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時,師父說: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
那時,只要你做得投入,無所求的付出,你就會被推薦受證。
實際上,那時候,很多人都怕受證,因為怕承擔不起,只想默默地做,也覺得自己還沒有達到可以受證的資格。
后來,人開始多了,為了確保一定的素質,師父訂了一個培訓制度。
對一些人來說,煩惱也開始來了。
他們變得為受證而做,誤解了受證的意義是甚麼。
也因為沒有被推薦而起了退心。
他們忘了當初的初發心,豈是為了受證而做。
他們的付出變得有所求。
也有些人報名培訓,但不認真地做,又以為自己那樣就可以受證。
連付出都不愿意。
又有些人為了受證,只要符合最基本的要求,他們計算,只要達到50分就夠了。
但你怎樣可以這樣和師父計算?這樣做,不好像在算計師父嗎?
這樣的心態,這樣的理念,其實是不對的。
但他們不自覺,只覺得自己已經做了那么多,一定可以受證。
當然還是有人在默默地做,他們不為受證,他們只是要做。
其實,這些默默在做的人,才具備了受證的資格,才是師父真正貼心的好弟子。
那時,只要你做得投入,無所求的付出,你就會被推薦受證。
實際上,那時候,很多人都怕受證,因為怕承擔不起,只想默默地做,也覺得自己還沒有達到可以受證的資格。
后來,人開始多了,為了確保一定的素質,師父訂了一個培訓制度。
對一些人來說,煩惱也開始來了。
他們變得為受證而做,誤解了受證的意義是甚麼。
也因為沒有被推薦而起了退心。
他們忘了當初的初發心,豈是為了受證而做。
他們的付出變得有所求。
也有些人報名培訓,但不認真地做,又以為自己那樣就可以受證。
連付出都不愿意。
又有些人為了受證,只要符合最基本的要求,他們計算,只要達到50分就夠了。
但你怎樣可以這樣和師父計算?這樣做,不好像在算計師父嗎?
這樣的心態,這樣的理念,其實是不對的。
但他們不自覺,只覺得自己已經做了那么多,一定可以受證。
當然還是有人在默默地做,他們不為受證,他們只是要做。
其實,這些默默在做的人,才具備了受證的資格,才是師父真正貼心的好弟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