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3 February 2019

智者大師 從《法華經》了解佛陀本懷

「三藏十二部經浩如煙海,而且每一部經,世尊都讚歎為無上第一法門,為什麼佛要提出那麼多法門?佛陀說法的宗旨是什麼?」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兵馬倥傯的南北朝時期,有個青年比丘如此困惑著。埋首《法華經》,他彷彿看見一線曙光,這位比丘便是有「東土小釋迦」之稱的智者大師。

根據《續高僧傳》記載,智顗(西元538~597年)出身名門望族,父親對於聰穎過人的智顗寄予厚望,然而他從小卻只喜歡往寺裡跑。七歲時跟著母親到寺院禮佛,回家後智顗竟隨口背出一段〈普門品〉經文,原來這天寺裡剛好在誦〈普門品〉,過人的記憶力,令親友無不嘖嘖稱奇,而誦經帶給小智顗的喜悅,不僅埋下出家種子,也開啟他與《法華經》的深厚法緣。

十八歲出家後,除了上殿堂、作務,只要一有空檔,智顗便埋首經藏,不出幾年已熟通律部、方等各部典籍。閱藏固然歡喜,但智顗卻像一葉扁舟泛入無邊的大海,迷失了方向;直到深入「法華三經」,他才恍然:佛陀說法千差萬別,只因眾生根器不同,而這僅是教化眾生的方便,真實悟道之門在法華!

確立「法華最為第一」的信心後,接著該怎麼修持?智顗所處的時代,不僅南北政治分立,佛教思想也各有所好,智顗所處的南方重義理而輕實踐,於是他決定前往北方拜訪專研法華、教觀並重的慧思禪師。

有趣的是,慧思像是等候多時的老朋友,一見到智顗便開心地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在慧思的指導下,智顗展開為期二十一天的法華三昧修習,白天研讀教法夜間禪坐。某天,智顗一如往常誦念《法華經》,當他讀到〈藥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豁然開朗,證悟法華三昧。這一年智顗才二十三歲。

藥王菩薩為何遊於娑婆世界?智顗明白,下山度眾、分享法益的時間到了。智顗先到首都金陵弘揚法華思想,年輕比丘宣講未曾有法,引起不小的旋風,智顗一時聲名大噪,連皇帝也下令停朝一日,帶領文武百官前來聽講,並賜名「智者大師」。

金陵八年奠定智顗在教界的地位,之後他隱居天臺山潛心教義及禪觀;智顗融合南北各宗,提出天臺教觀,形成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他並將各類經典作了系統的歸納與判教,猶如《法華經》的大開大合,智者大師承先啟後的作為,使中國佛教邁入嶄新的局面。

◎文:許翠谷
摘自《人生雜誌359期:《法華經》尋寶去》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4&ClassType=1&CommId=532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