蘭卡辦事處,建立慈濟海外新據點,成為慈濟在海外第39個據點,持續推動興建大愛村,及當地慈善關懷。

讓災民安身—2005.02.20為讓災民安身,在漢班托塔搭設臨時住屋型帳棚,自1月2日整地後,陸續成完。二月下旬前分批完成,舉辦入住儀式、發放民生物資,為安置受災家庭共計搭建296頂帳棚,區內規畫有淨水與照明設備、公用廚房與浴廁等,且為符合當地氣候等,帳棚均進行改裝。

2006年斯里蘭卡大愛村,交屋入住迎新生—南亞海嘯過後,慈濟在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展開援助計劃,2005年6月大愛村動土,這天完工交屋,並且致贈居民白米,食用油和糖做為入厝禮物,當天,也舉辦第二期工程的動土典禮,增建學校和活動中心。

新房舍,花草扶疏安居樂—在這容納三千戶的新市鎮中,六百多戶的慈濟大愛村擁有完善的公共設施,與其他社區的居民及孩童共享;這是集結慈濟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台灣三地,各個不同專業領域的志工心血,以不願放棄的耐心和毅力,眾志成城。

馬來西亞志工(李文傑師兄),海嘯後隨第一批賑災團來到漢班托塔,因監工因緣,見證堆土機在實梨布普拉推下第一鏟土;海嘯三周年後重回舊地,看見入住一年多的慈濟大愛村,家家屋前屋後,均栽植各式花草、水果和綠籬,顯得生氣盎然,他感觸滿滿地說;「從零變一,就會生出無量……」

2008年斯里蘭卡中學,啟動安生計劃—漢班托塔國立慈濟中學落成啟用,舉辦義診,硬體設施移交當地政府後,慈濟大愛進南亞援助計劃圓滿結束。

當地人民口中「很高級」的國立慈濟中學,分為初中及高中部六個年級。原本規畫為「縣立」,因設備完善,一年前由當地政府提升為「省立」;三個月前,經教育部長、港務及航空部長檢視後,升格為「國立」等級。

港務及航空部長查瑪(Chamal Rajapaksha)先生表示「慈濟蓋這麼好的學校,對南部而言意義重大。」他表示,但願師生能好好珍惜,發展成為南部名校,讓優秀學生不必再千里迢迢到首都可倫坡求學,為南部留住人才,利於地方發展。

2008.04—長期援助重點之一「慈濟職訓所」,設立於國立慈濟中學旁,提供機械電機、烘焙與電腦的技能培訓課程。烘焙與電腦課程?期六個月一期,機械電機課程則?期一年,每班約有二十位學生,供學生自中學畢業後,在此學習一技之長,結業後可以技能謀生,安定往後的生活。

貳、次降甚深十二因緣

一、為什麼要了解十二因緣?

《無量義經講記》p.74—菩薩說法,首先要解開眾生的煩惱,若眾生仍舊無法離欲寂靜、去除煩惱,就接著分析十二因緣法,告訴大家人生不必執著,執著至終還是空。人生的生死流轉過程,是由十二種因緣合和轉化而成,這十二種因緣若是滅了,人在哪裡?我們的親戚眷屬又在哪裡?

《無量義經講記》p.79—人生是由十二因緣合和而生,死雖然是苦,生亦是苦。佛教所探討的是宇宙人生的道理,我們若想了解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定要研究十二因緣法。

二、十二因緣—《無量義經偈頌》p.311及《無量義經講記》p.74~79:


1.「無明」—無明起於一念心。

2.緣於「無明」而產生「行」—心念一動便會生起貪、嗔、癡等微細煩惱,導致種種行動而造業。無論是善業或是惡業,「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3.緣於「行」而產生「識」—行動造作諸業,這煩惱會再藏進意識中,而產生業的因果。

4.緣於「識」而產生「名色」—「名色」是識與物質的緣合。依照業識的指令,妄念投胎,藉由父精(精子)母血(卵子)結合,而在母親腹中長成人形所緣合而成的名相,就叫做「名色」。即一般人所說「懷孕了」!

5.緣於「名色」而產生「六入」—隨著時間過去,「名色」在母親腹中,慢慢地成長,形態就出來了,六個月、七個月就全都成形,而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

6.緣於「六入」而產生「觸」—胎兒具足六入,經過十月懷胎出生後,就開始與人間接「觸」。

7.緣於「觸」而產生「受」—與外境接觸,而產生苦、樂各種的感受。

8.緣於「受」而產生「愛」—有感受,內心就會起愛欲。

9.緣於「愛」而產生「取」—有了愛欲,就想追求造作、去取著;接著無明的「行」又延續。

10.緣於「取」而產生「有」—既然開始追求造作,就已經造了因、結了緣,有了業。

11.緣於「有」而產生「生」—帶著已有的因果業力,輪迴再生。

12.緣於「生」而產生「老病死」—隨著生命的法則循環,在六道中延續,生生世世離十二因緣。

參、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

《無量義經》P.80—菩薩引導眾生,並非以小乘的方法,他是用自度度人的大乘方法。

「潤漬」,如一件乾燥已久的東西,我們必須以水慢慢浸泡,才能滲透到裡面;若只是潑在表面,往往無法吸收。

法不必多,想要救度眾生,一下子運用太多太深的法,眾生也無法吸收,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不間斷的分析引導。


《無量義經偈頌》P.83—法水在不知覺中,不但已潤漬我們的心地,並且匯聚成一股清流再釋出,如同高山蘊涵的水分順著山谷流下,能供應人們灌溉田園土地,長養作物。

建設心地和建設大地道理皆同……。

凡夫心難免會有煩惱雜事,但是我們若能入於法中,自然這個煩惱雜事,很快就過去了。所以解脫必定要有法度,若沒法度,自己都沒辦法解脫,如何有辦法去度人?

佛法譬如水,就能像清流在山谷中,水順著山谷流下入河入溝,自然灌溉田園土地的水利,心地和大地都一樣。建設心地需要佛法,智慧的水能潤漬群生,所以叫做「洪注大乘」。這個法水已經可以普及到大乘,大乘就是大根大智。

大根大智的人接觸到這個法,他能發揮很大的力量,普遍為這個大地苦難的眾生。所以潤漬眾生,去「布善種子 遍功德田」,我們除了幫助他們,還要把這個法的種子、愛的清流輸入每個人的心。法若能用在人間,這個人間就像淨土一樣,是光明清涼、靜寂清澄,很美的人生。

《無量義經偈頌》P.84—「布善種子」,指在心地播下菩提種子,以法水潤濕心地後,能滋養種子,讓種子發芽茁壯,透過不斷的播善種,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產生善的循環,如此就能「遍功德田」。

《無量義經偈頌》P.84—這都需要凝聚很多人愛的力量……。善的種子也是一樣,需要眾人灑播,才能長養成菩提林,滋潤功德福田。

人人智慧本具,只因被無明遮蔽,以致於智慧無法與法契合乃至啟發,需透過善知識以智慧引導,才能讓種子在心地發芽。

《無量義經》P.82—每一位眾生心地皆有一畝功德田,只是我們沒有好好耕作。福報由布施行善而來,想要成佛或者要修成菩薩的果位,一定要福慧雙修;如果只修智慧,過去生卻沒有和人結緣修福,縱使法說得再好,眾生還是不肯親近、不接受您說的教法。因此,我們今生一定要廣結善緣,而最佳的方法則是多布施。

有的人身相莊嚴,不論是行住坐臥,讓人見了皆起歡喜心,彷彿過去已經熟識一般;這就是過去曾經廣行布施,和許多眾生結好緣。

布施只是法門之一,當他一方面為眾生服務,另一方面為自己的生死探求解脫方法時,菩提芽(覺性)就會漸漸地萌發出來。

肆、上人手札—諸法從心中生,諸佛在人間成,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智為行道之本,因於智慧名目,起於行足,目足即境。

「行蘊」—萬物不斷運轉

《無量義經偈頌》P.86—我現在所說的「現在」,其實馬上就會成為過去—已經經過了好幾分鐘的「現在」,早已是過去,如何能說是「現在」?世間法就是這樣,不斷地流逝、不斷在運轉,如此極細微的運轉就稱為「行蘊」,在虛空中的萬物,包括地球與其他的星球,都是不斷在運轉,從沒有一刻停止,這就是虛空萬物的法則,只是凡夫往往不知覺。

一切唯心造—因境界影響內心所生

《無量義經偈頌》P.86—心為什麼會不安?因為與外面的境界會合,外境若是不調和,我們的心便不調和,所以大地虛空有法則,人的心靈同樣有法則;無論是心靈或是外境的法則,就人而言,都是因境界影響內心所生。

《無量義經偈頌》P.87—「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間有無數人,每個人的長相都不同;法也是一樣,諸法皆從心中生,心為善法,外在的所作所為就會顯善;心為惡法,表達在外的行動,就會顯惡。

常說「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苦難的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所以種下惡因、造作惡業得惡報,自然要吃苦。……需要善法調和、引導,才不致造作惡業。

佛陀為救拔眾生苦難而成佛


《無量義經偈頌》P.87—「諸佛在人間成」,佛陀因不捨世間眾生而現相修行成道,發願為眾生成佛,所以離開人間就無法可修、無佛可成,這是千經萬論歸納而來─人間這麼多苦難與剛強的眾生,充滿惡濁,才需要菩薩救拔。

印證:印公導師在《佛在人間》文中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阿含經』如此說,初期大乘經也如此說。正確的佛陀觀,是不能離卻這原則的。

眾生—迷理故起惑,解理故智生

《無量義經偈頌》P.88—「迷理故起惑」,眾生因內心剛強而迷失道理,不斷起惑造業;「解理故智生」,若了解道理,自然能產生智慧解惑。智慧由慈悲生,悲智雙運為人間的菩薩道,也是修行的方法。

【思.想一想】

雖然人人心中有慈悲,但是慈悲的路怎麼走?

《無量義經偈頌》P.88—「智為行道之本,因於智慧明目」,行道的根本起點與方向,必需運用智慧作為眼目,方能走得精準正確;倘若欠缺智慧引導,走入昏暗的路,也許會受阻或跌倒,不小心誤入陷阱,差之毫釐因此失之千里。

《無量義經偈頌》P.88—「起於行足,目足及境」有愛為種子、以智慧耕耘,就能發心;然而只是發心還不夠,還要「起於行足」,實際行動,才能抵達目的地。我們要學習「悲智雙運」,達到「目足及境」;悲智雙運如同眼目和雙腳並用,無論內修外行,只要時時不離慈悲、智慧,有清明的眼睛看清方向、雙腳殷勤前行,自然不會走錯路,能達到要去的境界。—悲智雙運走慈悲的路

伍、歡喜做菩薩


「諸法皆從心中生」,當自己的境界來時,是心被境界帶著陷入地獄般的苦痛;還是以心、用法對境?真的是「一切唯心造」。

當身邊的人境界來時,我們如何悲智雙運為人「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膚一膚?

《歡喜做菩薩》邀請您,每天睡覺前靜思5分鐘,回想這一天,是心被境轉了,還是運用善念以心轉境?是膚慰了身邊受傷的心,還是不小心落井下石……,傷了身旁的人。

別忘了,今天要比昨天更進步,明天要比今天更圓滿。

http://meanings.tzuchi-org.tw/
最後修改於 週五, 21 六月 2013 00:48

http://meanings.tzuchi-org.tw/index.php/%E8%AE%80%E6%9B%B8%E6%9C%83/%E7%B7%9A%E4%B8%8A%E8%AE%80%E6%9B%B8%E6%9C%83/item/2826-%E7%84%A1%E9%87%8F%E7%BE%A9%E7%B6%93%EF%BC%8D%E5%BE%B7%E8%A1%8C%E5%93%81%EF%BC%885%EF%BC%8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