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 June 2016

卡夫卡的生平

92年前的今天,小說家卡夫卡去世。他生前的寫作極為私人化,離世前要求將他所有作品銷毀。而他去世後的100年間,小說被不斷傳閱,成為當代經典。

現代人生活的隔絕在卡夫卡筆下,早已被描繪得淋灕盡致。

在19-20世紀小說家中,卡夫卡的生平經歷可以說是最平淡無奇的。

1883年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布拉格,此後的一生中幾乎沒有離開過故鄉,在布拉格大學讀法律,以後在一家保險公司當職員,文學創作只能是算他的業餘愛好。1924年(41歲)去世,生前只發表過一些短篇小說,重要的三部長篇《美國》、《審判》、《城堡》還有其他短篇都是他死後出版的。

整理和出版他的小說的是卡夫卡的大學時代好朋友布洛德。沒有布洛德就沒有今天的卡夫卡。因為卡夫卡在死前強烈要求把一生所有作品全部銷毀。布洛德沒聽卡夫卡的,他把卡夫卡全部作品都保留下來,並整理出版,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十卷本《卡夫卡全集》。

他在去世前的一兩年曾經寫過一篇小說《地洞》,小說的敘事者「我」很奇特,一個為自己精心營造了一個地洞的小動物,但這個小動物卻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充滿了警惕和恐懼。「即使從牆上掉下的一粒砂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然而,「那種突如其來的意外遭遇從來就沒有少過」。

地洞的處境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現代人的象徵寫照,意味著生存在世中,每個人都在劫難逃,寓意深刻的。評論家說卡夫卡正是他的地洞中的一個小老鼠。

卡夫卡寫《地洞》時肯定把地洞想像為自己的生存方式。

他有一段很重要的自白:

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帶著紙筆和一盞燈待在一個寬敞的、閉門杜戶的地窖最裡面的一間𥚃。飯由人送來,放在離我這間最遠的、地窖的第一道門後。穿著睡衣,穿過地窖所有的房間去取飯將是我惟一的散步。然後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著細嚼慢嚥,緊接著馬上又開始寫作。那樣我將寫出什麼樣的作品啊!我將會從怎樣的深處把它挖掘出來啊!

卡夫卡在1911年寫的一則日記談到了他名字的意涵:「我的名字叫卡夫卡Kafka,這是希伯來語(希伯來言和意第緒語都是猶太人的語言,卡夫卡是猶太人。),它的意思是穴鳥。」因此,我用「地窖中的穴鳥」來概括卡夫卡的傳記形象。

這種地窖中穴鳥般的生存方式不僅僅顯示卡夫卡內斂的性格,更象徵著與世俗化的外部世界相對抗。

卡夫卡說:「生活就像我們上空無際的蒼天,一樣的偉大,一樣無窮的深邃。我們只能通過‘個人的存在’這細狹的鎖眼凝視它;而從這鎖眼中我們感受到的要比看到的更多。」

--摘錄自《從卡夫卡到昆德拉》
作者: 吳曉東 
版本: 三聯書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